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20處地質奇奌

中國20處地質奇奌

發布時間: 2021-02-15 05:20:10

Ⅰ 中國有多少個地質公園具體在那裡

中國地質公園有:來
1、安徽黃山源國家地質公園
2、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
3、安徽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
4、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
5、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6、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7、內蒙克什克藤國家地質公園
8、雲南騰沖國家地質公園
9、廣東丹霞山國家地質公園
10、 四川海螺溝國家地質公園
11、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
12、四川安縣國家地質公園
13、福建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
14、河南焦作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
15、河南內鄉寶天幔國家地質公園
16、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17、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
18、 北京延慶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19、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20、 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21、河北淶源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
22、河北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
23、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
24、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
25、山東棗庄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
26、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27、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28、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29、湖南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
30、湖南莨山國家地質公園
31、 廣西資源國家地質公園
32、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Ⅱ 神秘的中國奇泉是什麼

神奇莫測的大自然造就了大千世界上的無數奇觀盛景,奇怪的現象之所以存在,自然是有其道理和規律的,只是現在人類還沒有研究出來而已,等到研究出來之後,也許就不奇怪了。

在河北省淶水縣(有稱易縣)境內的野三坡風景區,據稱每年穀雨前後,這里的山泉會噴出大量的鮮魚。每尾魚約重六、七兩,黑脊白肚,肉味鮮美,魚骨堅硬,當地人稱之為「石口魚」。

據專家觀察,這種「石口魚」是一種多鱗產頷魚,但這種魚平時究竟生活在哪裡?為何在穀雨時節才噴吐出來?是來自地層深處的暗潭中嗎?至今還是個謎。

在江西武寧縣宋溪鄉山口村,有一個泉水洞,高4.5米,寬2米,彎著腰人可以進去10多米,然後漸小。這個泉洞四季流水不止,有趣的是,泉里平時見不到一條魚,可是到了五六月間就有成群的魚湧出。魚群每次出洞後,結伴嬉戲兩三個小時,游一段路程就不往下游去了,然後它們掉頭逆水而上,重返回洞中。

湖南省慈利縣伏龍山腰,有眼奇怪的山泉——感聲泉,它隱沒在一個石灰岩洞中。每到雨季,盡管四周山水如注,這口泉卻滴水不出。而當雷聲轟鳴時,清澈的泉水便嘩嘩外流;雷聲一息,又滴水不流。夏旱季節,伏龍山上幹得冒火,方圓數里之內河乾地裂,而這口山泉附近卻冷風習習。只要有人在洞口叫喊一聲,便有清澈的泉水奔涌而出。有幾人如果在泉邊小憩,無意中爽朗地大笑,泉水在突然間就能溢流。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農村學大寨運動中,曾經有人試圖從叫泉開挖一條「長流水」以灌溉山拗農田,但是,那山泉仍然是不叫不流,無聲不淌。工程進行了十來天,不得不停工。估計這口泉所處地形一定是天然的感聲構造。

安徽省壽縣也有這么一眼怪泉,人站在泉邊對泉喊叫,立刻便有泉水湧出。大喊泉水大涌,小喊泉水細涌,不喊則不涌。

據1987年5月8日《農民日報》報道,在四川省松潘縣境內的雪寶頂東南懸崖上,突兀著一塊蒼綠的巨石,會隨人的呼叫湧出清流,被藏胞們視為聖地。「雪寶頂」距縣城25公里,是藏族佛教信徒朝佛舉行轉山會的地方。每當朝佛的信徒來到突兀的巨石下,叩頭長作拱畢,老喇嘛便帶領信徒們齊聲呼叫:「東巴雪洛(藏族的智慧之神)——丑聳(賜水)。」喊聲過後,巨石濡濕滴水珠成串而下。在陣陣「丑聳」的呼喚聲中,越來越大的水流從巨石上奔騰而下,拋擲出根根銀柱,懸掛起幅幅水簾,從幾十丈的高處直撞崖底,似雪崩騰起白蒙蒙的煙霧,甚為壯觀!最大時瀑水可達水桶般粗。人們停止呼喚,瀑水也漸漸隱去,這確是名副其實的喊瀑。

在雲貴高原深處的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新近發現了一眼神奇的太陽泉。這股泉水從岩石的縫隙間流出,被儲在青石的泉池裡。但是,你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看到叮咚泉流。太陽泉的奇妙之處在於它既不是一年四季長流不斷的泉水,也不是間歇泉,它泉涌的時間是由太陽光決定的。

天氣晴朗的早晨,當太陽光照到泉口石縫,清澈的泉水就緩緩流出,持續40分鍾左右,水量約2噸。如果天氣到中午或下午才放晴,泉水同樣在太陽光照射到泉口時流出。倘若整天沒有陽光,這個泉也沒有一滴水流淌出來。專家考察發現,太陽泉的水質不同,其比重比一般的水要大3%左右。據介紹,這種神奇的太陽泉現象,在別的地方尚未見報道,其科學奧秘何在,還有待進一步考察研究。

廣東省湛江市有一口地震觀測井,叫羅屋井。該井水位變化還可以反映魚汛,漁民能從水位記錄線上看出次日可捕到什麼魚,捕魚量有多大。這可真是讓人費盡思量。

四川省長寧縣也有一眼井,井內有兩道水脈,味道一淡一酸。若是堵住其中一脈,另一脈也就不會出水了,放開以後,兩脈都又開始涌水,這是什麼道理,人們還弄不清楚。而江西於都縣紫陽鎮有一井,逢單日水酸,逢雙日水甜,一年四季如此。

安徽省安慶市郊有一泉,當人們搶著汲水時,泉水就斷流;而當人們相互禮讓按順序汲水時,泉水即涌流甚歡。為此人們叫它禮讓泉。

1987年6月,在海南島萬寧縣尖嶺山發現了五眼神奇溫泉。這五眼溫泉分布呈彎月形,泉與泉之間的距離遠的約10米,近的僅幾米。但泉水溫度高的達80℃,低的只有40℃左右。溫泉的泉水均清澈透底,稍帶硫磺氣味,能提神醒腦,消炎解毒,可治療多種皮膚病。

從前曾發現能預報天氣的岩石——氣象預報石。近來,人們也發現了可預報天氣的溫泉——預報氣象泉。這座泉叫仙人塘,位於中國雲南西部。此泉在大雨前2~3個小時,原本清澈的泉水會變成米湯樣的乳白色溶液,大雨後2~3個小時又變清。另一眼溫泉叫巴臘掌2號泉,在下雨前,水溫下降。例如,1985年5月5日上午9時,有幾位科學工作者在現場測試,雨前水溫為30℃,但雨後溫度上升為37℃。為什麼雨水能使泉水溫度上升?雨水一般都是較冰的,因它是來自溫度較低的空中,但雨水下來後,泉水溫度反而升高(按理應降溫),其原理是什麼?還有待專家們去揭秘。但有人認為,這可能與泉眼周圍地質(比如有生石灰岩)有關,雨水和潮氣會使生石灰產生化學反應而生熱,水質變濁,溫度升高,沉澱後,水又變清。

雲南西疇縣有一口井叫瘋龍潭,當洪水來臨時,井水變渾、起泡,並有隆隆的吼叫聲。

在貴州劍河縣一個山谷中,有三個天然湖泊,叫媳婦塘、姑娘塘和狗塘,當地群眾根據媳婦塘和姑娘塘水的清濁,可判斷是否要下雪或有冰凍。每當要下雪時,媳婦塘里的水變渾濁,而姑娘塘里的水則是清澈的。但當有冰凍時,姑娘塘的水變得渾濁不清,而媳婦塘則是清澈透明。

江蘇東海縣石樑河鄉賈庄村,村民楊明吉家1977年打了一口深6米的泉水井,多年來這口井能准確的預報雨情。

該井正常水位1.3~l.5米,水清且甜。遇有乾旱,附近水井的水位會下降,但這口泉水井的水量不減。然而,每當天氣變陰要下雨之前,這口井的水位會突然下降40厘米左右,而且井水變濁,預示著天要下雨。不過這現象其實還較普遍。

新疆騰格里沙漠有一處鳴泉。此泉每當地震前夕便發出聲似短笛的鳴叫聲。在吉林省長白山的白頭山上,有一股可以作葯用的清泉,在炎熱的夏季,人們將這氣泡滾滾的泉水加上白糖,就像喝汽水那樣清涼可口。據介紹,這股泉水的主要成份是游離二氧化碳、重碳酸根、鎂、鈣、鈉等,對胃炎、消化不良、便秘、風濕性心肌炎、高血壓症都有很好的療效。

據1994年10月13日《新晚報》報道:遼寧省康平縣郝官屯鄉顧家屯村有一眼水井,據說該井水能醫治心腦血管硬化等多種疾病。傳說這眼井是清朝皇帝路過此地時打的,原名孤家井,因而該村取諧音顧家屯。該井常年水溫保持在5℃以上。該鄉經委主任劉才說,經常用此水的人沒有患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的,並且對婦產後無乳現象有明顯治療效果。井中還有一奇觀,就是在深井內生長的30餘條泥鰍生活常態全部仰游,令目擊者驚嘆不已。目前,有關部門對該井水進行監測化驗,發現水中含有高濃度碘和偏硅酸,這些物質有軟化心腦血管的作用。但為啥該水能防癌、催乳,至今仍是個謎,至於「泥鰍仰游」的自然奇觀更是謎中之謎,有待科學專家們去進一步破解。

湖南省新寧縣煙村鄉岩頂村裡,有一個面積20多平方米的深水潭。潭邊有個直徑約80cm的石洞,不管是天乾地旱,還是陰雨連綿,每天早晨7點、中午12點和下午5點,准時湧出3次泉水,從未間斷,被當地群眾稱為「報時泉」。「報時泉」每次出水不僅有一定規律而且十分有趣。出水之前,洞內一陣陣狂風呼嘯著旋轉而出,洞口升起一股煙霧,爾後,渾濁的泉水便從洞中湧出……幾小時之後,泉水又帶著呼嘯聲退進洞內,一切又恢復平靜。為什麼「報時泉」每天3次准時湧出泉水,目前人們還不能解釋。

據《新晚報》1997年7月10日第10版報道:在吉林省公主嶺市甘家子滿族鎮的一個山谷里,一眼由於礦物質豐富而帶有乳白色的礦泉被當地居民稱為「奶泉」。長期飲用此水,對人體有明顯的保健功能。由於此泉眼遠離農作物和工礦區,所以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當地74歲的農民李少先介紹說,自從他飲用了奶泉的水,身上的老年斑不見了,幾十年的關節炎也基本痊癒了。他們同村的人也都喝奶泉的水。有的群眾還介紹說,堅持每天飲用此泉水,可以幫助消化,增強食慾。從「奶泉」的成份看,主要是內含稀有元素,因為多數礦泉水中都含有元素碘、鉀、鈉、鎂、鋅、鈷、硒和化合物等,這些物質對人體具有保健作用。黑龍江德都縣的五大連池礦泉水、黑龍江五常市紅旗林場鳳凰山泉水也都具有很好的醫療和保健功能,值得廣為利用。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縣西山南麓有寬度、深度各兩尺多的乳白泉,它常年不枯也不漲,每天早晚9點左右,流出的泉水如鮮乳瑩白奪目,隨後又逐漸清澈透明。用這種泉水澆灌的西山茶被奉為佳品,用此泉釀造的酒,被譽為「廣西茅台」。這種泉水含有豐富的天然氧,是我國最好的軟水。

