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柳坡滑坡突發性地質災害
① 全國性多種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目的與途徑
一、災情評估的目的
如前所述,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根據評估范圍大小大致分為點評估、面評估、區域評估;其中,區域評估是指對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發生復雜變化的大面積的災害評價。全國范圍的災情評估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區域評估。其基本目的是全面認識全國多種地質災害的災情程度,為制定區域減災規劃、部署防災工程以及進行區域國土整治與資源開發等提供基礎依據。
二、災情評估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本課題進行災情評估的8種地質災害大致分為突發性和累進性兩類。崩塌(危岩)、滑坡、泥石流和岩溶塌陷屬突發性地質災害,適宜採用風險分析方法研究其危險性。突發性地質災害在我國分布最廣、危害最嚴重,所以本章對這4種地質災害進行綜合性的災情評估。地裂縫、地面沉降、海水入侵、膨脹土這4種地質災害基本上屬於累進性地質災害。這類地質災害在全國范圍內分布面積相對較小,而且它們的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人類活動控制,具有更加突出的不確定性。因此,在全國性災情評估中不包括這4種災害。
本課題建立的「四評價」一體化的評估體系,基本適用於全國性地質災害的災情評估。但基於全國性評估的精度要求和實際可能,對有關評價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變通。評估以縣(市、區、旗)為單元;有些省份因資料不充分,以地區(市、州、盟)為單元。危險性仍採用危險性指數反映危險程度,但其要素組成不是具體災害事件的規模、頻率,而是控制地質災害活動諸多條件的充分程度。易損性仍採用易損性指數反映,但基本要素不是受災財產價值和受災體的易損等級,而是由有關的社會經濟統計指標組成。由於全國性災情評估難以得出可靠的期望損失,所以採用災度反映不同地區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破壞損失程度。由於在大區域災情評估中,無法一一核算防治工程的效益,所以不進行防治工程評價。
② 地質災害狀況
地質災害嚴重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嚴重威脅國家重大工程的建設與安全運營。據統計,1995~2008年全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共造成13900人死亡或失蹤,平均每年死亡和失蹤993人(圖2.3)。
圖2.3 1995~2008年中國地質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對比(2008年「5.12」汶川地震引發的崩塌、滑坡造成的死亡數除外)
圖2.3顯示的總趨勢是明顯的。從2001年全國普遍推行群測群防工作體制和2003年開始實行全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預報以來,雖然人類活動的范圍和強度仍在發展,但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或失蹤的總數量逐年呈下降趨勢。
1998年,中國南北方(長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比較普遍的大雨和洪災以後,發生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地質物質儲備相對減少,可能是1999年死亡人數出現低谷的一個原因。2006年多次超強台風暴雨登陸在中國廣大地域引發群發型滑坡、泥石流災害,具有點多分散,單點災害傷亡人數少,合計傷亡人數多的特點。
據分析對比,中國因地質災害年均致死人數與全國人口總數之比約在1∶106量級,美國和加拿大的比率約為1∶107,日本近於1∶106。中國人口基數大,又處於基礎工程建設的高速發展時期,因地質災害造成的年平均致死人數約為美國的25倍。若按等量人口計算,兩者的比例數仍高達5倍,說明中國地質環境的科學利用仍處於比較低的水平,防災減災工作的努力空間還是很大的。
據國土資源部門統計,2001~2008年因突發性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在35億~51億元之間,這個數據主要反映了農村和城鎮地區的經濟損失量,對於公路、鐵路、礦山和水利、水電等工程類的反映嚴重不足。因此,由於部門管理的分割,單純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統計尚缺乏可信的數據,估計年平均直接經濟損失在80億元以上,年最高經濟損失應在150億元以上,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中國地質環境的復雜性造就了中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廣大的山地丘陵區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多發區,嚴重危害山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嚴重製約中國經濟、社會、環境和人文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1588個縣(市)長期受到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困擾,約200個城市受到突發性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威脅,數千萬人生活在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域,缺乏生存的安全感。全國共有各類礦山20多萬個,每年產生固體廢物140×108t、尾礦30×108t,這些廢棄物任意堆放成為比較嚴重的滑坡、泥石流災害隱患。另外,全國有20餘條鐵路干線、數千座水電工程和多數山區公路不同程度地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危害和威脅。
