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科學院基地

中國地質科學院基地

發布時間: 2021-02-15 05:26:22

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科院的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哪個比較好,有沒有考上的學長學姐什麼的...

當然中國地質科學院好,中科院寫論文做實驗到地科院做,儀器都在地科院回,不信你私聊問問答樓上
而且國土資源部所有項目都是地科院作,你可以查查礦產普查和區調項目,包括咱們用的圖鑒什麼的,你查查前言,那個不是中國地質科學院的人編寫的,去了地科院畢業找工作業內(地礦)絕對承認,中科院一些不知名的小單位都沒人聽說過。。。
而且導師都牛,不像中科院全是教員,讀完碩士老師可以推薦你到一些地區省屬單位,博士的話可以推薦你到研究所,總之工作不愁,
雖然中科院也都能找到工作,但畢竟不如推健,(原因是好多單位領導是你導師的關系人員或學生,你算他的嫡系)
總之你到玉泉路去問問中科院地物所得就知道,他們絕對後悔沒去中國地質科學院。
兩院分都不低,考北京外的最好370,考北京最好385,英語一定保證55
總之好好復習吧

我畢業7年了,原先同學考地科院的都做到處級了,真的,聚會大家很羨慕他,而原先有兩個中科院的,現在還在為副研究員發愁,不過也看你有沒有人,中科院走後門太嚴重了,特別注意北京的,現在風氣是這樣沒辦法,我中科院地物所得,現在去看老師,老師總說走後門太厲害。。。

⑵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質科來學院礦產自資源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地處北京市,是中國專門從事礦產資源研究的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2000年,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開展區域成礦規律與礦產勘查新理論新方法研究、礦產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和成礦遠景區劃,以及重大資源科學問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成礦過程與區域成礦規律研究、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成礦遠景區劃研究、有色、黑色金屬、稀有、稀土、貴金屬、非金屬礦產研究、鹽湖與鹽類資源研究、礦物學岩石學研究、勘查技術方法研究、同位素技術研究、礦床環境評價研究和礦產資源戰略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有6個職能處室、12個專業研究室、1個成果轉化中心,2個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有學術學科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學術學科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學術學科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有博士研究生123人,碩士研究生43人。

⑶ 中國地質科學院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

2013年1月31日,中國地質科學院京區科研實驗基地建設項目進入北京市擴大內需重內大項目綠色審批通容道(優先辦理),可極大縮短項目審批時間。

完成小三角綠地一級開發、征地、環評、交評、穩評、規劃、土地預審等系列工作,可研報告通過發改委投資中心評審。

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效果圖

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效果圖

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在職職工190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87人,研究員及教授級高工46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高級會計師47人。內設8個專業研究室、5個職能處室和2個公益服務部門;有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1個局級重點實驗室、1個局業務中心和2個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參加),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山區公路城鎮危岩崩塌災害及工程高切坡減災理論與技術」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獎。「泛亞鐵路大理至瑞麗沿線地質構造綜合研究」獲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二等獎;獲發明專利2項:「基於微型樁群的滑坡防治方法」、「一種非常規氣的現場自動解析儀系統」;獲實用新型專利3項:「一種小型地震報警儀」、「一種帶有自動數據採集系統的岩土體原位直剪試驗裝置」、「0~60℃岩石線性熱膨脹系數的測量裝置」。

力學所參加的「膠東金礦理論技術創新與深部找礦突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4年在研項目166項,總經費1.4億元,其科技部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項,地質調查計劃項目7項、工作項目46項,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5項,其他部委項目7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3項,相關單位委託項目45項;出版專著8部;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73篇,含SCI檢索論文55篇(國際SCI論文37篇),EI檢索論文23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49篇。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黨委副書記徐勇,黨委書記、副所長、紀委書記徐龍強,副所長趙越、侯春堂、馬寅生。

所長、黨委副書記徐勇(中),黨委書記、副所長、紀委書記徐龍強(右二),副所長趙越(左二),副所長侯春堂(右一),副所長馬寅生(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柴達木盆地油氣調查開辟了石炭系勘探新領域。明確柴達木盆地石炭系分布范圍和殘留厚度,發現柴達木盆地中新生界之下普遍發育石炭系;對柴達木盆地石炭系進行了劃分對比,編制了盆地上泥盆統—石炭系不同階段岩相古地理圖;證實柴達木盆地石炭系發育良好的烴源岩,具有很好的生油能力,發現大量的石炭系油氣顯示,油源對比證實其來源於石炭系烴源岩;研究表明柴達木盆地石炭系構造變形主要發生在新近紀末期,有利於石炭系成藏;同時通過柴東地區地震資料重新處理,初步確定10個石炭系圈閉。

