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

發布時間: 2021-01-18 04:01:08

『壹』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待遇

待遇一般。不好也不壞,肯定餓不著就是了

地質單位的待遇

一半是研究院,設計院這類型的好
然後就是什麼什麼中心
最差的是地質隊

『貳』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是保定那個嗎具體待遇怎麼樣

是保定的,原水文方法所,2007年更為現名。
每年出野外的時間一般是5月至10月之間,回中途偶爾回來幾答次。
對於常出野外的青年職工來說,年收入達不到10萬的,極少數牛人能接近這個數。
每天野外補助的標准因區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具體數字俺不敢報出來。
單身住免費的集體宿舍,筒子樓;結婚的需搬出去;有個小食堂,刷卡用餐。

『叄』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職工總數534人,其中在職職工310人,離退休職工224人;博士生導師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4人。專業技術人員中,院士1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正高級職稱40人,副高級職稱46人,中級職稱125人。內設8個綜合管理部門、16個技術業務部門、3個科研業務保障部門。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中國國家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地熱專業委員會、農業地質專業委員會、河北省礦泉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掛靠所內。

發表論文122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1篇、EI檢索論文23篇。出版專著5部,獲得專利29項,1項專利技術實現轉讓,獲著作權1部。獲批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石建省研究員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盧耀如院士再獲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獎,石建省、王貴玲研究員受聘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有機物污染水樣泵管口采樣器」成功轉化為產品,投入批量生產。榮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1項,中國地質學會2014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1項。

獲獎證書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黨委書記石建省,副所長張永波、張兆吉、李援生,紀委書記張民福。

所長、黨委書記石建省(中),副所長張永波(右二),副所長張兆吉(左二),副所長李援生(右一),紀委書記張民福(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我國地下水污染調查建立全流程現代化取樣分析技術體系。成功研製系列取樣器並解決痕量組分採集技術難題,發展高效實用的現場調查技術及離線萃取技術,快速准確地查明了重點地區地下水污染狀況;通過高解析度遙感解譯調查土地利用類型與污染源分布;構建了有機分析實驗平台,對全國33個實驗室實現網路遠程質量監控。

大型盆地和東南沿海典型地區深部水文地質調查與綜合評價取得地熱資源勘查重大突破。在高溫地熱資源以及乾熱岩勘查、水熱型地熱資源調查評價、省會城市及地級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多處高溫地熱異常。西藏古堆高溫地熱顯示區地熱鑽探230米深度溫度達195 ℃,為我國目前地熱勘探中同深度溫度最高鑽井,川西地區高溫地熱鑽探填補了理塘、巴塘地熱鑽探空白。首次開展乾熱岩科學開發利用試驗研究,東南沿海地區乾熱岩鑽探選址取得進展,完成東南沿海乾熱岩資源潛力區地球物理勘查。

貴德縣扎倉溝乾熱岩鑽孔現場

中國地質調查局王學龍副局長聽取項目匯報

熱坑間歇噴泉

熱水塘沸噴泉

城市發展中的地質環境風險評估與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以甘肅蘭州、天水的滑坡、泥石流為研究對象,攻克了滑坡、泥石流發生概率難以計算的難題,建立了滑坡、泥石流風險評價技術方法體系。以鄭州地面沉降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地面沉降發生原因與機理,為中原城市地面沉降風險評價技術研究奠定了基礎。以石家莊、北京、洛陽為研究區域,研究了污染物在這些地區包氣帶中的遷移規律與包氣帶的防污能力,改進了地下水污染防污能力的評價方法技術,為地下水污染風險評估奠定了基礎。

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戰略研究。查明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的分布范圍、農業種植現狀及其灌溉用水對地下水依賴狀況與趨勢、各糧食主產區地下水資源保障農田生產用水能力。首次查明地下水超采與灌溉農業之間關系、小麥、玉米等秋糧作物及蔬菜和耗水型果林用水對地下水超采影響程度和應調控閾以及節水灌溉與地下水資源優化配置機制。提出相對農民模式的綜合優化節水灌溉方案和實施對策,示範應用取得顯著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效益。創編了我國「國家主要含水層圖工作大綱與技術要求」,全面完成《我國水工環地質工作發展史》出版稿,對發展我國水工環地質事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國家糧食主產基地黃淮海區灌溉農業的用水強度、對地下水依賴程度和地下水保障能力分布圖

