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工程地質圖滑坡

工程地質圖滑坡

發布時間: 2021-02-14 20:47:41

Ⅰ 滑坡勘查報告

滑坡勘查的各個階段都要提交相應的勘查報告(報告內容見上節),整專個勘查工作結束後屬,要提交竣工地質報告。竣工地質報告應對調查、可行性論證、設計和施工4個階段的地質問題進行全面總結,對滑坡防治工程竣工後的地質條件進行現狀評價,提交工程實施後滑坡的岩土體結構特徵、水文地質條件、物理力學參數、應力狀態和變形綜合分析等,並評述施工期間的重大地質結論變化及對滑坡的影響。

竣工地質報告的內容包括:前言,滑坡區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滑坡體結構特徵,滑動帶特徵(滑動帶的組成物質和滑帶土強度c、φ值),施工期間地質條件變化,重大地質問題的發現及結論變化,施工後物理力學參數變化、治理後的滑坡體整體穩定性評價。同時提交補充工程地質勘查報告、原位工程地質試驗、室內物理力學試驗等附件報告;附圖包括滑坡區工程地質圖、滑坡軸向工程地質縱斷面圖、滑坡橫斷面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基岩等高線圖、整治工程地質斷面圖和鑽孔柱狀圖、豎井和探硐展示圖、滑坡體等厚線圖。

Ⅱ 中國1∶萬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圖的編制

一、內容概述

(一)成果簡介

此次編圖工作是在研究總結以往地質大調查成果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和掌握我國崩滑流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而編制的。1∶400萬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分布圖和1∶400萬泥石流災害分布圖以崩滑流地質災害發育現狀為基礎,反映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全國的發育分布規律。

1.東北、華北平原丘陵山地區

崩塌較多,江河沿岸的公路、鐵路沿線分布廣泛,規模一般為幾至幾十立方米,危害性大,主要為暴雨誘發。滑坡僅集中在遼寧東部的寬甸、鳳城、岫岩、撫順地區、遼南老帽山一帶礦山的采礦棄渣和城市人工邊坡。

該區泥石流多沿太行山、北京西山、燕山和長白山、千山帶狀發育,具群發性,並集中發生在7~8月的汛期,為中小規模的稀性泥石流,以溝源崩塌滑坡觸發溝床物質活動而形成的泥石流為主。

2.華南丘陵山地區

以滑坡為主,崩塌次之,泥石流較少,主要分布在浙江西部、福建、贛東北、贛西北、湘西山區、廣西西北部和廣東北部地區。本區滑坡多以小型、淺層土質(堆積層)滑坡為主,有規模較小、發生頻率高、突發性強(主要集中分布在5~6月的梅雨季節和7~9月的台風雷陣雨季節)的特點,以福建、江西兩省最為發育。

該地區泥石流呈零星發育,其觸發因素多受台風帶來的強降雨影響。

3.秦巴-西南山地高原區

本區的崩塌、滑坡比較集中分布在川西北龍門山地區、川滇南北向條帶、秦巴山地、三峽兩岸和黔西南山區。以中小型的崩塌滑坡為主,由南向北岩質崩塌、滑坡逐漸增多,巨型、大型的崩塌滑坡較多。本區是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最為發育的地區,在地震活動帶,由地震觸發的崩塌、滑坡非常多,形成的規模較大。

本區的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巴山地,是我國泥石流的主要發育地區之一。秦巴山地包括秦嶺、大巴山、龍門山、邛崍山南段、鄂西北的武當山、荊山,主要是暴雨誘發,且多為水石流。固體物質除少許黏性土外,主要由粗顆粒的砂礫和塊石組成(礫石和塊石約佔80%以上),其主要來源為基岩崩塌、滑坡所堆積的碎屑物質。

4.黃土高原-山西盆地區

黃土高原是我國崩塌、滑坡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其特點是類型多樣、形成條件比較復雜。崩塌、滑坡除在呂梁山以東有較少分布外,其餘地區廣泛分布,最為嚴重的地區為晉陝蒙三角地帶和白於山黃土山地、六盤山以東的晉陝黃河峽谷段,以及六盤山以西的龍喜、青東黃河、湟水谷地黃土山地、隴南渭河沿岸山地。主要由暴雨激發形成,由地震誘發的滑坡大都分布在六盤水以西地區。

