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公路工程地質調查的方法
❶ 地質調查新方法新技術
現代地質高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不僅為復雜景觀區地質調查工作提供了快捷有效的工具,實現了地質填圖工作的數字化,而且為新的地質理論與成礦模式的產生提供了更多的機遇。野外地質調查數字化技術及其推廣應用
2000年開始,國土資源部組織了區調新方法新技術、數字化地質填圖等一系列科技項目攻關,在運用航天技術、信息技術的最新成就改造傳統的地質調查方式上取得了突破,構建出區調現代化工作模式。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全程實現數字化,具體表現在:
(1)定位:GPS實時定位,點位數字化記錄,精度達10米。
(2)採集及記錄:以遙感信息為先導,野外工作前掌握了全區地質全貌特徵,指導地質隊員科學布置調查路線,路線密度合理抽稀,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以GIS為支撐,以遙感影像信息、基礎地理信息為基本數據,以野外數字採集器取代記錄本,利用語音或鍵盤方式完成錄入,保證了野外記錄的質量並實時完成信息的數字化。
(3)室內整理:數據自動導入,並及時發現野外工作的遺漏和錯誤,保證工作質量。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信息支持的桌面處理系統,能快速完成地質界線的勾繪,地質現象記錄的整理、剖面資料整理、數據入庫等復雜工作,自動生成調查區數字化地質底圖等圖件。
(4)成果展示:能很方便地生成符合應用需求的各種圖件,滿足國民經濟建設需求。
2002年6月29日—7月2日,國土資源部在甘肅省蘭州市舉辦了區調現代化新技術新方法研討班,國土資源部所屬研究所、各省地質調查院、有關地質院校等54個單位96人參加了培訓,使這一新技術迅速地得到推廣。以GPS、GIS、RS技術與手持計算機為一體的野外數據採集器為主體的新五件——手持計算機、GPS、數碼相機、數碼錄音筆、數碼攝像機,向世人展示了21世紀我國「數字化地質隊員」的新形象。
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主流程
液壓站外觀
經在京唐港工程中實際使用,證明工作可靠,製造安裝操作簡便、安全,設備使用壽命長,起拔力大。使用該設備在國家重點工程京唐港地下連續牆施工中,實現收入5758萬元,新增利潤1140萬元,新增稅收190萬元。
❷ 地質調查的步驟與方法
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是野外實地勘查和觀測研究,將所獲得的地質信息填繪在地理版底圖上按一定格式記錄下來權(見地質編錄)。此外,還常採用以下方法:①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電法勘探、地震勘探、核法勘探 、地溫法勘探以及鑽孔地球物理勘探。②地球化學勘查。③在基岩出露好、地質標志較清楚的地區,還可採用遙感圖象解釋的方法(見遙感地質)。④重砂測量(重砂指由比重較大、物理和化 學性質比較 穩定的礦 物的顆粒所組成的 鬆散集合體),通過重砂分析和綜合整理,發現並圈出礦產機械分散暈,即與礦產密切相關的指示礦物的重砂異常,據此進一步追索原生礦床和砂礦床,是區域地質調查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找礦方法,尤適用於水系發育的地區。
