中國地質學會入會申請書
Ⅰ 地質工作的起點
中國古代就有了地質工作的萌芽。中華民族很早就有了利用高嶺土、金、銀、銅、鐵、錫、鉛、汞、煤、天然氣、石油、礦鹽等礦產的歷史。例如,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知道用銅製作工具和裝飾品,河北唐山,甘肅武威、臨夏等地都曾發現過這個時期留下的紅銅器。夏代,出現了銅錫合金造成的青銅器,商、周兩代,達到了「青銅器時代」的鼎盛時期,河南安陽商代王都遺址中發掘出來的青銅器數量超過萬件。這些成就的取得,與古人所具有的地質知識、能識別礦產是分不開的。
戰國時期,人們的地質知識、找礦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管子·地數第七七》曾記載:「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是說出露地表的鐵礦風化後會生成赭色的鐵的氧化物,鉛礦經常與銀礦共生,這與近代科學認識是完全符合的。這表明,古代已有了初步的地質找礦概念。據《新唐書·食貨四》記載:到了唐代全國有銀、銅、鐵、錫的冶煉場所168處,在唐代的中後期,鐵的年產量曾達到207萬斤。煤的使用也很早,魏晉時期,煤已用作生活燃料。元明建都北京,京城軍民百萬之家皆以石煤代薪。石油和天然氣在我國古代也很早就被認識可以作為燃料,四川已約有2000年鑿井採得鹵水,並利用火井中的天然氣煮鹵水成鹽的歷史了。東漢時期的《漢書·地理志》中就有在我國西北地區發現和利用石油的記載。我國古代對石油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①照明。《後漢書·郡國志》在談到古酒泉郡延壽縣有石油時寫道,石油「……如凝膏,燃之極明」;《水經注》也說,石油「如凝膏,燃極明」;《元和郡縣志》則說,石油「如肥肉,燃之極明」。到了元明時期,人們還對石油進行加工製作蠟燭,《元一統志》記載,「石脂:在鄜州東十五里采銅川有一石窟,其中出此。就窟可灌成燭一支,敵蠟燭之三。」②潤滑及防腐。《水經注》記載,石油「膏車及水碓缸甚佳」,「膏車」即用來潤滑車輪及車軸。《元和郡縣志》也有類似的記載,「水上有黑脂,人以草盝取用,塗鴟夷酒囊及膏車」。③葯用。《魏書》記載,「龜茲國……其國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里入地如
但是直到近代,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地質工作,.19世紀末,中國還沒有自己的地質人員,也沒有建立地質礦產調查的部門或機構。中國近代早期的地質調查工作是外國人做的。最早是美國人龐培利(Pumpelly),他於1862~1865年在中國和日本做了地質調查,並應清政府的邀請考察過京西煤礦。而影響最大的是德國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從18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他曾兩次來中國考察,回國後著有《中國》一書,附有地文、地質圖兩冊(夏國治,程裕淇,1990)。這些外國人的工作,對中國的地質研究和地質工作起到了先導作用。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地質工作始於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1912年1月,孫中山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在實業部礦務司下設置了地質科,由1911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地質系的章鴻釗主持其事。這是中國政府中第一次有了管理地質工作的機構。1912年4月,實業部隨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後政府機構幾經改組,但主管地質的部門仍然保留,只是名稱和隸屬關系有所改變。
1913年9月,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規劃和總管全國的地質調查工作,「地質調查所掌事務如左:一,關於地質構造調查事項;二,關於礦床調查事項;三,關於地形圖及地質圖調制事項;四,關於礦肥及土性調查事項。」(李學通,2006)地質調查所由在英國學習地質歸來的丁文江任所長。在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的同時,設立地質研究所,由章鴻釗任所長,研究所實為培養地質人才的講習所。當年,研究所借得京師大學堂理科地質門的房屋設備,招收了30名學生,開始自己培養地質人才。因各種原因,30名學生中只有21人完成了學業,18人獲得了畢業證書,其中葉良輔、謝家榮、王竹泉、李捷、李學清、劉季辰、譚錫疇、周贊衡、朱庭祜等人後來都成為著名的地質學家。1916年,章鴻釗、翁文灝將地質研究所師生歷年所作地質調查報告等成果,編纂成《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師弟修業記》一冊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自編的區域地質著作,結束了中國地質情況主要由外國人調查和論述的局面(李學通,2006)。為了更好地集中精力於地質調查工作,地質研究所在1916年第一批學員畢業後便停辦了。盡管地質研究所只辦了一期,但培養出了中國第一批地質調查研究人才,為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奠定下第一塊基石。
1916年6月,研究所的18名畢業生到地質調查所擔任調查員。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地質專業隊伍。這支隊伍隨即在河南、山東等省測制百萬分之一地質圖,並對一些礦山做了調查。對岩石、礦物、古生物的研究也開始著手,同時,還派人對上海、天津港口的地質問題和安徽、甘肅的地震做了考察。
1918年,北京大學將京師大學堂原理科地質門恢復為地質學系,原北洋大學礦業科部分學生也轉入該系學習。1920年,該系首批學生畢業。同一年,李四光,以及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A.W.Grabau)到北京大學地質學系任教。隨後,中山大學、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重慶大學、西南聯合大學、西北聯合大學(後改為西北大學)也相繼開設了地質系、組。20世紀40年代,唐山交通大學、山東大學、北洋大學也成立了地質系、組。中國地質教育開始走向興旺發達時期(夏國治,程裕淇,1990)。
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成立,章鴻釗任第一屆學會會長,翁文灝、李四光任副會長,謝家榮任秘書長。中國地質學會是中國最早的學術團體之一。中國地質學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地質科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奠定了我國地質學由萌芽走向成熟的基礎,對於展開橫向聯系、交流學術成果、跨入國際地質學界行列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地質學會卓有成效的活動為其贏得了崇高的國際聲譽,在國際學術界中佔有較重要的地位。1922年,翁文灝以中國唯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8月9日至19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第13屆國際地質學大會,並被選為學會副會長及評議員(李學通,2006;張銀鈴,2001)。中國地質學會成立之初就創辦了《中國地質學會志》,於當年出版了第一卷。1949年前中國地質學界許多重要學術論文和重大理論及發現的提出,都是在該刊發表的。如李四光關於中國第四紀冰期論據(1922年)和地質力學理論的提出(1926年);翁文灝關於燕山運動的提出(1927年);周口店於1927年10月16日發現一顆古人類牙齒化石的報道;裴文中於1929年12月2日發現中國猿人頭蓋骨的宣布等(張銀鈴,2001)。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地質研究所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央研究院所屬13個研究所中成立最早的單位之一,李四光任所長。
自1912年實業部礦務司地質科的設立至1949年,中國地質工作從無到有,在克服重重困難中艱難前行。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時,僅有會員26人,到1928年前後,中國地質學家有了100多人,1940年以後,增加到約300人(孫樞,2002)。在此期間,我國地層學、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和大地構造學已有了相當扎實的基礎;區域地質學取得了重要進展,完成了1:100萬的14個國際地質圖幅和1:300萬中國地質圖;礦床學(含化石能源)初步奠基,並有白雲鄂博鐵礦、攀枝花鐵礦、昆陽磷礦、黔貴鋁土礦和淮南煤田等重大發現;礦物學和岩石學出現了一些重要論著;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和地球物理探礦等開始萌芽(孫樞,2002)。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李四光在倫敦出版《中國地質學》,該書不僅綜述了中國各地地層,而且從地質構造上提出了許多新見解。以較大篇幅討論了古生代各時期的海侵、中生代以後的堆積以及各個構造運動時期;總結了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作者對中國和東亞構造型式和地殼運動,以及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闡述了地球表面形跡的動力學意義,奠定了地質力學的基礎。
1945年,黃汲清出版了《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專著,對中國地質構造在空間和時間上做了綜合研究,在對當時大地構造的主導概念進行闡釋的基礎上,系統總結和分析了中國大陸及其鄰區的區域地質資料,闡述了中國及其鄰區的前寒武紀地塊和各地殼運動時期及褶皺構造的基本特徵;論述了各地質歷史時期中國古地理輪廓和大地構造特徵、岩漿活動與成礦作用,劃分了中國大地構造單元和構造格架。該書被稱為「多旋迴構造理論」的奠基之作。
20世紀40年代初,潘鍾祥根據30年代前期對陝北和四川的地質調查所撰寫的《中國陝北和四川白堊紀石油非海相成因》在美國發表,該文明確指出,「石油不僅來自海相地層,也能夠來自淡水沉積物」,「如果有適宜之構造,則可成為良好的油田」。1943年,根據一隊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在新疆獨山子和庫車進行石油地質考察所撰寫的《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提出新疆主要生油岩系是侏羅系和下第三系(古近系),屬陸相沉積,「多期多層生儲油」的陸相沉積生油學說宣告誕生。
至1949年,留給新中國地質工作的起點是十幾個地質調查和研究機構,近800人的地質工作隊伍(包括非地質專業人員在內),十數台鑽機,17萬米的鑽探進度,以及剛剛開始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和地球物理工作(夏國治,程裕淇,1990)。
