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陝西省地質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徵
❶ (一)一些元素的時空分布特徵及原因
選取Cu等十幾種微量元素在紅土中的分布狀況作簡單討論。
本區Cu主要富集在澧水流域,各區變化不大,最富集時段在Qh,說明可能與流域區人類或生物活動有關;或因淋溶作用的時間較短有關。
Pb在地殼中的平均豐度為12.5×10-6。岩石在風化淋溶過程中,大部分Pb仍保留在原地,無污染的風化物及土壤中的Pb來自母質,且含量大都稍高於母質母岩含量。除母質、母岩風化保留在土壤中地質來源Pb外,人類活動也可引起土壤中Pb含量升高。本區紅土中Pb的分布空間上以湘江流域最高,時間上以全新世時段最高,亦說明人類、或生物、或因淋溶作用有關。
Zn在地殼岩石圈中的平均質量分數為70×10-6。由於Zn的表生活動性較強,導致Zn在風化物及土壤中的自然分布不僅受控於母岩,而且受到不同生物氣候條件下表生作用過程的類型及自身理化性質等因素的影響,使Zn分布發生區域性變化。洞庭湖區第四紀紅土中Zn主要在湘江流域富集明顯,全新世時段含量高於其他時段3~7倍,與Pb有很強的相似性,受人類活動影響比較大。
Ni在地殼中的質量分數約為80×10-6,主要存在於火成岩中,其質量分數接近100×10-6。Ni普遍存在於自然環境中。在熱帶、亞熱帶活動中Ni與Fe一起被富集。並以低硅、高鐵鋁為特徵,其Ni的含量可達母質母岩的60倍。影響紅土中Ni含量的主要因素為pH值、紅土類型和母質母岩等。洞庭湖區第四紀紅土中的Ni在空間上主要在澧水流域含量高,時間上在Qp2mw和Qp2b時段也為高含量,與地域含Ni高的岩石和濕熱環境下紅土化作用Ni的殘余富集有關。
紅土中的Co主要來自於岩石,母岩中Co的含量總體上決定了現存紅土中Co的含量,但表生作用類型、地貌形態、年齡以及生物作用等都會對紅土中Co的含量產生影響。本區紅土中Co含量主要在澧水流域高,在Qp2mw與Qp2b為高含量,與地域含Co高的岩石相關,與Ni含量的變化有顯著的相似性。
自然界中Cr常與Al2O3、Fe2O3、MgO等結合,形成鉻鐵礦、尖晶石及鉻酸鹽。各成土母質是紅土Cr的主要來源。洞庭湖區第四紀紅土中Cr含量主要在澧水、湘江流域高,其他流域稍低。在Qp2x最高,其他時段較低。Cr在澧水流域總的含量變化不大,無顯著的分異;而湘江流域則分布很不穩定,在Qp2x為最高值,是紅土化作用下對Cr的富集作用。
Rb主要在湘江流域的紅土中出現高值,而在Qh中表現突出,總趨勢為由老到新含量由低到高變化,可能與環境變化及地殼演化關系較密切。
地殼中各種岩石礦物中的F是紅土中F的主要天然來源。洞庭湖區第四紀紅土中澧水最高,而沅水最低。在時段上Qp2mw和Qh最高,而Qp1hs最低。
地殼中各種岩石礦物中的As是紅土As的主要天然來源,人類活動,尤其是工農業生產中含As廢棄物的排放和砷化物的應用,也是As的重要來源。洞庭湖區第四紀紅土中湘江流域最高,澧水次之。在時段上Qh最高,這與As的活動性及人類生活工業生產有較密切的關系。
紅土中Cd的主要來源在於其成土的母質。此外,Cd還常常經火山爆發、岩溶、采礦和冶煉等形式進入生態環境,人為的活動使地殼中Cd進入生態環境的速度加快,從而干擾了自然界中Cd的正常循環,給人類帶來了形形色色的災害。洞庭湖區第四紀紅土中Cd湘江流域最高,Qh時段顯著,應是既與區域地質背景中Cd高,如湘江流域鉛鋅礦廣泛分布及區域白堊系紅色沉積岩層中Cd的含量高,也與人類活動強度大有密切關系。
Be在澧水流域、湘江流域及隆起區表現較沅水流域要高,但總的變化不大,在時段上Qh最高,依次為Qp3bs、Qp2mw,其他相對較低,高Be主要與現代工業生產有較密切的關系,特別對一些含Be較高礦產開采、冶煉更是如此,Qh出現的Be在湘江流域高,應與湘江上游地區有色多金屬礦的分布有關系。
上述元素及Sn、W、Bi、Ag、Au、Hg、Ba、Tl、V、Br、I、Ce、La、Li、Th均在Qh最高,而在區域上湘江流域也表現為高含量,說明了微量元素的分布受區域的地層岩性、礦產資源、人類活動程度及紅土化作用時間長短等的控制。
❷ 全國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的主要特徵
根據上述原則和方法,在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劃出的6個防治區的基礎上,進而確定了16個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見圖5.1,即:
Ⅰ區:長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Ⅰ-1);
華北平原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Ⅰ-2);
東北中俄界河河岸崩塌重點防治區(Ⅰ-3)。
Ⅱ區:浙閩贛丘陵山地群發性滑坡重點防治區(Ⅱ-1);
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Ⅱ-2)。
Ⅲ區: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點防治區(Ⅲ-1)。
Ⅳ區:陝北晉西黃土滑坡崩塌泥石流重點防治區(Ⅳ-1);
黃土高原西南泥石流滑坡重點防治區(Ⅳ-2)。
Ⅴ區:隴南陝南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重點防治區(Ⅴ-1);
長江三峽庫區滑坡重點防治區(Ⅴ-2);
鄂西湘西中低山地滑坡崩塌重點防治區(Ⅴ-3);
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點防治區(Ⅴ-4);
桂北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點防治(Ⅴ-5);
雲貴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Ⅴ-6)。
Ⅵ區:川滇南北構造帶滑坡崩塌泥石流重點防治區(Ⅵ-1);
滇西橫斷山高山峽谷泥石流滑坡重點防治區(Ⅵ-2)。
現將各重點防治區的主要特徵列於表5.3,並分述於後。
