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鍾山區地質災害
㈠ 礦山地質災害現狀
(一)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復雜多樣。主要災種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煤矸石自燃、土地沙化、尾礦庫潰壩、礦井突水等礦山地質災害(圖3-1)。據不完全統計,各類礦山地質災害共計達2061次(表3-10),其中滑坡432次,占總災數的20.9%;泥石流175次,占總災數的8.4%;地面塌陷和沉降527次,占總災數的25.5%;崩塌316次,占總災數的15.3%;地裂縫484處,占總災數的23.5%;礦坑突水121處,占總災數的5.87%;其他礦山地質災害6次,佔0.51%。上述礦山地質災害中,以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居多,滑坡、崩塌次之。
表3-10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統計 單位:次
註:其他地質災害包括煤矸石自燃、尾礦庫潰壩等。
根據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實施細則(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2)對礦山地質災害規模的劃分標准(表3-11),將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劃分為大、中、小3類。其中大型礦山地質災害58次,占總災數的2.81%;中型147次,占總災數的7.13%;小型1856次,占總災數的90.06%(表3-12)。
表3-11 常見地質災害規模等級劃分
備註:只要其中一項指標符合即可。
表3-12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規模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以雲南省發生的次數最多,為694次(表3-12),占總災數的33.67%。其次是四川省586次,占總災數的28.43%;再次是貴州481次,占總災數的23.34%;重慶市254次,占總災數的12.32%;西藏發生礦山地質災害次數最少,為46次,占總災數的2.23%。
1.雲南省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該省礦山地質災害694次,主要發生在有色金屬礦山。據不完全統計,雲南省有采礦場(坑)3065處,選礦廠1000餘處,廢渣堆2912處,尾礦庫(堆)544年(表3-13)。形成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災種有滑坡171處(大型14處、中型23處、小型134處),崩塌56處(中型6處、小型50處),泥石流78處(大型4處、中型12處、小型71處),地面塌陷169處(大型3處、中型19處、小型153處),礦坑涌水41處,地裂縫179處,疏干泉點100個。以滑坡、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礦山地質災害災種較多,其他類型較少。
2.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煤礦山,其次是有金屬礦山,各類礦山地質災害481次。其中大型8處,占總災數的1.66%;中型12處,占總災數的2.50%;小型461處,占總災數的95.84%。滑坡62處,大型2處,中型5處,小型55處;崩塌57次,大型1次,中型2次,小型54次;泥石流12次,大型1次,中型2次,小型9次;地面沉降55次,中型1次,小型54次;地面塌陷106次,大型1次,中型1次,小型104次;地裂縫161次,大型1處,中型1處,小型159處;礦坑突水28次,大型2次,小型26次(表3-14)。
3.四川省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四川省發生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的次數僅少於雲南省,為586次。其中滑坡130次,佔四川總災數的22.9%;泥石流78次,佔四川總災數的13.3%;地面塌陷147次,佔四川總災數的25.1%;崩塌的102次,佔四川總災數的16.9%;地裂縫87處,佔四川總災數的14.8%;礦坑突水37次,佔四川總災數的6.3%;其他礦山地質災害5次。各種礦山地質災害中,大型21次,占總災數的3.6%;中型53次,占總災數的9.1%;小型512次,占總災數的87.4%。
表3-13 雲南省主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表3-14 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類型規模及危害程度統計
4.重慶市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重慶市礦山地質災害亦比較嚴重,主要發生在煤礦山。據不完全統計,各類礦山地質災害254次。其中滑坡69處,佔27.1%;泥石流6次,佔2.4%;地面塌陷39處,佔15.3%;崩塌87次,佔34.2%;地裂縫37處,佔14.6%;礦坑突水15次,佔5.9%;其他礦山地質災害1次。各礦山地質災害大型6次,佔2.30%;中型18次,佔7.09%;小型230次,佔90.55%。
5.西藏自治區礦山地質災害