Ⅱ 以史為鑒 繼往開來——中國地質學會周年點滴回顧
浦慶余
(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2年是中國地質學會成立90周年,有許多往事值得回顧和紀念。作為擔任過中國地質學會下屬的專業委員兼職副秘書長8年,中國地質學會秘書處專職工作14年,返聘7年的學會工作人員,更有許多話要說,為中國地質學會更加符合「由中國地質科學技術工作者自願組成的、依法成立的學術性社會團體」的原則,盡一份責任。特選擇會員、理事會和會章三個問題,作些點滴回顧和粗淺分析,以求教諸會員。
一、一份會員名錄的啟示
1948年2月,中國地質學會刊印了一份會員名錄,編者按語寫道:
本會理事會於三十五年十一月二日決議:「會員會友未履行其義務兩年者,本會認為自動退會,並在南京中央日報刊登廣告催交會費,至年終尚未交納最近二年以上之會費者即作退會論。如繼續履行義務,當隨時恢復其會籍。」茲本會已於三十五年十一月八日、十三日、十四日在南京中央日報通知此項決議;此次會員錄即遵照前項決議編制,因卅六年前未交納會費滿二年致未編入此次新會員錄內之會員會友,一俟補交會費,即隨時恢復其會籍(永久會員當然不在此列)。
當年,執行的是1942年3月20日第十八屆年會通過的《中國地質學會章程》,該章程規定學會宗旨是「以促成地質學及其他地質學有關系學科之進步為宗旨。」規定會費標准會員每年5元,會友每年2元,如一次交納50元者為永久會員,團體會員每年400~600元。
抗戰期間,我國一些院校、研究機關大多遷往西南後方,中國地質學會隨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往重慶。那時雖然生活艱苦,工作條件很差,學術活動卻接連不斷。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院校、研究機構遷回原地,中國地質學會也隨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那時,有的會員就職單位有變動,有的出國深造或去國他就。在這個背景下,學會理事會於1946年11月作出決議,進行會員重新登記。把交納會費作為重新登記的重要條件。
這份「中國地質學會會員錄」中,公布了重新登記後的會員總數為486人,其中創立會員19人,劉季辰是1922年學會成立後第一批入會的會員,這里誤記為創立會員,創立會員應有26人,重新登記者實際18人。還有8人,有4人已去世,他們是趙汝鈞、丁文江、王紹文和葛利普,其餘4人是李捷、董常、仝步瀛和麥美德,尚未重新登記不知何故。永久會員有357人,通信會員28人,榮譽會員1人,還有會友96人,機關(團體)會員44個。此外已故會員有28人,除了上列4位創始會員外,已故世者中有中國地質事業初創時期的大力支持者張軼歐,在野外地質調查時先後被土匪殺害的趙亞曾、許德祐、陳康和馬以思,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的前身東南大學地學系早期的系主任鄭厚懷和被屈死的中央大學教授朱森等。
重新登記的486名會員中,按從事的學科或專業劃分,地質學412人,地理學46人,土壤學11人,動物學2人,測量學4人,植物學4人,地球物理學5人,考古學1人,人類學1人。也就是說,與地質學相關之學科者有74人,占會員總數的15%強。體現了學科交叉,各相關學科之間的相互交流,也反映了中國地質學會人氣的旺盛,有較強的親和力。
會員中還有少部分外國人。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始會員就有三位外國人,他們是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美籍古生物學家Grabau A.W.,農商部顧問、中央地質調查所的瑞典籍新生代地質與考古學家Andersson J.G.,燕京女學校地質學教師Miner L.。1922年就有在北洋大學任教的美國地理學家Barbour G.P.,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Berkey C.P.,日本東北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早板一郎等入會。1948年重新登記時安特生和那林已經回瑞典,巴爾博已回美國,早板一郎在台灣大學任教,德日進已回法國,梭頗已回美國,他們也都重新登記為我國地質學會會員。反映這些曾在中國任職的地質學家對中國的感情,也說明中國地質學會從成立起就是向世界開放的學術團體。
在重新登記的會員中,有已步入政界的翁文灝和朱家驊兩人,翁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朱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刊印名錄時翁已下野,任中國石油公司總經理。南京解放後,1949年7月29日,中國地質學會理事會決定:會員翁文灝、朱家驊兩人被列為戰犯,停止其權利和義務,會員錄上不予列名。不知何故,翁文灝回來後,特別是毛澤東同志肯定其為愛國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後,沒有恢復他的會員權利和義務。
抗戰勝利後,有一批從事地質地理工作的年輕學者和應屆畢業生出國留學,在國內時有的是中國地質學會會員,有的是會友,可能是通訊不便的原因,也可能是別的緣故,除了池際尚、周明鎮、謝覺民、李璞、馬杏垣、楊懷仁外,其他人沒有重新登記。值得稱頌的是新中國成立後,池、周、李、馬、楊和塗光熾、張炳熹等先後回到祖國大陸。謝覺民和楊懷仁是浙江大學史地系畢業的,謝覺民沒有回來,後來成為美國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匹茲堡大學終身教授。1980年後與我國地理界經常進行學術交流。
在重新登記的會員中,朱家驊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在解放戰爭後期隨國民政府遷往台灣,翁文灝雖在1948年11月末卸任行政院院長,擔任中國石油公司總經理,他對蔣介石不滿,千方百計要擺脫蔣介石,但由於被列為戰犯,又不敢留在大陸,轉展香港、法國,終於在1951年回到祖國大陸。丁驌和張其昀任浙江大學史地系主任,教人文地理。丁驌因擔任過國民黨重慶黨部書記,張其昀時任國民黨浙江大學區黨部書記,前者去了美國,後者去了台灣。張其昀到台灣後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後任「總統府資政」。他後來在研究和整理中國歷史文化方面在台灣有很大影響。
1929年2月14日第六屆年會上通過的會章規定:「國外之地質學者或古生物學者對於中國地質有所合作或有所貢獻者得為本會通訊會員。」之後陸續發展通訊會員。這次重新登記的通訊會員28人。國籍有美國、英國、日本、印度、法國、奧地利和瑞典,其中美國的Broom R.教授正在南非任職。
重新登記的會員中有1948年被遴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有翁文灝、李四光、謝家榮、朱家驊、楊鍾健和黃汲清。後來被遴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的有75人,其中2人當時還是會友,被台灣「中央研究院」聘為院士的有3人。
重新登記的機關(團體)會員有44個,除了當時我國三大地質機構: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和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以外,還有資源委員會,四川、台灣、江西、西康、河南、湖南、福建等省的地質調查所,資源委員會所管轄的一些礦業公司、中福兩公司聯合辦事處、一些官民聯辦的礦業公司、國防部測量局、北京大學、北洋大學、交通大學唐山學院、武漢大學、重慶大學和清華大學。
從這份中國地質學會會員名錄,我們可得到一些啟示。
首先,中國地質學會是一個民間學術團體,它的性質是群眾性的,屬非政府組織,所謂自願組成,指的是成立時有發起者,即創始會員,會員自願入會,自動退會,進出自由,要盡義務,交納會費是最基本的要求。現在,中國地質學會號稱有多少萬會員,卻不交納會費,有的退休多年,有的出國很久都沒有聯系,不知誰入會了,誰退會了。所謂的會員是虛位,是「被會員」。誰當理事了,誰當理事長了,就辦個會員證。團體與政黨不一樣,但也得像個樣子,有點規矩才是,須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其次,中國地質學會在當時有很大的吸引力,從會員結構上體現了以促成地質學及與其他地質學有關系學科之進步為宗旨。中國地理學會成立於1932年,有46位中國地理學會會員參加中國地質學會。竺可楨1922年就加入中國地質學會,他也是中國地理學會創始人,1948年還重新在中國地質學會登記。地理學者中有地貌學者加入中國地質學會,如果是學科接近的話,那麼經濟地理和人文地理學者與地質學的關系就比較遠了,如胡煥庸、張其昀、謝覺民、張印堂、陳正祥、周立三、鍾功甫、薛貽源、洪思齊、嚴重敏等。研究動物學的張春霖、壽振黃,研究人類學的吳定良,研究植物學的胡先驌、侯學煜也都加入中國地質學會。
第三,這份名錄的編排按英文字母次序,不管職務多高、年齡大小和專業,也不論在中國地質學會中的職務如何。只列何時入會,何年成為永久會員,以及當時服務於哪個單位。從這里可以看到凡是中國地質學會會員都是一律平等的。展示在大眾面前的只是會籍、會齡的區別。
1980年初,李春昱曾說1948年由他經手將學會的8000美元請美國友人存在美國的銀行。我1985年到學會工作,在1994年聽說此事,向學會有關人士詢問此事,據時任專職副秘書長的何世沅說,當時請李春昱把詳情寫了下來,隔段時間找不到了,再請李春昱寫了詳情,李很不高興,但還是寫了。何世沅說,這張紙也找不到了,那時李春昱已去世。我問過程裕淇,他說聽李說過,程裕淇還記得那個美國人是位女士,他還記得她的名字,他把這位美國友人的名字寫了下來。後來,新任專職副秘書長王弭力把南京會所和美國存款的事認真辦了,南京會所要回來了,存款一事沒有確切信息,沒有辦成。1948年學會哪有這么多錢,有可能是至少一部分是會員重新登記時交的會費。
二、一份歷屆學會領導機構名錄的思考
我根據歷屆理事會名單,整理了一份中國地質學會從成立至今歷屆理事會職員名單。從這份名錄並結合中國地質學會的實際工作情況,可以得知中國地質學會治理結構的變化,從中能夠獲得學會工作的一些認識和體會,以及今後如何改革的啟示。
從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到1952年,共27屆理事會的任期基本為1年,至多跨2個年度。理事人數從數人到十數人,第八屆及以前設副理事長2人,第九屆至第三十一屆不設副理事長,第二十一屆至第二十六屆,增設監事會。理事會有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書記)和會計等分工。也就是說,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評議會)是名正言順地在理事。理事長,一般不連任。這是比較合理而又高效的學會治理結構。
從第二十九屆(1954~1956)理事會開始,理事會任期延長至4~6年,第三十一屆理事會(1962~1979)因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從這年開始到1971年,被作為「裴多菲」俱樂部受到沖擊。至1972年因對外關系需要,恢復以中國地質學會名義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理事人數急增,如第三十一屆44人,從第三十二屆到目前的第四十屆,增至100多人,這一時期從第二十七屆(1951)至1971年李四光逝世,他連任了6屆的理事長,長達20年。這對於學術團體來說,是不正常的狀態,與民間學術團體的治理結構出入較大。這一時期取消了理事會的會計,由掛靠單位的會計代行會計工作。鑒於不收會費,經費由掛靠單位和中國科協支持,經費賬目也不必向會員公布。這一時期,開始(1950、1951)因秘書長孫雲鑄工作在北京大學地質系,該系學生游振東和何錫麟協助秘書長工作。1952年開始設專職職員。第三十一屆理事會開始設專職編輯組成《地質學報》和《地質論評》編輯部。也就是說學會有了辦事機構,理事會開始擺脫辦理學會之事。
