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2019中國地質十大科技進展

2019中國地質十大科技進展

發布時間: 2021-02-15 09:42:25

㈠ 求一篇【地質科學進展】論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盤點2007年地質科學進展

1月23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在京評選出2007年度十大科技進展。經國土資源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地震局、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調查局等32位專家認真評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07年十大科技進展分別是:
一、深源地幔新礦物發現,震動國際地質學界。楊經綏等研究人員在我國西藏羅布莎鉻鐵礦中發現呈斯石英假象的柯石英和鋨銥礦中金剛石原位包體,並發現羅布莎礦、曲松礦、雅魯礦、藏布礦等4個深源地幔新礦物,在俄羅斯極地烏拉爾鉻鐵礦中再次發現了金剛石等地幔深部超高
壓礦物,成果在Geology發表,並在美國AGU年會上作報告,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
二、大陸碰撞帶成礦理論體系新框架確立。侯增謙研究員等主持的「973」項目「印度與亞洲大陸主碰撞帶成礦作用」,創建了大陸碰撞成礦理論新框架,首次提出大陸碰撞帶發育三大成礦作用類型和大陸型斑岩銅礦新理論,論證了岡底斯銅礦帶的巨大資源潛力,推動了找礦突破。這一新成果發展了大陸成礦學理論,是近年來區域成礦學研究的突出成果。
三、第四紀湖泊研究揭示青藏高原20萬年來環境變化和氣候變遷。鄭綿平院士通過對青藏高原第四紀湖泊沉積進行長期詳細調查研究,探索建立了以第四紀湖盆研究為基礎,闡明青藏高原20萬年以來環境變化、氣候變遷規律的新途徑。
四、晚侏羅世東亞板塊匯聚與多向造山新模式。董樹文研究員提出晚侏羅世東亞構造體制重大轉換——多向匯聚與多向造山新觀點,刻畫了東亞大陸運動學過程,揭示了多向陸內造山的機理,重新釐定了「燕山運動」的定義。這是我國近年來中新生代構造演化研究的新成果,深化了對東亞大陸動力學過程的認識。
五、我國獲得第九顆「金釘子」。侯鴻飛研究員等通過持續20多年的國際合作研究,在我國廣西柳州碰沖剖面取得了精湛的研究成果,2007年底經國際石炭紀地層委員會全票表決通過,確立了國際石炭紀維憲階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這是我國在全球地質年表中的第九個「金釘子」。
六、「解剖青藏高原」獲新進展。趙文津院士主持的國際合作項目「青藏高原深部結構探測與地殼活動特徵」,發現東昆侖南部漸新世晚期大型逆沖推覆構造系統,揭示了青藏高原腹地漸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整體隆升至海拔約4000米高度,促進了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的發展,受到國際地球科學領域的關注。
七、南極地質研究證明泛非運動為碰撞造山事件。劉曉春、胡建民研究員在南極埃默里冰架—格羅夫山進行的綜合地質調查與研究,詳細刻畫了泛非運動的精細過程,證明泛非運動是一個碰撞造山事件,並在普里茲灣—格羅夫山內陸形成連續的造山帶,是對南極地質考察的重要貢獻。項目還首次編制了我國第一張南極大陸1:5萬地質圖。
八、聯合國在桂林建立國際岩溶中心。自1990年以來,袁道先院士先後主持了「IGCP299地質、氣候、水文與岩溶形成」、「IGC379岩溶作用與碳循環」和「IGCP448岩溶地質及其相關的生態系統全球對比」3個國際地質對比項目,合作推動了「IGCP513有關岩溶含水層與水資源的研究」,獲得了豐碩的前沿成果,積極推動了聯合國2007年在中國桂林建立國際岩溶中心。
九、薊縣剖面SHRIMP鋯石年齡重大突破。由於缺乏關鍵層位高質量的同位素年齡數據,我國華北中、新元古代地層(薊縣剖面)一直在競爭國際晚前寒武紀地層層型剖面「金釘子」中受到影響。2007年高林志等首次獲得了薊縣剖面鋯石SHRIMP測年1368Ma,實現了薊縣剖面年代學研究的新突破。
十、內蒙古寧城發現中侏羅世蜀獸科哺乳動物化石。季強研究員等人的這一發現,不僅進一步支持了哺乳動物中「三磨楔齒形臼齒趨同演化」的假設,而且以古生物證據證明這套地層為中侏羅統,對我國北方東部地區晚中生代陸相地層精確劃分、對比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發表
於2007年11月1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

㈡ 2019年中國科技成就

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成果
1月3日,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傳回世界首張近距離拍版攝的月背影像權圖像。
5月31日,全球最大靜音科考船「東方紅」3號交付我國「透明海洋」觀測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
6月5日,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發射,成功將7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6月5日,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2號」裝置總體安裝啟動。
6月6日,工信部發布5G牌照。並在10月31日,5G套餐上線,5G商用時代拉開序幕。
7月,第三代人工心臟助兩位心衰患者重獲新生,標志中國人工輔助心臟裝置性能達到國際同類水平。9月10日,首批人工心臟產品在重慶獲批上市。
7月11日,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順利交付,在10月15日,雪龍2號,首航南極。並於11月20日,進行首次陸緣冰破冰作業。
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入使用,被稱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首。
11月3日,「高分七號」衛星,發射升空,它能在太空拍出媲美「阿凡達」的3D影像。於12月10日,發布首批20餘幅亞米級立體影像圖。
11月29日,國家天文台宣布,中國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

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層與古生物重點開放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層與古生物重點開放實驗室依託於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主要研究地層與古生物學重大基礎問題,解決國土資源調查中的關鍵地層古生物問題。2009年,實驗室共承擔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地質調查局等各類科研項目32項。實驗室全體成員參加了10月在南京召開的「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年會」。本實驗室有1人獲第六屆尹贊勛地層古生物學獎,1人當選中國古生物學會新一屆副理事長,1人當選常務理事,2人當選理事,另有1人當選常務理事會副秘書長。此外,多人次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並有多項成果在會上進行交流。發表科研論文40餘篇,其中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SCI檢索論文13篇(包括Nature和Science論文各1篇)。

