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工程地質力學實驗室
❶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
1951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成立於南京,侯德封任所長。同年遷往北京。
1960年,分出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1966年,分出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1978年,分出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1985年,工程地質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建立。
1990年,岩石圈構造演化開放實驗室建立。
1997年,地質環境系統研究中心建立;礦產資源研究中心建立;中國科學院·香港大學邊坡岩土工程力學聯合研究中心建立。
1999年,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28年,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前身)成立。
1950年,中國科學院對前中央研究院24個單位接管,其中氣象、地磁、地震等部分合並建成地球物理研究所,趙九章任所長。
1954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遷往北京。
1959年,通過蘭州分所的方案,蒞年建立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分所。
1966年,分建成為5個研究所,即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安、後歸屬七機部),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昆明地球物理分所。
1972年,國家地震局成立,地球物理所被劃歸國家地震局建制,並脫離中國科學院。
1978年,重新組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88年,成立WDC-D地球物理數據中心。
1994年,組建現代地球科學研究中心。
1994年,成立中國礦物資源探查研究中心(JICA)。
1999年,與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整合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1999年,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丁仲禮。
1999年,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丁仲禮。
2003年,劉東生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4年,將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的電離層研究室整體調整到所。
2004年,整合原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所,成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
2005年,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主任為朱日祥院士。
2007年,朱日祥院士為第二任所長。
❷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的中科院-國家重點實驗室
序號 實驗室名稱 依託單位 1 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2 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3 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4 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5 感測技術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中科院電子所 6 磁學和磁性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7 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8 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9 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10 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11 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12 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所 13 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14 分子動態與穩態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 15 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化學研究所 16 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17 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化學所、長春應化所 18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19 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20 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21 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22 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23 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清華、中科院生態中心、北大、北師大 24 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5 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26 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7 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清華、吉林大學、中科院半導體所 28 計劃生育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29 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 30 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31 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32 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33 科學與工程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34 煤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35 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36 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 37 農業蟲害鼠害綜合治理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38 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39 聲場與聲信息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40 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41 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42 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43 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清華、北大 44 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45 