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莊地質災害
㈠ 唐山的地質資料
唐山市位於河北省東部,東經11 7°3 1 ~11 9°1 9′,北緯3 8°5 5′~4 0°2 8′,東隔灤河與秦皇島市相望,西與天津市毗鄰,南臨渤海,北依燕山隔長城與承德地區接壤,東西廣約130 公里,南北袤約150公里,總面積為13472平方公里。
市中心區位於唐山市中部,東、北與灤縣交界,南與豐南區接壤,西與豐潤區毗鄰。東至秦皇島125公里,南距渤海40公里,西南至天津108公里,至省會石家莊366公里,西北至北京154公里。
唐山地處交通要塞,是華北通往東北的咽喉地帶,京沈、京秦、大秦三大鐵路橫貫全境。津山、京沈干線公路橫跨東西,東有秦皇島港,西鄰天津港,新建的唐山港位於津秦兩港之間。境內鐵路公路交織成網,交通發達。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沿海重工業城市。地處環渤海灣中心地帶,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東與秦皇島市接壤,西與北京、天津毗鄰,是聯接華北、東北兩大地區的咽喉要地和走廊 。現轄2縣級市(遷安、遵化),6縣(灤縣、灤南、樂亭、遷西、玉田、唐海)6區(路南、路北、開平、古冶、豐潤、豐南)和6個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海港開發區、南堡開發區、蘆台經濟技術開發區、漢沽管理區和曹妃甸工業區)。總面積13472平方公里,人口約730萬。市區面積3874平方公里,人口約310萬;
唐山是沿海強市:依據河北省海岸線2008年12月最新修測成果,唐山市大陸海岸線總長229.7公里,比原來延長了33.2公里。據悉,唐山市所屬大陸海岸線東起樂亭、昌黎縣際界線沿河堤,與秦皇島市接壤,西至澗河口西側津冀省際北界線,與天津市相鄰。目前已進行開發的港口岸線主要包括唐山京唐港區和唐山曹妃甸港區兩段,共計約32.5公里,佔大陸岸線總長14.1%。已開發的岸線主要用於港口航運、水產養殖和鹽業。此外,唐山市灤河口外、曹妃甸海域共有大小沙質島嶼70個,島嶼岸線125.7公里。
㈡ 管線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
根據上述分區原則與量化指標分區標准,將山西段輸油管線劃分為 18個危險性區段。各區段分區評估涉及地質環境條件、存在的地質災害、擬建工程施工過程中可能誘發、加劇和遭受的地質災害,綜合評估的量化指標數值、危險性等級、危害程度等內容,列於表9-19中。
18個區段中,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有6個區段,長度130.5km,占線路總長度的25.7%;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的有4個區段,長度97.5km,占線路總長度的19.2%;地質災害危險性小的有8個區段,長度280km,占線路總長度的55.1%。綜合分區評估圖見圖9-17。地質災害危險性大、中等、小等級的區段,其建設用地適宜性相應為適宜性差、基本適宜和適宜。現從起點到末站分述如下:
1.K0+0~K2+30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1)
分布於陝西省潼關縣秦東鎮沙坡村西南至黃河漫灘,全長2.3km,風陵渡分輸站即位於起點。
管道橫穿黃河Ⅰ級階地,階地平坦,溝谷不發育,地面高程350~360m,地下水位埋深15~18m,階地前緣坡高約10m,坡度600~800,坡體不穩定,有崩滑跡象(W1),擬建工程開挖時易引發坡體失穩,危害程度小,地質災害危險性較小。
該區段環境地質條件較簡單,地質災害類型單一,不穩定斜坡體1處。災害點密度0.4個/km,災害段分布長度比例4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2.K2+300~K3+80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A1)
分布於陝西省潼關縣秦東鎮沙坡村西至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鎮東王村東lkm。全長1.5km。
管道橫穿黃河河漫灘、河床區,黃河在此段河水面寬約1km左右。兩側漫灘寬約300~500m,寬闊平坦,地面高程340m左右,地下水水位埋深約1~2m,有輕微鹽漬土分布,地表粉土略呈白色,對管道的危害主要是鹽脹和侵蝕,其危險性小。近河床一帶由於黃河水長年沖蝕岸邊易坍塌,附近護堤工程已遭破壞。由於擬建工程穿越黃河採用深部定向穿越,該災害對工程無危害,危險性小。該區黃河及漫灘區由於存在地震液化潛在危害,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簡單—中等,總計有3種地質災害,岸邊坍塌2處,液化砂土分布1.5km,鹽清土分布約1km。災害點密度0.5個/km,災害段分布長度比例100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3.K3+800~K8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2)
分布於芮城縣風陵渡鎮東王村東1km至東章村東500m。全長4.2km。
地貌類型為黃河左岸Ⅰ級階地,階地較為平坦,由北向南微傾,地面高程350~390m,沖溝較發育,較大的東章河有輕微洪水沖蝕,階地前緣地形較破碎,坡體高約 10m左右,坡度50°~900,坡體岩性上部為粉砂土,厚5~8m,下部為巨厚層砂層,坡體易沿岩性觸面崩塌,另外,當地百姓取土挖砂嚴重破壞了自然坡體並形成多處不穩定直立邊坡(W2、W3、W4),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極易誘發崩塌,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簡單,總計有2種地質災害,不穩定斜坡體3處,洪水沖蝕2處。災害點密度0.90/km,災害段分布長度比例5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4.K8~K23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B1)
分布於芮城縣風陵渡鎮東章村東至永濟市韓陽鎮韓家坡村,全長15km。
K8~K20區段地貌類型為芮城盆周隆起黃土侵蝕台地,地面標高一般400~800m,地形起伏較大,沖溝發育,地形支離破碎,溝谷發育密度大,溝深谷長梁窄,溝谷形態多呈深「V」型,近溝口呈深「U」型。管道七次穿越大型深切溝谷,溝坡坡度多超過400,大部分近直立。邊坡大部分為不穩定斜坡。坡體岩性上部為第四繫上更新統黃土,具大孔隙,垂直節理發育,為中等~強濕陷性黃土,中部為中更新統黃土,下部為新近繫上新統粘土。坡體易沿岩性接觸面和重力剪切面崩滑,是崩塌滑坡易發區,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極易引發坡體失穩並遭其危害,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同時該區段也易遭受洪水沖蝕,地質災害危險性小—中等。
K20~K23區段地貌類型為斷塊剝蝕高中山中條山西部區。管線基本沿山脊附近敷設,在近山下時穿越溝谷兩次。該區段出露地層為太古界涑水群以斜長角閃片麻岩為主的變質岩,有侵入岩脈分布,構造發育中等,岩體風化中等~強烈,山高坡陡。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容易誘發基岩崩塌,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在近山前地段擬建工程可能加劇並遭受H1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總計有6種地質災害,滑坡1處,不穩定斜坡11處,黃土塌陷3處,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10km。災害點密度0.8/km,災害段分布長度比例66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危險性中等。
5.K23~K125+20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3)
分布於永濟市韓陽鎮朝家坡村至夏縣水頭鎮上牛村。管線呈北東向穿越運城盆地沖湖積平原區,全長102.2km。
