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天體變化與地質災害

天體變化與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14 00:38:50

『壹』 天體因素造成什麼地質災害

台風,洪澇災害,很多很多因為太陽是大地能量的源泉,它上邊出什麼事都會直接影響到地球,月亮只造成漲潮落潮海浪現象,,其它的基本沒有。

『貳』 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的關系

地質環境是指自地表面下的堅硬殼層,即岩石圈。地質環境是地球演化的產物。岩石在太陽能作用下的風化過程,使固結的物質解放出來,參加到地理環境中去,參加到地質循環以至星際物質大循環中去。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二者沒什麼特別的關系吧,就是不好的地質環境易發生地質災害。

『叄』 天體運行對地球有沒有影響

從宏觀角度來說,回答是肯定的。

蘇聯科學家別洛夫研究了3447年來全世界陸地上和大洋中的火山噴發現象,意外地發現,絕大多數的火山爆發都發生在6月份。也就是說,一年中6月份火山爆發的總能量最大,噴發出的火山灰和岩漿的總體積也最大,約達30~70立方公里。他特別還對6億年以來的地球上的火山爆發作了統計分析,研究表明,每隔1.9億~2億年,火山活動出現一次高潮。有學者認為,這些現象既說明了地震和火山爆發是宇宙天體作用於地球的電磁粒子沖擊力增強,使地球中的岩漿活動加劇而引起的,又說明了每一次災變都發生在地球繞銀河系一周的某一位置上。這一位置必定是地球最易下掉的地方。同時,使我們不得不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如當幾顆行星同時在一條直線上時,幾顆行星加上太陽(地球處在遠日點)拋射的電磁粒子隕擊力必然會引起地球上的強烈地震和火山爆發。系川英夫博士用電子計算機證實了1999年夏季太陽系的全部行星將呈現出「十字架」排列。果真如此的話,必然使地球截導電磁粒子的能量大增,引起地球更大范圍膨脹和收縮即諧振(有關諧振機理在本章第七節中討論),會使地球的斷裂帶、板塊交界處發生強烈地震。

前蘇聯列寧格勒北極和南極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A.D.瑟金斯基,研究了強烈地震發生的時間與太陽活動區和冕洞位置的關系,認為它們對於被擾動的行星間介質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發生地震時,冕洞的位置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強烈地震通常發生在被擾動的太陽風臨近地球的時刻。太陽和行星間介質的情況通過大氣環流影響地震活動。

強烈地震發生在大氣環流擾動地球時,擾動表現為大氣環流形成的變化或溫壓場重新調整,此時與震中相對位置的擾動特別劇烈。

瑟金斯基還研究了在某些地震活動區發生強烈地震的區域性大氣條件。他查明在中亞、哈薩克等地區發生地震時,大氣壓力向北移動並從南到震區逐漸減弱,而震動同樣產生在大氣壓力遞減信號改變地區附近。地震震級與溫壓場重新調整有關。

現已測知太陽黑子數增加,就引起大氣環流加強;太陽黑子減少,大氣環流則減弱。所以,每當太陽黑子11年周期的上升階段,整個北半球的氣旋性環流均得到加強,反氣旋環流便減弱。由於氣旋中氣流系統空氣濕潤,水汽含量大,因而造成降水增多。反之,降水量減少。

我國的一位農民科學家用天體與地球的對應位置作中長期旱澇預報,其准確率大大高於現代化預測系統。另外,自1949年以後幾個大的氣候異常年份,包括旱、澇、寒年份,幾乎都出現在黑子11年周期的峰年或谷年附近。這進一步證明了行星位置和太陽磁場對地球的影響。

