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秘地質加解釋
『壹』 特殊地質現象的解釋
由於構造運動的影響,在地質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地質現象,如不整合、超覆、尖滅、逆牽引、古潛山等,它們在時間剖面上的反映都有其特殊性。
(一)不整合
不整合反映了地區性的地殼運動,也反映了沉積間斷前後的地層間的接觸關系。因為不整合是指上下兩套岩層為不連續沉積,中間有較長期的沉積間斷。沉積間斷主要是侵蝕作用造成的,所以,至少缺失相當於一個階段的地質時代的沉積物。不整合對於油氣聚集往往有很密切的關系,例如不整合遮擋圈閉就是一種地層圈閉油藏。如任丘油田的高產油層就在不整合面的古潛山上。此外,查明不整合現象對研究沉積歷史有重要作用。
不整合有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兩種。
1.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主要是由於地殼升降運動而造成的,一般是經歷了沉積—上升—沉積三個階段。其特點是上下兩旁地層的產狀相互平行,但其間存在明顯的沉積間斷,缺失部分地層。由於這種沉積特點在時間剖面上不易識別,一般靠區域性地質資料並結合剖面上的特徵來識別。它在時間剖面上有以下的特點。
(1)不整合面上的反射波振幅和波形發生較大的變化。這是因為平行不整合面是一個剝蝕面,由於風化剝蝕作用及殘積層的存在,使不整合面粗糙而不均勻,因而在不整合面上反射波振幅和波形很不穩定。又因不整合上下岩層波阻抗相差較大,因此產生的反射波一般振幅較強。
(2)由於剝蝕面凹凸不平,出現了許多波阻抗的突變點,因而常產生繞射波,稱為侵蝕面繞射波。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又稱斜交不整合,它的出現往往是在構造布局發生突變的時期,是地殼的某地段發生了褶皺、隆起、剝蝕和再沉陷的過程。它反映了在上覆地層沉積之前,下伏地層發生過褶皺運動。
角度不整合較之平行不整合更容易識別。它表現為兩組或兩組以上視速度有明顯差異的反射波同時存在,沿水平方向這兩組以上的波逐漸靠攏合並。不整合面以下的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以上的反射波相位代替,以致形成不整合面下的地層尖滅。在尖滅點處,也常出現繞射波。不整合面上的波形,振幅也是不穩定的。
角度不整合如圖5-5-4(a)所示。
圖5-5-4 角度不整合和超覆、退覆
(a)角度不整合;(b)超覆;(c)退覆
(二)超覆和退覆
超覆和退覆是地質時期中,某一地區(盆地)內水體的進侵與退出所造成的沉積。當某區水體不斷進侵時(海侵),沉積物分布的范圍也逐漸擴大,即新地層依次超越在較老的地層之上,便造成地層超覆現象,如圖5-5-4(b)所示。當某區水體退出時(海退),則沉積物的分布范圍也相應減小,即新地層超越在較老的地層之上,但覆蓋面積逐漸縮小,便形成地層退覆現象,如圖5-5-4(c)所示。一般在沉積盆地的邊緣常可形成超覆和退覆現象,它是角度不整合的一種特殊現象。
在時間剖面上超覆和退覆都同時存在幾組互不平行而逐漸靠攏合並和相互干涉的反射波同相軸,所不同的是超覆時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層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的反射波相位代替;而退覆時則是不整合面以上的上覆層內部,較新地層的反射波依次被下伏的較老地層反射波所代替。
時間剖面上超覆和退覆點附近常有同相軸分叉合並的現象。
(三)尖滅
尖滅就是岩層的厚度逐漸變薄以至消失。一般可分為岩性尖滅、超覆尖滅、退覆尖滅、不整合尖滅等,都屬於楔形地層。在時間剖面上它們的反映都是同相軸合並、相位減少。時間剖面波的合並點並不是地層真正的尖滅點位置。由於地震反射波都有延續的幾個相位,在未到真實尖滅點時,兩個地層逐漸靠攏到一定程度時,它們的反射波已發生合並與干涉了。所以,時間剖面上的「尖滅」點在地層真正尖滅點的前方。為了較准確地確定尖滅點的位置,可人工提取子波,作合成記錄,看其兩個尖滅地層地震子波在什麼地方合並,從而確定尖滅點的位置。
(四)逆牽引
逆牽引現象的形成條件是地層的岩性具有某些特點。例如,適當比例的塑性地層(泥、頁岩)及剛性地層(砂礫岩、灰質岩等)互相組成的地層,並具有足夠的彈性。當砂和泥比例為1比3時,這樣的岩性也是彈性較好的。它們最易在受斷層切割時形成逆牽引構造。逆牽引構造一般發育於古隆起周圍較大斷層的下降盤。生儲蓋條件組合適當,它是一種較重要的儲油構造。
逆牽引構造在時間剖面上的特點:
(1)斷層兩盤產狀不協調;
(2)深、淺層構造高點有偏移,而且構造高點的連線與主斷層線平行;
(3)構造幅度中層大,深層小;
(4)構造幅度大小與斷層落差成正比。
(五)古潛山
古潛山是我國華北油田的主要油氣藏形式,華北任丘高產油田就是這種類型的油氣田。
古潛山是指不整合面以下的古地形高。它往往是由碳酸鹽岩地層組成的,在一定條件下能形成圈閉成為古潛山為主體的油氣藏。從它形成的條件及古潛山形態看,這種油田的特點是外生內儲、新生古儲、潛山與大的生油凹陷呈斷裂接觸。新生古儲是指新地層(古近系的沙河街、孔店組地層)生油,老地層(古生界的奧陶系或寒武系、震旦系等地層,岩性多為灰岩)儲油。斷裂是油氣運移的通道。
古潛山在水平時間剖面上的形態比較復雜。潛山頂面是不整合面,波阻抗差大,所以對應的反射波能量強。頂面具有不整合面反射波的特點,表現為低頻強相位、多相位的波形,並伴有大量的繞射波、斷面波、回轉波、側面波等,形態比較復雜,出現波之間的相切、斜交、「頂牛」等現象。在這種地區,除了出現特殊波外,還出現了側面波。因為有時潛山「山頭」靠得較近,潛山兩翼較陡,當測線平行於走向時,常接收到來自「山頂」和來自側面「山頭」或陡界面的反射波,這種波稱為側面波。
對這種水平時間剖面,對比時應特別仔細,要弄清各種波相互之間的關系,並可參考偏移後的剖面進行解釋。
『貳』 世界上神秘的地方有哪些,科學難以理解的
百慕大三角 黃泉大道 幽靈島 埃及金字塔 地獄之門
神農架
亞特蘭蒂斯 魔鬼城 冰冰背
西藏間歇泉 無雪干谷
『叄』 中國10大神秘之地
答:有行星軌道數據的美洲「黃泉大道」
在美洲的著名古城特奧蒂瓦坎,有一條被稱為「黃泉大道」的縱貫南北的寬闊大道.在公元10世紀時,最早來到這里的阿茲台克人,沿著這條大道來到這座古城時,發現全城沒有一個人,他們認為大道兩旁的建築都是眾神的墳墓,所以就給它起了這個奇怪的名字.
