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內瑞拉地質災害
1. 為什麼資源豐富的地區並不富裕,甚至是有些動盪和貧窮地區。源
我個人認為平原地區是國家主要糧食產地,應該是國家限制開發,不然都發展工業經濟,誰種糧食,其次我國糧食價格穩定種糧、富不了。
眾所周知農民是農民。
2. 地球上有哪些罕見的自然奇觀
1954年,物理學家多莫科斯·塔爾(Domokos Tar)在一場雷暴中觀察到了雷擊。大風中,一片灌木叢被削平。幾秒鍾以後,一個快速旋轉的環出現了,它是花環形狀的,距離閃電擊中的地點大約 5 米遠。這個環垂直於地面,周圍的人可以看到它的全貌。它外徑大約 60 厘米,內徑大約 30 厘米。它在離地 80 厘米的地方快速旋轉。它是由濕噠噠的葉子和灰塵組成的,旋轉的方向是逆時針的。幾秒以後,這個環可以自己發光了,顏色變得越來越紅,然後變成了橙色、黃色,最終是白色。外面的環就類似於煙火。盡管下著雨,但可以看到很多高壓放電。數秒以後,這個環突然消失了,同時在它的中間出現了球狀閃電。最初,這個球只有一條尾巴,和環的旋轉方向也是相同的。它和環的組成看起來是一樣的,而且完全不透明。剛開始,球其實沒有前後移動,但接著就以每秒 1 米的速度勻速向前。盡管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但它很穩定,移動的高度也沒有變過。前行了 10 米以後,它突然消失了,沒有發出任何聲響。
球狀閃電的外形被認為和輸電線有關,這些輸電線可能有 300 米甚至更高,雷暴等破壞性天氣的程度也會影響它的外形。對球狀閃電的描述五花八門:透明的、不透明的、多色的、發光均勻的、射線狀的火焰、細絲、火花,形狀也是千奇百怪:球狀、橢圓狀、淚滴狀、棒頭狀、圓盤狀。
3. 為什麼南美有些地方的人吃土
在幾百年前,南美洲這片土地還是化外之地,上面居住的是印第安人,後來哥倫布在航行的過程中發現這片大陸,看到當地的印第安人都居住在水上的高腳屋裡面,於是將這個地方命名為「委內瑞拉」,這個詞在義大利語裡面就是小威尼斯的意思。
後來委內瑞拉淪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1821年西蒙·玻利瓦爾帶領當地人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取得了獨立,委內瑞拉共和國正式成立,只比美國獨立晚50年。
委內瑞拉這個地方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土地肥沃氣候溫潤,各種水果農作物產量都非常高,但這個國家最豐富的自然資源是石油。
當全世界進入工業時代以後,全球石油需求量大增,而委內瑞拉也搭上這班列車實現了國家經濟的騰飛。在上世紀,委內瑞拉依靠石油出口,國家經濟飛速增長,全國生產總值迅速達到了南美洲第一的位置。
同時,石油產業也迅速成為了這個國家的支柱產業,一度佔到了其GDP份額50%以上。源源不斷的石油換來了源源不斷的外匯,90年代的委內瑞拉簡直就是一片樂土,人們夜夜笙歌,喝酒、旅行、休假,過著如天堂般美好的日子。
由於財富源源不斷的到來,這個國家隨之實行了全面福利政策,教育免費、醫療免費、住房免費,從出生到老死,公眾服務國家都給你包了,你只需要安心工作享受生活就可以。
轉折發生在2008年,這一年美國爆發了經濟危機,隨之而來的是國際石油價格暴跌,以石油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委內瑞拉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
由於外匯收入減少,委內瑞拉政府為了維持國內的高福利政策,開始發動印鈔機大印鈔票,導致貨幣供應量激增引發巨額通貨膨脹,國內物價飛漲,拿幾打錢買不了幾斤米。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委內瑞拉通脹率已經達到驚人的1000000%。在首都加拉加斯,買2公斤重的一隻雞要花掉1460萬玻利瓦爾(當地貨幣),大約相當於25元人民幣。
現在這個國家民眾真的已經窮得吃土了,食物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以前養的貓狗寵物全都被吃掉,隨著經濟危機到來的還有高企的犯罪率,大家晚上根本不敢出門。
究其原因,還是該國過度依賴石油經濟,而國際上的石油交易被美國控制,這就在無形間使自己國家淪為了美國經濟殖民地,只要美國控制石油大幅度降價,那麼對本國經濟就是毀滅性打擊。
4. 滑坡與其他災害的內在關系——復合災害效應
諸如洪水、地震、火山爆發和滑坡等自然災害有可能同時發生,或者是其中的某些災害發生後誘發其他的某些災害。滑坡常常被地震、洪水和火山爆發誘發,但又反過來誘發次生災害。例如,如果有足夠的滑坡體物質滑入水體中並將水體湧出,一場地震誘發的滑坡可以導致災難性的海嘯。再如火山噴發或地震誘發的滑坡如果堵塞了河流,形成滑坡壩後將首先導致滑坡湖內的水位上升而導致上游地區淹沒,而一旦滑坡壩潰決,則會在下游地區形成洪水災害。這些洪水會加劇下遊河岸和海岸的侵蝕,通過使邊坡快速飽和或淘蝕邊坡底部而使邊坡失穩。因此,當評價一個地區的滑坡危害性時,分析所有可能會產生的自然災害是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在現階段,幾乎沒有顯示這種復合型災害危險性的圖件。對大多數地區而言,如果所有的災害都被圖示了的話,則往往僅列出單一的災害類型。
圖1.33~圖1.35顯示了包括滑坡在內的一些復合災害事件。
圖1.33 復合災害事件的實例(An example of a multi hazard event)。照片顯示美國阿拉斯加州Lituya Bay海灣的航空影像。在1958年7月9日,地震引起的滑坡進入了海灣。滑坡造成的津波在達到對面海岸時高達174米,越過Lituya Bay海灣時的浪高達30米。這是有記載以來滑坡造成的最大的涌浪。海灣沿岸的森林被消滅的地區代表著津波到達的范圍(照片來源:美國地質調查局,D.J.Miller)
(ORIGIN OF SLIDE:滑坡源)
