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泥石流地質災害的調查內容描述

泥石流地質災害的調查內容描述

發布時間: 2021-02-14 05:09:25

① 泥石流調查

泥石流調查即對是爆發泥石流可能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流域溝谷,針對泥石流的形成要素和泥石流特徵,通過調查與判別,區分泥石流溝(含潛在泥石流)和非泥石流溝,確定易發程度和危害等級,並對泥石流溝、潛在泥石流溝的防治方案提出建議。

(一)泥石流調查的工作內容

1.資料收集

在現場調查之前,應收集調查區的氣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震活動、泥石流發生的歷史記錄、前人調查研究成果、已有勘查資料和泥石流防治工程文件、與泥石流有關的人類工程活動等資料。

2.自然地理調查

(1)地形調查

主要內容是測量流域形狀、流域面積、主溝長度、溝床比降、流域高差、谷坡坡度、溝谷縱橫斷面形狀、水系結構和溝谷密度等地形要素。流域形態對形成泥石流的暴雨徑流影響較大,如漏斗形、櫟葉形、桃葉形等形態的溝域有利於鬆散固體物質的啟動,易形成泥石流。對流域及其各支溝可用完整系數δ來分析其形成泥石流的可能性,δ值越大,則溝道中洪峰流量也越大。

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

式中:Lw為流域長度,m;Ab為流域面積,km2

流域面積在1∶100000或1∶50000地形圖上,用求積儀法或米格紙法量取。必要時根據勘測界線對形成泥石流的各單元和各影響因素的面積進行量算。

相對高差(反映位能大小)在1∶10000或1∶50000地形圖上量取。根據上、中、下游各溝段溝床和山脊的平均高差,山坡最大、最小及平均坡度,各種坡度級別所佔的面積比率,編制地貌圖、坡度圖、溝谷密度圖、切割深度圖。

溝岸山坡坡度是影響產砂和運動規模的重要因素,一般根據現場測量,或在1∶50000地形圖或航片上測量3個以上的山坡坡度的平均值,作為判別其嚴重程度的依據。

河溝縱坡是影響泥石流運動能量的重要因素,一般採用山口以上河段或用流通區和形成區河段的平均坡降表示,應根據現場調查結果確定,也可由1∶10000或1∶50000地形圖或航片資料計算,採用分段統計時按加權平均計算:

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

式中:Ln和In分別代表河段的分段統計長度和分段坡降。

(2)氣象調查

對形成泥石流有控製作用的氣候特徵主要是溫度和降水量進行調查。溫差變化引起溝域岩石風化加劇和冰雪消融等,可直接導致泥石流。暴雨是我國大多數泥石流產生的主要觸發因素。氣象調查主要收集或觀測各種降水、氣溫資料。降水資料主要包括多年平均降水量、降水年際變率、年內降水量分配、年降水日數、降水地區變異系數和最大降水強度,尤其是與爆發泥石流密切相關的暴雨日數及其出現頻率、典型時段(24h、60min、10min)的最大降水量及多年平均小時降雨量。

(3)水文調查

水文調查主要是收集或推算各種流量、徑流特性、主河及下游高一級大河水文特性等數據。

(4)植被與土壤調查

調查流域植被類型與覆蓋程度,植被破壞情況,土地利用類型和侵蝕程度等。調查方法和步驟為概查、標准地調查和統計推測。

概查是根據流域具體情況,以坡向、土壤機械組成和肥力狀況、地形、高程、水分、植被種群等因子劃分土地類型。掌握土地類型及植物群落隨地形垂直分布變化的規律性。

標准地調查是對每個土地類型選擇2個以上有代表性的標准地進行調查。標准地投影面積:林木類為500~1000m2,灌叢為10~20m2,草本群落為124m2。分別對標准地的坡向、坡位、土壤、植物群落和林灌木地總覆蓋率進行調查和測量,並填製表格。

統計推測是通過同一土地類型標準的調查資料的分析,確定該土地類型植物資源的特徵,進而統計推測和評價整個小流域的植物資源現狀及其分布規律。填寫小流域植物資源統計調查表。

3.地質調查

(1)地層岩性調查

查閱區域地質圖或現場調查流域內分布的地層及岩性,特別是易形成鬆散固體物質的第四系、新近系和弱固結地層及軟弱岩層的分布與性質。在此基礎上,對控制泥石流形成固體物質的老地層、構造破碎帶、第四系重點測繪填圖。岩性對流域產砂和運動都有重要影響,岩性分為硬岩和軟岩兩類,硬岩類包括花崗岩、閃長岩、玄武岩等岩漿岩和硅質、鈣質膠結的砂礫岩、石灰岩、泥灰岩、白雲岩等沉積岩以及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板岩、片岩等變質岩;軟岩主要包括凝灰岩等火山碎屑岩和泥砂質膠結的砂礫岩、頁岩、泥岩、煤等沉積岩以及雲母片岩、千枚岩等變質岩。

(2)地質構造調查

查閱區域構造地質圖或現場調查流域內斷裂的展布與性質、斷裂破碎帶的性質與寬度、節理的力學性質和密度、褶曲的分布及岩層產狀,統計各種結構面的產狀與頻度。

(3)新構造運動與地震調查

從《1∶400萬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可查知流域地震基本烈度,收集地震資料,包括從地方誌查閱歷史地震。泥石流活動與6級以上強震關系最為密切,地震活動烈度7度以上,會導致地表土石松動,加劇危岩崩落、山體崩塌、滑坡阻河、泉水涌流或斷流、土體震動液化、堰塞湖壩潰決等,為泥石流的形成創造了物質和水耗條件。綜合分析未來地震活動趨勢,研究地震可能對泥石流的觸發作用,以及地震對防治工程場址的影響,為抗震設計提供依據。從地震資料、地質構造、流域地貌、火山活動、地球物理異常(重力、地磁、地熱異常等)諸新構造運動的表現分析新構造運動。

(4)不良地質體與鬆散固體物質調查

調查流域內不良地質體(如危岩、潛在崩滑體等)與鬆散固體物源的位置、儲量和補給形式。

崩塌、滑坡及水土流失的嚴重程度分四等。

1)嚴重: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蝕嚴重,多深層滑坡和大中型崩塌,植被覆蓋率小於10%,表土疏鬆,沖溝十分發育。

2)中等:崩塌、滑坡發育,多淺層滑坡和中小型崩塌,有零星植被覆蓋,沖溝發育。

3)輕微:有零星小型崩塌、滑坡和沖溝存在。

4)一般:無崩塌、滑坡和沖溝或其發育輕微。

沿溝鬆散物儲量是影響泥石流規模的重要因素,可通過現場調查或航片分析計算確定。鬆散堆積體嚴重程度標准:

1)嚴重:有30m以上高邊坡鬆散堆積,總儲量W>1.0×104m3/km2

2)中等:有10~30m高邊坡鬆散堆積,總儲量W=(0.5~1.0)×104m3/km2

3)輕微:有10m以下高邊坡鬆散堆積,總儲量W<0.5×104m3/km2

(5)水文地質調查

調查地下水尤其是第四系潛水及其出露情況,以及岩溶負地形及消水能力。

4.人類活動調查

主要調查與泥石流形成有關的人類活動。

1)泥石流區人類活動調查:泥石流活動范圍內人類生產、生活設施狀況,特別是溝口、泥石流堆積扇上居民點、工農業相關基礎設施、泥石流溝槽擠占情況。

2)水土流失調查:主要調查植被破壞、毀林開荒、陡坡墾殖、過度放牧、亂砍濫伐等造成的水土流失情況。

3)棄土棄渣調查:主要調查築路棄土和廠礦企業棄渣及其擋渣措施。

4)水利工程調查:主要對可能潰決形成泥石流的病險水庫、輸水線路的安全性、發生原因、條件、危害性和潰決條件進行詳細調查。

5.冰川泥石流的調查內容

1)冰雪融水泥石流的調查:調查冰川U形谷的地貌特徵,沿谷分布的冰磧物、冰水堆積物的堆積規模、特徵和穩定性,冬季、春季雪崩、冰崩的規模和頻度,春季冰雪融水的徑流量及其時間分布,冰川和積雪的面積,雪線變化等。