❸ 地質調查方法
1.基礎地質調查
在全面收集和分析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基礎上,認真閱讀調查區的地質構造和地層岩性及區域地質發展史,分析判斷調查區可能存在的地質和斷裂構造,通過野外的實地踏勘和簡單的測量,確定在調查區內的地層、岩性和構造,並尋找在地表出露的能代表該地區地質構造的主要方向,並標示在圖上。
2.水文地質調查
對於火山岩地區主要是尋找基岩裂隙水,研究基岩的岩性和其中的原生孔隙及裂隙的構成與分布規律;研究成岩後各種動力對岩層(體)的破壞作用和各種裂隙的分布與破壞規律;分析區內各種岩層(體)的含水性,判定裂隙含水層(體)的埋藏及分布特徵;從基岩褶皺和斷裂構造的含水特徵,分析裂隙水構造類型及其水文地質特徵,重點注意分析斷裂的力學性質,斷裂帶中破壞產物的存在狀態,膠結充填情況;分析斷裂兩盤的岩性、破碎程度、破碎帶寬度及它們對富水性的影響;注意斷層的多期活動情況,尤其注意新期活動對地下水的影響。分析討論斷裂帶規模對其富水性的控製作用;分析岩漿岩與圍岩間的接觸類型、蝕變、破碎情況及其水文地質特徵;研究噴出岩裂隙(柱狀節 理)、大孔性和熔岩通道的發育規律及其含水性;注意基岩區風化帶的發育情況及其水文地質特徵;觀察區內地貌特徵及其對地下水的控製作用,研究區內水文網的發育、變遷過程和動態變化;對區內主要含水層(體)中地下水的補給、運動和排泄條件進行研究,實測地下水露頭的出水量,取水樣進行水質分析,並對它們進行評價;收集現有裂隙水供水源地和采礦場的水文地質資料,對裂隙水的合理開發和疏干進行研究。
❹ 野外地質調查
野外地質調查是遙感地質填圖工作的重要環節。調查方法為影像岩石單元剖面法。調查的目的是進一步了解填圖單元的地質屬性,為填圖單元合理建立與劃分提供地質依據。由於填圖單位劃分方案不同,對不同種類的影像岩性單元野外調查的具體內容不盡相同。
(一)地質構造調查
主要是根據遙感初步解譯地質圖中圈定的不同類型的構造現象,按主次分類,選擇影像規模大,有代表性的構造現象進行野外調查,系統收集地質證據,為構造單元劃分,構造規律、構造演化規律分析研究提供數據。
1.斷裂構造調查
該類構造野外調查的要點為:斷裂存在的地質根據、活動性、性質及時代。
(1)地質依據。岩石的破裂程度(斷層角礫岩擠壓透鏡體、糜棱岩等),斷裂面特徵(平直、舒緩、鋸齒),斷裂產狀(傾向、走向、傾角)、斷裂規模、斷裂兩側地層位移、變形情況等。
(2)斷裂活動性。主要表現為繼承性和改造性。其直接根據為沿斷裂早期活動面充填物質的再破碎現象。
(3)性質。主要依據地質依據來確定。
(4)時代。野外調查可依據其切割最新時代地層確定其上下時限,同時可採集樣品,進行同位素年齡測定。如U/Pb法、Rb/Sr法、14C法等。
2.褶皺構造調查
褶皺構造是地殼岩石在擠壓應力作用條件下的塑性變形結果。根據衛星圖像顯示清晰程度,野外調查可分為可視褶皺和非可視褶皺進行。其調查的方法和內容應有所差別。
1)可視褶皺構造
可視褶皺系指在衛星圖像上顯示形態清晰的褶皺。野外調查的主要內容為位態、形態、時代和性質。
(1)位態。通過軸面傾角、樞紐傾伏角和側傾角調查,確定其屬於直立褶皺、傾伏褶皺、平卧褶皺、斜伏褶皺、斜卧褶皺等類型中的哪一種。
(2)形態。通過褶皺兩翼間的夾角大小調查,確定其屬於開闊褶皺,還是緊閉、等斜褶皺或復式褶皺。
(3)時代。通過捲入褶皺變形地層單元的數量和層位與非變形地層單元層位,確定其形成時代。