圖1.34 1999年發生在南美洲委內瑞拉沿海Tanaguarena地區的復合災害事件(The 1999 mu Iti hazard event in Tanaguarena,in coasta I Venezuela,South America)。豪雨引發了洪水和滑坡(照片來源:美國地質調查局,Matthew Larsen)
(Landslides:滑坡;Flash floodanddebrisflowpath:洪水和泥石流流經路徑;F lashfloods:洪水;Approximate flashfloodhazard zone:大致的洪水災害影響區域)
圖1.35 復合災害事件所帶來的後果的照片(This is a photograph showing the aftereffects of a multi hazard event),顯示了南美洲秘魯最高山峰安第斯山和Nevado Huascaran的一部分航空影像。在1970年5月31日由地震引發的由冰和石塊組成的大規模雪崩,掩埋了Yungay和Ranrahirca兩個城鎮,造成2萬餘人死亡,占此次災害死亡總人數67,000人的約40%。這場雪崩最初為—寬1千米,長1.6千米的冰川型冰石滑坡,之後以160千米/時的平均時速掃盪了5.4千米的斜坡,最後到達了Yungay。雪崩在運動過程中帶走了沿途的水,泥和石塊等冰積物(照片來源:Servicio Aerofotografico National。制圖:美國地質調查局,George PIafker)。照片及相關信息由美國地質調查局提供,可參照:htp://libraryphoto.cr.usgs.gov/
(Rockavalanchedepoit:山崩堆積物;Ridge:小山脊;Debrisflowdeposit:泥石流堆積物)
5. 南美洲地理概況有哪些
又名:南亞美利加洲,簡稱南美洲(SouthAmerica)。
全稱「南亞美利加洲」。在西半球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濱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同北美洲分開。面積約1,797萬平方公里(包括島嶼)。人口2.69億(1985),主要為印歐混血種人、白種人、印第安人、黑種人等。除巴西通行葡萄牙語,蓋亞那通行英語,蘇利南通行荷蘭語,法屬蓋亞那通行法語外,其他國家均通行西班牙語。大陸輪廓完整,缺乏大半島和海灣。地勢西高東低,大陸可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東部是波狀起伏的高原,北為蓋亞那高原,中為巴西高原,南為巴塔哥尼亞高原;西部是狹窄綿長的安第斯山脈,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多6,000米以上雪峰和火山,地震頻繁;中部是平原,北為奧里諾科平原,中為亞馬孫平原,南為拉普拉塔平原。富水力資源,有奧里諾科河、亞馬孫河和巴拉那河三大水系流貫其間;其中亞馬孫水系是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和水量最大的水系。巴拉那河上、中游多瀑布、激流,有著名的伊瓜蘇瀑布和瓜伊拉瀑布等。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10°至南回歸線之間,以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西部高山地帶垂直氣候帶明顯。礦物資源豐富,巴西高原的鐵、錳、鉻、鉛、鋅、鎳,蓋亞那高原東北部的鋁土礦,安第斯山區的銅、錫、鉛、鋅、銀、銻、鉬、鉍、硝石,馬拉開波湖的石油,在世界上都占重要地位。富森林資源,有世界上面積最廣的熱帶雨林以及亞熱帶和溫帶森林,盛產各種熱帶林產品和高大建築用材。沿海海域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有秘魯沿海、巴西沿海和加勒比海三大漁場,盛產鰻魚、沙丁魚、鰻魚、金槍魚和各種蝦類。南美洲包括蓋亞那、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巴西、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蘇利南12國和法屬蓋亞那。
洲名釋義:與北美洲全稱亞美利亞洲,義大利探險者亞美利亞到此探險。
國家:有12個獨立國家,另有法屬蓋亞那和馬爾維納斯群島兩地區。
面積:1797萬平方千米。
人口:3.25億人。
民族:民族成份比較復雜,白人最多,其次是印歐混血型和印第安人,黑人最少。
語言:印第安語、葡萄牙語、法語、英語、西班牙語等。
宗教:大多數信天主教,少數信基督教。
【地理概況】位置:它位於西半球的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濱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一般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同北美洲分開。
范圍:大陸東至布朗庫角(西經34°46′,南緯7°09′),南至弗羅厄德角(西經71°18′,南緯53°54′),西至帕里尼亞斯角(西經81°20′,南緯4°41′),北至加伊納斯角(西經71°40′,北緯12°28′)。
面積:約1797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
地理區域:從地理區域上劃分為:南美北部諸國,包括蓋亞那、蘇利南、法屬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安第斯山地中段諸國,包括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南美南部諸國,包括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南美東部國家巴西,面積約佔大陸總面積的一半。
