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調局地質資料
Ⅰ 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的介紹
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原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集地質版調查、科學研究和權地區項目管理為一體的全國六大區域綜合性地質調查機構之一,是直屬中國地質調查局的事業單位。其主要職能任務是:承擔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及相關綜合研究工作;開展東北地區地質調查工作部署研究;承擔東北地區公益性地質成果資料信息的接收、保管和服務;承擔東北地區有關項目管理和監督工作。
Ⅱ 英國地調局地質調查資料數據服務概況
趙小平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摘要 本文從服務產品、服務方式、價格機制及版權政策等方面概要介紹了英國地調局的地質資料數據服務現狀。
關鍵詞 地質資料;服務產品;服務方式;版權政策
英國地調局(BGS)成立於1835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國家級地質調查機構,也是英國最主要的地學信息中心。作為一個公共服務部門,英國地調局的主要職責是向英國各級政府部門提供全方位的地學建議,並向企業、學術團體和公眾提供公正的地學建議。近年來,由於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英國地調局的目標使命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越來越重視地學信息的社會化服務和地學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並在服務范圍和服務方式上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將自己定位為一個知識型科學服務提供者和一個著眼於用戶的戰略性地學組織。本文將從服務產品、服務方式、價格機制及版權政策等多個方面對英國地調局的地質調查資料服務進行全方位的介紹。
1 服務產品豐富多樣,種類繁多
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調查局,英國地調局的地質調查工作區域不僅涵蓋英國本土,還包括英聯邦各成員國以及其他國家,工作成果相當豐富,提供的地學產品種類繁多。根據產品的性質,主要劃分為:①地質圖。包括各種比例尺的地質圖,這些地學圖件大部分以列印形式提供,小部分為影印版,可以按需生產。部分地學圖件提供了索引地圖,用戶可根據索引地圖搜索和提取相關信息。②地質書籍和地質指南。包括地質研究報告、特殊區域地質指南、特殊地區圖冊等。③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水文地質數據產品。主要包括各類地球化學圖冊、地球物理圖冊、地下水脆弱性圖冊、水文地質圖以及水文地質報告。④礦產方面的出版物。即大量與英國礦產資源相關的出版物,內容涉及礦產評估報告、礦產勘查報告、重要礦產評估報告、地方和區域資源評價報告、礦產品開采統計數據等。⑤教育和休閑產品。即一些科普讀物,主要受眾是那些業餘地質愛好者和學生。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英國地調局地學數據中心擁有大量的數字數據產品,這些產品主要分為數字地學圖件和數字數據。數字地學圖件:英國地調局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生成了大量標準的數字地學圖件,其中數字地學圖件有陸地地質圖、近海地質圖、地球化學圖、地球物理圖和1:25萬海洋測深圖,礦產資源圖和水文地質圖即將以數字形式提供利用。數字地學圖件分為光柵圖像和矢量數據,並具有多種格式和結構,如 ArcView和Mapinfo或其他格式,具體視主題而定,其價格根據圖層區域、不同專題和不同比例尺而變化。數字地學數據:英國地調局擁有大量數字地學數據,數據涵蓋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地質災害、水文地質、填圖、礦產資源等多個領域。這些數據均可通過英國地調局的地學數據索引系統GDI(Geoscience Data Index)進行查詢,但所有數據均須簽訂版權協議之後才能使用。英國地調局還擁有龐大的元數據查詢庫,通過該資料庫,用戶可以查詢以下類別的元數據:鑽孔、工程地質、坑探工程、常用地質術語、地球化學、地質年代學、地質圖、地質論文集、地質過程模擬、地質分區、地球物理、水文地質、陸地調查、岩相學、海洋地質、礦產、古生物、石油地質、岩石學、區域地質、遙感、采樣、沉積地質、地震地質、基岩地質、標本採集、地層學和構造地質等。
2 地質資料數據的網路服務先進、完善
英國的地質調查成果信息化程度較高,已經建立了數十個相關地學資料庫,並大力開發基於網路環境的數據服務平台。從世界范圍來看,英國地調局的地質調查資料數據在線服務開展得相對較早,並且在世界上率先採用了地質資料數據一站式服務模式,即用戶只需登錄英國地調局的網上商店,便可檢索並訂購英國地調局提供的各項數據服務,獲得自己所需的地質資料數據。這種服務模式使得用戶在指定地點同時完成以往需要在多個地點多次完成的任務,使用戶的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資料數據的服務效率。
英國網上商店的功能全面,用戶可以瀏覽了解英國地調局所有的分類成果信息與相應價格,通過網上填寫訂單與直接填寫信用卡兩種方式進行購買。例如,用戶選定一個區域,希望了解該地區基礎地質情況,或者放射性岩石分布情況,在網上提交需求並付費,英國地調局的在線服務系統就會自動搜索網上的資料庫,按照標准報告格式,自動抽取相應文字資料、數據、圖件,形成一個電子報告,並發送給用戶。網上商店主頁設置的功能模塊主要有產品目錄、檢索、簡訊、購物筐、立即購買和聯系方式等。產品目錄模塊主要羅列了教育和休閑產品、地質圖、地質類書籍和指南、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及水文地質學、礦產類出版物、國外地學出版物和技術類出版物、圖件索引7個產品類別,點擊這些產品類別用戶可以獲得相關產品的簡要介紹和產品目錄。在檢索功能模塊中,用戶可以在檢索欄中輸入檢索信息直接進行檢索,也可以點擊「按類別檢索」、「按產品檢索」和「按圖形檢索」3個輔助功能鍵進行檢索。簡訊模塊主要用於發布最新的產品信息,幫助用戶了解英國地調局新近有哪些產品開始提供利用服務。相關鏈接欄目則用於網上商店的相關信息鏈接,如「目錄下載」、「如何使用網上商店」、「產品使用條件和條款」等。
3 服務方式靈活,產品價格明確
3.1 服務方式靈活
作為一個以市場經濟為主的發達國家,英國地調局的數據資料產品服務方式多樣,手段靈活。英國地調局在諾丁漢、愛丁堡、倫敦等地設置了多個產品直銷點,主要產品有地質圖、地球物理圖、地球化學及環境災害方面的圖件、地學科普讀物、岩石礦物標本以及二次加工的人文裝飾用品、數字產品光碟;還出售英國軍測局出版的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圖等。這些直銷點同時接受郵件訂購服務和數據產品加工服務。英國地調局的地學數據資料除該局的直銷點之外,也可由許多從事專門服務的機構網站,如房地產商(涉及開發地段的地質、環境、地下水等與地質有關的信息)進行分銷,英國地調局向分銷商返回一定比例的銷售收入(如對房地產商為20%左右)。
隨著網路的興起和繁榮,英國地調局在地學數據資料網路服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資金,並緊跟電子商務潮的流行,與英國電子商務委員會合作設立了專門的網上商店,增加了電子商務專欄。用戶可以直接通過網路查看並了解英國地調局所有的分類成果信息與相應價格,並通過網路購買所需地學資料。
3.2 產品價格明確
英國地調局地學數據資料的網上價格(含稅、工本費、運費),主要由數據信息中心與客戶服務部聯合根據市場客戶需求制定(政府不幹預,但需要依法納稅),並根據時間與地區的不同,對產品價格進行不斷的調整。所有產品都明碼標價,用戶可以在網上免費下載產品目錄和相應的價格信息。英國地調局產品的國內郵費隨產品定價的多少而不同,少於4.99英鎊的免費,5~9.99英鎊、10~19.99英鎊、20~29.99英鎊、30~49.99英鎊、50~99.99英鎊以及高於100英鎊的產品郵費分別為:1.25英鎊、1.95英鎊、2.95英鎊、3.95英鎊、5.50英鎊和7.50英鎊。對於國外用戶來說,郵費可能更高。英國地調局的部分產品還需另交增值稅,這在產品目錄中有說明,但出口產品不交增值稅。
英國地調局的地學數據產品價格相當明確,但並非一成不變,會根據具體使用條件(如使用年限和許可人數)而進行相應的調整。下面就以數字地學圖件為例進行說明。
英國地調局數字地學圖件針對用戶收取的費用稱為許可費。許可費中包括數據製作費(Data Prep-aration Charge,DPC)、數據使用費(Data Usage Charge,DUC)和許可證管理費(Licence Administra-tion Charge,LAC)。第一年的許可費包括數據製作費、數據使用費和許可證管理費。繼續使用費用則包括數據使用費和許可證管理費。需要注意的是,許可費中包括的數據製作費是指標準的數據製作費。如果客戶對GIS數據的結構、設計和數量有特殊要求,則需另行交納數據製作費,此數據製作費不同於作為數字許可費組成部分的那部分數據製作費。
