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地質災害案例
⑴ 管道穿越河流可能產生的災害及其防治方法
7.5.1管線穿越河流在施工設計階段應注意的問題
穿越工程是長距離管線埋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長輸管線的安全運營。穿越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維護涉及到水文、地質、水利、施工場地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管道埋設前需調查收集河道的一些基本資料:
(1)穿越河段河流的地貌形態,成因類型,河道演變情況,河床沖淤規律。
(2)河道水流特徵及洪水淹沒情況。包括多年最高洪水位,枯水位,常年水位及其相應水位之流速,流量,水面寬度,水力坡降,流速分布規律,流向等。
(3)河床的基本地質構造,岩性特徵,土壤性質(粒徑的差異),分布規律及抗沖刷能力。
(4)影響管道安全的有關物理現象,如河流的封凍期,解凍期,解凍流冰期,冰層厚度,水的腐蝕性能及容量。
(5)施工場地條件情況(河漫灘地形成地質情況)。
水下穿(跨)越工程應依管線的重要程度,穿越長度,施工的難易程度及穿(跨)越河流的特徵,河床地質條件等,劃分成不同等級,分別提出不同的設計要求。根據我國的設計和施工的經驗,初步定的等級劃分標准如表7-1所示。它是河流特徵的主要依據,並結合管徑大小制定的。
表7-1 穿越工程等級
根據上述穿越工程的等級,在設計建築穿越管線時要求考慮穿越工程的設計洪水標注,應根據工程等級按表7-2採用。
表7-2 設計洪水標准
若無水文資料,可根據調查洪水推算或經驗公式推算。
7.5.2管道穿越河流穿越點的選擇
穿越工程的最佳方案首先決定於穿越點的位置選擇是否合理。國內外實踐表明,選擇點不合理常導致穿越管道處理困難,耗資巨大,以致管道損壞斷裂。因此,穿越工程設計,選點是關鍵。穿越點的選擇涉及到河流的特徵、水文的地質狀況,施工條件及技術和其他水工構築的影響等多種因素。長輸油、氣管道無論是穿越或是跨越都應以垂直河流方向為主,萬不得已,不採用斜交河流方向穿越。斜交河流方向穿越不僅增加了穿越段的長度,而且也增加了水工保護的難度和工程量。較優的穿越位置一般符合下列條件:
(1)符合線路的走向要求,對於中小型穿越,施工容易,在整個管線埋設工程所佔的投資比重較小,穿越點的位置應服從線路的總走向。對於大型穿越工程,受客觀地形、地質、交通、施工等多方面的影響,技術條件復雜,投資較高,穿越點的位置不能隨意移動,線路走向應在局部服從穿越要求。
(2)河段自然邊界條件基礎固定,主槽較穩定,河道順直。由經驗可知,河道順直段一般處於上下兩彎道之間,這種河段流路單一,兩岸發育不同程度的邊灘,水流較為平順,水流側向侵蝕作用較弱。彎道、分汊等河段水流作用復雜,沖淤幅度大,不宜作為穿越點。
(3)河床的斷面較規則,以單一對稱的「U」字形河床為宜。
常見的河床斷面形式有以下幾種:
a.兩岸對稱的「U」字形;
b.兩岸不對稱的河床;
c.具有分流的復式河床;
d.復式「W」字河床。
各種河床的橫斷面形式如圖7-21所示。
單一對稱的「U」形河床,水流動力軸線擺動小,水位變化對水流結構的影響較小,沖淤變化規律性強,變幅小,易作為管道穿越點,但在平原沖積性河流中,這種河床斷面形態比較少見,天然情況多為不對稱河床或復式河床。
復式分汊河床,漲水時水流漫過江心灘深度加大,自河槽和付流來的兩個環流,在江心灘頂部匯合,造成江心灘頂部淤積,而主漕或付流產生沖刷。在落水時,兩股環流向江心灘分離,又造成江心灘兩側邊坡的沖刷,因此造成整個河床受沖刷(圖7-22)。
兩岸不對稱河床,一般一岸沖刷,一岸淤積,但沖淤不斷變化,深泓線位移幅度大,施工困難。「W」形河應一般是出現在江心灘頭處,迎著水流容易受頂沖不斷崩塌、後退。上述幾種橫斷面在選擇穿越點必須予以具體分析,並採取措施,防止管道損壞。
(4)從河床的縱斷面看,管道穿越部位以定在逆坡段上較好。
在實際河床中,凡底沙運動達到一定規模的處所,河床表面便形成波狀起伏。波峰處水流速度最大,波谷處流速最小,沙波逆坡面由於受漩渦的阻擋作用,坡度較陡。迎坡坡度較平緩,水流較平緩穩定,沖淤變化小。而在背水面,由於波谷處出現漩渦,速度可能變為負值,反而將泥沙向上游輸送,使背水面的坡度逐漸達到並超過泥沙的休止角,從而產生滑坡(圖7-23),管線設置在迎水的逆坡段較好。
圖7-21 河床橫斷面示意圖
圖7-22 漲落水時不同環流形態
圖7-23 沙坡運動
(5)管道的穿越點宜定在施工容易,兩岸具有較寬闊的施工場地的河段。
(6)兩岸穩定,無滑坡、崩塌等災害,並基岩出露,或基岩埋深不大(2m左右),或穩定的原始密實土層,便於水工保護。
(7)急流、沙灘、深槽、橋樑上下游100m,船舶拋錨地段均不得作為穿越的位置。
(8)當深切溝河兩岸坡度>60°,高度大於50m,寬度100m以內,輸油氣管道不宜採用穿越通過,而應選用跨越通過。輸油、氣管道跨越深切溝河兩岸必須有工程地質性能優良的基岩,按鐵路、公路的建設條件要求,選定跨越位置。
7.5.3管道穿越河流可能產生的災害及其工程防護措施
穿河(或臨河)管道埋設完成並投入使用後,由於原來設計方面河床演變的長期侵蝕下切、河岸擺動等種種原因,使原處於河床或地面之下的管道有逐漸暴露的趨勢或者已經暴露,如河床的橫向變形(頂沖、側蝕)就往往對管線造成很大的威脅。這時就需要考慮採取必要的工程防護措施,維護管道的安全運營。這種工程防護措施有兩種,一是河道治理,通過工程措施控制河道的發展,改變河床沖刷的不利局面;二是直接保護管道,免遭水流直接沖刷而導致管線破壞。
一條長距離的輸油(氣)管道有可能穿越不同地形地物構成地段,一般來說不同的工程保護措施針對不同的河道穿越情況,現有管線工程保護措施的野外調查中發現有這樣一種傾向,一個管理部門長期使用某一種工程保護措施治理災害,則在相應管線上,不管河道地形情況如何,一律採用同樣的或類似的工程。實際上,任何一種工程措施都不是萬能的,一般都要求有較強的針對性。應當注意工程保護措施方案選擇、工程設計還必須考慮河道具體條件差別。
根據管道與河道的位置關系,管線工程措施可以分為護岸工程和護管工程。所謂的護岸工程是指保護岸坡不被沖刷後退而影響管線安全的工程措施。一般來說河道總是在平面上存在擺動,只是根據河道的穩定性差異其擺幅和規模大小不一而已,穿河管道兩端為了節省工程和施工方便,一般都採用彈性敷設自然彎曲抬升,因此,河道兩岸陸地上的管道埋設高程一般都要遠高於河槽內的管道埋設高程,且離開中心越遠,則管道埋設高程越高(相對於河槽而言)。一旦河岸發生擺動,河槽移位,原管線彈性輻射爬升段就會暴露於新的河槽內,形成工程保護出險,為了防止河岸擺動,通過護岸工程達到固定河岸防止沖刷位移的目的。對於管線與河岸處於同一方向,當河岸不斷沖刷後退,原埋設管道的位置逐漸變成新的河槽位置,導致管道外露(圖7-24)。而護管工程則是根據河道中沖刷情況對河道管道進行直接防護措施,一般來說,護管措施大多用在控制河道的垂直沖刷(即侵蝕基準面),而護岸工程則大多在控制河道的橫向擺動所造成的安全問題。
圖7-24 河道橫向擺動引起的管道安全問題
7.5.3.1護岸工程
護岸工程是針對河岸的橫向擺動而言的,主要防護穿河管道或臨近河岸的地下埋管安全。如圖7-25所示,護岸工程不僅用於防止河岸擺動對穿河管道的危害,而且對平行於河岸但由於離河岸較近而產生管線暴露隱患的情況也可適用。
圖7-25 管道埋設與河道護岸的關系
護岸工程作為河道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被廣泛採用,在世界治河史上已有很長的歷史,其形式多樣,常見的有以點為重點的丁壩、以線為重點的順壩、以面為重點的鋪蓋護岸等,概括起來可分為3類:
(1)平順護岸,採用一定的抗沖材料直接覆蓋在河岸上,阻止水流對河岸的直接沖刷;
(2)丁壩護岸,仍然採用一定的抗沖材料,在需要保護的河岸上游修建自河岸向水流以凸出的丁字形壩體型,將水流挑離河岸,達到保護河岸的目的;
(3)上述兩種方式的綜合工程。
7.5.3.2護岸形式
1)拋石護岸