2)冰湖潰決泥石流的調查:主要調查冰川舌的進退及可能發生的冰滑坡,冰湖面積、水量與水深,阻湖終磧堤的空間形態和物質特徵,冰湖下游的溝谷形態和支溝徑流,沿溝的冰磧物和冰水堆積物等。

6.泥石流活動性、險情、災情調查

1)泥石流特徵調查:通過查閱歷史資料和現場訪問調查泥石流爆發的時間、次數、持續過程、有無陣性、堵潰、斷流、龍頭高度、流體組成、石塊大小、泥痕位置、響聲大小等泥石流特徵。

2)泥石流引發因素調查:調查發生泥石流前的降雨時間、雨量大小、冰雪崩滑、地震、崩塌滑坡、水渠滲水、冰湖和水庫潰決等引發因素。

3)泥石流堆積扇調查:調查泥石流堆積扇的分布、形態、規模、扇面坡度、物質組成、植被、新老扇的組合及與主河(主溝)的關系,堆積扇體的變化,扇上溝道排泄能力及溝道變遷,主河堵潰後上下游的水毀災害。

4)既有防治工程調查:調查既有泥石流防治工程的類型、規模、結構、使用效果、損毀情況及損毀原因。

5)泥石流危害性調查:①泥石流危害作用方式調查,調查泥石流侵蝕(沖擊、沖刷)的部位、方式、范圍和強度,泥石流淤埋的部位、規模、范圍和速率,泥石流淤堵主溝的原因、部位、斷流和潰決情況,泥石流完全堵塞或部分堵塞主河的原因、現狀、歷史情況及潰決洪水對下游的水毀災害;②泥石流危害區的劃定,確定泥石流危險區的范圍,參考表5-5。

表5-5 泥石流活動危險區域劃分

(據《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

7.提交泥石流調查報告

泥石流調查報告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泥石流溝判別結果;

2)泥石流特徵;

3)泥石流危險區;

4)泥石流危險性分級;

5)場地適宜性評價;

6)泥石流防治方案建議;

7)附圖及相關資料。

(二)泥石流活動性、危險性的調查評判

在一般調查的基礎上,為對泥石流活動性、危險性進行判別決策,開展進一步調查。根據服務對象,可分為區域性泥石流活動性判別、單溝泥石流活動性判別、泥石流危險性評估和泥石流防治評估決策等四類調查判別。

1.單溝泥石流活動性調查判別

1)調查范圍:以泥石流發育的小流域周界為調查單元。主河有可能被堵塞時,應擴大到可能被淹沒的范圍和主河下游可能受潰壩水流波及的地區。

2)調查的主要內容:應突出以下重點。

·確認誘發泥石流的外動力:誘發泥石流的外動力有暴雨、地震、冰雪融化、堤壩潰決。其中暴雨資料包括氣象部門或泥石流監測專用雨量站提供的該溝或緊鄰地區的年、日、時和10min最大降雨量和多年平均雨量、前期降雨及前期累計降雨量等。對冰川泥石流地區,應增加日溫度、冰雪可融化的體積、冰川移動速度、可能潰決水體的最大流量的調查。

·溝槽輸移特性調查:實測或在地形圖上量取河溝縱坡、產砂區和流通區溝槽橫斷面、泥沙沿程補給長度比、各區段運動的巨石最大粒徑和巨石平均粒徑,現場調查溝谷堵塞程度、兩岸殘留泥痕。

·地質環境調查:根據資料了解震級和區域地質構造概況、按《泥石流溝及易發程度數量化評分表》(表56)中的要求實地調查核實,並按流域環境動態因數綜合分級確定構造影響程度。現場調查流域內的岩性,按軟岩、黃土、硬岩、軟硬岩互層、風化節理發育的硬岩等5類劃分。

·鬆散物源調查:調查崩塌、滑坡、水土流失(自然的、人為的)等的發育程度,不穩定鬆散堆積體的處數、體積、所在位置、產狀、靜儲量、動儲量、平均厚度、棄渣類型及堆放形式等。

·泥石流活動史調查:調查發生年代、受災對象、災害形式、災害損失、相應雨情、溝口堆積扇活動程度及擠壓大河程度,並分析當前所處的泥石流發育階段(表5-4)。

·防治措施調查:調查防治建築物的類型、建設年代、工程效果及損毀情況。

表5-6 泥石流溝及易發程度數量化評分表

續表

(據《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

3)單溝泥石流活動強度:按表57判別。

表5-7 泥石流活動強度判別表

(據《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

2.泥石流活動危險性評估

泥石流活動危險性評估在泥石流活動性調查的基礎上進行。

(1)泥石流活動危險性評估的核心

泥石流活動危險性評估的核心是通過調查分析確定泥石流活動的危險程度或災害發生的幾率。暴雨泥石流活動危險程度或災害發生幾率的判別式:

危險程度或災害發生幾率(D)=泥石流的致災能力(F)/受災體的承(抗)災能力(E)

D<1,受災體處於安全工作狀態,成災可能性小;

D>1,受災體處於危險工作狀態,成災可能性大;

D≈1,受災體處於災變的臨界工作狀態,成災與否的幾率各佔50%,要警惕可能成災。

(2)泥石流的綜合致災能力F

按表58中四因素分級量化總分值判別:

當F=13~16時,泥石流的綜合致災能力很強;

當F=12~10時,泥石流的綜合致災能力強;

當F=9~7時,泥石流的綜合致災能力較強;

當F=6~4時,泥石流的綜合致災能力弱。

表5-8 致災體的綜合致災能力分級量化

注:「活動強度」按表5-7確定;「活動規模」按表5-2確定;「發生頻率」按泥石流爆發頻率分類確定。

(據《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

(3)受災體的綜合承災能力E

按表5-9中四因素分級量化總分值判別:

當E=4~6時,受災體(建築物)的綜合承(抗)災能力很差;

當E=7~9時,受災體(建築物)的綜合承(抗)災能力差;

當E=10~12時,受災體(建築物)的綜合承(抗)災能力較好;

當E=13~16時,受災體(建築物)的綜合承(抗)災能力好;

表5-9 受災體的綜合承災能力分級量化

(據《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

3.泥石流防治評估決策

1)根據綜合致災能力和受災體的綜合承災能力進行治理緊迫性分析:根據泥石流綜合致災能力的強弱和受災體的綜合承災能力的好壞進行災害性泥石流治理緊迫性分析(表5-10)。災害性泥石流治理緊迫性判別結果,可作為災害性泥石流治理可行性綜合評判的依據之一。

表5-10 泥石流治理緊迫性分析一覽表

注:表中「Ⅰ」為治理緊迫;「Ⅱ」為治理較緊迫;「Ⅲ」為以預防為主。

(據《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

2)提出勘查方案:根據泥石流綜合危害性評價和泥石流治理緊迫性評價,對需要進行治理的災害性泥石流提出勘查方案。

此外,根據泥石流調查結果,還要按災害性泥石流的危害性、治理的緊迫性、發生頻率、防治的經濟合理性、治理難易程度等要素進行模糊綜合評判,以確定防治工作方向和階段。

(三)泥石流調查的主要方法

1.以地面調查為主

不需要動用勘探手段,以地面調查為主,充分利用衛片、航片、地形圖、水文氣象資料和地方誌等宏觀資料。

2.調查路線

調查路線先從泥石流堆積扇的水邊線開始,沿河溝步行調查到溝緣,再上到分水嶺俯覽全流域進行宏觀了解後返回。

3.對泥石流堆積扇重點調查內容

1)堆積扇形態及發育的完整性:堆積扇的發育狀態反映了主溝和支溝輸砂能力的相互組合關系,泥石流溝口一般都殘留有堆積扇。其與沖洪積扇的區別見表5-3。

2)泥石流堆積扇擠壓主河的程度:泥石流堆積扇擠壓主河的程度根據主河河形是否發生擠壓變形和主流是否受擠偏移岸來判別,並按彎曲和偏移程度定級。

3)堆積扇前沿及扇上巨石粒徑與平均粒徑測量:用線格法或網格法測量50~100個巨石的三軸尺寸,計算幾何平均粒徑,作為工程設計與評估該溝泥石流能級的參考。

4)疊置形式:疊瓦式的逆向堆積表明泥石流活動在減弱,前進覆蓋式堆積表明泥石流活動在增強。溝口泥石流堆積活躍程度分為四等,即嚴重、中等、輕微、一般,確認如下:

·嚴重:溝口大河對岸為非岩石岸壁時,大河河型受堆積扇控制,發生彎曲或堵塞斷流,主流明顯受堆積扇擠壓偏移,扇形地發育,新舊扇疊置,扇面一次沖淤變幅在0.5m以上。

·中等:河型無較大變化,僅主流受迫偏移,有扇形地,新舊疊置不明顯,扇面一次沖淤變幅在0.2~0.5m范圍內。

·輕微:河型無變化,大河主流在高水位時無偏移,在低水位時有偏移,扇形地時有時無,無疊置現象,扇面一次沖淤變幅<0.5m。

·一般:河型無變化,主流不偏,無溝口扇形地。

4.泥石流形成區調查

主要調查不良地質體的發育狀況、鬆散物源的規模、性質、分布、產狀、穩定性、補給長度、植被覆蓋率、河溝沖淤變幅、堵塞情況等。

1)泥沙沿程補給長度是決定泥石流形成規模和運動的重要條件,泥沙沿程補給長度比是一個綜合反映泥沙補給范圍和補給量的重要參數,按下式計算:

泥沙沿程補給長度比(%)=泥沙沿程補給長度/主溝長度

2)泥沙沿程補給長度是沿主溝長度范圍內兩岸及溝槽底部泥沙補給段(如崩塌、滑坡、溝蝕等)的累計長度,在同一河段內同時存在幾個不同補給源時,只取其中最長的一段長度計入累計長度。

3)泥沙沿程補給長度比主要按現場調查結果計算確定,也可根據航片資料確定。

5.流通區調查

重點調查河溝的縱、橫剖面形態的幾何尺寸,河床坡度、糙率,河溝兩岸山坡坡度、穩定性等。泥石流流通區和形成區的彎道變形與洪水河道的彎道變形形態相反,是凹岸淤積、凸岸沖刷。

②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的類型及主要內容

因為調查目的和精度不同,地質災害調查有多種類型。有小比例尺的區域性調查,中等比例尺的地區性調查,大比例尺的地質災害點或地質災害區的專門性調查。除獨立進行的專門性地質災害調查外,在綜合性地質勘查以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等勘查評價工作中,也會對工作區的地質災害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查工作。

地質災害評價類型較多,根據評價范圍和精度分為點評價、面評價和區域評價;根據評價時間分為災前預測評價、災中跟蹤評價、災後總評價。各種評價的目的和要求不盡相同,但基本內容和技術方法相近。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是在查清地質災害活動歷史、形成條件、變化規律與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是對地質災害活動程度和危害能力進行分析評判。通過這一評價,確定地質災害活動參數,圈定地質災害危險范圍,區分危害程度,編制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圖。為評價地質災害破壞損失程度以及規劃、部署、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地質災害破壞損失評價是對地質災害破壞損失程度的分析評估,包括危害人類的生命健康,造成人員傷亡;破壞社會財產和生活、生產活動,造成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破壞資源、環境,阻礙經濟增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為分析對比不同地區、不同時間、不同種類地質災害程度,規劃、部署、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區域調查:主要是調查地質災害形成的區域地形地貌條件和地質環境,特別是新構造運動以來的地球表層動力作用。

2)地質災害體的調查評價:採用工程手段和簡易監測方法,調查地質災害體的形態、結構和主要作用因素及其變化等,採用地質歷史分析法綜合評價其穩定性。

3)試驗:根據穩定性評價的需要,有目的地開展原位試驗,採取樣品進行室內試驗。

4)成因機制分析及模擬研究:綜合分析地質體破壞的成因機制,進行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研究,最終進行穩定性分析和定量評價。

5)災情調查:查明地質災害已造成的危害,如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間接經濟損失和生態環境破壞狀況及其特點。

6)進行防治工程可行性論證,提出防治工程規劃方案。根據調查評價結論,作出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初步論證治理、搬遷或採取綜合方案的依據、布置與工程概算。

③ 地質災害調查

進入世紀以後,在社會變革和科技進步的雙重驅動下,全球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與此同時,自然災害發生頻次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擴大,成為威脅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統計,重大地質災害從1900~1909年的40次增長到2000~2009年的358次(圖6-3)。為了應對日益增多的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巨大挑戰,20世紀80年代末,聯合國大會上通過關於成立國家減災委員會的決議,提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計劃,由此推動各國政府把減輕災害列入國家發展規劃。針對地質災害,專門成立了國際滑坡研究組等組織,實施全球地質災害編圖計劃。2000年聯合國通過了國際減災戰略,成立了相應的國際減災戰略機構,繼續推進各國的減災行動。2005年1月,第二屆世界減災大會在日本神戶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們一致呼籲加強區域綜合減災能力建設,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從而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各個國家的地質調查部門均把地質災害的調查、監測和防治作為其重要的工作內容。

圖6-3 1900~2009年世界地質災害發展趨勢示意圖

美國地質調查局長期致力於滑坡、地震、火山等地質災害的研究和預警預報工作。經過長期的積累與努力,美國地質調查局成為世界公認的滑坡災害權威機構,設有國家滑坡信息中心,負責滑坡災害研究並提供實時災害信息。2000年,美國地質調查局制定了《國家滑坡災害減災戰略》,確定了美國減輕滑坡災害的重點工作方向,包括滑坡過程與發生機制研究、災害填圖與評估、實時監測、信息收集傳輸與解譯、指導與培訓、公眾教育、災害防治、應急反應與救災9大方向[8]。目前,正在執行滑坡災害項目2005~2010年規劃,強調採用新的機理模型和監測技術來研究滑坡災害。挪威地質調查局和挪威岩土工程研究所等機構聯合開發建立國家滑坡災害資料庫,對挪威境內的滑坡進行登記入庫,包括災害分布圖、危險性分區圖、滑坡歷史數據、災害評價資料等。從2004年開始,挪威地質調查局負責進行全國的滑坡災害填圖。澳大利亞1994年啟動的國家環境地質科學填圖協議,把災害調查、災害風險評估作為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澳大利亞地球科學機構與地方政府合作進行滑坡災害調查與評估工作,重點對發生滑坡的區域開展災害預測,對滑坡易發區進行災害風險評估。日本泥石流災害發生頻繁,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泥石流災害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近年的研究工作重點強調利用先進技術建立泥石流原型綜合觀測系統,同時進行一系列規模大小不一的模擬實驗,開展泥石流產生、搬運和堆積機理的理論研究[9]

近年來,國外地質災害調查的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質災害資料庫及災害的風險填圖。例如,義大利建立了GEOS資料庫,收集的數據包括岩石、古今滑坡、對人造建築的損害、土壤最易過飽和和滑動的地區、河道特徵等。根據需要,可以繪制各種1∶10萬至1∶25萬比例尺的圖件,如脆弱性圖、洪水多發區圖等。加拿大啟動了自然災害填圖項目,目的是提供加拿大自然災害的背景信息,包括歷史事件數據和風險圖等。美國編制了自然災害風險圖,表明了易受各類自然災害危險的地區。

(2)地質災害預測和預警系統。在進行災害預警系統研究中,廣泛採用了現代化的技術方法。例如美國採用GIS技術確定各個地區對地震災害的脆弱性,並實時監控地質活動帶獲取相關數據。

(3)先進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的應用。例如,採用遙感技術對中小流域地質災害進行區域性評價,查明地質災害時空分布規律,結合地面調查劃分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同時將災害危險性等級與土地資源的可利用性聯系起來,使地質災害研究成果更容易為公眾所接受,擴大成果的應用服務。

(4)災害系統和災害鏈的研究。研究表明,各種地質災害的發生有著成生聯系,往往會發生連鎖反應,例如大洪水常伴生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災害。由於災害的共生性使災害事件和災害系統非常復雜,對單一災害的研究往往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各國加強了對地質災害系統的研究。

④ 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成果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內容: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內岩爆、坑道突水、突泥、容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⑤ 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

氣象因素是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關鍵因素,開發基於Web-GIS和實時氣象信息的實時預警預報系統,實現地質災害實時預警預報與網路連接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減災防災體系,對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進行實時預警預報,及時廣泛地發布預警信息,有利於實現科學高效、快速地開展災害防治,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變被動防治為主動防治地質災害。

