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重慶觀音峽工程地質

重慶觀音峽工程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13 05:08:21

Ⅰ 非金屬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西南地區以非金屬礦山企業最多,有11301個,占礦山企業總數的53.6%。其中雲南3918個,四川個,貴州2364個,西藏156個,重慶1603個。重要的礦山企業有四川什邡磷礦、馬邊磷礦、寶興大理石礦、雅安花崗石礦、石棉花崗石礦、天全硫鐵礦、江油硫鐵礦、彭縣蛇紋石礦、渡口熔劑灰岩礦、峨邊玻璃用砂礦、江油水泥灰岩礦、峨眉水泥灰岩礦,雲南富源硫鐵礦、昆陽磷礦,貴州三岔河硫鐵礦、拱里水晶礦、凱里玻璃用砂礦、水城熔劑灰岩礦、開陽磷礦,重慶歌樂山熔劑灰岩礦,西藏扎布耶硼砂礦等。這些礦山企業一般分布在交通相對方便的地區,如公路、鐵路沿線、江河沿岸等地。其中化工非金屬礦山如硫、磷礦山,以環境污染和水土流失較突出;非金屬建材礦山如花崗石、大理石、水泥用灰岩、頁岩、砂岩以及陶瓷粘土等礦山,礦渣量大,占壓、破壞土地資源、破壞交通沿線景觀以及形成滑坡、泥石流等環境問題突出。

(一)非金屬礦山對資源的破壞

1.非金屬礦山對地貌景觀的影響和破壞

大規模非金屬采礦活動特別是露采礦山,以及由采礦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常使礦區地形、地貌發生較大改變,地貌景觀遭受破壞,區域生態環境惡化。主幹公路沿線和江河湖泊周邊的采礦活動對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尤其突出。西南地區大部分建材等非金屬礦山位於公路沿線,采空區山坡形成一片片「白茬山」,嚴重影響了公路沿線視線景觀,進而影響了西南旅遊大區的形象。如雲南滇池流域分布有昆陽磷礦、晉寧磷礦等大小幾十家磷礦山和幾十處採石場、采砂場,采礦活動不僅破壞植被,形成了大片的「光頭山」,而且相當一部分採掘場地建在坡度35°以上的陡坡上,崩塌、滑坡多發,水土流失嚴重,使滇池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滇池流域內森林植被從1975年的25.1%下降到1988年的21.2%,滇池平均每年泥沙淤積量33.1×104m3,導致湖底抬高、湖面縮小,使「高原明珠」黯然失色。除上述外,雲南丘北普者黑風景區曾有幾家採石場在二級保護區內,使景區的山水景觀受到顯著影響;文山縣老君山自然保護區內過去有大小礦山企業約10 家,其中砒霜廠就有3家,對森林植被造成很大破壞;大理蒼山海拔2500m以上過去曾有數家採石場開采大理石,亦形成一片片「白茬山」,采礦廢石還加劇了蒼山溪溝泥石流的暴發頻率,加劇了洱海泥沙淤積。

重慶市嘉陵江觀音峽一帶採石場位於北碚區。該區有優美的地質景觀及典型的地質剖面。近幾十年來,在觀音峽兩岸先後興建嘉陵水泥廠、江北縣水泥廠、富皇水泥廠,主要採掘嘉陵江兩岸下三疊統嘉陵江組和飛仙關組石灰石礦。目前,在嘉陵江兩岸形成3個大的開采區,佔地面積分別為0.66×104m2,0.6×104m2,0.84×104m2,體積分別為105.6×104m3,42×104m3,67.2×104m3(任幼蓉等,2006)。大規模開採石灰石礦,使開采區基岩裸露,無植被覆蓋,昔日的青山變成今日的荒山、禿山,嚴重破壞了觀音峽一帶的自然地質景觀(照片3-13)。同時,在開采區形成高70~160m的高陡邊坡,局部地段穩定性較差,對水北公路、212國道和嘉陵江航道構成威脅。

2.非金屬礦山對土地資源占壓和破壞

西南地區非金屬礦山占壓和破壞土地資源相當突出,總面積為57855.92hm2,占總占壓面積的30.67%。其中雲南省為25398.42hm2,四川省20941.43hm2,貴州省2334.89hm2,西藏3755hm2,重慶5436.18hm2。以雲南和四川占壓面積較大,重慶、西藏和貴州較小。

四川涪江在綿陽市遊仙區境內流長37.5km,涪江河床寬緩,多砂礫和卵石,故該區段成為綿陽市建築用砂石的重要產地。近20年來在遊仙區境內采砂石達750×104m3,回採砂金約7.5×104g,從業人員達10000餘人,形成2134處采砂石點,平均采礦深度為5m,最深處達10m,造成大面積耕地、灘塗損毀,總面積達1075.75hm2。造成了區內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河道阻塞等危害,並影響了綿陽市的城市安全。

照片3-13 觀音峽全景

四川石棉縣廣元堡石棉礦區,大量采礦形成的破碎山體及堆積如山的礦渣,佔地面積達200hm2,不僅破壞了區域的生態環境,而且形成了極大的泥石流隱患,嚴重威脅著108國道及石棉縣城的安全(照片3-14)。

照片3-14 四川石棉縣廣元堡石棉礦區

(二)非金屬礦山環境污染

西南地區是我國產磷大區,硫礦資源亦比較豐富,硫、磷礦產是非金屬礦產中重要污染源。

1.雲南磷礦山環境污染

雲南是產磷大省,僅滇池流域內就有5個磷礦區33家磷礦采選企業,開采剝離的廢土石和尾礦均沿采場附近的山坡和箐溝隨意堆放。各礦山總計年排渣量為640.28×104t。這些積存的廢土石和尾礦,經大氣降水淋溶,產生的污水中主要污染物是氟和總磷。據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資料,磷礦尾礦(磷石膏)浸出液中含Cd0.118mg/L,Pb0.027mg/L,總磷14757mg/L,F5308mg/L,對周圍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污染。