西藏礦產開發尚時間較短,規模不大,礦山地質災害問題尚不突出。據西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不完全統計,西藏礦山地質災害有46次。其中崩塌14次,地裂縫20次,地面塌陷11次,泥石流1次。西藏礦山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羅布莎鉻鐵礦山、朗縣鉻鐵礦山,其次是玉龍銅礦礦山等。
(二)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相當嚴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5.62億元,死亡人數1982人。從經濟損失來看,以貴州省最為嚴重,直接經濟損失15.80億元,佔西南地區損失總數的61.67%;其次是重慶市,直接經濟損失3.83億元,佔西南地區損失總數的15.34%;再次雲南省,直接經濟3.07億元,佔西南地區損失總數的11.90%;四川直接經濟損失2.90億元,佔西南地區損失總數的11.31%;西藏礦山地質災害直接經濟損失最少,為0.0178億元。貴州省和重慶市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大的原因,與煤礦山發生的泥石流和礦坑突水災種有關。
從礦山地質災害死亡人數看,雲南省死亡人數最多,為1203人,佔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死亡總人數的60.70%;其次是四川省,死亡人數358人,佔西南地區礦山災害死亡總人數的18.06%;再次是貴州省,死亡288人,佔西南地區死亡總人數的14.53%;重慶市死亡130人,佔西南地區礦山災害死亡總人數的12.32%;西藏礦山地質災害死亡人數最少,為3人,佔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死亡總人數的0.15%。雲南省礦山地質災害死亡人數多的原因,與有色金屬礦山形成的突發性泥石流和滑坡災種有關。貴州省經濟損失最大的礦山地質災害是地面沉降。
1.雲南省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雲南省礦山地質災害累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7億元,死亡1203人。該省歷年來礦山地質災害至少破壞或威脅200餘條公路、500餘個村莊安全,掩埋耕地4000餘hm2。其中滑坡和崩塌(227次)危害性最嚴重,影響和破壞土地面積2163.36hm2、各種建築物120×104m2、公路100餘條,直接經濟損失1.41億元,死亡729人;泥石流78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79億元,死亡362人;地面塌陷169處,塌陷面積994.54hm2,單個面積0.1~64hm2,以中、小型規模為主,形態以圓形、半圓形和長條狀為主,塌陷深度0.3~10m,影響和破壞公路近100條,150多個村寨房屋開裂,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63億元,死亡15人;地裂縫179處,常與礦山采空區相伴產生,呈群帶狀分布,單縫寬1cm至數米,長數米至2000餘m,主要危害是損壞民房,破壞耕地,威脅礦區安全生產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024億元;礦坑突水41次,主要是由於開采地下水位以下的礦體時,掘穿隔水底板或打通原采礦老硐,或主平坑位於河流附近,受斷層破碎帶影響及支護不力導致頂板隔水層變形、冒落而引起河流漏水等因素而致。礦坑突水的主要危害是淹井,影響礦區生產,威脅井下人員安全,有些場合還會造成地表河流斷流。如玉溪煤礦礦坑突水淹沒礦井長380m,造成龍潭斷流,北衙金礦礦坑突水停產40天等。
2.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貴州省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累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41億元,間接經濟損失22.48億元,死亡288人。其中滑坡62次,以淺層鬆散層滑坡為主,岩質滑坡較少,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16億元,間接經濟損失4.11億元,死亡48人;崩塌是貴州省常見也是威脅最大的一個災種,突發性強,不易防範,危害性大,崩塌57處造成死亡84人,威脅房屋12061間,威脅人口12516人,威脅公路117.5km,毀壞耕地22.0hm2,毀壞房屋15間,直接經濟損失1.25億元,間接經濟損失3.79億元;泥石流12處,死亡27人,破壞土地87.85hm2,直接經濟損失4.15億元,間接經濟損失6.73億元;地面塌陷106處,塌陷坑直徑一般2~30m,最大120m,最小1.5m,深一般0.5~3m,最深15m,面積最大0.4km2,形態大多呈豎井狀或巨形鍋底狀。附近伴生有較多地裂縫和大面積沉降,地裂縫長10~100m,寬0.2~6m。塌陷展布受采空區控制,兩者分布基本一致。其危害破壞耕地、林地501.67hm2,破壞公路150餘條,100多個村寨房屋開裂,直接經濟損失約0.05億元;地裂縫161處,常與采空區伴生,少數因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成群出現,裂縫間距0.2~1.5m,延伸一般20~200m,少量達500~800m,個別長1000m,裂寬一般0.2~1.5m,少量2~5m,個別6~9m,裂深一般0.4~5.5m,個別達100m(從地表可見100m以下開采坑道冒出熱氣),單個裂縫群分布面積一般100~1000m2,少數1~2km2。如六盤水市鍾山區汪家寨銅廠坡地裂縫群分布面積為2km2。其危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03億元,100多戶民房、倉庫、學校牆體撕裂、垮塌,耕地漏水荒蕪,坑道滲水淹沒,牲畜滑進裂縫致死,僅大河—納福一帶毀壞耕地5km2;地面沉降55處,主要分布在煤礦山,如六盤水市19個礦山采空區造成地面沉降破壞耕地2850hm2,林地436.3hm2,破壞各類公路418km,310多個村寨房屋開裂,直接經濟損失約5.78億元,為貴州省經濟損失最大的礦山地質災害;礦坑突水28處,死亡53人,直接經濟損失近億元。
