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浙江麗水發生嚴重滑坡地質災害

浙江麗水發生嚴重滑坡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14 16:27:00

①  浙江省地質災害遙感調查(ZR)

浙江省地抄質災害在西南山區主襲要是突發性的滑坡、泥石流等,在浙北平原區主要表現為緩變性的地面沉降。為此,該課題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1)在對已知主要滑坡(泥石流)災害進行遙感分析解譯的基礎上,通過對滑坡災害時空分布特徵以及與其相關的地質、地貌、土壤類型、降雨分布、人口分布等資料的綜合研究,探索滑坡(泥石流)災害發生與降雨分布和降雨強度的關系,將GIS和ANN(人工神經網路)兩種新興技術互相融合,開發適合對浙江多點突發性滑坡(泥石流)災害進行臨災預警預報的GIS/ANN系統,根據實時的降雨預報和雨量遙測信息,初步實現對滑坡(泥石流)災害發生的空間范圍、強度及其分布概率的臨災預警預報,確定和預測可能導致重大損失的危險區段;編制1∶50萬浙江省滑坡災害趨勢遙感分析圖。

(2)利用衛星遙感多光譜影像、高精度DEM數據揭示與地面沉降有關的地形地貌和地質構造等信息,結合地面沉降、地下水開采、地表水位監測等資料研究地面沉降的范圍、沉降中心、沉降量、沉降速率及其發展趨勢,探索建立地面沉降易發程度和危險程度等級判別標准,為地面沉降災害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② 11·13麗水山體滑坡的各方反應

麗水市委市政府將繼續全力以赴搜救失蹤人員;防止次生災害發生;徹底查清災害內原因;制定應急容排線方案,以防災害進一步擴大;全力做好受災群眾生活安置、遇難者家屬安撫和保險理賠等相關工作。同時,對麗水全市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排查,及時做好群測群防和隱患整治工作。
截至2015年11月18日10時,接受社會各界到賬捐資總額累計4316854.15元,其中,「麗水市蓮都區民政局接受捐款專戶」接受捐資1765935.71元;「麗水市蓮都區慈善總會慈善款專戶」接受捐資2191369元;「麗水市蓮都區紅十字會賑災捐款專戶」接受捐資291970元;「共青團蓮都區委支付寶捐款專戶」接受捐資67579.44元。

③ 地質災害的中國的地質災害

國土資源部網站2012年11月8日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消息稱,中國2012年1至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4203起,成功預報地質災害3529起。與2005年以來同期相比,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排第六,人員傷亡較少,經濟損失較重。
據介紹,在前10個月發生14203起地質災害中,滑坡10841起、崩塌2050起、泥石流920起、地面塌陷316起、地裂縫55起、地面沉降21起;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有136起,共導致290人死亡、83人失蹤、256人受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2.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減少8.6%,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增長39.2%和31.7%。1~10月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3529起,避免人員傷亡39871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8.1億元。 1:2015年8月12日凌晨,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煙家溝村陝西五洲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生活區附近突發山體滑坡,造成廠區15間職工宿舍、3間民房被埋,64人失蹤 。
2:2015年19日8時30分許,浙江麗水山體滑坡現場搜尋到第37名被困人員遺骸,到目前已經救出37人,其中36人確認死亡,1人經搶救生命體征平穩,目前只剩1人失聯 。

④ 台風暴雨影響區的地質災害

2.4.1 我國台風暴雨影響區地質災害概況

我國登陸台風( 泛指熱帶氣旋) 年均 8 ~9 次,是世界上登陸台風最多、災害最重的國家之一。台風具有發生頻率高、突發性強、影響范圍廣、成災強度大等特點。在地質環境脆弱的地區,台風帶來的特大暴雨易誘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統稱為「地質災害」) ,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台風登陸時,受到地形抬升作用,往往會使暴雨強度加大,更增大了在迎風坡山地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

2.4.1.1 台風暴雨影響區的確定

根據 1960 ~2003 年我國熱帶氣旋平均年降雨分布,我國登陸台風的主要降雨影響區域在東部。我國大的地貌第一階梯向第二階梯過渡地帶結構,將台風平均年降雨量大於10mm 的區域作為台風影響區( 圖 2.7,圖 2.8) 。此地帶平均海拔在 1000m 以下,主要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浙閩丘陵和兩廣丘陵,總面積達 182 ×104km2。此區域即本節的研究區。