湖北埃迪卡拉系的微體化石和疑源類化石、華南新元古代宏體化石及其生物地層序列、西藏措勤盆地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地理格局及其在油氣勘探中的意義、西藏海相侏羅系—白堊系界線地層研究、遼寧西部早白堊世亞洲毛獸與哺乳動物中耳結構、翼龍從原始到進步的演化過渡類型——達爾文翼龍的發現、遼西中侏羅世鳥臀類恐龍中發現原始羽毛狀結構、遼寧早白堊世大型霸王龍類化石的發現與霸王龍科的起源等。其中「早白堊世哺乳動物亞洲毛獸的發現」、「翼龍從原始到進步的演化過渡類型——達爾文翼龍的發現」兩項成果入選2009年度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科技進展。

保存有原始羽毛的鳥臀類恐龍——天宇龍生態復原圖

遼西早白堊世大型霸王龍類——中國暴龍頭骨化石

㈣ 新中國科技成就大事年表

1、兩彈一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2、神州五號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神舟七號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神七上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

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4、量子通訊衛星

2016年8月,中國科學家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這有朝一日或許有助於建立一個極其安全的全球通信網路。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被正式命名為「墨子號」。

2016年8月16日,中國造量子衛星發射成功!

2016年8月16日01時40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導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墨子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首批確定立項研製的4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它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不僅將助力於我國廣域量子通信網路的構建,服務於國家信息安全,還將開展對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空間尺度實驗檢驗,加深人類對量子力學自身的理解。

5、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2017年11月5日,中國第三代導航衛星順利升空,它標志著中國正式開始建造「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2018年8月25日7時52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顆北斗導航衛星。

北京時間19日晚22時07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37、38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中國北斗三號全球系統第13、14顆組網衛星。

在這兩顆北斗導航衛星上,還首次裝載了國際搜救組織標准設備,將為全球用戶提供遇險報警及定位服務。

2019年5月17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四十五顆北斗導航衛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兩彈一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量子通訊衛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舟五號飛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舟七號

㈤ 地質科技十大進展

2015年1月15日至1月16日,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4年度成果交流與地質科技十大進展評選會在京舉行。來自國土資源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多家單位的34位院士、專家對45個參選項目進行投票選出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此次評選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中國地質科學院實施。

新思路引領松遼外圍突泉盆地火山岩覆蓋區鑽獲輕質原油、4500米級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海馬號」海試成功、構造岩相帶新認識指導西藏羅布莎鉻鐵礦找礦實現重大突破、科技引領鉀鹽找礦突破取得重要進展、我國地下水污染調查建立全流程現代化取樣分析技術體系、發現世界最大幻龍頭骨及水下覓食足跡、華夏地塊龍泉地區發現亞洲最古老鋯石、揭示華北古老大陸地殼結構及演化過程、採用高精度綜合探測技術首次實現我國管轄海域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汶川地震斷裂作用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等10項成果入選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集中代表了全國地質調查和地學研究重要進展,充分體現了地質調查工作在科技創新、成果應用與轉化方面的能力與水平。中國地質科學院有4項成果入選。

會議現場

1. 科技引領鉀鹽找礦突破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鄭綿平院士鹽湖團隊在地質調查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聯合資助下,聯合柴達木綜合地質礦產勘查院等單位,在柴達木盆地西部阿爾金山前第四紀早期地層發現新型砂礫富鉀鹵水層,根據鑽探資料推算資源量3.5億噸,有望成為鉀鹽後備基地。在塔里木庫車凹陷發現厚達百米的古近紀含鉀鹽礦層,氯化鉀達工業品位鹽層厚度為41米;在四川盆地發現三疊系雜鹵石,既是深層富鉀鹵水鉀重要來源,更是寶貴的緩釋鉀肥;對上揚子盆地13個儲鹵構造富鉀鹵水礦進行評估,估算氯化鉀資源量4917萬噸;在滇西南勐野井建立鉀鹽二層樓成礦模式,大幅度縮小陝北奧陶系鹽盆找鉀靶區,海相鉀鹽找礦突破嶄露曙光。

青海察爾汗採取鹽樣剖面

勐野井「二層樓成鉀模式」

2. 我國地下水污染調查建立全流程現代化取樣分析技術體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牽頭,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北大學、清華大學參與完成,孫繼朝研究員、劉景濤副研究員團隊在地質調查項目資助下,成功研製系列取樣器並解決痕量組分採集技術難題,發展高效實用的現場調查技術及離線萃取技術,快速准確地查明了重點地區地下水污染狀況;通過高解析度遙感解譯調查土地利用類型與污染源分布;構建了有機分析實驗平台,對全國33個實驗室實現網路遠程質量監控;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0項,顯著提高了我國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技術水平。

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技術框圖

自主研發取樣器與配套裝置

3. 揭示華北古老大陸地殼結構及演化過程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萬渝生研究員團隊在地質調查項目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聯合資助下,通過精度測年和綜合研究,在冀東地區發現大量38億~35億年形成的碎屑鋯石,在鞍山地區發現38億~31億年多期岩漿活動,證明鄂爾多斯地塊強烈捲入古元古代晚期構造熱事件,首次在華北克拉通劃分出三個年齡大於26億年的古陸塊,深化了華北克拉通早期地殼演化、殼幔相互作用及沉積變質鐵礦的認識。相關成果在《前寒武紀研究》、《岡瓦納研究》、《美國科學》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受到國內外專家好評。

華北克拉通太古宙岩石的鋯石年齡-εHf(t)圖解

華北克拉通太古宙早期(2.6Ga)古陸塊(古陸核)分布圖

4. 汶川地震斷裂作用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李海兵研究員團隊在科技部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地質調查項目聯合資助下,聯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等單位,詳細研究汶川地震破裂帶性質、破裂過程、地震斷裂帶結構、大地震的斷裂弱化機制與強化作用,揭示了龍門山斷裂帶的地震斷裂、蠕變斷裂及變形機制,分析了石墨層與大地震的關系,測出世界上最低的斷層摩擦系數,首次記錄到大地震後斷裂快速癒合過程信息,完善了地震斷裂理論,對深化認識汶川地震機理具有重要意義。主要成果在《科學》、《地質學》、《構造物理》等國際核心期刊發表,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

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工程1號鑽孔(WFSD-1)岩心中主滑移帶特徵圖

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工程1號鑽孔(WFSD-1)長期測溫數據圖

㈥ 年度院十大科技進展

2 014年1月9—10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在北京召開了2 013年度科技成果匯報交流暨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會。從1022個科技項目中擇優推薦了21項優秀科技成果到會進行匯報交流。來自國土資源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地震局、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等部門42位院士專家組成評選委員會,評選出中國地質科學院2 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1.《中國地層表及說明書》——中國地質歷史「編年表」