羰基合成和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46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47 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48 微細加工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49 系統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50 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51 新葯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52 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53 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所 54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55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 56 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所 57 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58 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59 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60 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61 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遺傳所、微生物所 62 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63 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64 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65 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66 多相復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67 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68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69 湖泊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70 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71 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72 稀土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73 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74 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75 植被與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❸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科研條件
截至2015年3月,力學所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1個國際力學中心(北京國際力學中心),3個科學院研究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微重力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統力學重點實驗室、先進製造工藝力學重點實驗室
科學院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高超聲速科技中心、中國科學院先進軌道交通力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工程中心 館藏資源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圖書館1956年由首任所長錢學森先生創建,郭永懷先生回國後直接抓圖書館的工作,奠定了初期圖書館建設的堅實基礎。2002年11月,圖書館完成改建。改建後的圖書館館舍面積約75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一層設館藏庫、復印室等;二層設現刊、報紙、工具書、電子閱覽、機房、目錄室和采編室等。上下兩層共有閱覽座位50個。 另外,有200平方米左右的二、三級書庫和資料室。
據2016年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圖書信息中心顯示,力學所圖書館是一個開架式力學專業圖書館。館藏文獻以固體力學、流體力學、爆炸力學、岩土力學、生物力學、熱學-力學、能源和環境中的力學、流變學等為主,也適當搜集了相關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技術科學、電子學等)書刊。共有外文圖書18,600餘冊,中文圖書17,000餘冊,中文刊合訂本5,800餘冊,西文、日文、俄文期刊合訂本25,000餘冊。中文現刊50餘種,外文現刊60餘種,報紙16份。特別是多種力學類核心期刊收藏齊全。資料室收藏學位論文、博士後出站報告和內部資料等。入藏最早的科技文獻可上溯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本館是國內力學類較為系統、完整的文獻收藏部門之一。
據2016年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圖書信息中心顯示,力學所已開通了ISI Web of Knowledge, Elsevier, Springer等30餘種網路資料庫,並與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建立了全文傳遞服務。中西文圖書和期刊均已實現全天候網路查詢。為獲得更多資源,實現資源共享,與國內有關大學、科研院所建立了館際互借關系。
❹ 誰有我國礦山邊坡研究的情況和展望的資料嗎
希望下列文章對你有用
Title-題名: 中國露天礦山邊坡工程研究進展與展望
Author-作者: 王思敬;高謙;孫世國;
Organ-單位: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北方工業大學;
Source-文獻來源: 科學出版社
Keyword-關鍵詞: 礦山工程;;研究進展;;展望
Year-年: 2006
PageCount-頁碼: 901-902-903-904-905-906-907-908-909-910-911-912-913-914-915-916-917
Title-題名: 國內外深凹露天礦邊坡監測技術綜述
Author-作者: 李軍財;莫文叢;
Organ-單位: 首鋼技術研究院;首鋼技術研究院;
Source-文獻來源: 冶金工業出版社
Keyword-關鍵詞: 露天礦;;邊坡;;位移;;監測
Year-年: 2005
PageCount-頁碼: 32-33-34
Title-題名: 礦山邊坡穩定性評價及失穩預報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Author-作者: 吳永博;潘旦光;
Organ-單位: 北京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
Source-文獻來源: 工業安全與環保
Keyword-關鍵詞: 礦山邊坡;;穩定性評價;;失穩預測
Year-年: 2008
Period-期: 08
PageCount-頁碼: 33-36
Title-題名: 南芬露天鐵礦高陡邊坡研究現狀與展望
Author-作者: 孫豁然,陳慶凱,趙興全,高烈,趙金先,原丕業
Organ-單位: 東北大學,東北大學,南芬露天鐵礦,南芬露天鐵礦,青島建工學院,青島建工學院 沈陽110006
,沈陽110006
,本溪117004
,本溪117004
,青島241000
,青島241000
Source-文獻來源: 中國礦業
Keyword-關鍵詞: 邊坡;;滑坡;;治理;;遙控開采
Year-年: 2003
Period-期: 07
PageCount-頁碼: 42-44
Title-題名: 國內煤礦斜井提升技術現狀和發展方向
Author-作者: 林森;馬海健;陳義勇;
Organ-單位: 兗礦集團鄒城華建設計研究院,濰坊學院,兗礦集團鄒城華建設計研究院 山東鄒城273500,山東濰坊261041,山東鄒城273500
Source-文獻來源: 煤礦機械
Keyword-關鍵詞: 斜井提升;;帶式輸送機;;礦井提升機;;安全裝置
Year-年: 2006
Period-期: 08
PageCount-頁碼: 1-3
Title-題名: 我國露天礦山邊坡研究概況與展望
Author-作者: 盧世宗;
Organ-單位: 東北工學院;
Source-文獻來源: 海洋出版社