5.4.1 長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Ⅰ-1)
該區位於長江三角洲,范圍包括上海、蘇錫常、杭嘉湖等地區,面積5.52萬km2。
該區第四系厚達200~300m,岩性主要為細、粉砂及淤泥質粘土、砂質粘土等,承壓含水層分布廣泛,厚度不一,是地面沉降高易發區。
20世紀90年代末,蘇錫常、杭嘉湖及上海市累積沉降超過200mm的面積近1萬km2,為該區總面積的1/3,並在區域上有連成一片的趨勢。威脅國家重大基礎工程設施和城市生命線工程,增加了洪澇的程度和次數。
該區是國家重點經濟發展區。防治重點:上海、蘇錫常、杭嘉湖地區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縫。
5.4.2 華北平原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Ⅰ-2)
該區位於我國華北地區,范圍包括北京、天津、滄州、德州等城市和農業區,面積7.5萬km2。該區地勢平坦,第四系沉降厚度受基底起伏的控制,一般為200~600m,有海陸過渡相的淤泥、淤泥質黏性土,新構造活動強烈,是地面沉降高易發區。
表5.3 全國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一覽表
續表
截至2004年,該區地面沉降累計沉降量大於1000mm的地區有755km2,大於200mm的地區達42120km2。同時,華北平原已發現地裂縫482處,主要分布於滄州、衡水、廊坊等地,地裂縫長度一般在幾米至500m之間,最長達千米,寬度一般在0.01~0.5m之間,最寬處超過2m。威脅國家重大基礎工程設施和城市生命線工程,增加了洪澇的程度和次數。
該區是城鎮人口居住密集區。防治重點:北京、天津和滄州等地區的地面沉降與地裂縫。
5.4.3 東北中俄界河河岸崩塌重點防治區(Ⅰ-3)
該區位於我國東北部邊界,范圍包括中俄界河—黑龍江、烏蘇里江界河段,我國一側。總長2379km。
該區有98處總長454km的江段塌岸災害嚴重,塌岸速度為2~30m/a。造成我國每年有1.0~11.5km2的國土流失。
防治重點:黑龍江、烏蘇里江河岸崩塌。
5.4.4 浙閩贛丘陵山地群發性滑坡重點防治區(Ⅱ-1)
該區位於華東地區,包括浙江、福建和江西丘陵地區。面積10.12萬km2。
該區以構造侵蝕中低山為主,山高坡陡,地形地貌復雜。受台風影響明顯,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2200mm之間。碎屑岩、變質岩及花崗岩類等廣泛分布。是滑坡中、高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群發性滑坡、崩塌發育,以中小型土質滑坡為主。已發生的8121處地質災害中,滑坡4650處、崩塌1666處、泥石流106處、地面塌陷56處、地裂縫2處。造成人員死亡734人,直接經濟損失1.8億元。威脅村鎮居民安全。
該區人口密集,是我國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區。防治重點:浙、閩、贛丘陵地區的群發性滑坡、崩塌。
5.4.5 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Ⅱ-2)
該區位於廣東省,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的廣州、深圳、江門、惠州等市(區)和四會、高要等縣(市)。面積4.16萬km2。
該區地勢低窪分布有海河混合相的沉積黏性土、淤泥類軟土和砂性土,深部普遍分布承壓含水層。是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中易發區。
截至2002年,該區地質災害的種類較多,主要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據不完全統計,發生各類地質災害157處。造成人員死亡24人。
該區是國家重點經濟發展區。防治重點:河口三角洲地面沉降和深圳等地的地面塌陷。
5.4.6 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點防治區(Ⅲ-1)
該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包括伊寧市和伊寧、霍城、特克斯、鞏留、尼勒克等縣,以及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面積5.36萬km2。
該區70%以上為山地,風積黃土多分布於低山丘陵帶,多呈黃土梁地貌,地形起伏不平,在暴雨或地震的觸發下,便形成滑坡、泥石流災害,是滑坡、泥石流中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發生的1000餘處地質災害中,滑坡、泥石流810處,其餘為崩塌158處、地面塌陷48處、地裂縫1處。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327人,直接經濟損失3501萬元。嚴重威脅公路和轉場牧道的安全,威脅著農牧民、遊客的生命財產安全。
該區少數民族聚集,是國家西部重要口岸。防治重點:交通干線兩側的滑坡、泥石流。
5.4.7 陝北晉西黃土滑坡崩塌泥石流重點防治區(Ⅳ-1)
該區位於陝西和山西省北部,范圍包括忻州市的偏關縣、河曲縣、保德縣,呂梁地區的興縣、臨縣、柳林、石樓等縣,面積6.67萬km2。
該區在地貌上為黃土丘陵區,屬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黃土蓋層厚,溝谷切割深,水土流失嚴重,是滑坡、崩塌高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發生的523處地質災害中,滑坡268處、崩塌62處、泥石流7處、地面塌陷11處、地裂縫18處。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16人,直接經濟損失6027萬元。威脅對象主要為村莊、道路和礦區。
該區是國家重要能源基地。防治重點:居民地和礦區的黃土滑坡、崩塌。
