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的地質災害
A. 東北的地質災害為什麼少
因為東北的土地較為平坦,植被覆蓋率較高,水土流失現象較輕,且東北位於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強,夏季暴雨沖刷少,還因為東北位於板塊內部,不接近地震帶,所以東北的地質災害少.
B. 我國常見類型地質災害分布
(一)地震
地震每天都在發生,只不過人類能察覺的地震(有感地震)還不到1%。科學家們通過對地球上地震發生頻率的統計,劃分出環太平洋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大陸斷裂地震帶和大洋海嶺地震帶等大地震帶,其中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的范圍均涉及我國境內。我國是受地震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1970年以來,中國(含邊界附近)共發生震級M≥5.0地震4500餘次。
圖1-1 2005~2009年不同地質災害類型發生次數統計(統計數據不包括地震)
根據中國地震網提供的有關資料,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6個地區的24條地震帶上。這6個地區是: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包括台灣東部帶和台灣西部帶;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包括滇東-滇西帶、騰沖-瀾滄帶、武都-馬邊帶、康定-甘孜帶、安寧河谷帶、西藏察隅帶和西藏中部帶;③西北地區,主要是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包括銀川帶、六盤山帶、河西走廊帶、天水-蘭州帶、塔里木南緣帶、南天山帶和北天山帶;④華北地區,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包括郯城-營口帶、燕山帶、山西帶、渭河平原帶和河北平原帶;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⑥東北地區,主要指黑龍江省東南部和吉林省東北部。
中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自治區、直轄市)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崩滑流)
我國崩塌、泥石流和滑坡地質災害發生的區域性分布規律非常明顯。特殊的地質環境條件是地質災害形成的基礎和根本原因。從地質方面分析,這些類型地質災害重災區一般分布在地形起伏大,構造活動強烈,岩、土體物理風化嚴重,地質環境十分脆弱的地區。在降雨、地震、人類活動等條件觸發下,極易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根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室2004~2010年資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供的地質災害月報和速報資料)統計(表1-2),我國地質災害的地域分布和損失特點非常明顯。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除上海市等個別省(自治區、直轄市)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這些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布在我國大地貌的第二級地貌階梯的川東鄂西地區、湘西和雲貴高原區、青藏高原東緣區、橫斷山高山峽谷區,行政區劃上主要是西南地區的雲南、四川、重慶、貴州省(市),中南地區的湖南、湖北、廣西等省(自治區)以及華東地區的江西、福建、浙江等省。
表1-2 2005~2009年地質災害高發地區統計
斜貫中國中部的遼、京、冀、晉、陝、甘、鄂、川、滇、貴地區,由於地處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向東部平原、丘陵過渡地帶,地形起伏切割特別劇烈,同時許多地區暴雨強烈,加上人為破壞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動廣泛而又嚴重,所以崩滑流特別發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動特別頻繁,是我國崩滑流災害嚴重的地區。在以下地區形成崩滑流密集區(帶):
1)長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帶。主要以泥石流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遼寧的鳳城、寬甸、岫岩,河北的青龍,北京的懷柔、密雲等地區。
2)黃土高原密集區。主要為黃土滑坡,其次為泥石流。以西部的隴中高原和中部的陝北高原最嚴重,特別是在黃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鐵路沿線尤為發育。
3)秦嶺-大巴山密集區。以泥石流、滑坡為主,其次為崩塌。以白龍江和漢水流域最發育。
4)長江三峽密集帶。以滑坡和崩塌(危岩)為主,其次是泥石流。廣泛發育在宜昌—重慶之間的長江沿岸。
5)龍門山、橫斷山、五蓮峰、烏蒙山密集區。以滑坡、泥石流為主,崩塌(危岩)次之。鮮水河、大渡河、安寧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流域最發育。
6)雲貴高原密集區。主要為滑坡、泥石流,其次為崩塌(危岩)。以瀾滄江、元江流域最發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連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華南和東南沿海的仙霞嶺、武夷山和台灣山脈的一些地區崩滑流災害也比較嚴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活動主要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伴隨一些地區過量開采地下水而急劇發展,目前已廣泛分布在我國大城市、城鎮、礦區與鐵路沿線。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帶,引起地面下降與裂縫,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96個城市和地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時引發不同程度地裂縫。據鄭柏舉(2010)資料,目前我國的沉降總面積約9萬平方千米,而且仍然處於蔓延趨勢,其中約80%分布在東部地區。地面沉降從地質角度看,容易發生在3種區域:三角洲和濱海平原、沖洪積平原及內陸盆地。體現在我國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條主要的地面沉降區(帶):下遼河平原的沈陽-營口地面沉降區、北部黃淮海平原的天津-滄州-衡水-德州-濱州-東營-濰坊地面沉降區、長江三角洲的嘉興-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地面沉降區、汾渭溝谷的太原-侯馬-運城-西安地面沉降帶。其中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三角洲是全國地面沉降最為嚴重的地區。