【居民概述】人口:人口325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人口分布不平衡,西北部和東部沿海一帶人口稠密,廣大的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每平方千米不到一人。人口分布的另一特點是人口高度集中在少數大城市。
民族:南美洲民族成分比較復雜,有印第安人、白人、黑人及各種不同的混血型,以印歐混血型最多。在近3億人口中,白人最多,其次是印歐混血型和印第安人,黑人最少。
語言:印第安人用印第安語,巴西的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法屬蓋亞那官方語言為法語,蓋亞那官方語言為英語,蘇利南官方語言為荷蘭語,其它國家均以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
宗教:居民絕大多數信天主教,少數信基督教。
【自然環境】海岸線大陸海岸線長約28700千米,比較平直,多為與山脈走向一致的侵蝕海岸。缺少大半島和大海灣。島嶼也不多,主要分布在大陸南部沿海地區。
地形南美洲大陸地形可分為三個南北向縱列帶:西部為狹長的安第斯山,東部為波狀起伏的高原,中部為廣闊平坦的平原低地。南美洲海拔3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面積的60%,海拔300?000米之間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33%,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7%。全洲平均海拔600米。安第斯山脈由幾條平行山嶺組成,山體最寬處達400千米,全長約9000千米,大部分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也是世界最高大的山系之一。安第斯山脈有不少高峰海拔6000米以上,其中阿空加瓜山海拔6960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南美洲東部有寬廣的巴西高原、蓋亞那高原,其中巴西高原面積500多萬平方千米,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南部則有巴塔哥尼亞高原。南美洲平原自北而南有奧里諾科平原、亞馬孫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其中亞馬孫平原面積約56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地形坦盪,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火山與地震:南美洲是世界上火山較多、地震頻繁且多強烈地震的一個洲。科迪勒拉山系是太平洋東岸火山帶的主要組成部分,安第斯山脈北段有16座活火山,南段有30多座活火山。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米,是世界上較高的活火山。地震以太平洋沿岸地區最為頻繁。
氣候:南美洲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以熱帶為主,大陸性不顯著。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均在0℃以上,佔大陸主要部分的熱帶地區,平均氣溫超過20℃。冬季遠比北美洲暖和。大部分地區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介於26?8℃之間,遠不及非洲和澳大利亞大陸的熱帶地區炎熱。南美洲各地氣溫的年較差較小,不象亞洲、北美洲那樣變化劇烈。全洲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70%以上,為各洲中沙漠面積較小的一洲。
水系:南美洲水系以科迪勒拉山系的安第斯山為分水嶺,東西分屬於大西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太平洋水系源短流急,且多獨流入海。大西洋水系的河流大多源遠流長、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流域面積廣。其中,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最長、流域面積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其支流超過1000千米的有20多條。南美洲水系內流區域很小,內流河主要分布在南美西中部的荒漠高原和阿根廷的西北部。南美洲除最南部外,河流終年不凍。南美洲多瀑布,安赫爾瀑布落差達979米,為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南美洲湖泊不多,安第斯山區的荒漠高原地區多構造湖,如的的喀喀湖、波波湖等;南部巴塔哥尼亞高原區多冰川湖;內流區多內陸鹽沼。南美洲西北部的馬拉開波湖是最大的湖泊。
【自然資源】礦物資源尚未很好勘探,目前已知現代化工業中所需要的20多種最重要的礦物原料大部分都有,且儲量豐富。委內瑞拉石油儲量、巴西的鐵礦儲量居世界前列;天然氣主要分布在委內瑞拉和阿根廷;煤主要分布在哥倫比亞和巴西;鋁土礦主要分布在蘇利南;銅礦的金屬儲量在1億噸以上,居各洲首位,智利銅的儲量居世界第二位,秘魯居第四位;鉍、銻、銀、硝石、鈹和硫磺儲量均居各洲前列;錫、錳、汞、鉑、鋰、鈾、釩、鋯、釷、金剛石等礦物也很豐富。
森林:森林面積約92000萬公頃,佔全洲總面積的50%以上,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3%,盛產紅木、檀香木、鐵樹、木棉樹、巴西木、香膏木、花梨木等貴重林木。草原面積約44000萬公頃,約佔全洲總面積的25%,佔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4%多。水力資源:水力蘊藏量估計為46700萬千瓦,約佔世界水力蘊藏量的16.9%;已開發的水力資源為560萬千瓦,約佔世界水力資源總開發量的3.6%。
