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中國地質
『壹』 誰有中國地質地圖
http://www.52maps.com/mapsmarker_show.asp?id=6f0150c77bda2eda
這種應該算是地質地圖吧版?權
『貳』 中國地質的錄用文章
1.中國三稀礦產資源戰略調查研究進展綜述 王登紅,王瑞江,李建康,趙芝,於揚,代晶晶,陳鄭輝,李德先,屈文俊
2.國外超大型-特大型銅礦床成礦特徵 瞿泓瀅,裴榮富,梅燕雄,王浩琳,李進文,王永磊,QU Hong-ying,PEI Rong-fu,MEI Yan-xiong,WANG Hao-lin,LI Jin-wen,WANG Yong-lei
3.大興安嶺北段扎蘭屯地區銅山組源區特徵:地球化學及碎屑鋯石U-Pb年代學制約 李仰春,汪岩,吳淦國,金哲岩,張達,楊曉平,LI Yang-chun,WANG Yan,WU Gan-guo,JIN Zhe-yan,ZHANG Da,YANG Xiao-ping
4.浙江漓渚地區柵溪—廣山岩體地質地球化學特徵、構造及找礦意義 張建芳,解懷生,許興苗,龔瑞君,ZHANG Jian-fang,XIE Huai-sheng,XU Xing-miao,GONG Rui-jun
5.准噶爾盆地滴西地區火山岩爆發相特徵及儲集性能影響因素 袁丹,郗愛華,劉文,熊益學,周慧,劉豇瑜,YUAN Dan,XI Ai-hua,LIU Wen,XIONG Yi-xue,ZHOU Hui,LIU Jiang-yu
6..利用寬譜系岩牆群進行靶區定位的數值方法——以新疆南阿拉套山為例 郭晶,羅照華,劉曉,姜會營,GUO Jing,LUO Zhao-hua,LIU Xiao,JIANG Hui-ying
7.桂中坳陷泥盆系頁岩氣成藏條件淺析 汪凱明,WANG Kai-ming
8.雪峰山西側地區寒武系地層劃分與對比 王傳尚,曾雄偉,李旭兵,劉安,白雲山,WANG Chuan-shang,ZENG Xiong-wei,LI Xu-bing,LIU An,BAI Yun-shan
9.西藏定結盆地第四紀湖相地層的釐定、劃分和定結群的建立 邵兆剛,朱大崗,孟憲剛,楊朝斌,韓建恩,王津,余佳,呂榮平,王艷
10.嘉陵江古河曲發育的古地理環境重建 江華軍,李長安,張玉芬,王節濤,JIANG Hua-jun,LI Chang-an,ZHANG Yu-fen,WANG Jie-tao
『叄』 中國地質的報道內容
《中國地質》主要報道基礎地質(包括地層、古生物、構造地質、岩石內、礦物、區域地質等)容、礦床地質、能源地質、海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含生態地質和災害地質)、農業地質、遙感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質信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肆』 關於中國地質網站和圖片
http://www.sinodz.com/news/
http://www.resdata.cn/data/hydroset/
『伍』 中國地質
貌似北京的好考...美術我不了解,但正常錄取的武漢分高的時候多
『陸』 中國地質地貌有哪些
地貌的各種形態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
發展變化與形成原因
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
劃分方式及其區別
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 地貌
編輯本段
基本特徵
在特定的地質基礎與新構造運動等內力因素,以及復雜多變的氣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地貌輪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下降;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脈縱橫,呈定向排列並交織成網格狀。我國民族地區幾乎連成一片,較完整地保留了我國地貌輪廓的基本特徵。我國民族地區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徵是: 地貌
1、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的盆地和平原,還有起伏和緩的丘陵。如橫斷山脈的許多山峰海拔超過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脈東段的吐魯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國最低的窪地,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離僅有150公里左右。
在內陸干窪地區,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約佔全國面積的13.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於內蒙古、寧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區。
在西部高山地區,現代冰川覆蓋面積達537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爾泰山和祁連山等地區,多年凍土分布面積有 215萬平方公里。
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出露大面積的碳酸鹽類岩石,面積約佔全國同類岩石的42%。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岩溶作用強烈, 發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邊緣的民族地區,西起湟水流域,經六盤山麓、鄂爾多斯高原,東止西遼河流域的廣大范圍內,堆積的黃土經流水作用,侵蝕發育了現代的各種黃土地貌。
在長白山、大嶺、內蒙古高原東部以及滇東、黔西、桂西有廣泛的玄武岩噴發,形成熔岩地貌。如白頭山峰頂的天池就是一個火口湖;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著348座死火山;在黔東南、桂中、 桂西北和桂東南發育了紅層丘陵,滇中發育了紅層高原,滇南發育了紅層山地。
我國大陸民族地區的省級行政單位多居內陸,遠離海洋,但廣西壯族自治區瀕臨南海,曲折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里,著名的海灣有欽州灣,灣內淤泥質海灘為紅樹林海岸。廣西海岸帶外的北部灣位於大陸架上,深50米左右,其間有800多個小島,最大的是潿洲島;欽州、防城、 東興的海灣內島嶼,原來屬於陸地上的侵蝕殘丘,後因海水入侵而與陸地隔開形成島嶼。
2、山地高原廣泛分布
