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台灣地區地質災害防治

台灣地區地質災害防治

發布時間: 2021-02-13 12:14:26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較多,一般包括避讓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等,這些措施在本區均適宜,這里就不再贅述。本節僅針對調查區地質環境條件,依據本次總結的地質災害發育特徵和分布規律,為新農村建設、城市建設、重要工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場地選擇和邊坡設計方面的建議。

一、斜坡選擇

寶塔區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建設場地狹窄,建設用地場址選擇首先要考慮的是場地斜坡穩定性問題,在綜合分析、對比場地工程地質條件的基礎上,還應進一步考慮附近斜坡所處的溝谷發育期、坡體地質結構、坡體形態以及地下水活動等因素,綜合確定適宜的建設場地。

(一)溝谷發育期

溝谷發育程度決定了斜坡變形破壞的方式和強度,對滑坡、崩塌地質災害的發生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建設用地場址應選擇在老年成型河谷中,即河谷寬闊,河谷地形較平坦,谷坡較舒緩的地段,不宜直接在下切與側蝕作用強烈的壯年期河谷以及幼年期溝谷中修建。

(二)坡體地質結構

區內斜坡地質結構決定了斜坡變形破壞的方式和軟弱結構面的位置,對滑動面的位置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建設用地場址應選擇在坡體地質結構穩定的地段。尤其要注意的是,黃土斜坡的穩定性與黃土中發育的傾斜古土壤有關,發育有順坡傾斜的古土壤層的坡體往往屬於不穩定斜坡,選址時應注意避讓。

(三)坡體形態

(1)斜坡坡高:指斜坡的相對高度。據調查資料統計,88%以上的黃土滑坡發生在原始坡高>50m的斜坡上。據此,坡高≤50m是相對穩定斜坡,發生滑坡的概率不足12%。當然,坡高≤50m的陡坡,發生崩塌的概率很高,也應予以注意。

(2)斜坡坡度:據調查資料統計,發生黃土滑坡的原始坡度在30°~50°的滑坡佔全部實地調查滑坡的85%。據此,坡度≤30°是相對穩定的斜坡;坡度>50°則易發生崩塌災害。

(3)斜坡坡型:據調查資料統計,直線型和凸型正向類斜坡明顯較負向類斜坡更容易產生滑坡地質災害,正向類斜坡發生的滑坡占總數的89%。

建設用地場址應選擇在凹型和階梯型負向類斜坡附近,盡量遠離直線型和凸型正向類斜坡,坡高不宜超過50m,坡度以<30°為佳。

(四)地下水活動

在黃土斜坡的古土壤層和泥岩上部會形成上層滯水,甚至局部潛水,在水庫或淤地壩附近,形成局域地下水。地下水活動降低了黃土強度,改變了坡體應力狀態,對斜坡穩定性造成明顯影響。建設用地場址選擇時應注意調查水文地質條件,分析地下水活動及其產生的不利影響,盡量避開節理、裂隙、落水洞、陷穴發育地,地下水活動強烈等易引發地質災害的地段。

二、邊坡設計

選擇的建設場地,當其附近的斜坡無法滿足穩定性要求或風險較大時,應採取防治措施。無論是對尚未嚴重變形與破壞的斜坡進行預防,還是對已經有嚴重變形與破壞的斜坡進行治理,都涉及邊坡設計問題。邊坡設計一方面取決於所處的工程地質條件,另一方面則與工程建設的重要程度和級別有關,如城市、鄉鎮、居民點、重要工程設施、交通干線等建設對邊坡安全系數的要求不盡相同,所以,這里僅提一些粗線條的建議。

(一)防水措施

黃土中發育有垂直節理、裂隙、陷穴、落水洞等滲水通道,降水在地表匯集後,很快滲入地下,或在古土壤面之上形成上層滯水,或在基岩之上形成潛水,常常使地下水位抬升,岩土體含水量增大,結構面被軟化,強度降低,引發斜坡變形與失穩。所以,寶塔區邊坡防治設計應該遵循以防水措施為先的原則。

