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小浪底庫區地質災害

小浪底庫區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13 13:16:30

Ⅰ 小浪底的地理位置

小浪底
黃河小浪底水利風景區位於黃河中游最後一段峽谷的出口處,南距河南省內洛陽市40公里,容北距河南省濟源市30公里。310國道、207國道、連霍高速和正在建設中的太澳高速從景區邊緣通過,隴海鐵路、焦枝鐵路、洛陽機場近在咫尺,交通十分便利。景區又處在國家黃金旅遊線路河南「三點一線」的中心部位,該景區地跨南北兩岸,南岸為崤山的東北余支,西接汾、渭盆地,東臨華北平原。北岸有太行山和王屋山,景區是以小浪底工程為依託,以山、水、林、草為特色的大型生態園林。南岸黃鹿山為該景區最高點,從這里可俯視大壩全景,又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景色。小浪底風景區景色優美壯觀。

Ⅱ 2020年黃河三門峽陝州區黃河小浪底地址災害滑坡移民村批復沒有

據我了解到的情況,現在村民批復還沒有批下來

Ⅲ  各類場站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一、博愛分輸站

位於博愛縣南部的後十里村西南約1km處(K16+400),地貌單元為沁河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地面高程122m左右,主要由粉質粘土和粘質粉土組成。地下水位埋深10m左右。現狀條件下無大的地質災害,但本站位於地震烈度Ⅶ度區,當遇連續豐水年或小浪底樞紐工程放水後,地下水位抬升,有產生地震沙土液化的可能性。建議工程施工前,對建築場地進行詳細勘察。

二、鄭州分輸壓氣站

位於鄭州市西郊西陳庄西(K78+500),地貌單元為黃河古沖積平原(即黃河二級階地),地形較平坦,地面高程150m左右,表層為Q3-2黃土狀粉土,具濕陷性。該站區西北部的茹寨(相距約3km),1981年曾發生過地裂縫,為地裂縫易發區,且本區分布有厚度約5m的Ⅰ級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因此預測將來有產生地裂縫和黃土濕陷的可能性,工程設計和施工時應引起重視。

三、薛店分輸站

位於新鄭市薛店北1.5km處(K121+300),地貌單元為嵩箕山前沖洪積傾斜崗地東部的崗間窪地,地形較平坦,略有起伏,地面高程160m,地表岩性為Q4-1粉土和粉砂。現狀條件下無大的地質災害,但在工程建設和運營過程中,要注重保護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以預防沙埋與風蝕地質災害的產生。

四、淮陽分輸清管站

位於淮陽縣西南部的棠李樹西約1km處(K255+850),地貌單元為黃河早期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地面高程46m左右,地表岩性為Q4-1粉土和粉質粘土。地下水位埋深4m左右,地下水對鋼管有輕微腐蝕性。該站區附近歷史上曾發生過地裂縫,預測將來亦有發生地裂縫的可能性,但其危害性尚屬輕微。

Ⅳ 黃河管理局2020年小浪底地址災害移民村移民嗎

黃河管理局2020年,小浪底地址的災害移民的話,他現在都已經全部安置好的移民

Ⅳ  自然災害

1.氣象水文災害

河南省分黃河、淮河、長江、海河四大水系。本課題編繪的「河南省洪澇形勢圖」反映了四大水系流域由地形、氣象、水文等因子決定的威脅情況。各水系干、支流未出山時,洪水威脅主要表現為淹沒河谷灘地、低階地及岸堤側蝕。暴雨型洪水多來勢猛,短時間匯集大量洪水,易給水庫及下游平原造成災難,也易誘發滑坡、泥石流類地質災害。在平原區表現為洪水潰堤決口泛濫,對低窪易澇區威脅尤甚(見表10.3.1)。