3.四川省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四川省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累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90億元,死亡358人,影響范圍51352.59hm2。其中滑坡130次,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死亡88人,間接經濟損失近3億元;泥石流78次,直接經濟損失0.2億元,死亡168人;地面塌陷147處,陷坑直徑5~10m,坑深6m,呈漏斗狀,僅寶頂地區煤礦采空區塌陷變形面積達15.79km2,地面塌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82億元,死亡36人;地裂縫87處,縫深一般0.5~3m,最深5m,寬0.05~0.4m,最寬1m,長十幾米至數百米,最長達1000m,主裂縫間距3~5m,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03億元,死亡8人;崩塌102處,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02億元,死亡48人。
4.重慶市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重慶市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累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83億元,死亡130人,影響范圍9375.78hm2。其中崩塌死亡人數最多,為58人,占死亡總數的44.61%,如1973年5月22日合川市康佳鄉雞公咀發生崩塌死亡42人,1994年4月30日武隆縣雞冠嶺發生崩塌死亡16人。崩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億元,間接經濟損失7億元;矸石山滑坡死亡22人,占死亡人口總數的16.91%,直接經濟損失0.25億元;礦坑突水是重慶市直接經濟損失最大的礦山地質災害,為2.4億元,占直接經濟損失總數的65.28%,死亡21人,如2003年9月10日秀山縣涌洞鄉川河煤礦發生特大穿水事故,造成18人死亡。
重慶市發生的各類礦山地質災害以能源礦山(煤礦)造成的危害最大,其中死亡118人,直接經濟損失3.68億元,占總損失的96.08%;金屬礦山(主要是錳礦)造成的危害次之,死亡8人,直接經濟損失0.08億元,占總損失的2.09%;非金屬礦山4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0.07億元,占總損失的1.83%。
5.西藏自治區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西藏各類礦山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鉻鐵礦山和銅礦山,其次是煤礦山,累計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0.0178億元,死亡3人。其中崩塌14處,死亡3人,造成經濟損失113萬元,占總損失的64.04%;其次是地面塌陷11處,塌陷面積約10hm2,直接經濟損失60萬元,占總損失的33.70%;地裂縫20條,直接經濟損失4萬元,占總損失的2.24%;泥石流1處,直接經濟損失1萬元,占總損失的0.06%。
㈡ 北京發首個地質災害預警是什麼
2018年7月9日下午,北京市海淀區突降暴雨,黑龍潭路附近積水嚴重,致內多輛汽車拋錨。 7月11日6時,中容央氣象台繼續發布暴雨橙色預警。
據預計,7月11日08時至12日08時,台灣島北部、福建中北部、浙江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東部、四川盆地西部、陝西西南部、山西中北部、河北中部、北京、天津北部、遼寧北部、吉林中部等地有大雨或暴雨,其中,福建北部、浙江東南部、江西中部、四川盆地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暴雨(100~240毫米);上述地區最大小時降水量30~50毫米,局地70毫米以上。
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和市氣象局11日9時聯合發布今年首個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黃色預警。預計未來24小時,北京房山、門頭溝、海淀、豐台、石景山、昌平、懷柔、密雲、延慶、平谷等山區發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風險較高,請注意防範。
7月10日下午,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和山西省氣象局也曾聯合發布地質災害預警。預計自10日20時起,未來24小時,太原市婁煩,陽泉、長治、朔州、晉中、運城、忻州、臨汾、呂梁等地部分區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級別為3級(黃色),發生地質災害風險較高。