黃土高原地表切割破碎,鬆散堆積物十分豐富,以黏性泥流居多。

5.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區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新疆西部阿爾泰山和天山伊犁谷地、阿拉善高原、陰山低中山區、鄂爾多斯低中山區,黃土丘陵區零星分布。本區崩塌的類型有岩質崩塌和黃土崩塌兩種類型。岩質崩塌基本以小型為主,主要分布在新疆的阿爾泰山、天山地區、鄂爾多斯高原以及周邊地區公路兩側、採石場。黃土崩塌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高原的黃土丘陵區和天山地區的低山丘陵區以及天山伊犁谷地。

由於降水量極為貧乏,致使該地區泥石流發育較少,僅零星分布在新疆天山山地。

6.青藏高原區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橫斷山區、藏南喜馬拉雅山、藏東三江、川西高山峽谷區。崩塌以小型、岩質崩塌為主,滑坡以淺層、小型堆積層滑坡為主。由於現代冰川和古冰川的強烈作用,以凍融、冰劈作用為主的物理風化盛行,是崩塌發育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規律為國內其他省區所少見。高原的隆升是控制區內泥石流形成和分布的關鍵,區內泥石流類型多樣。藏南降水集中且多陣雨,是雨水泥石流分布地區;藏西北年降雨量不到200mm,主要是凍融泥石流分布地區;受到季風影響的念青唐古拉山東段和西昆侖山的兩大冰川作用的中心以及喜馬拉雅等現代冰川分布地區,多有冰川型泥石流發育;而在念青唐古拉山海洋性冰川分布地區,以冰川消融類型泥石流為主,包括冰崩、雪崩泥石流;其他山區多為亞大陸性冰川分布地區,以冰湖潰決泥石流為代表。

(二)基本原理

1.正確反映崩滑流地質災害的特徵及區域分布規律以及與地質環境條件的關系

我國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分布與環境地質背景密切相關,並呈現明顯的地域分布特點。在西南地區因地震等級高,特別是在新構造運動發育的地段,分布著大型的岩質滑坡和堆積層滑坡。福建山區花崗岩風化層較厚,殘坡積土滑坡發育。目前,我國崩塌、滑坡主要是由於暴雨激發所致,泥石流與氣候的關系比滑坡、崩塌更為密切,多發生在6~8月,當降雨強度達到相應的臨界值時,就會導致泥石流爆發,而東南沿海的泥石流多由於風暴潮引發,呈現群發的特點。就地形地貌而言,我國崩塌、滑坡主要發生在地形第一台階與第二台階、第二台階與第三台階的過渡地帶,此處構造與裂隙發育,岩石破碎,崩塌滑坡發育,為泥石流形成創造了極好的地形條件和物質條件。

2.充分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調查資料,表現目前我國崩滑流地質災害的危害狀況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圖件的編制目的,主要是為了經濟建設規劃和減災防災所用。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以及各個地方政府在地質災害的調查方面在不同時期都投入了相應的調查研究工作,也形成了大量不同區域、不同時期、不同詳細程度以及不同內容的調查資料和不同表現形式的成果資料。

首先充分搜集資料,在保證資料全面性的基礎上,在編圖資料的遴選過程中,盡量選擇那些代表性強、與當前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最新資料,例如近幾年完成的全國1∶50萬環境地質調查以及正在開展的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以保證圖件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3.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需要,為有關部門提供可靠實用的信息

一方面,圖件所反映的內容對城鎮規劃、工程建設、減災防災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可利用性,另一方面,不僅地學專業工作者能夠使用這些圖件,而且非地學專業的規劃工程師和政府官員也能對其中的決策性要素、評價指標和結論有明晰的認識、准確的理解、全面的把握和有效的使用。為此,編制圖件時,首先是深刻理解規劃設計和決策的需要,其次是使用簡明、易懂的圖式和文字說明,摒棄過於專業化術語、冗長的文字論述和復雜的圖面,以達到信息溝通的效果。

4.在對現有地質災害現狀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發展趨勢的概略預測

地質災害隨著地質環境的演化以及人類的經濟活動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著,從時間跨度上圈定崩滑流災害多發區對於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三)技術特點