防水措施可以根據工程重要性綜合選用堵截措施、引水措施和疏排措施。堵截措施就是對已有的節理、裂隙、陷穴、落水洞、鼠洞等滲水通道進行回填、夯實,堵截地表水匯集灌入。這一方法是防水措施中的首選方法,尤其是對於新出現的險情,鄉鎮和居民點附近的隱患點,在實施其他措施之前,應首先採取堵截的方法防止地表水匯集灌入。引水措施就是修築截水溝、槽、排水暗溝和排水溝,及時將地表水及泉水引走,減少其停滯下滲的機會。這一方法是本區防治黃土地質災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應做到溝、槽切實不漏水,並設計檢漏措施。疏排措施主要是指在水庫、淤地壩附近,由於地下水位相對較高,對斜坡穩定性產生不利影響,必要時可採取疏排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二)削坡措施

通過削坡、減荷措施,使斜坡高度降低,坡度減小,是本區防治黃土地質災害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由於城市、鄉鎮、居民點、重要工程設施、交通干線等建設對邊坡安全系數的要求不同,所以削坡、減荷的程度亦不同。

1.安全系數

安全系數可參照《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取值,根據受災對象、受災程度、施工難度和工程投資等因素,可按表7-1對滑坡防治工程進行綜合劃分,滑坡防治工程設計安全系數可按表7-2選取。

表7-1 一般滑坡防治工程分級表

表7-2 滑坡防治工程設計安全系數推薦表

註:工況Ⅰ—自重;工況Ⅱ—自重+地下水;工況Ⅲ—自重+暴雨+地下水;工況Ⅳ—自重+地震+地下水。

2.坡型、坡比的選擇

影響邊坡穩定的因素多種多樣,也極為復雜,主要包括坡型、坡比、地質結構以及自然因素等。邊坡設計時,地質結構和自然因素一般已經確定,可設計的因素主要是坡型和坡比,做到既要邊坡安全,又要節省工程量,選擇合理的坡型和坡比是邊坡設計的關鍵。

據野外調查和有關文獻資料,區內存在直線型邊坡、凸型邊坡、凹型邊坡、階梯型邊坡和混合型邊坡五大類,階梯型邊坡是黃土地區最適宜的坡型。

通過力學驗算和野外調查已有的邊坡,在平均坡比相同的條件下,一般在坡高的1/3稍高處設計6~16m的大平台,較一坡到頂或小平台的坡型,既經濟又安全。其原因在於,在平台以下採用陡坡,開挖的土方量少,起到壓腳的作用,可以增加邊坡土體的抗滑能力;在大平台以上採用陡坡,可使平台加寬,起到削頂的作用,相應地減少了邊坡土體的滑動力,而黃土直立性強的特性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時宜選用大平台的坡型。

建議單級坡比1:0.4~1:0.6,單坡坡高10~15m,大平台寬度6~8m;當坡高>40m時,中部設8~12m大平台。圖7-1提供了30~60m坡高,可供選擇的坡型與坡比設計斷面圖。在地質災害防治時,可根據工程級別和具體工程地質結構,參照適合的坡型與坡比設計。圖7-2是黃延高速公路典型邊坡設計斷面參考圖,可參照設計。

圖7-1 黃土坡型與坡比設計斷面參考圖

m—不同高度的邊坡平均比

三、綜合措施

針對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採取綜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可供採取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各有特點,應結合具體條件而定(表7-3)。

表7-3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一覽表

續表

圖7-2 黃延高速公路典型黃土邊坡設計斷面參考圖

⑵ 2010台灣所遇到的自然災害有哪些

地震.土石流.但是台風年年有.水災還好!