河南省雅縣城南有一條地下流泉,該泉水清冽甘美,並帶有槐花香味,醒郁醇厚,人稱槐花水。早在北宋年間就被用來釀酒,被品酒家稱為天然瓊液。

據《江南晚報》報道,安徽省廬江縣順港鄉大宛沖和小宛沖的兩村之間,傍於火山下,有一泉名叫笑山泉。此泉有50至60平方米見方,2米左右深。它的四周長滿了綠色灌木和花草,風景宜人。泉水常年不涸,清澈見底。泉水四周每天早晨籠罩著霧氣,人若在其旁,會有飄然欲仙之感。最令人拍案稱奇的是,這口泉的泉底有5至6個泉眼,平時出水時肉眼看不見,但若人到泉邊哈哈一笑,泉眼即刻汩汩向上直冒泉水。笑得越響,泉水就越冒得歡,並且百試即驗,故而笑山泉也由此得名。笑山泉里有寸許長的魚兒歡快的游來游去,活潑可愛。人們將它捉來製成「西香魚」,吃來鮮美可口。笑山泉清冽甘甜,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水。但由於交通不便等原因,至今笑山泉仍為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

《重慶晚報》曾有報道,說奉節縣有一泉好奇特,雷電起時,伴聲而噴。科學探測為間歇噴泉。報道說:迷惑人心幾十年的奉節「水怪」,已於近日被科技人員探明,「水怪」並非「蚊龍」,乃一雷鳴噴泉。通過科學測試、解釋,老百姓終於見怪不怪了。

雷鳴噴泉位於奉節縣紅土鄉雞鳴村周治平家的堂屋中心,噴泉口直徑約50厘米,泉深不見底。從70年代中期開始,每逢電閃雷鳴,便從泉口噴出約一米高的水柱。泉水噴出時,還伴隨著古怪的聲音。老百姓驚駭異常,以為是天庭發怒,特派「蚊龍」作怪。於是每逢下雨、電閃、雷鳴時,老百姓便紛紛用五穀鹽茶,跪拜、禱告老天爺,以保平安。更有甚者,如一些巫師、道士以此妖言惑眾,大搞封建迷信活動。政府雖然多次派人制止,解釋、教育大家要相信科學,破除迷信,但始終無法說服當地百姓。紅土鄉政府曾3次請來成都有關地質勘探人員進行探測。現終於查明,原來該地下有一股間歇性泉水,並有一處天然磁場,所以每逢電閃雷鳴時,由於磁場的作用、雷聲的振動,泉水就會自然噴發而出,形成了雷鳴噴泉,並非「蚊龍」作怪。類似雷鳴噴泉,國內還有按季節噴發的泉,如中國山東濟南市的趵突泉、虎頭泉等。由於地下壓力減小,這些現在已不是常年噴發,而是隨季節而變,夏秋噴發,冬季間歇。世界其它地方也發現過間歇泉。

譬如在西藏岡底斯山打加冰峰腳下,也有一個間歇噴泉。它在噴發之前,泉口水柱一起一落,經過數次重復後,突然一聲巨響,一個直徑達2米的白色水柱射入天空,高達100多米。水柱熱氣騰騰,入空化成一陣熱雨。噴一段時間,水柱便又縮回泉口,一切恢復平靜。

任何江河湖海,只要地處寒溫帶一定緯度以北,在冬天就會結冰,而夏天化為清水,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同時也是人們的常識。然而,人世間還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怪現象——泉水伏天結冰,外面越熱,泉水結冰越厚。據《汕頭特區晚報》報道:湖北省五峰縣玉屏峰下的白溢寨海拔1700米處,有一個天然冰泉。該冰泉完全裸露於地表,每年夏天進伏後,冰穴之水開始結冰,天氣越熱,冰層越厚,「冰穴」最低溫度可達零下20度,而此「冰穴」僅高出2米左右的穴口四周,卻依然青枝綠葉。

冰穴之水四季澄亮,附近村民用生水泡菜不臭不腐。飲用此泉水及其鄰近水源的白坪、湖坪兩村村民人均壽命70.1歲,其中60至80歲的有69人,90歲以上的20人,100歲以上的2人。90歲以上高齡還健在的有21人。

另據《南方日報》報導,1994年3月四川省旅遊局和長江三峽旅遊線規劃組的專家、教授,在萬縣市巫峽縣紅池壩考察時,新發現了世界奇觀——夏冰洞。夏冰洞坐落在紅池壩草場東一座大山頂的埡口。據當地人介紹,只要紅池壩氣溫在攝氏15度以下,無論冬夏,洞內均不結冰,但壩上氣溫超過攝氏15度,氣溫越高結冰就越多;氣溫下降,洞內的冰則開始慢慢融化。

這一有悖自然常規的奇觀原因何在?專家教授認為,這可能與洞穴岩層中藏有超量的二氧化碳有關。與此相類,遼寧省東部山區桓仁縣境內,有一個夏冷冬熱的怪地方。這是一條長15公里的「地溫異常帶」。炎夏,只要在「地溫異常帶」的裂隙口6至7米遠處站上一兩分鍾,就會感到寒氣透骨。入秋後,地溫又節節上升,至隆冬寒風刺骨時,那裡卻熱氣騰騰,地上綠草如茵。目前這個「地溫異常帶」之謎尚未揭開。

林縣石板岩鄉西北部的太行山半腰有一個叫「冰冰背」的地方,太行山花盛開時,恰在六月炎暑。十冬臘月,惟獨冰冰背沒有積雪,而且熱氣如蒸。

真可謂無奇不有,四川省廣元縣龍門山上的陳家鄉,有一股只要受以震動就蜷縮起水流的含羞泉,當地群眾稱它為「縮水泉」。在泉邊,只要你把一塊小石頭往泉水裡一扔,泉水受到回聲與波震的影響,就緩慢地縮回去,水面降低,就像一位見了生人就臉紅的姑娘一樣,羞答答地躲了起來。再過一會兒,泉水便又自動由細變粗地湧出來。

還有一眼水火泉,台灣省台南縣關子嶺有一眼水火同源的水火泉,稱為關子嶺溫泉。只要劃一根火柴伸到水面上就能讓水燃燒起來。原來這里的泉水中有天然氣混含和水一起湧出,所以可以在水面上點火。

貴州省安平縣城西有一個怪異的珍珠泉。當人們來到泉邊大聲喧嘩或鼓掌時,泉水就進出大量的氣泡往上竄,形如串串珍珠,聲音停止後,氣泡就隨之消失。貴州平壩也有個「珍珠泉」,遊人對泉水鼓掌,泉水就冒出氣泡。在左邊鼓掌,左邊的泉水冒泡;在右邊鼓掌,右邊亦然,好似在歡迎客人,因而也叫「喜客泉。」據地質學家解釋,這是由「聲震」造成的現象,與復雜的地質結構有關。

這么多神奇的泉,對人類來說對於它們的許多成因來說至今仍是個謎?

Ⅲ 中國的有幾個世界地質公園都哪些

房山世界地質公園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球范圍內選出的,以珍奇秀麗的地質景觀為主,融合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國家級自然公園。房山世界地質公園也是房山未來經濟建設中五大經濟園區之一。
目前為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地質公園體系中共有56個成員,房山世界地質公園是惟一一個坐落在首都城市的世界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擁有眾多悠久古建、豐厚的人文積淀和岩溶景觀,是地學精英薈萃之地,中國地質工作的搖籃,通過打造一批特色旅遊項目,為京南增添一處集園林與遊憩、恬靜風景欣賞和田園體驗的新場所。
作為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區,長溝鎮擁有公園的地標性建築——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這一人氣建築的落戶將為長溝度假勝地再添一處新亮點。即將於今年5月開館迎客的世界地質博物館,將以極高的美術藝術欣賞性、人文歷史和地質地理研究價值,為完善首腦峰會度假區的服務功能,促進區域自然環境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房山地質公園博物館,佔地面積91.65畝,主題建築面積
10000平方米,預計總投資1.35億元。主體建築分為標本陳列區、遊客信息咨詢服務中心、科普教育與科研交流中心、4D動感電影廳、展品銷售廳和辦公接待中心六大區域,館外設有18000平方米的科普廣場,館內外展示區集中了岩石、動植物標本100餘種類型,3000餘例,模型裝置20餘處、多媒體演示40餘處、模型場景1000平方米。展陳內容以「地球演化、生物演化、人類進化」為主線,具有「科普教育、休閑旅遊、地質研究、宣傳展示、信息交流」五大功能。是彰顯科學性、獨特性和可持續性,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融高科技與神秘性於一身的天然博物館。
博物館的建成,將成為外界認識長溝的一張全新的精美名片,將帶動長溝鎮的旅遊業、餐飲業、住宿業等三產的快速發展。長溝鎮將以博物館為依託,迅速挖掘周邊地區的旅遊度假資源,進一步開拓國內外旅遊市場,培育壯大旅遊發展市場主體,輻射餐飲、住宿產業鏈的形成,打造長溝「京南水鄉」度假經濟圈。博物館的建設,將促進長溝鎮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促進鎮域經濟總量的增長,成為長溝鎮打造房山旅遊集散特色鎮的後勁。

Ⅳ 中國地質災害的分布

中國地質災害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活動頻繁,危害嚴重。1949年以來,因地震死亡近30萬人,傷殘近百萬人,倒塌房屋1000多萬間;共發生大型崩塌3000多處,滑坡2000多個,中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則達40多萬處。全國有350多個縣的上萬個村莊、100餘座大型工廠、55座大型礦山、3000多千米鐵路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嚴重危害。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肅、寧夏、新疆以外的省、區、市都發現有岩溶塌陷災害,總數近3000處,塌陷坑3萬多個,塌陷面積300多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20多個省、區內,發生礦山采空塌陷180處以上,塌陷坑1595個,塌陷面積達1000多平方千米(段永侯等,1993)。各類地質災害每年造成上千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300億元。

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與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新構造運動、岩土體類型、水文地質條件、氣象水文及植被條件、人類工程活動等關系密切。因此,我國地質災害的區域分布具有東西分區、南北分帶的特點,華北、東北、西北諸省,荒漠化作用強烈;西南山區降雨多而集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頻繁發生;東部平原區地面沉降、地裂縫廣泛發育;沿海諸省,海水入侵、海岸侵蝕等強烈發育。