我國岩溶塌陷災害十分嚴重。據全國地質災害普查資料統計,全國有岩溶塌陷3000多處,塌陷坑約33200個,塌陷總面積330平方千米。中國岩溶塌陷廣泛發育在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廣西、湖南、貴州、廣東、河北、江西、雲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從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長白山—燕山—呂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東區域。該區域內可劃分為兩大岩溶塌陷分布區:秦嶺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間盆地。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東山地、雲貴高原和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南嶺、粵北山地。
我國地裂縫類型復雜,除伴隨地震、滑坡、凍融以及特殊土質的脹縮或濕陷活動產生的地裂縫外,主要是伴隨構造蠕變活動而產生的構造地裂縫。構造蠕變地裂縫的分布十分廣泛,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發育。在該區域中,地裂縫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東麓平原、大別山東北麓平原地區,形成3個規模巨大的地裂縫密集帶。此外,在豫東、蘇北以及魯中南等地區,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地裂縫發育帶(區)。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鹼化
地面的剝蝕、侵蝕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嚴重的侵蝕形式以表層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帶,雖然它總的水土流失、侵蝕面積所佔比例不大,但其危害嚴重。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國家,據調查統計,至20世紀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67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8%。長期以來,我國水土流失呈持續發展態勢,其面積、侵蝕強度和危害程度不斷加劇,全國平均每年擴展約1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廣泛,以黃土高原地區最嚴重,長江、珠江中上游和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地區比較嚴重。其中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43萬平方千米,年均侵蝕模數約8000噸/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總量為1316億噸。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56萬平方千米,年侵蝕土壤為24億噸。
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共計262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7%,廣泛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區域,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全國荒漠化面積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斷上升趨勢,近年來平均每年擴展2460平方千米。
全國現有各類鹽漬土地99萬平方千米,其中現代鹽漬化土地37萬平方千米,殘余鹽漬化土地45萬平方千米,潛在鹽漬化土地17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地區、黃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區。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嚴重。
(五)火山災害
火山災害目前僅屬於次要的,我國大多數火山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雲南、黑龍江與台灣等邊緣省份。目前我國有危險的活火山有3處,即長白山、騰沖和台灣的陽明山。
C. 東部沿海地區的地質災害是什麼
川滇黔地區位於地震帶上,降水豐富,地勢陡峭,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多發區.
故選:B
D. 北方地質災害主要有
分析: 華北地區包括四個自然地理單元:東部的遼東丘陵和山東丘陵,中部內的華北平原和遼容河下游平原,西部的黃土高原和北部的冀北山地,長期的人類活動使華北地區的自然面貌發生很大的改變,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華北平原旱、澇、鹼的危害,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水土流失、旱澇災害、鹽鹼災害、水資源短缺以及長城沿線地帶的風沙危害是影響北方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影響華北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熟記課本知識,理解解答即可.
