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董國臣中國地質大學

董國臣中國地質大學

發布時間: 2021-02-14 16:14:02

⑴ 青年地質科技獎的授予情況

到目前為止 ,475名優秀青年地質工作者獲此殊榮,其中授予金錘獎95名,銀錘獎380名。同時有21名金、銀錘獎獲得者榮獲了中國青年科技獎。「青年地質科技獎」已經成為中國地質學會的品牌,在地質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獲獎者絕大多數已成為地質科技工作的骨幹。(下附部分獲獎者名單)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1989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5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毛景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石彥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建潮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學技術委員會 董樹文 安徽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銀錘獎 (1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安建 長春地質學院 馬昌前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李小彥 西安煤炭科學研究院 李長江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李繼江 山東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質大隊 李榮清 湖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汪振文 新疆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 張 韜 寧夏地礦局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明泉 蘭州大學地質系 張哨楠 成都地質學院 張德潤 地礦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楊閩中 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院 羅 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黃紹甫 廣西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 聶風軍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綜合研究地質大隊 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1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石崑山 河南省地礦廳第三地質探礦隊 湯良傑 地質礦產部西北石油地質局 吳景勤 核工業總公司華東地質勘探局 陳 駿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國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徐學純 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 晏建國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南地質勘查局 317 銀錘獎 (31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渝生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王會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地質研究大隊 王英民 成都地質學院 王鶴齡 湖北地質實驗研究所 劉金山 湖南地礦局 405 隊普查分隊 劉蒙華 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 華佑南 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學石油地質系 朱儒峰 內蒙古地礦局第二區調隊一分隊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吳澄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張超群 廣東茂名礦產公司 李乃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隊 周 翊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勘查及城鄉建設工程系 林暢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羅先熔 桂林冶金地質學院 鄭國東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侯建軍 北京大學地質系 段太忠 江漢石油學院地質系 郝梓國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報編輯部 欒文樓 河北地質學院 殷躍平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屬總公司北京地質研究所 耿 弘 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閻子忠 寧夏地礦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 黃建閩 建設部綜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蔣少涌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學地質系 戴鳳岩 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四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3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9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陳踐發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龐忠和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熱研究室 侯增謙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礦局第七地質隊 趙文智 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徐錫偉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郭英廷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 黃潤秋 成都地質學院工程地質研究所 溫 寧 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銀錘獎(30名以姓氏筆劃排列)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 劍 地礦部成都地質研究所 王恩志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礦局 215 隊物探分隊 韋星林 有色總公司江西地勘四隊三分隊 甘盛飛 沈陽黃金學院地質系 曲國勝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任書才 河北省地礦局第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 劉代志 中南工業大學地球物理勘察新技術研究所 劉樹文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杜楊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研處 李延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邱小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區劃室 何思為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探工系 汪東波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張光輝 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 陳衍景 北京大學地質系 邵益生 建設部城市地下水資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礦局區調隊 羅 強 西南石油學院 周平根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國土地質研究室 周永章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 胡 凱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郜建軍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賀安生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黃運飛 中國兵器工業部勘察研究院 藍先洪 地礦部海洋地質研究所 賴旭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軍 水利部能源部長江勘測技術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學 (北京)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五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5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宗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朱立新 地礦部物化探研究所 吳吉春 南京大學 周瑤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永飛 中國科技大學 姜欽華 北京大學地質系 胡聖標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郝 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秦四清 中航勘察設計院 舒 航 中國礦業大學 銀錘獎 (共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 力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於青春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方維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總隊 王 駒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王 清 長春地質學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質研究所 馮慶來 中國地質大學 任戰利 西北大學地質系 劉 震 石油大學(北京) 劉小宇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劉曉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孫曉明 中山大學地質系 許文良 長春地質學院 宋 彪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張正偉 河南地質科研所 張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張曉培 長春地質學院 張獻民 河北地質學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學地質系 李建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楊夕輝 雲南地礦局三隊 沈樹忠 中國礦業大學 邵龍義 中國礦業大學 陳松嶺 中南工業大學 周樂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院 屈建軍 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學 閭國年 南京大學 唐金榮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勝利 煤炭科學院西安分院 賈愛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章雨旭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續世朝 山西地勘局區調隊 銀劍釗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所 黃 海 地礦部地質技術勘查院 龔漢松 海南地礦開發局高新爆破技術公司 傅雪海 江蘇煤田地質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蔣泰然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解習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學會第六屆(199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何慶成 地礦部環境地質所 李功伯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蘇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學 ( 華東) 范洪海 華東地質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質所 徐義剛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礦部地質研究所 董國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長春科技大學 銀 錘 獎 ( 共 40 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於學峰 山東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業大學 王文武 化工部遼寧地勘院 王世澤 西南石油局 王建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鄧吉牛 有色北京地質所 田昇平 化工部化學礦產院 全裕科 華北石油地質局規劃設計院 劉 傑 寧夏石炭井礦務局 劉再華 地礦部岩溶地質所 劉俊來 長春科技大學 孫友宏 長春科技大學 朱雲鶴 地礦部南京地礦所 湯 彬 華東地質學院 邢紅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吳培康 石油勘探開發中心 張立東 地礦部沈陽所 張伯友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張招崇 地礦部地質所 張振福 山西地礦局地調隊 李 曉 中科院地質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質所 李俊建 地礦部天津地礦所 楊學明 中國科技大學 楊忠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楊振宇 地科院地質力學所 肖舉樂 中科院地質所 陸建軍 南京大學地質系 陳遠榮 桂林礦產地質院 陳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礦業學院 施澤進 成都理工學院 柳建新 中南工業大學 趙 平 中科院地質所 徐貴來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聶高眾 國家地震局地質所 顧雪祥 成都理工學院 賴紹聰 西北大學地質系 薛良偉 河南省地科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七屆(1999年)青年地質科技獎獲獎名單
金錘獎8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 作 單 位 劉財 長春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 劉福來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孫占亮 山西地勘局區調地質隊 陳國忠 甘肅地勘局第三地質隊 周翠英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秦克章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學(華東)資源系油藏地質研究所 譚永傑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 銀錘獎26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於海峰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王駿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規劃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長春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 王登紅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所 劉國平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李忠 中國科學院地質所 李國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質所 楊曉平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楊曉明 化工部遼寧地質勘查院 邱檢生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陳漢林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訓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與環境工程系 周紹智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設部綜合勘察設計院 姜月華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賀文華 湖南省地勘局418隊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質勘查局 徐揚青 煤炭部武漢設計研究院 徐旭輝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實驗地質研究院 康鳳新 山東省地勘局地礦處 麻土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黃同興 廣西地質調查研究院 賴健清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 