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調查野外記錄表
『壹』 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簡易記錄表怎麼填啊
地質災害是一種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回類生命財產、環境答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貳』 工程勘察野外鑽探,地質記錄表要什麼記錄
這個叫地質鑽探編錄,都是系統的,一兩句話是說不清楚的。內 工程地質勘探施工包含容以下五項: ①搜集研究區域地質、地形地貌、遙感照片、水文、氣象、水文地質、地震等已有資料,以及工程經驗和已有的勘察報告等; ②工程地質調查與測繪; ③工程地質...
『叄』 怎樣填寫地質災害記錄表
地質災害是一種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專,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屬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肆』 地質災害巡查記錄怎麼填寫
地質災害巡查記錄表
樓上地址就很好
『伍』 野外地質觀察與記錄
(一)野外地質觀察的基本原則
1.客觀性原則
要真實地反映地質體和各種地質現象的本來面貌,切忌主觀性。只有堅持觀察的客觀性原則,才能保證獲得真正的第一手資料。
2.系統性原則
要把地質體和整個地質填圖過程作為一個系統,用整體的觀點、聯系的觀點把握,切忌以局部代替全體。地質填圖之所以選擇一定的路線和觀測點進行野外觀察,其目的一方面是用一定的點、線密度來保證不同填圖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另一方面就是便於對野外觀察、搜集的資料進行系統的歸納。系統性原則對觀測點的要求:首先是對點的選擇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在點上的觀察應力求全面,充分收集第一手資料,特別是對新發現的重要地質現象,更應進行詳盡的觀察;第三,對觀測點的觀察應同路線觀察聯成一體,而不是孤立地進行,點與點之間的連續觀察是取得觀察資料的重要途徑。這樣才能使點的資料成為全局不可分割的部分,有效地提高野外資料的實用價值。
3.精確性原則
要把觀察的結果在質和量上做到統一。在地質填圖過程中,往往容易產生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導致在觀察記錄中,由於各種原因而出現本來可以避免的不精確的描述。為了提高精確性,必須強調要多側面、全方位地進行觀察,對每一現象都要取得足夠的和盡量精確的數據。同時,要把定性觀察和定量觀察緊密地結合起來,定量觀察是定性觀察的前提,只有把定性觀察建立在定量觀察的基礎上,定性觀察才是有依據的、准確的。如對節理的描述,通常使用發育、較發育和不發育等術語,這是一個定性的、不精確的概念,如果注意測量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長度內節理的條數,在這種定量基礎上的定性描述,不僅讓人信服,而且這種精確的觀測描述將有助於深入地進行綜合分析,收到許多有意義的效果。
(二)野外地質觀察的內容
1.觀測點上觀察的內容
野外的地質現象由於錯綜復雜,所以觀測點性質不同。根據觀測的對象不同,觀察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基本觀測點的觀察和記錄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觀測日期、天氣情況、觀測人。
◎觀測路線及起訖點。
◎觀測點編號、性質及地理位置。
◎露頭情況,包括露頭的特點、風化情況、地貌特徵。
◎觀測點兩側地層的層位,岩石的類型、顏色、成分、結構、構造、含化石情況,以及地層的接觸關系、產狀和其他特徵。
◎構造特點,包括褶皺、節理、斷層及觀測點所處的構造部位、所在岩性及其產狀等。①對於褶皺觀測點,應觀測描述褶皺要素及其特徵。②對於節理,應觀測描述節理的產狀,延伸情況、節理的密度、節理的特徵(如節理面是否平直,粗糙還是光滑,張開還是緊閉,有無擦痕,擦痕的方向及其特點等)。節理相互切割的情況及組合特徵,節理充填物的成分及特點等。③對於斷層觀測點,應觀察描述斷層存在的依據和特徵,如地層的重復和缺失、構造中斷、斷層面或斷層帶的特徵,斷層構造岩特徵,斷層旁側的派生構造情況,以及斷層的組合特點、地貌特徵等,還應測量斷層面的產狀、斷層兩盤相對位移的方向、斷距或落差,最後確定斷層的類型以及和其他構造的可能關系、形成時代等。
