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環境數據官網
A. 我國地質信息服務現狀分析及展望
溫雪茹 劉 冰 李銀羅 翟國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摘 要 信息服務已成為 21 世紀各國地質工作的戰略重點。本文對我國地質信息服務體系現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不足,並且對我國將要建立的地質數據集群系統做出了展望,指出應當在實現一站式服務的前提下,實現六個方面的主要功能,包括:完整的地質信息資源目錄、豐富的網路在線資源、強大的信息加工處理和分析能力等。
關鍵詞 地質資料 地質信息 信息服務 集群化
1 引言
地質信息是地質工作的主要成果,是廣大地質工作者在基礎地質調查、礦產勘查、環境(災害)地質調查、海洋地質調查和地質科學研究過程中辛勤勞動的結晶,是對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及演化規律的認識和知識。地質信息是地質工作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是國土資源調查、規劃、管理、保護、合理利用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重要基礎信息資源,對於緩解資源約束、保障經濟發展、推進城鄉建設、開展國土整治、防治地質災害、改善人居環境等都具有重要的利用價值。
地質資料是地質信息的主體,指在地質工作中所形成的以文字、數據、符號、圖形、圖像、聲音等方式記載的紙介質、存儲介質,以及岩心、標本、樣品、光薄片等相關實物。地質資料是對地質工作過程及成果的記錄,具體包括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圖書期刊、實物地質資料和資料庫等。
地質信息服務是主要以地質數據、信息和知識的提供與傳播、地質信息處理以及提供軟體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信息服務[1]。進入 21 世紀以來,信息服務已成為各國地質工作的戰略重點[2]。
目前全國地質資料館、各省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六大地調中心和各省地調院以及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國地質圖書館等單位構成了中國地質信息服務提供者的主體[3]。2011 年全國部、省兩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的資源總量達 40.3 萬種[4],中國地質圖書館國內外地學文獻資源量為 60 萬卷(冊),全國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庫存岩心長度150745米,標本10992塊(數據來源於中國地質圖書館、中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網站)。目前我國地質信息服務現狀是傳統與現代並存、以傳統為主的方式;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資源分散、數字化比例小、共享程度低、信息產品深度加工不夠等方面。因而,中國地質調查局於 2010 年 3 月 1 日在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要加強「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就是通過構建共享機制、搭建共享平台,匯集、整理、挖掘地質資料信息產品,延伸產品鏈,提供服務集中度,提高服務規模效益的過程[4],將實現領域內應用層面的互通互聯、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
2 地質信息服務方式
2.1 傳統服務方式
傳統方式表現為借閱人到館藏機構獲取資料的模式。借閱人通過目錄檢索或者卡片檢索,查詢到所需資料後,需要到館藏機構提取紙質資料閱覽或復印或拷貝電子數據。網路目錄檢索和電子閱覽室,在借閱過程中能夠起一定的輔助作用,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模式。在傳統信息服務方式中,信息服務提供者各自開展服務。客戶為解決一個問題,常常需要從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提供者處分別獲得所需服務[5]。
2.2 現代服務方式
現代服務方式主要應用 WEBGIS、網格、資料庫等先進技術,使用戶能夠便利地獲取地質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提供服務、信息處理服務、軟體提供服務,以及基於知識的咨詢服務等。它的主要特點是用戶通過運行在互聯網上的系統,即可在任何位置上快速實現對所需信息的查找、瀏覽、評價、獲取和利用,並不需要關心信息的存放位置。
2.2.1 集成的信息產品服務
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十五」初期開始實施我國基礎地學資料庫體系建設計劃。該體系包括基礎地學資料庫和綜合成果資料庫兩大部分,共 30 余個資料庫,主要包括[6]:
(1)區域地質圖資料庫
全國 1∶5 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 1∶20 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 1∶25 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 1∶50 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 1∶250 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 1∶500 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2)區域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全國1∶5萬重點城市及經濟開發區水工環綜合地質資料庫,全國1∶20萬數字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 1∶600 萬水工環地質圖資料庫,全國小比例尺數字水工環空間資料庫,地下水資源動態監測資料庫。
(3)基礎地質數據資料庫
中國地層資料庫,全國 1∶20 萬自然重砂資料庫,全國同位素地質測年資料庫,全國岩石資料庫(試建庫)。
(4)全國礦產地資料庫
原地礦系統礦產地資料庫,全國地質工業行業礦產地資料庫,中國鉻鎳(銅)鈷鉑(族)礦產地資料庫(在建)。
(5)全國鑽孔地質資料庫(試建庫)
(6)全國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資料庫
全國 1∶500 萬航磁資料庫,全國 1∶100 萬航次資料庫,全國區域重力資料庫,全國電勘查資料庫,地質調查地球物理測井資料庫系統(試建庫),全國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庫,全國資源衛星遙感影像資料庫,全國 1∶25 萬標准圖幅衛星影像資料庫,全國物性資料庫(試建庫)。