表10.3.1河南省洪澇形勢分析表

(1)黃河水系

黃河省內流域面積為36200 km2,幹流流經省內長度為711 km,省內支流有伊洛河、沁河、金堤河等水系。黃河兩大災害威脅是懸河與斷流。孟津出山後的省內平原河段總長度為440 km,其中河床高出堤外的懸河段即達380 km,佔86%。懸河高出兩岸平原3~13 m,兩岸堤壩險工達159 km,若發生決溢洪水泛濫,威脅省內面積達40040 km2;涉及9市、41縣,人口3000萬。黃河堤防建國以來已多次出現險情,黃河水患是豫、魯、冀、蘇、皖數省人民的心腹大患。黃河水是黃河兩岸平原區人民生存發展的命脈。河南省年引黃河水30×108~40× 108m3,灌溉面積120×104hm2以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乾旱及上游水資源浪費使黃河幾乎年年斷流,1997年曾斷流達226 d,斷流長度達622 km,給兩岸人民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帶來極不利影響。

(2)淮河水系

淮河幹流與主要支流均發源於我省。省內流域面積8.83×104 km2,佔全省面積52.8%。淮河水系呈羽狀,省內流域面積大於100 km2的支流達250多條,加之源區多暴雨,平原地勢低窪、排泄不暢,因此暴雨洪澇災害是淮河流域主要自然災害。1950、1954、1975、1982、1998等年份均出現過特大洪水災害。沙、潁河以北的淮河平原屬黃泛威脅區之一部分,洪澇威脅面積27370 km2。沙、潁河以南低窪平原大面積連片分布,洪汝河防洪能力不足20年一遇,洪澇威脅區面積20660 km2。該區1975年8月暴雨大洪,淹29縣,受災366630 hm2,死亡人數為8.57萬,毀房560萬間,毀耕地73.3×104 km2,京廣線中斷48 d,經濟損失逾300億元,是我省解放以來損失最慘重的一次自然災害。沿淮及淮南崗間谷地受河谷型洪水威脅,面積2640 km2。合計洪澇威脅面積5.07×104 km2,占流域面積57%。

(3)長江水系

長江水系省內流域面積27700 km2,其中洪澇威脅較大的為南陽盆地內的唐、白河水系。南陽盆地低點在盆地南新野一帶,水系呈扇形,雨季盆地中、南部低地帶與盆地東北部社旗、方城一帶崗間窪地是洪澇威脅區,面積約4520 km2,占盆地面積37%。

(4)海河水系

海河水系流域15300 km2,占面積最少。因多年乾旱與抽取地下水,水系中除衛、淇河外,其餘支流多成時令河。水系支流多源於太行山區,暴雨時坡陡流急,突發性洪水、泥石流威脅較大,但幾率少於淮河、長江水系。域內洪澇威脅區面積9500 km2,占流域面積62%。其中太行山東側的山前窪地同時也屬黃泛威脅區。1963年8月豫北暴雨曾使太行山前數個滯洪區連成一片汪洋,京廣線被毀,中斷運行十幾天;全省65個縣受災,成災面積375×104 hm2

2.地質災害

河南省地質災害主要類別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等。本節重點論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地質災害。

(1)崩塌

崩塌多發生在坡度大於35°的陡坡懸崖區,以豫北太行山區和黃土分布區較常見。太行山為中、新生代快速隆起的斷塊山地,廣布由斷層或河流切割而成的數百米高的懸崖。懸崖多由變質基底與其上的古生代石灰岩、砂岩構成。由於沿節理、劈理的崩塌在崖前形成眾多倒石堆和坡積裾。1982年太焦線沿線崩塌曾使火車停運67 h。豫西黃土區崩塌危害尤烈。20世紀80年代以來三門峽庫區黃土岸坡崩塌總長度210 km,面積100 km2,毀農田近0.4×104hm2,數億噸泥沙入庫。1975年8月6日暴雨,使滎陽縣井洞溝黃土溝豁一次延長150 m,拓寬30 m。1987年9月7日息縣薄公山採石場一次崩塌10000 m3,死傷28人。

(2)滑坡

省內滑坡高發區集中於豫西。可分基岩滑坡與黃土滑坡兩大類。基岩滑坡常發生於有軟弱夾層或適宜構造面的陡坡山地。如黃河小浪底庫區兩岸的三疊系及二疊系的砂頁岩、泥岩滑坡,對庫區安全造成重大隱患。伏牛山地區多發生變質地層片岩、石灰岩滑坡,如1975年南召某工廠因暴雨造成的基岩滑坡毀廠房1100 m2,損失440萬元。又如欒川門子嶺滑坡。黃土類滑坡以靈寶-朱陽盆地與盧氏盆地為多發區,常呈集群狀出現,有時與下伏第三系地層構成復式滑坡體,並為泥石流提供物質源。如1966年5月隴海線閔鄉-高柏段暴雨滑坡,10000 m3的黃土滑坡體將一列貨車顛覆。近年較大的滑坡有1996年8月暴雨造成的林縣太行山體崩滑,使紅旗渠內淤沙近100000 m3,渠岸毀壞16 km。

