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甘南地質災害最新預警

甘南地質災害最新預警

發布時間: 2021-02-15 17:47:59

❶ 打算到甘南臨潭縣上班,但又擔心地質災害,不知道現在八月份去合適不

沒有問題,臨潭人民歡迎您,八月算是甘南最好的季節了。臨潭的地質災害不算太多,不要擔憂。

❷ 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從左至右:副院長兼副總工程師余志山、副院長兼紀委書記孫於春、院長黎志恆、黨委書記鄧國強、副院長兼總工程師趙成

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及隊伍現狀表

三、監測裝(設)備配備現狀

甘肅省的地質環境監測的手段較為單一,主要依靠人工實地測量,測量裝備均採用萬用表、電線,監測數據採用人工填寫,最後有專人負責錄入計算機。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2008年甘肅省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的具體業務仍由蘭州中心氣象台和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兩家承擔。時間為5月1日至9月30日,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的重點區域為蘭州、隴南、天水、甘南、臨夏、定西、平涼、慶陽和白銀9個地區。

(一)預警數據傳輸

氣象數據和預警產品主要通過2M專線以專線方式傳輸,預警產品以甘肅省氣象局和甘肅省國土資源廳的名義聯合發布,以手機簡訊、電視、網路等多種渠道發布。

在氣象數據的傳輸頻率上,蘭州中心氣象台在無降雨、小雨和中雨日,每天下午16:00~17:00通過2M專線將全省范圍內的降水預報數據傳輸傳到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預警中心;在大雨、暴雨、特大暴雨和持續連陰雨日,每天上午9:00~10:00、下午16:00~17:00將數據傳輸傳到省地質環境監測院預警中心。

(二)預報預警流程

1.收到蘭州中心氣象台發來的甘肅省境內未來24小時降雨預報數據以及前期實際降雨數據半小時內,監測院預報組根據區域地質環境背景、地質災害發育規律和甘肅省地質災害易發區圖等,結合當天的預報降水量、降水區域,以及降水累加值等資料,在已確定的降雨特徵值基礎上,分析判斷降雨誘發地質災害的空間范圍及其可能性程度,進行預報預警等級劃分。

2.監測院預報組將預報預警結果與監測院預報預警課題組會商,最終確定預報范圍和級別。

3.將預報預警范圍和級別報院主管領導簽發,並報省國土資源廳主管部門審批。

4.將預報預警結果通過2M專線傳輸到蘭州中心氣象台。

5.蘭州中心氣象台製作氣象預報節目時,將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結果主要通過甘肅電視台20點的天氣預報節目發布,同時通過簡訊、廣播電台和甘肅省氣象局網站等媒體向社會公眾發布。

6.省國土資源廳,通過甘肅省國土資源廳網站和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網站向社會公眾發布,同時通過電話、簡訊、傳真、E-mail等方式將預報預警結果通知預警地區國土資源局。

最後,蘭州中心氣象台和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將預報預警結果及時存檔。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2008年度發布地質環境公報1份,地下水動態監測年報7份,水情通報7份。在2008年主汛期,共發布了34次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產品,其中Ⅲ級28次,Ⅳ級6次,成功預報20次。

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各地根據預報預警信息,及時啟動「群測群防」等防災體系,有效地減少了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通過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2008年主汛期,全省未發生一起一次死亡及失蹤10人以上的重大地質災害。

六、法制建設

1.《甘肅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2002年12月2日。

2.《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意見》,甘政發〔2006〕45號。

❸ 地質災害的預警級別

按照未來24小時內,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地質災害預警分為五級,分別版為
一級:可能性很小;
二級權:可能性較小;
三級:可能性較大(通知監測人員和威脅住戶注意);
四級:可能性大(預報階段,停止外業,各崗位人員到崗待命);
五級:可能性很大(警報階段,無條件緊急疏散,密切觀測)。

❹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有哪幾個等級

按照抄未來24小時內,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地質災害預警分為五級,分別為
一級:可能性很小;
二級:可能性較小;
三級:可能性較大(通知監測人員和威脅住戶注意);
四級:可能性大(預報階段,停止外業,各崗位人員到崗待命);
五級:可能性很大(警報階段,無條件緊急疏散,密切觀測)。

❺ 縣級行政區如何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

縣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一般情況下由縣級國土資源部門會同氣象部門發布,緊急狀態下可授權監測人發布。主要內容是規定預報的時間、地點、范圍、等級以及預警產品的製作、會商、審批、發布等。