綜上所述,地球上的氣流變化是因為某些天體與地球的對應區所拋射的電磁粒子形成對流,故而使流動地帶的空氣產生運動,輕則使該地區的風力、氣候發生變化,重則使板塊、碎塊結構的岩石層發生位移,引發地震。換句話說,沉重的板塊之所以沒有掉,或者說能安分守己是由於大氣壓的作用。而大氣壓力其實質上也是各天體拋射的電磁粒子隕擊力所造成的。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生物能得以生存,離不開大氣層抵擋大量的宇宙射線和它儲存的從太陽到達地球的大部分輻射。這也說明了大氣層要承受這些電磁粒子的隕擊力。同樣,地磁層在距離地球中心6~7萬公里的地方阻擋太陽風時,即使太陽風對磁層的壓力增加一倍,磁層也只縮小10%左右,最大時壓力增至10倍,磁層也只縮小30%左右。這說明磁層有強大的內應力,這內應力就成為我們所講的氣壓。此外,還有各種對大氣層透明的微波、暗物質(據天文學家估計,宇宙中暗物質所佔的比例在90%以上)以及各種能穿過磁層、大氣層的粒子作用於地球的力。雖然就單個粒子來說,它的隕擊力是微不足道的,但無數個微粒加起來的力是不可忽視的,而且對物質構成的基本單元——誇克來說,這些粒子可稱得上勁敵。上述的這些力加起來足以使絕大多數物質向地核方向墜落。

其實,開普勒早在解釋彗星尾巴的形狀時,就提出過光壓的概念。麥克斯韋曾用電磁波的觀點論證了光壓的必然性,並算出了光壓的值。列別捷夫從實驗中發現光壓,並測得深黑表面所受的光壓比反射表面所受的壓力小一半。這就是說光子的折射、反射是反作用力所造成的,因此,反射表面比深黑表面受到的作用力大一半。同時,也說明了大氣層能吸收、儲存來自太陽的大部分輻射,就必須要承受這些輻射的壓力。

由此可見,太陽系的「十字架」結構排列的危害是巨大的,這種結構還會使太陽系多數行星與地球形成電磁粒子對流,也就是形成一個個電磁屏蔽層,而地球正處於最易受各行星和太陽磁力干擾的地區。也就是說,任何外部的磁力變化都會影響地核運動。如此時有小行星或隕石與地球相撞,其後果比平時同樣質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要嚴重得多。更何況各行星的運動帶來的位置變化所產生的各種潮汐(電磁)效應會使地球的大氣環流發生明顯變化,不但促使地震加劇,而且將頻頻形成強台風和龍卷風,至於火山爆發則更為嚴重。試想一下,每當地球進入遠日點會使火山爆發加劇,那麼再加上九大行星拋射的電磁粒子隕擊力和太陽磁暴等引發的連鎖反應必然會使火山爆發大大加劇。而且離太陽最遠的冥王星,它的公轉周期是248.4年,因此在1.5億年內這種「十字架」排列的機遇是很多的(據估計,這種「十字架」排列每幾萬年一次)。雖然這不會像某些人預言的那樣世界會變成一片廢墟那麼嚴重,但它會引起大面積的劇烈地震和火山爆發。

『肆』 研究地球系統現今運動規律,推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減災

李四光系統整體觀思想的又一個顯著特點,是將地球作為一個開放的自組織系統進行回研究。他認為地球及答其各個圈層的運動和變化,主因在於地球自身的運動和變化,但也受到來自天體的重要影響。進入20世紀80年代,由於天體的變化和地球運動的異常,以及人類活動累積作用的增強,地球表層已進入一個新的活躍時期,各種自然災害都有增長的趨勢,減輕自然災害已成為一項國際活動。從李四光的地球系統整體觀來看,岩石圈物質運動和變化形成地震、地質災害;水圈物質運動和變化形成海洋災害;大氣圈物質運動和變化形成氣象災害;生物圈物質運動和變化形成災害。由於地球是一個整體運動系統,地球岩石圈、水圈、氣圈、生物圈物質運動和變化,必然受控於地球的運動、天體活動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並發生著相互的能量交換與影響,因此,各種自然災害構成相互聯系的「自然災害系統」,受控於「地球系統」的現今運動與變化。這種觀點應該是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災害綜合預報、災害綜合防禦、災害綜合管理的理論基礎。