1974年,一位名叫休哈列斯頓的人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美洲人大會上聲稱,他在特奧蒂瓦坎找到一個適合它所有街道和建築的測量單位.通過運用電子計算機計算,這個單位長度為1.059米.
例如特奧蒂瓦坎的羽蛇廟、月亮金字塔和太陽金字塔的高度分別是21、42、63個「單位」,其比例為1∶2∶3.
哈列斯頓測量「黃泉大道」兩邊的神廟和金字塔遺址時,發現了一個讓人驚訝的情況:「黃泉大道」上那些遺址的距離,恰好表示著太陽系行星的軌道數據.在「城堡」周圍的神廟廢墟里,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為96個「單位」,金星為72,水星為36,火星為144.「城堡」後面有一條運河,它離「城堡」的中軸線為288個「單位」,剛好是木星和火星之間小行星帶的距離.離中軸線520個「單位」處是一座無名神廟的廢墟,這相當於從木星到太陽的距離.再過945個「單位」,又是一座神廟遺址,這是太陽到土星的距離.再走1845個「單位」,就到了月亮金字塔的中心,這剛好是天王星的軌道數據.假如再把「黃泉大道」的直線延長,就到了塞羅戈多山上的兩處遺址.其距離分別為2880個和3780個「單位」,剛好是冥王星和海王星軌道的距離.
『肆』 誰能分析一下中國的地質
中國地質構造的基本格局
關於中國地質構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73)、黃汲清等(1977)、任紀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別從構造體系和構造域兩個方面進行過概括和客觀描述。借鑒前人成果,結合此次編圖所取得的資料,認為中國的地質構造格局主要是板塊間相互作用與陸內構造活動的綜合反映,而板塊活動與陸內塊體再活動總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從而形成一定的構造體系域。這與構造體系和構造域的原義和范疇已不盡相同。強調板塊相互作用與板內構造活動都具有重要意義。現從構造形變的綜合形態、主體構造帶展向、復合關系及其動力體系角度,將全國劃分為古亞洲、特提斯、華夏—濱西太平洋、賀蘭—康滇等4個主要的構造體系域,它們東西橫亘、南北縱貫,東西約略對稱,並以上揚子地塊為中心構造結,構成了一幅大中華構造格架。
我國地質構造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斷裂構造十分發育,所編1:250萬地質圖上最主要的區域斷裂(表5-1)計89條(圖5-2),有45條屬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的活動性斷裂,他們分屬於不同的構造體系域,其中包括6條板塊結合帶和6條重要的微板塊結合帶和10條地殼拼接帶,多數有蛇綠岩帶、構造混雜岩帶發育。不少伴有規模較大的韌性剪切帶,其中有16條已發現有藍片岩帶。而含柯石英榴輝岩的超高壓變質帶主要在中央造山系發現。由於絕大部分具有較長的發育歷史和復雜的力學轉變過程,地質圖未能區分其屬性。
古亞洲構造體系域
該域包括任紀舜(1997)所劃分的古亞洲構造域,但范圍、時限更為廣泛,主要是還考慮了板塊拼合後的陸內造山作用。以李四光(1973)所劃分的3條巨型緯向帶為主體,還包括其間所鑲嵌的東西向排列的陸塊或地塊。這些構造形體總體循近東西向展布,中部約略向南彎曲或形成規模不等向南凸出的弧形彎滑構造,如淮陽弧、廣西弧等,並相伴有NEE、NWW向一對X型剪切構造。
該體系域主要發育於我國中北部,包括發育於晚元古代以來,定型於華力西期的天山—興蒙造山系和定型於印支期的中央造山帶以及其間的塔里木、華北陸塊。形成於燕山期發育於特提斯與華夏構造域之上的南嶺構造帶也是該域的新成員,以隆起—花崗岩帶為特徵,是陸內造山的產物。除此尚有一些規模較小的構造帶。
特提斯構造體系域
特提斯構造體系域為華力西、印支、燕山、喜馬拉雅期,特提斯洋迭次關閉,岡底斯—印度板塊多次相對向N或NNE方向聚合、碰撞造山形成的一個主體為NW向、中段為近EW向、東南段約略向南東撒開的反S狀弧形擠壓地帶,是總體為EW向的特提斯造山系在特定邊界條件下發生的構造畸變。其地域主要在中央造山帶之南,揚子陸塊以西的青藏高原地區,NW向的右江造山帶也屬該域組成部分。主體由一系列造山帶間夾羌北—昌都、羌南、岡底斯等長條狀弧形微陸塊組成,其中有一系列巨大的斷裂帶,亦呈反S狀,長達1 000~3 000 km余,多數伴有蛇綠岩帶、外來混雜岩塊或藍片岩帶,他們一般具有拉張、逆沖擠壓等復性特徵。東段兼有左行走滑和旋轉,南段顯示右行,其間的塊體有向SE擠出的趨勢。多數斷裂活動性較大,為地震多發帶。
金沙江-紅河斷裂帶全長3 000 km以上,北西段呈NWW向分為兩支:一支為羊湖—金沙江斷裂,發育西金烏金蛇綠岩帶,並有榴輝岩分布,在蛇形溝新發現有早二疊世深海放射蟲硅質岩;另一支為郭扎錯—若拉崗日斷裂,在藏北青南沿帶發育二疊—三疊系復理石、硅質岩、基性火山岩及二疊系灰岩外來岩塊,且有蛇綠岩殘塊及藍片岩。中段折向NNW至SN向,由金沙江蛇綠岩及含志留系—二疊系灰岩外來岩塊的泥礫混雜岩組成寬達30~40 km的強變形帶,以逆沖兼有右行剪切為特徵。南段經哀勞山延出國境,與越南黑水河消減帶相連,以逆沖兼有左行剪切為主,是一條對接於印支期的微板塊結合帶。甘孜-理塘斷裂帶為金沙江-紅河斷裂帶的NNW向分支,北段為逆沖左行剪切,南段以右行剪切為主,帶內有理塘蛇綠混雜岩和藍片岩、志留系二疊系灰岩的外來岩塊。
龍木錯—瀾滄江斷裂帶:西起龍木錯,過青海後轉沿瀾滄江南下,出境後與泰國清萊—馬來西亞結合帶連接。境內長2 800 km。西段於藏北加錯見蛇綠岩;雙湖地區也有藍片岩帶發育,南段有昌寧—孟連二疊紀蛇綠岩帶。可能是一條二疊紀晚世微板塊結合帶。