從中國大陸的地勢階梯來看,第一級階梯海拔4000m以上,氣候寒冷,凍脹、融沉、泥流、雪崩等災害發育;第二級階梯海拔高度在1000~2000m,在第一與第二級階梯過渡地帶,地形切割強烈,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分布廣泛,災度高;東部廣大平原、盆地區屬三級階梯,地形平緩,人口稠密,人類活動強烈,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塌陷、淤積等災害發育。

2008年1月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一五」規劃》,科學地劃分了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點防治區。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主要分布在川東渝南鄂西湘西山地、青藏高原東緣、雲貴高原、秦巴山地、黃土高原、汾渭盆地周緣、東南丘陵山地、天山、燕山等地區;地面沉降和地裂縫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汾渭盆地、松遼平原。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有16個,即長江三峽庫區滑坡重點防治區、川滇南北構造帶泥石流滑坡崩塌重點防治區、鄂西湘西中低山滑坡崩塌重點防治區、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點防治區、雲貴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滇西橫斷山高山峽谷泥石流滑坡重點防治區、桂北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浙閩贛丘陵山地群發性滑坡重點防治區、陝北晉西黃土滑坡崩塌重點防治區、黃土高原西南滑坡泥石流重點防治區、隴南陝南秦巴山地泥石流滑坡重點防治區、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點防治區、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長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華北平原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東北中俄界河河岸崩塌重點防治區。

小結

地質災害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經濟屬性,是二者的對立統一體。這是我們了解地質災害,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治理,應具有的基本概念。

復習思考題

1.地質災害的涵義是什麼?

2.地質災害的屬性特徵是什麼?

3.地質災害的分類分級方案有哪些、內容是什麼?

Ⅳ 神秘的中國奇泉是怎麼回事

神奇莫測的大自然造就了大千世界上的無數奇觀盛景,奇怪的現象之所以存在,自然是有其道理和規律的,只是現在人類還沒有研究出來而已,等到研究出來之後,也許就不奇怪了。

在河北省淶水縣(有稱易縣)境內的野三坡風景區,據稱每年穀雨前後,這里的山泉會噴出大量的鮮魚。每尾魚約重六七兩,黑脊白肚,肉味鮮美,魚骨堅硬,當地人稱之為「石口魚」。

據專家觀察,這種「石口魚」是一種多鱗產頷魚,但這種魚平時究竟生活在哪裡?為何在穀雨時節才噴吐出來?是來自地層深處的暗潭中嗎?至今還是個謎。

在江西武寧縣宋溪鄉山口村,有一個泉水洞,高4.5米,寬2米,彎著腰人可以進去10多米,然後漸小。這個泉洞四季流水不止,有趣的是,泉里平時見不到一條魚,可是到了五六月間就有成群的魚湧出。魚群每次出洞後,結伴嬉戲兩三個小時,游一段路程就不往下游去了,然後它們掉頭逆水而上,重返回洞中。

湖南省慈利縣伏龍山腰,有眼奇怪的山泉——感聲泉,它隱沒在一個石灰岩洞中。每到雨季,盡管四周山水如注,這口泉卻滴水不出。而當雷聲轟鳴時,清澈的泉水便嘩嘩外流;雷聲一息,又滴水不流。夏旱季節,伏龍山上幹得冒火,方圓數里之內河乾地裂,而這口山泉附近卻冷風習習。只要有人在洞口叫喊一聲,便有清澈的泉水奔涌而出。有幾人如果在泉邊小憩,無意中爽朗地大笑,泉水在突然間就能溢流。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農村學大寨運動中,曾經有人試圖從叫泉開挖一條「長流水」以灌溉山拗農田,但是,那山泉仍然是不叫不流,無聲不淌。工程進行了十來天,不得不停工。估計這口泉所處地形一定是天然的感聲構造。

安徽省壽縣也有這么一眼怪泉,人站在泉邊對泉喊叫,立刻便有泉水湧出。大喊泉水大涌,小喊泉水細涌,不喊則不涌。

據1987年5月8日《農民日報》報道,在四川省松潘縣境內的雪寶頂東南懸崖上,突兀著一塊蒼綠的巨石,會隨人的呼叫湧出清流,被藏胞們視為聖地。「雪寶頂」距縣城25千米,是藏族佛教信徒朝佛舉行轉山會的地方。每當朝佛的信徒來到突兀的巨石下,叩頭長作拱畢,老喇嘛便帶領信徒們齊聲呼叫:「東巴雪洛(藏族的智慧之神)——丑聳(賜水)。」喊聲過後,巨石濡濕滴水珠成串而下。在陣陣「丑聳」的呼喚聲中,越來越大的水流從巨石上奔騰而下,拋擲出根根銀柱,懸掛起幅幅水簾,從幾十丈的高處直撞崖底,似雪崩騰起白蒙蒙的煙霧,甚為壯觀!最大時瀑水可達水桶般粗。人們停止呼喚,瀑水也漸漸隱去,這確是名副其實的喊瀑。

在雲貴高原深處的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新近發現了一眼神奇的太陽泉。這股泉水從岩石的縫隙間流出,被儲在青石的泉池裡。但是,你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看到叮咚泉流。太陽泉的奇妙之處在於它既不是一年四季長流不斷的泉水,也不是間歇泉,它泉涌的時間是由太陽光決定的。

天氣晴朗的早晨,當太陽光照到泉口石縫,清澈的泉水就緩緩流出,持續40分鍾左右,水量約2噸。如果天氣到中午或下午才放晴,泉水同樣在太陽光照射到泉口時流出。倘若整天沒有陽光,這個泉也沒有一滴水流淌出來。專家考察發現,太陽泉的水質不同,其比重比一般的水要大3%左右。據介紹,這種神奇的太陽泉現象,在別的地方尚未見報道,其科學奧秘何在,還有待進一步考察研究。

廣東省湛江市有一口地震觀測井,叫羅屋井。該井水位變化還可以反映魚汛,漁民能從水位記錄線上看出次日可捕到什麼魚,捕魚量有多大。這可真是讓人費盡思量。

四川省長寧縣也有一眼井,井內有兩道水脈,味道一淡一酸。若是堵住其中一脈,另一脈也就不會出水了,放開以後,兩脈都又開始涌水,這是什麼道理,人們還弄不清楚。而江西於都縣紫陽鎮有一井,逢單日水酸,逢雙日水甜,一年四季如此。

安徽省安慶市郊有一泉,當人們搶著汲水時,泉水就斷流;而當人們相互禮讓按順序汲水時,泉水即涌流甚歡。為此人們叫它禮讓泉。

1987年6月,在海南島萬寧縣尖嶺山發現了5眼神奇溫泉。這5眼溫泉分布呈彎月形,泉與泉之間的距離遠的約10米,近的僅幾米。但泉水溫度高的達80℃,低的只有40℃左右。溫泉的泉水均清澈透底,稍帶硫磺氣味,能提神醒腦,消炎解毒,可治療多種皮膚病。

從前曾發現能預報天氣的岩石——氣象預報石。近來,人們也發現了可預報天氣的溫泉——預報氣象泉。這座泉叫仙人塘,位於中國雲南西部。此泉在大雨前2~3個小時,原本清澈的泉水會變成米湯樣的乳白色溶液,大雨後2~3個小時又變清。另一眼溫泉叫巴臘掌2號泉,在下雨前,水溫下降。例如,1985年5月5日上午9時,有幾位科學工作者在現場測試,雨前水溫為30℃,但雨後溫度上升為37℃。為什麼雨水能使泉水溫度上升?雨水一般都是較冰的,因它是來自溫度較低的空中,但雨水下來後,泉水溫度反而升高(按理應降溫),其原理是什麼?還有待專家們去揭秘。但有人認為,這可能與泉眼周圍地質(比如有生石灰岩)有關,雨水和潮氣會使生石灰產生化學反應而生熱,水質變濁,溫度升高,沉澱後,水又變清。

雲南西疇縣有一口井叫瘋龍潭,當洪水來臨時,井水變渾、起泡,並有隆隆的吼叫聲。

在貴州劍河縣一個山谷中,有3個天然湖泊,叫媳婦塘、姑娘塘和狗塘,當地群眾根據媳婦塘和姑娘塘水的清濁,可判斷是否要下雪或有冰凍。每當要下雪時,媳婦塘里的水變渾濁,而姑娘塘里的水則是清澈的。但當有冰凍時,姑娘塘的水變得渾濁不清,而媳婦塘則是清澈透明。

江蘇東海縣石樑河鄉賈庄村,村民楊明吉家1977年打了一口深6米的泉水井,多年來這口井能准確的預報雨情。

該井正常水位1.3~l.5米,水清且甜。遇有乾旱,附近水井的水位會下降,但這口泉水井的水量不減。然而,每當天氣變陰要下雨之前,這口井的水位會突然下降40厘米左右,而且井水變濁,預示著天要下雨。不過這現象其實還較普遍。

新疆騰格里沙漠有一處鳴泉。此泉每當地震前夕便發出聲似短笛的鳴叫聲。在吉林省長白山的白頭山上,有一股可以作葯用的清泉,在炎熱的夏季,人們將這氣泡滾滾的泉水加上白糖,就像喝汽水那樣清涼可口。據介紹,這股泉水的主要成分是游離二氧化碳、重碳酸根、鎂、鈣、鈉等,對胃炎、消化不良、便秘、風濕性心肌炎、高血壓症都有很好的療效。

據1994年10月13日《新晚報》報道:遼寧省康平縣郝官屯鄉顧家屯村有一眼水井,據說該井水能醫治心腦血管硬化等多種疾病。傳說這眼井是清朝皇帝路過此地時打的,原名孤家井,因而該村取諧音顧家屯。該井常年水溫保持在5℃以上。該鄉經委主任劉才說,經常用此水的人沒有患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的,並且對婦產後無乳現象有明顯治療效果。井中還有一奇觀,就是在深井內生長的30餘條泥鰍生活常態全部仰游,令目擊者驚嘆不已。目前,有關部門對該井水進行監測化驗,發現水中含有高濃度碘和偏硅酸,這些物質有軟化心腦血管的作用。但為啥該水能防癌、催乳,至今仍是個謎,至於「泥鰍仰游」的自然奇觀更是謎中之謎,有待科學專家們去進一步破解。

湖南省新寧縣煙村鄉岩頂村裡,有一個面積20多平方米的深水潭。潭邊有個直徑約80厘米的石洞,不管是天乾地旱,還是陰雨連綿,每天早晨7點、中午12點和下午5點,准時湧出3次泉水,從未間斷,被當地群眾稱為「報時泉」。「報時泉」每次出水不僅有一定規律而且十分有趣。出水之前,洞內一陣陣狂風呼嘯著旋轉而出,洞口升起一股煙霧,爾後,渾濁的泉水便從洞中湧出……幾小時之後,泉水又帶著呼嘯聲退進洞內,一切又恢復平靜。為什麼「報時泉」每天3次准時湧出泉水,目前人們還不能解釋。

