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市地質災害氣象
Ⅰ 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有哪些
氣象災害主要是寒潮,台風(颶風或強熱帶風暴),暴雨洪澇,乾旱,沙塵暴等。地質災害主要有地震,火山爆發,滑坡泥石流等。
Ⅱ 下面為2011年9月我國某地區地質災害氣象等級等值線分布圖。讀圖回答問題。 小題1:圖中反映的主要地質災
小題1:C 小題1:A Ⅲ 揭陽市三防指揮部成員單位有哪些 揭陽市軍分區、水務部門、氣象部門、宣傳部門、發改部門、財政部門、民政部門、國土資源部門等。 1、軍分區:負責協調駐揭部隊和組織民兵預備役投入抗洪搶險救災工作;協助地方人民政府轉移危險地區的群眾;負責防汛搶險輕舟大隊的訓練、管理和救災。 2、水務部門:負責水利工程的安全檢查與搶險技術指導,組織指導制訂水利工程防洪應急措施,以及直屬單位防洪工作;組織指導水毀水利工程的修復;負責水利工程安全的預警與有關信息的發布。 3、氣象部門:負責做好天氣預報,及時提供台風、降雨等災害性天氣預報和有關氣象信息;負責台風、暴雨的預警和發布台風、暴雨信息,防禦台風期間及時對重要天氣形勢和災害性天氣做出滾動預報,並向三防指揮部及有關成員單位提供氣象信息。 4、宣傳部門:負責把握防洪搶險救災宣傳工作導向,及時協調、指導新聞宣傳單位做好防洪搶險救災新聞宣傳報道工作。 5、發改部門:負責做好災後糧食市場調控和供應工作;協調組織防災、抗災、救災資金和物資供應;負責防洪工程基本建設項目計劃的下達,配合財政、水務等相關部門爭取防洪工程建設上級資金補助;負責災後市場物價的監控,防止哄抬物價,確保物價穩定。 6、財政部門:負責解決防洪抗災搶險和救災復產資金的落實,並監督檢查使用情況。 7、民政部門:負責防洪期間緊急轉移人員和災民的安置,及時掌握災情,安排災民生活;負責組織、協調災區救災及受災群眾的生活救助;負責職能范圍內的災情核查、發布及災後救濟,及時提供災情信息,管理、分配救災款物, 並監督檢查使用情況;組織開展救災捐贈、儲備救助物資等工作。 8、國土資源部門:負責組織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與有關信息發布;加強對台風暴雨影響嚴重地區的地質災害排查,進一步指導當地人民政府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建設,協助有關部門選定地質災害發生時的避險點、避險路徑;協助當地政府做好危險區域人員的轉移與安置。 Ⅳ 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指的是什麼 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是指在一定地質環境和人為活動背景條件下,專受氣象因素的影響,某屬一地域、地段或地點在某一時間段內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小。它是真實世界遭受損失可能性的一種狀態,而不是真實發生的一種狀況。由於人類防禦災害能力和實施防災措施的不同,這種可能性的狀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或部分發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基於地質災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地層岩性、地質結構、地形地貌、岩土體類型等)和激發因素(降雨、地震、冰雪消融、人為活動)通過模型運算來開展工作,控制因素是基本條件,激發因素在不同地區或同一地區不同時段、不同地段常常表現出較大差異。 Ⅳ 中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分區圖怎麼運用到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中
地質災害風險性是指地質災害發生不同險情的概率。 Ⅵ 氣象災害與地質災害的區別與聯系是什麼
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被稱為氣象災害。它是自然災害中的原生災害之一。氣象災害的特點是: Ⅶ 什麼是地質災害氣象預報 根據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與降雨密切相關的特點,利用降水預測對地質災害實施預警預報。江西省從2002年開始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工作。 地質災害氣象預報 Ⅷ 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海洋災害,生態環境災害分別包括哪些災害