拋石護岸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簡易以及可以分期施工逐年加固等特點,被廣泛用於河道整治工程中。拋石的方法在護岸河護底兩個方面都可以運用,通過拋石加大河床或河岸物質的抗沖刷能力,對於護底來說,防止河床進一步下切;對於護岸來說,防止河岸進一步橫向擺動和河岸坡腳進一步沖刷。大量工程實踐表明,拋石護岸工程發揮作用的關鍵在於維護河岸或河床的穩定,那麼首先就要求拋石的自身穩定。為了達到這一點,拋石工程中有幾點需要注意:拋石的范圍,拋石層的厚度,拋石量,拋石尺寸,拋石的位置等。
2)砌石護岸
在管道穿越河道工程中,枯水位以上的護岸工程採用於砌塊石或漿砌塊石護坡。此護岸工程需注意護坡工程的基礎因位於最大沖刷深以下1m的基岩上,防止由於護坡工程基礎被水流掏蝕破壞,塊石護體直接積壓在穿河管道上,造成額外的負荷。
3)丁壩護岸
丁壩由壩頭、壩身河壩根組成,一般壩根與河岸相接,壩頭伸向河槽,壩頭與壩身之間的主體部分為壩身,整個工程在平面上與河岸相接形成丁字形的護岸工程。其護岸機理為通過局部水流控制,防止水流集中作用於河岸的某一局部位置,導致河岸急劇後退,威脅管線安全,達到防止管線外露的目的。
工程設計和施工中應注意兩點:一是工程本身的穩定性;二是控制水流的程度。
4)混凝土連鎖板護岸
混凝土連鎖板是一種近年提出的新型護岸形式,它具有結構簡單,施工靈活方便,河岸土質適應性強等特點,預制結構混凝土板連組裝,相臨板塊之間具有一定的調整彈性,對於我國北方一些土質松軟,水土流失強的河岸值得推廣。
在施工中混凝土連鎖板的連接形式有多種結構,目前採用較多的主要有套掛式結構、鉸接式結構幾種。套掛式結構的基本形式為正方形板塊,兩側對稱布置連鎖掛鉤,體內預留連鎖套孔,在實際運用中,兩塊以上的板塊掛鉤與套的組合形成連鎖的護面板;鉸接式結構由全對稱形主板塊和鉸軸組成。
7.5.3.3護底工程
護底工程方式針對河床的垂直沖刷導致管線外露的工程措施,防護措施主要有拋石、樁管、固床壩等,這些方法各有優缺點,在實際應用中應視具體情況區別採用。
圖7-26 固床壩控制河床侵蝕基準面示意圖
從加固機理來說拋石和固床壩(圖7-26)都是穩定和提高現有的河床侵蝕的基準面來達到保護管道不被流水沖刷而暴露在外;樁管是採用套管與每隔一定距離打管樁加固管道(圖7-27)。
圖7-27 穩樁固管示意圖
7.5.4管道穿越河流產生的地質災害的防護措施
以下具體地就管道穿越河流可能產生的地質災害進行討論。
(1)位於凹岸,再加上河道狹窄,在雨季河流洪水爆發時,河流頂沖,在河道拐彎處,容易造成保護管道的河堤被水流沖毀,形成露管,對管道的安全造成危害(圖7-28)。
對於管道沿河岸鋪設的,在管道通過凹處,存在河流沖刷的地方所產生的災害,其防治對策為:
圖7-28 管道從河道凹岸通過示意圖
圖7-29 管道從河道凹岸通過擋水牆防治方案布置示意圖
在河岸凹處建擋水牆以防止河水的側蝕,以確保管道的安全。修建擋水牆時應注意擋水牆的基礎至少應位於最大沖刷深度以下1m 處,確保擋水牆的基礎不被掏蝕(圖7-29)。抗水擋牆應緊貼斜坡,基礎嵌入堅硬岩石0.5m 內。若基岩埋藏太深,基礎應深入河床侵蝕基準面以下1m以上。否則擋水牆的穩定性得不到保證。若山體邊坡發育坡的基本特徵已基本形成,則擋水牆的設計標准要提高,按抗滑擋牆的標准進行設計。擋水牆的結構尺寸在設計時要考慮河流的流速、水位等因素。
防止頂沖的另外一個工程措施為採用丁壩工程保護管道。丁壩的作用是改變河流的流向,使管道所處的邊坡前緣避免遭河水頂沖。其辦法是在遭河水頂沖的上游側適當位置修建丁壩(圖7-30)。
丁壩與河流流向的夾角不得小於120°。丁壩的一端與斜坡基岩相接。若無基岩出露,應伸進岸坡內2m以上。並在壩肩兩側(上、下游)5~10m范圍內做擋水保護坡牆。丁壩的基礎應深入河床侵蝕基準面以下1m左右。丁壩的另一端向河成30°傾覆。有利壩的安全穩定。丁壩的結構尺寸在設計時要考慮河流的流速、水位等因素。
(2)在管道穿越河流部分,要防止防護工程下游側形成跌水(圖7-31),由於跌水的作用,不斷掏蝕已有防護工程的基礎,防護工程的損壞就直接導致管道暴露在河道中,直接承受河水的沖刷和由河水搬運的石塊撞擊,為今後的正常運營埋下了隱患。
圖7-30 管道從河道凹岸通過丁壩防治方案布置示意圖
圖7-31 管道穿越河流時出現跌水池示意圖
對於管道穿越河流防護工程下游形成跌水的防治對策(圖7-32):
圖7-32 下游跌水防治對策布置示意圖
(1)在管道上游側建固床壩,壩體頂面高度略高於河床底,控制河床侵蝕基準面。
(2)在管道下游側建滾水固床壩,防止水流對管道上部防護層的淘蝕,形成跌水池。
固床壩的修建注意事項:壩間距不可太近,一般控制在10m左右比較適中,固床壩的高度以略微高出河床為准。防護工程最好不要超過現在的侵蝕基準面,防止形成由於防護工程高於侵蝕基準面而產生的災害。固床壩的結構尺寸在設計時要考慮河流的流速、水位等因素。
(3)對於河道比降較大的河流,由於河道比降較大,因此管道在橫穿河流時,受到河流和沙石的沖刷時,作用力也相應較大。雖然管道上面已經用了相應的防護措施,但是由於河流的沖刷、對防護工程基礎的掏蝕,原有的管道防護工程將有可能受到損壞,這將給管道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
對於河道比降較大的河流,在管道通過段上、下游沿河道多修建幾道固床過水壩,來降低河水在管道通過段的能量,控制河床的侵蝕基準面(圖7-33)。
圖7-33 管道穿越大比降河道防治對策布置示意圖
(4)對於用懸索方式通過河流的,應當注意對懸索橋墩的保護,注意對橋墩周圍的水工措施的完善。在懸索跨越橋墩下部,由於施工的擾動和對周邊植被的破壞,如若橋墩的周圍未作排水措施或水工保護措施不善,在降雨量較大的時候地表水不能很快的排到河谷中,降雨在地表形成徑流,地表徑流在懸索橋墩周圍形成的沖蝕溝對橋墩的基礎有掏蝕作用,如若不及時進行處理,任由地表徑流對基礎的掏蝕,長久將危及橋墩的穩定,進而給投入運營中的管理道埋下安全隱患;地表徑流沿管溝流入懸索橋墩下部,引起斜坡表層粘土、粉土層被沖蝕,形成沖溝,在沖溝兩側發生小型坍滑。另外,地表徑流還對索跨兩邊山坡上的管溝也有沖蝕作用,容易造成露管,危及管道的安全。
對於用懸索方式通過河流的,防止橋墩周圍的水土流失的防止對策:
(1)在管道進入河谷的斜坡地段建截水牆。
(2)在懸索橋的橋墩外圍建截水溝。
(3)在橋墩已形成的沖溝處建擋牆,防止沖溝擴大,影響橋墩基礎。
(4)已形成的沖溝處應及時回填,恢復植被。
⑵ 管道沿線崩塌災害防治方法
對崩塌體的防治可採取錨固、頂擋、卸荷、防護等方法。在具體不同崩塌點的防治時,應結合工程實施條件,採用一種或多種防治方法。
7.2.1錨固
崩塌錨固技術是目前應用非常廣泛而且非常有效的一項技術。主要是通過對崩塌體或危岩體進行錨桿或錨索的錨固,使其處於穩定或相對穩定的狀態,減少或防止對崩塌體(危岩體)下方的管道產生威脅或危害。因此在蘭—成—渝輸油管道和忠—武輸氣管道均採用了該項技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崩塌體錨固技術在材料上分為錨桿和錨索兩種。在受力條件上分為預應力和非預應力。在管道沿線治理施工中應用最多的是全黏結性錨桿和預應力錨桿兩種類型。其特點是施工簡單方便而且效果較好,經濟上也比較合理。
7.2.2頂擋
在基岩地區,受岩石風化或節理裂隙的控制,形成了較危險的懸空狀態的岩體,如不治理將危及管道線的安全,但用常規方法難於治理,特別是所處位置地面高差較大,無法錨固,也不能卸荷,採用頂擋的方式是既經濟又簡單的一種方法。忠武管道張家溝為岩體就是用這種方法將以大型岩塊固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7.2.3卸荷
崩塌體卸荷實際上是人為的將崩塌進行「拆除」,使搖搖欲墜的崩塌在沒有災害的情況下,或在人的干擾下倒塌,既防止了災害的發生又達到了治理的效果。
在管線保護和地質災害治理施工過程中,卸荷往往是局部使用的一種方法,一般情況下配合錨固和擋牆等工程措施,達到整體的治理效果。
7.2.4防護
防護是一種被動的地質災害防治方式,為了減輕山體上部岩體落石對在自由落體作用下對管道的損害,將管道採用整體形式進行防護,是忠—武輸氣管道常用的一種地質災害防治方式。