(3)泥石流

省內泥石流主要發生於豫西的小秦嶺、熊耳山與伏牛山區,黃土山丘區也是多發區。河南省泥石流成因可分兩大類。其一是陡坡谷內植被破壞嚴重,坡耕地與荒草裸地碎屑物質積聚多,遇暴雨則暴發泥石流。如1970年7月28日內鄉馬山口青山河泥石流,死亡48人,毀房1550間,毀耕地560 hm2,沖走大牲畜1100頭,造成較嚴重的損失。其二是礦業開發區大量尾礦、廢石堆積山谷,人為提供了泥石流物質源。如1994年7月小秦嶺西峪溝暴雨泥石流,使數十萬方金礦渣順流而下,造成350餘採金礦工的死亡與失蹤,直接經濟損失1200萬元。又如1996年8月嵩縣祁雨溝金礦暴雨泥石流,使200000 m3的金礦選礦尾礦傾瀉而下,死傷40人,毀房8000 m2,經濟損失達1600萬元。本次遙感綜合調查,基本查清了全省泥石流潛在發生區的分布,發現重要潛在泥石流發生溝180餘條。

(4)地面塌陷與地裂縫

地面沉降、塌陷、出現裂縫有多種誘因,主要有黃土濕陷、過量抽取地下水、地下采礦與新構造運動幾大類。河南濕陷性黃土分布區達8000 km2以上,黃土濕陷形成的陷穴與地裂縫廣布。如滎陽薛村—司村一帶1983年發生了45處地面裂陷,裂陷區面積近於3 km2,單點沉陷面積3~54 m2,陷深0.4~4.0 m。構築地下硐空可成為黃土濕陷的重要誘因。如鄭州市已發現90餘處塌陷區,多與人防工事或管線硐室有關。1992年5月3日大雨,使鄭州國棉五、六廠塌陷400 m2,陷深達5 m,直接經濟損失200萬元。省內城鄉均發現由於過量開采地下水導致的地面沉降。河南省城市淺層抽水漏斗達1240.5 km2,中深層抽水漏鬥合計2546 km2。如許昌市地下水抽水漏斗最深達95.96 m,地面上方沉降速率每年達3~21mm,最大沉降量為227 mm;濮陽市抽水漏鬥上方沉降速率最大達每年29 mm。洛陽市上海市場一帶1991年已累積沉降138.5 mm,沉降速率4~12 mm/a。開封市累計沉降113 mm,不少城市建築物沉降開裂受損。豫北平原地下水抽水漏斗面積達8800 km2,最深達20~22 m,漏斗之上多發生地裂縫,地面沉降速率達每年6.5~37.4mm。

地下采礦,尤其是煤礦開采是省內大面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發生的最顯著誘因。如平頂山煤田已有塌陷34處,塌陷面積已達92.5 km2以上;焦作煤田塌陷區達50 km2以上。地面塌陷導致道路與房屋陷裂,山體開裂,耕地棄耕或劣化。依平頂山煤田1957~1989年每采百萬噸煤塌陷0.24 km2計算,我省每年因採煤破壞耕地在200 km2以上。金屬礦山塌陷以欒川鉬礦為例,1997年8月采空區塌陷3000 m2,深27 m,死、傷各1人。

經調查,河南省已發現地裂縫發生區128處,涉及7市43縣。如1997年7月濮陽縣胡狀鄉發生3條地裂縫,造成民房開裂,損失50萬元。除黃土區濕陷與礦區開采塌陷地裂縫外,其餘地裂縫多發生於亞砂土或脹縮土質區。

