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地學院曾老師
Ⅰ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怎麼樣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質學院籌備委員會,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李四光任籌委會主任。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夾道舉行了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學校決定每年的11月7日為北京地質學院的「校慶日」。12月24日,政務院任命紅軍老幹部劉型為北京地質學院首任院長,著名地質學家、中國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尹贊勛教授任副院長。
1954年後陸續遷入北京西北郊學院路新校址。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時間中,學校停止招生。1970年遷出北京,在湖北辦學。1975年遷址武漢,暫時更名為為武漢地質學院。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設立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原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2月,學校由國土資源部劃歸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學總部撤銷,武漢、北京兩地獨立辦學。2006年10月,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2010年4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0年9月,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2011年9月,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2017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Ⅱ 如何評價中國地質大學
作者:凡卡·茹科夫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4418046/answer/10909556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到底是什麼關系,有什麼歷史沿革,我不想解釋和研究。但是這種雙校區平行發展的情況,極大的損害了地大的知名度和權威性。冠名相同但實質不同,我們地大人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給外人解釋起來就非常的吃力。在別人看來,北京和武漢應該有主次之分,好壞之分。親眼所見,很多求職的畢業生實在是不想應付北京和武漢校區有什麼區別的相關問題,乾脆在學校的後面把括弧去掉了,省去了回答HR提問時的不少麻煩。地大想提高知名度和公信力,這個雙校區的問題一定是一個很大的掣肘。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在哪的中字頭大學,是一個缺乏品牌建設能力的大學,損害了所有地大學生的無形資產。2.本人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四年間,學校是沒有圖書館的。北區閱覽室那麼丁點小,根本滿足不了全校同學的自習需求。我們這一屆到大四寢室才有空調,可想而知每年冬天夏天去閱覽室佔座位的情況是多麼的恐怖,6點以後去排隊,就很難說有沒有位置了吧。我覺得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讓一個211大學,在一整屆學生的就讀期間,沒有讓學生用上哪怕一次圖書館。這是一個笑話,是恥辱,也是為什麼很多學生不遺餘力的去黑學校的原因所在。一個用四年時間建不好圖書館的大學反映出來的是什麼,是缺乏對學生最基本的關心和負責任的態度。3.本人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四年間,除了辯論隊之外,是沒有參加其他任何社團活動的。而辯論,在地大也是一個在夾縫中艱難生存著的社團活動。總體而言,地大的社團是缺乏多樣性和趣味性的,社團的設立和活動內容,感覺就像就是從90年代沿襲和繼承下來的一批遺產。沒有與時代進步相結合,沒有與學生興趣相匹配,死氣沉沉沒有生機。而地大辯論隊,在工程學院金鋆學長的努力下,差一點就成為了學校官方常設機構,有一定的自治權。但是僅僅過了兩年,地大校辯論隊就開始每年都要為自己的歸屬問題跑斷腿。比賽自己接,費用自己出,訓練場地自己找。我也曾為地大出戰過幾場比賽,作為四辯,在自我介紹的最後是要說「代表中國地質大學向各位問好」這句話的。代表完了,比賽打完了,目送各個學校的校車把各個學校的隊伍拉回去,然後我們幾個地大的像沒爹沒娘的孩子一樣去趕公交車…當然這也沒有什麼,校車接送不是學校的義務。但是,一個不注重發展社團活動,甚至打壓社團組織的大學反映出來的是什麼,是對學生豐富課餘生活的剝奪和個性的扼殺。4.本人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四年間,一直在參與學院的黨建工作。由於資歷老(我是高中黨員),在黨建和學生工作中我一直處於一線位置,後來擔任兩個班的黨支部書記。首先,恕我直言,發展黨員=收獲果實。哪個同學條件成熟了,就發展成黨員。如果有品學兼優的學生沒有入黨意願,支部書記還要負有一定的責任。有這樣為一個政黨補充新鮮血液的嗎?其次,在最基層的學生黨建工作中,都很難確保民主集中制的貫徹落實。有一次在黨員大會上討論對我的處分方法時,居然要求我離開會場,不得參與討論過程,非常的令人氣憤和失望。最令人震驚的是,學生黨員居然有往蓋世太保方向發展的趨勢。清明,端午等小假期期間,學生不得私自離校,學生黨員要配合輔導員進行管理。當時輔導員的原話是:「要把所有學生圈養在學校」。特殊時期,例如12年反日本侵佔釣魚島的遊行活動中,學生黨員要在輔導員的帶領下逐一查寢,掌握所有學生的動向。呵呵,大學是培養人才,而不是培養官僚。黨建是吸收有理想的青年,而不是收割成熟的水果。從一點一滴基層黨建工作的開展,可以清晰的透露出地大老師思想上根深蒂固的保守主義做派和官僚主義作風。最後分享一點。對一個剛畢業進入職場的大學生,領導和同事們會做出這樣的評價:1.不愧是地大出來的學生。2.看來地大的學生相當的不錯。你們能看出這兩種評價的差別嗎?我聽到的都是第二種。
Ⅲ 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學院導師有哪些
導師有23位,下面各導師名字附圖。挑一個介紹了。你可以手機網路搜索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學院,進入主頁,看師資力量。