由於管道分布的線路較長,而且一般沿山體根部通過,在基岩地區隨時都有風化剝落的岩塊掉下來,即使較小的塊石,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都將對管道產生影響,甚至砸壞管道。因此採用被動防護的方式,將避免這種災害的發生,並降低工程治理的難度,同時可以節約大量的工程投入。常用的方法有增加管道上部防護層的厚度和在崩塌下部建防護網等方法。
⑶ 管線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
根據上述分區原則與量化指標分區標准,將山西段輸油管線劃分為 18個危險性區段。各區段分區評估涉及地質環境條件、存在的地質災害、擬建工程施工過程中可能誘發、加劇和遭受的地質災害,綜合評估的量化指標數值、危險性等級、危害程度等內容,列於表9-19中。
18個區段中,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有6個區段,長度130.5km,占線路總長度的25.7%;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的有4個區段,長度97.5km,占線路總長度的19.2%;地質災害危險性小的有8個區段,長度280km,占線路總長度的55.1%。綜合分區評估圖見圖9-17。地質災害危險性大、中等、小等級的區段,其建設用地適宜性相應為適宜性差、基本適宜和適宜。現從起點到末站分述如下:
1.K0+0~K2+30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1)
分布於陝西省潼關縣秦東鎮沙坡村西南至黃河漫灘,全長2.3km,風陵渡分輸站即位於起點。
管道橫穿黃河Ⅰ級階地,階地平坦,溝谷不發育,地面高程350~360m,地下水位埋深15~18m,階地前緣坡高約10m,坡度600~800,坡體不穩定,有崩滑跡象(W1),擬建工程開挖時易引發坡體失穩,危害程度小,地質災害危險性較小。
該區段環境地質條件較簡單,地質災害類型單一,不穩定斜坡體1處。災害點密度0.4個/km,災害段分布長度比例4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2.K2+300~K3+80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A1)
分布於陝西省潼關縣秦東鎮沙坡村西至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鎮東王村東lkm。全長1.5km。
管道橫穿黃河河漫灘、河床區,黃河在此段河水面寬約1km左右。兩側漫灘寬約300~500m,寬闊平坦,地面高程340m左右,地下水水位埋深約1~2m,有輕微鹽漬土分布,地表粉土略呈白色,對管道的危害主要是鹽脹和侵蝕,其危險性小。近河床一帶由於黃河水長年沖蝕岸邊易坍塌,附近護堤工程已遭破壞。由於擬建工程穿越黃河採用深部定向穿越,該災害對工程無危害,危險性小。該區黃河及漫灘區由於存在地震液化潛在危害,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簡單—中等,總計有3種地質災害,岸邊坍塌2處,液化砂土分布1.5km,鹽清土分布約1km。災害點密度0.5個/km,災害段分布長度比例100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3.K3+800~K8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2)
分布於芮城縣風陵渡鎮東王村東1km至東章村東500m。全長4.2km。
地貌類型為黃河左岸Ⅰ級階地,階地較為平坦,由北向南微傾,地面高程350~390m,沖溝較發育,較大的東章河有輕微洪水沖蝕,階地前緣地形較破碎,坡體高約 10m左右,坡度50°~900,坡體岩性上部為粉砂土,厚5~8m,下部為巨厚層砂層,坡體易沿岩性觸面崩塌,另外,當地百姓取土挖砂嚴重破壞了自然坡體並形成多處不穩定直立邊坡(W2、W3、W4),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極易誘發崩塌,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簡單,總計有2種地質災害,不穩定斜坡體3處,洪水沖蝕2處。災害點密度0.90/km,災害段分布長度比例5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4.K8~K23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B1)
分布於芮城縣風陵渡鎮東章村東至永濟市韓陽鎮韓家坡村,全長15km。
K8~K20區段地貌類型為芮城盆周隆起黃土侵蝕台地,地面標高一般400~800m,地形起伏較大,沖溝發育,地形支離破碎,溝谷發育密度大,溝深谷長梁窄,溝谷形態多呈深「V」型,近溝口呈深「U」型。管道七次穿越大型深切溝谷,溝坡坡度多超過400,大部分近直立。邊坡大部分為不穩定斜坡。坡體岩性上部為第四繫上更新統黃土,具大孔隙,垂直節理發育,為中等~強濕陷性黃土,中部為中更新統黃土,下部為新近繫上新統粘土。坡體易沿岩性接觸面和重力剪切面崩滑,是崩塌滑坡易發區,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極易引發坡體失穩並遭其危害,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同時該區段也易遭受洪水沖蝕,地質災害危險性小—中等。
K20~K23區段地貌類型為斷塊剝蝕高中山中條山西部區。管線基本沿山脊附近敷設,在近山下時穿越溝谷兩次。該區段出露地層為太古界涑水群以斜長角閃片麻岩為主的變質岩,有侵入岩脈分布,構造發育中等,岩體風化中等~強烈,山高坡陡。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容易誘發基岩崩塌,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在近山前地段擬建工程可能加劇並遭受H1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總計有6種地質災害,滑坡1處,不穩定斜坡11處,黃土塌陷3處,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10km。災害點密度0.8/km,災害段分布長度比例66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危險性中等。
5.K23~K125+20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3)
分布於永濟市韓陽鎮朝家坡村至夏縣水頭鎮上牛村。管線呈北東向穿越運城盆地沖湖積平原區,全長102.2km。
該區段總體地形開闊平坦,地勢總體由北東向西南傾斜,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厚度較大,邊山發育活動性斷裂,地面高程在340~480m之間。其中K34~K44區段及K105~K115區段為黃土台地區,高出盆地30~50m不等,前者為涑水河盆周隆起黃土台地,地面高程為360~370m,後者為涑水河與其支流姚暹渠之間隆起的黃土台地,地面高程380~480m,兩台地沖溝相對不發育,溝谷較淺,地表岩性為第四系中更新統粉土。為中等濕陷性黃土,其危害小,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在K105右2km處GL1地裂縫延伸方向距管線約4km,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在永濟市東北K48至K54區段,穿越涑水河下游的伍姓湖區,分布6km長的鹽漬土和軟土,地下水水位埋深0~3m,鹽漬土對管道工程存在鹽脹和侵蝕作用,其危險性小;該區段下部存在一定厚度的淤泥質粘土,淤泥、軟土,工程地質性質較差,易產生不均勻沉降,對管道形成危害,其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在K33+250處,管道第一次穿越涑水河,涑水河束流歸渠排污,渠寬約10m,水寬5m,深1.0m,兩側河床寬闊,無洪水沖蝕威脅,地下水水位小於3m,無鹽漬土分布。在K119處,管道第三次穿越涑水河,河床淺而窄,無水流,洪水沖蝕可能性小。