譚承軍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規劃設計院 黎良傑 中航勘察設計研究院 魏祥榮 核工業華東地質局二七O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八屆(2001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化建新 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 王 成 核工業西北地質局二一六大隊 孫繼敏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強 中南大學應用地球物理所 汪東波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周新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鄭和榮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銀錘獎(42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馬 明 長江委綜合勘測局長江岩土工程總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史長義 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 劉 敏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學系 劉長禮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劉傳虎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劉貽燦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地質研究所 劉海泉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山東總隊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測井總監 呂修祥 石油大學(北京) 呂曉光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呂新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 紀友亮 石油大學(華東) 許強 成都理工大學 閆相賓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德文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張永波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起鑽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總院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張德民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中煤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李青 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科技處 李曉昭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楊計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時成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 陳占成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陳建文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虎維岳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鄭建平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姜在興 石油大學(華東)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 趙英俊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唐書恆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隊 唐輝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徐學義 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華北石油局井下作業大隊 符鞏固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湘東礦產地質調查所 曾義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德州鑽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 溫書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雲鵬 西北大學地質系 魯安懷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翦知湣 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九屆(2003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鄧運華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劉四新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 何宏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尚彥軍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寬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龔士良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謝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處主任工程師 銀錘獎名單(34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萬余慶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 雲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開發規劃設計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寶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韋國深 廣西地質勘查總院 丘學林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 劉亮明 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劉繼東 甘肅煤田地質局 孫煥泉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 況軍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文鸝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吳珍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發旺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光學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學 李細根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四分隊 邱楠生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陸現彩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陳昌彥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華東分公司 武恆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讀傑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姚建明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85隊 徐貽贛 江西省地礦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 桑樹勛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袁訓來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 焦鵬程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所 韓士洲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韓穎 山西省地質調查院太原分院 雷從眾 新疆油田分公司採油二廠 譚成軒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屆(2005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劉剛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研究所 劉志飛 同濟大學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苗愛生 核工業二0八大隊二分隊 夏群科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庹先國 成都理工大學科技處 鹿化煜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 戴福初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李文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礦產所 甘甫平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劉紅櫻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宏峰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浙江總隊 陳曉東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張元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陳正樂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趙志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學院 程國明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何高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進德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張異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張守林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聶振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楊振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程建遠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學院 張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馬保松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楊文清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一八六隊 於 軍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環境地質研究所 琚宜太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楊自安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資源勘查技術中心 王文峰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王岳軍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劉光祥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 許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質調查所 陳志宏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麗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彭和求 湖南地質調查研究院 李國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調查研究院 陳仁義 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 張延軍 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 馮亞生 海南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區調分院 王昆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汪 珊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謝文衛 國土資源部勘探技術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一屆(200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於翔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書來 北京礦產地質調查院 祁生文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國海洋大學 周心懷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溫志堅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葛曉立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董月霞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分公司 覃小鋒 廣西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 韓忠 武警黃金部隊第六支隊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萬玲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豐成友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仇建軍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 牛富俊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王之軍 中非地質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華 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葉曉濱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任雲生 吉林大學 劉東輝 福建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 劉忠群 中國石化華北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劉陶勇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 江山紅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石油鑽井研究所 閆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何衛紅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何黃生 江蘇煤炭地質局物測隊 張永雙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禮中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傳林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張吉壽 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 張家菁 江西省地礦局贛東北大隊 李連生 中國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鐵軍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單玄龍 吉林大學 和志軍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南方地質調查所 林全勝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武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元平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金勝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侯樹仁 核工業二〇八大隊 趙振宏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品 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晏鄂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翁愛華 吉林大學 袁文偉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華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郭彥民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高文龍 北京國電華北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黃偉強 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廖忠禮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⑵ 區域地質調查實驗教程教學大綱