該區段總體地形開闊平坦,地勢總體由北東向西南傾斜,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厚度較大,邊山發育活動性斷裂,地面高程在340~480m之間。其中K34~K44區段及K105~K115區段為黃土台地區,高出盆地30~50m不等,前者為涑水河盆周隆起黃土台地,地面高程為360~370m,後者為涑水河與其支流姚暹渠之間隆起的黃土台地,地面高程380~480m,兩台地沖溝相對不發育,溝谷較淺,地表岩性為第四系中更新統粉土。為中等濕陷性黃土,其危害小,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在K105右2km處GL1地裂縫延伸方向距管線約4km,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在永濟市東北K48至K54區段,穿越涑水河下游的伍姓湖區,分布6km長的鹽漬土和軟土,地下水水位埋深0~3m,鹽漬土對管道工程存在鹽脹和侵蝕作用,其危險性小;該區段下部存在一定厚度的淤泥質粘土,淤泥、軟土,工程地質性質較差,易產生不均勻沉降,對管道形成危害,其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在K33+250處,管道第一次穿越涑水河,涑水河束流歸渠排污,渠寬約10m,水寬5m,深1.0m,兩側河床寬闊,無洪水沖蝕威脅,地下水水位小於3m,無鹽漬土分布。在K119處,管道第三次穿越涑水河,河床淺而窄,無水流,洪水沖蝕可能性小。
運城分輸站位於K95附近,地形平坦,無災害發育,也無潛在地質災害威脅,綜合評估站址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較簡單,總計有4種地質災害,鹽漬土、軟土分布區段6km,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20km,地裂縫1條,災害點密度0.04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25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6.K125+200~K164+70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B2)
分布於夏縣水頭鎮上牛村至侯馬市上馬鎮西陽,呈西南,全長39.5km。
該區段穿越峨眉山斷隆黃土台地區東部,地面高程500~660m。地表岩性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類土。地處侵蝕作用最為強烈的地段,沖溝極為發育,溝壑縱深,地形支離破碎,切割深度30~100m,穿越大溝谷20餘條。溝谷形態多呈深「V」字型,近溝口呈「U」字型,溝坡坡度30°~70°,有的近直立。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易誘發崩塌、滑坡,並加劇已有不穩定斜坡失穩而遭受其危害,其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該區段地表岩性為第四繫上更新統風積坡洪積黃土,屬中~強濕陷性黃土,黃土濕陷地質災害危險性小—中等。穿越溝谷均易遭受洪水沖蝕,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總計有3種地質災害類型,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長度30km,不穩定斜坡21處,滑坡4處,洪水沖蝕多處,災害點密度0.6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75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7.K164+700~K170、K180~K258、K261+500~K278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4、C5、C6)
分布於侯馬市上馬鎮西陽呈西南至洪洞縣明姜鎮晉家莊,全長99.8km。
管線近南北向穿越臨汾盆地西部,地勢總體北高南低且由西部微向東傾斜,地形較平坦開闊,地面高程400~500m,鬆散堆積物厚度大,最深達2000m,由於基底隱伏斷裂發育,新構造運動強烈,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20g,對應基本烈度為Ⅷ度,發育多條地裂縫,調查區范圍內有兩條(GL2、GL3),延伸方向距離管線分別為2.5km、4.2km,目前較穩定。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K223+500~K242+500區段為汾河盆周隆起黃土台地,檯面高程440~510m,南部高出盆地30m左右,北部與沖洪識傾斜平原接壤,沖溝較發育,其穿越五條大溝,溝谷形態多呈寬「U」型,坡高10m左右,坡體基本穩定,擬建工程在開挖過程中引發坡體失穩可能性小,地質災害危險性小。該段地面岩性為風積黃土,濕陷系數介於0.03~0.07之間,為中等濕陷性黃土。
K200~K278區段,管線基本沿沖洪積傾斜平原敷設,地面高程500~600m,沖溝發育一般,較大型溝谷9條,其溝谷形態多呈寬「U」型,邊坡一般基本穩定,直立高陡的穩定性差,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較易誘發邊坡失穩,地質災害危險性小,較大的溝中多堆積有全新統沖洪積物,多數溝具洪水沖蝕威脅,但危險性較小,三條溝由於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人工鬆散堆積物貯量豐富,為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物質來源,為潛在泥石流溝,中等易發,洪水沖蝕和潛在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侯馬、洪洞分輸站分別位於K168、K254附近,侯馬分輸站至侯馬油庫分支線約4km。兩個站址區及分支線無地質災害發育,也無潛在地質災害威脅,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總計有3種地質災害類型,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19km,潛在泥石流溝3條,地裂縫2處,災害點密度0.07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20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8.K170~K180和K258~K261+50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A2、A3)
分布於汾河及漫灘區,長度13.5km。
管道兩次穿越汾河,並沿汾河漫灘敷設。汾河河床寬約300~500m,水面寬20~60m,水深2~5m,岸邊由於洪水沖蝕發育一些小型的坍塌。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另外汾河河床及漫灘地段地下水水位埋藏較淺,約1~3m。地層中發育較厚的中、細粉砂層,據臨近標貫試驗確定Ⅷ度地震烈度下存在砂土液化,液化等級為 Ⅲ—Ⅱ級。據史料記載臨汾盆地發生過多次地震液化事件,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總計有3種地質災害,不穩定斜坡1處,岸邊坍塌4處,砂土液化2處,災害點密度0.5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100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9.K278~K335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A4)
分布於洪洞縣明姜鎮晉家莊至靈石縣馬和鄉楊家源村東,全長57km。
管線近南北向穿越霍州盆周隆起侵蝕黃土台地和靈石褶皺斷塊侵蝕低山區,該區段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主要以採煤為主。
本區段屬霍西煤田區,各煤礦區上部2號煤已基本采空,正在向下開采9、10、11號煤層。形成了大面積新、老采空區。局部地區為多層采空區。已導致地表形成采空塌陷型地裂縫地質災害,規模較大,小型煤礦區主要形成中、小型塌陷和地裂縫。該區段共調查采空導致的地裂縫40條,大型的16條,中型的40條,小型的4條,塌陷6處,目前均處於不穩定狀態。由於今後開采規劃的范圍擴大和下層煤的復采,將會擴大和加劇地面變形破壞,對管道危害程度大,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K278~K290區段為黃土台地區,鬆散覆蓋層厚,地形雖然較為平整,但所處地貌位置為沖溝向上源侵蝕較發育區,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表層黃土具中等~強濕陷性,預測黃土濕陷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一大。
K315~K335為低山區,地形切割強度,沖溝發育,相對高差大,溝深坡陡,形態多呈深「V」型,溝深100m左右,上部岩性為垂直節理發育的第四繫上更新統黃土,厚10餘m,中部為中更新統粉質粘土,其下為新近繫上新統粘土,有的溝底出露二疊系砂岩。溝坡坡度一般為 50~90°,不穩定斜坡廣布,是滑坡、崩塌易發區。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易引發坡體失穩,並遭受其危害,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大。另外,該區段洪水沖蝕和泥石流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小~中等。
