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干半島的地質災害
① 巴爾干半島為什麼成為歐洲的火葯桶
巴爾干半島歷來是國際關系中復雜、多事的地區,素有「火葯庫」之稱。在這里,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民族矛盾、宗教沖突、文化差異、邊界糾紛、政治分歧等棘手的問題既相互影響,盤根錯節,又大有水火不相容之勢。在這之中,南斯拉夫地區更是矛盾與沖突最為集中和激烈的區域。
又因為巴爾乾地區地處交通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歐洲各大國出於私利,一向關注這里的動態和變化,並積極插足各種矛盾與沖突。
例如,發生於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原本是一場在歐洲常見的暗殺事件,起初,人們並沒有對此感到有什麼異常,但在事後的一個多星期後,歐洲列強居然把它炒作成一場沸沸揚揚的「七月外交危機」,進而又因此引發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1)巴爾干半島的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地理位置:
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位於南歐東部。西臨亞得里亞海,東瀕黑海,南濱伊奧尼亞海(地中海的一個海灣)和愛琴海,東南隔黑海與亞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薩瓦河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
面積約50.5萬平方千米。包括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希臘、北馬其頓等國家的全部國土,以及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與土耳其的部分土地。
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陸之間,是歐、亞聯系的陸橋,南臨地中海重要航線,東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② 在巴爾干半島發生的哪一事件成為帝國主義國家挑起戰的借口
一般挑起戰爭都要有一個借口,用來混淆視聽!這是資本主義國家慣用的手法!巴爾干半島之爭也是如此!
③ 巴爾干半島何以成為一戰的火葯桶
巴爾干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土耳其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爾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加上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干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所以這里一直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干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矛盾,還有巴爾幹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統治者的矛盾,以及巴爾干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所有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干半島地區經常發生糾紛、沖突和戰爭。
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干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俄、英、法站在巴爾干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持土耳其。這樣巴爾乾的局勢更加復雜化。10月,同盟各國相繼對上宣戰,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土耳其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干同盟四國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了《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干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對於巴爾干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然而,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干同盟內部產生於嚴重分歧。塞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隨後羅馬尼亞也加入其中。俄國想利用這個同盟對抗德、奧,便對其表示支持。奧匈帝國為了對付俄國,便支持保加利亞。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慫恿下,先發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第二次巴爾於戰爭是一次非正義的爭奪領土的王朝戰爭。結果,保加利亞被塞、希、羅、門、土五國聯軍打敗。8月10日,雙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了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喪失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從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還喪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兩次巴爾干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背後都有帝國主義的支持,因此,巴爾於戰爭實際上反映了兩大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的矛盾斗爭。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後,保加利亞為了伺機「復仇」積極投靠德、奧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則加強了同協約國的聯系。這樣,兩大侵略集團對巴爾乾的爭奪和巴爾干各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劇烈和復雜,終於成為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葯庫。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由此而起
④ 關於巴爾干半島地理位置的戰略重要性及其他
巴爾干半島(網路資料)