華南大陸白堊紀大地構造演化過程及動力學研究取得新成果。通過對盆地沉積、構造變形和岩漿演化等資料的綜合分析,梳理了華南白堊紀大地構造演化過程,首次提出3階段伸展和擠壓交替演化模式。早白堊世早期(145~137Ma)擠壓作用,導致陸殼普遍加厚重融,形成大規模埃達克質岩、片麻狀花崗岩和混合花崗岩,與古太平洋板塊及北緣洋中脊的低角度俯沖作用密切相關。早—中白堊世(136~80Ma),華南處於弧後擴張的大地構造背景下,區域沉積—岩漿—變形演化與古太平洋板塊的俯沖作用相關,伸展—擠壓事件的幕式交替反映了弧後擴張過程中復雜的俯沖板片動力學。晚白堊世(80~65Ma),周緣板塊動力學發生重大調整,新特提斯構造域板片俯沖作用控制著新一輪地殼伸展裂陷和沉積—構造演化。

柴達木盆地石炭系烴源岩有機質成熟度圖

歐南地區石炭系頂面構造圖

霍布遜地區中生界底面構造圖

「華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多期裂解事件性質及其成礦專屬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發現狼山地區渣爾泰群變質火山岩夾層的鋯石U-Pb年齡為(804.1±3.5)Ma,結合前人發表的狼山渣爾泰群變質火山岩(805.0±5.0)Ma的鋯石U-Pb年齡結果,認為狼山地區渣爾泰群主體年齡為新元古代,時代在800~1100Ma左右。而渣爾泰山地區的渣爾泰群鋯石測年結果顯示,渣爾泰群時代為中元古代。狼山地區的渣爾泰群不同於東側渣爾泰山一帶渣爾泰群,以及白雲鄂博群和化德群,它是一套新元古代谷沉積組合。建議恢復狼山群名稱,專指分布於狼山地區的這套新元古代地層。內蒙古狼山地區新元古代狼山群的確定一方面填補了華北克拉通新元古代地層空白;另一方面,前人確定的狼山—渣爾泰山—白雲鄂博中元古代成礦帶實際上應該解體為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兩個成礦帶,狼山群中發育的大型海底火山噴流礦床成礦時代應該在新元古代之後。

(a)狼山、渣爾泰山、白雲鄂博地區中新元古代地層;(b)渣爾泰群測年結果;(c)狼山群測年結果

滑坡實時監測系統發布網頁

發揮地質調查科技支撐作用,提升西部山區防災減災水平。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地質力學研究所等單位實施的「西部復雜山區地質災害成災模式」計劃項目,經過4年的調查研究與科技攻關,完成了我國西部復雜山區重大地質災害成災模式與監測預警科學問題和應急處置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引入遙感解譯、災害詳查、GPS與InSAR地表監測、大型風洞試驗、現場物理模型試驗、數值模擬、力學數學分析等先進技術手段,開展了大型地質災害成災模式、早期識別、監測預警與防治對策等內容的綜合研究,提高了復雜山體地質災害早期識別水平和監測預警關鍵技術,建立了復雜山區地質災害實時監測與預警示範區,提高了地質災害應急快速加固與風險評估的技術方法理論水平,為我國西部復雜山體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推動了工程地質學科發展。

「青藏高原東南緣重要活動斷裂釐定與活動構造體系綜合研究」成果豐碩。通過詳細的活動斷裂解譯與調查、同震地表破裂填圖和古地震研究,查明了該區主要活動斷裂的分布與組成、活動性及歷史地震與古地震活動特徵,並獲得了該區高精度的地表破裂分布圖像。研究表明,玉樹活動斷裂帶構成了玉樹—鮮水河—小江斷裂系的尾端構造,屬典型的「Z」型左旋剪切張扭性變形帶,晚第四紀期間的左旋走滑速率可達4.0~5.4mm/a,調節了該區大部分的塊體擠出與旋轉變形量,是該區地震活動性最顯著的斷裂。古地震研究揭示,玉樹主幹走滑斷裂帶全新世期間的大地震原地重復間隔明顯不均勻,平均在千年以上,最長達近3000a。基於新發現的古地震活動規律,綜合判斷認為,該區玉樹斷裂帶上仍存在至少6段大地震危險程度不同的地震空區,估算的潛在大地震震級為Mw6.6~7.3不等。

玉樹斷裂帶東南段探槽西壁剖面(剖面的地貌部位(A)、沉積結構(B)及剖面編錄圖(C))

玉樹地震4周年紀念成果專輯

⑸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地處北京市,是國家公益性專地質科研機構。屬由地質學家李四光創立,曾稱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室、地質礦產部地質力學研究所,2000年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從事基礎地質、地應力與地殼穩定性、礦產與能源地質、第四紀地質與環境、地質災害、新構造與活動構造、極地地質等領域的調查與研究。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有有國土資源部科研平台5個,地質調查局科研平台2個,地質科學院科研平台2個,研究所下轄實驗室9個;有學術學科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學術學科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學術學科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學術學科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在站博士後17人,在讀博士研究生34人、碩士研究生42人。