❻ 地質災害預警級別 地質災害預警什麼意思

地質災害預警制度。預警內容主要包括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成專災范圍和影響程度屬等。地質災害預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氣象主管機構發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向社會發布地質災害預警。
按照未來24小時內,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地質災害預警分為五級,分別為
一級:可能性很小;
二級:可能性較小;
三級:可能性較大(通知監測人員和威脅住戶注意);
四級:可能性大(預報階段,停止外業,各崗位人員到崗待命);
五級:可能性很大(警報階段,無條件緊急疏散,密切觀測)。

❼  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響應

群測群防機構可通過電視、網路、傳真、通訊等形式接收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發布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

縣級群測群防機構收到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後,應在2小時內將信息轉發到相關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單位、隱患點監測責任人以及隱患區巡查責任單位(或責任人)。

(1)當預警級別為3級時,群測群防機構應通知基層群測群防監測人員注意,查看隱患點變化情況。

(2)當預警級別為4級時,群測群防機構應通知基層群測群防監測人員加密監測,注意防範,做好啟動防災應急預案的准備。

(3)當預警級別為5級時,群測群防組織應立即通知基層群測群防監測人員加強巡查,加密監測。一旦發現地質災害臨災前兆,應立即發布緊急撤離信號,組織疏散受威脅的人員。

(4)未在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區域內,出現持續大雨或暴雨天氣時,群測群防責任單位和監測人員應及時上崗加強監測。當發現臨災特徵時,應立即組織疏散受威脅人員。

(5)鼓勵公民和組織通過電話等各種形式向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供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信息。

(6)縣級群測群防機構在汛期每個月25日前,應將當月地質災害信息反饋到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信息反饋內容詳見附件Ⅰ-5。

中國地質災害預警區劃

根據中國地貌格局、地質環境特徵及其與降雨引發型崩滑流地質災害關系統計分析結果,以全國性分水嶺或雪線為界,考慮長時間周期、大空間尺度的氣候區劃和地質環境條件,將全國分為7個預警大區(圖5.1):

圖5.1 中國地質災害預警區劃圖(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A東北山地平原區;

B大華北地區;

C中南山地丘陵區;

D西南中高山區;

E黃土高原區;

F北方乾旱沙漠區;

G青藏高原區。

在預警區劃(7大區劃分)基礎上,分區開展預警模型建立工作。分區界限:

(1)A/F大興安嶺—七老圖山

漠河—鳳水山(1398m)—古利牙山(1394m)—太平嶺(1712m)—興安嶺(1397m)—巴代艾來(1540m)—罕山(1936m)—黃崗梁(2029m)—七老圖山

(2)A/B雲霧山—長白山

小五台山(2882m)—赤城—雲霧山(2047m)—七老圖山—阜新—鐵嶺—莫日紅山(1013m)—白頭山

(3)B/E太行山—中條山

小五台山(2882m)—恆山(2017m)—北台頂(3058m)—陽曲山(2059m)—歷山(2322m)—華山(2160m)

(4)E/F毛毛山—靖邊—東勝—小五台山

海晏—仙密大山(4354m)—毛毛山(4070m)—景泰—定邊—靖邊—榆林—東勝—豐鎮—小五台山(2882m)

(5)EB/DC秦嶺線—伏牛山—大別山—括蒼山

海晏—龍羊峽—同仁—鳥鼠山(2609m)—武山南—鳳縣—太白山(3767m)—首陽山(2720m)—秦嶺—華山(2160m)—全寶山(2094m)—老君山(2192m)—太白頂(1140m)—雞公山(744m)—霍山(1774m)—安慶—九華山(1342m)—黃山(1873m)—桐廬—括蒼山(1382m)—北雁盪山(1057m)

(6)F/G阿爾金山—祁連山

公格爾山(7649m)—慕士塔格山(7509m)—賽圖拉—慕士山(6638m)—烏孜塔格(6250m)—九個達坂山(6303m)—阿卡騰能山(4642m)—阿爾金山(5798m)—大雪山(5483m)———祁連山(5547m)—冷龍嶺(4849m)—毛毛山(4070m)

(7)C/D老君山—梵凈山—岑王老山

老君山(2192m)—武當山(1612m)—大神農架(3053m)—建始—來鳳(>1000m)—酉陽—梵凈山(2494m)—佛頂山(1835m)—雷公山(2179m)—岑王老山(2062m)—富寧

(8)D/G九寨溝—察隅

武山—九寨溝—雪寶頂(5588m)—馬爾康—爐霍—新龍—巴塘—察隅

注:括弧內為高程點(m)。

❾ 新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

第一節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現狀

一、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現狀

新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工作起步較晚。截至2005年,主要工作內容為以下5個方面:

(一)群測群防系統建設與運行

本項工作始於2000年以來開展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截至2005年,已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縣(市)共計33個,主要開展的工作內容包括:

1.以縣為單位建立了監測網

一級網—縣級監測網;二級網—鄉(鎮)級監測網;三級網—村級監測網。

2.主要工作內容

(1)定期巡視,汛期來臨前強化監測,主要對災害體的變形量和位移量進行測量。

(2)出現險情時採取預警、避讓等應急處理措施,以及其他緩解災害發生的措施。

(3)以居民點為防治對象,明確監測范圍和監測人,主要任務是目測災害體變化,發現異常及時上報。

(4)加強宣傳和培訓工作。

(5)編制地質災害防災預案,並廣而告之於民眾。

(6)對監測網點的管理和運行做出了明確規定,主要包括簽訂責任書;監測信息的及時反饋、分析處理、指導性意見的再反饋;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建立地質災害災情速報制度等。

(二)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建設

主要包括地質災害險情巡查、應急調查和速報工作。截至2005年底,全疆共出動300餘人次進行險情巡查和應急調查工作,提交調查報告40餘份。

僅2003年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先後共派出8個巡查和檢查組,33人次,行程22100餘千米,歷時49天,並於3月31日~4月13日專門派出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巡查組,重點對伊犁地區、塔城地區、博爾塔拉州、昌吉州4個地(州)的新源縣、鞏留縣等9個縣(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了巡查檢查。上述工作的開展避免了已發生災害點人員傷亡增多、財產損失加重、災情擴大;及時發現了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會同當地人民政府、國土資源局及鄉、村領導制定出預防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減少了生命財產損失。

通過巡查檢查我區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域的防治工作情況,採取與當地政府座談等形式,提高了當地政府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保障了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目前各地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地質災害險情巡查工作,遇有災情都能及時進行調查和上報,自治區國土資源廳以不定期工作簡報形式及時向自治區領導和國土資源部報告災情。

(三)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主要開展的工作有:確定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災害種類為區域群發突發性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採用空間預報預警類型;劃分了預報預警等級、時間段及區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區劃及預報預警模式;制定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程序。

2003年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首先在伊犁至托克遜後溝天山南北麓區域試運行發布。由於新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開展較晚,預報判據還未分析建立,採用專家分析方法進行預報。2003 年9 月15日~2003年9月30日,利用氣象局內部信息系統進行了試運行發布,資料傳送通過撥號進入氣象局網路設置的上傳下載專用文件夾,下載24小時降水預報等值線圖,上傳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圖。

(四)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編制

年度汛期防災預案編制制度始於1998 年,近年來覆蓋面逐步擴大。2005年全疆14個地(州、市)均於2月上旬完成了本轄區「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編制工作,並報當地政府,預案編制覆蓋率達到了100%。防災預案對全區14個地區、46個易發區段、百餘處隱患點進行了預測,並提出了防禦措施。成功預報地質災害典型實例包括:鞏留縣莫乎爾鄉小莫乎爾溝孔格亞夏東側山體滑坡、新源縣別斯托別鄉恰普河牧業村別拉西滑坡,避免了24 人死亡、19萬元的經濟損失,並總結出了一套成功預報減災的經驗。

(五)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建設

根據已開展的地質災害調查專項調查及相關調查成果,建立了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

(六)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了治理工作

主要包括:烏魯木齊市六道灣煤礦、阿勒泰將軍溝泥石流;西溝煤礦、哈密硫磺溝煤礦、昌吉五宮煤礦、哈巴河賽都金礦、富蘊喬夏哈拉金銅礦、伊犁伊能煤礦、巴音郭楞州石棉礦、烏市老君廟煤礦等礦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治理。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防治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在管理上、技術上尚存在較多不完善之處,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二節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

一、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一)群測群防系統建設與運行

根據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特點,按照「分步建立、逐步完善」的原則,建立自治區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十一五」期間,完成52個縣(市)群測群防網路體系的建立。與此同時,建立專業監測骨幹網路,對於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由專業技術人員採用專業設備進行監測;因工程建設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由建設單位安排專人負責地質災害監測,形成自治區專業監測骨幹網路體系,實現監測數據傳輸、自動處理。「十一五」期間,首先建成伊犁谷地、天山北坡經濟帶兩個區域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專業監測骨幹網路,之後,完成北疆、東疆重要地質災害點的專業監測骨幹網路的建設。

