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分析
1. 水庫的工程地質問題有哪些
http://xueshu..com/s?wd=paperuri:()&filter=sc_long_sign&sc_ks_para=q%3D%E5%A4%A9%E7%84%B6%E6%B9%96%E5%92%8C%E6%B0%B4%E5%BA%93%E7%9A%84%E5%B7%A5%E7%A8%8B%E5%9C%B0%E8%B4%A8%E9%97%AE%E9%A2%98%E2%80%94%E2%80%94%E7%AC%AC%E5%9B%9B%E5%B1%8A%E5%9B%BD%E9%99%85%E5%B7%A5%E7%A8%8B%E5%9C%B0%E8%B4%A8%E5%A4%A7%E4%BC%9A%E4%B8%93%E9%A2%98%E7%BB%BC%E8%BF%B0%E4%B9%8B%E5%85%AD&tn=SE_xueshu_c1gjeupa&ie=utf-8&sc_us=11791819991621796658
有幫助
2. 三峽工程建設存在哪些工程地質問題
1. 斷裂構造問題
壩區前震旦紀岩體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經受了多期構造運動,留下了以斷裂構造為主體的多種構造形跡。斷裂構造是控制岩體工程地質條件最主要的因素,壩區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均與斷裂構造有關。對斷裂構造的分布、出露位置、規模、性狀、工程特性及其對不同建築物地基的影響的勘察研究始終是壩區工程地質工作的重點。壩區構造岩主要為角礫岩、碎裂岩、碎斑岩、碎粒岩、碎粉岩及少量初糜棱岩等,反映了斷層從破裂、裂解至磨碎的脆性變形過程。不同方向構造岩由於形成的地質力學環境不
同,工程特性有明顯差別。
2.壩基深層抗滑穩定問題
三峽工程壩基裂隙岩體中發育不同程度的緩傾角結構面(優勢方向傾向下游),構成了對大壩抗滑穩定不利的地質條件。其中大壩左廠1 號~5 號機壩段是壩址區緩傾角結構面發育程度最高的地段。由於採取壩後式廠房布置方案,壩基下游形成坡度約54°,坡高67.8 m 的臨空面,因此,其壩基深層抗滑穩定問題十分突出,是三峽工程最為關鍵性的技術問題之一。
3. 船閘高邊坡穩定與變形問題
船閘邊坡開挖後,形成巨大的臨空面,使億萬年來岩體中所形成的原有應力平衡體系被急劇打破,產生一系列的岩體卸荷與變形問題,時效變形與變形總量能否控制在設計允許的范圍內又成為了一大問題。
4. 地下電站主廠房圍岩塊體穩定問題
開挖以來,地質人員結合三峽工程地下電站地質條件的特點,利用大型洞室儀
測成像可視化地質編錄技術和地下洞室三維塊體自動搜索計算軟體系統,形成了一套合理、快速、高效的施工地質工作流程,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做到實時跟蹤、及時預報、定位定量累計預報了118 個塊體,總體積15 萬多m3 ,為地下廠房加固提供了翔實資料和可靠的地質依據。
3. 因地質問題而失效的水利工程案例有哪些
水利工程的建設主要面臨的地質問題:
1、水庫開發對周邊山體切割導致滑坡;專
2、蓄水壓力作用可能屬導致地震;
3、水庫滲水導致周邊地下塌陷、溶洞等.
水電工程地質存在的問題很多,除了與其他工程類似的區域地殼穩定、壩基、邊坡和地下洞室岩土體的穩定性等問題外,還有庫壩滲漏、水庫庫岸穩定、水庫淤積、濱庫地區浸沒、水庫誘發地震的問題。
一般解決的思路是針對具體的工程地質問題分階段進行專門勘察,並進行穩定性計算和治理設計,然後付諸施工,用工程的方法進行改善.例如邊坡問題,先進行地質填圖調查,然後設計勘探類型和位置,等勘探施工完成後計算邊坡穩定性,如果不夠穩定即進行治理,設計抗滑樁,盲溝等等,最後是治理措施的施工.