據《新晚報》1997年7月10日第10版報道:在吉林省公主嶺市甘家子滿族鎮的一個山谷里,一眼由於礦物質豐富而帶有乳白色的礦泉被當地居民稱為「奶泉」。長期飲用此水,對人體有明顯的保健功能。由於此泉眼遠離農作物和工礦區,所以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當地74歲的農民李少先介紹說,自從他飲用了奶泉的水,身上的老年斑不見了,幾十年的關節炎也基本痊癒了。他們同村的人也都喝奶泉的水。有的群眾還介紹說,堅持每天飲用此泉水,可以幫助消化,增強食慾。從「奶泉」的成分看,主要是內含稀有元素,因為多數礦泉水中都含有元素碘、鉀、鈉、鎂、鋅、鈷、硒和化合物等,這些物質對人體具有保健作用。黑龍江德都縣的五大連池礦泉水、黑龍江五常市紅旗林場鳳凰山泉水也都具有很好的醫療和保健功能,值得廣為利用。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縣西山南麓有寬度、深度各兩尺多的乳白泉,它常年不枯也不漲,每天早晚9點左右,流出的泉水如鮮乳瑩白奪目,隨後又逐漸清澈透明。用這種泉水澆灌的西山茶被奉為佳品,用此泉釀造的酒,被譽為「廣西茅台」。這種泉水含有豐富的天然氧,是我國最好的軟水。

河南省雅縣城南有一條地下流泉,該泉水清冽甘美,並帶有槐花香味,醒郁醇厚,人稱槐花水。早在北宋年間就被用來釀酒,被品酒家稱為天然瓊液。

據《江南晚報》報道,安徽省廬江縣順港鄉大宛沖和小宛沖的兩村之間,傍於火山下,有一泉名叫笑山泉。此泉有50~60平方米見方,2米左右深。它的四周長滿了綠色灌木和花草,風景宜人。泉水常年不涸,清澈見底。泉水四周每天早晨籠罩著霧氣,人若在其旁,會有飄然欲仙之感。最令人拍案稱奇的是,這口泉的泉底有5~6個泉眼,平時出水時肉眼看不見,但若人到泉邊哈哈一笑,泉眼即刻汩汩向上直冒泉水。笑得越響,泉水就越冒得歡,並且百試即驗,故而笑山泉也由此得名。笑山泉里有寸許長的魚兒歡快的游來游去,活潑可愛。人們將它捉來製成「西香魚」,吃來鮮美可口。笑山泉清冽甘甜,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水。但由於交通不便等原因,至今笑山泉仍為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

《重慶晚報》曾有報道,說奉節縣有一泉好奇特,雷電起時,伴聲而噴。科學探測為間歇噴泉。報道說:迷惑人心幾十年的奉節「水怪」,已於近日被科技人員探明,「水怪」並非「蚊龍」,乃一雷鳴噴泉。通過科學測試、解釋,老百姓終於見怪不怪了。

雷鳴噴泉位於奉節縣紅土鄉雞鳴村周治平家的堂屋中心,噴泉口直徑約50厘米,泉深不見底。從70年代中期開始,每逢電閃雷鳴,便從泉口噴出約1米高的水柱。泉水噴出時,還伴隨著古怪的聲音。老百姓驚駭異常,以為是天庭發怒,特派「蚊龍」作怪。於是每逢下雨、電閃、雷鳴時,老百姓便紛紛用五穀鹽茶,跪拜、禱告老天爺,以保平安。更有甚者,如一些巫師、道士以此妖言惑眾,大搞封建迷信活動。政府雖然多次派人制止,解釋、教育大家要相信科學,破除迷信,但始終無法說服當地百姓。紅土鄉政府曾3次請來成都有關地質勘探人員進行探測。現終於查明,原來該地下有一股間歇性泉水,並有一處天然磁場,所以每逢電閃雷鳴時,由於磁場的作用、雷聲的振動,泉水就會自然噴發而出,形成了雷鳴噴泉,並非「蚊龍」作怪。類似雷鳴噴泉,國內還有按季節噴發的泉,如中國山東濟南市的趵突泉、虎頭泉等。由於地下壓力減小,這些現在已不是常年噴發,而是隨季節而變,夏秋噴發,冬季間歇。世界其他地方也發現過間歇泉。

譬如在西藏岡底斯山打加冰峰腳下,也有一個間歇噴泉。它在噴發之前,泉口水柱一起一落,經過數次重復後,突然一聲巨響,一個直徑達2米的白色水柱射入天空,高達100多米。水柱熱氣騰騰,入空化成一陣熱雨。噴一段時間,水柱便又縮回泉口,一切恢復平靜。

任何江河湖海,只要地處寒溫帶一定緯度以北,在冬天就會結冰,而夏天化為清水,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同時也是人們的常識。然而,人世間還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怪現象——泉水伏天結冰,外面越熱,泉水結冰越厚。據《汕頭特區晚報》報道:湖北省五峰縣玉屏峰下的白溢寨海拔1700米處,有一個天然冰泉。該冰泉完全裸露於地表,每年夏天進伏後,冰穴之水開始結冰,天氣越熱,冰層越厚,「冰穴」最低溫度可達-20℃,而此「冰穴」僅高出2米左右的穴口四周,卻依然青枝綠葉。

冰穴之水四季澄亮,附近村民用生水泡菜不臭不腐。飲用此泉水及其鄰近水源的白坪、湖坪兩村村民人均壽命70.1歲,其中60~80歲的有69人,90歲以上的20人,100歲以上的2人。90歲以上高齡還健在的有21人。

另據《南方日報》報導,1994年3月四川省旅遊局和長江三峽旅遊線規劃組的專家、教授,在萬縣市巫峽縣紅池壩考察時,新發現了世界奇觀——夏冰洞。夏冰洞坐落在紅池壩草場東一座大山頂的埡口。據當地人介紹,只要紅池壩氣溫在15℃以下,無論冬夏,洞內均不結冰,但壩上氣溫超過15℃,氣溫越高結冰就越多;氣溫下降,洞內的冰則開始慢慢融化。

這一有悖自然常規的奇觀原因何在?專家教授認為,這可能與洞穴岩層中藏有超量的二氧化碳有關。與此相類,遼寧省東部山區桓仁縣境內,有一個夏冷冬熱的怪地方。這是一條長15千米的「地溫異常帶」。炎夏,只要在「地溫異常帶」的裂隙口6~7米遠處站上一兩分鍾,就會感到寒氣透骨。入秋後,地溫又節節上升,至隆冬寒風刺骨時,那裡卻熱氣騰騰,地上綠草如茵。目前這個「地溫異常帶」之謎尚未揭開。

林縣石板岩鄉西北部的太行山半腰有一個叫「冰冰背」的地方,太行山花盛開時,恰在六月炎暑。十冬臘月,唯獨冰冰背沒有積雪,而且熱氣如蒸。

真可謂無奇不有,四川省廣元縣龍門山上的陳家鄉,有一股只要受以震動就蜷縮起水流的含羞泉,當地群眾稱它為「縮水泉」。在泉邊,只要你把一塊小石頭往泉水裡一扔,泉水受到回聲與波震的影響,就緩慢地縮回去,水面降低,就像一位見了生人就臉紅的姑娘一樣,羞答答地躲了起來。再過一會兒,泉水便又自動由細變粗地湧出來。

還有一眼水火泉,台灣省台南縣關子嶺有一眼水火同源的水火泉,稱為關子嶺溫泉。只要劃一根火柴伸到水面上就能讓水燃燒起來。原來這里的泉水中有天然氣混含和水一起湧出,所以可以在水面上點火。

貴州省安平縣城西有一個怪異的珍珠泉。當人們來到泉邊大聲喧嘩或鼓掌時,泉水就進出大量的氣泡往上竄,形如串串珍珠,聲音停止後,氣泡就隨之消失。貴州平壩也有個「珍珠泉」,遊人對泉水鼓掌,泉水就冒出氣泡。在左邊鼓掌,左邊的泉水冒泡;在右邊鼓掌,右邊亦然,好似在歡迎客人,因而也叫「喜客泉。」據地質學家解釋,這是由「聲震」造成的現象,與復雜的地質結構有關。

這么多神奇的泉,對人類來說對於它們的許多成因來說至今仍是個謎?

Ⅵ 誰給點資料,關於我國的地質資源

地質
什麼是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地質遺跡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水體和地質災害遺跡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便成為人類所關注的地質遺跡。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跡豐富多彩,是世界上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我國地質遺跡有哪些類型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我國的地質遺跡分區

根據我國各種地質遺跡資源的賦存條件和區域特點,可將全國分為以下規劃區:(1)東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區;(2)華北、遼河平原、晉冀山地及遼東山東半島區;(3)陝甘黃土高原區;(4)華東、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島(台灣、海南島)區;(5)四川盆地、丘陵及雲貴高原區;(6)內蒙古東部、中部乾旱草原區;(7)內蒙古西部、寧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區;(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區。

我國的地質遺跡保護區

據1997年統計,地質遺跡保護區為86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3處,市級9處,縣級32處。

據22個省(市、區)最新統計,已建地質遺跡保護區52處,其中國家級10處,省級19處,市、縣級23處;規劃擬建地質遺跡保護區325處,其中國家級67處,省級162處,市縣級96處。

我國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

據1992年統計,在606處自然保護區中,有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104處,包括國家級27處,省級71處,縣級6處。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6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

我國國家風景名勝區中的地質遺跡

在國家公布的119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許多風景名勝區以名山、名湖、河流峽谷、岩溶洞穴、瀑布泉水、海濱海島等為主體命名,和地質遺跡密切相關。在全國512處各類風景名勝區中,其中含地質遺跡的名勝區可達半數以上。

我國國家森林公園中的地質遺跡

至1998年,我國已建森林公園920餘處,其中國家級295處。其類型可分山嶽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島型、海濱型、溶洞型、溫泉型、草原型及園林型,前9種類型森林公園的地貌主體皆與地質遺跡密切相關,或含有一種或多種地質遺跡。

此外,在我國已公布的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15處為古猿和古人類遺跡,屬於地質遺跡的一種類型。

Ⅶ 我國有哪些名山,各有什麼恃點

中國是個多山的國家。有些山巍峨壯觀、氣象萬千;有些山旖旎秀麗、千姿百態;還有些山與宗教、文化融為一體。這些著名的山嶽,引來人們競相攀登游覽。在中國眾多山脈中,尤以三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盪山;五嶽,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道教四大名山,武當山、齊雲山、青城山、龍虎山;佛教名五大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梵凈山;江南詩山敬亭山;中國第一神山昆侖山,以及天下第一福地終南山最為著名,享譽世界。
三山
人們所說的「三山五嶽」中的「三山」,指的是安徽黃山、江西廬山和浙江雁盪山。

安徽黃山

天上黃山 (20張)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1985年入選全國十大風景名勝,1990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黃山集名山之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飛瀑,雁盪山之巧石,峨眉山之清涼。清代安徽人閔麟嗣的《黃山志定本》中杜撰說:「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徐霞客游記中並無此說法),又有人以此杜撰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黃山可以說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並以 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著稱於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黃山還兼有「天然動物園和天下植物園」的美稱,有植物近1500種,動物500多種。

江西廬山
廬山位於江西北部,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是避暑勝地,古今很多名人到此游歷或居住。山上雲霧繚繞,到處是奇花異草和珍稀樹木。名勝有五老峰、三疊泉、廬山植物園

、仙人洞、白鹿洞書院、廬山瀑布、觀音橋、天下第一泉、抗戰紀念館等。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古論,亦有「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的今論。自1996年以來,獲「世界人文景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優秀生態景區」等三枚世界金牌。

廬山以其秀美的風光和深厚的人文沉積著稱於世。千百年來,各時代各學科無數頂尖人物在這里留下光耀千古的足跡和華章。無數先烈在這里為抵抗外來侵略拋頭顱灑熱血,浩氣長存。廬山是詩畫的國度,廬山是寬容的長者,廬山是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樑!

