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治理先進事跡
㈠ 國土資源部關於通報表揚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優秀群測群防監測員的決定
國土資發〔2010〕21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全國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形成了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地質災害防治局面。通過群測群防,做到早期預警,提前避讓,有效保護了大批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群測群防監測員肩負著「守護生命、守護家園」的生命任務,踐行服務於國民生命權利的最高價值准則,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涌現出一大批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跡。為弘揚群測群防監測員大無畏的奉獻精神,鼓勵群測群防監測員繼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監測工作,特通報表揚韓立成等501名同志為「全國地質災害優秀群測群防監測員」,其中王棟等100名同志為「全國百名特別優秀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員」,王慧英等10名同志為「全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大傑出監測員」。
希望各位優秀群測群防監測員以榮譽為動力,再接再厲,努力工作。希望廣大群測群防工作人員和國土資源戰線所有同志以他們為榜樣,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高度負責的態度,扎扎實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監測的各項工作,努力開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1.全國地質災害優秀群測群防監測員名單
2.全國百名特別優秀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員名單
3.全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大傑出監測員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附件1
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0
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0
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0
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0
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0
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0
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0
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0
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0
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0
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0
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0
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0
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0
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0
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0
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0
附件2
全國百名特別優秀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員名單
(100名)
北京市:
王棟、王繼銀
天津市:
丁利
河北省:
高占闊、車延國、張濤
山西省:
徐躍幫、陳志靈
內蒙古自治區:
付引兵、王富強
遼寧省:
馬立
吉林省:
郭平、王長會
黑龍江省:
劉波
江蘇省:
戚道志、趙士平、孔國華
浙江省:
王慧英、金秀劍、王國根
安徽省:
談友根、文冬狗、陳朝儒
福建省:
虞祥友、王錦發、卓萬生、陳明乾、王正根
江西省:
郭紅梅、盧全良、洪新明
山東省:
孫志軍、佟琳琳、傅沂慶、王家榮
河南省:
崔軍懷、侯偉、趙常海、張耀亭
湖北省:
陳霞東、楊年喜、鄭志明
湖南省:
李金鋼、闕浩賢、羅衛軍、張先雨、黃孝田、鄧愛華
廣東省:
劉人勇、周月銳、李乾流、屈昌任
廣西壯族自治區:
梁良、梁忠林、雷依麗
海南省:
李榮東、霍青青
重慶市:
董山樑、鄧汝學、李德俊、黃興斗、冉紹平
四川省:
劉如松、楊雲、牟懷清、石祥坤、和金成、肖文啟、盧小松、阿的木呷、毛澤順、舒培源、熊堂英、徐勝、饒玉剛、程忠慶、劉富春、黃傑、廖應祥、王華林
雲南省:
陳立昌、周萬吉、周光偉、高祥明、楊懷志、周艷萍、習紹祥
西藏自治區:
次仁瓊達、旦增
陝西省:
黃鋒、鄧曉衛、張宏舉、張忠平
甘肅省:
馮永明
青海省:
曹有仁、馬升皓、李玉軍
寧夏回族自治區:
周金明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巴合提克·阿班、劉濤
附件3
全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大傑出監測員名單
(共10人)
浙江省:
王慧英
福建省:
虞祥友
廣西壯族自治區:
梁良
重慶市:
董山樑
四川省:
劉如松、楊雲、舒培源
雲南省:
陳立昌
陝西省:
黃鋒
青海省:
曹有仁
㈡ 自然災害的類別和典型事例
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包括乾旱內、高溫、低溫、寒潮、洪澇、容積澇、山洪、台風、龍卷風、火焰龍卷風、冰雹、風雹、霜凍、暴雨、暴雪、凍雨、酸雨、大霧、大風、結冰、霾、霧霾、浮塵、揚沙、沙塵暴、雷電、雷暴、球狀閃電等氣象災害。
㈢ 抗洪救災先進事跡
2010年5月31日晚至6月1日上午8時,xx縣xx鎮持續強降雨,降雨量競達到260.2毫米,全鎮受到嚴重的洪水災害,xx二級路xx段塌方,被中斷通行12小時,258戶民房受損,5968畝農作物受災,1015畝農田毀,22頭大牲畜被洪水沖走……
面對嚴重災情,身為xx鎮紀委書記的xx牢記神聖使命,在抗洪救災中發揚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紀檢監察幹部精神,連續19個小時工作在抗洪救災第一線,普寫了一曲「當群眾貼心人」的動人之歌。
6月1日凌晨1時,xx中學後山地質突變,引發兩處塌方,泥石流瞬間湧入校園,學生宿舍樓被黃泥水淹至一樓窗檯,嚴重危及全校743名內宿生的生命財產安全。該鎮立即啟動應急機制,xx立即投入搶險救災的行動中,他與鎮主要領導科學部署,全面監控學校兩處地質災害點險情,深入隨時又發生泥石流的校園里,第一時間有序安全轉移800多教職員工和學生,當最後一位老師轉到安全位置時,已是凌晨5時。
拖著疲憊的身體剛回到鎮政府,已一夜沒有合眼的xx又得到新災情報告:市級地質災監控點xx鎮開發區的後坡出現幾棵樹下滑,一根光纜電桿已斜滑倒!這些跡象表明此地存在發生山體滑坡的險情,而坡下住著43戶共138名群眾。險情就是命令,趕緊疏散群眾。xx一面組織鎮村幹部監控地質災害點,一面發放遷出告急通知書,挨家挨戶耐心做群眾思想工作。中午1點,終於將138名群眾勸離危險地帶。
由於洪水太大,xx鎮城區供水管路水源頭20立方米的壓力池和過濾池全部被沖走,2800米的150水管也被沖得無影無蹤。鎮城區住著3000名群眾。沒水,咋辦?群眾飲水告急!xx主動請纓,擔任供水管路維修工作組組長,組織人員對供水源頭斷水情況進行調查,指揮暫建了一個應急供水工程,緩解群眾飲水難問題。解決這一難題,他回到家時,已是晚上八點。此時,他已連續工作整整十九個小時。
在接下來的兩天里,xx和群眾一起找水源、修路、抬水管、架水管、修損壞管網,全力以赴搶修應急供水工程。6月4日,xx鎮城區3000多名群眾重新用上了自來水,xx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對不氣,GC哥,你這次給的材料太少了。。。
所以可能寫的不是太好。。。也不太著邊。。。不過你湊合著先寫一點。。。
按明天早上我絕對給你找到好的事跡報道。。。順便你把這次事件的主要任務。。想表達的精神告訴我。。。再把主要人物的姓名用XXX代替。。。這樣我就好寫了。。。明天早上我一定交給你!!!!!!!!!!!