全國地層委員會王澤九、姚建新研究員團隊在地質調查項目資助下,綜合我國不同時代重要地區地層古生物及相關最新研究成果,編制了全開幅彩色掛圖式中國地層表,內容包括國際年代地層表、中國年代地層表、岩石地層、生物地層、磁性地層、主導化石門類、碳/氧同位素演化、海平面升降、重要地質事件及空間分布;分區進行了多重地層對比,編撰了相應的中國地層表說明書,對區域地質調查與基礎地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很強的實用性。《中國地層表及說明書》在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和第4屆全國地層會議進行過匯報交流,受到國內外地質學家的高度重視與一致好評。

中國地層表(新版試用)

2.自主技術無人機航空磁/放測量系統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李文傑、李軍峰研究員團隊在地質調查項目資助下,突破了氣動外形設計、電磁兼容、遙測遙控、高精度磁測等關鍵技術,在國產彩虹3無人機平台上成功集成航磁和航放測量設備,創新了高精度地形跟隨飛控技術,突破了無人機航空物探超低空飛行測量的技術瓶頸,自主研發了首套無人機航空物探(磁/放)綜合測量系統;成功開展面積性的無人機航空磁/放綜合測量應用試驗,獲得高質量的航磁和航放數據,全面驗證了樣機的穩定性、可靠性和適應性,整體性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為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提供了新的技術裝備。

無人機航空磁/放綜合測量樣機

3.西藏多龍礦集區發現超大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

礦產資源研究所唐菊興研究員團隊聯合中鋁集團、西藏地質五隊,在商業性勘查項目、青藏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專項、973項目聯合資助下,在西藏多龍礦集區發現超大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床。基本查明了鐵格龍南銅金礦床地質特徵,發現明礬石、銅藍、硫砷銅礦、藍輝銅礦等典型礦物組合,綜合釐定為西藏首例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通過詳查控制銅資源量大於500萬噸、金資源量大於50噸,最大控制厚度大於900米,礦床平均品位Cu0.55%,工業礦體Cu0.64%,成為我國大陸第二例超大型「紫金山式」銅金礦床,具有巨大的潛在經濟價值,對區域找礦勘查和礦產資源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西藏多龍礦集區鐵格龍南銅金礦勘查現場

4.華北平原地下水演變機制與調控研究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石建省研究員率領十餘個單位近百名科技人員,在973項目資助下,復建了華北平原60年來地下水動力場演變特徵,識別了地下水動力場對人類活動和自然變化的響應規律,深化了含水層非均質性、包氣帶水力參數變化、深厚包氣帶水勢溫度動態響應、深部承壓含水層釋水沉降機理等認識;通過膜效應試驗分析了越流機理,開展了地下水資源承載力評價研究,構建了地下水危機臨界識別指標,提出了緩解華北平原地下水危機的調控措施,顯著提升了我國大型盆地地下水系統研究的整體水平,為緩解華北平原水資源緊缺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在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跟工作人員交流農業節水與地下水調控辦法

5.亞洲中生代花崗岩圖編制及研究進展

地質研究所王濤研究員團隊在地質調查項目、科技部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聯合資助下,在中國及鄰區新發現大量中生代花崗岩並進行綜合研究;系統總結了中亞和中央造山帶早中生代花崗岩時空分布、成因演化及物源特徵,重新釐定了東北亞晚中生代花崗岩分布范圍,揭示了岩漿演變及構造環境,編制了屬性驅動的數字化亞洲中生代花崗岩圖,分析了亞洲大陸古生代—中生代板塊拼合的動力學過程,對深入認識亞洲中生代大地構造演化及區域成礦背景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核心期刊《地球科學論評》公開發表,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

亞洲中生代花崗岩及侵入體分布圖

6.溶峰叢窪地水土漏失研究及防治

岩溶地質研究所蔣忠誠研究員團隊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公益性行業專項、廣西科技攻關項目聯合資助下,研究西南岩溶地區水土漏失過程、動力學機理及防治技術,取得重要成果。運用野外監測和同位素技術,系統揭示了岩溶峰叢窪地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生態環境水土漏失的差異和原因,建立了適宜岩溶區特點的水土流失強度分級標准和土壤侵蝕回歸模型,創建了生物方法與工程措施有機結合的水土保持模式和技術規程,有效改進了生態環境,發展了岩溶石漠化環境火龍果生態產業,為西南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和水土保持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岩溶坡面火龍果與牧草梯化種植技術示意圖

7.全國重要礦產資源預測評價的理論與技術

礦產資源研究所肖克炎研究員團隊在陳毓川院士和葉天竺研究員等專家指導下,按照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相關要求,借鑒國內外礦產預測經驗,創新性地提出了礦床模型綜合地質信息礦產預測方法體系;依託GIS平台研發了礦產預測全流程信息方法技術,完成了全國鐵、鋁土、銅、鉛鋅、鎢、錫、鉬、稀土、金、銀、銻、錳、鉻鐵礦、鎳、鋰、菱鎂礦、鉀鹽、硼礦等22種重要礦產的資源預測評價,建立了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預測資料庫,圈定了各類不同級別預測靶區、成礦遠景區近5萬處,優選了省級成礦遠景區和全國成礦遠景區,並預測了潛在資源量,為我國找礦勘查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據。

礦產資源MRAS評價系統

8.中國遼寧首次發現侏羅紀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

地質研究所季強研究員團隊在973項目、地質調查項目及美國自然科學基金、芝加哥大學等聯合資助下,在遼寧建昌發現1.6億年前具有完整齒列和骨骼的哺乳動物化石。新化石的牙齒發育有明顯的皺紋結構,加之與其親緣關系最近的哺乳動物產自西歐的侏羅紀地層,因此將其命名為一個全新的物種——歐亞皺紋齒獸。歐亞皺紋齒獸是一種夜間活動的哺乳動物,生活在氣候溫和的湖濱環境,很可能是地棲、食植類哺乳動物,體重約為68~78g,屬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該項成果在《科學》雜志發表,對研究多瘤齒獸最早期演化、食性分異、運動適應起源等具有重要意義。