(4)性質。通過捲入褶皺地層單元新老分布順序、復雜程度,確定其屬於是向斜、背斜還是復式向斜、復式背斜等。
2)非可視褶皺構造
該類褶皺系指衛星圖像難以判別,而通過路線調查而確定的一類褶皺。其調查內容為地層單元對稱有序排列、岩層產狀有序變化、構造改造特點等。
3.逆沖推覆構造調查
逆沖推覆構造屬於一種收縮變形。調查中應注意直觀地質依據、結構要素發育程度、形態特徵等依據的觀察與收集。
1)直觀地質依據
(1)飛來峰。多為老地層飛移新地層之上,但新地層飛移老地層之上也很常見。後者定位取決邊界性質。
(2)滑脫裂地塊。屬於伴隨收縮作用產生的局部鬆弛作用產生,即重力滑脫作用。其結構特徵相當於拉裂槽或拉裂楔。滑移界面為主滑斷裂。
(3)滑落地塊。屬於引張作用過程中,逆沖岩席前移之滑落物質。其形態不規則,產狀多變。
(4)層間水平滑移斷裂。斷裂面水平,滑動痕跡及岩石磨碎現象明顯。
2)結構要素
(1)逆沖斷裂。呈弧形展布的脆性變形構造界面。
(2)逆沖岩席。不協調構造塊體邊界性質及與下伏地層的新老關系。
(3)前緣褶皺帶。地層的變形特徵,褶皺的位態與形態表現形式。
(4)後緣拉伸盆地。盆地形態特徵、地層發育與缺失。
(5)主滑面。產狀平緩的面形斷裂發育程度,斷裂內岩石的破碎程度,斷裂面運移滑動依據。
3)形態特徵
(1)弧形逆沖斷裂系顯示依據。
(2)弧形山系、構造地體的存在。
4)推覆作用方向
由於逆沖推覆構造屬於側向擠壓應力的作用的結果,其系列弧形體突出方向代表推覆作用方向。
5)時代與期次
捲入逆沖推覆構造最新地層時代為釐定推覆作用時代確定的上限。
構造要素的疊置關系、切割關系及不協調分布關系是期次分析與確定的主要依據。
(二)地層單元調查
1.第四紀沉積物影像岩石單元調查
從遙感角度而言,第四紀沉積地層易於解譯劃分,這主要與其空間分布與成因聯系密切相關。基本表現出不同成因類型的沉積物在衛星圖像上以特定的影像單元特徵顯示。因此,以其為基礎建立的影像岩石單元具有地層單位劃分意義。而且,代表著特定的成因類型或復合成因類型。所以說第四紀沉積物的野外地質調查,也就是對影像岩石單元的調查。由於第四紀沉積物的成因類型復雜、沉積物的岩性、物質組成、結構、構造以及所含動、植物群和含礦性均是有一定的差異性,在調查中觀察的內容和要點不同,但總體上大同小異。
(1)岩性調查。對不同岩性的第四紀沉積物,應觀察描述其厚度、產狀、顏色、結構、構造及變化情況。
(2)成因類型調查。主要依據影像岩性單元特徵,結合第四紀沉積物岩性、結構、構造及所含動、植物群進行成因類型的判定。
(3)含礦性調查。當發現的泥炭、砂礦等礦產時,應查明其產狀、分布規模,並進行適量的樣品採集,為進一步工作提供資料。
(4)生物化石採集。在適當的地點和沉積物類型中注意尋找哺乳動物化石或孢粉樣、微體古生物樣品的採集。
(5)新構造運動表現。從階地結構特點、剝夷面的變化、第四紀變形以及地形切割強度等方面研究新構造運動的性質和強度。
(6)地形地貌的特徵。通過第四紀沉積物地形地貌特徵變化,總結影像岩石單元特徵變化規律,進行成因與形成年代分析。
通過上述第四紀沉積物野外地質調查,並根據調查結果,修改、補充和完善影像岩石單元的建立與劃分,使其符合第四紀地層填圖單位建立劃分特點。
2.影像岩石地層單元調查
該類地層單元系指呈層狀形式產出的影像岩石單元,主要包括火成岩的沉積岩和淺變質岩區的影像岩石單元調查,其具體內容為:
(1)岩性調查。通過點線觀測,系統了解影像岩石單元內的岩石類型、岩性組合的基本類型,以及厚度、產狀、結構、構造特點。
(2)影像岩石單元建立的合理性。主要通過單元岩性調查,查明其是否滿足或基本符合影像岩石地層單位建立劃分的標准,進而確定影像岩石單元是否為填圖單位。