1)收集了地質大調查開展以來我國崩滑流的調查成果,總結了規律,反映了我國現階段崩滑流地質災害的特徵及區域分布規律。

a.用崩滑流地質災害的規模、物質組成、主要誘發因素、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等級來反映我國六大環境地質分區(東北、華北平原丘陵山地區,華南丘陵山地區,秦巴 西南山地高原區,黃土高原 山西盆地區,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區,青藏高原區)的地質災害的發育規律與特點。

b.收集了最新地質環境背景資料包括地形地貌、新構造運動、岩土體的工程地質圖、大地板塊構造圖、降雨量以及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度等,作為本次編圖的地質背景圖層,以反映我國六大環境地質區內的崩滑流地質災害與各區地質環境條件的關系。

2)此次編圖利用計算機技術,運用MAPGIS軟體進行圖件編制,同時建立了編圖圖形庫。

a.資料庫的建設:搜集現有的各類地質災害資料庫及國家及地質行業有關資料庫的標准與規范,並比較各類資料庫的優缺點,參照現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資料庫格式標准建設(或整合)滿足編圖需要的資料庫。

b.編圖資料的入庫:將甄別篩選分類、驗證核實的資料錄入資料庫。

(四)技術指標

本次編制的崩滑流地質災害圖以地形地貌、岩性特徵、大地構造、活動斷裂、地震5項指標來反映孕育崩滑流地質災害的地質環境背景條件,用人口密度、年均降雨量反映人類活動強度和氣候特徵在區域上與崩滑流的關聯度,選取地質災害點時,不僅反映了區域上崩滑流地質災害的規模、物質組成、主要誘發因素,同時也對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了評估。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該項成果將會在全國及地區地質災害的宏觀規劃及工作部署中作為基礎的地質依據使用。

三、推廣轉化方式

本項成果以會議交流和印刷的方式進行成果轉化,成果已發往國土資源部及相關部門以及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技術依託單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聯系人:王禕萍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20號

郵政編碼:100081

聯系電話:010-62177430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Ⅲ 地質上滑坡和崩塌圖裡面怎麼表示

編制本圖時,在廣泛收集、充分分析資料的基礎上,有選擇地標繪了專400餘個有代表意義的、屬典型的滑坡、崩塌點。選點的基本原則是:規模(以滑動土石的體積計)在10萬立方米以上,經濟損失較重,人員傷亡較多者。在鐵路沿線,考慮到鐵路滑坡、崩塌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都比較大;在東南部地區,考慮到人口密度大,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度高,往往規模不大的滑坡、崩塌也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因此,都適當放寬了規模界線。

Ⅳ 工程地質當中泥石流和滑坡的區別

滑坡是斜坡受到破壞,產生滑動面,土體整體在力(主要是重力)是作用下向下運動
泥石流是發生在山間河谷或坡面上,鬆散堆積物在水動力作用下向下沖擊

Ⅳ 施工階段滑坡勘查要點

1.施工階段勘查的一般規定

1)施工階段勘查包括防治工程施工期間,開挖和鑽探所揭示的地質露頭的地質編錄、重大地質結論變化的補充勘探和竣工後的地形地質狀況測繪,編制施工前後地質變化對比圖,並對其作出評價結論。

2)施工階段勘查應採用信息反饋法,結合防治工程實施,及時編錄分析地質資料,將重大地質結論變化及時通知業主,情況緊急時應及時通知施工和設計單位,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

3)施工階段勘查應針對現場地質情況,及時提出改進施工方法的意見和處理措施,保障防治工程的施工適應實際工程地質條件。

2.施工階段的開挖露頭測繪和鑽孔勘探要點

1)施工地質工作方法應採用觀察、素描、實測、攝影、錄像等手段編錄和測繪施工揭露的地質現象,對滑坡體、滑床、滑動帶、軟弱岩層、破碎帶及軟弱結構面宜進行復核性岩土物理力學性質試驗,可進行必要的變形監測或地下水觀測。

2)根據施工設計圖開挖最終形成的地質露頭,應在工程實施前進行工程地質測繪,提交剖面圖、平面圖、斷面圖或展示圖,並進行照(攝)像。

3)開挖過程中揭露的滑帶土、擦痕等典型滑坡地質形跡應及時加以編錄、照(攝)像、留樣。

4)抗滑樁開挖的探井,在開挖中應及時進行工程地質編錄、照(攝)像,特別應注意主滑帶和滑坡體內各種軟弱帶。在主剖面線的探井內採取主滑帶和軟弱帶原狀樣,進行抗剪強度試驗,復核或校正原地質報告的結論。