漁業:智利北部沿海和巴西東南部沿海盛產金槍魚,秘魯沿海盛產魚,智利沿海盛產沙丁魚,鱈和鯨。此外,巴西、阿根廷沿海還盛產鱸、鯔、鯷、鯖、鱈等魚類。秘魯沿海、巴西沿海為南美洲兩大漁場。
【經濟簡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美洲經濟發展很快,經濟結構發生顯著變化。但各國經濟水平和經濟實力相距甚遠。巴西、阿根廷已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民經濟體系,兩國國內生產總值約佔全洲2/3。委內瑞拉、哥倫比亞、智利、秘魯經濟也較發達。
工礦業:工業以采礦業和製造業最為重要。采礦業是南美各國的基礎部門,大部分礦產供出口,委內瑞拉、阿根廷、厄瓜多、秘魯等國的石油;巴西、委內瑞拉、智利的鐵;玻利維亞的錫、銻;智利、秘魯的銅;蓋亞那、蘇利南的鋁土;秘魯的鉛、鋅、銀、鉍;智利的硝石、鉬;巴西的鈮的產量或出口量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輕工業為南美多數國家製造業的主體,肉類加工、製糖、飲料、皮革、紡織、服裝等部門較發達。鋼鐵、汽車、化工、橡膠、電器、機械等重工業集中在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智利、秘魯、哥倫比亞等國家。
農業:農業在南美各國經濟中具有重要意義。種植業中經濟作物占據絕對優勢。南美洲是可可、向日葵、菠蘿、馬鈴薯、木薯、巴西橡膠樹、煙草、金雞納樹、玉米、番茄、巴拉圭茶、辣椒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甘蔗、香蕉、咖啡分別佔世界總產量的2005%,其中巴西的咖啡和香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可可、柑橘均佔世界總產量的25%左右,其中巴西的可可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劍麻產量居各洲第二位,主要產在巴西;巴西木薯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南美洲向世界提供所需咖啡、香蕉、蔗糖的絕大部分及大量的棉花、可可、劍麻等。東南部阿根廷等國則大量出口肉類和糧食。牛、羊的總頭數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沿海盛產鯷魚、沙丁魚、鰻魚、鱸魚、金槍魚等,秘魯和智利為世界著名漁業國。南美洲大部分國家中多數人從事農業生產,但糧食生產仍不足自給,大多數國家需進口糧食。
【交通網路】交通運輸以鐵路、公路為主。阿根廷和巴西交通較發達。蓋亞那、蘇利南、委內瑞拉、烏拉圭、智利等國擁有較稠密的公路網。南美洲公路總長約2000000千米,鐵路總長約85000千米,內河通航里程約100000千米。
【南美洲世界之最】秘魯釩的儲量是世界最多的;智利銅的儲量是世界最多的;智利硝石的儲量是世界最多的;哥倫比亞綠寶石的儲量是世界最多的;哥倫比亞的希帕基臘鹽岩礦山是世界最大的;巴西的伊泰普大壩是世界第一大壩。
厄瓜多比爾卡班巴村是世界第一長壽村。
以下列出南美洲所有國家和地區。
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阿根廷爭議)法屬蓋亞那(法國)蓋亞那巴拉圭秘魯蘇利南烏拉圭委內瑞拉大洋州首頁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高山平原海洋大氣草原濕地河流湖泊自然災害地質礦產世界遺產地理雜談世界之最欄目導航:地理科普-世界地理-
6. 全球泥石流災害有哪些損失
泥石流包含著大量泥?沙和石塊,在運行過程又不斷增加物質,能量遠遠大於洪水?泥石流發生後,具有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發生泥石流常常會導致公路和鐵路交通設施毀損?人員傷害等巨大損失?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發生的重大泥石流災害造成了數千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和數十萬人員傷亡?
四川大渡河南岸泥石流災害
1981年7月9日凌晨1時30分,四川大渡河南岸利子依達溝暴發特大泥石流?泥石流體沖毀了成昆鐵路尼日車站北側跨越利子依達溝口的利子依達大橋,並在幾分鍾內堵塞大渡河幹流,大渡河斷流4小時後泥石流大壩潰決?當日1時46分,由格里坪開往成都的422次直快列車滿載著一千餘名旅客,以40餘千米的時速在橋南側奶奶包隧道口與泥石流遭遇,列車車頭和前幾節車廂翻入大渡河?
經統計,此次災難造成300餘人死亡,146人受傷,成昆鐵路癱瘓372小時,直接經濟損失2000餘萬元,是世界鐵路史上迄今為止由泥石流災害導致的最嚴重的列車事故?
哥倫比亞火山泥石流災害
1985年11月,哥倫比亞魯伊斯火山爆發,火山噴發物夾帶著碎屑?火山泥石流奔騰而下,距火山50千米以外的阿美羅鎮瞬間被吞沒,造成2.3萬人死亡,15萬家畜死亡,13萬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高達50億美元?
四川省美姑縣泥石流災害
1997年6月5日凌晨,在暴雨激發下,四川美姑縣則租古滑坡復活,2100萬立方米物質直接進入溝谷後轉化為泥石流,形成大規模災害?據統計,有莫乃火?尼居巴哈?扎拉古和尼居洛呷4個村受災;損壞房屋307間,毀耕地437公頃,損失存糧210噸,死亡大牲畜4084頭,死亡和失蹤151人,直接經濟損失達1529萬元?沖入溝谷的滑坡物質,一部分以泥石流方式運動,絕大部分物質堆積於溝床內,致使溝床抬高100米,並形成三個堰塞湖?最下游的一個堰塞湖,於6月8日局部潰決,再次形成泥石流,沖出鬆散碎屑物質20餘立方米,給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困難?