表10.3.2河南省自然災害分區表

續表

續表

(5)其他地質災害

主要有礦坑突水。其主發區在平頂山、新密、臨汝、焦作、鶴壁等煤田,水量80~4515 m3/h。其次是瓦斯爆炸,多發於平頂山、新密、鶴壁等礦區,以平頂山為烈。

3.自然災害區劃

依據氣象水文災害和地質災害的發生與危害程度,將全省劃分為兩個自然災害大區,9個自然災害區;再依其特徵將自然災害劃分為41個分區。詳見表10.3.2和《河南省自然災害分區圖》。

Ⅵ 小浪底庫區移民鄭山村是否搬了

小浪底庫區移民鄭山村已經全部搬遷
鄭山村位於河南省濟源市下冶鎮東南方,全村轄個居民組,148戶,658口人,現有村幹部4人,黨員13人。轄區面積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0畝,退耕還林地200畝。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800元,主要來源是種植業、養殖業和外出務工。
鄭山村是百村富民工程試點村,目前標准化衛生所、信息網點、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和便民超市都已建成。該村搶抓機遇,主動出擊,積極推進遷戶並村和社區建設工程,目前工程已進入掃尾階段,全村已搬遷入住。
小浪底工程庫區移民分三期進行。第一期為180米高程以下及受影響的4.6萬移民。從1995年開始到1997年6月底完成。第二期為180-265米高程區間及受影響的12.6萬移民,從1997年開始到2000年結束。第三期為265-275米高程區間及受影響的1.7萬移民,從2000年開始到2003年完成。一期移民於1997年6月底按計劃完成,為按期截流創造了條件。截流後以及1998年移民安置進度有所拖後,1999年1月5日,水利部、河南省政府、山西省政府在北京召開部省聯席會議,布置移民安置工作,解決有關問題。6月30日,215米高程以下移民按計劃搬離庫區,移民人數4.5萬人,為下閘蓄水創造了條件。2001年底前265米高程以下移民搬遷完畢,使得小浪底工程能夠正常發揮攔洪效益。

Ⅶ 小浪底水庫

小浪底水庫——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小浪底景區內最具特色的風景線之一。小浪底大壩位於洛陽孟津縣小浪底鎮,距離濟源市30公里。小浪底大壩不僅是中國治黃史上的豐碑,而且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戰性的傑作,也是我國跨世紀第二大水利工程。總裝機容量為180萬千瓦(6台30萬千瓦混流式發電機)地下發電廠房,高160米,長1667米的粘土斜心牆堆石壩,巍峨的進水塔,壯觀的出水口,在不足一平方公里范圍內擁有縱橫交錯的108條洞群等,使小浪底具備了防洪、防凌、發電、排沙等多項功能,是旅遊者觀賞黃河滄桑巨變的一大景觀。一年一度的調水調沙活動,氣勢雄偉,媲美錢塘潮。水庫蓄水後在大壩上游所形成的浩淼水面、曲折河巷與雄偉山勢競相生輝,構成了「北國山水好風光——黃河小浪底」。

三門峽工程的失敗,主要表現在其原始設計的主要目的沒有能夠實現。其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大壩抬高水位後降低了流速,加速上游淤積,從而加劇了上游渭河地區的水災。黃河小浪底大壩工程又是黃河三門峽工程失敗後的補救。

小浪底工程的設計和調度仍然充分汲取了三門峽工程的經驗教訓。三門峽工程在泥沙問題上的一貫經驗教訓是對上游水土保持攔沙作用估計過分樂觀,預計的入庫泥沙量偏低。在三門峽工程論證時,對入庫泥沙量就不考慮上游水土保持和水庫的作用。三門峽工程的第二個教訓是在多沙河流上的水庫,不能採用高水位蓄水運行方式,而採用「蓄清排渾」的方式,在汛期低水位時,建築物要有足夠的泄洪排沙能力。三峽工程汲取了這個重要經驗,汛期運行水位控制在145米,比正常蓄水位低30米,同時大壩在較低高程設置了大量永久泄水建築物,在水位為145米時的泄流能力可達64200立方米/秒,使汛期水庫基本處於暢瀉狀態,可大大減少泥沙在水庫的淤積。水庫蓄水選擇在汛後10月,個別年份還要延長到11月。三門峽工程的第三個經驗教訓是沒有處理好水庫末端渭河河谷的淤積問題。三峽水庫在泥沙量大的汛期在145米運行,水庫末端在涪凌的藺縣附近,水庫基本保持天然河道狀態,重慶港區則完全處於天然河道暢瀉狀態。

