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與岩石的
1. 地質災害都有哪些種類
地質災害的種類有: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2、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3、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5、地裂縫:地裂縫是累進性發展的漸進性災害。按其成因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內動力形成的構造地裂縫,如地震裂縫、基底斷裂活動地裂縫、隱伏裂隙開啟裂縫等;另一種是非構造型,即外動力作用形成的地裂縫,如鬆散土體潛蝕地裂縫黃土濕陷地裂縫、膨脹土脹縮地裂縫、滑坡地裂縫等。
(1)地質災害與岩石的擴展閱讀:
就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後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徵,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質沉降,如此等等。
2. 各種地質災害及其成因
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內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容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崩塌:是指地質體在重力作用下,從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跳躍)。具有明顯的拉斷和傾覆現象。
滑坡:是指地質體沿地質弱面向下滑動的重力破壞。滑坡通常具有雙重含義,可指一種重力地質作用的過程,也可指一種重力地質作用的結果。
泥石流:是指由於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在溝谷或山坡上產生的一種攜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其匯水、匯砂過程十分復雜,是各種自然和(或)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地質現象。
地裂縫:是地表岩層、土體在自然因素(地殼活動、水的作用等)或人為因素(抽水、灌溉、開挖等)作用下,產生開裂,並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的裂縫的一種宏觀地表破壞現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局部的下降運動(或工程地質現象)。
3. 地層及岩土體結構與地質災害
一、易滑地層
調查區內分布三疊系、侏羅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其中,第四紀黃土和新近紀泥岩是區內的易滑地層。
三疊系、侏羅系埋藏於第四系之下,僅在較大河谷出露,出露高度一般不大,未調查到基岩滑坡現象。在延河、汾川河兩側,尤其是公路、鐵路邊坡地段,可見基岩崩塌現象。
新近紀泥岩在區內分布不連續,呈不整合斷續覆蓋於之前老地層之上,其上多被第四紀黃土覆蓋。僅在甘谷驛和青化砭東北部,南泥灣和油坊台西南部,以及棗園西部等地谷坡底部零星出露。盡管新近紀泥岩屬於易滑地層,但由於其分布范圍及小,在坡面上所處位置過低,所以,區內新近紀泥岩引起的滑坡並不多。
第四紀黃土分布最為廣泛,幾乎遍布全區。黃土結構疏鬆,強度低,遇水軟化,節理裂隙發育等特性決定了黃土是區內最主要的易滑地層。本次調查的全部滑坡和絕大多數崩塌均發生在黃土層中。
二、岩土體結構
區內斜坡岩土體結構主要包括四種類型:黃土+近於水平古土壤層型、黃土+傾斜古土壤層型、黃土+古土壤+基岩型、黃土+古土壤+新近紀泥岩型。斜坡岩土體結構決定了斜坡變形破壞的方式和軟弱結構面的位置,對滑動面的位置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
(一)黃土+近於水平古土壤層型
斜坡自坡腳至坡頂皆由第四紀黃土地層構成,屬於黃土斜坡,主體為中更新世黃土(Qp2),主要分布於延河一級支流中上游、二級三級以及更小的支流兩岸。該型斜坡穩定性從黃土本身來講,主要與黃土的地質-工程地質性質密切相關。在岩性方面,黃土質地鬆散,工程地質特性差,抗拉強度低,極易在臨空面附近形成卸荷裂隙,有利於滑坡體與母體分離。黃土遇水時強度急劇降低,有利於形成滑動面,可沿谷底坡腳剪出。在地層結構上,發育近水平的古土壤層。此類坡體岩土體結構屬於較穩定的類型,滑坡發生的可能性相對較低。
