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質災害發生於每年
❶ 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
突發性地質災害的誘因絕大部分是強降雨。每年汛期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佔全國的80%以上。
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包括編制應急預案和進行應急治理等。
在汛期,特別是5~9月的主汛期,通過加強巡迴檢查,及早發現地質災害前兆,根據出現的前兆劃定地質災害的危險區,並在危險區邊界設置警示標志,採取工程治理或搬遷避讓措施,通過預防和治理,達到避免和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對那些危害性大,危險性大的重要災害隱患點,應在汛前施工必要的簡易阻排水工程和削坡減災,壓腳工程等。並預選好應急避讓的安全地點和撤離路線,保護供水供電設施安全等。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往往具有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投資少、在短期內減災效果明顯等特點。
3.4.1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現狀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已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頭等大事。它是保障地方政治、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礎。通過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實施「以人為本」思想的戰略舉措。已開展的地質災害應急減災工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編制與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
為預防和減輕汛期地質災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和《各省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各省(區、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每年編制主要針對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對人類活動構成危害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汛期地質災害應急防災預案。目前,全國各省(區、市)已陸續編制了全省地質災害防災預案。
部分省區對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區開展了突發性地質災害群防群測工作。2002年汛期四川省暴雨頻繁,年初由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編制的2002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列出的161處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均受到暴雨影響。為使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加強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指導性和針對性。省廳還先後20多次派出專家工作組,分赴全省地質災害多發區開展汛前地質災害巡迴檢查。
浙江省認真落實險情巡查制度和防災預案,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逐一排查,僅溫州市就排查了1104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各災害點都落實了防災預案。
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成立了「蘭花花」地質災害防治科普服務隊,深入地質災害易發區,大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增強了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
(2)建立汛期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
為提高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應急反應能力,更好地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險情巡查、汛期值班、災情速報等汛期防災制度,盡最大努力將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國土資源部決定建立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系統。國土資源部一名副部長擔任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指揮長,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地質環境司、規劃司、財務司、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等單位負責人為指揮部成員。
