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地質災害防治專家庫
『壹』 東營市地面沉降因素分析
鄒祖光 啜雲香 王德生
(山東省魯北地質工程勘察院,德州253015)
作者簡介:鄒祖光(1961—),山東蓬萊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水工環地質勘查評價工作。
摘要:東營市地處華北沉降區,新生界厚度大,由於長期開採石油、天然氣、深層地下水,形成了深層地下水降落漏斗,使地層應力增加產生壓縮,形成地面沉降。新構造運動和欠固結土的自重固結作用也對地面沉降有一定的影響。本文分析了東營市地面沉降的現狀、形成因素,提出了防治措施。
關鍵詞:地面沉降;因素分析;石油天然氣;地下水;東營市
東營市地處黃河三角洲地區,是山東省重要的經濟開發區,也是勝利油田的主要採油區。經濟的發展與人類活動的加劇,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石油、天然氣、地下水資源的過量開發,導致了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和環境地質問題的發生。區內地勢低平,坡降很小,瀕臨渤海,如果地面沉降進一步發展並與海平面上升疊加在一起,將會使城區進一步降低泄洪功能和抵禦風暴潮的能力,極易造成嚴重災害。
1 地面沉降概況
1985年,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山東省地震局,在本區進行了東營-墾利現代形變測量,地面沉降量最大為80mm。2000年,對本區部分高程點進行了高程復測,地面沉降量為248~397 mm。
2002~2003年,通過對區內地面沉降觀測點共43點的監測結果分析,沉降量為30~30mm以上的7點,20~29 mm的14點,10mm及以下的5點,其餘在11~19 mm之間。
區內普遍存在地面沉降,且西部比東部沉降量大。各觀測點平均沉降量為21 mm。西城-六戶-牛庄以西地區,沉降量均大於20mm,東部沿海地區小於10mm(圖1)。
2 地質背景條件
2.1 地形地貌
工作區地處黃河三角洲地區,總的地勢是西高而東低,地形坡降1/10000,高程在12~2 m之間。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特別是黃河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崗、坡、窪相間的復雜微地貌景觀。分布有河灘高地、決口扇高地、坡地、窪地、海灘地。
圖1 東營市地面沉降等值線圖
2.2 水文地質條件
本區深層地下水含水層頂板埋深400~500m,底板埋深800~1000m。分布於史口-廣北水庫一線以南的地區。含水層累計厚度20~40m,單層厚度2~5m,單井涌水量500~1000m3/d,礦化度一般小於1g/L,水化學類型主要為重碳酸氯化物—鈉型、重碳酸硫酸—鈉型水。長期的開采使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六戶鎮農開院一場觀測孔,自1991年的平均水位高程為-11.4m,到1997年6月已下降為-31.9m,平均每年下降3.15m,2002年5月已下降到-45.9m(見圖2)。
圖2 深層地下水動態曲線圖
2.3 工程地質條件
該區淺部沉積物為第四系沖積海積物,土黃-灰黃-灰黑色粉土、淤泥質粉質粘土及粉細沙。天然含水量、孔隙比、壓縮性均較大;深部多為古近系—新近系沖湖積沖海積物,粘土、粉質粘土與中細砂互層。其天然含水量、孔隙比、壓縮性均相對較小。淺部夾有軟土及易液化飽和砂土。自上而下劃分為3個壓縮層。
3 地面沉降因素分析
本區能夠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有:新構造運動,土的天然固結作用,石油、天然氣、地下水開采等。
3.1 地面沉降與新構造運動的關系
本區地處華北沉降帶,新近紀以來,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地殼緩慢下沉,沉積了巨厚的新近系和第四系。
新近紀初,區內斷裂活動有所減弱,坳陷內的差異變小,凸起、凹陷間的分割性趨於消失,其沉積的館陶組地層厚度較薄(300~400m),分布穩定。這個階段斷裂活動方式表現為反向的逆斷活動,形成了派生的逆牽引背斜構造。
新近紀晚期以來,本區呈總體統一沉降之勢,沉積厚度900~1100m。其中,明化鎮組地層600~800m;第四系厚度300m左右,變化較小。這個階段斷裂活動表現為具有繼承性和新生性的顫動式運動特點。斷裂差異活動逐步減弱,轉以水平扭動、剪切破裂為特徵的地殼構造變形。
由於新構造運動引起的升降差異,地區變化較小,對地面沉降的時空變化具有一定的影響。
3.2 地面沉降與欠固結土固結作用的關系
本區地處黃河三角洲,區內0~30m深度內的地層多為第四系全新統地層,其沉積環境受黃河和海洋交互或共同影響,形成了以細顆粒為主的地層,岩性以粉土最為廣泛,其次為粉質粘土、粉砂、粘土,局部含淤泥質。土的先期固結壓力較低,超固結比為0.5左右,為欠固結土。在自重壓力下,將引起固結沉降。說明自重固結沉降量佔地面沉降總量的比重較小。區內欠固結土的厚度為25~31m,據推算自然地面下降速率為3mm/a。與地面沉降漏斗的關系不明顯。但沿海地區自重固結沉降量占的比重較大。
3.3 地面沉降與油氣開採的關系
本區地處黃河三角洲,油氣資源豐富,自20世紀60年代開采以來,持續高產穩產,成為全國第二大油田。油氣層主要賦存於古近系沙河街組砂岩、頁岩及灰岩地層中,長期的開采使沙河街組地下水形成了巨大的降落漏斗,漏斗中心地下水位埋深在700m左右。區內油田主要有:東營油田、東辛油田、史南油田、梁家樓油田、牛庄油田、現河庄油田、六戶油田、王家崗油田、廣利油田等。
由於油氣資源的長期開采,也容易使地層產生壓縮,導致地面沉降的產生,區內主要油氣開采區多在沉降漏斗區內,如廣利油田沉降漏斗。說明油氣開采是產生地面沉降重要因素(見圖3)之一。
3.4 地面沉降與地下水開採的關系
本市地處黃河三角洲,淡水資源極為缺乏且分布不均,黃河水受季節影響經常供給不足。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開始開采深層地下水,開發初期深層地下水均為自流,一般自流高度大於3m。經過長期超量開采,現在已形成了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圖3 地面沉降與油氣開采關系圖
深層地下水開采分布於史口、電廠以南地區,集中於牛庄、六戶地區,漏斗中心地下水位埋深50m~60m,下降速率2~3m/a。
中層地下水主要受區外影響,已形成了地下水降落漏斗。其漏斗形態與深層地下水相近。
目前,本區的地面沉降漏斗中心與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地區分布基本相符(見圖4)。地面沉降漏斗中心分布在牛庄、六戶一帶,也是深層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位於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邊緣的東城以北及以東地區,地面沉降量較小。所以,深層地下水的開采是目前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
圖4 地面沉降與地下水開采關系圖
4 結語