浙江雁盪山
雁盪山位於中國浙江省樂清市境內,部分位於永嘉縣及溫嶺市。距杭州297公里,距溫州68公里。始於南北朝,興於唐,盛於宋,素有「寰中絕勝」、「海上名山」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總面積450平方公里,500 多個景點分布於8個景區,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飛瀑流泉稱勝。其中,靈峰、靈岩、大龍湫三個景區被稱為「雁盪三絕」。特別是靈峰夜景,靈岩飛渡堪稱中國一絕。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盪,南歸秋雁多宿於此,故名雁盪。

五嶽
五嶽說的是中國五座有名的山,即東岳泰山(山東泰安)、南嶽衡山(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西嶽華山(陝西省華陰市)、北嶽恆山(山西省渾源縣城南10公里)、中嶽嵩山(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自古就有「南嶽」之名。
古北嶽大茂山(河北省阜平縣,古北嶽廟在曲陽)。稱「天下第二山」(秦時「奉天下名山十二」,泰山之次便是恆山)「並州鎮山」(古代並州包括山西河北大部),道家洞天福地(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五洞天),位居北直隸名山之首(《讀史方輿紀要》)。古南嶽天柱山(安徽省潛山縣),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登臨天柱山封號「南嶽」。道家將其列為第14洞天、57福地。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簡稱「皖」由此而來;歷代帝王認為六岳是群神居住的地方,因此自漢代起就在各山舉行封神、祭祀盛典。

泰山

六岳既不愧為天下名山。論景觀,五嶽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華山險,恆山奇,嵩山峻。東岳泰山巍峨陡峻,氣勢磅礴,被尊為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嘆,而唐代詩人杜甫則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言壯語。南嶽衡山地臨湘水之濱,林木蒼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嶽獨秀」的美名。西嶽華山,險居五嶽之首。「自古華山一條路」,登臨猶比上天難,不吃豹子膽,只能望峰嘆。北嶽恆山則山勢陡峭,溝谷深邃。交通不便,偏是深山藏寶,「懸空寺」便隱匿其中。中嶽嵩山雄險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個「奧」字上:在嵩山留下了覆蓋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奧精深的歷史文化遺產,「佛、道、儒」三教薈萃,「天、地、人」競相生輝,「山、寺、貌」互補爭艷。東岳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南嶽衡山之秀,北嶽恆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峻,泰山如坐,華山如立,衡山如飛,恆山如行,嵩山如卧。早已聞名於世界。

東岳泰山
泰山,指我國的五嶽之首。又稱東岳,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首,也位居「中華十大名山之首」。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泰山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首例自然文化雙重遺產項目。[1] 另外,泰山還有岳父的意思。

南嶽衡山
衡山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海拔1300.2米。由於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岳為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飄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嶽獨秀」的美稱。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說:「恆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嶽獨如飛。」這是對衡山的贊美。
南嶽衡山
南嶽衡山為我國五嶽名山之一,主峰座落在湖南省衡陽市境內,七十二群峰,層巒迭嶂,氣勢磅礴。素以「五嶽獨秀」、「宗教聖地」、「文明奧區」、「中華壽岳」著稱於世。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和國家AAAAA級旅遊區。
南嶽衡山壽文化源遠流長,《星經》載:南嶽衡山對應星宿二十八宿之軫星,軫星主管人間蒼生壽命,南嶽故名「壽岳」。宋徽宗在南嶽御題「壽岳」巨型石刻,現仍存於南嶽金簡峰皇帝岩。康熙皇帝親撰的《重修南嶽廟碑記》首句即為:「南嶽為天南巨鎮,上應北斗玉衡,亦名壽岳」,再度御定南嶽為「壽岳」。歷代史志也常以「比壽之山」、「主壽之山」等敬稱歷代南嶽衡山。《辭源》釋「壽岳」即「南嶽衡山」,南嶽衡山因而譽稱「中華壽岳」。

西嶽華山
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2154.9米居五嶽之首,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縣境內,北臨坦盪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憑藉大自然風雲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北嶽恆山
恆山,人稱北嶽,海拔2017米,與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揚名國內外。1982年,恆山以山西恆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曾名高氏山、崞山、玄武山、紫岳。位於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62公

中嶽嵩山
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嶽中的中嶽。1982年,嵩山以河南嵩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4年2月1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評選為「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第34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在北京時間2010年8月1日將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古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使之成為中國的第39處世界遺產。

古北嶽大茂山
河北大茂山,明代以前北嶽,別名恆山、常山、神尖、毋恤台、神仙山等,位於河北省阜平縣西北70里,海拔1989米;北嶽廟在曲陽。稱「天下第二山」(秦時「奉天下名山十二」,泰山之次便是恆山)「並州鎮山」(古代並州包括山西河北大部),道家洞天福地(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五洞天),位居北直隸名山之首(《讀史方輿紀要》)。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曲陽知縣田蘭廣重修北嶽廟竣工,他在撰寫的《重修北嶽廟之碑記》中說:「大茂在邑之西北,崔蟯截糶,巍然見百里之外」。等等此類記載頗多。北嶽廟內還有一塊金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保留下來的《北嶽恆山圖》碑刻,至今也有700多年的歷史。此圖描繪了北嶽恆山的區域范圍,以及河流山脈分布情況及曲陽城的部分地理情形。
趙簡子曾通過假稱在恆山埋寶符選繼承人;秦始皇第四次東巡迴咸陽是過恆山,漢武帝曾在恆山上埋元玉。傳說道人於吉曾在上曲陽泉水上的得《太平經》,即恆山腳下泉水,張角學之未精,發動黃巾起義。八仙之一張果老出沒恆山,他是唯一被載入正史的神仙,唐玄宗賜號「通玄先生」。《道教神仙》載,茅山派師祖茅盈於西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至恆山修道。漢朝東方朔曾嘆「凌恆山其若陋兮,聊愉娛以忘憂。」元朝詩人元好問證大茂山為北嶽的詩句:「大茂維岳古帝孫,太撲未散真巧存」。詩人對於恆山的描寫,他們大多使用形象思維,認為「山為地之勝,山為地之靈」。有了勝靈之山的蘊育,也就有了「人傑地靈」之說。由於山有靈性,古人信然,所以好山之人多將其引為知己。賈島、劉因、趙秉文、王世貞、顧炎武等眾多文化名人曾游歷恆山留下詩詞和文章。

古南嶽天柱山
安徽天柱山,中華歷史文化名山,自古就有「南嶽」之 名。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是對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敘。

天柱山在長江北岸、安徽省潛山境內,其主峰海拔1489.8米,高聳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稱為天柱峰,山也就此得名。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了一首贊美天柱山風景奇秀的詩「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詩雲:「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
天柱山過去還有潛山、皖山、萬歲山稱。據說,稱萬歲山是因公元 前106年漢武帝南巡時,親臨皖山設台祭岳,敕封皖山為「南嶽」,被譽為「江南第一山」;又因春秋時為皖國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所以又稱為安徽的「源頭山」。在祭岳時,人群高呼萬歲,所以將此山稱為萬歲山。後隋文帝詔廢,隋唐以後,南嶽改為衡山

佛教五大名山
中國有5座山被稱為佛教名山。它們是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華山和貴州的梵凈山。山上修有寺廟,供奉菩薩,傳播佛教文化。

五台山
五台山(Mount Wutai)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忻州市五台縣,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最早在五台山弘揚佛法的是光明法師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於公元前710年親自赴五台山傳播佛教。《名山志》記載:「五台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
五台山所在的山西處於黃土高原,地旱樹稀,視野里整整一個是土黃色的世界,可以稱為金色世界。五台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周五百餘里。在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之間,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勢雄偉,連綿環抱,方圓達250公里,總面積592.88平方公里。

峨眉山
峨眉山(Mount Emei),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千米,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5米。地勢陡峭,風景秀麗,有「秀甲天下」之美譽。
峨眉山氣候多樣,植被豐富,共有3000多種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樹種。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隊向遊人討食,為峨眉山一大特色。

普陀山
普陀山,與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普陀山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卧海,面積近13平方公里,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丁亥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普陀山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中國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山、衛生山,浙江省唯一的ISO14000國家示範區。

九華山
九華山(Jiuhua Mountain)古稱陵陽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蓮花,因此而得名。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至2010年,保留著清朝皇帝乾隆御賜金匾「東南第一山」。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境內。九華山風景區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范圍174平方公里。景區方圓100公里內有九十九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4.4米,山體由花崗石組成,山形峭拔凌空。
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地藏王菩薩道場、安徽省四大名山之一、上古學仙修道聖地、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著名的游覽避暑勝地、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梵凈山
梵凈山(Mount Fanjing),原名「三山谷」,位於貴州省銅仁市,得名於「梵天凈土」。梵凈山曾榮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國十大避暑名山」,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齊名的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
梵凈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也是武陵山脈的標志。主峰紅雲金頂海拔2336米,最高峰鳳凰山海拔2572米。梵凈山山門距銅仁市80公里,距省會貴陽460公里。