滇池周緣的磷礦選廠,除上蒜磷礦選廠廢水達標排放和晉寧磷礦選廠部分循環使用外,其餘大部分選廠廢水都任意排放於周圍的溝溪中或排進尾礦庫後又散流於周圍的溝溪中。滇池周緣磷礦大都處於滇池補給、徑流區,選礦廢水及任意排放的礦漿隨地表徑流流入附近水體,污染地表水;或徑流中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終匯入滇池,加重了滇池的污染。

滇池水體含磷高,促進了綠藻的生長,滇池綠藻最多時達幾米厚,大量的綠藻消耗了水中的氧,導致魚類難以生存,水體因污染而發臭。近年來,國家已撥巨資治理滇池,仍未獲得預期效果,僅局部水體得到改善。究其原因,環境惡化的現象在滇池,但根子在礦山。

2.四川南部硫鐵礦山對環境的污染

四川省南部煤系硫鐵礦山污染問題亦相當突出。該地硫鐵礦山始建於1950~1960年,開采至今造成了礦山及其周圍生態環境嚴重惡化。

(1)土法煉硫黃污染。整個礦山到處都是煉硫黃土窯,煉硫黃後的有害氣體經煙囪直接排放到空氣中,礦區大氣中硫化氫及二氧化硫氣體濃度大大增加,土壤酸化,礦山周圍植物難以生存,附近農作物難以生長。煉硫黃後的尾渣堆積如山(僅敘永縣大樹硫鐵礦區堆積的尾渣已近1000×104m3),充滿整個礦區,並且礦渣直接向地表徑流排放,嚴重污染了環境。

(2)廢水污染。川南硫鐵礦區在硫鐵礦開發時,未經處理的坑道水和大量選礦廢水、尾礦渣、煉硫黃廢渣往往通過地表溪溝排入河流,導致河水受到嚴重污染,黃而渾濁,並致使河床不斷抬高,危及下游農田和建築物。而入爐礦石中近10%的硫生成硫酸鹽被水溶解進入江河,加重了河水的污染。

(3)廢氣污染。川南硫鐵礦區的大氣污染主要是採用小土爐煉硫黃引起的,由於煉硫黃生產方式原始,資源利用率很低,硫回收率在30%~40%之間,只有8%~10%的硫進入爐渣,其餘以氣態形式排入大氣。根據工業污染調查資料,大樹硫鐵礦煉硫黃廢氣中,年排SO2高達9248t,僅此一項折純硫4642t,不僅浪費了資源,而且嚴重污染和破壞了礦區周圍環境和生態平衡。該礦職工1985年體檢中,總患病人數為60.8%,其中青壯年土爐操作工中患肺氣腫、支氣管炎、咯血、鼻炎等疾病的人數達90%(蔣俊,1999;李學仁,1980)。這表明區域內大量煉硫黃廢氣的無序排放,形成了以二氧化硫、硫化氫為主的大氣污染帶,嚴重影響了職工的身體健康。

目前,解決廢氣污染的途徑只有盡快停止土法煉硫黃生產,引進無煙煉硫黃技術。該項目是開發硫鐵礦資源、保護環境的一項新技術,該技術可使二氧化硫每小時排放量低於34kg,硫化氫每小時排放量低於1.3 kg,且煉硫黃的操作者也感受不到刺鼻的煙味,對職工勞動保護也非常有益。在使用這項新技術的同時,也降低了區域內酸性廢水的污染負荷,對礦區酸雨狀況的改善也將收到良好的效果。

川南硫鐵礦區礦渣每年仍以近百萬噸的速度增加,礦區內的生態環境已遭到嚴重破壞。生態恢復工程就是在純尾礦的環境中摻土和不摻土作對比試驗,選擇出如水蠟燭、無葉節節草等能在純尾礦礦渣堆上生長繁殖的植物,恢復植被,轉化粉塵污染和有毒物質,增進土壤肥力,改變小區氣候,使「熟化」後的土地可進行種植和養殖,以求從根本上達到生態恢復工程的社會效益;同時通過對煉硫黃廢渣和硫精砂尾礦的研究,開展資源的回收利用,使廢渣中的鐵含量提高到鐵礦標准,使其具有開發價值,這樣,既減少了資源的浪費,又增加了企業效益,並且減輕了環境的污染負荷。

(三)非金屬礦山地質災害

西南地區非金屬礦山地質災害以四川較突出,其次為貴州、雲南、重慶和西藏。

1.非金屬礦山滑坡地質災害

非金屬礦山滑坡地質災害規模較大的有四川省峨眉金頂水泥廠石灰石礦山。該礦山自1970年投產以來,直至1990年前後一直採用大爆破,而且沒有採取過任何減震措施。強大的爆破震動作用在邊坡上,破壞了邊坡岩體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加之受降雨影響,目前已發育有嚴重的滑坡地質災害(表3-19)。

表3-19 峨眉水泥廠石灰石礦山滑坡地質災害統計

西采區滑坡為一大型岩質牽引式滑坡,滑坡體已整體下滑,滑距達160m(李雲貴等,2004)。從滑坡滑動前的地形圖可知,滑前邊坡前緣為直線形的陡壁,臨空的陡壁高達20~25m,寬190m。為厚層塊狀灰岩構成,垂直厚度30~40m,厚層灰岩之下存在軟弱夾層(已泥化的泥質粉屑灰岩),並在坡體下方720m采礦平台內側坡腳被剝露;坡體東側被羅溝切割臨空,西側被溶蝕溝槽切割,坡體中有走向為45°~135°區域構造裂隙發育,坡體已被切割成塊,720m平台與坡上陡壁平面相距約120m,與頂部形成高差100餘m的高陡中高邊坡。因此,在2002年3月15日連續3日的小雨後上方坡體突然下滑,發生了西采區「3.15」滑坡,造成8人死亡,大量礦山設施被掩埋。滑體沿軟弱結構面高速下滑160m(平距)墜落在720m平台上,前緣抵達670m平台,平面呈舌狀。滑坡的坡體平面上呈三角形,面積12440m2,體積37.32×104m3。滑體堆積面積6.06×104m2,滑體厚10~30m,體積約60×104m3;清理後現殘留體積約40×104m3(照片3-15)。

