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地質災害的人類活動有
① 下列地質災害的產生與人類活動有關的是
c
和開挖山體、破壞植被有關
② 哪些人類活動極易誘發地質災害
違反自然規律,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往往很容易誘發地質災害。這些人類活動主回要有以下幾種方式答:開挖坡腳:修建公路,鐵路,依山建房等。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業生產用水和排放,農業灌溉等。堆填載入:在斜坡上大量興建樓房,大量堆填土石、礦渣等。此外,劈山開礦的爆破,山坡上亂砍亂伐等,也容易誘發地質災害。
③ 地質災害有哪些
地質災害有:
1、地裂縫: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產生開裂,並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的裂縫的一種地質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區時,便可成為一種地質災害。
2、地面沉降: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局部的下降運動(或工程地質現象)。
3、泥石流: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是一種災害性的地質現象。
4、岩土膨脹:由於其在土體中雜亂分布的裂隙及反復脹縮變形造成強度衰減的特性,所以常常給人類的工程建築帶來嚴重破壞,造成許多地質災害。
5、水土流失:易於發生水土流失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是造成中國發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引發地質災害的人類活動有擴展閱讀:
1、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或人為作用,多數情況下是二者協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層比較強烈地破壞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的岩土體移動事件。
2、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或者災情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或者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其他部門或者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接到報告的,應當立即轉報當地人民政府。
3、地質災害發生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啟動並組織實施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將災情及其發展趨勢等信息報告上級人民政府。
4、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統一指揮和組織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工作。
④ 地質災害的人為原因和自然原因各是什麼
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地震、火山噴發、滑坡、泥石流。
地震和火山噴發,主要是專自然原屬因,內力作用的結果。地震是地下岩層斷裂而發生的,火山噴發是地下岩漿沿地殼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形成的。人類活動,比如修建水庫,也會誘發地震,一般震級很小。
滑坡和泥石流,自然因素是地表起伏大,降水多,植被覆蓋少;人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活動,破壞地表植被。等
⑤ 地質災害對人類的影響 跪求~~~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和人為誘發引起的地殼變形、位移及地表物質運動所產生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質現象。根據自然地質災害活動主體的物質狀態,可以把地質災害分為如下幾種類型:①固體活動災害:地震、地裂縫、構造斷裂等;②液體活動災害:火山等;③氣體活動災害:地氣災害。人為地質災害包括坑道冒水、地面沉降、濫伐森林引起的洪水泛濫、地表荒漠化等。
有資料表明,由於全球氣候異常變化,世界范圍內的降水、降雨量日漸增多,地質災害隱患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和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工程建設造成的地質性破壞越來越多。我國疆域遼闊,國土面積廣大,孕育地質災害的自然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多變,自然變異強烈,不同地區人類工程活動的性質和強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所形成的地質災害的類型、發育強度及危害大小也差異甚大,已成為世界上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之一。我國的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據統計,我國地質災害共有30種,主要有:
地震。地震是一種最嚴重的地質災害。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大部分省區都發生過6級以上的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使上百萬人口的工業重鎮,頃刻間成為一片廢墟,是20世紀全球破壞性最大的地震。
滑坡。又稱塌方、地滑。指斜坡上的岩體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它會破壞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農田、建築物和道路,造成人員傷亡。雲南是我國滑坡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1965年雲南祿勸滑坡死亡400多人;1986年東川鐵路支線大梨樹滑坡,使鐵路停運90天,損失1000萬元以上;1987年金沙江畔寧浪縣長坪滑坡,使金沙江水顏色變黑、水質污染至渡口市,流程達300多km。
泥石流。是山區爆發的特殊洪流,是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在水和重力的作用下,沿坡面或溝谷突然流動的現象。泥石流流動的全過程一般只有幾小時,短的只有幾分鍾,破壞力極強。1981年四川甘洛泥石流造成300多人死亡。今年4月9日晚8時,西藏波密縣貢鄉扎木龍山發生特大泥石流,在短時間內4.8億m3的泥石流以排山倒海之勢從海拔5520米的雪山傾瀉而下,形成一個長2500米,寬1500米,高180米的大壩,造成交通中斷,4000多名藏胞被困。
