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實驗室

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實驗室

發布時間: 2021-02-14 11:21:14

㈠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掛靠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要開展以下5個方向的研究:①地應力測量與現今地殼應力場研究,②地表形變監測與地質災害風險評估與管理研究,③活動斷裂與地殼結構演化研究,④構造地貌與第四紀地質環境,⑤新構造與地殼穩定性與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安全研究。

2009年實驗室主要成果

2009年度實驗室共承擔科研項目30餘項,其中包括「973」項目2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科技支撐計劃5項、深部探測專項7項。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3篇,其中SCI檢索13篇。地應力監測儀器研製獲取專利2項,正在申請專利5項。實驗室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國際交流活動,2009年實驗室參與籌辦李四光星命名儀式暨紀念李四光誕辰120周年、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成立20周年學術研討會。參與IAEG 2009成都年會,並組織IAEG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專委會(C24)工作會議,同來訪的美國康奈爾大學Larry Brown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吳宏偉教授等商討科研合作意向。

四川寶興地應力監測台站外觀及室內數據採集和通訊設備

龍門山地震工程地質野外調查人員在彭州小魚洞大橋遺址前合影

北京地區主要活動斷裂微地震監測台網部署圖

㈡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2008年度實驗室重點圍繞國家重大工程穩定性和安全性、汶川地震地質災害快速調查、監測、評價和應急救災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主要學術活動與重要成果包括:

(1)初步提出地質災害活動強度評估技術方法和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技術指南、地質災害預測評價與風險評估技術方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工作流程,主持召開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指南專題研討會議。

(2)完成了汶川地震和強烈活動地區現今地殼應力監測壓磁應力長期監測系統改制和震區康定、映秀等地建站工作,實現了深孔應力監測和實時監測的關鍵技術,震前震後應力狀態對比分析表明應力狀態發生了明顯變化。

(3)多名專家入選國務院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組織專業人員60多人次赴災區進行震區地震地質災害快速調查評估、災情預測評價、重建規劃場地安全性快速評價等工作,為國家層面上抗震救災提供技術支撐和應急技術服務。

(4)先後完成《汶川強震活動斷裂調查與災區重建場址穩定性評價》、《北川縣擂鼓盆地地殼穩定性與城鎮選址調查報告》等報告和論文,組織出版《地質通報》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專輯以及震後土地利用規劃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等成果圖件。

實驗室研究人員彭華、王連捷研究員與日本的林偉人研究員在進行地應力測量儀器研究

2008年5月17日,實驗室主要研究人員、國務院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張岳橋研究員等在地震現場進行地表破裂測量

2008年6月8日,實驗室副主任、國務院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吳樹仁研究員隨同國務院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陳祖煜院士等考察紫坪鋪水庫大壩

2008年6月6日,吳樹仁研究員隨陳祖煜院士、殷躍平研究員在成都聽取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和水利廳有關汶川地震災害的匯報

㈢ 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有哪些

一、為科學規范、協調有序、快速高效地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有關規定,結合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實際,制定本方案。
二、國土資源部應急響應依據地質災害險情災情等信息情況,設置A、B、C、D和E(常規方案)等5個級別的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分別由部長、副部長、地質環境司司長、地質環境司副司長和地質環境司工作人員帶領工作組赴現場指導地方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
三、地質災害險情災情等信息來源主要是:國務院領導批示指示,省級地方人民政府、國務院其他部門商請,地方速報信息,媒體及其他信息等。
四、啟動各級工作方案的決策程序是:國務院啟動Ⅰ級應急預案,我部自動啟動A級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其他納入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日常決策程序,由地質環境司匯總信息,提出建議,按程序報部領導決策。
五、A級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分成立或不成立部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兩種情況,B級以下均不成立,成立領導小組的由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工作,不成立的由地質環境司負責組織協調工作。
六、各級應急響應工作方案由應急響應組織、應急響應行動和應急響應保障等構成。
(一)應急響應組織
1.A級方案
由部長帶隊組成部應急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辦公廳、地質環境司、應急中心等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等。
專家組由院士帶隊,7人組成。
應急中心組成應急調查組、信息保障組和預警組,配備遠程會商、快速探測和衛星通訊等裝備,隨工作組赴現場。
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2.B級方案
由主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副部長帶隊組成部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辦公廳、地質環境司、應急中心和有關單位負責人等。
專家組由正高職級專家或院士帶隊,5人組成。
應急中心組成應急調查組、信息保障組和預警組,配備遠程會商、快速探測和衛星通訊等裝備,隨工作組赴現場。
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3.C級方案
由地質環境司長帶隊組成部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應急中心、地質環境司有關人員等。
專家組由副高職專家帶隊,3人組成。
應急中心組成應急調查組,配備相應設備,隨工作組赴現場。
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4.D級方案
由地質環境司副司長帶隊組成部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應急中心、地質環境司工作人員等。
專家組由副高職專家帶隊,3人組成。
應急中心組成應急調查組,配備相應設備,隨工作組赴現場。
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有關人員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5.E級方案
由地質環境司處長帶隊組成部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應急中心有關人員等。
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有關人員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二)應急響應行動
現場應急響應行動,分險情和災情兩種情況。
1.險情應急響應行動
(1)快速了解險情和搶險工作進展;(2)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評估險情;(3)必要時,協調相關單位提供遙感資料或航空拍攝事宜;(4)專家會商預測險情趨勢,並做好專家意見記錄備案;(5)擴大范圍調查地質災害災情隱患;(6)架設遠程通訊設備,實施遠程會商;(7)研究提出預警建議和避險排險技術咨詢方案;(8)研究決定向地方政府提出技術指導的建議;(9)總結應急工作,提交總結報告,整理資料並歸檔。
2.災情應急響應行動
(1)快速了解災情以及搶險救災工作進展;(2)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評價災情,預測險情;(3)擴大范圍調查區內地質災害隱患;(4)必要時,聯系協調相關單位提供遙感資料或航空拍攝;(5)研究提出搶險救災技術咨詢方案;(6)研究決定向地方政府提出技術咨詢建議;(7)做出地質災害責任認定,並做好專家認定意見備案;(8)架設遠程通訊設備,實施遠程會商;(9)總結應急工作,提交總結報告,整理資料、歸檔。
以上是基本處置工作內容,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和響應級別不同,可以增加或減少具體工作內容。
(三)應急響應保障
1.人員調配
一般工作人員分現場工作人員和後方工作人員。前方(現場)人員由調查處置、信息傳輸和專用設備操作等方面人員組成,具體工作時與省級應急機構工作人員聯合組隊。後方工作人員由信息、通訊、設備和後勤等方面人員組成,工作重點是為前方(現場)工作組提供保障。
專家組由地質環境司根據應急響應等級和災情險情特徵,從專家庫中遴選。
2.裝備配置
應急中心做好應急裝備配置與保障工作,定期進行檢測與維修,行前做好裝備安全性、可用性檢查和精度校準;應急結束後做好裝備清查和登記入庫工作。應急響應前,後方工作裝備配置盡可能全面。應急出發前先與省級應急機構溝通協調,根據需要,再確定遠程攜帶的具體設備,並做好備份工作。應急工作裝備配置,依據應急響應級別和應急工作實際需求,酌情而定。
(1)調查監測裝備
數碼攝像機、數碼照相機
電子羅盤、地質錘、放大鏡、望遠鏡
手持GPS、激光測距儀
三維激光掃描儀
無人駕駛飛機或輕遙飛機(配置到災害多發省市)
(2)通訊裝備
遠程視頻會商系統
衛星電話
對講機
(3)相關軟體
專業制圖及影像處理(遙感)軟體
快速模擬演示軟體
智能方案系統軟體
地質工程設計軟體
(4)車輛
車載發電機
車載應急系統
(5)勞動防護及其他
帳篷、野外工作服裝
醫葯和勞保用品
野外作業安全裝備
攜帶型計算機(帶無線網卡)
3.資料保障
應急中心做好資料整理、集成和質量檢查工作,逐步建成應急響應信息平台。應急響應資料要求彩色紙介質和電子版同時准備,精度盡可能滿足應急要求。具體應急響應工作中,資料保障依據應急響應工作需求酌情而定。
(1)背景信息
行政區劃圖(MapGIS和JPG)
地形圖(MpaGIS和JPG)
地質圖(MpaGIS和JPG)
(2)基礎地質災害資料
地質災害分布
地質災害發生區域易發程度分區圖(MapGIS和JPG)及說明書(Word)
歷史災害情況(Word)
發災點及其周邊災害發育情況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信息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信息
(3)其他資料
近期降雨預報、地震或重大工程等信息(Word)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
衛星和航空遙感圖像及數據
七、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相關機構與職責
(一)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及職責
當國務院啟動Ⅰ級應急響應預案時,國土資源部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組長由部長擔任,副組長由主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副部長擔任,成員由部辦公廳、地質環境司和應急中心主要負責人組成。
領導小組負責應急響應決策指揮,主要職責任務:1.決定國土資源部A級應急響應啟動;2.決定應急響應工作上報國務院的事宜;3.領導部地質災害應急工作;4.部署國務院交辦的應急任務;5.決定對外發布的應急工作情況;6.決定國土資源部A級應急響應終止。
(二)部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及職責
在國土資源部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時,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由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和地質環境司相關人員組成。其主要職責:1.承辦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專題會議、活動和文電等工作;2.負責接收、核實地質災害信息,向領導小組報告,並保持與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各級國土資源系統以及應急隊伍的聯系;3.傳達指揮部應急指令,並督促檢查指令落實情況;4.協調部工作組、各部門及地方政府之間的各項應急工作;5.及時向指揮部匯報災情和搶險救災工作進展,統一向新聞單位提供災情及應急工作等信息;6.協助、指導當地政府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7.負責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法、技術研究項目的立項審報和組織實施;8.組織開展應急調研和宣傳、培訓和演練工作,負責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9.承辦國土資源部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三)地質環境司
當啟動A級應急響應,成立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地質環境司與辦公廳聯合組成辦公室,完成領導小組交辦的各項應急工作任務;當啟動A級方案,不成立領導小組,地質環境司承擔相當於上述辦公室職責,完成部領導交辦任務;當啟動B級以下級別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地質環境負責全部協調工作任務。
(四)應急中心
應急中心是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的技術支撐單位,在現有技術支撐機構「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加掛「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中心」,達到實體運行目的,其主要職責為:1.組建專家組,進行應急專家庫建設、管理;2.承擔地質災害應急值守、災情匯總工作及上報;3.開展現場應急調查等技術工作;4.架構地質災害事發地與部之間的遠程會商通信網路,確保現場與後方的信息暢通以及會商的順利進行;5.為現場應急工作和專家會商提供相關資料和技術支持,及時開展相關區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趨勢預測;6.提出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建議措施;7.開展地質災害應急信息平台建設、運行管理與維護;8.開展相關科學技術研究和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方法;9.技術指導省級相關機構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10.協助編制年度國家地質災害預案,起草相關技術工作規程和要求,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應急處置技術培訓;11.承擔指揮部、應急辦交辦的其他工作。
(五)地質災害專家庫
遴選國內外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專家,分院士專家、正高職專家和一般專家等3個層次,分級分類入庫,依據地質災害應急響應級別,選取不同層次專家組成專家組,為部應急響應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和咨詢服務。