四年制本科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用

40學時,2學分

一、本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區域地質調查是適應區域地質填圖的改革與要求,全面培養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及其相關專業學生擴大地學知識面、提高專業素質、適應社會需求的一門綜合性、基礎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

其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全面了解區域地質填圖的基本方法、技術要求,掌握當前區域地質填圖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進展,將大學期間所學岩石學、礦物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遙感地質學、水文工程學、地球化學、環境學、災害學、計算機技術等基礎理論課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並與野外區域地質填圖和綜合調查實踐等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綜合分析、實踐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也是為高年級學生生產實踐和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奠定基礎的必修課。

二、本課程的基本要求

1.對能力培養的要求

系統掌握區域地質填圖的方法、技術要求,提高學生思維、綜合分析、實踐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基本掌握當前區域地質填圖的目的任務、項目管理及質量管理要求,掌握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尤其是「3S」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在區域地質填圖中的應用,提高當代大學生使用新技術開展區域地質填圖和綜合調查的能力。

2.本課程的重點和難點

1)三大岩類區區域地質填圖理論與方法、技術要求;

2)新方法、新技術(尤其是RS、GPS、GIS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在區域地質填圖和綜合調查中的應用;

3)區域地質填圖中礦產資源調查的方法與技術;

4)區域地質填圖的程序與主要過程、區域地質填圖設計書、區域地質調查(填圖)報告、區域地質圖說明書編寫的主要內容與基本要求、地質圖編繪的主要方法與技術。

3.選修課程及基本要求

本課程具有重要的理論學習與方法實踐性,是高年級學生開展生產實踐、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不可缺少的課程,因此確定為必修課。

三、課程內容

1.教學基本內容

第一章 區域地質調查概述,區域地質調查基本概念、區域地質圖的比例尺及其精度;中國區域地質填圖工作的現狀;區域地質填圖的基本方法與技術、工作程序等;本課程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方法及有關要求。

第二章 沉積岩區區域地質填圖理論與方法。沉積岩的產出特點;沉積岩區多重地層單位的建立;現代地層學填圖理論與方法;沉積岩區的基本層序調查方法;沉積岩填圖單位建立實例。

第三章 花崗岩類區區域地質填圖理論與方法。花崗岩與廣義花崗岩類的概念;花崗岩類的產出與分布特點;花崗岩類的分類方案與填圖單位的建立;岩石譜系單位的填圖單位建立方法;花崗岩類的接觸關系和地質填圖界線;花崗岩類的地質填圖主要內容和要求;岩漿混合花崗岩類的區域地質填圖;花崗岩類區域地質填圖實例:①復式岩基的解體,②空間共生成因相關岩體的歸並。

第四章 火山岩區區域地質填圖理論與方法。火山岩的產出與分布特點;火山岩的雙重填圖單位建立;火山機構調查填圖方法;火山岩相調查與填圖方法;火山岩地質圖的圖面表達主要內容。

第五章 變質岩區區域地質填圖理論與方法。變質岩的主要類型與產出特點;當代變質岩區區域地質填圖的理論要點;變質岩的區域地質填圖單位與填圖方法。

第六章 第四紀地質填圖理論與方法。第四紀地層的基本概念及產出特點;第四紀地層單位及沉積類型;第四紀沉積物填圖方法。

第七章 蛇綠構造混雜岩帶及韌性剪切帶地質填圖理論與方法。蛇綠構造混雜岩帶的主要組成及填圖單位;蛇綠構造混雜岩帶填圖方法;韌性剪切帶的主要類型;韌性剪切帶的地質填圖理論與方法。

第八章 區域地質填圖中的礦產資源調查方法。區域地質填圖中礦產調查的目的與任務;區域地質填圖中礦產調查的方法與手段;區域地質填圖中的礦產調查重點;成礦模式與區域地質填圖;控礦因素與成礦規律研究。

第九章 區域地質填圖主要手段。剖面調查方法與技術、路線調查方法與技術、專門性調查方法與技術;區域地質圖編繪方法與技術。

第十章 遙感區域地質填圖方法。遙感區域地質填圖的目的與任務;遙感地質填圖的優點與特點;區域遙感地質填圖的主要方法與輔助填圖方法。

第十一章 數字區域地質填圖方法。數字區域地質填圖系統的功能與特點;數字地質填圖PRB過程與方法。

2.課外作業

1)根據教學進度,對本課程重點內容安排數次課外作業;

2)地形圖國際分幅原理及實踐作業;

3)以田家莊地區為例,安排不同類別區地質填圖項目工作部署。

3.實驗課

1)沉積岩區、花崗岩類區、(陸相)火山岩區、變質岩區、造山帶區地質填圖讀圖實驗;

2)RS解譯系統上機觀摩學習;

3)MapGIS成圖過程、流程上機觀摩學習;

4)不同時代、不同比例尺模式地質圖參觀學習。

4.集中實驗安排

本專業建議不安排集中實驗,但安排系統大型作業一套,由學生系統復習與實踐。

四、使用大綱說明

1.學時分配表

區域地質調查實驗教程

續表

2.教學方法提示

1)課堂教學多以實例或國內外典型圖幅為例講述某一方法的有關要求;

2)「3S」學習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3.考核方式

1)課堂出勤、問答內容記錄、上機操作熟練程度各佔10%,共30%;

2)作業佔70%。

五、課程教材及主要參考書

1)李永軍等編著.2008.國土資源調查方法(第二版).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李永軍等編著.2008.國土資源調查方法實驗指導書.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3)魏家庸等編著.1991.沉積岩區1∶5萬區域地質調查方法指南.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4)高秉璋等編著.1991.花崗岩區1∶5萬區域地質調查方法指南.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5)房立民等編著.1991.變質岩區1∶5萬區域地質調查方法指南.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6)周維屏等編著.1992.1∶50000區域地質調查方法.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7)國土資源部宣傳中心.1998.國土資源知識讀本.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8)董國臣等著.1998.計算機輔助1∶5萬區調工作方法.北京:地質出版社.