運城分輸站位於K95附近,地形平坦,無災害發育,也無潛在地質災害威脅,綜合評估站址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較簡單,總計有4種地質災害,鹽漬土、軟土分布區段6km,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20km,地裂縫1條,災害點密度0.04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25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6.K125+200~K164+70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B2)
分布於夏縣水頭鎮上牛村至侯馬市上馬鎮西陽,呈西南,全長39.5km。
該區段穿越峨眉山斷隆黃土台地區東部,地面高程500~660m。地表岩性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類土。地處侵蝕作用最為強烈的地段,沖溝極為發育,溝壑縱深,地形支離破碎,切割深度30~100m,穿越大溝谷20餘條。溝谷形態多呈深「V」字型,近溝口呈「U」字型,溝坡坡度30°~70°,有的近直立。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易誘發崩塌、滑坡,並加劇已有不穩定斜坡失穩而遭受其危害,其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該區段地表岩性為第四繫上更新統風積坡洪積黃土,屬中~強濕陷性黃土,黃土濕陷地質災害危險性小—中等。穿越溝谷均易遭受洪水沖蝕,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總計有3種地質災害類型,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長度30km,不穩定斜坡21處,滑坡4處,洪水沖蝕多處,災害點密度0.6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75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7.K164+700~K170、K180~K258、K261+500~K278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4、C5、C6)
分布於侯馬市上馬鎮西陽呈西南至洪洞縣明姜鎮晉家莊,全長99.8km。
管線近南北向穿越臨汾盆地西部,地勢總體北高南低且由西部微向東傾斜,地形較平坦開闊,地面高程400~500m,鬆散堆積物厚度大,最深達2000m,由於基底隱伏斷裂發育,新構造運動強烈,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20g,對應基本烈度為Ⅷ度,發育多條地裂縫,調查區范圍內有兩條(GL2、GL3),延伸方向距離管線分別為2.5km、4.2km,目前較穩定。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K223+500~K242+500區段為汾河盆周隆起黃土台地,檯面高程440~510m,南部高出盆地30m左右,北部與沖洪識傾斜平原接壤,沖溝較發育,其穿越五條大溝,溝谷形態多呈寬「U」型,坡高10m左右,坡體基本穩定,擬建工程在開挖過程中引發坡體失穩可能性小,地質災害危險性小。該段地面岩性為風積黃土,濕陷系數介於0.03~0.07之間,為中等濕陷性黃土。
K200~K278區段,管線基本沿沖洪積傾斜平原敷設,地面高程500~600m,沖溝發育一般,較大型溝谷9條,其溝谷形態多呈寬「U」型,邊坡一般基本穩定,直立高陡的穩定性差,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較易誘發邊坡失穩,地質災害危險性小,較大的溝中多堆積有全新統沖洪積物,多數溝具洪水沖蝕威脅,但危險性較小,三條溝由於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人工鬆散堆積物貯量豐富,為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物質來源,為潛在泥石流溝,中等易發,洪水沖蝕和潛在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侯馬、洪洞分輸站分別位於K168、K254附近,侯馬分輸站至侯馬油庫分支線約4km。兩個站址區及分支線無地質災害發育,也無潛在地質災害威脅,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總計有3種地質災害類型,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19km,潛在泥石流溝3條,地裂縫2處,災害點密度0.07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20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8.K170~K180和K258~K261+50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A2、A3)
分布於汾河及漫灘區,長度13.5km。
管道兩次穿越汾河,並沿汾河漫灘敷設。汾河河床寬約300~500m,水面寬20~60m,水深2~5m,岸邊由於洪水沖蝕發育一些小型的坍塌。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另外汾河河床及漫灘地段地下水水位埋藏較淺,約1~3m。地層中發育較厚的中、細粉砂層,據臨近標貫試驗確定Ⅷ度地震烈度下存在砂土液化,液化等級為 Ⅲ—Ⅱ級。據史料記載臨汾盆地發生過多次地震液化事件,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總計有3種地質災害,不穩定斜坡1處,岸邊坍塌4處,砂土液化2處,災害點密度0.5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100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9.K278~K335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A4)
分布於洪洞縣明姜鎮晉家莊至靈石縣馬和鄉楊家源村東,全長57km。
管線近南北向穿越霍州盆周隆起侵蝕黃土台地和靈石褶皺斷塊侵蝕低山區,該區段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主要以採煤為主。