本區地下水開采、石油、天然氣的開采與地面沉降的關系密切,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外在因素;欠固結土的自重固結作用和新構造運動是引起地面沉降的重要因素,但對地面沉降的影響相對較小。
地面沉降是一種緩變性的地質災害,不易被察覺,但是,一旦釀成嚴重後果將難以補救。其危害主要有海水倒灌、鹹水入侵、城市排水不暢、建築物開裂、設備破壞失效等。加強地下水動態和地面沉降監測,合理開采地下水、石油、天然氣資源,實施人工回灌地下水工程,是保護地質環境,預防和控制地面沉降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樊秀峰等.2004.福州市溫泉區地面沉降分析.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6(2):89~92
薛傳東等.2004.昆明市區地面沉降的機理分析.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9(3):47~53
『貳』 雲南地質工程第二勘察院簡介
南地礦建設工程總公司、雲南地質
工程第二勘察院簡介
美麗神奇的雲南有豐富的物產資源,有令人神往的地質景觀,但雲南也是世界上地質構造最復雜、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在雲南地質災害調查與防治現場,在岩土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工地,在水文地質勘察評價和供水井施工,水土保持調查,信息化建庫等多項領域,活躍著這樣一支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勁旅 —— 雲南地礦建設工程總公司、雲南地質工程第二勘察院。這兩個單位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上級部門是雲南地礦勘查工程總公司(集團)。
公司機關在昆明,下屬13個分公司、工程處遍及昆明市、楚雄市、大理市、玉溪市、普洱市、景洪市、騰沖縣等地。公司現有職工427人,幹部245人,碩士及以上學歷8人,本科92人,中專及專科75人,中、高級職稱127人。各類注冊工程師11人,有資質的注冊建造師68人,擁有雲南省技術學科帶頭人(技術創新人才)2人。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公司目前已擁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設計、施工「三甲」資質證書; 2004 年10月通過了 ISO9001 :2000 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是雲南省勘察設計50 強單位之一;1996年2月至2006年連續10年被雲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2006年7月被雲南省政府授予「雲南省地質工作先進單位」;2006年獲雲南省2005年度建築百強企業;2007年1月被雲南省總工會授予「雲南省第三屆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稱號。為雲南省的經濟騰飛作出了傑出貢獻。連續 10 年被楚雄州人民政府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稱號,同時被雲南省人民政府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先進企業」稱號。公司副總工程師、技術部主任吳香根, 2002 年榮獲「雲南省先進生產工作者」稱號,2003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5年總工程師朱春林同志被雲南省政府授予「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顧偉星同志榮獲國土資源系統第七屆「技術能手」稱號,李俊東被雲南省授予「雲嶺先進職工」稱號,公司總經理馬福亮被雲南省授予「地質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十五」期間公司累計獲得局、省級優秀成果獎18項。目前,公司現有雲南省地質與基礎招投標專家庫成員18人,有雲南省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專家庫成員16人,有雲南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專家庫成員9人,他們遍及在雲南省各地、州 —— 瑞麗、騰沖、思茅、大理、楚雄、昆明等地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可以這樣說,在雲南省各地、州一旦有突發性地質災害現象發生,在第一時間里在第一現場,出現的第一個人就是專家庫里公司的這些專家們。
公司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工會、女工組織健全,建立了18個部門分會,9個女工小組,切實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定期組織職工體檢,保證職工以健康的體魄、愉快的心情投入各項工作中。
只要你有敬業精神和上進心;有責任感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公司決對為你提供建功立業、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我們歡迎您的加盟,讓我們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單位地址:昆明市東風東路東風巷87號
聯系電話:0871-3143329
聯系人:馬淑娟
人事關系及工資待遇:
1、到雲南地礦建設工程總公司工作人員將實行人事代理制,戶口、檔案由雲南地礦人力資源公司辦理,戶口落在昆明;
2、崗位工資:按公司工資政策執行,按月計發。績效工資與所在項目經濟效益、成果質量掛勾。二級單位有項目承包管理辦法;
3、社會保障:公司嚴格執行國家社會保障政策,為職工依法繳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大病保險及住房公積金。
4、住房:單位聯系提供住房,交納適當房租。
『叄』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條 為了充分發揮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在突發地質災害事件處置和應急管理咨詢工作中的作用,保障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有效開展工作,規范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的遴選和管理,健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決策咨詢機制,為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和咨詢服務,根據《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及相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是指入選國家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以下簡稱「專家組」)和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庫(以下簡稱「專家庫」)的專家。