委內瑞拉北部泥石流災害
1999年12月15~16日,委內瑞拉北部阿維拉山區加勒比海沿岸的8個州連降特大暴雨,造成山體大面積滑塌,數十條溝谷同時暴發大規模的泥石流,大量房屋被沖毀,多處公路被毀,大片農田被淹?據估計,全國有33.7萬人受災,14萬人無家可歸,死亡人數超過3萬,經濟損失高達100億美元,成為20世紀最嚴重的泥石流災害?
台灣中東部泥石流災害
2001年7月29日晚,中度台風「桃芝」從台灣東部登陸後,連日帶來的狂風暴雨使花蓮?南投等台灣東部和中部縣(市)遭受嚴重的山洪泥石流災害,一時土石橫流?堤壩潰決?民宅及農田遭沖毀?此次災害中共有91人死亡,133人失蹤,189人受傷,造成的農業損失超過60億新台幣?
受災嚴重的花蓮縣光復鄉大興村慘遭滅村之災,整個村子都被土石掩埋,村內根本看不到一間像樣的房舍,一楊姓家族有10人被這次災難奪去了生命?
菲律賓東部泥石流災害
2006年2月17日清晨,遭受多日暴雨肆虐的菲律賓東部萊特島聖伯納德鎮的山體豁開一道巨大缺口,泥漿裹著岩石向下傾瀉形成泥石流?山腳下的重災區吉恩薩貢村,方圓7千米的土地剎那間變成一個巨大泥潭,300多座房屋被埋沒,村內1800多人幾乎全部遇難,倖存者只有20多人?
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
2010年8月7日夜,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發生特大泥石流,致使1434人遇難,331人失蹤;舟曲5千米長?500米寬區域被夷為平地?舟曲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是「5?12」特大地震的重災縣,也是全國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質災害多發區?此次發生特大山洪地質災害的三眼峪溝?羅家峪溝?硝水溝和寨子溝位於縣城的北部?
8月7日晚11時左右,舟曲縣城東北部山區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達97毫米,持續40多分鍾,引發三眼峪?羅家峪等四條溝系特大山洪地質災害,泥石流長約5千米,平均寬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總體積750萬立方米,流經區域均被夷為平地?
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質災害共造成舟曲縣城區1850多間商戶被掩埋或遭受水淹,總面積超過4.7萬平方米,經濟損失高達2.12億元?其中,被泥石流沖毀掩埋房屋650間,面積1.2萬平方米,經濟損失3200萬元;被洪水淹沒商鋪1200間,面積3.5萬平方米,經濟損失1.8億元?
2010年重大泥石流災害
2010年,世界各地因風暴?降雨等發生多起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其中造成至少30人以上死亡的事件包括:
1月1日,巴西里約熱內盧州著名旅遊島嶼格蘭德島因連降大雨引發兩起山體滑坡,造成至少30人死亡?
3月1日,烏干達東部布杜達行政區遭遇大規模泥石流襲擊,導致3座村莊被埋,搜救人員找到94具遇難者遺體,另有約320名村民失蹤?
4月5日,巴西里約熱內盧州連降暴雨並引發洪水和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截至4月9日,此次災害造成212人死亡,161人受傷,另有100多人失蹤?
6月15日,孟加拉國東南部科克斯巴扎爾縣和班多爾班縣因連降暴雨引發洪水和山體滑坡,造成至少48人死亡,數十人失蹤?
6月17日,緬甸西部與孟加拉國交界處連降暴雨引發泥石流災害,造成至少46人死亡?
6月21日,巴西東北部遭受洪水和泥石流災害襲擊,造成至少44人死亡,1000多人失蹤?
8月6日,印控克什米爾列城因暴雨引發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造成至少166人死亡,約400人失蹤?
8月7日,巴基斯坦北部遭受暴雨襲擊,引發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造成至少63人死亡?
9月2日至5日,持續3天的強降雨引發的山體滑坡等災害造成瓜地馬拉全國至少45人死亡,近5萬人受災,財產損失估計高達5億美元?
9月28日至29日,由於持續降雨,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和恰帕斯州河水泛濫並發生多起泥石流,造成至少33人死亡?