⑹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重點實驗室

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
學科(領域):
實驗室所從事的研究屬專於基礎研究領域。同位素地質學是地球化學屬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跨地質學、化學和技術科學的一門新的邊沿科學。它在太陽系與地球演化、資源、環境、生物等研究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依託單位:
地質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所
研究方向:
實驗室主要從事同位素同位素地質學(包含同位素地質年代學與同位素地球化學)基礎理論、測試技術和在解決重大地質問題和資源、環境、生態問題方面的應用研究。
國土資源部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學科(領域):
岩溶動力學、土地資源、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
依託單位:
岩溶地質研究所
研究方向:
岩溶動力系統的運行機制和運行規律;岩溶動力系統的類型和區域分布規律;岩溶動力學與全球變化;岩溶動力學與岩溶土地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岩溶動力學與全球水循環;岩溶動力學與生態環境;岩溶塌陷成因機制、預測預報及防治;岩溶動力學與礦床、油氣形成;岩溶動力學與旅遊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⑺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地球科學菁英班、地質學(基地班)和普通的地質學專業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菁英班今年第一年招生,是武漢地大和中科院的八個研究所聯合辦的,官方名稱叫C2聯盟。地大為了這個菁英班專門成立了一個新的學院,叫李四光學院,教務處長楊倫親自擔任院長,師資優選全校最好的老師和中科院的優秀教授任課,學校總的來說還是比較重視的,我兒子就在這個班。
分數在不同省份不一樣,大致和基地班持平,據說有些省份要比基地班高一點,我們省怎麼也要高個五、六十分才敢說有把握,我知道他們班有個孩子實考分比當地一本線高80多分。當然最好還是要有自主招生的分了,自招過了多這二十分把握性要大得多,地大這種學校雖然很不錯,但是很多人對它還是有誤區的,認同度不高,考分高了報覺得虧了,其實從科研水平、專業排名、就業形勢、畢業生薪資待遇,武漢地大的地學在全國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從高考分數角度衡量性價比非常好。廣州具體多少不清楚,您可以查一下當地近幾年基地班錄取分數參考一下,無論菁英班還是基地班招的人很少,每個省過不去三兩個人,有些省甚至就招一個學生,所以偶然性很大,前幾年的分數只能參考。
補充一下基地班和菁英班的區別,除了樓上說的,還有就是菁英班學的東西要比基地班多,地質學基地班主要課程還是地質學,而菁英班有地質學、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與衛星監測等四個大的方向,到大三大四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再細分,去八個不同的中科院的研究所做研究性學習。
該校「地球科學菁英班」2012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根據高考成績和學生志願,選拔自主意識強、綜合素質優秀、有志於開展地球科學研究的高考優秀學生進入菁英班學習。菁英班管理採取大學二年級分流補進,大學三、四年級只分流不再補進。入選菁英班的學生,將在本科階段採取「雙導師制」和「2+1+1」人才培養模式,即大一、大二集中學習基礎課,大三分四個專業自主選擇學習,大四進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相關所跟隨導師進行研究性學習。本科期間有機會參加由中科院、地科院相關專家開設的專題課程和講座學習。本科學習期間,成績優秀者可獲得專項獎學金,並可獲得推薦保送攻讀中科院和地科院相關研究所及本校研究生的機會。

另:我也是地大的,今年是首屆菁英版招生,高考的時候會招生,且經過大一學習以後,在大二時會進行分流補進,不同的學生按不同的方向進行培養,菁英班的同學並不是絕對的而且每學期都會淘汰掉5名左右的同學,其他專業的同學如果學習好也可以再大二的時候申請進入精英班。
望採納!!

都是轉的

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共有職工人,其中在職職工249人、離休人員14人、退休人員198人。在職職工中,管理人員30人,專業技術人員215人,工勤人員4人。專業技術人員中,兩院院士5人,研究員及教授級高工70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52人,中級職稱及以下88人。在職職工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58人、碩士學位的31人,本科37人,大專及以下23人。內設5個職能處室、11個專業研究室;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科技基礎條件平台、3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全國地質編圖委員會、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岩石礦物學雜志》和7個學術機構掛靠在地質所。

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論文273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194篇(其中國際SCI論文121篇),核心期刊論文79篇。出版大型圖冊/圖件1套,專著5部,取得專利7項。國內引用率列全國科研機構第14位。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排名第2),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2項。

領導班子由4人組成,所長、黨委副書記侯增謙,黨委書記、副所長何長虹,副所長高錦曦、盧民傑。

所長、黨委副書記侯增謙(右二),黨委書記、副所長何長虹(左二),副所長高錦曦(右一),副所長盧民傑(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編制完成一系列重要圖件。編制完成1∶250萬月球地質圖、1∶300萬《中國及鄰區地質圖》、1∶500萬中國變質地質圖、中國西部蛇綠岩構造圖、1∶500萬中國大地構造與含油氣盆地分布圖及中國油氣大區與主要含油氣盆地圖等,其中部分圖件已經出版;承擔新一代《中國區域地質志》的編制,完成了11個省(區)地質志;參與「全球地質一張圖·中國」(One Geology China)開發與建設,獲得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二等獎。