(二)黃土+傾斜古土壤層型
仍屬於黃土斜坡,從坡腳到坡頂皆由第四紀黃土構成,主體為中更新世黃土(Qp2),主要分布於延河一級支流中上游、二級三級以及更小的支流兩岸。此類斜坡的穩定性除與黃土較差的工程地質性質密切相關外,還與黃土中發育的傾斜古土壤有關。古土壤較黃土而言,粘土含量高,結構更為緻密,成為黃土層中的相對隔水層,在黃土與古土壤接觸帶易形成含水量相對較高的軟弱結構面,從而控制滑坡的形成。
(三)黃土-基岩接觸面型
上部黃土與下部基岩共同組成的斜坡類型。此類斜坡發育於延河幹流以及一二級支流中下游,這一地區河谷寬闊,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地區。下伏基岩是大多滑坡發生的積極因素:一是岩土在工程地質性質上具顯著差別,基岩力學強度大,抗滑能力強,穩定性高,多成為滑坡剪出口的下伏穩定地層;二是基岩的隔水性能相對較好,地下水容易在基岩面上相對富集,易飽水,造成基岩之上黃土力學強度下降,轉變為滑帶。據調查,沿基岩面剪出的滑坡比例占總數的78%。
(四)黃土-紅粘土接觸面型
上部黃土和下部新近紀泥岩所組成的斜坡類型。紅粘土黏粒含量大,是良好的隔水層,同時遇水強度降低,在全區零星出露。但其所在之處,常引起滑坡的發生。與「黃土+傾斜古土壤層型」斜坡對滑坡控製作用類似,新近紀泥岩的存在不利於斜坡的穩定。
無論何種岩土體結構類型的直立坡或陡坡均以崩塌破壞方式為主(圖4-18)。
圖4-18 燕溝台崩塌地質剖面圖
1—晚更新世黃土;2—中侏羅世泥岩;3—中侏羅世砂岩
4. 地質災害有哪些是什麼
地質災害有哪些是什麼
地質災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地質災害具體以下幾種:
(一)崩塌和滑坡
1.什麼是崩塌
崩塌是岩土體的突然垂直下落運動,經常發生在陡峭的山壁。過程表現為岩塊順山坡猛烈翻滾,跳躍,相互撞擊,最後堆積在坡腳,形成倒石碓。
降雨、融雪、河流、洪水、地震、海嘯、風暴潮等自然因素,以及開挖坡腳、爆破、修築水庫、開礦泄洪等人為因素,都有可能誘發崩塌。
崩塌會損害農田、廠房、水利設施和其他建築物,導致人員傷亡。鐵路、公路沿線的崩塌,會造成交通堵塞、車輛損毀、行車事故。
2.什麼是滑坡
滑坡是岩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整體或局部向下滑動的現象。發生破壞的岩土體以水平位移為主,除滑動體邊緣存在為數極小的崩離碎塊和翻轉現象之外,其他部位相對位置變化不大。
滑坡受自然地質運動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會對城鎮建設、交通運輸、河運航道、工礦企業、農田村莊、水利水電建設等造成重大破壞。
3.崩塌和滑坡的前兆
·斷流泉水復活,或泉水井水忽然乾涸。
·滑坡體後緣的裂縫擴張,有冷氣或熱氣冒出。
·有岩石開裂或被擠壓的聲音。
·動物驚恐異常,植物變形。
4.緊急防護措施
(1)前期預防
·不在危岩下避雨、休息和穿行,不攀登危岩。
·夏汛時節去山區峽谷郊遊,要事先收聽天氣預報,不在大雨後、連陰雨天進入山區溝谷。
(2)危機救助
·行人:立即離開岩土滑行道,向兩邊穩定區逃離。切記不可沿著岩土體向上方或下方奔跑。
·駕車者:應迅速離開有斜坡的路段。
(二)泥石流
1.什麼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種包含大量泥沙石塊的固液混合流體。常發生於山區小流域。
泥石流爆發過程中,常常伴隨著山谷雷鳴、地面震動、濃煙騰空、巨石翻滾,渾濁的泥石流沿著料峭的山澗峽谷沖出山外,堆積在山口。
由於突發性、兇猛性、迅時性以及沖擊范圍大,破壞力度強等特點,泥石流常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
2.泥石流前兆
·河流突然斷流或水勢突然加大,並夾雜著較多雜草、樹枝;
·深谷或溝內傳來類似火車轟鳴或悶雷般的聲音;
·溝谷深處忽然變得昏暗,並伴隨著輕微的震動感。
3.緊急防護措施
(1)前期預防
·泥石流多發區居民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環境,熟悉逃生路線。
注意政府部門的預警和泥石流的發生前兆,在災害發生前互相通知、及時准備。
·去山地遊玩要注意收聽當地天氣預報,不在暴雨之後或持續陰雨天氣進入山區。
宿營時,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地,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低的凸岸。不要在溝道處或溝內的低平處搭建宿營棚。