防禦台風期間,國土資源部門人員24小時值班,落實責任制,把任務分解到人。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都成立了應急小分隊,整裝待命,隨時准備應對突發災害事件,配合當地政府做好受災群眾的安置工作。國土資源部門還准備了充足的抗災物資,遇到緊急情況,應急小分隊立刻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抗災搶險中。據悉,由於防災措施及時、充分,16號台風登陸期間,福建省發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635處,浙江省也發生108起地質災害,但均無人員傷亡。
2002年6月24日,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城區向陽新村的一處滑坡體因大雨誘發產生數條裂縫,滑坡前沿地表水平錯位35cm,垂直位移20cm,部分居民房屋牆壁出現裂縫、凸起,整個滑坡體出現臨滑徵兆。該滑坡體由長約100m,寬30多m的花崗岩風化破碎體組成,地處居民稠密區,直接威脅百餘戶居民房屋、近千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滑坡一旦發生,後果不堪設想。群眾報險後,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河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以及縣政府先後趕赴現場調查災情,及時研究採取了應急防災措施,人員無一傷亡,並避免了巨大財產損失。
(3)應急勘查及應急治理工程
在「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為了減少人員傷亡,減少經濟損失,少花錢、多辦事,我國政府實施了一些民心工程,應急勘查與治理了一些危害性大的地質災害。1998年以來,國家實行政府投資和地方自籌資金相結合,完成應急勘查項目7項、應急治理項目32項(表3.14),安定了人心,促進了社會穩定,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表3.14 我國地質災害應急治理工程一覽表
3.4.2 應急治理的方法及特點
地質災害應急治理以滑坡、泥石流災害為主。應急治理之前,須進行必要的應急勘查。
3.4.2.1 應急勘查
(1)應急勘查的特點和方法
地質災害應急勘查不同於一般勘查,必須以救災為中心,圍繞亟須解決的問題來確定勘查的目的和任務,做到工作目標明確、具體。地質災害應急勘查技術必須要有針對性,突出快速、簡單和准確的特點,盡量節約時間和費用。應急勘查的主要手段包括遙感解譯、地質測繪、物探、山地工程等。
地質災害應急勘查,要初步查明災害的規模、性質、特點、類型及其危害程度,分析地質災害體的穩定性和發展趨勢,分析影響災害點穩定性的一般因素、關鍵因素、觸發因素,進而提出應急治理方案。
(2)舉例
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東山泥石流應急勘查,工作費用15萬元,勘查工作量如表3.15所示。通過勘查,初步查明了東山溝流域1.31km2的地形地貌等地質環境條件,重點對流域基本特徵、泥石流形成條件和特徵進行了詳細研究,對固體物質來源進行實地調查,對固體物質量進行了估算。東山溝流域共有四條溝谷具備發生泥石流的條件,估算鬆散固體物質414.46萬m3,其中可移動鬆散固體物質135.7萬m3,泥石流重度為17.6kN/m3。溝口100年一遇的泥石流流量為69m3/s,50年一遇的為53m3/s,20年一遇的為41m3/s。經收集研究有關資料和實地勘查,對設計參數(重度、流速、流量)進行了計算。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採取以穩定谷坡和排導為主,主支溝治理相結合,工程治理與生物水保措施相結合,行政和法規管理相配合的綜合治理方針。
表3.15 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東山泥石流勘查工作量一覽表
由表3.16可知,廣西永福縣鳳山滑坡應急治理等6項應急治理工程總投入628萬元,平均105萬元/項;總保護財產2.26億元,投保比為1∶36;總保護人數10695人,平均保護人數1782人。
又如:湖南省綏寧縣地質災害應急處理項目投入資金83.33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資金70萬元,省財政補助資金15萬元。初步解除了綏寧縣鵝公鄉劉家村楊家滑坡及泥石流等10處地質災害的危險,保護了238戶953人145棟房屋的生命財產安全,幫助當地群眾克服了「6.19」特大山洪災害影響,改善和部分恢復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使他們能夠安居樂業,發展經濟。這些防治工程在2002年汛期很好地抵禦了地質災害的侵襲,雖然5~6月份當地集中降雨數次,但泥石流溝中的碎屑物質被牢牢穩住,居民房屋安然無恙。
江西省共對265處地質災害危險點進行了應急治理,投入資金2250.1萬元。
❷ 江西省地質災害主要發生於每年4月到七月主汛期期間,對嗎
江西省地質災害主要發生於每年的四月到七月。
❸ 災情發生前
(一)危機態度