道教四大名山
武當山(湖北)、齊雲山(安徽)、青城山(四川)、龍虎山(江西),合稱中國道教四大名山

武當山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境內,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之一。景區面積古稱「方圓八百里」,現有312平方千米。東接歷史名城襄樊市,西靠車城十堰市,南依原始森林神農架林區,北臨大型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武當山不僅擁有奇特絢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可以說,武當山無與倫比的美,是自然美與人文美高度和諧的統一,因此被譽為「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作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5A級旅遊區、全國武術之鄉、全國八大避暑勝地之一,其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先後榮獲「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稱號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稱號。
天柱峰金殿
武當山,是著名的山嶽風景旅遊勝地。勝景有箭鏃林立的72峰、絕壁深懸的36岩、激湍飛流的24澗、雲騰霧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譽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傾斜,形成「萬山來朝」的奇觀。武當山的葯用植物豐富,在《本草綱目》記載的1800多種中草葯中,武當山就有400多種。據1985年葯用植物普查結果,已知全山有葯材617種,因此,武當山有「天然葯庫」之稱。

武當山古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據統計,唐至清代共建廟宇500多處,廟房20000餘間,明代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道場作為皇室家廟來修建。明永樂年間,大建武當,史有「北建故宮,南建武當」之說,共建成9宮、9觀、36庵堂、72岩廟、39橋、12亭等33座道教建築群,面積達160萬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進行擴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樓台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畫鏡中」的建築奇觀,達到「仙山瓊閣」的意境。現存較完好的古建築有129處,廟房1182間,猶如我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展覽。金殿、紫霄宮、「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宮、玉虛宮遺址分別於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古建築外,武當山尚存珍貴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稱於世,故被譽為「道教文物寶庫」。
武當功夫,是我國「內家功夫」的傑出代表,源遠流長,玄妙飄靈,是中國武術的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它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煉氣凝神,剛柔相濟,內外兼修,是極好的健身養性之術。富有神韻的武當道教音樂,具有中庸、委婉和莊重、典雅的特點,與武當武術同享盛名。武當傳說故事、民歌、民俗風情等豐富多彩,異彩紛呈。
武當山神奇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其物華天寶又兼具人傑地靈的特質給世人留下極大的想像空間。作為中華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塊瑰寶,令世人神往,讓我們走進鍾靈毓秀、自然天成的武當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靈和神韻……

齊雲山
齊雲山,古稱白岳。是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歷史上素有「黃山白岳甲江南」之美譽。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城西十五公里處,海拔585 米,方圓一百一十平方公里;境內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間以幽洞、曲澗、碧池、青泉,匯成勝境。
齊雲山景區面積約110平方公里,自然保護區面積約150平方公里,199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素有「黃山白岳相對峙,綠水丹崖甲江南」之稱。清乾隆皇帝贊譽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

青城山
青城山(Mount Qingcheng)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球道教全真道聖地,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
青城山位於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處於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景區面積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閣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後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景區內外,天獅洞和圓明宮幽靜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

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貴溪市境內。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其中天門山最高,海拔1300米。龍虎山是中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虎山是中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是中國道教發祥地,2007年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路。龍虎山的丹霞地貌,是二座發育在中國東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緣由晚白堊世陸相山麓洪—沖積扇塊狀紅色砂礫岩組成的丹霞山體。
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
2010年8月2日,龍虎山與龜峰被一並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江南詩山

敬亭山
敬亭山位於安徽省宣城市區北郊,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帝諱,改名敬亭山,屬黃山支脈,東西綿亘十餘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自南齊謝脁《游敬亭山》和唐朝李白《獨坐敬亭山》詩篇傳頌後,敬亭山聲名鵲起。謝李之後,白居易,杜牧,韓愈,劉禹錫,王維,孟浩然,李商隱,顏真卿,韋應物,陸龜蒙,蘇東坡,梅堯臣,湯顯祖,施閏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臨,吟詩作賦,繪畫寫記,清朝畫僧人石濤更是駐錫於敬亭山腳下的廣教寺,以敬亭風光為背景,留下傳世名作《石濤羅漢百開冊頁》。中國歷代吟頌敬亭山的詩、文、詞、畫達千數,敬亭山遂被稱為「江南詩山」,飲譽海內外。抗日戰爭時期,陳毅將軍率部東進,途經宣城即興吟《由宣城泛湖東下》七絕一首:「敬亭山下櫓聲柔,雨灑江天似夢游。李謝詩魂今在否?湖光照破萬年愁。」

天下第一福地
終南山
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太白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道教的發祥聖地。周代把終南山、太白山統稱為:太乙山。總面積1074.85平方千米,西起寶雞市眉縣、東至西安市藍田縣,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

中國第一神山
昆侖山
昆侖山,又稱昆侖虛、中國第一神山、萬祖之山、昆侖丘或玉山。亞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國西部山系的主幹。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伸延至青海境內,全長約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寬130-20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里。昆侖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昆侖山為中華「龍脈之祖」。
古代神話認為昆侖山中居住著一位神仙「西王母」,人頭豹身,由兩只青鳥侍奉,是道教正神,與東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

其他名山

五指山
五指山是海南第一高山,是海南島的象徵,也是我國名山之一,被國際旅遊組織列為A級旅遊點。該山位於海南島中部,峰巒起伏成鋸齒狀,形似五指,故得名。近看五指山,只見5個「指頭」由西南向東北,先疏而後密地排列。跟前那座鬱郁蔥蔥的山峰,便是五指山第一峰,海拔1300多米,崢嶸壁立,那頂峰傾斜指著天際。在五指山區公所的所在地朝山上看,整座山峰好像一座碩大的金字塔,那山巔則像喙食尖削的鳥嘴,但是登上去後,卻是一大塊近10多平方米面積的岩石。

Ⅷ 中國的神秘之地有哪些有何神秘之處

一、鄱陽湖「魔三角」

1945年4月16日,2000多噸級的日本運輸船「神戶丸」行駛到江西鄱陽湖西北老爺廟水域突然無聲無息地失蹤(沉入湖底),船上200餘人無一逃生。其後,日本海軍曾派人潛入湖中偵察,下水的人中除山下堤昭外,其他人員全部神秘失蹤。山下堤昭脫下潛水服後,精神恐懼,接著就精神失常了。

抗戰勝利後,美國著名的潛水專家愛德華?波爾一行人來到鄱陽湖,歷經數月的打撈仍一無所獲,除愛德華?波爾外,幾名美國潛水員再度在這里失蹤。

過去了40年後,愛德華?波爾終於向世人首次披露了他在鄱陽湖底失魂落魄的經歷。

他說:「幾天內,我和三個夥伴在水下幾公里的水域內搜尋「神戶丸」號,沒有發現一點蹤跡。這一龐然大物究竟在哪裡?正當我們沿著湖底繼續向西北方向尋去時,忽然不遠處閃出一道耀眼的白光,飛快向我們射來。頓時平靜的湖底出現了劇烈的震動,耳邊呼嘯如雷的巨響隆隆滾來,一股強大的吸引力將我們緊緊吸住,我頭暈眼花,白光在湖底翻卷滾動,我的三個潛水夥伴隨著白光的吸引逐流而去,我掙扎出了水面……」

二、泰興「魔三角」——長江斷流

公認6300公里,目前實為6211.3公里的中國長江,歷史上記錄了它兩次突然枯竭的史實,令人費解不已。

公元1342年,江蘇省泰興縣(現在泰興市)內,千萬年從未斷流的長江水一夜之間忽然枯竭見底,次日沿岸居民紛紛下江拾取遺物。突然江潮驟然而至,淹死了很多人。1954年1月13日下午4時許,這一奇怪現象在泰興縣再度出現。當時,天色蒼黃,江水突然出現枯竭斷流,江上的航輪擱淺,歷經兩個多小時,江水洶涌而下……

三、黃山「魔三角」——千古迷窟

在安徽省黃山市新安江屯溪段下游南岸連綿群山中,林木蔥郁,環溪矗立的山間有36座(處)古石窟,洞中空間奇大,結構怪異,有的層層疊岩,洞中套洞;有的水波盪漾,迂迴通幽;有的石柱擎天,奇幻神秘。洞中無壁畫、無佛像、無文字。其中被命名為35號的石窟,洞深170米,面積1.2萬平方米,僅掘出的十幾萬立方米石料,就足以鋪就成一條由黃山市通往杭州市的公路。

四、黑竹溝「魔三角」

在我四川省西南邊上的小涼山區,360里林海深處蘊藏著一個神秘的黑竹溝。

黑竹溝位於小涼山中段,峨邊——美姑線山18公里處的密林深處。當地鄉名:斯豁,即死亡之谷。「黑竹溝」為漢人定的名。由於黑竹溝藏有不少未解開的「謎」,當地彝漢人民把黑竹溝稱之為南林區的「魔鬼三角洲」。

當地人談起黑竹溝,就會向你道出一些神秘的歷史事件來:說解放初期胡宗南殘部半個連30多人進入而不見蹤影;說解放軍三個偵察兵從甘洛縣方向進入黑竹溝僅排長一人生還;

說1995年解放軍某部測繪隊在黑竹溝高緣派出二名戰士購糧,途經黑竹溝失蹤,後來只發現二人的武器;

1976年四川森堪一大隊三名隊員失蹤於黑竹溝,發動全縣人民尋找,三個月後只發現三具無肉骨架。

1991年6月24日黃昏,神秘的黑竹溝突然濃雲密布,林霧滾滾,大有蔽日遮天之勢,川南林業局設計工程小隊的7名隊員,17名民工集體失蹤於黑竹溝,幸喜的是,由於發現的早,尋找及時,這24名測繪員只在黑竹溝深谷充當了20個小時的「山老虎」,歷盡艱難而無一傷亡。

黑竹溝境內方圓百里,海拔最高點為4288米,最低點僅1233米,地貌高差巨大,深谷里且溝壑縱橫交錯,森林密布,灌木叢生,野花飄香。向著縱深發展瘴氣襲人。珍禽野獸出沒林間,奇異的山峰,岩洞比比皆是,溝里時煙雲騰起,霧氣繚繞,寂靜的山林給人一種莫名的壓迫感。

五、四川眉山市「迷魂道」

四川眉山市有一座瓦屋山,這里是我國最大的一片原始天然林,總面積88萬畝。擁有五花八門的珍稀動物、植物資源。據說瓦屋山存在一條「迷魂道」,一般人走進去出不來,很多探險家在裡面迷失甚至餓死。瓦屋山迷魂凼,緯度大約在北緯29°32'— 29°34'之間。這個緯度正好與聳人聽聞的百慕大三角、神奇無比的埃及金字塔相似,這是被探險家稱作的「死亡緯度線」。「迷魂凼,奇中奇,進得裡面來,生還不容易。」由於迷魂凼的神秘恐怖,當地政府在開發瓦屋山資源時,不得不將其劃為旅遊禁區,防止遊人誤入迷魂凼。也由於它處的地理位置與百慕大三角在同一緯度上,被國內的地質工作者和探險者稱為陸地上的「百慕大三角」。許多年來,「瓦屋山迷魂凼現象」給世人留下一串串難解之謎,也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旅遊、探險以及多方人士的濃厚興趣。攝制組為了拍攝神秘的洪雅瓦屋山迷魂凼,組建了一支20人的探密隊,並且已經出發前往迷魂凼,究竟他們能否穿越神秘莫測的迷魂凼呢。迷魂凼里究竟會有什麼神奇的事情發生