㈣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關於報送年工作總結及年工作要點的報告

國土資應急中心函〔2013〕1號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的領導下,2012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以下簡稱應急中心)著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強化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組織開展應急響應,認真落實應急技術指導工作。充分發揮專家隊伍作用,中心各部門密切合作,全面完成年度各項工作任務。

一、2012年工作總結

2012年應急中心以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支撐工作為重點,規劃業務發展方向、開展預案修編等。具體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規劃應急業務指導工作。2011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後,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迅速發展。根據應急工作發展需求,起草《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發展規劃綱要》,編寫《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業務發展規劃》。經多次內部討論、全國專家研討、並徵求各省意見後,完成兩份規劃文本編寫。《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業務發展規劃》已發布實施;《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發展規劃綱要(報批稿)》報國土資源部。

(二)系統修編地質災害應急預案。2006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近年來,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形勢和體系發生較大的變化,預案修編工作十分迫切。受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委託,應急中心組織開展預案更新修編。通過修編並徵求各省意見,完成《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訂稿)》。

(三)統籌協調應急專家管理工作。開展2012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工作。召開應急專家年度工作會議;制定《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2012年工作要點》並上報部應急辦;協助應急辦完成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區片專家調整工作,將全國劃分為西北、西南、華南、東南、華北、西部和東北7個區片;協助應急辦完成第二屆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遴選工作,遴選應急專家共200名。

(四)嚴格執行災情險情值守速報制度。堅持領導帶班、信息上報、首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等四項制度,採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現場值守三種方式,開展24小時地質災害應急值守。1-4月,實行日常值班,每天1名值班人員和1名帶班領導;5-11月中旬,執行汛期值班制度,每天2名值班人員、1名處級幹部和1名局級領導;11月下旬至年底,執行日常值班。值班工作的合理部署,保障了值守信息報送的准確性和時效性。應急中心全年參加值守800餘人次,協助完成報送災情險情報告153期並全部在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簡訊息1000餘條,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48期,報送部內要情200餘條,參加國務院視頻點名24次。利用新技術新方法,開通網信功能,快速便捷地發送災險情信息和應急指令;簡訊問候前方應急人員,營造嚴肅溫馨的應急氛圍。

(五)持續認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與趨勢預測。認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深化與中國氣象局的業務聯系,拓展與廣電總局的業務合作,深入研究改進預警預報模型和技術方法,提高突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准確性和實效性。5月1日—9月30日,與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密切合作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預警,製作預警產品156份,在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預警信息141次,在中央電視台發布90次。開展了2次應急預警,在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地震抗震救災和強台風「海葵」登陸期間,主動提供地質災害應急氣象預警信息服務。

開展地質災害災情分析與趨勢預測,收集、整理和入庫了2012年全國地質災害動態數據10258條;開展2012年度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並召開趨勢預測會商會;編寫2012年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分析及趨勢預測月報12期;編寫第一季度、汛期各月和2012年度全國地質災害災情通報共7期,為部應急辦及時發布災情信息與防災部署提供支撐。完成地質災害災情統計月報網上直報系統的設計、開發和推廣,推進了地質災害災情統計工作標准化、規范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六)及時響應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把「守護生命」作為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的最高價值准則,及時響應部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一是工作部署周密及時。分別召開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質災害災情會商交流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總結各階段應急防治經驗與教訓,為提升汛期應急能力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巡查指導突出重點。充分發揮應急專家的作用,完善巡查指導會商制度,巡查指導和重點地區現場指導相結合。2012年7月19日-8月20日,部應急中心組成視頻巡查會商組,赴雲南、貴州、重慶、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8省(市)地質災害重點防範區開展地質災害巡查指導工作。三是應急處置科學有效。派出20個技術專家組,赴甘肅岷縣「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四川寧南縣「6·28」泥石流、北京「7·21」特大暴雨、新疆新源縣「7·31」大型滑坡、四川涼山錦屏水電站「8·30」大型滑坡泥石流、雲南彝良「9·7」地震、雲南彝良田頭小學「10·4」滑坡等大型、特大型突發地質災害及隱患現場,開展應急調查及技術指導,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其中啟動二級應急響應4次。四是認真總結評估年度工作。及時編報6期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簡報,起草《2012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編寫《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2》、《2012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滑坡監測預警與應急防治技術研究》和《全國地質災害通報》等。

(七)積極開展應急防治科普宣傳和培訓演練。製作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材料,製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減災科普影像,廣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編制完成《地質災害「臨災避險」五步法動畫宣傳片》,動畫片共分5集,每集時長60秒。從「勤觀察、早發現」,「多監測、知險情」,「常演練、會應對」,「接警報、快逃生」,「聽指揮、保平安」5個角度開展臨災避險科普宣傳工作。