圖 2.7 我國熱帶氣旋年降雨分布( 1960 ~ 2003 年)( 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圖 2.8 台風影響區及區內地質災害分布

2.4.1.2 資料來源

本節使用的氣象和地理信息數據主要包括:

1) 1 ∶ 25 萬數字高程數據,來自國家測繪局。

2) 1 ∶ 50 萬岩性數據與 1 ∶ 10 萬土地利用數據的綜合分析,來自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資料庫。

3) 分月的植被覆蓋度數據,來自國家氣象中心。

4) 1990 ~ 2003 年 20h 逐日雨量觀測數據,來自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5) 1990 ~ 2003 年台風影響區內 7985 個地質災害事件數據來自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2.4.1.3 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特徵

我國台風誘發地質災害在區域分布上與台風降雨分布有很好的對應關系,江西、浙江、福建和廣東等省是台風降雨集中的地區,同樣也是地質災害高發區域。地質災害密度相對高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浙江南部的雁盪山和擴蒼山區、福建南部和廣東南部,以及江西、廣東和湖南交界地區的南嶺一帶山區。隨著台風降雨向內陸逐漸減少的趨勢,由台風造成的地質災害也向內陸逐漸減少。

根據誘發地質災害的降水條件的不同,可以將地質災害劃分為台風和非台風因素( 如前汛期降雨、梅雨期降雨等) 誘發的地質災害事件。據 1990 ~2003 年登陸我國的台風降雨以及地質災害事件資料,在研究區內,除上海外,其他省( 區、市) 都有地質災害發生,且長江以南諸省( 區、市) 明顯多於北方地區( 圖 2.9) 。地質災害發生頻次百分比最高的是江西省,佔地質災害總數的 32%; 湖南也是地質災害高發省,佔到災害總數的 14%; 然後由高到低依次是浙江、福建、廣東、安徽、湖北各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圖 2.9 台風影響區內各省份地質災害發生頻數分布

就誘發原因來看,非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發生最多的前 3 個省仍然是江西、湖南和福建,分別占非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總數的 31% ,16% 和 13% 。與非台風誘發地質災害形成對比的是,一半以上的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發生在浙江和福建,分別達到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總數的 26% 和 25% 。廣東和湖南也是受台風影響嚴重的省份,各佔台風誘發災害總數的 15% 。在湖南,台風和非台風誘發的地質災害比例相當,而在江西、廣西、安徽和湖北,由於地處內地,主要受來自西部、北部和南部的降雨系統影響,由台風誘發的地質災害相對較少。

2.4.1.4 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時間分布特徵

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分布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台風誘發地質災害從 5 月份開始出現( 圖 2.10) ,並以 7,8,9 月份為多,這與台風發生季節相吻合。而由非台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從 3 月份就開始出現,5 月份華南前汛期降雨開始,隨著降雨增多,地質災害也開始增多,並在 6 月份達到高峰期,這時總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和非台風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均達到各自峰值 36%和 42%。6 月下旬到 7 月江淮梅雨開始,主要雨帶北抬到江淮、黃淮一帶,由於這一區域平原區居多,盡管是雨季,總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和非台風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已降到各自的次峰值,而台風地質災害已顯著增加。到了 8,9 月份的台風季節,台風誘發地質災害也達到全年的峰值 35.6%和 35.4%。台風地質災害的高發期較非台風地質災害高發期滯後2 ~ 3個月。

圖 2.10 台風影響區內逐月地質災害發生頻數分布

2.4.1.5 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與非台風地質災害易發性條件分析

對比非台風誘發的地質災害,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影響因子高程、高差坡度和土地利用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圍( 圖 2.11,圖 2.12) 。

圖 2.11 高程影響對比分析

圖 2.12 土地利用影響對比分析

如高程因子,台風地質災害有超過10%發生在高差0~100m區間內,而非台風地質災害只有不足7%發生在這個范圍內,同時在大於350m高差以上,台風誘發地質災害明顯大於非台風因素。在坡度和高程因子的統計中同樣發現台風較非台風地質災害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圍。對土地利用的統計發現,在台風過程中發生在林地背景下的地質災害比例大於非台風過程,這可能和台風的強風作用有一定的聯系,因為強風對樹林的搖曳,容易使林木根系松動,從而導致入滲增加,加速斜坡失穩的進程;而強風對低矮灌木的影響明顯減小。

