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工程地質的研究對象
㈠ 工程地質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它研究土木工程中的地質現象,也就是研究在工程建築設計、施工和運營的實施過程中合理地處理和正確地使用自然地質條件和改造不良地質條件等地質問題
㈡ 工程地質有哪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工程地質研究的主內容有:確定岩土組分、組織結構(微觀結構)、物理、化學與力學性質(特別是強度及應變)及其對建築工程穩定性的影響,進行岩土工程地質分類,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築性能的方法;研究由於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而破壞的自然環境的平衡,以及自然發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質作用對工程建築的危害及其預測、評價和防治措施;研究解決各類工程建築中的地基穩定性,如邊坡、路基、壩基、橋墩、硐室,以及黃土的濕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壞等,制定一套科學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為各類工程的設計、施工提供地質依據;研究建築場區地下水運動規律及其對工程建築的影響,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護方案;研究區域工程地質條件的特徵,預報人類工程活動對其影響而產生的變化,作出區域穩定性評價,進行工程地質分區和編圖。隨著大規模工程建設的發展,其研究領域日益擴大。除了岩土學和工程動力地質學、專門工程地質學和區域工程地質學外,一些新的分支學科正在逐漸形成,如礦山工程地質學、海洋工程地質學、城市工程地質及環境工程地質學、工程地震學。
1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的區別工程地質是研究與工程建設有關地質問題的科學(張咸恭等著《中國工程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的應用性很強,各種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都要做工程地質研究,才能使工程與地質相互協調,既保證工程的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正常運行,又保證地質環境不因工程建設而惡化,造成對工程本身或地質環境的危害。工程地質學研究的內容有:土體工程地質研究、岩體工程地質研究、工程動力地質作用與地質災害的研究、工程地質勘察理論與技術方法的研究、區域工程地質研究、環境工程地質研究等。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和土的利用、處理或改良的科學技術(國家標准《岩土工程基本術語標准》)。岩土工程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工程地質學、岩石力學和土力學;研究內容涉及岩土體作為工程的承載體、作為工程荷載、作為工程材料、作為傳導介質或環境介質等諸多方面;包括岩土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檢測和監測等等。由此可見,工程地質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其本質是一門應用科學;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個分支,其本質是一種工程技術。從事工程地質工作的是地質專家(地質師),側重於地質現象、地質成因和演化、地質規律、地質與工程相互作用的研究;從事岩土工程的是工程師,關心的是如何根據工程目標和地質條件,建造滿足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工程或工程的一部分,解決工程建設中的岩土技術問題。2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的關系雖然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分屬地質學和土木工程,但關系非常密切,這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說:工程地質是岩土工程的基礎,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質的延伸,是有一定道理的。工程地質學的產生源於土木工程的需要,作為土木工程分支的岩土工程,是以傳統的力學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但單純的力學計算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從一開始就和工程地質結下了不解之緣。與結構工程比較,結構工程面臨的是混凝土、鋼材等人工製造的材料,材質相對均勻,材料和結構都是工程師自己選定或設計的,可控的。計算條件十分明確,因而建立在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基礎上的計算是可信的。而岩土材料,無論性能或結構,都是自然形成,都是經過了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在多種復雜地質作用下的產物,對其材質和結構,工程師不能任意選用和控制,只能通過勘察查明,而實際上又不可能完全查清。岩土工程師不敢相信單純的計算結果,單純的計算是不可靠的,原因就在於工程地質條件的不確知性和岩土參數的不確定性,不同程度地存在計算條件的模糊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因而雖然土力學、岩石力學、計算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並在岩土工程設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計算假定、計算模式、計算方法、計算參數等與實際之間存在很多不一致,計算結果總是與工程實際有相當大的差別,需要進行綜合判斷。
㈢ 地質學研究對象是什麼重點何在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體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氣。地質學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其區別固體地球包括最外層的地殼、中間的地幔及地核三個主要的層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體地球的上層,即地殼和地幔的上部。
地質學研究具有較強的地域性、歷史性和綜合性。只有根據足夠的實際資料,特別是根據足以充分說明空間和時間變化因素的豐富資料總結出來的地質學理論,才能有較廣泛的適用性。
地質學的這些特點,決定了一般的地質研究必須通過一定比重的野外實際調查,配合相應的室內研究。野外調查和室內研究,構成一次觀察、記錄(包括制圖)采樣、初步綜合、試驗分析、總結提高以至復查驗證的完整的地質研究過程。地質學研究在實質上都是對其研究對象的一次綜合性調查研究過程。
地質學的服務領域,一個重要方面是開發地球資源,其中有關礦產資源和新能源的研究,仍處於最重要的地位。同時,由於區域成礦研究的需要,將進一步加強區域地質的綜合研究,並促進地層學、古生物學、沉積學、構造地質學、地質年代學 ,以及區域岩漿活動研究、變質地質研究等向新的水平發展。 保障人類良好的生存環境、乾旱半乾旱地區和沼澤地區的水文地質問題,以及工程地質問題的研究將不斷擴大。環境地質學,包括環境地質調查研究,有關的微量測試技術和環境保護的地質措施等的研究日趨重要。
總之,地質學必須加強基礎研究,如礦物學、岩石學地層學、古生物學等具有奠基意義的學科的研究,以提高對各種地質體、地質現象及其形成、演化的認識。同時還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其他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包括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以更全面、本質地認識地球歷史和構造,為科學的發展,為人類更合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維護生存環境,作出應有的貢獻。
㈣ 工程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人類的工抄程建築活動襲實在地表或地殼淺部的一定地質環境中進行的,地質環境必然要對建築物的施工和建築物建成以後的正常使用發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建築物的修建又必然對地質環境產生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反作用。為了使所修建的建築物能夠正常地發揮預期的效益又造價低廉,而且不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不良後果,在修建建築物之前,必須根據實際需要深入研究地質環境,預測和評價可能產生的,與建築物及其周圍環境有關的地質問題——工程地質問題,為建築物的設計和施工提供必要而充分的地質依據。工程地質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在具體情況下可能出現何種問題及其對建築物和周圍環境的影響程度如何,取決於建築物特點和地質條件,
工程地質學就是研究工程建築物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工程地質問題的學科
㈤ 工程地質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定性評價方法
以自然歷史分析法確定不同工程地質性質的形成原因版、演變趨勢和發展預測(條件分權析)
2、 定性分析基礎上,通過定量計算,進行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地質過程機制分析—定量評價.