一、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的主要依據

區域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等)空間預測主要是圈定地質災害易發區,也就是前面論述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與區劃。在區域地質災害空間預測的基礎上,結合實時的氣象動態信息,分析研究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研究同一地質環境區域,在不同氣象條件下發生地質災害的統計規律和內在機理,通過確定有效降雨量模型、降雨強度模型、降雨過程模型的臨界閥值,建立基於實時動態氣象信息的區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時空耦合關系,從而對區域性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進行危險性時空預警預報。

根據研究區域的地質條件、災害調查情況、氣象條件等,劃分地質災害易發區等級,統計已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與有效降雨量、24小時降雨強度的相關性,確定出不同易發區不同等級的臨界降雨量(I、II),作為判別分析的閥值,確定降雨量危險性等級。降雨量小於I級臨界降雨量的為低危險性,降雨量介於Ⅰ-Ⅱ級臨界降雨量之間的為中危險性,降雨量大於II級臨界降雨量的為高危險性。

將各單元的有效降雨量與臨界有效降雨量進行對比,確定出各單元的降雨量危險性等級,將降雨量危險性等級和地質災害易發區等級進行疊加,疊加結果見表3-4和圖3-2,對應於4個不同的易發區把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等級劃分為5級:其中,3級及3級以上為預警預報等級,5級為預警預報區的最高等級,1級和2級為不預警區,不同的預警預報等級採用不同的顏色予以表示。3級預警區是指應加強對災害點的監測地區;4級預警區是指應密切加強對災害點監測的地區,採取一定的防範措施;5級預警區是指應全天對災害點進行監測,直接受害對象尤其是住戶和人員在必要時應該採取避讓措施。在預警預報中,3級為注意級,4級為預警級,5級為警報級。

表3-4 地質災害預警區等級劃分表

圖3-2 區域地質災害宏觀預警構建思路示意圖

我國自2003年開展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以來,一些專家學者就致力於預警預報模型方法的研究與探索,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3~2006年,採用的是第一代預警方法,即臨界雨量判據法。該方法的主要原理是根據中國地貌格局、地質環境特徵及其與降雨誘發型崩滑流地質災害關系統計分析結果,以全國性分水嶺、氣候帶、大地構造單元和區域地質環境條件,進行一級分區;以區域分水嶺、歷史滑坡泥石流事件分布密度、地形地貌特徵、地層岩性、地質構造與新構造運動、年均降雨量分布等,進行二級分區;將全國劃分為7個預警大區、74個預警區;並分區開展歷史地質災害點與實況降雨量之間的統計關系,確定各預警區誘發滑坡泥石流災害的臨界雨量,建立預警預報判據模板(圖3-3);利用全國地質災害資料庫和縣市調查信息系統中的地質災害樣本和中國氣象局提供的降雨資料,通過統計分析,確定地質災害發生前的1日、2日、4日、7日、10日和15日的臨界雨量作為判據模板,建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模型,開展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圖3-3 預警預報判據模板

第二階段,即第二代預警方法。2006~2007年,「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技術方法研究」項目設立,開展了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方法升級換代的研究工作。劉傳正教授提出了地質災害區域預警理論的三分法,即隱式統計預報法、顯式統計預報法和動力預報法;並提出了顯式統計預警方法(稱為第二代預警方法)設計思路。該方法改進了第一代預警方法中僅依靠臨界過程雨量方法的局限,實現了臨界過程降雨量判據與地質環境空間分析相耦合。2007年該項工作取得初步研究成果,經完善後已在2008年全國汛期預警工作中正式使用。

根據地質災害區域預警原理和顯式預警系統設計思路,具體預警模型建立過程如下:

(1)地質災害預警分區。將全國分為7個預警大區,分區建立預警模型。

(2)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圖層編制。充分考慮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基礎信息、地質災害歷史發生實況等,共編制預警信息圖層30個。

(3)地質災害潛勢度計算。探索一條計算地質災害潛勢度的計算方法,根據歷史地質災害點分布情況,採用不確定系數法計算地質環境CF值、採用項目組創新提出的權重確定法確定權重,從而計算地質災害潛勢度。

(4)統計預警模型建立。以10km×10km的網格進行剖分,將地質災害潛勢度、歷史災害點當日雨量、前期雨量作為輸入因子,地質災害實發情況作為輸出因子,採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建立預警指數計算模型,從而確定預警等級。

二、美國舊金山灣滑坡泥石流氣象預警系統

目前世界上滑坡泥石流災害氣象預警主要是依據美國舊金山灣滑坡泥石流預警系統提出的臨界降雨閥值的方法。該系統在1985年至1995年期間運行了10年,後因種種原因被迫關閉。它是世界上運行時間最長的滑坡泥石流預警系統,其經驗值得思考。

Campbell從1969年開始研究洛杉磯滑坡發生機制,1975年提出了建立基於國家氣象局(NWS)降雨預報和(前多普勒)雷達影像的洛杉磯泥石流預警系統的設想。Campbell指出,泥石流預報還是可能的,可通過降雨強度和持續時間的監測,並與根據降雨-滑坡發生概率的關系所建立的臨界值進行比較,進行泥石流災害等級的等級預報。一旦超過臨界值,就要對居住在山腳下的居民發出預警,撤離危險地,最大程度地減少災害損失。Campbell提出的泥石流預警系統由以下方面構成:①雨量計觀測系統,記錄每小時的降雨量;②具有能夠識別暴雨地區降雨強度中心的氣象編圖系統;將降雨數據標繪在地形(坡度)圖及相關滑坡影響圖上;③實時採集數據和預警管理和通訊網路。

1982年1月初,災難性暴雨襲擊了舊金山灣地區,引發了數以千計的泥石流及其他類型的淺層滑坡。經濟損失達數百萬美元,25人死亡。盡管該地區的人們得知暴雨預報,但並沒有得到任何關於滑坡、泥石流的警報。盡管Campbell提出的建議沒有在舊金山灣地區得以實施,但1982年的這場災難性事件使得建立泥石流預警系統變得十分緊迫和必要。

圖3-4 加州La Honda的泥石流降雨臨界線

Cannon和Ellen(1985)建立了加州La Honda的泥石流降雨臨界線(圖3-4)。他們用年均降雨量(MAP)對臨界降雨持續時間和臨界降雨強度進行了修正(標准化),即將臨界降雨強度修正為臨界降雨強度/年均降雨量(MAP)。他們建立的滑坡降雨臨界值是舊金山灣地區泥石流預警系統的基礎。1986年2月舊金山灣地區連降暴雨,美國地質調查局和國家氣象局聯合啟動了泥石流災害預警系統,通過NWS廣播電台系統發布了兩次公共預警。這是美國首次發出的泥石流災害預警。該次暴雨引發了舊金山灣地區數以百計的泥石流,造成1人死亡,財產損失達1000萬美元。如果不是預警系統的准確預報,損失將會更加嚴重。

1986年的泥石流災害預警是根據Cannon和Ellen(1985)確定的經驗降雨臨界值發布的。1989年Wilson等人在該經驗降雨臨界值的基礎上,建立了累積降雨量/降雨持續時間關系曲線,對不同的規模和頻率的泥石流確定不同的臨界值降雨量。據此USGS滑坡工作組進行泥石流災害預報。

Wilson自1995年一直研究困擾早期滑坡預警系統的泥石流降雨臨界值強烈受局部降水條件(地形效應)影響的難題。

如前所述,Cannon(1985)建立的舊金山灣地區的區域泥石流降雨臨界值,試圖用長期降雨量(MAP)來修正地形效應的影響。MAP是用來描述長期降雨氣候條件最常用的參數,可從標准氣象圖中獲得。Cannon建立MAP標准化臨界值,是滑坡預警系統的主要技術基礎。然而,正如Cannon本人所說,在早期滑坡預警系統運行過程中,發現降雨少的地區ALERT系統的雨量數據會產生「假警報」,反映了MAP標准化會出現低MAP地區的不一致性問題。後來Wilson(1997)將舊金山灣地區的MAP標准化方法應用到南加州和美國太平洋西北部地區,出現了明顯的低估或高估降雨臨界值的問題。