綜上所述,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總計有8種地質災害類型,地裂縫40條,塌陷6處,不穩定斜坡12處,滑坡2處,崩塌4處,泥石流溝2處,洪水沖蝕多處,黃土濕陷性段20km。綜合評估,災害點密度1.1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80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10.K335~K365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B3)
分布於靈石縣馬和鄉楊家源村東—介休市三佳鄉南兩水,全長30km。
管線北北東向穿越盆周隆起黃土台地進入太原盆地,地面高程770~1030m,總體地勢由南向北逐漸降低,台地溝谷較發育,溝谷形態呈「V」型,少量呈窄「U」型,溝深一般10~50m,谷坡300~600,崩塌、不穩定斜坡發育,地質災害危險性小~中等,洪水沖蝕輕微—中等,N6泥石流對管道危害小,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另外在進入盆地區介休市龍頭鎮—三佳鎮一帶,管線穿越由於超量開采鬆散岩類孔隙水而引發的地面沉降邊緣區,目前沉降邊緣區尚未發現土地及民房變形損壞現象,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另外該段台地區,黃土濕陷系數位於0.03~0.07之間,為中等濕陷性黃土。
總之,該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總計有6種地質災害類型,其中,崩塌5處,泥石流1處,洪水沖蝕4處,不穩定斜坡3處,地面沉降區段5km,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10km,災害點密度0.5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40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11.K365~K394+80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7)
分布於介休三佳鄉南兩水~平遙縣沿村堡鄉東大間村東,全長29.5km。
管線近北東向穿越沖洪積傾斜平原區,地面高程760~770m,總體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沖溝不發育,僅有一條溝谷有洪水沖蝕現象,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地表岩性為第四系中更新統沖洪積粉土,濕陷性弱或無。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簡單,地質災害類型單一,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12.K394+500~K43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A5)
分布於平遙縣沿村堡鄉東大間村東至祁縣曉義鄉張家堡東,全長35.5km。
管線近北東向穿越沖洪積傾斜平原區,地勢開闊平坦,地面高程760~770m之間,總體地勢北高南低,沖溝不發育,僅有一條大河——昌源河從K412+200處通過,由於上游建有子紅水庫,洪水沖蝕危險性小。
該區段基底隱伏斷裂發育,並處於斷裂構造轉折部位,主要地質災害是受構造控制的地裂縫,其發育密度集中,規模也大。斷續延伸,共發育9條,最長達20餘公里,最短幾十米,最寬1.5m,窄者春夏季開裂,冬季閉合,寬者形成壕溝,局部地段下錯20~50cm,導致地面起伏,水井破壞,所經之處已導致公路下錯,房屋毀損棄住,土地不能正常耕種,危害巨大,損失嚴重。據調查每年都有新的發展,處於不穩定狀態,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祁縣分輸站位於K425處,到東觀油庫分支線長約4km,站址及分支線均位於地裂縫發育區域,工程建成後預測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大。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該區地質災害類型單一,但地裂縫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災害點密度0.2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80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13.K430~K472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8)
分布於祁縣曉義鄉張家堡東至榆次區鳴謙鎮北磚井村東,全長42km。
管線近南北向,主要穿越於沖積平原區,寬闊平坦,最北部為沖洪積傾斜平原區,地勢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介於770~840m之間,最低點位於烏馬河、瀟河和張花營至西榮一帶,地面高程為771~772m之間,烏馬河和瀟河由於近下游區,一般無水,洪水沖蝕可能性小。K451~K464張花營至西榮地形較低,地下水位為0.20~3m,為鹽漬土分布區,分布面積50km2,管線上分布區段 13km,該鹽漬土為輕微鹽漬土,對管道具有鹽脹和侵蝕作用,其危害程度小,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簡單,地質災害類型單一,災害點密度0.025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為300m/km。綜合該區段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14.K472~K495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A6)
分布於榆次區鳴謙鎮北磚井村東至太原市杏花嶺區西崗村,全長23km。
管線近南北向穿越太原東山褶皺斷塊侵蝕中低山區和黃土丘陵台地區,地形起伏不平,相對高差較大,溝谷深切,管線穿越地面高程840~1058m,溝谷形態多呈「V」字型,邊坡坡度25°~60°間。出露基岩多為二疊系砂頁岩,風化強烈,地質構造較發育。
該區段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主要以採煤為主。分布大、中型煤礦5座,小型煤礦十幾座。3#煤已基本采空,現主采15#煤,已形成大面積采空區,引發的地裂縫、塌陷災害比比皆是,本次粗略調查地裂縫20條,塌陷20處。大礦引發的地裂縫規模較大,形成裂縫塌陷區,小煤礦形成的地裂縫規模較小、塌陷多為中、小型。地裂縫大型的6條,中型的7條,小型的7條,已造成土地棄耕、房屋損壞、村莊搬遷等危害,損失巨大。目前均處於未穩定狀態,對管道危害程度大,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該區段滑坡、崩塌也較發育,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易引發邊坡失穩,對工程施工構成威脅。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該區段黃土為中等—強濕陷性,局部已引發路基變形開裂,另外在K473~474+100區段存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修建的防空洞,埋深3~10m,斷面面積2m×2m,分布面積約1km2,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和建成運營後可能引發和遭受其塌陷災害。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質災害類型有8種,其中采空地裂縫20條,塌陷20處,濕陷地裂縫1條,滑坡12處,崩塌2處,不穩定斜坡3處,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約8km,人工洞穴段1km,岩溶塌陷3處。災害點密度37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 84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15.K495~K508末站及油庫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B4)
分布於太原市杏花嶺區西崗至北郊區趙家山末站至西焉村油庫區,全長13km。
