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勘察的精度怎麼確定
❶ 怎樣進行地質勘探測量
作為從事地質工程的技術人員,除了應掌握地質勘探工程的專業知識外,還應熟悉勘探工程中的測量工作,尤其是現在測量電子儀器的廣泛使用,測量儀器操作越來越簡單,應具 有參與或組織實施測量業務的能力,合理使用測量資料。
地質勘探測量通常包括地質填圖、勘探工程、地質剖面等測量工作。
第一節 概述
地質勘探是為了詳細查明地下資源,並確定礦物位置、形狀及儲量。地質勘探一般分為普查、詳查和精查三個階段。普查階段是根據在地表上所發現的礦點(礦體露頭)以及配合地表揭露工程和少量的勘探工程等手段所進行的地質觀察。初步查明礦產的品種、礦體的規模、形狀和產狀,確定礦石的品位和儲量。詳查階段亦稱勘探階段,是在普查基礎上對礦區進行更詳細的勘查,目的是查明礦區的地質構造、礦體產狀、礦石品位、物質成份及儲量等獲得更可靠的地質資料。精查是在普查和詳查的基礎上,進一步查明礦產品的埋藏情況,確定礦體的品位、儲量、開采價值、開采方法等,為下一步開礦作好准備。地質勘探工程測量是為地質勘探提供可可靠的測繪資料,配合地質勘探作業以保證任務的完成。
地質勘探工程測量的主要工作任務是:
1.為勘探工程的設計和研究地質構造提供勘探區域的控制測量和各種比例尺的地形圖; 2.根據地質工程的設計,在實地給出工程施工的位置和方向(又稱定位和定線); 3.竣工後測出工程點的平面坐標和高程;
4.提供編制地質報告和儲量計算的有關圖紙資料。
為了進行上述測量工作,應首先在勘探區建立測量控制網,控制網的等級應以《地質勘察測量規程》為依據,並結合勘探區的地形條件和勘探網的密度和精度要求,還應同時滿足礦區所需比例尺地形圖測量的需要,其它測量工作在控制測量的基礎上進行。一般情況下作為地質勘探區首級平面控制網,可根據勘探面積、勘探網密度和地形條件,布設四等或5″級導線網,若有GPS接收機,也可布設相應等級的GPS控制網,在此基礎上再以交會、導線等方法進行加密。高程式控制制網根據不同的精度要求,可採用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或GPS測高。
當勘探區已建立地形測量控制,如果精度能滿足勘探工程測量的需要時,應利用其作為一切勘探工程測量的平面和高程式控制制,不必重新布網。如其密度不夠,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加密。
勘探區的地形測量是為地質勘探工程服務的,測圖比例尺的大小是隨地質勘探對礦石儲量計算的精度要求不同而變化的。儲量計算的越精確,測圖比例尺就越大,隨著勘探工程的進展,勘探工程所需的地形圖比例尺也逐漸變大。一般應滿足大比例尺(1:500~1:5000)測圖的需要。
第二節 地質填圖測量
在礦區勘探工程中,首先要進行地質填圖,通過地質填圖來詳細查清地面地質情況,劃分岩層,確定礦體分布,以便正確了解礦床與地質構造的關系及規律,為下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並作為儲量計算的地表依據。
一、地質填圖的比例尺
地質填圖是用地形圖作為底圖,將礦體的分布范圍及品位變化情況、圍岩的岩性及地層
的劃分、礦區的地質構造類型以及水文地質情況等填繪到地形圖上,即成為一張地質地形圖。在地質工作的各個階段,要填繪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在普查階段,要填繪1:10萬或1:20萬的區域地形圖,詳查階段,要填繪1:1萬、1:2 .5萬或1:5萬的地質地形圖。在精查階段,填圖比例尺依據礦床的具體情況而定,若礦床的生成條件簡單,產狀較有規律,規模較大,品位變化較小,則採用的比例尺就小,反之較大。一般規模大、賦存條件簡單的礦床如煤、鐵等沉積礦床,通常用1:1萬至1:5萬比例尺的地質地形圖;對於規模較小、賦存條件較復雜的礦床如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的內生礦床,通常用1:2000和1:1000的地質地形圖;對於某些稀有金屬礦床,還可採用更大的比例尺,如1:500。一般地形圖的比例尺應與地質填圖的比例尺相同,