降雨量作為參數實際上反映了暴雨規模和頻率兩個綜合作用過程。美國太平洋西北部地區降雨量頻率高但每次降雨量小,導致年均降雨量大;而南加州地區則降雨頻率小但每次降雨量大,結果是年均降雨量小。年均降雨量標准化方法應識別出那些「極端」的降雨事件,即降雨量遠遠超過那些頻率高但降雨量小的暴雨事件。因此,對於估計泥石流降雨臨界值來說,單個暴雨的規模要比降雨頻率重要得多。

長期的氣候作用使斜坡本身達到了一種重力平衡狀態,即斜坡入滲與蒸發及地表排水之間達到了平衡。這種長期的平衡作用過程可能包含著無數已知和未知的機制。斜坡土壤的岩土工程性質、地表排水率及水網分布、本土植被都可能對局部氣候產生影響。Wilson用日降雨規模—頻率分析,重新檢查了年均降水量標准化臨界值的不一致性。在年均降雨量低的舊金山灣地區,泥石流的降雨臨界值高於MAP標准化的預測值。Wilson提出了參考的泥石流降雨臨界值,這有益於研究降雨與地表排水之間的相互作用。Wilson的研究表明,5年暴雨重現率可以代表降雨頻率與侵蝕率的優化組合關系。對三個具有明顯不同降雨氣候模式的不同地區(南加州洛杉磯地區、舊金山灣地區、太平洋西北部地區),採集了觸發致命泥石流災害事件的歷史雨量數據,建立了(引發廣泛泥石流發生)歷史上觸發大范圍泥石流的24小時峰值暴雨降雨量與參考降雨值(5年暴雨重現值)之間的關系曲線(圖3-5)。該關系曲線可用來估計泥石流的降雨臨界值,與Cannon的MAP標准化降雨臨界值相比,特別是可以在更加可靠點的范圍內通過插值估計出特定地點(特別是受地形效應影響的山區)的臨界值。

圖3-5 歷史觸發大范圍泥石流的24小時峰值暴雨降雨量與

盡管舊金山灣地區的滑坡泥石流氣象預警系統在1995年關閉了,但自1995年以來沒有停止對降雨/泥石流臨界值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加深了對降雨、山坡水文條件、長期降雨氣象條件和斜坡穩定性之間相互作用的認識,這將為舊金山灣地區乃至世界其他地區的滑坡氣象預警工作奠定很好的科學基礎。

三、降雨監測與預報

舊金山灣地區滑坡預警系統運行的十年間,當地NWS的天氣預報主要依靠1987年2月發射的氣象衛星GOE-7(1997年被GOES-10所取代)。每隔30分鍾,GOES氣象衛星傳送覆蓋從阿拉斯加灣至夏威夷的北美西海岸雲團圖像。根據這些圖像,當地NWS可以估計出大暴雨的速度、方向和強度。圖像中的紅外波譜圖像還能指示雲團的溫度,它是估計降雨強度的重要信息。另外,地面氣象觀測站可獲得大氣壓、風速、溫度、降雨數據,與衛星氣象數據雨季NWS國家氣象中心提供的長期天氣趨勢預報信息相結合,當地NWS天氣預報辦公室綜合分析這些數據,准備和提供定量天氣預報(QPT),一天發布兩次加州北部和南部地區未來24小時天氣預報。

雨量監測(ALERT)系統能遠距離自動採集高強度降雨觀測數據,並將數據傳送到當地實時天氣預報中心。到1995年,舊金山灣地區ALERT系統已建立了60個雨量觀測站點(圖3-6)。盡管每個站點的建立得到了NWS的支持,但每個站點的設備購買、安裝和維護則由其他聯邦、州和地方政府機構負責。從1985年到1995年滑坡預警系統運行期間,USGS一直負責維護設在加州Menlo公園的ALERT接收器和數據處理微機系統。

要評估即將到來的暴雨是否會引發泥石流災害,要考慮兩個臨界值:①前期累積降雨量(即土壤濕度);②臨近暴雨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的綜合分析。為此,USGS滑坡工作組在La Honda研究區安裝了淺層測壓計,並對土壤進行了監測。如果測壓計首先顯示出對暴雨的強烈反應,即認為已達到前期臨界值。通常冬至後需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能使土壤濕度超過前期臨界值,之後要隨時關注暴雨強度和持續時間是否足以觸發泥石流災害。

圖3-6 1992年舊金山灣滑坡預警雨量監測系統—ALERT

四、泥石流災害預警的發布

當暴雨開始時,開始監測降雨強度,估計暴雨前鋒到來的速度。根據觀測的降雨量,結合當地NWS的定量降雨預測(QPF);與建立的泥石流降雨臨界值進行對比分析,確定泥石流災害的類型和規模。NWS和USGS的工作人員共同參與該階段的工作,向公眾發布三個等級的泥石流災害預警:即①城市和小河流洪水勸告(urban and small streamsflood advisory);②洪水/泥石流關注(flash-flood/debris-flow watch);③洪水/泥石流警報(flash-flood/debris-flow warning)。在1986年至1995年間,多次發布了不同級別的泥石流災害預警。

五、小結

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危險性預測主要是通過災害產生條件分析,預測區域上或某斜坡地段將來產生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可能性,圈定出可能產生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影響范圍及活動強度。滑坡泥石流災害危險性預測的指標體系結構層次如圖3-7所示,根據滑坡泥石流災害危險性預測的研究對象的差異性,可從三種研究尺度建立滑坡泥石流災害危險性預測指標體系。

圖3-7 地質災害空間預測指標體系結構層次圖

區域性滑坡泥石流災害危險性預測就是通過分析滑坡泥石流災害在區域空間分布的聚集性及規律性,圈定出滑坡泥石流災害相對危險性區域,從而為國土規劃、減災防災、災害管理與決策提供依據。不同的預測尺度對應於不同的勘察階段和研究精度。滑坡泥石流災害危險性區劃對應於可行性研究階段,要求對擬開發地域工程地質條件的分帶規律進行初步綜合評價,確定滑坡泥石流災害作用發生的可能性及敏感性,提交的成果是區域工程地質條件綜合分區圖和地質災害預測區劃圖。

⑥ 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工程鑽泥漿配方推薦

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工程,他的這個配方呢是通過官網上來發布的,接你上官網上直接查看。

⑦ 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包括哪些內容

降雨是引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每年汛期來臨之前應該對可能發生災害的隱患點進行排查,制定專門的防災預案;在汛期,特別是暴雨期間應該進行應急調查。

(1)滑坡前緣宏觀調查。當滑坡前緣出現地面鼓脹、地面反翹或者建築物地基出現錯裂時,應注意詳細查看滑坡整體的變形拉裂情況,並應向當地主管部門報告異常情況,請具有滑坡知識的專業人員到現場進一步察看。

滑坡前緣隆起

滑坡前緣擋土牆下地基冒水,阻滑力差,易於破壞

(2)滑坡中部宏觀調查。當滑坡穩定性較差時,可能在滑坡中部出現地面拉裂縫、次級台階,並使建築物出現有規則的拉裂變形。但是,應注意由於局部地形起伏或由於人工堡坎和擋牆未坐落在穩定的地基體上而出現地面裂縫,或由於建築質量差而開裂,不要誤判為滑坡的變形滑動。

滑坡中部變形導致建築物鼓脹錯裂

堡坎未坐落在穩定地基上,局部滑坍

(3)滑坡後部宏觀調查。當滑坡後緣出現貫通性的弧形拉裂,並出現向後傾斜的下座拉裂台階時,必須盡快採取避讓措施,將滑坡區的居民盡快轉移,並及時向當地主管部門報告。

後緣新出現弧形貫通下錯裂縫,顯示滑坡將發生整體滑動(四川丹巴,2006)

(4)崩塌宏觀調查。當高陡斜坡危岩體後緣裂縫明顯拉張或閉合,出現新生的裂縫,應該進一步進行地面調查,橫跨裂縫布置若干簡易監測剖面,了解變形拉裂情況,並向當地主管部門報告。當危岩體下部出現明顯的壓碎張裂帶,並形成與上部貫通的裂縫時,表明發生崩塌的危險極高,應該及時採取避讓措施,並及時向當地主管部門報告,請具有地質災害知識的專業人員到現場進一步察看。