5)對於一級防治工程,宜抽取錨桿(索)鑽孔總數的5%,且不宜少於3孔,採用物探等手段,結合鑽進判斷滑動帶位置和進行岩土體質量劃分。

6)錨桿(索)鑽孔和抗滑樁豎井等探測的滑動帶位置與原地質資料誤差較大時,應及時修正滑坡地質剖面圖和工程布置圖,並指導工程設計變更。

7)在實施噴錨網工程和砌石工程前,應進行地質露頭工程地質測繪,並進行照(攝)像。

8)採用注漿等方法改性加固滑坡體後,應沿主勘探線進行鑽探取樣,提供改性後的滑坡體物理力學參數。

9)對於回填形成的堆積體,應沿主勘探線進行鑽探取樣,提供物理力學參數。

3.施工階段的監測要點

1)在設計階段監測基礎上,針對防治工程,增設監測網點,掌握滑坡體變形破壞過程和施工效果。

2)應沿主滑方向監測鑽孔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壓力變化,對地下排水工程應增加輔助剖面地下水變化監測,提供排水效果數據。

3)應採用測力計和多點位移計等進行預應力錨索監測,掌握預應力施加期間和施加後滑坡體的變形過程。監測點數不少於錨索總數的5%,且不少於2處。

4)應採用壓力盒等測定抗滑樁工程實施後滑坡體的推力變化。壓力盒主要沿滑坡主滑方向布設。

4.施工階段的補充地質勘查要點

1)施工期間發現滑坡重大地質結論變化,應補充工程地質勘查,提交補充工程地質勘查報告。重大地質結論變化包括:局部滑坡體變形加劇或滑動,滑坡岩土體結構與原報告差異大,滑動面埋深與原報告相差達20%以上等。

2)補充工程地質勘查主要針對變化區進行,採用工程地質測繪、物探、山地工程等查明地質體的空間形態、物質組成、結構特徵、成因和穩定性,地下水存在狀態與運動形式、岩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質;應評估由於變化對滑坡整體穩定和局部穩定的影響。

3)勘查方法、工作量和進度應根據地質問題的復雜性、施工圖設計階段查明深度和場地條件等因素確定。應利用各種施工開挖工作面觀察和搜集地質情況。

4)當滑坡出現重大地質結論變化時,應進行弱面抗剪強度校核,重新進行整體穩定性評價和推力計算。對工程的設計方案和施工方案的變更提出建議。

5)補充工程地質勘查報告應根據工程實際存在的地質問題有針對性確定,內容包括:前言,施工情況及問題經過,新發現的滑坡體結構特徵、滑動帶特徵,滑坡變形破壞特徵,變化區滑坡體穩定性評價和推力分析,以及滑坡整體穩定性評價,滑坡防治工程方案變更或補充設計建議等。

6)補充工程地質勘查報告附件包括:平面圖、剖面圖、鑽孔柱狀圖、探井和探硐展示圖,以及地球物理勘查報告、岩土體物理力學測試報告、地下水動態監測報告、滑坡變形監測報告等原始材料。

Ⅵ 設計階段滑坡勘查要點

1.設計階段勘查一般規定

1)設計階段包括初步設計和設計施工兩階段,合稱為設計階段。

2)設計階段勘查應結合防治工程部署,充分利用可行性論證階段的初步勘查成果,進行重點勘查。

3)重點查明滑坡岩土體結構、空間幾何特徵和體積、水文地質條件,提供工程設計需用的岩土體物理力學參數,進行穩定性評價和推力計算,滿足工程設計圖的地質要求。

2.設計階段工程地質測繪要點

1)根據可行性論證推薦的防治方案,開展工程部署區大比例尺測繪。

2)地面排水工程測繪應沿排水溝工程軸線追索進行,內容包括:地形、坡度、岩土體結構。以縱剖面圖測繪為主,比例尺宜為1∶100~1∶500,並在沿線不同單元處測繪橫剖面圖。地下排水工程的測繪應沿廊道工程軸線追索進行,結合鑽探、井探、物探等,測繪縱剖面圖,比例尺宜為1∶100~1∶500,對廊道口應提交進硐工程地質立體圖,比例尺宜為1∶20~1∶100。

3)抗滑樁和錨固工程的測繪沿工程布置軸線進行,內容包括地形、坡度、岩土體結構的測繪。結合鑽探、井探、物探等,提交沿工程布置方向的地質剖面圖,比例尺宜為1∶200~1∶500。