表1 英國地調局數字地學圖件不同使用年限許可費表
表2 英國地調局的多用戶許可協議費階梯許可費表
英國地調局現行的產品許可費制度鼓勵用戶一次性購買較長使用年限的產品,也就是說,所購買產品的使用年限越長,就越節約成本(表1)。例如,要一次性獲取為期5年的許可,所需支付的費用為:5×DUC+DPC+LAC。如果打算按年度續約,則5年期許可所需支付的費用公式如下:第一年至第五年的費用分別為DUC+DPC+LAC,DUC+LAC,DUC+LAC,DUC+LAC,DUC+LAC,這樣,產品的5年使用許可費=5×DUC+DPC+5×LAC。按年度續約要比一次性簽約多交4倍的許可證管理費。
另外,該許可費制度還鼓勵用戶購買多用戶數據許可協議,即許可用戶數越多,價格越優惠。表2是英國地調局的多用戶許可協議費階梯許可費表。
4 版權、版稅及保密問題
4.1 版權
英國地調局作品版權的依據是1988年《版權設計和專利法》和《數字數據供給條件(2003~2004年)》的規定。英國地調局作品的版權屬於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NERC),英國地調局知識產權管理處被授權代表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頒發這種許可證。為了不使版權受到侵犯,凡與作品版權有關事宜須經版權所有者的許可。在一般情況下,須持有特定的版權許可證,而且須交納適當的年費才可復制英國調查局的作品。持年(許可)證的受證人有權按規定摘錄英國地調局的圖件和其他文件轉給第三者,但這種許可證的受證人無權將英國地調局的作品當成受證人自己的作品,也無權以這種假象發表作品。
英國地調局的版權許可證不包括任何數字作品的復制和使用權,為此須得到專門許可。它也不包括英國地調局作品的其他推廣使用權,任何推廣使用都須得到單獨同意。使用英國地調局的攝影作品也要得到單獨許可。英國地調局頒發的數字作品一律須憑單獨的英國地調局頒發的數字作品許可證才能引用。每個許可證只能根據為受證人指定的幾項用途(或只根據許可證為受證人所在的單位、承包人或轉包人指定的幾項用途)使用數據集。對於已按預定的用途只使用了部分數字數據,後來未使用其餘部分的數字數據的許可證,不退許可證費。
4.2 版稅
如果所使用的數據經過處理或得到增值,從而提供了供咨詢合同用的產品或可公開出售的商品(不論以模擬形式還是數字形式),要向BGS交納版稅。版稅根據產品(商品)性質和發行的拷貝數量交納。如果將BGS的作品合到商業計算機信息系統,也要交納版稅。版稅數額和交納頻率要根據約定的條款和合同條例確定。BGS知識產權管理處應提前規定版稅的性質和版稅的數額,保證預期的產品(服務)不影響BGS自己使用作品。BGS保留免費徵收公開銷售的增值產品的拷貝交給地質資料館的權利。
4.3 保密制度
以英國地調局的圖件為例,其版權所有者既包括英國地調局,也包括軍械部。英國地調局的大多數地質圖使用軍械部的地形數據,後者屬「頂級版權」(Crown Copyright),英國地調局承認其地質圖和其他出版物的「頂級版權」(及其他版權所有人)。軍械部的作品只能經軍械部頒發給許多用戶的許可證才可復制。因沒有軍械部許可證而無法復制其地形數據的用戶,必須與軍械部進行交涉。僅憑軍械部許可證無權復制英國地調局的圖件;同樣,僅憑英國地調局許可證也無權復制受「頂級版權」保護的作品。
Ⅲ 前中央地質調查所區域地質調查及成果
劉 松
陳寶國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摘 要: 前中央地質調查所 ( 1916 ~ 1950,簡稱地調所) 在新中國成立前總領和規劃全國的地質調查工作,在中國的地質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地調所進行了大量野外地質調查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在地質人才的培養方面,為新中國輸送了一批優秀的地質學者。本文從地調所所處的社會環境入手,介紹了其區調概況、在地質理論方面及人才培養方面的貢獻。
關鍵詞: 地質調查所 區域地質調查 地質學 科學技術史
一、地調所成立背景及發展沿革
前中央地質調查所 ( 其前身是 1912 年初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實業部礦政司地質科)由民國北京政府工商部礦政司於 1913 年 9 月設立,因專業人才缺乏,1916 年 7 月才真正開始了全面的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該所先後由北京政府農商部,南京國民政府農礦部、實業部、經濟部直轄。1950 年全國地質科學機構進行了調整重組,地質調查所之名從此成為歷史。
二、地質調查所區域地質調查概況
1. 准備時期 ( 1913 ~ 1915)
1913 ~ 1915 年,這段時期可稱為中國早期區域地質調查的准備時期。由於缺少地質調查人員,這一時期的地質調查主要是丁文江、翁文灝、章鴻釗等幾位奠基人及其地質研究所學員進行的野外調查。此期間簡單區域地質調查情況見表 1。
這一時期,中國近代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在中國剛剛起步,學科分化不細,受經費緊張、技術落後、地質人才缺乏等條件限制,地質調查所沒有條件開展系統的、大規模的地質調查與研究。因此,地質調查所開展地質調查的主要目的是勘探礦產資源和積累地質資料。
表 1 1913 ~1915 年區域地質調查簡表
2. 草創時期 ( 1916 ~ 1927)
1916 ~ 1927 年是地質調查所區域地質調查的創業階段。這一時期是北洋軍閥統治中國最黑暗的時期。地質調查所幾經改制,勉強維持,地質資料一片空白,此時期野外地質調查規模很小,每年有 2 ~5 個地質調查隊在野外工作,每個調查隊由 2 ~3 名地質學者組成。野外調查隊一般是由一位經驗豐富的專家帶領一兩位年輕的學者,或是幾位年輕學者組成調查隊到各調查區域調查地質礦產情況。其調查任務主要是應工商部、省實業廳及一些煤礦公司的要求來進行。其調查區域和內容大多在華北、華南和東北各地考察礦產資源和地震災害情況,且以煤田地質調查為主。主要區域地質調查見表 2。
表 2 1916 ~1927 年區域地質調查簡表
3. 大發展時期 ( 1928 ~ 1945)
1928 ~ 1945 年是中國早期地質調查的大發展階段。
進入 20 世紀 20 年代後期,地質調查所已經發展成為國內研究和調查能力最強的地質調查機構。無論從人力、物力還是技術上都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野外地質調查工作。進入30 年代後,地質調查所經濟情況開始好轉,不但政府的撥款增加,基金會和社會的資助明顯增多。同時隨著地質科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進入地質學領域,涌現出一批新的地質學家,如李春昱、孫健初、王曰倫、尹贊勛、趙亞曾、田奇雋、計森榮、潘鍾祥、楊鍾健、謝家榮、王竹泉、裴文中、賈蘭坡、李善邦、侯光炯、馬溶之等。他們為促進我國地質科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35 年地調所遷到南京,所內環境優美,學術氛圍良好,組織機構完善,科技人員不斷充實加強,各學科涌現的權威專家和周口店 「北京人」的發掘,為地調所贏得了較高的聲譽。
隨著人才儲備和科研能力的增強,這一時期地調所小規模的區域地質調查明顯增多,同時也開始組織大規模的野外考察活動。如翁文灝、黃汲清、朱森、李春昱、楊曾威調查熱河北票附近地質構造 ( 1928) ; 趙亞曾、侯德封、李春昱調查開平盆地及其附近地質( 1928) ; 王竹泉、黃汲清調查熱河阜新煤田地質 ( 1928) ; 丁文江領導的西南地區地質調查 ( 1929 ~1931) ; 趙亞曾、侯德封、李春昱調查開平盆地及其附近地質 ( 1929) ; 譚錫疇、李春昱調查四川地質 ( 1929 ~ 1931) ; 王竹泉、潘鍾祥調查陝北石油地質 ( 1932 ~1933) ; 孫健初調查綏遠及察哈爾西南地質 ( 1930 ~ 1933) ; 黃汲清、王曰倫領導的南嶺地區地質調查 ( 1936 ~1937) ; 葉連俊、關士聰1940 ~1941 年到甘肅西秦嶺進行的地質礦產調查; 1941 年程裕淇等在西康開展區域地質調查; 1942 ~1943 年黃汲清、楊鍾健、程裕淇、周宗浚等到甘肅、新疆進行油田調查等。這些比較重要的野外地質調查成為當時區域地質調查發展的標志。
此期間地質調查所組織了兩次大規模的地質調查———西南地質大調查和南嶺地區地質調查。這兩次調查稱之為舊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兩次野外考察。1929 年,由丁文江領導的對中國西南地區的地質考察工作,幾乎動用了所中的全部骨幹力量、配置了良好的野外考察設備。歷時一年的野外考察成果豐富,考察隊採集了大量地質標本,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1943 年建立西北分所後,由王曰倫領導有計劃地開展西北地質礦產的調查。首先開始甘肅省比例尺 1∶ 20 萬的地質填圖,同時路兆洽、陳夢熊進行了靖遠、景泰地區的煤田調查; 畢慶昌、何春蓀等進行了隴東地區的煤田調查; 1945 年,組織了以王曰倫為隊長的祁連山地質礦產考察隊,主要有李樹勛、黃劭顯、陳夢熊、劉增乾等,自西寧經門源、俄博等地進入河西走廊,成為我國第一個橫跨祁連山的地質調查隊。