管線穿越地貌類型為梁狀黃土丘陵和盆周隆起黃土台地區,地表岩性多為黃土,地形起伏不平,地面高程850~980m,溝谷發育,溝深一般10~30m,邊坡坡度為30°~70°,坡體不穩定,易形成崩塌和滑坡,擬建管線施工開挖過程中易引發和加劇邊坡失穩而遭危害,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另外,地表黃土濕陷系數介於0.03~0.075之間,為中等—強濕陷性。地質災害危險性小—中等。
管道於K501+500處,穿越汾河一級支流楊興河,洪水沖蝕的可能性小,其北部支溝為太原垃圾場,管線穿越時要避開垃圾土敷設,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末站位於趙家山村西,地形較復雜,沖溝發育,邊坡高8~15m,坡度較陡,邊坡易坍塌,工程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易誘發坡體失穩,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地質災害類型有2種,不穩定斜坡4處,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8km,地質災害點密度0.4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66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㈢ 蘭新線發生什麼地質災害
蘭新鐵路民和南至樂都南區間1759公里+428米處的張家莊隧道發生地質災害,造成接觸網故障,具體沒說是什麼。
㈣ 地質災害危險區劃分與評價
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是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基礎上進行的。地質災害的易發性代表了地質災害是否具備形成條件和發生地質災害的難易程度。而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則包括了地質災害的活動程度、威脅的范圍、易發程度和誘發因素,是地質災害形成的可能性。仍然採用信息量法進行計算。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
控制和影響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條件很多,但歸納起來主包括兩方面的條件,即地質災害形成的基礎條件和誘發條件。依此,可建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圖6-12)。
1.地質災害活動程度
地質災害活動程度主要是指地質災害活動的歷史。在本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中,主要考慮地質災害活動的點密度和面密度,將其作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的依據。但地質災害活動的歷史只能說明地質災害的過去,而未來地質災害活動程度怎樣,危險性大小主要取決於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及誘發因素。
2.地質災害形成條件
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包括主要控制因素和影響條件。本次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評價中主要選取斜坡結構類型、工程地質岩組、水文地質條件、斜坡幾何形態、斷裂構造和人類活動等條件。
3.地質災害威脅范圍
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其可能影響的范圍,即存在地質災害危險的范圍。本次確定的地質災害威脅范圍主要包括易發區本身斜坡地帶,同時也包括溝谷底部及河流、水庫內的一定范圍。
圖6-12 地質災害危險性程度評價指標體系圖
4.地質災害誘發因素
誘發因素是指能夠使地質環境系統向著地質災害發生的方向演化或者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內動力和外動力地質作用。本區誘發條件主要包括地震、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但由於本區地震活動相對較弱,而且能夠代表地震活動程度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在縣域內區別不大,因此本次危險性評價中未考慮地震活動的影響因素。參與評價的主要誘發因素為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
二、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
1.評價指標的量化
危險性評價採用信息量法進行計算,用1:50000地形圖提取基礎地理信息,從遙感影像中提取植被圖層,利用降雨量等值線圖提取降雨指標,人類工程活動主要從地形圖和靈台縣發展規劃中提取,得到各種評價指標的圖層,根據實際調查資料可以獲得地質災害的點密度和面密度,並將這些指標引入GIS操作系統中。
2.基於GIS的信息量分析模型迭加計算
採用基於GIS的信息量分析模型進行迭加計算,通過計算諸影響因素對斜坡變形破壞所提供的信息量值,作為區劃定量指標,既能正確地反映地質災害的基本規律,又簡便、易行、實用,且便於推廣應用。計算原理與過程如下:
信息預測的觀點認為,滑坡與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產生與否與預測過程中所獲取信息的數量和質量有關,是用信息量來衡量的,即:
圖6-13 靈台縣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圖
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結果,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工作的開展,綜合靈台縣地貌、岩土特徵、地質構造、年降雨分布規律及人類活動程度等特點,將靈台縣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危險程度劃分為地質災害高危險區、中危險區、低危險區和極低危險區,根據地質災害分布、組合特徵又進一步劃分為16個亞區(表6-4)。
4.危險性分區評價
(1)地質災害高危險區(Ⅰ)
靈台縣地質災害高危險區面積232.49km2,占總面積的11.35%。包括6個地質災害高危險亞區,即黑河北岸梁原鄉橫渠—付家溝—官村—朱家灣—杜家溝—景家莊子地質災害高危險亞區(Ⅰ1)、黑河南岸梁原鄉張家塬—溫家莊—東門—朱家灣高地質災害危險亞區(Ⅰ2)、達溪河北岸沿線地質災害高危險亞區(Ⅰ3)、達溪河南岸中台鎮—蒲窩鄉—新開鄉邵寨鎮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高危險亞區(Ⅰ4)、邵寨鎮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高危險亞區(Ⅰ5)和獨店鄉什字塬北部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高危險亞區(Ⅰ6)。本區所處地貌單元主要為黃土梁峁溝壑區及黃土丘陵區。岩性主要為第四系黃土和白堊系紫紅色泥岩、砂岩、砂礫岩,地表黃土覆蓋厚度較大,黃土大都向沖溝傾斜。局部地形坡度較大,區內工程地質條件差,岩土層的表層風化較嚴重,本區人類活動比較強烈,溝谷邊坡人口比較密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改造極為強烈,主要包括建房切坡、開挖窯洞、修路等,人為活動誘發滑坡、崩塌的可能性較大。本區植被稀疏,以農作物為主,不利於水土保持。丘陵區溝谷大多處於壯年期或幼年期,侵蝕作用比較強烈。在汛期遇暴雨和連陰雨天氣容易形成滑坡、崩塌災害。特殊的岩土條件和氣象條件為地質災害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本區也是全縣滑坡、崩塌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
表6-4 地質災害危險程度分區說明表
(2)地質災害中危險區(Ⅱ)
靈台縣地質災害中危險區面積604.03km2,占總面積的44.12%,地質災害為災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穩定斜坡。包括4個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即黑河北岸梁原鄉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1),黑河南岸-什字塬以北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2),什字塬以南-達溪河以北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3),達溪河南岸中台鎮蒲窩鄉新開鄉邵寨鎮廣大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4)。本區岩性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覆蓋於白堊系砂礫岩、砂岩、泥岩基岩之上,厚度不等,在降水作用下容易沿黃土與基岩的接觸面形成滑坡。區內人類工程活動相對較強,人口比較多。人類工程活動比較強烈主要表現是為各種目的而進行的切坡,加大了崩塌、滑坡的臨空面。黃土層岩石風化破碎,節理裂隙發育,為災害中易發區。丘陵區溝谷大多處於壯年期或幼年期,侵蝕作用比較強烈,溝坡多為階狀陡坡。在汛期容易形成滑坡、崩塌災害。災害點分布在村莊周圍、公路沿線、河谷邊坡地帶。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危害較大。