·在溝谷遭遇暴雨、大雨,要迅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地或陡峭的山坡下避雨。
(2)危機救助
·發現有泥石流跡象,要向溝谷兩側山坡或高地跑。千萬不要沿著溝向上或向下奔跑。
·逃生時拋棄重物。
·不要躲在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面。
·不要停留在低窪處,也不要攀爬到樹上躲避。
(三)火山噴發
1.什麼是火山噴發
地幔物質在地球內部動力的作用下不斷運動,當岩漿中氣體成分游離出來使內壓力增大到一定極限時,岩漿就會順地殼裂隙或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
火山噴發是一種嚴重的地質災害,從公元1000年以來,全球已經有幾十萬人死於火山噴發。
2.火山噴發的前兆
·火山活動增加。
·出現刺激性酸雨、很大的隆隆聲。
·火山上冒出縷縷蒸汽。
·附近的河流有硫磺味道。
3.緊急救護措施
·熔岩:迅速跑出熔岩流的路線范圍。
·火山噴射物:如果從靠近火山噴發處逃離,應佩戴頭盔,或用其他物品護住頭部,防止砸傷。
·火山灰:具有刺激性,會對肺部產生傷害。逃生時應用濕布護住口鼻,或佩戴防毒面具。當火山灰中的硫磺隨雨而落時,會灼傷皮膚、眼睛和黏膜。應戴上護目鏡、通氣管面罩或滑雪鏡——但不是太陽鏡。到庇護所後,要脫去衣服,徹底洗凈暴露在外的皮膚,用干凈水沖洗眼睛。
·氣體球狀物:火山噴發時會有氣體和灰球體以超過每小時160公里的速度滾下火山。可躲避在附近堅實的地下建築物中,或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鍾左右,球狀物就會滾過去。
·泥石流:火山噴發可能誘發泥石流,對此,可採用「泥石流自救互救方案」應對。
5. 地質現象與地質災害
這是地質大辭典上的標準定義:
【地質災害】自然發生的或人為的對生命財產內造成危害或潛在危害的地質條件。容一般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二類。自然發生的地質災害又可按引起災
害的動力來源之不同,分為表生性的和內源性的兩種。
【自然地質災害】又稱災害地質,由於自然地質作用所引起的災害。常見的有地震災害、火山災害、熱害以及海嘯、颶風、滑坡、雪崩、泥石流、地面沉降、流水的侵蝕與沉積等。災害是對人類環境而言,在沒有人煙的地區,這些自然地質作用雖也經常發生,但不形成災害。
【人為地質災害】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對自然資源和環境帶來的破壞。主要包括過量抽汲地下水和采礦等原因引起的地面下沉;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誘發的地震;濫伐森林、過量開荒、破壞植被引起的洪水泛濫和地表沙化現象,
各類工程建築所導致的滑坡、坍塌、泥石流;工業三廢和化肥農葯等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和生態系統的破壞等。
6. 幾種常見的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地質作用、人為地質作用使地質環境惡化,並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或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遭受破壞的災害事件。它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一、泥石流是介於流水與滑坡之間的一種地質災害。典型的泥石流由懸浮著粗大固體碎屑物並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漿組成。在適當的地形條件下,大量的水體浸透山坡或溝床中的固體堆積物質,它們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發生運動,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種災害性地質現象。泥石流經常突然爆發,來勢兇猛,可攜帶巨大的石塊並高速前進,具有強大的能量,因而破壞性極大。
二、裂縫 是堤防工程中常見的一種險情,它有時很可能性是其他險性(滑坡、崩岸等)的前兆。而且由於它的存在,洪水或雨水易於侵入堤身,常會引起其他險情,尤其是橫向裂縫,往往會造成堤身土體的滲透破壞甚至更嚴重的後果。
