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教師張克信
⑴ 金釘石(它是遠古時期動物的化石,現在鑲在石頭里,呈一粒一粒黃色的物體)
早在1923年,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美籍教授葛利普就注意到長興縣灰岩中的動物化石群並命名為長興灰岩。1962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盛金章院士及時命名了「長興階」,以代表二疊紀最晚期的地層。科學家先後在這里採集到15個大類近400種化石,證明煤山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完整的古生物化石群。
1985年,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張克信在這里發現牙形石化石,1986年中國古生物學家殷鴻福提出以牙形石取代菊花石作為劃分二疊系和三疊系、同時也是劃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標准,這是地質年代中最重要的3個金釘子之一。由於在約2.5億年前的這一時代,發生過目前已知的最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而備受世人關注,在這次滅絕中有70%到90%的物種消失了。中國自1977年開展長興灰岩界線及國際地質對比規劃項目後,先後有25個國家的200多名學者參加了這一研究。
1983年長興煤山與四川廣元、西藏色龍西山、克什米爾等被國際地層委員會確認為候選「金釘子」。中國的王成源教授將點位定於煤山D剖面27C層,得到國內外專家一致支持。中外學者攜手對煤山進行了岩石地層、生物地層、地質年代、同位素地層等多學科、高解析度研究,並於1996年中、美、俄、德等國9名科學家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聯名文章,共同推薦中國浙江長興煤山的牙形石化石為劃分古生代與中生代的標准化石,後經國際學術組織界線工作組、三疊系分會、國際地層委員會三輪投票,最後經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認可,從而使長興煤山成為這一重要地質年代唯一的「金釘子」。
地質遺跡眾多、古生物化石豐富的中國又一次獲得了「金釘子」,這表明中國在這一領域研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⑵ 地質大學出過什麼傑出人士或名人
楊遵儀教授(1908.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⑶ 金成五或獎有啊
楊遵儀教授(1908.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⑷ 王國燦的主要論著
1. 王國燦 桑隆康。桐柏造山帶東段結晶基底雜岩中的大型「」型背斜及形成構造背景。地球科學,1996,21(3):291-294。
2. 王國燦 楊巍然。大別山核部羅田穹隆形成的構造及年代學證據。地球科學,1996,21(5):524-528。
3. 王國燦 張克信等 東昆侖造山帶結構及構造岩片組合。地球科學,1997,22(4):352-356。
4. 王國燦,楊巍然。大別造山帶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時空格局――構造年代學證據。地球科學,1998,23(5):461-467。
5. 王國燦 楊巍然 地質晚近時期山脈地區隆升及剝露作用研究。地學前緣,1998,5(1-2):151-156。
6. 王國燦,梁斌等。造山帶非史密斯地層的構造復位-東昆侖造山帶研究實踐。中國區域地質,1998,增刊:25-30。
7. Wang Guocan and Yang Weiran. Accelerated Exhumation ring Cenozoic in the Dabie. Mountains: Evidence from Fission-Track Ages. Acta Geologica Sinica, 1998, 8. 王國燦、張天平、梁斌等,東昆侖造山帶東段昆中復合蛇綠混雜岩帶及「東昆中斷裂帶」地質涵義,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1999,24(2):129-133.
9. 王國燦、侯光久、張克信等,東昆侖東段中更新世以來的成山作用及動力轉換, 地球科學,2002,27(1):2-12。
10. 王國燦,沉積物源區剝露歷史分析的一種新途徑——碎屑鋯石和磷灰石裂變徑跡熱年代學,地質科技情報,2002,12(4):34-40。
11. Wang Guocan, Chen Nengsong, Zhu Yunhai, Zhang Kexin. Late Caledonian ctile thrusting de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East Kunlun Belt, Qinghai, China and its significance: evidence from geochronology.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3,77(3):311-319。
12. 王國燦,向樹元,John I.Garver 等。東昆侖東段哈拉郭勒—哈圖一帶中生代的岩石隆升剝露——鋯石和磷灰石裂變徑跡年代學證據。地球科學,2003,28(6):645-652。
13. 王國燦,吳燕玲,向樹元等,東昆侖東段第四紀成山作用過程與地貌變遷,地球科學,2003,28(6):583-592。
14. 王岸,王國燦,向樹元,東昆侖山東段北坡河流階地發育及其與構造隆升關系,地球科學,2003,28(6):675-679。
15. 楊巍然,王國燦,簡平。大別造山帶構造年代學。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0年。
16. 張克信,殷鴻福,朱雲海,王國燦等。造山帶混雜岩區地質填圖理論、方法與實踐—以東昆侖造山帶為例。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年
17. 朱雲海,張克信,王國燦等。東昆侖復合造山帶蛇綠岩、岩漿岩及構造岩漿岩漿演化。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2年。
⑸ 有誰知道金釘石是什麼我有這個東西
金釘石
早在1923年,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美籍教授葛利普就注意到長興縣灰岩中的動物化石群並命名為長興灰岩。1962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盛金章院士及時命名了「長興階」,以代表二疊紀最晚期的地層。科學家先後在這里採集到15個大類近400種化石,證明煤山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完整的古生物化石群。
1985年,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張克信在這里發現牙形石化石,1986年中國古生物學家殷鴻福提出以牙形石取代菊花石作為劃分二疊系和三疊系、同時也是劃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標准,這是地質年代中最重要的3個金釘子之一。由於在約2.5億年前的這一時代,發生過目前已知的最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而備受世人關注,在這次滅絕中有70%到90%的物種消失了。中國自1977年開展長興灰岩界線及國際地質對比規劃項目後,先後有25個國家的200多名學者參加了這一研究。