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程序》,精心組織各類應急技術培訓演練。6月在大連舉辦今年第一期地質災害遠程會商技術培訓班。11月份,在雲南昆明組織開展特大型地質災害技術型演練,突出實時、實戰、實景,鍛煉應急隊伍,提高應急演練的水平。2012年部應急中心對省、市、縣的地質災害演練進行了10餘次技術指導。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科普知識宣傳、培訓和演練工作有效提高各級地質災害防治人員的防災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

(八)加強應急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水平。圍繞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工作,圓滿完成「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2012」、「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與示範」等項目工作,在系統總結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的基礎上,開展應急調查、監測、處置新技術新方法研究。滑坡預測預警研究項目成果在多次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與決策中得到了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3處高清視頻監控點,實現了對地質災害監測點的實時高清視頻監控;物聯網、衛星數據傳輸、無人飛行器調查監測等新技術應用,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應急支撐能力。

積極申報2013年應急工作項目,完成「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2013」、「地質災害應急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和「汶川地震區重大地質災害成生規律研究」等項目申報工作。

二、2013年度工作要點

2013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繼續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精神為指導,根據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2013年工作部署,著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執行速報制度做好應急值守工作。認真完成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值守工作,非汛期日常值班、汛期集中值守、緊急狀況現場值守三種方式相結合;嚴格執行領導帶班、信息上報、首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等四項制度,確保應急信息上報的時效性和准確性。

(二)組織專家開展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指導全國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協助地方政府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為政府管理部門做好技術支撐服務;開展應急專家工作經驗交流,加強對省級應急機構的指導,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

(三)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與災情分析預測。繼續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遇極端降雨、地震、重大地質災害災等事件,啟動應急預警。完善預警技術方法,不斷提高預警能力和水平;開展2013年度地質災害災情分析與趨勢預測,編制月報、通報及趨勢預測報告等,為部局決策服務。

(四)開展應急防治及培訓演練工作。完善應急遠程會商系統,保證應急通訊傳輸鏈路暢通;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流程,組織應急技術培訓3次、應急演練2次。

(五)建立完善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標准。逐步建立完善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標准體系。2013年主要開展《滑坡防治技術指南》完善工作和《應急演練技術指南》的編寫工作。

(六)開展應急新技術、新方法研究工作。結合課題工作,研究探索物聯網、無人飛行器、三維激光掃描儀、衛星數據傳輸等高新技術方法與裝備在應急工作中的應用。

(七)做好年度工作總結及文獻匯編。總結評估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完成《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全國地質災害通報》、《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實例匯編》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100問》等成果。

(八)其他應急支撐工作。協助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做好「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會議」、「全國群測群防員經驗交流會議」等會議的組織協調工作;配合部應急辦完成《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編審報工作;完成部、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在全年的工作部署中,人員、裝備、經費等方面統籌安排,保障各項工作要點順利實施。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2013年2月28日

㈤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建設情況

截至2014年,國土資源部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在建設,第一批家、第二批8家,共14家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正在運行,第三批46家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正在建設中。

(一)發展歷程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是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土資源領域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科研裝備先進的創新平台,依託國土資源系統和地質勘查單位、科研院所、相關高等院校和其他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法人單位開展建設,是依託單位內部相對獨立的科研實體。

國土資源部一直高度重視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在原地質礦產部重點實驗室基礎框架下,於2004年批准建成第一批6家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表1),2007年批准建成第二批8家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表2)。2011年,國務院批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後,根據《國土資源「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部署,國土資源部適時啟動了第三批重點實驗室的遴選工作,並於2012年6月批准建設第三批46家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表3),其中,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點實驗室於2013年4月通過國土資源部驗收,航空地球物理與遙感地質重點實驗室於2013年12月通過國土資源部驗收,其餘44家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建設完成後,國土資源部將進行驗收。

表1 第一批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6家)

續表

表2 第二批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8家)

表3 第三批正在建設的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46家)

續表

續表

(二)研究領域分布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主要分布在7個研究領域,其中基礎地質領域8家、勘查技術領域10家、礦產資源領域13家、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領域6家、水工環領域10家、國土資源綜合管理領域4家、土地科學領域9家(圖1)。

圖1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研究領域分布情況

1.基礎地質領域 

基礎地質領域主要包括地層、構造、古地磁、古生物、沉積盆地、動力地質等傳統地學基礎學科。主要從事基礎性、創新性的地球科學理論研究。

2.勘查技術領域

勘查技術領域主要包括航空地球物理與遙感地質、地球化學、應用地球物理、超深鑽探、信息技術等地質找礦的新理論、新技術。

3.礦產資源領域

礦產資源領域主要研究我國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如鐵、金、煤炭及典型地區如東北亞、三江等地的成礦模式、成礦機理等,以及海洋礦產、天然氣水合物、頁岩氣等新興資源的資源勘查評價等。

4.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領域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領域主要涉及金屬、非金屬及「三稀」資源等的綜合利用,主要包括釩鈦磁鐵礦、多金屬礦、粘土礦物、貴金屬、放射性與稀土稀散礦產等,其研究對於我國資源戰略儲備和建設資源節約集約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5.水工環領域

水工環領域主要包括地下水、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地下水主要包括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等領域,地質環境主要包括地質環境監測工程技術等研究領域,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石漠化、地裂縫等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6.國土資源綜合管理領域

國土資源綜合管理領域主要定位於支撐國土資源部業務工作,從事前瞻性、理論性、戰略性的研究,包括資源環境承載力、法律評價工程、國土資源戰略研究、地質信息技術等,為國家和國土資源部的決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礎信息和行業資訊。

7.土地科學領域

土地科學領域包括土地利用、土地整治、農用地質量與監控、海岸帶開發與保護、建設用地再開發、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國土規劃與開發、城市土地資源監測與模擬及土地實地調查監測技術等,利用調查、監測、模擬等手段為國土資源土地學科提供多元化和多方位的科技支撐。

(三)地域分布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分布在全國1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其中北京市(含部系統在京單位)19家,四川省5家,廣東省、河北省、陝西省及吉林省各4家,基本反映了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研究力量的地域分布(表4)。

表4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地域分布情況      

(四)依託單位類型分布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的依託單位主要分布於國土資源部系統單位、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地勘行業單位和相關高校。60家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中,依託單一單位建設的有47家,兩家單位共建的有13家。其中,國土資源部系統單位參與建設的有31家,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地勘行業單位參與建設的有16家,相關高校參與建設的有20家。

(五)固定資產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12月31日,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總建築面積30.5m2,其中科研用房面積為19.8萬m2,占總面積的65%;每家重點實驗室平均建設面積近5100m2,科研用房面積近3300m2。科研儀器設備11841台(套),原值共計13.1億元,平均每家重點實驗室198台(套)。其中單台原值5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717台(套),占總數量的6%;原值共8.0億元,占總原值的61%(表5;圖2)。

表5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固定資產情況

註:數據來源於國家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

圖2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實驗場地(a)、儀器設備數量(b)和儀器設備原值(c)情況

(六)科研經費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12月31日,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科技經費收入共17.3億元,主要來源於「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支撐等國家級項目(課題)、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專項,以及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其中:政府資金13.8億元,占總收入的80%;技術性收入2.7億元,占總收入的15%。每家重點實驗室平均科技活動經費收入為0.29億元(表6;圖3)。(政府資金:指來自政府的科技活動經費收入;技術性收入:指研究實驗基地從事科學技術活動所獲得的非政府資金(毛收入),如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利用自有資金委託本單位開展科學技術活動所提供的資金,包括技術開發收入、技術轉讓收入、技術咨詢及其他收入等。)

表6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科研經費收入情況

註:數據來源於國家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

圖3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經費收入情況

㈥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1.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

2013年,承擔各類項目29項,其中973計劃專題2項,行業專項課題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地調項目2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4項,其他項目6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25篇,其中SCI檢索論文6篇。