我國山區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加上人類的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的擴大,地表結構遭到嚴重破壞,使滑坡和泥石流成為一種分布較廣的自然災害。目前已查明我國共發育有較大的泥石流2000多處,崩塌3000多處,滑坡2000多處,中小規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多達數十萬處。全國有350多個縣的上萬個村莊、100餘座大型工廠、55座大型礦山、3000多公里鐵路線受到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嚴重威脅。
我國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肅、寧夏、新疆以外的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發現了岩溶塌陷災害。全國岩溶塌陷總數近3000處,塌陷坑3萬多個,塌陷面積300多km2。黑龍江、山西、安徽、江蘇、山東等則是礦山采空塌陷嚴重發育區。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20個省、自治區內共發生過采空塌陷180處以上,塌陷面積超過1000多km2。
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衡,地下水開采量集中,開采布局不合理,造成個別地區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質惡化甚至水源枯竭,出現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問題。上海、天津、江蘇、浙江、陝西等16個省、區、市的46個城市出現地面沉降問題。陝西、河北、山東、廣東、河南等17個省、區、市出現地裂縫400多處,1000多條。
據統計,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15種主要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達100多億元,約300—400人死亡;90年代中期以來,每年造成死亡的人數超過1000人,經濟損失高達200多億元,一些地區和縣(市)的地質災害已成為危害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引發這些地質災害除自然原因外,主要是人為因素。迄今為止,我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都與人為因素有關。
⑥ 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我國地質災害種類齊全,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管理司等,1998)。它們是:
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
2、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
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
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
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
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
9、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等;
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
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6)引發地質災害的人類活動有擴展閱讀:
在所有的地質災害中,除地震災害外,崩、滑、流災害是最為嚴重的,其以分布廣、災發性和破壞性強,具有隱蔽性及容易鏈狀成災為特點,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緩變型地質災害發展迅速,危害愈來愈大,成為令人擔憂的地質災害。
從「成災」的角度看,中國地質災害的區域變化具有比較明顯的方向性,即從西向東、從北向南、從內陸到沿海地質災害趨於嚴重。這是因為雖然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幾乎覆蓋了中國大陸的所有區域,但由於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使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顯著不同。
東部和南部地區,人類活動頻繁而又劇烈,區內人口稠密,城鎮及大型工礦企業、骨幹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則損失慘重,另一方面,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而西部北部地區,雖然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但大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壞程度相對較低。
調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業發達地區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正由自然動力型向人為動力型發展,由點狀向帶狀、樹枝狀、片狀發展。
⑦ 哪些人類活動的影響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
以下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容易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
(1)開挖坡腳:依山修建公迴路、鐵路、建房、建廠等答工程,常常開挖坡腳,使坡體下部失去支撐而發生下滑。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業生產用水和廢水的排放、農業灌溉等,均可能誘發滑坡。
(3)堆填載入:在斜坡上大量興建樓房、修建重型工廠、大量堆填土石、礦渣等,使斜坡支撐不了過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軟弱面下滑。