當時外有戰爭的困擾,內有所長的數度更換,經費緊張,生活艱苦,野外治安險惡,要冒著生命危險去考察。在這種情況下,地質調查所的學者們仍勵精圖治,積極組織野外調查。調查主要局限於西南、西北各省,地質調查工作還是取得了較大發展。表明地質學者的愛國主義篤誠與艱苦奮斗的作風,對於發展地質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4. 停頓時期 ( 1946 ~ 1950)
1945 年抗日戰爭勝利,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這時北平分所恢復了工作,接收中國台灣地質調查所,設立了長春辦事處,地調所又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劉東生、楚旭春、姜達權、李廣源、張咸恭、沈永和、周慕林、劉秉俊、章元龍、沈其韓、朱福湘、程伯容、張瑞錫等在這一時期入所。因內戰爆發,經費困難,野外地質調查幾乎陷於停頓,不得已轉入以室內研究為主。這一時期所中學者只做了為數不多的小規模野外調查,主要對北京和西北地區進行了局部的地質考察,主要的區域地質調查有: 1946 年 4 ~ 11 月劉增乾、張爾道、劉乃隆、喬作栻調查酒泉、張掖、高台間祁連山、合黎山地質礦產 ( 與玉門油礦合作) ; 1946 年 12 月黃劭顯、喬作栻測繪甘肅成縣黑峪鄉銀洞灣重晶石礦區地形地質圖; 1947 年 4 月至 1948 年 2 月喬作栻、靳毓貴、王瑗負責開采銀洞灣重晶石礦,並調查礦區外圍地質 ( 與玉門油礦合作) ; 1948 年 5 ~11 月王曰倫、喬作栻、靳毓貴、王瑗調查青海東北部地質礦產。
三、地調所在地質制圖及地質理論方面取得成果
從 1913 年成立到 1950 年結束的近 40 年間,地質調查所在地質學一些重要領域取得了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重要成果。
( 一) 地質圖的繪制
1. 分區地質填圖
分省或分區地質圖多見於地質調查報告中,是全國地質總圖填制的基礎,尤其是中比例尺 ( 1∶ 20 萬、1∶ 25 萬) 地質圖的覆蓋程度與工作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地質工作總體水平的標志,具有重要的地位。
1913 年底由丁文江與梭爾格繪制的 《1∶ 10 萬井陘煤田地質圖》、《正太鐵路沿線部分地質圖》,是中國人進行系統的地質填圖的開端。在大比例尺地質圖繪制方面有特殊意義。
中國測制第一幅詳細地質圖件是 1∶ 10 萬北京西山地質圖,附在 1920 年出版的由葉良輔主編的 《北京西山地質志》中。
具有代表性的內容詳盡、准確,而且採用了科學的繪圖程序的地質圖,是由丁文江率領地質調查隊填繪的 1∶ 20 萬地質圖。還有王竹泉的 1∶ 10 萬大青山全區地質圖; 正太鐵路沿線地質圖 ( 王曰倫,1∶ 40 萬) ; 膠濟鐵路沿線地質圖 ( 譚錫疇,1∶ 10 萬) ; 浙江西部十一縣地質圖 ( 趙亞曾、劉季辰,1∶ 50 萬) ,等等。
2. 全國地質總圖繪制———1∶ 100 萬與 1∶ 300 萬地質圖
編制大區域小比例尺地質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大比例尺地質圖是繪制小比例尺地質圖的基礎。地質調查所始終把繪制 1∶ 100 萬地質圖作為主要的工作,並制訂計劃實施。
但由於地質資料缺乏、人員少、技術落後等各種原因,1∶ 100 萬地質圖的編制十分緩慢。1924 年譚錫疇主編完成了 《北京—濟南幅地質圖》; 1926 年王竹泉等編制完成了《太原—榆林幅地質圖》; 1928 年李捷等編制完成了 《南京—開封幅地質圖》。
為了加快制圖進度,1936 年,專門成立了由翁文灝、黃汲清負責的中國地質圖編撰委員會。主要任務是編制 1∶ 100 萬小比例尺的地質圖。因戰爭的爆發制圖工作不得不中斷。
1945 年春,地質調查所繼續 1936 年制定的地質圖繪制計劃。利用長期積累的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的資料,投入了較多的人力、物力,先後有朱夏、王超翔、秦鼐、姚瑞開、陳夢熊、楚旭春、宮景光、曾鼎乾等人參加制圖工作。
經過數十年不懈的努力,地質調查所在 20 世紀 40 年代末完成了 1∶ 100 萬的區域地質圖和 1∶ 300 萬的中國地質總圖的編繪,這不僅填補了國際地質學界的空白,而且為以後的研究和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更為 1949 年以後大面積地質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礎。
( 二) 礦產資源勘探
中國近代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礦產資源的調查,也是中國地質學者開始最早、投入最多的一項研究工作,因此在這方面取得的成果最多。地質調查所在煤、鐵、石油以及其他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資源的調查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重視煤、鐵等礦產資源的勘測。僅在 1916 ~1921 年,這 5 年間所發現的鐵礦就有 1 萬 t 之多。地質調查所對所有北方的重要煤田做了科學的調查研究,第一次對中國煤鐵儲量做出了比較可靠的估計。據統計,僅經地質調查所調查過的煤田就有 200 余處,其中新發現的有10 多處,1949 年以前全國開採的煤礦中,有 80% ~ 90% 都是經地質調查所的學者調查勘定的。其中既有 20 世紀 20 年代初期翁文灝、謝家榮等人的礦產地質理論研究成果,更有對玉門油田及白雲鄂博、攀枝花、淮南煤田等許多重要礦藏的發現。特別是在 40 年代初期,地質調查所的學者通過對西北部進行的多次石油地質調查,提出了陸相地層生油論。在鐵礦資源調查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貢獻,發現有六七處鐵礦。地質調查所 1923 年印行的翁文灝的 《中國鐵礦志》,反映了對中國鐵礦生成年代和開采利用情況的綜合性調查研究成果。所中先後 7 次編印了 《中國礦業紀要》,對江西的鎢礦,湖南的銻、鉛、鋅和汞,貴州的汞、銻均有專題報告,詳述了中國重要的礦產資源的儲量、地理分布以及礦業情況,是中國近代第一套詳細系統的礦產資源分布資料。此外,在雲南昆明、昆陽、呈貢等地發現豐富的磷礦是一個重要的貢獻,其意義不只是找到一個大型的磷礦床,而是為此後在其他地區沿著同樣的地層層位———寒武系下部尋找磷礦,提供了一條線索。
( 三) 地層、古生物及古人類學研究
在地層研究方面,由於古生物學的發展,中國古生界各系地層的存在及其在中國東部的大致分布得到確認,在生物地層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的劃分和對比。1920 年葉良輔發表 《北京西山地質志》,建立了北京西山的地層系統; 1924 年劉季辰發表 《江蘇地質志》與 《浙江西部之地質》,建立了江蘇與浙江兩省的地層系統; 1931 年趙亞曾、黃汲清合著 《秦嶺山及四川之地質》,建立了秦嶺及大巴山的地層系統; 高平、徐克勤所著《江西西部地質志》,譚錫疇、李春昱所著 《四川西康地質志》,及葉連俊、關士聰的 《甘肅中南部地質志》,多對該區的地層、古生物進行了深入研究。
由於丁文江等人的重視,地質調查所從 20 世紀 20 年代即開始了古生物學研究。為了彌補古生物學研究的不足,1920 年地質調查所邀請美國著名古生物學家葛利普( A. W. Grabau,1870 ~1946) 來華領導古生物及地層研究。丁文江請他擔任地質調查所古生物學研究室主任,並兼北京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學教授。實踐證明這種智力引進的方式是十分有效的。不僅加強了與西方學者的合作,還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古生物學者。古生物學研究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十多年的時間里發展很快,尤其是楊鍾健、孫雲鑄等人的脊椎與無脊椎古動物學研究領域碩果累累,並在短期內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裴文中、賈蘭坡等古人類學的研究更是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和社會影響。周口店 「北京人」的發掘與研究工作成為 20 世紀上半葉中國最重要的科學成果之一,被譽為中國科學界獲得的第一枚世界金牌, 「北京人」的研究 「劃地成方,記石具數,搜羅鴻博,記載精詳,其工作之精細,為世界所少見,故其記錄之成績,殆可為世人研究之模範。」
「北京人」的發現使 「現在國際科學界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中國地質調查所工作的重要。」