前寒武及變質作用研究進展突出。首次在華北克拉通劃分出三個2.6Ga前的古陸塊;釐定膠北地體陸殼生長、重大地質事件與重大岩漿事件序列;提出華北克拉通雙向俯沖折返模式;古元古代Columina聚合事件、中元古代裂解事件的研究,對全球Columbia超級大陸邊緣古—中元古代向外增生—裂解歷史的對比研究及Columbia超大陸重建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重要造山帶及構造研究取得系列成果。提出新的定義和分類方案,對中國大陸顯生宙大型變形構造和變形系統進行了劃分,並據此對中國大陸顯生宙不同地質時期的地球動力學環境進行了重建;首次提出高喜馬拉雅熱碰撞造山帶的新的3D擠出模式;發現北東帕米爾的古特提斯弧根構造:提出了印度/亞洲俯沖碰撞的兩種可能的模式「空間差異性俯沖碰撞模式」和「時間差異性俯沖碰撞模式」;確定了新元古代時期華南在Rodinia超大陸中的位置,推測在華夏南緣存在一條「隱沒了的」Grenville期造山帶;構建了華北北緣古生代構造演化模型;確定阿拉善地塊在早古生代是一個位於東岡瓦納大陸北緣的地塊,與華北地塊最終拼合時代為晚泥盆世。

新版1∶300萬《中國及鄰區地質圖》

參與的「全球地質一張圖·中國」(One Geology China)開發與建設獲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二等獎

地層古生物研究有多項發現。提出「全球中元古界底界年齡值1700百萬年」的方案建議;建立了目前全球最為完整的單剖面埃迪卡系碳同位素變化曲線及疑源類生物地層,初步提出埃迪卡拉紀年代地層劃分方案;貴州銅仁首次發現圓盤狀完整的似Kulingia碳膜化石;通過牙形石研究在革吉縣文布當桑發現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剖面;汝陽巨型蜥腳類恐龍動物群,填補了我國同期恐龍動物群的空白;河南南陽淅川縣發現恐龍蛋化石群,對研究恐龍的生殖行為,生活習性具有重要的意義;江西贛州發現霸王龍類新屬種——中國虔州龍;熱河生物群發現今鳥類新種——甄氏甘肅鳥;發現最古老的史前爬行動物產後親代撫育行為化石記錄。

中國虔州龍的頭骨和下頜

地球物理及深部探測獲得重要進展。揭示出青藏高原邊緣山脈與外圍克拉通岩石圈(地殼與地幔)構造轉換深部過程,獲得華北克拉通向青藏高原東北緣楔入的岩石圈地幔行為的地震學證據;獲得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殼莫霍面,對羌塘地體的地殼結構給出新的約束;龍門山剖面研究認為青藏高原東緣大型走滑斷裂限制了地殼逆沖作用;揭示了古亞洲洋沿索倫縫合帶關閉、陸陸碰撞和碰撞後地殼增生深部過程;發現華南大陸東南緣存在薄岩石圈(60~70千米)的地震學證據。

同位素技術應用及標准物質研究有新進展。(U-Th)/He低溫熱年代學技術在含油氣盆地應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製了玄武岩鈦同位素標准物質、多種釹同位素標准物質,通過了國家一級標准物質評審;首次運用新興的鐵、鎂同位素技術對礦化元素本身和賦礦層的主量元素進行了直接示蹤。

沉積盆地與資源能源研究服務找礦取得突破。國內首次開展水合物三維地震探測,鑽探結果與預測結果一致;開展了地質、測井、地球物理三位一體的系統研究,為雲南勐野井地區固相鉀鹽礦床及青海柴達木盆地液態鹵水地球物理預測奠定扎實基礎;建立松遼盆地嫩一段的有機質保存模式和嫩二段的生物生產力模式;提出利用統計類比法評價大型坳陷盆地油頁岩潛在資源;開展了冀西北晚中生代陸相盆地的地質調查填圖。

岩石礦物學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影響巨大。原位金剛石發表,獲得好評並被國際上寫入野外手冊;在全球6個蛇綠岩帶中發現金剛石、碳硅石、柯石英等深部礦物,認為是蛇綠岩大洋地幔橄欖岩的一個普遍現象,需重新審視大洋地幔的物質成分和地幔的運動等經典概念;金剛石中發現新類型超高壓礦物,實驗岩石學表明,這些超高壓礦物來自下地幔深度。這些發現對傳統理論提出了新問題和挑戰,需重新審視蛇綠岩和鉻鐵礦的淺部成因理論。

⑼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職工總數534人,其中在職職工310人,離退休職工224人;博士生導師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4人。專業技術人員中,院士1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正高級職稱40人,副高級職稱46人,中級職稱125人。內設8個綜合管理部門、16個技術業務部門、3個科研業務保障部門。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中國國家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地熱專業委員會、農業地質專業委員會、河北省礦泉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掛靠所內。

發表論文122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1篇、EI檢索論文23篇。出版專著5部,獲得專利29項,1項專利技術實現轉讓,獲著作權1部。獲批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石建省研究員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盧耀如院士再獲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獎,石建省、王貴玲研究員受聘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有機物污染水樣泵管口采樣器」成功轉化為產品,投入批量生產。榮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1項,中國地質學會2014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1項。

獲獎證書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黨委書記石建省,副所長張永波、張兆吉、李援生,紀委書記張民福。