班公錯—怒江斷裂帶:前已述及,該斷裂帶西起班公錯,經改則、丁青轉怒江南下出境,中國境內長2 500 km。北西段分布有班公錯、改則、丁青、碧土、滇西三台山等三疊紀—白堊紀蛇綠岩帶和改則藍片岩帶;南段與瀾滄江之間的昌寧—孟連二疊紀蛇綠混雜岩帶,現歸於瀾滄江帶,但與怒江帶有何聯系,還值得研究。除此,伴有木嘎崗日群(J)含放射蟲硅質岩—復理石,顯示洋殼自北而南俯沖,岡底斯向北仰沖。結合帶最終對接於侏羅紀至早白堊世初。該斷裂帶南側此次新釐定的噶爾—納木錯斷裂帶,沿帶有6處蛇綠混雜岩和放射蟲硅質岩—復理石分布(K1),還可能與波密地區迫龍藏布蛇綠岩帶相連。小洋盆閉合於早白堊世末,斷裂帶顯示自南向北俯沖。
雅魯藏布江斷裂帶:沿印度河—雅魯藏布江河谷展布。自薩嘎以西分為南北兩支。東端在墨脫形成大拐彎出境,中國境內長1 700 km,寬幾至幾十千米。其北為岡底斯白堊紀—始新世火山弧,以南發育弧前盆地復理石楔。有雅魯藏布江蛇綠岩帶、放射蟲硅質岩、泥礫混雜岩和藍片岩分布。最近在林芝玉門有三疊紀蛇綠岩帶發現,說明洋盆在三疊紀已經出現,對接於白堊紀未。斷裂帶為自南向北俯沖。
道孚—康定、紫雲—南丹、右江等NW向斷裂以擠壓兼有左行走滑為特徵。道孚-康定斷裂帶也稱鮮水河斷裂帶,自二疊紀以來長期活動,中新世後左行走滑總距達80~100 km(許志琴,1997),南延有可能與小江斷裂帶相接,是一條地震活動頻發帶。
在喜馬拉雅造山帶有定日—洛扎斷裂、喜馬拉雅主中央斷裂和主邊界斷裂,為一組向南凸出的逆沖推覆斷裂系。喜馬拉雅主中央斷裂向北緩傾,傾角30°左右。主邊界斷裂帶北側的古老地層向南逆沖於山前的西瓦里克群(N+Q)之上,顯然是印度陸塊向北俯沖的產物,其形成時代為10 Ma~22 Ma(潘桂棠面告)。同時伴有強烈的伸展作用:高低喜馬拉雅之間的藏南拆離帶,大規模向NE滑脫,向東至墨脫與雅魯藏布江斷裂帶疊接,形成時代為12 Ma~21 Ma(潘桂棠面告)。沿北喜馬拉雅構造帶由拉軌崗日群組成一條穹隆群,最近區調證實是伸展環境下發展起來的一串變質核雜岩構造。在岡底斯地區垂直造山帶有多條近於等距的SN向地塹或張裂帶,最近區調發現,其中當窮錯—許如錯地塹有中新鹼性世火山岩、侵入岩(26.1 Ma),申扎打個隆弄巴溝口SN向斷裂,為一強地震活動帶,它們也與印度陸塊的嵌入、高原隆升背景下的陸內伸展有關。
華夏—濱西太平洋構造體系域
任紀舜等將中國東部劃歸由在太平洋—太平洋動力體系形成的環太平洋構造域。程裕淇等則分為由揚子、華夏兩個古板塊相互作用形成的古華夏構造域和燕山期以來由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形成的濱西太平洋構造域。根據1∶250萬地質圖編圖資料,對古太平洋構造所知尚少,故在前人劃分基礎上稱為華夏—濱西太平洋構造體系域。華夏構造域地域限於中國東南部地區,濱西太平洋構造域則擴及整個東亞地區。華夏古板塊與揚子古板塊的相互作用,主要由南向北和由東向西以及由南東向北西的擠壓碰撞,自四堡運動至加里東運動完成拼合。印支、燕山運動時期兩個古板塊又發生強烈的陸內擠壓嵌合作用。加里東造山運動時期華南造山帶先自南向北不均一仰沖推覆,後自東向西仰沖拼貼,奠定了該區構造輪廓。形成了總體為NE向、中段為EW向的反S狀的江南地塊和反S狀欽—杭結合帶以及反S狀羅霄—北武夷—會稽山加里東期前緣褶沖帶,也可能是EW向構造帶在特定條件下的一個變種。除此,還發育有稍晚的近南北向疊加褶皺和一些更晚的NE向的褶皺帶、斷裂帶。該構造體系域的NE向反S構造帶與特提斯構造域的NW向反S構造帶在中國南部圍繞四川盆地,約略呈犄角之勢,只是前者規模略小,不完全對稱。
燕山運動以來,由於陸內收縮和歐亞板塊與古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形成了東亞濱西太平洋構造體系域,主要包括遼闊的中國東部陸緣活化帶、完達山造山帶和台灣造山帶以及東南海域,在東部陸區疊加改造中國東部的華夏構造體系域與古亞洲構造體系域,形成了一系列NNE向的隆起—岩漿帶和松遼、華北等大型盆地,其間發育一系列的NNE向巨大的斷裂帶,包括大興安嶺—太行山、嫩江—青龍河、濟寧—團風、鎮江—廣州、麗水—海豐、長樂—南澳、台東縱谷、台灣中央山脈、台西山麓等斷裂帶,也捲入了狼山、彌勒—師宗、撫州—遂川等NE向斷裂,重要的有30條,不少斷裂的一些段落並不連續,呈左行側列排列,其性質以逆沖兼有左行走滑為主,且以自SE向NW仰沖居多。他們在晚白堊世時大部分轉化為正斷層,局部發生位移不大的右行走滑,其中以汾渭斷裂帶控制的「之」字狀地塹系最為特徵。台灣的一束NNE向斷裂在新近紀以來作疊瓦式向西逆沖,至今仍有活動。
該域著名的郯廬斷裂系縱貫中國東部,它是中生代以來在一些古斷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郯廬斷裂帶為主幹,南北均有一些分支,形成一個具有成生聯系的斷裂系統。居於中段的郯廬斷裂帶由一束平直的走滑斷裂組成,斷面向E陡傾,在其兩側變形特點有明顯不同。東盤以長距離牽引拖曳為主,斷續出露的青白口紀張八嶺群、南華—震旦系及古生代地層,在廬江、張八嶺一帶呈NNE走向,向北逐漸向東偏轉,至蘇北宿遷—泗洪、響水—淮陰一帶轉為NE、NNE向。總體呈NE—NNE向大型弧形構造,其間可能有一些規模較小的拉斷現象,顯然具牽引弧特點。至於肥東地區出露於郯廬帶中的闞集岩群、肥東岩群等中深變質構造岩片,這些古老硬脆的塊體,很可能是走滑錯斷的碎片。還需要說明的是在郯廬斷裂帶的南部廣濟、宿松等地斷裂兩側的震旦紀及早古生代地層大致呈由NWW向轉為NE向的弧形,平移錯動不顯著,說明郯廬斷裂帶南部是在一個向南凸出的弧形構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大走滑拖曳部位在郯城、廬江一帶,向南逐漸減弱消失。郯廬斷裂帶的西盤構造帶與構造線主要為NWW至EW向,與走滑斷裂帶直交,不具拖曳特點,出現巨大斷距。郯廬斷裂帶南端達長江北岸,與揚子陸塊北緣逆沖斷裂帶以及大別推覆體前緣斷裂帶同時終止廣濟附近,即他們具有共同終點。由此不難設想郯廬斷裂帶西側的深層俯沖和大推覆與郯廬斷裂帶的大平移有密切的成生聯系。平移作用導致和加強了西側華北陸塊的深層俯沖和大別塊體向南擠出與推覆效應。而推覆與俯沖是以郯廬斷裂帶為邊界條件,並使走滑斷裂帶隨推覆同步發展延伸。這種走滑與推覆的聯動現象在中國東南部已有多處見到。郯廬斷裂系南延部分的廬江—懷寧斷裂,平移距離很小,該斷裂在湖口與贛江斷裂帶相接後,因九嶺疊瓦式逆沖推覆帶沿其西側向SSW方向推移,使其平移特徵得到顯著加強,以後形跡斷續零星,至粵西地區主要是遷就利用了較古老的四會—吳川斷裂帶,又有所加強。