( 四) 造山運動與大地構造理論
章鴻釗、翁文灝、丁文江都十分重視造山運動的研究,完成了許多開拓性的工作。1926 年,翁文灝先生分析研究了當時所知的中外地質學者野外調查和室內研究成果,對中國東部、盤山以東的華北地區的區域構造特徵和構造運動時代進行了總結,得出了一些重要結論,其中他所創立的 「燕山運動」及與之有關的岩漿活動和金屬礦床形成理論,糾正了李希霍芬等人的錯誤之處,「是對中國地質學的重大貢獻,其影響是深遠的」。燕山運動的發現是 20 世紀中國和太平洋區域地質學的重大成果,它使 「環太平洋構造」這個全球概念,獲得了完整而現實的內涵。「燕山運動」一詞為國際地質學界接受和認可,至今沿用。1929 年,丁文江在 《中國造山運動》一文中首次引進 「造山旋迴」概念。1936 年章鴻釗提出震旦運動,並發表 《中生代晚期地殼運動之動向與動力之探討並震旦方向之新認識》的論文,把構造作用與地質動力聯系起來。
黃汲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於 1945 年發表 《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採用地槽 -地台說,對中國大地構造特徵進行初步總結,提出多旋迴構造理論,並編繪了一系列大地構造 - 古地理圖。他的這一理論,在有關中國地質構造領域具有重要而廣泛的影響。
( 五) 土壤調查與研究
地質調查所自 1930 年開始接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委託,從事中國土壤調查與研究,並成立了土壤研究室。在此之前, 「就現代土壤科學來說,在我國不論是學科理論、研究方法和專業人才都還是空白」。
所里從美國聘請了潘德頓 ( R. L. Pendleton) 和梭頗 ( J. Thorp) 等土壤學家來華協助土壤調查工作。先後在山東、河北、陝西、甘肅、廣西、廣東及江西等省展開展了我國近代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土壤資源分布調查,發表了大量的調查報告和研究成果。出版了《土壤季刊》、 《土壤專報》和 《土壤特刊》等雜志,發表了大量調查報告和研究成果。為中國早期的土壤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基礎資料,僅 《土壤專報》上就刊出了 2000 多個土系和 18 個土類的分類系統,同時還編制了土壤圖上百幅、採集土壤標本上萬個、撰寫調查報告和論文上百篇。在此基礎上,1935 年,梭頗編制了 1∶ 750 萬的 《中國土壤概圖》,1936 年他編寫的 《中國土壤地理》 一書集中反映了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的成績。對很多土壤科學問題,作了有創建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且培養造就出中國第一代土壤學家,為我國土壤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 六) 地震考察與研究
我國是個多地震的國家,地質調查所對此項工作非常重視。1920 年,翁文灝關於甘肅地震的地質調查與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將斷層與地震災害聯系起來,開辟了地震地質研究的方向。在考察與研究地震的同時,還向社會普及地震知識,1929 年翁文灝出版了《地震》一書。該所開創了中國最早的地震考察工作,並建立了當時世界一流水平的地震研究室──鷲峰地震台。作為當時東亞唯一的地震觀測機構,其成立之初就備受國際學術界的重視。
四、地調所在地質人才培養方面的貢獻
地質調查所在中國地質學界,乃至中國學術界的聲望,使它匯集了全國最優秀的地質人才,堪稱是中國地質學界高層次的科研機構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人才是科學發展的首要條件,與那些具體的科研成果相媲美,甚至價值和影響遠超過這些成果的是,地質調查所不僅聚集了當時中國地質學界最傑出專家的絕大部分,還不斷地培養造就出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中國地質學四大奠基人中,除李四光外,其餘三人均是地質調查所的創辦者。被當時中國學術界譽為地質學界 「領袖人才」的謝家榮、王竹泉、葉良輔、李捷、譚錫疇、朱庭祜、李學清等人,是地質調查所自己培養的學者,並長期在地質調查所工作。
我們還可以從所中人員的社會任職和獲得的學術榮譽上見到其人才培養方面的成果。
1949 年以前,中國地質學會 25 屆會長中有 18 任曾在地質調查所工作,如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謝家榮、葉良輔、楊鍾健、尹贊勛、孫雲鑄、黃汲清、李春昱等。在1948 年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中,地質學領域有 6 人,其中有翁文灝、黃汲清、楊鍾健、謝家榮 4 人正在或曾在地質調查所工作過。新中國成立後,曾在地質調查所工作過的科研人員當中,就有 49 人先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地質調查所為新中國的地質事業培養了基本的研究隊伍。
五、結束語
中國早期較大規模的地質調查基本上是由地質調查所完成的。地質調查所不但組織了幾百次的地質考察、繪制了中國東部地區的地質圖、出版了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區域地質專著和礦產資源的考察報告,還開拓了許多地質科學的基礎工作。
前中央地質調查所區域地質調查雖取得了豐碩成果,代表著當時中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水平。但在區調發展史上其工作仍是開創時期,為新中國的區調工作奠定了基礎,是中國地質學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其在人才培養、科學工作管理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不僅對地質學,對其他自然科學的研究都很有意義。相信其區域地質調查歷程,也是其他成功的科學曾經經歷的,對其他科學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參 考 文 獻
[1]李星學 . 難忘的中央地質調查所 . 見: 程裕淇、陳夢熊主編 . 前中央地質調查所 ( 1916 ~ 1950) 的歷史回顧: 歷史評述與主要貢獻 . 北京: 地質出版社,1996,182 ~183
[2] 李慶逵 . 前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的工作回顧 . 見: 程裕淇、陳夢熊主編 . 前中央地質調查所 ( 1916 ~1950) 的歷史回顧: 歷史評述與主要貢獻 . 北京: 地質出版社,1996,151 ~153
[3] 丁文江 . 我所知道的翁訁永霓 . 獨立評論,97 號,1934
[4] 黃汲清 . 一百萬分之一中國地質圖出版了 . 科學通報,1951,2 ( 5)
[5] 翁文灝序 . 中央地質調查所概況———二十五周年紀念,1941
[6]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二十五周年紀念記略 . 地質論評,1942,6 ( 1 ~3) : 87 ~98
[7] 翁文灝 . 抗戰時期幾種地質工作的商榷 . 地質論評,1940,5 ( 4) : 271 ~276
[8] 丁文江 . 我國的科學研究事業 . 申報,1935 年 12 月 6 日
[9] 章鴻釗 . 中華地質調查私議 . 地學雜志,1912 ( 1,3,4)
[10] 章鴻釗 . 中國地質學發展小史 . 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6
[11] 孫圭榮 . 地質科學史綱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12]《中國區域地質志》叢書 . 北京: 地質出版社
[13] 程裕淇 . 中國區域地質概論 . 北京: 地質出版社,1994,9
Ⅳ 六大地調中心是什麼
1、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
2、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
3、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
地質調查局是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調查規劃,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的自然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
地質調查局是地質調查、科學研究和信息服務機構,是擁有專業化地質調查隊伍的事業實體,是國家地質基礎信息資料等公益性產品的生產者和提供者。