5.4.8 黃土高原西南泥石流滑坡重點防治區(Ⅳ-2)
該區位於我國中西部,范圍包括陝西省寶雞、咸陽、西安、銅川、蘭州、西寧和天水等地區,面積3.84萬km2。
該區為黃土高原西南緣。以壟、崗、梁、峁地貌類型為主。活動斷裂發育,新構造運動活躍,黃土節理發育、濕陷性強,黃土邊坡穩定性差。多暴雨久雨天氣,激發滑坡所需的臨界暴雨強度較低。是滑坡、泥石流高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發生的1000餘處地質災害中,滑坡585處、崩塌73處、泥石流269處、地面塌陷2處、地裂縫6處。因突發性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831人,直接經濟損失1.7億元。
防治重點:重要城市、交通干線兩側和礦區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西安等城市的地面沉降、地裂縫。
5.4.9 隴南陝南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重點防治區(Ⅴ-1)
該區位於我國中西部,范圍包括陝西省和甘肅省南部的漢中—鳳縣、略陽—武都、舟曲、西和縣、禮縣、成縣,面積9.22萬km2。
該區地貌類型復雜,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新構造活動強烈,山體岩石破碎,殘坡積分布廣泛且結構鬆散,斜坡穩定性差。是泥石流、滑坡高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發生的3000餘處地質災害中,滑坡1383處、崩塌47處、泥石流1316處、地面塌陷9處。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937人,直接經濟損失3.49億元。受威脅的城市主要有和政、蘭州、武山、漳縣、渭源、清水、平涼、崇信、鎮原、環縣、華池等;鐵路有寶蘭線、蘭青線、蘭新線;公路有312國道、213國道、省道及縣公路。
該區是生態保護重點地區。防治重點:交通干線兩側、城鎮和農村地區的泥石流和滑坡。
5.4.10 長江三峽庫區滑坡重點防治區(Ⅴ-2)
該區位於我國中南部的長江三峽地區,面積5.4萬km2。區內以中山地貌為主,坡陡谷深,年平均降雨量1200~1800mm,地質災害呈點多、面廣、危害大的特點。此外,受多種人為不合理工程活動的影響,地質災害又具有帶狀和相對集中於城鎮等人口密集區分布的特點。長江三峽庫區是滑坡高易發區。
該區具有一定規模、影響庫岸穩定和城鎮安全的地質災害點有2100餘處,重慶市的豐都、萬州、雲陽、奉節、巫山和湖北省的巴東、秭歸等縣(市、區)以及區內的210國道、212國道、319國道、318國道等主要交通干線的安全受到地質災害的威脅。
該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按國務院批準的《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規劃》部署。
5.4.11 鄂西湘西中低山地滑坡崩塌重點防治區(Ⅴ-3)
該區位於我國湖北和湖南省的西部,面積12.91萬km2。該區地貌形態多樣,以中低山為主,地質條件復雜,降雨豐沛,是滑坡、崩塌高易發區。
該區發生的5500處地質災害中,滑坡3633處、崩塌482處、泥石流94處、地面塌陷229處、地裂縫81處。截至2003年,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937人,直接經濟損失3.49億元。威脅十堰市等城市、焦柳線等交通干線的安全。
該區防治重點是交通干線兩側、重要基礎設施區和人口集中居住區的滑坡、崩塌災害。
5.4.12 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點防治區(Ⅴ-4)
該區位於我國湖南省,范圍包括湘中新化—冷水江市,漣源—婁底市、湘潭市、常寧、郴州、臨武。面積7.08萬km2。
該區地處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過渡地帶。以山、丘為主的多種地貌類型組合為特徵。碎屑岩、碳酸鹽岩等發育。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變化梯度大,洪、澇、旱災害頻繁發生,是地面塌陷和滑坡高、中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發生的1770處地質災害中,滑坡1062處、崩塌180處、泥石流89處、地面塌陷173處、地裂縫26處。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331人,直接經濟損失4.3億元。威脅郴州、婁底等礦業城市、邵陽和張家界等旅遊經濟發展帶的安全。
該區少數民族聚集,是重要礦業基地。防治重點:礦業城市、旅遊區的地面塌陷、滑坡、崩塌。
5.4.13 桂北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點防治(Ⅴ-5)
該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范圍包括桂林市、鹿寨以西,以及百色市、河池市等地區,面積12.60萬km2。
該區主要是峰林平原、丘陵盆地,地形切割較強,降水量豐富。岩性主要為變質岩、碎屑岩和連續型純碳酸鹽岩,岩溶發育強烈,地下水位埋藏淺,是崩塌和地面塌陷高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發生的2200餘處地質災害中,滑坡630處、崩塌1217處、泥石流7處、地面塌陷191處(群)、地裂縫42處。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171人,直接經濟損失1.5億元。
該區少數民族聚集,是生態保護重點地區。防治重點:能源基地和大型水電工程區的崩塌、滑坡、地面沉降。
5.4.14 雲貴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Ⅴ-6)