4. 截至年,水庫運用階段地質成果概述
對三門峽庫區的地質實踐成果,共約43份,這是集20多年的歷史積累。現將這些成果給予簡要說明。
(一)綜合性、總結性成果,有5份。最早的水庫地質災害調查報告,是黃委會水庫管理局於1962年初提出的。第五大隊、陝西第二水文地質大隊先後提交有階段性的成果。1985年前後出版的庫區工程地質問題研究和黃河中游區域工程地質兩份成果,應當說也是階段性的總結性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地下水動態觀測、研究成果,共11份。基礎資料「地下水位年鑒」1956~1959年觀測數據,由黃委會整編出版,1960~1985年觀測數據由陝西第二水文地質大隊整編出版。有9份是階段性的地下水動態分析報告和基礎圖件。庫區淤積回水條件下的潛水涌高分析方法和浸沒預測方法是研究重點,在探討對西安浸沒問題和水庫運用方式地質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
(三)土壤鹽鹼化防治研究。有14份成果,合並為12項。有對庫周浸沒條件下的鹽鹼地發生發展的調查分析,有自然漫淤脫鹽、井灌與稻田改良脫鹽的水鹽動態觀測研究,以及吊溝台田與渠灌排水脫鹽等治理效果分析。為三處做引洪漫淤前的水文地質調查。這些受到了當地的配合和推廣。
(四)南山支流治理工程地質調查、勘察工作
發源於秦嶺北坡的流入渭河的支流眾多,習稱南山支流,每年雨季汛期常發生或大或小的山洪、水石流災害。其中由華陰、華縣境內南山支流入庫的推移質砂礫石,是三門峽水庫渭河下游段的造床質,也是該區洪澇災害之源。因此,治理南山支流意義甚大。1961年,陝西省水庫管理局首次對華縣的南山支流進行了查勘,第五大隊和陝西第二水文地質大隊應水庫管理局要求所做的水利工程地質工作成果有17項,合並為9項。《渭南沋河流域規劃治理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具有代表性,報告較詳細地論述了流域的自然地理地質環境背景,嘗試對推移質和懸移質年輸沙量推算,提出規劃建議。該報告也是黃河中游小流域規劃治理地質研究項目,投入工作量較大,歷時較長的一份成果。
(五)坍岸、庫岸的護提、河道整治勘察研究成果,共有4項。庫岸坍塌主要發生在高水位運用時潼關以東深水區;1966年,第五大隊與中科院地理所、黃委會及庫區水文總站等單位,共同開展坍岸觀測斷面復測為主的調研工作之後,並在前人坍岸調查成果的基礎上,由第五大隊閆太白等同志編寫的《三門峽水庫典型地段庫岸再造初步分析》,在闡明庫岸土體工程地質性質、地形地貌和外力作用下,再現了坍岸發生發展過程。水庫改為低水位運用後,庫岸即趨於穩定。所以該報告是原第五大隊唯一的一份坍岸研究成果。庫岸護堤和河道整治地質工作,至今仍在斷續進行,其成果未全部列入。
(六)水庫運用階段的總結性成果簡介
《黃河三門峽水庫運用階段工程地質問題研究報告》,是三門峽水利樞紐於1960年9月開始蓄水攔沙運用後,發生嚴重的泥沙淤積,耕地浸沒、庫邊坍岸等地質災害以來,積20年觀測、勘察研究資料而撰寫的一份總結性研究報告。該報告在闡明庫區工程地質環境的基礎上,論述了入庫泥沙淤積的危害和影響,論證了潼關、新豐、孤峰三大斷隆、斷凸對泥沙淤積的正向和負向制約作用。預測在高水位運用時,在淤積回水作用潛水涌高條件下,不僅渭、洛河下游大片耕地將因浸沒而沼澤化、鹽漬化,西安市低階地城區也將產生浸沒。據此,僅就三門峽水庫單獨運用而言,近、遠期的合理利用方案,應當是汛期敞泄、排沙清淤,非汛期低水位蓄水,回水不過潼關的全年控制運用。
關於潼關以東庫岸坍塌,僅發生在水庫蓄水初期高水位運用時段,改為低水位運用之後,已自行中止,經濟損失與庫容淤積損失均有限,對水庫運用方案的選擇不起決定性作用。最後認為,若能利用三門峽水庫暴露出來的工程地質問題,作為多沙河流建庫的工程地質實驗場,深入探索研究,將為類似水庫建設提供寶貴的科學依據。該報告編制有1:30萬庫區地質圖和工程地質圖,附有水庫淤積工程地質斷面圖集,水庫浸沒、坍岸工程地質斷面圖集。
在《黃河中游區域工程地質》專著中,針黃河自然地質環境和水庫地質災害,建議進一步修訂治河規劃時,對下列問題應予充分研究:
1.根據三門峽水庫地質條件,只能採用低水頭運用。要充分發揮其效用,只有研究和小浪底水庫聯合運用(註:當時還未建小浪底水庫)。
2.吸取三門峽、青銅峽水庫泥沙淤積的教訓,在黃河中游建庫應選擇峽谷型,不宜修建湖泊型。
3.各峽谷段建壩條件較好,可修建徑流電站,開發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
4.開展秦嶺、呂梁山等推移質產沙區的研究,選擇代表性支流進行流域調查,探索粗碎屑物來源、搬運、沉積規律與輸移量,為規劃治理提供依據。
地質部第五大隊及隨後的陝西省第二水文地質隊,完成三門峽庫區及其周邊各項查勘研究工作的同時,還按照上級指示精神,沿著「治黃地質工作」的另一條主線—黃河中游黃土地區—開展多項調查研究工作。從建隊之初至1986年,先後完成的工作項目有:以黃土峁梁地區為典型的無定河中游陝北綏德—米脂間333km21:5萬水土流失防治問題調查(與地質部水文所協同完成);以黃土塬區為典型的隴東西峰鎮地區323.5km21:5萬水土流失防治問題調查;黃河中游無定河、延河、皇甫川、窟野河、佳蘆河等黃河一級支流1:50萬路線地質調查(控制面積20300km2);綏德、子洲、延安等縣市的小流域水土保持專門性問題的定點調研;黃河中游鄭州至蘭州間流域面積約58萬km2綜合性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研究等。後者形成《黃河中游區域工程地質》的專著,於1986年1月出版。
必須指出,發端於三門峽水庫泥沙淤積問題的黃河中游黃土地區的各項調研工作,從地質角度探索了黃河泥沙淤積的物質來源、水土流失規律和水土保持地質原理,提出和論證了黃河中游防治水土流失的方向、途徑和措施,在紛繁、艱巨的「治黃」系統工程中,邁開了堅實的一大步!