㈣ 大學生抗震救災先進事跡的個人材料,急啊~!
王旭明:
我們相信,各地的教育部門和學校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當地教育部門的指導下,一手毫不鬆懈抓抗震救災,一手堅定不移地抓戶籍教育改革與發展,戰勝種種困難。我想有全國教育系統的支持,我們奪取抗震救災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雙勝利是一定能夠實現的。
教育部提出來的十大重點工作,我們將很快上網,也很快提供給大家一份書面參考,供參考。今天為了就有關工作大家有一個了解,我們請來了教育部有關司局的同志向大家介紹情況,回答大家的提問。首先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副司長高洪先生介紹有關災區中小學恢復上課的情況。高司長也剛剛從災區趕過來,這方面的感受一定很多,有請高司長。
高洪:
我剛從災區回來。災區中小學的工作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推動臨時學校建設,讓災區,特別是重災區的中小學生能夠安全、健康的復課。第二,加強對學生在復課過程中的心理援助工作。關於臨時學校建設,我們在地震之後的一周之內,教育部派出工作組到災區和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在當地黨委政府和抗震救災部門的統籌領導和協調下,在全國各方面的支持下,於5月19日正式啟動了第一批帳篷學校。首批開設的帳篷學校主要安置從重災區轉移下來的學生。
高洪:
帳篷學校是根據抗震救災的整體進程來陸續安排開學的。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所以,使一大部分,特別是從重災區轉移下來的學生都能夠安全的復課。在這個過程中,教育部向已經復課的學校免費發放了《心理援助手冊》和《防疫手冊》《我們在一起渡過—獻給地震災區的孩子們》,人民教育出版社已向災區免費提供了復課學校和所有帳篷學校。
高洪:
從臨時安置到過渡安置的過程中,帳篷學校還在變動中。有條件的地方,災民已經按步驟返回家鄉,所以帳篷學校的教學點也在變動過程中。新規劃的板房集中地區正在新建臨時學校。所以總的來說,根據抗震救災的總體進程推動臨時學校建設,特別強調安全和健康。
高洪:
第二項工作,我們啟動了心理援助工作。教育部委託已有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和學校公共衛生專家指導委員會,成立了中小學災區心理援助專家工作組來開展這項工作。我們的工作目的就是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系統的心理援助工作,努力使學生恢復到正常狀態。同時還有一個任務,鑒於因災害造成嚴重心裡創傷的學生,要將他轉接到相關專業機構進行心理治療。
高洪:
我們堅持的原則有幾個,第一堅持科學性。因為心理援助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特別是對中小學學生進行這樣的工作,必須在有資質專家指導下,由受過專門訓練的專業人員來實施,避免造成學生心理上的再次傷害。特別是剛才提到的防止不同人員對同一個學生反復進行心理援助。
第二個原則,面向全體。我們要讓每個學生知道地震之後出現的各種心理,叫做心身表現,都是對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映。要了解和接受心理援助的必要性。
高洪:
第三個原則,分階段實施。我們將根據學生震後依次出現的反映,開展比如說指導、鑒別、升華為重點的心理援助工作。
第四個原則,分人群開展。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創傷程度進行開展。特別要關注喪親致殘的學生,同時還要對今天參加高考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
高洪:
專家工作組一個是要制定進入中小學校的專業性的標准和要求,同時通過多種方式提供教育資源。我們要根據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統籌,根據實際需要實時或者整合已有的工作。一個是培訓當地的老師,第二是對老師開展心理援助進行現場指導,第三是需要重點幫助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這項工作是長期性的,我們將根據學生復課的情況來實施。
同時,我們正在收集災區中小學生在抗震救災表現出來的堅強、勇敢、互助、感恩等感人事跡,我們准備編輯成冊,免費發放到全國中小學,作為德育的生動教材。謝謝大家。
王旭明:
高司長,現在災區的中小學能夠有一半以上已經復課了嗎?