Ar—Ar測年樣品超過150件。熱電離質譜實驗室全年運行機時率>80%;多接收器等離子體質譜實驗室全年運行機時率>280%;稀有氣體實驗室全年運行機時率>200%。組織了第六屆全球華人地質大會的同位素地質專題會議和第十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

在薊縣剖面下馬嶺組發現大量菱鐵礦,天山中段成礦帶成礦地質背景的同位素熱年代學應用研究、西准噶爾中基性岩牆的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U-Th)/He等低溫熱年代學約束下庫車盆地吐孜2井構造熱演化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建立了特殊樣品的鐵、銅、鎂的純化方法和微量樣品的鐵的純化方法。

第十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

2.國土資源部地層與古生物重點實驗室

截至2013年底,實驗室共有固定人員20人,其中研究員11人、副研究員2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2人,另有在站博士後4人。實驗室有多人新進入或留任國內外的相關學術組織:3人任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第二屆委員,1人當選亞洲恐龍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4人進入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10餘人在第四屆全國地層委員會各工作組任組長或成員。

「燕遼—熱河生物群重要脊椎動物宏演化與生態多樣性研究」榮獲2013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遼寧首次發現侏羅紀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入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2013年,實驗室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科研論文26篇(其中Science論文1篇、其他SCI檢索論文14篇),出版專著1部。2013年,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近30項。50餘人次參加了國內外學術會議,並有20餘人次做大會或分會學術報告;1人應邀赴台灣進行講學交流;邀請3名國內知名院士和學者來實驗室作學術報告;組織1次實驗室內部的學術交流會議。

重要成果:完成「魯科一鑽」1600米的鑽探工程,取芯率97%,為認識膠萊盆地晚白堊世地層層序、尋求陸相白堊系和古近系界線提供了極為珍貴的研究材料;研究了我國遼西中侏羅世多瘤齒類哺乳動物一新屬種(歐亞皺紋齒獸);系統描述了峽東地區埃迪卡拉紀多門類微體化石90種(其中3新屬、40新種),為埃迪卡拉紀生物地層劃分及國際對比、埃迪卡拉紀年代地層劃分及全球界線層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學依據;在河南、江西、內蒙古發現並研究了多種恐龍等爬行類動物化石,豐富了對恐龍演化的認識。

峽東地區埃迪卡拉紀微體化石的研究成果作為專刊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封面)

3.國土資源部深部探測與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2013年,承擔各類項目28項,其中國家專項1項,973項目1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5項,青年基金項目6項,公益性行業專項5項,地調項目8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檢索論文31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22篇,國內SCI 檢索論文10篇。實驗室成員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1項;獲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1項。被地質研究所評為年度「優秀科研團隊」。

高銳主任向學術委員會作2013年工作進展匯報

實驗室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與開放研究,派出訪問學者1名,中美聯合培養博士後1名,參加了SSA、AGU等國際學術會議,接待國(境)外專家來訪6名,與美國、西班牙、蒙古等國知名大學及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研究。依託已有項目經費設立8項開放研究項目,累計經費達491萬元,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團隊承擔了項目。培養了博士後3人、博士生7人、碩士生6人。

重要成果:天山與塔里木盆山結合部深反射剖面揭示出現今岩石圈尺度構造關系及造山變形深部動力學過程。突破深反射地震探測技術瓶頸,獲得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殼強反射。用深反射地震剖面綜合分析解釋了龍門山地殼結構,系統地建立了青藏高原東緣構造演化模型。寬頻地震觀測研究發現華南大陸東南緣「薄岩石圈」。與深地震反射剖面和多種地球物理綜合研究,提出了成礦地球動力學模式。

橫過班公—怒江縫合帶及羌塘盆地中央隆起的深反射地震剖面獲得可靠Moho反射

4.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

2013年6月4日,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姜大明一行來實驗室調研

實驗室以高分通過評估 

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進展匯報會

地球物理勘查新技術新方法高級研討班在廈門舉行

2013年6月4日,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姜大明一行到實驗室調研。2013年6月21日,實驗室以114.6分的高分通過部科技司組織的現場評估。2013年12月10日,中國地質科學院組織召開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進展匯報會。專家們一致認為實驗室緊密圍繞國家目標,瞄準國際礦產資源科學前沿,創新成礦理論,開展礦產資源評價,特色和優勢明顯、設備精良、科研成果豐碩,為我國地質找礦勘查作出了突出貢獻,建議按照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要求組織論證材料,盡快申報。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發表論文107篇,其中SCI檢索論文37篇,含國際SCI檢索論文21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70篇;出版專著2部;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協辦了第六屆全國成礦理論與找礦方法學術討論會、第十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與同位素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固體地球科學重點實驗室聯盟學術委員會會議和全國岩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等,還舉辦了多期實驗和探測技術培訓班。

實驗室新引進Helix SFT稀有氣體同位素質譜儀、激光剝蝕等離子質譜Bruker M90和MICRO/LAS 193nm激光剝蝕系統。各類在研項目經費6000萬元。指導中鋁資源公司、西藏地質五隊在多龍銅金礦集區發現榮那超大型銅金礦(勘查確定銅資源量超過450萬噸,伴生金超過80噸),釐定為典型的斑岩—淺成低溫熱液成礦系統。運用地球物理新技術和綜合信息技術,在東准瓊河壩拉伊克勒克覆蓋區發現多處異常,經鑽探驗證,探明了高品位的矽卡岩型銅鐵礦和高品位斑岩鉬礦體。

HELIX SFT稀有氣體同位素

MICRO/LAS 193nm

5.國土資源部鹽湖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2013年,承擔項目23項,總經費3200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973課題3項,公益性行業專項2項,地質調查計劃項目1項和工作項目10項,其他項目3項。發表學術論文27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4篇,國內SCI檢索論文4篇,國內EI檢索論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2篇,會議論文4篇。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16人次,做學術報告7人次,邀請國內外專家來做報告3人次。2013年成為國土資源科普基地。獲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1項。

在鄭綿平院士帶領下,在鉀鹽資源勘查與基礎研究、鹽湖資源調查、鹽湖古氣候古環境研究、油田水資源調查評價以及火星試驗場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在普洱市寧洱縣一帶發現找鉀有利區,主體埋藏深約500~1500米;調查西藏湖泊15個,其中11個為前人沒有調查過的湖泊,填補了這些湖泊水化學等資料空白,估算了三個鹽湖資源量;在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鹽湖區,建立了火星鹽類環境類比試驗場。

MK-1井含鉀石鹽岩心

MK-1井含鉀石鹽鏡下鑒定

鄭綿平主任在雲南察看鉀鹽鑽探岩芯

參加44LPSC會議並與同行交流

6.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承擔各類項目73項,其中地調項目32項,公益性行業專項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5項,科技支撐1項,973項目1項。發表論文71篇,其中SCI檢索論文19篇,EI檢索論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8篇,科技核心期刊論文10篇;出版專著3部。獲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1項,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1項。實驗室邀請專家講學4次,派出交流或學習4人次(2次國外)。在部組織的重點實驗室評估中獲得優秀。

現有研究人員38人,實驗人員20人,管理人員2人。2013年培養研究生37人。2人獲得院新華聯科技獎,1人獲得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1人入選中國地質調查局首批高層次地質人才計劃,2人入選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年地質英才計劃。

2013年12月在京組織召開了「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2013年度學術年會暨工程滑坡與地震滑坡防治關鍵科技問題研討會。圍繞「工程滑坡與地震滑坡防治關鍵科技問題」主題,安排了有關工程滑坡防治研究方面的5個專題報告,地震滑坡防治研究4個專題報告。

實驗室學術年會

在四川蘆山地震地質及地質災害應急調查中,分析研究了蘆山地震的發震構造、地應力變化特點,並分析總結了地震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徵及其成災規律,為蘆山地震災區應急地質調查和救災部署提供了決策參考和技術支撐。