專家組和專家庫由國土資源部負責管理和建設。
專家組由國土資源部按本辦法從專家庫中遴選產生。
第三條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中心(以下簡稱「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具體負責專家組和專家庫的建設、聯絡和管理工作,具體工作如下:
(一)建立專家信息庫,記錄專家的主要學術活動、學術研究成果和地質災害應急工作;
(二)協助專家組組長組織和召集專家組專家會議;
(三)組織和協助專家完成國土資源部委託的工作;
(四)組織專家開展學術交流和有關培訓活動;
(五)聯絡專家,處理其他相關事宜。
第四條 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由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應急管理、基礎地質、岩土工程、地基與基礎工程及其相關專業等領域的國內知名學者組成。
第五條 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應當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堅持原則、廉潔奉公、作風正派、遵紀守法,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良好的學術道德。
(二)熟悉突發事件應對和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政策標准,了解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及基本程序,能以科學嚴謹、認真負責的態度履行職責,能積極參加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處置或其他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為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提出技術指導和政策咨詢。
(三)具有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在所在專業領域10年以上工作經驗,熟知其所在專業或者行業的國內外情況和動態,專業造詣較深,享有一定知名度和學術影響力,具有現場處置和一定管理經驗。
(四)年齡一般不超過65周歲(資深專家和兩院院士除外),健康狀況良好,能夠保證正常地參加各類地質災害應急咨詢、技術支持工作和有關活動。
第六條 入選專家庫及專家組成員聘任程序:
(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第五條之規定向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推薦專業領域相應專家的後備人選名單。推薦應當事先徵得被推薦人同意。
(二)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根據被推薦人的具體情況,決定入選專家庫的人員,並且在入選專家庫的人員中遴選出專家組專家,報國土資源部審定。
(三)經批准後的專家組專家和專家庫專家名單將分別由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和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公示。
第七條 專家組專家實行聘任制,由國土資源部頒發專家組專家聘書。
專家組專家每屆任期3年,可連選連任。任期屆滿,自動離職或重新辦理有關手續。
根據工作需要增補的專家組專家,從專家庫中遴選,並按程序報批。
第八條 專家組專家因身體健康、工作變動等原因不能繼續參加地質災害應急咨詢等相關工作的,經本人申請,報國土資源部批准,可退出專家組。
連續1年無正當理由不參加國土資源部組織的有關活動的,視為自動退出。
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或不遵守本管理辦法規定的專家組專家,國土資源部有權解聘。
第九條 各地方政府國土資源部門可以根據需要從專家庫中選取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參與有關地質災害應急咨詢工作。
第十條 有關部門和單位邀請地質災害應急專家以國家地質災害應急專家身份擔負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的,須事先應徵得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的同意。
未經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批准,專家組成員不得擅自以專家組的名義組織或參加與地質災害應急有關的其他活動。
專家組專家參加除國土資源部以外的其他單位委託的地質災害應急咨詢工作,其意見或建議不代表國土資源部的意見或建議。
第十一條 派請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參加突發地質災害事件現場處置和地質災害應急咨詢工作的單位,應當為專家提供必要的安全措施和必要的工作條件,保障專家人身安全;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和法律法規政策的相關規定供專家參考。
第十二條 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應當認真履行工作職責,按照本管理辦法,積極參加各類地質災害應急咨詢工作,為全國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決策建議、專業咨詢、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
受國土資源部委託,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的主要工作包括:
(一)協助處理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指導和制定應急處置方案。必要時到事發現場參加應急處置工作,提供決策建議。專家參與應急工作後,應將應急工作開展情況及時書面報告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
(二)參與特別重大或重大突發地質災害事件的評估、性質和責任認定;
(三)參與地質災害應急管理重大課題研究,參與地質災害應急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為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提供依據;