計算表明,台風地質災害信息量大於非台風地質災害信息量的面積,即台風地質災害危險性大於非台風地質災害危險性。說明在台風強降雨條件下,研究區內誘發地質災害的脆弱性增加,即在一般降雨條件下偏穩定的區域在台風強降雨條件下向不穩定趨勢發展。另一方面,深入內陸後這一特徵逐漸消失,這與深入內陸後台風的影響逐漸減小有關。

2.4.2 台風暴雨與地質災害

2005年,我國大陸地區共受到9次台風(或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的影響,其中有8次台風在我國沿海地區登陸,另外,在越南登陸的0516號台風「韋森特」,對海南省造成一定的影響(表2.1)。

2005年影響我國的9次台風(或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共造成7074.6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死亡414人(含失蹤人口),緊急轉移安置937.5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453.3×103hm2,絕收面積501.1×103hm2;倒塌房屋32.4萬間,損壞房屋103.9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799.9億元。先後有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等15個省(區、市)受災,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廣東、海南等8個省(市)遭受兩次以上台風襲擊。

2005年的9次台風中,對我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情況最嚴重的台風依次為「麥莎」、「泰利」、「卡努」,造成人員死亡情況最嚴重的台風依次為「龍王」、「泰利」、「麥莎」。

表2.1 2005年影響我國大陸地區的台風

2004年「雲娜」台風帶來的過程降雨量達917mm,24h降雨量874.7mm,12h降雨量661.8mm,突破歷史最高紀錄,在浙江省樂清市北部地區造成大面積山洪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

2005年,受0513號台風「泰利」的影響,大別山東、南麓的局地過程降雨量達400~600mm,安徽省金寨、霍山、岳西和太湖四縣相連的狹長地帶發生群發型崩塌-滑坡-泥石流3096處,共造成41人死亡,倒房9467間,毀地80380畝。

2005年,0505號台風「海棠」、0509號台風「麥莎」、0513號台風「泰利」、0515號台風「卡努」等多次台風暴雨襲擊,浙江省溫州、麗水等區域群發型地質災害嚴重。溫州市文成縣石垟鄉過程雨量達400.8mm,災前3h雨量175.1mm,引發的滑坡-泥石流造成石門村和馱龍村分別死亡5人、11人,受傷多人。

2005年,遭受0505號台風「海棠」、0513號台風「泰利」等台風暴雨襲擊,福建省霞浦縣水門鄉7月19日一日降雨量達832mm,過程降雨量1059mm。北部山區順昌縣杉木、毛竹等廣泛分布的山坡地暴雨引發大面積滑坡泥石流。

2006年7月14日,第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的影響,湖南省郴州市11個縣(市、區)發生山洪和地質災害。福建省龍海市程溪鎮和山村強降雨引起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6人受傷。7月14日,福建省漳浦縣中西林場強降雨引起滑坡,造成10人死亡、1人受傷。

2006年7月25~27日,受第5號台風「格美」(Kaemi)外圍影響,安徽省霍山縣集中強降雨達221mm,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169處,倒塌房屋數百間,造成318省道一度中斷。岳西縣最大降雨量為267mm,引發了地質災害36處,造成死亡2人、失蹤1人、傷1人,倒塌房屋數百間。

2.4.3 基本認識

1)登陸台風主要影響我國東部地區,台風地質災害集中出現在6~8月。台風影響區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浙閩丘陵和兩廣丘陵,總面積達182×104km2,其中台風降雨誘發的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廣東和湖南四省。

2)選取高程、高差、坡度、岩性、斷層密度和土地利用作為主要因子,利用信息量模型分析評價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危險性,並進行危險性分區。分析結果顯示,浙江中南部、江西南部、西部和東部以及廣東北部和福建西部都是地質災害危險性較高的區域,這與地質災害歷史事件的分布是一致的。