在雅礱江畔調查崩塌危岩體

7.國土資源部古地磁與古構造重建重點實驗室

2013年在研項目25項,發表科研論文30餘篇,其中SCI檢索論文13篇,EI檢索論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1篇,受邀專題報告1個。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16名,國外留學人員2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12名,博導6名,碩導6名,研究員9人,副研究員3人,助理研究員1人。客座人員7名,其中院士1人,研究員6人。目前在讀13名博士、11名碩士,並有1名博士後出站,6名博士後在站。

1人入選首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1個團隊入選首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1人入選首批中國地質調查局高層次地質人才計劃,1人獲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四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中國地質科學院2 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1項。

參加了構造地質論壇會議、中國地球物理年會,並作學術報告,展示了成果;赴南極、法國、吉爾吉斯、美國、奧地利等開展學術交流和科學考察。

古地磁與古構造重建重點實驗室人員赴奧地利參加EGU會議

完成了南極拉斯曼丘陵地區1:25000地質圖(待出版),這是我國在南極地區完成的第一張大比例尺地質圖。重新釐定了南極溫德米爾群島及其內陸地區中元古代構造事件,該構造活動帶穿過南極內陸,與北美南部格林威爾期活動帶相連,增生造山作用在該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G 755-4K長岩心超導磁力儀測試系統

8.國土資源部生態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

2013年11月以「土壤地球化學環境現狀與污染防控」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477次學術討論會在京召開。為配合香山科學會議,實驗室舉辦了「生態環境地球化學關鍵科學問題研討會」;舉辦「礦山環境地球化學研究系列講座」,邀請李冰研究員等8位專家就礦床學、表生地球化學、礦物加工工藝學、地球化學環境監測、元素形態分析等作了學術報告。

參加第三十三屆二A英大會

2013年發表論文30篇,其中SCI檢索論文17篇。3人赴芬蘭開展環境修復領域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磋商;與加拿大PARSON′S公司開展交流與磋商;出訪歐洲著名的蘭卡斯特環境中心;參加了韓國二A英大會;赴英國Hall Analytical Laboratories Ltd 學習高分辨磁質譜原理、調諧方法和儀器維護方法。

在芬蘭開展學術交流

地調計劃項目《生態地球化學環境修復技術研究》通過驗收,項目在金屬礦山、稀土礦山地球化學環境及與人體健康研究、環境污染的控制與修復研究及示範等方面取得成果。地調工作項目《中國農業生態地球化學評價體系研究與成果集成(測試中心)》通過驗收,項目完成了我國低硒帶典型地區生態環境中硒的現狀和演變的研究工作,對造成環境低硒的主要地學因素作了較全面的分析,對目前仍然存在的大骨節病高發區的地學環境開展了研究。

生態環境地球化學關鍵科學問題研討會參會人員合影

9.國土資源部地下水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參與組織承辦第二屆全國地下水污染學術研討會和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2013年年會暨地下水與生態學術研討會。到德國、法國、澳大利亞、美國交流學習6次,參加在荷蘭、澳大利亞、法國、印度尼西亞以及西安、北京等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8次,參加國內學術交流、學術會議多次。澳大利亞、美國、日本、香港、中科院等國內外知名學者來訪9次,了解了國內外研究動態,學習了先進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參與承辦的地下水與生態學術研討會

不同密度粘性土弱透水層超濾性能實驗結果

地面沉降壓縮釋水機理圖

承擔由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資助的國際合作項目2項,項目名稱為「利用重復同位素示蹤分析技術評價華北平原高強度地下水開采條件下的補給和水文動力學響應」和「華北平原濱海地區承壓含水層古地下水年齡測定」。承擔973項目《華北平原地下水演變機制與調控》第3課題《深層含水層系統變異與地下水可更新能力演變機理》,深化了水—土復合作用及地面沉降發生機理認識,編制了華北平原地面沉降防治分區圖,探索了地下淡水—鹹水界面移動與驅動機制,證明了越流過程中粘性土存在阻鹽效應,認識了復合地下水漏斗演變及地下水可更新能力。

IAEA國際合作項目協調會在維也納召開

10.國土資源部地球化學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建立了全國地球化學基準網。通過研究製作了全國稀土和稀有分散元素地球化學圖及全國放射性元素(釷、鈾、鉀)地球化學基準圖,發現了鎘等8個重金屬元素與人類活動存在密切關系,初步發現氧化鈣含量分布與降雨量和酸雨分布之間存在密切關系,同時發現成礦元素,如金、鎢、錫、銅、鉛、鋅、鈾、稀土等分布與已有的成礦省和大型礦集區分布存在顯著的空間對應關系。基準網研究工作的深入將為化學元素在中國大陸的演化、全國資源評價、未來環境變化提供定量參照標尺。

鄂爾多斯盆地東勝地區鈾地球化學圖

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學探測理論與技術取得原創性成果,並在鄂爾多斯盆地砂岩型鈾礦區域調查中取得實效。在鄂爾多斯盆地成功開展了砂岩型鈾礦區域地球化學勘查方法實驗。在區域上使用微細粒級地球化學探測技術,准確圈定了砂岩型鈾礦礦化出露區與礦床隱伏區的區域地球化學異常。

推進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

王學求主任向CCOP國家培訓班學員示範地球化學樣品採集方法

11.國土資源部地球物理電磁法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

在國家863計劃、水合物國家專項和公益性行業專項共同支持下,在祁連山木里地區開展了陸域天然氣水合物物化探方法技術攻關。通過實驗研究了水合物礦藏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響應特徵,初步建立了判斷水合物成藏的物化探綜合指示標志,提出凍土、斷裂、地下水環境和氣源是水合物成藏的重要控制條件;確立了地震、電磁法、有機地球化學勘查方法技術組合,建立了預測評價指標。

木里地區水合物主要成藏模式示意圖

(1)依據物化探方法提出的驗證井位成功鑽遇水合物實物樣品。研究了水合物礦藏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響應特徵,初步建立了判斷水合物成藏的物化探綜合指示標志。水合物地震學響應呈現「高頻、弱振幅」特徵,不存在海洋地震剖面上的BSR特徵。

水合物地震學響應呈現「高頻、弱振幅」特徵

(2)提出凍土、斷裂、地下水環境和氣源是水合物成藏的重要控制條件;深部烴類氣體沿斷裂構造向上運移,在凍土的封蓋下,在斷裂破碎帶內富集,在穩定的地下水環境下,於適合的溫壓條件下成藏是木里地區水合物的主要成藏模式之一。

(3)確立了地震、電磁法、有機地球化學勘查方法技術組合,建立了預測評價指標。

(4)在DK9孔井下188.20~367.59米區間,發現4層水合物,單層厚度超過20米,累計厚度45.56米。

DK9孔井

12.國土資源部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學術會議

2013年,承擔各級各類項目26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2項,國家科技專項1項,省級科技計劃及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12項,其他項目11項,研究項目總經費達4914.66萬元;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1篇,其中5篇為SCI檢索論文;出版專著1部;承辦或參加學術會議11次,大會報告5人次。

實驗室年會

1人入選首批國土資源科技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實驗室引進碩士2人,培養在讀博士3人、碩士13人,加強了科研隊伍建設;資助開放課題4項。地調計劃項目「中國地質碳匯潛力研究」成果報告通過評審,養殖場廢棄物資源化處理技術與模式、烏蒙山片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岩溶土壤改良增匯技術、典型岩溶峰叢窪地水土保持技術研究、從古地理學角度探討廣西石漠化分布特徵、利用遙感影像反演土壤屬性及元素含量、土壤空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特徵、不同石漠化等級下土壤—植被—大氣連續體水勢梯度及其環境效應、鶴慶縣石漠化調查初步分析、滇中引水工程鶴慶岩溶與水文地質專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進展。