(5)泥石流宏觀調查。泥石流溝口通常是發生災害的重要地段。在應急調查時,應該加強對溝口的調查。仔細了解溝口堆積區和兩側建築物的分布位置,特別是新建在溝邊的建築物。調查了解溝上游物源區和行洪區的變化情況。應注意采礦排渣、修路棄土、生活垃圾等的分布,這些物質在暴雨期間可能會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

民居建於泥石流溝邊,特別是上游滑坡堵溝潰決時,非常危險

(6)地質災害高發區房屋的調查。要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針對地質災害高發區點多面廣的難題,集中力量對有災害隱患的居民點或村莊的房屋和房前屋後開展調查。

對建於山區的已出現地面開裂房屋,要加強監測

位於崩塌隱患前緣的房屋,汛期應納入地質災害預案

汛前應開展房屋周邊地質災害巡查,及時發現隱患

⑧ 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包括哪些內容

降雨是引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每年汛期來臨之前應該對可能發生災害的隱患點進行排查,制定專門的防災預案;在汛期,特別是暴雨期間應該進行應急調查。

(1)滑坡前緣宏觀調查。當滑坡前緣出現地面鼓脹、地面反翹或者建築物地基出現錯裂時,應注意詳細查看滑坡整體的變形拉裂情況,並應向當地主管部門報告異常情況,請具有滑坡知識的專業人員到現場進一步察看。

汛前應開展房屋周邊地質災害巡查,及時發現隱患(海南三亞,2005)

⑨ 地質災害調查與預警

一、部署重點

開展我國西南山區、黃土高原、湘鄂桂山區等主要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建立典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區;完善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地面沉降監測網,開展珠江三角洲、東北平原等地區地面沉降調查,開展京滬、大同—西安等高速鐵路沿線地面沉降與地裂縫詳細調查。

二、部署建議

(一)全國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綜合評價

1.工作現狀

完成了全國1:50萬以地質災害為主的環境地質調查與綜合研究,完成了700個縣(市)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成果集成,正在開展1640個縣(市)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成果集成。2005年起,開展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資料庫建設及成果初步梳理工作。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技術方法研究,逐步提高我國區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技術水平。

但隨著詳細調查與監測預警示範的大規模鋪開,需要進一步進行數據的整理、分析與綜合集成,並在研究基礎上編制滿足國家層面需求的系列圖系。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整合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成果,分析地質災害發育分布規律,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搭建綜合研究技術平台和信息化平台,建立全國地質災害資料庫。整合監測預警示範區成果,研究監測預警網路建設模式,形成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平台。完善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規程與技術要求,綜合研究並編制滿足國家需要的地質災害系列圖系。

「十二五」期間:建立地質災害調查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成果集成體系。總結地質災害調查成果,開展區域地質災害易發區綜合評價和易發程度區劃。總結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建設成果,搭建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平台。

「十三五」期間:完善地質災害調查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成果集成體系。進一步總結地質災害調查成果,形成全國和省級地質災害易發區綜合評價和易發程度區劃。系統總結地質災害調查與地質災害監測成果,形成全國地質災害早期預警區劃。

3.工作任務

完成全國1:5萬地質災害調查與典型預警示範區建設成果的匯總、集成與綜合研究。搭建1:5萬地質災害調查綜合研究技術平台和信息化平台,建立全國地質災害資料庫。搭建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平台,完善早期預警產品發布體系。總結修訂《崩塌、滑坡、泥石流1:50000調查規范》,完成全國地質災害早期預警區劃,編制全國及分省地質災害與地質災害早期預警綜合圖系。

「十二五」期間:對西北黃土高原區、西南山區、湘鄂桂山區、東南沿海地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成果進行集成,建立1:5萬地質災害調查信息化成果技術要求;完成11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成果綜合研究,搭建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平台,初步建立全國地質災害早期預警區劃。

「十三五」期間:完成西北黃土高原區、西南山區、湘鄂桂山區、東南沿海地區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成果集成,完善1:5萬地質災害調查信息化成果技術要求。完成全國30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成果綜合研究,形成建立全國地質災害早期預警區劃。編制完成全國及分省地質災害與地質災害早期預警綜合圖系。

(二)西北黃土高原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1.工作現狀

完成了以省(區、市)為單元的西北省區1:50萬以地質災害為主的環境地質調查、263個縣的1:10萬山區丘陵縣地質災害調查。2005年起,在46個縣近10萬平方千米范圍內開展了1:5萬地質災害調查。

通過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摸清了調查區地質災害分布和發育規律,有力地支持了完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各項減災防災工作。根據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成果,在西北黃土高原區及秦巴山區中,仍有處於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的191個縣近54萬平方千米需要盡快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

2.工作目標

以遙感解譯、地面調查、測繪和工程勘查為主要手段,以縣(區)級行政區劃為基本單元,開展西北黃土高原區及秦巴山區20萬平方千米(191個縣)的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明區內地質災害及其隱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發育特徵,並對其危害程度進行評價,圈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區,建立地質災害信息預警系統,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監測網路,為減災防災提供基礎地質依據。

「十二五」期間:開展西北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清區內地質災害分布發育規律,逐步建立地質災害風險控制管理工作體系。

「十三五」期間:繼續開展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查清區內地質災害分布發育規律,形成西北地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區劃和重點區域地質災害風險管理區劃,顯著提高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3.工作任務

開展西北地區地質災害中、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完善地質災害易發性和危險性區劃;健全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立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

在已經圈定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內,以縣為單位採用點、線、面結合,重點和一般調查結合的方式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2015年前優先開展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及經濟損失較大地區調查,基本覆蓋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主要地區。2020年前,逐步推進,最終完成西北地區高、中易發區調查。在調查基礎上,完善地質災害易發性和危險性區劃,健全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探索建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與風險控制管理工作體系。

「十二五」期間:開展西北黃土高原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十三五」期間:繼續開展西北黃土高原區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三)西南山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1.工作現狀

完成了以省(區、市)為單元的西南山區1:50萬以地質災害為主的環境地質調查、423個縣的1:10萬山區丘陵縣地質災害調查。2005年起,在29個縣(近10萬平方千米)開展了1:5萬地質災害調查。

通過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摸清了調查區地質災害分布和發育規律,有力支持並完善了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各項減災防災工作。根據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成果,在西南山區,仍有處於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的190個縣近75萬平方千米需要盡快開展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以遙感解譯、地面調查、測繪和工程勘查為主要手段,以縣(區)級行政區劃為基本單元,開展西南山區、藏東地區75萬平方千米,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明區內地質災害及其隱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發育特徵,並對其危害程度進行評價,圈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區,建立地質災害信息預警系統,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監測網路,為減災防災提供基礎地質依據。

「十二五」期間:開展西南川滇山區、藏東地區等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清區內地質災害分布發育規律,逐步建立地質災害風險控制管理工作體系。

「十三五」期間:繼續開展西南川滇山區、藏東地區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查清區內地質災害分布發育規律,形成全國地質災害易發區區劃和重點區域地質災害風險管理區劃。顯著提高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3.工作任務

開展西南川滇山區、藏東地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中、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健全完善覆蓋地質災害中、高易發區的群測群防網路,完善地質災害易發性和危險性區劃。建立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

在已經圈定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內,以縣為單位採用點、線、面結合,重點和一般調查結合的方式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2015年前優先開展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及經濟損失較大地區調查,基本覆蓋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主要地區。2020年前,逐步推進,最終完成西南山區高、中易發區調查。在調查基礎上,建立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完善地質災害易發性和危險性區劃,探索建立區域風險評價與風險控制管理工作體系。

「十二五」期間:開展西南山區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

「十三五」期間:繼續開展西南山區高、中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

(四)湘鄂桂山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

1.工作現狀

完成了以省(區、市)為單元的1:50萬以地質災害為主的環境地質調查、287個縣的1:10萬山區丘陵縣地質災害調查。2005年起,在14個縣近4萬平方千米范圍內開展了1:5萬地質災害調查。