二、地質填圖的方法
地質填圖測量包括地質點測量和地質界線測量兩個步驟,其中地質點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工作。
地質點是指勘探礦區地表上反映地質構造的點,如露頭點、構造點,岩體和礦體界線點、水文點等。它們是地質人員進行地質調查的地質觀察點,是填繪地形圖的重要依據。這就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將地質點測繪在地形圖上。地質點的位置是地質人員在實地觀察確定的,確定後用紅油漆或插一小紅旗作為標記,並編號。
測定地質點前應准備好作為底圖的地形圖,控制點資料,並對控制點進行檢查。要充分利用測區已有的控制點,如果控制點不足,可採用導線測量等方法加密。地質點測量作業方法、程序及要求與地形測圖的碎部點測量完全相同,地質點測量一般由地質人員與測量人員共同完成。地質人員在選擇地質點,描述地質內容和繪繪制地質藍草圖時,兼職立尺員,測量人員按照地形圖中測碎部點的方法,測定地質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最後製成地質地形圖。
礦體及岩層界線的圈定:在測定地質點的基礎上,根據礦體和岩層的產狀與實際地形的關系,將同類地質界線點連接起來,並在其變換處適當加密點,地質界線的圈定一般由地質人員現場進行,也可野外記錄,室內圈定。圖12-1是地形圖作為底圖繪出的部分地質圖,圖中虛線表示的是根據地質點和地質界線的觀測資料圈定的地質界線,例如虛線1~2表示侏羅系(J)和三疊系(T)地層的分界線(P為二疊系、C為石炭系、D為泥盆系、S為志留系)
三、地質填圖中的注意事項
1、 地質人員在進行地質點觀察時,應攜帶地形圖,並繪制草圖
3
2、 地質填圖應充分利用已有的控制點,包括圖根點,控制點經檢查符合要求的情況下,
可以直接使用。當控制點丟失或破壞時,必須重新建立圖根控制。
3、 地質點測量根據具體的條件可採用:平板儀極坐標法,經緯儀配合小平板儀法,有
條件可採用全站儀進行數字化成圖方法測設或用RTK直接測量地質點的坐標。
第三節 勘探工程測量
一、勘探線、勘探網的測設
在地質勘探過程中,各種勘探工程如槽、井、鑽孔和坑道等一般都是沿著一定直線方向布設的,這些直線叫勘探線。勘探線又彼此交叉構成一定形狀的格網,稱為勘探網
(一)勘探線、勘探網的布設形式
勘探工程的布設,一般是平行於礦體走向或者垂直於礦體的走向。人們把平行於礦體走向的勘探線稱為橫向勘探線。垂直於礦體走向的勘探線稱為縱向勘探線。縱橫勘探線相互交叉構成勘探網。勘探網的形狀和密度由礦體的種類及產狀確定。一般有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線型。
勘探網內勘探線的間距是根據礦床類型、勘探階段要求探明的儲量等級而定,一般在20米至1000米之間。為了控制勘探線和勘探網的測設精度,也須遵循先整體後局部的原則,首先在礦區中布設一基線,然後再布設其它勘探線。如圖12-3所示,M、N為基線。勘探網上點的編號以分數形式表示,分母代表線號,分子代表點號,以通過基線P的零點為界,西邊的勘探線用奇數表示,東邊的用偶數表示;以基線為界,以北的點用偶數號表示,以南的用奇數表示。
0
2
表示基線與東第一條勘探線的交點。 (二)勘探線、勘探網的測設 1、基線的測設