Ⅷ 小浪底水庫的主庫區在哪個縣(市)

小浪底水庫位於穿越中條山、王屋山的晉豫黃河峽谷中,庫區全長130公里,總面版積278平方權公里。

小浪底庫區總面積278平方公里,涉及山西的垣曲、夏縣、平陸三個縣,其中,垣曲縣正位於水庫回水區中段,水域面積佔到庫區總面積的60%。

Ⅸ 三峽庫區存在的環境問題有哪些並提出治理措施

1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庫區不斷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積極開展生態環境綜合
治理工程,新建了4個自然保護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萬余km2,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綠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態環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庫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環保工作尚面臨幾個主要問題.
1.1水污染嚴重
1999 年,庫區廢水排放量共10.1 億t,COD排放總量為27.8萬t,其中工業廢水7.1億t,有近1/3的工業廢水未達標排放;生活污水3.0億t,集中處理率僅7.7 % .據1999 年長江水質綜合評價結果表明:長江重慶段17個監測斷面水質級別中,二類水體僅佔5.9%,三類水體佔17.6%,四類水體佔70.6%,五類水體佔5.9%.長江、嘉陵江、烏江「三江」重慶段大腸菌群、非離子氨、COD 等10 項指標超標.庫區次級河流污染更為嚴重,56% 的斷面水質不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個三峽庫區城市江段中,水質受污水影響的江段總長為28.97km,寬2~150m,重慶江段污染帶最長,為5.73 km ,占庫區污染帶總長的74.7%.
1.2生活垃圾量大
庫區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743.62萬t,危險廢物39.5萬t,工業固體廢物歷年堆存量達3000多萬t,綜合利用率約為43%.按城市非農業人口人均產生生活垃圾量1kg/d計算,三峽庫區城市生活垃圾總量為178萬t/a.目前僅基本做到清運出城進行簡易處理,無害化率僅為7.1%.各種廢棄物散亂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沖刷下,大量的污染物匯入江河,造成三峽水庫嚴重的水污染,是導致三峽庫區水體大腸菌群全面超標和幹流豐水期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船舶污染日趨嚴重
庫區船舶年產生活垃圾約3 萬t,其中入江約8000t,船舶生活污水產生量約1800 萬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約近40萬t,排放COD約600t,石油類100餘t.庫區農葯化肥污染、水面集中養殖污染、鄉鎮企業污染等也較為突出,1999 年庫區農葯使用量就達1160.6t,其中有機磷農葯佔有一半以上份額.
1.4森林覆蓋率低,城市人均綠地少
多年來的破壞性墾荒、鄉鎮企業的無序發展和新城區的開發建設,對原有森林植被破壞相當嚴重,導致庫區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減少,僅為22.3%.庫區兩岸的多數區縣森林覆蓋率僅7.5%~13.6%,平均不到10%.且林種結構不盡合理,成熟林、特種林、經濟林比例低,中幼林所佔比重極大,涪陵、豐都、奉節等地中幼林比例甚至高達90% 以上,基本無成熟林.庫區森林群落結構簡單、功能失調,植被處於逆向演替趨勢,由森林向灌叢—草坡—裸岩方向退化.
庫區各級城鎮的綠化水平均偏低.重慶市主城區人均綠地僅2.08m2,只相當於全國城市人均綠地面積5.3m2 的39.2%,在全國3 5 個百萬人口
以上城市中居末位.其他縣市就更少,例如萬縣市的人均公共綠地僅1.8m2,奉節縣城僅0.3m2.
1.5生態失衡嚴重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平衡的重要指標和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據統計,三峽庫區動植物資源約6500多種,約佔全國動植物種類總數的20%,國家一
級保護動植物分別有8種和6種,二級保護動植物分別有35種和22種,
三峽庫區還有豐富的第三紀孑遺植物.但由於生物種群賴以生存的森
林覆蓋率很低,海拔1000m 以下原始森林殘存無幾,導致林麝、豹貓
和猛禽數量明顯下降,虎豹在庫區已瀕臨絕跡.一些水生物種,如國
家一級保護水生動物白鰭豚、白鱘、中華鱘和長江鱘等,二級保護水生
動物江豚和胭脂魚等,都面臨三峽水庫建成後造成生態結構變遷和生
存環境破壞的嚴峻形勢.這一形勢直接威脅其生存,而加速瀕危.生
態惡化勢頭如不能有效制止,極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物種滅絕.
1.6水土流失嚴重
三峽庫區山高坡陡、地質構造復雜,是全國地質災害發生嚴重的地區之一.據移民部門2000年的復查數據表明,三峽庫區大小地質災害點2 萬余處,其中前緣在淹沒線175m 以下的崩滑體1302 處, 體積達333400 萬m3,具有不同程度危險性和潛在危險性的區域有1133處,占崩滑體總數的87%.因崩滑體影響決定搬遷的村莊405 個、城鎮60 座.
三峽庫區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62%,達5002.55萬畝,年流入江河的泥沙總量達1億t以上,這必然加重三峽水庫水體泥沙的含量.雖然三峽大壩設計有排沙孔,但不可能解決庫區600km 河道的排沙問題,只有加強生態建設,保持水土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1.7生態環境的污染已從城市向
農村急速擴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鄉鎮企業遍地開花、無序發展,加劇了環境污染由城市向農村的蔓延.酸雨范圍明顯向遠郊縣擴展,pH 值4.5 等值線區域幾乎已覆蓋整個庫區.有90% 以上的地區為酸性降水區,多年酸雨頻率為60%~90%,酸雨pH值多年均值在4.3左右.庫區每年因大氣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億元.