照片3-15 四川峨眉金頂水泥廠西采區「3.15」滑坡

滑坡後緣陡壁呈直線形,走向NW45°左右,為張性結構面構成,溶蝕較強烈,陡壁面被溶蝕呈凹凸不平,並懸掛有石鍾乳。滑壁高15~30m。滑動方式為順層滑動,滑坡體呈整體下滑,前緣滑體滾落,後緣滑體尚有部分塊體仍保留著原岩的層狀構造,滑體頂部保留有殘坡積土層和植被。滑體與滑壁間分布有滑動崩落的堆積物。東側滑床裸露,滑面平整光滑,見方解石薄膜,滑動面形態為微弧線型,滑面方位角22°~26°,傾角27°~31°,上緩下陡,滑面擦痕清晰可見,擦痕方向與地層傾向和滑面傾向一致為NE22°,滑面由下部軟硬相間岩組中的軟弱結構面構成,滑帶的物質為含泥粉砂屑、生物碎屑灰岩及泥砂質粉砂屑,以堅硬的中—厚層狀生物碎屑岩為其滑床,滑體由上部厚層生物碎屑灰岩組成。滑坡後壁陡崖下,降雨後見地下水沿滑面呈侵潤狀溢出(圖3-7)。滑坡的滑面完整,未見破裂面,在滑面中部770m高程處見一豎井狀溶洞,洞徑30m,洞口呈半圓形,垂直深度15m,洞底側壁有支洞發育。該洞系本次滑坡將上覆岩體滑脫後而出露。

該次地質災害發生後,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勘查評價,找出了地質災害發生原因,制定了下一步的安全開采方案。

此外,四川南部敘永地區硫鐵礦山滑坡地質災害亦較嚴重。如敘永大樹硫鐵礦1990年3月底,河西段老鷹岩坡腳出現了數條地表裂縫,發展迅速,由於地表開裂滑動,造成該礦職工宿舍垮塌20餘間,100餘戶住房以及地面、牆壁發生裂縫和嚴重傾斜。目前又有443戶職工住房以及礦部俱樂部等建築物出現破壞或受到威脅。

圖3-7 四川峨眉金頂水泥廠西采區滑坡現狀示意圖

1—第二軟弱層(泥質層);2—第三軟弱層(泥質層);3—溶蝕溝;4—滑坡堆積體;5—下二疊統六段灰岩;6—下二疊統五段灰岩;7—水泥灰岩

地質災害形成除與該處起伏較大的地形地貌及軟硬相間的三疊系飛仙關組、松軟的第四系坡積層等復雜的地質環境條件有關外,還與人為活動因素——地下采礦密切相關。地下采礦(含煤)頂板變形塌陷,使上覆岩層產生破壞和地表沉陷,是造成和誘發多種災害最主要的活動因素。大樹硫鐵礦區在20世紀90年代遍布小煤井。根據小煤窯日產煤量和開采時間估算,小煤窯已累計采出煤量約4×104t,折算采空面積達3.6×104m2。根據我國其他煤礦資料顯示,一般采空區面積達1000~3000m2,地表就有可能產生移動和變形。現有地面產生3條裂縫的位置基本與采空區相符。這說明地表產生裂縫是由小煤窯長期開采所致,並誘發了覆蓋層移動和變形。

同時,該區災害類型較多,除崩塌、滑坡外,尚有山洪和泥石流(含水石流)、環境污染、河流堵塞、河床抬高、公路路面毀壞,尾礦渣占壓土地等環境地質問題(照片3-16)。

照片3-16 大樹硫鐵礦礦渣被沖入河中

2.非金屬礦山泥石流地質災害

西南地區非金屬礦山泥石流地質災害以暴雨型為主,以老礦山比較突出。如貴州開陽磷礦山、四川石棉礦山都曾發生過規模較大的泥石流地質災害。

1995年6月24日深夜,貴州省開陽縣金鍾鎮連降特大暴雨,誘發泥石流、滑坡,體積約200×104m3。金鍾鎮及開陽磷礦大面積受災,沖毀廠房、住宅11606m2,淹埋27179m2,淹沒礦井4910m,設備645台套,沖毀供水管線21800m,供電通信主幹線7.6km,公路77km,橋梁2座,河堤10km,涵洞36個,受災464戶,共計13012人,死亡25人,傷18人,直接經濟損失2.05億元。

四川新康石棉礦亦發生過泥石流。該礦位於雅安市石棉縣南大洪溝下游山坡上,大洪溝為其排土場和尾礦庫。為了水石分離,在排土場上段修建了截洪壩和引洪隧道;下游採用定向爆破法修築了攔渣大壩和泄洪道:庫內現已有礦渣和尾礦堆積物2100×104m3。2001年4月6日因上游修理排泄隧道,遇下雨,因臨時向下游泄洪,引發了礦渣泥石流(水石流),礦渣泥石流部分沖垮了攔渣壩,下瀉30×104~50×104m3,使下游竹河淤高8m,沿河電站等企業受損,直接經濟損失100多萬元,並威脅到下游南椏河沿岸及石棉縣城的安全。四川省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投入480萬元,於2001年9月完成了應急治理,主要工程包括:①採用鉛絲塊石籠修復了攔渣大壩(被沖垮段修成了泄洪道)(照片3-17);②庫內清理了流水通道;③加高了上游截洪壩,修復了排洪隧道;④在上游增設了格柵壩。通過上述治理工程初步解除了該尾礦庫的泥石流威脅。