Ⅸ 中國有哪些神秘的奇泉

神奇莫測的大自然造就了大千世界上的無數奇觀盛景,奇怪的現象之所以存在,自然是有其道理和規律的,只是現在人類還沒有研究出來而已,等到研究出來之後,也許就不奇怪了。

在河北省淶水縣(有稱易縣)境內的野三坡風景區,據稱每年穀雨前後,這里的山泉會噴出大量的鮮魚。每尾魚約重六七兩,黑脊白肚,肉味鮮美,魚骨堅硬,當地人稱之為「石口魚」。

據專家觀察,這種「石口魚」是一種多鱗產頷魚,但這種魚平時究竟生活在哪裡?為何在穀雨時節才噴吐出來?是來自地層深處的暗潭中嗎?至今還是個謎。

在江西武寧縣宋溪鄉山口村,有一個泉水洞,高4.5米,寬2米,彎著腰人可以進去10多米,然後漸小。這個泉洞四季流水不止,有趣的是,泉里平時見不到一條魚,可是到了五六月間就有成群的魚湧出。魚群每次出洞後,結伴嬉戲兩三個小時,游一段路程就不往下游去了,然後它們掉頭逆水而上,重返回洞中。

湖南省慈利縣伏龍山腰,有眼奇怪的山泉——感聲泉,它隱沒在一個石灰岩洞中。每到雨季,盡管四周山水如注,這口泉卻滴水不出。而當雷聲轟鳴時,清澈的泉水便嘩嘩外流;雷聲一息,又滴水不流。夏旱季節,伏龍山上幹得冒火,方圓數里之內河乾地裂,而這口山泉附近卻冷風習習。只要有人在洞口叫喊一聲,便有清澈的泉水奔涌而出。有幾人如果在泉邊小憩,無意中爽朗地大笑,泉水在突然間就能溢流。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農村學大寨運動中,曾經有人試圖從叫泉開挖一條「長流水」以灌溉山拗農田,但是,那山泉仍然是不叫不流,無聲不淌。工程進行了十來天,不得不停工。估計這口泉所處地形一定是天然的感聲構造。

安徽省壽縣也有這么一眼怪泉,人站在泉邊對泉喊叫,立刻便有泉水湧出。大喊泉水大涌,小喊泉水細涌,不喊則不涌。

據1987年5月8日《農民日報》報道,在四川省松潘縣境內的雪寶頂東南懸崖上,突兀著一塊蒼綠的巨石,會隨人的呼叫湧出清流,被藏胞們視為聖地。「雪寶頂」距縣城25千米,是藏族佛教信徒朝佛舉行轉山會的地方。每當朝佛的信徒來到突兀的巨石下,叩頭長作拱畢,老喇嘛便帶領信徒們齊聲呼叫:「東巴雪洛(藏族的智慧之神)——丑聳(賜水)。」喊聲過後,巨石濡濕滴水珠成串而下。在陣陣「丑聳」的呼喚聲中,越來越大的水流從巨石上奔騰而下,拋擲出根根銀柱,懸掛起幅幅水簾,從幾十丈的高處直撞崖底,似雪崩騰起白蒙蒙的煙霧,甚為壯觀!最大時瀑水可達水桶般粗。人們停止呼喚,瀑水也漸漸隱去,這確是名副其實的喊瀑。

在雲貴高原深處的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新近發現了一眼神奇的太陽泉。這股泉水從岩石的縫隙間流出,被儲在青石的泉池裡。但是,你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看到叮咚泉流。太陽泉的奇妙之處在於它既不是一年四季長流不斷的泉水,也不是間歇泉,它泉涌的時間是由太陽光決定的。

天氣晴朗的早晨,當太陽光照到泉口石縫,清澈的泉水就緩緩流出,持續40分鍾左右,水量約2噸。如果天氣到中午或下午才放晴,泉水同樣在太陽光照射到泉口時流出。倘若整天沒有陽光,這個泉也沒有一滴水流淌出來。專家考察發現,太陽泉的水質不同,其比重比一般的水要大3%左右。據介紹,這種神奇的太陽泉現象,在別的地方尚未見報道,其科學奧秘何在,還有待進一步考察研究。

廣東省湛江市有一口地震觀測井,叫羅屋井。該井水位變化還可以反映魚汛,漁民能從水位記錄線上看出次日可捕到什麼魚,捕魚量有多大。這可真是讓人費盡思量。

四川省長寧縣也有一眼井,井內有兩道水脈,味道一淡一酸。若是堵住其中一脈,另一脈也就不會出水了,放開以後,兩脈都又開始涌水,這是什麼道理,人們還弄不清楚。而江西於都縣紫陽鎮有一井,逢單日水酸,逢雙日水甜,一年四季如此。

安徽省安慶市郊有一泉,當人們搶著汲水時,泉水就斷流;而當人們相互禮讓按順序汲水時,泉水即涌流甚歡。為此人們叫它禮讓泉。

1987年6月,在海南島萬寧縣尖嶺山發現了5眼神奇溫泉。這5眼溫泉分布呈彎月形,泉與泉之間的距離遠的約10米,近的僅幾米。但泉水溫度高的達80℃,低的只有40℃左右。溫泉的泉水均清澈透底,稍帶硫磺氣味,能提神醒腦,消炎解毒,可治療多種皮膚病。

從前曾發現能預報天氣的岩石——氣象預報石。近來,人們也發現了可預報天氣的溫泉——預報氣象泉。這座泉叫仙人塘,位於中國雲南西部。此泉在大雨前2~3個小時,原本清澈的泉水會變成米湯樣的乳白色溶液,大雨後2~3個小時又變清。另一眼溫泉叫巴臘掌2號泉,在下雨前,水溫下降。例如,1985年5月5日上午9時,有幾位科學工作者在現場測試,雨前水溫為30℃,但雨後溫度上升為37℃。為什麼雨水能使泉水溫度上升?雨水一般都是較冰的,因它是來自溫度較低的空中,但雨水下來後,泉水溫度反而升高(按理應降溫),其原理是什麼?還有待專家們去揭秘。但有人認為,這可能與泉眼周圍地質(比如有生石灰岩)有關,雨水和潮氣會使生石灰產生化學反應而生熱,水質變濁,溫度升高,沉澱後,水又變清。

雲南西疇縣有一口井叫瘋龍潭,當洪水來臨時,井水變渾、起泡,並有隆隆的吼叫聲。

在貴州劍河縣一個山谷中,有3個天然湖泊,叫媳婦塘、姑娘塘和狗塘,當地群眾根據媳婦塘和姑娘塘水的清濁,可判斷是否要下雪或有冰凍。每當要下雪時,媳婦塘里的水變渾濁,而姑娘塘里的水則是清澈的。但當有冰凍時,姑娘塘的水變得渾濁不清,而媳婦塘則是清澈透明。

江蘇東海縣石樑河鄉賈庄村,村民楊明吉家1977年打了一口深6米的泉水井,多年來這口井能准確的預報雨情。

該井正常水位1.3~l.5米,水清且甜。遇有乾旱,附近水井的水位會下降,但這口泉水井的水量不減。然而,每當天氣變陰要下雨之前,這口井的水位會突然下降40厘米左右,而且井水變濁,預示著天要下雨。不過這現象其實還較普遍。

新疆騰格里沙漠有一處鳴泉。此泉每當地震前夕便發出聲似短笛的鳴叫聲。在吉林省長白山的白頭山上,有一股可以作葯用的清泉,在炎熱的夏季,人們將這氣泡滾滾的泉水加上白糖,就像喝汽水那樣清涼可口。據介紹,這股泉水的主要成分是游離二氧化碳、重碳酸根、鎂、鈣、鈉等,對胃炎、消化不良、便秘、風濕性心肌炎、高血壓症都有很好的療效。

據1994年10月13日《新晚報》報道:遼寧省康平縣郝官屯鄉顧家屯村有一眼水井,據說該井水能醫治心腦血管硬化等多種疾病。傳說這眼井是清朝皇帝路過此地時打的,原名孤家井,因而該村取諧音顧家屯。該井常年水溫保持在5℃以上。該鄉經委主任劉才說,經常用此水的人沒有患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的,並且對婦產後無乳現象有明顯治療效果。井中還有一奇觀,就是在深井內生長的30餘條泥鰍生活常態全部仰游,令目擊者驚嘆不已。目前,有關部門對該井水進行監測化驗,發現水中含有高濃度碘和偏硅酸,這些物質有軟化心腦血管的作用。但為啥該水能防癌、催乳,至今仍是個謎,至於「泥鰍仰游」的自然奇觀更是謎中之謎,有待科學專家們去進一步破解。

湖南省新寧縣煙村鄉岩頂村裡,有一個面積20多平方米的深水潭。潭邊有個直徑約80厘米的石洞,不管是天乾地旱,還是陰雨連綿,每天早晨7點、中午12點和下午5點,准時湧出3次泉水,從未間斷,被當地群眾稱為「報時泉」。「報時泉」每次出水不僅有一定規律而且十分有趣。出水之前,洞內一陣陣狂風呼嘯著旋轉而出,洞口升起一股煙霧,爾後,渾濁的泉水便從洞中湧出……幾小時之後,泉水又帶著呼嘯聲退進洞內,一切又恢復平靜。為什麼「報時泉」每天3次准時湧出泉水,目前人們還不能解釋。

據《新晚報》1997年7月10日第10版報道:在吉林省公主嶺市甘家子滿族鎮的一個山谷里,一眼由於礦物質豐富而帶有乳白色的礦泉被當地居民稱為「奶泉」。長期飲用此水,對人體有明顯的保健功能。由於此泉眼遠離農作物和工礦區,所以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當地74歲的農民李少先介紹說,自從他飲用了奶泉的水,身上的老年斑不見了,幾十年的關節炎也基本痊癒了。他們同村的人也都喝奶泉的水。有的群眾還介紹說,堅持每天飲用此泉水,可以幫助消化,增強食慾。從「奶泉」的成分看,主要是內含稀有元素,因為多數礦泉水中都含有元素碘、鉀、鈉、鎂、鋅、鈷、硒和化合物等,這些物質對人體具有保健作用。黑龍江德都縣的五大連池礦泉水、黑龍江五常市紅旗林場鳳凰山泉水也都具有很好的醫療和保健功能,值得廣為利用。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縣西山南麓有寬度、深度各兩尺多的乳白泉,它常年不枯也不漲,每天早晚9點左右,流出的泉水如鮮乳瑩白奪目,隨後又逐漸清澈透明。用這種泉水澆灌的西山茶被奉為佳品,用此泉釀造的酒,被譽為「廣西茅台」。這種泉水含有豐富的天然氧,是我國最好的軟水。