所長、黨委書記石建省(中),副所長張永波(右二),副所長張兆吉(左二),副所長李援生(右一),紀委書記張民福(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我國地下水污染調查建立全流程現代化取樣分析技術體系。成功研製系列取樣器並解決痕量組分採集技術難題,發展高效實用的現場調查技術及離線萃取技術,快速准確地查明了重點地區地下水污染狀況;通過高解析度遙感解譯調查土地利用類型與污染源分布;構建了有機分析實驗平台,對全國33個實驗室實現網路遠程質量監控。

大型盆地和東南沿海典型地區深部水文地質調查與綜合評價取得地熱資源勘查重大突破。在高溫地熱資源以及乾熱岩勘查、水熱型地熱資源調查評價、省會城市及地級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多處高溫地熱異常。西藏古堆高溫地熱顯示區地熱鑽探230米深度溫度達195 ℃,為我國目前地熱勘探中同深度溫度最高鑽井,川西地區高溫地熱鑽探填補了理塘、巴塘地熱鑽探空白。首次開展乾熱岩科學開發利用試驗研究,東南沿海地區乾熱岩鑽探選址取得進展,完成東南沿海乾熱岩資源潛力區地球物理勘查。

貴德縣扎倉溝乾熱岩鑽孔現場

中國地質調查局王學龍副局長聽取項目匯報

熱坑間歇噴泉

熱水塘沸噴泉

城市發展中的地質環境風險評估與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以甘肅蘭州、天水的滑坡、泥石流為研究對象,攻克了滑坡、泥石流發生概率難以計算的難題,建立了滑坡、泥石流風險評價技術方法體系。以鄭州地面沉降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地面沉降發生原因與機理,為中原城市地面沉降風險評價技術研究奠定了基礎。以石家莊、北京、洛陽為研究區域,研究了污染物在這些地區包氣帶中的遷移規律與包氣帶的防污能力,改進了地下水污染防污能力的評價方法技術,為地下水污染風險評估奠定了基礎。

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戰略研究。查明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的分布范圍、農業種植現狀及其灌溉用水對地下水依賴狀況與趨勢、各糧食主產區地下水資源保障農田生產用水能力。首次查明地下水超采與灌溉農業之間關系、小麥、玉米等秋糧作物及蔬菜和耗水型果林用水對地下水超采影響程度和應調控閾以及節水灌溉與地下水資源優化配置機制。提出相對農民模式的綜合優化節水灌溉方案和實施對策,示範應用取得顯著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效益。創編了我國「國家主要含水層圖工作大綱與技術要求」,全面完成《我國水工環地質工作發展史》出版稿,對發展我國水工環地質事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國家糧食主產基地黃淮海區灌溉農業的用水強度、對地下水依賴程度和地下水保障能力分布圖

祁連山大型煤炭基地土地覆蓋現狀解譯圖

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完成我國重要能源基地1∶5萬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工作總體部署。先後開展了「青海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質調查」、「神東煤炭基地水文地質調查與老空區普查」和「晉東能源基地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完成6個1∶5萬標准圖幅調查(面積約2520km2);實施一批探采結合井,總出水量約14736m3/d,有力地解決了礦區缺水問題。在多年凍土區融區控水規律、鄂爾多斯盆地直羅組強富水特性、典型岩溶泉域強徑流帶分布與演變、採煤條件下上覆含水層疏干破壞機理、礦區含水層保護理論技術、老空區老空水普查技術方法和1∶5萬水文地質編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巴丹吉林沙漠1∶5萬水文地質調查。完成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集中分布區野外調查任務,填補了我國沙漠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空白。調查湖泊窪地133個、泉點29個、機民井88個,人工揭露地下水73處。初步查明沙漠東南部第四系沉積基底特徵和湖泊、地下水分布的規律。首次在沙漠腹地完成350米水文地質鑽探,揭露了第四系沉積基底和含水層結構,並首次獲取巴丹吉林沙漠水文地質參數,為沙漠區水文地質條件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通過全球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數據,對我國各類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以及開發利用用途進行分析總結,圈定具有開發利用前景的高溫、中低溫地熱區(田),提出地熱發電規模及遠景布局。查明我國乾熱岩資源分布,圈定若乾乾熱岩遠景分布區,提出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集約化目標及方向。開展了地下熱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趨勢研究,制定出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路線圖,為地熱資源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群礦採煤驅動下含水層結構變異對區域水循環影響機制研究。初步查明采空區覆岩三帶宏觀分布規律,采場應力分布對覆岩裂隙發育特徵的影響特徵、關鍵層分布對覆岩裂隙發育特徵影響機理,分析總結了采動裂隙發展與含水層結構變異演化規律,基本掌握采空區裂隙發育特徵及滲透性變化規律,建立了典型礦區含水層空間結構變異數值模型,創造性提出采空區滲透性躍變曲面「橢拋凹形體」概念。

華北平原典型地區地下水回灌關鍵技術與工程示範。應用GMS軟體初步建立了試驗場三維地層結構圖,建立了勘察回灌區水文地質參數系列。建立完善了地下水回灌三維水流模型,發展了地下水高精度模擬技術和優控管理信息技術。完善了滹沱河沖洪積扇三維地下水流模型,採用嵌套技術建立區域模型與示範區模型的耦合模型;建立示範區地下水回灌主要污染組分的溶質運移模型,進行了地下水管理模型的演算法研究,初步形成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統。