泥石流
7. 委內瑞拉7.3級地震導致200米高樓傾斜嗎
當地時間2018年08月21日下午5時31分,南美國家委內瑞拉近海岸發生7.3級強烈地震。
委內瑞拉加拉加斯200米高的著名爛尾樓「大衛塔」的最高5層在地震後發生傾斜。
這是委內瑞拉自1900年以來經歷的最大地震。在震中附近最大的城市庫馬納,一座大型超市的貨架傾倒。亞瓜拉帕羅鎮的居民多明格斯回憶說,「真是太嚇人了,街上的路燈柱子晃來晃去,就像台風中的樹木一樣。」他還說,很多房子的牆都裂了。據當地媒體報道,地震發生時,加拉加斯市內的建築物發生劇烈搖晃,大批上班族和居民紛紛逃離建築物和家裡,行動電話通信一度受到影響。一座未完工的摩天大樓出現傾斜。
8. 水庫和大壩是什麼關系
大壩是水庫的攔水大堤。
一般水庫大壩主要由主壩、副壩、重力壩、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新增非常溢洪道、靈正渠涵管及電站組成。
水庫建成後,可起防洪、蓄水灌溉、供水、發電、養魚等作用。有時天然湖泊也稱為水庫(天然水庫)。水庫規模通常按庫容大小劃分,分為小型、中型、大型等。
(8)委內瑞拉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大壩的分類:
大壩可分為混凝土壩和土石壩兩大類。
大壩的類型根據壩址的自然條件、建築材料、施工場地、導流、工期、造價等綜合比較選定。
一、混凝土壩,分為重力壩、拱壩和支墩壩3種類型。
1、重力壩:依靠壩體自重與基礎間產生的摩擦力來承受水的推力而維持穩定。
重力壩的優點是結構簡單,施工較容易,耐久性好,適宜於在岩基上進行高壩建築,便於設置泄水建築物。但重力壩體積大,水泥用量多,材料強度未能充分利用。
2、拱壩:為一空間殼體結構,平面上呈拱形,凸向上游,利用拱的作用將所承受的水平載荷變為軸向壓力傳至兩岸基岩,兩岸拱座支撐壩體,保持壩體穩定。拱壩具有較高的超載能力。拱壩對地基和兩岸岩石要求較高,施工上亦較重力壩難度大。
在兩岸岩基堅硬完整的狹窄河谷壩址,特別適於建造拱壩。一般把壩底厚度T與最大壩高H的比值(T/H)小於0.1 的稱為薄拱壩;在0.1~0.3間的稱為拱壩;在 0.4~0.6間的稱為重力拱壩。若T/H 值更大時, 拱的作用已很小,即近於重力壩。
3、支墩壩:由傾斜的蓋面和支墩組成。支墩支撐著蓋面,水壓力由蓋面傳給支墩,再由支墩傳給地基。支墩壩是最經濟可靠的壩型之一,與重力壩相比具有體積小、造價低、適應地基的能力較強等優點。
按蓋面形式,支墩壩主要可分為3種:
(1)蓋面為平板狀的稱為平板壩;
(2)蓋面為拱形的稱為連拱壩;
(3)蓋面由支墩上游端加厚形成的稱為大頭壩。
支墩壩一般為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重力壩比較,支墩壩具有如下特點:上游蓋面常做成傾斜狀,蓋面上水重可幫助穩定壩體;
支墩壩構件單薄,內部應力均勻,能充分發揮材料的強度;支墩的側向剛度較小,設計時應對側向地震時支墩的工作條件進行驗算;支墩壩對地基條件的要求較重力壩高。
二、土石壩
包括土壩、堆石壩、土石混合壩等,又統稱為當地材料壩。它具有就地取材、節約水泥、對壩址地基條件要求較低等優點。一般當地材料壩由壩體、防滲體、排水體、護坡等4部分組成。
1、壩體:壩的主要組成部分。壩體在水壓力與自重作用下主要靠壩體自重維持穩定。
2、防滲體:主要作用是減少自上游向下游的滲透水量,一般有心牆、斜牆、鋪蓋等。
3、排水體:主要作用是引走由上游滲向下游的滲透水,增強下游護坡的穩定性。
4、護坡:防止波浪、冰層、溫度變化和雨水徑流等對壩體的破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水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壩
9. 南美洲地理概況
南美洲是南亞美利加洲的簡稱,位於西半球南部,東面 南美洲
是大西洋,西為太平洋。陸地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北美洲相分,南面隔海與南極洲相望。總面積1797萬平方公里(含附近島嶼),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按面積大小排是七大洲中的第四個。南美洲海岸線長28700公里。海岸較為平直,少島嶼和海灣。 南美洲大陸的地形可分為三個南北方向的縱列帶:西部為狹長的安第斯山,東部為波狀起伏的高原,中部為廣闊平坦的平原低地。安第斯山脈長9000公里,是世界最長的山脈,阿空加瓜山海參拔696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東部為巴西高原、蓋亞那高原和巴塔哥尼亞高原,其中巴西高原面積5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高原;中部為奧里諾科平原、亞馬遜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是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 南美洲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溫暖濕潤。 南美洲的自然資源豐富。石油、鐵、銅等儲量皆居世界前列。森林面積佔到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3%,草原面積佔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4%,漁業資源和水力資源也十分豐富。 南美洲是拉丁美洲的一部分。南美地區原為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印第安人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在南美洲大地上建立過不少王國。15世紀後,它們先後淪為西班牙等國的殖民地。殖民統治時期,原有的土著居民遭到侵入,人口逐漸減少,而歐洲白人移入數量又逐年增多。部分印第安人與白人混血。另外,為了適應種植業的需要,彌補印第安人勞動力的不足,從非洲販入不少黑奴。久而久之,南美洲形成了以白人和印歐混血種人為主的大陸。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和壓迫是殘酷的。殖民地的白人和混血種人是這種統治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在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南美洲大地上掀起了以白人和印歐混血種人為主體的風起雲涌的獨立解放運動。一時間,出現了西蒙·玻利瓦爾、聖馬丁、奧希金斯等一批獨立戰爭的英雄。經過多年的較量,西班牙殖民者以失敗而告終,南美各國在19世紀20年代紛紛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南美洲的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其中巴西和阿根廷發展最快。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位置
