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學會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

中國地質學會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

發布時間: 2021-02-16 02:20:01

『壹』 錢建平的簡介

錢建平,1953年12月生,安徽黃山人,大地構造與成礦學專業碩士,教授,桂專林理工大學學科帶頭人,屬桂林理工大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和昆明理工大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博士生導師,廣西自治區高校教學名師。擔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中國黃金協會理事,中國地質學會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廣西地質學會岩溶水工環第四紀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西礦業協會礦業技術專家委員會專家,廣西黃金協會專家,國際地球化學協會會員,《桂林工學院學報》編委,《礦產與地質》編委,《礦業研究與開發》理事,《基礎地質學》國家級精品課程課程負責人,《基礎地質學》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負責人,《塑造地球的工程師—地質作用》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主講,基礎地質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主任。

『貳』 如何組建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評價研究應用中心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簡稱:物化探所),是國土資源部直屬的中國專門從事勘查地球物理和勘查地球化學應用研究的專業研究所,同時也是科技部批准組建的「國家現代地質勘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任所長、法人代表彭軒明教授,名譽所長謝學錦院士。
1957年9月創建於北京,是國土資源部直屬的最大的物探化探專業技術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365人,其中高級科技人員129人,中、初級專業技術人員125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260多人,其中博士後、博士和碩士64名,中科院院士1人。截止2004年底,固定資產4400萬元,資產總量超億元。
現持有國家或部門核發的甲級資質證書有:《工程物探甲級單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甲級勘查單位資質證書》、《地質勘查資格證書》(地球物理勘查甲級和地球化學勘查甲級),1998年通過了國際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
物化探所擔負著推動中國物探化探兩大學科應用基礎理論研究、新方法新技術研究與開發的任務,同時也是地質勘查行業高技術的集散地和輻射源。擁有各類先進的物探儀器和分析測試設備,為物化探科研和開發提供了重要的條件保障。方法技術包括空中(航空)、地面、海(水)上、地下(井中)等物探勘查技術和國際領先的岩石、土壤、水系沉積物、地氣、植物、環境等化探勘查技術。物化探研究所集研究、開發、勘查於一體、技術方法齊全,人才薈萃、裝備精良,在中國地勘行業學術地位舉足輕重。
建所40多年來,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斜磁化理論的普及應用、激電方法技術研究及在全國的推廣、大比例尺高精度全國重力圖件的編制、全國1/20萬區域化探掃面方法研究及推廣、中小比例編圖、標准物質研製、勘查地球化學元素分析方法研製及樣品分析等一批優秀的成果,在推動了物化探學科的發展中起到了開拓性作用。承擔的國家攀登項目、國家攻關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973」項目、部門重點等科技項目超過千項,其中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6項、獲原地礦部科技成果獎100多項、獲全國性和地方性成果獎數十項,為中國物探化探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1年,在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方案中,物化探所被國家定位於「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並於2004年底通過了由科技部、財政部、中編辦聯合組織驗收。進入國家基礎研究創新隊伍,以承擔應用基礎性創新研究任務,瞄準物化探學科發展的前沿,不斷的推出原始創新成果,推動物化探學科的發展,並積極做好國土資源部地質「野戰軍」組建准備工作,為國家地質工作和國土資源大調查提供技術支撐。
物化探所是全國擁有地球化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已培養碩士研究生近50名,是中國地質學會物探專業委員會、化探專業委員會掛靠單位。
/

『叄』 中國勘查地球化學年——從勘查地球化學到應用地球化學

趙侖山朱有光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勘查地球化學63年的發展緊密配合新中國的建設,經歷了從初創、探索、發展、繁榮到走向輝煌的歷程。60多年來經前後幾代數萬計的中國化探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千山萬水,考察了全國的每一寸山川和國土,創造了豐功偉績。勘查地球化學是一門緊密為社會發展與國民經濟服務的應用地質學分支學科,他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按不同精度系統觀測岩石、水系沉積物、土壤、水域以及部分城市大氣和農作物的化學元素分布、組成和濃集狀況,給國家提供礦產資源及環境生態等情報。早期階段主要目標是礦產資源勘查,後來發展到涉及人群生活環境、區域生態、農業以及地方病等問題的調查研究需求。地球化學填圖既具有全域性國土基礎調查的性質,又可以及時發現異常提供礦產資源靶區,以及有關環境和生態狀況等多種異常信息的功能,直接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勘查地球化學,簡稱化探,作為一種調查技術,於20世紀30年代起源於蘇聯和北歐國家,40年代化探技術被地質勘探部門列為先進的探礦方法。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經濟建設中資源勘查需求十分迫切,中國化探界及時引入了地球化學探礦技術為新中國建設找礦。最早於1951年以謝學錦為首的化探小組赴安徽安慶月山進行中國勘查地球化學的首次實驗,發現了銅礦指示植物海州香薷。受到了礦產勘查部門的重視,從此在全國地質、冶金、有色,以及之後在核工業、黃金等系統廣泛建立化探隊伍,開展化探找礦。按調查目標、采樣介質和成果的應用范圍中國勘查地球化學的歷史可以劃分為兩大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50~1998年,第二階段1999~2013年,即前50年和後13年,簡要回顧如下。

一、1950~1998年以礦產資源為主要目標的地球化學勘查階段

這50年是中國勘查地球化學從引進、探索、提高,到獲得成功的階段。經過50年的艱苦創業和緊扣世界先進化探理論與技術的步伐,終於找到了適合中國地質景觀條件特點的經濟高效的地球化學找礦方法,獲得了突出的成果。中國勘查地球化學前50年歷史,已有多位專家總結介紹,發表了論文和專著,在此僅就其中的幾件重要的大事概括如下。

1952年在地質部地礦司設立化探室,1956年在冶金部成立了冶金化探組。開始階段兩部門化探主要在一些金屬礦區進行原生暈和次生暈方法效果試驗,取得了初步成果。隨即開始全國性第一代區域化探普查。1957年地質部成立了物化探研究所(謝學錦、邵躍等),與冶金和有色化探部門(歐陽宗圻等)幾乎同時開展了對我國典型鎢、錫、銅多金屬等礦床原生暈和次生暈找礦方法系統研究和開發,建立了涵蓋多種熱液礦床類型的原生暈分帶模式,取得了明顯找礦效果,統稱為礦區化探。1960~1977年先後在北京地質學院、長春地質學院和桂林冶金地質學院建立了地球化學探礦專業,培養擴大了化探技術隊伍。

但這一階段由於經驗不足和技術不夠成熟,以土壤金屬量測量為主要方法的第一代區域化探未能取得應有的效果。因此、為了探索適應我國地質和景觀條件的區域化探找礦方法,以及新的技術和思路在為期10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和孕育。

1978年謝學錦提出1:20萬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經過對前期區域化探經驗和問題的總結和兩年多的采樣與分析方法試驗,地質部於1981年正式發布組織實施第二代全國區域化探掃面,技術上針對我國中東部大面積山區地形,在全國除沙漠和沖積平原外,對水系沉積物進行1:20萬比例尺的系統采樣。樣品分析成礦和伴生元素、微量元素和造岩元素氧化物共39個指標,編制了全國統一的各元素地球化學圖。該計劃在內地和沿海地區於1990年基本完成。邊遠省區,如乾旱荒漠草原、森林沼澤、黃土高原、岩溶,以及青藏高寒山區屬特殊的地球化學景觀,試驗研製了專門的采樣方法(任天祥等),於2000年基本完成。