為了避免地質災害對人類生命和財產的極大破壞,許多災害多發國家和地區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樹立危機意識,建立、健全機制,從思想和機制上同時防範災害發生,或盡量將災害帶來的損害降到最低。一旦災害發生,積極主動搶險救災,與強大的自然作頑強的斗爭。
國土資源部徐紹史部長在2010年8月11日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緊急視頻會議上,就堅持不懈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了重要講話,他強調,要「加強宣傳,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給地質災害防治思想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並做出指導性部署,他提出:一是思想工作必須廣開門路,群策群力,加強抗擊災害知識學習,建立檢查報告制度;引入科學的防治方法,建立縱橫鏈接的立體化信息傳導機制,要發動群眾全員預防,學習掌握抗擊地質災害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發現情況及時科學處置,隨時報告。二是要加強預案演練,不斷改進手段和方法,增強實際工作的有效性;營造高度警惕,有序組織,沉著應對的抗擊環境。三是必須寬展渠道,用人類不斷戰勝自然災害的輝煌歷史,消除群眾對災害的片面認識,理性面對災害;防止過度渲染,過度恐慌,增強抗擊地質災害的理智性;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發揮各級心理咨詢組織的作用,對群眾實施正確的心理疏導,及時矯正僥幸、恐懼、驚慌、盲從等心理,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同時要做好受傷群眾親朋好友的思想工作;要大力宣傳黨和政府災後防災治災的決心和正確部署;要高度重視反敵對勢力的破壞和搗亂,及時揭露敵對勢力散布的謠言,保證群眾不聽信謠言。
在預防災害的機制體制方面,日本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我國一樣,日本也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長期以來日本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災害應對體系,各級政府、機構分工明確,國民普遍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和豐富的應急知識,能應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具體做法如下。
1.機制健全
日本內閣府設有名為中央防災會議的常設機構,會議主席是首相,成員有國家公安委員會委員長、有關大臣和有關專家。中央防災會議負責決定防災基本方針,制定防災基本計劃。各都道府縣分別設有地方防災會議,由知事任主席,負責制定地方防災計劃,此外,還有市町村防災會議,負責實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防災計劃。
重大災害發生時,日本政府會在30分鍾內成立緊急災害對策總部,由首相親自掛帥,總部副部長、部長助理由首相任命,迅速確定災害對策,指揮有關機構立即投入救援工作。地方政府在災害發生或有可能發生時也成立災害對策總部,由知事任部長,即時向首相報告情況。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潟縣中越地區發生里氏6.8級強烈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但各級災害應對機制在應對此次地震災害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潟地震發生4分鍾後,日本首相官邸便設立「官邸對策室」,負責收集地震信息,調查災情。24日一早,日本政府根據《災害對策基本法》,設立以防災相村田吉隆為首的「非常災害對策本部」,成員則由相關省廳局長級官員組成,負責調查災情,指揮救災。「非常災害對策本部」決定動用儲備的約9萬份救災食品,運往災區,政府還決定編制2004年度補充預算案,撥款用於新潟地震災區的重建。
2.各司其職
在地震發生後很短時間內,各級政府、機構就能迅速做出反應,分工合作,投入抗災和救災工作中。
2007年7月16日,日本中部地區發生里氏6.8級強烈地震,尚未從2004年地震中完全復原的新潟縣再一次成為重災區。地震發生後半小時,自衛隊就派出救援隊伍趕赴受災現場。自衛隊在救災初期的主要任務是檢查現場,搜救遇難者和看護傷員,之後慢慢轉向運輸救援物資、供水、發放食物和安排災民洗澡等。在水、氣和食物恢復供應之後,自衛隊的主要工作就是將當地政府提供的盒飯發放給避難所里的災民以及那些煤氣管道尚未修復不能開火的居民。
中部地震發生不到半小時,新潟縣向消防廳發出緊急救援要求,消防廳長官立刻向仙台、東京、富山、福島等地發出派遣緊急消防援助隊的命令。此外,警察廳也向受災的新潟縣和長野縣的周邊地區的警察本部發出緊急支援命令,要求派遣救援隊奔赴地震現場。