照片3-17 四川石棉縣新康石棉礦尾礦壩上的泄洪道

3.非金屬礦山崩塌地質災害

非金屬礦山崩塌地質災害常與不規范、不合理的開采有關。2001年9月6日,貴州省六枝特區新窯鄉鴨塘村關仲田大坡採石場發生崩塌,15人死亡,2人受傷。崩塌體長約73m,寬75m,厚5~15m,總方量約2×104m3。該採石場出露地層為下三疊統永寧鎮組薄—中層夾厚層狀灰岩,夾數層2~5mm泥岩,岩石中發育143°和225°兩組裂隙。該崩塌的發生主要由於不利的岩層組合條件,層間夾有軟弱層,溶蝕裂隙發育,由於水的入滲岩層強度降低;同時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使20世紀90年代初修建的簡易公路老切坡,局部或大部切斷了軟弱層,農民自行採石形成臨空面,使原已十分脆弱的岩體平衡被打破,瞬時快速崩塌,釀成地質災害。

2003年2月16日23時30分,四川省宜兵市筠連縣巡司鎮巡司村七組聯辦水泥廠東側危岩體突然發生崩塌,毀壞水泥廠廠房500m2,3人死亡、1人輕傷的嚴重災害。損壞或埋沒大量礦山設備,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萬元。崩塌體積約500m3,崩落塊石呈不規則形,直徑一般3m左右,最大可達6m,崩塌現場最大塊石體積約100m3。巡司鎮距筠連縣縣城14km,地形、地貌屬溶蝕構造低中山。出露地層為二疊系茅口組(P2m)中厚層狀灰岩夾生物碎屑灰岩,岩體產狀為215°∠18°。灰岩岩石節理裂隙發育,岩體完整性差。1992年巡司聯辦水泥廠修建時,對所在地山體斜坡進行了一定的削坡處理,水泥廠廠房修建於高約20m的陡崖邊,石灰岩體內發育3組節理裂隙,受節理面及岩層面的影響,岩體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危岩體,長期以來,地下水運移於裂隙之中,侵蝕岩體,使岩體相互之間抗剪強度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危岩體脫離母岩體發生崩落,形成了此次崩塌災害。

目前崩塌岩體雖基本穩定,但在崩塌另一側(水泥廠採石場邊)仍存在上千方危岩體,在採石放炮及降雨的誘發作用下,有可能再次發生崩塌,直接威脅著水泥廠廠房及工作人員的安全,應進行避讓。

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鋼石灰石礦位於把關河右岸山體中上部,是攀鋼輔助原料的生產基地。礦區地形陡峻,構造復雜,岩體破碎。地層岩性為二疊系灰岩,呈單斜產出,傾向與坡向一致,岩層傾角23°。該礦採用穿孔、爆破等方式進行露天開采,年開採石灰石礦大約120×104t。

1980~1988年短短的8年間,采場西側山體連續發生3次較大規模的崩塌,崩塌體總量達398×104m3。第1次崩塌發生於1980年11月8日,位於+1400m平台東部之上。主要沿節理裂隙和層面發生,形成的崩塌體長46m,寬65m,厚6~35m,體積5×104m3。形成原因在於采場+1400m水平採用硐室爆破,沿走向形成的1400m水平台階切斷了礦層的「根腳」,使采場坡腳形成了一高約245m的臨空面,從而使得上部原本就較為破碎的岩體失去支撐而產生塌滑和崩落;第2次崩塌發生於1981年6月10日,主要在第1次崩塌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此次崩塌體方量392×104m3,其形成原因基本與第1次崩塌的形成類似;第3次崩塌位於采場西北F8斷層以西,發生時間為1988年10月13日,崩塌體南北長100m,東西寬350m,崩塌方量約1.0×104m3,爆破震動過大和高邊坡開挖仍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次崩塌堆積體覆蓋了采場面積的三分之一,使礦山西部開採的1400~1363m4個生產台階全部中斷開采,采場東西長度減少450m,2800×104t的優質礦石被壓覆,給礦山交通和開采帶來極大困難。現西側邊坡形成高約100m的陡崖,其上部出現較為明顯的龜裂區,穩定性較差。另外,崩塌堆積體由於結構鬆散,堆積體坡度較大,穩定性較差,在雨水的作用下易形成滑坡或泥石流災害。

4.非金屬礦山地面塌陷地質災害

非金屬礦山地面塌陷與其他類型礦山相似,都與采空區有關。加之水文地質條件和爆破震動的影響所致。

1999年6月13日10時50分,四川省什邡市紅白鎮四村五組水磨溝斜坡地面突然發生塌陷,形成一直徑約5m、深約6m的圓形塌陷坑,造成金河磷礦岳家山分礦住房一間陷落和住在其中的外來人員3口被陷落掩埋。另外,水磨溝塌坑斜坡上尚居住有四村五組13戶村民,絕大部分居民房屋出現裂隙、地面開裂,裂縫寬0.1~3cm不等,多在0.2~0.8cm,長幾米到十幾米不等,多呈北東-南西向,部分呈北西-南東向。混凝土地面開裂沉陷,房屋的縱橫牆交接處、牆體的門窗等構造薄弱部位有開裂現象。地面塌陷的原因與采空區頂板變形和采礦爆破震動有關。

綜上所述,西南地區能源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以水污染、空氣污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以及占壓土地資源為主,金屬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以重金屬元素污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為主,非金屬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以景觀資源破壞、土地資源破壞、硫、磷化工原料污染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為主,表明不同類型礦山形成的環境地質問題不同(表3-20)。