歐亞皺紋齒獸復原圖

9.Re-Os同位素分析技術新進展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屈文俊研究員團隊在科技部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地質調查項目聯合資助下,在國內率先開展硫化物錸—鋨同位素定年分析方法研究,逐步拓展了應用范圍並取得顯著成效。繼輝鉬礦之後,創新性研製了銅鎳硫化物和海底富鈷結殼等錸—鋨定年標准物質,並獲得國家一級標准物質證書。通過改進選樣方法、高溫密閉溶樣技術及測試分析流程,相繼建立黃鐵礦、毒砂、灰岩、石墨、瀝青等超低Re和Os含量系列樣品錸—鋨同位素分析技術及測年方法,全流程空白與測試精密度等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沉積岩、烴源岩、油氣藏的同位素定年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

錸—鋨同位素分析測試

10.阿拉善地塊前中生代構造歸屬新認識

地質力學研究所楊振宇研究員團隊在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SinoProbe)經費資助下,對河西走廊帶—阿拉善地塊中晚泥盆世—早中三疊世沉積地層進行了碎屑鋯石U-Pb同位素測年、Hf同位素分析和古地磁研究,發現牛首山地區中—晚泥盆統碎屑鋯石U-Pb年齡譜及Hf同位素特徵與華北地塊同時代碎屑鋯石存在顯著差異,阿拉善地塊中—晚泥盆世、晚石炭世、晚二疊世、早中三疊世古地磁極與華北地塊也存在明顯差別,指示阿拉善地塊在晚古生代很可能不是華北地塊的組成部分。古地磁資料還顯示,中三疊世後印支運動使阿拉善地塊相對於華北發生約30度逆時針旋轉,導致阿拉善地塊最終與華北地塊拼合。該項成果對華北地塊構造格局傳統認識提出了挑戰。

晚三疊世古地理重建

㈦ 獲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地質學會十大科技進展項目

(一)西藏發現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床地質特徵綜合研究

項目來源:中鋁資源西藏金龍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委託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工作項目(編號:12120113093);國家「973項目」課題(編號:2011CB403103);青藏專項優選項目(編號:12120113037400)。

主要完成人:唐菊興、孫興國、陳紅旗、王勤、李彥波、衛魯傑、李玉彬、丁帥、王藝雲、楊超、段吉琳、楊歡歡、張志、宋俊龍、高柯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鋁資源西藏金龍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地質礦產勘探開發局地質五隊、成都理工大學

主要成果:

近些年,世界范圍內與斑岩成礦有關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勘查評價和綜合研究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發現了眾多的超大型礦床,如Lepanto、El Indio、Goldfield等世界級銅金礦床。我國著名的紫金山就是一個典型的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銅金礦床,淺部以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為主,深部以斑岩型銅金礦為主。

2011年以來,增生造山成礦系統中的斑岩、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床的成礦機制與找礦突破研究分別獲得青藏專項優選項目、地調項目工作項目、中鋁資源勘查項目、國家「973」項目的資助。

研究內容包括:①西藏主要成礦帶是否存在與斑岩型銅金成礦系統有關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②多龍礦集區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保存條件;③榮那銅金礦床類型釐定和找礦突破。

取得新進展如下:

1.在多龍礦集區(鐵格龍南榮那礦段)發現超大型的淺成低溫熱液銅金礦床,基本查明其礦體地質特徵

鐵格龍南榮那礦段銅(金銀)礦床是2013年中鋁資源西藏金龍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個取得重大突破的銅(金銀)礦,該礦床具有淺成低溫熱液礦床所特有的礦物組合、蝕變組合和礦化特徵,是西藏第一例得到確認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其現已控制的資源規模及推測的資源潛力遠比紫金山銅金礦大(張德全等,1991,2005;邱小平等,2010;劉羽等,2011)。

榮那礦段礦體總體呈北東向分布,控制礦體北東延長超過1200米,南東—北西向約800米,中部鑽孔施工至1136米(ZK3205孔)以上尚未穿透礦體(礦體厚度914.77米,Cu品位0.62%),礦體總體向北緩傾斜,剖面上為中間厚向外變薄的趨勢,呈一漏斗狀。

走向上、傾向上、垂向上均未控制住礦體,礦床規模有待進一步確定,有望實現超大型礦床規模。礦體Cu平均品位大於0.5%,伴生金銀,伴生Au平均品位在0.1克/噸左右,伴生銀平均品位在2克/噸左右。礦石以典型的細脈浸染狀為主,局部發育星散浸染狀—稠密浸染狀礦石,礦石礦物由銅藍、藍輝銅礦、硫砷銅礦、斑銅礦、黝銅礦、黃銅礦組成,從淺部至深部,銅藍、藍輝銅礦大量發育,交代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硫砷銅礦和黝銅礦。銅礦物的含量:銅藍>藍輝銅礦>硫砷銅礦>斑銅礦>黃銅礦>黝銅礦>輝銅礦。黃鐵礦總體含量在3%~35%之間,在礦體中上部發育,上部黃鐵礦呈星點狀,浸染狀;中下部黃鐵礦呈脈狀,個別脈體厚達20厘米以上,黃鐵礦多發育在硅化脈、粘土脈體的邊緣或中心,表面發育溶蝕孔。顯微鑒定表明,黃鐵礦形成早於所有銅礦物。主要脈石礦物有明礬石、地開石、絹雲母、石英、硬石膏、粘土礦物等。在淺部發育條帶狀、層紋狀、皮殼狀、不規則狀明礬石、地開石,這在斑岩成礦系統中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常可見到(Hedenquist et al.,1994,1999;Sillitoe et al.,2003)。

榮那礦區24號勘探線地質、蝕變及礦化分布圖

地開石(正交偏光)

明礬石(正交偏光)

令人感興趣的是,礦石中發育大量銅藍、藍輝銅礦交代其他硫化物現象,甚至在深達1100米孔深的礦石中也十分發育,此種產狀的銅藍和藍輝銅礦是傳統意義上的硫化物次生富集帶的產物,還是淺成低溫條件下交代作用形成的,這關乎對傳統硫化物次生富集成礦理論的挑戰,需要深入研究。

2.完善了「產學研」機制和商業性勘查評價技術體系,建立了礦床地質模型、估算了資源量,開展了礦床深邊部及外圍找礦預測,預測尕爾勤、地堡拿木崗礦區可以找到類似的礦床類型,為區域找礦指明了方向