近年來,我國各地本著科學和以人為本的精神,積極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09年,江西省根據本省地質災害的主要特點,督促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全面落實防災責任制,周密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多次組織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和防災工作督查,全面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和預警,發生地質災害災情或險情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有效減少了人員傷亡,全省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2起,避免人員傷亡118人,並且積極制定下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二)麻痹態度
許多人平時對於災情隱患麻痹大意,不作預防,遇險之後避險意識不強,心存僥幸,或者驚慌失措,致使災害發生並喪失最佳逃生機會。
福建省安溪劍斗山體滑坡中,有多位村民及外地民工遇難,其家屬追悔莫及。其實以前並不是沒有意識到山體滑坡的危險,但總是以為那不會降臨到自己或家人的頭上。2000年8月26日晚6時45分,福建省永春縣錦斗鎮村民徐某屋後發生山體滑坡,導致其房屋倒塌,徐某覺察到山體即將滑坡,不僅沒有馬上撤離,反而招呼家人、鄰居、親戚前來搶運東西,房屋就在此時倒塌,徐某及親友逃離不及,被埋入泥土中。
專家指出,發生山體滑坡時,不可留戀財物,應立即脫離現場,因為危險發生只是一瞬間的事。例如,福建省永春縣蓬壺鎮仙嶺村芒斗角落半天尾山發生的一起山體滑坡,事故的發生過程快得驚人,在不到10秒的時間內,高山上的泥石飛速下滑,壓倒了7座民房。即便是在搶險過程中,這里又發生了3次滑坡,一名武警戰士被滑下來的泥石掩埋近30秒。
(三)短視態度
許多地區經濟發展不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走「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只顧一時一事一村一戶的收入和好處,對於環境破壞熟視無睹,等到災害發生追悔莫及。
2010年8月7日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除了地質地貌、氣象等自然原因外,當地經濟發展之重效益,不重長遠的短視態度也不可忽視。由於當地為了經濟發展而砍伐大量森林植被,導致水土流失極為嚴重,終於釀成了大災。有「隴上小江南」之稱的甘南舟曲縣向來以山清水秀聞名於世,滔滔白龍江橫穿全縣,宛如飄逸的哈達,穿林海,越深谷,增色不少。然而,隨著社會生產活動的加劇,舟曲縣水土流失日趨嚴重,白龍江流域的自然生態環境發生了惡性變化,由此誘發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災害不斷,嚴重威脅著當地居民的生存安全!據當地老人介紹,以前舟曲雖然四面環山,但山上全是鬱郁蔥蔥的大樹,從來沒發生過泥石流。從1958年「大躍進」時期開始,這里的森林資源遭受到掠奪性破壞。據統計,從1952年8月舟曲林業局成立到1990年,累計採伐森林189.75萬畝 ,許多地方的森林成為殘敗的次生林。加上民用木材和亂砍濫伐、倒賣盜用,全縣森林面積每年以10萬平方米的速度減少,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遭到超限度破壞,水土流失極為嚴重。
近年來舟曲也是生態災害不斷,但防治工作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有採取有效的保護森林的措施,森林植被每年都在遭到進一步破壞,終於導致了這次災難。
(四)補救態度
面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能夠意識到潛在的環境危機將會對居民造成的危害,客觀分析並積極謀劃補救措施,雖然是亡羊補牢,也將遏制災害的再次發生。
內蒙古包頭市石拐礦區是煤炭的「國家重點項目」區,清光緒年間石拐煤炭開始批量交易,煤炭產業形成。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對這塊煤田進行了掠奪性開采,煤田遭到破壞。由於歷史的積累及包頭礦務局的大規模高強度開采,還有20世紀80年代小煤窯無序採挖保安礦柱等開采活動,致使石拐區地質災害頻發。石拐礦區6個沉陷區主要是阿刀亥、河灘溝、長漢溝、五當溝、白狐溝和大磁,沉陷區地表塌陷、山體地裂縫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其中大發滑坡、大發平硐滑坡、山體裂縫等3處大規模的地質災害後果慘重。多戶居民房屋因為地處采空區而產生裂縫,有些居民在家裡經常聽到地下傳來劇烈的聲音,有些裂縫處還能感覺到冷氣從地下往上冒。
多年來,積累形成的嚴重礦山環境問題已經使有關方面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面對這樣的境況,當地政府並沒有置之不理,而是抱著亡羊補牢的態度聘請有關專家進行分析救治。據了解,對地質災害的防治,石拐礦區採取的主要措施:在災害點設立警示牌;建立汛期值班、險情巡視、災情快報等一系列制度,並對主汛期監測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讓群眾提高防災意識並能掌握必要的避險知識;投入一定資金對重點地質災害點進行必要的治理,暫時緩解地質災害的威脅。專業勘測單位在對該區地質災害進行全面勘測後,預算治災總投入高達4億多元,按照徹底根治的原則做出了治理規劃,從根本上改變該區的環境。
❹ 江西省新達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成都分公司怎麼樣