3)對比台風和非台風區域地質災害影響因子如高程、高差、坡度和土地利用,發現高程、高差和坡度對台風地質災害較非台風地質災害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圍。土地利用統計表明,台風過程中林地區域的地質災害比例大於非台風過程。

4)在台風強降雨條件下,其影響區內誘發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增加,即在一般降雨條件下偏穩定的區域在台風強降雨條件下向不穩定的趨勢轉化,隨著向內陸深入,這種趨勢逐漸減弱。

⑤ 浙江省不良地質災害有哪些

浙江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是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其中以小流域泥石流為主。地面沉降主要發生在平原地區。

⑥ 怎麼判斷滑坡地質災害.從哪些方面考慮其特徵

識別滑坡
掌握滑坡的基本特徵
1、必須有一定的滑坡邊界和滑坡床( 即滑動面、帶) 以下的岩土體."
2、 必須要改變原有山體斜坡( 或邊坡) 的地形地貌,形成獨特的「 滑坡地貌」."
3、 必須要破壞組成山體斜坡的岩土體的構造及其原始水文地質條件.形成有別於"
4、其外圍坡體內部的岩土體結構和構造,並改變地下水的滲流通道和排泄條件.
識別滑坡的標志
1、地形地物"
在山體斜坡地帶,滑坡區常形成圈椅狀地形和槽谷狀地形,或造成斜坡上出現異常
的台坎及斜坡坡腳「 侵佔」 河床、耕地、房屋場地、道路邊緣等現象.
在滑坡體上,常有鼻狀凸丘或多級平台.平台的高程和特徵與外圍河流階地不同.
在滑坡體外兩側,常形成溝谷,常有雙溝同源現象.可見到線形地物( 如道路、耕
地邊界等) 被錯斷位移的現象.
在滑坡體上,常有積水窪地、地面裂縫、「 醉漢林」、「 馬刀樹」 和房屋開裂、傾斜、
沉陷、隆起、冒水等現象.
2、岩土體結構構造"
滑坡體范圍內的岩土體常有擾亂、松動、擠壓揉皺、受水浸潤、擦痕等現象.基岩
的層位、產狀和斷層特徵與外圍不一致,常見有被泥土、石屑充填或未被充填的張性裂
縫,張扭性裂縫( 兩側邊緣) 及壓性裂縫.土體趨向鬆散,其層序正常或倒置,傾向異
常,普遍出現小型坍滑現象.
3、 水文地質"
滑坡區內含水層的原有狀況( 含水層位、水位、泉水流量等) 常被破壞,致使滑坡
體特別是滑坡群成為復雜的水文地質綜合體.在具有隔水作用的滑動面( 帶) 的前緣
( 出露點) 常有成排、成群的泉水溢出.在滑體後緣的斷壁上,常有泉水出露或滲水現
象.有時,在滑坡體兩側或前緣,會形成特殊的「 泥球」 現象.
4、 滑坡邊界及滑坡床"
滑坡後緣斷壁上帶有順層擦痕.滑坡前緣土體常被擠出或呈舌狀凸起,常伴有揉
皺、褶曲或斷裂( 非構造) 現象 在滑動的岩土體周邊兩側,常有溝或裂面( 或張扭性"
羽狀裂縫帶),甚至線狀地物被剪斷等現象.
滑坡床常具塑性變形帶.帶內多由粘粒物質或粘粒夾磨光角礫組成.滑動面一般很
光滑.其上擦痕方向與滑動方向一致.應注意滑坡擦痕的這種單層性特徵( 即只有表面
一層才具有),據此可與構造成因的疊成性擦痕相區別.
上述的滑坡外貌及其內部結構構造標志應是滑坡作用的統一產物.其外貌常可反映
實質.然而,經過長期的剝蝕破壞後,滑坡外貌特徵常遭到改變乃至消失.有時還伴有
其它成因的假象,給調查研究工作造成了困難.