(3)含礦性。直接礦化現象觀察、蝕變類型劃分、地層岩性含礦性規律。
另外,可以進行波痕、交錯層理、沖蝕槽的調查,以了解古河流流向。
3.影像構造地層單元調查
主要指變形變質、構造改造強烈的變質岩區影像岩石單元的調查。具體內容為:
(1)岩性。查明影像岩石單元內變質岩石類型、岩性組合的基本類型。
(2)影像岩石單元邊界性質。多以斷裂圍限界面顯示,查明其產狀、性質及規模。
(3)變質變形特徵。加強面狀、線狀構造,礦物生長與構造關系及變斑晶內面理與晶外面理之間的關系。
(4)礦物組合。注意特徵礦物、常見礦物及礦物組合調查。
(5)結構構造。注意變質結構、變晶結構、交代結構(薄片)、變形結構、定向構造的觀察。
(6)不整合構造界面。
(7)變質原岩。收集變質結構、構造及具有成因意義的岩石類型或岩石類型組合。
4.侵入岩體調查
1)花崗岩類侵入體填圖單元調查
該調查系指對花崗岩類侵入體填圖單元調查。具體調查內容包括:
(1)岩石類型。對不同特徵的影像岩石單元,查明其岩石類型,有利於單元的建立與劃分。
(2)礦物成分。查明單元岩石的礦物成分,實現正確命名,是單元建立劃分的基礎。
(3)結構構造。結構構造的變化,可直接反映侵入岩單元的生成順序,有利於序列歸並。
(4)接觸關系。注意查明岩體之間侵入與被侵入關系,有利於侵入順序的確定。
(5)時代:通常採用地層年代法。主要根據單元岩體所侵入地層單位年代釐定。但也可以通過樣品採集,進行同位素年齡測定。
(6)含礦性。注意直接礦化現象觀察。查明礦化種類、蝕變類型、成礦條件。
(7)其他。主要指表面風化面顏色、地形地貌特徵、易風化程度的觀察與描述。
2)變質深成侵入體填圖單元調查
該調查系指深成變質岩體影像岩石單元調查。具體內容為:
(1)岩石類型。查明影像岩石單元內的岩石類型、岩石類型組合。
(2)空間結構。通過模糊形態標志,定位調查邊界部位的礦物成分變化與差異,釐定影像岩石單元界線。
❺ 區域地質調查的方法
區域地質調查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是野外實地勘查和觀測研究,將所獲得的地質信息填繪在地理底圖上,並按一定格式記錄下來。此外,對發現礦化的區域,常以大比例尺(1:2.5萬或1:1萬)草測,輔以地球化學剖面、輕山地工程(剝土或探槽)等實施概略檢查。
專門的地質調查常採用以下方法:①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重力、磁法、電法、地震、核法、地溫法)及鑽孔地球物理勘探;②地球化學勘查;③遙感地質勘查(在基岩出露好、地質標志較清楚的地區,還可採用遙感圖像解釋的方法);④重砂測量等。
❻ 野外數字路線調查的基本方法
野外數字路線調查可分為以下幾個工作步驟:①在桌面系統平台上布置野外地質路線,並將路線採集層數據轉入掌上機中;②野外數字PRB路線地質調查;③野外數字PRB路線地質的室內整理。
(一)野外地質路線布置
按野外工作不同階段可將數字地質路線劃分為踏勘路線、系統觀測路線和檢查路線三種類型。
(1)踏勘路線:是為編寫設計和部署數字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收集素材、提供依據而布置的野外觀測路線。由於1:25萬玉林市幅為修測圖幅,我們在該工作階段的野外地質路線布置原則為:①對於前人地質調查和研究程度較高的地區,主要將踏勘路線布置在穿越地質體最多、地質構造復雜的部位以及前人工作中還存在未解決的疑難問題或具有典型地質現象等關鍵性地段,要求不同類型的地質體或自然景觀區必須有一條以上踏勘路線控制;②對於前人調查程度較低的地區,主要根據室內遙感圖像初步解譯結果有選擇性地布置一些野外檢查驗證性質的踏勘路線。踏勘路線以穿越路線為主。