與此同時,冶金和有色系統化探實施了以成礦區帶為主要目標的區域性水系沉積物測量計劃(12個重點區帶,比例尺1:5萬~1:10萬)完成總面積近30萬km2,以及金礦化探項目等。找到了一大批大、中、小型金、錳、鐵、銅等礦床,研究了我國主要成礦帶和礦集區的礦化規律,增加了各地礦山的後備資源儲量。此外,核工業系統和黃金部隊也開展了成礦區帶、礦區外圍,以及遠景區的多種采樣介質和比例尺的化探找礦工作。在全國呈現出大規模高技術水平地球化學勘查的繁榮時期。

1980年5月成立了中國地質學會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自此大約每4年召開一次全國勘查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出版了《物探與化探》等專業期刊。

經過近20年全國范圍的系統掃面測量,截至1997年底地礦部全國區域化探掃面覆蓋面積達到575萬km2,佔全國可掃面積650萬km2的88%。在此期間配合進行的區域異常查證,即化探普查和詳查(1:5萬~1:1萬)工作完成了100多萬km2。據(牟緒贊)統計到1997年底1:20萬化探掃面發現各類元素綜合異常約4.3萬處,已進行異常檢查的達1/3。區域化探掃面取得了豐碩的找礦成果,1981~1995年三個五年計劃期間經異常優選查證和工程驗證共發現具有工業價值的大、中、小型礦床569處,其中大型50多處;按礦種:金銀礦420處,有色金屬礦140處,其他9處。按年度統計,化探發現礦床數:1981~1985年:114處;1986~1990年:204處,1991~1995年:400處。其中僅金礦的潛在價值在2000億元以上。化探找礦效果突出的礦種是:Au、Ag、Cu、Pb、Zn、Sn、W、Mo、Ni、Hg、Co、Sb、Nb、Ta和稀土,以及某些非金屬礦產,總計20餘種。通過區域化探掃面各省都發現了新礦床和新的礦床類型,未進行查證的大量異常和遠景區,提供了今後若干年內各省地質勘查部門的找礦工作目標和潛力區。

區域化探掃面工程帶動了勘查地球化學一系列方法技術和理論的發展和提高,如測試技術、實驗室間分析質量監控、地球化學標准樣製作等,保證了分析數據的高質量和和全國范圍數據對比。其中如Au及P t族元素分析檢出限的提高為找到大批金礦立了大功:當時我國測定Au的檢出限為0.3×10-9,而美國、加拿大20世紀90年代初才將檢出限從50×10-9提高到1×10-9。此外,建立了海量高質量分析數據的資料庫,研製了專用計算和繪圖軟體,繪制了39種元素多種比例尺的全國地球化學圖。在綜合分析區域地球化學圖並與已知礦集區對比的基礎上,謝學錦提出了地球化學塊體成礦理論。

這一時期我國勘查地球化學在理論、思路和技術上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形勢:為應對露頭礦將找盡,找礦難度、深度加大的局面,勘查地球化學開展了以地氣法為主的稱為非傳統方法的深穿透地球化學找礦技術研究,開拓了覆蓋區找礦和深部找礦的新技術。區域地球化學和區域基岩地球化學測量方法研究(於崇文、張本仁等)受到重視,對成礦帶和礦集區異常結合地質構造條件進行區域成礦潛力預測和評價的方向多次立項得到發展,勘查地球化學與成礦地質環境緊密結合的研究方向得到推廣深化。地物化遙相結合的綜合信息找礦技術在各省廣泛應用。總之20世紀90年代我國勘查地球化學方法技術和理論水平全面提高,在應用效果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業績,使我國勘查地球化學學術水平在全世界達到領先地位。

1993年第16屆國際勘查地球化學大會在北京召開。從1996~2006年針對發展中國家我國承擔了開辦共8期國際化探技術培訓班的任務。2007年在西班牙舉行的第23屆國際化探大會期間國際應用地球化學家協會為謝學錦院士頒發了「應用地球化學家協會金獎」。中國勘查地球化學已走向世界,並得到國際本領域專家的普遍贊譽。

二、1999~2010年為資源、環境、生態、農業服務的應用地球化學階段

我國環境地球化學和農業地球化學研究和調查起始於20世紀70年代初。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環境問題和農業種植優化等課題需要應用地球化學的理論和技術進行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起一部分化探隊伍和技術人員轉入環境或農業課題項目,並取得了有意義的成果。在我國作為勘查地球化學學科發展到應用地球化學階段的標志性事件是1999年開始的全國「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計劃。從此勘查地球化學同時在礦產資源勘查和環境生態研究兩條戰線上為國家和社會服務。

1.礦產資源勘查地球化學的發展和深化

21世紀以來,我國礦產勘查地球化學繼續大踏步拓展。隨著新時期建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和找礦難度加大,國家投入相應增加,地球化學勘查工作得到加強,總體趨勢是向深部找礦和覆蓋區找礦推進,在技術上不斷提高。以下兩個方面的成果比較突出:

(1)礦區和礦山深部原生暈找盲礦理論和方法的深化

熱液金屬礦床圍岩原生異常元素的綜合分帶模式及軸向與垂直分帶規律,被認為是20世紀一項科學重大發現,對深入認識熱液成礦過程和追蹤深部盲礦體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礦區原生暈方法為我國化探界優勢領域,在熱液礦床深部找礦中成果卓著。例如,從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以來,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李惠在多年金礦找盲礦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構造疊加暈模型」理論。他和他領導的集體在數十年化探找礦生涯中研究考察了20多處金及其他金屬熱液礦區,應用構造疊加暈模型預測金金屬量200多t,經對部分靶區工程驗證,已獲得金金屬儲量65.9t。使大批金礦山延長了開采年限,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覆蓋區深穿透法找礦技術的探索

覆蓋區是未來資源勘查的主要目標,各種深穿透化探方法應運而生,其中地球氣法最具潛力。自20世紀末以來,謝學錦、王學求等圍繞該課題多次立項,從地氣的收集技術、高精度分析方法到野外采樣,進行了礦區和區域的多層次試驗,確認了「地球氣」的存在,研製出了「納微金屬測量」和「金屬活動態法」等技術方法。近年來地氣法繼續進行技術方法探索,如液體吸附劑等試驗,在Cu、Zn、Ni等幾處礦床覆蓋區取得了見礦效果,同時核工業系統在我國西部盆地邊緣覆蓋區,應用深穿透技術找層間氧化帶型砂岩鈾礦床探測中取得了多項成功。

此外,國家「十一五」以來開展的危機礦山後備資源勘查計劃,外圍和深部綜合找礦中地球化學方法發揮了重要作用;近30年來我國油氣化探找礦持續進行探索,在一些油田取得了實際效果。總之,礦產勘查始終是應用地球化學的重點任務,地球化學探礦一直處在資源勘查的第一線,並隨著任務的需要不斷向技術的深度和目標的廣度開拓。

2.環境和生態地球化學調查與評價

(1)區域多目標調查的性質與規劃

生態地球化學20世紀80年代起源於俄羅斯,其基本思路是除地質調查之外還包括生態地質和環境地球化學信息填圖和采樣。90年代我國提出了全國「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計劃,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主持,1999~2001年在四川、廣東、湖北三省先期試驗,自2001年全國各省逐步鋪開(奚小環)。主要任務是在平原、盆地、河谷等人口密集地區開展以土壤測量為主體,配合水介質采樣的地球化學調查,其目標除能探測新類型礦產資源信息,如油氣和熱水等以外,還包括環境、生態、農業,和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地方病等內容。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反映了20世紀以來人類對環境和生態問題的關註:由於自然和人為土水環境中有害元素聚集導致污染、損害人體健康如地方病,及污染農牧果蔬產品。通過及時查明環境中的污染異常,提出治理對策;同時調查圈出富集硒等農作物有益元素地段,發展綠色無公害農業。直接為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民健康服務。