高洪:
據我們了解,重災區是將近一半能夠復課。具體數字由於在不斷變化中。同時,新建的板房所在地也正在建臨時學校。准確的數字要以四川省發布的為准,我們有昨天的數字,但是仍然在變動中。
王旭明:
帳篷學校或者臨時房作為校舍是不是還不夠?
高洪:
和實際的需求量還是有差距。特別是板房,夏天熱了以後,在學校上課更需要板房的這種形式。
王旭明:
昨天總書記到了河北板房廠房考察,要求他們加快生產。
高洪:
可能重建學校過渡階段還需要更多的板房來保障。
王旭明:
下面請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長劉貴芹先生給大家介紹一些大學生和大學在這方面的有關情況。
劉貴芹: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星期六晚上,我剛從災區回來。全國大學生積極參加抗震救災工作的先進事跡使我深受感動,深受教育,令人難忘。下面,我介紹有關方面的情況。
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質災害以後,廣大高校學生心系災區,情牽祖國,及時行動,奉獻愛心,大力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積極參加抗震救災工作,展現了當代大學生嶄新的精神風貌,涌現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我分四點介紹。
劉貴芹:
第一,受災地區高校學生積極參加抗震救災工作。特大地震發生以後,綿陽、德陽、成都等受災地區高校學生在各自高校黨政的領導下,沉著冷靜,理智鎮靜的面對災區,以積極的態度參加抗震救災工作。一是堅守崗位,奮戰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地震發生當晚,按照成都軍區命令要求,西南交通大學第一批30名國防生迅速前往受災嚴重的都江堰市進行抗震救災。學校有一名藏族學生,也是國防生,叫郭冬陽,他的家在都江堰,在救災任務和被埋在近在咫尺的親人面前,他依然選擇了前者。得知他的爺爺和外婆在地震中已經遇難,他強忍淚水,依然繼續投入到艱苦的救助工作。得知郭冬陽親人遇難、家庭受災仍堅守崗位的事跡以後,學校的領導將生活補助送到郭冬陽手上,他立即將2000元錢捐給災區。
劉貴芹: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生在學校統一組織下,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在災後的四天時間里保障救災飛行任務239架次,投放救援物資13.3億噸,搶運傷員30餘名。
二是互幫互助,積極開展救災援助活動。地震發生後,電子科技大學23名學生自願者前往四川省人民醫院,協助醫務人員進行工作。同時,全校學生積極參加為自己親人貢獻自己力量為主題的活動。西壩學部分校區近鄰地震重災區,距離震中映秀鎮僅75公里,在校舍受損,人員傷亡嚴重情況下,西壩大學的學生一方面積極開展抗震自救,盡快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秩序。另一方面積極組織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奔赴重災區,開展救援服務。為把救援物資盡快轉送到災民手中,700餘名大學生志願者跑步前往阿壩災區的救災物資的中轉站,不辭辛勞,連續作戰,大大提高了該中轉站的物資運輸效力。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㈤ 年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
2013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國土資源系統積極努力,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757起,避免人員傷亡18.8萬人,挽回經濟損失19億元。
一、地質災害災情及特點
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5403起,造成669人死亡失蹤,直接經濟損失102億元。特點如下:
(一)西南和西北地區災情較重。地質災害造成西南地區的重慶、四川、雲南、貴州、西藏425人死亡失蹤,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71人死亡失蹤,分別占總數的64%和11%。以上地區直接經濟損失93億元,占總數的91%。
(二)類型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為主,小型居多。全國發生滑坡9849起、崩塌3313起、泥石流1541起,分別占總數的64%、22%和10%。小型地質災害14461起,占總數的94%。
(三)以降雨、融雪和地震等自然因素引發為主。西南、東南等地遭受極端強降水或強台風,過程雨量大、涉及范圍廣,四川蘆山、甘肅岷縣和漳縣等地發生強烈地震,引發了大量的地質災害。這些自然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14847起,占總數的96%。
二、防治工作部署實施科學有力
針對地質災害時空分布規律,我部認真研判趨勢,多次動員部署,督促落實防治措施,快速做好應急處置,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一)提早安排部署,明確年度防治任務。部黨組在年初提出總體工作要求,2月組織地方和專家分別召開了全國和三峽庫區趨勢會商會,3月對防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之後又通過汛前全國視頻會、10多次發文發電,對防治工作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按照中組部培訓計劃,舉辦「地質災害防治」縣長專題研究班。全面啟動地質災害防治10大類146項標准規范編制工作。各省(區、市)召開省級防治工作會議80次,研究部署地質災害工作。近99萬人參加了各地組織的地質災害知識培訓活動。
(二)全年監督指導,強化巡查排查復查。50餘次派出由部領導和司局負責同志帶隊的工作組檢查指導,在31個省(區、市)安排100多名區片專家長期駐守。姜大明部長、徐德明副部長、汪民副部長等部負責同志多次赴湖北、重慶、四川、雲南、甘肅、陝西等地調研指導。針對局地強降雨、台風等天氣和地震,各地充分發揮群測群防體系作用,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復查和震後全面排查。全國組織省市縣三級督促檢查組、隱患巡查組超過1萬次,省級專家3468人次參與巡查指導工作。
(三)積極組織協調,加強重點地區防治。與地方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多次召開專門會議,研究推進三峽庫區、汶川和玉樹以及彝良地震災區、舟曲泥石流災區、四川蘆山地震災區、甘肅岷縣漳縣地震災區等重點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導國資委加強中央企業工程建設領域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啟動地質災害防治高標准「十有縣」建設,得到各地積極響應。組織編制三峽庫區年度防治項目實施方案,完成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竣工驗收工作。三峽庫區連續11年實現地質災害零傷亡,防治效益日益凸顯。