中國地質學會歷屆理事會職員名單表
續表
續表
從第一屆至第三十屆理事會的理事長和秘書長都由地質學家擔任,第二十八屆至第三十一屆理事長李四光雖是政府的地質部長,但他還是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第三十一屆的秘書長朱效成雖是司局級行政幹部,但他在他們這個層次的行政幹部中,學習地質學的成效是比較好的,基本上是一位懂得地質學的管理幹部。從第三十四屆(1988~1993)理事會開始理事長就開始由掛靠單位地質部、地質礦產部至國土資源部的部長或副部長擔任,開始先後任理事長的幾位部長和副部長雖然是學地質,從事過地質工作,但是以他們在地質科學上的成就和學識,是當不了理事長的,是部長的身份才當得了理事長。從理事長人選的變化,可以看到中國地質學會的治理結構已偏離了群眾性學術團體的性質。常務理事會例會的舉行也與國家行政機關的部長辦公會議同一模式,有人戲稱「將地礦部部長辦公會議搬到地質學會來了。」有段時間,為了減少層次,因繁就簡,將常務理事會議與秘書長會議合並召開,名為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後來也被一位擔任常務副理事長的地礦部副部長否掉了,說常務理事與副秘書長是兩個層次的,不能一起開會,以後就變更為常務理事會決定,秘書長會議落實工作。在行政部門看來理事長、副理事長與常務理事基本上是部級,副部級和司局級幹部,副秘書長基本是處級幹部,只有前者可作決定,後者的任務是將決定落實到實處。在一起開會覺得不成體統。這又是將國家機關的行政級別帶到學術團體。
學術團體的會長(理事長)應由著名科學家擔任,如果他既是著名的科學家,又是社會活動家則更佳,這是國際慣例。1979年以後,全國性學會迅速增加,且有部門分割的趨勢,這是利益所向。這既有積極意義,也隱藏有弊端。而且有不少學會由本部門的行政領導,如國務院有關部、委、局的首長擔任會長。1980年後期,國務院明文規定,行政領導不得擔任學會、協會和研究會的領導職務,這是正確的。但是留下一條尾巴,說若的確需要,應報國務院批准。實際上這項規定是對已經擔任學會、協會領導職務的行政領導的一種限制,而不是為了擴大。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十二屆(1979~1983)、第三十三屆(1983~1988)理事長先後由黃汲清和程裕淇擔任,以前幾屆的理事長李四光雖是地質部部長,但他畢竟還是著名地質學家。以後換屆除黃汲清和程裕淇外,不是沒有合適的著名地質學家。再說,李四光擔任理事長時,地質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何長工在學會並無職務,只是先後由具有地質背景的副部長宋應和學部委員、副部長許傑擔任學會常務理事;黃汲清擔任理事長時,地質部黨組書記、部長孫大光也未在學會擔任職務,只有副部長鄒家尤出任18位副理事長中的一位副理事長。程裕淇擔任理事長的階段,夏國治副部長擔任副理事長(當時有9位副理事長)。1988年以後的6任理事長都是地礦部或國土資源部的部長或副部長擔任理事長,而且有的並無學習或從事地質工作的背景,由於部長又是部里的黨組書記,工作很忙,還要有一位副部長或副部級幹部擔任常務副理事長。這樣做,名義上是加強領導,實際上是學術團體治理結構和管理模式的倒退;名義上是爭取部里的支持,實際上是一種簡單的理解;說是經過國務院審批,實際上你報上去了,能不批嗎?理由總是可以找到的。
三、幾份會章的回顧
中國地質學會章程是中國地質學會性質、宗旨、任務、行為規范的約定,是在憲法所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活動的指導和自我約束,可以說是學會的根本大法。中國地質學會章程從1922年成立起到現在經過十多次的修改。
中國地質學會的名稱是1922年章程的第一條就寫明了的,已經有90年的歷史。學會的宗旨1922年章程規定為「促成地質學及其關系學科之進步」。這一宗旨的敘述既簡潔又明了,這一記述在1929年、1931年、1935年、1942年的幾個章程和簡章中一直沿用。而1954年2月的章程卻修改為「團結全國地質工作者從事學術研究,交流學術技術經驗,謀地質知識之提高與應用,在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為經濟建設服務」。其實學會不是從事學術研究的機構,至於「在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為經濟建設服務」是政治任務。1953年,毛澤東在《批判離開總路線的右傾觀點》一文中說:「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時期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不要脫離這條總路線,脫離了就要發生『左』傾或『右』傾的錯誤」。1954年的會章規定的宗旨是根據這種精神修改的。
1950年8月26日的理事會會議贊成謝家榮的提議,取消永久會員,這樣就在沒有經過會員代表大會票決的情況下剝奪了已交50元大洋的永久會員並得到學會承諾的權利。
1957年的會章對學會宗旨修改為:「團結全國地質工作者,從事學術研究,交流科學技術經驗,開展學術討論,努力使我國地質科學迅速達到世界水平,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服務」。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毛澤東在開幕中提出「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並從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1956年提出向科學進軍,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這次修改會章,對學會宗旨的表述是根據這些原則而進行的。
再一次修改會章是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之後,1978年3月18~31日,舉行全國科學大會,當時重提四個現代化和出成果出人才。1979年的會章總則包括第一條表明中國地質學會的性質是學術性群眾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第二條表明中國地質學會的任務是「根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新時期總任務的要求,團結廣大地質科學技術工作者,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為地質戰線出成果、出人才,為地質科學技術迅速達到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為在21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作出貢獻」;第三條是認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學術民主,提倡各種學術觀點和學派之間自由討論,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和檢驗經驗。顯然這條是總結「文革」及以前的經驗教訓,全國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討論的背景下,寫進會章的。1983年會章只作文字修改,內容與1979年會章基本相同。
1988年會章與1979年和1983年會章除了增加培育、推薦人才和改革的內容外,其他基本相同,這是因為此時中國地質學會設立了青年地質科技獎,中國科協設立了青年科技獎,學會和全國地質部門的改革正在進行中。
1993年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制定的會章,第二條明確為宗旨,是這樣陳述的:「本會宗旨是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倡導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的精神和優良作風,團結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促進地質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地質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我國地質事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這是由於中國科協提出了「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的科協精神,科學技術領域的改革提出了兩個促進。此前,1991年民政部頒布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國科協於1992年制定了新的全國性學會組織通則,是按照《條例》和《通則》的要求,總則應概括為三個內容,一為本會性質,二為宗旨,三為任務,進行修改的。
1997年會章與1993年會章基本相同,只是第一條本會性質,增加了中國地質學會「是發展地質科學的社會力量」「代表中國地質界參加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及其下屬組織」。這樣,就明確了中國地質學會在發展科學中的社會地位,對自己的職責作了限定。實際上,中國地質學會從來就是代表中國地質界參加國際地科聯的活動,只是因為在北京舉辦第30屆地質大會非常成功,擴大了我國的國際影響,這里作了進一步明確。第二條宗旨增寫了「促進地質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放在1993年會章的兩個促進之間。這里的「成長」主要指的是青年地質人才,「提高」主要指的促進成為兩院院士和中國地質學家走向世界,如擔任國際學術組織的有關職務,承擔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主題報告和主持人,等等。
2000年的會章是根據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國務院頒布的修訂後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重新登記時,根據民政部提供的《社會團體章程示範文》修訂的,總則增加了中國地質學會的英文名稱,增添了「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范」的內容,明確了「民主辦會」的原則。將原會章中的「任務」作為「第二章」業務范圍載明。整個會章的章、條均按《範本》重新調整。特別是載明「本會接受業務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以及掛靠部門國土資源部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即認了三個上級管理單位。