我國全國平原河谷地區總計可測面積:450萬km2,計劃於1999~2010年11年內完成。多目標區域調查和生態地球化學評價屬國家大型基礎性調查項目,調查范圍擴大到湖泊、濕地,以及廣大的淺海和灘塗區域,可為國家經濟發展和規劃提供包括湖-海水域和灘塗、濕地等生態系統多方面環境生態現狀信息,目前已按規劃大體完成。

(2)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技術方法

測量方法和采樣介質(土壤測量為主),囊括土壤、第四紀沉積物、黃土采樣;水域底積物測量:海、湖底積物、灘塗沉積物、沼澤和濕地淤積物、江河底積物等采樣;水介質測量:地表水、孔隙水、地下水、降水、污水采樣;生物質測量:植物、作物、糧食、水產品、畜牧產品、人發等采樣;大氣測量:工業廢氣、降塵、降水、酸雨采樣。有害有機物檢測:21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殘留農葯等采樣。

采樣網度:採用雙層網格化土壤測量:分深層和表層兩層土壤取樣,比例尺為1:25萬。A深層:原生土——未被人為污染,采樣深度1.5~2m,1個樣/4km2;B表層:被人類活動干擾、污染的土層,采表層土,深度20cm,1個樣/km2,。

(3)觀測指標和分析方法

在全國化探掃面39個指標的基礎上,增加了N、C、Se等生態敏感元素;深入層次的調查和評價中增測pH、Eh、C有機、COD,以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項目,觀測指標54種。研製了統一分析方法,提高了測試精度、檢出限和報出率。

(4)區域異常查證和評價

劃分為區域評價和局部評價兩級進行:

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采樣網度和比例尺為1:5萬,網度為6~8個樣/km2。評價工作針對具體的異常生態環境特點,劃分為農田、盆地和流域、湖泊濕地、淺海灘塗、工礦區,以及城市人居區6大地球化學生態系統類型,按有害元素的國標環境和衛生標准進行評價。局部生態地球化學評價(評估預警修復):具有生態和環境問題的專題性,應用更大比例尺詳查或剖面研究,除按國家標准進行評價定級外,還需查明污染元素的自然或人為活動的物質來源,進行危害風險性評價,並提出管理對策和治理措施。

(5)已取得的成果

1)大量有害元素主要是重金屬元素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表層土壤和水域中富集,人類活動和近代工業污染了土壤、水域、城市大氣和部分作物。

2)沿長江、珠江、湘江及其支流發現了長達數百千米的鎘、汞、鉛等重金屬異常帶,可能來源自雲貴川等西南和湘、粵等低溫及有色金屬礦化帶。

3)我國南北方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帶因地理氣候差別,形成截然不同的元素表生遷移規律和生態特徵。南方:酸性土淋失嚴重,但C、N、P等元素在水/土介質中局部富集或富營養化。北方:偏少雨或乾旱帶土壤,水遷移能力弱,有害元素聚集F、As等地方病嚴重;各省都發現了大片的地方病區和有害元素的自然和人為物質來源,局部地區評價查明了區域地質背景條件和致病機理。

4)浙、粵、蘇、贛、閩、皖、川等省圈出了多處富Se、Mo、B、N、K2O等農業營養元素地區,為合理規劃農業種植和開發綠色無公害農業區提供依據。

預期最終成果:編制出全國省區大河流域等地球化學圖,建立全國土壤元素基礎地球化學資料庫和信息數據管理系統,為農業環境土地海洋水產城市的經濟開發和規劃等服務。在查明有益有害元素分布的基礎上,提出開發和治理對策,局部評價和專題研究為解決污染地方病等問題建立預警和監測體系,以避免生態和環境污染事件。

總之,中國勘查地球化學後13年取得了新的開拓,擴大了觀測范圍,增加了測試項目,更貼近為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健康服務的領域,地球化學學科也找到了新的生長點,應用地球化學方向正在蓬勃崛起。區域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補足了區域化探掃面在平原地區的空白,使地球化學基礎資料覆蓋了國土全域,我國勘查地球化學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國家重視基礎調查工作的優勢條件,如此全國土大規模、多觀測指標、高精度、全方位社會服務的地球化學調查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在技術水平和應用效果上具國際領先水平。

三、21世紀我國應用地球化學展望

隨著我國現代化社會和經濟的推進,資源勘查和環境治理任務加重,覆蓋區找礦、危機礦山探深增儲等是勘查地球化學永久的課題,非傳統深穿透化探方法應發揮技術優勢。在環境和生態地球化學中,近年來全球碳循環與創建低碳環境,以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問題突出,提出了新需求。現代化工農業生產,如石化燃料、有機化合物原料的使用擴大,大量排出CO2等溫室氣體,影響全球變化。工礦業排放的多種重金屬元素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成為強危害型污染物,例如,多環芳烴、亞硝基胺等類有機污染物為公認的強致癌物質,構成職業接觸性癌症和地方性癌症的重要殺手。其他如超量化肥、農葯殘毒也是危害作物和人類健康的大害;過度施肥和某些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土壤及水域的N、P 富營養化問題日趨嚴重。我國生態、環境、農業地球化學面臨嚴峻的形勢和任務。應用地球化學面對不斷出現的新課題,任重而道遠。要求中國化探人認清需求、抓住機遇,找准技術突破口、規劃本學科發展方向,加強隊伍建設,探索新的突破與創新。應用地球化學在21世紀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必將會展現出新的蓬勃活力,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謝學錦,等.中國勘查地球化學50年回顧與今後展望.見:謝學錦等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化探(1950~2000).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3~15

[2]謝學錦,等.21世紀的中國化探——展望與建議.見:謝學錦等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化探(1950~2000).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418~427

[3]阮天健.中國勘查地球化學五十年.見:王鴻禎主編.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0,281~288

[4]李善芳.地球化學勘查50年的回顧與展望.見:張炳熹主編.50年來中國地質科學技術進步與展望.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86~91

[5]任天祥.闊步前進中的我國勘查地球化學.見:歐陽自遠主編.世紀之交礦物岩石地球化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352~354

[6]牟緒贊.地球化學勘查回顧與展望.見:朱立新等主編.第六屆全國勘查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選編.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1~3

[7]李惠,張國義,禹斌.金礦區深部盲礦預測的構造疊加暈模型及找礦效果.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1~137

[8]王學求,謝學錦.金的勘查地球化學——理論與方法 戰略與戰術.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14~185

[7]奚小環.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與生態地球化學——第四紀研究與應用的新方向.第四紀研究,2005,25(3):269~274

[8]奚小環.生態地球化學與生態地球化學評價.物探與化探,2004,28(1):10~15

[9]趙侖山,吳悅斌,沈鏞立.基岩地球化學測量方法——以膠東牟平-乳山金礦帶為例.見:1:5萬遙感物探化探應用研究叢書.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肆』 金成五或獎有啊