⑦  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現狀

一、地質環境概況

1.地形地貌特徵

麗水市位於武夷山系腹地,屬山地地貌,除山間盆地和河谷外,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上,千米以上山峰約3573座,相對高差在800~1500米,龍泉黃茅尖海拔1929米,青田溫溪鎮海拔僅7米,兩者地形高差達1900餘米。地勢呈西南高,北東低,西南部中山廣布,地形起伏差異大是麗水市地形地貌最大的特點。麗水市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多在300~400米,形成許多三面群山環抱一面開闊的「V」字型狹長溝谷,巨大的地形高差、陡坡、深谷形成的陡峻臨空面,往往有利於山坡物質勢能的釋放與能量轉換,因而有利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形成。加之植被不夠發育,在暴雨徑流沖刷時,極易把砂、石、土挾帶到溝谷中,不利堆積,也是產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有利地貌。

2.地質條件

麗水市主要出露地層由老至新為:基底變質岩系(前寒武系)→侏羅系火山岩系→白堊系火山岩夾沉積岩系→第四系。經歷多次造山運動和長期風化作用,岩層褶皺強烈、斷裂節理發育,成為地質災害發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麗水市僅西部出露有前寒武系變質岩,其餘大部分市為中生代侏羅系、白堊系的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及陸源碎屑岩,在河谷及山間盆地中分布第四系的河床相或山麓相沉積層。燕山期中酸性岩漿岩較為發育,分布面積約500餘平方公里,本市構造以斷裂為主,火山構造亦十分發育。

基於岩性的不同,風化層厚度也有一定差異,變質岩區、白堊系陸源碎屑岩分布的低丘陵區及火山盆地內部風化層厚度可達數米至十餘米,而侏羅系的熔結凝灰岩分布區和部分次火山岩、岩漿岩分布區地表風化層僅為數厘米至數十厘米,且界面明顯,這給滑坡體的形成創造了較為有利的條件。廣泛發育的古滑坡體、山前堆積物、崩積物連同風化殼物質共同為地質災害的形成創造了物質條件。

頻繁的地質活動產生的多期斷裂構造面以及多組節理面將岩層(岩體)肢解成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獨立塊體,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獨立塊體脫離母體就有可能形成危及人類的地質災害。

本市遍布的火山碎屑岩、陸源碎屑岩、變質岩中往往夾有泥岩、泥質粉砂岩及片理化薄層,當岩層出現側向臨空並在一定誘發因素的作用下順層滑坡將會產生。

3.區域構造與地震概況

(1)區域構造概況:麗水市地質構造以斷裂發育為特點,褶皺不明顯。北東向、北北東向斷裂,配以北西向斷裂,形成構造形態的基本骨架。

北東向構造帶由北東向變質岩基底斷塊隆起和一系列約50°方向壓性斷裂組成,主要有遂昌縣昌裘至上定斷裂,遂昌縣城至大柘構造帶,松陽縣高亭至里庄構造帶,慶元縣竹口至龍泉斷裂,龍泉市至縉雲新建構造帶,慶元縣至青田海口構造帶。

北北東向構造帶由一系列10°~30°強烈斷裂帶及受它制約的北北東向白堊系構造盆地組成,主要有遂昌湖山至里東構造帶,遂昌根竹口至龍泉大桂溪斷裂帶,雲和縣大嶺頭至慶元縣中村斷裂帶,麗水市至景寧縣構造帶。

北西向構造帶主要有遂昌縣關塘至龍泉市安仁至景寧縣白鶴斷裂帶,松陽縣古市至景寧縣渤海構造帶,青田縣海溪至石平川斷裂帶。

南北向構造帶青田縣境內吳岸至湖邊斷裂帶。

(2)地震概況:麗水市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政和-海豐地震亞帶,該地震帶歷史上曾發生過較大地震,亞帶中慶元等地發生過5~5.5級地震,1574年至今400餘年來雖有多次地震發生,但烈度均不超過六度,屬基本穩定區,另據國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隊分析,政和-海豐地震亞帶在未來100年內可能出現的最大震級不會超過5級,對麗水市的影響為三度。另外,沿麗水-餘姚深斷裂帶有基性岩、超基性岩呈串珠狀產出,1917年3月1日、1976年3月30日及11月24日、1998年2月24日在慶元縣-景寧縣間、縉雲縣與仙居縣交界處、麗水市蓮都區水東和慶元縣城東先後發生4.75級、1.6級、1.3級和3.7級。

綜上所述,麗水市區域地質構造處於相對穩定,地震影響較小,對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產生不起主導作用。