9)李超嶺,於慶文著.2003.數字區域地質調查基本理論與技術方法.北京:地質出版社.

10)中國地質調查局.2003.二十世紀末中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方法新進展.北京:地質出版社.

11)李永軍主編.2014.區域地質調查導論.北京:地質出版社.

12)李永軍,楊高學,佟麗莉等編著.2014.區域地質調查實驗教程.北京:地質出版社.

執筆人:李永軍 梁積偉

⑶ 火山塊狀硫化物(VMS)礦床

一、概述

這類礦床在世界上一些地方很早就被作為銅和黃鐵礦的資源開采利用而受到了重視。礦床產在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積岩系中,礦體常呈與圍岩層狀構造大體整合一致的似層狀或透鏡狀,成群成帶集中分布。礦石中金屬硫化物特別富集,含量常可達到60%以上,構成塊狀、密集條帶狀礦石。金屬硫化物主要包括鐵、銅、鉛鋅硫化物,而以黃鐵礦、磁黃鐵礦等鐵硫化物的含量為最高,因此在礦床文獻中也稱這類礦床為黃鐵礦型礦床。歐美各國因越來越認同礦床與海底火山活動的環境有關,現在更為廣泛地使用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VMS)礦床這一名稱。

在不同類型的海相火山岩中都可以產出塊狀硫化物礦床,幾種典型的情況是:①富鈉鎂鐵質和長英質岩石的雙峰式火山岩組合或稱細碧角斑岩系列中產出含銅的和含銅、鉛、鋅的礦床;②在正常鈣鹼性系列以長英質岩石為主的火山岩系中產出鉛、鋅、銅的礦床;③在主要是鎂鐵質火山岩的蛇綠岩中產出銅礦床。

從含礦火山岩系的時代看,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新生代都有重要礦床,太古宙和較少的元古宙綠岩帶中的礦床如加拿大阿比蒂比等綠岩帶中著名的Noranda地區的礦床、西澳大利亞的礦床。古生代和中生代褶皺帶有很多產於雙峰式火山岩組合中的礦床,如歐洲西班牙、葡萄牙的Rio-Tinto、Neres-Corro礦床、俄羅斯中烏拉爾和南烏拉爾的許多礦床以及北高加索和阿爾泰的礦床、北美阿帕拉契的礦床、中國甘肅白銀廠礦床等。

有兩個年代較新的重要礦床:一個是白堊紀蛇綠岩中的塞普勒斯含銅黃鐵礦礦床,另一個是新生代長英質凝灰岩中的富鉛鋅的日本黑礦礦床。這類礦床含礦火山岩系中常可含多種不同的沉積岩,有的地區以沉積岩為主,只有少量火山岩夾層甚至完全沒有火山岩,但也產有塊狀硫化物礦床,如澳大利亞昆士蘭地區的一些礦床。有的研究者把它們也歸入同一類。但很多研究者則把這些礦床劃為另一類型,即沉積岩中的噴氣沉積(Sedex)礦床。這類礦床礦石中金屬硫化物種類和含量具有顯著特點,不管在哪一種礦床中,黃鐵礦或磁黃鐵礦含量都是最多的,重要的含銅、鉛、鋅礦物只有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等少數幾種,少量出現的還有黝銅礦、砷黝銅礦、斑銅礦等。此外,礦石中還含有金、銀及其他少量礦物。按照礦床中的主要金屬組合及含量多少可分為銅、銅-鋅、鋅-鉛-銅和鉛鋅4種類型。大洋中脊蛇綠岩中的礦床產出典型的銅型礦石,加拿大地盾內的礦床中有少數是銅型,絕大部分是銅-鋅型,個別是鉛-鋅-銅型。挪威古生代造山帶中的礦床多一半是銅-鋅型,這些礦床礦體圍岩以基性火山岩為主,長英質火山岩少於10%。鉛-鋅-銅型礦石均產在長英質火山岩或長英質火山岩和沉積岩組合中,例如,產在日本的綠色凝灰岩帶中的大部分礦床以及塔斯馬尼亞的礦床,而鉛-鋅型礦石只出現在產於沉積岩中的礦床中。

這類礦床在世界分布較廣,據稱已有420 多個礦床。其中所蘊藏的銅、鉛、鋅達數億噸,銀達數萬噸,金達數千噸。還有Se、Sn、Bi等可觀的儲量。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這類礦床還被認為是中溫熱液礦床,稍後在礦床同生和後生成因的討論中是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對中、新生代兩個礦床深入研究取得大量的同位素研究數據,從而使海底熱水沉積的模式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現代洋底熱水噴出地點的發現和研究,更使這種認識被廣泛接受。在對世界相當數量的礦床進行分析研究基礎之上已制定了與海相鎂鐵質噴出岩有關的、與海相長英質—鎂鐵質噴出岩有關的礦床模式(Singer和Cox,1986)。中國對火山岩型銅多金屬硫化物礦床也已經進行了系統總結,建立了礦床的成因和找礦模式(宋叔和、韓發等,1994)。