(四)參與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教育培訓工作及相關學術交流與合作;
(五)承擔其他與地質災害應急有關的工作。
第十三條 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應嚴格執行保密制度,保守國家秘密和被調查單位的商業和技術秘密,未經授權不得向任何人發布所承擔的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信息,違反有關規定的,一經查實即取消專家資格,如造成損失,將視具體情況,追究法律或經濟責任。
對有特殊保密要求的,專家庫和專家組專家在不擔任專家之後,也需按照有關要求不得泄露擔任專家期間獲知的被調查單位的商業和技術秘密,違者由當事人承擔由此引發的法律責任。
第十四條 專家組在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日常工作方式為:
(一)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專家組專家會議,總結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工作,表彰在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處置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專家,開展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應急處置技術的研討和交流等。
(二)組織有關行業或領域的專家座談或會商,研究有關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專項工作。
(三)受委託開展其他專項工作。
第十五條 國土資源部和有關部門或單位在指派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執行任務時,應當同時通知專家所在單位。專家接到任務通知後,應如期抵達指定地點執行任務,專家如不能承擔任務或不能按時到達,需在事前及時說明。
第十六條 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所在單位應積極支持專家參加國土資源部組織的各項活動,為其提供必要的時間和不低於原工作同等待遇保障。
第十七條 對工作優秀和做出突出貢獻的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國土資源部給予表彰或獎勵。
第十八條 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受委託執行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處置、調查任務或參加有關會議和培訓等相關工作,所需經費由指派部門或聘請單位按照國家規定標准報銷。
第十九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條 本辦法由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中心負責解釋。
『肆』 關於成為地質災害評估專家庫的成員條件。
國土資源部國土資發【2004】69號文件有明確規定,各省對評審專家也有要求,可查看本省下發的有關文件。
『伍』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啟動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駐守巡查及再檢查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1〕93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主管部門,地調局:
近期,部分地區因強降雨引發了地質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為進一步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落實防災減災措施,部研究決定,在前期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檢查的基礎上,啟動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駐守巡查工作。同時由部領導和有關司局負責同志帶隊再赴重點地區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檢查。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地質災害防治檢查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組 (附件1)於6月16日至6月23日分赴有關省 (區、市)檢查指導工作。工作組重點了解近期地質災害情況,督促檢查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等工作開展情況。
二、區片專家駐守巡查
主汛期期間,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區片專家 (附件 2)在負責區片開展地質災害防治駐守和巡迴檢查工作,做好防治措施落實的檢查督促,協助指導地方開展巡查排查、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等工作。各區片專家組每周一向部報告上周工作情況,如有重要情況及時報告。
三、其他事項
請各省 (區、市)國土資源廳 (局)做好區片專家駐守、巡迴檢查期間的協調聯絡,積極配合開展檢查工作。其他地方參照部作法開展巡查檢查工作,並將有關情況於 6月底前報部。
聯系方式:
地質環境司 010 -66558322 66558316 (傳真)
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010 -66558072 66557723 (傳真)
附件: 1.地質災害防治檢查工作分組
2.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組安排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五日
附件 1
地質災害防治檢查工作分組
一、待定
組長 徐紹史 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
成員 辦公廳有關同志
地質環境司有關同志
二、四川組
組長 汪 民 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成員 薛佩瑄 地質環境司災害防治處處長
三、安徽組
組長 張洪濤 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
成員 張開軍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高工
四、貴州組
組長 關鳳峻 地質環境司司長