(7)海洋地質資料庫
我國 1∶100 萬海洋地質資料庫、我國海洋地球物理數據集。
(8)地質資料資料庫
全國地質資料館館藏資料目錄資料庫,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目錄檢索資料庫,地學圖書期刊類文獻標題和摘要的網路資料庫,地質調查與科技信息資料庫。
(9)工作部署與綜合成果資料庫
地質調查專題圖資料庫(全國及大區各專業不同比例尺地質調查工作部署與工作程度數據),全國地質工作程度資料庫,地學資料庫元資料庫。
10 余個國家級已建資料庫通過運行維護管理,初步依照國家相關法規開展了社會化服務利用。數據發布方式分為在線和離線兩種。中國地質調查局網站以中英文兩種語言發布了元數據。據 2003 年 6 月至2005 年 6 月間不完全統計,地調局提供各類數據總量接近 100GB[7]。
2.2.2 網路在線信息獲取服務
(1)中國地質圖書館網站(http://www.cgl.org.cn/)提供 10 余個大型地學文獻資料庫的在線瀏覽下載服務,提供館藏圖書的目錄檢索服務,館藏圖書尚沒有提供在線瀏覽服務,尚處於數字化積累階段。
(2)全國地質資料館網站(http://www.ngac.cn/)提供館藏地質資料目錄檢索服務,部分資料的在線瀏覽與下載服務、部分地學資料庫的元數據提供服務。
(3)中國地質調查信息網站(http://www.gsigrid.cgs.gov.cn/),提供地質數據信息和應用軟體共享服務,主辦方是中國地質調查局,運行由局發展中心承擔,支撐項目為國家「863」計劃課題「資源環境應用網格構建」;
(4)國土資源科學數據共享網站(http://www.geoscience.cn/),提供地質數據信息服務,主辦方是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運行由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承擔,支撐項目為「國土資源科學數據中心建設」。
2.2.3 信息加工分析服務
中國地質調查信息網路提供了以下應用軟體共享服務:①水質評價服務,面向不同類型的用戶,提供水質評價的信息服務和軟體共享服務;②地下水水位預測,利用動態觀測數據,預測指定區域未來水位的變化情況;③網路環境下成礦信息提取與綜合:使用證據權方法完成網路礦產綜合評價過程;④常規計算方法的固體礦產資源評價方法軟體共享服務。
2.2.4 專業軟體提供服務
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研發的數字地質調查系統,是貫穿整個地質礦產資源調查完整全過程的軟體,涵蓋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礦體模擬、品位估計、資源儲量估算、礦山開采系統優化等內容,實現了地質填圖、固體礦產勘查的全數字化過程。該軟體系統由四大子系統構成:數字地質填圖系統、探礦工程數據編錄系統、數字地質調查信息綜合平台、資源儲量估算與礦體三維建模信息系統。
3 存在的不足
我國地質信息服務總體來說,雖然有了一定數量的數據資源,但是比較分散,沒有形成完整的服務體系;有關服務的政策和機制不健全,尤其是缺乏公開服務的管理辦法,責權利不統一。
3.1 集群化程度低
目前,我國地質信息產品不少,國家投資也比較大,但是一個資料庫一個服務系統,沒有完整的產品目錄,多重注冊情況嚴重,不能滿足用戶的一站式需求。
3.2 網路在線數據量少
目前,我國地質資料數字化比例較低。截至 2011 年底,全國各省(區、市)累計完成成果地質資料數字化總量 23.9 萬種,數字化比例約 59%,其中全國地質資料館累計完成近 6 萬種地質資料數字化,數字化率 48%[4]。此為成果地質資料數字化情況。原始地質資料的數字化還未全面啟動。信息資源的擁有量和能夠提供在線服務的信息量也極不匹配,截至2010年,全國地質資料館累計提供網路瀏覽資料14274種,當年館藏總量為 11 萬種[8],提供在線服務的比例為 13%。
因此,造成網路在線數據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地質信息的數據積累不足;二是地質資料的保密是一個瓶頸,需積極推進地質圖地理要素非涉密化處理;三是政策機制不健全,公益性不夠。
3.3 地質資料獲取費用高
雖然我國的定價原則已經確定,但到現在也沒有確定的公開的地質信息與信息服務詳細的分類價格,這造成很多數據的服務受到限制,並且各地的收費不一致,有的收費偏高。
4 展望
地質信息服務應當在數據一體化管理和共享平台下,按照統一標准和存儲規范,形成邏輯上統一、物理上分布的國家地質數據集群系統。集群系統應當在實現一站式服務的前提下包含以下主要功能:
(1)完整的地質信息資源目錄。
建立全國范圍內完整的地質資源檢索目錄,一方麵包含地質資料和圖書文獻,另一方麵包含各級館藏機構和地勘科研單位長期以來積累的地質信息資源。在發達國家,USGS、GSC、BGS、GA 等都提供了完整的各類地學信息的目錄查詢檢索系統,幫助用戶快速便捷地檢索到所需信息和數據。
(2)豐富的網路在線資源。
在發達國家,由於在線資源極為豐富,其地質信息網站的訪問也十分活躍。以美國 USGS 為例,2005 年平均每月成功的服務請求達 2400 萬次,經網上傳輸的數據量達 180 多 G。5 年間訪問 USGS 網站的次數約 76260 萬次,是在大約相同的時間內訪問全國地質資料館 CGS 網站次數的 600 倍[3]。在對地質資料信息網路獲取率調查中,加拿大用戶可以通過網路獲取 29%的數據,美國可以獲取 27%,澳大利亞可以獲取 8.5%[5]。
我國地質資料解密工作研究,已部署在「十二五」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綜合研究中,為今後地質資料的在線服務提供了基礎。
(3)強大的信息加工、處理和分析能力。
中國地質調查信息網路在這方面作出了示範。應用網格技術編制軟體對地質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將在某些方面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網路技術最直觀的優點之一便是超強的計算能力,它能夠把一個集群的計算機連成一個局域型網路,形成一台超級計算機,大大提高計算效率。原先在單一 PC 上運行需要花費幾個月時間完成的計算,在網格中運行一兩天就能夠完成。
(4)應用軟體服務。
提供各種高性能的專業工具軟體服務。
(5)敏感信息的實時發布。
天氣預報、台風、地震波觀測數據的實時發布,以及通過專用系統發布地震、海嘯、火山噴發、台風龍卷風等自然災害預警信息。
(6)提供科學咨詢、決策分析、科普宣傳與教育培訓等服務。
5 結語
2009 年,中國地調局開展了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化產業化研究,包括「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化產業化理論」「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體系建設」「地質資料信息共享與服務平台建設」等 13 個專題的研究工作。國土資源部確定在上海、山東、湖南、湖北、安徽和青海 6 省市進行試點工作[9]。在這些工作部署中,我們看到了我國地質信息服務的光輝前景。
參 考 文 獻
[1] 國土資源部 . 國土資源部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EB]. http://www.gov. cn/gzdt/2009- 09/18/content_1420534. htm,2009.