該區位於我國四川東部,重慶東北和東南地區,雲南東部,貴州六盤水、畢節、貴陽、遵義、銅仁等地區,面積17.65萬km2。
該區地貌屬於我國西部高原山地,平均海拔1100m左右,主要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帶,山高、谷深、坡陡,易產生滑坡、崩塌;在盆地區,由於碳酸鹽岩廣布,岩溶的強烈發育,易引發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是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高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發生的近5000處地質災害中,滑坡2505處、崩塌497處、泥石流260處、地面塌陷247處(群)、地裂縫454處。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1768人,直接經濟損失5.9億元。受威脅的城市和礦區主要有昆明,六盤水、畢節等地的煤礦山,貴陽、黔南等地的磷礦山,遵義、銅仁等地的汞礦山等。
該區少數民族聚集,是生態保護重點地區。防治重點:城市和礦山地區的地面塌陷、滑坡、崩塌。
5.4.15 川滇南北構造帶滑坡崩塌泥石流重點防治區(Ⅵ-1)
該區位於我國青藏高原東部,范圍包括涼山州大部分,甘孜州部分、樂山地區部分,大渡河中下游,岷江流域、安寧河流域,雅礱江下游及黑水河上游,東川和小江流域,面積13.54萬km2。
該區地質構造復雜,地形十分陡峭,鬆散碎屑物質極其豐富,生態條件十分脆弱,降雨量大,具備了泥石流活動最為有利的地形和物質條件,滑坡、泥石流活動均較強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發生的5500餘處地質災害中,滑坡3474處、崩塌283處、泥石流652處、地面塌陷44處、地裂縫8處。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1343人,直接經濟損失10.2億元。滑坡泥石流易造成堵江,威脅河谷兩岸重要基礎設施、城鎮和交通干線的安全。
該區少數民族聚集,是生態保護重點地區和大型水利水電工程開發區。防治重點:重要水電工程、城鎮、交通干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
5.4.16 滇西橫斷山高山峽谷泥石流滑坡重點防治區(Ⅵ-2)
該區位於雲南西部,面積17.58萬km2。
該區地勢北高南低,以高山、中山為主,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奔騰於群山之中,地形切割強烈。岩性復雜,碎屑岩、碳酸鹽岩及變質岩、岩漿岩均有大片出露、交錯分布。歹字型構造與經向構造重接復合,活動斷裂密集,屬滇西地震帶展布范圍。是泥石流、滑坡高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發生的3800餘處地質災害中,滑坡2561處、崩塌123處、泥石流520處、地面塌陷19處、地裂縫6處。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8845人,直接經濟損失11.2億元。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於怒江、瀾滄江河谷及其支流沿岸,威脅兩岸基礎設施、居民點的安全。
該區少數民族聚集,是生態保護重點地區和大型水利水電工程開發區。防治重點:重要水電工程區、居民點、交通干線兩側的泥石流、滑坡。
❸ 簡述陝西省北部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陝西省北部是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氣候比較乾旱;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
❹ 時空分布特徵中,時間分布特徵和空間分布特徵各指什麼
根據地理現象的空間分布狀況,我們可以用不同的空間維度來表達。而空間維內度則是根據地理對象的實容際分布特徵以及地圖表達的需要來確定的,根據地理現象的空間維度,地理現象可分為點狀分布、線狀分布、面狀分布和體狀分布。
時空分布特徵又引進了時間的概念,即表示某一事物的空間分布在時間維度上的變化特點。
❺ 內動力地質災害的主要活動特徵
(一)各種內動力地質災害的聯系與分類排序
我國各種內動力地質災害,將其與地殼運動特徵聯系起來分析,就可以大致看出地殼運動的全過程(表3-2)。推動其形成、發生、發展的共同力源主要是地應力。各種內動力災害都是在地殼運動中,地應力和能量積累、釋放的全過程,地殼運動是長期的連續過程,運動速度具有長期相對均勻性,而又具有短期的不均勻突變性。由於地球在宇宙空間運動的規律性(如自轉、公轉),必然導致內動力地質災害的復雜性與規律性共存。
表3-2 中國內動力地質災害的各種活動特徵統計一覽表
各種內動力地質災害是現今地殼運動的各種不同表現形式的總效果,它們之間具有成生排序、成生聯系,都可以分別劃分序次、序幕,大都主要由地應力推動孕育、形成、發生、發展、轉化、轉變等一系列成生過程……從地質力學觀點看問題,它們之間的關系實質就是構造體系概念的延伸,也可以認為它們是現今地殼運動中的成生伴侶,都是現今地殼運動的統一整體(構造體系)的各個組成部分,或者稱為地殼運動構造體系中的各個成員,總之,可以基本肯定是具有親緣成生聯系的巨大全球性構造體系的組成部分。由此利用它們之間彼此關系為災害預測預報打開一條通道,如果應用失誤也會增加錯報、誤報的可能,也表現出事情的兩面性[1-10,17-30]。
(二)內動力地質災害活動發展的趨勢性和周期性
地震災害在我國破壞性嚴重,歷史資料積累豐富,既具有幾百年、幾十年、幾年的周期性,還具有年、月、日的周期性,構成了完整的周期性系列。構造地裂縫活動根據歷史資料和建築物修復記載,具有幾百年、幾十年、幾年的周期性。如果把斷層位移測量中的年周期性、月周期性、日周期性與構造地裂縫的已知周期性結合起來考慮,就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周期性系列,從而可以看出構造地震的主要成因就是斷層活動,二者均具有完整的周期性系列。火山活動在我國近代減弱,現今大都為休眠狀態,據記載具有300年左右的周期性活動;但是,國外火山活動史料研究表明,火山活動也具有多種周期性活動特徵(表3-2)。