解習龍(Dr.XinongXie),男,博士,教授,博導,1963年出生
►1979年9月—1983年6月,武漢地質學院礦產地質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83年9月—1986年6月,武漢地質學院礦產地質系學習,獲碩士學位。
►1988年9月—1992年6月,中國地質大學礦產地質系學習,獲博士學位。
►1986年8月—至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任教,1988年晉升講師,1993年晉升副教授,1996年被原地質礦產部破格晉升教授,1998年晉升為博士生導師,現任海洋學院黨委書記。
►1995年9月—1996年10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質及地球物理系進行合作研究;2000年3月—2000年10月,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香濱-厄本分校地質系做高級訪問學者;2001年3月—2003年5月,在這三年間曾三次赴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進行合作研究;2004年3月—2004年10月,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做高級訪問學者。
☆ 研究領域(主要研究興趣)
目前主要從事盆地分析、石油地質、海洋地質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大陸邊緣盆地動力學分析
■深水沉積學
■盆地流體動力學與油氣成藏
☆ 科研項目(目前在研)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海深海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重點支持項目「南海西北陸緣盆地形成演化及其與南海擴張耦合關系」 (2011-2014,項目編號:91028009,在研,負責人)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南海北部陸緣大型深水峽谷體系形成機制及充填構型對比研究」(2014-2017,項目編號:41372112,在研,負責人)
★ 國家油氣重大專項課題-海洋深水區油氣勘探關鍵技術之專題「南海西北部深水區構造特徵及有利儲層分布與評價」(2014-2017,項目編號:2011ZX05025-002-02,在研,負責人)
★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協作項目「渤海海域古近系「混合沉積」優質儲層成因機制及發育模式研究」(2014-2017,在研,負責人)
Ⅳ 能夠在中國地質大學就讀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是十分不錯的體驗,校園環境優美,教育、科研、學術氛圍濃厚。
中國地質大學位於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腹地,現有南望山校區、未來城校區等兩個校區,校園佔地總面積1435545平方米,校舍總面積807575平方米。學校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逸夫博物館,校園環境優美,教育、科研、學術氛圍濃厚,擁有現代化的教學樓群、圖書館、學生公寓、體育場館等相關配套設施,為莘莘學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成長的環境。
2、學校擁有「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其中全日制在校學生28635人,包括本科生18092人,碩士研究生7774人,博士研究生1764人,國際學生1005人;成教及網路教育注冊學生6萬餘人。
3、有23個學院(所)、65個本科專業;有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工程碩士、MBA、MPA等10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其中工程碩士專業包涵14個工程領域。
Ⅳ 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的首席教師
1.李安萍
女,漢族,1956年4月出生,1975年1月參加工作,大學本科學歷,中教高級教師。校骨幹教師。
主要工作業績
在歷屆中考中,所任教的班級成績保持了本屆本學科最好成績,平均分和及格率超區或單項超區。在地大附中做過24年的班主任或年級組長的工作,帶過的班多數是優秀班集體。在做年級組長工作期間,工作勤奮踏實,堅持早來晚走,順利完成了學校交給的各項工作。
主要學術成就
在《北京青年報》、《北京教育》、《中小學數學教學》、《幾何畫板實驗通訊》、《友善用腦通訊》等報刊雜志上發表過文章。論文曾獲得過全國三面向教育成果一等獎、第五屆全國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成果二等獎、第八屆全國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成果一等獎、中國基礎教育回顧與展望全國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北京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優秀論文二等獎、海淀區首屆青年教育科研優秀論文二等獎、海淀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等。與計算機教師合作出版了《少年電腦教程》一書。在全國學習科學研究會舉辦的友善用腦實驗課做課評比活動中榮獲二等獎。
主要榮譽獎項
曾獲得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實驗先進個人、北京市紫金杯優秀班主任一等獎、北京市中小學優秀德育工作者、海淀區教育系統先進青年教師、海淀區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先進個人、海淀區教育系統優秀教師、海淀區教育系統優秀輔導員、海淀區優秀班主任、海淀區中學班主任帶頭人、海淀區中學骨幹教師等稱號。
2.馬長水
男,漢族,1954年3月出生。1971年參加工作,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校地理學科帶頭人、史地教研組組長。
主要工作業績
從教40年來,熱愛教育事業,治學態度嚴謹,以學生的發展為教育目的,認真履行教師職責,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對學生的前途負責。一直工作在教學一線,教育教學成績顯著。多年擔任高三地理教學工作,教學方法獨到,深受學生好評,所授課班級的地理學科高考、會考成績優秀。