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統計數據表明,約2/3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是由於大氣降雨直接誘發或與大氣因素相關。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逐月統計結果顯示,地質災害主要集中發生在汛期(5~9月)(圖2.4)。
圖2.4 全國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逐月分布
在空間分布上,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和西南廣大山地、丘陵地區。2004~2006年,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湖南、四川、重慶、陝西等省(區、市)為主要的地質災害分布地區。
2.3.1 滑坡
我國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的四川、雲南、貴州、西藏地區和西北的陝西、甘肅、山西地區,以及中南、東南的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區。在上述省(區)內滑坡多成群、成片、成帶狀分布,而其餘地區則較少發生滑坡,即使有滑坡也多屬零星散布。我國滑坡分布的基本特點是:西部地區多於東部地區,南部地區多於北部地區,其中我國西南地區是滑坡分布最集中、發生頻率最高的地區。
滑坡分布的東、西兩大區存在明顯差異:在太行山—貴州高原一線,以西滑坡分布密集,以東滑坡分布明顯減少,特別在以東的北部地區幾乎很少發生滑坡,更沒有滑坡的集中發生區。大興安嶺—太行山東麓—貴州高原東緣一線是我國的第一級地貌界線,它把我國劃分為地貌景觀截然不同的兩部分,即高聳深切割的以大高原、高山、極高山和大盆地為主的西部地區和低矮而淺切割的以平原、低山、丘陵為主的東部地區,東、西兩大區滑坡分布存在明顯差異。
滑坡分布的南、北差異明顯。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北部滑坡稀疏,南部滑坡密集。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氣候分區的第一級界線,年降雨量800mm等值線與此線吻合,其他的氣候要素也多以此為界。此線以北是蒸發量超過降水量的少水地區,小河流大多數是間歇性的,河流密度較小;此線以南是降水量超過蒸發量的多水地區,小河流常年有水,河流密度較大。南、北兩大區滑坡分布存在明顯差異。
2.3.1.1 滑坡分布規律
1)滑坡直接受易滑地層的控制。中國95%以上的滑坡發生在易滑地層分布區。例如,四川省的滑坡集中發生在上更新統成都粘土、下更新統昔格達組、中生代紅色砂頁岩地層和下侏羅統、二疊系煤系地層中;貴州省的滑坡集中發生在二疊系煤系地層和三疊系紅色泥岩、砂頁岩地層中;雲南省的滑坡主要分布在砂頁岩地層和凝灰岩地層中;而陝西、甘肅兩省的滑坡主要發生在第四系新、老黃土層中;山西省的滑坡主要分布在第四系黃土、上更新統—更新統的雜色粘土岩、上更新統紅色粘土和三疊系砂頁岩地層中;湖北、湖南兩省的滑坡多集中發生在第四系紅色粘土、裂隙粘土和砂板岩地層中;福建省的滑坡主要集中在富含泥質(或風化後形成泥質)的岩漿岩中。
2)滑坡集中發生在地質構造復雜地區。在強烈構造運動中形成的各種軟弱結構面是滑坡發生與分布的一個重要指標,這些軟弱結構面與有利的地貌條件相配合,為滑坡的發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新構造運動對滑坡發育的影響中,一類是直接作用,地震是新構造運動的典型表現,強烈地震時會觸發大量的滑坡災害;另一類是間接作用,由於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地貌形態發生著深刻變化,地面隆升導致河谷下切和沖刷,間接地影響著滑坡的發生和分布。
3)地形切割程度影響著滑坡分布。中國絕大多數滑坡都分布在河流、溝谷的兩岸。因此,在較小區域的滑坡分析預測時,地形切割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標;但是,大區域的分析預測時,大的地貌單元界線更為重要。4)強降雨集中和劇烈的人類活動也是滑坡災害頻繁發生的重要因素。
根據滑坡、崩塌災害歷史分布情況、地質背景環境特徵、災害與環境條件相關關系分析,全國滑坡、崩塌災害易發程度分區見圖2.5。
圖2.5 全國滑坡、崩塌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據孟暉,2006)(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2.3.1.2 滑坡災害特點
1)群發性:單個滑坡的成災面積一般都很有限,但是滑坡災點數量多,分布面廣,因此群發性滑坡往往會造成嚴重的損失。特別是區域強降雨往往會誘發大規模的群發性滑坡災害。
2)突發性:滑坡的突發性強,一方面表現在高速遠程滑坡方面;另一方面表現在暴雨期間和地震期間,滑坡劇滑之前宏觀前兆未被察覺或已發現但未引起警覺,往往損失慘重。
3)旋迴性:其實質是在地貌侵蝕旋迴背景中的某個階段滑坡災害發育活躍期(集中期)的一種表現。從幼年期-壯年期-老年期的地貌發育過程中,滑坡活躍發生在地貌從幼年期到壯年期的過渡階段。
4)周期性:滑坡災害的周期性是指更短時間尺度的活躍期和寧靜期交替的規律,即不同時間段內,活潑災害可能處於其活躍期,或者是寧靜期。
5)人類活動的直接誘發作用:人類工程開挖活動、爆破作業、生產生活用水入滲坡體、坡上載入、采礦、沖刷坡腳、水庫蓄水等活動對滑坡具有積極的誘發作用,能直接誘發滑坡或導致老滑坡復活。
2.3.2 泥石流