楊遵儀教授(1908.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伍』 院士簡介

趙鵬大

趙鵬大,1931年生,遼寧清源人。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歷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編委會主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趙鵬大院士建立了中國的礦產資源定量預測理論及方法體系,開創了「礦床統計預測」新學科,提出了「地質異常」、「地質體數學特徵」、「三聯式」定量成礦預測、非傳統礦產資源研究、新概念、新內容及研究方法,並在這些學科的發展前沿上培養了100餘名博士生和數十名碩士生。他主持完成的「寧蕪地區鐵銅礦床統計預測」,作為「寧蕪盆地鐵銅礦床成礦規律研究」組成部分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20萬圖幅礦產資源總量預測方法研究」、「新疆喀拉通克成礦帶銅鎳金資源量預測研究」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地質勘探中的統計分析」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礦產統計預測》獲地質礦產部優秀教材二等獎;以他為首的科研集體近年應用地質異常理論和礦產統計預測方法,在新疆北山地區發現銅鎳硫化物遠景成礦帶2條,在東准噶爾發現金礦帶1條。

1992年獲國際數學地質協會最高獎——克倫賓獎章,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亞洲人。

殷鴻福

殷鴻福,1935年生,浙江舟山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層古生物學家,教授,博士導師。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勘探系煤田地質專業,1961研究生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層古生物學專業。曾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教委地質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地質礦產部古生物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以及《古生物學報》、《地質科學譯叢》及《中國大網路全書》(古生物學分冊)》副主編。國際地層委員會三疊紀分會委員、國際二疊-三疊系界線工作委員會主席、國際地質對比規劃359項主席。已發表專著13種,論文74篇,其中外文論著21篇(種)。由他主持或作為主要參加者完成的科研成果獲多項獎勵,其中,地質礦產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5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此外,獲「武漢科技新秀」稱號,中國古生物學會首屆尹贊勛獎、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李四光地質科學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先進工作者,湖北省特等勞動模範。

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殷鴻福教授就在貴州開始從事三疊紀地層學和古生物雙殼類和腹足類化石的研究,並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建立了貴州省三疊紀生物地層框架,修改了原定為中三疊世拉丁期雷口坡(巴東)組時代為安尼期,並把嘉陵江組的時代定為早三疊世。該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繼在《中國科學》、《地質學報》等刊物上連續刊載,迄今仍作為該地區重要的地層古生物文獻被廣泛引用。此後,他以此為基點逐步形成了古生物學與地質學緊密結合的生物地質學研究體系,在門類古生物學(雙殼類、腹足類)、理論古生物學、生物古地理學、古生態學、生態地層學、層序地層學、事件地層學、生物成礦學及歷史構造學等研究領域均有深入研究並取得突出成果。

於崇文

於崇文,1924年生於上海,浙江寧波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地球化學動力學家、礦床地球化學家、地質教育家。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0年至今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北京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歷任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高級顧問,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局顧問,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顧問,中國地質學會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委員、顧問、元素地球化學與區域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一生潛心於地學基礎理論研究,長期致力於將基礎自然科學和非線性科學及復雜性理論與地球科學相結合,先後開辟和發展了5個創新的學術領域——地質-地球化學中的多元分析、區域地球化學、成礦作用動力學、地質系統的復雜性以及成礦系統的復雜性,促進了地球科學從唯象科學向精確科學跨越。籌建了地球化學與地球化學探礦專業,培養了大批科研人才和技術骨幹。於崇文是地質科學學科發展與建設的一個勤奮探索者和開拓者,他為祖國的地質找礦、地質科學和地質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本仁

張本仁,1929年生,安徽懷遠人。1983年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化學家。1952年南京大學地質系本科畢業,1956年北京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地球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曾任地質礦產部殼幔體系組成、物質交換及動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地質礦產部「地球化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現任中國岩石圈委員會委員。

在「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間,他主持完成的國家和部委系統重大攻關、重要基礎和基金項目共10餘項,獲得多項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以他為首出版了《豫西盧氏-靈寶地區區域地球化學研究》、《陝西柞水-山陽成礦帶區域地球化學研究》、《秦巴岩石圈、構造及成礦規律地球化學研究》和《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等專著4部,主編《地球化學論文集》3部,主編《地球化學》教材1部;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三等獎各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他培養博士後2名,博士生25名,碩士生21名,獲得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於1989年被授予首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和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翟裕生

翟裕生,1930年生,河北文安人,著名礦床學與區域成礦學家。1952年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畢業後分配至北京地質學院任教,1957年長春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曾任北京地質學院講師、副教授、系主任,武漢地質學院教授、副院長,地質礦產部北京地質教育中心主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國際礦床成因協會礦田構造組主席。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當選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礦田構造、金屬成礦和區域成礦等領域有系統創新成果。他較早開展礦田構造研究,提出成礦接觸帶構造體系和多種礦床的構造礦化模式,主筆中國第一部礦田構造學專著,率先講授礦田構造學課程。再造了河北大廟斜長岩和鐵礦的成岩成礦過程,共同闡明鄂東富鐵礦床成因並發現新的鐵礦類型。深入解剖陸相火山-次火山岩型鐵礦特徵,共同建立了寧蕪玢岩鐵礦模式。他將系統論和歷史觀引入礦床研究,以成礦物質的源—運—儲—變—保的動力學演化過程為核心,創立了成礦系統及演化論,著有《成礦系統論》,推動了礦床學進步。提出地球系統-成礦系統-勘查系統三結合的研究理念,引領了當代礦床學的發展方向。在長期研究長江中下游等成礦區帶的基礎上建立了區域成礦學的學科框架,出版的確中國首部《區域成礦學》和《區域成礦研究法》,全面指導了中國的區域成礦研究並有多處找礦發現。

李曙光

李曙光,地球化學家,1941年出生於陝西咸陽,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化學系地球化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1983~1986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與行星科學系進修訪問師從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球化學家S.R.Hart教授,系統研習了同位素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回國後在中國科技大學繼續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任副教授,教授,主要從事痕量元素地球化學教學及同位素年代學及地球化學研究。1994~2003年曾4次赴德國馬普化學所宇宙化學研究室和地球化學研究室,1次赴香港大學地質系做訪問學者,進行合作研究。2003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教育部造山帶與地殼演化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副主任。2012年9月調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學研究院工作,並兼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李曙光早年曾從事富鐵礦床地球化學研究。尋找富鐵礦曾是中國當時(1976~1980年)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李曙光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鞍(山)-本(溪)隊黑富礦研究組長。弓長嶺礦床是中國最大的富磁鐵礦床,礦山急需要在該區尋找深部礦體擴大儲量。李曙光應用「趨勢面分析」多元統計方法成功預測出鞍本弓長嶺礦床的深部富礦體,並被鑽探驗證成功,在預定深度打到厚層富礦。此外,李曙光等應用C同位素證明弓長嶺富磁鐵礦石中的石墨為菱鐵礦變質分解成因,據此提出該富鐵礦床成因的新模型。由於該工作為查明黑富礦成因及擴大富礦儲量做出了重要貢獻,因而獲得1978年科技大會重大成果獎和1982年中國科學院科技二等獎。

劉光鼎

劉光鼎,1929年生,山東蓬萊人。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研究員,中國著名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學家。他長期領導中國沿海地質地球物理調查工作,完成「中國海地質構造及含油氣性研究」,主編《中國海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1∶200萬)及專著《中國海地質地球物理特徵》,運用岩石圈板塊大地構造理論,分析中國海地球物理場、地質構造及其演化歷史,指導油氣勘探。作為中國第一個講授地震勘探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學者,他積極倡導綜合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推動油儲地球物理與淺層地球物理工程,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近年來,在總結中國大地構造宏觀格架的基礎上,提出前新生代具有海相殘留盆地,為中國油氣資源二次創業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