產生上述問題的根源主要有:工業布局的不合理,城市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粗放型增長方式使生態環境惡化,能源消耗結構不合理,環保投入嚴重不足,環境管理薄弱等等.這些問題正隨著西部大開發、生態建設的序幕拉開而逐步解決.如,長江流域(重點是三峽庫區及其上游)、黃河流域(重點是小浪底及以上地區)列入「十五」水污染治理重點;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及治理沙土流失工程;重慶市實施以三峽庫區為重點的「青山綠水」工程和主城區為重點的「山水園林城市」工程;1990 年以來國外專家、學者以及國際組織、政府機構代表6000餘人次來重慶市進行環保考察和交流,重慶市已被列為中國環境合作示範城市,並獲得世界銀行環保貸款.
2 三峽庫區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
早在1994 年我國政府頒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里,已明確把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的重要指導方針.庫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自然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三峽工程效益的發揮,直接影響到整個長江上游的經濟發展,同時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城市用水、農田灌溉、防洪以及南水北調工程都有著決定性作用,從而使庫區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全國甚至世界的關注.根據庫區生態環境的現狀,依照庫區的區情,要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對策.
2.1 統籌規劃、綜合決策
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之一,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根本和切入點.在進行區域開發、資源開發以及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調整時,必須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統一,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以生態建設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經濟發展來進一步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倡導「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可持續發展原則.
另外,由於三峽庫區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對整個長江流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特殊的地位與重大影響,因此建議國家將三峽庫區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列入國家優先和重點治理計劃,按照「三河三湖」那樣納入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在項目資助、經費投入、銀行信貸和利用外資等方面給予優先、傾斜和扶持.同時加強有關生態環境建設的各種專項資金的征、管、用,確保投向.
2.2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加大對污染源的治理
結合工業結構調整與技術進步,採取控制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與濃度的措施,加快工業污染源限期治理進度.通過取締、關停重污染源,淘汰國家禁止的設備和工藝,推行清潔生產;禁止技術含量低、污染嚴重的企業進入庫區,以防新的污染.同時,還可實施區域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濃度控制,並定期公布各控制斷面監測結果,嚴格其目標考核.其次,加強面源污染的治理.庫區的面源污染主要源於農葯、化肥和畜禽糞水污染占水體污染總量的40%.控制面源污染的關鍵在於控制水土流失,提高農葯與化肥的產品質量及利用率,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等.
2.3 加強城市規劃,合理布局新縣城
三峽庫區全遷的縣城有5座:重慶市的雲陽、開縣、奉節、豐都和湖北的秭歸.在城市建設中一定要結合移民搬遷,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其一,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城市的布局要考慮地形、氣象、水文等對環境的影響.城市工業嚴重污染區,一定要布置在下風向,同時還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動規律和河流的自凈能力,使城市規劃與流域規劃相結合,加強上下游全流域水資源的保護;其二,城市內部布局也應有利於保護環境.例如,單中心同心圓式,向外發散延伸的城市布局形態,使市中心與周圍自然環境相隔越來越遠,新鮮空氣難
以進入,污濁空氣排放受阻,不利於空氣的自然調節.而採取多中心組
團帶狀結構,把城市分為若干個片區,區間用綠化帶隔開,可對減輕城
市大氣、雜訊、熱污染等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還應配套建設城市污水
處理系統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系統,合理分布城區公共綠地,建設具有
庫區山水特色的新城鎮.