(3)地質災害低危險區(Ⅲ)
靈台縣地質災害低危險區面積912.48km2,占總面積的44.53%,地質災害發育較少,危險性相對較小。包括6個地質災害低危險亞區,即梁原鄉王家溝黃土塬地質災害低危險亞區(Ⅳ1)、黑河寬闊河谷地質災害低危險亞區(Ⅳ2)、什字塬地質災害低危險亞區(Ⅳ3)、達溪河河谷地質災害低危險亞區(Ⅳ4)、邵寨鎮黃土塬地質災害低危險亞區(Ⅳ5)、百里鄉林場地質災害低危險亞區(Ⅳ6)。本區黃土塬區及黃土小台塬區和寬闊的河谷區工程地質條件很好,地形平坦,雖然人類工程活動較頻繁但很少發生地質災害,百里鄉林場區植被茂密,人煙稀少,人類工程活動較少,人類工程活動弱,地質環境相對優越,為地質災害低危險區。
㈤ 我國自燃煤矸石山治理的現狀及迫切性
一、自燃煤矸石山治理的現狀及研究進展
目前自燃煤矸石山研究與治理取得了許多成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自燃煤矸石山自燃的機理
人們從17世紀已經開始探索煤自燃發火機理問題,而煤矸石山的自燃發火直到19世紀末期世界各國科學家才開始對其進行研究。隨著煤矸石山自燃發火危害的加劇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20世紀末期和本世紀初,世界各國科學家對煤矸石山自燃發火機理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雖然煤矸石中黃鐵礦的氧化理論不存在多少爭議,但是,對煤矸石自燃前期是怎樣開始的,即煤矸石的低溫氧化自燃機理是什麼,目前還存在許多爭議。為此,Anthony和Howard等在煤的揮發分析出方面開展了較為詳細而具有開創性的工作;Smith等開展了碳的氧化方面的研究工作;Williams和Annamalai從理論上對非均相反應著火理論進行了研究。人們提出了一系列的論點來解釋煤矸石的自燃,歸納起來主要有:黃鐵礦氧化學說、煤氧化復合作用自燃學說、細菌作用學說、自由基作用學說和揮發分學說等。
2.煤矸石山自燃防治技術研究
煤矸石山一旦自燃生火,滅火工作十分困難,自燃過程往往要持續幾年甚至幾十年。目前,雖然有多種滅火方法,但不僅耗資大,而且難以排除復燃的可能性,有的煤矸石山一次又一次地滅火,為此花了好多冤枉錢。因此,控制煤矸石山自燃的最好方法是防患於未然,採用有效的預防措施,消除自燃的隱患,保護礦區的大氣環境。西方發達國家對於煤矸石山的防火和滅火工作,主要是從煤矸石的不同堆放方法研究入手來解決矸石山自燃問題。研究表明,煤矸石的自然堆放、壓實堆放和分層壓實堆放,對煤矸石堆的氣流速度有很大的影響。傳統的錐型煤矸石山具有最大的側翼面積,空氣容易進入形成熱對流循環,在矸石傾倒過程中發生的力度助長了「煙囪效應」。所以,許多國家通過採用分層壓實方法堆放煤矸石,控制煤矸石的壓實程度,來解決煤矸石山的自燃問題。為了熄滅煤矸石山的燃燒,最根本的途徑是隔絕空氣的滲入,在煤矸石山燃燒區內注入滅火材料,達到降溫、隔氧、固硫的目的,使自燃煤矸石山的燃燒熄滅。國內外對自燃煤矸石山的滅火方法主要有:表面封閉法(覆蓋法)、推平壓實法、泡沫法、控制燃燒法、噴漿法、灌注法、挖掘熄滅法、深部注漿法等。早在1981年汾西礦務局煤矸石山就開展了滅火工程,當時採用的方法是澆灌石灰漿。石灰漿的濃度較高,澆灌的方法分為人工澆灌與機械澆灌。人工澆灌時,需在火區挖坑開溝,在坑、溝內灌入石灰漿;機械澆灌時則不在火區開溝挖坑,是利用污水泵的壓力直接將石灰漿噴灑到火區表面。深部注漿法是目前國內經常使用的一種成本低、效果好的方法。
山西陽煤集團20世紀90年代開展了煤矸石山防火滅火研究與實踐,在自燃煤矸石山滅火治理方法方面進行了長期而艱難的探索。在通過多方調研後,先後在一至四礦進行了表面噴漿法、深孔注漿法、覆蓋法等滅火試驗,在五礦(新礦)進行了分層排矸、覆蓋碾壓法試驗,在四礦進行了填矸造地試驗,積累了大量有關自燃煤矸石山滅火與治理的寶貴經驗,在防滅火治理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為了克服單一滅火方法的不足,陽煤集團綜合黃土覆蓋碾壓法與注漿法兩種方法的長處,設計了以碾壓覆蓋為主輔以局部注漿的滅火方案,選擇了合適的滅火工藝參數,在二礦和三礦等煤矸石山做了進一步的研究與實踐,獲得了成功的經驗,取得了顯著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同時也認識到不合理的排矸方式是煤矸石自燃的外部原因,為此改變了原有的排矸工藝,由原來「居高臨下、自然傾倒、排矸坡面不斷延伸」的方式,改變為「由下向上、縮小凌空、分層壓實、周邊覆蓋」的排矸工藝;通過採取新的排矸方式,基本杜絕了新排煤矸石的自燃問題。
二、我國自燃煤矸石山引發的生態災難
目前,我國煤矸石山,特別是自燃或潛在自燃煤矸石山安全現狀不容樂觀,煤矸石山的生態、環境和安全問題日益凸現,安全問題時有報道。
2009年9月6日,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徐州旗山礦煤矸石山坍塌,造成兩名婦女被埋,當場身亡。
2008年6月5日,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羅家屋基煤礦由於降雨積水沖垮了煤矸石山擋土牆,引起煤矸石下滑,淹沒了下方的四間工棚,造成3人死亡,4人受傷。
2007年5月31日,河南義馬煤業集團公司躍進煤礦矸石山發生自燃崩塌,造成1死3傷,3名傷者均屬重度燒傷。
2007年3月18日,遼寧省葫蘆島市南票區沙金溝村一個堆放煤矸石的大坑突然發生沉陷,正在撿拾煤渣的6人全部遇難。
2006年11月17日,甘肅雷壇河遭煤矸石侵襲,兩萬人飲用水源受威脅,造成緊張的工農關系。
2006年7月28日,山東棗庄礦務局蔣庄煤礦一座高約50m的煤矸石山突發塌落事故,一輛自卸車被埋,4名司機被燒焦在車內而亡。
2005年10月26日,重慶東林煤礦矸石山突發大面積垮塌,1名學生失蹤。
2005年7月3日,山東淄博市博山區夏家莊鎮後峪村附近一煤矸石堆發生坍塌,事故造成部分人員受傷,附近部分村民不得不找旅館暫時安身。
2005年5月15日,平煤集團四礦矸石山先後發生兩次自燃崩塌災害,共造成8人遇難,100多人受傷,其中6人重傷。
2005年3月11日,遼陽燈塔市西馬峰煤礦,兩名外地來遼打工的婦女被熏倒在煤矸石山上。雖經搶救,但因發現不及時,搶救無效身亡。
2004年6月5日,南桐礦業公司東林煤礦矸石山垮塌引起滑坡,造成新華村14戶居民民房被毀,21人死亡,3人受傷。
2004年2月28日,安徽省淮南市新集煤礦矸石山因採用矸石發生塌方,造成9名人員死亡。
2001年5月13日,陽泉一礦正在使用的排矸場上,發生一起煤矸石山爆炸事故,造成1人死亡。
1975年,甘肅上窯塌陷區發生矸石山爆炸事故,蘑菇雲高達百米,200m范圍內溫度達500度,造成20人死亡,40餘人重傷,兩公里內的樹木都被燒焦,12km2的空氣環境被嚴重污染,產生的煙塵數日不散。
陽泉東坪溝煤矸石山自燃後,矸石山下原有的一個山泉積水池失去了飲用價值,其色度改變,生物絕跡,並使得10人患癌症。
遼寧本溪礦區也曾發生因矸石自燃造成人員中毒死亡的事故。
可見,煤矸石山地質災害和環境污染問題呈現出逐年上升的態勢,成為煤礦企業中比較突出的問題。而且煤矸石山地質環境災害大多與煤矸石自燃有直接的關系,成為當前煤礦安全生產主抓的重點之一。因此,自燃煤矸石山治理已成為當前礦區最為緊迫的課題之一。煤礦企業切實抓好安全生產,特別要做好煤矸石山的安全管理,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三、我國自燃煤矸石山治理與生態重建的迫切性
煤矸石山的治理是一項十分緊迫的利國利民、造福子孫的任務,也是我國煤炭工業持續發展的要求。限於我國國情,煤矸石的利用較低,大多數煤矸石還在堆積,新的矸石山仍不斷涌現。煤矸石山自燃後引發一系列的環境、社會問題,嚴重影響了礦區的發展。因此,煤矸石山,特別是自燃煤矸石山的治理已經刻不容緩。關於煤矸石自燃的原因、機理,國內外學者均進行了多方研究,但終因煤矸石的組成成分和外部原因復雜多變,沒有得出十分明確的結論,而且對於煤矸石的自燃機理還存在許多模糊的地方。煤矸石的滅火實踐,各地取得了一些經驗。據報道美國治理的成功率不到50%,而我國更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成功的系統的經驗和完全成功的實例。多數是前期成功,後期失敗,即治理成功幾年後又發生復燃。國內外煤矸石山的滅火方法主要有火源挖除法、注漿法、覆蓋法、控制燃燒法、泡沫(凝膠)法、低溫惰性氣體法等,但這些滅火方法都各有其優勢和使用范圍,也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國內外研究表明,煤矸石山綠化是礦山固體廢棄物處置與利用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我國煤矸石綜合利用率較低的情況下,煤矸石山綠化更是解決礦區環境問題的最有效途徑,也是妥善保護煤矸石潛在能源價值的最好辦法。我國許多礦區也進行了煤矸石山綠化的實踐,已綠化了10餘座矸石山,大都是未自燃或已自燃後的矸石山的綠化,對自燃矸石山往往主要進行滅火,而沒有考慮污染原位控制及綠化,滅火方法較多採用鹼性漿液深部注漿或表面覆蓋隔氧滅火,但往往效果不理想且經常發生復燃。因此,應該改變自燃煤矸石山為了滅火而滅火的做法,把實現自燃煤矸石山綠化與生態重建作為目標,將煤矸石山滅火與原位污染控制、綠化有機結合,達到系統有效治理自燃煤矸石山的目的。