(四)加強應急處置,有效避免更多損失。召開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會議暨業務培訓,部署應急管理,提升信息報送、應急處置等能力。針對1月11日雲南鎮雄滑坡、3月29日西藏墨竹工卡滑坡、4月20日四川蘆山地震、7月10日四川都江堰滑坡、7月22日甘肅岷縣漳縣地震等20多次重大地質、地震災害和強降雨過程,及時啟動應急響應,派出工作組指導開展應急處置工作,避免二次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防治體系建設成效明顯
我部將以地質災害防治為主的地質環境保護工作擺在國土資源管理的重要位置,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2011〕20號),全面推動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建設,成效明顯。
(一)調查評價取得顯著進展。全國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9萬處,威脅1800萬人和4858億財產的安全,其中特大型3363處、大型13280處。在全面完成全國山地丘陵區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推進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和重要隱患點勘查工作。全國完成詳細調查的縣(市、區)達645個,完成勘查工作的隱患點達10314處。通過開展調查評價工作,進一步掌握了我國地質災害分布和威脅情況。
(二)監測預警得到有效落實。2013年,我部與中國氣象局繼續推進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全國已有31個省(區、市)、323個市(地、州)、1880個縣(市、區)建立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體系,比2012年增加20個市(地、州)、302個縣(市、區)。共製作全國性氣象預警產品170份,通過中央電視台發布111次,頻度和精度均有較大提高。組織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22375次,參加人數128萬餘人。全國共有29.7萬名群測群防監測員,達到了地質災害隱患點全覆蓋。
(三)防治力度不斷加大。中央財政投入45億元開展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央和地方連續8年每年各投入10億元,支持雲南開展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繼續推進湖北五峰、甘肅東鄉等重大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208個市(地、州)、1179個縣(市、區)設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比2012年增加6個省(區、市)、32個市(地、州)、247個縣(市、區)。2013年,全國各級財政投入防治資金近200億元,四川、貴州、雲南、廣東、湖南投入均超過5億元,四川省達19億元。
(四)應急體系更加完善。大力推進地質災害易發區防治機構隊伍建設。全國共有20個省(區、市)、161個市(地、州)、990個縣(市、區)建立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26個省(區、市)、171個市(地、州)、420個縣(市、區)建立了應急技術指導機構。各地應急專家隊伍不斷壯大,全國共有地質災害應急專家近3000名。
四、關於2014年防治工作安排
2014年,我們將繼續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和要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一是大力提升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以高標准「十有縣」建設為抓手,從「有制度、有機構、有經費、有監測、有預警、有評估、有避讓、有宣傳、有演練、有效果」等方面推進基層的地質災害防禦能力。
二是強化汛期和重點地區工作。有序、有力、有效開展趨勢研判、動員部署、氣象預警預報、督促檢查和總結交流等工作。以巡查排查、應急演練、宣傳培訓、專業指導為手段,提升群測群防監測和應急避險能力。
三是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推進重點地區防治工作。加大力度,加快進度,盡快消除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社會高度關注、危害性大的重特大地質災害隱患。
國土資源部
2014年1月20日
㈥ 抗洪救災優秀個人事跡,,急征好文!!
1.周小華同志無論在村幹部和鎮應急分隊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責任感,忠實地履行一個村基層領導幹部的職責,特別是在2010年7.18抗洪搶險中更加體現出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英雄本色。
2010年7月16日—19日,渠縣連續普降暴雨,境內渠江河流水位急劇上漲,給鎮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周小華同志在向鎮黨委報告情況後馬上組織召開村全體黨員緊急會議,通過分析近期雨量和長青村的受災情況,制定了村級抗洪搶險方案,一是組織黨員幹部堅持24小時查看水情,加強防範;二是立即組建黨小組長、社長為主的搶險應急小分隊,隨時出擊抗洪搶險。
周小華同志既是長青村的村幹部,又是鎮應急分隊的成員,7月18日下午,接到鎮應急辦公室電話通知,該同志迅速趕赴集結地點,與應急分隊同志們一道立即身先士卒,投入抗洪搶險的第一線。下午5時,帶領應急小分隊兩名和前來支援的大竹縣民兵,劃著橡皮艇,深入天星鎮文峰社區、渠縣三航司家屬院,轉移被洪水圍困的群眾23人,晚上8時,又將橡皮艇運到公路邊前往原五井村5社,營救被困群眾,經過長達6個小時,共營救出嬰兒2人、兒童6人、成人36人。7月19日凌晨2時,按照鎮防洪指揮部指示,又將橡皮艇轉移到文峰社區2組毛興龍、陳永興家,成功營救出被困群眾6人,隨後又劃著橡皮艇到原天星駕校救出被困群眾3人;緊接著又將橡皮艇劃到東城小學進行施救,救出圍困群眾5人,沒顧上吃晚飯,又到渠縣座墊廠營救被困群眾16人,幫助群眾轉移財產2萬余元,連續抗戰12個小時沒顧上休息,為了群眾的生命安全,整個身體全部浸泡在洪水中,沒有換過衣服,一直堅持搶險結束,有效搶救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
周小華同志在整個抗洪搶險中,始終堅守崗位,渴了喝上幾口礦泉水,餓了就找點餅干充飢,在抗洪搶險工作上,周小華始終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全身心投入到了抗洪搶險工作中,盡量使受災損失達到最低,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幹部,他帶領黨員幹部日夜守護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用實際行動幫助受災群眾,他心中裝的是人民群眾,想的是怎樣使受災群眾盡快地重新走上正常的生活,「要干就干好」是他平常的口頭禪;艱苦樸素、雷厲風行是他的生活作風;為村民服務,幫群眾致富是他工作宗旨。在渠縣7.18的抗洪搶險工作中,他帶領黨員幹部、應急分隊成員經過英勇奮戰,圓滿地完成了抗洪搶險各項工作,受到了鎮黨委政府稱贊和表揚。他的抗洪精神值得大家去學習。
2.