◎對於岩漿岩,應對其岩性、產狀、與圍岩的關系、形成時代等,進行觀察記錄。
◎對於水文點,按照簡易水文地質調查的內容進行觀察描述(詳見第六章第六節)。
◎採集岩礦、化石及構造岩等標本並編號。
◎對重要地質現象進行野外素描或攝影。
2.觀測線上的觀察內容
為了保證觀察的連續性和系統性,除了對觀測點進行詳細的觀察描述以外,在點與點之間還要沿觀測線進行連續的系統觀察,並在前一觀測點記錄的後面,將該點至下一點的觀察內容記錄下來。但觀察描述的內容可以適當簡略,主要是注意觀察岩性和岩性組合特徵、產狀及其變化規律。只有通過這種點、線結合的系統觀察和描述,才能對地質現象有比例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和整體性認識。同時,應及時勾繪路線信手剖面圖,特別是在構造比較復雜和採用路線穿越法的情況下更有意義。
(三)野外地質觀察的記錄
1.地質觀察記錄的基本要求
◎實事求是、真實可靠。這是野外記錄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即看到什麼就描述什麼,看到多少就描述多少,不能根據主觀需要決定描述內容的取捨,避免人為的誇張和無根據的臆想。全部描述和記錄工作都必須在野外進行,不能回到室內再做補記。
◎全面系統、重點突出。對觀測點和觀測線上觀察到的地質現象,原則上都要進行全面的描述記錄,不可輕易放過任何細微的地質現象,即使最常見的地質現象也應描述下來,但要分清主次,突出重點。一般來說,觀測點上要重點描述,觀測線上應適當簡略;首次觀察到的現象詳細描述,多次重復的現象適當簡略;出露好的地方要詳細描述,出露差的地方需適當簡略;重要的地質現象詳細描述,一般常見的地質現象適當簡略。
◎概念清楚、表達准確。文字描述要使用規范的術語、通用的符號和標準的計量單位。對專業名詞要嚴格符合定義,避免術語含混不清,語言模稜兩可,詞不達意。
◎格式統一、字跡清晰。野外記錄一般要求使用通用的野外記錄簿和2H鉛筆書寫。書寫時字跡要清晰,已經寫上的文字不得隨意塗抹、擦拭或撕頁。如有錯誤需要更正,只能用鉛筆輕輕劃掉。刪去不要的文字,應能辨認,便於以後查閱。記錄的格式、順序,以及所用的符號或代號前後要一致。
◎素描照相、圖文對照。對重要的地質現象,如斷層、小褶皺、接觸關系、礦層或礦體等,除了要有詳細的文字描述,還應繪制相應的素描圖或照相。素描圖必須寫清圖名、比例尺、圖例、註明位置、方位等。照相應放置參照物作為比例尺,並統一編號,填寫照相登記表。
2.地質觀察的記錄
野外觀察內容的記錄,通常使用專門的野外記錄簿。野外記錄簿在使用前應在首頁填寫上使用單位、使用人姓名、通訊地址,以及工作地區名稱、使用日期和記錄簿的統一編號。正式填圖使用的野外記錄簿;記有地質工作的原始資料和數據,屬於國家機密,應當妥善保管,防止遺失,用後上交,統一存檔。
(1)地質觀察記錄的格式
野外記錄簿一般左面為方格紙,用來繪制信手剖面圖或地質素描圖,右面為橫格紙,用作文字描述記錄。記錄簿的最後幾頁附有常用數據和有關換算表,供野外記錄時查用。具體記錄內容和格式可參考圖5-8。
(2)幾點說明
◎用作記錄的右頁橫格紙右側應留1~2cm空白,以便作注記。
◎路線名稱只在每條路線開始時記錄。
◎點號指整個填圖區的統一編號,不能重復。
◎點位以特徵的地形地物為標志,並記錄後方交匯的數據。當兩觀測點距離較近時,也可用前一觀測點點位作為標志,記錄該點距前一觀測點的距離和方位。
◎露頭情況,應指出是天然露頭還是人工露頭,並評價該點的露頭好壞。若為零星露頭,應說明出露的范圍。
◎地層分界點,要分別描述觀測點兩側上覆與下伏地層的岩性,並說明出露的位置。斷層點除描述兩盤岩性外,還要詳細描述斷層的野外標志。
圖5-8 野外記錄簿記錄格式圖示
◎觀測點編號、產狀、樣品、標本、化石等,均應單獨佔一行。
◎上一觀測點記錄結束後,應空出若干行,然後再進行下一點的記錄,空行留做補記或批註。
『陸』 怎樣填寫地質災害巡查記錄
一般是編制來成表格的自形式,內容包括時間、巡查地點、巡查點特徵包括:隱患點特性(滑坡、崩塌等災害類型),監測點變形情況,威脅人口及財產,監測點記錄人簽字,巡查人及負責人簽字,如果巡查或排查出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附示意圖
『柒』 地質災害祥查調查錄入系統中其他調查表野外記錄信息怎麼填不上
差別非常大,完全不是一回事。你先要了解災害評估的基礎知識,資源評估的基礎知識。再了解野外災害評估和壓覆礦產評估的規范和要求。
『捌』 野外水文地質調查記錄格式及主要內容有哪些
野外水文地質調查記錄格式很多與地質調查類似,如:地層、岩性、構造等的調查。但也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如:抽水試驗記錄表,水井調查表,泉水調查表等,按相應表格要求填寫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