成員 段曉康 地質環境司綜合處幹部
五、湖北、重慶組
組長 柳 源 地質環境司巡視員、三峽辦主任
成員 黃學斌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指揮長
付小林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教授
六、河北組
組長 陶慶法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郝愛兵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處長
李建中 地質環境司監測處主任科員
七、福建、廣東組
組長 徐建芳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王燦峰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工程師
連建發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高工
八、湖南、江西組
組長 田大佑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陳紅旗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辦公室主任
王海強 地質環境司幹部
九、陝西組
組長 殷躍平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副主任 (正局級)
成員 李曉春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災害處主任科員
十、雲南組
組長 田廷山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副主任 (正局級)
成員 王支農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高工
附件 2
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組安排
『陸』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關於報送年工作總結及年工作要點的報告
國土資應急中心函〔2013〕1號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的領導下,2012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以下簡稱應急中心)著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強化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組織開展應急響應,認真落實應急技術指導工作。充分發揮專家隊伍作用,中心各部門密切合作,全面完成年度各項工作任務。
一、2012年工作總結
2012年應急中心以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支撐工作為重點,規劃業務發展方向、開展預案修編等。具體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規劃應急業務指導工作。2011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後,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迅速發展。根據應急工作發展需求,起草《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發展規劃綱要》,編寫《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業務發展規劃》。經多次內部討論、全國專家研討、並徵求各省意見後,完成兩份規劃文本編寫。《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業務發展規劃》已發布實施;《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發展規劃綱要(報批稿)》報國土資源部。
(二)系統修編地質災害應急預案。2006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近年來,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形勢和體系發生較大的變化,預案修編工作十分迫切。受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委託,應急中心組織開展預案更新修編。通過修編並徵求各省意見,完成《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訂稿)》。
(三)統籌協調應急專家管理工作。開展2012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工作。召開應急專家年度工作會議;制定《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2012年工作要點》並上報部應急辦;協助應急辦完成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區片專家調整工作,將全國劃分為西北、西南、華南、東南、華北、西部和東北7個區片;協助應急辦完成第二屆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遴選工作,遴選應急專家共200名。
(四)嚴格執行災情險情值守速報制度。堅持領導帶班、信息上報、首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等四項制度,採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現場值守三種方式,開展24小時地質災害應急值守。1-4月,實行日常值班,每天1名值班人員和1名帶班領導;5-11月中旬,執行汛期值班制度,每天2名值班人員、1名處級幹部和1名局級領導;11月下旬至年底,執行日常值班。值班工作的合理部署,保障了值守信息報送的准確性和時效性。應急中心全年參加值守800餘人次,協助完成報送災情險情報告153期並全部在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簡訊息1000餘條,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48期,報送部內要情200餘條,參加國務院視頻點名24次。利用新技術新方法,開通網信功能,快速便捷地發送災險情信息和應急指令;簡訊問候前方應急人員,營造嚴肅溫馨的應急氛圍。