煤瓦斯突出災害、沖擊地壓災害和岩爆災害已經發現具有十幾年、幾年、年、月、日等周期性。但由於礦山地下工程災害缺少長期歷史資料的記錄和系統整理研究,目前還難以知道是否存在幾百年的周期性。坑道形變災害已知具有年周期性活動特徵,其他周期性變化是否存在,目前尚缺少資料。
與周期性並存的是災害活動發展的趨勢性。隨著時間的推進,災害具有明顯的增強或減弱趨勢性,它們大概並不是簡單的周期性重復,而是在周期活動的背景上,又達到了新的空間部位。例如在斷層位移測量中,發現在斷層兩盤作相對橢圓形、「8」字形、波浪形、直線形等年周期性運動的背景上,還具有年趨勢性位移(圖3-1)。由此說明內動力地質災害的發展進程,可能存在著螺旋式發展前進的特徵,查明和認識這個規律,無疑對於災害的預測、預報是重要的[17-25]。
(三)活動構造體系對內動力地質災害分布的控制性
活動構造體系對內動力地質災害的分布,具有明顯的控制性,如中國東部的新華夏系、西部的河西系與青藏反「S」型構造體系,控制了我國主要災害的分布。而在活動構造帶附近則是大多數災害集中分布點,並形成了不同種類的災害構造帶。同時隨著時間進程,災種的分布具有選擇性、重疊性、遷移性、補償性等[0]1。
1.災種分布對構造帶的選擇性
沿著貫穿我國東部的長春-廣州活動斷裂帶,我們可以見到煤瓦斯突出、沖擊地壓、地下熱害的分布具有普遍性。7級以上的地震災害主要集中該帶的華北區段(中段),而華南區段(南段)則沒有發生過大震,表明大震分布沿長春-廣州帶具有分段選擇性。又如華南區有4條平行分布的北北東向新華夏系構造帶,只有東南沿海帶內發生過7級以上的大震,其他3條構造帶則無大震,表明大震對類似的構造帶存在著明顯的選擇性和差異性。
2.構造帶中多種災害分布的重疊性
構造帶中災害的分布除了選擇性,也還有重疊性。例如長春-廣州斷裂帶中段(即郯廬斷裂帶的主要部分),重疊發育地裂縫、活動斷裂、地震、煤瓦斯突出、沖擊地壓、地下熱害、火山活動、鑽孔套損等多種災害,幾乎所有內動力地質災害,均在該地段重復發育,充分表明了重疊性的特徵。但是在華南區湖南西側的新華夏構造帶中,幾乎很少發生內動力地質災害,僅有煤瓦斯突出和少數水庫誘發地震災害。又如東北區內蒙古東側的新華夏系構造帶中,同樣也很少發生內動力地質災害,僅有少數休眠火山分布。這種情況被稱為缺失性。
圖3-1 斷層面上兩盤相對位移運動的四種年周期性形狀矢量軌跡線圖
3.內動力災害活動在構造帶之間的遷移性
地震活動的遷移性,已經積累了很多資料,並為大家所熟悉。又如1959~1988年中國主要構造地裂縫災害的活動,具有明顯的往復遷移性。它們在華北地區附近展布,在1963~1967年間,地裂縫活動自西往東遷移,即自陝西往山西、河北、山東遷移活動;平靜間隔7年後,1974~1978年間,又反過來自東往西遷移活動,即自山東往河北、山西、陝西作遷移活動;再平靜間隔4年後,1982~1988年間,再又自西往東作遷移活動,即又自陝西往山西、河北、山東依次遷移活動,表明具有反復往返的遷移特徵。
4.各種內動力地質災害在活動構造帶中的補償性與同步性
前述災害的重疊性和缺失性主要是指空間分布上的補償與同步的特徵之一。這里所述補償性與同步性,主要是指不同災種之間,在時空分布上補償關系或同步關系。以陝西西安地區為例,西安地裂縫群的發育活動高潮與全國6.5級以上大震活動高潮、西安熱水井自噴、西安微震活動增強等在時間上具有明顯的同步對應關系,在1976年前後全國出現的大震期間,陝西、山西汾渭斷陷地塹歷史強地震帶中,則沒有出現過5級以上的地震,而地裂縫則較普遍強烈活動,西安地裂縫也達到活動高潮,顯示了區域性時空的同步補償關系。同時西安地區的微震密集地段與地裂縫發育地段不重合,也顯示了時空的同步補償關系,可能系由不同災害活動方式釋放地應力和能量,使之趨向於各自的平衡狀態[10,26]。
又如中國大陸東部,自1949年以來,大於等於7.0級大震具有兩個活動幕:①1954~1957年為活動幕(3年),之後為平靜期(9年);②1966~1977年活動幕(11年),其後已經平靜32年(至2009年),目前尚未結束。地震與煤瓦斯突出基本上呈現負向補償對應關系,即地震平靜期中,出現煤瓦斯突出高潮,如:①1960年前後出現一次突出高潮;②1975~1981年(6年)又出現突出高潮,大致都在大震平靜幕,再平靜10年(1981~1991年),再次出現連續18年尚無結束跡象的特大突出高潮;至2005年表現該高潮進入峰值狀態,分別在2005年和2009年各發生三次特大礦難(表3-3;圖3-2):
表3-3 2005年與2009年華北區和東北區出現突出礦難高潮表
2005~2009年突出特大礦難平均每年接近2次,2000~2004年每年平均約為1次由此表明,2000年起進入高潮,2005~2009年進入高潮峰值狀態;何時結束,目前尚難確定。同時,表明新的大震活躍期仍有往後推遲的到來的跡象。這就是內動力地質災害互動補償發展的又一例證。
圖3-2 中國大陸東部1949年以來≥7.0級大地震與煤瓦斯突出重大礦難互補對應關系分析
5.內動力地質災害的分區性
我國境內各種內動力地質災害常受活動構造體系分布的控制,沿著活動構造帶經常災害集中成帶;而在帶間相對穩定的塊中,災害往往星散出現,災害也經常相對較輕。它們具有明顯的分區性和分帶性。
(四)人為活動對內動力地質災害的影響
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資源開發速度迅速發展,人為工程活動不僅規模大,工程活動深度也在不斷增加。由此引發礦山工程災害、地下工程災害等,諸如坑道形變災害、鑽孔套損災害、煤瓦斯突出災害、沖擊地壓災害、岩爆災害、礦山誘發地震、地下熱害等的嚴重程度也在不斷呈現增長的趨勢。
人為地面工程活動改變了地質環境狀態,經常誘發內動力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諸如水庫誘發地震災害,井孔注水誘發地震災害等。