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位於南歐東部。西臨亞得里亞海,東瀕黑海,南濱伊奧尼亞海和愛琴海,東南隔黑海與亞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薩瓦河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面積約50.5萬平方千米。包括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希臘的全部,前南斯拉夫的大部及羅馬尼亞、土耳其的一小部分領土。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陸之間,是歐、亞聯系的陸橋,南臨地中海重要航線,東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地形以山地為主。半島西部有迪納拉-品都斯山脈,中東部有喀爾巴阡-老山(巴爾干)山脈。老山山脈是阿爾卑斯、喀爾巴阡山的延伸,經南斯拉夫東部,橫貫保加利亞中部,直臨黑海。東西兩列山脈之間是古老的羅多彼山脈和馬其頓山叢, 最高峰穆薩拉峰 ,海拔2925米。半島上平原分布零散,僅薩瓦河、多瑙河、馬里查河谷較寬廣 。礦產有銅、汞、鉻、鉛、鋅 、石油以及鐵、煤等。半島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帶屬地中海型氣候 ,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溫和濕潤。半島內部屬溫和大陸性氣候 ,夏熱冬冷。除多瑙河、薩瓦河外,其他河流多短小湍急 。較大湖泊有斯庫台湖、奧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 。土壤以山地褐色土和褐色土分布最廣,在石灰岩區有紅色石灰土。
戰略地帶在古代就是軍事要地```
地形要利於防守(大多是由山環抱)`而且交通上四通八達```
在現代戰略地帶不光有以上要求```
豐富的資源也成為一方面```
⑤ 三大半島,海峽,地質災害
三大半島: 亞洲南部的: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歐洲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內島、容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干半島
海峽: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白令海峽、曼德海峽、直布羅陀海峽、土耳其海峽、英吉利海峽等
地質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⑥ 巴爾干半島的位置
巴爾干半島(Balkan)是一個歷史和地理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回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答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范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巴爾干一詞是由土耳其語的「山脈」一詞派生出來的。該地約有550000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典希臘時代的巴爾干半島指的是Haemus半島。該地區採用其名稱套用到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部塞爾維亞的巴爾干山脈上。
巴爾干半島與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及義大利所在的亞平寧半島並稱為南歐三大半島。
⑦ 巴爾干半島的地形和氣侯
巴爾干半島占據十分抄重要的地理位置,西面是亞德里亞海和愛琴海,東面是黑海,隔土耳其海峽與亞洲相望,北界是多瑙河及其支流薩瓦河,與歐洲大陸相接處十分寬闊,沒有高山阻隔,交通很便利。半島總面積50萬千米2,包括阿爾巴尼亞、希臘、保加利亞、馬其頓四國全部,南斯拉夫的大部及羅馬尼亞、土耳其的一小部分領土。
巴爾干半島的地形以山地為主,在土耳其語中,「巴爾干」即多山之意。半島上山脈主要屬於阿爾卑斯山的支脈,僅北部和東部有平原、低地。西岸南岸屬地中海氣候,內陸具有大陸性氣候的特徵。海岸線曲折,多島嶼。有森林、煤、銅、石油等資源。
巴爾干半島是人類文明較早發祥地之一,特別是其南部曾孕育了著名的古希臘文化。由於交通位置重要,本世紀半島曾成為歐洲列強尖銳矛盾的焦點。1914年以奧地利皇太子在南斯拉夫被刺為導火線,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⑧ 巴爾干半島為什麼會成為歐洲的火葯桶,請簡要分析!
巴爾干半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歐洲東南門戶,聯著小亞細亞,是歐洲大陸通往中近東的必經之地,同時巴爾干及地中海地區有豐富的煤、鐵、石油和棉花等資源,各國壟斷資本都在這里加緊滲透,使該地區成了列強爭奪的焦點。
德國為了爭取俄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拉攏和導演下,1873年,德、俄、奧三國拼湊了一個「三皇同盟」。德法戰爭和俄土戰爭,使俄德、俄奧關系迅速惡化。至1878年,「三皇同盟」條約到期就沒有再續訂,代替它的是1879年10月7日德奧的秘密軍事同盟條約。條約規定如締約一方受到俄國攻擊,另一方以「本國的全部武裝力量」予以援助,並不得單獨媾和;在受到其他列強攻擊時,雙方保持「善意」中立。義大利由於與法國爭奪突尼西亞失敗,失去了地中海的均勢,經不住俾斯麥拉攏,投靠到德奧一方,並於1882年5月20日在維也納簽訂了盟約,形成「三國同盟」,矛頭指向沙俄與法國。為擺脫孤立的境地,1887年法國向俄國提出了結盟呼籲,並向俄國提供了19億法郎的兩筆借款。到1892年時,法俄兩國締結了軍事條約草案,規定一方在受到德奧意攻擊時,雙方應以所有兵力相互支援;一旦與法國作戰,法國應提供130萬兵力,俄國應提供70-80萬兵力。1893年12月27日,沙皇批准了「法俄協定」,這樣歐洲就分裂為森嚴對立的兩大營壘。
進入2000年代後,俄德兩國爭奪的地區轉向巴爾干半島和土耳其。沙俄一直把巴爾乾和土耳其看成自己的勢力范圍,而德國也想在巴爾干爭做霸主。1903年,德國同土耳其簽訂條約,取得了巴格達鐵路的建築權。這條起自博斯普魯斯海峽,經小亞細亞進入美索不達米亞直抵波斯灣的所謂「3B」鐵路,使柏林——拜占庭——巴格達聯成一氣,如果這一計劃得以實現,德國的軍事和經濟勢力就能直搗近東和波斯灣,控制整個土耳其和小亞細亞。但這不僅激化了俄、德矛盾,同時也加劇了英、德矛盾,因為它威脅著英國在北非、西亞和印度的殖民利益。1900年俄土又簽訂條約,土耳其同意不將小亞細亞北部鐵路的租借權讓給任何一國。
法國的迅速強大打破了歐洲的「均勢」,使得英國不得不拋棄「輝煌孤立」的外交政策,調整對外關系。1902年1月,英國與日本簽訂英日同盟條約,借日本之手,削弱了自己在亞洲的競爭對手沙俄的勢力,加強了在遠東的地位。同時,英國也在歐洲尋求途徑同與其爭奪殖民地的宿敵法國接近。1903年4月,英王愛德華七世訪問巴黎,「親善」活動開始;6月,法國總統盧貝回訪,兩國外長就非洲殖民地問題進行談判。到1904年4月8日,簽訂了英法協定。英法協約的成立,使德國深感不安。它在外交上採取措施破壞英法協議,企圖使俄國脫離法國但未獲成效。俄國外交大臣拉姆茲多夫宣稱:「我們朋友的朋友就是我們的朋友」。1907年8月,英俄兩國簽訂協定,標志著英、法、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
在歐洲,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最終形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作好了組織准備。各盟國一面利用外交伎倆進行和平欺詐,一面進行瘋狂擴軍備戰。德國國會通過了軍事法案,積極主張推行「冒險海軍」政策,並於1905年12月至1906年1月,在德軍總參謀長施里芬主持下制定了在東西兩條戰線上對法俄作戰的計劃,即《施里芬計劃》。德國外交部秘密資助「泛德意志同盟」,宣揚「必須建立一個日爾曼民族的德意志帝國,一個置於德國霸權之下的日爾曼民族的世界帝國」。針對德國實施的海軍法案問題,英國外交大臣格雷曾經供認:「真正決定我們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權的問題」,為此加速擴充海軍。在海軍作戰方面,海軍大臣邱吉爾竭力主張英法海軍聯合,英、法、俄分別進行協調動作。1912年7月,英法達成兩國艦隊合作的默契,同時法俄也簽署了一項秘密海軍條約,規定英國海軍應在北海占優勢,法國海軍在地中海占優勢,俄國海軍則在波羅的海和黑海占優勢。在協約國內部,除拚命增加軍事實力外,也廣泛進行協調作戰的各項准備。同盟國與協約國劍拔弩張,怒目對峙,戰爭叫嚷甚囂塵上,戰爭危機頻頻發生。