(五)持續認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與趨勢預測。認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深化與中國氣象局的業務聯系,拓展與廣電總局的業務合作,深入研究改進預警預報模型和技術方法,提高突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准確性和實效性。5月1日—9月30日,與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密切合作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預警,製作預警產品156份,在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預警信息141次,在中央電視台發布90次。開展了2次應急預警,在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地震抗震救災和強台風「海葵」登陸期間,主動提供地質災害應急氣象預警信息服務。
開展地質災害災情分析與趨勢預測,收集、整理和入庫了2012年全國地質災害動態數據10258條;開展2012年度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並召開趨勢預測會商會;編寫2012年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分析及趨勢預測月報12期;編寫第一季度、汛期各月和2012年度全國地質災害災情通報共7期,為部應急辦及時發布災情信息與防災部署提供支撐。完成地質災害災情統計月報網上直報系統的設計、開發和推廣,推進了地質災害災情統計工作標准化、規范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六)及時響應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把「守護生命」作為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的最高價值准則,及時響應部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一是工作部署周密及時。分別召開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質災害災情會商交流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總結各階段應急防治經驗與教訓,為提升汛期應急能力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巡查指導突出重點。充分發揮應急專家的作用,完善巡查指導會商制度,巡查指導和重點地區現場指導相結合。2012年7月19日-8月20日,部應急中心組成視頻巡查會商組,赴雲南、貴州、重慶、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8省(市)地質災害重點防範區開展地質災害巡查指導工作。三是應急處置科學有效。派出20個技術專家組,赴甘肅岷縣「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四川寧南縣「6·28」泥石流、北京「7·21」特大暴雨、新疆新源縣「7·31」大型滑坡、四川涼山錦屏水電站「8·30」大型滑坡泥石流、雲南彝良「9·7」地震、雲南彝良田頭小學「10·4」滑坡等大型、特大型突發地質災害及隱患現場,開展應急調查及技術指導,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其中啟動二級應急響應4次。四是認真總結評估年度工作。及時編報6期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簡報,起草《2012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編寫《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2》、《2012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滑坡監測預警與應急防治技術研究》和《全國地質災害通報》等。
(七)積極開展應急防治科普宣傳和培訓演練。製作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材料,製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減災科普影像,廣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編制完成《地質災害「臨災避險」五步法動畫宣傳片》,動畫片共分5集,每集時長60秒。從「勤觀察、早發現」,「多監測、知險情」,「常演練、會應對」,「接警報、快逃生」,「聽指揮、保平安」5個角度開展臨災避險科普宣傳工作。
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程序》,精心組織各類應急技術培訓演練。6月在大連舉辦今年第一期地質災害遠程會商技術培訓班。11月份,在雲南昆明組織開展特大型地質災害技術型演練,突出實時、實戰、實景,鍛煉應急隊伍,提高應急演練的水平。2012年部應急中心對省、市、縣的地質災害演練進行了10餘次技術指導。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科普知識宣傳、培訓和演練工作有效提高各級地質災害防治人員的防災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
(八)加強應急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水平。圍繞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工作,圓滿完成「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2012」、「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與示範」等項目工作,在系統總結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的基礎上,開展應急調查、監測、處置新技術新方法研究。滑坡預測預警研究項目成果在多次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與決策中得到了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3處高清視頻監控點,實現了對地質災害監測點的實時高清視頻監控;物聯網、衛星數據傳輸、無人飛行器調查監測等新技術應用,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應急支撐能力。
積極申報2013年應急工作項目,完成「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2013」、「地質災害應急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和「汶川地震區重大地質災害成生規律研究」等項目申報工作。
二、2013年度工作要點