郯廬斷裂系北段為舒蘭—依蘭斷裂帶和敦化—密山斷裂帶,斷裂走向也向NE偏轉,左行走滑作用明顯減弱,敦化-密山斷裂後期右行走滑則比較明顯。根據地質依據和大量定年數據,郯廬斷裂帶啟動於三疊紀末(2088Ma~245 Ma)(王小風等,2000),強烈走滑於侏羅紀—早白堊世(100 Ma~208 Ma),晚白堊世至古近世為伸展期,新近紀又有一些擠壓或右行走滑。斷裂帶西側大約也在印支期發生了華北陸塊向南俯沖,處於中下地殼的大別山「山根」受到擠壓深層發生超高壓變質,開始擠出,在中部層次形成低溫高壓藍片岩帶。於侏羅紀時岩塊大規模向南逆沖推覆,在白堊紀時大別山體開始隆升,周邊斷陷。東南沿海的長樂—南澳斷裂帶走滑剪切的時限集中於100 Ma~120 Ma(舒良樹,2000)。所以中國大陸東部的NNE向走滑作用啟動時間有所不同,但均結束於100 Ma前後。
除此,在東南陸緣還發育一組NW向張裂帶,斷裂形跡斷斷續續,向陸內逐漸閉合,沿帶發育中新生代火山、斷陷盆地和成串的火山機構及小型侵入體,沿九江-寧德、會昌-雲霄斷裂帶有中酸性同熔型斑岩、次火山岩或晶洞花崗岩分布,具深張斷裂特點。沿海的晶洞花崗岩沿九江-寧德斷裂帶達贛東北的靈山。
賀蘭—康滇構造體系域
該域主體縱貫我國中部,包括賀蘭山、康滇、黔中一帶的褶皺帶和斷裂帶,以及近SN向的鄂爾多斯盆地,松潘—甘孜造山帶東部以及四川盆地。該體系域居我國地質構造的中軸,而上揚子古陸塊(現四川盆地),則是多體系聚合施壓的穩定核心,構成中國的中心構造結。其西面是「北、西雙向」擠壓而成倒三角形的松潘—甘孜褶皺區(許志琴,1997),北、東、南三面為大巴山、江南、川南等弧形褶皺帶所圍繞。從深部構造看我國地殼西厚東薄,西南特厚、東南特薄,而該域地殼厚度為38~45 km,大致代表我國地殼的平均厚度,恰為「中性」的過渡帶(程裕淇,1994)。
該域有7條重要的斷裂帶,均為地震活動的敏感地帶。北端的鄂爾多斯斷裂帶,走向SN,向西陡傾,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時向E逆沖,東部相對下降,最大降幅可達800 m。中南段有著名的龍門山、箐河和小金河逆沖推覆斷裂帶,屬松潘—甘孜造山帶的前陸逆沖推覆系統。南段於康滇地塊發育3條近SN向斷裂帶,長度均為500~600 km。自西向東依次為綠汁江、安寧河以及小江斷裂帶,同為左行逆沖推覆斷裂帶,都是二疊紀玄武岩的噴溢通道,地震活動由西而東依次減弱。
上述格局說明該構造體系域主要是陸內近東西向擠壓和特提斯構造動力體系與華夏—濱西太平洋構造動力體系復合聯合作用的結果,同時還受到了古亞洲構造動力體系的復合影響。
以上四大構造體系域各具特點,同時又互相遷就、互相改造、互相干涉、互相疊加,形成我國復雜而有規律的構造面貌。
除此,近期限的一些調查資料表明千山帶內部先後的褶皺變形可以平行造山帶發生疊加,但也可以近乎直交。如江南地區四堡期限第1期褶皺帶為近SN向,第2期即主體褶皺為近EW向;贛中武功山區加里東期第1期褶皺帶為近EW向,第2期即主體褶皺為近SN向;湯家富也報導了(2003)安徽滁州、和縣、巢湖一帶印支期限早期褶皺為NWW向,後期為NE向,均近直交。這也可從板內構造活動和板塊碰撞兩種作用得到期解釋,是否如此,值得進一步研究。
漂移的大陸(2)(圖)
擴張的海底和活躍的板塊
30年後,隨著人類認識大陸向大洋挺進,地質學在洋底資料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進展。大陸漂移學說也從中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以新的姿態煥發青春,終於戰勝了固定論,成為現代地質學的理論支柱。
50年代以來,科學家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海底地貌進行了廣泛而精確的測量,發現大洋底並不像以前所想像的是平坦的,而是在存在著貫穿洋底的巨大海底山脈即洋中脊,它綿延各大洋達幾萬公里。在洋中脊的頂部為一連續的破裂帶。此外還發現了深海溝、斷措帶、海底平頂山及其分布特徵:深海溝與洋中脊大致平行,斷措帶垂直切割洋中脊,海底平頂山則按年代在垂直洋中脊的方向上排列成行。
面對這些新發現的科學事實,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分別於1961年和1962年借用地幔對流理論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地幔物質從洋中脊的破裂帶上涌冷卻形成了洋中脊。由於地幔對流,牽引著大洋地殼從破裂帶兩側向相反的方向運動、擴張,當遇到大陸地殼時就插入大陸地殼底下重又形成地幔物質,參加下一個循環的運動。當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碰撞下插時,使大洋地殼消減而形成深海溝,使大陸前緣受擠壓抬升而形成山脈或島嶼。據推測,大洋地殼全部更新一次約需1.5億年時間。所以海洋不是永存的,大陸也並非固定不動。比如,大西洋就是形成於聯合古陸內部的新生大洋,擴張著的洋底推動鄰接大陸向兩側漂移,大西洋便不斷展寬。而太平洋原來是聯合古陸以外的古老大洋,岩石圈一邊在脊頂生長,一邊在海溝俯沖潛沒,不斷的更新。古老的太平洋具有年青的洋底。聯合古陸的的分裂與大陸四散漂移,實際上是大西洋、印度洋新生和擴張的結果。大陸不是獨立地沿著洋底漂移,洋底與大陸一樣也在移動。海底擴張是大陸漂移的新形式。
對於這種學說,洋底廣泛發育的條帶狀磁異常現象提供了重要的證據。對古地磁的研究,是五十年代後期興起的一門新學科。它是從在億萬年前形成的岩石中保存下來的剩餘磁性,分析出大量有價值的地球運動資料。因為磁性有穩定的方向性和強度,對它的研究可以推斷出遠古時地塊的位置。1963年,科學家瓦因和馬修斯在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提出解釋海底條帶狀磁異常的新模式。他們認為在地幔物質沿著脊軸上涌,冷凝成新洋底的過程中,新生岩石圈會沿當時地球磁場的方向被磁化。大量調查表明,洋底正、負磁異常條帶的寬度與地磁場轉向年表中正極向、反極向期的時間間隔成正比關系,從而證實了海底擴張學說與他們自身提出的模式的正確性。