3、數學分析/
4、力學分析
5、概率分析
㈥ 工程爆破的學科領域
從技術自身手段來看,創新是爆破技術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爆破涉及到內高等數學、結構力容學、爆破力學、材料力學、建築學、工程地質學等多學科和領域,要不斷吸取和融合這些領域的最新成果。在爆破器材、鑽孔技術、測量技術、安全技術等方面都發展很快,高精度非電雷管、電子雷管、現場炸葯混裝車等,有的已在水利爆破工程中試用,有的需要進一步推廣。爆破技術已經走到精準爆破的階段,要求在爆破理論、提高炸葯能量的利用率、計算機爆破模擬技術、安全性研究等方面更加深入,這些對優化設計、提高爆破效果有重要的意義。
㈦ 工程地質學是以研究什麼為對象的一門自然科學
地球地質的發展及變化
㈧ 工程地質學的研究內容是什麼他們之間有何聯系
工程地質問題主要有區域穩定問題、岩體穩定問題、與地下滲流有關的問題以及與侵蝕淤積有關的工程地質問題等四個方面。
區域穩定問題討論在特定的地質條件中產生的,並影響到廣大區域的工程地質問題,包括活斷層、地震、水庫誘發地震、地震砂土液化和地面沉降。掌握這些問題的規律性,對規劃選場,或者說對地質環境的合理開發與有效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某些自然(物理)地質現象的區域性分布規律,則在以後的有關章節討論。
岩(土)體穩定問題論述斜坡、洞室、地基岩(土)體穩定性的成因發展歷史分析和力學機制分析,主要用於具體場地的穩定性評價,但在開發與保護地質環境中也有意義,特別是斜坡、洞室圍岩(土)體的穩定性。
與地下滲流有關的工程地質問題包括岩溶及岩溶滲漏分析和滲透變形分析兩章。前者以保證水工建築物正常工作為目的,後者主要討論滲流作用下土體的穩定性。
與侵蝕淤積有關的工程地質問題,包括河流侵蝕淤積和海湖邊岸磨蝕堆積規律及人為工程活動對它們的影響兩章,前者對改造河流後者對開發海洋都有重要意義。
岩體結構特徵及其變形破壞機制,是進行區域穩定和岩體穩定分析的基礎理論。決定岩體變形破壞的主導因素是岩石材料的性質、岩體結構特徵、岩體的應力狀態、孔隙裂隙中水和時間因素。岩石材料是工程岩土學討論范圍,所以首先對岩體結構特徵進行地質歷史的、力學的和統計的分析。之後討論岩體應力狀態的總背景,地殼岩體的天然應力狀態。在此基礎上討論岩體變形與破壞,其中包括了岩體變形破壞中的孔隙水壓力效應和時間效應。
㈨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具有哪些特點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體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氣。 固體地球專包括最外層的屬地殼、中間的地幔及地核三個主要的層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體地球的上層,即地殼和地幔的上部。 研究內容:礦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構造地質、地球物理、古生物學、地史學、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等等。
㈩ 地質工作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地質工作
起源於人類社會對礦物資源的認識與利用。礦產普查勘探工作一直是地質工作的主要內
容。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地質工作正以比過去遠為迅速的步伐向深度和廣度發
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海洋地質、地震地質以及地下熱能的開發利用等,均成為地
質工作的重要方面。由於工業化所導致的水源、能源和礦物資源的日益短缺以及環境的
逐漸被破壞和污染,地質工作的服務領域正在逐步擴大,能源礦產地質、礦產綜合利用
研究、災害地質、環境地質、城市地質以及農業地質等已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地質
工作所需的各種地質理論及有關的自然科學理論與勘探技術方法,如地球物理勘探、地
球化學探礦、地形測量、鑽探工程、山地工程、岩礦測試、遙感探測、數學地質乃至地
質資料的綜合研究等,都在日新月異地發展,是地質工作的重要內容。地質工作中的礦
產普查勘探工作是一種調查研究工作,一般分為區域地質調查、礦產普查、礦床勘探、
礦山地質(包括基建地質) 等幾個階段,地質科研工作則貫穿在各階段之中。可見,
地質礦產普查勘探工作既是一個由面到點,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連續的調查研究過
程,也是一個認識的發展過程。它的產品( 普查勘探報告) 是一種具有使用價值的成
果,但又不同於一般商品,應屬科學實驗的范疇;但是,由於它是基本建設的一個先行
步驟,大多與採掘工業有密切關系,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 信息量」 的生產過程,應
屬物質生產的范疇;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介於二者之間,是一種帶有生產性質的調查研
究工作。地質工作雖然有一個大體程序,但與一般的工業生產流程有很大的不同,主要
是因為地質工作是在調查研究過程中,根據不斷地綜合研究所獲得的認識來指導下一步
工作,具有很強的探索性。由於認識是逐步深化的,所以地質工作部署也有可變性。因
此,地質工作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並保證必要的研究程度,是關系提高地質工作質量
和經濟、社會效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