2013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繼續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精神為指導,根據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2013年工作部署,著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執行速報制度做好應急值守工作。認真完成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值守工作,非汛期日常值班、汛期集中值守、緊急狀況現場值守三種方式相結合;嚴格執行領導帶班、信息上報、首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等四項制度,確保應急信息上報的時效性和准確性。
(二)組織專家開展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指導全國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協助地方政府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為政府管理部門做好技術支撐服務;開展應急專家工作經驗交流,加強對省級應急機構的指導,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
(三)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與災情分析預測。繼續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遇極端降雨、地震、重大地質災害災等事件,啟動應急預警。完善預警技術方法,不斷提高預警能力和水平;開展2013年度地質災害災情分析與趨勢預測,編制月報、通報及趨勢預測報告等,為部局決策服務。
(四)開展應急防治及培訓演練工作。完善應急遠程會商系統,保證應急通訊傳輸鏈路暢通;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流程,組織應急技術培訓3次、應急演練2次。
(五)建立完善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標准。逐步建立完善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標准體系。2013年主要開展《滑坡防治技術指南》完善工作和《應急演練技術指南》的編寫工作。
(六)開展應急新技術、新方法研究工作。結合課題工作,研究探索物聯網、無人飛行器、三維激光掃描儀、衛星數據傳輸等高新技術方法與裝備在應急工作中的應用。
(七)做好年度工作總結及文獻匯編。總結評估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完成《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全國地質災害通報》、《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實例匯編》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100問》等成果。
(八)其他應急支撐工作。協助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做好「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會議」、「全國群測群防員經驗交流會議」等會議的組織協調工作;配合部應急辦完成《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編審報工作;完成部、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在全年的工作部署中,人員、裝備、經費等方面統籌安排,保障各項工作要點順利實施。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2013年2月28日
『柒』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召開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優秀群測群防監測員交流會的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1〕139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
為總結交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建設經驗,經研究,部決定召開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優秀群測群防監測員經驗交流會。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會議內容: 部分地區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同志和優秀群測群防監測員介紹工作經驗,部領導作重要講話。
二、出席及參加人員: 部領導、優秀群測群防監測員、各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地質環境處帶隊人員。
三、會議時間: 2011 年 10月10 ~11日,10月9日報到。
四、會議地點: 北京市中苑賓館 (北京市海淀區高粱橋斜街 18 號)。
五、有關事項:
(一)各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遴選優秀群測群防監測員代表,組織匯總他們的先進事跡材料,包括個人簡介、先進事跡材料、照片等 (控制在 500 字左右),於 9月23日前形成文件報部環境司,並發電子郵件至 zhuohongchun@ 163.com。各地優秀群測群防監測員分配名額見附件 1。
(二)請各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填寫會議報名回執 (附件 2),並於 9月23日前傳真至部環境司。
聯系人及電話: 張永偉 010 -66558575 13869130958
卓弘春 010 -66558322 13810000842
王海強 010 -66558321
傳真: 010 -66558316
附件: 1.優秀群測群防監測員分配名額 (略 )
2.會議報名回執 (略)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六日
『捌』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甲級資質那裡有啊急急急
獲准換證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甲級資質單位名單 (2010.3)
序號 省份 單位名稱
1 北京 中材地質工程勘查研究院
2 北京 北京市地質研究所
3 北京 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4 河北 中勘冶金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5 河北 河北省環境地質勘查院