(2)系統觀測路線:是按照設計要求對全區進行全面地質調查,並完成數字地質圖的填制而系統布置的填圖路線。在該工作階段我們作以下野外地質路線布置:①對於未進行過1:5萬區調的地區以及博白—岑溪造山帶內經歷過強烈構造混雜地區,按實測圖幅地質路線調查精度要求布置路線,路線平均間距控制在3~4km,並結合專題研究,在關鍵地段選擇地質走廊進行加密路線重點解剖。但在自然地理環境和穿越條件較差地區可適當放寬路線間距,可放寬至4~6km;②對於進行過1:5萬區調的地區主要以利用原地質填圖資料為主,篩選出質量較好的前人1:5萬地質路線,按1:25萬區調線距要求(路線間距一般控制在3~4km)錄入到PRB實際材料圖庫中。並布置一些檢查、驗證路線,1個1:5萬圖幅選擇1~2條填圖路線進行地質調查,並保證測區內所建立的填圖單位都必須有2條以上實測路線控制,以便於對前人的地質資料進行批註、利用。對於前人工作中還存在未解決的疑難問題部位,則適當布置一些追索路線控制。
(3)檢查路線:是在野外數字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基本完成的情況下,經過資料的室內綜合整理,發現某些地段圖面尚不合理,接圖尚存在問題,對某些接觸關系,或某些重要地質問題尚未得到解決,而在室內又無法解決,根據實際情況,必須到野外實地才能得到解決的問題,為此目的而布置的野外觀測路線稱檢查路線。我們在該工作階段主要結合測區存在的一些重大地質問題,如石窩—清水口構造蛇綠混雜岩帶變質超基性—基性火山岩的分布特徵、產狀和岩性組合,北流市附近大型逆沖推覆構造的空間展布特徵等以及野外驗收中專家提出的意見而布置一些檢查路線。檢查路線以追索路線為主,亦可選擇一些關鍵路段進行重點解剖。
在桌面系統平台上布置野外地質路線的基本步驟為:
(1)將CF卡插入便攜機中;
(2)打開圖幅PRB庫,執行「設計路線」命令,添加線實體,在彈出的GROUTE對話框內填寫規定的實體信息內容;
(3)執行「野外手圖組織」菜單命令,系統會自動生成野外手圖及其相應的11個採集圖層,同時自動將圖幅PRB庫設計的路線實體投影在野外手圖上;
(4)添加相應的背景圖層,將其內的地形底圖添加到野外手圖上;
(5)執行「野外手圖轉入CF卡」命令;
(6)選擇CF卡的驅動器圖標,系統自動將野外手圖轉入CF卡;
(7)將CF卡的觀察路線拷貝在掌上機的我的文檔(mydocuments)目錄下即可使用。
在沒有CF卡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掌上機與PC的連線完成(5)以後的操作過程。具體步驟為(圖4-5):
(1)安裝掌上機與PC機的連接軟體,在我的電腦中會出現「移動設備」圖標;
(2)執行「野外手圖轉入CF卡」命令;
(3)選擇保存野外手圖的位置(如C盤根目錄,但不能選擇「移動設備」),將生成的與路線號名稱相同的文件夾復制到「移動設備」目錄下即可使用(相對應於掌上機的我的文檔——mydocumntse目錄)。
圖4-5 在沒有CF卡的情況下,把設計野外地質路線拷貝至掌上機的操作過程
(二)野外數字PRB路線地質調查
在桌面系統平台上布置好野外地質路線並將其拷貝到掌上機中後,就可以利用掌上機在野外實地進行野外數據採集,用P(地質點)、R(點間描述)、B(地質界線)數據模型和組織方式對地質現象進行定義、分類、數字化採集和描述。