6
月
14
日以來,
浦城縣全境持續普降大暴雨,
局部地區
特大暴雨,引起山洪爆發,溪河突漲,地災頻發,泥石流泛
濫,造成道路、電力、通訊、供水中斷,房屋倒塌,農田被
毀,城區進水
,在這次特大洪澇災害中,面對嚴峻的水情、
雨情、災情,古樓鄉葉山村村兩委在縣委縣政府、以及古樓
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把工作重心放在搶險救災和恢復生產
工作上,作為古樓鄉葉山村的下派支書,王良斌同志更是身
先士卒,帶領村幹部深入了解災情,及時為村民排憂解難,
並妥善處置搶險救災事宜,盡力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
確保無發生人員傷亡。
一、
嚴陣以待,精心部署早動員
王良斌同志是古樓森林派出所的所長同時還是古樓鄉
葉山村(地質災害點)的下派支書,在這次特大的洪澇災害
中,王良斌同志在接到縣、鄉政府黨政辦發出的強降雨緊急
通知後,冒著暴雨,不顧山體滑坡的危險,趨車趕往離縣城
80
余公里的古樓最偏遠的行政村葉山村,召集村「兩委」干
部召開了緊急會議,
研究對策。
根據該村各自然村實際情況,
有針對性地布置防洪抗災工作,並決定防汛期間,村部安排
人員值班,村「兩委」幹部包自然村,黨員、小組長包戶,
每天
24
小時保證通訊暢通,整裝待命,堅守一線,密切關
注雨情、水情、訊情變化。一旦發生災情、出現險情時,迅
速組織搶險力量,自覺投入到搶險救災工作中去。會後,王
支書親自帶領村「兩委」幹部立即展開工作,動員村民克服
麻痹思想,要緊急行動起來,做好防洪抗災准備工作。
二、緊急搶險,指揮到位
6
月
15-22
日,受強降雨的影響,葉山村山體松動,出
現山體滑坡,
全村耕地受災面積
100
余畝,
剛插單季稻被淹,
幾十畝耕地被沖毀;水利設施損壞嚴重:有幾棟土木結構房
屋的泥牆倒塌,受損房屋
10
余間,直接經濟損失數十萬元。
災情就是命令,村黨支部書記王良斌一方面帶領黨員幹部組
織山邊房、危房農戶
12
人撤離到安全地帶,一方面利用小
雨間隙帶頭拿起鋤頭,帶領黨員幹部努力清理堵塞村邊河道
淤泥,及時疏通河道,防止洪水進入村莊。為了防止人員回
流,他與村幹部常常半夜起來挨家挨戶巡查。頭發亂了,眼
眶陷了,褲腿一隻高、一隻低,腳上的雨鞋布滿了黃泥。當
問及是否辛苦時,他說:
「
累點,沒啥,只要能安全挺過這
幾天就好了。
」在整個汛期,王良斌同志連續
20
幾天堅守崗
位,奮勇在前,即使是在端午佳節,王良斌同志依然與村干
部村民一起,堅守在抗洪救災的第一線。由於指揮得當、處
置有方,在這次特大洪災中,葉山村人員零傷亡。
三、災後重建,指導到位
暴雨剛過,王良斌同志就帶領村兩委幹部深入各自然村
開展災後重建工作。由於暴雨剛過,山體滑坡十分嚴重,古
樓鄉通往葉山村的公路嚴重毀壞,車行不了就走路,王良斌
同志帶領村幹部走家串巷,到災民家中查看倒塌房屋現場。
每到一處,王良斌同志總是走在前面關心災民;與他同行的
村幹部都被他這種工作作風和關心災民那份熱情深深感動。
作為一個村黨支部書記,災後,王良斌同志立即聯系鄉農技
站、土地所等部門幹部,由鄉民政辦配合對葉山村農田受損
情況進行一次詳細的調查摸底,並提出採取不同方法進行自
救,減少損失:
1
、對過水後,作物尚能恢復生長的地塊及
時組織群眾清理田間垃圾和泥沙,做好洗苗、扶苗和整理工
作;
2
、清理水溝,排水暢通,除澇保苗;
3
、對少苗的田塊,
被洪水沖走的田壟,採取補苗或補種的措施;
4
、及時做好
防治病蟲害。加強田間檢查,及時防治病蟲,控制病蟲害暴
發流行;
5
、對絕收田塊,抓緊改種其他作物,最大限度地
降低損失;
此次災情雖然非常嚴重,但葉山村幹部群眾在縣委、縣
政府的指導下,在鄉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王良斌同志
的實時指揮下,全村上下眾志成城,抗洪救災,沒有發生一
例人員傷亡,最大限度減少群眾的財產損失,並使群眾及時
恢復了生產,取得了抗洪工作的階段性勝利
2010
年
7
月
22
日
㈦ 地質災害減災防災實例
一、地質災害概況 二、地質災害危險區減災防災預案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防災減災對策 四、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落實為切實做好2003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35號)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第4號令)精神,特編制本預案。 一、地質災害概況 我市地處魯中山區北側,山區與平原交接地帶,地形地貌變化較大,地質構造復雜,黃河橫貫全區。受人類工程活動及自然因素的影響,區內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區內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岩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分為易發區和危險區。易發區包括歷城區西營、柳埠、高而、彩石、王舍人等鄉鎮的27個崩塌易發區、6處滑坡易發區、11個泥石流易發區和市區東郊1個地裂縫易發區。