[2] 姜作勤 . 地質工作信息化的若干問題 [J]. 地質通報,2004,23(9/10):839 ~ 845.
[3] 尚武等 . 中國地質信息服務體系的現狀、差距及對策 [J]. 中國地質,2007 Vol.34,No.4:730 ~ 735.
[4] 國土資源部 2012 年 05 月 14 日通知公告:2011 年度全國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情況 .
[5] 姚華軍等 .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和產業化的研究 [J].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9/09:4 ~ 7.
[6] 姜作勤,馬智民,楊東來等 . 地質信息服務體系框架研究 [J]. 中國地質,2007,34(1):173 ~ 178.
[7] 中國地質調查局年鑒 . 2003,2004.
[8] 國土資源部 2011 年 4 月 14 日通知公告:2010 年度全國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情況 .
[9] 國土資源部通報第 14 期 . 2009 年度全國地質資料管理情況 .
B. 地質專業知識服務系統是哪裡開發的數據全面么
是中國工程院主導建設的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下地質專業分中心服務網站,由中國回地質圖書館、自答然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聯合建設。
看單位級別你就能看出,這套系統的數據應該是非常全面的,我查資料的時候用過這套系統,國內數據基本很全,而且還有一部分國外的數據,作為非頂尖研究來說基本夠用了。
C. 環境地質調查
根據區域發展需求與重大地質環境問題防治需要,在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城市地質調查、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全球變化地質響應與二氧化碳儲存研究、農產品主產區土壤地球化學調查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隨著一批重要經濟區先後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駛入快車道。在環渤海灣環境地質調查先行探索的基礎上,2008年啟動了長江三角洲、海峽西岸、珠江三角洲、北部灣、長江中游(包括武漢城市圈、長株潭、昌九工業走廊等)等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綜合調查;2010年啟動了中原城市群、關中盆地城市群、重慶都市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2011年啟動了長吉圖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2012年啟動了中原-冀中南城市群地質環境綜合調查;2013年啟動了成渝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引導和拉動下,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不斷加大地方財政投入,與中國地質調查局合作共同推進重要經濟區與城市群的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按照「區域上開展1∶25萬系列編圖,重點地區開展1∶5萬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針對重大問題開展專題研究,建立地質環境監測網及信息化服務平台」的總體思路推進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在1∶25萬調查與編圖、1∶5萬調查、城市地質調查、地質環境問題專題研究、信息平台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為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國土空間布局優化、新型城鎮化建設、產業結構調整、資源優化配置以及重大工程建設等提供了重要地學基礎資料。
城市地質調查取得了較大進展。2003~2008年,國土資源部與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地方合作開展完成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廣州等6個特大城市立體地質調查,系統建立了地下三維地質結構,全面評價城市地質環境容量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適宜性,實現多源、海量、異構地學數據的集群化管理,建立三維可視化城市地質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便捷的地質信息服務。2004~2009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開展了全國287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9個地州盟所在地縣級城市(共計306個城市)環境地質摸底性調查,查明了主要城市群和城市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為推進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奠定了基礎。
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典型礦集區動態調查。2000~2005年,完成了全國以省(區、市)為單元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首次系統地對我國所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進行了摸底調查,共調查礦山113149個,調查礦山面積581.9×104hm2,基本摸清了我國礦山環境的現狀,系統總結了不同區域環境地質背景和不同礦類開發所引發的環境地質問題的類型、特徵及其危害,分析了我國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產生的主導因素,為政府部門今後實施礦山地質環境管理提供重要基礎數據。對晉陝內蒙古陝北煤炭資源開發區、晉陝內蒙古東勝—准格爾能源基地、遼寧阜新煤礦區、吉林遼源煤礦區、陝西潼關金礦區等主要礦產資源集中開發區地質環境問題進行了詳細調查,對湘東南有色金屬和煤炭礦區、膠東半島金礦區、冀東唐山煤炭礦區等典型礦區礦山地質環境變化進行了動態分析。近年來,選取山西太原東西山煤炭集中開采區、貴州省納雍縣北部煤炭建材礦區、陝西潼關金礦區、隴南有色金屬集中開采區等典型礦產資源集中開采區和礦山開展了動態調查,通過礦區1∶5萬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對礦山環境動態變化情況進行了初步分析。