祁連山大型煤炭基地土地覆蓋現狀解譯圖

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完成我國重要能源基地1∶5萬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工作總體部署。先後開展了「青海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質調查」、「神東煤炭基地水文地質調查與老空區普查」和「晉東能源基地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完成6個1∶5萬標准圖幅調查(面積約2520km2);實施一批探采結合井,總出水量約14736m3/d,有力地解決了礦區缺水問題。在多年凍土區融區控水規律、鄂爾多斯盆地直羅組強富水特性、典型岩溶泉域強徑流帶分布與演變、採煤條件下上覆含水層疏干破壞機理、礦區含水層保護理論技術、老空區老空水普查技術方法和1∶5萬水文地質編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巴丹吉林沙漠1∶5萬水文地質調查。完成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集中分布區野外調查任務,填補了我國沙漠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空白。調查湖泊窪地133個、泉點29個、機民井88個,人工揭露地下水73處。初步查明沙漠東南部第四系沉積基底特徵和湖泊、地下水分布的規律。首次在沙漠腹地完成350米水文地質鑽探,揭露了第四系沉積基底和含水層結構,並首次獲取巴丹吉林沙漠水文地質參數,為沙漠區水文地質條件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通過全球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數據,對我國各類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以及開發利用用途進行分析總結,圈定具有開發利用前景的高溫、中低溫地熱區(田),提出地熱發電規模及遠景布局。查明我國乾熱岩資源分布,圈定若乾乾熱岩遠景分布區,提出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集約化目標及方向。開展了地下熱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趨勢研究,制定出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路線圖,為地熱資源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群礦採煤驅動下含水層結構變異對區域水循環影響機制研究。初步查明采空區覆岩三帶宏觀分布規律,采場應力分布對覆岩裂隙發育特徵的影響特徵、關鍵層分布對覆岩裂隙發育特徵影響機理,分析總結了采動裂隙發展與含水層結構變異演化規律,基本掌握采空區裂隙發育特徵及滲透性變化規律,建立了典型礦區含水層空間結構變異數值模型,創造性提出采空區滲透性躍變曲面「橢拋凹形體」概念。

華北平原典型地區地下水回灌關鍵技術與工程示範。應用GMS軟體初步建立了試驗場三維地層結構圖,建立了勘察回灌區水文地質參數系列。建立完善了地下水回灌三維水流模型,發展了地下水高精度模擬技術和優控管理信息技術。完善了滹沱河沖洪積扇三維地下水流模型,採用嵌套技術建立區域模型與示範區模型的耦合模型;建立示範區地下水回灌主要污染組分的溶質運移模型,進行了地下水管理模型的演算法研究,初步形成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統。

沙漠腹地水文地質鑽探

含水層結構破壞物理模擬試驗

地下水回灌試驗場立體圖

『肆』 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的組織結構

綜合管理部門: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紀檢監察審計室)、人事教育處、財務資產處、總工程師室、科技與裝備處、項目監督管理處
技術業務部門:綜合研究室、東北亞地質礦產研究室、信息資料室、東北實驗測試中心(國土資源部東北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基礎地質室、礦產資源室、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室、勘查技術室
其他部門:經營開發部、離退休管理處、物業管理部(後勤服務中心)、地質勘查院、隆豐賓館、寶玉石檢測站
單位規模:中央編制辦批准沈陽地質調查中心(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編制為275人。截止至2006年12月,現有職工440人,其中在職247人,離休16人,退休177人,具有各類高級專業技術任職資格人員包括基礎地質、資源調查評價、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物化探、遙感地質、GIS、測試分析等專業領域共111人,其中研究員和教授級高級工程師56人,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55人;具有博士後3人,博士19人,碩士25人,在東北地區國家地質調查工作的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單位佔地面積5400平米,房屋建築面積8621平米。中心實驗室包括有國土資源部東北地區實驗測試中心及遼寧省技術監督局授權的遼寧省寶玉石檢測站,擁有各種大型檢測儀器50餘台(套),主要包括X射線衍射儀、X-熒光光譜儀、激光拉曼儀、紅外光譜儀、電子探針能譜儀、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氣相色譜質譜儀、光柵光譜儀、等離子體質譜儀、全普直讀等離子體光譜、原子吸收儀、原子熒光儀、偏反光顯微鏡、離子色譜儀、元素分析儀、地球物理測試及水文地質探測等儀器設備;同時,擁有海事衛星通訊設備、GPS定位儀、全站儀、大型列印機、大型掃描儀等等。中心圖書館藏各類地學專業圖書、刊物近8萬冊,積累了有關我國東北地區區域地質和全國貴金屬地質調查研究方面的大量資料,並存有1999年以來完成的東北地區國家地質調查成果信息。