2006年會章按1997年和2000年會章中總則第三條宗旨的四個促進,增加了第五個促進「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歷年會章的變化,除了上述原則、宗旨以外,還有不少其他方面的變化,例如「任務」或「業務范圍」也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1922年只說有一種刊物,名為《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29年會章有「本會得設獎章或獎金,以獎勵地質學之有貢獻者」,1942年會章增寫了出版物有西文會志和中文地質論評。1954年會章專設一章「學術活動」另一章「刊物」,1957年會章增加了「協助有關部門解決科學技術問題」。1979年會章專列「主要任務」一章列舉了7項,1983年會章的「任務」一章,根據新情況進行調整仍為7項。以後幾次修改會章大體都是這樣改動。又如,關於會員,歷年也有變化。
一個國家有三部分的組織,一是政府,它具有管理國家的行政職能,由選民選舉產生,是為選民服務的公務機關;二為企業,它以贏利為目的,同時為公民生產和提供生產和生活物質。政府維護公民的權利,企業有自己的私利。中間就有一批非政府、非贏利的組織。學術團體是第三種組織中的一分子。它從政府「批發」服務,廉價或無價提供給公民。作為學術性團體,有別於政府部門的科研機構,也有別於企業的研發部門。它的業務范圍是很明確的。早期的中國地質學會會章規定的「以促進地質學及其關系學科之進步為宗旨」既明確又簡潔,也好記。後來的會章幾經修改,增加了許多,實際上是這一宗旨的細化,或具體化,為什麼「促進」原來是兩個,後來增加到三個、四個和五個促進,越是具體,越是不全面,要不斷補充。而且由此具體化反倒不確切。例如,1957年會章中說要「從事學術研究」,這應是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的任務。1983年會章中提出積極開展咨詢服務活動,實際上學會在咨詢服務上不具優勢,至於把「遵守憲法、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在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指導下開展活動。」作為宗旨寫進會章沒有必要,一是這種要求是每個個人、政府機關、群眾團體和企業甚至政黨都應做到的起碼的要求,只要是公民、法人,都應如此;二是這個要求是義務、是責任、是共識、是常理,不是屬於宗旨的范疇。
會章要簡單明了,要有個性,既要有規范,也要有靈活性;既要便於記憶,又要有可操作性。制定一個好的會章不是件容易的事,值得好好研究。
以上對一份會員名錄、一份歷屆理事會主要領導名單和歷屆中國地質學會會章,進行了回顧和思考,是很膚淺的,可能存在錯誤。但其目的是為了中國地質學會能夠真正成為中國地質科技工作者的家,找准位置,成為真正的符合非政府組織特點的學術性社會團體。在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之間,起到補充和協調的作用。
Ⅲ 功勛卓著的開拓者 地質學界的一代宗師——黃汲清先生誕辰周年紀念大會發起單位暨主辦和協辦單位賀詞
尊敬的曾培炎副總理,尊敬的孫文盛理事長,尊敬的地學界的老前輩們,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值中國地質學界的一代宗師,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國際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黃汲清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我們在這里共同緬懷黃汲清先生的光輝業績,紀念先生為新中國地質事業做出的開拓性的貢獻,激勵後來者為祖國的地質科學的進步,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祖國的持續發展而努力奮斗!
黃汲清先生1904年3月30日出生於四川仁壽,192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35年獲瑞士濃霞台大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8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黃汲清先生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第五、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黃汲清先生曾任九三學社中央常委、第十五屆、第三十二屆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黃汲清先生於晚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黃汲清先生的一生,是熱愛祖國、熱愛地質事業的一生;是正直坦盪、光明磊落的一生;是寬厚待人、道德高尚的一生!
「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敲天下之石頭」,這是黃汲清先生的座右銘。黃先生治學嚴謹,重視實踐,學識淵博,勇於創新,他孜孜不倦追求科學真理。黃先生在古生物學、古地理學、地層學、岩石學、冰川地質學、區域地質學、石油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和地質編圖等領域都有非凡建樹,特別是在構造地質和石油地質領域中,更是功勛卓著。早在20世紀40年代,他提出的「多旋迴的造山運動是中國大地構造的特徵」的學說,至今,仍是指導中國地質科學研究的基本理論之一;他撰寫的《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一書成為中國歷史大地構造研究的奠基之作。「男兒立志多雄風,千秋不移石油情」。黃汲清先生是我國石油地質學和陸相生油理論的開拓者之一,他對大慶油田的發現以及對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所做出的貢獻,永載中國石油工業的史冊,永不磨滅。
「地質科學的根本任務在於認識地球,並利用這種認識去保證人類生存發展所需要的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人類居住的環境」。紀念黃汲清先生,就是弘揚他對國家和民族充滿責任感的精神,弘揚他矢志不移追求科學真理、勇於創新的精神,弘揚他獻身地質科學的精神。探索地球奧秘永無止境,地質科學工作者任重道遠。讓我們永遠學習黃汲清先生的精神,為祖國的繁榮發展作出無愧於新時代的新貢獻!
祝大會圓滿成功!
2004年6月7日·北京
註:賀詞由中國地質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戴進業宣讀
Ⅳ 丁文江———中國地質調查的先行者———兼論丁文江精神
陳寶國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近代地質科學的故鄉,不在東方,也不在中國。然而,20 世紀初葉,在中國科學史上是值得記憶的時期。因為,在世界風雲動盪、社會思潮湧動、科學技術的發展日益快速的社會背景下,中國地質科學應運而生了。而且,在不到 20 年的時間里,中國地質事業進入到她的第一個黃金時期,中國地質學的發展也走入了國際地質科學發展的行列之中。
短短的 20 年,中國的地質科學從無到有,從萌芽到發展,有諸多因素促成了這個過程的實現。諸如,科學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與發展; 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在抵禦外辱、振興中華的奮斗中,自強自立的支撐作用; 優秀知識分子振國強邦科學救國的崇高信念; 中國地質機構的設置和地質教育的開展,等等。毋庸置疑,在這個過程中,丁文江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之一。
學以致用 循師承自然
將丁文江作為中國地質調查的先行者,是指在 20 世紀初葉,在中國,國人以科學方法進行地質調查的學者還不多見。在丁文江之前,另一位中國地質學的奠基人章鴻釗曾以《中國杭州府及鄰區地質》為題,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成為中國學者自行調查中國區域地質並寫成論文的第一人。在章、丁二人之前,用黃汲清先生的話來說: 「還有幾位中國地質學人走在章、丁、翁之前,他們是鄺榮光、張相文、王寵佑、顧琅。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前,他們都多少寫了一點有關地質學的文章或做了一點地質工作,但為期甚短,影響不大。」丁文江1911 年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獲動物學和地質學雙科畢業證書回國。當船行至越南海防時,丁文江便棄船上岸,開始了他在中國大地的第一次地質考察旅行,途經雲南、貴州、湖南諸省,沿途考察地質地理及風土人情。他這樣做的理由很簡單———凡是有志於地質科學的人必須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要親臨其境,拜自然為師。同時,丁文江把這次考察作為自己今後從事地質科學事業的一次親身體驗,以此考驗自我獻身科學的意志和毅力。從這次考察開始,丁文江在後來的地質生涯中,走遍山川大地,一次次地證明了他做事做人求真務實、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精神和言必行、行必果的科學態度。
丁文江一生曾多次成年累月地進行野外地質考察,除去他的地質調查成果之外,丁文江從精神層面上向有志於獻身科學事業的人們展現了他作為一位地質學家所具有的嚴謹的科學認知態度和堅毅的科學奮斗精神。1913 年丁文江與梭爾格、王錫賓進行了一次長達月余的正太鐵路沿線地質考察。其後考察結果正式出版,成為中國地質工作者第一次出版的區域地質報告和圖件。1914 年丁文江隻身遠赴雲南、貴州、四川進行地質考察,時間長達 10 個月之久,成果頗多。要提及的一點是丁文江對徐霞客的研究和對 《徐霞客游記》的編訂過程,完全是以科學家的科學態度進行的。他不僅仔細閱讀了 《徐霞客游記》,同時身體力行重走了徐霞客考察之路,以自己的實踐來修訂前人成果之對錯,令人欽佩。為此他被後人稱之為 20 世紀的徐霞客,丁文江當之無愧。
丁文江以其科學的態度在地質考察中遵循 「近路不走走遠路,平路不走走山路」的行為准則,更提倡了他一向主張的 「登山必到峰頂,移動必須步行」的實踐探索精神。這種尊重實踐,求師於自然的行為准則,成了他作為一位傑出的地質學家所具備的優良品質的一個組成部分。
用而思之 求有的放矢
作為一位中國地質調查的先行者,丁文江腳踏實地地實踐,在林莽溝壑中穿行,在江河壕澗間跋涉,表現了他的求實精神,而科學實踐的目的性又表現了他行成於思,求知問事,務求有的放矢的思維方式和實用態度。
20 世紀初的中國,積貧積弱的中國向何處去? 何以救中國? 成為當時知識階層思考的問題。丁文江亦然。丁文江留學達 9 年之久,深受西方科學與進步思想影響。他深知達爾文進化論自然選擇的適者生存規律是自然界發展的規律,並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如此。因此,在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舊中國,丁文江選擇並踐行了科學救國的道路。而這種選擇形成於他不斷的思考,形成於他對東西方科學、思想、文化的認識和比較,更形成於他辦事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正如丁文江留學歸國並未直奔家門而選擇步行穿越雲、貴一樣,在丁文江的人生藍圖中,他已把自己融進科學救國、獻身科學的事業中去了。丁文江的思想是明確的,做事是堅定的。他在地質考察過程中,脫去了西裝,裝上了假辮子,穿上了長袍馬褂,留了小鬍子,戴一頂瓜皮小帽,全然與平民無異。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裝束普通的人,在他開始地質旅行之前,已經規劃了中國地質事業的宏圖,並從自己開始堅韌不拔地邁出了堅實的腳步。