民族地區大約93.5% 的面積位於我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上。全國主要的極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現在西部的最高一級階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積230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於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地貌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面積350多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56.7%。這里集中了全國秦嶺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 米)。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與第三級階梯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國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北部邊緣部分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全國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較低、面積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
民族地區山地分布集中,面積廣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內,廣大的山地約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75%。 山地是全國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
3、平原狹小,分布零散
第三級階梯上民族地區的平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1.7%。這些平原之中,除內蒙古東部有較大面積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區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狹小平原,而且多屬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眾多的小平原,面積共約3.16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寧──桂平的鬱江河谷沖積平原,面積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積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間被山地丘陵分隔開。
群山起伏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牡丹江、圖們江、琿春江穿流於眾山之間,在延吉、敦化、琿春等河谷盆地內,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狹小河流沖積平原。
編輯本段
主要地貌類型
按地貌形態分類,我國民族地區的陸地也和全國一樣,分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1、山地
我國是個山地眾多的國家,其中民族地區佔有我國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1)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 大致位於北緯40°─43°之間,幾乎都在民族地區境內。天山山脈是位於亞洲中部的巨大山脈,全長2500公里,西段在前蘇聯境內,東段橫亘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長約1500公里,南北寬250─300公里。天山向東延續,與河西走廊北側的北山(合黎山、龍首山)相連,再向東延至內蒙古中部即為陰山山脈。 地貌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大致位於北緯32.5°──35°之間。昆侖山位於民族地區,西起帕米爾,東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緣,由西而東橫貫青藏高原,長約2500公里。昆侖山東段的一條支脈積石山繼續東延與秦嶺山脈相接,經陝西南部,東止於淮陽山,但秦嶺的分布范圍已不屬民族地區。
最南的一列是南嶺,位於北緯24°──25.5°。南嶺又叫五嶺,包括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東西綿延1000多公里。在這五嶺中,前三嶺位於湖南南部和廣西北部的民族地區,後二嶺則不屬於民族地區。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 由西向東大致分為三列。最西邊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經遼東的千山、山東丘陵到東南的武夷山;最東邊的一列是台灣山脈。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東部;武陵山則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漢州境內;長白山位於東北的東部,大部分山地屬於延邊朝鮮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千山和武夷山分別聚居著滿族和畲族;台灣山脈則聚居著高山族。
(3)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如阿爾泰山、祁連山等。阿爾泰山脈橫亘在中國、前蘇聯、蒙古三國邊境,位於我國新疆境內的是整個山系的東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連山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山地東西長達1000公里,南北寬約200~500公里,由幾條平行山嶺和谷地組成,山嶺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昆侖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現為西北──東南走向,向東逐步轉為東西走向。喜馬拉雅山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雅魯藏布江的急轉彎處,全長約2500公里,綿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境內。寬約200~350公里,主脈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為雄偉高峻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聳立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 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昆侖山的喬戈里峰位於中、巴邊界上,海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