金振民

金振民,1941年生,浙江溫州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金振民院士是中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於上地幔動力學、岩石流變學和高溫高壓實驗學研究,並取得突出學術成就。

上地幔部分熔融產生玄武岩漿過程是板塊運動和地殼增生動力學主因之一,他發現上地幔動態部分熔融產生的初始玄武質熔體(3%~5%)在應力驅動下大量沿橄欖石礦物顆粒邊界呈熔體薄膜(melt film)形成分布,這種分布引起礦物邊界濕潤,連接力減弱,加速物質擴散和流動。這一發現對闡明上地幔低速高導層(軟流層)成因和大陸造山帶物質不均勻流動具有廣泛的意義,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Nature(《自然》)雜志(1994),並獲該雜志的封面。他新建立了超高壓榴輝岩流變本構方程,為揭示大陸碰撞造山帶深俯沖榴輝岩質岩石圈板塊斷開(或拆沉)機制提供了實驗依據,對了解天然榴輝岩塑性變形和研究上地幔岩石圈拆沉作用有直接的重要意義。他通過對中國東部11個地區地幔橄欖岩位錯顯微構造研究,提出了呈對數正態分布的橄欖石位錯穩態亞顆粒是估算上地幔流變應力的最佳顯微構造參數。他和合作者在大別-蘇魯造山帶超高壓岩石和中國大陸科學鑽孔岩心系統物性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了高密度榴輝岩與低密度片麻岩之間高反射系數是引起地震強反射體的主因,不同尺度韌性剪切帶糜棱岩和透入性應變面理組構是增強地震波各向異性的反射載體。他還成功地模擬了鉻鐵礦形成的機理,證實地幔岩中鉻透輝石和鉻尖晶石通過上地幔部分熔融作用析出鉻元素,並富集呈工業品級的鉻鐵礦石。

莫宣學

莫宣學,1938年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系,並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做訪問學者。1986~1990年任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1990年至今,任中國地質大學教授。1993~2000年任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校長。在學術機構任職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六、七、十屆學科評審專家組成員(1996~2006年)、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學術委員會副主席(1996年)。中國礦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學會地球內部化學與火山學委員會副主任(2000年至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大陸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1997~2005年)、《高校地質學報》副主編(1995年至今)、《岩石學報》副主編(1999~2001年)及編委(2002年至今)、Himalaya Geology編委(1999年至今)、IGCP430 Steering Committee Executive Member。

高山

高山,地球化學家。1962年6月生於青海西寧,籍貫雲南省石屏縣。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系,1985年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碩士學位,1989年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地球化學的研究,以中國東部為研究基地,結合全球對比,在大陸地殼結構和組成、殼幔交換作用以及微區分析研究方面取得了有國際影響的系統創新成果。首次獲得了中國東部地殼63種元素的豐度值,揭示了中國東部下地殼獨特的雙層結構和中性的總體成分,明顯不同於全球單層基性下地殼模型。發現與提出下地殼拆沉再循環這一地球動力學過程的關鍵證據。揭示了華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演化的時空不均一性。他的研究團隊開拓了激光剝蝕等離子體質譜微區分析新方法並取得國際公認的成果和高水平數據。曾多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陸』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是全國地質勘查行業勘查地球物理(物探)和勘查地球化學(化探)科研創新基地,擔負著我國地學領域中勘查地球物理與勘查地球化學兩大學科的研究開發及推動相關技術進步的任務,承擔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地質調查工作,是我國物探與化探兩大學科應用基礎理論和新方法、新技術、新儀器的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的集散地和輻射源。

在職職工374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73人、輔助人員101人。專業技術人員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具有高級工程師以上任職資格129人、中級人員72人、初級人員72人,具有博士學歷35人、碩士研究生學歷52人、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120名。科研人才中,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1人,部級人才計劃7人,省級人才計劃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人。

優勢研究領域包括彈性波場探測、電(磁)場精細快速探測、位場探測、地下物探、多元信息集成與可視化、深穿透地球化學與地球化學塊體理論與方法、生態環境地球化學與多目標多尺度地球化學填圖、應用基礎地球化學與分析測試、油氣物化探理論與方法技術。

副所長徐剛峰研究員

副所長胡平研究員

副所長徐龍強高級工程師

所長、黨委書記韓子夜研究員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是國家現代地質勘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地質學會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勘探地球物理專業委員會掛靠單位,是國土資源部地球物理電磁法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地球化學勘查監督檢測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應用地球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依託單位,也是全國擁有地球化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2008年,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共承擔(參加)各類科研、地調項目58項,項目經費總計0.96億元。其中國家科技項目(課題)30項,經費4815萬元;地質調查項目22項,經費3088萬元;省級財政專項6項,經費1667萬元。

全年有8項科研成果通過了專家評審驗收,其中5項成果被評為優秀,3項成果通過驗收(不評定等級)。

2008年度重要研究成果

遼寧丹東—大連地區航空電磁法測量:屬地調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員:孟慶敏、李文傑、李軍峰、高衛東、陳曉東、趙毅等。項目獲得了高質量磁測數據,編制了航磁、航電剖面平面圖、△T等值線平面圖;提供了局部異常解釋推斷一覽表、推斷區域地質構造侵入岩分布略圖和找礦靶區預測圖;編制了三種頻率的航電視電阻率平面圖,並據此圈定了海侵界線,對測區內構造模式提出了新認識。為丹東—大連地區的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和環境地質評價工作提供了區域地球物理調查資料。

Y12航空物探綜合站

大勘探深度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研製方案預研究:屬地調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員:李文傑、李軍峰、孟慶敏、高衛東、丁志強、呂國印等。項目對國外雙極性正弦波脈沖類型及方波類型的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的研製和發展的經驗和趨勢做出了較全面的技術評述,對國內早期的時間域航空電磁方法技術研究進行了歸納,為我國今後研製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基礎資料;對我國今後開展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研製的方案,提出了具體建議,為國家高新技術重大計劃(「863」)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研製課題的設立和設計提供了重要參照。

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農業地質與生態地球化學調查土壤樣品分析測試:屬省部招標項目,主要完成人員:張勤、馬更田、樊守忠、孫曉玲、范輝、胡瑞蓮、張芳、李淑娟、胡外英、張雪梅等。項目制定了71種分析指標的16種分析方法的配套分析方案。首次實現了多目標地球化學樣品71種元素的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分析,首次取得了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豐富、高質量的地球化學資料等4項創新性成果。

項目組科研人員在討論問題

項目組人員在機艙內作業

中心實驗室分析測試大樓

X射線熒光光譜儀

青藏高原非地震油氣勘探方法技術綜合研究:屬國家油氣專項,主要完成人員:胡平、鍾清、方慧、孫忠軍、劉暢往、李曉昌、盧景奇、高寶屯、肖都、郭友釗等。項目系統總結了羌塘、措勤等主要含油氣盆地沉積地層、基底及火成岩體的物性特徵,分析了盆地內可能存在的主要密度界面、磁性體及低阻標志層。提出在青藏高原應用非震物探技術開展油氣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地球物理前提,以重、磁、電為主的綜合非震物探技術可以對新生界、中生界和古生界地層為主體的三個構造層,以及火成岩體進行半定量、定量描述;開展了方法試驗;全面分析總結了重、磁、電及油氣化探等非震勘探方法技術解決不同地質目標體的有效性及局限性。初步總結了適於青藏高原油氣勘探工作的非震技術有效組合方案。