『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是全國唯一專門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是全國水文地質調查和地下水資源評價的科技支撐單位和技術發展核心,是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專業編圖中心。

重點研究和解決國民經濟建設中帶普遍性、關鍵性、戰略性、公益性和區域性的水工環基礎理論和技術問題,在區域水循環、水文地球化學、同位素水文地質、黃土與全球變化、農業地質、城市地質、地下水微生態學等分支學科和專業編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為國土資源開發、整治、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現有在職職工263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兼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6人、高級技術職稱84人。

2008年,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億元,達到10320.59萬元,比上年增長8%;全年各類項目經費達到4160萬元,比上年增長12%;總資產達到12436.11萬元,比上年增長11.38%。

2008年,全所科研人員在各種科技期刊和學術會議上共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7篇,ISTP檢索論文4篇,核心期刊論文84篇,出版專著2部。參與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獲河北省自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

副所長張發旺研究員

所長、黨委副書記石建省研究員

2008年重要科技成果

採煤塌陷區土壤養分循環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張發旺研究員。以神府—東勝礦區為例,深入研究採煤塌陷區土壤養分循環變化規律以及土壤養分循環變化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為定量分析採煤塌陷對土壤養分流失的影響程度,准確評價及合理開發礦區土地資源,實現礦區復墾和生態環境再建等提供基礎理論依據。

貴州烏江流域岩溶地下水系統與生態水文地質研究:屬面上基金項目,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研究員。從雨季及旱季的地表與地下常規水質、有機物成分對比,以及土壤中成分與有機質的對比上,分析研究水—土,水—岩作用的化學與機械作用,研究水系統的生態特徵;另一方面通過溫控溶蝕試驗,探索庫水、地下水對可溶岩的不同溫度溶蝕作用與有關庫水—地下水的生態特徵。揭示了人類蓄水對生態水文地質的顯著影響,以及人工化肥與污染對石漠化與生態特性的影響。

盧耀如院士(右一)在畢節鴨池鎮取土壤水樣

大柳塔雙溝塌陷區150cm以上深度土壤含水量動態變化圖

壓力溶蝕實驗裝置

碳酸—硫酸鹽岩建造中復合岩溶發育的微生物作用機理研究:屬面上基金項目,負責人張鳳娥研究員。以微生物作用下的硫循環為線索,採用室內模擬試驗、地球化學模型和質量平衡反應模型等手段,研究了硫酸鹽還原菌對硫酸鹽岩岩溶發育的影響機制、硫酸鹽還原產物氧化形成的硫酸對碳酸鹽岩的侵蝕性、如何識別微生物引起的與硫有關的氧化—還原作用,以穩定硫同位素的分餾程度,以及硫酸溶蝕碳酸鹽岩後的蝕變礦物來識別硫酸鹽還原菌和硫氧化菌在復合岩溶發育中的作用。