E. 北方地區的自然災害有哪些急!!!!!
沙塵暴,乾旱,寒凍,雪災,洪水,冰雹,地質災害還有地震。
F. 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和分布有哪些
一、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
我國是地質災害多發國家,災害類型多樣,其中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通過對中國地震發生記載次數的統計發現,我國的地震發生頻率和強度都居世界之首。歷史時期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地震就有8000多次,地震發生十分頻繁。同時,我國又較多發生強震,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先後發生7級以上地震50餘次,而6級以上地震,僅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發生了近千次,涉及范圍幾乎遍布全國,但貴州、浙江和港澳等省(區)除外。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在我國也頻發,是除地震外最嚴重的地質災害。根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室發布的全國地質災害通報2004~2009年資料(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供的地質災害月報和速報資料匯總)統計(表1-1;圖1-1),這3種地質災害占的比例高達95%,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而其他地質災害居於次要地位。
表1-2 2005~2009年地質災害高發地區統計
斜貫中國中部的遼、京、冀、晉、陝、甘、鄂、川、滇、貴地區,由於地處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向東部平原、丘陵過渡地帶,地形起伏切割特別劇烈,同時許多地區暴雨強烈,加上人為破壞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動廣泛而又嚴重,所以崩滑流特別發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動特別頻繁,是我國崩滑流災害嚴重的地區。在以下地區形成崩滑流密集區(帶):1)長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帶。主要以泥石流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遼寧的鳳城、寬甸、岫岩,河北的青龍,北京的懷柔、密雲等地區。
2)黃土高原密集區。主要為黃土滑坡,其次為泥石流。以西部的隴中高原和中部的陝北高原最嚴重,特別是在黃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鐵路沿線尤為發育。
3)秦嶺-大巴山密集區。以泥石流、滑坡為主,其次為崩塌。以白龍江和漢水流域最發育。
4)長江三峽密集帶。以滑坡和崩塌(危岩)為主,其次是泥石流。廣泛發育在宜昌—重慶之間的長江沿岸。
5)龍門山、橫斷山、五蓮峰、烏蒙山密集區。以滑坡、泥石流為主,崩塌(危岩)次之。鮮水河、大渡河、安寧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流域最發育。
6)雲貴高原密集區。主要為滑坡、泥石流,其次為崩塌(危岩)。以瀾滄江、元江流域最發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連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華南和東南沿海的仙霞嶺、武夷山和台灣山脈的一些地區崩滑流災害也比較嚴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活動主要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伴隨一些地區過量開采地下水而急劇發展,目前已廣泛分布在我國大城市、城鎮、礦區與鐵路沿線。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帶,引起地面下降與裂縫,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96個城市和地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時引發不同程度地裂縫。據鄭柏舉(2010)資料,目前我國的沉降總面積約9萬平方千米,而且仍然處於蔓延趨勢,其中約80%分布在東部地區。地面沉降從地質角度看,容易發生在3種區域:三角洲和濱海平原、沖洪積平原及內陸盆地。體現在我國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條主要的地面沉降區(帶):下遼河平原的沈陽-營口地面沉降區、北部黃淮海平原的天津-滄州-衡水-德州-濱州-東營-濰坊地面沉降區、長江三角洲的嘉興-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地面沉降區、汾渭溝谷的太原-侯馬-運城-西安地面沉降帶。其中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三角洲是全國地面沉降最為嚴重的地區。
我國岩溶塌陷災害十分嚴重。據全國地質災害普查資料統計,全國有岩溶塌陷3000多處,塌陷坑約33200個,塌陷總面積330平方千米。中國岩溶塌陷廣泛發育在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廣西、湖南、貴州、廣東、河北、江西、雲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從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長白山—燕山—呂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東區域。該區域內可劃分為兩大岩溶塌陷分布區:秦嶺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間盆地。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東山地、雲貴高原和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南嶺、粵北山地。