4)擋牆工程的測繪應沿工程布置軸線進行,包括地形、坡度、滑坡體結構;滑動帶的測繪,比例尺宜為1∶250~1∶1000,並提交工程區縱向的工程地質剖面圖,比例尺宜為1∶50~1∶100。

5)刷方減載和回填壓腳工程的測繪應提供工程區縱、橫剖面圖,包括地形、坡度、岩土體結構等,剖面間距20~100m,並對不同的單元或轉折地段應有剖面控制,比例尺宜為1∶50~1∶500。

3.設計階段勘探與測試要點

應結合地質條件和防治工程方案,對初步勘查階段的勘探線進行加密勘查,勘探點線間距布置要求見表4-6。縱向主勘探線勘探點間距宜加密為40~60m,並對縱向輔助勘探線適度加密,勘探點間距宜為80~120m。橫向勘探線重點布置在工程實施部位,勘探點間距宜為40~120m。

表4-6 勘探點線布置要求

4.設計階段監測要點

1)對穩定性差,或施工期間擾動大的滑坡應進行監測。

2)對危害程度為一級的滑坡,應進行包括地表變形、裂縫、深部位移、地下水位、孔隙水壓力變化的立體監測,監控滑坡整體變形。

3)對危害程度為二、三級的滑坡,應進行以地表變形、裂縫和地下水位變化為主的監測,監控滑坡沿主滑方向的變形。

4)變形監測以地表位移監測為主,深部位移監測為輔。地表位移監測包括:①絕對位移監測,監測滑坡體表層的三維(X、Y、Z)位移量、位移方向與位移速率;②相對位移監測,監測滑坡體重點變形部位、周邊裂縫、崩滑帶等兩點之間的相對位移量,包括張開、閉合、錯動、抬升、下沉等;③地表傾斜監測,測定監測點的地面角度變化,得到地表傾斜變形的特徵與趨勢。

5)地下深部變形監測包括利用鑽孔測定不同深度的變形特徵,以及在探硐內對裂縫、滑動帶或特徵地層位移的監測。

6)地表水監測可包括與滑坡體形成和活動有關的地表水水位、流量、入滲率、含水量等動態變化,以及地表水沖蝕情況和沖蝕作用對滑坡體的影響。

7)地下水監測宜包括鑽孔、井、硐、坑等地下水的水位、水壓、水量、水溫、水質等動態變化。

8)可在地表或地下(鑽孔、平斜硐內)埋設地應力計,測量滑坡體內地應力狀態及其變化。應劃分拉力區、壓力區,並分析壓力變化,用以推斷岩體變形及應力狀態。

9)應充分利用鑽孔、探井、探槽布設監測點,並可用於施工階段監測。根據工程地質情況,在滑坡范圍內,沿滑坡縱橫軸線分別布置2~3條監測斷面,每條斷面監測點不少於3個。

10)監測工作應根據勘查情況,及時調整監測網的布置,主要監測點可用作施工階段監測。

11)監測周期分為正常監測周期和特殊監測周期。正常監測周期為3天,特殊監測周期必須加密,其測次視具體情況而定。

5.設計階段勘查報告要點和附件

1)設計階段滑坡勘查報告應包括:序言、滑坡區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滑坡體結構特徵、滑動帶特徵、滑坡變形破壞及穩定性評價、推力分析等,並提供岩土體物理力學試驗、原位岩土力學試驗、設計參數試驗、地下水動態監測、滑坡變形監測等原始報告和附件。

2)結合滑坡防治工程,應專門提交供設計圖使用的工程地質圖冊,並以紙質和電子文檔形式提交,包括:各防治單元的剖面圖、立體圖、剖面圖、鑽孔柱狀圖、探井和探硐展示圖及綜合工程地質圖等圖件。

Ⅶ 滑坡與地質構造

如圖2⁃3、圖3⁃20所示,本區分布的27條長度大於5km的斷裂及更多的小斷裂中的許多條成為滑坡的邊界。斷裂使完整的岩層被多條裂隙切割,使被割裂的部分斜坡與山體分離。斷層破碎帶還有利於地表水向坡體內滲透,從而利於滑動面發育及滑坡運動,所以斷裂構造活動是形成滑坡的重要因素。但斷裂構造不是滑坡發育的控制性因素,如圖2⁃3所示,在本區的北部,同樣分布較多的斷裂帶,同樣有強烈的構造活動,但卻很少有滑坡發育,如本區北部的J2n2地層,分布面積達607.97km2,佔全區的22.27%,其中分布14條斷裂,但其中的滑坡只有9.25km2,只佔該地層的1.52%。