Keyword-關鍵詞: 礦山邊坡:8647,露天:3052,邊坡穩定性:2475,邊坡穩定分析:1349,邊坡研究:1332,邊坡設計:1322,岩體結構面:1196,邊坡岩體:951,邊坡角:628,節理岩體:591,岩體強度:561,研究概況:461,邊坡監測系統:435,撫順西露天礦:367,邊坡評價:361,極限平衡法:313,最危險滑面:273,臨界滑面:272,邊坡破壞:246,單純形加速法:240
Year-年: 1992
PageCount-頁碼: 1065-1066-1067-1068-1069-1070-1071-1072
Title-題名: 我國礦山邊坡研究的基本情況和展望
Author-作者: 盧世宗
Organ-單位: 東北大學
Source-文獻來源: 金屬礦山
Keyword-關鍵詞: 礦山;;邊坡;;穩定性;;發展
Year-年: 1999
Period-期: 09
PageCount-頁碼: 6-10
Title-題名: 露天礦邊坡治理綜述
Author-作者: 商連勇,朱曉萍
Organ-單位: 本溪鋼鐵集團公司,本溪鋼鐵集團公司 遼寧本溪117000
,遼寧本溪117000
Source-文獻來源: 礦業工程
Keyword-關鍵詞: 露天采場;;邊坡穩定;;措施
Year-年: 2005
Period-期: 04
PageCount-頁碼: 15-16
Title-題名: 礦山邊坡穩定性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Author-作者: 孫玉科,姚寶魁,許兵
Organ-單位: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程地質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
Source-文獻來源: 工程地質學報
Keyword-關鍵詞: 露天礦,邊坡,穩定性
Year-年: 1998
Period-期: 04
PageCount-頁碼: 18-24+74
Title-題名: 我國礦山邊坡工程研究現狀與發展
Author-作者: 張四維;
Organ-單位: 馬鞍山礦山研究院;
Source-文獻來源: 《礦業快報》編輯部
Keyword-關鍵詞: 邊坡穩定;;臨界滑動場;;能量法分析;;資料庫;;決策分析;;滑坡預報
Year-年: 2001
PageCount-頁碼: 70-71-72-73
Title-題名: 反傾岩體邊坡變形機制與穩定性評價研究綜述
Author-作者: 譚儒蛟;楊旭朝;胡瑞林;
Organ-單位: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Source-文獻來源: 岩土力學
Keyword-關鍵詞: 反傾岩體;;變形機制;;解析法;;數值模擬;;物理模擬;;穩定性評價
Year-年: 2009
Period-期: S2
PageCount-頁碼: 479-484+523
Title-題名: 高邊坡加固綜述
Author-作者: 潘明傑;
Organ-單位: 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南京210098
Source-文獻來源: 水利科技與經濟
Keyword-關鍵詞: 高邊坡;;穩定性;;防護措施;;保護環境
Year-年: 2007
Period-期: 01
PageCount-頁碼: 65-66
Title-題名: 金堆城露天礦北部邊坡綜合治理回顧與展望
Author-作者: 席宇鵬;李明;
Organ-單位: 金堆城鉬業公司,陝西華山建設有限公司 華縣 71,華縣 71
Source-文獻來源: 中國礦業
Keyword-關鍵詞: 露天礦;;北部邊坡;;綜合治理;;回顧;;展望
Year-年: 2005
Period-期: 12
PageCount-頁碼: 60-62
Title-題名: 邊坡穩定性分析方法及其應用綜述
Author-作者: 李雙平;
Organ-單位: 長江空間信息技術工程有限公司;
Source-文獻來源: 人民長江
Keyword-關鍵詞: 邊坡穩定性;;分析方法;;適用范圍;;應用
Year-年: 2010
Period-期: 20
PageCount-頁碼: 12-15+31
Title-題名: 露天礦邊坡穩定性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Author-作者: 安國良
Organ-單位: 包鋼礦山研究所
Source-文獻來源: 包鋼科技
Keyword-關鍵詞: 礦山;;露天開采;;邊坡
Year-年: 1991
Period-期: 03
PageCount-頁碼: 1-4+29
Title-題名: 我國邊坡研究治理現狀與發展趨勢
Author-作者: 盧世宗;
Organ-單位: 東北大學;
Source-文獻來源: 《礦業快報》編輯部
Keyword-關鍵詞: 高陡邊坡;;邊坡穩定性;;邊坡加固;;變形
Year-年: 2001
PageCount-頁碼: 74-75-76-77-78-79-80-81
❺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什麼級別
它是我國唯一一個力學多分支學科的、以基礎性研究為本的國家級內力學研究基地;在國際力容學界具有相當影響。錢學森、錢偉長為力學研究所第一任正、副所長,已故副所長郭永懷曾長期主持工作,繼任所長鄭哲敏、薛明倫,現任所長樊菁。該所設有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溫氣體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國家微重力實驗室、工程科學研究部和技術發展研究部。根據國家建設對力學提出的需求和力學學科發展前沿,力學所突出「微系統科技」、「氣動科技」、「微重力科學」、「重大工程」4個方面的重點科技領域,布局8個主要研究方向。
所以級別很高的了
還有一點就是如果你是坐不住的人
就別考慮考這種研究所了
因為那裡的人都喜歡自己去研究
所以氣氛很悶
祝你好運
❻ 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的介紹
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2007年1月,中科院專以中國科學院岩土力學重屬點實驗室為基礎,吸納湖北省環境岩土工程重點實驗室的骨幹力量組建的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國家科技部立項批准。2007年10月,國家科技部批准實驗室的建設計劃。2009年,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
❼ 請問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怎麼樣待遇好嘛碩士,非北京戶口。
呵呵,挺好的,中科院的研究所待遇相對高校來說肯定會高一些,而且科研條件也會好很多,容易出成果。
基本工資應該在3到4千吧,
❽ 王思敬的個人簡介
王思敬,男,安徽巢湖人,1934年12月出生在上海。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主任,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學會理事長(1999-2002),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工程地質力學開放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水電、礦山、國防和環境工程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為若干國家重大工程的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對若乾重大水電工程進行研究和論證,為解決關鍵的地質問題提供了依據。對若干大型國防地下工程穩定性做出了論證。在地下核爆炸及工程防護的地質論證方面取得成就。在礦山及環境工程方面也作出了成就。為開拓工程地質力學和環境工程地質新領域,發展工程地質力學理論作出了貢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岩土工程學科的雙聘院士.
❾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是國有控股嗎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是國家所有,屬於科研機構,事業編制。不是企業,不是股份制公司,所以不存在股份制一說,因此也就不存在控股的問題。這種科研部門都歸科技部科委管理。
❿ 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的項目成果
建設期內,實驗室先後承擔了包括「973」計劃、「863」計劃、支撐計劃、國家自然回科學基金、中科答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及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等200餘項;發表三大檢索收錄論文300餘篇,出版專著、編著6部;參編行業標准規范10項;獲得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軟體授權100餘項;獲得國家科技獎勵4項、省部級獎18項;承辦和協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9次。在岩土介質多場耦合模型的建立與模擬、邊坡穩定性分析方法、智能岩石力學、石油和天然氣地下儲庫造腔夾層垮塌機理及控制技術、CO2地質封存技術研究開發等方面理論上有明顯進展,並將岩土力學相關技術應用於解決大型岩土工程問題,取得了顯著的社會與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