⑶ 台灣島東西部地質災害特點差異

東部多台風,西部多地震

⑷ 台灣為什麼頻發自然災害

台灣寶島雖然風光秀麗,但由於它的地理和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因此必須清醒地認版識到赴台旅遊權時隨時可能面臨的三大自然災害———台風、地震、豪大雨(瞬間襲來的暴雨)。

台灣地區的自然環境深具特性,不僅氣溫高、降雨強度大,更有著陡峻的地形、脆弱的地質結構、頻頻震撼大地的地震、持續的地殼變動,因此常發生各種自然災害。再加上台灣地區人口眾多、土地使用密度高,各種自然災害往往帶來極為重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大致來說,台灣地區的自然災害可區分成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兩大類。氣象災害主要有台風、異常降水、乾旱、寒潮等;地質災害則包括地震、山崩和地盤下陷等。

⑸ 台灣地區多地質災害的原因

處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

⑹ 台灣地質災害主要是什麼

台灣地區地質情來況比較自復雜,主要特點有:
1、地質年輕,多斷層
2、砂岩、頁岩易松動
3、岩性軟、節理多、破碎多
4、地形演變劇烈,歷史一再重演
5、河川淤積量世界第一
主要發生的地質災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

⑺ 上篇 全國地質災害及應對總體情況

1 地質災害基本情況

2011 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5664 起,其中滑坡 11490 起、崩塌 2319 起、泥石流 1380 起、地面塌陷 360 起、地裂縫 86 起、地面沉降 29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119 起,277 人死亡失蹤、138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40. 1 億元。本篇為全國地質災害通報編寫工作內容,所用數據來源於 2011 年各省 (區、市)國土資源廳(局)地質災害月報,涉及數據均未包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2011 年地質災害發生在我國 27 個省 (區、市)境內,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國的中西部、西南局部、華南局部、華東部分地區。行政區劃上是陝西南部和中南部,四川東部和中東部,湖南北部,浙江、江西和湖北西部等局部地區 (圖 1)。上海、天津、寧夏和海南 4 省 (區、市)沒有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湖南、四川和陝西 (圖 2); 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陝西、四川和廣西 (圖 3); 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四川、甘肅和雲南(圖 4)。

2 地質災害特點

與常年相比,災害發生數量偏少、死亡失蹤人數最低; 災害點多面廣,但局部地區受災嚴重; 全年都有災害發生,但 6 月和 9 月最嚴重; 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多,災情嚴重。

2. 1 災害數量較常年偏少,死亡失蹤人數最低

與 2005 年以來近 7 年相比,2011 年災害發生數量低,僅高於 2009 年; 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最低; 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第三高,低於 2010 年和 2006 年。死亡失蹤 10 人以上的重大災害事件僅發生 3 起,是近 7 年來最少的年份之一。總的原因是 2011 年全國降水偏少,尤其是地質災害多發頻發的南方地區降水偏少尤為明顯,引發的地質災害相對較少。另外,防災減災行動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直接經濟損失相對較高的主要原因是,9 月出現秋季異常強降雨在四川巴中等地區引發大量大規模滑坡,造成嚴重財產損失。

2. 2 災害點多面廣,陝西、四川等局部地區受災嚴重

2011 年地質災害廣泛分布在我國的 27 個省 (區、市),發生數量 1. 5 萬多起,災害點多面廣。但受災地區不均勻,人員傷亡主要集中在陝西南部和中南部、四川東部和中東部、廣西東北部和湖北西部等局部地區。經濟損失主要集中在四川、甘肅、雲南、湖南、陝西、湖北、貴州和遼寧。

2. 3 全年都有災害發生,6 月和 9 月最為嚴重

1 ~ 5 月災情較輕,6 月因旱澇急轉而出現地質災害由輕變重的急轉。1 ~ 5 月全國許多地區乾旱少雨,地質災害發生少、災害輕,但 6 月長江中下游地區旱澇急轉。據氣象部門信息,6 月我國東南地區先後出現 5 次 (3 ~7 日,9 ~11 日,13 ~16 日,17 ~ 19 日,22 ~ 24 日)強降雨過程。月降水量普遍為 200 ~ 400mm,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湖北東南部、浙江西北部等地達 400 ~700mm,局部超過 800mm。在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安徽、浙江引發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尤其是湖南,發生地質災害 8727 起,致使6 月全國地質災害災情突然加重。

