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山區
『壹』 下列關於湖南省自然災害敘述錯誤的是() A.東、西、南部山區容易發生泥石流 B.地震是本省主
湖南省自然災害,除冰凍災害外,湖南省還有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寒潮、乾旱、洪澇、冰雹、龍卷風、大風等自然災害.故選項B符合題意. 故選:B. |
『貳』 我國的地質災害主要有___、___等災害,山區發生地質災害的頻率較高.
我國地質災害主要有火山、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故答案為:火山;地震.
『叄』 在我國的山區常發生的地質災害有:______、______、______
山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常見自然災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山區開專發利用過程中,要屬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把經濟活動強度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預防和控制自然災害的發生.
故答案為:崩塌;滑坡;泥石流.
『肆』 近年來,湖南發生了哪些地質災害
我國湖南省東西南三面環山,中北部地勢較低,且錯落分布著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四大主要河流,北部為洞庭湖平原。這一地形特點在很大程度上給湖南帶來了地質災害隱患,主要災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塌陷等。下面對湖南省近年來發生的地質災害事件進行一個大致的盤點,幫助人們對湖南省地質災害有一個更為清晰的了解,能夠做出准確的分析並做好以後的預防工作。
泥石流
2016年7月4日,湖南懷化駐地漵浦縣大江口鎮土橋鄉白水溪村因山洪引發泥石流,數十名群眾被困,其中一戶人家共5口人全被掩埋在泥石流中,後經過武警懷化支隊的緊張救援,成功轉移受困群眾15人,成功解救被泥石流掩埋人員4名,但仍有1人不幸遇難。
2016年6月20日,湖南湘西龍山縣,在經歷強降雨之後,引發山洪泥石流,整個縣城被圍困在洪水泥淖之中,逾4萬多人受災。
2016年5月9日,湖南安化縣仙溪鎮一載有3名小學生的校車在途徑大橋村和山漳村交界處時突遇山體滑坡,校車被泥石流推入河床,3名學生和1名司機順利救出,僅1名學生受輕微傷。照管員殷勝群因保護學生不幸去世。
2015年11月16日,雲南錫業郴州礦冶有限公司屋場坪錫礦尾礦庫因連日來持續強降雨導致山洪暴發,並引發泥石流,山洪直泄尾礦庫,致使尾礦庫排水豎井上部坍塌,庫內積水及部分尾礦經排洪涵洞下泄,致使排洪出口楊家河兩岸居住人員4人失聯。
2015年7月7日,湖南特大暴雨導致懷化、湘西州、邵陽、婁底、衡陽、株洲、郴州7市州50縣區約109萬人因暴雨洪澇受災,死亡2人(瀘溪縣1人,南嶽區1人,均為滑坡泥石流掩埋),緊急轉移安置人口2.6萬餘人,需緊急生活救助1萬餘人,農作物受災面積57千公頃,絕收8.2千公頃,倒塌房屋596戶1670間,嚴重損房1028戶2211間,一般損房2261戶5306間,直接經濟損失12.5億元。
滑坡
2016年7月8日,邵陽市隆回縣金石橋鎮樹仁村3組出現重大滑坡險情,威脅29戶105人。隆回縣政府、國土資源局和地勘局技術人員趕赴現場進行應急處置。經認定,險情有繼續發展擴大的趨勢。
2016年7月3日,湖南安化縣由於連降暴雨致使原BOT常安公司管理建設的仙溪洢水1號特大橋部分橋體被巨大山體滑坡沖垮,臨近的207國道也被水流沖毀。所幸此次山體滑坡未造成人員傷亡和設備受損。
2016年3月21日,新邵縣大新鄉磁溪村集市附近一處山體突然滑坡,土石迅速掩埋了正停在山腳下的四台車輛。所幸的是,當時車內並無人員,此次山體滑坡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崩塌
2016年7月4日,長沙寧鄉縣雙江口鎮槎梓橋村澗溪、槎子片區1500畝農田瞬間被漫過路面的洪水淹沒,且造成河堤崩塌,原本就洶涌的「翻堤水」更加肆意的翻越堤岸經堤外的低窪田注入下游的團頭湖,造成湖水迅速上漲,危及望城區格塘鎮的柏葉、青山、和平等村數千畝稻田和數十棟民房。次日,在經過奮戰搶險之後,河堤已經成功合攏。
2016年5月31日,湖南省新寧縣安山中學發生水塔坍塌事故,造成2死4傷,死傷人員均為在校學生。