表3-20 西南地區主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Ⅱ 三峽庫區的地質情況

都在這里了,全是你能用得上的:
http://www.sxdzfz.gov.cn/

三峽庫區全部位於楊子准地台區,北與秦嶺地槽相鄰。
以巫山與奉節間的齊岳山基底斷裂為界(大體自奉節—石柱呈南西向展布),其西為四川台坳(川滇塊陷),其東為上楊子台褶帶(鄂西塊隆)。近庫首地段(三斗坪—巴東)位於上楊子台褶帶,巴東至奉節處於上楊子台褶帶與四川台坳的過度地帶。本區主要經歷了三次較強的構造運動,即震旦紀前的晉寧運動,侏羅紀末的燕山運動和老第三紀末的喜山運動。晉寧運動使前震旦紀地層強烈褶皺、變質,並伴隨多期岩漿岩活動,形成了古老的結晶基底。燕山運動,主要表現為蓋層的褶皺和斷裂,對基底的破壞較輕。楊子台褶帶自古生界至中三疊系海相沉積蓋層發育良好,燕山運動全面褶皺。四川台坳在古生代時期是楊子准地台相對隆起的地帶,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層。喜山運動除蓋層有輕度變形、少數斷裂有微弱的繼承性活動外,全區轉入以整體抬升為特徵的新構造運動時期。

褶皺
三峽庫區橫跨川鄂褶皺帶中段和川東弧形褶皺帶東段,北為大巴山弧形褶皺帶,東南與長陽東西向構造帶相鄰,西南有川黔南北向構造帶插入,東與准陽山字型構造相接。庫區褶皺的特點是自西向東一系列北北東向弧形褶皺受巴山弧阻隔,向北西向外凸,由北東向轉向北東東向,最後以近東西向與秭歸向斜相交並嵌入秭歸向斜之中。
褶皺形態以奉節為界,奉節以東背斜緊閉並伴有倒轉現象,向斜為復式褶皺,次級褶曲發育,多沿主槽兩側呈平行斜列式展布。奉節以西向斜寬緩,背斜緊閉,成「隔擋式」構造。
區內褶皺按其走向可分為4組:
(1) 軸向近南北向褶皺
軸向近南北的黃陵背斜和秭歸向斜,位於巴東以東,走向與長江近正交;
(2)軸向北東東向褶皺
軸向北東東的百福坪背斜、楠木園背斜、官渡—碚石向斜、橫石溪背斜、巫山向斜和齊岳山背斜等,展布於奉節與巴東之間,長江與之斜交至近於平行。
(3)軸向北西向外凸的弧形褶皺
奉節至涪陵的廣大區域,為一系列向北西突出的弧形褶皺,包括方斗山背斜、豐都—忠縣向斜、故陵向斜、大池—乾井背斜、萬縣向斜、硐村背斜、鐵峰山背斜、墊江—梁平向斜和渠馬河向斜,長江基本上與構造線平行。
(4)軸向北北東向褶皺
涪陵以西,則為一系列北北東向的褶皺,主要有明月峽背斜、麻柳場向斜、廣福寺向斜、銅鑼背斜、南溫泉背斜,江北向斜、龍王洞背斜、悅來場向斜和觀音峽背斜等,長江大部分與之近正交。

斷裂
區內斷裂不甚發育。庫首段有九灣溪斷裂、仙女山斷裂、新華斷裂。巴東—奉節段有齊岳山斷裂、恩施斷裂、鬱江斷裂、黔江斷裂。奉節以西斷裂不發育。區內規模較大的仙女山和新華斷裂距庫區較遠,橫穿幹流水庫的主要斷裂僅有九灣溪、牛口、橫石溪、楊家棚、黃草山等,另外建始斷裂北延出現的坪陽壩斷裂、碚石斷裂與龍船河、冷水溪等支流庫段相交。這些斷裂規模都不大,均未造成大范圍的岩體破壞。

新構造運動
庫區新構造運動屬於三峽鄂西南隆升區之三峽鄂西南隆升亞區。表現為挽近期以來大面積的間歇性整體隆起和局部地段的差異性斷裂活動。隆起中心為奉節—巫山一帶,最大上升幅度達2000米。其特點是隆起的不均勻性、掀斜性和間歇性,造就了長江兩岸的五級剝夷面和六級階地。第四紀以來,地殼上升速度加劇,河流強烈下切,造就了三峽段高陡岸坡和諸多崩滑體。
新構造運動的另一條重要表現是差異性的斷裂活動,挽近期仍在活動的斷裂為仙女山斷裂、九灣溪斷裂等,均屬於易活動斷裂。

地震
區內地震水平不高,強度小、頻度低。地殼穩定性相對較好,屬弱震環境。據國家地震局1990年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1:400萬,50年超越概率10%),庫區大多為VI度和小於VI度。
地震是斷裂活動的重要表現。庫首段最大地震為秭歸龍會觀5.1級地震(1979.5.2),震中距長江僅8KM。庫尾段重慶地震達5.3級(1989.11.20),震中距長江15KM。根據庫區地震史和地震地質條件研究,在庫區不能排除歷史上同等地震的重演和更大地震的發生。為安全穩妥起見,在崩滑體和庫岸穩定性評價時奉節以上按VI度,奉節以下按VII度考慮。

根據三峽工程研究成果,廟河—白帝城庫段有發生斷層破裂型水庫誘發地震的可能。預測可能誘發地震的地段有兩處:一是九溪灣斷裂穿越長江的路口子和西陵峽與秭歸盆地接壤處的香溪河一帶;另一處是秭歸牛口至巫山碚石庫段。可能誘發地震的最大震級估計不超過6級。此外,還有誘發岩溶型小震的可能。其它庫段除支流烏江和嘉陵江回水范圍的碳酸鹽岩分布區有可能產生岩溶型小震外,一般不具備發生水庫誘發地震的條件。
庫區處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全國地貌區劃為板內隆升蝕余中低山地。
庫區地貌明顯受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和新構造運動的控制,以奉節為界,分為東西兩大地貌單元。