地質災害,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版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權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Ⅸ 縣級行政區如何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 縣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一般情況下由縣級國土資源部門會同氣象部門發布,緊急狀態下可授權監測人發布。主要內容是規定預報的時間、地點、范圍、等級以及預警產品的製作、會商、審批、發布等。 Ⅹ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區劃 如前所述,在地質災害的控制與影響因素中,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是最為活躍的觸發因素。在人類不合理工程活動地段,黃土的卸荷與風化裂隙、落水洞、陷穴等尤為發育,降水容易沿著這些通道快速滲入地下,引發地質災害,降雨成為觸發地質災害最積極的因素。所以,通過氣象預報,可有效開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預警,實現防災減災的目標。 一、臨界降雨量確定 據本次調查資料,2000~2004年發生的13次新滑坡和16次崩塌,其發生頻次均與月平均降水量呈顯著的正相關,滑坡、崩塌發生時間全部落在6~10月份,在9月份最高,7月和8月次之,6月和10月份較低。地質災害的發生頻次與本區的降水特徵有關,9月份常出現淋雨,並伴有大雨,這種降水特徵有最利於浸潤黃土和入滲補給地下水,觸發地質災害發生;7月和8月份集中了全年75%以上的R1h≥10mm強降水和82%以上的R1h≥20mm強降水,這種強降水特徵不如9月份有利於降水入滲,所以,7月和8月份出現的災害頻次不如9月份高;6月和10月份強降水頻率低於7月,8月和9月,但高於其他月份;另外,10月份也常有淋雨,所以在6月和10月份也引發了地質災害。由此可見,無論是淋雨,還是強降雨,都是觸發地質災害的因素。 寶塔區歷史上僅有一個氣象站,不能反映降水特徵的空間展布,為了能夠揭示區域降水特徵,本次與陝西省氣象局合作,對1980年到2005年25年間,陝北黃土高原地區的27個氣象站的日、時降水量進行了分析,統計了各站日降水量中R1h≥10mm或20mm的局地暴雨過程,對其氣候特徵和時空間演變規律進行歸類分析、研究總結。研究結果表明: (1)在25年中,陝北黃土高原共出現R1h≥10mm的強降水2638時次,R1h≥20mm強降水574時次,年平均R1h≥10mm的強降水有106時次,R1h≥20mm強降水有23時次。 (2)R1h≥10mm發生時次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為173時次;最少的是1980年,僅有36時次。R1h≥20mm強降水發生次數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為56時次;最少的是1982年僅有3時次。可見陝北強降水出現時次的年際差異較大,最多年份與最少年份相差十幾倍之多。 (3)R1h≥10mm強降水旬分布具有多峰值的特點。7月中旬,7月下旬和8月上旬為第一高峰值,在數值比較接近也是全年的最大峰值;8月下旬為全年的次峰值,6月上旬為全年的第三峰值。R1h≥20mm單峰特徵較明顯,8月上旬為其高峰值,8月上旬之前,強降水頻次緩升後,強降水的頻次突然降低、減少。 (4)淋雨主要出現在9月,10月份也有淋雨和大雨發生。 (5)寶塔區暴雨年頻次>0.8(圖7-5),大雨日年頻次為4左右(圖7-6)。 圖7-5 陝北暴雨年頻次分布圖 圖7-6 陝北大雨年頻次分布圖 對比分析本區降水特徵和地質災害發生的關系,可以確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的臨界降雨量。預警的臨界降雨量特徵值分別是: (1)日降雨量≥50mm(R24h≥50mm); (2)6小時降雨量≥25mm(R6h≥25mm); (3)1小時降雨量≥20mm或3小時降雨量≥25mm並且日降雨量≥30mm(R1h≥20mm或R3h≥25mm且R24h≥30mm); (4)連續多日降雨,且日降雨量≥10mm。 符合以上條件之一就應該進行地質災害預警,作為地質災害氣象誘發日向外發布。 據此臨界降雨量可以進行模擬校驗,校驗結果表明,調查區內地質災害暴雨誘發日為2.5d/a,連陰雨誘發日為2.8d/a,即每年可預報的次數將在2~7次。說明選取上述4項指標是符合實際情況和可以操作的(圖7-7)。 