二、重要礦床

1.甘肅白銀廠銅礦床

是我國發現並研究最早的一個火山塊狀硫化物型礦床。礦區位於北祁連早古生代褶皺帶東段。礦區主要為淺變質寒武紀海相火山岩和火山沉積岩系。火山岩岩石組合具雙峰式特徵,並富鈉貧鈣,為典型的細碧角斑岩系列。火山岩噴出沉積作用表現出由角斑質岩石到石英角斑質岩石和由角斑岩與細碧岩間互層產出再到主要為細碧質岩石的層序。已確定白銀廠地區是一個具短軸背斜形態的火山穹窿構造,石英角斑質岩石分布在中心,環繞其周邊的為細碧質岩石和少量角斑岩(圖6-1)。火山穹窿內有東西兩個噴發中心和多個火山噴口。

各級火山中心或噴口以較集中產出集塊角礫岩及石英鈉長斑岩等次火山岩為標志。白銀廠塊狀硫化物礦床產於早期火山噴發沉積旋迴的酸性火山岩段,含礦層的岩石組合為酸性火山凝灰岩夾含碳、硅、鈣泥質沉積岩或酸性火山凝灰岩向夾沉積岩的基性火山岩轉換部位。容礦岩石有石英角斑質碎斑熔岩、石英角斑質晶屑凝灰岩及部分石英鈉長斑岩等。成礦作用起始於酸性火山噴發作用晚期石英鈉長斑岩侵入之後,結束於大規模中酸性火山噴發作用之前。

圖6-1 白銀礦田古火山機構構造略圖

(據鄔介人,1991)

1—酸性火山岩;2—中性火山岩;3—基性火山岩;4—粗面岩類;5—輝綠岩;6—千枚岩類;7—鈣質綠泥石片岩;8—碎屑沉積岩;9—實測及推測斷層;10—環形構造(白銀);11—環形構造(黑石山);12—古火山口;13—前人釐定古火山口;14—推斷成岩斷裂系統;15—采坑邊界;16—礦床

塊狀硫化物礦床按其與火山噴口的關系可分為近火山噴口型和遠火山口斜坡型兩類。礦區內最著名的折腰山礦床和火焰山礦床屬近火山噴口型,折腰山礦床在石英角斑岩層中整合產出,火焰山礦床產於石英角斑岩類與細碧質火山岩接觸面上。兩個礦床為走向近於平行展布在北面和南面的兩個礦體群,各由少數幾個似層狀、透鏡狀主礦體和很多的條帶狀、脈狀小礦體組成(圖6-2)。上部和中部礦體厚大,向深部變薄並出現分支尖滅。主礦體由塊狀黃鐵礦、塊狀含銅黃鐵礦礦石組成,出現在礦體邊部和下部的小礦體由網脈狀、條帶浸染狀礦石組成。礦石的金屬組合屬 Cu-Zn-黃鐵礦型,鉛除個別地段較富集外,一般均低於工業要求。在折腰山礦床礦體上盤出現一種特殊的補丁狀角礫凝灰岩和少量鐵錳硅質岩。近礦圍岩發生了顯著的綠泥石化、絹雲母化和硅化等蝕變。

另一重要礦床小鐵山礦床屬於遠火山噴口斜坡型,是一個地表未見原生礦露頭的隱伏礦床。礦體產於石英角斑質凝灰岩夾薄層凝灰質千枚岩中,以含礦層內有較多沉積岩為特徵。礦體為似層狀,沿走向傾向也有分支、尖滅和重現的情況,東段距地表較淺,西段埋藏較深,顯示出側伏現象。礦石中的主要礦物包括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黝銅礦和砷黝銅礦、重晶石,具塊狀、條帶條紋和條帶浸染狀構造。礦石中普遍含金、銀較高,主要含金礦物有自然金、銀金礦,還有輝銀礦、螺狀硫銀礦、輝銅礦等。礦體下盤石英角斑質凝灰岩中含星散狀金屬硫化物,並發生了綠泥石化、絹雲母化和硅化。

圖6-2 白銀廠礦區地質略圖

(引自鄔介人,1991)

1—含角礫集塊石英角斑岩;2—含角礫石英角斑凝灰熔岩;3—含角礫石英角斑凝灰岩;4—含角礫集塊石英角斑凝灰岩;5—含角礫角斑凝灰熔岩;6—石英角斑岩;7—石英角斑凝灰熔岩;8—石英角斑凝灰岩;9—石英鈉長斑岩;10—輝綠岩;11—角斑岩;12—硅質千枚岩;13—凝灰質千枚岩;14—細碧玢岩凝灰岩;15—細碧岩;16—細碧質凝灰岩;17—含角礫集塊石英角斑凝灰熔岩;18—鈣質絹雲千枚岩;19—角斑凝灰岩;20—火山活動中心及火山口;21—磁黃鐵礦礦管;22—礦體

本區出露地表的塊狀硫化物礦床,礦體近地表部分經氧化發育了塊狀和角礫狀鐵帽和分布在其間和其下的由多種含鐵釩類礦物構成的釩帽,氧化帶下局部形成次生輝銅礦。明清時代曾對氧化帶中殘余富集的金銀進行過開采。20世紀40年代發現黃鐵礦,1952年開始作為銅礦進行了勘探,查明折腰山、火焰山銅鋅礦床分別達大型和中型規模,經20多年露天采礦後,折腰山礦床已轉入深部開采。小鐵山礦床在勘探過程中證實除鉛鋅礦床為大型外,貴金屬金銀和稀有分散元素也有重要價值,在20世紀80年代初正式投入生產。