危險區包括歷下區燕翅山崩塌和滑坡、歷城區西營鎮林枝滑坡、歷城區西營鎮閣老滑坡、歷城區西營鎮積米峪滑坡、歷城區彩石鎮西嶺後滑坡、歷城區柳埠鎮杜家村滑坡、長清區張夏鎮梨棗峪滑坡、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泥石流、歷城區西營鎮八十崖村泥石流、槐蔭區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縫。 二、地質災害危險區減災防災預案 (一)滑坡危險區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現狀。山體滑坡主要分布於南部山區,近年共發生滑坡18處,其中7處滑坡被劃為危險區。 歷下區燕翅山崩塌和滑坡:燕翅山位於濟南市歷下區政府駐地南部,姚家鎮姚家村西南,東經117°04′15″—117°04′29″,北緯36°39′31″—36°39′40″山體呈北東—南西向。佔地面積約0.28km2,海拔高程198m,相對高差80多米。 燕翅山地貌類型屬剝蝕殘丘。主要岩性為:奧陶系石灰岩和燕山期侵入的閃長岩,山麓地帶堆積第四系坡殘積物和近期人工堆積的雜填土。山體上部為奧陶系石灰岩,閃長岩則以岩床的形式隱伏於石灰岩之下。在奧陶系石灰岩與閃長岩交接帶附近富集有矽卡岩型鐵礦礦床。奧陶系灰岩受火成岩侵入的影響,岩層產狀較為凌亂,總體岩層走向為250°,傾向340°,傾角34°—37°。在硯泉的東側發育有一條北北東—南南西向的正斷層。 由於歷史上采礦削坡等人為活動,1998年2月山體局部發生崩塌。目前山體西北側已形成滑塌體,滑塌體滑向320°,所處的山坡坡角37°,前緣扇面寬340m、扇面平均寬度210m、垂直高度67m、從前緣到後緣的水平距離88.9m、滑動距離0.45—1.3m,體積約21.10萬方。滑塌體前、後緣與滑塌體內已出現18條寬度不等的山體裂縫,其中:3條主裂縫長40—210m,裂縫最大寬度1.6m,最大可見深度9.4m。由於人工開挖山體坡角,在山體北、西、南3面均形成了臨空面(即:陡崖),山體北側高度40m、西側21m,南側(窯頭小學及西側民房(二層樓)的北部)9.1m。臨空面岩石風化強烈,節理裂隙發育,破碎。山體周圍5處礦渣、生活及建築垃圾堆,構成不穩定邊坡(其中:1號位於硯泉東,2號位於1號南鄰,3號位於姚家小學西南,4號位於窯頭小學北,5號位於省高檢院東),邊坡坡度34°—37°,邊坡高度12—26m不等。 受滑塌體與渣體滑坡威脅的單位有姚家村、窯頭村、警官學校、市城管局宿舍樓、省高檢院、省航空大廈和歷下區建委宿舍共涉及住戶210戶,1225人。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下區姚家鎮政府。 歷城區西營鎮林枝滑坡:位於林枝村東,東經117°1′4″,北緯36°30′43″,滑坡體由太古界變質岩風化殘坡積層組成,地形坡角42°。滑體後緣裂縫寬23cm,長約32m,走向NE48°,滑向SW240°,滑距0.40m。滑體長50m,寬52m,厚度20m,總體積約5萬m3。滑體前緣居民2戶,共計7人。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政府。 歷城區西營鎮閣老滑坡:位於歷城區西營閣老村東南,東經117°3′41″—117°3′46″,北緯36°28′6″,滑體長370m,寬300m,厚度88m,總體積約880萬m3。滑坡滑動面大於30°動力以牽引式為主,滑動速度慢。初滑時間為1940年前後,當時滑坡後裂縫僅1m,到2001年4月已擴展至17.9m,平均擴展速度為0.26m燉a。滑體前緣居民17戶,共計69人。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政府。歷城區西營鎮積米峪滑坡:位於歷城區西營鎮積米峪村,滑坡體傾向北東,傾角35°,前沿滑距4.2m,滑坡體總體積30萬m3,首次滑動造成5間民房不同程度的破壞,受滑坡威脅的居民進行了搬遷避讓,現階段滑坡仍不穩定。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人民政府。 歷城區彩石鄉西嶺後滑坡:位於東經117°16′13″,北緯36°33′27″,滑坡體屬變質岩風化坡,滑坡體總體積0.19萬m3,受威脅居民3戶,共計11人。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彩石鄉人民政府。 歷城區柳埠鎮杜家莊滑坡:位於杜家莊村北路東,東經117°14′56″北緯36°23′17″,該滑坡體由寒武系張夏灰岩組成,裂隙發育,滑向285°,滑體傾角70°-80°,滑坡後緣裂縫31cm,可見深度1.4m,滑距0.7m,滑坡體南北長50m,東西寬5—15m,厚25—30m,總體積約1.38萬m3。現在滑坡體前緣有居民1戶5人,滑坡除威脅這戶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外,還直接威脅著進出村的行人及車輛安全。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柳埠鎮人民政府。 長清區張夏鎮梨棗峪滑坡:滑坡體分兩個小滑坡,1號滑坡體長約30m、寬15m、厚5m、約0.225萬m3,滑坡底面為寒武系徐庄組紫色頁岩,滑坡體以較破碎的張夏鮞狀灰岩為主,滑向北西。2號滑坡長約100m、寬約70m、厚度大於5m、約3.5萬m3,滑坡體滑坡裂縫有內、外三條,呈三級滑坡台階,後緣裂縫0.3一1.0m不等,滑坡方向南西。現階段受滑坡威脅最嚴重的10戶居民已搬遷,如滑坡突然下滑,還將有30畝土地(包括作物)被破壞。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長清區張夏鎮人民政府。 