對於這次考察,吳相湘在 《丁文江走遍全國探寶藏》一文中講: 「丁文江此次內地旅行可說是實事求是精神的首次表現,充分發揮其毅力勇氣和觀察力。……自平彝起步,丁即用指南針測草圖,並用氣壓表測量高度。竟發現武昌輿地學會地圖、商務印書館最新中國地圖,以及英法日文的一比一百萬分之一地圖,均根據清康熙朝天主教士所測地圖做的藍本。」丁文江通過考察發現了現行地圖實為 200 多年前的資料。為此,丁文江感嘆,與西方相比,中國在地理學上止步不前,實際已落後了先進國家 200 多年。正是有此感觸,激發了他作為一位科學家不甘落後的激情,1934 年他與翁文灝、曾世英等人合編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完備的現代地圖冊——— 《中華民國新地圖》。該地圖作為紀念 《申報》創刊60 周年而出版,震動了地學界,被稱為 「國內地圖改革第一聲」。此圖與當時世界上制圖方法先進的地圖相比毫無愧色,在國外被稱為 「丁文江氏地圖」( V. K. Tings's Atlas) 。
1913 年的正太鐵路沿線地質調查,丁文江通過實地考察糾正了德國學者李希霍芬關於 「山西真是世界煤鐵最豐富的地方,照現在世界的銷路來說,山西可以單獨供給世界幾千年。」的妄說。在 《調查正太鐵路附近地質礦物報告書》中,丁文江指出: 「以發現於地面者言,則不甚適宜於西法開采,蓋礦質之分布約一定規則,且文江、梭爾格所見最厚之礦無過二尺者。」在考察中,丁文江發現山西的煤的確很多,但鐵卻不似李希霍芬所言那樣。為此,他寫了一篇 《有名無實的山西鐵礦———新舊礦冶業的比較》文章,對李希霍芬的錯誤認識和誤導給予糾正。
我們講丁文江是中國地質調查的先行者,僅是就他所從事的地質科學事業而談,當我們論及丁文江的科學思想和有的放矢的務實精神時,則就有了更進一步的含義。因為在丁文江那個時代倡導科學,倡導以科學態度從事科學的研究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丁文江的言行,則對這種社會的需要做了最好的佐證。正如一位學者談到的: 「要科學在中國生根,有賴於專業科學家的推展,而丁文江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正因他是個傑出的科學家,又是個科學的播種者。」或許這正是丁文江審時問思,有的放矢的科學思維帶給後人的一種啟示吧!
思之兼收 悟科學真諦
丁文江 15 歲出國留學,9 年之後歸國。他的少年、青年時代幾乎都是在西方文化傳統的熏陶下度過的,以至於生活習慣也被西化。然而,丁文江的思想在中西文化的交相影響下,產生出的是一種崇尚科學、為民族、為科學而獻身的世界觀和科學觀。這一點又不能不論及丁文江以科學為至上、以民族為至尊的思想境界和寬闊的胸懷。黃汲清先生這樣評論丁文江: 「丁文江知識淵博,學通中西。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廣交西方朋友,結識中國學人,因而他對西洋文化和中國文化都有深入的理解。他不但是令人崇敬的地質學家和地理學家,而且是一位人類學家、動物學家、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他全力提倡自然科學,特別是達爾文主義,但他對人文科學也表示極大的興趣。丁文江先生已經過世 70 余年了。自他去世後,對丁文江的研究一直沒有中斷。他對中國地質科學,他對中國科學發展的貢獻和啟迪,長期以來產生著積極的影響。丁文江在世只有短短的 49 年時間,倘若他的生命假以時日,丁文江的作用將會在中國現代史上產生更大的影響。雖然這是一種美好的推想,成不了現實,但在這遺憾的惋惜中,丁文江已經成為中國地質界、中國科學界所公認的一位傑出的歷史人物。正如李濟先生評論丁文江時所說的: 從好些方面看,他是一個劃時代的人,它可以算是中國提倡科學以來第一個好成績,……他是開創這種風氣並且使之實現的人。」
丁文江之所以能夠成就他的事業和理想,除去學以致用、有的放矢之外,還要提及他思想活躍,視野開闊的思想境界,以至他能夠深悟科學的真諦。有此三點,丁文江便是一位心中裝著祖國、背負著民族的希望、以弘揚科學為宗旨獻身科學的人。他可以腳踏實地去專心做某一事情,他又能運籌帷幄,有條不紊地做好幾件事情。盡管他過早地離去了,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不朽的丁文江精神,這種精神曾使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受益,曾令中國科學界鼓舞,對後人更是一種無形的鞭策。
關於丁文江先生對中國地質科學事業的貢獻,黃汲清先生曾排列了他在中國地質學上的幾個第一:
丁文江———名列第一的先驅學者:
第一位地質教學機構負責人,即北京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所長;
第一位發表地質礦產調查報告,並附有區域地質圖的學者;
第一位遠征邊疆的學者;
第一位發表中國礦產資源論文的學者;
第一位詳細研究煤田地質,並建議進行有計劃的鑽探,從而獲得經濟效益的學者;
第一位發表工程地質論文的學者;
第一位用統計學方法研究古生物的學者;
第一位以地質學者身份主持鐵路勘察的學者;
第一位發表 《礦業紀要》的學者 ( 與翁文灝合著) 。
Ⅳ 新中國地質科學的黎明與號角
(1)年中國地質學會主編的《地質論評》發表社論《地質學的新方向和新任務》,南京地質工作者發表《創造新時代的地質調查工作》,號召和啟示中國地質工作者在新形勢下,以嶄新的風貌,迎接新戰斗,為剛剛誕生的新中國的恢復經濟及經濟建設奮勇投入,肩負起新的任務,同年12月李四光在中國地質學會第26屆年會上做了《受了歪曲的亞洲大陸》學術報告,回顧了歷史展望了未來。
(2)1951年全國科聯主席、中國地質事業創建者之一李四光在慶祝共產黨成立三十周年大會上獻詞中,號召「掌握馬列主義,了解唯物辯證法」。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上發表了《在毛澤東旗幟下的中國地質工作者》,在中國地質學會第27屆年會上發表了《地質工作者在科學戰線上做了些什麼》。
(3)1952年李四光相繼在《科學通報》上發表《跟著中國科學翻了身的中國地質學》,文中以他德高望重的中國地質老前輩的激情,喜迎新中國地質學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同年在《新華月報》上發表《三年來中國科學工作》。
(4)1953年李四光教授在《人民日報》上發表《地質工作者正在為祖國建設奮勇前進》,文中充分反映了中國地質工作者在兩三年恢復經濟建設期間做出的努力和今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做出更大的貢獻的信心!以及地質部宋應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地質工作》等。
這些賦有總結性和指導性的論文,充分體現出地質科學本身的特徵及其在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充滿了他們多年從事地質工作中的理論與實踐的珍貴經驗和對新中國地質事業的展望,歷史證明了他們這批論文代表了地質事業的展望,歷史證明了他們這批論文代表了中國地質工作者的宣言書和動員令,掀開了新中國地質科學發展的帷幕,對中國地質礦產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導航和推動作用。
Ⅵ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地質力學研究所新辦公大樓
截至2013年底,全所在職職工187人,其中有博士學位的87人,研究員(含教授級高工)45人,副研究員(含高級工程師、高級會計師)43人。內設8個專業研究室、5個職能處室和2個公益服務部門。
2013年在研項目172項,總經費1.38億元。其中科技部項目/課題(973、科技支撐、科技基礎性專項)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4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12項;其他部委項目7項,地調項目48項。出版專著8部;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66篇,包括SCI收錄論文45篇(英文SCI論文32篇),EI收錄論文37篇。「在斷層作用下斜坡體穩定性模擬試驗裝置及其方法」和「使用深埋隧道圍岩穩定性物理模擬模擬試驗裝置的測試方法」分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深埋隧道圍岩穩定性監測模擬試驗裝置」獲得實用新型專利。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1項,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1項,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1項。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龍長興,黨委書記、副所長、紀委書記徐龍強,副所長趙越,副所長侯春堂,副所長馬寅生。
所長龍長興(中),黨委書記、副所長、紀委書記徐龍強(右二),副所長趙越(左二),副所長侯春堂(右一),副所長馬寅生(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東南極西福爾丘陵麻粒岩化基性岩牆群的時代、變質過程及構造意義。揭示了所有基性岩脈都經歷了不均勻的麻粒岩化,其峰期變質條件達800~870℃、9.1~9.7kb(千巴),麻粒岩化的時代為格林維爾期(960~940Ma),並在泛非期經歷了疊加改造。據此推測,西福爾陸塊與內皮爾雜岩、賴於爾群和蘭伯特地體等太古宙陸塊相似,也捲入到導致印度克拉通與東南極匯聚的雷納碰撞造山作用過程。這項研究對揭示東南極大陸格林維爾期的構造演化及超大陸重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西福爾丘陵鎂鐵質麻粒岩(圍岩,樣品VHC67)的礦物共生關系
首都圈地區關鍵構造部位深孔地應力測量監測與地質安全評價。通過首都圈地區原位現今地應力絕對測量與實時監測和GPS測量結果研究,認為首都圈地區在日本大地震之前現代構造應力場、日本大地震之後張性效應調整期和調整期之後現今構造應力場最大水平主壓應力優勢方位分別為NEE方向、NNW方向和NEE方向,並且隨著這種張性效應調整周期的結束後時間的發展,水平主應力在測量深度范圍逐步起主導作用;在調整過程中,表現出區域現今構造應力作用方式和構造應力場轉換,並可能伴隨重大地質事件的發生。
首都圈地區關鍵構造和深孔地應力監測分布圖
活動構造帶大型滑坡形成機理研究。提出區域性活動斷裂的交匯區是產生大型—巨型滑坡的有利構造部位,總結了其地質災害效應的5種表現形式,提出地震滑坡形成演化5個階段和成災地質模式,對於地質災害早期識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地震—滑坡—泥石流災害鏈演化過程
新疆烏拉根鉛鋅礦油氣還原成礦作用研究。提出了烏拉根鉛鋅礦油氣還原成礦作用的成因模式:富含Pb、Zn等成礦物質的盆地流體,流經原生氧化態、滲透性良好的砂礫岩時,由於油氣的還原作用,鉛鋅等成礦物質在還原過程中發生沉澱作用,進而富集成礦。
中國中東部構造體系控油作用研究。首次系統劃分了松遼地區構造體系類型(緯向構造體系、華夏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山字型構造體系);恢復了構造體系控制下的古生代以來松遼原型盆地類型(寒武—奧陶紀:裂陷—克拉通盆地;志留—泥盆紀:類克拉通盆地;石炭—二疊紀:克拉通內坳陷盆地;中新生代:斷—坳陷盆地)。