應對氣候變化推進了全球變化地質響應與二氧化碳儲存研究。2010年以來,開展了全球變化地質記錄研究、地質碳匯潛力研究、二氧化碳地處儲存潛力評價與示範。以更新世晚期以來氣候變化的精細記錄為研究對象,開展了全球氣候變化重點時段地質記錄研究,深入了解更新世晚期末次間冰期以來不同尺度氣候變化的周期性及突發氣候事件序列,揭示了氣候變化長期趨勢中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作用。通過研究岩溶、土壤和礦物等的地質作用下的碳匯機制,對我國地質碳匯潛力進行了調查評價。在評價主要沉積盆地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與適宜性基礎上,編制了全國1∶500萬評價圖系和主要盆地評價圖集,圈定出一批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目標靶區;構建了深部鹹水層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工程選址、場地勘查與評價技術方法;與神華集團合作,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功實施了我國首個深部鹹水層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範工程。
服務農業發展實施了主要農產品主產區土壤地球化學調查。推進了中東部主要農耕區多目標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系統獲得了土壤中包括氮、磷、鉀、硒等有益元素和鎘、汞、鉛等重金屬在內的54項元素指標的含量及分布規律,查明了中東部主要農耕區土地質量狀況,把握了土壤污染區域、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為我國土地規劃、土地整治和基本農田保護、土地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管護提供了重要基礎數據。近幾年選擇長江三角洲Cd、Hg等重金屬元素的重點污染地區及農耕區土壤Hg異常區,開展了生態地球化學評價與監測預警試點研究。
根據國土資源規劃需要開展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根據區域資源環境空間分布、地區差異條件和區域協調發展目標,建立了四大資源(土地、礦產、水、海洋)、四大環境(地質環境、生態環境、水環境、氣候環境)為主體的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完成了全國資源環境綜合分區圖和分區表的編制。開展了四種重要資源單要素、四種重要環境單要素評價和資源型、生態型、城市群等三種類型區的研究與評價。推進了關中—天水、北部灣、長株潭、中原城市群等4個重點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
D.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E.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系統功能與實現
鄭嘯 章浩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摘要 隨著硬體設備和無線網路的快速發展,移動互聯網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普及率和使用的便捷性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地學作為一個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學科,除了對傳統互聯網的強烈依賴,對移動互聯網的依賴程度也在逐年遞增。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手機客戶端實現了公開版館藏資料的查詢、瀏覽、收藏和訂購,支持離線數據包使用戶即使在野外無網路和手機信號覆蓋區依然可以使用。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手機客戶端拓展了地質資料的服務途徑,提高了地質資料利用的便捷性,讓用戶能夠隨時隨地查閱地質資料信息。
關鍵詞 地質資料 智能設備 移動客戶端
0 引言
自2010年以來,個人移動智能終端(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硬體設備和無線網路得到了飛速發展,目前主要包括了蘋果公司的iPhone、iPad系列、基於谷歌安卓系統以及基於微軟Windows Phone系統的智能終端產品。由於移動智能設備具有很好的便攜性,移動互聯網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普及率和使用的便捷性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全國地質資料館網站在已有網站和數據基礎的支持下,通過移動互聯網,推出地質資料手機客戶端,實現以在線或離線方式進行資料檢索、詳情瀏覽、在線訂閱等主要功能,方便用戶查詢和訂購地質資料。
1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簡介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軟體是一款運行於個人移動智能終端(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能夠提供一些常用的資料檢索、信息查詢等功能的軟體系統(圖1)。目前該客戶端的安卓版本和IOS版本均已完成開發並且正式上線。
安卓版本的軟體最終發布為可用APK安裝包,適配主流安卓設備;IOS版本最終發布可用IPA安裝包並且發布到APP store中國區,軟體包適配IOS 5.0以後所有版本,適用於iPhone App和iPad APP;安卓版本和IOS版本數據支持本地化、加密,並且提供定時增量更新功能。
客戶端採用比較流行的三欄功能區分布(圖2),左功能區一般為用戶相關功能;右功能區一般放置和系統相關的功能;中間為常規區域,主要用於功能和數據展示。
地質資料查詢功能的一大亮點就是在沒有任何手機信號和無線網路的條件下依然可以進行資料查詢,客戶端提供了離線數據更新功能,讓用戶在沒有網路和信號的時候依然可以使用查詢,適用於野外或者井下探查的地質工作者。當服務端有新的數據更新時,用戶可以先檢查是否有新的離線數據存在,如果有新的離線數據,用戶可以選擇把新增的數據下載到本地使用。用戶在後台添加新的資料後,用戶可以主動將線上未同步的數據更新到系統內;此外,用戶可以收藏感興趣的資料以方便隨後查閱,或者在客戶端提交資料訂購需求,提交的訂購會在後台內由資料館的管理員處理。軟體支持模糊查詢,用戶可以輸入多個以空格分隔的關鍵詞進行查詢(圖3左),此外,用戶還可以進入高級搜索頁面;所包含的全部關鍵性數據都可以作為篩選數據,可供查詢的信息包括題名、資料分類、工作程度、日期范圍等(圖3右)。
圖1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的主要功能與結構
圖2 客戶端三欄功能區界面
對於查詢結果的呈現如圖4左所示,查詢結果默認會載入前20個資料,當向下滑動的時候,系統會自動根據滑動條的位置載入新的資料,每次載入20條。當用戶在使用網路並且網路非常緩慢或者本地數據查詢出現慢查詢的時候,最慢時間可能需要5s,超過5s的查詢會被當作沒有查詢到數據而中斷。點擊標題或者列表中的詳細按鈕可以進入文檔詳情頁面(圖4右),資料詳情頁面分為標題、功能按鈕和詳情信息。用戶可以選擇喜歡的文檔進行收藏,或者提交訂購需求說明。
圖3 客戶端查詢功能界面
圖4 客戶端查詢結果界面
移動客戶端對登錄和非登錄用戶都可以使用查詢結果,但是收藏資料和訂購資料等相關功能就需要用戶登錄。用戶登錄和注冊均需要使用手機號碼作為唯一憑證,為了更好地為用戶服務,用戶需實名注冊。當用戶需要訂購資料時默認使用用戶注冊的手機號碼,用戶可以輸入對資料的訂購需求。訂購提交到後台後可以由資料館管理員進行處理。
2 系統實現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的實現,要求館藏資料允許公開的部分可以在客戶端內進行查詢、瀏覽、收藏和訂購;用戶可以注冊、登錄並且管理自己的賬戶;數字資料默認使用本地加密資料庫並且允許用戶在有網路的環境下使用線上最新的數據或者進行軟體包內的數據更新;同時,根據移動互聯網中客戶端軟體更新換代極快的特點,系統內置軟體更新。基於以上的要求,系統的主要技術目標是:地質資料目錄及信息的數字化、移動化、便捷化,隨時隨地獲取資料信息,操作簡便。