1.P過程(地質點)數據採集
P過程(地質點)數據採集是對點空間實體進行全面的觀察、分析和數字化記錄;對採集的PRB原始數據進行系統和規范化的編錄;使文圖數據與實地位置相吻合的全過程。這樣便於對PRB數據的整理、檢索、提取、分析和整合研究以及工作質量的檢查。因此在野外路線觀察中,必須在地形底圖上及時標定地質點。
操作方法是,首先啟用GPS自動搜索觀察點所處地形圖上的位置,再根據微地形進一步評估GPS點位準確無誤後,按地質點的類型將相應點實體的子圖樣式添加在評估後的准確位置。在彈出的實體屬性表內,利用結構化字典分別填寫屬性表列出的各項內容。最後在自由文本框中按傳統的格式對地質點進行有關地質內容的詳盡描述。也可以調用事先建立好的描述性字典,根據實地的地質情況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描述的內容。
2.R過程(點間描述)數據採集
R過程(點間描述)數據採集是對兩個P過程之間分段路線上的地層層序、岩性、產狀、接觸關系等地質現象的連續觀察、連續記錄、連續填圖的過程。其作用一方面是對兩個地質點之間不同的地質體,或同一地質體內部的某些變化(侵入體內的岩相變化)以及各種地質要素的全面觀測和詳細描述;另一方面是便於對採集的各種樣品、素描圖、信手剖面、照片、產狀等地質數據的空間定位,以及對其進行系統的編錄,以便對區域地質特徵得出較完整的認識。
操作方法是,選擇畫線工具在地形底圖上根據GPS點繪出實際觀察的分段空間實體(線段),「PRB野外採集系統」自動生成該分段屬性的定量描述(路線號、地質點號、本站行進的方位、距離、路線長度和累計長度)。地質體具體的變化情況、地質數據信息的採集,則是地質人員根據觀測進行如實填寫。
3.B過程(地質界線)數據採集
B過程(地質界線)數據採集是對地質點上或兩個分段路線之間的地質界線(如地層界線、不整合線、斷層線、礦體界線、地質體與圍岩接觸線和岩相分界線等)進行定義、標定和描述的過程。該過程一是根據所劃分填圖單位的岩性及其組合標志、地質體的接觸關系等內容來確定地質界線的位置,二是在確定地質界線的位置後,將其准確地標定在地形圖上。地質界線能否准確地標定是保證數字填圖質量和地質圖面結構是否合理的前提。因此,地質工作者在填圖過程中應備加關注。
野外數字PRB路線地質調查過程中要求:
①必須進行PRB路線連續觀察和記錄,採集必要的樣品,取准、取全各種地質要素、參數,並錄入到相應的圖層及屬性庫中。要求主幹路線都應在Sketch圖層中作連續的信手地質剖面圖。
②數字地質觀測路線上所通過的地質界線、重要接觸關系、重要地質構造或重要地質現象等均應有地質觀測點控制,對該類觀測控制點的記錄務必詳實,測量數據准確齊全,並附必要的數碼照相、錄像、信手剖面圖或素描圖等,採集必要的實物標本。
③所有地質體、所有地質體界線、正式填圖單位和具有特殊意義的非正式填圖單位、各種有意義的地質現象、各種構造形跡及各種有代表性的產狀要素(含地層、岩層、面、線理以及原生構造產狀及各類樣品的采樣位置等),均應准確標繪到相應的PRB庫圖層上。
④直徑大於500m的閉合地質體;寬度大於100m、長度大於500m的線狀地質體;長度大於500m的斷層、褶皺構造均應在圖中標定出來。對於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特殊地質體,即使其規模較小,亦應用相應符號、花紋誇大或歸並表示於圖上。
(三)野外數字PRB路線地質的室內整理
結束野外數字PRB路線地質調查回到室內後,應及時將掌上機中的野外手圖導入到筆記本電腦中,並進行室內資料整理。