陣列式輕便電磁方法應用試驗:屬地調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員:林品榮、徐寶利、郭鵬、鄭采君、石福升、李勇、李建華等。項目歷時4年,採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研究開發的陣列多頻相位激電、陣列音頻大地電磁測深(AMT)、時間域激電中梯等物探方法技術,分別在西藏、內蒙、福建、北京、海南、雲南、湖北和廣西等8省(區、市)的15個礦區開展了試驗應用工作。除在已知礦體上獲得明顯的物探異常外,還在未知區發現了多個物探異常,後經鑽探及工程驗證,為礦致異常引起,為礦區的進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據。

野外住地

羌塘盆地野外測量工作照

某鉛鋅礦區陣列相位激電(90m深度)與地質綜合成果圖

鐵礦石和鉻鐵礦石標准物質研製:屬地調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員:程志中、顧鐵新、黃宏庫、劉妹、鄢衛東、張勤、樊守忠等。項目完成9個鐵礦石中14個元素和4個鉻鐵礦石中18個元素,共兩個系列13個標准物質的研製工作,填補了我國尚無這兩種礦石低含量標物的空白。

富鈷結殼鉑族元素標准物質研製:屬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項目課題,主要完成人員:顧鐵新、王毅民、高玉淑、王曉紅、鄢明才、史長義等。項目按國家一級標准物質技術規范要求,研製了兩個具有超細粒度的富鈷結殼鉑族元素標准物質MCPt-1和MCPt-2。測試項目達68個,確定了Pt、Ru和Os兩個鉑族元素的保證值,3個鉑族元素的參考值和其他主、次及痕量共62個元素的信息值。本批標准物質將成為世界上首批大洋礦產資源的PGE標准物質系列。

標准物質樣品及生產許可證

外國專家參觀標准物質展室

『柒』 謝家榮的社會任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謝家榮先後被任命為南京軍管會、華東工業部和中央財經委員會礦產測勘處處長。1950年9月,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成立,他擔任副主任兼計劃處長。他首次對中國地質與礦產普查勘探工作進行了系統的部署。
謝家榮熱心橫向的學術活動,他積極參與籌創中國地質學會,他先後擔任了第1屆(1922年)、第2屆(1923年)書記,第3屆(1924年)編輯,第4—6屆(1925—1928年)及第8屆(1930年)評議員,第9—23屆(1931—1947年)及第25—31屆(1948—1966年)理事,第11屆(1934年)及第23屆(1946—1947年)理事長。
歷任地質部化探室主任、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質學會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副所長及名譽所長、國際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副主編、國際地科聯全球地球化學填圖工作組指導委員會委員和分析技術委員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質對比計劃(IGCP)執行局委員、國際Geochemistry Exploration·Environment·Analysis編委。
1934年任中國地質學會第11屆理事長。
1935年任實業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北平分所所長,兼北京大學地質系系主任。
1936年創辦《地質論評》,任編輯主任。
1937年任湖南江華礦務局總經理。
1940年任經濟部資源委員會西南礦產測勘處處長。
1942年任經濟部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處長。
1946—1947年任中國地質學會第23屆理事長。
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任華東工業部礦產測勘處處長。
1950年,謝家榮任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計劃處處長。
1952年任地質部地質礦產司總工程師。
1954年任地質部普查委員會常務委員、總工程師。
1955年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學部委員。
1956年任地質部地質礦產研究所副所長。
1957年任地質部地質研究所副所長。
1964年任地質部礦床地質研究所礦產綜合研究室主任。
1966年8月14日「文革」中 因不堪受造反派批鬥沖擊,在北京自殺謝世。

『捌』 第十部分 附錄

附錄 APPENDIX

附錄 APPENDIX

第三十九屆理事會

理事長:徐紹史

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

副理事長: (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京彬 馬永生 鄧 軍 劉玉辰 朱偉林 李丕龍 李金發 杜金虎 邱建剛 范蔚茗 徐水師 琚宜太

秘書長: 朱立新

常務理事: (按姓氏筆畫排序)

朱 晴 朱立新 李建倫 李耀剛 楊文采 沈建忠 姜建軍 胡清波 柴育成 閻鳳增 彭土標 彭齊鳴 董樹文 韓豫川

潘 懋

理事: (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 俊 丁孝忠 萬 力 馬申達 馬永生 王 平 王 達 王小烈 王雲龍 王立峰 王訓練 王汝成 王志紅 王果勝

王京彬 王建青 王瑞江 毛景文 方先知 鄧 軍 鄧運華 鄧志奇 石建省 龍長興 田鳳鳴 田震遠 史長義 馮安生

馮志強 曲亞軍 朱 晴 朱 敏 朱文A 朱立新 朱偉林 朱祥坤 任小華 任雨來 庄育勛 劉山青 劉 卉 劉玉辰

劉亞川 劉傳正 劉慶成 劉建朝 劉俊來 劉鴻飛 關鳳峻 江新華 湯 毅 孫柏年 嚴光生 杜海燕 杜金虎 李 俊

李大華 李子穎 李文淵 李文鵬 李丕龍 李在文 李連舉 李金發 李建功 李建倫 李洪喜 李高生 李海兵 李海忠

李超嶺 李獻華 李德連 李耀剛 楊藝華 楊文采 楊志剛 楊金湖 楊經綏 楊樹峰 楊振宇 吳玉龍 吳永平 吳湘濱

邱建剛 邱增果 何先濤 何遠信 何南飛 沙金庚 沈建忠 宋永祺 宋光齊 宋勝武 張 陟 張 群 張訓華 張永波

張亞鈞 張金昌 張順金 張曉東 張培震 張維亮 張新興 陳 漢 陳正國 陳寧璋 陳偉海 陳華文 陳軍峰 陳建平

武 強 苗豐民 范蔚茗 林暢松 歐陽志鴻 羅立強 金之鈞 金若時 周海民 周新源 單昌昊 單海平 孟憲來 項嘗培

趙 越 趙文智 趙先良 趙保勝 趙憲敏 郝 芳 郝梓國 郝靜野 胡 平 胡時友 胡建衛 胡清波 胡瑞忠 柏貴生

段子清 侯金武 侯春堂 侯增謙 姜玉池 姜建軍 姜樹葉 姚華舟 姚秉忠 姚建新 賈躍明 夏 鳴 柴育成 倪師軍

徐義剛 徐水師 徐紹史 徐振坤 郭文秀 郭正堂 唐京春 黃潤秋 崔 濱 閻鳳增 琚宜太 彭土標 彭齊鳴 董書寧

董樹文 蔣忠誠 韓子夜 韓晉芳 韓曉峰 韓豫川 程 新 程利偉 舒良樹 舒德干 謝富仁 樓小東 蔡劍輝 譚克龍

熊先孝 熊盛青 潘 懋 霍全明 霍雅勤 魏連偉 魏國齊 魏雄斌

副秘書長: (按姓氏筆畫排序)

萬 力 尹功明 付水興 葉建良 白星碧 陳正國 陳國勝 周少平 周尚國 姚 超 郝梓國 姚超美 郭齊軍 崔炯成

程愛國 雷時斌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理事長

徐紹史 國土資源部 部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內大街64號

郵政編碼:1008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副理事長

孟憲來中國地質調查局 原局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冠英園西區37號

郵政編碼:10003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馬永生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地質師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北大街22號