松遼盆地及鄰構造體系圖
Ⅶ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截至2013年底,中心在職職工130人,其中正高級22人,副高級30人,中級55人,初級及以下20人,工人3人。具有博士學位33人,碩士學位40人,大學本科37人,大學專科14人,其他學歷6人。設有6個職能處室、6個專業研究室、1個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局級和院級重點實驗室,1個局級業務中心。中國地質學會岩礦測試技術專業委員會、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地質礦產實驗測試專業委員會、全國國土資源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地質礦產實驗測試分技術委員會等學術組織掛靠在測試中心。
2013年,共承擔各類項目111項,其中科技部項目10項(含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2項,地質調查計劃項目2項、工作項目20項,公益性專項項目5項、課題27項,其他項目25項。到位科研經費總計6431.6萬元(含外撥)。
2013年,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1項成果入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以第一單位研製國家標准物質9個,獲得專利5項、軟體著作權1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1篇(包括國外期刊論文22篇,國內期刊論文39篇),其中第一作者38篇(包括國際英文SCI檢索論文9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7篇,其他論文2篇)。出版專著《地質實驗工作60周年文集》。
岩石礦物分析(第四版)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
含氣量測量及氣體採集裝置專利證書
領導班子由4人組成,主任、黨委書記庄育勛,副主任(正局級)吳淑琪,副主任羅立強,副主任、紀委書記沈建明。
主任、黨委書記庄育勛(右二),副主任(正局級)吳淑琪(左二),副主任羅立強(右一),副主任、紀委書記沈建明(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現代光質譜技術在鎢鐵銅等重要礦種成礦及伴生元素同時分析中的研究與應用示範。初步建立了鎢、鈮鉭、稀土、鈹礦石、釩礦石的部分ICPAES、ICP-MS分析方法。該方法體系的建立將降低鈮鉭礦石、鎢礦石、鈹礦石、稀土礦石以及釩鈦磁鐵礦中伴生元素的檢出限。該技術的研究及推廣,對鎢、鈮鉭、稀土、鈹礦石、釩礦石以及稀有礦石中鎢、鈮、鉭、銣等元素的選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測試工作技術支撐,同時有利於加大地質找礦力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分析人員進行ICP-AES多元素測定
ICP-AES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
鑽井泥漿氣體現場快速檢測系統的改進及測試試驗。建立了永久凍土帶天然氣水合物鑽探泥漿脫氣實時監測系統,實現了烴類、非烴類氣體同時監測;初步建立了攜帶型氣相色譜快速測定井口游離氣分析方法。自主研發的泥漿脫氣裝置,獲得實用新型專利一項。
國家一級標准物質研製。2013年通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的地質類標准物質共9個系列41種,佔地質領域現有國家一級標准物質10%,其中測試中心研製了5個系列18種標准物質,分別為土壤中有機氯農葯和多氯聯苯成分分析標准物質6種、北極海洋沉積物成分分析標准物質1種、青藏高原三江源土壤成分分析標准物質6種、矽線石成分分析標准物質3種、Re-Os同位素標准物質2種。這些標准物質具有品種多、系列性好、量值准確和適用性強等特點,可供地質礦產勘查、環境評價及貿易等相關部門用作化學成分分析的量值溯源和質量監控,成為地礦行業地質樣品化學成分分析質量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將為我國地質調查與環境評價等工作起到重要技術支撐作用。
頁岩氣含氣量現場測試儀器研發。自主研發一套頁岩氣含氣量現場測試儀器,已獲批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並同時申請了發明專利,該儀器在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柴達木盆地及松遼盆地的頁岩氣地質調查實際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頁岩氣現場解吸分析儀
Ⅷ 中國地質學會的學會章程
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本學會名稱為中國地質學會,英文譯名為「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縮寫為gsc。第二條 中國地質學會(以下簡稱本會)是由中國地質科學技術工作者自願組成、依法登記成立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的法人社會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是發展我國地質科技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本會代表中國地質學界參加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及其下屬學術組織。第三條 本會宗旨是團結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遵守憲法,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在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指導下開展活動;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民主辦會的原則;積極倡導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的精神和優良學風;促進地質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地質科學技術的普及與推廣,促進地質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地質科學技術與經濟相結合,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我國地質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第四條 本會接受業務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以及掛靠單位國土資源部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第五條 本會的住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中國地質科學院內),郵政編碼:100037。第二章 業務范圍第六條 本會圍繞我國地質科學技術與相關領域開展以下業務活動:一、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加強同國內外地質科技團體和地質學家的聯系;二、組織和承擔地質科學技術研究工作;三、編輯、出版、發行本會主辦的地質科技期刊;四、向社會普及地質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五、開展繼續教育,組織和承辦各類技術培訓或技術研討班、研討會等,推廣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六、受掛靠單位國土資源部委託,負責中國注冊地質師的資格認證的相關日常管理工作等;七、開展地質科技咨詢服務和地質科技開發工作;接受委託,對國家地質科技發展戰略、政策和經濟建設中的重大決策進行科技咨詢;開展地質科技項目論證、成果鑒定和獎勵評審、文獻和標準的編審、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的評定等;八、發現和舉薦地質科技人才,表彰、獎勵在地質科技活動中取得優秀成績的會員和科技工作者;九、向黨和政府及有關部門反映地質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和建議,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十、承擔上級單位交辦的相關事宜和開展為會員服務的其他活動。第三章 會員第七條 本會會員分為個人會員和團體會員兩部分。第八條 個人會員包括:榮譽會員、會員、學生會員、通訊會員和外籍會員。一、入會條件凡承認本會章程,並符合下列不同類型會員條件之一者,均可提出入會申請,按審批程序批准後,成為中國地質學會會員。(一)會員1、獲得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地質科技人員;2、中級專業技術職務及以上或具有相當技術職務的地質科技人員;3、從事科技、教育、生產等地質科技管理工作5年及以上,並熱心和積極支持本會工作,具有一定業務管理水平的管理人員。(二)學生會員1、高等院校地質類專業本科二年級及以上;2、在校碩、博研究生(不含在職研究生)。(三)榮譽會員凡年齡在70周歲及以上,並同時具備下列條件的人員,經本會常務理事會批准,可授予本會榮譽會員。1、為地質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2、為地質學會發展做出特殊貢獻的人員。(四)通訊會員現居住在港、澳、台地區或旅居國外並在本行業領域具有一定學術成就的中國籍地質科技工作者。(五)外籍會員在地質專業領域有較高造詣,並熱心參與和協助組織本學科學術交流的外籍專家、學者。二、入會程序(一)會員、學生會員,本人應向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提出書面申請、填寫「中國地質學會個人會員申請表」,由所在省級地質學會審批後報中國地質學會備案,頒發中國地質學會會員證。(二)榮譽會員,經本人同意,由學會分支機構、省級學會、常務理事單位提名,常務理事會批准,可成為中國地質學會榮譽會員。(三)通訊會員、外籍會員,由本會會員兩人書面推薦、本人向本會提出書面申請、填寫「中國地質學會個人會員申請表」,經本會常務理事會審議批准後頒發中國地質學會會員證。外籍會員報中國科協備案。三、權利和義務:(一)權利1、享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2、優先參加本會主辦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考察、培訓等活動,並享有優惠的會議注冊費;3、免費或優惠獲得本會相關資料和主辦的出版物;4、享有申請本會有關獎勵或推薦有關獎勵資格的權利;5、享有對本會工作的批評、建議和監督權;6、入會自願、退會自由。(二)義務1、遵守本會章程,執行本會決議;2、維護本會的合法權益;3、完成本會交辦的任務;4、按規定繳納個人會員會費。