(1)指導中鋁資源制定勘查質量監控標准化和規范化體系,按照N43-101和國家行業規范進行勘查評價,研究工作全程參與,並指導勘查評價。

(2)在尕爾勤、地堡拿木崗礦區發現孔洞狀、塊狀、條帶狀的石英、玉髓等,顯示深部存在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體和斑岩型礦體,為企業勘查評價指明方向。

(3)採用Micromine軟體,估算了鐵格龍南榮那礦床銅金銀資源量,銅金屬量528.6萬噸,平均品位0.55%;金金屬量74.8噸,平均品位0.08克/噸;銀金屬量1115.0噸,平均品位1.17克/噸。其中,工業礦的含量為:銅金屬量451.1萬噸,平均品位0.64%;金金屬量59.1噸,平均品位0.08克/噸;銀金屬量881.2噸,平均品位1.24克/噸。為一些礦業公司獨立技術報告的完成和科學決策做出了重要貢獻。

3.本項研究的重要意義和啟示

(1)科學新認識:榮那斑岩礦化疊加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化,K1m安山岩、玄武質安山岩形成於成礦後,蓋在已經遭受淺剝蝕的礦體之上,起到保存礦體的作用,導致高硫型礦體未被剝蝕。

(2)找礦新發現:發現多龍礦集區存在斑岩型+角礫岩型+淺成低溫熱液型的「三位一體」礦體組合,尕爾勤、地堡拿木崗發現硅帽,為區域找礦指明方向,為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

(3)勘查新思路:為高光譜蝕變組合尋找淺部找礦標志;為大功率激電確定礦化強度;為國際標准進行勘查質量監督;形成基於「產學研」結合新模式優化勘查部署。

(4)找礦新突破:鐵格龍南榮那礦段從一個小礦點到500餘萬噸銅的超大型礦床,短短一年達到詳查程度,並提交了基於N43-101標準的獨立技術報告。

硫砷銅礦的能譜圖(硫砷銅礦是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中的標志性礦物)

注釋:RN1604-171.6-3-003Cu3.29(Fe0.1)As1.15S4硫砷銅礦

明礬石的能譜圖(明礬石是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中的標志性蝕變礦物)

注釋:RN1604-171.6-2-005K1.02Al3.31S2.44O14≈KAL3(SO42(OH)6明礬石

4.結論

(1)榮那銅(金、銀)礦礦石組構及礦物組合具典型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特徵,是斑岩—淺成低溫熱液成礦系統的產物,中淺部為典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深部過渡為中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化疊加在斑岩礦化之上。

(2)該礦床類型的發現及取得的重大找礦成果,結束了西藏至今沒有發現典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歷史,對區域找礦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該礦床是西藏地區發現的首例超大型淺成低溫熱液銅(金)礦床,從礦床的礦石特徵及礦體規模來看,與福建紫金山銅金礦床具有高度可比性。是我國「第二個」超大型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規模比紫金山還要大得多。

(3)礦體規模巨大,礦石具明礬石、地開石蝕變組合,黃鐵礦的含量在3%~35%之間,銅礦物由銅藍、藍輝銅礦、硫砷銅礦、斑銅礦、黝銅礦、黃銅礦組成,特別是銅藍和藍輝銅礦在孔深1100多米處大量發育,從礦物組合分析,銅藍和藍輝銅礦是低溫熱液成礦階段的產物,推斷深部存在斑岩型銅(金銀)礦體。

(4)外圍尋找該類礦床潛力巨大,尕爾勤、地堡拿木崗將是下一步找礦突破的重點地區。

該項目入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項目和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項目。

在尕爾勤礦區發現的多孔狀石英(典型的淺成低溫熱液頂部的硅帽)

(二)全國重要礦產總量預測

項目來源: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

主要完成人:肖克炎、葉天竺、楊毅恆、陳建平、丁建華、孫莉、陰江寧、唐攀科、牛翠禕、汪新慶、叢源、婁德波、李楠、商朋強、李景朝、齊帥軍、白萬成、張瑩、王春艷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主要成果:

礦產預測評價是整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成果的落腳點,該項目經過近八年工作,主要按照礦產預測評價「五統一」的指導原則,通過技術理論研發、方法示範、技術培訓、多層次指導、成果驗收、成果匯總等,確保全國資源潛力評價項目的順利進行。主要成果是建立或完善了具有我國特色,符合我國地質條件,以我國特有的成礦系列理論為基礎的區域礦產預測理論與方法體系;依託GIS技術,研發了以計算機空間資料庫技術、數據挖掘技術為基礎的礦產預測全流程信息方法技術;以省級預測成果為基礎,完成了全國22種重要礦產的資源預測評價,初步摸清了資源潛力;在資源潛力預測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對重要成礦帶劃分了找礦遠景預測區,提出了找礦工作部署建議。主體成果可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

1.礦產預測理論框架

在前期國家支撐項目和「863」項目的基礎上,發展了成礦系列理論、成礦動力學理論和綜合信息礦產定量預測為支撐的礦床模型綜合地質信息礦產預測方法。發展了三個預測理論、三個基本預測流程和三個基本預測成果的礦產預測框架,提出了礦床模型綜合地質信息礦產預測方法。以多島弧板塊構造理論為指導,開展以成礦動力學為基礎建造構造編圖,構建扎實的成礦構造環境預測基礎;以成礦系列礦產預測類型為綱,建立礦床綜合信息找礦模型;以綜合信息礦產定量預測方法為指導,開展靶區(最小預測區)圈定和未發現資源量估算。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預測軟體培訓班(西部)

全國重要礦產總量預測項目驗收會議

本次預測由於一輪、二輪區劃和礦產預測方法積累,特別是趙鵬大、陳毓川、王世稱、李裕偉、朱裕生等國內知名專家長期實踐總結預測方法,使得預測評價一開始就有頂層設計,保證了全國預測一盤棋和成果匯總的一致性。

2.礦產預測方法

結合具體礦產預測實踐,礦產預測方法創新很多。編制礦產資源定量預測方法、23種礦產預測方法工作指南、預測資源量估算方法、MRAS礦產預測方法、礦產預測成果匯總方法等技術文檔。先後在地學前緣、吉林大學、地質通報、地質學刊等刊物出版預測方法成果。主體預測成果創新是地質預測方面創新,特別是成礦系列指導下礦床模型系統的定量預測方法。

(1)成礦系列在礦產預測全面應用。在前人成礦系列「缺位預測」等理論預測的基礎上,全面地將成礦系列理論在礦產預測類型劃分、預測工作區圈定、預測模型建立、綜合預測區預測成果匯總等進行系統應用和發展。真正做到理論預測與集體實際信息資料預測結合在一起。