海底擴張說的提出,不僅使大陸漂移學說以新的形式重新活躍起來,而且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興趣。它為大陸漂移提供了動力的解釋。海底擴張說的提出以及深海溝的事實向人們提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即地殼並不是完整的連續體,而被分隔成若干塊體。1965年,加拿大科學家威爾遜建立了「轉換斷層」概念,並首先指出,連綿不絕的活動帶網路將地球表層劃分為若干塊剛性的板塊。1967年到1968年期間,法國地質學家勒皮維和美國的摩根、麥肯齊及帕克將轉換斷層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的論述了板塊運動,確立了板塊構造說的基本原理。1968年,美國的艾薩克斯、奧利弗和塞克斯進一步闡述了地震與板塊活動之間的聯系,並將這一新興理論稱作「新全球構造」。按照這種學說具體說來,板塊是指由地震帶所分割的內部地震活動較弱的岩石圈單元。由於板塊的橫向尺度比厚度大的多,因此而得名。狹長而連續的地震帶勾劃了板塊的輪廓,它是劃分板塊的首要標志。全球地殼共分為六大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有人將它進一步劃分為北美板塊和南美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板塊(或稱為印度洋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同時,根據地震帶的分布及其它標志,人們還繼續劃分了納斯卡板塊、科科斯板塊、加勒比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等次一級板塊。板塊的劃分並不遵循海陸界線,也不一定與大陸地殼、大洋地殼之間的分界有關。大多數板塊都包括大陸和洋底兩部分。太平洋板塊是唯一基本上由洋底岩石圈構成的大板塊。
板塊學說較為成熟的解釋了一些原先大陸漂移學說面臨的難題。板塊底下是處於半熔融狀態的上地幔物質,稱為「軟流層」,「軟流層」的對流為板塊運動提供了動力。當兩個板塊相遇碰撞時就擠壓隆起形成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就是古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隆起而形成的。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全球地殼構造運動的基本原因。板塊構造理論認為,不同的板塊可以結合為一體,同一板塊也可以分裂向不同方向移動,中間形成新的大洋,例如大西洋就是這樣形成的,而且人們預測,紅海、東非裂谷和加利福尼亞灣都在不斷分裂,正孕育著新的大洋,而太平洋則正在縮小。
實質上,板塊構造理論就是大陸漂移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的表現形式,它為經典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它從大陸和大洋的全球規模來研究地球歷史,將人們傳統上加以割裂的大陸和海洋研究統一起來,不再是單一的以大陸的研究來推測海洋的發展,克服了經典理論的局限性。板塊構造理論能夠很好的解釋一些地質現象,不僅在說明地球基本面貌的形成和發展中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而且為人們建立新的地球史觀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最終確定了人們地球史觀的活動論,徹底摧跨了固定論的束縛,成為現代地質學和地球史觀的理論基礎。
有力的證據
大陸漂移學說、海洋擴張學說和板塊學說事實上是辨證統一的學說。作為本世紀最重要的學說之一,它們從問世至今雖然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肯定,但仍受到少數人的質疑。然而有許多的發現可以為它們提供強而有力的證據。
首先是這一學說較好的解釋了地震的成因,即岩石圈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造成了地震。地震活動也似乎支持這種觀點。科學家們認為,太平洋板塊向周圍大陸板塊的俯沖,印度和阿拉伯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形成了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喜瑪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事實上,全球發生的大地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來自於這兩大地震帶。
其次,這一學說還可以用來解說其它地質現象。如本世紀日本和菲律賓的火山爆發,科學家們就說都是由地殼板塊運動引起的。大洋板塊同大陸板塊在太平洋的邊緣部分發生碰撞,大洋板塊被推向地殼下面,而大洋板塊里的固體物質被地幔里的高溫熔化或煮沸而變輕,再被推向上面以灰塵、煙霧和熔岩噴發到大氣里。還有,科學家們通過測定發現了一些數據。比如,科學家們發現,大陸板塊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在移動著,並且這一速度可以達到每年20厘米;還有我國和日本應用發自宇宙的電波進行的聯合研究揭示,日本茨城縣鹿島町與中國上海市的距離,由於地殼變動每年縮短2.9厘米;而科學家們發現歐亞大陸板塊在與鄰近板塊互相碰撞、擠壓作用下,每年平均上升約0·2——0·5厘米。據此可以推測,台灣海峽約在1.5萬年後變為陸地,祖國的寶島台灣將與祖國大陸在地理上合為一體!