四、我國自燃煤矸石山治理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前景
鑒於目前我國自燃煤矸石治理及綠化現狀,我們認為自燃煤矸石山綠化需要破解的難題在於以下6個方面:
1)如何選擇考慮綠化要求的滅火措施,使煤矸石山滅火與綠化有機結合;
2)如何防止煤矸石山復燃和防火、如何防治煤矸石山的酸化;
3)如何對自燃矸石山進行整地整形;
4)如何對自燃煤矸石山進行原位污染控制;
5)如何選擇適宜自燃煤矸石山綠化的植物種群、合理的種植技術以及撫育管理措施;
6)如何將上述技術工藝有機結合,形成自燃煤矸石山綠化的技術方法。
上述問題是我國煤矸石處置和利用的技術難點,亟待解決。國內盡管在煤矸石山的自燃滅火和綠化技術方面提出一些方法並進行了實踐,但如何將防滅火、原位污染控制與綠化技術有機結合、實現自燃煤矸石山的生態恢復仍然需要我們去探索。
㈥ 徐新高速鐵路的介紹
徐新高速鐵路,簡稱「徐新高鐵」。線路東起江蘇徐州,西至新疆專烏魯木齊,途經江蘇屬、安徽、河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7省/自治區,全長3176公里,1是世界上規劃建設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設計時速200~350公里/小時,由徐蘭高速鐵路與蘭新高速鐵路兩大部分組成。因受2016年1月18日青海省民和南站附近張家莊隧道地質災害影響,蘭新段線上動車組在蘭州西至西寧間改經由蘭青線運行,部分動車組列車停運。
㈦ 地下空間利用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
6.5.1 評價因子的選取
地下空間利用活動有其特殊性。對環膠州灣城市建設工程來說,地下空間利用的適宜性主要與三方面有關:工程地質條件對地下空間利用的適宜程度,包括斷裂活動性、岩土體工程地質類型、軟土頂板埋深、軟土厚度等;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包括地下水害(圖6.5)、崩塌滑坡、廢棄物污染源、海(咸)水入侵等;人類工程活動,主要包括重大建設項目的類型和多少、主要交通干線、港口碼頭等的發達程度。兩個層次共3大類11個評價因子(表6.11)。
㈧ 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與評價
一、易發程度區劃的原則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是指在一定的地質環境條件和人類工程活動影響條件下,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的難易程度。
1)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結合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誘發因素(人類工程活動、降雨等)和災害發育現狀,以定性評價為基礎,通過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定量計算來確定。
2)評價單元的劃分按照「區內相似和區際相異」的原則來確定,以地質災害發育的地質環境條件差異確定評價單元。採用人工方法計算時,以鄉鎮行政區或村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採用計算機網格剖分時,單元面積採用500m×500m。
3)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劃分為四級:高易發區(Ⅰ)、中易發區(Ⅱ)、低易發區(Ⅲ)和不易發區(Ⅳ)四級。在劃分過程中,根據實際調查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盡可能便於鄉鎮政府開展防治工作。
二、工作思路和技術路線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是地質災害詳細調查中的重要環節,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圖是地質災害調查研究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圖件之一。地質災害的易發性區劃研究主要是對地質災害形成的內因進行分析,綜合考慮工程地質條件、植被、長期的綜合降雨等影響因素在地質災害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基於GIS平台對其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分析,同時考慮各個影響因素所佔的權重,遵循一定的原則設計開發程序,從而生成最終的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圖。
在地質災害野外調查資料及整理生成的地質災害分布圖、地質災害調查測繪圖、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實際材料圖的基礎上,通過對靈台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數據綜合分析,對研究區進行了剖分,對每個剖分網格中地質災害的點密度、面密度和體密度進行了分級,確定其分級指數,調用開發軟體確定每個網格的災害性影響指數,採用襲擾系數法生成初步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圖,並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軟體ArcGIS和MapGIS6.7空間分析功能將地質災害的各個影響因素圖疊加到初步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分級圖中,繪制出該縣的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圖。靈台縣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研究系統流程圖如圖6-1所示。
具體步驟為:首先將靈台縣地質災害分布圖進行500m×500m網格剖分。其次對每個網格內地質災害的個數、體密度、面密度採取不同的原則將每個網格的災害易發性程度分為四級,生成初步的地質災害易發性等值線圖。然後對該縣的地形地貌圖、地層岩性圖、降雨量分布圖、地形坡度圖、植被覆蓋圖分別採取相應標准分為四級,採取專家打分的方法確定其權重。最後疊加各個圖層從而生成靈台縣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圖,為靈台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危險性區劃和靈台縣地質災害防治區劃等提供可靠的數據,同時為政府部門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統籌規劃減災防災以及災害治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3)坷台—楊村—水泉—下河—東王溝—許家溝—安家莊滑坡崩塌高易發區(Ⅰ3)
主要是達溪河北岸沿線的城關鎮的坷台、楊村、水泉、下河、東王溝、許家溝、安家莊村,災害點密度6.85處/km2,災害點密度很大,面積7.51km2,占高易發面積的20.61%,發育災害點49處,14個滑坡,23個不穩定斜坡,兩個泥石流。所處地貌單元主要為達溪谷地區及其支流的黃土梁峁區,岩性主要為第四系馬蘭黃土、離石黃土及白堊系紫紅色泥岩、砂岩、砂礫岩,植被不發育,河流—沖溝發育,沖溝多為「V」型谷,坡度變化大,局部近直立,地形破碎,地質環境脆弱。人口密集、人類工程活動頻繁,滑坡等災害發育。
4)南店子—下河—東王溝—康家溝—紅崖溝滑坡崩塌高易發區(Ⅰ4)
主要是達溪河南岸沿線和達溪河支流蒲河的城關鎮的坷南店子、下河、東王溝、康家溝、紅崖溝村,災害點密度4.2處/km2,災害點密度較大,面積4.19km2,占高易發面積的7.16%,發育災害點30處,12個滑坡,18個不穩定斜坡。所處地貌單元主要為達溪谷地區及其支流的黃土梁峁區,岩性主要為第四系馬蘭黃土、離石黃土及白堊系紫紅色泥岩、砂岩、砂礫岩,植被不發育,河流—沖溝發育,沖溝多為「V」型谷,坡度變化大,局部近直立,地形破碎,地質環境脆弱。人口密集、人類工程活動頻繁,滑坡等災害發育。
(2)地質災害中易發區(Ⅱ)