2.新疆阿舍勒銅礦床

是國內近期發現和探明的一個重要火山塊狀硫化物礦床。礦床位於阿爾泰古生代褶皺帶中,礦區地層為泥盆紀火山-沉積岩系。火山岩岩石類型包括流紋岩、玄武岩及同質凝灰岩、角礫凝灰岩、火山角礫岩和呈岩脈岩株形式產出的輝綠岩、石英鈉長斑岩。火山岩中夾有灰岩、放射蟲硅質岩。火山岩是雙峰式岩石組合,酸性火山岩多於基性火山岩,化學成分具高鈉特點。

礦區內最重要的礦床形成於構造窪地中,原層狀礦體經褶皺為同斜倒轉向斜構造內的一個大透鏡體,核部較厚,兩翼逐漸變薄至尖滅,產狀與火山岩層整合一致(圖6-3)。層狀礦體內自下而上可以劃分出黃鐵礦帶、黃銅礦-黃鐵礦帶、富鉛鋅礦帶、鉛鋅重晶石帶和重晶石帶,下部帶以塊狀礦石為主,上部各帶礦石中條紋條帶發育。在層狀礦體之下還發育細脈狀和浸染狀礦化。據統計,層狀礦體中Cu:Zn:Pb近於6:7:1,Zn/Cu值和銀含量均自下而上逐漸升高。下盤細脈浸染狀硫化物帶的含礦岩石為凝灰岩和角礫岩,蝕變類型為綠泥石化、硅化和碳酸鹽化。阿舍勒礦床已探明為大型規模,在硫化物含礦層位上部也發育有透鏡狀含鐵硅質岩。礦床所在的阿爾泰成礦帶向北西方向與哈薩克共和國的阿爾泰成礦帶相連,兩地含礦火山岩系和礦床特徵大體一致。

圖6-3 阿舍勒礦床Ⅰ號礦體第Ⅰ勘探線剖面圖

(據陳毓川等,1998)

D2as2-3—阿舍勒組第二岩性段第三亞段;D2as2-2—阿舍勒組第二岩性段第二亞段;D2as2-1—阿舍勒組第二岩性段第一亞段;1—細碧岩;2—角礫凝灰岩;3—含集塊角礫凝灰岩;4—石英鈉長斑岩;5—多金屬礦石;6—閃鋅黃銅黃鐵礦石;7—黃銅黃鐵礦石;8—黃鐵礦石;9—地質界線及推測地質界線;10—斷裂;11—鑽孔

3.四川呷村鉛鋅銀礦床

是發現較晚的又一個大型海相火山岩中的塊狀硫化物礦床。礦區位於西南三江地區義敦島弧碰撞造山帶上的弧間裂谷盆地內,含礦火山岩系時代為晚三疊世,由拉斑玄武岩系列的鎂鐵質火山岩和鈣鹼性系列的長英質火山岩構成雙峰式岩石組合。

呷村礦區內出露的岩層包括產於雙峰式火山岩下部火山角礫岩、硬砂岩及千枚岩中的鎂鐵質火山岩、玄武質熔岩、角礫岩、凝灰岩以及輝綠岩岩牆群和占雙峰式火山岩65%以上厚達千餘米的長英質火山岩。長英質火山岩包括英安質和英安玄武質火山岩、凝灰角礫岩、凝灰岩以及上覆凝灰質粉砂岩、千枚岩的下部單元和以流紋質火山岩熔岩、凝灰岩和角礫岩為主體的上部單元,其上出現千枚岩、泥質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等沉積岩層。

長英質火山岩上部單元是塊狀硫化物礦床產出的層位,在中部英安流紋質凝灰角礫岩、凝灰岩中有一個次級礦體產出的下部層位。在上部流紋質角礫熔岩、凝灰岩中是主礦體產出的上部層位(圖6-4)。主礦體層位中礦體可以分為4段。最下一段產於流紋質角礫凝灰岩蝕變岩筒內,礦石為脈狀、浸染狀;第二段在蝕變岩筒頂部硅質蝕變岩殼之下,礦體呈網脈狀;第三段為塊狀硫化物礦層和重晶石礦層,下部富黃鐵礦,並含重晶石和硅化火山岩碎塊,上部富銀、鉛、鋅硫化物,常見硫化物與重晶石組成條帶層紋狀構造;最上一段為白雲質灰岩中的層狀硫化物礦石,在每個含礦帶的上部,重晶石岩、赤鐵礦碧玉岩、菱鐵礦等熱水沉積岩均大量發育。上述含礦層在呷村礦區內均產於由火山沉積岩系構成的復式背斜內的一個次級倒轉向斜軸部,礦體產狀總體上與地層產狀一致並同步褶皺。

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閃鋅礦和方鉛礦,其次為黝銅礦和黃銅礦,少量礦物有毒砂、硫銻鉛礦和車輪礦,偶見自然金、硫銅銀礦、輝銀礦。礦石含金富銀。金屬礦物粒度細小,多在 0.01mm左右。非金屬礦物以石英和重晶石最多,其次有鋇長石、絹雲母、綠泥石、白雲石及方解石等。呷村礦床以鉛、鋅為主的金屬組合和含礦層分帶特徵與世界黑礦型礦床相似。本區塊狀礦層、層狀礦體和其他流紋質火山岩系中具層控性質的網脈礦帶平行分布,認為是高滲透性碎屑岩層和同級別斷層系統控制著深處熱水發生彌散式排泄與側向流動交代的結果。