㈢ 六盤水市國土資源局的其他事項
保留市國土資源局鍾山分局(正科級),為市國土資源局的派出機構。內設:辦公回室、耕地保護與地答籍管理股、礦產資源與地質環境管理股3個職能股(室)。行政編制8名,定領導職數:局長1名(正科級)、副局長3名(副科級)、正副股長(主任)3名。工勤人員編制2名。經費由市財政全額預算管理。
主要職責:受市國土資源局委託管理鍾山區行政區域內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及地質災害防治、測繪行政管理工作;查處各類違反國土資源的違法行為。
㈣ 上一次是山體滑坡是什麼地方2018
多雨季節,容易發生山體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那麼,災害來臨之前版有什麼預兆?權群眾又該如何防災避險呢?崩塌、滑坡常常發生在地形較陡、岩土體松軟的地方。這些地方遇到暴雨、灌水、建房、開荒種地等情況,就容易發生崩塌、滑坡。崩塌、滑坡發生前,通常會出現一些預兆,比如,周圍出現裂縫或裂縫增長、增寬,掉塊,發生小崩小塌,水質水量異常變化,發出怪聲、怪氣、怪味,樹木東倒西歪,動物異常表現等現象。對於在山坡居住或活動的人,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避免山體崩塌、滑坡災害。一是經常對周圍的情況進行檢查,比如看是否出現裂縫等預兆,裂縫有沒有變化等,發現預兆後立即向當地政府報告。二是出現了明顯的崩塌、滑坡預兆後,所有人員要趕緊向兩邊安全地帶撤離。三是掌握天氣變化情況,通常情況下,大雨暴雨當中和滯後的數天內容易發生山體崩塌、滑坡。
㈤ 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蟠龍鎮二道岩村慶祝6組地質災害狀況
山體已出現大面積裂痕,雨季容易出現山體滑坡,給山下住戶帶了生命財產安全,建議搬遷。政府部門要引起足夠重視,妥善處理好搬遷戶的善後工作!!
㈥ 廣西多地質災害的原因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夏季濕熱多雨,受台風影響,多暴雨。全區年平均降雨
量一般為1250mm-2000mm,多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則在2000mm以上。受地形的影響,區內分布有十萬大
山、大瑤山、越城嶺至大苗山三個多雨區和桂南的玉林-欽州-東興、桂北的興安-永福-大苗山、桂
東的昭平-蒙山-大瑤山及桂西的凌雲-巴馬-大明山等四個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達
110mm-600mm。多雨區及暴雨中心區都是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發地區。
廣西地貌單元屬雲貴高原—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為以山地為主的省區,山地約占總面積71%,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大部分山體切割強烈,高差懸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於30o;在岩溶石
山區岩石裸露,陡壁懸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殘丘分布。
廣西地質災害的主要災種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還有河岸侵蝕、礦坑突水和冒頂、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已調查發現地質災害點6000多處,其
中滑坡崩塌約4000處,地面塌陷近2000處,泥石流50多處。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東南的層狀碎屑岩出露地區。在調查的滑坡中,
以小型滑坡為主,約佔80%,滑坡規模雖小,卻往往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如1993年發生的
平樂縣雲盤嶺滑坡,滑坡體積僅5.7萬m3,卻摧毀房屋6間,掩埋街道及公路,導致該縣唯一進出
要道交通中斷2個月,直接經濟損失120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6500萬元,治理費用550萬元。
2)、崩塌:在全區均有分布,山區公路邊坡上多見。規模較大的主要分布於桂西、桂東、
桂東北、桂東南。石山區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連片石山區,如馬山、都安、大化、東蘭、
巴馬、鳳山、忻城等地,廣西已調查的崩塌絕大多數為小型。據統計,體積小於2萬m3的崩塌
佔93%,2-20萬m3的崩塌佔6%,大於20萬m3的崩塌佔1%。發生於碳酸鹽岩山區的岩質崩塌規模更
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卻造成傷亡人數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發生的融安縣浮石鄉蔣村崩
塌,死亡15人,重傷6人,毀房15間,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區和礦山采空區。
岩溶塌陷多發生在岩溶強發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淺埋(水位<10m)地區。桂林、
賀州、鍾山、玉林、柳州、忻城等地岩溶地面塌陷十分普遍。岩溶塌陷的塌坑絕大多數為直徑
小於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內。塌坑多成群出現,分布范圍多在1km2以內,最大塌陷群