通過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摸清了調查區地質災害分布和發育規律,有力地支持了完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各項減災防災工作。根據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成果,在湘鄂桂山區,仍有處於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的82個縣近20萬平方千米需要盡快開展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以遙感解譯、地面調查、測繪和工程勘查為主要手段,以縣(區)級行政區劃為基本單元,開展西南山區、藏東地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明區內地質災害及其隱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發育特徵,並對其危害程度進行評價,圈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區,建立地質災害信息預警系統,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監測網路,為減災防災提供基礎地質依據。

「十二五」期間:完成湘鄂桂山地丘陵區20個縣(市)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明區內地質災害及其隱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發育特徵,並對其危害程度進行評價,為制定防災規劃和減災提供技術支撐。

「十三五」期間:全面完成湘鄂桂山地丘陵區40個縣(市)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明區內地質災害及其隱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發育特徵,並對其危害程度進行評價,為制定防災規劃和減災提供技術支撐。

3.工作任務

開展湘鄂黔山地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中、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健全完善覆蓋地質災害中、高易發區的群測群防網路,完善地質災害易發性和危險性區劃。建立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

在已經圈定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內,以縣為單位採用點、線、面結合,重點和一般調查結合的方式開展地質災害1:5萬調查工作。2015年前優先開展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及經濟損失較大地區調查,基本覆蓋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主要地區。2020年前,逐步推進,最終完成湘鄂黔山地區高、中易發區調查。在調查基礎上,建立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完善地質災害易發性和危險性區劃,探索建立區域風險評價與風險控制管理工作體系。

「十二五」期間:開展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十三五」期間:繼續開展高、中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五)東南沿海山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調查區主要包括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四省常年遭受台風襲擊的地質災害高風險區及中低山丘陵區,總面積約12萬平方千米。該區域人口密度高、經濟發達,地質條件復雜,台風和降雨頻繁,地質災害影響嚴重。

1.工作現狀

完成了以省(區、市)為單元的1:50萬以地質災害為主的環境地質調查,以縣(市)為單元的1:10萬丘陵山區地質災害調查約271個縣(市),浙江省開展了小流域1:1萬地質災害調查。初步查明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分布情況、發育特徵、發育強度及其形成條件和發生規律,對地質災害發生的環境地質條件和發展趨勢進行了區劃及預測評價,調查成果及時為重點縣(市)及區域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技術支撐。

雖然浙江開展小流域1:1萬地質災害調查調查,尚未系統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缺少區域1:5萬地質災害調查資料,目前地質災害防治依靠的是以往1:10萬縣市地質調查資料,地質災害防災工作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全面完成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查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分布情況、發育特徵、發育強度及其形成條件和發生規律,對地質災害發生的環境地質條件和發展趨勢進行了區劃及預測評價,調查成果及時為重點縣(市)及區域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技術支撐。

「十二五」期間:完成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選擇25處重大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開展風險管理。

「十三五」期間:完成地質災害中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選擇15處重大地質災害中易發區開展風險管理。

3.工作任務

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保障重大建設工程、重要礦山、國家級或省級旅遊景區建設為目標,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明地質災害發育及危害現狀、形成條件和形成機理,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和風險評估;開展區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路建設,建立典型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開展重大地質災害調查與風險管理選區及評估;建立區域地質災害數據共享平台。

(六)汶川地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

1.工作現狀

開展了工作區在內的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地殼變形、斷裂運動、地震活動研究、活動斷裂和古地震研究、區內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及一系列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測研究。從1991年到2006年已在青藏高原東部及鄰區開展了十多年地殼形變監測。震後完成了地震災區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詳細調查及對重大災害體的勘察。

但震後地質環境、地應力場及位移場均發生了較大變化,需盡快完成調查。震後地震災區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詳細調查及對重大災害體的勘察資料亟待整理。災後恢復重建迫切需要區域穩定性評價及地質災害防治區劃。與地震及地震地質災害相關的關鍵科學問題亟待解決。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以汶川地震為契機,全面開展龍門山地區地震與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結合綜合地球物理勘查,摸清龍門山斷裂帶主要特徵;系統總結工作區現代構造運動的地質災害效應規律及地質災害鏈形成機理;揭示龍門山及鄰近構造帶未來地震活動趨勢;了解龍門山及鄰近構造帶的地震工程地質條件;開展區域地殼穩定性和重要場地工程地質穩定性評價;為龍門山地震重災區恢復重建及鄰區重要工程規劃提供地質依據;建設地震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為地震災區防災減災和重建規劃服務。

「十二五」期間:完成龍門山地區地震地質災害調查,確定汶川地震發震斷裂和同震斷裂的地表變形特徵,確定活動斷裂深部結構,初步完成青藏高原東緣地殼形變和斜坡動力響應綜合監測及汶川地震災區地脈動測試,建立極震區滑坡形成機理模式及汶川地震區工程岩體穩定性評價與地質災害填圖技術方法,完成地質災害相應成果建設,為汶川地震災後重建提供相關地震地質災害資料和必要的技術支撐。

「十三五」期間:深入研究地震地質災害鏈的形成機理和演化過程,開展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總結提升各種地震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和評價的技術水平,並促進相關技術方法的推廣應用。

3.工作任務

在廣泛收集利用前期已有相關地質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利用遙感解譯與野外地面調查、深部探測相結合,線路地質調查與重點地段大比例尺填圖調查相結合,新構造運動特徵定性分析與斷裂活動時域及強度定量測試分析相結合,內動力與外動力地質作用調查相結合,物理模擬模擬與數值模擬相結合,對工作區活動斷裂特別是發震斷裂及其災害效應進行定量—半定量評價;基於青藏高原東緣地殼形變和斜坡動力響應綜合監測,以及對地震動力與地質災害相關性的多方位綜合調查和研究(模擬試驗、常規和非常規岩土工程特性試驗等),分析龍門山及鄰近構造帶未來新構造運動趨勢及其災害效應,開展汶川地震地質災害關鍵科學問題的深入研究,力圖在典型地震地質災害的成災機理和評價技術方面有所突破。

「十二五」期間:開展汶川地震災區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為主要內容的1:5萬地質災害調查與測繪;進行龍門山及鄰近構造帶地震工程地質調查評價;開展龍門山及鄰近構造帶活動斷裂調查;開展區域地殼穩定性綜合評價;在龍門山及其鄰近地區開展綜合地球物理探測,取得地震活動帶較詳細的岩石圈結構模型;在青藏高原東緣開展系統的高精度GPS測量與監測,重點開展對龍門山斷裂帶、鮮水河—安寧河—小江斷裂帶及其附近區域的監測。

開展川西地區地震地質及區域構造穩定性研究,研究更加符合斜坡地震動響應客觀實際的地震動穩定性評價方法;通過大型振動台試驗,揭示不同地震波下邊坡的動力響應規律;通過開展汶川地震災區地脈動測試及研究分析,提升對地震及餘震有關的地質災害問題更深層次的研究;在先期地震災區地質災害隱患巡排查工作的基礎上,建立地震滑坡穩定性評價及失穩概率的定量評價模型,對地震滑坡危險程度進行分級,並對其危險性進行分區,形成地震滑坡災害編圖的一套技術方法體系。

「十三五」期間:地震災區地質災害調查和研究成果進行綜合分析研究。

(七)西部復雜山體地質災害成災模式與風險評價

1.工作現狀

西部地區復雜山體區已開展過不同程度的調查工作。其中包括基礎性的1:20萬區域地質圖和1:20萬水文地質圖,及部分區域完成了1:5萬地質填圖。專業性的包括以省(區、市)為單元的1:50萬以地質災害為主的環境地質調查、1:10萬山區丘陵縣地質災害調查。2005年起,部分地區開展了1:5萬地質災害調查。

但由於西部大型山體滑坡成因復雜,只依靠地表普查很難認清成災模式,更難以掌握災害的多米諾效應。如武隆雞尾山滑坡,前期工作已將滑坡區圈定為危險區,但調查成果並沒能對滑坡破壞機理與成災模式作出正確的判斷。武隆雞尾山滑坡、宣漢天台鄉滑坡、馮店垮梁子滑坡多起災難性滑坡災害的發生,表明在西部山區復雜斜坡地帶,存在隱蔽性極高、突發性強、成因機理復雜、災害隱患極大的特殊類型滑坡。這些滑坡成災機理、致災模式亟待研究。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以西部復雜山體為研究對象,依託已有調查成果,全面開展西部復雜山體成災機理研究。開展地質災害成災模式調查、成災條件與機理研究、致災模式與機理研究、重大災害防治對策研究。初步摸清西部地區地質災害成因機制,建立西部復雜山體災害識辨方法、完善災害評價體系、提出區劃防治建議,為主動防災服務。