2.滑坡致災原因分析。滑坡發生在寒武系徐庄組、饅頭組頁岩山體及上覆張夏組石灰岩地層或變質岩體風化層,屬順坡切層滑坡。滑坡前緣均有居民挖山平地建房或因修道路開挖山坡,據測量,滑坡前緣垂直挖坡3一10m不等,導致邊坡失穩產生拉張裂縫,降水隨裂縫滲入岩體,軟化頁岩,裂縫逐漸延伸擴大,形成滑動面,在連續降雨或大暴雨之後,山體自重增大,岩體軟化,沿潤滑的滑動面下滑,產生滑坡。 此類災害與人類工程活動緊密相關,臨坡挖坡建房、修路,破壞植被開墾是災害產生的前提條件,岩體自身物理力學特性(風化、軟弱夾層等)是災害產生的內在原因,大氣降水是災害產生的誘導因素。 3.減災防災對策。一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二是由於各滑坡體目前處於不穩定狀態,當地政府應迅速採取避讓措施,以免造成危害;三是堵塞滑坡裂縫,在後緣開挖排水溝,防止雨水沿裂縫下滲;四是加強防災教育,使受災群眾在災害突發時掌握自救方法;五是對滑坡實施24小時值班監測,並在滑波前緣設明顯警示牌,使過往行人、車輛等嚴加防範;六是在滑坡前緣堆石壓腳,嚴禁在滑坡前緣取土;七是在滑坡適當地段進行減荷卸載,降低滑坡規模。 (二)泥石流危險區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現狀。全市共發現13處泥石流隱患點,其中2處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區: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泥石流危險區和歷城區西營鎮八十崖村泥石流危險區。 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泥石流:位於垛庄水庫上游射垛溝,溝底寬30一50m,多為楊、柳林或柴草堆積占據,溝坡為高陡的變質岩風化坡或殘坡積物堆積坡,溝谷源頭區低山環繞,構成一個近似封閉的匯水盆地,出口寬不足百米,下連深切谷(射垛溝),匯水面積約3km2,匯水區內大部分為砂礫質荒坡,西南隅為鑿山工程棄渣堆積,該危險區直接威脅著沿溝上、中、下射垛村的安全。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章丘市垛庄鎮政府。 歷城區西營鎮八十崖村泥石流:處於低山區,地理坐標:東經117°15′14″,北緯36°27′52″,地形坡度45°-52°,山勢陡峭。出露地層為太古界變質岩,岩體表面節理、裂隙發育,風化強烈,殘坡層厚度30厘米,局部厚度可達1米。由於村莊沿沖溝而建,房屋侵佔河道嚴重,因此,該村仍存在泥石流隱患。目前該村受威脅居民14戶,共58人,已基本搬遷完畢。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政府。 2.致災原因分析。泥石流一般在具備一定匯水、碎泥石物質、較大勢能等條件下產生。如: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村泥石流形成區為四面環山近似封閉的匯水盆地,在匯水面積3km2范圍內僅有不足百米的出口,為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場所條件;區內岩性為泰山群變質岩,岩石風化強烈,岩體破碎,植被稀少,且在西南隅為鑿山工程棄渣堆積,為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區內地勢陡峻,高差對比大,為泥石流提供強大的勢能。上射垛泥石流潛在區強烈的地表徑流,為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動力條件,強烈地表徑流來源於暴雨。因此,該區若遇強的降水過程,將快速匯水至狹窄出口,產生泥石流。 3.減災防災對策。針對該泥石流形成條件應採取以下幾點防治措施:一是對陡坡地段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對坡度較小地段可改坡田為梯田;二是在山坡截水,修築分洪溝,支護易坍塌坡面;三是沿溝修建攔擋調節工程,延緩泥石流下瀉速度或徹底阻擋泥石流前進;四是建立泥石流預防、監測體系,建立群測群防監測網路和警報系統,明確汛期值班人員,對泥石流產生時間、空間、強度進行預報,加強行政管理,形成抗災、救災、執法行政管理系統;五是對難以實施治理工程的泥石流危險區,採取必要避讓措施。 (三)地裂縫危險區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現狀。今年在我市發現1個地裂縫危險點:槐蔭區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縫危險區。 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縫:位下濟南市槐蔭區槐蔭街69—143號。該區域地裂縫開始於5月中旬,到目前為止,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共計發現120處裂縫(其中濟南第二糧庫約100多處,附近居民房有20餘處)。所有裂縫的開裂狀態均為斜裂,呈雁行式平行排列,裂縫長1—6m不等,寬度在0.1—7.5cm,傾角60°左右。 2.致災原因分析。在濟南第二糧庫的東北鄰方向,有一處建築施工工地,在基礎施工中,經濟南水務局批准施工了20個降水井配合降水,5月13日開始降水,60日完成,總降水量24萬方。