在忻城縣大塘鄉金山村,塌陷群分布面積5.5km2。岩溶塌陷強發育區的塌坑密度達500-1000
個/ km2,如玉林鐵路機務段,塌陷塌坑密度達740個/ km2。岩溶塌陷的75%為自然形成,25%
是人為誘發的;但在人類活動強烈的地區,人為誘發的塌陷佔50%以上。廣西的岩溶塌陷多發
生在乾旱季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期,或旱季末、雨季來臨時突降大暴雨而導致水位大幅度上
升時,以及強烈抽取地下水的岩溶地區。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於南丹縣、大新縣、鍾山縣、
合山市等地下開采礦產資源地區。
4)、泥石流:全區調查過的有50多處,以溝道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東北,
小型佔60%,中型佔20%,大型佔20%。泥石流多發生在山勢陡峻(坡度45o以上)的海相碎屑岩
和岩漿岩分布地區。泥石流在全區分布甚少,但其造成的損失較大,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資源
縣、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災面積1000km2,毀房3493間,死亡54人,直接經濟損失
1.6億元。
5)、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區海角大道一帶和僑港鎮及潿洲島南灣鎮海邊,至
今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圍約4km2,入侵縱深距離最大達1200m(距海岸);潿洲島海水入侵范圍
較小,僅在南灣鎮海邊有幾口水井水質變咸,不能飲用。
㈦ 處於地質災害頻發地帶的墨脫公路,還能通車嗎
可以通車,只是在地質災害發生的時候,當地會限制交通。
㈧ 廣西上林縣屬於地質災害易發區嗎
近日,自治區財政下達2018年地質災害治理資金1.26億元,進一步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力度,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廣西地質環境脆弱、條件復雜,地質災害隱患點多、分布面廣,治理難度大。目前全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7013處,地質災害易發區(村)5342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51.9萬人生命和84.78億元財產安全,地質災害易發區(村)威脅房屋(戶)30.48萬戶,涉及人口209.26萬人。 據了解,廣西財政在2017年投入1.26億元治理資金的基礎上,2018年繼續安排地質災害治理資金1.26億元,並按因素法分配下達到市、縣。治理資金重點用於對已發現的穩定性差、威脅人數多、危險性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全面治理,逐步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減少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通過工程治理,消除地質災害對群眾生命財產威脅。
㈨ 六盤水山區的生活實際情況是怎麼樣的我需要真實的情況,謝謝大家了。。
六盤水市位於貴州西部,總面積9914.8平方公里,轄4個縣級行政區,98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總人口306.0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0.958萬人。所轄縣級行政區中, 3個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國定貧困縣),有68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佔全省重點鄉(鎮)的7.25%, 佔全市鄉 (鎮)總數的69.38%,有101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佔全省的7.25%,佔全市並村前行政村的57.72%。1986年全市貧困人口132.09萬人,佔全省的8.8%,到2007年全市貧困人口30.91萬人,佔全省的7.96%,六盤水市一直是貴州省主要的貧困地區之一。
六盤水市經過1986年開始到1993年的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1994年至2000年「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實施和2001年到現在的新階段扶貧開發,農村貧困面貌得到明顯改變,廣大農村貧困人口逐步擺脫貧困,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1986年到2008年,全市貧困人口由132.9萬左右下降到的18萬人左右;農民人均佔有糧食從216.67公斤上升到349公斤,農民的吃糧問題基本解決;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75.44元,上升到2735元;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村通公路率達99.5%,村通電率達100%,農戶用電率達 96.91%,村自來水受益率達67.8%,有95.4%的行政村通電話。 「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100%,有鄉鎮衛生院 97 所,病床6078 張,村衛生室 1480個,鄉村醫生 3816人,2007年廣播覆蓋率達 88.85% 、電視覆蓋率達94.61%,建農村經濟信息網點105個,有鄉精神文明活動中心 64個。農村文化教育衛生廣播電視社會事業不斷進步,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發展。