(2)以成礦系列關鍵成礦地質作用為基礎,總結了六大礦產預測方法類型。包括沉積礦產預測方法、侵入岩體型預測方法、岩漿熱液型礦產預測方法、層控內生型礦產預測方法、變質礦產預測方法、綜合內生型礦產預測方法等。它們在基礎編圖、預測要素提取、定量預測方法等有明顯不同。這樣使預測有可靠地質基礎,又有方法指導性和普適性。

(3)礦產預測類型是本次預測綱領。借鑒美國地質調查局預測模型,我們總結了23種礦產77個全國性模型。各省在此基礎上,以成礦系列礦床式為基礎,劃分了近千個地區礦產預測類型,以此為基礎,開展預測工作區劃分、預測模型建立、預測要素圖編制等工作。

(4)開展礦床模型地質體參數法新方法研究,並全面應用。應用礦床成礦系統理論,將成礦地質體、礦床、成礦地質異常作為整體,改進和發展了地質體積參數法。研究了控制資源潛力關鍵要素,認為成礦系統規模越大,礦床資源潛力越大。通過已知礦床系統的參數進行類比,預測未發現的礦產資源及其潛力。

(5)提出綜合預測要素圖編圖的模型及方法。建立預測區綜合預測要素圖編制方法及模型,認為只有建立好綜合編圖模型,有可能使預測要素圖能夠充分利用物、化、遙綜合信息。

(6)提出了資源量三維立體預測方法。盡管本次沒有進行系統三維建模方法研究,但在利用深部地球物理資料、深部地質鑽探資料等進行預測方面有一的定進展。如資源量估算過程中我們重點設計了預測地質體深度參數。對於該參數我們設計了7種確定依據,包括使用地球物理反演得到成礦地質體參數等。

3.計算機礦產預測全面應用

計算機空間資料庫技術及數據挖掘技術全面應用是本次預測評價的一大特色。所有的基礎數據都建立在GIS上空間資料庫,這些數據通過數據模型得到有效管理和使用。MRAS礦產資源評價系統在本次預測評價中得到了充分應用,它高效快捷地完成地質數據成礦信息提取和綜合。協助地質專家進行最小預測靶區圈定和資源量估算。如果沒有計算機空間數據管理工具,那麼完成25種礦產預測這項繁雜工程是不可想像的。同時預測成果數字化將為今後常態化工作提供方便的使用基礎數據。

4.全國23個礦種預測成果

全國重要礦種資源潛力評價成果是在省級和大區重要礦產總量預測成果的基礎上,從全國的層面進行了匯總,並劃分了全國層次的3級預測區。其主要內容包括,從全國層面上,按照累計查明資源儲量、不同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預測資源量、不同深度預測資源量、不同地質可靠程度預測資源量和不同利用程度預測資源量針對鐵、鋁土、銅、鉛鋅、鎢、錫、鉬、稀土、金、銀、銻、錳、鉻鐵礦、鎳、菱鎂礦、鋰、鉀鹽、磷、硫、螢石、重晶石和硼礦等23個礦種進行了匯總,並對重要3級預測區進行了評述。經過對全國23個礦種的匯總和綜合分析,全國重要礦種的查明資源儲量,以及預測資源量等一些重要特徵如表所示:

我國23個礦種預測區資源量統計表

續表

5.人才培養

通過多年項目技術培訓和實際工作,培養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一大批礦產預測年輕人員。這些年輕地質礦產預測人員既懂成礦規律、礦產預測,又懂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據不完全統計直接參與該項目的博士、碩士近50人,全國培養的預測評價人員近500人,為以後礦產區劃常態化提供人才保障。

該項目入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項目。

㈧ 2019年十大科技成果

1「嫦娥四號」 實現人類首次 月背軟著陸

等待了數十億年後,月球永遠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終於迎來第一個翩翩降臨的地球訪客。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2、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

5G是一場影響深遠的全方位變革,將推動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3、科創板鳴鑼開市

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歷史性時刻。7月22日,科創板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開市。中國資本市場由此向科技創新企業開放大門。在未來國際科技實力競爭中,科創板將成為我國「硬科技」企業持續補充後續能量的「大糧倉」。

4、開發出全球首款類腦晶元

8月1日,清華大學開發出的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晶元登上了《自然》雜志的封面。該晶元結合了類腦計算和基於計算機科學的機器學習,這種融合技術有望提升各個系統的能力,促進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發展。原則上,一個人工通用智能系統可以執行人類能夠完成的絕大多數任務。

5、首次驗證遠距離雙場量子密鑰分發

限於通信光纖的損耗和探測器的雜訊等原因,量子密鑰分發系統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內獲得較高成碼率。目前最遠成碼距離是潘建偉團隊於2016年實驗實現的404公里。

㈨ 2019年中國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2019年,國家發展起得了重要成就。主要成就有克隆雜交稻種子、盾構機穿海工程、國際頂尖機場、海射型固體運載火箭發射、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人造太陽」等。

1 、造福世界 我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

1月,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首次實現雜交稻性狀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志。

4 、超級裝備 最聰明盾構機挑戰穿海工程

離大連市中心不遠,有個梭魚灣,大連地鐵5號線要穿過這個海灣,考慮到巨輪出入,不能架設跨海橋梁,因此採用海底隧道。而這項工程催生出一台超級裝備。

1月18日,海宏號盾構機在大連始發,它堪稱中國研發的最聰明的盾構機。海宏號盾構機是中國中鐵專門為該工程研發、也是世界上現有功能最全的盾構機,核心部件設計全球領先。

5、 時速600公里 國產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

「高速磁浮列車」成為2019年點擊率頗高的關鍵詞。5月23日,我國首輛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實現了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

6、 中標ITER 中國企業為「人造太陽」裝「心臟」

7月16日,中核集團收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俗稱「人造太陽」)組織中標通知書,由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工程)牽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參與,攜手法國法馬通公司等單位組成國際聯合體,以工程總承包形式正式中標在法國建設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TAC1安裝標段。

㈩ 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2010年1月10~11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在北京組織召開了2009年度科技成果匯報交流暨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會。來自國土資源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地震局、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等部門的40位院士、專家組成的評選委員會,經過認真、嚴謹的評審和投票,評選出中國地質科學院2009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這是中國地質科學院第6次年度進展評選。參加匯報交流的成果是從全院承擔的910項項目中經過各研究所科學技術委員會遴選推薦產生的。