據初步分析,可能是由於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局部地段地基土的承載力下降,產生不均勻沉降所致。 3.減災防災對策。針對糧庫及居民房開裂的現狀,建議採取以下幾點防治措施:一是加強房屋裂縫的監測工作,特別是在汛期要加密觀測;二是在濟南第二糧庫院內進行第四系地下水的系統水位觀測;三是做好人員避讓及糧食的移倉工作;四是盡快對所涉及區域(槐蔭街69—143號)及其附近地區的地裂縫地質災害進行勘察論證。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防災減災對策 (一)以崩、滑、流為主的地質災害 1.基本情況及威脅對象。目前已發現歷城區柳埠、西營、高而、彩石4鄉鎮共45處地質災害易發區,受威脅居民166戶,計652人。其中崩塌易發區27處,受威脅居民66戶,計263人;滑坡易發區6處,受威脅居民23戶,計94人;泥石流易發區11處,受威脅居民77戶,計295人(詳見附表)。該類地質災害致災地質條件已經具備,在汛期瞬時降水量較大及人為工程誘發條件下,有產生地質災害的可能。 2.預防措施。一是設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警示牌;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發現險情及時上報;三是對小型崩塌、滑坡體實施人工排險;四是當地政府應迅速採取必要避讓措施,將附近居民搬遷至安全地帶,對於難以實施搬遷的,根據監測結果,制定好撤離計劃。 (二)市區東郊地裂縫 1.災害基本情況。1988年至1991年在濟南市東郊陳家張馬至冷水溝一線發生地裂縫,造成50間房屋破壞,導致直接經濟損失達50萬元以上;1997年5月23日15時,歷下區姚家鎮賢文庄一民宅發生嚴重沉陷,直接經濟損失達10萬元;1999年以張馬屯為中心,西起大辛庄—八間堡,南至工業南路,東到王舍人—裴家營一線,北到洪家園—孟家莊—西沙河,南北長8km,東西寬6km,面積約50km2范圍內的4500餘間房屋出現不同程度的開裂,受災居民1100多戶,經濟損失達數千萬元。 2.地質災害致災原因分析。該區是東郊水源地主要取水地段,日取水量達20萬m3燉d以上。過量開采地下水使本區地下水位變化頻繁且變幅較大,導致岩溶發育發展。另外,區內廣泛分布有黃土,因其具濕陷性造成地基沉降,兩者綜合作用,是產生塌陷或地裂縫主要原因,致使大面積民房開裂。 3.減災防災對策。根據災害發生發展規律應採取以下防災措施:一是加強區內地下水動態監測,掌握水位動態變化規律;二是加強對災害發生區的日常監測,包括房沿、路面裂縫、塌坑范圍變化等,結合地下水位動態,預測地質災害發生趨勢;三是調度地下水開采量、控制地下水位變幅;四是在災害發生區進行工程建設時,要事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充分考慮岩土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做到以防為主,盡量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四、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落實 (一)要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各有關縣(市)區政府要依據本預案,結合本轄區地質災害實際狀況,抓緊制定具體的汛期地質災害減災防災預案。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要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並層層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將災害危險區和易發區的監測和防治落實到具體單位,明確具體負責人。 (二)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和災害速報制度。要認真執行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建立群測群防網路,落實險情巡查、災情速報、汛期值班等制度。對地質災害危險區和易發區,要指派專人監測,同時,有針對性地做好宣傳工作,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防災意識。 (三)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執法力度。要加強對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險區和易發區跟蹤管理,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對在地質災害危險區、易發區進行的修路、建房、開礦、取土等工程活動,必須事先做好地質勘查工作,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准進行設計、施工,杜絕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對已經修建的工程,要及時採取補救措施,防止發生地質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