1.野外手圖和照片導入
首先打開掌上機,調出野外手圖,通過掌上機的RGMap3850程序執行「轉出PC數據」命令轉到CF卡上,然後將CF卡插入筆記本電腦,在RGMapGIS打開所在圖幅PRB庫後,執行「CF卡轉入野外手圖」命令,程序就自動將路線導入到相應的圖幅野外手圖庫。然後將數碼相機與計算機連接,執行「野外照片導入野外手圖PRB」命令,照片按照路線號和照片數碼號自動導入照片資料庫。
2.PRB數據檢查
檢查指對每條路線的數據進行邏輯檢查,其內容包括重復點號、PRB編碼有無錯誤、數據是否完整等,檢查結果依「圖層文件、記錄號、錯誤項目」順序顯示在文本窗口中,並保存在該路線的目錄下的notePRBError.txt文件中。需要糾錯時,在圖上直接點擊錯誤項實體標注,在彈出的屬性格式文件中修改,或打開「屬性連動瀏覽」菜單進行修改和補充內容。
3.PRB數據資料整理
PRB數據資料整理包括旋轉產狀圖層實體,R線實體的無縫連接,R、B線實體整理光滑,動態地質點標注,添加註釋等內容,然後可以進行野外路線的完善、補充及圖件的修飾,如對素描圖進行編輯、添加圖例和編寫路線小結等。
4.野外數字PRB路線入庫
每條路線在經過室內整理和完善,「PRB數據檢查」和自檢、互檢之後,便可以將其輸入到圖幅PRB庫中。其操作步驟為:打開圖幅PRB庫,執行PRB工程下拉菜單的「PRB數據入庫」,然後選擇要入庫的路線工程文件名,將其打開入庫,在系統自動彈出的對話框提示「請確定在PRB入庫之前進行PRB檢查」,若已檢查,選擇「是」,系統將該路線數據自動拷入圖幅PRB庫。
為保證數據的安全,在野外數字路線調查各個階段都應及時進行數據備份,以防資料的丟失。
❼ 野外地質工作方法訓練(亮甲山) 路線
一、教學目的
(1)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儀的方法。包括:測量面狀、線狀產狀要素,測量預測點的方位角和坡度角、後方交會法定點等。
(2)判讀1∶2.5萬地形圖,掌握在地形圖上定點的方法。
(3)了解手持式GPS的基本原理與使用方法。
(4)認識地質體(岩石)的天然露頭和人工露頭。
(5)認識沉積岩的層理、層面、節理及它們之間的區別。
(6)初步學會地質觀察點的描述與記錄。
二、教學安排與教學內容
(1)由帶隊教師介紹地質羅盤的構造、用途和使用方法。
(2)根據地形圖上標出的本地區的磁偏角,對地質羅盤進行修正。
(3)將地形圖展開,使地形圖上的北向與羅盤的指北針平行,然後認識圖上的線條、圖式、花紋所代表的地表地物及其含義,對區內明顯的山頭、溝谷、橋梁、建築物等,一一在圖上找准。
(4)用後方交會法在地形圖上定點。具體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由帶隊教師講解,並作示範,直到學生掌握為止。
(5)用GPS確定所在點的地理位置與高程。
(6)在山頂附近處,選擇一露頭良好地段,由帶隊教師講解地質體(岩石)的天然露頭和人工露頭的區別、層理與節理的區別。學生親自測量10組岩層和節理的產狀,並按規定要求記錄。如所測岩層產狀走向150°(或330°);傾向為240°、傾角為30°,則記錄方式為240°∠30°。
(7)按統一的野外記錄格式,在亮甲山組與馬家溝組地層分界處,由教師指導學生對該點進行觀察描述及記錄。
三、回顧與思考
(1)測量岩層產狀有何意義,測量岩層產狀時應注意的事項是什麼?
(2)使用地形圖如何准確確定自己所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