硫酸鹽岩中分離的硫酸鹽還原菌的掃描電鏡照片

(a培養溫度35℃;b、c、d培養溫度均為50℃。均放大18000倍)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川西坳陷上三疊統深層水形成演化和聚氣成藏的古水文地質論證:屬面上基金項目,負責人汪珊研究員。以川西坳陷為研究靶區,上三疊統深層水滲流場、化學場形成演化研究為主線,論證了含水系統、水文地質期的劃分和定位;依據深層水現代化學與初始化學的平衡差異,論證了上三疊統深層水在地史過程中一直向濃縮鹽化、正向變質的地球化學方向演化,概括了深層水形成演化規律性和成因類型的演化模式。從地質構造、水文地質、生氣儲氣能力,以及油氣生成期、運聚期和圈閉期在時空上的匹配關系,提出了評價預測聚氣成藏的有利地段。

全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屬中國地質調查計劃項目,負責人劉長禮研究員。該項目取得重大進展,科技成果入選中國地質學會2008年度十大地質科技成果。項目完成了15省(區)177個地級以上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為146個城市建立了地質環境資料庫,為177個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及汶川災區災後重建提供了地質依據。這些成果被許多城市用於城市規劃、後備水源地論證、垃圾場地選擇、地質災害防治等工作,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中國地圖出版社,1992年)

(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年)

川西坳陷T3X2泥岩壓實水水頭形成演化系列圖

華北平原東部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示範:屬中國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劉少玉研究員。項目系統總結了國內外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情況與經驗,研究了工作區淺層地下水分布規律,建立了聯通示範井,使弱含水層井出水量成倍增加;在大面積淺層鹹水區,解決了抽咸換淡水土改良的疑難問題;使傍河區實現了淺層水和洪水以及河水的循環巧用,項目成果對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方面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

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屬中國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王貴玲研究員。項目完成了《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技術要求和《淺層地熱能勘查開發技術規范》的編制;根據平均布井法評價沉積盆地傳導型地熱資源可開采資源的評價體系;開展了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編圖技術要求的編制;完善了地熱資源現狀評價和區劃信息系統;分析了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現狀,提出地熱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建議。

專家組檢查項目的天津示範井建設情況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屬中國地質調查計劃項目,負責人張兆吉研究員。通過野外調查對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有了初步認識,研製和制定了地下水采樣方法,編制了《地下水污染調查采樣技術要求》和《地下水污染調查綜合研究技術要求》,進行了華北平原地下水水源地評價,初步建立了地下水污染資料庫系統,建立和實施了有機分析實驗室質量監控,進行了污灌區水土污染自然衰減研究以及石油類污染場地調查與評價。

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編圖:屬中國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張發旺研究員。通過對世界的地下水資源圖和歐洲、澳大利亞、美國等相關圖件成果分析研究,完成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資料庫框架,研發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和空間數據瀏覽系統。對湄公河流域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編圖進行了專題研究,完成樣板區編圖。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野外采樣試驗研究

工作人員現場取樣

『陸』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怎麼樣。待遇,出野外時間,以後的發展

暫無同學,具體不知,這種單位地礦行業算中上等了,不會差

『柒』 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的介紹

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原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集地質版調查、科學研究和權地區項目管理為一體的全國六大區域綜合性地質調查機構之一,是直屬中國地質調查局的事業單位。其主要職能任務是:承擔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及相關綜合研究工作;開展東北地區地質調查工作部署研究;承擔東北地區公益性地質成果資料信息的接收、保管和服務;承擔東北地區有關項目管理和監督工作。

『捌』 中國地調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怎麼樣基本工資多少錢剛開始一年能拿多少錢

第一年都是實習期,期間 一般也就2000元左右的樣子。然後一年以後定崗,工資內能漲到3000元左右的樣子。然容後,5年你就要評中級工程師了,還會再漲差不多到4-5千的樣子,再然後評高級工程師5-7千的樣子

『玖』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簡稱水環所)始建於1956年,是全國唯一專門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是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和地下水資源評價的科技支撐單位和技術發展核心,是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專業編圖中心。

「973」項目啟動會上為特聘專家頒發聘書

2009年承擔地質調查工作項目11項、地質調查工作內容1項,在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4項、973項目1項所屬課題2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課題4項、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項、國土資源部百人計劃項目2項、國土資源大調查安排的科研項目1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6項、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開放實驗室專項2項。獲批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1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華北平原地下水演變機制與調控」喜獲科技部立項並啟動,所長石建省研究員擔任項目首席科學家,總經費4500萬元。