副院長董樹文致開幕辭

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張洪濤在開幕式上講話

報告會場

中國地質科學院2009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1.青藏高原凍土帶天然氣水合物發現

在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緯度高原凍土區發現天然氣水合物。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新型潛在能源,主要產於海底沉積物和陸上永久凍土帶中,有預測其資源量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總量的兩倍,具有巨大的開發前景,成為未來理想的替代能源。在地質大調查項目資助下,礦產資源所祝有海研究員團隊自2002年就瞄準青藏高原永久凍土帶,進行天然氣水合物的資源調查。2008~2009年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和勘探技術研究所共同組織實施了「祁連山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科學鑽探工程」,在祁連山凍土區相繼組織實施了3口科學鑽探井,取得重大突破。3口科學鑽井均成功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經多種方法驗證證實為天然氣水合物。另外,在天然氣水合物調查技術和配套裝備研發等技術攻關方面亦取得重要進展。這是我國在凍土區首次鑽獲並檢測出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具有重要的科學、經濟和環境意義。

項目組發現天然氣水合物樣品

祁連山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晶體及其燃燒照片

祁連山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鑽探區位置圖

祁連山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DK—1科學鑽探試驗孔施工現場

2.大巴山前陸構造演化與油氣遠景研究

建立了大巴山陸內薄皮造山模式,提出大巴山油氣勘查突破的新思路。在中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資助下,地質力學所和地質所董樹文、高銳研究員團隊以穿越大巴山造山帶及前陸長達500km反射地震剖面為基礎,揭示了該區的深部精細結構,建立了陸內薄皮造山帶的地殼模型;釐定了大巴山前陸晚侏羅世—三疊紀的褶皺干涉類型和方式,確定了三疊紀—晚侏羅世的復合前陸和疊加變形的模式;揭示了陸內造山過程大規模地質流體的排泄特徵、運移方式和聚散的空間關系;證實了古生代—三疊紀的油氣隨高壓流體由北東推覆 沖斷岩席向南西前陸 坳陷帶排泄、匯聚的過程。基於以上創新性的認識,明確了圍繞大巴山弧形前陸進行油氣勘探的戰略方向,並將前陸三角構造區作為油氣預測驗證的首選地區。專家委員會認為這是一項深部和淺部、地質與地球物理相結合的優秀研究成果,對該類研究具有示範作用。

專家討論

大巴山野外考察

穿越大巴山造山帶反射地震剖面位置

董樹文團隊在大巴山野外考察

大巴山剖面圖

3.早白堊世哺乳動物亞洲毛獸的發現

亞洲毛獸的發現揭示了哺乳動物耳區演化過程。地質研究所季強研究員團隊在國家「973」項目和地質調查項目聯合資助下,在熱河生物群研究領域獲得系列重大發現,推動我國古生物研究在該領域步入了世界前沿。2009年新發現亞洲毛獸化石,保存得非常完整。該哺乳動物屬於對稱齒獸類,主要以昆蟲和蠕蟲為食,是一種陸生哺乳動物。根據對亞洲毛獸化石特徵的研究,表明亞洲毛獸與有袋類和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親緣關系比其與單孔類的關系更緊密,其中耳骨骼在一定程度上與現生的哺乳動物相似,但與現生成年哺乳動物不同,其中耳與下頜形成了特殊連接,這種連接也稱為骨化的麥氏軟骨,與現生哺乳動物胚胎發育的情況,以及與前哺乳動物祖先的原始中耳相似。新化石為哺乳動物耳區結構的演化研究提供了珍貴的信息,使發育生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能夠合理解釋發育機制如何對最早期哺乳動物的形態演化產生影響。亞洲毛獸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頂級刊物《科學》雜志。

季強研究員野外工作

亞洲毛獸(新種)的正型標本和生態復原圖

孫青研究員在實驗室進行測試

4.湖泊中長鏈烯酮不飽和度溫標研究重要進展

在我國首次發現並成功分離出湖泊中長鏈烯酮母源等鞭金藻,單藻種培養建立長鏈烯酮不飽和度與水溫關系方程。該成果是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孫青研究員團隊在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土資源部百人計劃支持下取得的。長鏈烯酮不飽和度UK37′作為反映古氣候變化的重要替代指標,已在海洋中得到廣泛應用,但在湖泊中長鏈烯酮不飽和度與溫度的關系及其母源研究則很少。課題組研究了不同氣候帶、不同水化學環境湖泊表層沉積物中長鏈烯酮,發現多數湖泊中存在2~4個不飽和鍵的長鏈烯酮。湖泊長鏈烯酮不飽和度與年均氣溫及春秋季節溫度高度相關,建立了湖泊表層沉積物中長鏈烯酮不飽和度與溫度的經驗函數關系。首次發現並成功分離出湖泊中長鏈烯酮母源等鞭金藻Chrysotila lamellose。通過單藻種控溫培養,建立長鏈烯酮不飽和度與水溫關系方程,實驗室培養公式與經驗公式斜率一致,驗證了長鏈烯酮不飽和度溫標的正確性;進而對比研究了器測記錄溫度與夏日淖爾湖泊沉積物中長鏈烯酮重建溫度,進一步驗證了長鏈烯酮不飽和度與溫度高度相關,表明長鏈烯酮是可靠的陸地溫標。研究成果在國外SCI刊物發表論文7篇,引起廣泛關注。

5.華北平原區域水資源特徵與作物布局結構適應性研究

首次查明區域水資源變化與作物布局的區位關系,為從根本上緩解華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張光輝研究員團隊研究了灌溉農田作物布局結構、規模與耗水強度變化的過程,及其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對區域地下水的影響和機制。揭示了近50年來華北平原地下水流場異常演化過程機制,闡明區域地下水流場變化與氣候及農業活動強度變化的關系。確定了涵養超采區地下水的作物布局結構調整方略。發現灌溉節水水平的不斷提高,有效地減緩了華北平原地下水開采量增加的速率,確保了糧食生產對灌溉需水的安全保障。揭示了區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包氣帶增厚對降水入滲補給地下水存在不同影響模式。闡明了區域地下水可持續開采量與地下水自然屬性功能之間內在關聯性,發展了區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續利用性評價理論與方法。該項目屬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完成46幅成果圖,出版專著1部,獲准軟體著作權登記1項。