在客戶端的設計上,在UE基礎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軟體採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有:ASIHttpRequest 網路庫,支持斷點續傳,GCD 高效管理多線程操作,用底層的CATransition實現更好的動畫效果,繪制CALayer來實現更精美的自定義UI、Objective-C、Android SDK、斷點續傳、Block GCD、CATransition和本地SQLite數據源和數據流。用戶基本上只需要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動幾下就可以實現查詢、訂購和收藏等操作;界面簡單,基本上無須輸入。
後台採用HTML、Css和jQuery製作,服務端採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有:全文檢索和中文自動分詞、基於HTTP協議的RESTFUL APIs並且兼容所有移動設備、Memcache緩存和高性能資料庫。數據格式簡單,後期更新方便。
整體技術架構如圖5所示。其中客戶端(包括IOS APP和Android APP)都將通過Rest Apis和Servers端進行數據交互,數據和數據傳輸過程中使用雙向加密。
圖5 整體技術架構
為了提升用戶體驗,降低伺服器端壓力,根據當前資料庫更新較少的特點,使用離線數據和增量更新的方式。默認使用離線數據包,離線數據包包含默認的文檔數據並且直接打包入客戶端,如果本地存在數據包則默認使用本地數據源,否則使用在線數據。同時部署在線的API介面,保證在沒有離線數據時客戶端仍可用,當前GPRS和3 G網路足夠支撐客戶端對數據查詢的需求。對於可能存在的新數據或者更新數據,可以進行增量更新。離線數據和增量更新通過離線數據引擎實現。
3 結語
當前政務、教育和公益行業,提供Web、APP一體化服務必將成為趨勢,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的實現,是全國地質資料館在移動互聯網的嘗試,對地質資料在移動互聯網的推廣進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該系統方便快捷,支持離線數據,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使用,方便用戶隨時隨地查詢檢索,擴展了全國地質資料館的服務方式,也增加了全國地質資料館的用戶數量。
鑒於全國地質資料館首次開展移動客戶端服務,開發時間和資源有限,未來本系統將繼續改善,以提供更好的服務。
F. 地質圖空間數據在線服務:網路版地質圖
張寶林1胡雄偉2
(1.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2.中國標准化研究院,北京100037)
摘要 網路版地質圖是互聯網環境下地質圖空間數據應用服務一種新形式,是地質圖的服務產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提供快速瀏覽、定位服務;②多比例尺無縫放大/縮小顯示服務;③提供地理、地質屬性的快速查詢、檢索和顯示服務;④提供編輯、加工服務;⑤提供定製、訂購服務等類型。地質圖空間數據服務是一種綜合性數據服務,涉及WEBGIS技術、IMS(互聯網地圖服務)技術、WEB服務技術和資料庫等多項技術。基於MAPGIS7.0IMS搜索引擎開發的網路地質圖服務軟體(GeoMIS),已經在全國地質資料館網站運行,提供了初步的地質圖瀏覽查詢服務。
關鍵詞 數據服務;WEBGIS;地質圖空間數據;網路地質圖
1 引言
互聯網(尤其是寬頻網)的普及,改變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和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式,擴大了科研成果的應用領域和范圍。互聯網已經成為了包括專業技術人員在內的廣大社會公眾獲取科學技術信息、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對包括地質圖在內的基礎地質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大,地質圖被廣泛應用於城市建設、環境調查、農業、能源、工程、旅遊等領域。
藉助於互聯網技術,尤其是被大家熟悉和廣泛接受的Google Earth方式,通過互聯網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地質圖服務,滿足社會各界對基礎地學信息的需求,尤其是社會公眾對地質圖件的需求,是地質學家和地學信息工作者的責任和歷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
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質調查局已經把通過互聯網向公眾提供地學信息服務作為地質調查機構的一項重要職責。USGS網站提供了豐富的地圖查詢服務,英國地質調查局和加拿大地質調查局開發了面向地質學家的專業編圖系統(WEB Mapping),用戶可以對地圖空間屬性進行選擇、提取、顯示、疊加等操作,實現在線動態編圖。
為了提高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學空間數據的在線服務的水平,我們在地質圖空間數據在線服務方面作了初步嘗試,開發了「網路地質圖服務系統」(GeoMIS,GeoMap Internet Service),在全國地質資料館網站提供了在線試運行服務,同時對網路地質圖內容、形式以及相關技術進行了初步的討論。
2 網路地質圖:概念及特點
地質圖作為地質信息的綜合載體,地質編圖是一項專業性、時效性、學術性非常強的復雜綜合研究工作。區域地質學家在地質圖編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內容組織、圖飾表達、出版發行等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標准規范。地質圖件都是二維平面圖,受圖面負擔的限制,地質圖圖面所能承載的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只能通過地質圖說明書以及其他補充圖件的形式予以補充和註解說明。
GIS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地質圖編圖、制圖和數據管理的技術水平,減小了傳統編圖的工作量,逐步實現了編圖、數據管理的規范化。
傳統地質圖和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在推廣應用方面受到了地理信息管理規定等限制。大量地質圖無法提供公眾服務,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主要直接用戶還是GIS技術人員,地質學家和公眾需要藉助於GIS軟體人員的幫助才能查詢編輯和利用相關的信息和數據。從面向服務應用、擴大地質圖數據服務領域角度出發,尤其是通過互聯網技術提供地質學家和普通公眾能夠直接使用便捷有效的地質圖數據服務的角度考慮,我們認為開發網路(版)地質圖有利於改善地質圖的公眾服務。
網路版地質圖以滿足廣大的地學/非地學專業以及社會公眾通過互聯網獲取地質圖服務的需求為目的,是一種地質圖的一種新表現形式,是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應用服務產品,兼有傳統紙質地質圖和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優點。
(1)既符合傳統的閱讀習慣,又適合於互聯網環境下的操作瀏覽習慣。