本區地殼強烈抬升的新構造運動,使流水對溝谷的切蝕和側蝕更加劇烈,從提供有效臨空面和觸發滑坡活動兩方面均有利於滑坡發育。

Ⅷ 舉例說明工程地質學應用的領域 簡述滑坡的主要影響因素

2、簡述滑坡的主要影來響因素。(自30分)
答:滑坡是斜坡上土體 、岩體或其他碎屑堆積物沿一定的滑動面作整體下滑的現象。
影響滑坡的主要因素:
1.岩性:鬆散堆積層的滑坡主要和粘土有關。基岩滑坡主要與遇水容易軟化的岩石有關;
2.構造:滑坡與構造的關系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與軟弱結構面的關系,不論是鬆散堆積層還是基岩,滑動面常常發生在順坡的層面、節理面、不整和接觸面、斷面層(帶)及劈理頁理面上;二是與上部透水層和下部不透水層的構成特徵有關。
3.地貌:滑坡與地貌的關系主要是通過臨空面、坡度和坡地基部收沖刷來體現的。
4.氣候:氣候主要是通過降雨和溫度對滑坡產生影響。
5.地下水:絕大多數滑坡都是沿飽含地下水的岩體軟弱面發生的。
6.地震:地震可通過松動斜坡岩土體結構、造成破裂面和引起弱面錯位等多種方式,降低斜坡的穩定性。另外,地震作用力突然施加還會對斜坡的破壞產生觸發效應。
7.人為因素:人工切坡過陡、用大爆破方法施工等人為因素促使滑坡發生。為了了解滑坡的穩定性,要查明滑坡形態、范圍、結構特徵等。

Ⅸ 滑坡勘查資料整理內容

1.滑坡調查資料整理

滑坡調查資料的整理內容包括:滑坡區地形地貌特徵、地質構造特徵資料的整理,滑坡邊界特徵、表部特徵、內部特徵與變形活動特徵資料的整理,滑坡周邊地區人類工程經濟活動資料的整理,滑坡類型、形態與規模、運動形式、形成年代和穩定程度資料的整理,地下水性質、入滲情況及產流條件資料的整理和滑坡影響范圍、承災體的易損性及滑坡的危險性資料的整理。

2.可行性論證階段勘查資料的整理

可行性論證階段勘查資料的整理內容包括以下部分。

(1)調查資料

工作區地貌單元的成因形態類型、地層層序、地質時代、成因類型,特別是易滑地層的分布與岩性特徵和接觸關系,可能形成滑動帶的標志性岩層、區域斷裂活動性、活動強度和特徵,區域地應力、地震活動、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和區域新構造運動、現今構造活動、主要活動斷裂規模、性質、方向、活動強度和特徵及其地貌地質證據,活動斷裂與滑坡的關系、構造結構面、原生結構面和風化卸荷結構面的產狀、形態、規模、性質、密度及其相互切割關系,各種結構面與邊坡的幾何關系及其對滑坡穩定性的影響,岩體產狀、結構和工程地質性質,工程岩組類型及其與滑坡災害的關系,軟弱夾層和易滑岩組,以及社會經濟活動,包括:城市、村鎮、鄉村、經濟開放區、工礦區、自然保護區的經濟發展規模、趨勢及其與滑坡災害的關系,水文氣象資料,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暴雨及降雨季節,勘查區溝谷最大流量、氣溫等資料。

(2)工程地質測繪資料

地形地貌測繪(包括地形圖、地貌圖)、岩(土)工程地質結構特徵測繪、滑坡裂縫測繪、滑坡體上植被類型(草、灌、喬等)及持水性,馬刀樹和醉漢林分布部位,池塘與稻田分布及水體特徵、坡耕地、果園分布及灌渠、滑坡區人類工程活動和地表水入滲情況、產流條件、徑流強度、沖刷作用,以及地表水的流通情況、灌溉、庫水位及升降、入滲試驗等。