我國地裂縫類型復雜,除伴隨地震、滑坡、凍融以及特殊土質的脹縮或濕陷活動產生的地裂縫外,主要是伴隨構造蠕變活動而產生的構造地裂縫。構造蠕變地裂縫的分布十分廣泛,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發育。在該區域中,地裂縫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東麓平原、大別山東北麓平原地區,形成3個規模巨大的地裂縫密集帶。此外,在豫東、蘇北以及魯中南等地區,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地裂縫發育帶(區)。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鹼化
地面的剝蝕、侵蝕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嚴重的侵蝕形式以表層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帶,雖然它總的水土流失、侵蝕面積所佔比例不大,但其危害嚴重。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國家,據調查統計,至20世紀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67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8%。長期以來,我國水土流失呈持續發展態勢,其面積、侵蝕強度和危害程度不斷加劇,全國平均每年擴展約1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廣泛,以黃土高原地區最嚴重,長江、珠江中上游和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地區比較嚴重。其中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43萬平方千米,年均侵蝕模數約8000噸/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總量為1316億噸。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56萬平方千米,年侵蝕土壤為24億噸。
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共計262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7%,廣泛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區域,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全國荒漠化面積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斷上升趨勢,近年來平均每年擴展2460平方千米。
全國現有各類鹽漬土地99萬平方千米,其中現代鹽漬化土地37萬平方千米,殘余鹽漬化土地45萬平方千米,潛在鹽漬化土地17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地區、黃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區。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嚴重。
(五)火山災害
火山災害目前僅屬於次要的,我國大多數火山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雲南、黑龍江與台灣等邊緣省份。目前我國有危險的活火山有3處,即長白山、騰沖和台灣的陽明山。
G. 東北的地質災害為什麼少
中國是一個地質災害嚴重的國家,因為在中國幾乎有著地球上全部的地貌類型,所以各內種地貌單元當中常容見的地質災害在中國幾乎都有發生,中國最嚴重的地質災害是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其次還有地面沉降、冰崩、雪崩(但這些一般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地區,所以災害性比較小)、歷史上還有河流遷徙改道(如黃河)引發的大洪水,等等。水旱災害一般是氣象因素引起的,所以水旱災害大部分都是氣象災害而不是地質災害。
H. 跪求一篇「地質災害論文」要東北地區的,急急急!!!!謝謝!!!
摘要: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已經廣泛滲透到了多種學科領域,從比較簡單的、單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統發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綜合性信息系統,並向多媒體GIS、智能化、三維、虛擬現實及網路方向發展,新興的地理信息系統將運用專家系統知識,進行分析、預報和輔助決策。本文介紹了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工具,從專業開發工具的組成結構上,可以歸納為集成式GIS、模塊化GIS、組件式GIS和網路GIS等幾個主要類別;總結了地理信息系統在地質災害研究中的應用及其在地質災害評價和管理、地質災害的危險度區劃評價和GIS與專家系統的集成應用的進展態勢。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 集成式GIS 模塊化GIS 組件式GIS 網路GIS 地質災害