(2)能夠快速在互聯網環境發布,提供無縫放大/縮小、漫遊、瀏覽、查詢服務。
(3)具有多樣化數據組織方式,包含豐富圖形(矢量)、屬性等地質信息,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例如,可以將地質圖說明書內容放到屬性資料庫中,並與圖面屬性關聯,用戶在瀏覽圖面時就可以直接查閱諸如采樣點的描述、標本照片、各種地質現象的描述說明等信息。
(4)具有多樣化的表現方式,可以方便地展現多元、多比例尺、多層地質、地理等信息。
(5)可以提供深層次的信息提取、編輯與加工功能。
地質編圖不但是一個基礎地學信息綜合研究整理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基礎地學信息服務產品加工和服務的過程。我們需要把服務的思想貫徹到編圖的整個過程,在保證圖件科學性、准確性的基礎上,考慮不同的用戶群和不同應用的需求,豐富應用服務內容和表達方式,尤其是面向非地質專業的內容。因此,整個編圖過程可以成為一個地質圖系列產品的生產過程,網路地質圖是該過程的一個產物。
網路版地質圖是一種公開版地質圖。通過疊加DEM或公開航/衛片數據編制2.5維或3維地質圖,可以解決目前因地理空間信息涉密而導致地質圖無法公開推廣利用的難題。
網路地質圖的發行可以縮短地質圖出版發行的周期、降低成本、擴大應用領域,大大提高地質工作的科學、社會和經濟效益。
全國地質資料館網站發布了全國地質圖(1:500萬,1:250萬)、分省及重要成礦帶地質圖的網路版,作了多比例尺地質圖空間數據的在線瀏覽、查詢等服務的初步嘗試,對於內容、形式等方面有待於深入研究。
3 在線空間數據服務及實現
OGC對WEB地圖服務(WMS)作了嚴格而詳細的規定,並建立了相應的服務標准或規范。IMS技術的進步使得地質圖空間數據在線服務成為現實可能。Google Earth的推出是對GIS在線服務的推動和促進,成為被廣大用戶所接受的在線地圖服務的一種規范化服務模式。普通用戶更關心的是地質圖空間數據服務網站可以獲得的具體服務業務,包括以下基本服務和專業服務兩個方面:
基本服務內容包括:①瀏覽服務:提供圖件瀏覽、放大/縮小、區域漫遊、圖層選擇、疊加顯示等操作功能。除了圖形瀏覽外,還包括地質圖關聯空間屬性和地質屬性查閱、瀏覽。瀏覽服務可以是以矢量方式提供(WEBGIS),也可以是以柵格圖像形式,提供快速瀏覽。②查詢服務:提供地理信息和地質屬性的查詢功能,按照查詢方式,可以是關鍵詞查詢、圖形化選擇查詢(矩形、圓形、線形、多邊形)查詢。查詢結果的顯示以及示蹤。
專業服務內容包括:①定製加工服務:用戶可以選擇特定區域向伺服器定製相關的圖件或數據;②動態編輯服務:用戶可以選擇數據集、圖層、特定的屬性進行顯示、編輯,形成新的圖件;③數據轉換、加工和互操作服務:提供不同格式數據的轉換、加工和交換服務。專業服務是一種面向專業用戶的深層次的數據服務。
網路版地質圖的開發除了涉及地質編圖和空間資料庫建設所需的相關技術外,還需要有一個能夠表示地質圖空間數據豐富內容的瀏覽服務系統,以便用戶能夠獲得必要的服務,涉及WEBGIS、IMS技術、ajiax、WEB服務等技術。採用MAPGIS 7.0 IMS搜索引擎技術開發了地質圖服務系統(GeoMIS,GeoMap Internet Service)已經在全國地質資料館網站提供試運行服務,其系統功能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地質圖在線服務系統結構示意圖
4 結論
網路版地質圖是一種地質圖應用服務產品的新形式,是實現地質圖空間數據在線服務的一種新途徑。網路地質圖的編制和開發有助於擴大作為重要地學信息載體—地質圖的推廣應用,提高地質調查和地學研究成果的社會化服務水平,擴大服務領域。網路版地質圖的內容、格式和標准規范有待於深入探討研究。
G.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簡稱水環所)始建於1956年,是全國唯一專門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是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和地下水資源評價的科技支撐單位和技術發展核心,是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專業編圖中心。
「973」項目啟動會上為特聘專家頒發聘書
2009年承擔地質調查工作項目11項、地質調查工作內容1項,在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4項、973項目1項所屬課題2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課題4項、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項、國土資源部百人計劃項目2項、國土資源大調查安排的科研項目1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6項、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開放實驗室專項2項。獲批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1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華北平原地下水演變機制與調控」喜獲科技部立項並啟動,所長石建省研究員擔任項目首席科學家,總經費4500萬元。
所長兼黨委副書記石建省(中)、副所長張發旺(右一)、副所長張永波(左一)
2009年,水環所獲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省部級二等獎2項,榮獲首屆全國地源熱泵行業評選活動「2009年度系統地質勘察優秀企業」稱號。全年科研人員發表SCI、EI檢索論文3篇,各種科技期刊和學術會議上共發表論文98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90篇,出版專著4部。
2009年科研成果
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綜合評價及專題研究: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石建省研究員,主要成員包括張發旺、張翼龍、王貴玲、陳宗宇、張光輝、張永波、劉少玉等。項目闡明了我國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系統的演化趨勢;劃分了該區地下水系統,對比了華北平原、東北平原、西北內陸盆地地下水系統間的差異性。提出了地下水功能評價方法,首次建立了北方地區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並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的功能評價與區劃。系統總結了北方各平原(盆地)地下水數值模擬方法、應用狀況以及模型建立條件;建成了基於大型資料庫的地下水資源數據共享與動態評價平台,整合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實體資料庫,實現了動態評價服務。重新評價了我國北方各主要地下水盆地的地下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潛力,系統分析了地下水資源變化的影響因素和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開采程度的差異。
地下水動態評價平台
中國地下水系統劃分