(二)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建設

建成以自治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指揮核心、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為主體的自治區地質災害應急反應指揮中心,建成以各地(州、市)、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指揮核心、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和各地勘單位為主體的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構成全疆的應急反應系統。配置必要的專業設備,每年汛期前進行險情巡查,重點檢查各級防災預案、群測群防網路、汛期值班、監測責任的落實情況,並對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險情巡查;汛期中對監測工作加強監督管理,接到險情或災情報告及時組織技術力量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現場,調查災害原因、發展趨勢,協助當地政府採取應急措施,並提出處理對策,汛期後進行復查,總結經驗,部署下一年度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三)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1)正式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主要區域為烏魯木齊以及西天山南北地區。

(2)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的災種崩塌、滑坡、泥石流3種類型。

(3)預報等級按國土發 〔2003〕 229 號文件統一劃分為5 級:1級為可能性很小;2級為可能性較小;3級為可能性較大;4級為可能性大;5級為可能性很大。其中3級在預報中為預報級(注意級);4級在預報中為預警級;5 級在預報中為警報級;1、2 級為不發布級。

(4)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的許可權:發布警報(5 級)由廳領導審批;發布預報信息(3、4 級)由廳地環處處長審批;不發布預報預警信息(1、2 級)由廳授權新疆維吾爾自治地質環境監測院主管領導審批。

(5)發布對象為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廣大社會民眾。

(6)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發布程序以及地質災害和氣象數據信息的傳輸、採集、匯總、分析和處理系統,引用最新的數據信息技術處理手段和方法,提高預報准確度。

(四)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編制

對新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防災預案,並落實實施。對已編制防災預案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加強實施情況的監督和檢查。

(五)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建設

通過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的建設,建立比較完善的自治區地質災害資料庫、礦山地質環境資料庫、地質災害防治決策支持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建成地質災害監控空間信息網路系統。對地質災害進行信息採集、匯總、分析和處理,及時反映地質災害綜合研究成果及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快速准確地將這些成果和信息提供給政府決策並傳播給廣大公眾,為新疆的經濟建設服務。

「十一五」期間完成52 個縣(市)地質災害資料庫建設,建成自治區地質災害監控中心站。通過互聯網實現區級中心站與國家中心站信息數據共享,及時為政府和社會提供服務,為國家防災減災提供基礎信息。建成14 個地(州、市)級監控站。實現國家、自治區中心站與地、州、市級監控站的網路互聯和信息數據共享。建立相對完善的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和互聯網的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實現地質災害監測信息採集、存儲、傳輸、處理及成果發布等全過程的有效管理與監控,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和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六)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示範區建設

建立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滑坡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示範區。通過詳細的地質環境調查、災害歷史和降水歷史資料分析、滑坡和氣象水文監測等,研究滑坡災害的形成機制,掌握滑坡災害主要誘發因素,特別是融雪水和降雨在災害發生中所起的作用,確定發生滑坡的臨界降雨量、降雨強度和積雪深度,充分運用「3S」等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開展滑坡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完善鞏留縣滑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示範區建設,建成鞏留地質災害防治示範縣;遠期推廣滑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經驗。

二、地質災害防治

根據新疆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結合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將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劃分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Ⅰ)、次重點防治區(Ⅱ)和一般防治區(Ⅲ)。結合致災的災種不同和區域性地質災害的危害特點,在重點防治區內進一步劃分出4個防治亞區,在次重點防治區內劃分出2個防治亞區。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點放在易發程度高的經濟發達區、人口相對密集區和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分布區。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全面推進」的原則,進行工作部署。

(一)重點防治區(Ⅰ)

1.伊犁谷地山區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1

分布於伊犁谷地黃土覆蓋的中低山丘陵區和煤系地層區,面積21632.24平方千米。滑坡、泥石流災害在新源縣、鞏留縣、尼勒克縣和特克斯縣尤為發育,地面塌陷災害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8縣1市均有分布。「十一五」期間,制定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8縣1市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新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地質環境監測站,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對受重要地質災害隱患嚴重威脅的學校、農牧民實施移民搬遷工程。

嚴禁已遷出危險區域的居民回遷。限制在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范圍內從事各類工程建設;確需建設且又無法避讓的,必須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治理。

2.重要交通沿線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2

該區包括216、217、218、219、312、314、315 國道山區段、南疆鐵路魚兒溝至和靜段、蘭新鐵路了墩至十三間房段等,面積20598.30平方千米。

完成217、312、314國道山區段的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劃定危險區,建立警示標志,制定防災預案,完成217國道獨—庫公路山區段、312國道果子溝段地質災害勘查。