簡介:江西省新達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成都分公司成立於2014年03月12日,主要經回營范圍為地答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評價,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地基與基礎工程等。
法定代表人:胡寶玲
成立時間:2014-03-12
工商注冊號:510107000737839
企業類型:全民所有制分支機構(非法人)
公司地址:成都市武侯區置信北街1號
❺ 江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地下應力、土壤含水量儀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自2002年起,每年汛期江西省國土資源廳與省氣象局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7年來共發布全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69次,市、縣兩級共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3563次。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通過電視、廣播、電話、傳真、簡訊、網站等多種形式發布。關於遠程應急會商系統,計劃在江西省金土工程二期工程中進行建設,目前處於前期調研和准備階段。
已建立了國家級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及數據上報工作程序,全省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依託地質災害易發區監測預警示範項目正在建設中。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南昌、九江、吉安、贛州、萍鄉、景德鎮6個城市和區域地下水監測,每年向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報送國家級地下水監測數據,以及地下水水情年報和預報,並按城市編制監測年報,作為資料歸檔。
❻ 地質災害狀況
地質災害嚴重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嚴重威脅國家重大工程的建設與安全運營。據統計,1995~2008年全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共造成13900人死亡或失蹤,平均每年死亡和失蹤993人(圖2.3)。
圖2.3 1995~2008年中國地質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對比(2008年「5.12」汶川地震引發的崩塌、滑坡造成的死亡數除外)
圖2.3顯示的總趨勢是明顯的。從2001年全國普遍推行群測群防工作體制和2003年開始實行全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預報以來,雖然人類活動的范圍和強度仍在發展,但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或失蹤的總數量逐年呈下降趨勢。
1998年,中國南北方(長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比較普遍的大雨和洪災以後,發生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地質物質儲備相對減少,可能是1999年死亡人數出現低谷的一個原因。2006年多次超強台風暴雨登陸在中國廣大地域引發群發型滑坡、泥石流災害,具有點多分散,單點災害傷亡人數少,合計傷亡人數多的特點。
據分析對比,中國因地質災害年均致死人數與全國人口總數之比約在1∶106量級,美國和加拿大的比率約為1∶107,日本近於1∶106。中國人口基數大,又處於基礎工程建設的高速發展時期,因地質災害造成的年平均致死人數約為美國的25倍。若按等量人口計算,兩者的比例數仍高達5倍,說明中國地質環境的科學利用仍處於比較低的水平,防災減災工作的努力空間還是很大的。
據國土資源部門統計,2001~2008年因突發性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在35億~51億元之間,這個數據主要反映了農村和城鎮地區的經濟損失量,對於公路、鐵路、礦山和水利、水電等工程類的反映嚴重不足。因此,由於部門管理的分割,單純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統計尚缺乏可信的數據,估計年平均直接經濟損失在80億元以上,年最高經濟損失應在150億元以上,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中國地質環境的復雜性造就了中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廣大的山地丘陵區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多發區,嚴重危害山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嚴重製約中國經濟、社會、環境和人文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1588個縣(市)長期受到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困擾,約200個城市受到突發性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威脅,數千萬人生活在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域,缺乏生存的安全感。全國共有各類礦山20多萬個,每年產生固體廢物140×108t、尾礦30×108t,這些廢棄物任意堆放成為比較嚴重的滑坡、泥石流災害隱患。另外,全國有20餘條鐵路干線、數千座水電工程和多數山區公路不同程度地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危害和威脅。