年內相比,9 月地質災害最嚴重,為歷年罕見。多年來,6 ~ 8 月是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最多、災情最嚴重的月份。但 2011 年 9 月卻是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月份,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高於 1 ~ 8 月的任何一個月份。此種情況歷年罕見。主要原因是2011 年1 ~8 月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南方地區降水偏少,而9 月我國華西北部、西南東部等地區遭遇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的秋季強降雨天氣。在陝西南部和中南部以及四川東部等地質災害易發區引發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其中,陝西發生地質災害 537 起,死亡失蹤47 人,直接經濟損失 1. 1 億元; 四川發生地質災害 1213 起,死亡失蹤 24 人,直接經濟損失 11. 8 億元。

2. 4 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多,災情嚴重

全國 15664 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 13902 起,占總數的 89%; 人為因素引發的有 1762 起,占總數的 11%。強降雨是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並導致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嚴重的主要原因。如 6 月和 9 月的災情之所以如此嚴重,主要是強降雨引起的。

3 應急避險情況

國土資源部門不斷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一步推進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服務,增強專業技術力量,擴大了群測群防隊伍體系的建設,加大了對防災避險科普知識的宣傳及普及,使得廣大幹部群眾防災避險意識逐步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得到了提升。2011 年全國共成功應急避險地質災害 403 起,避免人員傷亡 34456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7. 2 億元。

4 應對工作總結評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2011 年 6 月 14 日印發了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國發 〔2011〕20 號,以下簡稱 《決定》),明確了今後一段時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指導思想、原則、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9 月7 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重點工作分工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各地和有關部門的職責任務,地質災害防治成為維護社會公共安全、保障經濟協調持續發展的一項全局性工作。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以貫徹落實 《決定》為重點,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狠抓落實、相關部門密切合作、國土資源部門指導有力,特別是在專業隊伍、專家和群測群防監測員守護生命、守護家園的辛勤努力下,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4. 1 各級黨委政府狠抓落實、相關部門配合密切

已有20 多個省 (區、市)明確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和應急技術指導機構,223 個市及近 1000 個縣加強機構建設,部分省 (區、市)已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領導幹部年度考核內容。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投入逐步加大,其中四川、雲南、陝西、重慶、廣西、山西等投入力度較大。重慶、廣西、貴州、江蘇等地部署開展人口密集區的調查,廣東提出開展全省山區重點縣詳細調查和威脅 100 人以上及飲用水源地等重大隱患點的詳細勘查。2011 年全國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演練 2600 次,參加人數達100 多萬人,應急演練對本年因災死亡失蹤人員減少發揮了重要作用。四川在汛期培訓群眾200 多萬人。浙江組織專家深入基層開展 「送一套書、貼一幅畫、放一部片、講一堂課」的地質災害防治 「四個一」活動,對 10000 多名群測群防監測員開展培訓。國務院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力度。經中編辦批復,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分別加掛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和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配備專門管理幹部和技術人員。

4. 2 國土資源部門指導有效

2011 年 2 月召開年度地質災害防治趨勢預測會商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3 月下發通知,提出工作總體要求。4 月召開全國汛期防治工作視頻會議,進行全面動員和部署。7 月根據防災總體情況,召開緊急視頻會議,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等。國土資源部全年發出防災通知 30 余次。在汛期防災關鍵時期,國土資源部與中國氣象局進一步推進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服務工作,製作預警產品 153 份,通過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發布,新增國土資源手機報、微博空間等手段,向社會公眾及時發布信息。部領導親自帶隊赴汶川、三峽庫區、西南山區、西北黃土地區指導檢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7 大區片地質災害防治專家長期駐守 18 個重點省份開展巡迴檢查。各省國土資源部門共組織開展督促檢查 405 次,組織專業技術人員 3. 8 萬人指導各地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巡查復查工作。針對突發地質災害,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及時派出現場專家組,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全年沒有出現次生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事件。