世紀末的1999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首次發現了一種環境敏感度極強的甲殼動物--新型介形蟲活體。介形蟲具有不遷移性,特定的介形蟲只適合在特定的環境中生存。而這些被稱為「馬氏唐古拉介」的小蟲被發現的位置,正好位於青藏高原的第二縫合帶——班公錯-怒江縫合帶上,這條縫合帶是大約在1億多年前的大陸碰撞、小洋盆地消亡後形成的,橫亘在西藏中部。因此,新型介形蟲的發現,很可能是大陸碰撞的「活證據」。也就是說,1億多年前,這些現存介形蟲的「祖先」就隨著印度板塊從非洲大陸分離並來到這里「定居」。
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大陸漂移理論從其經典形式到海底擴張說,再發展成為板塊構造理論,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走過了大半個世紀,完成了它理論發展的三部曲,終於實現了地質學和地球史觀的偉大變革。它在探討山脈和海洋的成因、地震活動、礦帶分布、古氣候狀況、生物演化等各個領域都發揮著巨大的指導作用。然而歷史是不可逆轉的,人類在其短暫的歷史中無法親歷地球上動輒上億年形成的地質現象。站在青藏高原這一世界屋脊上,我們感慨曾經波濤洶涌、一望無際的大海在地殼劇烈運動中一去不復返,只能通過一塊塊海洋生物化石,一群群斷裂扭曲的山脈和一堆堆大大小小的鵝卵石,來領略昔日大海的風采。
面對滄海桑田的變遷,人類不能不為大自然的力量所折服。大自然用它的巨筆不停的在地球上作出了一幅幅令人嘆為觀止的畫卷,無時不刻的改變著地球的容顏。誰能知道,明天的地球將會是怎樣的呢?
『伍』 中國的神秘之地有哪些有何神秘之處
一、鄱陽湖「魔三角」
1945年4月16日,2000多噸級的日本運輸船「神戶丸」行駛到江西鄱陽湖西北老爺廟水域突然無聲無息地失蹤(沉入湖底),船上200餘人無一逃生。其後,日本海軍曾派人潛入湖中偵察,下水的人中除山下堤昭外,其他人員全部神秘失蹤。山下堤昭脫下潛水服後,精神恐懼,接著就精神失常了。
抗戰勝利後,美國著名的潛水專家愛德華?波爾一行人來到鄱陽湖,歷經數月的打撈仍一無所獲,除愛德華?波爾外,幾名美國潛水員再度在這里失蹤。
過去了40年後,愛德華?波爾終於向世人首次披露了他在鄱陽湖底失魂落魄的經歷。
他說:「幾天內,我和三個夥伴在水下幾公里的水域內搜尋「神戶丸」號,沒有發現一點蹤跡。這一龐然大物究竟在哪裡?正當我們沿著湖底繼續向西北方向尋去時,忽然不遠處閃出一道耀眼的白光,飛快向我們射來。頓時平靜的湖底出現了劇烈的震動,耳邊呼嘯如雷的巨響隆隆滾來,一股強大的吸引力將我們緊緊吸住,我頭暈眼花,白光在湖底翻卷滾動,我的三個潛水夥伴隨著白光的吸引逐流而去,我掙扎出了水面……」
二、泰興「魔三角」——長江斷流
公認6300公里,目前實為6211.3公里的中國長江,歷史上記錄了它兩次突然枯竭的史實,令人費解不已。
公元1342年,江蘇省泰興縣(現在泰興市)內,千萬年從未斷流的長江水一夜之間忽然枯竭見底,次日沿岸居民紛紛下江拾取遺物。突然江潮驟然而至,淹死了很多人。1954年1月13日下午4時許,這一奇怪現象在泰興縣再度出現。當時,天色蒼黃,江水突然出現枯竭斷流,江上的航輪擱淺,歷經兩個多小時,江水洶涌而下……
三、黃山「魔三角」——千古迷窟
在安徽省黃山市新安江屯溪段下游南岸連綿群山中,林木蔥郁,環溪矗立的山間有36座(處)古石窟,洞中空間奇大,結構怪異,有的層層疊岩,洞中套洞;有的水波盪漾,迂迴通幽;有的石柱擎天,奇幻神秘。洞中無壁畫、無佛像、無文字。其中被命名為35號的石窟,洞深170米,面積1.2萬平方米,僅掘出的十幾萬立方米石料,就足以鋪就成一條由黃山市通往杭州市的公路。
四、黑竹溝「魔三角」
在我四川省西南邊上的小涼山區,360里林海深處蘊藏著一個神秘的黑竹溝。
黑竹溝位於小涼山中段,峨邊——美姑線山18公里處的密林深處。當地鄉名:斯豁,即死亡之谷。「黑竹溝」為漢人定的名。由於黑竹溝藏有不少未解開的「謎」,當地彝漢人民把黑竹溝稱之為南林區的「魔鬼三角洲」。
當地人談起黑竹溝,就會向你道出一些神秘的歷史事件來:說解放初期胡宗南殘部半個連30多人進入而不見蹤影;說解放軍三個偵察兵從甘洛縣方向進入黑竹溝僅排長一人生還;
說1995年解放軍某部測繪隊在黑竹溝高緣派出二名戰士購糧,途經黑竹溝失蹤,後來只發現二人的武器;
1976年四川森堪一大隊三名隊員失蹤於黑竹溝,發動全縣人民尋找,三個月後只發現三具無肉骨架。
1991年6月24日黃昏,神秘的黑竹溝突然濃雲密布,林霧滾滾,大有蔽日遮天之勢,川南林業局設計工程小隊的7名隊員,17名民工集體失蹤於黑竹溝,幸喜的是,由於發現的早,尋找及時,這24名測繪員只在黑竹溝深谷充當了20個小時的「山老虎」,歷盡艱難而無一傷亡。