本區段屬霍西煤田區,各煤礦區上部2號煤已基本采空,正在向下開采9、10、11號煤層。形成了大面積新、老采空區。局部地區為多層采空區。已導致地表形成采空塌陷型地裂縫地質災害,規模較大,小型煤礦區主要形成中、小型塌陷和地裂縫。該區段共調查采空導致的地裂縫40條,大型的16條,中型的40條,小型的4條,塌陷6處,目前均處於不穩定狀態。由於今後開采規劃的范圍擴大和下層煤的復采,將會擴大和加劇地面變形破壞,對管道危害程度大,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K278~K290區段為黃土台地區,鬆散覆蓋層厚,地形雖然較為平整,但所處地貌位置為沖溝向上源侵蝕較發育區,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表層黃土具中等~強濕陷性,預測黃土濕陷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一大。
K315~K335為低山區,地形切割強度,沖溝發育,相對高差大,溝深坡陡,形態多呈深「V」型,溝深100m左右,上部岩性為垂直節理發育的第四繫上更新統黃土,厚10餘m,中部為中更新統粉質粘土,其下為新近繫上新統粘土,有的溝底出露二疊系砂岩。溝坡坡度一般為 50~90°,不穩定斜坡廣布,是滑坡、崩塌易發區。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易引發坡體失穩,並遭受其危害,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大。另外,該區段洪水沖蝕和泥石流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小~中等。
綜上所述,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總計有8種地質災害類型,地裂縫40條,塌陷6處,不穩定斜坡12處,滑坡2處,崩塌4處,泥石流溝2處,洪水沖蝕多處,黃土濕陷性段20km。綜合評估,災害點密度1.1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80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10.K335~K365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B3)
分布於靈石縣馬和鄉楊家源村東—介休市三佳鄉南兩水,全長30km。
管線北北東向穿越盆周隆起黃土台地進入太原盆地,地面高程770~1030m,總體地勢由南向北逐漸降低,台地溝谷較發育,溝谷形態呈「V」型,少量呈窄「U」型,溝深一般10~50m,谷坡300~600,崩塌、不穩定斜坡發育,地質災害危險性小~中等,洪水沖蝕輕微—中等,N6泥石流對管道危害小,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另外在進入盆地區介休市龍頭鎮—三佳鎮一帶,管線穿越由於超量開采鬆散岩類孔隙水而引發的地面沉降邊緣區,目前沉降邊緣區尚未發現土地及民房變形損壞現象,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另外該段台地區,黃土濕陷系數位於0.03~0.07之間,為中等濕陷性黃土。
總之,該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總計有6種地質災害類型,其中,崩塌5處,泥石流1處,洪水沖蝕4處,不穩定斜坡3處,地面沉降區段5km,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10km,災害點密度0.5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40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11.K365~K394+80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7)
分布於介休三佳鄉南兩水~平遙縣沿村堡鄉東大間村東,全長29.5km。
管線近北東向穿越沖洪積傾斜平原區,地面高程760~770m,總體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沖溝不發育,僅有一條溝谷有洪水沖蝕現象,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地表岩性為第四系中更新統沖洪積粉土,濕陷性弱或無。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簡單,地質災害類型單一,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12.K394+500~K43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A5)
分布於平遙縣沿村堡鄉東大間村東至祁縣曉義鄉張家堡東,全長35.5km。
管線近北東向穿越沖洪積傾斜平原區,地勢開闊平坦,地面高程760~770m之間,總體地勢北高南低,沖溝不發育,僅有一條大河——昌源河從K412+200處通過,由於上游建有子紅水庫,洪水沖蝕危險性小。
該區段基底隱伏斷裂發育,並處於斷裂構造轉折部位,主要地質災害是受構造控制的地裂縫,其發育密度集中,規模也大。斷續延伸,共發育9條,最長達20餘公里,最短幾十米,最寬1.5m,窄者春夏季開裂,冬季閉合,寬者形成壕溝,局部地段下錯20~50cm,導致地面起伏,水井破壞,所經之處已導致公路下錯,房屋毀損棄住,土地不能正常耕種,危害巨大,損失嚴重。據調查每年都有新的發展,處於不穩定狀態,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祁縣分輸站位於K425處,到東觀油庫分支線長約4km,站址及分支線均位於地裂縫發育區域,工程建成後預測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大。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該區地質災害類型單一,但地裂縫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災害點密度0.2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80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13.K430~K472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8)
分布於祁縣曉義鄉張家堡東至榆次區鳴謙鎮北磚井村東,全長42km。
管線近南北向,主要穿越於沖積平原區,寬闊平坦,最北部為沖洪積傾斜平原區,地勢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介於770~840m之間,最低點位於烏馬河、瀟河和張花營至西榮一帶,地面高程為771~772m之間,烏馬河和瀟河由於近下游區,一般無水,洪水沖蝕可能性小。K451~K464張花營至西榮地形較低,地下水位為0.20~3m,為鹽漬土分布區,分布面積50km2,管線上分布區段 13km,該鹽漬土為輕微鹽漬土,對管道具有鹽脹和侵蝕作用,其危害程度小,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簡單,地質災害類型單一,災害點密度0.025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為300m/km。綜合該區段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14.K472~K495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A6)
分布於榆次區鳴謙鎮北磚井村東至太原市杏花嶺區西崗村,全長23km。