應該引起充分重視的是,人類活動誘發的內動力地質災害,從廣度上或者從危害程度上,有時甚至大大超過內動力作用災害,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超過若干倍。例如西安地裂縫災害,據研究結果表明:地面沉降的疊加,導致地裂縫急劇的垂直位移和拉張,使所有坐落在其上的建築物均遭損壞。經過測量分析,人類過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量與構造沉降量之比近9:1。可見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之大。因此,合理開展工程活動,已經成為減災、防災的重要環節,保護和改善地質環境對減災、防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10]。
❻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分布特徵
地震多分布在中國兩個區域:(1)阿爾比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主要在請那藏高原外圍地區(2)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主要在中國沿海的海洋里
❼ 中國地質災害的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全面)
我國地質災害種類齊全,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管理司等,1998)。它們是:1. 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2. 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9.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等;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與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格局和新構造運動的強度與方式,岩土體工程地質類型、水文地質條件等)、氣象水文及植被條件,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及其強度等有著極為密切關系。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構造帶和喜瑪拉雅構造帶聚匯部位,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和印度板塊向北對亞洲板塊的碰撞使中國大陸承受著最主要的地球動力作用。在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的碰撞邊界上產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瑪拉雅山脈,並使青藏高原受壓隆起,東部因太平洋板塊俯沖造成了華北、東北地殼向東拉張,形成華北和松遼沉降大平原。這兩種活動構造帶匯聚和西升東降的地勢反差,不僅形成了中國大地構造和地形的基本輪廓,同時也是形成我國地質災害種類繁多的根本原因。 東西向構造與北北東向構造的交叉,使中國在大地構造和地形(主要表現在山脈和盆地的走向上)上形成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區特點,從而使我國地質災害的區域空間分布同樣具有東西分區、南北分帶、亞帶成網的特點。 從西向東,大體可以以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哀牢山,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為界分為三大區。西區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殼變動強烈,構造、地層復雜,氣候乾燥,風化強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發育有地震、凍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質災害。中區為高原、平原過渡地帶,地形陡峻,切割劇烈(相對切割深度為巨大),地層復雜,風化嚴重,活動斷裂發育,因而主要發育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變形、黃土濕陷、礦井災害等地質災害。東區為平原及海岸和大陸架,地形起伏不大,氣候潮濕且降雨量豐富,主要發育地震、地面變形、崩、滑、流、河湖災害、海岸災害、鹽鹼(漬)化、冷浸田等地質災害。 從北向南,陰山~天山、昆侖~秦嶺、南嶺等巨大山系橫貫中國大陸,沿這些山系,崩、滑、流、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嚴重。它們的相間地帶(大河流域),土地沙化、鹽鹼化、黃土濕陷及水土流失、地面變形及崩、滑、流、岩溶塌陷等地質災害嚴重。 在新構造運動相對活躍的東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區,地震以及與之相關的地質災害較為明顯。 中國位於亞洲大陸東部,瀕臨太平洋,季風氣候顯著,具有較明顯的緯度和經度分帶特徵,加上疆域遼闊。地形復雜,具有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因此如暴雨、洪水、乾旱、冰雹、霜凍及溫差等許多不良氣候因素常常成為多種多樣的地質災害的誘發因素。在西北、華北和東北部分地區,氣候乾旱少雨,年內溫差懸殊,風蝕作用劇烈,土地沙漠、沙漠化、風沙化、土地凍融等災害發育嚴重。而在溫暖濕潤的東部、南部地區,尤其在西南山區,降雨多且集中,崩、滑、流災害頻繁發生。在東部平原地區,土地鹽漬化、沼澤化,冷浸田等地質災害廣泛分布。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幾千年來的人文活動,歷史上連綿不斷的戰亂,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過速增長,對自然的索取也不斷加重,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也愈來愈強烈。