2016年3月28日,湖南省邵陽市湘西南物流中心一建築物發生坍塌事故。該建築目前尚在施工階段,事故導致13名施工人員受傷送醫。
塌陷
2016年7月7日,湖南長沙書香路與黑石鋪路的十字路口發生塌陷,路面出現一個直徑近5米的大洞,一輛吉普車正好經過此處,輪胎報廢,司機成功逃生。經過市住建委專業人員通過現場勘測,初步分析造成塌陷原因主要是深埋於道路交叉口以下的東西向農排老管道塌陷所致,並指導天心區市政部門制定維修施工方案,確保現場安全。
2015年12月21日,湖南邵東縣黃陂橋鄉出現「天坑」,並伴隨有房屋開裂傾斜、橋體塌陷、池塘水井乾涸等一系列地質異常現象,其中坍塌點共50多處,總面積超90畝,原因疑石膏礦開采所致。
『伍』 中國地質災害多發區主要分布在哪裡
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這些災害主要發生在地質條件不回穩定的地區,包括西南地答區(板塊交界、降雨豐富,加上地形起伏大,所以地震、滑坡、泥石流都多發),西北一些地區(板塊交界),南方的山區(降雨豐富、地形起伏大,多滑坡、泥石流),黃土高原(夏季降雨集中、地形起伏大,多滑坡、泥石流),東北的山區(夏季降雨集中、地形起伏大,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
『陸』 地質環境事件區域分布
2001~2013年,31個省份共發生地質環境事件1950起,造成7556人死亡失蹤(表6–4)。其中,滑坡、水土污染、泥石流事件較多,滑坡885起,佔45.4%;水土污染470起,佔24.1%;泥石流345起,佔17.7%。按照經濟板塊統計,西部地區地質環境事件最多,佔53.5%;其次是東部地區,佔23.1%;最少是東北地區,佔2.0%。按照省份統計,四川、雲南、廣東、陝西、湖南、貴州、廣西、湖北、福建、甘肅等10省地質環境事件較多,佔全國總數的67.8%,高於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二;上海、吉林、天津、黑龍江、寧夏等省份地質環境事件發生較少(圖6–4)。從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來看,甘肅、四川、雲南、陝西、貴州5省最多,佔全國總數的66.2%。甘肅之所以死亡失蹤人數最高,主要是由於2010年8月發生的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造成1765人死亡失蹤。死亡失蹤人數大於10人的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累計145起,死亡失蹤人數累計5144人,占總數的68.1%。因此,大型特大型突發性地質災害對經濟社會的危害極大,應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圖6-4 2001~2013年各省地質環境事件與死亡失蹤人數
表6-4 各經濟板塊地質環境事件與死亡失蹤人數統計
圖6-5 2001~2013年全國地質環境事件分布圖
從空間分布看,地質環境事件在區域上分布差異顯著(圖6–5)。總體態勢表現為中南地區、東南地區多,東北地區、西部地區少。地質環境事件分布密集的地區主要包括成渝地區、東南沿海地區、關中地區、雲貴川地區和湘鄂桂地區。水土污染主要發生於東部沿海省份和中部城市周邊地區,表明污染事件多發區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經濟相對較為發達的地區,在行政區劃上主要包括廣東、陝西、山東、河南、湖南、江蘇、廣西、浙江、湖北、福建等省份。有研究認為經濟發達地區污染事件頻發,主要是由於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迅速發展,特別是城市中存貯和使用有毒、有害、放射性等物質的污染源增多[13]。滑坡主要發生在橫斷山高山峽谷地區、青藏高原東緣、湘西和雲貴高原地區、川東鄂西低中山地區、太行山以西黃土高原區、東南沿海丘陵盆地區,在行政區劃上主要包括四川、貴州、湖南、雲南、陝西、廣東、重慶、福建、湖北、福建等省份。泥石流主要發生在川西地區、滇西北和滇東北地區、秦嶺—大巴山區、甘南地區,在行政區劃上主要包括四川、雲南、甘肅、陝西、西藏等省份。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集中在上述地區的主要原因有:山地丘陵區集中分布,地表地質體天然穩定性差;降雨頻繁,天氣多變,地表物理風化嚴重;鐵路、公路等工程分布密集,對山地丘陵擾動強度大等[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