主要學術成就
在教學中勤於鑽研,在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中堅持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具有嶄新的教學理念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中開展版圖式、問題式和探究式教學,探索社會熱點與學科的結合,深入研討歷年高考、會考的趨勢和走向,形成了個人獨特的教學風格。主張用開放民主、張揚個性、學以致用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現代人才。
主要榮譽獎項
近四十年來,由於持之以恆、孜孜不倦的對地理教學的深度探討,教學效果十分顯著。每年在地理高考和會考的輔導教學中均取得超市區平均分、及格率的優良成績,並由此獲得學校的表彰和獎勵。被北京市海淀區批准為首批破格高級地理教師、校骨幹教師、校學科帶頭人。在長期擔任教研組長的工作中不僅很好的團結本組的教師積極參與教研和教改活動,而且以長期積累的教科研能力來指導和培養青年教師,為本校青年教師的培養做出貢獻。
3.王玉萍
女,漢族,1968年10月出生,1990年7月參加工作,碩士研究生學歷,中學英語高級教師。海淀區學科帶頭人,北京市級骨幹教師。中共北京市海淀區第十次代表大會代表。
現任,地大附中副校長、黨支部委員,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英語兼職教研員、中心備課組成員、海淀區名師工作站英語組導師,《北京市高中辦學條件標准細則研究項目》英語學科專家組成員。自2007年起,多次擔任海淀區中學高級教師職務評審委員會英語學科評委和初中教師任職資格英語學科評委等。
主要工作業績
潛心研究課堂教學,且成效顯著。所任教班級2008年中考優秀率超區31個百分點。多次承擔公開課任務,如09年承擔校內公開課3節,區級公開課一節,並接待區內數名高二英語教師來校隨堂聽課一周。
多次承擔區教材教法課或專題發言、專題講座任務
多次為校內外教師指導公開課、研討課等,如2007年4月-6月任備課組長,負責市級教師培訓示範課的教學設計、試講、研討、實錄、課後反思、反思總結等等;2007年12月為北師大(版)教材全國實驗區經驗交流研討會指導一節研討課。
多次參加區課改新教學實錄活動,為校內外多位英語教師評課。
指導學校教科室帶領教師認真開展「友善用腦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市級子課題的研究,提出「教學場」的觀點和「時段教學」模式,有效推進了課題研究。
主要學術成就
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獲海淀區一等獎、北京市一等獎和三等獎(含錄像課)等。
英語教學論文曾獲海淀區二等獎、友善用腦課題組二等獎、市「京研杯」徵文二等獎、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論文一等獎、「中國教育實踐與研究論壇」一等獎等。並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學外語教學》2008年第4期發表文章。
課改論文獲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試驗論文一等獎。
德育論文獲第八屆全國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優秀成果展評活動特等獎。
校本課程《律法人生》獲海淀區「十一五」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
《友善用腦實踐研究文集》和《全腦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副主編。
主要榮譽獎項
海淀區中學創新教學管理優秀獎、海淀區教育科研管理創新獎,多次被評為海淀區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多次被評為校級以上優秀共產黨員,2009年被授予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
4.田軍
男,漢族,1967年3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省級骨幹教師,校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
主要工作業績
自1990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教學第一線,從事高三數學教學十幾年,在教學中不斷積累教學經驗,總結出自己適合學生的獨特教學方法,可以大面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成績。在歷年高考中,所任教班級的數學成績排名一直在區域的前列,受到學校和家長的好評。05年加盟地大附中任教後,開始歷任高三文科數學教學。在不斷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本校學生情況,潛心研究北京卷和考綱,幫助學生抓住高考試題的脈絡。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在06、07、08、09年的高考中取得非常優異的成績。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好評。
主要學術研究
積極參加學校和區里組織的各種教研活動,尤其是積極參與學校友善用腦的課題組活動,在教學中適時使用友善用腦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師生互動活躍,提高了課堂效率。積極撰寫教學論文,《面面垂直的性質定理在解高考題中運用》、《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初探》等文章獲得一等獎。
主要榮譽獎項
曾獲得:市和盟教學能手、市名教師、市優秀教師等榮譽;獲得:本校學生心目中的十佳教師等光榮稱號。
Ⅵ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
他學院的電話207_67848620 ,根據該號碼你可以詢問他學院的老師。
Ⅶ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哪些不錯的教授
作為馬院同學,來回答一下我接觸過的地大優秀的文科教授。(地大各個門類的文科老師基本集中在馬院哦~)
嚴世雄老師,曾經教過我們倫理學,在社會科學領域的造詣令我映像深刻。
但是老師非常的和善,對同學總是很友好。
要是有什麼問題或者說疑惑,嚴老師總是鼓勵學生勇於和他交流。他還提倡學生要敢於質疑、勤於思辨,要在自我探索中進步。可以說,他手下的學生總是能從他那兒獲益良多。
Ⅷ 地質大學出過什麼傑出人士或名人
楊遵儀教授(1908.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