該區面積351.60km2,占總面積17.16%,發育災害點281處,災害點密度0.8處/km2,包括橫渠—馬家溝—付家溝—趙家咀—安馮村—杜家溝—景家莊子村、王家山—張家塬—溫家莊—東門—高崖—小寨—邊家老村—朱家堡村—前進—姜家莊—勾勾王—張坡村、寺咀—柴朝村—崖灣村—坷台—楊村—水泉—下河—東王溝—許家溝—安家莊村和新廟—鄭家窪—康家溝—羅家灣村4個亞區。
1)包括橫渠—馬家溝—付家溝—趙家咀—安馮村—杜家溝—景家莊子村中易發亞區(Ⅱ1)
分布於黑河南岸極其支流的梁原鄉橫渠、馬家溝、付家溝、趙家咀、安馮村、杜家溝、景家莊子沿河一帶,是典型的黃土梁峁丘陵區,面積13.88km2,佔中易發區總面積的3.95%,發育災害點14處,災害點密度1.0處/km2。岩性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黃土層及白堊系砂礫岩、砂岩局部岩石及土層風化破碎,節理裂隙發育,為災害中易發區。
2)王家山—張家塬—溫家莊—東門—高崖—小寨—邊家老村—朱家堡村—前進—姜家莊—勾勾王—張坡村中易發亞區(Ⅱ2)
分布於黑河南岸極其支流的梁原鄉、朝那鎮、上良鄉、什字鎮、西屯鄉、獨店鎮沿河一帶,是典型的黃土梁峁丘陵區,面積144.12km2,佔中易發區總面積的7%,發育災害點94處,災害點密度0.82處/km2。岩性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白堊系砂礫岩、砂岩。區內人口相對較少,局部岩石及土層風化破碎,節理裂隙發育,為災害中易發區。
3)寺咀—柴朝村—崖灣村—坷台—楊村—水泉—下河—東王溝—許家溝—安家莊村中易發亞區(Ⅱ3)
該區面積95.72km2,佔中易發區總面積的27.22%,發育災害點70處,災害點密度0.73處/km2,地貌為黃土梁峁區、低中山區。岩性為新近系、白堊系碎屑岩及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區內溝谷發育,溝坡多為階狀陡坡,植被較差,人類工程活動頻繁,災害點分布在村莊周圍、公路沿線和河谷邊坡地帶。
4)新廟—鄭家窪—康家溝—羅家灣村中易發亞區(Ⅱ4)
主要位於達溪河南部的中台鎮、新開鄉、蒲窩鄉、邵寨鎮,該區面積97.88km2,佔中易發區總面積的27.84%,發育災害點103處,災害點密度1.05處/km2,屬於黃土梁峁丘陵區,岩性以新近系、白堊系碎屑岩及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區內溝谷發育,溝坡多為階狀陡坡,植被一般,人類工程活動相對較弱,災害點分布在村莊周圍、河谷邊坡地帶。
(3)地質災害低易發區(Ⅲ)
該區面積722.96km2,佔中易發區總面積的35.28%,發育災害點73處,災害點密度0.10處/km2。包括梁原鄉黑河北岸黃土梁峁丘陵區、什字塬北部-黑河南岸沿線黃土梁峁丘陵區、龍門鄉黃土梁峁丘陵區、什字塬南部-達溪河北岸黃土梁峁丘陵區、達溪河南岸-中台鎮-蒲窩鄉-新開鄉-邵寨鎮黃土梁峁丘陵區5個亞區。
1)梁原鄉黑河北岸黃土梁峁丘陵區低易發區(Ⅲ1)
位於梁原鄉黑河北岸一帶,面積32.2km2,占低易發區總面積的4.43%,無災害點發育,屬於黃土梁峁丘陵區,岩性以第四系黃土和白堊系泥質、砂岩為主。區內溝谷發育,地形切割強烈,黃土層及泥岩砂岩局部較破碎,表層風化嚴重。
2)什字塬北部-黑河南岸沿線黃土梁峁丘陵區低易發亞區(Ⅲ2)
位於什字塬北部-黑河南岸沿線的朝那、上良、什字、西屯、獨店5個鄉鎮,面積147km2,占低易發區總面積的20%,發育有災害點8處,災害點密度0.054處/km2,表層覆蓋第四系黃土,河溝切割強烈出有白堊系泥岩、砂岩。區內溝谷發育,地形切割強烈,岩石較破碎,表層風化嚴重,人類工程活動較少。
3)龍門鄉黃土梁峁丘陵區低易發亞區(Ⅲ3)
位於龍門鄉黃土梁峁丘陵區一帶,面積95.329km2,占低易發區總面積的13.19%。發育災害點10處,災害點密度0.10處/km2。屬低黃土梁峁丘陵地貌,上部岩性為第四系黃土,下部岩性為白堊系的泥岩、砂岩,表層風化嚴重,局部地形切割強烈,人類工程活動較少。
4)什字塬南部-達溪河北岸黃土梁峁丘陵區低易發亞區(Ⅲ4)
主要是什字塬南部-達溪河北岸的廣大梁峁丘陵區一帶,面積191.6km2,占低易發區總面積的26.5%。發育災害點28處,災害點密度0.146處/km2。屬低黃土梁峁丘陵地貌,上部岩性為第四系黃土,下部岩性為白堊系的泥岩、砂岩,表層風化嚴重,局部地形切割強烈,人類工程活動較少。
5)達溪河南岸-中台鎮-蒲窩鄉-新開鄉-邵寨鎮黃土梁峁丘陵區低易發亞區(Ⅲ5)
主要是龍門鄉黃土梁峁丘陵區一帶,面積256.824km2,占低易發區總面積的35.5%。發育災害點25處,災害點密度0.097處/km2。屬低黃土梁峁丘陵地貌,上部岩性為第四系黃土,下部岩性為白堊系的泥岩、砂岩,表層風化嚴重,局部地形切割強烈,人類工程活動較少。
(4)地質災害不易發區(Ⅳ)
靈台縣地質災害不易發區總面積938.01km2,佔全區面積的45.78%,基本無地質災害發生。由梁原鄉黃土塬區(Ⅳ1)、黑河寬闊河谷區(Ⅳ2)、什字塬不易發區(Ⅳ3)、達溪河河谷不易發區(Ⅳ4)、邵寨鎮黃土塬不易發區(Ⅳ5)、百里鄉林場不易發區(Ⅳ6)組成。
不易發區主要是黃土塬及黃土小台塬區和寬闊的河谷區以及植被茂密人煙稀少的林場區。黃土塬及黃土小台塬區和寬闊的河谷區工程地質條件很好,地形平坦,雖然人類工程活動較頻繁但很少發生地質災害,百里鄉林場區植被茂密,人煙稀少,人類工程活動較少,地質環境相對優越,為地質災害不易發區。
1)梁原鄉黃土塬區(Ⅳ1)
本區主要位於梁塬鄉王家溝村及黑河低緩階地,面積19.8km2,占不易發區總面積的2.11%,本區岩土以第四系黃土為主,工程地質條件較好,地質災害不發育。
2)黑河寬闊河谷區(Ⅳ2)
本區主要位於黑河寬闊河谷區。面積17.43km2,占不易發區總面積的1.86%,本區河谷較寬闊,地形較平坦,人類工程活動弱,地質災害不發育。
3)什字塬不易發區(Ⅳ3)
主要位於廣闊的什字塬區。本區面積306.55km2,占不易發區總面積的32.68%,本區地形平坦,工程地質條件較好,地質災害不發育。
4)達溪河河谷不易發區(Ⅳ4)
本區主要位於達溪河沿岸寬闊河谷區。面積38km2,占不易發區總面積的4.1%,本區河谷較寬闊,地形較平坦,人類工程活動弱,地質災害不發育。
5)邵寨鎮黃土塬不易發區(Ⅳ5)
本區主要位於邵寨鎮小黃土塬區,面積18.91km2,占不易發區總面積的2%,本區岩性以第四系黃土為主,工程地質條件較好,地質災害不發育。
6)百里鄉林場不易發區(Ⅳ6)
本區主要位於百里鄉林場區。面積537km2,占不易發區總面積的57.3%,本區植被茂密,人煙稀少,人類工程活動較少,地質環境相對優越,為地質災害不易發區。
㈨ 地質災害防災預案與防治規劃
一、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及建議
根據地質災害穩定性、危害特徵及防治措施,對靈台縣的各地質災害點進行對比分析,結合地質災害點變形跡象及自身的特徵,對靈台縣滑坡、不穩定斜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點進行防治分級,並提出可行性建議。
對於靈台縣109個地質災害點,根據其規模、威脅程度、易發程度等進行了分級。對於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地質災害點,建議地方相關部門加強日常監測,做好群測群防工作,出現問題及時向相關部門匯報。對於在災害點威脅范圍內進行工程施工的相關部門應嚴格審批,避免由於災害天氣和人工擾動誘發的地質災害。
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議
為了有效減輕地質災害損失,為地方政府編制防治規劃提供依據。編制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統領下,以保障新農村建設和「以人為本」為主要目標,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分期,確定防治方案。
(一)地質災害防治分級
根據地質災害點的性質、規模、位置、危害程度、危險程度等,將全縣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分為三個級別:重點防治點、次重點防治點、一般防治點,其點數量分別為5處、14處、90處。
(二)地質災害防治分期
根據靈台縣地質災害發育特徵、分布規律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危險程度分區評價結果,結合靈台縣總體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要求,本著「以人為本」原則,對全縣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工作按近期、中期、遠期進行總體規劃。其中近期、中期、遠期地質災害防治點數量分別為8處、18處、83處。
(三)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1.地質災害隱患點居民搬遷避讓