二、我市農村貧困的一般現狀及特殊性
(一)農村貧困一般現狀
雖然六盤水市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明顯成績,但農村貧困現象還未消除,農村的貧困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另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六盤水市與發達地區之間、本市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縮小差距,消除農村貧困現象的工作難度越來越大。從六盤水市農村情況來看,貧困的一般現狀主要為:
1、貧困人口多。我市4個縣級行政區中,六枝特區、盤縣、水城列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佔全省重點縣的6%; 68個鄉鎮列入貴州省扶貧開發重點鄉(鎮),佔全省重點鄉(鎮)的7.25%, 佔全市鄉 (鎮)總數的69.38%(其中:一類鄉6個,二類鄉40個,三類鄉22個),列入貴州省扶貧開發重點的村1013個,佔全省的7.25%,佔全市並村前行政村的57.72%(其中:一類村 378 個,二類村 564個,三類村71個)。2007年,還有49.39萬貧困人口,其中農村低保人口28.85萬人。農村貧困人口零星分散,呈插花分布,點多面廣,不集中,不連片。
3、貧困程度深。一是農民收入差距大。2007年,六盤水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348元,為貴州省平均水平的98.9%,為全國平均水平的 56.6% ,而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更低,僅為2127元,為全市的90.6%,全省的85.6%,全國的51.3%。二是城鄉收入差距大。2000年六盤水市城鄉收入比為3.66:1,到2007年,達到4.34:1,城鄉收入差距呈現出逐步拉大趨勢。三是總體處於溫飽。據2007年住戶調查,農村住戶人均食品消費為2078.33元,占消費支出的56.6%,處於基本解決溫飽的階段,離小康水平還有很大差距。
3、貧困人口素質低。由於諸因素的影響,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不高,突出的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文化教育程度低。二是缺少勞動技能,參與市場經濟活動能力弱。三是接受科技教育、科技知識和技術系統培訓機會少,科技掌握和運用能力弱。四是部分貧困群眾還存在「等、靠、要」依賴思想, 難以提高自身的發展能力。通過對水城縣勺米鄉馬尾河村調查發現,全村150個勞動力中最高文化僅為初中,並且沒有什麼專業技術,外出40個勞動力,謀生手段主要為打零工、背背兜等重體力勞動,體力強度大,收入少。
4、返貧問題突出。由於受自然條件差,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 農業生產水平低等因素影響,農民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弱,經濟收入不穩定, 農村部分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易返貧,大災大返貧,小災小返貧,豐年溫飽,災年返貧的現象較為普遍,因災、因病、因學返貧問題仍是已解決溫飽貧困人口返貧的主要原因。另外,受封建意識和民族風俗的影響,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相互攀比也是導致返貧的一個主要原因。全市2007年絕對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達7.7%,低收入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達20.5%。
5、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仍較落後。經過二十年扶貧開發工作,六盤水市農村水、電、路等基礎得明顯改善。但是,農村安全衛生飲用水問題還沒有完全達標,一些貧困村基本生活用水困難未解決;高價電和生產用電困難的問題在部分地區依然存在;通村公路等級差,通達率低,處於晴通雨阻狀況;還有大量的危房、茅草屋和無房戶,以「三改」(改廁、改灶、改院)為主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量大等。
6、農業產業化發展滯後,產業化扶貧仍在起步階段,有規模、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受益面大的優勢產業少,農民收入來源單一的狀況未得到根本改變。
(二)農村貧困的特殊性