南美洲東至布朗庫角(西經34°46',南緯7°09'),南至弗羅厄德角(西經71°18',南緯53°54'),西至帕里尼亞斯角(西經81°20',南緯4°41'),北至加伊納斯角(西經71°40',北緯12°28')。面積約1797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 從地理區域上劃分為:南美北部諸國,包括蓋亞那、蘇利南、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一個地區為法屬蓋亞那、。安第斯山地中段諸國,包括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南美南部諸國,包括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一個地區為福克蘭群島(又名「馬爾維納斯群島」,阿根廷、英國爭議)。南美東部國家巴西,面積約佔大陸總面積的一半。
地形
南美洲大陸地形可分為三個南北向縱列帶:西部為狹長的安第斯山,東部為波狀 南美洲
起伏的高原,中部為廣闊平坦的平原低地。南美洲海拔3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面積的60%,海拔300米至海拔3000米之間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33%,海拔3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7%。全洲平均海拔600米。安第斯山脈由幾條平行山嶺組成,山體最寬處達400千米,全長約9 000千米,大部分海拔3 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也是世界最高大的山系之一。安第斯山脈有不少高峰海拔6 000米以上,其中阿空加瓜山海拔6 96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南美洲東部有寬廣的巴西高原、蓋亞那高原。南部則有巴塔哥尼亞高原。南美洲平原自北而南有奧里諾科平原、亞馬孫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其中亞馬孫平原面積約56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地形坦盪,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地質
南美洲是世界上火山較多、地震頻繁且多強烈地震的一個洲。科迪勒拉山系是太平洋東岸火山帶的主要組成部分,安第斯山脈北段有16座活火山,南段有30多座活火山。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米,是世界上較高的活火山。地震以太平洋沿岸地區最為頻繁。海岸線大陸海岸線長約28 700千米,比較平直,多為與山脈走向一致的侵蝕海岸。缺少大半島和大海灣。島嶼也不多,主要分布在大陸南部沿海地區。
氣候
南美洲
南美洲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以熱帶為主,大陸性不顯著。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均在0℃以上,佔大陸主要部分的熱帶地區,平均氣溫超過20℃。冬季遠比北美洲暖和。而南美洲西部則有呈帶狀分布的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安第斯山脈則為高山氣候,在南美洲東南部則有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大部分地區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介於26.8℃之間,遠不及非洲和澳大利亞大陸的熱帶地區炎熱。南美洲各地氣溫的年較差較小,不像亞洲、北美洲那樣變化劇烈。全洲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70%以上,為各洲中沙漠面積較小的一洲。 由於安第斯山脈影響西側是溫帶海洋性氣候,東側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水系
伊瓜蘇瀑布
南美洲水系以科迪勒拉山系的安第斯山為分水嶺,東西分屬於大西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太平洋水系源短流急,且多獨流入海。大西洋水系的河流大多源遠流長、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流域面積廣。其中,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最長、流域面積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其支流超過1 000千米的有20多條。南美洲水系內流區域很小,內流河主要分布在南美西中部的荒漠高原和阿根廷的西北部。南美洲除最南部外,河流終年不凍。南美洲多瀑布,安赫爾瀑布落差達979米,為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南美洲湖泊不多,安第斯山區的荒漠高原地區多構造湖,如的的喀喀湖、波波湖等;南部巴塔哥尼亞高原區多冰川湖;內流區多內陸鹽沼。南美洲西北部的馬拉開波湖是最大的湖泊。