2.4依靠科技進步,增強庫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首先,針對三峽庫區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優選適合環境要求和經濟能力的污水處理工藝.庫區各級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應堅持大中小微結合,採用成熟可靠的技術和科學合理的處理方式.處理工藝應根據處理規模、水質特徵、受納水體的環境功能及當地的實際情況,經全面技術、經濟比較後優選確定.其次,生活垃圾的治理也應堅持因地制宜、技術可行、設備可靠、規模適度、治理與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合理選擇衛生填埋、焚燒、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處理技術,並對淹沒區的建築廢棄物進行回收和綜合利用.第三,生態建設也要不斷增加科技含量,確保生態建設的質量和效益.一是要研究生態適應性,做到適地適樹適草.各縣(市)要依據當地林草植被地帶分布規律和條件,研究林草植被建設的適宜類型、適宜規模與合理結構和布局,確定科學的林草植被結構及相應的技術支撐措施,並對荒蕪區的生態重建進行科技攻關.第四,建立健全生態環境預防監測體系.圍繞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水土保持的重點領域,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建立綜合性環境監測中心及
網路系統.可首先在涪陵、萬州、巫山、黔江建4個重點監測網路,使庫
區的水質、水域生態、重大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得到有效監控,並在此
基礎上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2.5實施制度創新,實行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
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於經濟的外部性,可利用經濟政策,通過市場機制,把由於物質利益不一致造成的經濟外部性,內化到各級經濟分析和決策過程中,通過事後增加污染成本的方法來消減污染.從而既能有效地約束污染者的排污行為,確保「污染者負擔」,又能為政府進行庫區環境集中治理籌集資金,或將資金用於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究開發等.庫區環境污染之所以十分嚴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未實行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比如企業的排污費標准太低,對城鄉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及生活垃圾的排放也基本上不收費,污染者造成的經濟外部性沒有通過市場反映在生產成本中,直接加劇了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惡化.所以,實行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是庫區控制環境污染的根本思路.例如,可以向庫區下游流域實施達標水資源的收費政策,2001 年2 月在國內已有了購買水資源的先例.另外還應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和環境經濟政策,強化污水、垃圾等污染物處理收費制度.
2.6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三峽庫區目前環境污染嚴重,需建設的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項目多,環保市場容量大,為發展環保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發展環保產業既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又是增強三峽庫區綜合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還可為環保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提供產業依託.因此應把環保產業列為優先發展領域,爭取成為新世紀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2.7加強環境法制建設,依法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
一是嚴格貫徹執行國家頒布的有關環境保護法規,抓緊制定和完善三峽庫區有針對性的法規和技術規定.二是要建立健全有關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制度,比如排污申報登記制度、排污收費制度、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等.三是要嚴肅查處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行為,加強環
境保護法規的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2.8 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提高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技水平通過各種國際學術交流會、技術交易會、展覽會,了解世界環保科技的最新動態,學習先進國家治理大江大河、流域和大型水庫的成熟經驗和方法.通過大型城市廢物、污水處理成套設備及生態系統恢復等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國產化,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同時,還要積極開展東西部合作.東部在我國的改革開放中已先行一步,經濟實力和環保技術水平遠在西部之上,經歷了發展和規范兩個歷程,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教訓,因此,應廣泛開展東西部合作與國際交流,引進先進的技術、項目和高素質人才,爭取早日使庫區的生態環境研究水平與應用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