六盤水市處於雲貴高原腹地,為滇東高原向黔中丘原和廣西丘陵的過渡地帶。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岩溶分布廣,氣候類型復雜,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石漠化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是六盤水市特殊的自然環境。六盤水市又是國家主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隨著煤炭等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采,六盤水市已逐步成為嚴重的地質災害區。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石漠化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和地質災害區形成了六盤水市農村貧困的六個疊加因素,各因素之間互相影響,相互制約,是六盤水市農村貧困的特殊原因。
1、明顯的深山區。六盤水市地形起伏劇烈,海拔一般為1400~1900米,相對高差多為300~700米,地勢最高和最低相對高差達2314.3米。山地(中中山和高中山)和丘陵(中丘和高丘)占土地總面積的82.1%,盆谷壩子僅佔8.5%,農村人口大都居住在山高坡陡、谷深的自然環境里,這樣的地形條件,解決其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難度大,投入成本高,經濟社會發展困難。
2、明顯的石山區。六盤水市岩溶地區分布較廣,岩溶面積6263.09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下同)的63.18%。大面積的岩溶分布,決定了六盤水市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條件的惡劣性。除水熱條件較好的壩地之外,大部分岩溶地區宜耕地資源不足,土層淺薄,分布不連續,保水性、耐旱性差,承受自然災害能力低,土地質量差,即使在壩地,投入水平和管理水平也不高,加之較頻繁的水旱災害,產出不高;非農地因條件惡劣,林灌生長速度也往往較差,產出量極低。從自然條件來說,岩溶地區土地人口承載力極低,但是六盤水市人口密度為309人/平方公里,造成了低土地人口承載力與高人口密度之間的矛盾,形成了農業糧食增長與人口增長失衡狀況。各種途徑增加的糧食被增加的人口所抵消,人均糧食佔有量長時間維持在較低水平,人口超載在岩溶地區普遍存在。
3、明顯的高寒山區。六盤水市大部分屬亞熱帶雲貴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於形成氣候條件的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尤其是山區復雜的地形、地勢的影響,使境內熱量資源的地域性差異顯著,雨水、光照的時空分布不均,乾旱、冰雹、低溫、綿雨、雪凝、霜凍以及引起局部洪澇的暴雨等主要農業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受地形地勢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境內冬春乾旱,多晴朗天氣,並時伴強勁的西南大風,夏季又雨量偏多,經常出現雷陣雨和冰雹天氣。秋冬春乾旱、冰雹、倒春寒、秋風、秋綿雨、暴雨、凌凍等災害性天氣給農業生產發展帶來一定難度。
4、嚴重的石漠化區域。六盤水市石漠化總面積(輕度以上)3265.60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2.94%,其中:中度以上石漠化1691.4平方公里, 占國土面積的17.05%。高於全省的平均數,位居九個地州市之首。嚴重的土地石漠化導致耕地減少、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水源枯竭,一些地方甚至到了無地可種、無水可飲、無柴可燒的境地。加劇了農村的貧困程度,威脅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5、嚴重的地質災害區。六盤水市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發展起來的以煤炭開采為主的能源型城市,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煤炭等礦產資源開發,而礦產資源的開發,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地質災害,成為農戶致貧的原因之一。2005年,六盤水市四個縣(特區、區)都發生了滑坡、地裂縫、地面塌陷、崩塌等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共查出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點783處,受脅22877戶99245人。 隨著礦產資源的進一步開采,工程區范圍內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一些地方將成為「一方水土無法養活一方人」的不適宜生存地區,需要搬遷移民,才能解決因地災害導致的貧困問題。
6、少數民族聚居區。由於受歷史、經濟、社會諸因素影響,六盤水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之一,具有民族成份多、人口比例高、居住區域廣、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的市情特點。全市有少數民族鄉50個,佔全市鄉鎮(辦)的51%,有少數民族44個,少數民族人口83.83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27.39%,1萬人以上少數民族7個,其中彝族31.2萬人,苗族25.7萬人,布依族11.6萬人,白族5.8萬人,回族2萬人,仡佬族1.4萬人,水族1.2萬人。少數民族聚居地大部分在農村偏遠地區,交通困難、信息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