「十二五」期間:完成烏江流域、清江流域、三峽庫區等西南山區復雜山體滑坡和黃土地區灌溉型滑坡、秦巴山區淺表層滑坡的形成機理和成災模式研究;完成西部復雜山體特大地震滑坡的致災范圍預測研究;完成復雜山體滑坡的快速加固技術及復雜山體滑坡的遙感早期識別技術研究;建立融合重大地質災害識別、穩定性判定、致災模式判別、監測防治措施的防災體系。

「十三五」期間:深入研究復雜山體地質災害鏈的形成機理和演化過程,完善融合重大地質災害識別、穩定性判定、致災模式判別、監測防治措施的防災體系,總結提升各種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和防治的技術,並促進相關技術方法的推廣應用。

3.工作任務

「十二五」期間:在重大地質災害易發的烏江流域、清江流域、三峽庫區、西部山區、秦巴山區和黃土地區選擇有代表性的滑坡,通過調查、勘察及試驗,深入研究這些地區滑坡形成原因、運動機理及致災模式,完善災害發育特徵認識,構建主動防災體系。

通過對西部復雜山體地震滑坡三維物理模擬、多種三維數值模擬、變形破壞過程分析以及滑坡動力學分析等分析手段,對滑坡的影響范圍進行深入探討。開展微型組合抗滑樁、土工合成擋牆、快速注漿、預制格構等地質災害快速加固技術的研究,並開展快速加固技術應用示範及加固效果監測分析,開展遙感早期識別技術研究等關鍵問題研究,提升主動防災能力。

「十三五」期間:開展西部復雜山體地質災害成災模式與風險評價綜合研究。

(八)典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與示範推廣

1.工作現狀

完成了長江三峽庫區滑坡等地質災害GPS控制監測網建設。初步建立四川雅安、重慶巫山、雲南哀牢山等8個代表不同突發性地質災害類型的監測預警示範區。解決了地質災害實時監測、實時傳輸、預警產品快速發布等多項關鍵技術。2003年開始,開展了全國和省級尺度的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製了三維激光微位移監測系統、滑坡微震自動連續觀測系統、滑坡監測多媒體網路遠程監控技術、FBG滑坡監測解調設備、地質災害光導監測儀等多項技術與設備。研製了適用於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系列儀器,已推廣20萬套,並在「5·12」抗震救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健全監測預警網路,形成覆蓋我國主要災害類型的國家級地質災害監測工程示範區,進一步開發實用監測預警設備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2.工作目標

建立30個國家級地質災害監測工程示範區,對地質災害高風險區的重點區域實施專業監控,不斷提高預測預警水平,推動區域地質災害監測工作,為全國地質災害綜合預警提供依據。研製系列監測預警儀器和防治技術設備,不斷完善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數據採集、傳輸與分析管理技術,為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和減災防災提供技術支持。

「十二五」期間:完成11個典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建設,建立區內有效的地質災害預警系統。

「十三五」期間:全面完成地質災害高易發區30個典型區域國家級專業監測工程示範區建設。

3.工作任務

以地質構造背景、氣候條件和地質災害發育規律為基礎,選擇典型地質災害區域建設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研究探索不同地質災害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工作方法,為減災防災提供技術支持。根據1:5萬地質災害調查成果,優先考慮有代表性、工作基礎較好、示範作用明顯的區域開展工作。協助地方開展全國山地丘陵區縣(市)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早期預警能力建設。

在地質災害高易發區30個典型區域建立國家級專業監測工程示範區,完善監測內容、建立監測網路。開展全國山地丘陵區縣(市)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早期預警能力建設,為已經確認的5萬余處群測群防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自動監測報警儀器。

開展簡易監測儀器研發與示範、實時監測新技術研究與示範、監測技術平台建設。

「十二五」期間:在突發性地質災害高易發區,根據不同地質災害類型,選擇建設完善燕山山地滑坡泥石流監測預警區、遼東南中低山泥石流區等11個典型區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區。

建設區域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對2萬處隱患點進行簡易儀器自動觀測。

「十三五」期間:繼續加強突發性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專業監測示範工程建設,完成長白山崩塌滑坡、天山谷地降雨—融雪型滑坡泥石流等19個區域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區建設。

建設區域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對1萬處隱患點進行簡易儀器自動觀測。

(九)全國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

1.工作現狀

初步完成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汾渭盆地等重點地區地面沉降和地裂縫調查10萬平方千米,基本查明該地區發生的地質背景和地面沉降分布規律,基本建立以基岩標、分層標和GPS、水準測量為主的區域地面沉降立體監測網路,在上海、江蘇和北京地面監測站,實現了監測數據自動採集、傳輸,初步建成地面沉降地理信息系統,為制定科學的地面沉降防治措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存在問題主要包括:地面沉降發展的趨勢加劇,防治任務艱巨;地面沉降調查工作程度不平衡;監測網路需要進一步完善,監測技術有待進一步提升;重大工程面臨地面沉降的威脅。

2.工作目標

建成平面以GPS監測和水準測量為主,垂向以分層標、基岩標及地下水監測為主,以及空間遙感觀測技術(In SAR)監測為主的地面沉降立體綜合監測體系,實現對地面沉降的有效監控。

「十二五」期間:完成我國所有地面沉降區、城市及重要交通干線地面沉降調查。在主要地面沉降區建成平面以GPS監測和水準測量為主,垂向以分層標、基岩標及地下水監測為主,以及空間遙感觀測技術(In SAR)監測為主的地面沉降立體綜合監測體系,基本實現對主要沉降區地面沉降的有效監控。

「十三五」期間:在所有地面沉降區建成平面以GPS監測和水準測量為主,垂向以分層標、基岩標及地下水監測為主,以及空間遙感觀測技術(In SAR)監測為主的地面沉降綜合監測體系,實現對所有地面沉降區地面沉降的有效監控。完成所有地面沉降區地面沉降風險管理與區劃,為制定科學的地面沉降防治措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3.工作任務

利用In SAR等現代化監測技術,完善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汾渭盆地地面沉降監測網,並繼續進行監測;開展珠江三角洲、東北平原等地面沉降工作空白區地面沉降調查,建立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和鐵道部、交通部等部門密切合作開展重大工程區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結合區域地質環境背景和區域經濟發展布局,開展地面沉降災害風險評估,制定分區地面沉降控制目標和管理措施。

「十二五」期間:開展安徽阜陽、松嫩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漢—洞庭湖平原等一般地面沉降區1:10萬的地面沉降調查5000平方千米;繼續對長三角、華北平原、汾渭盆地等主要沉降區進行地面沉降監測。

長江三角洲地區:開展江浙兩省沿海平原等以往工作較薄弱地區包括淮安、揚州、泰州、南通、紹興、台州地區的1:25萬地面沉降災害調查,重點城市1:5萬地面沉降災害調查。

華北平原:對前期工作薄弱的地區開展1:5萬地面沉降調查工作;基本覆蓋以開采地下水為主要水源的平原地區。

汾渭盆地:開展汾渭盆地陝西咸陽、渭南和榆次、臨汾及運城等重點城市的地面沉降地裂縫災害調查。

繼續對長三角、華北平原、汾渭盆地等主要沉降區進行地面沉降監測與風險管理。

「十三五」期間:重要地面沉降區監測。

長江三角洲地區:完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每年定期開展In SAR地面沉降監測。

華北平原:完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每年定期開展In SAR地面沉降監測。

汾渭盆地:完善地面沉降地裂縫監測網路,每年定期開展山西地面沉降監測。每年定期開展In SAR地面沉降監測。

一般沉降區地面沉降監測。即安徽阜陽、松嫩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漢—洞庭湖平原等一般地面沉降區地面沉降In SAR監測。

重大工程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主要開展涉及華北平原、汾渭盆地和長三角地區三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區的主要高速鐵路建設項目的地面沉降災害防治工作,包括:全線位於汾渭盆地的大同—西安高速鐵路、跨華北平原和長三角地區的京滬高速鐵路。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