我國泥石流的分布,遍及23個省(區、市)。大體上以大興安嶺-燕山山脈-太行山山脈-巫山山脈-雪峰山山脈一線為界。該線以東,即我國地貌最低一級階梯的低山、丘陵和平原,泥石流分布零星(僅遼東南山地較密集)。該線以西,即我國地貌第一、二級階梯,包括遼闊的高原、深切割的極高山、高山和中山區,是泥石流最發育、最集中的地區,泥石流溝群常呈帶狀或片狀分布。其中成片的集中在青藏高原東南緣山地、四川盆地周邊,以及隴東-陝南、晉西、冀北等以及黃土高原東緣為主的地區。從泥石流的成因類型來看,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於中國西部山地,並大部分集中於西藏東南部地區;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於西南地區,其次西北、華北和東北也有呈帶狀或零星分布。從泥石流物質組成看,泥石流分布遍及西南、西北和東北的基岩山區;水石流分布於華北地區,而泥流則分布於鬆散易蝕的黃土分布區。
2.3.2.1 泥石流分布規律
1)在斷裂構造帶分布密集。在多期地質構造運動影響下,構造斷裂和褶皺十分發育,一些深大斷裂活動強烈,尤其是第四紀以來差異性升降運動,致使岩層擠壓破碎,降低了岩體的穩定性。易於發生崩塌和滑坡,常成為泥石流發生的源地。因此,斷裂帶多是泥石流分布密集帶,其數量多,規模大,活動強烈,危害嚴重,諸如雲南小江、四川安寧河、甘肅白龍江等斷裂構造帶。
2)在地震活動帶成群分布。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活動帶多分布於深大斷裂帶,尤其是新的活動斷裂和地震多發區,也是泥石流發育和分布帶。
3)在深切割的中山高山地區普遍分布。
在高程方面,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我國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呈現三級台階的顯著特點,在各級台階的過渡地帶的山區為泥石流普遍分布區。
在地形上,分布於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坡和一定溝床比降的溝谷內。坡面泥石流分布於25°~33°以上的坡地最為常見;溝谷泥石流多分布於溝床比降為100‰~400‰的溝谷。
在流域特徵上,泥石流多發生在小流域。因為小流域溝谷處於發育期,具有豐富的固體物質補給,降水匯流和陡峻的地形等條件有密切的關系。
在氣候方面,季風氣候區分布普遍和集中。由於地形條件復雜,地勢差異大,季風分布不均。就降水量來看,東南多於西北,山地多於河谷,迎風坡多於背風坡,使我國泥石流分布具有片狀和帶狀分布的特點,季風氣候影響和控制泥石流宏觀分布的格局。
根據泥石流災害歷史分布情況、地質背景環境特徵、災害與環境條件相關關系分析,全國泥石流災害易發程度分區見圖2.6。
圖 2.6 全國泥石流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 據孟暉,2006)( 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2.3.2.2 泥石流災害特點
1) 常發性: 這類泥石流多半是高頻泥石流溝引起的,例如雲南東川蔣家溝、四川的黑沙河、雲南大盈江的渾水溝等。
2) 突發性: 主要與大規模的山區建設有關。這類泥石流溝大多是新生的,過去沒有發生過泥石流的歷史,突然發生,若不堅持治理,仍有泥石流發生的可能性,可稱為低頻泥石流。
3) 群發性: 因為局部大暴雨覆蓋范圍一般在幾百至一千多平方千米,正好是我國山區一個小流域的范圍。在某些具備泥石流條件的流域內,當遭受暴雨襲擊時,常引發流域內各條大溝同時發生泥石流。
4) 同發性: 泥石流與崩塌、滑坡、洪水在一個地區往往同時遭遇,形成災害,因為它們要求共同的最主要的發生條件,即降雨條件是一致的。
5) 轉發性: 滑坡為塊體運動,泥石流為固液混合流,它們為兩種不同方式的運動,但有時滑坡、泥石流相伴而生,滑坡可迅速轉化為泥石流災害。
③ 汶川地震引發的災區滑坡地質災害
地震災害
1.地震災害有哪些特點?
地震災害是群災之首,它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以及頻度較高,並產生嚴重次生災害,對社會也會產生很大影響等特點。
2.影響地震災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其中有震級、震中距、震源深度、發震時間、發震地點、地震類型、地質條件、建築物抗震性能、地區人口密度、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文明程度等。地震災害是可以預防的,綜合防禦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減輕自然災害。
3.地震直接災害有哪些?
地震造成建築物破壞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噴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壞和海嘯。
4.何謂地震次生災害?
因地震的破壞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災害,包括火災、水災和煤氣、有毒氣體泄漏,細菌、放射物擴散、瘟疫等對生命財產造成的災害。
5. 什麼叫次生災害源?
次生災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發水災、火災、爆炸等災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質的貯存設施,以及水壩、堤岸等。
6.地震造成的最普遍的災害是什麼?
各類建(構)築物的破壞和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財產損失。
7.常見的由地震引發的哪種次生災害最嚴重?
火災。
8.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災發生在何時、何處?
1739年銀川8級地震引起的火災,大火燒了5天5夜。
9.為何城市的地震次生災害十分突出?
城市是各種生命線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區,地上地下各種管網密布,次生災害源集中,所以地震次生災害出。
10.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災發生於何時何地?
1933年四川疊溪7.5級地震造成的水災。地震時山體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個堰塞湖,大震後45天,湖水堵體潰決,造成下游水災。洪水縱橫泛濫,長達千餘里,淹沒人員2萬多,沖毀良田5萬畝。
11.影響人員傷亡的因素有哪些?