(4)南北走向的山脈位於我國中部的民族地區,自北而南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等。橫斷山脈位於四川盆地、藏南山地與雲貴高原之間,由許多嶺谷相間的高山深谷組成,包括邛崍山、大雪山、沙魯里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山脈以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谷地。橫斷山脈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達 5000~6000米。
2、高原
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較完整的大片高地。 我國民族地區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雲貴高原。 地貌青藏高原位於昆侖山、祁連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橫斷山以西,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1500公里。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肅、四川和新疆三省區的一部分,面積約230萬平方公里, 約佔全國面積的1/4,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縱橫 交錯的山脈分隔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寬谷。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羅棋布,為發展工業和農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高原上的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分布廣泛,冰川及冰緣地貌廣泛發育,冰雪融水往往成為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
內蒙古高原位於我國北部,西起馬鬃山,南至祁連山和長城,東至大興安嶺,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高原坦盪開闊,地面起伏和緩,廣大地區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高原形態比較明顯的高原。
雲貴高原雲貴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東,雪峰山以西,大婁山以南,廣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區,高原的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鈄,平均海拔1000~2000米。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廣,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隨處可見,尤其在南盤江北部最為典型。高原上有許多山間盆地,當地人民稱為壩子,是主要耕作地區。
3、盆地
盆地是低於周圍山地相對凹下的地表形態。我國民族地區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於天山、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四周高山環抱,盆地地形坦盪,形態完整呈菱形,只有東端有寬約70公里的缺口與甘肅河西走廊相連接,是一個巨大的內陸盆地。盆地東西長1500公里,南北寬約600公里,盆地底部面積達5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 盆地由西向東微微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東部的羅布泊已降至768米。 由於盆地地處內陸深處,地形封閉,氣候極端乾旱,植被稀疏,乾燥剝蝕和風蝕、風積作用特別強烈,形成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沙漠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500公里,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沙漠。 沙漠中沙丘形態多樣,有的沙漠相對高度超過200米。85%的屬流動沙丘。塔里木盆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盆地邊緣受天山、昆侖山冰雪融水滋潤,分布著荒漠中的沃野綠洲。
准噶爾盆地:位於天山、阿爾泰山之間,略呈三角形,面積3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勢由東向西微微傾斜,東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僅190米;盆地內分布著庫爾班通古特沙漠, 面積4.8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沙漠。盆地內草場遼闊,畜牧業發達;綠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緣。
地貌柴達木盆地,地處青藏高原北部,夾於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間,略呈三角形。盆地東西長約850公里,南北最寬處達250公里,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位居全國第三位。柴達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我國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內陸高盆地。盆地中分布著許多鹽湖和鹽沼,鹽礦資源品種繁多,儲量極為豐富。此外,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金屬資源和石油資源也都非常豐富;盆地日照長,光能資源充足,農業單產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業也占重要地位。因此,柴達木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4、丘陵
山地海拔高度不超過500米,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勢起伏,坡度和緩,稱之為丘陵。我國民族地區的丘陵主要有廣西丘陵。
廣西丘陵分布在雲貴高原以東、南嶺以南、萌諸嶺以西的地區,和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組成了我國東南地區分布最廣泛、最集中的東南丘陵。廣西丘陵總的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成盆地形勢,一般稱廣西盆地。廣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面積約占本地區的60-70%,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峰林廣布,地面崎嶇,風景異常優美。廣西丘陵雨量充沛,熱量豐富,是林、農、礦產資源利用潛力很大的山區。
5、平原