三峽侵蝕溶蝕低中山峽谷段
奉節以東,區內地貌以大巴山、巫山山脈為骨架,形成以震旦系至三疊系碳酸鹽岩組成的川鄂褶皺山地,屬於以侵蝕為主兼有溶蝕作用的中山峽谷間夾低山寬谷地貌景觀。山脈總體為近東西向,局部為南北向。長江多斜切或橫切,因而河谷多為斜向或橫向谷。山頂高程多在1000-2000米,相對高差1000米左右。河谷狹窄,岸坡陡峭,江面寬一般200-300米。山脈走向亦受構造控制,大巴山脈呈北西—北西西向聳立於庫區之北,主峰大神農架高程3050米,為長江和漢江的分水嶺。巫山山脈呈北東—北東東向綿延於鄂、川(現重慶市)邊境,綠蔥坡至雲台荒一帶,高程1800-2000米,為長江與清江的分水嶺。長江河谷深切,兩岸山峰聳立,河谷狹窄,水流湍急,形成了著名的長江三峽。該段地貌的另一特徵是層狀地貌明顯,自分水嶺向長江河谷,呈階梯狀逐級下降過渡,可見兩期四級夷平面。長江兩岸支流發育,北岸支流為北西向,南岸支流為北東向。

川東侵蝕剝蝕低山丘陵平行「嶺谷」段
奉節以西屬四川盆地的東部,主要為侏羅系碎屑岩為主的低山丘陵寬谷地形;山脈受構造控制,形成了一系列北東—南西向平行展布的窄條狀低山(向斜丘陵),形成獨特的平行嶺谷景觀。總體地勢自盆地邊緣向中心逐漸降低,在奉節一帶高程近千米,至長壽附近逐漸降為300-500米;高聳突起的帶狀山樑,由堅硬的石灰岩與砂岩組成,山脊高程一般為700-800米;低緩丘陵則多為砂岩、粘土岩組成,山頂高程一般為300-600米。長江蜿蜒於向斜谷地,形成開闊平緩的寬谷,局部地段橫切背斜時,常形成短小峽谷。

庫區微地貌形態多種多樣,主要為山地受流水地質作用和重力地質作用改造的產物,如沖溝、洪積扇、倒石堆、滑坡體等。巫山至雲陽的長江河谷中可見II-IV級階地,重慶李永沱一帶可見I-VI級階地。庫區局部還發育岩溶地貌,如溶溝、溶槽、岩溶漏斗等。

地層岩性及工程地質岩類

庫區地層除缺失泥盆系下統、石炭繫上統、白堊系的一部分和第三系以外,自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表3-1)。其分布由東至西自老而新展布。三斗坪至廟河段出露前震旦系結晶岩;廟河至香溪為震旦系至三疊系至侏羅系地層;牛口至觀武鎮三疊系中、下統大面積出露;觀武鎮以西至庫尾近400 Km的庫區,侏羅系地層廣布,僅在背斜核部出露三疊系及少量二疊系地層。第四系堆積物零星分布於河流階地、剝夷面及斜坡地帶。分布比較集中、體積較大的第四系堆積體大都是崩塌、滑坡體。

區內地層,按其岩相建造和岩體結構特徵,可分為四種工程地質岩類:
塊狀結晶岩類:包括前震旦系塊狀岩漿岩及混合化的中、深變質岩。僅分布在廟河—三斗坪段。

層狀碎屑岩類:主要為三疊系中、上統及侏羅系紅層,為區內主要易滑岩類,主要分布於香溪至秭歸,奉節至庫尾。
層狀碳酸岩類:震旦繫上統、寒武系、奧陶系下統、石炭系、二疊系和三疊系下統。較集中分布於廟河至奉節的干支流及烏江段。

鬆散松軟岩(土)類:為第四系鬆散松軟堆積,多為斜坡地帶的殘坡積、崩滑堆積和城鎮區人工堆積。為區內易滑岩(土)類。

Ⅲ 重慶北碚朝陽大橋觀音峽地區的地基,,環境與建築材料分別是啥

這個可能你得問一下政府相關負責人了。

Ⅳ 重慶觀音峽的河谷地形地貌,河床寬窄與岩性變化的關系

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蝕,流水的差異侵蝕。
岩性堅硬的地方流水侵蝕作用弱,河床窄;岩性較軟的地方流水侵蝕作用強,河床相對寬一些。

Ⅳ 庫區重慶奉節地震

現在科學家仍在探討如何防止發生大地震的問題,其主要思路在於,使岩石中專因受力而積累起來的能屬量,用認為措施逐步加以釋放,而不是聽其自然的突然釋放,以求變大震為許多不招致強烈破壞的小震。

目前的途徑是對那些有可能引地震的活動性斷裂注水,增加岩石的潤滑性,使斷裂帶逐漸發生微小的活動,逐步釋放所積累起來的能量。所以若干水庫注水以後曾引起地震發生,便是這一思路的可行性的體現。

樓主說了最近三峽在蓄水,並且感到一些震感,符合上面的條件。所以不必太過擔心。

Ⅵ 重慶市嘉陵江觀音峽地質分析

網路。。。。。

Ⅶ 重慶的地質結構

中梁山:華鎣山復背斜向南延伸的四條分支中的第二條(自東向西數)觀音峽背專斜屬。背斜頂部出露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經雨水溶蝕後形成狹長形槽谷,北段為「一山二嶺一槽」,南段為「一山三嶺二槽」。