(1)地震強度(震級和烈度);
(2)震中距離;
(3)震區人口密度;
(4)建築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
(5)發震季節和時間;
(6)有無地震預報;
(7)有無地震應急預案;
(8)搶救速度。
12.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員傷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
1556年1月23日發生在我國陝西華縣的8級大震,死亡人數約83萬。
13.為什麼說中國是一個地震災害極其嚴重的國家?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地震活動頻繁;中國的地震主要是板內地震,具有震源淺、頻度高、強度大、分布廣的特徵;中國人口眾多,建築物抗震性能差,因而成災率較高。(板內地震是指板塊內部發生的地震)
④ 「5·9」廣西桂林市全州縣廣坑槽滑坡災害
1 基本情況
桂林市全州縣鹹水鄉洛江村委廣坑槽滑坡位於全州縣鹹水鄉洛江村廣坑槽採石場後背上坡,滑坡體順坡長 100m,寬 76m,滑體厚 3 ~ 35m,平均厚 26m 左右,滑坡體總規模約20 萬 m3。滑坡體主要由第四系殘坡積層,寒武系砂岩、泥岩、粉質砂岩及部分中風化蔣家山組花崗岩 (加里東期)組成。2011 年5 月9 日13 時 ~13 時30分,該滑坡發生滑動,滑坡中心點坐標: 東經110°40ཷ″,北緯25°49ཊ″ (圖1)。
該滑坡造成 22 人死亡、1 人受傷,摧毀大型挖掘機、運載車、生活用車等生產設備多套 (台),掩埋活動房屋 6 棟 (建築面積約 1000m2); 直接經濟損失估算達350 萬元以上。災情發生後,迅速撤離滑坡危險區所有人員和設備,沒有進一步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圖 2 滑坡平面圖
滑坡點所在的山體為中低山地貌,山體高程 400 ~700m,相對高差 100 ~350m。滑坡山體山頂高程 701. 9m,坡腳下方溝谷高程 370m,相對高差 331. 9m,坡度60° ~ 75°,山體陡峭。
滑坡區為桂北越城嶺花崗岩體邊緣部分,為蔣家山單元 (SJ)中粒斑狀 (含堇青)黑雲二長花崗岩。在滑坡區一帶,有小面積的寒武系泥岩地層分布,屬於火成岩侵入體的俘虜體,滑坡區的花崗岩體及作為 「俘虜體」的寒武系地層風化強烈、裂隙發育,裂隙發育深度較大。山體表面坡殘積層厚度 5 ~10m,在坡殘積層以下為風化裂隙及構造裂隙強烈發育的花崗岩體及寒武系泥岩。
2. 2 滑坡體特徵
滑坡主滑方向為 80°,滑坡體順坡長 100m,寬 76m,滑體厚 3 ~ 35m,平均厚26m 左右,滑坡體總規模約 20 萬 m3。滑坡體主要由第四系殘坡積層,寒武系砂岩、泥岩、粉質砂岩及部分中風化的蔣家山組花崗岩 (加里東期)組成,滑床主要以中風化的蔣家山組花崗岩體 (加里東期)組成,上部有少部分地段為中風化的寒武系砂岩、泥岩、粉質砂岩,滑體崩滑後緣形成寬 76m、高 73m 陡壁,陡壁上可見風化強烈、順坡裂隙發育、破碎的花崗岩體及寒武系碎屑岩與花崗岩接觸面。
滑坡發生後,滑體從相對高差175m 高處先沿80°方向向下高位滑落,順坡跳躍、滾動、滑行 200m 後受到前方山體阻擋,部分滑體 (體積約 1 萬 m3)撞碎阻擋山脊,沖下山脊後背沖溝,其餘滑體折向 350°向前推進 100m,再次受到山體阻擋折向58°推進 100m,再折向 328°向前推進 150m,最後堆積於採石場民工工棚上,將正在工棚內吃飯和休息的民工壓埋。
滑坡在高速滑向前方溝谷地段過程中刮鏟溝底和山坡上的岩土體,滑坡方量有較大的增加。目前,溝谷地段共堆積堆積物15 萬 m3,滑坡堆積物中土石比例約 1∶1,最大的石塊直徑達 6 ~7m,石塊體積 0. 5 ~100m3不等,滑坡前沿的山坡上尚存鬆散岩土體15 萬 m3。
溝谷地段下游為採石場工棚及堆料場地,滑落的滑體迅速壓埋工棚及堆料場地,造成工棚完全毀壞壓埋,造成死亡 22 人,受傷 1 人,摧毀大型挖掘機、運載車、生活用車等生產設備多套 (台); 掩埋活動房屋 6 棟 (建築面積約 1000m2); 直接經濟損失估算達 350 萬元以上。
2. 3 成因分析與趨勢判斷
根據現場調查和綜合分析,滑坡災害產生的原因與所處的地層岩性、地形地貌、當地降雨、採石場開采等因素有密切關系。
滑坡處於中低山地貌區,滑坡所在山體山頂高程 701. 9m,坡腳下方溝谷高程370m,相對高差 331. 9m,山體陡峭,坡度 60° ~ 75°,為山體崩滑提供了有利的臨空面。
滑坡產生於花崗岩山區的強風化層中,覆蓋的第四系殘坡積層較厚,滑坡原所處地帶花崗岩體強風化層厚度最大達 30m,一般為 10m; 第四系殘坡積層厚 1 ~5m,土體結構鬆散,透水性好。滑坡位於碎屑岩與花崗岩的接觸面部位,滑體北西約1 ~ 2km處有一條北東走向的斷裂通過,滑坡區內岩體、岩石節理及構造裂隙發育。
據災區最近的上洞雨量站資料 (距離滑坡點 7. 1km),5 月 7 ~9 日,1 小時最大降雨量為 61. 0mm,3 小時最大降雨量為 120. 5mm,6 小時最大降雨量為 165. 5mm。滑坡區連續暴雨至大暴雨天氣,大量的雨水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徑流滲入鬆散的坡殘積層孔隙及強風化的碎屑岩、花崗岩體 (岩石)節理裂隙中,使鬆散、破碎的岩土體濕潤飽水,其自重量增大,岩土體受水浸潤後摩擦力降低。
根據滑坡區現場調查,在滑坡崩滑處標高 520 ~550m 處,現有 4 處隨降雨 (中雨,降雨量 30mm 以上,滑坡期間實測)流出的季節泉。據訪問,在滑坡發生前,該處無泉水流出。據此可知,在滑坡發生前,由於大量的雨水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徑流滲入鬆散的坡殘積層孔隙及強風化的碎屑岩、花崗岩體 (岩石)節理裂隙中,使鬆散、破碎的岩土體孔隙、節理裂隙飽水,其岩土體內靜水壓力增大。
滑坡區兩側分別為已開采多年的全州縣廣坑槽採石場 (遭受滑坡的採石場)和全州縣銘泰採石場,兩個採石場開采面邊緣分別距離滑坡邊緣 (滑坡周界)70m 和200m。據了解,採石場開采時爆破為小葯量爆破,其爆破震動較小,但其爆破可能對滑坡區的岩石裂隙發育有一定的輕微影響。
根據現場調查,該滑坡體已產生滑動脫離滑面,順斜坡體向溝槽移動近 500m,堆積在溝槽內,體積約 15 萬 m3,但是在滑床面尚存殘留松動岩土體 15 萬 m3。此外,滑坡後緣壁以上有約長 20m,寬 5 ~8cm 張拉裂隙存在,且坡體土層較厚,下部臨空,因此滑坡坡體穩定性差,該坡體一旦遇到持續性強降雨可能會再次發生崩滑。