三、滑坡是指斜坡上某一部分岩石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動靜壓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結構面(帶)產生剪切位移而整體向斜坡下方移動的作用和現象。
四、地面塌陷 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地質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區時,便可成為一種地質災害。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可分為自然塌陷和人為塌陷兩大類。前者是地表岩、土體由於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降落而成,後者是由於人為作用導致的地面塌落。在這兩大類中,又可根據具體因素分為許多類型,如地震塌陷、礦山采空塌陷等。
7. 地質災害有哪些
地質災害有:
1、地裂縫: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產生開裂,並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的裂縫的一種地質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區時,便可成為一種地質災害。
2、地面沉降: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局部的下降運動(或工程地質現象)。
3、泥石流: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是一種災害性的地質現象。
4、岩土膨脹:由於其在土體中雜亂分布的裂隙及反復脹縮變形造成強度衰減的特性,所以常常給人類的工程建築帶來嚴重破壞,造成許多地質災害。
5、水土流失:易於發生水土流失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是造成中國發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7)地質災害與岩石的擴展閱讀:
1、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或人為作用,多數情況下是二者協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層比較強烈地破壞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的岩土體移動事件。
2、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或者災情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或者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其他部門或者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接到報告的,應當立即轉報當地人民政府。
3、地質災害發生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啟動並組織實施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將災情及其發展趨勢等信息報告上級人民政府。
4、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統一指揮和組織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工作。
8. 地層岩性結構與地質災害
一、地質災害的岩土體條件
地質災害活動與岩土類型、性質、結構具有特別密切的關系。在緻密堅硬、結構完整的岩土發育區,很少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動;相反,在結構破碎或鬆散軟弱岩土發育區,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動強烈。縣域岩土類型多樣,性質和結構復雜,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控製作用不盡一致。
本區崩塌分為兩類,分別是岩質崩塌和土質崩塌。岩質崩塌主要發生在縣城達溪河北岸和黑河北岸基岩出露區;土質崩塌主要發生在縣域內的廣泛黃土發育區,其規模比較小。