不合理的人類經濟工程活動也使得地質災害的發育日趨加劇。在東、中部地區,由於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規模開采礦產資源(包括油氣資源),導致地下水資源平衡條件破壞和岩土構造應力狀態發生變化,誘發並加劇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土地鹽漬、沼澤化、崩、滑、流、礦山災害等地質災害的發育和危害。在西部地區,由於超量開發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資源,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災害的發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也隨之增多。 在所有的地質災害中,除地震災害外,崩、滑、流災害是最為嚴重的,其以分布廣、災發性和破壞性強,具有隱蔽性及容易鏈狀成災為特點,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緩變型地質災害發展迅速,危害愈來愈大,成為令人擔憂的地質災害。 從「成災」的角度看,中國地質災害的區域變化具有比較明顯的方向性,即從西向東、從北向南、從內陸到沿海地質災害趨於嚴重。這是因為雖然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幾乎覆蓋了中國大陸的所有區域,但由於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使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顯著不同。東部和南部地區,人類活動頻繁而又劇烈,區內人口稠密,城鎮及大型工礦企業、骨幹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則損失慘重,另一方面,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而西部北部地區,雖然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但大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壞程度相對較低。調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業發達地區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正由自然動力型向人為動力型發展,由點狀向帶狀、樹枝狀、片狀發展。 近來,各種地質災害對我國危害程度日益加重,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逐年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等,2000),近年來由於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每年造成的損失上百億元,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造成的損失每年達200億元,岩溶塌陷和地下采空造成的損失超過5億元,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已在全國平原區的46個城市發生,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值得提出的是,我國的經濟建設活動正在由東向西、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地深入展開,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起步。一旦大規模經濟開發,也必然會出現嚴重的地質災害威脅,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也就是要處理好「發展經濟與保護地質環境」的關系。
❽ 時空分布等特徵
前寒武紀地質演化歷史長、期次多、構造復雜。最早形成於新太古代,代表性礦床為遼寧的紅透山銅鋅礦床等。前寒武紀鉛鋅礦床主要產在元古宙,並以中元古代為主(如:古元古代遼寧大型青城子、冀北特大型蔡家營;中元古代內蒙古超大型東升廟礦床、特大型甲生盤和冀東大型高板河礦床等)以及新元古代震旦系地層中的特大型四川大梁子礦床等。在構造空間上多分布在不同地質構造單元邊緣和裂谷系(裂陷槽、拗拉槽)內。如;華北陸塊北緣的東、中、西段元古宙裂谷系和揚子陸塊西側的康滇震旦系裂谷帶東側的邊緣活動帶是我國前寒武紀兩大鉛鋅成礦區(域)帶,並以華北陸塊北緣為主。另外在秦嶺、祁連、華夏陸塊的一些區域裂谷中也有不同程度的礦化帶生成。
礦床多以層狀、似層狀為主,其次為脈狀和透鏡狀或囊狀等為特徵的層控沉積噴流型(或熱水沉積型)為主。金屬礦物簡單,主要由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組成,其次為黃鐵礦、黃銅礦等組成不同類型的礦石。脈石主要以碳酸鹽岩類礦物等組成的各種類型岩石。
裂谷系的形成為鉛鋅礦賦存創造了有利構造環境,其形成是由於地殼多次強烈的運動、演化及相對穩定階段交替的結果。呂梁運動(1800Ma左右)是一次強烈的碰撞造山運動,使中國古大陸又一次碰撞匯聚,成為全球古元古代超大陸的一部分。在呂梁運動後不久,超大陸就開始進入裂解和離散階段,主要表現為伸展構造體系,形成了一系列的裂谷系、發育同生斷層,對於鉛鋅礦床的形成起到了控製作用。中元古代是全球范圍內的一個重要的裂谷發展階段,由於大陸塊體間的動力學機制在不斷的發生變動,因而,裂谷作用也是多期的,並伴隨裂谷的發展形成了一系列礦床。白雲鄂博裂谷作為狼山-白雲鄂博裂谷系的外分支就發生三期裂谷,即1728Ma左右為(鐵及部分鈮、稀土)沉積期;1300~1200Ma為火成碳酸岩漿活動期,與有關稀土流體交代了先期沉積存的稀土鐵礦床,使礦產進一步富集。800~700Ma為鹼性脈體活動(任英忱,2000)。最終形成超大型白雲鄂博稀土-鈮-鐵礦床。