位於危險性較大斜坡下或滑坡體上的房屋採取搬遷措施,未搬遷以前在雨季危險期或出現滑動跡象時採取避讓措施。搬遷避讓可避開地質災害的威脅,從根本上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搬遷避讓規劃,逐步實施。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與巡查過程中,發現和評估地質災害危險點,當達到一定危險程度時,首先臨時採取避讓措施,把人員和財產轉移到安全地帶,最大限度減少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避讓搬遷的地址應在專業技術人員現場勘查後進行確定,特別是移民新村建設應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2.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治理
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工程治理,提高其地質體的穩定性,是重要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特別是在一些重要地帶,是首選的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工程治理投資相對較大,應在多種方案分析對比的基礎上,慎重篩選工程治理點。在確立工程治理點後,應由地質災害專業勘查隊伍對災害點進行詳細勘查,做出施工治理方案設計,按照相關規范進行施工、監理、竣工驗收及後期的治理效果監測。
3.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
監測地質災害隱患點,是防止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經濟條件下,還難以在短期內使居民和重要工程設施完全避開地質災害威脅,在實施搬遷避讓和分期治理的過程中,做好地質災害監測工作尤為重要。
地質災害監測包括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在縣域內選擇重要災害點開展專業監測工作,提高全縣的地質災害監測技術水平;部分災害點還可採用群測群防儀器進行監測,提高群測群防監測預警效果;大量的一般災害點,在災害體上合理布置監測點,採用簡易的直尺、鋼尺等進行定期監測和汛期加密監測,宏觀巡視災害體各部位的變形跡象,並做好相應的監測記錄。
地質災害監測工作應在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下運行,並建立起預警發布體系,做到險情發生時能啟動應急預案,快速有效組織人員及財產撤離避讓。
(四)地質災害防治分區
依據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災體演化趨勢及對居民生命財產潛在危害程度,結合靈台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危險程度分區圖、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對工作區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區(圖7-7),即: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每級防治區中根據地質條件、災害類型與危害程度,劃分出防治亞區或防治的重點地段。
圖7-7 靈台縣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圖
1.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Ⅰ)
靈台縣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面積298.23km2,占總面積的14.55%。包括六個地質災害高危險亞區,即黑河北岸梁原鄉橫渠—付家溝—官村—朱家灣—杜家溝—景家莊子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1),黑河南岸梁原鄉張家塬—溫家莊—東門—朱家灣高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2),達溪河北岸沿線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3),達溪河南岸中台鎮—蒲窩鄉—新開鄉邵寨鎮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4),邵寨鎮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5)和獨店鄉什字塬北部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6)。本區所處地貌單元主要為黃土梁峁溝壑區及黃土丘陵區。岩性主要為第四系黃土和白堊系紫紅色泥岩、砂岩、砂礫岩,地表黃土覆蓋厚度較大,黃土大都向沖溝傾斜。局部地形坡度較大,區內工程地質條件差,岩土層的表層風化較嚴重,本區人類活動比較強烈,在溝谷邊坡人口比較密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改造極為強烈,主要包括建房切坡、開挖窯洞、修路等,人為活動誘發滑坡、崩塌的可能性較大。本區植被稀疏,以農作物為主,不利於水土保持。丘陵區溝谷大多處於壯年期或幼年期,侵蝕作用比較強烈。在汛期遇暴雨和連陰雨天氣容易形成滑坡、崩塌災害。特殊的岩土條件和氣象條件為地質災害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本區也是全縣滑坡、崩塌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因此要進行重點防治,要完善好群測群防體系,在暴雨及連續降雨時加強重點地段巡查,盡可能地減少損失。
2.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Ⅱ)
靈台縣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面積861.49km2,占總面積的42.04%,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穩定斜坡。包括四個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即黑河北岸梁原鄉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1)、黑河南岸—什字塬以北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2)、什字塬以南—達溪河以北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3)、達溪河南岸中台鎮蒲窩鄉新開鄉邵寨鎮廣大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4)。本區岩性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覆蓋於白堊系砂礫岩、砂岩、泥岩基岩之上,厚度不等,在降水作用下容易沿黃土與基岩的接觸面形成滑坡。區內人類工程活動相對較強,人口比較多,人類工程活動比較強烈,主要表現是為各種目的而進行的切坡,加大了崩塌、滑坡的臨空面。黃土層,岩石風化破碎,節理裂隙發育,為災害中易發區。丘陵區溝谷大多處於壯年期或幼年期,侵蝕作用比較強烈,溝坡多為階狀陡坡。在汛期容易形成滑坡、崩塌災害。災害點分布在村莊周圍、公路沿線、河谷邊坡地帶。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危害較大,是地質災害防治的次重點防治區。在暴雨及連續性降雨天氣,在工程地質條件差及威脅性巨大的地段要加強監測,以達到減災防災的目的。
3.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Ⅲ)
靈台縣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面積889.28km2,占總面積的43.41%,地質災害發育較少,危險性相對較小。包括六個地質災害低危險亞區,即梁原鄉王家溝黃土塬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1)、黑河寬闊河谷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2)、什字塬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3)、達溪河河谷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4)、邵寨鎮黃土塬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5)、百里鄉林場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6)。本區黃土塬區及黃土小台塬區和寬闊的河谷區工程地質條件很好,地形平坦,雖然人類工程活動較頻繁但很少發生地質災害;百里鄉林場區植被茂密,人煙稀少,人類工程活動較少,地質環境相對優越,地質災害發生概率較小,為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