4. 3 群專結合提升應對能力

充分發揮群測群防監測員作用,全面提升突發地質災害應對能力。目前,全國「十有縣」總數達到 1337 個,覆蓋 95%以上的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

群眾防災減災意識普遍提高,通過廣泛宣傳培訓,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深入人心,進入千家萬戶,幹部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得到提高。全國群測群防監測員已從前幾年的10 萬名增加到35 萬名,他們在汛期看守著20 萬處隱患點,不畏艱險、不分晝夜、用心監測、成功預報,在最困難、最危險的環境中執行著最崇高的生命任務。

充分發揮專業隊伍、專家作用,地質災害防治科技水平得到一定提高。開始系統加強各級地質環境監測與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機構的建設,建立健全全國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預警網路,開展專業應急防治能力建設。專業技術力量不斷加強,全國共有地質災害應急專家 2500 人分布在各省 (區、市)指導防治工作,3520 家地質災害防治資質機構共計 10 多萬人承擔著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等工作。依託專業防治機構開展防治技術研究,包括地震擾動重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範與生態修復、重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應急救災關鍵技術研究等一批科研項目的開展,為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總之,2011 年是著力貫徹落實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的一年,是堅決執行中央領導同志批示的一年,也是成效顯著、能力建設顯著進步的一年。

⑻ 怎樣防治地質災害

淺談滑坡成因及防治措施

一、概述

斜坡上的部分岩體和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下沿某個滑動面發生剪切破壞向下運動的現象稱為滑坡。滑動面可以是受剪應力最大的貫通性剪切破壞面或帶,也可以是岩體中已有的軟弱結構面。規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緩慢的、長期的往下滑動,有些滑坡滑動速度也很快,其過程分為蠕動變形和滑動破壞階段,但也有一些滑坡表現為急劇的滑動,下滑速度從每秒幾米到幾十米不等。滑坡多發生在山地的山坡、丘陵地區的斜坡、岸邊、路堤或基坑等地帶。滑坡對工程建設的危害很大,輕則影響施工,重則破壞建築;由於滑坡,常使交通中斷,影響公路的正常運輸;大規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毀公路,破壞廠礦,掩埋村莊,對山區建設和交通設施危害很大。因此,研究滑坡的成因及行為特點,有助於我們採取有效的工程措施來避免滑坡的發生或者是減少滑坡發生後的損失。下面從滑坡的形態特徵及分類、滑坡的成因及滑坡的防治措施幾個方面分別作簡單介紹。

二、滑坡的形態特徵及分類

1.滑坡的形態特徵

滑坡在平面上的邊界和形態特徵與滑坡的規模、類型及所處的發育階段有關。一個發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體,指滑坡發生後與母體脫離開的滑動部分;2,滑動帶,滑動時形成的碾壓破碎帶;3,滑動面,滑坡體沿著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體以下固定不動的岩土體,它基本上未變形,保持了原有的岩體結構;5,滑坡壁,滑體後部和母體脫離開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狀;6,滑坡台階,由於各段滑體運動速度的差異而在滑體上部形成的滑坡錯台;7,滑坡舌,又稱滑坡前緣或滑坡頭,在滑坡前部,形如舌狀伸入溝谷或河流,甚至越過河對岸;8,滑坡周界,指滑坡體與其周圍不動體在平面上的分界線,它決定了滑坡的范圍;9,封閉窪地,滑體與滑坡壁之間拉開成溝槽,相鄰滑體形成反坡地形,形成四周高中間低的封閉窪地;10,主滑線,又稱滑坡軸,滑坡在滑動時運動速度最快的縱向線,它代表滑體的運動方向;11,滑坡裂隙,分為四類:1,分布在滑坡體上部的拉張裂隙;2,分布在滑體中部兩側的剪切裂隙;3,分布在滑坡體中下部的扇狀裂隙;4,分布在滑坡體下部的鼓張裂隙。由此可見,一個滑坡完整的應該包括以上11個部分組成。當然,在實際的滑坡現象中,有時候我們很難分清楚各個部分明顯的邊界。