二、地質災害基本現狀

1.以往地質災害簡況

據《麗水地區志》記載,麗水市自然災害(主要指水災)從公元656年(唐顯慶元年)至1948年共發生31次(年),主要縣(市)為麗水、青田、縉雲、遂昌、松陽;1949年至1979年共發生6次(年),主要縣(市)為青田、縉雲、麗水、雲和、慶元等。據現有資料統計,從1980年至1991年麗水市共發生地質災害19起,1992至2002年共發生地質災害67餘起,主要發生區是慶元、青田、景寧、麗水等縣(市)。

近十年來麗水市發生的重大規模的較為突出的地質災害有:

(1)1992年8月31日,受16號台風影響,景寧縣澄照鄉岩下村多處誘發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造成死亡13人,重傷8人;同日在該縣大地鄉葉坑下村發生特大泥石流,造成死亡7人、失蹤2人。

(2)1994年12月23日,由於地表遭受亂采濫挖,加之連日降雨,致使龍泉市小梅螢石礦區整條巷道塌陷,死亡7人。

(3)1995年10月8日,330國道線青田臘口段發生山體崩塌,造成一輛正在行駛的甌海至金華客車被壓,死亡37人。

(4)1996年8月1日,受8號台風影響,本市普降大暴雨。青田縣石平川和青田鉬礦遭受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死亡57人,多人重傷。同日,青田縣的其他鄉鎮也發生多起地質災害,死亡多人,並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5)1998年6月22日景寧縣毛洋鄉滑坡-泥石流,沖毀民房14幢,死亡19人,4人失蹤。

(6)1999年3月25日在省道麗浦線(雲和境內)43千米+800米處發生公路邊坡崩塌,造成緊水灘電廠廠車墜入石塘水庫,導致18人死亡。

(7)1999年4月21日在金溫鐵路(縉雲境內)100千米+770米處發生山體崩塌,造成從杭州開往溫州的603次列車6節車廂脫軌,5人受傷,毀損路基160多米,鐵路中斷運行29小時。

(8)2002年8月15日遂昌蔡縣坑發生滑坡-泥石流,導致3人死亡。

2.隱患點及分布

據初步實地調查證實,目前有地質災害跡象並有少量滑坡發生,有可能誘發較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達335處,直接威脅著全市205個村莊2500餘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其中處於蠕動發育狀態,已出現地裂、塌陷等現象,嚴重威脅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交通運輸安全主要隱患點30餘處,即:

慶元蘇湖鄉包謝

慶元舉水鄉張地

慶元縣淤上鄉壙根等村

慶元隆宮鄉張地

慶元縣安南鄉坑節、山壙等村

慶元縣竹口鎮新窯

雲和縣朱村鄉上灣

雲和鄉崇頭柳山頭

雲和縣黃源鄉蔭橋坑

松陽縣玉岩鎮烏岩

景寧縣澄照鄉岩山

景寧縣大地鄉葉坑下

景寧縣鶴溪鎮嶺腳

景寧縣英川鎮董村

景寧縣雁溪鄉嶴頭村

景寧縣外舍鄉雙坑

景寧縣鸕鶿鄉茶亭對村

龍泉市龍淵鎮牛頭嶺

龍泉市龍淵鎮宮頭、劍湖

縉雲縣石筧鄉流坑

蓮都區麗新鄉小陶

青田縣鶴城鎮山頭

青田縣山口鎮臘口礦饒士工區

青田縣船寮鎮白山

青田縣黃洋鄉石平川

青田縣黃洋鉬礦區

青田縣萬山鄉關坑

青田縣貴嶴鄉洪岩頭

青田縣舒橋鄉西武頭

遂昌縣金竹下坪頭

另外,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發生滑坡、崩塌、泥土流等災害並造成損失的其他隱患點還有:如青田縣山口鎮彭山、景寧縣桑溪、金溫鐵路及麗縉復線等交通干線不穩定邊坡等270餘處地質災害(隱患)點。

地質災害已成為制約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保護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已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