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統計數據表明,約2/3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是由於大氣降雨直接誘發或與大氣因素相關。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逐月統計結果顯示,地質災害主要集中發生在汛期(5~9月)(圖2.4)。
圖2.4 全國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逐月分布
在空間分布上,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和西南廣大山地、丘陵地區。2004~2006年,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湖南、四川、重慶、陝西等省(區、市)為主要的地質災害分布地區。
2.3.1 滑坡
我國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的四川、雲南、貴州、西藏地區和西北的陝西、甘肅、山西地區,以及中南、東南的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區。在上述省(區)內滑坡多成群、成片、成帶狀分布,而其餘地區則較少發生滑坡,即使有滑坡也多屬零星散布。我國滑坡分布的基本特點是:西部地區多於東部地區,南部地區多於北部地區,其中我國西南地區是滑坡分布最集中、發生頻率最高的地區。
滑坡分布的東、西兩大區存在明顯差異:在太行山—貴州高原一線,以西滑坡分布密集,以東滑坡分布明顯減少,特別在以東的北部地區幾乎很少發生滑坡,更沒有滑坡的集中發生區。大興安嶺—太行山東麓—貴州高原東緣一線是我國的第一級地貌界線,它把我國劃分為地貌景觀截然不同的兩部分,即高聳深切割的以大高原、高山、極高山和大盆地為主的西部地區和低矮而淺切割的以平原、低山、丘陵為主的東部地區,東、西兩大區滑坡分布存在明顯差異。
滑坡分布的南、北差異明顯。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北部滑坡稀疏,南部滑坡密集。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氣候分區的第一級界線,年降雨量800mm等值線與此線吻合,其他的氣候要素也多以此為界。此線以北是蒸發量超過降水量的少水地區,小河流大多數是間歇性的,河流密度較小;此線以南是降水量超過蒸發量的多水地區,小河流常年有水,河流密度較大。南、北兩大區滑坡分布存在明顯差異。
2.3.1.1 滑坡分布規律
1)滑坡直接受易滑地層的控制。中國95%以上的滑坡發生在易滑地層分布區。例如,四川省的滑坡集中發生在上更新統成都粘土、下更新統昔格達組、中生代紅色砂頁岩地層和下侏羅統、二疊系煤系地層中;貴州省的滑坡集中發生在二疊系煤系地層和三疊系紅色泥岩、砂頁岩地層中;雲南省的滑坡主要分布在砂頁岩地層和凝灰岩地層中;而陝西、甘肅兩省的滑坡主要發生在第四系新、老黃土層中;山西省的滑坡主要分布在第四系黃土、上更新統—更新統的雜色粘土岩、上更新統紅色粘土和三疊系砂頁岩地層中;湖北、湖南兩省的滑坡多集中發生在第四系紅色粘土、裂隙粘土和砂板岩地層中;福建省的滑坡主要集中在富含泥質(或風化後形成泥質)的岩漿岩中。
2)滑坡集中發生在地質構造復雜地區。在強烈構造運動中形成的各種軟弱結構面是滑坡發生與分布的一個重要指標,這些軟弱結構面與有利的地貌條件相配合,為滑坡的發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新構造運動對滑坡發育的影響中,一類是直接作用,地震是新構造運動的典型表現,強烈地震時會觸發大量的滑坡災害;另一類是間接作用,由於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地貌形態發生著深刻變化,地面隆升導致河谷下切和沖刷,間接地影響著滑坡的發生和分布。
3)地形切割程度影響著滑坡分布。中國絕大多數滑坡都分布在河流、溝谷的兩岸。因此,在較小區域的滑坡分析預測時,地形切割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標;但是,大區域的分析預測時,大的地貌單元界線更為重要。4)強降雨集中和劇烈的人類活動也是滑坡災害頻繁發生的重要因素。
根據滑坡、崩塌災害歷史分布情況、地質背景環境特徵、災害與環境條件相關關系分析,全國滑坡、崩塌災害易發程度分區見圖2.5。
圖2.5 全國滑坡、崩塌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據孟暉,2006)(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2.3.1.2 滑坡災害特點