所長兼黨委副書記石建省(中)、副所長張發旺(右一)、副所長張永波(左一)

2009年,水環所獲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省部級二等獎2項,榮獲首屆全國地源熱泵行業評選活動「2009年度系統地質勘察優秀企業」稱號。全年科研人員發表SCI、EI檢索論文3篇,各種科技期刊和學術會議上共發表論文98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90篇,出版專著4部。

2009年科研成果

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綜合評價及專題研究: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石建省研究員,主要成員包括張發旺、張翼龍、王貴玲、陳宗宇、張光輝、張永波、劉少玉等。項目闡明了我國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系統的演化趨勢;劃分了該區地下水系統,對比了華北平原、東北平原、西北內陸盆地地下水系統間的差異性。提出了地下水功能評價方法,首次建立了北方地區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並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的功能評價與區劃。系統總結了北方各平原(盆地)地下水數值模擬方法、應用狀況以及模型建立條件;建成了基於大型資料庫的地下水資源數據共享與動態評價平台,整合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實體資料庫,實現了動態評價服務。重新評價了我國北方各主要地下水盆地的地下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潛力,系統分析了地下水資源變化的影響因素和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開采程度的差異。

地下水動態評價平台

中國地下水系統劃分

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與評價:該項目為地質調查計劃項目,項目負責人為張兆吉,主要參加人員包括費宇紅、錢永、李亞松、王昭、陳京生、張鳳娥等。通過對地下水污染的調查、采樣和測試技術的詳盡研究,研製了采樣設備,建立了有機污染分析測試體系,提出了新的評價方法。通過對華北平原區14萬km2開展的1:25萬和對重點地下水污染區開展的1:5萬地下水污染調查發現:不用任何處理直接可以飲用的地下水(I—Ⅲ類)佔36.49%,經適當處理可以飲用的地下水(Ⅳ類)佔24.25%,有39.26%的地下水(V類)需經專門處理後才可利用。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特點:①污染檢出指標多、超標少;②多為點狀污染,分布廣,多集中在城市周邊和重化工開發區及影響帶范圍內;③以淺層地下水污染為主。項目成果入選中國地質學會2009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野外現場測試水樣

全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項目:屬於地質大調查項目,負責人為劉長禮研究員,參加人員有侯宏冰、張禮中、張雲等。項目完成了浙江、雲南、四川、甘肅等15省區196個地級以上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建立了188個城市地質環境資料庫,為177個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及汶川災區災後重建提供了地質依據。項目組查明152個城市地質災害特徵與發展趨勢,為78個城市地質災害防治、49個城市地下水保護與污染治理、13個城市地下熱水開發利用、17個城市建築地基適宜性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對策建議,為75個城市論證了後備地下水資源208處,為17個城市未來垃圾的填埋處置初選了26個場地,編制了中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圖集、各類圖件共2168張。

中國地質環境分區與城市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圖

項目成果

珠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孫繼朝研究員,主要成員有荊繼紅、黃冠星、劉景濤、陳璽、張玉璽、王金翠、向小平等。項目探索了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工作流程、技術方法、編圖內容,完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編制了具有創新性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系列圖件。自主研發了定深取樣設備並獲得國家專利,創新性地提出了「層次階梯」地下水污染評價方法,為該地區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資源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應用平台,也為我國其他類似地區開展地下水污染調查提供了經驗和示範。計劃項目和專題研究成果均被評審為優秀,這是我國首次完成的區域性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成果。

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王貴玲研究員,成員包括藺文靜、陳德華、劉志明、陳浩、張薇、楊會峰等。項目收集匯總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地熱井、溫泉開發利用資料,修編了「中國地熱資源利用現狀圖」、「中國地熱資源分布圖」等圖件,編制了《淺層地熱能勘查開發技術規程》,完成了《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及區劃技術要求》及《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編圖技術要求》的編制工作。開展了地熱資源評價方法研究,提出了我國山區對流型和沉積盆地型地熱可開采資源量計算方法,提出在全國進一步開展地熱資源勘查評價的建議及工作部署。