三、成礦作用和礦床成因

圖6-4 四川呷村鉛鋅銀礦床平面地質圖及不同高程平斷圖

(引自侯增謙等,2001)

A—礦區地表地質圖;B—4160m高程平斷圖

火山岩中的塊狀硫化物礦床歷來就是成因解釋較多的一類礦床,也是近 40~50年間成因概念改變較大的一類礦床。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一般認為這類礦床是中溫熱液交代礦床,因為它們具有與其他熱液礦床相同的金屬硫化物組合和圍岩蝕變類型,並且礦床附近常可能有花崗岩類侵入體。後來發現,這類礦床的含礦圍岩實際上都是火山岩類,例如,在烏拉爾山東坡一個從北緯 60°到52°的成礦帶中已先後發現 30 多個黃鐵礦型礦床,研究較早的中烏拉爾地區的礦床含礦圍岩現在是古生界石英絹雲母片岩,礦體呈與圍岩片理協調較規則的透鏡狀,一向被看作是與海西期花崗岩類侵入體有關的熱液礦床。但後來在南烏拉爾地區發現了相似礦床則明顯是產於古生界火山噴出岩中,礦體多不規則,金屬礦物均為細粒並保存膠狀結構。查瓦里茨基在 1936年對比研究了這些礦床後提出,中烏拉爾礦床與南烏拉爾礦床同為古生代褶皺帶內與上志留統和下泥盆統細碧角斑岩系火山岩有關的礦床,它們的差別只是兩地含礦岩系受到區域動力變質作用強烈程度不同的結果。他認為礦床是火山噴出時的氣水溶液作用於火山岩的產物。這一認識否定了與後期花崗岩類有成因關系而拉近了礦床與火山岩形成的時間關系。差不多在同一時期,Oftedah1在研究挪威同類礦床時也確定那裡的礦床普遍與長英質火山岩存在空間上的聯系,提出礦床是火山噴氣作用在海底形成的看法。Schnederhohn於1955年正式提出了海底噴氣礦床這樣一種礦床類型。

隨著層控礦床概念的興起,火山岩中塊狀硫化物礦床是同生還是後生成因便成為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在加拿大先後兩次召開關於塊狀硫化物礦床產出環境與成因的專題討論會,地質學家們提出了在 Barthurst等礦床觀察到的礦體與圍岩層理在宏觀及微觀上都表現出整合關系,而且硫化物礦體與特定岩石單元具有依存性的證據。他們認為礦石組構上的各種小尺度的後生特徵完全可以是在沉積之後遭受變形變質作用的結果。就是太古宙綠岩帶中的礦床也明顯地受地層控制而不是受斷裂構造控制。我國遼寧紅透山銅鋅礦床產在原岩為鎂鐵質火山岩的斜長角閃岩和原岩為安山質流紋質火山岩的麻粒岩間,礦體仍沿原始層狀面理及其復式褶皺的樞紐作最大延伸的事實與上述判斷一致。

對兩個時代最新的礦床的研究和與它們的對比對發展塊狀硫化物礦床的成因認識起了重要作用。日本黑礦型礦床是第三紀的,產於綠色凝灰岩的英安質凝灰岩及部分熔岩和次火山岩中,硫化物礦床與熔岩穹丘伴生,多產在旁側凹地內,礦體保持近水平或緩傾斜產狀,是一些延長延伸都不很大的不規則層狀體。較大的礦體內顯示出典型的分帶(圖6-5),從下而上依次為含硫化物浸染體細脈的硅化帶、由黃銅礦、黃鐵礦組成的黃礦帶、由閃鋅礦、方鉛礦、重晶石組成的黑礦帶及頂部的薄層鐵錳硅質岩、重晶石岩。查瓦里茨基很早就把烏拉爾礦床與黑礦作了對比,認為烏拉爾礦床就是古代的受過變質的黑礦型礦床。塞普勒斯塊狀硫化物礦床是產於白堊紀蛇綠岩套中的一個礦床,這里可見到完整的蛇綠岩套剖面層序,硫化物礦體產於兩層枕狀熔岩的頂部界面上,呈碟形,其下有發育的網脈帶。許多礦體與陡傾斜的正斷層毗鄰,推測含礦盆地為斷層帶控制的海底凹陷(圖6-6)。加拿大礦床學家經過對塞普勒斯考察認為,在宏觀地質特徵上加拿大和塞普勒斯兩地礦床非常相似,並指出塞普勒斯礦床是由火山噴氣形成的,與包圍它們的火山岩是同時沉積的。加拿大礦床應該是以同樣方式形成,它們現在所具有的後生特徵是由於後來的變質改造和再活化引起的。

在塊狀硫化物礦床成因研究中,對礦體產出的特徵及其空間結構的正確概括是取得突破的重要一步。加拿大礦床學家 Roscoe(1965)最先發表了一個太古宙塊狀硫化物礦床的理想剖面圖,其中簡明地表示出礦床內中酸性火山岩的類型、塊狀礦體、細脈浸染狀礦化、不同金屬礦物組合、角礫狀礦化及下盤蝕變圍岩間的空間關系。不同時代的硫化物礦床雖有不少差別,但這些方面的特徵則是共同的。特別是礦體下部塊狀礦石帶中常有碎裂、角礫狀礦石,下盤岩石中網脈狀礦化與綠泥石化蝕變相伴出現,有理由相信這里正是成礦流體噴出的通道系統。結合地質和同位素研究,人們進一步確定塊狀硫化物礦床的成礦流體除部分是岩漿熱液或火山熱液外,主要是被加熱的海水。在此期間,一些礦床學家SPooner、So1omen、Frank1in等先後提出了熱水對流循環的礦床成因模式,Hutchinson更詳細地闡釋了此系統內成礦溶液在對流循環中形成和噴發到海底的化學變化及環境條件(圖6-7)。