古元古代以前呂梁運動期地殼岩石主要由片麻岩、麻粒岩及花崗岩-綠岩帶組成。火山活動以大面積的洋底鈣鹼性系列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紋質火山岩系列,形成一些VHMS型銅(鋅)礦床。中元古代是世界上鉛鋅礦床的主要成礦期。全球當時出現與伸展構造運動有關的非造山岩漿及海底噴流沉積活動,出現一些基性岩牆、岩脈(群),並與裂谷系平行,此時成岩以沉積為主,構造以拉張為主。在張開的、加深的溝槽內,形成了以碎屑岩為主的鉛鋅多金屬硫化物礦化帶,同時在海潮的側面淺水克拉通邊緣陸架環境中,特別是不同性質大地構造單元的過渡帶,如:邊緣海環境的被動大陸邊緣區,常形成幾百公里長的以碳酸鹽岩和次碳酸鹽岩類為容礦岩石的鉛鋅多金屬礦床。如:澳大利亞的布羅肯希爾、麥克阿瑟、芒特艾薩、希爾頓;加拿大的沙利文等鉛鋅礦等。華北陸塊北緣中元古代多處、多期次的裂谷作用形成一系列大、中、小型礦床,僅華北陸塊北緣西段中元古代狼山-白雲鄂博裂谷系內支渣爾泰山群內,分布著甲生盤、東升廟、炭窯口和霍各乞四個大型-超大型銅鉛鋅硫鐵礦礦床及對門山等近百個中小型礦床(點)。而且東升廟、甲生盤和炭窯口礦床中δ34S值相近,平均值等於或大於24.23‰,以富重硫為特徵,硫源以海相硫酸鹽為主(王魁元等,1994)。礦床中黃鐵礦含量均呈大型礦床以上,礦物成分上顯示黃鐵礦與閃鋅礦呈正相關關系,即黃鐵礦規模越大,閃鋅礦的規模也增多的趨勢。東升廟礦床是產於渣爾泰山群增隆昌組二岩段黑雲磁鐵石英岩和阿古魯溝組一岩段千枚岩中的超大型黃鐵鉛鋅銅礦床(黃鐵儲量1.45億噸、鋅518.9萬噸、鉛106.78萬噸、銅10.88萬噸)。大梁子鉛鋅礦床含有相當量的硫酸鹽礦物石膏,甚至形成石膏層。一般被認為是含
華北陸塊北緣是我國前寒武紀鉛鋅礦床的主要集中產地之一,其中鉛鋅儲量大於10萬噸以上礦床,目前已查的有近15個,中型以上的鉛鋅礦床有10個,除北緣西段的東升廟等4個規模較大的礦床外,還有北緣中段的蔡家營、高板河等,北緣東段的青城子、關門山等鉛鋅多金屬礦床。鉛儲量為306.14餘萬噸,佔全國鉛鋅礦床中的鉛總儲量的8.7%;鋅儲量為1184.71餘萬噸,佔全國鉛鋅礦床中鋅總儲量的12.8%。鉛鋅儲量佔全國前寒武紀鉛鋅總儲量的2/5左右。揚子陸塊西側的川滇裂谷帶東側的邊緣活動帶,是西南地區著名的產於震旦系地層中的鉛鋅多金屬成礦帶,目前已發現的礦床(點)382個(劉文周,2002),如:大梁子、天寶山等大中型以上的礦床鉛儲量為61.39餘萬噸,佔全國鉛儲量的1.74%;鋅儲量為413.63餘萬噸,佔全國鋅總儲量的4.47%。另外在皖南震旦紀上統藍田組作為皖浙贛成礦帶的一部分也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小型的鉛鋅鐵錳礦床。其它還有贛湘桂粵褶皺帶湖南的樅樹板(MVT型)鉛鋅礦床等。
❾ 地區地質災害概況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發育的主要地質災害(因素)有地震、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專、土地鹽鹼化、地屬面塌陷、地裂縫、沙土液化、黃河尾閭擺動、海底滑坡、泥流、海底崩塌、海岸侵蝕、活動斷裂、海底淺層氣、風暴潮、河口港灣淤積、水下軟泥層、活動性沙丘、地下水污染、古河道等。這些潛在的地質災害(因素)嚴重地威脅著上述地區的人民生命與則產安全,查明它們發育的時空特點將有助於環境地質質量的評估。
動力來源和形成機制決定著各種地質災害的時空分布特點、發育過程、關聯性、危害性和可控性。通過對山東沿海及近海地區各種地質災害發育特點的系統分析,著眼於各種地質災害形成的機理,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的地質災害劃分為地面變形、斜坡災害、流體災害、水土環境變異等。
❿ 地質災害的概念及特徵
(1)地質災害的概念
聯合國減災組織(UNDRO)(1984)對災害的定義是:一次在時間和空間上較為集中的事故,事故發生期間當地的人類群體及其財產遭到嚴重的威脅並造成巨大損失,以致家庭結構和社會結構也受到不可忽視的影響。
災害也就是地球表面因自然變異、人為因素或二者共同作用所引發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生活生產和生存發展條件造成的危害。災害的種類很多,根據主導成因可分為自然災害、人為災害、自然人為災害、人為自然災害,每一類災害又可進一步劃分出多個災種。
地質災害(GeologicalDisaster)是指在地球內動力、外動力或人為地質動力作用下,地球發生異常能量釋放、物質運動、岩土體變形位移及環境異常變化等,危害人類生命財產、生活與經濟活動或破壞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的現象或過程。
地質災害包含了致災動力條件和災害事件的後果兩個方面的含義。動力條件包合了外營力、內營力及人為活動的影響。災害事件的後果強調的是對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產生影響或破壞。若某種地質過程僅僅改變地質環境,並沒有破壞人類生命財產或影響生產、生活,則不是地質災害。
(2)地質災害的屬性特徵
地質災害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經濟屬性。自然屬性是指與地質災害的動力過程有關的自然特徵,如地質災害的規模、強度、頻次以及孕育條件,變化規律等。社會經濟屬性主要指與成災活動密切相關的人類社會經濟特徵,如人口和財產的分布、工程建設活動、資源開發、經濟發展水平、防災能力等。
地質災害的屬性特徵主要有:①地質災害的必然性與可防禦性;②地質災害的隨機性和周期性;③地質災害的突發性和漸進性;④地質災害的群體性和誘發性;⑤地質災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復發性;⑥地質災害的區域性;⑦地質災害的破壞性與「建設性」;⑧地質災害影響的復雜性和嚴重性;⑨人為地質災害的日趨顯著性;⑩地質災害防治的社會性和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