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者,通過地質調查、地學科技創新和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4)中國地調局地質資料擴展閱讀
開展基礎地質數據採集與更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支撐。廣泛採用新的地球探測技術和數據採集技術,全方位、多角度獲取地質信息,開展區域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環境地質和海洋地質調查,不斷提高我國基礎地質工作程度,填補和更新基礎性地質圖件。
開展重要礦產資源遠景評價和戰略性礦產勘查,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資源基礎保障。進一步加強戰略性礦產資源前期調查工作,科學評價我國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重要固體礦產資源潛力,逐步摸清礦產資源家底。
開展全國重要成礦區帶礦產資源遠景調查以及重要地區、重點礦種的大型、超大型礦床勘查,引導和促進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不斷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
開展地質環境與災害調查評價,為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提供地質環境保障。開展全國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系統查明地下水的數量、質量和變化規律,建立監測網路。
開展重點地區地質災害調查和區劃,建立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系統,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和應急反應能力。組織實施國家交辦的重大工程建設前期地質勘查工作。
Ⅳ 中國地質調查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質調查局是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調查規劃,負責統一部署版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權、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的自然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是地質調查、科學研究和信息服務機構,是擁有專業化地質調查隊伍的事業實體,是國家地質基礎信息資料等公益性產品的生產者和提供者,是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者,通過地質調查、地學科技創新和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注冊資本:194萬人民幣
Ⅵ 淺議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
於瑞洋
(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
摘要 本文闡述了建立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歷史背景、建設目標與指導原則、初步構型等。
關鍵詞 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
1 建立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歷史背景
1.1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地質資料數據管理與服務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技術
地質工作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期工作和基礎工作,從某種程度上看地質工作的各個環節,無論是生產、科研還是管理,從本質上講都是某種信息採集、保存、處理、研究和應用的過程。因此在地質工作中,從各種地質信息數據採集到室內數據保存、整理、分析和解釋,再到最終成果的存儲維護、管理使用和制圖出版以及科學管理和決策等諸多方面,無不與現代信息緊密相連。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其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為現代地質工作提供了新的技術和手段,現代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地質工作的手段和方式,拓寬了地質工作領域和內含,同時也改變了地質工作成果的內容和形式,現在的地質成果除了傳統的可以用紙介質反映的文字、圖件外,還有以電磁介質和光電介質存儲的各種資料庫、應用程序等,特別是在地質大調查工作中,地質基礎數據信息的獲取、管理、服務無不體現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身影,隨著分布式資料庫技術、WebGIS技術、跨系統跨平台的數據交換與傳輸技術、網路技術待的應用,地質資料數據的管理和服務正在向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以及不同機構之間協同服務發展。
1.2 建設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政策背景
為加強地質資料的管理,充分發揮地質資料的作用,國務院2002年3月19日頒布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中要求建立地質資料信息系統,在2003年1月3日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中明確指出由國土資源部組織建立地質資料信息系統,此後,國土資源部組織實施了一批地質資料信息化工作。在2006年頒布的《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中指出「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建立健全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和全球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投資環境信息服務系統」。在最近發布的《全國地質勘查規劃》中也明確提出開展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工作,並提出「建立實用、高效的地質資料採集、加工、處理、存儲機制,完善國家地質資料數據資源的建設管理,實現全國地質資料數據的統一、協調和規范,搭建現代化的存儲、管理軟體和硬體支撐環境」的目標任務。所有的政策法規為開展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1.3 地質資料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地質資料數據是各種地質工作的最終成果,是成千上萬地質工作者的勞動結晶,具有形成成本高、應用范圍廣、可反復利用、經濟社會效益潛力巨大的特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累計投入地勘費5000餘億元,形成了大量的地質資料數據,通過對豐富的地質資料利用,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美國地質調查局研究表明,即使按最小價值計算,地質圖的價值是填圖成本的25~36倍。大慶石油管理局近年來通過對100多口井資料的開發利用,擴大了石油儲量2億噸,為國家節省勘探費用30億元。在增強綜合國力和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當今社會,地質資料數據的服務領域日趨廣泛,從礦產資源勘察到地球科學研究,從基礎設施建設到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從增強國防建設到保護生態環境都需要地質資料數據提供基礎信息。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中,地質資料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4 建立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技術已基本成熟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各種先進的網路技術、高性能的信息存儲技術、分布式資料庫技術、WEBGIS技術、跨系統跨平台的數據交換與傳輸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地質資料數據的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不同機構以及不同區域的共享與服務成為可能。同時,近年來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大力推進地質資料的信息化、數字化建設,建立了包括1:2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和化探資料庫在內的幾十個大型基礎資料庫,新形成的地質資料數據全部匯交電子文檔,原來的紙質資料在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支持下,全國地質資料館正在組織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建設,這些工作成果形成了非常豐富的地質資料數據資源,為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我國地質資料數據管理現狀