沙漠腹地水文地質鑽探

含水層結構破壞物理模擬試驗

地下水回灌試驗場立體圖

⑽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作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事業單位,既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主體力量和重要技術支撐。主要開展礦床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成礦規律、成礦預測、礦產勘查新理論新方法、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礦產資源戰略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及重大礦產資源科學問題研究等。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礦物專業委員會掛靠在所,主辦學術刊物《礦床地質》。

王瑞江所長在典型示範成果技術委員會驗收會上做報告

國內知名專家、院士評估潛力評價典型示範成果

王瑞江所長(中)、張佳文副所長(右二)、毛景文副所長(左二)、王宗起副所長(右一)、邢樹文副所長(左一)

2009年礦產資源研究所承擔項目20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課題12項、國家863課題4項、國家973課題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項、地質大調查項目38項、深部計劃專項項目1項、部危機礦山項目11項、部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3項、部百人計劃項目3項、各省局地勘項目3項、公司等委託項目28餘項等,以及所基本業務費項目和院實驗室項目若干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發表論文153篇,其中SCI收錄23篇,ISTP論文3篇,EI檢索2篇,國外一般13篇,國內核心期刊99篇,國內一般13篇,出版專著9部。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新一輪技術培訓研討會

國土資源部地勘司和地調局有關領導親臨驗收會

2009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重點計劃項目,2009年整體工作有序推進,省級工作全面展開並取得實質性進展,基本完成除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黑龍江5省(區)外的全國各省(區、市)鐵礦和鋁土礦單礦種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包括與鐵、鋁潛力評價相關的成礦地質背景、成礦規律、物探、化探、遙感、自然重砂、礦產預測、資料庫建設等項工作),及省級基礎編圖工作(包括1:25萬實際材料圖和建造構造圖、全省/區/市重力、磁測、化探、遙感、自然重砂等基礎編圖)。煤炭、銅、鉛、鋅、鎢、銻、稀土、金、鉀、磷等單礦種資源潛力評價工作正按計劃有序推進;全面完成全國典型示範工作,成效顯著並及時應用於礦產勘查年度工作安排和「十二五」規劃部署研究中;完成技術要求的最後審定和編制,交付正式出版;成功舉辦全國新一輪技術培訓;成功召開了2009年度全國工作會議,進一步加強和推進了項目組織管理和工作進度;開展了自2006年以來省級項目工作進度統計分析,按月及時、全面地掌握了工作進展情況;以開通專門網站和簽訂宣傳合作協議的方式,加強了項目成果的宣傳。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2009年度工作會議現場

全國鐵、鋁單礦種潛力評價成果示範驗收會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項目技術要求培訓會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開展的礦情三項調查任務之一。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承擔,全國31個省(區、市)和相關行業部門參加,項目辦公室設在礦產資源研究所。本項工作於2007年啟動,計劃2010年底基本完成任務。

經過兩年的努力,本項工作已在全國全面展開。2009年主要進展如下:①按六大區片系統組織了全國技術培訓,另應安徽、廣東、廣西、河南、山西等十多個省(區、市)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省級培訓,共計培訓技術人員5000人次,為本次核查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②全面展開了全國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監督管理支持系統建設,包括煤炭礦區三維可視化系統開發、礦區資源概略技術經濟評價軟體開發及試點等;③省級試點及調研工作全面推進。為了發現和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全國項目組開展了黑龍江鶴崗煤炭礦區儲量核查試點、煤炭三維可視化系統試點、湖北及北京單礦種匯總試點、北京評審驗收辦法細則試點等一系列試點工作,並組織了山西、黑龍江的省級調研,這些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指導示範效應;④礦區資源儲量核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國計劃核查礦區為22589個(含各省自選礦種),已完成核查4838個,完成比例為21%;部規定核查的大中型礦區5175個,已完成核查1196個,完成比例23%。

王瑞江所長(左二)、王登紅研究員(右一)在西藏新嘎果鉛鋅礦區考察

中國成礦體系綜合研究: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項目負責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參加單位有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長安大學等。主要完成人員:陳毓川、王登紅、徐志剛、沈保豐、湯中立、陳鄭輝等。該項目在「中國成礦體系與區域成礦評價」項目的基礎上,通過對成礦作用和成礦系列的深入研究,充實了成礦系列內容,提升了中國成礦體系和成礦規律的認識;根據新資料,重新劃分了全國范圍的Ⅰ、Ⅱ、Ⅲ級3個層次的成礦區帶,增加了海域成礦區帶的劃分,首次實現了國土面積的全覆蓋;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提出了「全位成礦—缺位找礦」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一般性和特殊性、現實性與可能性,以揭示成礦規律,指導地質找礦,體現了根據「現實」來預測「可能」的基本思路,對拓展找礦思路具有重要意義;在深入研究各主要地質歷史時期成礦體系的地質構造環境等重大成礦基礎地質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了中國前寒武紀以陸核構造為主的成礦體系、古生代的板塊構造成礦體系和中、新生代的大陸成礦體系,充分體現了我國四大成礦體系各自的本質和特點;探索並已初步構建了數字化和系統化的中國成礦體系專家系統,為地質礦產資源勘查和礦產地質基礎研究等提供了便捷的查詢服務。2010年1月,該項目通過中國地質地調局成果報告評審委員會驗收,成績為優秀。