6 山西 山西交科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7 內蒙古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
8 遼寧 遼寧省有色地質局勘查總院
9 遼寧 大連市勘察測繪研究院有限公司
10 河南 河南省地礦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11 河南 河南省礦源地質有限公司
12 湖北 中冶集團武漢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13 廣東 廣東省工程勘察院
14 廣西 廣西地礦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15 四川 四川電力設計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16 四川 成都興蜀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17 陝西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陝西總隊
授予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甲級資質單位名單(2007.7)
序號 省份 單位名稱
1 北京 北京華源地質環境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2 北京 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3 北京 北京中地大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
4 北京 中國京冶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5 河北 地礦邢台地質工程勘察院
6 河北 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四地質大隊
7 河北 河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8 河北 華北有色工程勘察院
9 河北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唐山研究院
10 內蒙 內蒙古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
11 吉林 中國建築材料地質勘查中心吉林總隊
12 黑龍江 黑龍江省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13 江蘇 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14 浙江 浙江省第十一地質大隊
15 浙江 浙江省工程勘察院
16 安徽 安徽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17 山東 山東省地礦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18 湖北 長江三峽勘測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漢)
19 湖北 湖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
20 湖南 湖南省建設工程勘察院
21 湖南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長沙勘察設計研究院
22 海南 海南地質綜合勘察設計院
23 重慶 中煤國際工程集團重慶設計研究院
24 重慶 重慶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25 重慶 重慶華地工程勘察設計院
26 重慶 重慶時樂浦地質災害防治咨詢設計事務所
27 重慶 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
28 四川 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29 貴州 貴州有色地質工程勘察公司
30 雲南 西南有色昆明勘測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
31 陝西 長安大學工程設計研究院
32 陝西 陝西工程勘察研究院
33 陝西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西安勘察設計研究院
34 甘肅 甘肅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35 新疆 新疆地質工程勘察院
36 新疆 新疆華光地質勘察總公司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資質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29號)、《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單位資質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30號)、《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單位資質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31號)的規定,國土資源部擬於2010年3月1日至12日受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甲級資質單位申請。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申請材料
按照國土資源部令第29號、第30號和第31號三個資質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提交相關材料。
二、材料報送時間和地點
申請單位於2010年2月26日前將申報材料報送省級國土資源廳(局)地質環境處。各省(區、市)國土資源廳(局)於2010年3月12日前將初審合格的資質申請材料報送到國土資源部政務大廳。
三、資質申請表、報盤軟體、電子文檔報送要求請在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上下載。
網址:http://www.mlr.gov.cn
四、通信地址
北京阜內大街64號國土資源部政務大廳
郵編:100812
五、聯系人及電話
環境司: 胡 傑 (010)66558318
政務大廳:王兆豐 (010)66558748
軟體技術:曾建鷹 (010)66558761
二○一○年一月二十一日
『玖』 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與市國土局是上下級關系
咋個說呢,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一般是由市政府下設辦公室於市國土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