3 應急響應與處置措施
3. 1 應急響應
滑坡發生後,全州縣立即啟動了突發性地質災害Ⅰ級應急響應,各應急分隊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技術人員立即趕赴現場調查,開展滑坡災害點的穩定性應急監測和其他處置技術工作,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為救災和防止二次地質災害侵害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和支持。
2011 年 5 月 10 日,國土資源部派出專家組到現場應急處置技術指導工作並進行災情會商,於當晚 23 點提交 《全州縣鹹水鄉廣坑槽採石場滑坡初步調查簡報》逐級上報。5 月 14 日,桂林市全州縣鹹水鄉山體崩塌、滑坡地質災害調查組一行 23 人對該滑坡進行再次調查。
3. 2 應急處置
(1)在搶險施工期間,加強殘余滑體及後緣壁以上已開裂土體及裂縫的監測,防止二次災害對搶險人員的危害。
(2)對堆積在溝內的滑體兩側進行排水疏通,防止積水產生泥石流的可能性。
(3)加強對該滑坡體周邊同類地質環境條件下的地段排查,杜絕再次發生此類災害。
(4)搶險工作結束後,對堆積於溝谷地段的堆積物按坡降 1∶1. 25 放坡平整。
(5)沖溝內的滑坡堆積物兩側修建排水溝,採用明溝形式,引排降雨洪水,以防形成堰塞引發泥石流地質災害,保護下游村莊安全。
(6)位於山坡上的銘泰採石場棄土場的鬆散堆積物及滑坡堆積物使用雨布覆蓋,防止雨水入滲和沖刷,並做好排水疏導。
(7)銘泰採石場棄土場形成的不穩定斜坡設置監測樁,對不穩定斜坡的變形變化進行監測,發現異常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8)劃定該重大隱患的危險區范圍及界線,並在其界線上設置鐵絲隔離網進行隔離,設置警示牌,禁止人員進入,以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圖 3)。
圖 3 搶救現場
4 經驗與啟示
這次滑坡地質災害的發生以及造成的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災情等級為大型),表明地質災害防範知識普及對象除了原住居民外,還應特別注重包括各工礦企業的施工人員和從業者等流動性較大的人員,各工礦企業的建設、生產和一些生活活動安排必須按照相關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要求進行,做好地質災害監測、預防與治理。
(本節基礎資料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提供 責任編輯 魏雲傑)
⑤ 山體崩塌地質災害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
1、崩塌滑坡。金礦開采所引發的崩塌滑坡,這是礦山常見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之一。因為采礦而導致的高陡邊坡,形成懸空危岩體及山體開裂等,尤其是在運用崩落法采礦、暴雨不當時,易出現山體的崩塌等清況,主要分成岩質崩塌與土質崩塌等兩類。
2、地面塌陷與地裂縫。金礦山開采所引發地面塌陷也被稱之為采空塌陷。采礦塌陷的原因很復雜,受到礦體的形態,采空區的埋深與采厚比,金礦圍岩的地質結構、礦區的地質構造以及地下水狀況等諸多因素之影響。
3、泥石流。泥石流是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在礦山的資源開采中,由於山上的植被和岩石遭到破壞,特別是在暴雨天氣經過水的搬運作用,會形成降雨性的泥石流,這種泥石流的發生也有其自身的特點,一般由石塊、沙礫和粘土組成,目前中國礦山泥石流的發生和隱患主要與礦山開采中的廢石堆較多、攔護措施差、結構鬆散等有關。
4、采空區的塌陷。采空區塌陷的現象主要發生在以空場法、崩落法進行開採的地下礦山區域,在形成一定規模後自然發生垮落,一旦無法及時有效地進行預防處理,將會誘發嚴重的事故隱患,甚至在近地表的岩移中,威脅到地表建和道路的使用質量安全,嚴重的還可進一步引發大規模山體滑移。一旦達到一定的采空規模,而不進行及時有效的填充,就很容易導致崩塌災害,這一情況在對金屬礦的開采中更為常見。
⑥ 年上半年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下半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40 期
2011 年上半年全國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大,人員傷亡相對較少,經濟損失較嚴重。6月份地質災害加重,原因是1 ~5月全國大部分地區偏旱,而6月出現旱澇急轉,致使東南、西南、華東地區受災嚴重。2011 年下半年防災形勢嚴峻,7 ~ 9月份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特別是極端天氣事件誘發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大;10 ~ 12月雖然是地質災害的低發期,仍然會有突發地質災害。預測下半年地質災害重災地區可能主要在東南、中南、西南等地區。汶川地震影響區、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較高,需要重視。同時應高度重視台風 (熱帶風暴)帶來的強降雨對東南沿海地區的影響。
一、地質災害災情
(一)2011 年 1 ~6月總體災情
2011 年 1 ~ 6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0710 起,其中滑坡 8495 起、崩塌 1355起、泥石流608 起、地面塌陷183 起、地裂縫60 起、地面沉降9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50 起,97 人死亡、13 人失蹤,49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9.39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減少 (表 1)。