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實驗室2013年學術委員會會議人員合影

13.國土資源部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新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含面上1項),廣西自然科學基金4項(含重點1項),國家留學基金1項,其他項目24項,總經費1657萬元。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35篇,其中SCI檢索論文5篇,EI檢索論文2篇。1人入選地調局青年地質英才計劃,2人入選首批國土資源傑出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1個團隊入選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獲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1項。實驗室順利通過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評估,並先後被中國地質調查局認定為「全球氣候變化中心」,被廣西科技廳認定為「廣西院士工作站」,被科技部認定為「岩溶動力系統與全球變化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完成中國地質碳匯綜合潛力調查,為國家「增匯、減排」提供科學決策;與德國美因茨大學共同研究碳酸酐酶的作用機制,為中國西南岩溶區如何利用生物技術開展石漠化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該研究成果發表在《Planta》上(影響因子3.65)。

「岩溶動力系統與全球變化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實驗室學術會議(袁道先院士作報告)

岩溶泉群發育特徵考察

邀請外國專家來實驗室作報告

㈦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

(一)實驗室簡介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目前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國工程院王思敬院士,實驗室主任為黃潤秋教授。實驗室立足於為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提供全面系統的理論和技術支持,服務於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防災減災實踐,圍繞我國尤其是西部地區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提供實際需求服務。

(二)2013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1.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擴散與固結研究

針對復雜地層岩土體,存在裂縫開度大、封堵困難、漿液凝結時間長、循環凍融壽命低、材料損耗嚴重等突出問題,成都理工大學裴向軍教授帶領團隊啟動了「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擴散與固結研究」項目。通過系統研究,在水泥-化學漿液的溶劑化膜理論方面具有突出創新,所研製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注漿擴散測試裝置和開發的SJP系列黏度時變灌漿材料,解決了速凝灌漿材料早期強度高、後期強度低這一國際性難題,並在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組成、性能參數及漿液擴散測試方法等方面具有新穎性,取得了十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項目成果榮獲2013年中國發明專利金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完成人包括裴向軍、黃潤秋、李正兵、裴鑽、羅建林、袁進科、楊富平、張曉超、焦瑞峰、董秀軍等(圖32)。

圖32 相關項目獲獎情況

2.自主研發了漿液擴散測試裝置,解決了漿液流速、壓力與流量的測試難題以及對漿液擴散的影響

試驗流體生成裝置產生灌注漿液,按設計的灌漿壓力、灌漿量向漿液擴散測試裝置提供實驗流體(圖33)。

圖33 漿液生成裝置

3.研製了SJP型黏度時變性灌漿系列材料,它們分別適用於陡傾寬縫岩體、架空鬆散地層、鹽漬化土、凍土等復雜地層

開發研製的SJP型系列水泥基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以水灰比0.6的水泥漿液為原漿,摻入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高分子材料。可泵期調控5~90min,為常規水泥漿終凝時間縮短了1/5~1/10。3天期強度高出普通水泥漿2.5~4倍,後期強度較普通水泥漿高出20%~30%(圖34)。

本項成果已經推廣應用於水利水電、礦山、鐵道、公路及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等數十項重大工程,如雅礱江錦屏一級水電站危岩體及邊坡壩基加固工程(2007~2012年)、大渡河長河壩水電站岩體錨索和固結灌漿加固工程、遂-資-眉高速公路路橋(涵)過渡段加固治理工程、新疆天山公路、甘孜得榮紅岩子高邊坡應急治理工程、九龍斜卡水電站壩基防滲灌漿工程、「九寨•雲頂」項目建築地基加固處理工程、涼山白水河滑坡治理工程、雲南昆明舒鉑廣場基礎工程(2013年)。通過科學控制水泥漿液擴散范圍,減少復雜岩體灌漿用水泥量高達30%~90%,成果在企業的應用累計新增產值達14.7億元,產生利潤1.12億元。研究成果有效控制漿液的使用和排放,達到環境和生態保護的目的。

圖34 SJP型液漿材料實驗數據

㈧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副主任田延山是哪裡人

延安的…

㈨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一)實驗室簡介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於年9月30日得到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復成立,其前身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殼變形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5個領域的科學研究:新構造運動及其引發的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過程研究,地應力監測技術與地質災害預測評價技術方法研究,中國大陸主要活動構造帶地應力測量及其構造應力場研究,國家重大工程、重大城市和重要經濟區帶的地殼穩定性和地質環境安全研究。

圖46 退化與廢棄地遙感信息提取和監控信息系統開發及其應用研究技術流程

(二)2013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1. 「汶川地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入選地質學會十大地質科技進展

入選地質學會十大地質科技進展的「汶川地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項目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等單位共同承擔完成的。殷躍平、張永雙研究團隊緊密圍繞汶川地震地質災害等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在理論、方法和技術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特別是集成創新地面測繪、綜合物探和InSAR技術,修正了強震區逆沖型工程活動斷裂和地震破裂帶安全避讓公式;首次開展了斜坡地震動特徵監測和地脈動特徵測試,獲得了山體斜坡地震動放大規律,提出了豎向地震力對峽谷區山體穩定性的放大效應;建立了基於天空地一體化應急調查技術的汶川地震災後快速編圖與評估方法,以及地震滑坡-碎屑流的成災機理和震後高位泥石流早期識別的特徵指標,為制定行業標准提供了理論支撐。項目成果集成出版了《汶川地震工程地質與地質災害》一書,在「5·12」汶川地震發生5周年到來之際,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對汶川8.0級地震區的地震工程地質和地質災害進行了系統研究,涉及汶川地震區域地質構造、地震工程地質、斜坡地震動監測與試驗方法、地震地質災害等關鍵科學問題(圖47)。

圖47 《汶川地震工程地質與地質災害》

2.《泛亞鐵路雲南大理至瑞麗沿線基礎地質與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出版

「泛亞鐵路雲南大理至瑞麗沿線地質構造綜合研究」項目組及時對計劃項目成果進行了綜合集成,編著完成了《泛亞鐵路雲南大理至瑞麗沿線基礎地質與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專著並出版發行(圖48)。

被譽為「鋼鐵絲綢之路」的雲南大理-瑞麗鐵路(簡稱「大瑞鐵路」)全長約336km,是連接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各國的泛亞鐵路網中的咽喉工程。但由於鐵路需要穿越水文網密度大,且山高谷深的橫斷山脈南段,因此,橋隧工程將占整個線路的70%左右,尤其是隧道工程的最大長度與埋深都大大超出了已有鐵路工程,建設難度極大,亟須扎實可靠的高精度基礎地質與工程地質資料支撐,並為鐵路選線和設計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圖48 《泛亞鐵路雲南大理至瑞麗沿線基礎地質與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為主動配合和服務於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盡快打通我國西南地區中緬國際鐵路通道。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地質部的精心部署下,由地質力學研究所和成都地質調查中心共同組織實施的「雲南大理至瑞麗基礎地質綜合調查」計劃項目,及時完成了沿線22個圖幅的1:5萬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和鐵路優選線兩側各2k m廊帶區的1:2.5萬基礎地質和工程綜合調查任務。為更好地將基礎地質工作服務於國家重大工程應用,專著綜合了鐵路沿線最新的1:2.5萬綜合地質調查資料,以及新構造和活動構造研究等成果,全面介紹了滇西橫斷山南段大理至瑞麗地區,包括:岩石地層與地質構造、主要岩土體與特殊岩性體、水文地質、地熱活動、新構造運動與活動斷層和地震活動等工程地質條件,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梳理總結了鐵路沿線各主要工程地段的工程地質環境及特徵,全面剖析了在施工建設中主要面臨的九大重要工程地質問題,包括:外動力地質災害、岩溶作用導致的工程地質問題、特殊岩性體(主要包括二疊紀「破灰岩」和上新世「軟岩」)的工程地質問題、順層問題、活動斷裂與強震活動、高溫熱害、岩爆與軟岩大變形、隧道涌水突泥和棄渣環境問題等,確定了不同類型工程地質問題最易發生的地段,並提出了防範建議。另外,重點分析總結了影響該區地殼穩定性的主要區域活動斷裂帶的晚第四紀活動及其未來大地震危險性,並結合歷史強震資料重新確定了鐵路沿線的大於等於Ⅸ度的高地震烈度區。最後針對高黎貢山越嶺段超長超深鐵路隧道的圍岩穩定性,結合岩石力學測試分析資料和原地地應力測量結果,分別開展了二維和三維數值模擬研究,對隧道工程的圍岩穩定性進行了綜合評價,並圈定了隧道的強岩爆區和軟岩大變形區。