在重要交通沿線兩側200米范圍內,嚴禁露天采礦活動,限制地下采礦活動;嚴禁誘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其他人類活動。

3.天山南北麓和准噶爾西部山地低山丘陵含煤帶地面塌陷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3

該區包括准噶爾盆地西、北、東部、吐—哈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南部及天山南北麓的低山丘陵煤礦區分布段等。面積36353.38平方千米。

完成天山北坡經濟帶11縣(市)的以地面塌陷災害為主的礦山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工作,完成烏魯木齊市六道灣煤礦地面塌陷區治理示範工程,出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實施辦法,全面推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編審制度和新建礦山准入制度,嚴格執行礦產資源儲量壓覆佔用制度。

嚴禁威脅城鎮及重要工程設施安全的采礦活動,禁止在地面塌陷危險區進行其他人類活動。

4.大河流域山區段及西昆侖高山區以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4

主要包括克蘭河阿勒泰市區段、葉爾羌河山區段(以暴雨泥石流為主)、喀拉喀什河、西昆侖高山區及天山南北麓大河山口段(以滑坡—泥石流為主),總面積25601.87平方千米。

完成克蘭河阿勒泰市區段、葉爾羌河山區段以泥石流為主的專項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完成阿勒泰市將軍溝泥石流治理和葉爾羌河、開都河山區段和庫車河、喀拉喀什河、奎屯河、瑪納斯河等出山口段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和重要工程設施安全的以泥石流、滑坡為主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工作。

嚴禁從事誘發對人民生命財產和重要工程設施安全構成威脅的泥石流、滑坡災害的人類工程活動。

(二)次重點防治區(Ⅱ)

1.中高山、極高山以崩塌、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亞區(Ⅱ1

分布在天山、昆侖山西段和阿爾泰山林帶以上的中高山、極高山地帶,面積135993.50平方千米。雪線以下的高山草甸多為良好的夏季牧場,局部地段存在采礦活動。通過分期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設立警示標志、實施避讓措施、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等預防工作,以避讓為主,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中低山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亞區(Ⅱ2

主要分布在阿爾泰山南坡、天山、昆侖山—阿爾金山北坡的中低山區等,面積105898.74平方千米。人類經濟活動主要為礦業開發和牧業生產。

通過分期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採取以避讓為主的防治手段,達到防災減災目的;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編審制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對礦業開發誘發的地質災害,採用工程、生物等多種措施進行治理。

(三)一般防治區(Ⅲ)

包括全疆除重點防治區和次重點防治區以外的所有地區,面積1322012.15平方千米。低山丘陵區多為小型崩塌和泥石流,局部地段存在滑坡;盆地平原區存在沙漠化、鹽漬化。

分期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採取避讓和生物工程措施對低山丘陵區地質災害進行防治,保護地質環境;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水土等自然資源,保護並逐步改善生態環境;採取退耕還林、還牧、還草、植樹造林等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採取豎井排灌、井排與渠排相結合等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防治土壤鹽漬化。

❿ 地質災害黃色預警是什麼意思

地質災害黃色預警信號是指24小時內地質災害發生的風險較高。地質災害黃色預警信號是地質災害預警信號中的第一級。

地質災害預警級別分為五級,但預警信號為四級,即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分別代表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黃色預警是指未來24小時內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應及時通知監測人員和受威脅住戶注意避險。

(10)甘南地質災害最新預警擴展閱讀:

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每年汛期(5-9月)在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中和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上發布,目的是提醒被預警區的幹部和群眾防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可以分為以下等級:

一級提醒級,24小時內,災害發生可能性很小。 啟動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群測群防巡查。

二級 提醒級,24小時內,災害發生可能性較小。 預報預警時間內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24小時監測。

三級 注意級,24小時內,災害發生可能性較大。 預報預警時間內啟動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並24小時監測;採取防禦措施,提醒災害易發地點附近的居民、廠礦、學校、企事業單位密切關注天氣預報,以防天氣突然惡化。

四級 預警級,24小時內,災害發生可能性大。 啟動受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區居民臨時避讓方案;暫停災害易發地點附近的戶外作業,各有關單位值班指揮人員到崗准備應急措施。組織搶險隊伍,轉移危險地帶居民,密切注意雨情變化。

五級 警報級,24小時內,災害發生可能性很大。 啟動不穩定危險斜坡威脅區居民臨時避讓方案;緊急疏散災害易發地點附近的居民、學生、廠礦、企事業單位人員,關閉有關道路,組織人員准備搶險。

參考資料:網路—地質災害黃色預警信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