但黃河三門峽庫區及黃河中游地區的治黃地質工作還是任重而道遠,仍需努力。
5. 什麼是由於水庫蓄水地下水位升高引起的工程地質問題
上游蓄水後,壓力加大,滲透更強,造成地下水水位上升
6. 水庫工程地質勘察包括哪些內容
水利工程來地質勘察源通常分階段進行,一般按工程規模大小、重要性和地質條件復雜程度而定。大型工程分四個階段(規劃、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和技施設計),中小型工程可適當簡化,對河道堤防或地質條件簡單的小型工程可不分階段,一次作完。各階段的任務是:①規劃階段要了解河流或河段的區域地質和各規劃方案的基本地質條件,初步分析第一期開發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質條件,普查天然建築材料;②可行性研究階段要確定地震基本烈度,對區域構造穩定性作出結論,選擇壩址並確定基本壩型,對庫、壩區主要工程地質問題作出初步評價,初查天然建築材料;③初步設計階段要為確定主要建築物軸線、形式,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對庫區專門性工程地質問題作出評價,提出各項長期觀測網的設計,詳查天然建築材料; ④技施階段除補充必要的工程地質勘察外,主要是進行工程地質專門性問題的研究,完善觀測系統,通過施工開挖核實地質資料並進行施工編錄。
7. 修建水庫可能引起的工程地質問題有哪些
有沒有水源
地下土層的構造
地理位置的優越
8. ()是由於水庫蓄水地下水升高引起的工程地質問題
(滲漏)是由於水庫蓄水地下水升高引起的工程地質問題
滲漏是指庫水版沿岩石孔隙、裂權隙、斷層、溶洞等向庫盆以 外或通過壩基(肩)向下游滲漏水量的現象。水庫的作用是蓄水興 利,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水庫蓄水期間及蓄水後會產生滲漏。 對任何一座水庫來說,在未採取有效的工程處理措施的情況下, 如果存在嚴重的滲漏現象,將會直接影響到該水庫的效益。而壩 區的滲漏,在不少情況下往往導致壩基產生滲透變形,威脅到大 壩的安全。所以,庫壩區滲漏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工程地質問題, 也是最常遇到的問題。國內外都有不少水庫,由於滲漏嚴重,蓄 不住水而成干庫;因壩基出現滲透變形而不得不投人大量人力物 力來進行處理。當然,水庫蓄水後,水域面積比較大,自然條件 又千差萬別,十分復雜,如果要求每座水庫都滴水不漏,顯然不 現實。在工程設計中,一般都要求使水庫的滲漏量小於該河流段 平水期流量的1%-3%。 由此可見,在水庫工程規劃設計中,應充分重視庫壩區周圍地形 地質條件的調查研究,不僅要選擇好壩址,而且應該選擇好庫址。
9. 水庫導截流驗收中應請注意的工程地質問題有哪些
1:主要是截流地段的兩岸邊坡地質問題,如果不影響截流,但影響以後施工或運行管理的話,可以留著截流後處理。截流時施工力量緊張,注意科學安排!2:壩基地質問題和軟土基坑地質問題,你可以提岀來,但並不一定能妥協解決,因為這時還不能發現問題,實際工作中,等到截流後,抽干基坑水,邊開挖邊進行地質描述和地質編錄,施工地質要設計單位為主分析解決,但施工單位要主動提出並積極配合。3:水庫有關的地質問題,還有庫內浸沒塌方漏水問題和洞室圍岩穩定性問題,但一般不在截流驗收時提岀。
10. 水利工程的建設主要面臨哪些地質問題
1、水庫開發對周邊山體切割導致滑坡;
2、蓄水壓力作用可能導致地震;專
3、水庫滲水導致周邊屬地下塌陷、溶洞等。
水電工程地質存在的問題很多,除了與其他工程類似的區域地殼穩定、壩基、邊坡和地下洞室岩土體的穩定性等問題外,還有庫壩滲漏、水庫庫岸穩定、水庫淤積、濱庫地區浸沒、水庫誘發地震的問題…一般解決的思路是針對具體的工程地質問題分階段進行專門勘察,並進行穩定性計算和治理設計,然後付諸施工,用工程的方法進行改善。例如邊坡問題,先進行地質填圖調查,然後設計勘探類型和位置,等勘探施工完成後計算邊坡穩定性,如果不夠穩定即進行治理,設計抗滑樁,盲溝等等,最後是治理措施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