1983年長興煤山與四川廣元、西藏色龍西山、克什米爾等被國際地層委員會確認為候選「金釘子」。中國的王成源教授將點位定於煤山D剖面27C層,得到國內外專家一致支持。中外學者攜手對煤山進行了岩石地層、生物地層、地質年代、同位素地層等多學科、高解析度研究,並於1996年中、美、俄、德等國9名科學家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聯名文章,共同推薦中國浙江長興煤山的牙形石化石為劃分古生代與中生代的標准化石,後經國際學術組織界線工作組、三疊系分會、國際地層委員會三輪投票,最後經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認可,從而使長興煤山成為這一重要地質年代唯一的「金釘子」。
地質遺跡眾多、古生物化石豐富的中國又一次獲得了「金釘子」,這表明中國在這一領域研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⑹ 張克信的代表性學術成果
1 楊逢清,胡昌銘、張克信,1990,沉積地層工作指南。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 楊遵儀,吳順寶,殷鴻福,徐桂榮,張克信,畢先梅等,1991,華南二疊-三疊紀過渡期地質事件。北京,地質出版社。
3 Yang Zunyi, Wu Shunbao, Yin Hongfu, Xu Guirong, Zhang Kexin and Bi Xianmei, 1993, Permo-Triassic events of South China,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4 殷鴻福,丁梅華,張克信、童金南等,1995,揚子及其周緣東吳-印支期生態地層學,北京,科學出版社。
5 張克信,殷鴻福,朱雲海等, 2001, 造山帶混雜岩區地質填圖理論、方法與實踐,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武漢
6 張克信 ,庄育勛, 李超嶺 ,於慶文等,2001, 青藏高原區域地質調查野外工作手冊,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 張克信,1984,浙江長興葆青剖面Otoceras層中牙形石動物群的新資料,地球科學,9(3):38
「2」張克信,1987,浙江長興地區二疊紀與三疊紀之交牙形石動物群及地層意義,12(2):193-200
「3」殷鴻福、張克信、楊逢清,1988,海相二疊系、三疊系生物地層界線劃分新方案,地球科學,13(5):511-519
「4」張克信,1988,蘇浙皖地區晚二疊世長興期牙形石古生態,地球科學,13(5):537-543
「5」張克信、殷鴻福、吳順寶,1989,華南二、三疊紀之交的災變群及其對生物大絕滅的效應,《第三屆全國天地生相互關系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82-86
「6」張克信、田樹剛,1991,微球粒與火山活動,在楊遵儀等著《華南二疊-三疊紀過渡期地質事件》,北京,地質出版社,53-61
「7」張克信、吳順寶、劉勇勤,1992,南京湖山大隆組放射蟲和牙形石及其指相意義,地球科學,17(3):295-300
「8」殷鴻福,張克信,1993,新災變論,在穆西南主編:《古生物學研究的新理論新假說》,北京,科學出版社,109-135
「9」張克信,賴旭龍,丁梅華等,1995,浙江長興煤山二疊-三疊系界線層牙形石序列及其全球對比,地球科學,20(6):669-676
「10」Zhang Kexin, Ding Meihua, Lai Xulong and Liu Jinhua, 1996, Conodont sequences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strata at Meishan Section, South China, in Yin Hongfu (ed.), The Palaeozoic-Mesozoic Boundary candidates of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o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 Wuhai, 57-64
「11」張克信、童金南、殷鴻福、吳順寶,1996,浙江長興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剖面層序地層研究,地質學報,70(3):270-281
「12」張克信、陳能松、王永標、龔一鳴、黃繼春,1997,東昆侖造山帶非史密斯地層序列重建方法初探,地球科學,22(4):343-346
「13」Zhang Kexin, Tong Jinnan, Yin Hongfu and Wu Shunbao,1997,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section of Changxing, Zhejiang,southern China . Acta Geologica Sinica,71(1):90-103
「14」殷鴻福, 張克信, 王國燦等, 1998, 非威爾遜旋迴與非史密斯方法——中國造山帶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中國區域地質》1998年增刊: 1-9
「15」S.Mei, K.Zhang and B.R. Wardlaw, 1998, A refined succession of Changhsingian and Grriesbachian neogondolellid conodonts from the Meishan section, candidate of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alaeogeography, Pal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43(1998):213-226
「16」張克信、黃繼春、張天平等,東昆侖阿尼瑪卿混雜岩沉積地球化學特徵,地球科學—中國地質
大學學報,1999, 24 (2): 111-115
「17」張克信, 黃繼春, 殷鴻福, 王國燦等, 1999, 放射蟲等生物群在非史密斯地層研究中的應用-以東昆侖阿尼瑪卿混雜岩帶為例, 中國科學(D輯), 1999年第6期
[18]Zhang Kexin, Huang Jichun, Yin Hongfu, Wang guocan et al., 2000, Application of radiolarians and other fossils in non-Smith strata—Exemplified by the A』nyemaqen melange belt in East Kunlun Mts.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43(4):364-374
[19]駱滿生,張克信等,2001,東昆侖造山帶塔妥煤礦羊曲組時代新知, 地層學雜志, 2001, 25(1):24-27
[20]Yin Hongfu, Zhang Kexin, Tong Jinnan, Yang Zunyi and Wu Shun,2001,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t(GSSP)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Episodes, 2001,24(2):1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