在已建立測量控制網的情況下,根據地質勘探工程的設計坐標和已知測量控制點的坐標反算測設數據,直接將地質勘探工程測設到實地上。在尚未建立控制網的勘探區,若沒有全站儀,應首先布置勘探基線作為布設勘探網的控制。由地質人員和測量人員實地確定基線的方向和位置,基線一般由三點組成,
❷ 工程地質勘察一般使用哪些標准
看是什來么工程地質勘察,不同的源地質勘察規范不一樣,如公路、鐵路等,一般的公民建勘察最主要的就是 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其餘的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建築樁基技術規范、高層建築岩土工程勘察規程、土工試驗方法標准,還有很多。
❸ 工程地質勘探
3.3.2.1 勘探工作綜述
(1)勘探點的布設及測量
勘察工作共布置6個工程地質勘察孔,其中北端幫4個,南端幫2個,鑽孔坐標及鑽孔深度見表3-5,鑽孔平面位置見圖3-7。
表3-5 鑽孔坐標及鑽孔深度
圖3-7 鑽孔位置
圖3-8 KT1-1鑽孔柱狀圖
(2)鑽探施工
鑽探嚴格控制回次進尺,採用套管護壁、干鑽、單動雙管金剛石鑽進等鑽探及取芯工藝,確保岩芯採取率。並按採取的岩土芯結合鑽進情況進行地層鑒定、分層與描述。鑽進深度和岩土層分層深度的測量誤差低於±5cm,同時嚴格控制非連續取芯鑽進的回次進尺,以保證分層精度符合要求。鑽孔口徑不小於108mm,並滿足取樣的要求。鑽孔施工及探井完成後,均採用水泥砂漿封閉,封孔方法採用泥漿泵注入法,並對場地進行了清污。
(3)取樣工作
原狀土樣採用標准厚壁敞口式取土器以重錘少擊法採取;岩樣從岩芯管內或邊坡上直接採取。取樣具體操作方法嚴格按現行有關標准規范,結合岩土性質分布特徵執行。
3.3.2.2 勘探成果
本次勘察工作共採集土樣720組,岩樣640組,繪制鑽孔柱狀圖6張,其中KT1-1鑽孔柱狀圖見圖3-8,工程地質剖面圖見圖3-9至圖3-11。
圖3-9 剖面1工程地質模型
圖3-10 剖面2工程地質模型
圖3-11 剖面3工程地質模型
3.3.2.3 鑽孔窺視成果
(1)工作原理
鑽孔窺視儀主要由地面部分和井下部分組成。地面部分包括控制器、電腦、三腳架、絞車、滑輪和深度計數器;地下部分包括攝像探頭和電纜,攝像探頭由CCD攝像機、LED燈、玻璃罩和錐形鏡組成。鑽孔孔壁經LED光源照亮,CCD攝像機攝取由錐形鏡反射的孔壁圖象,圖象信息經電纜傳送至控制器和電腦,整個採集過程由圖象採集控制軟體系統完成,此系統把採集的圖象展開和合並,記錄在電腦上。
圖3-12 智能鑽孔窺視儀及原理
(2)鑽孔窺視成果
本次勘察共設立了5個鑽孔窺視監測孔,其中北幫3個,南幫2個。
鑽孔KT1-1位於安家嶺礦北幫西部,其孔內4m以上區域較為破碎(圖3-13)。2014年2月,受2號井工礦影響,安家嶺礦北幫1310和1280兩個弱面發生錯動,鑽孔KT1-1位於1280弱面下緣,故其完成性較差。其餘部分局部破碎,整體完整性較好,說明下部岩層沒有發生大規模錯動。
圖3-13 KT1-1孔內情況
鑽孔KT2-1、KT2-2位於安家嶺礦北幫東部,目前受2號井影響較小,孔內岩層整體性較好,局部見裂隙發育,見圖3-14和圖3-15。
圖3-14 KT2-1孔內局部裂隙發育
圖3-15 KT2-2孔內整體完整性較好
鑽孔KT3-1、KT3-2位於安家嶺礦南幫中部,工程地質條件好於北幫,通過鑽孔電視觀察,鑽孔KT3-1、KT3-2整體完整性較好,局部裂隙發育,鑽孔KT3-2在101.3m處有出水點,見圖3-16、圖3-17。
圖3-16 KT3-1孔內整體完整性較好
圖3-17 KT3-2孔內出水
❹ 怎麼看 建築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要從地質勘察報告中看出哪部位土質不好,需要如何進行開挖,處理等
我是做勘察的復 通過我們寫報告的制重點來看!