『伍』 天體運動是否會引起地質災害

可能會引起地面受力不均勻,如月食引起的潮汐,
青島海面上出現的那些不知道是不是海藻之類的東西可能是水污染造成藻類大量繁殖

『陸』 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變化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監測環境、治理環境和保護環境,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已成為當代地球科學研究的重要前沿領域。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為了預防和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迫切需要加強對環境變化的自然作用與人為作用影響進行綜合研究,建立和開發區域性環境、監測預警系統,提高對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的預測能力。環境地球化學與農業和人類健康

在全國范圍內將岩石、土壤、水、水系沉積物等區域地球化學資料較系統地應用於農業-食物-人體健康研究,通過物質流和能量流在不同圈層內和各圈層間的傳遞與演化,探索在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中地球化學與農業和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新理論與新方法,編制了《中國生態環境地球化學圖集》。以硒為突破口,研究了植物和人體中不同形態硒的分布和分配。研究表明,生物體中硒主要與有效態硒豐度關系密切。通過補硒的對比試驗研究,發現無機硒是人體補硒的廉價途徑,可以替代目前昂貴的有機硒補硒法。在江蘇啟東,通過補硒,肝癌發病率由41.9/10萬降至29.0/10萬,下降了30.8%。通過補硒,可以阻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澳抗攜帶者誘發癌變,對肝癌高發病家族有預防效果。

雲南楚大公路魏家箐左邊坡防沉工程

『柒』 天體對地球的影響

地球的角速度改變和地殼中以及地殼下逐漸具備發動定向運動的條件的原因版,可能來自與地球權有密切聯系的天體,特別是月球和太陽;也可能來自地球自身的內部。先討論來自天體方面的可能:就地殼定向運動的要求來看,一部分天體力學家,其中如大家所熟悉的有泰勒、約理、李奇科夫等,都認為月球對地球所發生的潮汐作用,是地殼上發生構造的總原因。關於太陽的活動可能影響地殼運動的設想,若干前蘇聯天文學家和天文地質學家,曾提出了論證。他們之中,有的如埃根松認為太陽的活動影響地球的角速度,有的如司那爾斯基認為太陽的活動與地球磁場的強度的變化有關。司那爾斯基應用了磁場削弱時,解脫了磁性的物質就會發熱的假設和地球磁場變化的11年周期與太陽活動的11年周期相應的事實,他認為地殼中等溫面的上升和下降,不是使這個磁場強度發生變化的原因,而是結果。這一新穎的假設,提出了磁場強度的變化在地殼中怎樣創造條件使構造運動成為可能。

『捌』 天體的運轉會影響物候嗎

你如果說地球的運轉,會不會影響物候。這個是必然的。
地球的晝夜變化,源自於自專轉。四季變化源自於地球屬的公轉。
但是其他天體,如月球,對地球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如潮汐。對地球自轉、風力等都有影響。
但是遠處的,如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由於距離太過遙遠,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理論上是肯定會有影響的。但是要表現在物候這樣的宏觀上,估計還是不明顯。
更遠的,如銀河系中的其他天體,或者河外星系的其他天體。對地球的影響就更小了。對物候的影響就可以完全忽略不計了。
但是銀河系的整個體系的運轉,實際上受銀河系中心黑洞的影響。如果銀心沒有了這個黑洞,整個銀河系就亂飛了。這么說,銀心對太陽系的影響也極大,當然對地球物候的影響也可以說舉足輕重。但是扯這么遠,讓人費解。

『玖』 天體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太陽,光和熱的來源,驅動著地球表面大氣和水的運動,推動氣象變化專和生物的繁屬衍
月亮主要是拉拽地球海洋和岩石圈形成潮汐作用(太陽也會產生潮汐)
日月的引力對地軸的傾斜也有影響,從而使四季也發生著變化
在過去的億萬年中還有不計其數的流星、彗星等掉入地球大氣,帶來水源等
其他的天體影響就可以不用考慮了

回答得不全,等其他的朋友來補充吧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