表 1 2011 年 1 ~6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1 ~ 6月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156 起,避免人員傷亡 4674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2.69 億元。
1 ~ 6月地質災害分布在 26 個省 (區、市)。按發生數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湖南、江西和浙江等 (表2); 按造成的人員死亡失蹤人數依次由多到少是廣西、湖北和山西等 (表3); 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由大到小依次是甘肅、湖南和湖北等 (表 4)。
表 2 2011 年 1 ~6月各省地質災害發生數量統計表 單位: 起
表 3 2011 年 1 ~6月地質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統計表 單位: 人
表 4 2011 年 1 ~6月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表 單位: 萬元
(二)6月災情
6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0268 起,其中滑坡 8327 起、崩塌 1208 起、泥石流588 起、地面塌陷 86 起、地裂縫 53 起、地面沉降 6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32 起,49 人死亡、10 人失蹤、24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4.22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減少 (表 5)。受災較重的省份是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安徽、浙江等。
6月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140 起,避免人員傷亡 3007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6369 萬元。
表 5 2011 年 6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二、1 ~6月地質災害特點
(一)多年同期相比人員傷亡最少、經濟損失較嚴重
與 2005 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2011 年 1 ~6月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排第二位,低於 2010 年 (19563 起); 因災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為歷年最少 (108 人); 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排第四位,低於 2010 年 (18.7 億元)、2006 年 (16.7 億元)、2005年 (15.7 億元)。2011 年 1 ~6月,全國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大,人員傷亡相對較少,這得力於地方黨委、政府高度的重視,採取了各種有效措施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和加強監測預警等工作,其中地質災害應急演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年內相比,1 ~5月災情偏輕,6月加重
1 ~ 5月全國發 生 地質災害 442 起、死 亡 失 蹤 人數 51 人、直接 經 濟 損失51719.8 萬元。而 6月發 生 地質災害 10268 起、死 亡 失 蹤 59 人、直接 經 濟 損失42229.8 萬元,分別占上半年發生數量的 96% 、死亡失蹤人數的 54% 和直接經濟損失的 45%。原因是 1 ~5月全國大部分地區偏旱,造成地表土體開裂,一旦遇水極易引發地質災害; 而 6月出現旱澇急轉,南方遭遇幾次強降雨,致使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安徽、浙江受災嚴重。尤其是湖南,發生地質災害 8727 起,占當月全國總數的 85%。
三、重大地質災害實例
(一)2011 年 3月2日,甘肅省臨夏州東鄉縣縣城撒爾塔廣場發生一起滑坡,滑坡體規模 18 萬立方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 44300 萬元。
(二)2011 年 5月9日,桂林市全州縣鹹水鄉洛家村委廣坑漕採石場降雨引發大型滑坡,規模 20 萬立方米,造成 22 人死亡、1 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 350 萬元。
(三)2011 年 6月10日,湖南省桃江縣馬跡堂鎮月形灣村張公塘組發生滑坡,造成 8 人死亡。
(四)2011 年 6月26日,山西省代縣新高鄉白峪里村小東溝發生滑坡,規模52200 立方米,造成 9 人死亡,4 人受傷。
四、下半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地質災害多年發生規律,7 ~ 9月份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防災減災形勢將更加嚴峻,特別是極端天氣事件誘發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大,需要嚴加防範群死群傷災害事件; 10 ~ 12月雖然是地質災害的低發期,仍要重視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不可掉以輕心。遭遇數十年一遇旱災的南方地區,持續乾旱造成岩土體鬆散開裂,一旦遭遇強降雨,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的概率將會明顯增加。另外,要十分注意防範水利水電、鐵路公路等在建工程以及采礦、削坡建房等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