圖6-5日本黑礦的典型分帶

(據sato,1974)

圖6-6 AgrokiPia塊狀硫化物礦床的剖面示意圖

(據Adamides,1980)

(1)向下循環:① 接近海底的較淺部,海水下滲與火山沉積物間發生反應,硫酸根的還原作用,

+二價鐵硅酸鹽→黃鐵礦或磁鐵礦;②金屬從硅酸鹽礦物中淋濾出來,並以氯化物絡合物形式遷移;③ 在較深部,隨著溫度升高發生水的分解作用:H2O+二價鐵硅酸鹽→磁鐵礦;④ CO2+ 二價鐵硅酸鹽→磁鐵礦+C,產生強還原的富H2、C和鹽度增加的流體,從火山岩中淋出並搬運金屬。

(2)向上循環:⑤ 鹵水中H2和C含量增加,C+2H或2C+3H2→CH4或C2H6,產生強烈還原富含碳氫化物的高鹽度流體,金屬元素從更多的硅酸鹽礦物中析出進入鹵水。

(3)在海底噴出系統中,(6a)壓力釋放引起的沸騰,蒸汽爆發角礫岩化;(6b)淺部循環富硫含鹽海水與深部循環還原鹵水發生混合及反應;(6c)在裂隙中沉澱FeS、FeS2、CuFeS2、SiO2;(6d)氣液對噴口系統震烈多孔岩石蝕變,形成富銅浸染狀礦石。

圖6-7 塊狀硫化物礦床成礦模式

(據R.W.Hutchinson,1986)

(4)在海底沉積物與水的界面上:(7a)還原鹵水噴到海底;(7b)與海水混合並發生反應,在不同 PH、E h條件下以噴出熱水沉積形式形成具金屬分帶的塊狀條帶狀礦石、軟沉積物變形和碎屑狀礦石及含鐵錳硅質層。

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的熱水對流循環模式,在成礦物質和水的來源方面得到了氫、氧同位素和鍶同位素研究資料的支持,成礦組分遷移和沉澱方面可以用實驗室研究和計算作出解釋。關於流體對流循環機理也已用流體動力學理論和方法作過檢驗和探討。現在,仍有礦床學家致力於這一模式深部結構精確化的研究。應該指出,除了對流模式外,目前也仍有人傾向於同生斷裂對蓄水層泵吸釋放的模式和岩漿熱液的模式,即相信有深部侵入岩漿作為熱源和部分熱液的來源。

四、勘查評價要點

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形成於太古宙、古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以及現代的洋底,而且都可能有大型礦床,所以這種礦床的形成沒有時代限制。

不同時代有各自的有利構造環境,太古宙原始地殼沉降經部分重熔改造,產生類似島弧型火山作用厚層分異火山岩系,其頂部形成原始銅鋅型礦床。太古宙至元古宙早期陸殼裂谷作用繼續形成原始型銅鋅礦床和因陸殼增厚演變為多金屬型的塊狀硫化物礦床。古生代以前的礦床主要與消亡板塊邊界火山作用有關,礦床形成於弧前海溝、弧後盆地及更新的火山弧環境。洋殼上的含銅黃鐵礦型礦床則形成於此時的增生板塊邊緣環境。

與塊狀硫化物礦床有關的火山岩系常具有偏鹼性和雙峰式特徵,一些地區為典型的細碧岩-石英角斑岩系列。不少重要銅金銀礦床也產於鈣鹼性長英質噴出-沉積岩相中或噴發間隙期的沉積岩帶內。部分古老的銅鋅型礦床和時代較新的洋脊火山岩中的礦床則與基性火山岩伴生。

研究火山岩區構造和火山機構有利於查明礦床的分布和發現新礦體。有的塊狀硫化物礦床和火山中心受區內基底中不同方向構造線及其交匯處控制。有的礦床分布明顯與海底地形為火山噴口斜坡及熔岩穹丘間凹地有關。各種粗碎屑火山角礫岩、次火山岩的集中分布是確定火山噴發中心的重要標志。

塊狀硫化物礦床具有層狀塊狀礦石帶和下盤網脈-角礫狀礦化蝕變帶的結構分帶與礦體內的金屬分帶,礦床勘查評價中需詳細研究各帶內礦石類型、主要金屬礦物組分、伴生的少量礦物及其中的貴金屬和其他伴生金屬元素,如白銀廠、小鐵山鉛鋅銅礦床中,金銀的含量達到大型規模,並從礦石中回收 Cu、Pb、Zn、Au、Ag、Cd、In、T1、Sc、Bi、Sb、S等元素。

塊狀硫化物礦床的圍岩蝕變發育,特別是下盤的圍岩蝕變,綠泥石化、絹雲母化、黃鐵礦化顯著。礦體上部常出現熱水沉積岩,包括重晶石岩、菱鐵礦、白雲岩以及含鐵錳硅質岩。此外,硫化物礦床在氧化帶經氧化形成鐵帽和次生礦物。以上都是很重要的找礦標志。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