1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是介於信息科學、空間科學和地球科學之間的交叉科學與新技術學科,它是計算機科學、遙感技術、信息工程與現代地學理論和方法的有機結合。地理信息系統是基於資料庫系統、地圖的可視化和地理信息的空間分析的計算機系統,處理的數據是具有地理特徵和表徵地學現象之間空間關系的屬性數據。地理信息系統的主要功能有:採集、存儲、管理、檢索、查詢、分析、顯示和輸出多種數據〔1,2〕,進行數據維護與更新、區域空間分析、多要素綜合分析和動態預測〔3〕等。
地理信息系統,按其內容可以分為三大類〔4〕:(1)專題信息系統,它是具有有限目標和專業特點的地理信息系統,為特定的專門目的服務,如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礦產資源信息系統和水土流失信息系統等。(2)區域信息系統,主要以區域綜合研究和區域的信息服務為目標,可以有不同的規模,如加拿大國家地理信息系統和我國黃河流域信息系統等。(3)地理信息系統工具,它是一組具有圖形圖像數字化、存儲管理、查詢檢索、分析運算和多種輸出等地理信息系統基本功能的軟體包。地理信息系統的任務,就是對地球表層人文經濟(包括人類工程活動)和自然資源及環境多種信息進行綜合管理與分析。
2 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工具
近年來GIS應用系統發展迅猛,GIS工具軟體版本也不斷更新升級,比較鮮明的發展動向有[5]:(1)各GIS軟體工具廠商在優化性能的同時,重視發展Internet 上的GIS;(2)更換開發語言和開發模式,更換或擴展到Windows NT 平台;(3)在空間資料庫管理方面,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仍是GIS 軟體追求的目標;(4)除了屬性數據外,人們也希望圖形數據採用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或面向對象的資料庫管理系統;(5)理論研究方面,時空數據的處理及其三維或四維GIS仍然是一個研究熱點;(6)為了進行空間數據共享和交換,各國都制定了空間數據的交換格式;(7)元數據(Metadata)的記錄、處理與標准也是GIS技術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8)對GIS軟體影響較為深刻的技術還有組件對象模型(COM),軟體廠商已由原來向用戶提供系統轉為提供對象類型庫或ActiveX控制項。
在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過程中,目前已出現了大量的GIS系統專業開發工具。從這些專業開發工具的組成結構上,可以歸納為集成式GIS、模塊化GIS、組件式GIS和網路GIS等幾個主要類別〔6〕。
(1) 集成式GIS
集成式GIS指集合各種功能模塊的大型GIS系統軟體包。ESRI公司推出的Arc/Info,Genasys公司的GenaMap, MapInfo 公司的MapInfo,AutoDesk公司的AutoMap,Maptitude[7], MapGIS, MapEngine〔8〕, TitanGIS等都是集成式的GIS開發工具。集成式GIS系統的優勢是各項功能已形成獨立的完整系統,提供了強大的數據輸入輸出功能、空間分析功能、良好的圖形平台和可靠性能,缺點是系統復雜、龐大和成本較高,並且難於與其它應用系統集成。
(2) 模塊化GIS
模塊化GIS系統是把GIS系統按功能劃分成一系列模塊,運行於統一的基礎環境中。Intergraph公司的MGE是具有代表性的模塊化GIS系統。模塊化GIS系統具有較強的工程針對性,便於開發和應用。
(3) 組件式GIS
組件式GIS是隨著近年來計算機軟體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代表了GIS系統的發展潮流。組件式GIS具有標準的組件式平台,各個組件不但可以進行自由、靈活的重組,而且具有可視化的界面和使用方便的標准介面。組件式GIS平台的核心技術是Microsoft的組件對象模型(Component Object Model,簡稱COM)技術[9],新一代組件式GIS大都是採用ActiveX控制項技術來實現的,如Intergraph 公司推出的Geomedia,ESRI公司推出的MapObjects, MapInfo公司推出的MapX,中科院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中心開發的ActiveMap, 北京靈圖公司開發的三維虛擬現實地理信息系統VRMap等。這類GIS系統提供的是為完成GIS系統而推出的各種標准ActiveX控制項和類型庫(Type Library),使GIS系統開發者不必掌握專門的GIS系統開發語言,只需熟悉基於Windows平台並且支持ActiveX控制項技術的通用集成開發環境,了解組件式GIS各個控制項(包括對象)的屬性、方法和事件,就可以實現GIS系統。所以,組件式GIS在系統的無縫集成和靈活方面具有優勢,從一定意義上講,它代表了GIS系統的發展方向。
(4) (4)網路GIS(Web GIS)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期,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信息技術層出不窮。隨著電信網、有線電視網、Internet三網融合步伐的加快和第二代Internet技術的日趨成熟,Internet正日益成為信息化社會人們聯系、交流、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Internet技術改變著世界。戈爾所倡導的「數字地球」概念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Internet環境下的空間信息處理技術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它把多維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計算技術、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 System)、網路技術等作為主要的技術支撐系統。GIS的網路化應用趨勢已成為必然。Web GIS 是指基於Internet平台的地理信息系統,又稱為網際網路GIS(Internet GIS)。Internet技術的發展,使地理信息系統發生了質的飛躍,對傳統意義上的GIS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導致了Web GIS時代的開始。以單機或區域網為操作平台的工作模式終將被Internet 操作平台所取代。