青藏高原火山沉積硼礦成礦條件與找礦標志研究:屬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項目,項目主要成員有:鄭綿平、齊文、李金鎖、陳文西、袁鶴然、劉建華、曹建科、鄭元、劉丹陽、李道明等。該項目通過多年深入研究區調查,取得下述主要成果。

發現和確認在青藏高原存在富硼二元結構火山沉積岩系,經K-Ar和SHRIMP測定年齡為21~16Ma。其成礦時代與土耳其安納托利亞主成硼帶相同;首次發現該火山沉積二元結構硼、鋰、銫、銣以及砷正異常,且與安納托利亞火山沉積岩系硼、鋰、銫、銣相當,並在火山沉積岩層中發現鈉硼解石和硼砂礦物,局部硼礦層已達工業品位;遙感、水化學、岩石礦物等多學科研究充分揭示卡湖地區有廣泛的硼、鋰(銣銫)地球化學高豐度顯示,其正異常面積約近10000km2。通過區域地質和岩石學研究,查明色卡執早中新世火山沉積岩形成地質構造背景。該區與安納托利亞同處於板塊邊緣附近,卡湖富硼超鉀質火山沉積岩系是在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陸陸碰撞期後、地殼東西向伸展背景下的封閉斷陷盆地中形成的,硼(鋰)物質可能是代表來自深部岩石圈和地幔部分熔融的產物。調查發現現代卡湖產硼砂和鈉硼解石的厚度達1m多,發現10個現代鹽湖和鹹水湖湖水硼或鋰達到工業品位,初步估算的B2O3和LiCl資源量分別為830萬噸和4.6萬噸;指出青藏高原同屬中新世早期沉積(五道梁群和查保馬組)的可可西里至青藏鐵路中段等地,值得進行火山沉積硼礦探索。調查結果表明,西藏卡湖地區火山沉積硼礦化區具備火山沉積硼礦床構造地質、岩石礦物和地球化學的找礦先決條件,具有尋找超大型火山沉積硼礦的潛力。該成果為我國突破超大型火山沉積硼礦的先導性成果,為在青藏高原尋找該類型礦床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運行機制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員有:王瑞江、崔艷合、王文、羅曉玲、孫艷、張新安、李建武、顏世強、劉樹臣。項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分析了我國礦產勘查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和形勢;詳細闡述了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內涵、性質定位、主要任務和部署原則等;系統剖析了我國礦產勘查工作管理體制的變遷與特點,對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兩個時期我國地質工作體制和運行機製取得的成績和存在問題等進行了評價;全面收集了世界主要以市場經濟體制為主體國家的礦產勘查工作管理制度、運行機制等基本資料,結合我國實際特點,從產業管理體制、礦產勘查投資、礦產勘查主體、礦業權運作等方面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提出構建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礦產勘查運行機制的基本要素和下一步改革建議;對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的市場准入及退出、工作部署、找礦激勵、科技引領、主體互動、風險勘查、投資融資、質量監控、勘查利益調配、礦產戰略儲備、資料公共服務等各環節的運行機制進行了細致地闡述分析;深入探討了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中有關公益性地質隊伍建設、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對商業性礦產勘查的引導和拉動作用,以及「走出去」等若乾重大問題。提出的這些認識和建議對推動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玢岩」型鐵、硫礦床及控礦構造的反射地震探測研究:高解析度反射地震在探測深度和解析度方面具有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優勢。為試驗該方法在探測深部「層狀」礦床和控礦構造方面的有效性,呂慶田研究團隊在國家危機礦山專項計劃項目的支持下,於2008年在安徽廬樅(廬江—樅陽)礦集區的羅河—泥河—大包莊礦區採集了兩條10km的高解析度反射地震剖面。盡管礦區構造十分復雜,但疊加剖面仍然發現了很多反射:白堊紀沉積紅盆清楚的反射特徵,揭示出紅盆具有3層結構,厚度約1200m。從沉積韻律分析,白堊紀以來該地區在伸展構造背景之下伸展速度和沉積環境存在階段性變化;火山岩層大致呈現3層結構,火山沉積岩層(雙廟組、磚橋組)的厚度約800~1000m。火山沉積岩之下有明顯的「穹隆形」反射,推斷可能存在「鼻狀」隆起的侵入體。對照精細建立的地質剖面,羅河礦體、泥河礦體上方存在清晰的反射,與礦體位置基本對應,初步證實利用高解析度反射地震可以直接探測到礦體;同時也發現,當礦體陡傾,或結構形態復雜、或空間尺寸較小時,對應礦體無反射或呈零亂弱反射。試驗結果表明,高解析度反射地震可以用於探測深部控礦構造,在條件合適情況下,可以探測層狀礦體。