2.滑坡的分類

滑坡分類的目的在於對發生滑坡作用的地質環境和形態特徵以及形成滑坡的各種因素進行概括,以便反映出各類滑坡的工程地質特徵及其發生發展的規律,從而有效地預測和預防滑坡的發生,或在滑坡發生之後有效的進行治理。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指標,各國學者和工程部門對滑坡提出了各種分類方案。我國鐵道部門則按滑坡體的岩性、滑面與岩土體層面的關系、滑體厚度等進行了分類,在國內應用較為廣泛。從研究山坡發展形成歷史出發,則可以分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現代活滑坡等類型;日本渡正亮則按滑坡的發展階段,將滑坡分為幼年期、青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按滑坡的滑動力學特徵,則可分為推動式、平移式和牽引式滑坡。對於一個滑坡,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類,但實踐中,我們應該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根據突出因素對滑坡進行分類,分類的原則就是看對我們認識、防治和處理此滑坡是否有幫助。

三、滑坡的形成條件

要探討滑坡的形成條件,就必須考慮影響邊坡穩定性的因素,影響邊坡穩定性的因素有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個方面。內在因素有組成邊坡岩土體的性質、地質構造、岩體結構、地應力等。它們常常起著主要的控製作用。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地震、風化作用、人工開挖、爆破以及工程荷載等。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影響邊坡穩定最重要、最活躍的外在因素,其他大多起觸發作用。查明和掌握這些影響因素對了解邊坡失穩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滑坡形成的內部條件

產生滑坡的內部條件與組成邊坡的岩土的性質、結構、構造和產狀等有關。不同的岩土,它們的抗剪強度、抗風化和抗水侵蝕的能力都不相同,如堅硬緻密的硬質岩石,它們的抗剪強度較大,抗風化的能力也較高,在水的作用下岩性也基本沒有變化,因此,由它們所組成的邊坡往往不容易發生滑坡。反之,如頁岩、片岩以及一般的土則恰好相反,因此,由它們所組成的邊坡就比較容易發生滑坡。從岩土的結構、構造來說,主要的是岩(土)層層面、斷層面、裂隙等的傾向對滑坡的發育有很大的關系。同時,這些部位又易於風化,抗剪強度也低。當它們的傾向與邊坡坡面的傾向一致時,就容易發生順層滑坡以及在堆積層內沿著基岩面滑動;否則反之。邊坡的斷面尺寸對邊坡的穩定性也有很大的關系,邊坡也陡,其穩定性就越差,越容易發生滑動。如果坡高和邊坡的水平長度都相同,但一個是放坡到頂,而另一個卻是在邊坡中部設置一個平台,由於平台對邊坡的反壓作用,就增加了邊坡的穩定性。此外,滑坡若要向前滑動,其前沿就必須要有一定的空間,否則滑坡就無法向前滑動。山區河流的沖刷、河谷的深切以及不合理的大量切坡都能形成高陡的臨空面,而為滑坡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總之,當邊坡的岩性、構造和產狀等有利於邊坡的發育,並在一定的外部條件下引起邊坡的岩性、構造和產狀等發生變化時,就能發生滑坡。

2.滑坡形成的外部條件

滑坡發育的外部條件主要有水的作用,不合理的開挖和坡面上的載入、振動、采礦等,以前兩者為主。調查表明:90%以上的滑坡與水的作用有關。水的來源不外乎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農田灌溉的滲水、高位水池和排水管道等的漏水等。不管來源怎樣,一旦水進入斜坡岩土體內,它將增加岩土的重度並產生軟化作用,降低岩土的抗剪強度,產生靜水壓力和動水力,沖刷或侵蝕坡腳,對不透水層上的上覆岩土層起潤滑作用,當地下水在不透水層頂面上匯集成層時,它還對上覆地層產生浮力作用等等。總之,水的作用將會改變組成邊坡的岩土的性質、狀態、結構和構造等。因此,不少滑坡在旱季原來接近於穩定,而一到雨季就急劇活動,形成「大魚大滑,小雨小滑,不雨不滑」。這也說明了雨水和滑坡的關系。山區建設中還常由於不合理的開挖坡腳或不適當的在邊坡上填放棄土、建造房屋或堆置材料,以致破壞斜坡的平衡條件而發生滑動。此外,振動對滑坡的發生和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如大地震時往往伴有大滑坡發生,爆破有時也會引發滑坡。