首先要先看剖面圖,對地層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後看參數! 地基土承載力、樁基參數等,
土質的好壞看報告中對地層的描述,一般土質不好或者較差的話,在報告中都會體現出來的。然後看物理力學指標,主要看看液限、壓縮模量。
❺ 地質路線調查精度要求時什麼啊
一般要求
5.2.1 工程地質測繪採用比測繪精度要求大一級比例尺的地形圖作外業底圖。
5.2.2 在進行過同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的區域地質和水文地質調查的地區,工程地質測繪應充分利用已有資料和遙感解釋成果。
5.2.3 實測地質體的最小尺寸一般為相應圖上的2mm,對具有重要意義的地質現象可誇大表示。測繪的地質、地貌界線必須實地勾劃或根據遙感解釋界線通過野外核定,允許誤差范圍在圖上不大於2mm。
5.2.4 正式測繪前,首先應實測地層剖面,建立地層柱狀剖面,劃分工程地質岩組,確定填聞基本單位。制定工作細則,以統一工作方法與技術要求,保證測繪成果質量。
5.2.5 系統的路線觀察是沙漠及沙漠化地區工程地質測繪的主要方法。觀察路線一般沿工程地質條件變化最大方向布置,在沙丘(沙山)起伏較大、地面通行條件差的地區可順溝谷方向布置。
5.2.6 觀察點布置要日的明確,一般應布置在各種工程地質界線(地層、岩組、地貌單元和地質構造線等)和各種工程地質現象處,具有較好的控制性和代表性。
5.2.7 選擇代表性的典型地段,用「重點地段法」對沙丘移動變形、水土流失、斜坡穩定性等進行較大比例尺測繪。
5.3 遙感圖象的應用
5.3.1 基本要求 來源:www.yantushi.com
5.3.1.1 沙漠地區利用遙感圖象解譯是確定沙漠地貌與工程地質現象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減少野外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質量。
5.3.1.2 遙感圖象的解譯工作應先於工程地質測繪,並貫穿工作的全過程,使其成為設計編寫,野外工作布置,室內資料整理和報告編寫等工作的組成部分。
5.3.1.3 通常應用的遙感資料是航攝象片和衛星圖象。應盡量選用不同時間,不同波段的遙感圖象。為適應專題研究需要,應搜集不同時期的航、衛片,或者專門飛行拍攝,並將航攝象片和衛星圖象應用結合起來。
5.3.1.4 遙感成果應充分用於野外觀測路線和觀測點的布置,觀測點線的控制指標要根據沙漠及沙漠化地區的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和遙感圖象可解譯程度來定。
a.解譯效果較好的地區:主要地質體、沙漠分布和工程地質界線在圖象上能連續追索和圈定。地質觀測則以檢驗解譯成果為主,補充搜集遙感影象難以獲得的資料,觀測點定額可減少30%~50%,其他技術定額也可適量減少;
b.解譯效果中等的地區:主要地質體、沙漠地質現象、工程地質現象和工程地質界線不能全部地在圖象上連續追索或圈出,則觀測點定額可減少10%~30%;
c.解譯效果較差的地區:各種地質體解譯效果不明顯,圖象上難以確切圈定出主要地質體和地質現象的界線,觀測路線長度和觀測點只能適當減少。
5.3.2 解譯內容
遙感圖象解譯內容,應密切結合沙漠地區工程地質調查的實際需要和已有遙感資料的片種、比例尺、可解程度來定,主要解譯下列內容:
5.3.2.1 劃分沙漠地貌形態類型,確定地貌單元界線,辨別微地貌類型,分析微地貌成因。
5.3.2.2 確定區域地質構造輪廓,判別棵露和隱伏的主要斷裂和節理裂隙密集帶的分布位置和發育規律,解譯新構造活動在影象上的表現、活動方式,為區域地殼穩定評價提供依據。
5.3.2.3劃分岩、土體不同岩性和不同沙漠及沙漠化岩性類型的分布范圍。