羅河、泥河、大包莊礦床地質簡圖及反射地震剖面位置(S1、S2)

圖中藍色、紅色和粉色方框分別代表泥河、羅河和大包莊礦區范圍;黑色、藍色和綠色圓點分別代表泥河、羅河和大包莊礦床鑽孔分布

S2偏移剖面的地質構造解釋結果

K1sh—雙廟組火山岩;Jzh—磚橋組火山岩;Q—第四系沉積;J—推斷為早中侏羅碎屑岩沉積(羅嶺組或磨山組);T—推斷為三疊系灰岩;Ky1、Ky2、Ky3分別代表紅盆的三層結構;粗實線為斷裂,細虛線為岩性界面;ZK64—剖面經過的鑽孔位置、編號及柱狀圖,鑽孔岩性圖例如下:

第四系;

楊灣組紅層沉積;

凝灰岩、粉砂岩;

(黑雲母、輝石)粗安岩;

次生石英岩;

高嶺石岩;

正長岩;

鹼性長石岩;

粗面岩;

磁鐵礦、黃鐵礦體;

(綠泥石化、鹼性長石化)膏輝岩;

(方沸石)透輝石岩;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找鉀勘查:屬於社會項目,主要完成人有:齊文、鄭綿平、閆長明、孫偉、羅曉峰、黃適等。礦產資源研究所與中川國際礦業控股有限公司開展戰略合作,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鉀鹽成礦帶周緣進行找鉀勘查,通過大量地震物探、鑽探取心、測試分析和綜合地質研究,在KP488區塊找到了大型優質鉀石鹽礦床。該鉀礦層賦存於中泥盆統頂部,共有3個鉀礦層,埋深1229~1308m,礦層平均厚度19.25m。鑽孔控制礦體面積37km2。礦石類型為氯化鉀礦,KCl平均品位32.8%。KCl資源量巨大,達50255.85萬噸,其中: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KCl3330.84萬噸,推斷內蘊經濟資源量(333)KC146925.01萬噸。勘查表明,這是一個具有良好開發前景的大型優質鉀石鹽礦床。

鄭綿平院士帶隊在加拿大考察鑽孔岩心

剛從鑽孔中取出的鉀鹽岩心

新疆准噶爾盆地周邊斑岩銅礦成礦條件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工作項目,報告完成人有:楊富全、閆升好、劉玉琳、周剛、劉德權、王義天、楊建民、宋會俠。該報告將新疆准噶爾斑岩銅礦床成礦時代分為4期,即晚志留世—早泥盆世(427~411Ma),主要分布在東准噶爾瓊河壩地區;中泥盆世(378~376Ma),主要分布在准噶爾北緣的卡拉先格爾一帶;石炭紀(327~296Ma),主要分布在准噶爾北緣的希勒庫都克和西准噶爾的包古圖一帶;三疊紀,主要見於希勒克特哈臘蘇銅礦,疊加在中泥盆世成礦作用中。新疆准噶爾斑岩成礦帶體現出從東到西成礦時代逐漸變新的規律,從427~418Ma(銅華嶺銅礦)→411Ma(蒙西銅鉬礦)→374~378Ma(希勒特克哈臘蘇銅礦和玉勒肯哈臘蘇銅礦)→327Ma(希勒庫都克鉬銅礦)→310~296Ma(包古圖銅礦)。境外的東西兩段均發現了許多大型、超大型礦床,因此,處於中段過渡帶的准噶爾也有形成大型、超大型礦床的條件。對包古圖大型斑岩銅礦進行了系統研究,建立了包古圖斑岩銅礦成岩成礦年代學譜系,探討了成礦作用。測定了哈臘蘇斑岩銅礦成礦時代,對成礦流體性質和來源進行了研究,建立了礦床模型,提出早期成礦作用發生在中泥盆世,與斑岩有關,晚期疊加成礦作用發生在中晚三疊世,與構造—岩漿—熱液活動有關。

哈臘蘇中型斑岩銅礦區景觀

包古圖大型斑岩銅礦區景觀

岩礦和化石標本標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試點:屬科技部、財政部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台項目中的子課題,主要完成人員有:張德全、崔艷合、佘宏全、唐紹華、李進文、豐成友、張作衡、白鴿、楊鄖城等。項目採集或收集整理了湖北大冶鐵礦、江西德興斑岩銅礦、雲南個舊錫礦、山東焦家、新城金礦等43個大中型金屬礦床標本共2882件,編寫完成了所有43個礦床和2882件岩礦石標本的描述和信息記錄工作。標本全部保存於資源所專業展覽館內,每一個岩礦石均建立了相關信息數據資料。可以通過網路查閱了解礦床的位置、用途、資源編號、規模大小、礦床特徵、礦石和礦體特徵、品位、主要地質圖件、分析數據等51項信息內容;同時提供單個岩礦石標本的結構構造特徵、礦石照片、提供標本的聯系方式等29項具體信息。主要應用網路服務面向社會和地質專業部門提供瀏覽性服務,為地質科學院研究生教育提供試驗教育服務。

2006~2008年岩礦石標本標准化整理礦床分布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