黑竹溝境內方圓百里,海拔最高點為4288米,最低點僅1233米,地貌高差巨大,深谷里且溝壑縱橫交錯,森林密布,灌木叢生,野花飄香。向著縱深發展瘴氣襲人。珍禽野獸出沒林間,奇異的山峰,岩洞比比皆是,溝里時煙雲騰起,霧氣繚繞,寂靜的山林給人一種莫名的壓迫感。
五、四川眉山市「迷魂道」
四川眉山市有一座瓦屋山,這里是我國最大的一片原始天然林,總面積88萬畝。擁有五花八門的珍稀動物、植物資源。據說瓦屋山存在一條「迷魂道」,一般人走進去出不來,很多探險家在裡面迷失甚至餓死。瓦屋山迷魂凼,緯度大約在北緯29°32'— 29°34'之間。這個緯度正好與聳人聽聞的百慕大三角、神奇無比的埃及金字塔相似,這是被探險家稱作的「死亡緯度線」。「迷魂凼,奇中奇,進得裡面來,生還不容易。」由於迷魂凼的神秘恐怖,當地政府在開發瓦屋山資源時,不得不將其劃為旅遊禁區,防止遊人誤入迷魂凼。也由於它處的地理位置與百慕大三角在同一緯度上,被國內的地質工作者和探險者稱為陸地上的「百慕大三角」。許多年來,「瓦屋山迷魂凼現象」給世人留下一串串難解之謎,也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旅遊、探險以及多方人士的濃厚興趣。攝制組為了拍攝神秘的洪雅瓦屋山迷魂凼,組建了一支20人的探密隊,並且已經出發前往迷魂凼,究竟他們能否穿越神秘莫測的迷魂凼呢。迷魂凼里究竟會有什麼神奇的事情發生
『陸』 中國地質勘探神秘事件錄
已發送,下載後記得採納答案哦
下載若有問題可以追問我或回復郵件~!
『柒』 地下17000米中國地質勘探神秘事件錄,結尾他們到底看到了什麼結尾有點垃圾呢。
嗯兄弟你說的這是電影還是什麼
『捌』 中國最神秘的兩個地方,一個在湖北一個在四川,它們的神秘為何至今「無法解釋」
我們都對神秘的事物非常感興趣,經常津津有味地談論它們。例如,尼斯湖水怪、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甚至鬼神理論都興高采烈。事實上,眾所周知,中國有兩個特殊的秘密地方,目前無法得出結論的具體原因仍有待核實,這些奇怪的現象掩蓋了眩暈的神秘面紗。
新中國成立以來,關於野蠻人的報道一個接一個地被重復。這里也是世界上發現和見證「野蠻人」數量最多的地方,就像尼斯湖水怪的傳說一樣。有許多目擊者,他們的描述非常不同。這使得野蠻人的存在得到許多人的認可,但迄今為止還沒有與野蠻人真正接觸過。看過這兩個神秘的地方後,朋友們想不想去看看。
『玖』 中國近期的神秘現象
南極是人類最少涉足的大洲,在那裡還有許多現象人們無法解釋,「無雪干谷」就是其中最神秘的一個。
總面積達1400萬平方千米的南極大陸,大部分被冰雪覆蓋,從高空俯瞰,南極大陸是一個中部高四周低、形狀極像鍋蓋的高原。這個被形象地稱為冰蓋的冰層,平均厚度為2000米,最厚的地方可達4800米。大陸的冰蓋與周圍海洋中的海冰在冬季連為一體,形成一個總面積超過非洲大陸的白色冰原,這時它的面積要超過3300萬平方千米。
尼亞加拉大瀑布
幾千年來,只有當地的印第安人知道尼亞加拉瀑布這一自然奇觀。「尼亞加拉」一詞來自印第安語,意即「如雷貫耳」。在他們實際上見到瀑布之前,就聽到酷似持續不斷打雷的聲音,故他們把它稱為「Onguiaahra」(後稱Niagara),意即「巨大的水雷」。據傳,歐洲人布魯勒於1615年領略到尼亞加拉瀑布奇觀。1625年,歐洲探險者雷勒門特第一個寫下了這條大河與瀑布的名字,簡稱為「Niagara(尼亞加拉)」。
在中國西藏雅魯藏布江上游的搭各加地有一種神奇的泉水—間歇泉。間歇泉的泉水涓涓流淌,在一系列短促的停歇和噴發之後,隨著一陣震人心魄的巨大響聲,高溫水汽突然沖出泉口,即刻擴展成直徑2米以上、高達20米左右的水柱,柱頂的蒸汽團繼續翻滾騰躍,直沖藍天。它的噴發周期是噴了幾分鍾、幾十分鍾之後就自動停止,隔一段時間才再次噴發。間歇泉即是因它噴噴停停、停停噴噴而得名。
中國湖北省咸寧市九宮山景區中有一個叫「三潮泉」的間歇泉,位於隱水洞旁的三潮泉村,當地村名因間歇泉而得名。泉水一日涌流三潮,涌潮時,泉水奔涌而出,嘩嘩呼吼,白浪翻滾,如珍珠奔涌,歷時三、四十分鍾左右,潮過後寂靜斷流,流百年來日日如此。
除了中國的間歇泉外,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還有一眼舉世聞名的間歇泉—「蓋策」泉。這個泉在間歇時是一個直徑20米、被熱水灌得滿滿的圓池,熱水緩緩流出。不久,池口清水翻滾暴怒,池下傳出類似開鍋時的呼嚕聲,隨之有一條水柱沖天而起,在蔚藍色的天幕上飄灑著滾熱的細雨,這條水柱最高竟可達70米!