預測下半年地質災害重災地區可能主要在四川、雲南、貴州、重慶、湖南等省(市)部分山地丘陵區,尤其要注意汶川地震強烈影響區,其次是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廣東、廣西、陝西、甘肅和山西等山區。要進一步加強三峽庫區由於水位消漲、降雨等因素所引發地質災害的防範,高度重視台風 (熱帶風暴)帶來的強降雨對東南沿海地區的影響。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七月六日
⑦ 中國1∶萬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圖的編制
一、內容概述
(一)成果簡介
此次編圖工作是在研究總結以往地質大調查成果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和掌握我國崩滑流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而編制的。1∶400萬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分布圖和1∶400萬泥石流災害分布圖以崩滑流地質災害發育現狀為基礎,反映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全國的發育分布規律。
1.東北、華北平原丘陵山地區
崩塌較多,江河沿岸的公路、鐵路沿線分布廣泛,規模一般為幾至幾十立方米,危害性大,主要為暴雨誘發。滑坡僅集中在遼寧東部的寬甸、鳳城、岫岩、撫順地區、遼南老帽山一帶礦山的采礦棄渣和城市人工邊坡。
該區泥石流多沿太行山、北京西山、燕山和長白山、千山帶狀發育,具群發性,並集中發生在7~8月的汛期,為中小規模的稀性泥石流,以溝源崩塌滑坡觸發溝床物質活動而形成的泥石流為主。
2.華南丘陵山地區
以滑坡為主,崩塌次之,泥石流較少,主要分布在浙江西部、福建、贛東北、贛西北、湘西山區、廣西西北部和廣東北部地區。本區滑坡多以小型、淺層土質(堆積層)滑坡為主,有規模較小、發生頻率高、突發性強(主要集中分布在5~6月的梅雨季節和7~9月的台風雷陣雨季節)的特點,以福建、江西兩省最為發育。
該地區泥石流呈零星發育,其觸發因素多受台風帶來的強降雨影響。
3.秦巴-西南山地高原區
本區的崩塌、滑坡比較集中分布在川西北龍門山地區、川滇南北向條帶、秦巴山地、三峽兩岸和黔西南山區。以中小型的崩塌滑坡為主,由南向北岩質崩塌、滑坡逐漸增多,巨型、大型的崩塌滑坡較多。本區是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最為發育的地區,在地震活動帶,由地震觸發的崩塌、滑坡非常多,形成的規模較大。
本區的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巴山地,是我國泥石流的主要發育地區之一。秦巴山地包括秦嶺、大巴山、龍門山、邛崍山南段、鄂西北的武當山、荊山,主要是暴雨誘發,且多為水石流。固體物質除少許黏性土外,主要由粗顆粒的砂礫和塊石組成(礫石和塊石約佔80%以上),其主要來源為基岩崩塌、滑坡所堆積的碎屑物質。
4.黃土高原-山西盆地區
黃土高原是我國崩塌、滑坡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其特點是類型多樣、形成條件比較復雜。崩塌、滑坡除在呂梁山以東有較少分布外,其餘地區廣泛分布,最為嚴重的地區為晉陝蒙三角地帶和白於山黃土山地、六盤山以東的晉陝黃河峽谷段,以及六盤山以西的龍喜、青東黃河、湟水谷地黃土山地、隴南渭河沿岸山地。主要由暴雨激發形成,由地震誘發的滑坡大都分布在六盤水以西地區。
黃土高原地表切割破碎,鬆散堆積物十分豐富,以黏性泥流居多。
5.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區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新疆西部阿爾泰山和天山伊犁谷地、阿拉善高原、陰山低中山區、鄂爾多斯低中山區,黃土丘陵區零星分布。本區崩塌的類型有岩質崩塌和黃土崩塌兩種類型。岩質崩塌基本以小型為主,主要分布在新疆的阿爾泰山、天山地區、鄂爾多斯高原以及周邊地區公路兩側、採石場。黃土崩塌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高原的黃土丘陵區和天山地區的低山丘陵區以及天山伊犁谷地。
由於降水量極為貧乏,致使該地區泥石流發育較少,僅零星分布在新疆天山山地。
6.青藏高原區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橫斷山區、藏南喜馬拉雅山、藏東三江、川西高山峽谷區。崩塌以小型、岩質崩塌為主,滑坡以淺層、小型堆積層滑坡為主。由於現代冰川和古冰川的強烈作用,以凍融、冰劈作用為主的物理風化盛行,是崩塌發育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規律為國內其他省區所少見。高原的隆升是控制區內泥石流形成和分布的關鍵,區內泥石流類型多樣。藏南降水集中且多陣雨,是雨水泥石流分布地區;藏西北年降雨量不到200mm,主要是凍融泥石流分布地區;受到季風影響的念青唐古拉山東段和西昆侖山的兩大冰川作用的中心以及喜馬拉雅等現代冰川分布地區,多有冰川型泥石流發育;而在念青唐古拉山海洋性冰川分布地區,以冰川消融類型泥石流為主,包括冰崩、雪崩泥石流;其他山區多為亞大陸性冰川分布地區,以冰湖潰決泥石流為代表。
(二)基本原理
1.正確反映崩滑流地質災害的特徵及區域分布規律以及與地質環境條件的關系
我國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分布與環境地質背景密切相關,並呈現明顯的地域分布特點。在西南地區因地震等級高,特別是在新構造運動發育的地段,分布著大型的岩質滑坡和堆積層滑坡。福建山區花崗岩風化層較厚,殘坡積土滑坡發育。目前,我國崩塌、滑坡主要是由於暴雨激發所致,泥石流與氣候的關系比滑坡、崩塌更為密切,多發生在6~8月,當降雨強度達到相應的臨界值時,就會導致泥石流爆發,而東南沿海的泥石流多由於風暴潮引發,呈現群發的特點。就地形地貌而言,我國崩塌、滑坡主要發生在地形第一台階與第二台階、第二台階與第三台階的過渡地帶,此處構造與裂隙發育,岩石破碎,崩塌滑坡發育,為泥石流形成創造了極好的地形條件和物質條件。