利用這種新方法,從WWW的任意一個節點,Internet的用戶都可以瀏覽到Web GIS站點上的地理數據,製作專題圖件,進行空間查詢檢索以及空間分析,地理數據的概念已經擴展為分布式、超媒體特點的、相互關聯的數據,使GIS進入千家萬戶。終端用戶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共享、使用各GIS服務商或政府機構提供的空間信息、應用服務。通過一個簡單的瀏覽器就可以訪問經過復雜的專業GIS分析產生的簡潔、直觀的結果。可以互動式訪問動態更新的地圖網址,在Internet網上完成單機系統常見的各種基於地圖的GIS信息查詢功能。另外,Internet與組件對象模型技術相結合,進一步發展了基於分布式組件模型的Web GIS。空間資料庫供應商在伺服器上存儲數據的同時,根據數據元的格式安裝操縱該數據的控制,用戶在網上可調用不同的控制項和數據,在本機或某個伺服器上進行分布式組件的動態組合和空間數據的協同處理與分析,完全實現遠程異構數據的共享。
已經有一些公司推出了Web GIS,如AutoDesk公司的MapGuide,MapInfo公司的MapInfo ProSever,Intergraph公司的GeoMedia Web Map,ESRI公司的MapObjects Internet Map Sever for AcrView等。已經推出的Web GIS是利用現有的GIS軟體通過CGI或者Sever API構造的過渡產品,隨著組件式GIS的發展和分布式對象Web技術的逐漸成熟,未來的Web GIS將是基於COM/ActiveX或CORBA/Java技術開發的分布式對象GIS系統。
3 地理信息系統在地質災害研究中的應用進展
目前,國內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於研究國土和城市規劃、地籍測量、農作物估產、森林動態監測、水土流失、地下水資源管理〔4〕和礦產資源勘查〔10〕、潛力評價及開發〔11〕等眾多領域。GIS在地質災害研究中的應用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地質災害評價和管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的各種功能,建立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管理系統[12,13,14],管理地質災害調查資料,顯示並查詢地質災害的空間分布特徵信息,評價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分析地質災害和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提出減輕和防治地質災害的措施,對將來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預測〔15,16〕。戴福初等利用GIS對香港地區的滑坡災害進行歷史滑坡編錄,分析滑坡的時空分布特徵與動態和靜態環境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對滑坡災害風險進行評價和危險區域劃分〔17〕。
(2) 地質災害的危險度區劃評價
由於各種地質因素本身的不確定性,以及地質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復雜性,在收集大量的基礎地質環境資料前提下,利用GIS對這些基礎資料進行有效地處理來提高數據的可靠性,通過選取合適的評價預測指標〔18〕,運用恰當的數學分析模型〔19,20,21〕,對研究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的劃分,從而為地質災害的管理及防治和預警決策提供依據。
(3) GIS與專家系統的集成應用
GIS與專家系統的集成應用中,GIS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管理時空數據,進行空間分析;專家系統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專家知識和空間目標的事實推理判定災害的危險度〔22〕。二者的結合將使專家經驗得到推廣,減少野外和室內手工作業工作量,使區域地質災害的動態管理成為可能。
4 結語
(1)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已經廣泛滲透到了多種學科領域,從比較簡單的、單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統發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綜合性信息系統,並向多媒體GIS、智能化、三維、虛擬現實及網路方向發展,新興的地理信息系統將運用專家系統知識,進行分析、預報和輔助決策。
(2)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工具,從專業開發工具的組成結構上,可以歸納為集成式GIS、模塊化GIS、組件式GIS和網路GIS等幾個主要類別。其中組件式GIS在系統的無縫集成和靈活方面具有優勢,代表了GIS系統的發展方向。
(3)地理信息系統在地質災害研究中的應用方興未艾,尤其在地質災害評價和管理、地質災害的危險度區劃評價和GIS與專家系統的集成應用方面進展很快。
你自己在改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