2.1 組織管理機構
2.1.1 全國地質資料管理機構及組織情況
目前,我國地質資料由國務院和省(區、市)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兩級行政管理,設立了政府所屬的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及委託保管機構,負責保管向國家匯交的地質資料。在基層地勘單位,由地質資料(檔案)館(室)保管原始、實物和成果地質資料。全國的地質資料管理已形成政府管理與基層地勘單位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2.1.2 全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及組織情況
目前,我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大體上包括兩種,一種是政府所屬的館藏機構,此類機構主要由全國地質資料館和各省地質資料館組成;另一種是實行委託保管的館藏機構,此類機構主要由各行業、工業部門自己成立的館藏機構。
全國地質資料館前身是地質部資料司,成立於1952年。目前,全國館主要由資料收整室、資料館藏室、資料服務處三個處室組成,承擔地質資料的接收、保管、服務工作。
中國地質調查局是地質調查資料主管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全國地質資料館)(以下簡稱「發展中心」)及其下屬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局六大地質調查中心(天津、沈陽、南京、宜昌、成都、西安)是資料的管理單位。
2.2 館藏情況
2.2.1 全國地質資料館及省級地質資料館館藏情況
目前全國地質資料館館藏紙質資料約11萬種,電子資料數據量超過4.6TB,這部分資料以礦產勘查類為多數,占總量60%,地質科學研究、物化遙勘查、水工環勘查和區域調查各佔13.5%,11.6%,8.5%和6.1%。電子資料包括電子文檔、資料庫、數字化圖文地質資料、測繪數據(購買或交換形成)等。
2.2.2 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料管理部門館藏情況
中國地質調查局各資料管理單位館藏各類資料累計約26萬種,其中成果地質調查資料4000多種,此外還收藏了大量的其他地質資料、地質科技檔案、地形圖、地質參考文獻等。
除了傳統的地質資料外,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各類基礎地質資料庫也在發展中心保管,目前,發展中心保管的資料庫包括全國礦產地資料庫、全國或分省的1:500萬、1:250萬、1:50萬、1:25萬、1:20萬、1:5萬系列比例尺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庫、1:20萬自然重砂資料庫、鑽孔地質資料庫、全國同位素地質測年資料庫、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等。
2.3 存在問題及分析
2.3.1 館藏機構數字資源不足
電子文檔匯交問題嚴重。一是匯交率低;二是匯交質量較差,沒有按照格式標準的要求進行匯交、匯交內容不齊全。經過多年努力,特別是地質大調查項目的開展,地學資料庫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海量數據信息的匯交管理和服務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需要長周期建設的資料庫,其階段性成果的匯交和服務,目前沒有明確的規定。
全國地質資料館開展多年的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建設進展緩慢,全國地質資料館僅完成約2.2萬種,還有大量的地質資料需要數字化。館藏機構數字資源不足,難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服務,影響了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的提高。
2.3.2 資料數據共享技術與服務水平亟待提高
地質資料數據的共享和社會化服務是地質工作者的長期願望,但由於管理體制和技術上的原因,地質資料數據共享技術與服務水平的提高步履維艱。最近幾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這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批重要的基礎地質資料數據初步實現了社會化共享,向社會開放了部分公開性地質成果資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盡管在應用網格技術實現地質資料數據共享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僅僅是初步的;總體上看,地質資料數據的服務共享、技術水平還有待於提高。現有的服務方式包括手工方式、離線方式、等待用戶上門方式、會議推廣服務等方式。服務范圍小、服務手段落後、服務成本高、服務周期長、效率低下、數據服務內容簡單,資料數據共享服務是個別的、不系統的、數據的公開程度和數據共享的廣泛性還十分有限。
2.3.3 館藏機構基礎設施條件差,隊伍力量薄弱,加工處理能力不強
近年來,國土資源部及各省(市、自治區)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越來越重視地質資料館藏機構設施的建設。但是,全國大部分省(市、自治區)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的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特別是提供網路服務的信息服務設施欠缺,大大降低了服務質量和水平。作為地質資料服務國家級別的全國地質資料館面臨無獨立服務場所的窘境。
地質資料數據的現代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需要一些綜合性人才進行服務,這是由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社會化服務趨勢決定的。但由於編制和經費的限制,全國地質資料保管與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相當缺乏,人員的年齡與專業結構不是特別合理,學歷和專業也有一定程度的限制,計算機方面的人才尤其短缺。這種現狀大大制約了社會化服務的開展,阻礙了社會化服務的進程,降低了地質資料的利用率,削弱了地質資料所能產生的社會效益。
受資料館工作人員數量、素質等自身條件的限制,難以深入開展地質資料的綜合研究。對需求調研不夠。現有的成果不能及時向社會發布,加工處理等相關需求不能及時滿足,服務水平低,只能維持日常工作,不能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給資料工作帶來了的巨大變化。
2.3.4 數據資源分散,需從國家層面上進行數據整合與協調
地質資料數據是全國地勘行業數萬(鼎盛時期達數十萬人)地質工作者長期野外調查、勘查的成果,其生產過程的地域性和行業性特點,決定了生產、管理是分散的。地質資料數據分布於包括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內的全國地礦行業,冶金、有色、石油、煤炭、建材、化工、核工業、武警黃金指揮部等產業部門。傳統條塊分割的體制決定了海量的地質資料數據基本上只為本行業、本部門或單位所擁有和使用,行業之間、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存在著管理上、體制上的障礙,造成工作的低水平重復和大量資源的浪費。
2.3.5 資料數據共享機制有待建立與完善