管線近南北向穿越太原東山褶皺斷塊侵蝕中低山區和黃土丘陵台地區,地形起伏不平,相對高差較大,溝谷深切,管線穿越地面高程840~1058m,溝谷形態多呈「V」字型,邊坡坡度25°~60°間。出露基岩多為二疊系砂頁岩,風化強烈,地質構造較發育。
該區段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主要以採煤為主。分布大、中型煤礦5座,小型煤礦十幾座。3#煤已基本采空,現主采15#煤,已形成大面積采空區,引發的地裂縫、塌陷災害比比皆是,本次粗略調查地裂縫20條,塌陷20處。大礦引發的地裂縫規模較大,形成裂縫塌陷區,小煤礦形成的地裂縫規模較小、塌陷多為中、小型。地裂縫大型的6條,中型的7條,小型的7條,已造成土地棄耕、房屋損壞、村莊搬遷等危害,損失巨大。目前均處於未穩定狀態,對管道危害程度大,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該區段滑坡、崩塌也較發育,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易引發邊坡失穩,對工程施工構成威脅。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該區段黃土為中等—強濕陷性,局部已引發路基變形開裂,另外在K473~474+100區段存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修建的防空洞,埋深3~10m,斷面面積2m×2m,分布面積約1km2,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和建成運營後可能引發和遭受其塌陷災害。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質災害類型有8種,其中采空地裂縫20條,塌陷20處,濕陷地裂縫1條,滑坡12處,崩塌2處,不穩定斜坡3處,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約8km,人工洞穴段1km,岩溶塌陷3處。災害點密度37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 84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15.K495~K508末站及油庫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B4)
分布於太原市杏花嶺區西崗至北郊區趙家山末站至西焉村油庫區,全長13km。
管線穿越地貌類型為梁狀黃土丘陵和盆周隆起黃土台地區,地表岩性多為黃土,地形起伏不平,地面高程850~980m,溝谷發育,溝深一般10~30m,邊坡坡度為30°~70°,坡體不穩定,易形成崩塌和滑坡,擬建管線施工開挖過程中易引發和加劇邊坡失穩而遭危害,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另外,地表黃土濕陷系數介於0.03~0.075之間,為中等—強濕陷性。地質災害危險性小—中等。
管道於K501+500處,穿越汾河一級支流楊興河,洪水沖蝕的可能性小,其北部支溝為太原垃圾場,管線穿越時要避開垃圾土敷設,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末站位於趙家山村西,地形較復雜,沖溝發育,邊坡高8~15m,坡度較陡,邊坡易坍塌,工程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易誘發坡體失穩,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地質災害類型有2種,不穩定斜坡4處,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8km,地質災害點密度0.4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66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⑷ 油氣管道沿線地質災害危險性分段與預測
油氣管道沿線地質災害危險性分段及危險度預測是通過對各段災害發育條件的比較分析,確定不同因素對災害發生的作用,運用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的理論和方法,確定管道各種地質災害的危險度。
4.2.1危險性分段與危險度預測依據
(1)查明管道沿線與災害發育相關的環境條件;
(2)災害的分布規律、規模與成因類型;
(3)管道沿線災害發生的原因,相似管道段的分布;
(4)掌握管道沿線發生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及其出現規律及原因。
4.2.2評價因子與評價指標
管道沿線地質災害危險性分段與預測評價因子有:災害發生的基本環境條件——主控因子(Si)、影響管道災害的誘發因素——次要因子(Bi)、管道已發生災害——現狀因子(Gi)等三類,並從各類因素中選取對災害起控製作用的條件作為預測評價的主要因子(圖4-5)。
圖4-5 管道分段危險度預測框圖
評價因子指標的確定內容較多,下面僅將各類因素中的典型因子指標確定進行介紹。
4.2.2.1主控因子評價指標(Si)
(1)管道所處斜坡坡度(S1):25°~45°產生的災害最多(表4-4)。
表4-4 管道所處斜坡坡度判別因子(S1)
(2)斜坡坡形及變形(S2):斜坡坡形及變形判別因子評價指標見表4-5。
(3)管道所在斜坡岩性(S3):管道所在坡體岩性評價指標見表4-6。
表4-5 斜坡坡形及變形判別因子(S2)
表4-6 斜坡岩性判別因子(S3)
(4)斜坡結構(S4):斜坡中的結構面是產生斜坡不穩定的基礎因素,結構面的產狀和不同結構面的組合控制了災害的發生(表4-7)。
4.2.2.2次要因子評價指標(Bi)
地質災害發生的常見誘發因素主要有降雨量、地震、人為活動。其中降雨量是誘發災害發生的主要因素。
(1)降雨誘發災害的判別因子(B1)評價指標(表4-8)。
(2)斜坡地下水動態變化判別因子(B5)評價指標(表4-9)。
地震危險判別因子常考慮的因素。與斜坡破壞有關的地震參數是:地震烈度、加速度、地震周期、地震歷時、最大震中距。目前使用較廣的判別指標僅為地震烈度。
表4-7 斜坡結構面判別因子(S4)
表4-8 降雨量判別因子(B1)
表4-9 坡體地下水動態變化判別因子(B5)
4.2.2.3管道沿線災害發育現狀判別因子指標(Gi)
管道沿線災害發育現狀判別因子(表4-10)包括已發生的災害分布數量、已發生的災害規模,已發生災害的危害程度。管道已發生災害是預測危險度的依據之一。
表4-10 管道沿線災害發育現狀判別因子(Gi)
4.2.3管道危險度分段預測方法
災害危險度分段預測是按地貌和環境條件相似性進行分段,然後對管道各段發生的因子進行取樣,確定管道各段內不同因子對發育災害發生的危險程度,並對所取因子按照一定的數學方法進行疊加,求出危險度。危險度值越大,表明危險性越大。
(1)將管道按地貌條件劃分成若干段,並將具有相似的地貌條件和災害發育條件相似劃歸一類;
(2)選定各段的判別因子,並按照各因子所處的等級賦值,單因子危險度為Ⅰ、Ⅱ、Ⅲ、Ⅳ、Ⅴ時,分別賦值5、4、3、2、1。當管道各段內不具備某種因素時,設定該判別因子取值為1,然後將各因子取值進行歸一化處理;
(3)分段采樣,由於被評價的區域是不確定的數(指區域面積),各區域內的地質災害相關因素也有一定差異,所以總體危險度等級的判別指數應根據具體區域統計的結果,並結合實際情況確定。
將上述歸一化處理後的判別因子值代入下式,把因子值進行疊加平均:
山區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式中:
n——總樣本數;
P——各段中因子的平均值。
(4)對各段因子判別值分別進行統計,得出各段危險度預測判別統計值。確定綜合評價因子指標
山區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式中:
[ai]——評價因子權重。
危險性分段數據的採集和分析是本項目研究的難點,採用GIS技術系統進行統計、分析、評價與制圖,評價因子按不同的權重賦值於網格進行采樣統計,綜合因素數字集求中位數的統計方法。即:
平均樣本值:
山區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通過以上工作,最後進行管線沿線地質災害危險度區劃,確定不同災害對管線的影響程度。
⑸ 近年來,湖南發生了哪些地質災害
我國湖南省東西南三面環山,中北部地勢較低,且錯落分布著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四大主要河流,北部為洞庭湖平原。這一地形特點在很大程度上給湖南帶來了地質災害隱患,主要災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塌陷等。下面對湖南省近年來發生的地質災害事件進行一個大致的盤點,幫助人們對湖南省地質災害有一個更為清晰的了解,能夠做出准確的分析並做好以後的預防工作。
泥石流
2016年7月4日,湖南懷化駐地漵浦縣大江口鎮土橋鄉白水溪村因山洪引發泥石流,數十名群眾被困,其中一戶人家共5口人全被掩埋在泥石流中,後經過武警懷化支隊的緊張救援,成功轉移受困群眾15人,成功解救被泥石流掩埋人員4名,但仍有1人不幸遇難。
2016年6月20日,湖南湘西龍山縣,在經歷強降雨之後,引發山洪泥石流,整個縣城被圍困在洪水泥淖之中,逾4萬多人受災。
2016年5月9日,湖南安化縣仙溪鎮一載有3名小學生的校車在途徑大橋村和山漳村交界處時突遇山體滑坡,校車被泥石流推入河床,3名學生和1名司機順利救出,僅1名學生受輕微傷。照管員殷勝群因保護學生不幸去世。
2015年11月16日,雲南錫業郴州礦冶有限公司屋場坪錫礦尾礦庫因連日來持續強降雨導致山洪暴發,並引發泥石流,山洪直泄尾礦庫,致使尾礦庫排水豎井上部坍塌,庫內積水及部分尾礦經排洪涵洞下泄,致使排洪出口楊家河兩岸居住人員4人失聯。
2015年7月7日,湖南特大暴雨導致懷化、湘西州、邵陽、婁底、衡陽、株洲、郴州7市州50縣區約109萬人因暴雨洪澇受災,死亡2人(瀘溪縣1人,南嶽區1人,均為滑坡泥石流掩埋),緊急轉移安置人口2.6萬餘人,需緊急生活救助1萬餘人,農作物受災面積57千公頃,絕收8.2千公頃,倒塌房屋596戶1670間,嚴重損房1028戶2211間,一般損房2261戶5306間,直接經濟損失12.5億元。
滑坡
2016年7月8日,邵陽市隆回縣金石橋鎮樹仁村3組出現重大滑坡險情,威脅29戶105人。隆回縣政府、國土資源局和地勘局技術人員趕赴現場進行應急處置。經認定,險情有繼續發展擴大的趨勢。
2016年7月3日,湖南安化縣由於連降暴雨致使原BOT常安公司管理建設的仙溪洢水1號特大橋部分橋體被巨大山體滑坡沖垮,臨近的207國道也被水流沖毀。所幸此次山體滑坡未造成人員傷亡和設備受損。
2016年3月21日,新邵縣大新鄉磁溪村集市附近一處山體突然滑坡,土石迅速掩埋了正停在山腳下的四台車輛。所幸的是,當時車內並無人員,此次山體滑坡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崩塌
2016年7月4日,長沙寧鄉縣雙江口鎮槎梓橋村澗溪、槎子片區1500畝農田瞬間被漫過路面的洪水淹沒,且造成河堤崩塌,原本就洶涌的「翻堤水」更加肆意的翻越堤岸經堤外的低窪田注入下游的團頭湖,造成湖水迅速上漲,危及望城區格塘鎮的柏葉、青山、和平等村數千畝稻田和數十棟民房。次日,在經過奮戰搶險之後,河堤已經成功合攏。
2016年5月31日,湖南省新寧縣安山中學發生水塔坍塌事故,造成2死4傷,死傷人員均為在校學生。
2016年3月28日,湖南省邵陽市湘西南物流中心一建築物發生坍塌事故。該建築目前尚在施工階段,事故導致13名施工人員受傷送醫。
塌陷
2016年7月7日,湖南長沙書香路與黑石鋪路的十字路口發生塌陷,路面出現一個直徑近5米的大洞,一輛吉普車正好經過此處,輪胎報廢,司機成功逃生。經過市住建委專業人員通過現場勘測,初步分析造成塌陷原因主要是深埋於道路交叉口以下的東西向農排老管道塌陷所致,並指導天心區市政部門制定維修施工方案,確保現場安全。
2015年12月21日,湖南邵東縣黃陂橋鄉出現「天坑」,並伴隨有房屋開裂傾斜、橋體塌陷、池塘水井乾涸等一系列地質異常現象,其中坍塌點共50多處,總面積超90畝,原因疑石膏礦開采所致。
⑹ 管道地質災害在主汛期應該怎麼做好宣傳工作
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標語
1、預防地質災害,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實行預防為主回,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答地質災害防治方針。
3、房前屋後,高陡邊坡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易發區。
4、邊坡隱患險於明火,防治避讓勝於救災。
5、人為削坡和連續降雨是誘發地災的主要影響因素。
6、加強監測,預防地質災害。
7、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在農村。
8、防治地質災害,建設美好家園。
9、認識地質災害,預防地質災害。
10、地質災害猛如虎。
11、監測避讓,群測群防。
12、群測群防,防治地質災害。
13、地質災害防治以避讓為先。
14、地質災害防治從宣傳開始。
15、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
16、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17、防治地質災害人人有責。
18、以人為本防地災,預防為主保平安。
19、貫徹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0、山谷易發泥石流,高陡邊坡易滑坡。
21、暴雨易發地質災害,雨過仍是關鍵時期。
22、泥石流、滑坡、崩塌有前兆,雨天留心要防範。
⑺ 管線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
依據地質抄災害危險性等級襲劃分的標准,管線工程劃分為28個區段(包括支線在內)(圖7-8)。現將綜合評估結果列於表7-7中。由表列可知,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有6段,全長74km;危險性中等的有10段,全長178km;危險性小的有12段,全長546km。它們占河南段總長的比例分別為9.3%、22.3%和68.4%。因此河南段管線工程絕大多數建設用地是適宜和基本適宜的。
⑻ 管線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段評估
依據國土資發〔2004〕69號文件附件《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要求》,按照危險性大、危險性中等、危險性小三級進行綜合分區(以代號A、B、C區分),並進一步分為不同地段(以阿拉伯數字1、2、3……區分)。按以上綜合評估原則,甘肅段共劃分出17個不同的危險性區段,其中危險性大的4段,危險性中等的6段,危險性小的7段,詳見圖5-8及表5-31。
(一)危險性大的區段(A)
在切割強烈的黃土丘陵區、黃土梁峁區和中低山區分布有眾多中、小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崩塌和危岩體大多是採石、取土形成;滑坡前緣的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壞,以老滑坡為主;泥石流溝主要在溝谷狹窄、溝床坡度大、邊坡鬆散物多、植被覆蓋度低的支溝中,危害嚴重、危險性大。黃土丘陵區和黃土梁峁區基本為自重濕陷性黃土分布區,切溝、沖溝、落水洞、黃土柱、黃土橋皆有所發現。