縉雲山:華鎣山復背斜向南延伸的四條分支中的第三條(自東向西數)溫塘峽背斜。背斜頂部出露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中段及極南段靠近長江的末梢部分經雨水溶蝕後形成狹長形槽谷,為「一山二嶺一槽」。

真武山:銅鑼山背斜在長江以南的部分。背斜頂部出露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經雨水溶蝕後形成狹長形槽谷,為「一山二嶺一槽」。

平頂山:典型的向斜成山構造,位於中梁山背斜與銅鑼山背斜之間,向斜經長期風化作用,周圍較軟岩石被流水侵蝕,較堅硬岩石則成為山嶺。平頂山出露白堊系及侏羅系陸相紅層沉積。

重慶市區:位於中梁山背斜與銅鑼山背斜之間的向斜區域,向斜經長期風化作用,較軟岩石被流水侵蝕,較堅硬岩石則成為山嶺。主要的向斜山嶺有平頂山、鵝嶺、枇杷山等。重慶市區廣泛出露白堊系及侏羅系陸相紅層沉積。

Ⅷ 觀音峽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這里是宗教的版塊,所以知道的人應該不多吧

Ⅸ 岩溶及其發育條件

(一)岩溶的概念

岩溶(國際上稱喀斯特)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一種以化學溶蝕為主、機械剝蝕為輔的地質作用及其所產生的各種現象的總稱。由於地下水可以廣泛滲流入可溶性岩體的內部,在形成岩溶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較之地表水更為重要。

某些具有一定溶解度的岩石或鬆散沉積也能形成類似岩溶的現象,統稱為類岩溶,或假喀斯特。例如:水對大量含有可溶性膠結物的碎屑岩或鬆散沉積進行溶蝕作用,可以產生類似於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溶現象,稱為碎屑岩類岩溶,或碎屑岩喀斯特;水對富含碳酸鈣的黃土進行溶蝕或潛蝕作用所生成的類似岩溶現象,稱為黃土類岩溶,或黃土喀斯特;在凍土和冰川的表層,由於不均勻融解所產生的類似岩溶的現象,稱為熱力類岩溶,或熱力喀斯特。

岩溶不僅發生於現代,也發生於過去的地質歷史時期,只要可溶性岩石被抬升至陸地環境內,經過較長時期的溶蝕發展,都能形成岩溶。我國主要的岩溶化時期有震旦紀末、寒武紀—中奧陶世、奧陶紀末、晚泥盆世、中石炭世、晚二疊世、中晚三疊世、白堊紀至老第三紀初、新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第四紀以來。其中,第三紀以前發育的岩溶稱為古岩溶。古岩溶形態多已被剝蝕破壞或為後期沉積覆蓋與充填。如華北太行山地區中奧陶統頂面的古溶蝕窪地和溶洞中,常有鋁土礦和山西式鐵礦充填;滇東上二疊統玄武岩充填於下二疊統陽新灰岩古溶洞中;鄂西等地於白堊紀至第三紀初發育的岩溶現象有的已為第三系紅層所充填。有的古岩溶尚能透水,並是地下深處有岩溶分布的原因之一。

我國的岩溶分布廣泛,尤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最廣泛。我國西南部的岩溶地區共達5500000km2。由此可見,岩溶的研究在我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岩溶地區,可溶性岩體內往往隱藏著許多溶蝕空洞與孔隙,並可有暗河分布。當修建水庫,開鑿隧道,採掘礦床或興築其他工程時,如遇溶洞可能發生滲漏、塌陷和涌水等現象,可給工程造成危害。所以,必須在施工前進行勘查,避開岩溶化嚴重,可能造成危害的不利地段,並注意竣工後的影響。

岩溶地區的地表水系一般都不發育,非常缺水,而在地下卻往往蘊藏有豐富的水源。因此必須通過研究岩溶地貌,以掌握岩溶水的分布規律,開采工農業和民用飲水所需的水源。這對促進農業生產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岩溶作用還和一些礦床的生成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溶蝕的殘余物質可以富集成鋁土礦;溶洞內可以生成各種砂礦及磷礦、芒硝礦等;有些地下深處的古岩溶洞穴,如厚層鬆散沉積掩埋的古潛山,還能成為富集石油和天然氣的良好地點。此外,還可以使用岩溶地下水發電,利用溶洞內氣溫較低的特點作為天然冷藏倉庫等。洞穴內常有古人類和哺乳動物化石保存,是研究人類進化、哺乳動物演變和古氣候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二)岩溶發育條件

1.岩溶發育的基本條件

(1)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決於其成分和結構。

① 岩石的成分根據岩石的組成成分,可以將可溶性岩石分為碳酸鹽類岩石(包括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和硅質灰岩)、硫酸鹽類岩石(包括石膏、硬石膏和芒硝)和鹵素鹽類岩石(包括岩鹽和鉀鹽)。其溶解度以鹵素鹽類最高,碳酸鹽類最低。但是在自然界中,鹵素鹽類和硫酸鹽類岩石不常見,遠不如碳酸鹽類岩石分布普遍。對岩溶現象來講,碳酸鹽類岩石的實際意義最大。

分布最廣的石灰岩在含CO的水溶液中,將發生以下的溶蝕作用,生成碳酸。

CO+HO→HCO

這種碳酸才會對石灰岩發生作用,產生易溶的重碳酸鈣。重碳酸鈣常呈Ca++

離子形式溶解於水中,並隨水而流失。其中一部分也可以產生逆反應,重新沉澱形成CaCO3

第四紀地質學及地貌學

在這一反應式中,正反應的速度取決於CO的濃度,逆反應的速度取決於Ca++的濃度。即水中CO的含量越高,水的溶蝕力就越大;水中Ca++的含量越高,水的溶蝕力越微弱。CO2來自於大氣和土壤的表層,可以不斷得到補充。所以在整個過程中,溶解流失的CaCO經常多於重新沉澱的CaCO。這一過程的結果是在石灰岩中形成了許多空洞。空洞一旦形成,又促進了水流的沖刷和洞壁的崩塌作用,使其不斷擴大,更加促進了岩溶的發展。