許多地質資料數據涉及保密問題,有關保密的規定沒能形成一套有效的密級升降與解密的評估體系,限制了資料數據作用的有效發揮;對地質資料數據管理工作缺乏應有的定位和科學評估體系;法規體系不健全導致社會約束力不強,缺乏有效的共享機制,使得地質資料數據的生產者、擁有者、管理者、用戶的責、權、利關系不明,各方權益得不到合理保護,資料數據共享的積極性不高,共享觀念淡薄,數據的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對於共享數據的分類、有償服務的原則、涉及數據服務的若干單位之間的關系、數據更新與維護的機制等有關數據服務的基本問題尚需解決。
3 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與指導原則
3.1 總體目標
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以各類地質工作所形成的地質資料數據為核心,以實現地質資料數據社會共享為導向(目標),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按照統一的標准和規范,建立具有地質資料數據收集、保管、綜合研究與分析和社會化服務等功能的國家級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管理體系,實現國家地質資料數據的一體化組織管理與社會共享,推進地質資料數據開發利用,為國土資源管理、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基礎數據信息和交換平台。
3.2 指導原則
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在其建設過程中應遵循「以需求為導向,以應用促發展;統一規劃,分步實施;軟硬體環境同步實施,軟體適當超前;由易到難,急用先行」的指導原則。
4 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初步構想
4.1 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機構構想
4.1.1 全國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構成
目前我國地質資料數據管理模式為兩級館藏機構,特殊地質資料執行委託保管,根據現行的地質資料數據管理模式,全國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應由多個地質資料保管單位構成,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由「中心(國家級)——分中心(省級、行業、專業)」組成的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管理體制,既要由實質的地質資料數據管理與服務機構(即單位實體)又要由通過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聯通的虛擬的地質資料數據目錄、信息中心,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實體負責地質資料數據收集、保存和開發服務等工作。
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建設應依託全國地質資料館,建立包括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等單位在內的核心層;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由省級、行業及各專業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等單位組成的外圍層;形成國家級地質資料數據交換與信息共享體系。
4.1.2 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機構構成
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核心業務是地質資料數據的管理和服務,在業務方面至少應由下面幾部分構成:
地質資料數據情報機構:收集地質資料與數據形成與管理信息,同時收集數據中心無法直接保管的地學資料與數據的形成、保管、管理與服務方面的信息。
地質資料數據收集保管機構:收集和保管數據中心所管理的各種地質資料與數據,並對地學數據進行維護與更新。
地質資料數據加工與服務機構:根據社會需求對數據中心保管的資料與數據進行加工處理,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地質資料數據綜合研究機構:根據國民經濟的發展對地質資料與數據的需求開展綜合研究,為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行政管理機構:保證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正常運行。
輔助機構:為各項業務工作提供輔助保障工作。
4.2 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的工作內容
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是項系統工程,涉及的內容和部門很多,具體來說至少包括下面幾方面的工作。
4.2.1 基礎設施的建設
地質資料數據的社會化服務與資源共享需要一個良好的軟硬體環境,地質資料信息的社會化服務需要一個良好的軟硬體環境,這就必須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不斷完善地質資料信息管理機構的設施和功能,從根本上改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環境和服務設施。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從地質資料信息的接收、驗收、整理、存儲、保管、服務等功能方面考慮所需要的設施和設備需求,保證管理機構能真正地發揮其各項功能。
4.2.2 數據資源建設
數據中心的所有業務均是圍繞地質資料數據開展的,數字資源是開展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基礎,是數據中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備充足的數據資源,才能有力地促進地質資料數據的社會化服務。因此,應按照統一標准、重點突出、急用先行的原則,加快加強地質數據資源建設,基本完成主要資源的數字化原始積累,規范資源建設、運行管理、維護更新、研究應用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搭建現代化的資源存儲、管理的軟體和硬體支撐環境,建立高素質的管理、業務隊伍。
4.2.3 標准化建設
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是我國地質資料與地學數據交流的平台和紐帶,缺乏標准化就無法實現資料數據的交換和真正的資源共享,因此,必須加強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地區地質資料數據分中心(省級)、行業分中心和專業分中心數據交換與共享方面的制度與標準的建設,建立健全相關的政策法規、技術標准和工作規范,實現全國地質資料數據的統一、協調和規范化管理。
4.2.4 資料數據共享平台建設
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是我國地質資料數據社會化服務的窗口,沒有共享平台,眾多的資料數據將無法通過數據中心向社會提供服務。因此需要從國家層面上進行對各種資料數據進行整合、協調與管理,通過各部門、單位之間的數據資源整合,實現優勢互補,變分散、獨立、局部的數據資源為完整的、系統的和整體的國家資源,建立共享平台,實現跨部門、跨行業、跨學科、跨地區的數據共享與服務,使數據資源得到增值。在統一標准、統一規范的基礎上,通過網路鏈接各個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門戶和服務平台,最終形成一個依託公共網的、虛實相結合的多級地質資料數據共享交換網路體系,為全國地質資料數據的網路化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支撐,為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和管理打好基礎。
4.2.5 地質資料數據管理理論研究
我國地質資料數據管理已經過五十餘年的發展和演變,隨著地質工作的發展,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在地質工作中的應用,地質資料與數據管理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需要有新的管理方法和理論來指導。通過管理理論的研究,科學地指導我國地質資料數據管理事業的發展。
Ⅶ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的單位地址