資源
礦產資源:尚未很好勘探,已知現代化工業中所需要的20多種最重要的礦物原料大部分都有,且儲量豐富。委內瑞拉石油儲量、巴西的鐵礦儲量居世界前列;天然氣主要分布在委內瑞拉和阿根廷;煤主要分布在哥倫比亞和巴西;鋁土礦主要分布在蘇利南;銅礦的金屬儲量在1億噸以上,居各洲首位,智利銅的儲量居世界第二位,秘魯居第四位;鉍、銻、銀、硝石、鈹和硫磺儲量均居各洲前列;錫、錳、汞、鉑、鋰、鈾、釩、鋯、釷、金剛石等礦物也很豐富。 森林資源:森林面積約92 000萬公頃,佔全洲總面積的50%以上,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3%,盛產紅木、檀香木、鐵樹、木棉樹、巴西木、香膏木、花梨木等貴重林木。草原面積約44 000萬公頃,約佔全洲總面積的25%,佔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4%多。 水力資源:水力蘊藏量估計為46 700萬千瓦,約佔世界水力蘊藏量的16.9%;已開 發的水力資源為560萬千瓦,約佔世界水力資源總開發量的3.6%。 漁業資源:智利北部沿海和巴西東南部沿海盛產金槍魚,秘魯沿海盛產魚,智利沿海盛產沙丁魚,鱈和鯨。此外,巴西、阿根廷沿海還盛產鱸、鯔、鯷、鯖、鱈等魚類。秘魯沿海、巴西沿海為南美洲兩大漁場。
經濟情況
概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美洲經濟發展很快,經濟結構發生顯著變化。但各國經濟水平和 經濟實力相距甚遠。巴西、阿根廷已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民經濟體系,兩國國內生產總值約佔全洲2/3。委內瑞拉、哥倫比亞、智利、秘魯經濟也較發達。
工礦業
工業以采礦業和製造業最為重要。采礦業是南美各國的基礎部門,大部分礦產供出口,委內瑞拉、阿根廷、厄瓜多、秘魯等國的石油;巴西、委內瑞拉、智利的鐵;玻利維亞的錫、銻;智利、秘魯的銅;蓋亞那、蘇利南的鋁土;秘魯的鉛、鋅、銀、鉍;智利的硝石、鉬;巴西的鈮的產量或出口量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輕工業為南美多數國家製造業的主體,肉類加工、製糖、飲料、皮革、紡織、服裝等部門較發達。鋼鐵、汽車、化工、橡膠、電器、機械等重工業集中在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智利、秘魯、哥倫比亞等國家。
農業
農業在南美各國經濟中具有重要意義。種植業中經濟作物占據絕對優勢。南美 南美洲
洲是可可、向日葵、菠蘿、馬鈴薯、木薯、巴西橡膠樹、煙草、金雞納樹、玉米、番茄、巴拉圭茶、辣椒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甘蔗、香蕉、咖啡分別佔世界總產量的20?5%,其中巴西的咖啡和香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可可、柑橘均佔世界總產量的25%左右,其中巴西的可可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劍麻產量居各洲第二位,主要產在巴西;巴西木薯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南美洲向世界提供所需咖啡、香蕉、蔗糖的絕大部分及大量的棉花、可可、劍麻等。東南部阿根廷等國則大量出口肉類和糧食。牛、羊的總頭數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沿海盛產鯷魚、沙丁魚、鰻魚、鱸魚、金槍魚等,秘魯和智利為世界著名漁業國。南美洲大部分國家中多數人從事農業生產,但糧食生產仍不足自給,大多數國家需進口糧食。
編輯本段交通
交通運輸以鐵路、公路為主。阿根廷和巴西交通較發達。蓋亞那、蘇利南、委內瑞拉、烏拉圭、智利等國擁有較稠密的公路網。南美洲公路總長約2 000 000千米,鐵路總長約85 000千米,內河通航里程約100 000千米。
編輯本段自然災害
南美洲主要受到三大災害的侵襲,分別是地震,火山爆發和厄爾尼諾現象,造成人類傷亡,財物損失等事件,對一個國家的影響不容小覷。 地震及火山爆發 南美洲的造山運動是由南美洲板塊和那茲卡海板塊相互擠壓而成,形成安地斯山脈 亞馬遜河
,屬新褶曲山脈,其上又分布許多活火山。近一百五十年來發生四次重大地震,第一次為1868年發生在厄瓜多及哥倫比亞的大地震,死傷人數約7000萬人;第二次發生在瓦爾帕萊索(智利),地震強度為芮氏規模8.6 ,死傷人數約2萬人,發生在1906年年,第三次發生在奇廉(智利),地震強度為芮氏規模7.8 ,死傷約3萬人,發生在1939年,第四次發生在欽博特(秘魯),地震強度為芮氏規模7.7 ,死傷6.6萬人,發生在1970年的年。主要火山仍存有數座。 南美洲最高的阿空加瓜山,位在阿根廷,海拔6960公尺,為死火山。另有尤耶亞科火山,位在智利,阿根廷邊境,海拔6723公尺,為死火山。印加瓦西峰,位在智利,阿根廷邊境,海拔6709公尺。青坡拉索山,位在厄瓜多,海拔6310公尺,屬休火山。 哥多伯西峰,位於厄瓜多境內,海拔5896公尺,屬活火山;魯伊斯火山,位在哥倫比亞境內,海拔5399公尺,為活火山;桑蓋火山,位在厄瓜多,海拔5230公尺,屬活火山;通古拉瓦火山,在厄瓜多境內,海拔5016公尺,屬休火山;皮欽查山,在厄瓜多,海拔4794公尺,屬活火山。 1997年12月厄爾尼諾現象觀測到的海面溫度分布圖,可以看出東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溫度比平常上升了五度以上。 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因信風減弱,而極強風將熱帶暖流擠向南美 厄爾尼諾現象
沿岸,水溫升高,南美西岸涌升流減弱甚至消失,鯷魚向南覓食,魚群減少,於漁場中覓食的海鳥減少,作為磷肥重要原料的鳥糞層亦減少,對當地居民造成經濟損失。南美洲西岸由乾燥轉為潮濕,秘魯及智利皆曾因此出現罕見的大洪水,造成許多人傷亡,財物損失難以估計。環境改變後,許多蚊蟲,老鼠等病媒增加,散布登革熱,鼠疫,瘧疾等傳染病。
希望可以幫到你吧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