河南省雅縣城南有一條地下流泉,該泉水清冽甘美,並帶有槐花香味,醒郁醇厚,人稱槐花水。早在北宋年間就被用來釀酒,被品酒家稱為天然瓊液。

據《江南晚報》報道,安徽省廬江縣順港鄉大宛沖和小宛沖的兩村之間,傍於火山下,有一泉名叫笑山泉。此泉有50~60平方米見方,2米左右深。它的四周長滿了綠色灌木和花草,風景宜人。泉水常年不涸,清澈見底。泉水四周每天早晨籠罩著霧氣,人若在其旁,會有飄然欲仙之感。最令人拍案稱奇的是,這口泉的泉底有5~6個泉眼,平時出水時肉眼看不見,但若人到泉邊哈哈一笑,泉眼即刻汩汩向上直冒泉水。笑得越響,泉水就越冒得歡,並且百試即驗,故而笑山泉也由此得名。笑山泉里有寸許長的魚兒歡快的游來游去,活潑可愛。人們將它捉來製成「西香魚」,吃來鮮美可口。笑山泉清冽甘甜,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水。但由於交通不便等原因,至今笑山泉仍為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

《重慶晚報》曾有報道,說奉節縣有一泉好奇特,雷電起時,伴聲而噴。科學探測為間歇噴泉。報道說:迷惑人心幾十年的奉節「水怪」,已於近日被科技人員探明,「水怪」並非「蚊龍」,乃一雷鳴噴泉。通過科學測試、解釋,老百姓終於見怪不怪了。

雷鳴噴泉位於奉節縣紅土鄉雞鳴村周治平家的堂屋中心,噴泉口直徑約50厘米,泉深不見底。從70年代中期開始,每逢電閃雷鳴,便從泉口噴出約1米高的水柱。泉水噴出時,還伴隨著古怪的聲音。老百姓驚駭異常,以為是天庭發怒,特派「蚊龍」作怪。於是每逢下雨、電閃、雷鳴時,老百姓便紛紛用五穀鹽茶,跪拜、禱告老天爺,以保平安。更有甚者,如一些巫師、道士以此妖言惑眾,大搞封建迷信活動。政府雖然多次派人制止,解釋、教育大家要相信科學,破除迷信,但始終無法說服當地百姓。紅土鄉政府曾3次請來成都有關地質勘探人員進行探測。現終於查明,原來該地下有一股間歇性泉水,並有一處天然磁場,所以每逢電閃雷鳴時,由於磁場的作用、雷聲的振動,泉水就會自然噴發而出,形成了雷鳴噴泉,並非「蚊龍」作怪。類似雷鳴噴泉,國內還有按季節噴發的泉,如中國山東濟南市的趵突泉、虎頭泉等。由於地下壓力減小,這些現在已不是常年噴發,而是隨季節而變,夏秋噴發,冬季間歇。世界其他地方也發現過間歇泉。

譬如在西藏岡底斯山打加冰峰腳下,也有一個間歇噴泉。它在噴發之前,泉口水柱一起一落,經過數次重復後,突然一聲巨響,一個直徑達2米的白色水柱射入天空,高達100多米。水柱熱氣騰騰,入空化成一陣熱雨。噴一段時間,水柱便又縮回泉口,一切恢復平靜。

任何江河湖海,只要地處寒溫帶一定緯度以北,在冬天就會結冰,而夏天化為清水,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同時也是人們的常識。然而,人世間還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怪現象——泉水伏天結冰,外面越熱,泉水結冰越厚。據《汕頭特區晚報》報道:湖北省五峰縣玉屏峰下的白溢寨海拔1700米處,有一個天然冰泉。該冰泉完全裸露於地表,每年夏天進伏後,冰穴之水開始結冰,天氣越熱,冰層越厚,「冰穴」最低溫度可達-20℃,而此「冰穴」僅高出2米左右的穴口四周,卻依然青枝綠葉。

冰穴之水四季澄亮,附近村民用生水泡菜不臭不腐。飲用此泉水及其鄰近水源的白坪、湖坪兩村村民人均壽命70.1歲,其中60~80歲的有69人,90歲以上的20人,100歲以上的2人。90歲以上高齡還健在的有21人。

另據《南方日報》報導,1994年3月四川省旅遊局和長江三峽旅遊線規劃組的專家、教授,在萬縣市巫峽縣紅池壩考察時,新發現了世界奇觀——夏冰洞。夏冰洞坐落在紅池壩草場東一座大山頂的埡口。據當地人介紹,只要紅池壩氣溫在15℃以下,無論冬夏,洞內均不結冰,但壩上氣溫超過15℃,氣溫越高結冰就越多;氣溫下降,洞內的冰則開始慢慢融化。

這一有悖自然常規的奇觀原因何在?專家教授認為,這可能與洞穴岩層中藏有超量的二氧化碳有關。與此相類,遼寧省東部山區桓仁縣境內,有一個夏冷冬熱的怪地方。這是一條長15千米的「地溫異常帶」。炎夏,只要在「地溫異常帶」的裂隙口6~7米遠處站上一兩分鍾,就會感到寒氣透骨。入秋後,地溫又節節上升,至隆冬寒風刺骨時,那裡卻熱氣騰騰,地上綠草如茵。目前這個「地溫異常帶」之謎尚未揭開。

林縣石板岩鄉西北部的太行山半腰有一個叫「冰冰背」的地方,太行山花盛開時,恰在六月炎暑。十冬臘月,唯獨冰冰背沒有積雪,而且熱氣如蒸。

真可謂無奇不有,四川省廣元縣龍門山上的陳家鄉,有一股只要受以震動就蜷縮起水流的含羞泉,當地群眾稱它為「縮水泉」。在泉邊,只要你把一塊小石頭往泉水裡一扔,泉水受到回聲與波震的影響,就緩慢地縮回去,水面降低,就像一位見了生人就臉紅的姑娘一樣,羞答答地躲了起來。再過一會兒,泉水便又自動由細變粗地湧出來。

還有一眼水火泉,台灣省台南縣關子嶺有一眼水火同源的水火泉,稱為關子嶺溫泉。只要劃一根火柴伸到水面上就能讓水燃燒起來。原來這里的泉水中有天然氣混含和水一起湧出,所以可以在水面上點火。

貴州省安平縣城西有一個怪異的珍珠泉。當人們來到泉邊大聲喧嘩或鼓掌時,泉水就進出大量的氣泡往上竄,形如串串珍珠,聲音停止後,氣泡就隨之消失。貴州平壩也有個「珍珠泉」,遊人對泉水鼓掌,泉水就冒出氣泡。在左邊鼓掌,左邊的泉水冒泡;在右邊鼓掌,右邊亦然,好似在歡迎客人,因而也叫「喜客泉。」據地質學家解釋,這是由「聲震」造成的現象,與復雜的地質結構有關。

這么多神奇的泉,對人類來說對於它們的許多成因來說至今仍是個謎?

Ⅹ 中國有哪些奇山

棒槌山

磬槌峰的俗稱,位於河北承德市武烈河東岸,在層巒起伏處,一峰直挺青雲,巍然屹立,遠望形如倒置的洗衣棒槌,或如寺廟中常用的磬槌,故名。棒槌本身高38.29米,若從台基算起高59.42米,體積為6508.68立方米,重量約為16200噸。此山由紫紅色礫岩、砂岩、凝類質砂岩等組成,地層形狀近於水平,因受水平擠壓,產生了東北和西北方向的兩組垂直裂縫(地質學上稱為節理),在風吹日曬和雨水沖刷的長期作用下,岩石沿著一系列垂直裂縫不斷崩落,殘留下來的部分便形成棒槌山。在棒槌山腰生有古桑一株,傳為我國今存最早的桑樹。凡到承德旅遊者,棒槌山可首先映入眼簾,故此山實為承德地區的天然標志。在山南不遠處,有一巨石,形如卧蛙,名為「蛤蟆石」,亦為承德名山之一。

象鼻山

又稱象山,位於廣西桂林市南灕江與陽江交匯處。沿江南下,遠望山形如同大象伸鼻飲水江中。又因其半枕灕江,一名枕水山。象鼻與象身形成的圓洞,名水月洞,江水貫流,可過小艇。山的北半有東西對穿「象眼」,名象眼岩。山頂平展,可沿登山盤曲山道而上。在水月洞內外,有歷代摩崖石刻,彌足珍貴。此山由石灰岩構成,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因長期在水的溶蝕作用下,局部蝕穿,形成象鼻狀的山。

火焰山

在新疆吐鰓番盆地中北部,古稱赤石山。東西長達100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平均海拔約500米。山上紅色砂岩構成,又處於素有「火洲」之稱的吐魯番盆地之中,在酷暑盛夏,強烈陽光照射在紅色砂岩上,反射的紅光猶如團團火焰,因以得名。明代神話小說《西遊記》描述孫悟空過火焰山斗鐵扇公主,即以此山為背景。

鳴沙山

古稱神沙山、沙角山,在甘肅省敦煌城南6公里。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高數十至百餘米。峰脊陡峭,勢如刀刃,實際為風成沙丘,東西橫亘,相連成為沙隴。在沙山中有一泓形如新月的清泉,叫月牙泉(見月牙泉條)。登山俯瞰,沙丘林立,清泉盪漾,殊饒情趣。遊人從山頂下滑,沙隨人體下墜,鳴聲不絕於耳。據史書記載,天氣晴朗之際,時聞山有絲竹管弦之音,猶如奏樂,故稱「沙嶺晴鳴」,為敦煌一景。又俗傳古代有大將率兵出征,兵馬在此宿營,一夕忽狂風驟起,黃沙蔽天,全軍為沙所覆,從此山內時聞鼓角之聲,故有鳴沙之名。實際沙山之鳴,原是大自然之傑作。這一帶的沙,主要由祁連山的變質岩經風化、侵蝕而成,後經風力搬運堆成沙丘,沙粒純凈,堅硬粗大,沙與沙之間空隙較大,沙粒一經移動、摩擦,就會自然發出聲音。再加上月牙泉附近為碗狀地形,聲音反射形成回聲,沙鳴之聲就更大了。還有一說,認為任一沙丘,在乾燥沙層之下均有密集而潮濕的沙民支,當人為或風吹使沙子沿斜坡流瀉時,沙層表面形成波浪紋,其振動力傳到下面的潮濕層,該層如同弦樂器的共鳴箱一樣,產生共鳴,因而發出較大的聲音。

日光岩

俗稱龍頭山,為福建省廈門市鼓浪嶼的最高峰,海拔90米。山形圓渾高聳,由花崗岩進行球狀風化而成。登上山頂,可鳥瞰廈門和鼓浪嶼全景,但見碧海環繞,漁舟點點,海灘流金,花木掩映,景色迷人,令人心曠神怡。若極目遠眺,則大擔、二擔等諸島,盡收眼底。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在此屯兵,操練水師,至今尚存山寨遺址。1962年,在岩麓建立了「鄭成功紀念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