圖7-7 陝北地質災害暴雨誘發日分布圖 二、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級別 參考陝西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分級劃分,結合調查區實際情況,將預警級別劃分為三級:分別是Ⅰ級預警、Ⅱ級預警和Ⅲ級預警。 Ⅰ級預警是高級預警,地質災害發生概率最大,為地質災害發布警報級; Ⅱ級預警是中級預警,地質災害發生概率中等,為地質災害發布預報級; Ⅲ級預警是低級預警,地質災害發生概率最小,為地質災害不發布預報級。 三、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區劃 (一)日降雨量≥50mm預警區劃 本降雨量級別在預警氣象中相對降雨強度為最小(圖7-8)。 圖7-8日降雨量≥50mm預警區劃圖 (1)Ⅰ級預警區的范圍最小,僅限於北半部延河流域,分散於這一區域的北部、西部和中部少部分地區(圖中深灰色)。總面積927.71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26.1%。這些地區位居延河幹流,河谷深切;以及較長支流的上游,溝谷強烈下切地帶,人類工程活動極為強烈,為調查區的地質災害發育區。 (2)Ⅱ級預警區主要分布在調查區北部延河流域(圖中淺灰色),面積1303.96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6.7%。這一區域大多為延河次級支溝黃土梁、峁地區,主要溝谷多處於中游,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地質災害發育強度稍低。 (3)Ⅲ級預警區分布於調查區南部汾川河流域(圖中白色),面積1324.33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7.2%。這里植被茂盛,溝谷寬緩,人類工程活動不強烈,地質災害極不發育。 (二)6小時降雨量≥25mm預警區劃 本降雨量級別在預警氣象中相對降雨強度為中等(圖7-9)。 圖7-9 6小時降雨量≥25mm預警區劃圖 (1)Ⅰ級預警區的范圍較前有所擴大。除北部延河流域中部少量區域外,占據北部延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圖中深灰色)。總面積1627.70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45.8%。為調查區地質災害發育區及部分次發育區。 (2)Ⅱ級預警區的范圍較前有所減少。主要分布在調查區北部延河流域(圖中淺灰色),南部汾川河流域有少量分布。總面積676.38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19%。這一區域大多為延河次級支溝黃土梁、峁地區,主要溝谷多處於中游,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地質災害發育強度稍低。 (3)Ⅲ級預警區的范圍較前有所減少,全部分布於調查區南部汾川河流域(圖中白色),面積1251.92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5.2%。這里植被茂盛,溝谷寬緩,人類工程活動不強烈,地質災害極不發育。 (三)1小時降雨量≥20mm預警區劃 本降雨量級別還包括3小時降雨量≥25mm並且日降雨量≥30mm,在預警氣象中相對降雨強度為最大(圖7-10)。 圖7-10 1小時降雨量≥20mm預警區劃圖 (1)Ⅰ級預警區的范圍為擴展至最大。占據整個北部延河流域(圖中深灰色)。總面積2232.67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62.8%。為調查區地質災害發育區及全部次發育區。 (2)Ⅱ級預警區的范圍縮減至最少。從調查區北部延河流域全部退出,僅分布在南部汾川河流域主幹流(圖中淺灰色),分布面積194.91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5.5%。這一區域為汾川河主幹流上中游,溝谷切割較強烈,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較其他地區稍強。 (3)Ⅲ級預警區的范圍縮減至最小,全部分布於調查區南部汾川河流域(圖中白色),面積1128.42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1.7%。這里植被茂盛,溝谷寬緩,人類工程活動較少,地質災害極不發育。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