中國地熱資源利用現狀圖

中國地熱資源分布圖

河套平原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地質調查項目,項目負責人為石建省研究員和張翼龍教授級高工,主要成員包括劉海坤、趙華、楊會峰、葉浩、陳宗宇、張永波等。2009年開展了河套平原1:10萬第四紀地質和水文地質調查、水文地質物探和鑽探、測試分析、遙感解譯等工作,對調查區內的土地利用、鹽漬化、沙漠化及與地質環境相關的地方病狀況有了較詳細的了解;建立了野外包氣帶水鹽運移試驗場;對河套平原已建立地下水模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並提出建模思路,初步建立起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模型。同時,還建立了河套平原區地下水同位素剖面和社會經濟資料庫系統,為開展地下水循環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內蒙古畢克齊鎮利用RAS—24淺震儀探測水文地質結構

黃河流域基岩區侵蝕成因及預測預報:科技部科研院所社會公益項目,負責人為石建省研究員和葉浩研究員。主要完成人員包括程彥培、侯宏冰、石迎春、郭嬌、吳利傑、王強恆等。主要研究內容是砒砂岩的侵蝕機理。項目經過3年研究表明,粉紅色的砒砂岩抗侵蝕性相對最強,灰白—紫紅色交錯互層的砒砂岩抗侵蝕性相對最弱;利用「3S」技術,對砒砂岩溝邊線的蝕退進行了預測。預測結果表明,砒砂岩的侵蝕不但與岩石的地層組合有關,而且與地表覆蓋物的厚度和鬆散程度有關;提出在現有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礎上,應針對地表不同類型的覆蓋沙進行重點治理,以減輕該地區岩土侵蝕的強度。

水岩作用模擬試驗裝置

污灌區水土污染自然衰減調查評價:該項目為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張翠雲研究員,項目組主要成員包括何澤、張勝、殷密英、李正紅、馬琳娜等。經過多年的努力,成功建立了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檢測高新技術。該技術由微生物DNA提取純化、擴增、DGGE分析和測序等多個環節組成。目前利用該技術完成了28m深包氣帶土樣和地下水樣DNA提取純化、擴增、DGGE分析和測序,取得了國內首批厚層包氣帶和地下水樣微生物DNA數據,為污染物在包氣帶和地下水中的自然衰減評價提供了依據。

污灌區地下水微生物 DNA提取純化結果

典型地區1:5萬水文地質調查示範: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王貴玲研究員,主要成員包括楊會峰、陳德華、陳浩、張薇、范琦、劉志明、藺文靜、梁繼運等。開展了水文地質調查、水文地質物探、水文地質鑽探、水文地質試驗(抽水試驗和滲水試驗)、水化學樣品採集、同位素樣品採集,工程測量等工作。查明了水動力場、水化學場的空間分布特徵,對水文地質參數進行了精細刻畫。詳細研究了1:5萬水文地質調查技術方法體系,對各種圖件的表達內容和編制方法進行進一步地總結和優化,制定了1:5萬水文地質調查的編圖技術要求。

項目組進行水位測量

鄂爾多斯能源基地能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互饋效應調控研究:水環所與德國蒂賓根大學應用地質中心、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合作開展的項目,中方負責人是張發旺研究員,中方主要參加人員有陳立、張勝、趙紅梅、侯新偉等。項目組歷經3年多研究,開創性地提出了利用採煤塌陷區深厚包氣帶作為接納儲蓄大氣降水的關鍵技術;首次提出黃土地區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物修復技術,為一定規模原位修復石油污染土壤起到了示範作用;利用德方提供的魯爾礦區環境整治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優化了大柳塔礦區和銅川礦區的地質環境整治規劃方案。

石油污染土壤原位修復試驗

『拾』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的機構定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是國家公益性事業單位,是國家地質調查與地質工作綜合支撐研究與信息服務機構。未來十年的方向是努力建設成為中國地質調查事業的參謀部、全國地質資料中心與地學信息服務中心。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