四、會員資格及會籍管理(一)本會榮譽會員、通訊會員、外籍會員的會籍由本會直接管理;本會普通會員、學生會員由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管理。(二)會員調離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時,應及時到原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辦理會籍轉移手續;(三)會員應自覺繳納會員會費,在會員資格有效期滿六個月後仍未能及時繳納會費的將自動取消其會員資格;(四)會員被剝奪政治權利者,自動取消其會員資格;(五)會員退會或被取消會員資格後要求重新入會的,按原審批程序重新進行審批。第九條 單位會員一、入會條件凡承認中國地質學會章程,與本會行業領域有關,願意參加和支持本會組織的學術交流、科學普及、技術咨詢、人才舉薦、教育培訓等有關活動的,並具有一定科技隊伍和一定比例的本會會員,從事科研、教學、生產、服務的企事業單位和教學機構、社會團體。二、入會程序向本會提出書面入會申請、填寫「中國地質學會團體會員申請表」,經常務理事會審議批准,即可成為本會團體會員。三、權利和義務(一)權利1、享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2、理事會換屆選舉時,擁有理事候選人的提名權;(新增)3、優先參加本會組織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科學考察、科技咨詢、科技培訓等;4、擁有申請本會有關獎項、獎勵的資格;5、優先和優惠訂閱本會主辦的學術期刊或有關資料;免費獲得本會內部刊物;6、免費在學會網站和內部刊物上刊登團體會員單位的人才、科研、教學、生產等成果有關信息;7、擁有對本會工作的批評、建議和監督權;8、入會自願、退會自由。(二)義務1、遵守本會章程,執行本會決議,維護本會的合法權益;2、及時向本會提供相關學術動態,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及科學普及活動;3、按規定繳納團體會員會費;四、會員資格和會籍管理(一)團體會員單位會籍由本會統一管理;(二)不能按期繳納會費的團體會員單位將取消本會團體會員單位資格,取消會員資格後需重新入會的,需按原審批程序進行重新審批。第十條 會員會費的管理與使用一、本會各類會員會費應按財務有關規定嚴格管理,專款專用;二、收取會費需向繳費人開具由財政部門監制、民政部門統一印製的「社會團體會費收據」;三、個人會員會費由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負責收繳與管理使用;團體會員單位會費和學會理事會費、通訊會員和外籍會員會費由本會負責收繳及管理使用;四、會員會費主要用於為會員服務性支出和補貼本會工作支出;五、本會按年度會費繳納標准收取會費,可一次性繳納五年會費,也可按年度繳納;六、會費繳納和使用情況每年向常務理事會報告,並接受會員監督。第十一條 團體會員單位應設立1-2名聯系人,負責本單位的會員發展申報、團體會費繳納及日常事務管理;第十二條 本會遵循中國科協制定的會員統一編碼規則,對個人會員進行統一編碼;第十三條 不按規定繳納會費的個人和單位,不得參與本會各項獎項的評選、不得擔任本會理事。
第十四條會員如有嚴重違反本章程的行為,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表決通過,予以除名。第四章 領導機構和負責人第十五條 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是本會最高權力機構。一、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職權(一)制訂、修改本會章程;(二)選舉和罷免理事會理事;(三)審議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四)制定本會工作方針和任務;(五)決定章程規定的其他重大事宜。二、會員代表的產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按規定分配的名額,由會員單位民主選舉產生,部分代表可由團體會員單位推舉產生,理事會現任理事和新擬任理事候選人為當然代表。三、工作程序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每五年召開一次。如遇特殊情況,需提前或延期召開,應由常務理事會議決定後,報中國科協批准,但提前或延期召開一般不得超過一年。第十六條 理事會理事會是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在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領導本會開展工作,對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負責。一、理事選舉程序和條件(一)程序理事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各專業委員會、研究分會、工作委員會,各團體會員有關部門及單位按規定分配名額推薦候選人,經上屆常務理事會議審議後,向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提出理事候選人名單,由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新一屆理事會理事。(二)條件理事人選年齡應在70周歲以下,且在本行業領域有一定學術造詣、學風正派的專家、學者;在產學研第一線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熱心學會工作並具有一定業務管理水平的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和企事業管理人員,理事可以連選連任,但不能超過兩屆,隔屆可再任。二、理事會行使的職權(一)執行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
(二)選舉或罷免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和常務理事;
(三)向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和財務情況;
(四)制定本會發展規劃;
(五)決定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的設立、變更、注銷;
(六)籌備召開全國會員代表大會;
(七)決定會員的入會和除名;
(八)決定副秘書長和各分支機構負責人的聘任;
(九)向國家推薦重大學術成果和優秀人才;決定本會表彰和獎勵事項;
(十)審定內部管理制度、籌集學會活動經費;
(十一)審議、決定本會其他重要工作。
三、理事會每年召開一次,遇特殊情況可以通訊方式舉行。理事會須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出席理事的2/3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理事不能到會,可委託代表參加,並有委託投票權。
第十七條 常務理事會
本會設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會在理事會閉會期間行使理事會第一、四至十條的職權,對理事會負責。
一、由理事會提出常務理事候選人名單(常務理事人數不得超過理事人數的1/3),並採取無記名投票方法,選舉理事長一名、副理事長若干名、常務理事若干名、秘書長一名組成常務理事會;理事長可委託一位副理事長擔任常務副理事長。
二、常務理事會每半年召開一次,遇特殊情況可以通訊方式舉行。常務理事會須有2/3以上的常務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常務理事2/3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十八條 學會負責人
一、理事長、副理事長和秘書長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政治素質好;
(二)在本行業領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權威性;
(三)理事長、副理事長最高任職年齡不超過70周歲,秘書長任職時年齡一般不超過62周歲且為專職;
(四)熱心學會工作,身體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過剝奪政治權利刑事處罰;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二、學會換屆後一般不增補或變更秘書長以上負責人,確需增補或更換的,需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提議,向中國科協提出申請,經審批同意後按學會章程規定進行選舉,並到民政部辦理備案等相關手續。
三、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每屆任期五年,連任不得超過兩屆。對任期內業績突出的秘書長,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提名,全國會員代表大會2/3以上會員代表表決通過,報中國科協審查並經民政部批准,可再延長一屆任期。
四、理事長為本會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代表本會簽署有關重要文件。特殊情況下,經理事長委託、理事會同意,報中國科協審查並民政部批准,可由秘書長擔任本會法定代表人。
本會法定代表人不得兼任其他社會團體的法定代表人。
五、理事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
(二)檢查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決議的執行情況。
理事長因故不能履行職權,可委託常務副理事長代行職權。
六、秘書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辦事機構開展日常工作,組織實施年度工作計劃;
(二)協調、監督、檢查各機構開展工作情況;
(三)提名副秘書長以及各機構主要負責人,提交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審定;
(四)決定辦事機構、實體機構專職工作人員的聘用;
(五)處理其他日常事務。
第十九條 名譽理事
名譽理事只授予對本會工作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士,且已退離本會工作崗位,經理事長提議,常務理事會審批,方可授予。
一、條件
名譽理事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方可授予:
(一)曾任本會常務理事、年齡60周歲及以上並已退離工作崗位;
(二)曾連任兩屆本會常務理事;
(三)曾連任三屆副秘書長且曾任本會理事。
二、名譽理事除享有會員的權利外,還具有以下權利:
1、優先參加本會主辦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考察、培訓等活動,並享有低於其他會員的會議注冊費;
2、免費獲得本會相關資料和主辦的出版物;
第五章 辦事機構
第二十條 本會根據工作需要設立辦事機構處理日常事務。辦事機構是在本會常務理事會領導下,日常工作由秘書長具體負責的常設專職業務機構。
辦事機構設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工作人員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派出。