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與評價:該項目為地質調查計劃項目,項目負責人為張兆吉,主要參加人員包括費宇紅、錢永、李亞松、王昭、陳京生、張鳳娥等。通過對地下水污染的調查、采樣和測試技術的詳盡研究,研製了采樣設備,建立了有機污染分析測試體系,提出了新的評價方法。通過對華北平原區14萬km2開展的1:25萬和對重點地下水污染區開展的1:5萬地下水污染調查發現:不用任何處理直接可以飲用的地下水(I—Ⅲ類)佔36.49%,經適當處理可以飲用的地下水(Ⅳ類)佔24.25%,有39.26%的地下水(V類)需經專門處理後才可利用。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特點:①污染檢出指標多、超標少;②多為點狀污染,分布廣,多集中在城市周邊和重化工開發區及影響帶范圍內;③以淺層地下水污染為主。項目成果入選中國地質學會2009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野外現場測試水樣
全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項目:屬於地質大調查項目,負責人為劉長禮研究員,參加人員有侯宏冰、張禮中、張雲等。項目完成了浙江、雲南、四川、甘肅等15省區196個地級以上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建立了188個城市地質環境資料庫,為177個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及汶川災區災後重建提供了地質依據。項目組查明152個城市地質災害特徵與發展趨勢,為78個城市地質災害防治、49個城市地下水保護與污染治理、13個城市地下熱水開發利用、17個城市建築地基適宜性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對策建議,為75個城市論證了後備地下水資源208處,為17個城市未來垃圾的填埋處置初選了26個場地,編制了中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圖集、各類圖件共2168張。
中國地質環境分區與城市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圖
項目成果
珠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孫繼朝研究員,主要成員有荊繼紅、黃冠星、劉景濤、陳璽、張玉璽、王金翠、向小平等。項目探索了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工作流程、技術方法、編圖內容,完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編制了具有創新性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系列圖件。自主研發了定深取樣設備並獲得國家專利,創新性地提出了「層次階梯」地下水污染評價方法,為該地區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資源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應用平台,也為我國其他類似地區開展地下水污染調查提供了經驗和示範。計劃項目和專題研究成果均被評審為優秀,這是我國首次完成的區域性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成果。
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王貴玲研究員,成員包括藺文靜、陳德華、劉志明、陳浩、張薇、楊會峰等。項目收集匯總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地熱井、溫泉開發利用資料,修編了「中國地熱資源利用現狀圖」、「中國地熱資源分布圖」等圖件,編制了《淺層地熱能勘查開發技術規程》,完成了《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及區劃技術要求》及《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編圖技術要求》的編制工作。開展了地熱資源評價方法研究,提出了我國山區對流型和沉積盆地型地熱可開采資源量計算方法,提出在全國進一步開展地熱資源勘查評價的建議及工作部署。
中國地熱資源利用現狀圖
中國地熱資源分布圖
河套平原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地質調查項目,項目負責人為石建省研究員和張翼龍教授級高工,主要成員包括劉海坤、趙華、楊會峰、葉浩、陳宗宇、張永波等。2009年開展了河套平原1:10萬第四紀地質和水文地質調查、水文地質物探和鑽探、測試分析、遙感解譯等工作,對調查區內的土地利用、鹽漬化、沙漠化及與地質環境相關的地方病狀況有了較詳細的了解;建立了野外包氣帶水鹽運移試驗場;對河套平原已建立地下水模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並提出建模思路,初步建立起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模型。同時,還建立了河套平原區地下水同位素剖面和社會經濟資料庫系統,為開展地下水循環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內蒙古畢克齊鎮利用RAS—24淺震儀探測水文地質結構
黃河流域基岩區侵蝕成因及預測預報:科技部科研院所社會公益項目,負責人為石建省研究員和葉浩研究員。主要完成人員包括程彥培、侯宏冰、石迎春、郭嬌、吳利傑、王強恆等。主要研究內容是砒砂岩的侵蝕機理。項目經過3年研究表明,粉紅色的砒砂岩抗侵蝕性相對最強,灰白—紫紅色交錯互層的砒砂岩抗侵蝕性相對最弱;利用「3S」技術,對砒砂岩溝邊線的蝕退進行了預測。預測結果表明,砒砂岩的侵蝕不但與岩石的地層組合有關,而且與地表覆蓋物的厚度和鬆散程度有關;提出在現有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礎上,應針對地表不同類型的覆蓋沙進行重點治理,以減輕該地區岩土侵蝕的強度。
水岩作用模擬試驗裝置
污灌區水土污染自然衰減調查評價:該項目為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張翠雲研究員,項目組主要成員包括何澤、張勝、殷密英、李正紅、馬琳娜等。經過多年的努力,成功建立了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檢測高新技術。該技術由微生物DNA提取純化、擴增、DGGE分析和測序等多個環節組成。目前利用該技術完成了28m深包氣帶土樣和地下水樣DNA提取純化、擴增、DGGE分析和測序,取得了國內首批厚層包氣帶和地下水樣微生物DNA數據,為污染物在包氣帶和地下水中的自然衰減評價提供了依據。
污灌區地下水微生物 DNA提取純化結果
典型地區1:5萬水文地質調查示範: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王貴玲研究員,主要成員包括楊會峰、陳德華、陳浩、張薇、范琦、劉志明、藺文靜、梁繼運等。開展了水文地質調查、水文地質物探、水文地質鑽探、水文地質試驗(抽水試驗和滲水試驗)、水化學樣品採集、同位素樣品採集,工程測量等工作。查明了水動力場、水化學場的空間分布特徵,對水文地質參數進行了精細刻畫。詳細研究了1:5萬水文地質調查技術方法體系,對各種圖件的表達內容和編制方法進行進一步地總結和優化,制定了1:5萬水文地質調查的編圖技術要求。
項目組進行水位測量
鄂爾多斯能源基地能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互饋效應調控研究:水環所與德國蒂賓根大學應用地質中心、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合作開展的項目,中方負責人是張發旺研究員,中方主要參加人員有陳立、張勝、趙紅梅、侯新偉等。項目組歷經3年多研究,開創性地提出了利用採煤塌陷區深厚包氣帶作為接納儲蓄大氣降水的關鍵技術;首次提出黃土地區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物修復技術,為一定規模原位修復石油污染土壤起到了示範作用;利用德方提供的魯爾礦區環境整治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優化了大柳塔礦區和銅川礦區的地質環境整治規劃方案。