平原是地勢低平坦盪、面積遼闊廣大的陸地。根據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稱為低平原,如廣西鬱江-潯江河谷平原;海拔低於海平面的內陸低地,則稱為窪地,如新疆吐魯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稱為高平原,如內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區第二級階梯和第一級階梯上的平原,雖然海拔在1000-3000米,習慣上仍稱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黃河沖積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糧倉」。
集中分布在我國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分布在民族地區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東部和廣西境內,雖然這里的平原有的面積較小,起伏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區的重要農耕區。
『柒』 考研 中國地質
如果你指的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話,我可以告訴你2009年的這個專業的參回考書目.
2009年中國地質大學碩士生入答學考試初試科目及參考書目:
081803地質工程
①101政治理論(含法律碩士)②201英語(含法律碩士)或202俄語(含法律碩士)或203日語(含法律碩士)③302數學二④834工程力學或844工程地質學
834 工程力學:
《理論力學(上、下)》,張健民、白景嶺,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
《材料力學》,孫訓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44 工程地質學:
《工程地質學概論》 李智毅、楊裕雲,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9
(你可以在834和844這兩門課中選一門。如果選834的話,需要考兩本書)
834和844是這門學科的代號,不用理會。只需要在初試的時候填寫正確就行。
『捌』 中國地質分布
中國處於歐亞板塊的東南緣,與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板塊相接,各地區地質環境差異較大,發展歷史很不相同,區域地質各具特色,這為我國類型多樣、數量巨大的金屬礦床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鐵礦:我國分布有各時代的從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鹼性各類岩漿岩,沉積了從太古宙到第四紀各個時代的地層,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鐵礦床。
沉 積變質型鐵礦床主要產於前寒武紀古老的區域變質岩系中。岩漿晚期鐵礦床與基性、基性-超基性岩漿作用有關。接觸交代-熱液型鐵礦床主要賦存於中酸性-中基 性侵入岩類與碳酸鹽類岩石的接觸帶或其附近。與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鐵礦床與富鈉質的中性、基性火山岩侵入活動有關。沉積鐵礦床產於新元古代以後各個地質 時期的地層中,其中時代最老的是早震旦世沉積鐵礦床,分布最廣的是泥盆紀「寧鄉式」鐵礦。
錳礦:我國錳礦絕大多數產於地台區,只有少數產於地槽中,從成礦時代看,以前寒武紀和泥盆紀的錳礦儲量為最多,分別佔32%和30%。
鉻礦:我國鉻鐵礦均直接產於超基性岩或基性-超基性雜岩體中,有工業價值的含鉻基性-超基性岩體主要為海西期和阿爾卑斯期,其次是前寒武紀和加里東期。
鈦 礦和釩礦:產於釩鈦磁鐵礦中的這兩類礦產主要受四川攀西地區和河北北部的基性-超基性岩控制。鈦鐵礦砂礦床有濱海沉積、殘坡積和河流沉積等多種成因類型, 成礦時代多屬第四紀。沉積型釩礦多產於揚子地台和秦嶺-祁連褶皺系的所謂「下寒武統黑色岩系」(即廣義的「石煤」)中。
銅 礦:我國復雜多樣的地質環境形成了多種銅礦類型:斑岩型銅礦和夕卡岩型銅礦產於會聚板塊邊界;海相火山岩塊狀硫化物型銅多金屬礦在離散板塊邊緣和會聚板塊 邊緣以及島弧環境等均有產出;海相沉積岩塊狀硫化物型銅礦產於大陸殼海西-印支期海相斷裂拗陷帶環境;海相沉積(變質)岩型銅礦產於穩定大陸邊緣裂谷或類 似張裂構造的早期階段;鎂鐵質-超鎂鐵質岩型銅鎳礦產於大陸邊緣和增生褶皺帶邊緣深大斷裂環境;陸相火山岩銅金礦產於活動大陸邊緣火山帶環境。從成礦時代 看,主要是中生代、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其中燕山期成礦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鉛鋅礦:分布廣泛、規模巨大的碳 酸鹽岩型鉛鋅礦床多數產於地台區,少數分布在冒地槽區,主要分布在湘、桂、粵、滇、川、黔、遼吉、塔里木西北及西南邊緣。鉛鋅礦分布的地層時代以泥盆紀— 二疊紀為主(46%),其次是前震旦紀(19%)、寒武紀—志留紀(15%)、震旦紀(11%)。
鋁土礦:我國古風化殼鋁土礦都與侵蝕間斷面的古風化殼有關,主要形成於石炭紀,其次是二疊紀。
鎳礦:我國鎳礦除雲南墨江一處屬風化殼礦床外,其餘皆為岩漿熔離礦床。該類礦床主要分布在准地台內部區、過渡區和地槽內部區,以過渡區為主,與超鎂鐵質-鎂鐵質岩體有關,元古宙和海西期是兩個主要成礦期。
鎢礦:我國鎢礦分布在三個成礦帶:濱太平洋鎢礦帶、秦嶺-祁連山和天山鎢礦帶、三江-喜馬拉雅鎢礦帶。鎢礦與燕山期的中、早期花崗岩關系最為密切,其中尤以燕山早期至關重要。
錫礦:中國錫礦主要分布在晚古生代天山-大興安嶺褶皺區、古生代華南褶皺系、中新生代濱太平洋褶皺系,以及特提斯-喜馬拉雅褶皺帶,許多大、中型錫礦床均產在燕山晚期重熔-再生岩漿作用形成的小岩株、岩枝的內外接觸帶。
鉬礦:我國鉬礦分布於兩個成礦帶:東部的環太平洋鉬成礦帶和西部的三江褶皺系銅-鉬成礦帶。絕大多數鉬礦床和銅鉬礦床均為中生帶燕山期的產物。
銻礦:我國銻礦類型主要有:碳酸鹽岩地層中的層控礦床;不規則脈狀銻礦床;中低溫熱液充填交代多金屬礦床,及火山岩層中似層狀、脈狀銻礦床,成礦圍岩多為泥盆系和元古宇,其次是二疊系和三疊系。
金 礦:我國岩金礦與三個時代的岩漿岩有關:一是加里東期花崗岩;二是海西期的斜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和二長花崗岩;三是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體。由於成礦物質 主要來自古老基底的礦源層,東部地區金礦層控性明顯;而西部地區岩控及深斷裂控制明顯,成礦物質主要來源為基性-超基性岩。
銀礦:我國銀礦形成於元古宙到中生代的各個地質時期,其中尤其是燕山期,礦床的數量和規模都居於首位。在空間上,銀礦床主要分布在地槽褶皺帶、地台凹陷盆地,以及活化地台的火山-沉積斷陷中。
稀 土金屬礦:內蒙古白雲鄂博稀土-鐵-鈮礦床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礦床,位於華北地台與大興安嶺褶皺系交界處,賦礦層位為中元古界淺海相沉積淺變質的白雲岩、 板岩和石英岩,與礦化作用有關的岩漿活動為海西期黑雲母花崗岩。近年來在我國南方發現的風化殼型稀土礦床具有重要意義,含礦原岩是富含稀土的花崗岩、混合 岩及火山岩,礦床受含礦原岩和地形地貌條件控制,根據稀土元素的賦存狀態,可分為單礦物型和離子吸附型兩種,後者是一種新類型稀土礦床,目前成為我國稀土 的重要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