第二十一條 本會由常務理事會聘任的專職副秘書長協助秘書長主持辦事機構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二條 本會可對社會聘用的合同制工作人員實行流動的動態人事管理,建立流動人員管理制度和獎懲辦法,其人事檔案、社會保險、專業技術職務評定等委託北京(或部委)有資質的中介公司代為管理。
第二十三條 本會對社會聘用的合同制工作人員的工資、保險、福利待遇等按國家對事業單位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章 分支機構
第二十四條 本會根據學科專業的發展及業務活動的需要,設置若干分支機構(專業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研究分會、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分支機構是理事會領導下的非法人學術工作機構,承擔組織本專業學術交流、科學普及、咨詢服務、人才舉薦、培訓及專業研究等方面的任務。
第二十五條 分支機構設主任委員一人、副主任委員數人、秘書長一人和委員若幹人。主任委員和成員由有關方面協商、推薦,由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聘任。
第二十六條 分支機構應按學會章程規定每五年換屆一次,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和秘書長年齡不得超過70周歲,連任不得超過兩屆。黨政機關副處級以上幹部兼任學會分支機構主任委員的,應按幹部管理許可權報批。
第二十七條分支機構的設立、變更和注銷,需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審議同意,報中國科協審查並民政部批准。
第七章 經費及資產管理、使用原則
第二十八條 經費來源
一、會費;
二、國內外個人、團體和單位的捐贈;
三、政府資助;
四、在核準的業務范圍內開展活動或服務的收入;
五、利息;
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撥款;
七、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九條 本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取會員會費。
第三十條 本會開展表彰獎勵活動,不收取任何費用。
第三十一條 本會合法收入享有法人財產所有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侵佔、私分或挪用。
本會財產必須用於章程規定的業務范圍和事業發展,不得在會員中分配。第三十二條 本會建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准確、完整。第三十三條 本會配備具有專業資格的會計人員。會計不得兼任出納。會計人員必須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會計人員調動工作或離職時,必須與接管人員辦清交接手續。第三十四條 本會的資產管理必須執行國家規定的財務管理制度,接受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和財政部門的監督。資產采源屬於國家撥款或者社會捐贈、資助的, 必須接受審計機關的監督,並將有關情況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第三十五條 本會換屆或更換法定代表人之前,需依法接受民政部和中國科協認可的審計單位組織的財務審計。
第八章 終止程序及終止後的財產處理
第三十六條本會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於分立、合並等原因需要注銷,由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提出終止建議,報國土資源部審查同意後經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並報中國科協審查批准。
第三十七條 本會終止前,需在中國科協和國土資源部指導下成立清算組織,清理債權、債務,處理善後事宜。清算期間不開展與清算無關的活動。
第三十八條 本會在民政部辦理注銷登記手續後即為終止。
第三十九條 本會終止後的剩餘財產在中國科協、民政部和國土資源部的監督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用於發展與本會宗旨相關的事業。
第九章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四十條 對本會章程的修改,須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表決通過後,報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並在通過後15日內報中國科協審查,經同意,報民政部核准後生效。
第十章 附則
第四十一條 本章程於2011年11月1日經第十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
第四十二條 本章程的解釋權屬本會理事會。
第四十三條本章程自民政部核准之日起生效。
Ⅸ 「朱夏油氣勘探地質理論應用研討會」總結
戴進業
(中國地質學會、中國石油學會副秘書長)
各位專家、各位代表:
受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周玉琦和中國石油學會副理事長周佰修的委託,對會議進行總結。
1會議概況
「朱夏油氣勘探地質理論應用研論會」,於2000年11月25日~27日在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無錫實驗地質所召開。新老專家濟濟一堂,既有德高望重的院士老專家,又有國內石油界的後起之秀。這次會議是一次學術論文水平高、參會人員層次高、涵蓋內容豐富、參會單位面廣的、緊張的、愉快的、成功的學術交流會。
參加會議的有來自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等三大石油公司的代表、有來自中國科學院的代表、有來自北京等11所高校的代表、有來自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調局和青島海洋所的代表。特別是我們還請到了朱夏先生的夫人華東師范大學的嚴重敏教授,請到了中科院院士劉光鼎先生、田在藝先生、任紀舜先生和張國偉先生。金慶煥院士雖因事未能到會,但專門打來電話向會議表示祝賀並請假;朱夏先生的弟子嚴躍駿博士專門從美國發來E-mail,向會議表示恭賀;朱夏先生的同事和戰友、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塞風同志不顧年邁和初冬之寒,特地從北京趕來參加會議;還有許多未能與會的老專家們分別以論文或電話的形式向朱夏先生表示緬懷之情,向會議的召開表示祝賀。這次會議的代表分別來自46個單位,共有120餘人。會議收到論文71篇,會上宣讀交流42篇。會議歷時三天,圓滿完成了預定的會議議程和任務。
2會議主要成果
(1)會議緬懷了朱夏先生崇高的愛國奉獻精神和治學嚴謹、勇於創新、虛懷若谷的大家風范。大家深深懂得,朱夏先生之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毅然克服重重困難,回到祖國參加新中國建設,1955年又自動請纓到大西北,為開拓祖國的石油勘探事業、尋找油田而貢獻自己的青春歲月,正是由於他有一顆強烈的愛國之心和炎黃子孫的責任感。大家一致認為要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
(2)會議回顧了朱夏先生對建設克拉瑪依油田、發現和建設大慶油田作出的突出貢獻。不少講話和論文對朱夏先生的人格、為人、學術思想進行了緬懷,與會者深受啟發,獲益匪淺。
(3)會議對朱夏先生提出的研究盆地的3T-4S-4M工作程式進行了研討,認為朱夏先生的這一理論對全面分析沉積盆地的形成演化、分析地球動力學作用及其含油氣性這一系統工程具有長遠的指導性的意義。許多論文以此為指導,報告了近年來作者們在含油氣盆地研究中所取得的進展。比如東海陸架盆地的油氣突破、渤海蓬萊19-1油田的突破、北灘海油田的突破、塔里木盆地的突破、吐哈盆地的突破、四川盆地的突破等,無一不與朱夏先生在含油氣盆地方面的理論相聯。又比如東海—沖繩海槽—菲律賓海剖面的雙船反射地震成果,這是一項真正體現高科技的研究成果,它為東海油氣田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這些令人振奮的成果,可以告慰朱夏先生「在天之靈」。
(4)這次會議大多數的論文是反映我國各大含油氣區、含油氣盆地最新研究成果的。遵循朱夏先生把沉積盆地劃分為不同的原型的思想,在當前我國油氣勘探第二次創業中尤為重要。大家認為必須把勘探的范圍擴大到前新生代盆地,要加強研究「疊合盆地」、「殘留盆地」等改造後的盆地。會上有的論文強調了要把古生界地層作為油源層,以中、新生界作為儲層,擴大華北的勘探前景。還有的論文指出了渤海及其周圍地區前新生代海相殘留盆地重要的油氣前景,許多論文還分析了中國南方殘留盆地的含油氣前景。
(5)反映在含油氣盆地研究論文中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含油氣系統的研究。結合渤海灣、東海等油氣田的情況,有的論文探討了成藏作用和成藏條件問題,研討了動態成藏系統的問題。
(6)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朱夏先生就提出了利用計算機進行盆地模擬的設想。這次會議的論文中,有不少篇就是根據朱夏先生提出的3T-4S-4M盆地研究的工作程式,從盆地到圈閉進行埋藏史、熱史、生烴史和運聚史等四史的模擬,這些成果反映了近年來在含油氣盆地研究定量化方面的進展。這次會議發言者製作的幻燈片優美,有的還配以動畫,令聽眾耳目一新,這也是計算機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效果,是科技進步的表現。
(7)會議有的論文還涉及煤成氣和天然氣水合物研究方面的問題。此外,有幾篇論文還介紹了我國油氣勘探的現狀,基於目前原油產供的情況,建議有關決策者進一步加強石油勘探工作,增加後備儲量,以滿足我國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的需要。
總之,會議上發表的論文都反映了朱夏先生的活動構造歷史觀,指導了各大油氣盆地的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的盆地研究TSM工作程式,正在得到廣泛深入的應用,使當前盆地研究從定性走向定量。這一切說明朱夏先生的理論和學術思想正在得到發揚光大。
3會議存在的不足和建議
雖然這次會議是非常成功的會議,但是,本次會議還是存在一些令人感到缺憾的地方,主要是,在會議安排上時間太緊張,使有些想要發言的同志來不及發言,或發言者山於時間限制不能盡興,也未能在會上安排充分討論。在此,我既代表會議承辦單位又代表會議組織者——中國地質學會石油地質專業委員會、海洋地質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石油學會石油地質專業委員會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並對大家在會議期間給以充分的合作表示誠摯的感謝!同時請允許我代表全體參會者對無錫實驗地質所對會議作出的貢獻表示衷心的
感謝!
各位同行,會議就要結束了,大家可能還有未盡之言,願我們新世紀再相會。明天,大家將要外出考察,自古江南地靈人傑,祝大家高高興興,旅途順利!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