5.3.2.4 解譯滑坡、崩塌、泥石流、沙丘、沙漠化、人工采空區等不良工程地質現象的分布、規模和形態待征,對其危害程度和發育趨勢作出初步評價。
5.3.2.5 解譯植被生態類型、分布和覆蓋度。
5.3.2.6 解譯各種水文地質現象,重點是與工程地質關系密切的現象,包括湖、水庫等地表水體,現代河流(溪)的分布、滲沒段及古河道、沼澤、鹽漬化,泉、泉群、地下水溢出帶等。
5.3.2.7 利用多時相(不同時間)航衛片,進行對比解譯,研究地質現象動態,對其發展和影響程度作出初步評價。
解譯重點:
a.沙丘、沙漠化的動態變化;
b.滑坡、崩塌、泥石流的變化;
c.湖泊消失,湖泊、河道變遷,地下水露頭變化;
d.植被生態變遷。
5.3.3 沙漠及沙漠化土地的遙感解譯標志
沙是具有強反射的物質,一般在航片或衛片上都以淺色調出現。
5.3.3.1 沙漠 來源:www.yantushi.com
a.新月形沙丘:形象輪廓形態清晰可辨,—般呈月牙形,迎風坡微凸而平緩,背風坡下凹而較陡,兩翼順著風向延伸,沙丘脊線呈弧形,呈白-銀白色彩;
b.拋物線沙丘:形象上似一拋物線形,翼角所指方向為逆風向,迎風坡平緩而凹進,背風坡陡峭而呈弧形凸出,呈白-灰白色調;
c.魚鱗狀沙丘(群):沙丘呈群體分布,丘間地不明顯,前一個沙丘的迎風坡坡腳即為後一個沙丘背風坡坡麓;沙丘兩翼順風向延伸與前方沙丘迎風坡相連,形成沙丘間與風向平行的沙埂,航片上沙埂脊線構成白色的「網格」,沙埂所圈的凹地呈灰-灰白色調的「斑塊」;
d.金字塔沙丘:形態呈角錐狀,外觀似金字塔,它本身排列方向不與任何一種風向相平行或垂直,而是具有不同方向的脊線和三角斜面,形象上脊線尖棱呈渦輪狀紋形;
e.梁窩(蜂窩狀)沙丘;梁窩狀沙丘是在風向均勻,風力相等的條件下形成的多向沙埂,其外圍為窪地,總體形似梁窩狀,形象上同魚鱗狀沙丘有相似之處,僅梁窩狀沙丘中間的沙窩較深,沙埂色調為白色,而沙窩則為灰白色調; 來源:www.yantushi.com
f.沙壟:沿主導風向呈線性延伸的沙丘為沙壟,形象上沙壟的兩側坡度大致相等,中脊線深圓,向陽坡呈白色色調,背陰坡呈灰色色調,按沙壟與風向的關系,平行為縱向沙壟,垂直為橫向沙壟。
❻ 建築工程中,地勘定點以及間距和鑽孔深度如何確定
一、每一單體的一級高層建築,勘探點數量不應少於6個,二級高層建築不應少於專4個;
二、屬當建築物平面為矩形時宜按雙排布設,為不規則形時,宜按突出部位角點和中心點布設;
三、在層數、荷載和建築體型變異較大處,宜布置適量勘探點;
四、勘探點間距一般為15~25M,一級高層建築可取較小值,二級高層建築可取較大值,為准確查明暗溝、塘、浜等異常帶,勘探點間距還可適當加密;
五、在岩溶發育地區,勘探點應適當加密,必要時可按每個柱基下布置勘探點;在花崗岩殘積土地區,勘探點間距可取本條四款中的較小值;
六、為降水設計需要,必要時應布置查明地下水流速、流向和進行水文地質參數測試的專門勘探點;
七、控制性勘探點的數量宜為全部勘探點總數的1/2以上。
❼ 岩土工程勘察中鑽孔取樣深度如何確定
鑽孔取樣分擾動土樣和原狀土樣。
對於控制孔,穿越各土層應要求每層都要有代表回性的原狀土樣,對擬作為答持力層的各層土樣,必須有足夠多的原狀土樣,以得到准確、完整的岩土物理、力學指標;對於一般孔,穿越各土層應有擾動土樣來確認土層性質。
至於控制孔占總孔數的比例及對持力層擬取原狀土樣的數量,應根據勘察主持岩土師的經驗及已有該地質區的普勘信息等,並參考實際進程來確定。
❽ 岩土工程勘察布孔及深度如何確定
鑽孔深度的確定要遵循《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版)。
規范中內具體對孔深和間距都有說容明,孔深和建築物基礎寬度有關。
布孔方式一般是沿建築物基礎的中線和交點處布置。
這個需要你自己好好看看規范,結合工程具體實際情況合理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