2.充分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調查資料,表現目前我國崩滑流地質災害的危害狀況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圖件的編制目的,主要是為了經濟建設規劃和減災防災所用。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以及各個地方政府在地質災害的調查方面在不同時期都投入了相應的調查研究工作,也形成了大量不同區域、不同時期、不同詳細程度以及不同內容的調查資料和不同表現形式的成果資料。
首先充分搜集資料,在保證資料全面性的基礎上,在編圖資料的遴選過程中,盡量選擇那些代表性強、與當前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最新資料,例如近幾年完成的全國1∶50萬環境地質調查以及正在開展的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以保證圖件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3.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需要,為有關部門提供可靠實用的信息
一方面,圖件所反映的內容對城鎮規劃、工程建設、減災防災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可利用性,另一方面,不僅地學專業工作者能夠使用這些圖件,而且非地學專業的規劃工程師和政府官員也能對其中的決策性要素、評價指標和結論有明晰的認識、准確的理解、全面的把握和有效的使用。為此,編制圖件時,首先是深刻理解規劃設計和決策的需要,其次是使用簡明、易懂的圖式和文字說明,摒棄過於專業化術語、冗長的文字論述和復雜的圖面,以達到信息溝通的效果。
4.在對現有地質災害現狀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發展趨勢的概略預測
地質災害隨著地質環境的演化以及人類的經濟活動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著,從時間跨度上圈定崩滑流災害多發區對於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三)技術特點
1)收集了地質大調查開展以來我國崩滑流的調查成果,總結了規律,反映了我國現階段崩滑流地質災害的特徵及區域分布規律。
a.用崩滑流地質災害的規模、物質組成、主要誘發因素、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等級來反映我國六大環境地質分區(東北、華北平原丘陵山地區,華南丘陵山地區,秦巴 西南山地高原區,黃土高原 山西盆地區,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區,青藏高原區)的地質災害的發育規律與特點。
b.收集了最新地質環境背景資料包括地形地貌、新構造運動、岩土體的工程地質圖、大地板塊構造圖、降雨量以及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度等,作為本次編圖的地質背景圖層,以反映我國六大環境地質區內的崩滑流地質災害與各區地質環境條件的關系。
2)此次編圖利用計算機技術,運用MAPGIS軟體進行圖件編制,同時建立了編圖圖形庫。
a.資料庫的建設:搜集現有的各類地質災害資料庫及國家及地質行業有關資料庫的標准與規范,並比較各類資料庫的優缺點,參照現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資料庫格式標准建設(或整合)滿足編圖需要的資料庫。
b.編圖資料的入庫:將甄別篩選分類、驗證核實的資料錄入資料庫。
(四)技術指標
本次編制的崩滑流地質災害圖以地形地貌、岩性特徵、大地構造、活動斷裂、地震5項指標來反映孕育崩滑流地質災害的地質環境背景條件,用人口密度、年均降雨量反映人類活動強度和氣候特徵在區域上與崩滑流的關聯度,選取地質災害點時,不僅反映了區域上崩滑流地質災害的規模、物質組成、主要誘發因素,同時也對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了評估。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該項成果將會在全國及地區地質災害的宏觀規劃及工作部署中作為基礎的地質依據使用。
三、推廣轉化方式
本項成果以會議交流和印刷的方式進行成果轉化,成果已發往國土資源部及相關部門以及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技術依託單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聯系人:王禕萍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20號
郵政編碼:100081
聯系電話:010-62177430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⑧ 在遇到突發的地質災害滑坡時,我們應該怎麼做
突發災害的發生有時就在一瞬,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面對一些突發的地質災害的方法。滑坡是比較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指斜坡上的泥土或岩體受河流、地下水、雨水或地震的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斜坡比較薄弱的地方或是整體或是分散地沿著斜坡滑落的現象。而且一些地區的山體在遇到暴雨等天氣的影響後也會出現突發的滑坡現象。如果我們有發現可能會滑坡的地方一定要及時告訴鄰近的居民、村鄉的有關單位並且注意不要站在危險區域,保證自己安全。如果突發的滑坡結束,首先要到安全的地方等待,不能貿然走動,滑坡很可能不止發生一次,而是連續發生。
⑨ 突發性地質災害的介紹
突發性地質災害指突然發生的、並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災害活動過程的地質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