郵政編碼:10072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王京彬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安外北苑5號樓4區

郵政編碼:1000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鄧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校長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朱偉林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總地質師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北大街25號

郵政編碼:10001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劉玉辰 中國地震局副局長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63號

郵政編碼:100036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杜金虎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與生產分公司 副總經理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北大街9號石油大廈

郵政編碼:10000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李丕龍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 總裁助理

地址:北京市復興門內大街28號凱晨世貿中心

郵政編碼:10003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李金發 中國地質調查局 副局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45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邱建剛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總經理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南三巷一號

郵政編碼:10008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范蔚茗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 局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政編碼:10086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徐水師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局長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羊坊店東路19號中國煤地大廈11層

郵政編碼:10003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琚宜太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總局 副局長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姚家園路105號

郵政編碼:10002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朱立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朱晴 中國礦業聯合會地質礦產勘查協會 秘書長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東里甲16號

郵政編碼:10002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李建倫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內大街北順城街11號

郵政編碼:10003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李耀剛 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總經理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大街177號

郵政編碼:10000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楊文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院士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沈建忠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 處長

地址:北京市復興路乙15號

郵政編碼:10086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胡清波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 副院長

地址:北京市豐台區廣安路15號中鐵咨詢大廈

郵政編碼:10005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姜建軍 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 司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內大街64號

郵政編碼:1008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柴育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 常務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雙清路83號

郵政編碼:10008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閻鳳增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原總工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紅蓮南路55號

郵政編碼:10005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彭土標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 副總工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德外六鋪炕北小街2號

郵政編碼:10012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彭齊鳴 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 司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內大街64號

郵政編碼:1008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韓豫川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 局長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和平街十三區甲20號

郵政編碼:10001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董樹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 副院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潘懋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院長

地址:北京大學東門逸夫貳樓(新地學樓)2442室

郵政編碼:10087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秘書長

朱立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萬力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副校長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尹功明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處長

地址:朝陽區亞運村華嚴里1號

郵政編碼:100029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付水興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苑5號院4區

郵政編碼:1000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葉建良 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45號院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白星碧 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 副司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內大街64號

郵政編碼:1008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陳正國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 副主任兼總工程師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內北順街11號

郵政編碼:10003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陳國勝 中國核工業集團地質礦產事業部 副處長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七區十四號樓

郵政編碼:10001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周少平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與科學技術局地球科學處 研究員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政編碼:10086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周尚國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礦產資源研究院 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姚家園路105號

郵政編碼:10002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姚超 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勘探與生產分公司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六鋪炕街6號

郵政編碼:10072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專職副秘書長

郝梓國 中國地質學會 專職副秘書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姚超美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地質勘查處 處長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和平街十三區甲20號

郵政編碼:10001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郭齊軍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與生產分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朝陽門北大街22號

郵政編碼:10072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崔炯成 中海油研究總院科技管理部 總經理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外小街6號海油大廈2009室

郵政編碼:10002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程愛國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地質分會 副會長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羊坊東路19號中國煤地大廈11層

郵政編碼:100039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雷時斌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地質處 處長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紅蓮南路55號

郵政編碼:100055

中國地質學會分支機構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區域地質及成礦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李廷棟 秘書長:耿樹方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地質研究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學哲學研究分會

主任委員:朱訓 秘書長:畢孔彰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中路77號北影小區23-4-202

郵政編碼:10008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翟裕生 秘書長:陳寶國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地質學史研究室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非開挖技術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朱文A 秘書長:胡遠彪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物學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王汝成 秘書長:蔡劍輝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資源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教育研究分會

主任委員:孟憲來 秘書長:余際從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第四紀冰川及第四紀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王蘇民 秘書長:趙志中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大學南路11號地質力學所

郵政編碼:10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龍長興 秘書長:雷偉志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大學南路11號地質力學所

郵政編碼:10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海洋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馬申達 秘書長:周華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環市東路477號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郵政編碼:51007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石建省 秘書長:張發旺

地址:河北省正定縣中山東路92號水環所

郵政編碼:05080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產資源保護綜合利用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劉亞川 秘書長:陳炳炎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二環路南三段五號成都綜合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科技處

郵政編碼:61004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制圖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耿樹方 秘書長:範本賢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地質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洞穴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姜玉池 秘書長:陳偉海

地址:廣西省桂林市七星路50號岩溶地質所

郵政編碼:54100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山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汪貽水 秘書長:王靜純

地址:北京市復興路乙12號1118房間

郵政編碼:10081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科技情報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張洪濤 秘書長:施俊法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45號地調局發展研究中心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王達 秘書長:張林霞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77號勘探所

郵政編碼:065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災害研究分會

秘書長:劉傳正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20號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郵政編碼:10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岩礦測試技術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羅立強 秘書長:吳曉軍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測試中心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朱立新 秘書長:史長義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號物探所

郵政編碼:065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

秘書長:謝平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中國地質博物館宣傳聯絡部

郵政編碼:10003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姜玉池 秘書長:裴建國

地址:廣西省桂林市七星路50號岩溶所

郵政編碼:54100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王志紅 秘書長:徐金芳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冠英園西區37號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

郵政編碼:10003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層古生物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項禮文 秘書長:姚建新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地質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古地磁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朱日祥 秘書長:楊振宇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大學南路11號地質力學所

郵政編碼:10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農業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姜建軍 秘書長:侯春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大學南路11號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張培震 秘書長:劉俊來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中國地質大學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前寒武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於海峰 秘書長:王惠初

地址:天津市大直沽8號路4號天津地質所

郵政編碼:30017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非金屬礦產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李建倫 秘書長:李俊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內大街北順城街11號建材工業地質勘查中心

郵政編碼:10003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遙感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鞠建華 秘書長:李志忠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航空遙感中心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21世紀中國地質研究分會

主任委員:壽嘉華 秘書長:陸春榕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城市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李烈榮 秘書長:鄭桂森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四環北路123號北京地礦局

郵政編碼:10019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劉寶珺 秘書長:林暢松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海洋學院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期刊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兼秘書長:郝梓國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

主任委員:姜建軍 秘書長:王艷君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岩石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楊經綏 秘書長:吳才來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地質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朱祥坤 秘書長:李延河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資源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陳毓川 秘書長:毛景文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資源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數學地質與地學信息專委會

主任委員:陳建平 秘書長:陳建國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黃潤秋 秘書長:伍法權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土城西路19號

郵政編碼:100029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環境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侯金武 秘書長:郝愛兵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20號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郵政編碼:10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石油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金之鈞 秘書長:孫冬勝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31號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煤田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張群 秘書長:靳秀良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高新區錦業一路82號

郵政編碼:71005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科技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

主任委員:壽嘉華 秘書長:王弭力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徐霞客研究分會

主任委員:張宏仁 秘書長:曲興元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20號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郵政編碼:10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樁基無損檢測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趙竹占 秘書長:胡平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號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郵政編碼:065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勘探地球物理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胡平 秘書長:米宏澤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號物化探所

郵政編碼:065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大陸地殼與地幔研究分會

主任委員:許志琴 秘書長:楊經綏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青年工作委員會

主任委員:豐成友 秘書長:王猛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省級地質學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北京地質學會

理事長:魏連偉 秘書長:劉學清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四環北路123號地質大廈

郵政編碼:10019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天津市地質學會

理事長:任雨來 秘書長:李學美

地址:天津市南開區長實道8號

郵政編碼:30019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河北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張維亮 秘書長:劉勝民