(3)勘探與測試資料

地質結構、滑動面的位置、展布形狀、數目和滑帶岩土性質,採取岩土試樣、勘探線點布置,鑽探和輕型山地工程資料,地下水基本特徵,包括:地下水的類型、含水層厚度、分布、類型、富水性、滲透性、地下水位變化趨勢、地下水流向、流速、流量及其承壓性質,主要隔水層的岩性、厚度和分布,地下水化學特徵,泉點、地下水溢出帶、斜坡潮濕帶、斜墟兩濕帶等分布及動態狀況、地下水位動態觀測,地下水的流向、徑流和排泄條件、地下水滲透性等測試資料、物探資料和施工條件調查資料。

(4)監測資料

監測方法及布網、滑坡變形特徵、地面變形和位錯、地下水位監測、地表水監測、監測網布置平面圖、位移矢量圖、位移和顯著地質環境動態的關系曲線圖等。

(5)圖件整理

平面圖、剖面圖、專題圖、地球物理勘探報告、鑽孔柱狀圖、豎井和探硐展示圖、滑坡體等厚線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岩土體物理力學測試報告、地下水動態監測報告、滑坡變形監測報告等原始附件。

3.設計階段勘查資料的整理

設計階段勘查資料的整理內容包括以下部分。

(1)工程地質測繪資料

工程地質測繪布置、地面排水工程測繪(地形、坡度、岩土體結構)、抗滑樁和錨固工程測繪、擋牆工程測繪、滑動帶測繪、刷方減載和回填壓腳工程測繪、廊道口進硐工程地質立體圖和工程區縱、橫剖面圖等。

(2)勘探與測試資料

勘探點線的布置、鑽探和輕型山地工程資料、現場拉拔試驗資料、現場注漿試驗資料、物探資料等。

(3)監測資料

監測網點布置、地表變形(絕對位移、相對位移、地表傾斜)、裂縫、深部位移、地下水位、孔隙水壓力變化、地表水水位、流量、入滲率、含水量、地應力的資料。

(4)圖件整理

供設計圖使用的工程地質圖冊,並以紙質和電子文檔形式提交,包括各防治單元的剖面圖、立體圖、鑽孔柱狀圖、探井和探硐展示圖及綜合工程地質圖等圖件。

4.施工階段勘查資料整理

施工階段勘查資料整理內容包括以下部分。

(1)開挖露頭測繪和鑽孔勘探資料

工程布置,素描、實測、攝影、錄像資料,滑坡體、滑床、滑動帶、軟弱岩層、破碎帶及軟弱結構面岩土物理力學性質試驗資料,滑帶土、擦痕等地質形跡資料,抗滑樁錨桿(索)鑽孔及主滑帶抗剪強度試驗資料,物探資料,噴錨網工程和砌石工程前地質露頭工程地質測繪資料等。

(2)監測資料

增設監測網點布置,滑坡體變形破壞過程和施工效果資料,鑽孔地下水位、孔隙水壓力變化、排水效果數據資料,測力計和多點位移計等進行預應力錨索監測資料,壓力盒等測定抗滑樁工程實施後滑坡體的推力變化資料等。

(3)補充地質勘查資料

補充工程地質勘查論據資料,補充工程地質勘查布置設計資料,補充工程地質勘查實施資料,弱面抗剪強度校核,重新進行的整體穩定性評價和推力計算資料;對工程的設計方案和施工方案的變更建議資料等。

(4)圖件整理

平面圖、剖面圖、鑽孔柱狀圖、探井和探硐展示圖;地球物理勘查報告、岩土體物理力學測試報告、地下水動態監測報告、滑坡變形監測報告資料等。

Ⅹ 地理:滑坡和泥石流有什麼區別在等高線圖上怎麼判斷

泥石流主要發生抄在地質不良襲、地形陡峻的山區。一般來說,形成泥石流有三個條件:一是有較集中的不穩定的鬆散土石物質;二是有突發而急驟的水流;三是有宜於匯水和較陡的地形
滑坡:只有處於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備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發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庫)、海、溝的斜坡,前緣開闊的山坡、鐵路、公路和工程建築物的邊坡等都是易發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於10度,小於45度,下陡中緩上陡、上部成環狀的坡形是產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根據以上原因可以判斷:在斜坡的等高線中,數值較小和較大的地方的等高線密集而數值居中的等高線較稀疏,且上部等高線成環狀的坡形是產生滑坡的有利地形,而一般等高線都較為密集的坡形有形成泥石流的可能~~!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