四、滑坡防治措施

通過以上對滑坡的形態特徵及滑坡形成條件的介紹,我們不難得出治理滑坡的相關工程措施。然而,一個滑坡的發生往往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為,我們只有做詳細的調查和分析計算後,才能制定出切合實際的防治措施。總的來說,治理滑坡應該堅持以防為主、綜合治理、及時處理的原則。結合邊坡失穩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內外部條件,治理滑坡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

1.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發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岩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具體做法有:防止外圍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可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在滑坡區內,可在坡面修築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於岩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徵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鑽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豎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撐盲溝。

2.改善邊坡岩土體的力學強度

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岩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減載;用降低坡高或放緩坡角來改善邊坡的穩定性。削坡設計應盡量削減不穩定岩土體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體不應削減。此法並不總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經濟技術比較。2,邊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築擋土牆、護牆等支擋不穩定岩體;2,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或鋼筋樁作為阻滑支撐工程;3,預應力錨桿或錨索,適用於加固有裂隙或軟弱結構面的岩質邊坡;4,固結灌漿或電化學加固法加強邊坡岩體或土體的強度;5,SNS邊坡柔性防護技術等。

五、結語

本文對滑坡的形態特徵、影響邊坡穩定性因素及滑坡形成條件、滑坡的防治措施做了簡單的介紹。天然的或人工開挖形成的邊坡到處可見,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邊坡失穩,引起各種規模的滑坡時有發生,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了巨大的災難。因此,作為土木工程技術人員,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研究和治理滑坡,從而減少滑坡的發生和降低因滑坡造成的損失。相信通過我們研究的不斷深入,滑坡現象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⑼ 關於做好第號超強台風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應急辦函〔〕4 號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南、陝西、甘肅省 (市)國土資源廳 (局):

據中國氣象局預測,今年第9 號超強台風 「梅花」已生成,目前正向西偏北方向移動,預計將於 5日中午前後進入東海東南部海域。6日至 7日則轉為向西北方向移動,逐漸向浙江中北部到江蘇南部一帶沿海靠近,並可能於 7日前後在浙江台州到江蘇啟東一帶登陸。也有可能在這一帶轉向北上,登陸山東半島。2011 年 8月4日國家防總召開視頻會議,部署防禦超強台風工作。為切實做好此次超強台風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防範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各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做好 「防大汛、抗大災」的准備,克服麻痹思想,將台風和強降雨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防範工作作為目前的頭等大事來抓,密切關注 「梅花」走向、影響范圍和強度變化,按照當地政府的統一部署,與相關部門緊密配合,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範工作。

二、要迅速部署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應急預案、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措施落實情況的檢查,特別是山區丘陵區的高陡邊坡附近、山道溝口、庫區就近後靠的居民點、旅遊區和外來務工人員居住區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要落實監測責任人,制定落實隱患點應急預案。

三、按照地方政府統一安排,主動加強地質災害危險區的管理工作,如出現險情,立即採取應急措施,及時啟動實施應急預案,果斷撤離高強度降雨區和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的人員,必要時,採取強制措施避讓,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四、各地要按照 《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規定,健全和完善汛期值班、災情速報、專報制度,確保通訊暢通,信息傳遞准確及時。各地要立即組成工作組,迅速趕赴氣象部門預報的台風經過和引發強降雨的區域,檢查各項防災工作落實情況,指導基層及時解決發現的問題,真正把預防措施落到實處,力求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二〇一一年八月四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