本區發生滑坡的岩土類型比較單一,為黃土,屬第四系更新統,除縣域西南部外,其餘地區廣泛分布。滑坡數量多,以大中型滑坡主,小型滑坡比較多,發育少量特大型滑坡。
本區泥石流主要為泥流,各類岩土是泥石流固體碎屑物的來源。通常情況下泥石流的固體碎屑物分布越廣泛、儲存越豐富,越有利於泥石流的形成。調查區泥石流固體碎屑物主要是第四系殘坡積物及溝谷中沖洪積物,其分布較少,以稀性泥石流為主。
二、易滑地層
縣域內分布的地層主要包括:第四系、新近系、白堊系。其中第四系、新近系和白堊系是區內的地質災害易發地層。
第四紀黃土在縣域廣泛分布於河谷階地、黃土台塬、黃土梁峁、黃土溝壑區。其下伏地層一般為新近系紅粘土或白堊系砂岩、泥岩及砂礫岩,形成不整合接觸。黃土中發育多層紅色古土壤層,這些古土壤相對於黃土來說是隔水的,遇水易發生軟化,黃土滑坡大都沿著古土壤層向下滑動,或在黃土中產生滑動面。
新近系主要為上新統三趾馬紅粘土(N2),分布在黃土台塬下部以及黃土梁峁區基岩古地形坡面和黃土之間,黃土台塬之下的三趾馬紅土近水平分布,略向河谷地傾斜,傾角為2° ~10° ;三趾馬紅土在本區出露面積較小,主要分布在局部沖溝中,厚度變化大,呈不整合斷續覆蓋於老地層之上,其上多被第四紀黃土覆蓋。由於黃土結構疏鬆、遇水軟化、強度低、節理裂隙發育等特性以及上新統三趾馬紅土不透水性等特點,因而形成了地質災害易發地層。
白堊系埋藏於黃土台塬第四系之下,構成區域的基底地層,分布面積廣,厚度大,總體產狀平緩,地層傾角為3°~6° ;由於受構造影響,地層產狀局部發生變化。本區白堊系之上大部分都被黃土覆蓋,局部與黃土之間夾有新近系紅粘土,與上覆地層呈不整合接觸,大部分都有風化殼發育。其上黃土厚度變化較大,最厚可達數十米。本區白堊系的泥岩和砂質泥岩層是易崩滑地層,局部的基岩陡坡易發生崩塌,屬於小型基岩崩塌。
三、岩土體結構
區內斜坡岩土體結構主要包括四種類型:黃土+近水平古土壤層型、黃土+傾斜古土壤層型、黃土+白堊系基岩型、黃土+新近系泥岩型。斜坡岩土體結構決定了斜坡變形破壞的方式和軟弱結構面的位置,對滑面的位置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
1.黃土+近水平古土壤層型
該岩土體結構特徵是:斜坡自坡腳至坡頂皆由第四紀黃土和古土壤地層構成,屬於典型黃土斜坡,主體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黃土和古土壤,主要分布於縣域除西南部以外的達溪河、黑河流域廣泛地區。該型斜坡穩定性與黃土的工程地質性質密切相關。在岩性方面,黃土和古土壤質地鬆散,遇水時強度急劇降低,工程地質特性差,抗拉強度低,極易在臨空面附近形成卸荷裂隙;在透水性方面,黃土透水性強,古土壤較黃土而言,粘土含量高,結構更為緻密,古土壤相對為隔水層。雨季降雨沿卸荷裂隙滲入地下,在古土壤層上部形成上層滯水,極易沿古土壤層形成滑動面,滑體沿古土壤層在坡面或谷底坡腳剪出。此類坡體岩土體結構既可發生小型滑坡和崩塌,也可發生大型滑坡。
2.黃土+傾斜古土壤層型
該岩土體結構特徵是:從坡腳到坡頂主要由第四紀黃土和古土壤地層構成,主體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黃土和古土壤,仍屬於黃土斜坡,主要分布於縣域除西南部以外的達溪河、黑河流域基底呈斜坡的廣泛地區。此類斜坡的穩定性除與黃土較差的工程地質性質密切相關外,還與黃土中發育的古土壤層有關。古土壤較黃土而言,粘土含量高,結構更為緻密,成為黃土層中的相對隔水層,在黃土與古土壤接觸帶易形成含水量較高的軟弱結構面,從而控制滑坡的形成。
3.黃土+白堊系基岩型
該岩土體結構特徵是:上部發育黃土及古土壤層,與下伏白堊系基岩為不整合接觸。主要分布於縣域達溪河和黑河兩側階地或斜坡地帶。由於黃土與古土壤的結構類型,與白堊系由砂礫岩、砂岩、泥岩和砂質泥岩組成軟硬相間的結構類型差異巨大,在黃土與白堊系地層間形成泥質成分風化殼。降雨入滲到風化殼後,地下水就沿該層面徑流,形成軟弱易滑帶,進而滑坡沿著黃土與基岩接觸面發生滑動。由於特殊的岩土體結構及其工程地質特性,往往極易形成大型的多級滑坡,如觀音村滑坡。
4.黃土+新近系泥岩型
該岩土體結構特徵是:上部黃土和下部新近系泥岩組成的斜坡類型。縣域內分布較少,僅有零星出露。紅粘土黏粒含量高,是良好的隔水層,同時遇水強度降低,容易引起滑坡發生。其與「黃土+傾斜古土壤層型」斜坡對滑坡的控製作用類似,易發生斜坡失穩。
9. 地質災害有哪些
自然災害包括哪些方面內容
主要包括乾旱災害,台風、暴雨、冰雹、沙塵暴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以及重大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