⑧ 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較頻繁的是:雲貴高原。
由於雲貴高內原位於我國西南地區,處容於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故多地震;且岩石破碎;且由於地形起伏大,受季風氣候多暴雨,且植被破壞嚴重,故導致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多發。
點評: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影響我國的地質災害的分布及影響,滑坡、泥石流多發的原因主要注意以下細節:
(1)地形起伏大;
(2)地表破碎,多碎屑物;
(3)降水集中多暴雨;
(4)植被破壞或不合理的工程建設等人為原因。

⑨ 工程經濟活動引發的突變型地質災害

我國專門的地質災害統計制度建立時間較晚,目前缺乏標准統一、時間序列完整的地質災害數據。1949~1998年的地質災害數據主要依據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編輯的《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和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災害綜合研究組編輯的《中國重大自然災害與社會圖集》[35,36]。1999~2008年的地質災害數據主要依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中國地質環境公報》(2001~2008)。

從圖4-17和圖4-18可以看出,從1949年到2008年,我國地質災害發生頻次隨時間發生高低起伏的周期性變化,但總體上呈增加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近50年來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形成了1951~1962年、1963~1975年、1976~1987年和1988年以後4個周期性變化過程,每個周期延續時間為11~13年。這4個周期災害峰值分別出現在1958年、1972年、1981年和1998年[37]。按照時間序列分析理論,地質災害發生頻次包括3個成分:周期性成分、趨勢性成分和隨機性成分。周期性成分可能與氣候變化相關,地質災害的高發期往往發生在高降雨量的年份。趨勢性成分可能主要與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相關,隨著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度的增加,地質災害發生頻次隨之增加。據《中國地質環境公報》(2002)統計,2002年人類活動誘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佔56%。廣西2002年發生的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中,有83%是由於人類活動誘發,人類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占死亡總人數的92%,誘發地質災害的人類活動突出表現在切坡建房、礦山開采、修路、開挖水渠等。廣東2002年發生的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中,有83%是由於人類活動誘發,其中採石、采礦誘發的占人類活動誘發總數的50%。福建2002年發生的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中,有82%是由於人類活動誘發,其中切坡建房誘發的占人類活動誘發總數的94%。

圖4-17 1949~1998年全國重大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發生頻次變化圖

圖4-18 1999~2008年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變化圖

突變型地質災害發生頻次區域差異明顯,中南部山地丘陵區為密集發生區。地質災害發生頻次在區域上的總體態勢表現為南方多北方少,中部多,西北和東北少(圖4-19)。突發性地質災害最為集中的省區有湖南、福建、重慶、安徽、廣東、陝西、江西、雲南、四川、廣西等。突發性地質災害集中在中南部省份的主要原因有:山地丘陵區集中分布,地表地質體天然穩定性差;降雨頻繁,天氣多變,地表物理風化嚴重;鐵路、公路等工程分布密集,對山地丘陵擾動強度大。圖4-20給出了1999~2008年各省地質災害造成的年平均死亡人數情況。年平均死亡人數大於100人的省份依次為雲南、四川;年平均死亡人數小於100人大於50人的省份依次為湖南、陝西、廣東、貴州;年平均死亡人數小於50人大於10人的省份由高到低依次為重慶、福建、廣西、山西、浙江、江西、甘肅、湖北。在地質災害嚴重的省份,地質災害不僅造成了較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且嚴重威脅著國土資源和生態環境安全,影響了本區域經濟社會的健康和快速發展。

圖4-19 1999~2008年平均年發生地質災害頻率分布示意圖

圖4-20 1999~2008年各省地質災害年平均死亡人數示意圖

⑩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雅西鎮山體滑坡的自然原因

1.滑坡是指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動靜壓力)作用回下,沿著一定的軟弱結答構面(帶)產生剪切位移而整體地向斜坡下方移動的作用和現象。2.山體滑坡是暴雨或淫雨使山體不堪重負,由山體薄弱地帶斷開,整體下滑.造成山體滑坡可以是第四紀殘坡積物,也可以是風化的基岩.其實情況比較多.3.為什麼蘋果在樹上不會掉下來一樣.因為蘋果受到能承受的拉力大於或等於重力,山坡也是一樣,自身有重力.還有其它一些力,稱為支持力吧.當水分缺少時,土質松動.這時技能力會小於重力,所以會掉下來.當水分太多.重力會大於支持力.也會掉下來.這時就形成了山體滑坡.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