(4)劈山開礦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體受震動而松動,發生滑坡;在山坡上亂砍濫伐,使坡體失去保護,有利於雨水等水體的入滲而誘發滑坡;此外,如果上述的人類活動與天降大雨或暴雨,特別是久雨後再突降大雨等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結合,則就更容易促進滑坡的發生。
⑧ 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災害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人類工程活動無論是在深度上還是在廣度上都日益加劇,顯示出強大的威力。特別是對自然斜坡的不合理開挖,打破了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斜坡平衡狀態,造成斜坡變形失穩,已成為觸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調查區人類工程活動主要包括:農林牧業活動、城鎮與農村建設、道路工程建設、水利工程建設和礦產資源開發等。
黃土高原地區自古就有斬坡挖窯居住的習慣,雖然現在經濟條件有所改善,但是受地形條件制約,斬坡平基建宅、箍窯以及修建工程設施現象仍然不可避免(圖4-20)。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建設加快,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內,寶塔區三山夾兩川的狹窄城區成為調查區人口最為密集的地方,僅16km2的城區就分布有13萬常住人口和5萬外來及流動人口,人口密度高達1萬/km2以上。人口的過量增加,在客觀上加大了對居住用地的要求,土地資源日趨緊張,人們的居住場所呈現出向沖溝及附近更危險地帶擴展的趨勢,斬坡現象加劇。
在經濟建設方面,基礎建設大規模動用土方工程,已修建有高速公路一條,省道3條,區道5條,鄉道6條,村級道路297條,公路密度為45.2km/100km2。西(安)延(安)-延(安)神(木)鐵路全面開通;延安機場現已進行跑道改造,210 國道縱貫南北;黃陵-延安,延安-榆林,延安-安塞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通往鄰縣的公路全部進行了提級改造。靖邊-西安的天然氣輸氣管道橫貫全區。上述工程建設,都離不開大規模地動用土石方工程,難免對原本穩定的自然地質環境形成干擾和破壞,其作用強度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由此所觸發的地質災害也呈現增高的態勢。
圖4-20 人類工程活動改變斜坡原始坡度狀態示意圖
人類工程活動一般多選擇在較寬闊的河谷。黃土地層遭受地質時期的長期侵蝕,已形成坡度相對平緩的黃土梁或峁,尤其是全新世以來,地殼活動變緩,氣候乾旱少雨,谷坡經過地質歷史時期的各種侵蝕作用,應力釋放和調整亦基本完成,斜坡一般處於穩定或基本穩定狀態。在自然條件下,一般不會發生重大滑坡崩塌災害。人類工程活動,如削坡、載入等作用,將原有的平衡狀態打破,使斜坡產生卸荷、拉張和風化裂隙,在雨季易產生滑坡和崩塌地質災害。本次調查的新滑坡和崩塌災害,無一不與人類不合理的工程經濟活動有關。13處滑坡中有10處與削坡建窯建房有關,2處與公路鐵路建設有關,1處由水利工程引發;16個崩塌災害點,有9處是與建窯建房削坡過陡有關,7處與公路建設邊坡處理不當有關。人類不合理的工程經濟活動這一因素應當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圖4-21)。
圖4-21 不同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比例圖
1—削坡建窯建房;2—公路鐵路建設;3—水利工程建設
採用FLAC3D模擬軟體對黃土邊坡進行模擬,結果表明,在40m坡高條件下,30°和45°邊坡的強度折減在坡腳處最為顯著(圖4-22),從力學機制上也證明了,斬坡是觸發滑坡崩塌地質災害的直接因素。
圖4-22 30°(上)和45°(下)邊坡強度折減模擬圖
綜上,在地質災害諸多形成條件中,地質環境條件變化緩慢,人類工程活動和降雨則是最活躍的因素,二者的雙重作用是誘發地質災害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
⑨ 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評估區橫貫陝西中部地區,除在千陽、隴縣段穿越山區外,大部分管線沿社會經濟比較發達的關中平原敷設,沿途的人類工程活動程度較高,尤其是在西安、咸陽、渭南等主要城市,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對地質環境條件影響較大。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中引發地質災害的相關因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斜坡地帶的過度墾荒種植,引發斜坡失穩,加快了水土流失
由於人口增加,經濟活動頻繁,大面積的坡地開墾,破壞了坡面上原有的植被,表面裸露,增加了雨水的沖刷、入滲速度,加劇了水土流失。評估區西段的千陽谷地坡地面積較大,為當地重要的農耕區,谷地兩側雖有部分已退耕還林,但還有很大一部分坡地仍在耕種,受人為改造,坡體結構變形,穩定性降低,易產生滑坡、崩塌災害。
2.開辟宅基,挖掘窯洞,破壞了斜坡穩定性
因受自然條件及經濟狀況的限制,在黃土塬區人們沿溝谷兩側或塬邊居住時,部分是削坡開辟宅基地,部分是在垂直的黃土崖壁上挖掘窯洞,由於削切坡腳,使邊坡陡立,穩定性變差,為災害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3.築路修渠,改變了斜坡形態
近年來,公路拓寬改道、縣鄉公路建設方興未艾,農業灌溉設施建設也在不斷更新改造中,由此造成的塬邊、溝邊坡腳被挖,改變了斜坡形態,形成了許多高陡邊坡,加之護坡治理工作的滯後,容易引發新的地質災害。
4.河道挖砂,形成了新的高陡邊坡
河流階地底層埋藏著大量建築用砂卵石。管線經過的渭河、涇河、千河等都存在大量開挖建材用砂卵石現象,不僅河道形態被改造,而且造成階地兩側在採挖過程中邊坡穩定性降低,加劇河流對岸邊的侵蝕。
5.煤礦開采,形成采空區
寶雞市戚家坡煤礦位於千陽縣與隴縣交界處的戚家坡村,為掩埋式井田,開採煤層屬侏羅系延安組。原生產能力15萬噸/年,現增產到90萬噸/年。煤田開采位於千河以北的黃土梁峁區,在煤層埋藏較淺處已形成4個采空區,采空區內出現了局部塌陷和地裂縫。由於管線在該段從千河南岸經過,故煤礦采空區對管線敷設工程影響不大。
⑩ 人類活動所引發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違反自然規律,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往往很容易誘發地質災害。這些人類回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開挖答坡腳:修建公路,鐵路,依山建房等。
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業生產用水和排放,農業灌溉等。
堆填載入:在斜坡上大量興建樓房,大量堆填土石、礦渣等。
此外,劈山開礦的爆破,山坡上亂砍亂伐等,也容易誘發地質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