專著資料翔實,將基礎地質工作成果與工程應用緊密結合,因此,對進一步深入認識滇西橫斷山地區的工程地質環境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於相鄰地區的重大工程建設也可起到重要借鑒作用,並且相關研究成果可供從事區域地質、工程地質、活斷層與地震地質、地質災害、數值模擬和岩土工程等多方面的科研技術人員參考。

3.重大工程擾動區特大滑坡災害防治技術研究取得初步進展

2013年是「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課題「重大工程擾動區特大滑坡災害防治技術研究與示範」執行的第二個年度,也是課題攻關關鍵的年度,在關鍵科技問題、技術方法和示範基地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主要包括下列5方面:跟蹤對比分析國內外工程滑坡防治進展,初步建立災難性工程滑坡資料庫格架;初步探索研究工程滑坡防治3個關鍵科技問題;工程滑坡機理實驗及模擬研究有所進展;工程滑坡快速防治關鍵技術方法研究和示範基地建設初見成效,相關研究成果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在「地質通報」出版專輯(圖49),相關的發明及技術專利正在申請受理過程中。

圖49 《工程滑坡防治成果專輯》

4. 「新型壓磁應力測量與監測系統研製」取得重要成果

吳滿路研究員負責的「原地應力測試技術方法試驗研究」項目自2008年實施以來,一直致力於試驗應用研究,在地應力測量及監測台站建設、監測儀器研製、專利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壓磁法地應力測量及監測一直是地質力學所的特色和優勢科研方向。「原地應力測試技術方法試驗研究」團隊以壓磁應力測量與監測技術方法為主要研究對象,完成了對壓磁法地應力測量和監測儀器結構的全面改造升級,同時,研發的三分量壓磁應力解除系統在孔深213m處成功地獲得了有效應力數據,是同類技術方法中達到的世界最深的地應力測量;研製的新型四分量壓磁應力監測系統已在青藏高原東南緣、龍門山斷裂帶、河北紫荊關等地應力測量及監測實驗基地,首都圈、郯廬斷裂帶、東南沿海海岸帶等地殼穩定性評價及活動斷裂監測中得到了大量應用,在相關地區建立的地應力綜合監測站成功捕捉項目執行期間強烈地震前後應力變化的信息,豐富了應力實測數據和大量應力監測數據。

新型壓磁應力測量與監測系統獲得的數據成果已經或即將公開發表。項目研發的「無線深井地應力絕對測量壓磁感測器」和「深井地應力監測壓磁感測器定向及自控載入安裝系統」獲得了2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為中國地殼探測計劃提供了必要的關鍵技術儲備。

5.獲蘆山地震發震構造與次生地質災害致災特徵研究初步成果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蘆山縣發生了里氏7.0級地震。根據國土資源部統一部署和地質力學研究所的安排,重點實驗室完成了地震地質和地質災害應急排查,並將初步研究認識發表在《地質學報》(英文版)上。

初步認識之一的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April 20,2013,Lushan Ms7 Earthquake in Sichuan(《四川蘆山2013年4月20日Ms7.0地震發震構造初步研究》),通過高解析度遙感圖像解譯、主餘震分布、震源機制解釋等綜合分析認為,蘆山地震震中位於蘆山縣太平鎮和雙石鎮之間,震源深度13~14km,震中最大烈度達IX級。野外調查發現,盡管震中區房屋建築損壞較嚴重,但這次地震沒有產生明顯的地表破裂構造,僅見少量的地裂縫和噴砂冒水現象。蘆山地震是龍門山斷裂帶西南段一次獨立的破裂事件,屬於逆沖型地震。科研人員從新構造和活動構造角度,通過將精確定位的主震和餘震震中投影在地形圖、遙感影像圖上,得出了蘆山地震餘震的分布特徵,闡述了雙石-大川斷裂特徵型地震特點,推斷蘆山地震與龍門山構造帶底部滑脫帶(13~19km)斷坡構造活動有關。同時對未來強震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雖然這次地震使這條斷裂的應變能得到釋放,但地應力監測結果指示該斷裂帶的應力釋放尚不完全,未來地震發生的可能性尚值得進一步關注。

初步認識之二的Geohazards Inced by the Lushan Ms7.0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Southwest China:Typical Examples,Types and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四川蘆山Ms7.0級地震地質災害基本特徵》),基於遙感解譯和野外調查結果,簡要論述了地震誘發的崩塌、滑坡、碎屑流和砂土液化等次生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徵及其危害,地震地質災害主要受控於強震觸發作用、陡峻的地形地貌、地形放大效應以及軟弱的岩性和強烈的風化卸荷作用;研究表明,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主要體現在震中效應和地貌效應明顯、活動斷裂上盤效應不顯著,斷裂端點效應較明顯,與岩性和岩體結構的關系較密切。蘆山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以及地震對山體造成的損傷存在隱蔽性,在災後重建中應引起重視。

6.烏江流域重大地質災害研究新進展

「重慶地區地質災害成災機理與防治研究」項目負責人為李濱副研究員,參加單位有長安大學、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07地質隊、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項目完成了烏江流域復雜地貌環境下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和機載激光雷達掃描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中的應用,通過覆蓋研究區域DEM、SAR等多種數據,結合InSAR和GNSS監測結果,形成一套適合於烏江流域復雜地質環境下大范圍識別地質災害形變的理論方法。此外,在特大型地質災害特徵識別和地質模型分析基礎上,項目組結合室內力學試驗,通過數學模擬和物理模型試驗,提出了岩溶、采礦等因素影響下,特大型層狀滑坡的變形機理和失穩模式,並提出了穩定性評價方法和災害發生後崩滑體的運動特徵分析模型,該套分析方法及結果可在西南岩溶地區進行推廣應用(圖50,圖51)。

圖50 InSAR技術在區域地質災害調查中的應用

圖51 雞尾山滑坡累計形變圖(184天)

7.首都圈地區關鍵構造部位地應力監測新成果

(1)初步揭示了邢台—唐山主要發震構造帶北端遷安及其外圍地區現今構造活動性及其災害效應,認為華北平原地質構造以塊斷結構為主要特徵,構造體系走向多為NNE向,以壓扭性斷裂為主,現今活動性顯著,5級以上地震活動通常沿NNE、NE和NWW向斷裂帶分布,特別是不同方向斷裂帶的交會部位(圖52)。

(2)探討分析了唐山—灤縣—昌黎一帶現今地應力環境變化特徵及其地震地質研究意義。河北昌黎地應力實時監測台站地應力監測結果表明,日本9.0級大地震所誘發的華北地區產生同震位移,區域構造作用表現為近EW向拉張作用,最大水平主壓應力為近南北方向。而2012年6月6日以來,華北地區表現為近EW向主要為構造擠壓作用,最大水平主壓應力為近EW方向,說明區域構造應力作用恢復到日本9.0級大地震之前華北地區最大水平主應力方向,並且在區域構造應力作用方向轉換的過程中會導致地震的發生(如2012年5月28日和29日及6月18日在唐山及其周圍地區還分別發生了4.8級、3.2級和4.0級地震)(圖53)。

圖52 遷安市陳官營村地應力測量與監測鑽孔區域構造地質圖

圖53 河北昌黎地應力實時監測台站監測結果

㈩ 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

一、為科學規范、協調有序、快速高效地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有關規定,結合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實際,制定本方案。

二、國土資源部應急響應依據地質災害險情災情等信息情況,設置A、B、C、D和E(常規方案)等5個級別的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分別由部長、副部長、地質環境司司長、地質環境司副司長和地質環境司工作人員帶領工作組赴現場指導地方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

三、地質災害險情災情等信息來源主要是:國務院領導批示指示,省級地方人民政府、國務院其他部門商請,地方速報信息,媒體及其他信息等。

四、啟動各級工作方案的決策程序是:國務院啟動Ⅰ級應急預案,我部自動啟動A級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其他納入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日常決策程序,由地質環境司匯總信息,提出建議,按程序報部領導決策。