1)群發性:單個滑坡的成災面積一般都很有限,但是滑坡災點數量多,分布面廣,因此群發性滑坡往往會造成嚴重的損失。特別是區域強降雨往往會誘發大規模的群發性滑坡災害。
2)突發性:滑坡的突發性強,一方面表現在高速遠程滑坡方面;另一方面表現在暴雨期間和地震期間,滑坡劇滑之前宏觀前兆未被察覺或已發現但未引起警覺,往往損失慘重。
3)旋迴性:其實質是在地貌侵蝕旋迴背景中的某個階段滑坡災害發育活躍期(集中期)的一種表現。從幼年期-壯年期-老年期的地貌發育過程中,滑坡活躍發生在地貌從幼年期到壯年期的過渡階段。
4)周期性:滑坡災害的周期性是指更短時間尺度的活躍期和寧靜期交替的規律,即不同時間段內,活潑災害可能處於其活躍期,或者是寧靜期。
5)人類活動的直接誘發作用:人類工程開挖活動、爆破作業、生產生活用水入滲坡體、坡上載入、采礦、沖刷坡腳、水庫蓄水等活動對滑坡具有積極的誘發作用,能直接誘發滑坡或導致老滑坡復活。
2.3.2 泥石流
我國泥石流的分布,遍及23個省(區、市)。大體上以大興安嶺-燕山山脈-太行山山脈-巫山山脈-雪峰山山脈一線為界。該線以東,即我國地貌最低一級階梯的低山、丘陵和平原,泥石流分布零星(僅遼東南山地較密集)。該線以西,即我國地貌第一、二級階梯,包括遼闊的高原、深切割的極高山、高山和中山區,是泥石流最發育、最集中的地區,泥石流溝群常呈帶狀或片狀分布。其中成片的集中在青藏高原東南緣山地、四川盆地周邊,以及隴東-陝南、晉西、冀北等以及黃土高原東緣為主的地區。從泥石流的成因類型來看,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於中國西部山地,並大部分集中於西藏東南部地區;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於西南地區,其次西北、華北和東北也有呈帶狀或零星分布。從泥石流物質組成看,泥石流分布遍及西南、西北和東北的基岩山區;水石流分布於華北地區,而泥流則分布於鬆散易蝕的黃土分布區。
2.3.2.1 泥石流分布規律
1)在斷裂構造帶分布密集。在多期地質構造運動影響下,構造斷裂和褶皺十分發育,一些深大斷裂活動強烈,尤其是第四紀以來差異性升降運動,致使岩層擠壓破碎,降低了岩體的穩定性。易於發生崩塌和滑坡,常成為泥石流發生的源地。因此,斷裂帶多是泥石流分布密集帶,其數量多,規模大,活動強烈,危害嚴重,諸如雲南小江、四川安寧河、甘肅白龍江等斷裂構造帶。
2)在地震活動帶成群分布。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活動帶多分布於深大斷裂帶,尤其是新的活動斷裂和地震多發區,也是泥石流發育和分布帶。
3)在深切割的中山高山地區普遍分布。
在高程方面,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我國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呈現三級台階的顯著特點,在各級台階的過渡地帶的山區為泥石流普遍分布區。
在地形上,分布於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坡和一定溝床比降的溝谷內。坡面泥石流分布於25°~33°以上的坡地最為常見;溝谷泥石流多分布於溝床比降為100‰~400‰的溝谷。
在流域特徵上,泥石流多發生在小流域。因為小流域溝谷處於發育期,具有豐富的固體物質補給,降水匯流和陡峻的地形等條件有密切的關系。
在氣候方面,季風氣候區分布普遍和集中。由於地形條件復雜,地勢差異大,季風分布不均。就降水量來看,東南多於西北,山地多於河谷,迎風坡多於背風坡,使我國泥石流分布具有片狀和帶狀分布的特點,季風氣候影響和控制泥石流宏觀分布的格局。
根據泥石流災害歷史分布情況、地質背景環境特徵、災害與環境條件相關關系分析,全國泥石流災害易發程度分區見圖2.6。
圖 2.6 全國泥石流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 據孟暉,2006)( 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2.3.2.2 泥石流災害特點
1) 常發性: 這類泥石流多半是高頻泥石流溝引起的,例如雲南東川蔣家溝、四川的黑沙河、雲南大盈江的渾水溝等。
2) 突發性: 主要與大規模的山區建設有關。這類泥石流溝大多是新生的,過去沒有發生過泥石流的歷史,突然發生,若不堅持治理,仍有泥石流發生的可能性,可稱為低頻泥石流。
3) 群發性: 因為局部大暴雨覆蓋范圍一般在幾百至一千多平方千米,正好是我國山區一個小流域的范圍。在某些具備泥石流條件的流域內,當遭受暴雨襲擊時,常引發流域內各條大溝同時發生泥石流。
4) 同發性: 泥石流與崩塌、滑坡、洪水在一個地區往往同時遭遇,形成災害,因為它們要求共同的最主要的發生條件,即降雨條件是一致的。
5) 轉發性: 滑坡為塊體運動,泥石流為固液混合流,它們為兩種不同方式的運動,但有時滑坡、泥石流相伴而生,滑坡可迅速轉化為泥石流災害。
❼ 江西省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在哪裡
查了一下,顯示是在井岡山市茨坪二環路旁,你再核實一下。
地質災害一般歸各地國土廳/國土局管,不過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可能設在山區地質災害嚴重的地方。
❽ 江西的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和其他災害有哪一些呢
地質災害:由於江西屬於丘陵地形,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故氣象災害有:暴雨,洪澇,台風,凍雨等,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