張光輝研究員野外指導節水試驗工作

農田區地下水調查現場

灌溉農田節水灌溉試驗研究

相對水資源適應性

6.礦產資源需求理論與預測模型

系統提出礦產資源需求的理論體系與預測模型,為政府決策提供理論依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王安建、王高尚研究團隊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和國家開發銀行聯合資助下,以全球50多個先期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200多年的經濟、社會、環境數據為標本,運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在國內全面開展了礦產資源需求、供應、市場、碳排放等相關規律的研究,發現了人均礦產資源消費與人均GDP的相關規律、礦產資源消費強度的倒「U」形規律、能源彈性規律、礦產資源消費波次遞進規律、礦產資源價格規律等全球礦產資源消費規律;建立了資源供需、價格、碳排放資料庫及預測模型;對全球及我國未來25年資源供應趨勢進行預測,形成了礦產資源與國家經濟發展的系列理論。其系列成果形成專著2部、報告數十部、文章近百篇,為國務院有關部門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部分理論被大學編入教材。該研究團隊已成為我國能源、礦產資源政策的重要智庫之一。

項目負責人王安建研究員接受財經頻道采訪

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國情備忘錄—資源篇對項目的采訪

王安建研究員(左二)在寮國考察

人均能源需求與人均GDP相關關系及我國人均能源需求趨勢

7.西部優勢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示範及找礦重大突破

礦床成礦系列理論指導找礦實踐,公益性勘查與商業性勘查緊密銜接,西藏甲瑪銅多金屬礦找礦獲得重大突破。這是礦產資源所唐菊興研究員團隊執行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中西部大型礦產基地綜合勘查技術與示範」的課題和中國黃金集團重點勘查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通過3年多在西部地區東天山彩霞山鉛鋅礦和岡底斯甲瑪銅多金屬礦的調查研究,建立了「成礦動力學和成礦系列理論為指導的找礦模型和地質綜合信息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方法體系」;對天山地區鉛鋅礦、巴侖台—星星峽等地沉積變質型鉛鋅礦等進行了查證;對彩霞山鉛鋅礦深部找礦提供了新的途徑,實現了新突破。在岡底斯墨竹工卡甲瑪銅多金屬礦示範區,經過近兩年的勘查,也取得找礦突破,並提出在岡底斯礦集區找尋矽卡岩型、角岩型銅鉬多金屬礦床的重要意義,已提交331+332+333金屬量銅金屬量超過400萬噸,鉬金屬量超過45萬噸,伴生金金屬量83噸,鉛鋅金屬量超過70萬噸,伴生銀金屬量超過5000噸,成為國內外少見矽卡岩型+角岩型超大型銅多金屬礦床。

陳毓川院士(右二)在甲瑪礦區指導唐菊興(右一)項目組野外工作

陳毓川院士(左二)、唐菊興研究員(左一)在西藏甲瑪銅多金屬礦區考察,在岩芯庫觀察岩芯

8.翼龍從原始到進步的演化過渡類型——達爾文翼龍的發現

達爾文翼龍——會飛的食肉爬行動物在遼寧西部發現。在國家重點研究計劃「973」和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資助下,地質所呂君昌博士為主在遼寧西部中侏羅世地層中,新發現了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翼龍化石。新發現的翼龍化石被命名為模塊達爾文翼龍(Darwinopterusmolaris),代表了原始翼龍向進步翼龍演化的過渡類型。達爾文翼龍的頭骨(外鼻孔和眶前孔癒合為一大的鼻眶前孔)和頸椎部(頸椎椎體長,頸肋短或者退化)的特徵為進步翼龍的特徵,而其尾部(尾部長,尾椎體個數多於15個)和足部特徵(第五腳趾發育,具有兩個長的趾節)又為原始翼龍的特徵。達爾文翼龍的發現既填補了翼龍演化的空白,有可能打破對翼龍傳統的二分方法,又為生物宏觀演化機制提供了例證。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後,國際頂尖刊物《自然》雜志為此專門發表了一個評述性文章,給予高度的評價。

呂昌君博士野外觀測地層剖面

翼龍復原圖

9.大深度高分辨電磁探測技術與多功能電法儀研製

自主研發適合深部找礦的多功能電法勘探儀器,填補了我國多功能電磁測量儀器的空白。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林品榮研究團隊在地質調查項目資助下,攻克了多頻等幅同步供電、密集頻點供電、大功率勵磁穩流供電和高精度混合同步等關鍵技術,開發了數據處理與解釋軟體,形成了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功率、多功能電磁法勘查系統,供電電流是國外同類儀器2~3倍,有效勘探深度由500m提高到1000m。該系統具備天然源場的音頻大地電磁測量、人工源場的激電測量和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功能,並且具有進一步擴展潛力,能夠同時獲得電阻率和極化率參數,與國外儀器相比有較多優越性,為我國深部找礦工作提供了新的有效技術裝備。

電磁法大功率發射機

電磁法多功能接收機

內蒙古某礦區電磁法測深斷面圖

林品榮研究員(中)項目組

野外工作照——布發射源

野外工作照——數據採集

10.華北克拉通西緣前寒武紀基底演化與歸屬

華北克拉通西緣在哪裡?阿拉善西部早前寒武紀阿拉善岩群研究新進展為揭示這一地質之謎打開了一扇窗口。以地質所耿元生研究員為首的科研團隊通過野外、室內相結合的研究,在阿拉善西部原劃歸早前寒武紀阿拉善岩群中,發現多處新元古代早期同碰撞型花崗岩(900Ma~930Ma)及古生代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別為330Ma和280Ma兩組年齡數據);以豐富的測年數據建立了本區岩漿演化序列,這些研究對重新認識阿拉善地區的構造屬性具有重要意義。項目通過對賀蘭山與阿拉善變質基底的對比研究,釐定了阿拉善地塊在不同地質階段的構造歸屬:太古宙—元古生代時期,阿拉善地塊東部代表的變質基底應屬華北克拉通,西部則可能屬於祁連地塊;到新元古代,地塊東部仍屬華北克拉通,西部為與祁連、歐龍布魯克、柴達木地塊關系密切的獨立陸塊;到古生代,整個阿拉善可能構成相對獨立的地塊,並捲入古亞洲碰撞造山過程;中生代形成現今構造格局。該項目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資助完成的。

耿元生研究員考察野外露頭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