石油污染土壤原位修復試驗
H. 數據處理環境
GEOMDIS是中國地質調查局以PGD為基礎開發研製的,主要用於區域地球化學數據回管理、處理、分析、成答圖。鑒於該軟體具有地球化學數據處理、分析的優勢,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項目利用GEOMDIS對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取得的元素全量、有機質含量、有效態含量等數據進行網格化處理,編制地球化學等值線圖。
MapGIS是國內應用最廣泛的國產地理信息平台之一,在投影轉換、格式轉換、圖形編輯、列印輸出等方面具有方便、靈活等優勢。農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包含的空間圖形資料庫及屬性庫、數據投影轉換、數據格式轉換工作都是在MapGIS平台下完成,並利用MAPGIS提供的函數庫進行了統計、制圖、屬性掛接等功能的二次開發。
I. 中國地質岩層分布查哪個網站
中國地質學會官網
J. 地質資料的使用
地質資料的獲取: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可持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到全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或省(區、市)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查閱、復制、利用公開的公益性地質成果資料。其成果包括成果報告、圖件及其說明書等,一般無償提供全社會利用,但提供單位可酌情收取一定金額的印刷工本費;外商在中國領域投資開展礦產資源勘查或其他地質工作,持有效證件,到國家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或省(區、市)地質資料館藏機構辦理;涉及國家機密的公益性地質成果資料,按照國家有關保密規定,辦理相關手續後可查閱利用。
詳細內容查詢可登陸中國地質資料館網站(www.ngac.cn)和各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國土資源廳(局)]在其門戶網站主頁設立的「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欄目。
地質資料的公開:根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的規定,探礦權人、采礦權人匯交的地質資料,自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屆滿之日起30日內,由地質資料館或者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予以公開;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獲准延期的,自延續期屆滿之日起30日內,由地質資料館或者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予以公開。對於規定以外的地質資料,自匯交之日起90日內,由地質資料館或者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予以公開。
可公開利用的公益性地質資料:比例尺小於1:5萬(含1:5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比例尺小於1:20萬(含1:20萬)區域礦產地質調查資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資料、區域地球物理調查資料、航空物探資料;比例尺小於1:5萬(含1:5萬)區域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調查資料、遙感區域地質調查資料;比例尺小於1:5萬(含1:5萬)縣(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調查資料;比例尺小於1:20萬(含1:2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綜合性海洋地質、礦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資料、海洋(含海岸帶)環境地質、工程地質、災害地質調查資料;大洋礦產資源調查和研究資料;極地地質調查、考察資料;地質環境監測成果資料。
中國地質調查局向社會公開提供服務的最新數據及重要基礎地學資料庫包括12種 資料查詢請到中國地質調查局網站(www.cgs.gov.cn)和全國地質資料館網站(www.ngac.cn)
(1)中國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庫及系列圖(1:20萬、1:25萬);
(2)中國1:2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3)中國1:25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4)中國1:5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5)中國1:250萬地質圖資料庫及已出版的地質圖;
(6)中國1:500萬地質圖資料庫;
(7)中國1:500萬航磁數據;
(8)中國1:600萬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9)中國同位素地質測年資料庫;
(10)中國岩石地層單位資料庫;
(11)中國地質工作程度資料庫;
(12)地質調查工作部署專題圖空間資料庫。
地質資料的保護:地質資料需要保護的,由匯交人在匯交地質資料時到負責接收地質資料的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辦理保護登記手續,自辦理保護登記手續之日起計算,保護期不得超過5年;需要延期保護的,匯交人應當在保護期屆滿前的30日內,到原登記機關辦理延期保護登記手續,延長期限不得超過5年。地質資料自保護期屆滿之日起30日內,由地質資料館或者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予以公開。
地質資料的保密:除《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國家秘密范圍的規定》、《測繪管理工作秘密范圍的規定》所列國家秘密目錄范圍內的地質資料外,其他資料均可公開提供給社會利用。涉及軍事、海洋和放射性礦產的地質資料查閱利用,應執行其主管部門保密范圍的規定。保密范圍內的地質資料,如果由多個相對獨立的單件組成,其中,不涉密的單件資料可以單獨公開供社會利用;比例尺大於或等於1:50萬的各類地質圖件,可由受委託的館藏機構,將圖中的經緯線及其注記去掉後,提供給委託人利用。
自2007年起匯交的地質資料,匯交人應根據國家有關保密規定填報《匯交地質資料涉密情況登記表》。對國家、各省(區、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各國有地質勘查單位保管的成果地質資料進行全面清理,准確定密,並正確標注密級和保密期限,確保國家秘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