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後,在地中海沿岸和巴爾乾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製造了一系列的國際危機和沖突,巴爾干這個歐洲的「火葯桶」隨時都有引發的可能。
⑨ 為什麼巴爾干半島是歐洲的火葯桶
巴爾干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土耳其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爾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加上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干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所以這里一直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干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矛盾,還有巴爾幹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統治者的矛盾,以及巴爾干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所有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干半島地區經常發生糾紛、沖突和戰爭。
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干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俄、英、法站在巴爾干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持土耳其。這樣巴爾乾的局勢更加復雜化。10月,同盟各國相繼對上宣戰,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土耳其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干同盟四國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了《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干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對於巴爾干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歐洲的首腦們企圖壓下巴爾干危機
然而,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干同盟內部產生於嚴重分歧。塞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隨後羅馬尼亞也加入其中。俄國想利用這個同盟對抗德、奧,便對其表示支持。奧匈帝國為了對付俄國,便支持保加利亞。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慫恿下,先發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第二次巴爾於戰爭是一次非正義的爭奪領土的王朝戰爭。結果,保加利亞被塞、希、羅、門、土五國聯軍打敗。8月10日,雙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了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喪失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從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還喪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兩次巴爾干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背後都有帝國主義的支持,因此,巴爾於戰爭實際上反映了兩大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的矛盾斗爭。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後,保加利亞為了伺機「復仇」積極投靠德、奧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則加強了同協約國的聯系。這樣,兩大侵略集團對巴爾乾的爭奪和巴爾干各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劇烈和復雜,終於成為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葯庫。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由此而起。
⑩ 巴爾干半島的位置
巴爾干半島(網路資料)
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位於南歐東部。西臨亞得里亞海,東瀕黑海,南濱伊奧尼亞海和愛琴海,東南隔黑海與亞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薩瓦河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面積約50.5萬平方千米。包括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希臘的全部,前南斯拉夫的大部及羅馬尼亞、土耳其的一小部分領土。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陸之間,是歐、亞聯系的陸橋,南臨地中海重要航線,東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地形以山地為主。半島西部有迪納拉-品都斯山脈,中東部有喀爾巴阡-老山(巴爾干)山脈。老山山脈是阿爾卑斯、喀爾巴阡山的延伸,經南斯拉夫東部,橫貫保加利亞中部,直臨黑海。東西兩列山脈之間是古老的羅多彼山脈和馬其頓山叢, 最高峰穆薩拉峰 ,海拔2925米。半島上平原分布零散,僅薩瓦河、多瑙河、馬里查河谷較寬廣。礦產有銅、汞、鉻、鉛、鋅 、石油以及鐵、煤等。半島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帶屬地中海型氣候 ,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溫和濕潤。半島內部屬溫和大陸性氣候,夏熱冬冷。除多瑙河、薩瓦河外,其他河流多短小湍急 。較大湖泊有斯庫台湖、奧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土壤以山地褐色土和褐色土分布最廣,在石灰岩區有紅色石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