地址:石家莊市中華南大街24號

郵政編碼:05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山西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岳盛林 秘書長:李鳳德

地址:太原市並州北路27號

郵政編碼:03002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學會

理事長:趙保勝 秘書長:烏恩

地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東路80號社會主義學院B座4樓

郵政編碼:01001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遼寧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湯毅 秘書長:王宏亮

地址:沈陽市北陵大街29號

郵政編碼:11003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黑龍江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韓振新 秘書長:崔濱

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坊區紅旗大街263號307室

郵政編碼:15009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上海市地質學會

理事長:張阿根 秘書長:朱火根

地址:上海市靈石路930號

郵政編碼:20007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江蘇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陶培榮 秘書長:朱士鵬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號

郵政編碼:21001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浙江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樓小東 秘書長:王功逸

地址:杭州市體育場路545號

郵政編碼:31000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安徽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李學文 秘書長:柏林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296號

郵政編碼:23000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福建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何南飛 秘書長:丘文芬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湖東路49號

郵政編碼:35000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江西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呂細保 秘書長:黃越

地址:南昌市站前路176號

郵政編碼:33000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山東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柏貴生 秘書長:王來明

地址:濟南市建築新村南路35號

郵政編碼:25001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河南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段子清 秘書長:張天義

地址:鄭州市鄭東新區鄭光北街9號王鼎國貿大廈3號樓811室

郵政編碼:450016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湖北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孫亞 秘書長:沈貴文

地址:武漢市武昌公正路27號國土資源廳學會辦公室

郵政編碼:43007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湖南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方先知 秘書長:胡秋君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芙蓉中路二段223號

郵政編碼:41000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廣東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歐陽志鴻 秘書長:李鑒倫

地址: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地質大廈1808室

郵政編碼:51008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學會

理事長:楊政中 秘書長:張如放

地址:廣西南寧市中心路2號廣西國土資源廳大樓5樓

郵政編碼:53002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海南省地質地理學會

理事長:廖正偉 秘書長:符和生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南沙路88號

郵政編碼:570206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地產學會

理事長:李英儒 秘書長:董世琳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學田灣正街1號

郵政編碼:10003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四川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宋光齊 秘書長:秦鋼

地址: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25號四川省國土資源廳人北綜合樓

郵政編碼:35000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貴州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李在文 秘書長:廖莉萍

地址:貴陽市中華北路164號

郵政編碼:55000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雲南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李連舉 秘書長:張家良

地址:雲南省昆明市東風東路東風巷87號地質大廈附樓201室

郵政編碼:65005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西藏自治區地質學會

理事長:多吉 秘書長:劉鴻飛

地址:拉薩市北京中路21號西藏地勘局地勘處

郵政編碼:850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陝西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張德新 秘書長:周明

地址:西安市雁塔路北段100號

郵政編碼:71005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甘肅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郭玉虎 秘書長:黃萬堂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紅星巷168號

郵政編碼:730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青海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劉山青 秘書長:李懷毅

地址:青海省西寧市南川西路107號青海地質調查院

郵政編碼:8100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學會

理事長:劉卉 秘書長:韓偉

地址:寧夏銀川市黃河東路915號

郵政編碼:75000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學會

理事長:胡建衛 秘書長:張冀

地址:新疆烏魯木齊市天山區金銀路52號國土資源廳辦證大廳5樓

郵政編碼:830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吉林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韓曉峰 秘書長:張興洲

地址:長春市建設街2199號鴿子樓323室(吉林大學地質調查研究院)

郵政編碼:130061

中國地質學會辦事機構工作職責

秘書處工作職責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處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常設工作機構之一,是落實上級有關部門批示精神和學會理事會決議的執行部門,是指導和協調分支機構及省級地質學會開展工作的部門,其主要工作內容及職責如下:

◇負責學會常務理事會議、秘書長會及年度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秘書長工作會議等會議的籌備及學會學術年會的組織、協調工作。

◇負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院士申報、推薦,組織開展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等獎項的評審工作。

◇負責學會相關文件、制度、計劃、總結、報告等的起草,負責日常文件的收發、分類、立卷、歸檔。

◇負責學會宣傳工作,包括內部刊物《中國地質學會會訊》、《情況通報》等的編輯出版工作,負責學會網站的內容更新、發布、維護等。

◇負責分支機構申報、年檢等工作。

◇負責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地質類專業認證委員會認證申報、培訓、檔案管理等日常業務工作。

◇承辦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土資源部等部門交辦的其他工作。

禹啟仁處長

華麗娟副處長

孟慶偉工程師

金耀仙

李彬颸

孫莉莉

期刊處工作職責

◇負責《地質學報》(中文版)、《地質論評》和《地質學報》(英文版)3種期刊的編輯出版和發行工作;

◇對中國地質學會各專業委員會和各省級地質學會主辦或協辦的刊物,做好管理、協調、服務和業務指導工作;

◇負責《地質學報》(中文版)、《地質論評》和《地質學報》(英文版)網站的日常維護。

郝梓國處長

章雨旭副處長

周健研究員

張玉華工程師

費紅彩高級工程師

劉戀

黃敏

王曉娟

李捷

孫立卿

『玖』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的概述

1957年9月創建於北京,是國土資源部直屬的最大的物探化探專業技術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365人,其中高級科技人員129人,中、初級專業技術人員125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260多人,其中博士後、博士和碩士64名,中科院院士1人。截止2004年底,固定資產4400萬元,資產總量超億元。
現持有國家或部門核發的甲級資質證書有:《工程物探甲級單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甲級勘查單位資質證書》、《地質勘查資格證書》(地球物理勘查甲級和地球化學勘查甲級),1998年通過了國際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
物化探所擔負著推動中國物探化探兩大學科應用基礎理論研究、新方法新技術研究與開發的任務,同時也是地質勘查行業高技術的集散地和輻射源。擁有各類先進的物探儀器和分析測試設備,為物化探科研和開發提供了重要的條件保障。方法技術包括空中(航空)、地面、海(水)上、地下(井中)等物探勘查技術和國際領先的岩石、土壤、水系沉積物、地氣、植物、環境等化探勘查技術。物化探研究所集研究、開發、勘查於一體、技術方法齊全,人才薈萃、裝備精良,在中國地勘行業學術地位舉足輕重。
建所40多年來,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斜磁化理論的普及應用、激電方法技術研究及在全國的推廣、大比例尺高精度全國重力圖件的編制、全國1/20萬區域化探掃面方法研究及推廣、中小比例編圖、標准物質研製、勘查地球化學元素分析方法研製及樣品分析等一批優秀的成果,在推動了物化探學科的發展中起到了開拓性作用。承擔的國家攀登項目、國家攻關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973」項目、部門重點等科技項目超過千項,其中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6項、獲原地礦部科技成果獎100多項、獲全國性和地方性成果獎數十項,為中國物探化探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1年,在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方案中,物化探所被國家定位於「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並於2004年底通過了由科技部、財政部、中編辦聯合組織驗收。進入國家基礎研究創新隊伍,以承擔應用基礎性創新研究任務,瞄準物化探學科發展的前沿,不斷的推出原始創新成果,推動物化探學科的發展,並積極做好國土資源部地質「野戰軍」組建准備工作,為國家地質工作和國土資源大調查提供技術支撐。
物化探所是全國擁有地球化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已培養碩士研究生近50名,是中國地質學會物探專業委員會、化探專業委員會掛靠單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