五、A級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分成立或不成立部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兩種情況,B級以下均不成立,成立領導小組的由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工作,不成立的由地質環境司負責組織協調工作。

六、各級應急響應工作方案由應急響應組織、應急響應行動和應急響應保障等構成。

(一)應急響應組織

1.A級方案

由部長帶隊組成部應急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辦公廳、地質環境司、應急中心等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等。

專家組由院士帶隊,7人組成。

應急中心組成應急調查組、信息保障組和預警組,配備遠程會商、快速探測和衛星通訊等裝備,隨工作組赴現場。

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2.B級方案

由主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副部長帶隊組成部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辦公廳、地質環境司、應急中心和有關單位負責人等。

專家組由正高職級專家或院士帶隊,5人組成。

應急中心組成應急調查組、信息保障組和預警組,配備遠程會商、快速探測和衛星通訊等裝備,隨工作組赴現場。

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3.C級方案

由地質環境司長帶隊組成部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應急中心、地質環境司有關人員等。

專家組由副高職專家帶隊,3人組成。

應急中心組成應急調查組,配備相應設備,隨工作組赴現場。

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4.D級方案

由地質環境司副司長帶隊組成部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應急中心、地質環境司工作人員等。

專家組由副高職專家帶隊,3人組成。

應急中心組成應急調查組,配備相應設備,隨工作組赴現場。

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有關人員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5.E級方案

由地質環境司處長帶隊組成部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應急中心有關人員等。

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有關人員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二)應急響應行動

現場應急響應行動,分險情和災情兩種情況。

1.險情應急響應行動

(1)快速了解險情和搶險工作進展;

(2)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評估險情;

(3)必要時,協調相關單位提供遙感資料或航空拍攝事宜;

(4)專家會商預測險情趨勢,並做好專家意見記錄備案;

(5)擴大范圍調查地質災害災情隱患;

(6)架設遠程通訊設備,實施遠程會商;

(7)研究提出預警建議和避險排險技術咨詢方案;

(8)研究決定向地方政府提出技術指導的建議;

(9)總結應急工作,提交總結報告,整理資料並歸檔。

2.災情應急響應行動

(1)快速了解災情以及搶險救災工作進展;

(2)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評價災情,預測險情;

(3)擴大范圍調查區內地質災害隱患;

(4)必要時,聯系協調相關單位提供遙感資料或航空拍攝;

(5)研究提出搶險救災技術咨詢方案;

(6)研究決定向地方政府提出技術咨詢建議;

(7)做出地質災害責任認定,並做好專家認定意見備案;

(8)架設遠程通訊設備,實施遠程會商;

(9)總結應急工作,提交總結報告,整理資料、歸檔。

以上是基本處置工作內容,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和響應級別不同,可以增加或減少具體工作內容。

(三)應急響應保障

1.人員調配

一般工作人員分現場工作人員和後方工作人員。前方(現場)人員由調查處置、信息傳輸和專用設備操作等方面人員組成,具體工作時與省級應急機構工作人員聯合組隊。後方工作人員由信息、通訊、設備和後勤等方面人員組成,工作重點是為前方(現場)工作組提供保障。

專家組由地質環境司根據應急響應等級和災情險情特徵,從專家庫中遴選。

2.裝備配置

應急中心做好應急裝備配置與保障工作,定期進行檢測與維修,行前做好裝備安全性、可用性檢查和精度校準;應急結束後做好裝備清查和登記入庫工作。應急響應前,後方工作裝備配置盡可能全面。應急出發前先與省級應急機構溝通協調,根據需要,再確定遠程攜帶的具體設備,並做好備份工作。應急工作裝備配置,依據應急響應級別和應急工作實際需求,酌情而定。

(1)調查監測裝備

數碼攝像機、數碼照相機

電子羅盤、地質錘、放大鏡、望遠鏡

手持GPS、激光測距儀

三維激光掃描儀

無人駕駛飛機或輕遙飛機(配置到災害多發省市)

(2)通訊裝備

遠程視頻會商系統

衛星電話

對講機

(3)相關軟體

專業制圖及影像處理(遙感)軟體

快速模擬演示軟體

智能方案系統軟體

地質工程設計軟體

(4)車輛

車載發電機

車載應急系統

(5)勞動防護及其他

帳篷、野外工作服裝

醫葯和勞保用品

野外作業安全裝備

攜帶型計算機(帶無線網卡)

3.資料保障

應急中心做好資料整理、集成和質量檢查工作,逐步建成應急響應信息平台。應急響應資料要求彩色紙介質和電子版同時准備,精度盡可能滿足應急要求。具體應急響應工作中,資料保障依據應急響應工作需求酌情而定。

(1)背景信息

行政區劃圖(MapGIS和JPG)

地形圖(MapGIS和JPG)

地質圖(MapGIS和JPG)

(2)基礎地質災害資料

地質災害分布

地質災害發生區域易發程度分區圖(MapGIS和JPG)及說明書(Word)

歷史災害情況(Word)

發災點及其周邊災害發育情況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信息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信息

(3)其他資料

近期降雨預報、地震或重大工程等信息(Word)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

衛星和航空遙感圖像及數據

七、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相關機構與職責

(一)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及職責

當國務院啟動Ⅰ級應急響應預案時,國土資源部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組長由部長擔任,副組長由主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副部長擔任,成員由部辦公廳、地質環境司和應急中心主要負責人組成。

領導小組負責應急響應決策指揮,主要職責任務:

1.決定國土資源部A級應急響應啟動;

2.決定應急響應工作上報國務院的事宜;

3.領導部地質災害應急工作;

4.部署國務院交辦的應急任務;

5.決定對外發布的應急工作情況;

6.決定國土資源部A級應急響應終止。

(二)部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及職責

在國土資源部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時,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由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和地質環境司相關人員組成。其主要職責:

1.承辦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專題會議、活動和文電等工作;

2.負責接收、核實地質災害信息,向領導小組報告,並保持與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各級國土資源系統以及應急隊伍的聯系;

3.傳達指揮部應急指令,並督促檢查指令落實情況;

4.協調部工作組、各部門及地方政府之間的各項應急工作;

5.及時向指揮部匯報災情和搶險救災工作進展,統一向新聞單位提供災情及應急工作等信息;

6.協助、指導當地政府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

7.負責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法、技術研究項目的立項審報和組織實施;

8.組織開展應急調研和宣傳、培訓和演練工作,負責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9.承辦國土資源部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三)地質環境司

當啟動A級應急響應,成立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地質環境司與辦公廳聯合組成辦公室,完成領導小組交辦的各項應急工作任務;當啟動A級方案,不成立領導小組,地質環境司承擔相當於上述辦公室職責,完成部領導交辦任務;當啟動B級以下級別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地質環境負責全部協調工作任務。

(四)應急中心

應急中心是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的技術支撐單位,在現有技術支撐機構「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加掛「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中心」,達到實體運行目的,其主要職責為:

1.組建專家組,進行應急專家庫建設、管理;

2.承擔地質災害應急值守、災情匯總工作及上報;

3.開展現場應急調查等技術工作;

4.架構地質災害事發地與部之間的遠程會商通信網路,確保現場與後方的信息暢通以及會商的順利進行;

5.為現場應急工作和專家會商提供相關資料和技術支持,及時開展相關區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趨勢預測;

6.提出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建議措施;

7.開展地質災害應急信息平台建設、運行管理與維護;

8.開展相關科學技術研究和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方法;

9.技術指導省級相關機構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

10.協助編制年度國家地質災害預案,起草相關技術工作規程和要求,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應急處置技術培訓;

11.承擔指揮部、應急辦交辦的其他工作。

(五)地質災害專家庫

遴選國內外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專家,分院士專家、正高職專家和一般專家等3個層次,分級分類入庫,依據地質災害應急響應級別,選取不同層次專家組成專家組,為部應急響應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和咨詢服務。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