根據地質災害體的分布規律、危害及危險性程度確定出危險性大的有4段,長152.8km,占管線總長的34.3%。分段說明如下:
圖5-8 甘肅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圖
1.蘭州市西固小坪子—蘭州市直溝門段(A1)
位於皋蘭山前三、四級階地及黃土丘陵區,地形起伏較大,多見高邊坡及沖溝、泥石流溝。段內管線長29.0km,占管線總長度的6.5%。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滑坡、泥石流、黃土濕陷和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大。
2.通渭縣碧玉—秦安縣蓮花城段(A2)
該段屬於黃土壟崗細梁與深溝地段,梁頂狹窄但相對平坦,梁脊長且略有彎曲,坡地中常發育黃土滑坡或黃土—泥岩滑坡,多為老滑坡。梁間溝谷深切,支溝多為泥石流溝。段內管線長44.0km,占管線總長的9.9%。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滑坡、泥石流、黃土濕陷和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大。
3.張家川縣龍山鎮—張家川縣趙家溝段(A3)
屬於黃土梁峁及溝谷地段,地形起伏較大,溝谷深切。段內管線長 11.0km,占管線總長的2.5%。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黃土濕陷、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大。
4.張家川縣韓家硤—天水市北道支線段(A4)
該段屬於黃土壟崗細梁與深溝地段,梁頂狹窄但相對平坦,梁脊長且略有彎曲,坡地中常發育黃土滑坡或黃土—泥岩滑坡,多為老滑坡。梁間溝谷深切,支溝多為泥石流溝。段內管線長68.8km,占管線總長的15.5%。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滑坡、泥石流、黃土濕陷和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大。
(二)危險性中等的區段(B)
在切割較為強烈的黃土丘陵區、黃土梁峁區和中低山區分布有一定程度的中小型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體,危害中等,危險性中等。
根據地質災害體的分布規律、危害及危險性程度確定出危險性中等的6段,合計長135.7km,占總長的30.5%。分段說明如下:
1.蘭州直溝門—榆中縣喬家營(B1)
處於興隆山前,地形起伏較大,屬於中等切割的黃土丘陵區,多見高邊坡及崩塌。區段內管線長16.0km,占管線總長的3.6%。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泥石流、黃土濕陷和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中等。
2.榆中縣方店子—榆中縣稠泥河(B2)
屬於中等切割的黃土丘陵區,地形起伏較大,多見高邊坡及崩塌。段內管線長13.0km,占管線總長的2.9%。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泥石流、黃土濕陷和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中等。
3.榆中縣高崖—定西市符川段(B3)
處於宛川河與關川河西支溝分水嶺段,地形起伏較大,屬於中等切割的黃土丘陵區,多見高邊坡及崩塌。段內管線長19.5km,占管線總長的4.4%。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泥石流和黃土濕陷、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中等。
4.定西市紅土窯—通渭縣碧玉段(B4)
處於關川河東支溝與牛谷河段,地形略有起伏,以河谷平原為主,河谷兩側泥石流及河岸崩塌發育。全長63.5km,占管線總長的14.3%。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中等。
5.張家川縣上磨村—張家川縣馬鹿前庄段(B5)
處於關山西部低山丘陵區,出露閃長岩、片麻岩、變質砂岩,上覆薄層黃土,基岩風化破碎十分強烈,地形起伏較大,溝谷切割較深。公路沿線多見崩塌與泥石流溝,地質環境相對脆弱。區內管線長20.5km,占管線總長的4.6%。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中等。
6.張家川縣馬鹿官山溝口—張家川縣老爺廟段(B6)
處於關山林區,馬鹿牧場,植被覆蓋率高。由閃長岩、片麻岩、變質砂岩構成,上覆薄層坡殘積,邊坡處基岩風化破碎十分強烈,地形起伏較大,溝谷深切,官山溝溝口多見採石場崩塌,地質環境脆弱。段內管線長3.2km,占管線總長的0.7%。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洪水沖蝕。綜合評估危險性大。
(三)危險性小的區(C)
在沖洪積平原區、榆中盆地和部分黃土丘陵區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小型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體,其危害及危險性小。
根據地質災害體的分布規律、危害及危險性程度確定出危險性小的7段,合計長156.5km,占總長的35.2%。分段說明如下:
1.蘭州市西固首站—蘭州市西固小坪子段(C1)
位於蘭州盆地一—二級階地,地形平坦,段內管線長2.0km,占管線總長的0.4%。主要的地質災害為黃土濕陷,局部可能有地面塌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2.榆中縣喬家營—榆中縣方店子(C2)
處於榆中盆地,地形平坦開闊,局部略有起伏。段內管線長17.2km,占管線總長的3.9%。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3.榆中縣稠泥河—榆中縣高崖段(C3)
處於關川河河谷平原,地形平坦開闊,局部略有起伏。段內管線長 16.0km,占管線總長的3.6%。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4.定西市符川—定西市紅土窯段和定西市景台上—定西市安定區(C4)
該段處於關川河東、西支流河谷平原區,Ⅰ—Ⅱ階地發育,地形平坦開闊。段內管線長59.8km,占管線總長的13.5%。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5.秦安縣蓮花城—張家川縣龍山鎮段(C5)
位於清水河河谷平原區,Ⅰ階地發育,地形平坦開闊,左岸山坡多見中—大型老滑坡,距管道1~3km。段內管線長48.0km,占管線總長的10.8%。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6.張家川縣趙家溝—張家川縣上磨村段和張家川縣城關鎮—張家川縣韓家硤支線段(C6)位於後川河河谷平原區,Ⅰ—Ⅱ階地發育,地形較為平坦。段內管線長8.5km,占管線總長的1.9%。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7.張家川縣馬鹿前庄—張家川縣官山溝溝口段(C7)
屬於關山山間盆地,Ⅰ階地發育,地形相對平坦開闊。段內管線長5.0km,占管線總長的1.1%。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洪水沖蝕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