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友誼東路438號
Ⅷ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系統功能與實現
鄭嘯 章浩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摘要 隨著硬體設備和無線網路的快速發展,移動互聯網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普及率和使用的便捷性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地學作為一個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學科,除了對傳統互聯網的強烈依賴,對移動互聯網的依賴程度也在逐年遞增。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手機客戶端實現了公開版館藏資料的查詢、瀏覽、收藏和訂購,支持離線數據包使用戶即使在野外無網路和手機信號覆蓋區依然可以使用。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手機客戶端拓展了地質資料的服務途徑,提高了地質資料利用的便捷性,讓用戶能夠隨時隨地查閱地質資料信息。
關鍵詞 地質資料 智能設備 移動客戶端
0 引言
自2010年以來,個人移動智能終端(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硬體設備和無線網路得到了飛速發展,目前主要包括了蘋果公司的iPhone、iPad系列、基於谷歌安卓系統以及基於微軟Windows Phone系統的智能終端產品。由於移動智能設備具有很好的便攜性,移動互聯網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普及率和使用的便捷性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全國地質資料館網站在已有網站和數據基礎的支持下,通過移動互聯網,推出地質資料手機客戶端,實現以在線或離線方式進行資料檢索、詳情瀏覽、在線訂閱等主要功能,方便用戶查詢和訂購地質資料。
1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簡介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軟體是一款運行於個人移動智能終端(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能夠提供一些常用的資料檢索、信息查詢等功能的軟體系統(圖1)。目前該客戶端的安卓版本和IOS版本均已完成開發並且正式上線。
安卓版本的軟體最終發布為可用APK安裝包,適配主流安卓設備;IOS版本最終發布可用IPA安裝包並且發布到APP store中國區,軟體包適配IOS 5.0以後所有版本,適用於iPhone App和iPad APP;安卓版本和IOS版本數據支持本地化、加密,並且提供定時增量更新功能。
客戶端採用比較流行的三欄功能區分布(圖2),左功能區一般為用戶相關功能;右功能區一般放置和系統相關的功能;中間為常規區域,主要用於功能和數據展示。
地質資料查詢功能的一大亮點就是在沒有任何手機信號和無線網路的條件下依然可以進行資料查詢,客戶端提供了離線數據更新功能,讓用戶在沒有網路和信號的時候依然可以使用查詢,適用於野外或者井下探查的地質工作者。當服務端有新的數據更新時,用戶可以先檢查是否有新的離線數據存在,如果有新的離線數據,用戶可以選擇把新增的數據下載到本地使用。用戶在後台添加新的資料後,用戶可以主動將線上未同步的數據更新到系統內;此外,用戶可以收藏感興趣的資料以方便隨後查閱,或者在客戶端提交資料訂購需求,提交的訂購會在後台內由資料館的管理員處理。軟體支持模糊查詢,用戶可以輸入多個以空格分隔的關鍵詞進行查詢(圖3左),此外,用戶還可以進入高級搜索頁面;所包含的全部關鍵性數據都可以作為篩選數據,可供查詢的信息包括題名、資料分類、工作程度、日期范圍等(圖3右)。
圖1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的主要功能與結構
圖2 客戶端三欄功能區界面
對於查詢結果的呈現如圖4左所示,查詢結果默認會載入前20個資料,當向下滑動的時候,系統會自動根據滑動條的位置載入新的資料,每次載入20條。當用戶在使用網路並且網路非常緩慢或者本地數據查詢出現慢查詢的時候,最慢時間可能需要5s,超過5s的查詢會被當作沒有查詢到數據而中斷。點擊標題或者列表中的詳細按鈕可以進入文檔詳情頁面(圖4右),資料詳情頁面分為標題、功能按鈕和詳情信息。用戶可以選擇喜歡的文檔進行收藏,或者提交訂購需求說明。
圖3 客戶端查詢功能界面
圖4 客戶端查詢結果界面
移動客戶端對登錄和非登錄用戶都可以使用查詢結果,但是收藏資料和訂購資料等相關功能就需要用戶登錄。用戶登錄和注冊均需要使用手機號碼作為唯一憑證,為了更好地為用戶服務,用戶需實名注冊。當用戶需要訂購資料時默認使用用戶注冊的手機號碼,用戶可以輸入對資料的訂購需求。訂購提交到後台後可以由資料館管理員進行處理。
2 系統實現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的實現,要求館藏資料允許公開的部分可以在客戶端內進行查詢、瀏覽、收藏和訂購;用戶可以注冊、登錄並且管理自己的賬戶;數字資料默認使用本地加密資料庫並且允許用戶在有網路的環境下使用線上最新的數據或者進行軟體包內的數據更新;同時,根據移動互聯網中客戶端軟體更新換代極快的特點,系統內置軟體更新。基於以上的要求,系統的主要技術目標是:地質資料目錄及信息的數字化、移動化、便捷化,隨時隨地獲取資料信息,操作簡便。
在客戶端的設計上,在UE基礎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軟體採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有:ASIHttpRequest 網路庫,支持斷點續傳,GCD 高效管理多線程操作,用底層的CATransition實現更好的動畫效果,繪制CALayer來實現更精美的自定義UI、Objective-C、Android SDK、斷點續傳、Block GCD、CATransition和本地SQLite數據源和數據流。用戶基本上只需要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動幾下就可以實現查詢、訂購和收藏等操作;界面簡單,基本上無須輸入。
後台採用HTML、Css和jQuery製作,服務端採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有:全文檢索和中文自動分詞、基於HTTP協議的RESTFUL APIs並且兼容所有移動設備、Memcache緩存和高性能資料庫。數據格式簡單,後期更新方便。
整體技術架構如圖5所示。其中客戶端(包括IOS APP和Android APP)都將通過Rest Apis和Servers端進行數據交互,數據和數據傳輸過程中使用雙向加密。
圖5 整體技術架構
為了提升用戶體驗,降低伺服器端壓力,根據當前資料庫更新較少的特點,使用離線數據和增量更新的方式。默認使用離線數據包,離線數據包包含默認的文檔數據並且直接打包入客戶端,如果本地存在數據包則默認使用本地數據源,否則使用在線數據。同時部署在線的API介面,保證在沒有離線數據時客戶端仍可用,當前GPRS和3 G網路足夠支撐客戶端對數據查詢的需求。對於可能存在的新數據或者更新數據,可以進行增量更新。離線數據和增量更新通過離線數據引擎實現。
3 結語
當前政務、教育和公益行業,提供Web、APP一體化服務必將成為趨勢,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的實現,是全國地質資料館在移動互聯網的嘗試,對地質資料在移動互聯網的推廣進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該系統方便快捷,支持離線數據,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使用,方便用戶隨時隨地查詢檢索,擴展了全國地質資料館的服務方式,也增加了全國地質資料館的用戶數量。
鑒於全國地質資料館首次開展移動客戶端服務,開發時間和資源有限,未來本系統將繼續改善,以提供更好的服務。
Ⅸ 中國地質調查局的介紹
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土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調回查規劃,負責答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中國地質調查局是地質調查、科學研究和信息服務機構,是擁有專業化地質調查隊伍的事業實體,是國家地質基礎信息資料等公益性產品的生產者和提供者,是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者,通過地質調查、地學科技創新和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