此外,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裡面也有很多間歇泉。其中最有名的一個,叫做Old Faithful,每隔40多分鍾就爆發一次,上百年來從未間斷,大概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給它取名叫Old Faithful的緣故了。
是外星人燃料倉庫爆炸,還是隕星碎片墜落留下的遺跡?
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和俄《消息報》報道,50多年前,一位年輕的地質學家被派到蘇聯的西伯利亞參與地質地圖的測繪工作,在勘探過程中,無意間發現了一個礦井似的錐形石堆,這個錐形石堆而後被俄羅斯科學家稱之為「世界上最神秘現象之一」。圍繞它,當地的雅庫特人留下了許許多多不祥的傳說。2005年夏天,俄羅斯科學院組織了一支科考隊,對該錐形石堆進行了初步考察。科學家確定它不是人類文明古跡,也不是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那麼,這個有25層樓房一般高,外徑為160米,凹地的正中還有一個直徑為15米的半圓形穹頂到底是什麼呢?
1949年,一名前蘇聯地質學家偶然發現一個類似火山口的錐形石堆。
1949年,年輕的伊爾庫茨克地質學家瓦季姆·科爾帕科夫被派到博代伊博區參與蘇聯地質地圖的測繪工作,順便還負責在這一地區尋找金礦和鈾礦的任務,因為這里一直是俄羅斯200多年來的金礦開采中心。
科爾帕科夫在勘探過程中,無意間發現遠處有個礦井似的錐形石堆,可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呈灰白色。內務人民委員會不會在這個地方修勞改營,這他知道。難道是別的什麼秘密設施?是人類文明古跡?可據他所知,當地的埃文基人和雅庫特人絕不是古埃及人,他們不具備修建石砌金字塔所需的人力資源和必需的科學知識。
走上前去一看,他才看出這絕不是什麼人類文明古跡,倒像是個高有70米的圓形火山噴火口,外徑為160米。但是,在雅庫特和伊爾庫茨克州交界處已經有好幾百萬年沒有過火山爆發了,而且火山口看上去似乎還很新鮮。它就座落在長滿落葉松的山坡上,科爾帕科夫當時估計這一奇異現象的存在也就50年至200年的時間。令人不解的是,凹地的正中還有一個直徑為15米的半圓形穹頂,一般火山,即使就是死火山,都沒有這樣的穹頂。
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它是怎麼出現的?當時科爾帕科夫是如墮五里霧中。不過他清楚記得自己在世界上還從未見過類似現象,他也不相信有外星人和其他極北人文明的存在,但就是找不出合理的解釋。
當地人把「火鷹巢」稱為凶地,圍繞它,出現了許多神奇的死亡事件。
這個被俄羅斯科學家稱之為「世界上最神秘現象之一」的錐形石堆,當地的雅庫特人把它稱作「火鷹巢」,而且還賦予種種迷信和神話色彩,有人還稱這里為凶地。
2005年夏天,俄羅斯科學院組織了一支科考隊打算對此地進行科學考察。首先,據帶領這支科考隊的第一個當地人向導說,幾年前他的父親就是在帕托姆山上被人從身後槍殺的,兇手至今一直沒有找到。而一年前他的哥哥也是在這里自殺,在打死一頭鹿後,把槍管對准嘴摳動了扳機。
好像是為了印證向導的說法,科考隊隊長、地球化學家葉甫蓋尼·伊萬諾維奇·沃羅比約夫在攀登「火鷹巢」途中突然感到身體不適,撐著地質考察錘俯下身來,哼哼兩聲後便面孔朝下倒地,旋即斷氣。盡管科考隊員採取了各種搶救措施,也未能救他一命。
向導認為這是不祥之兆,拒絕再往前走,科考隊只好在處理完隊長的後事後另雇向導。但新向導立馬聲明,他這次遠行不會帶上卡賓槍和獵刀,因為民間都在流傳,死在那裡的人都是死於自己的武器,像第一位向導的那位開槍自殺的哥哥,或者是刀槍已經找不著,可身上有明顯槍傷或刀傷的痕跡。
除了死人,那一帶還老愛丟失東西。本來離火山不遠有一條趕鹿的小道,可當地雅庫特人盡量不在「火鷹巢」附近歇宿,因為夜裡經常有丟失鹿的時候,而且無法找,往往都是在「火鷹巢」的附近腳印便中斷。
科學考察和當地人的傳說似乎都把它和通古斯隕星墜落的日子聯系了起來。
俄羅斯科學院2005年的科考隊雖然出師不利,隊長沃羅比約夫心患心臟病猝逝,但並未能使他們停止進一步的考察。科考隊在新任隊長、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太陽地球物理研究所資深研究人員謝爾蓋·雅澤夫的率領下繼續完成自己的考察任務。
他們首先得斷出「火鷹巢」的年齡,為此在「火鷹巢」底面附近鋸倒一棵老樹,數出的年輪為95個左右,上下還可以加減5年。這就是說,此錐形山的形成期為1905~1915年,也正好就是1908年通古斯隕星在西伯利亞上空某處大爆炸的那個時段。研究人員還發現,錐形山的高度已明顯比1949年發現「火鷹巢」的科爾帕科夫當時測量得出的數據少5米。是不是這座石山在下沉?不過這也證實了地質學家的說法,說明錐形山的出現還是前不久的事,也就一二百年前。如果說它年紀更大,那所有的「伸縮」過程早該停止。
聽當地人說,在20世紀初期,現在的博代伊博還是個小村鎮,當時住在村裡的採金人聽到了奇怪的轟隆聲,還看到了天空有巨大的光煙柱,有人說其高度可達20公里。世人雖對這種「精確」的數字表示懷疑,但確信是出了什麼事。而當地人還稱他們看到這一怪異現象是1908年6月30日的事,正好那天是被全世界的地震監測站記錄為通古斯隕星墜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