在含CO的水溶液中,方解石的溶解度比白雲石高。隨著它們的含量比值不同,溶解度也不同。一般說來,石灰岩比白雲岩容易溶蝕。如對四川東部下三疊統嘉陵江組石灰岩的實驗結果,純質白雲岩的溶解速度僅為純質石灰岩的1/2—1/3。

在白雲質石灰岩和石灰質白雲岩內,由於方解石和白雲石的溶解度有顯著的差別,首先被溶解的是方解石,使白雲石殘留下來,成為所謂的白雲岩粉,阻塞洞隙,使岩溶作用不易順利進行。

硅質灰岩常含有燧石結核或條帶。如果所含的硅質成分是較大的晶體,不能阻止水對方解石的溶蝕則有利於岩溶的進行。如果SiO呈微粒分散狀態或為膠結物時,便能阻礙岩溶作用。

泥灰岩含有許多粘土物質,經過溶蝕作用以後,其表面殘余的粘土顆粒也能填塞洞隙,妨礙水流運動,影響岩溶作用的繼續進行。

此外,含有其他雜質也能影響岩溶作用的強度。如石灰岩中含有石膏或黃鐵礦時,都能促進岩溶。

② 岩石的結構一般說來,晶粒愈小,相對溶解度就愈大,隱晶質和細晶質的溶解度常較粗晶質為高。不等粒結構比等粒結構的相對溶解度更大。但是,粗粒結構易於水流的滲透,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溶解作用。所以岩石結構對岩石可溶性的影響是比較復雜的,必須從多方面加以考慮。

(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創造了水和可溶性岩石廣泛接觸的可能性,使溶蝕作用不限於岩石的表面,還能向深部發展。

岩石的透水性取決於裂隙和孔隙度。其中,裂隙比孔隙更為重要。在各種裂隙中,層間裂隙和其他構造裂隙對岩溶的發育最密切,是水流滲入可溶性岩體內部的最主要的通道。較厚而堅硬的岩石中,構造裂隙雖然稀疏,但是比較開闊,透水性強,能生成較大的溶蝕孔洞。較軟弱的岩石,如泥灰岩,裂隙雖然較密,但是多呈封閉狀態,透水性弱,所以岩溶不發育。石膏與岩鹽具可塑性,節理細微,透水性更差,雖然溶解度較高,也不能形成較大的孔洞。風化裂隙破壞著可溶性岩石的表面,可以直接促進地表岩溶的發育。河岸剪切裂隙和其他局部因素產生的裂隙也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促進岩溶的發育。

可溶性岩石的孔隙度一般很小,但是在貝殼灰岩、珊瑚礁灰岩、其他有機碎屑岩和含有可溶性膠結物的碎屑岩中,孔隙大而多,對岩溶發育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水的溶蝕能力水中的游離性CO2,一部分組成碳酸,在與CaCO3相互作用形成Ca(HCO32的過程中,又重新分解為CO2,實際上僅起著平衡的作用;另一部分則可以溶蝕CaCO3,在碳酸鹽類岩石中形成空洞的,稱為侵蝕性CO2。水的溶蝕能力主要取決於侵蝕性CO2的含量。其含量愈高,碳酸鹽類岩石的溶解度也愈益增高。

CO2含於空氣之中,在土壤上層中由生物地球化學作用生成。一般隨著深度的增加,形成CO2的生物地球化學作用逐漸消失,在與可溶性岩石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具有侵蝕性的CO2逐漸減少,礦化程度逐漸增加,地下水的溶蝕能力也逐漸下降。

但是在深循環帶內有時也存在著產生CO2的復雜的地球化學作用。如在高溫的條件下,SiO2與碳酸鈣相作用,也能釋放出一部分CO2

CaCO3+SiO2→CO2+CaSiO3

當水中含有

,CO-

離子時,方解石和白雲石的溶解度也能增加。所以在硫化礦床的氧化帶附近,溶蝕作用也很強烈。

水溫也可以影響溶蝕能力。水溫越高,溶蝕能力越強。水溫越低,溶蝕能力越弱。

對石膏和硬石膏而言,含有岩鹽的地下水可以增加其溶解度。

(4)水的流動性

① 影響地下水流動的因素如果水在靜止狀態下,隨著侵蝕性CO2的不斷消耗,便不能對可溶性岩石充分溶蝕,必須不斷循環流通,補充新鮮的侵蝕性CO2,才能不斷地進行溶蝕作用。

地下水的流動性取決於降水量、水位差和透水條件。降水量和地下水循環系統的水位差越大,水的流動越快。所以在多雨的濕潤地區和新構造運動上升強烈的地區,溶蝕作用都比較強烈。相反,在乾旱地區,降水很少,溶蝕作用很微弱。新構造運動相對穩定的準平原區,地下水循環系統的水位差不大,溶蝕作用也不如山區強烈。

地下水的透水條件,又與可溶性岩體內的岩溶發育程度有關,岩溶孔洞越多,地下水的流通條件就越好,結果又促使岩溶作用更強烈地進行。

② 地下水的流動形式

a.隙流隙流是滲流於可溶性岩石的孔隙和小裂隙內的地下水。其特點是水流細小,不集中,流動較緩慢。

b.管流管流是匯集在岩溶孔洞和較大裂隙內的地下水。其水流大而集中,流動較迅速,並可有局部承壓現象。

c.脈流管道水流如果進一步發展,主要的管道與一些較小的管道相通,互相保持水力聯系,便形成了樹枝狀的地下水流,稱為脈流。

d.網流脈狀水流進一步發展,並互相連接,擴大了地下流域,增加了可溶性岩體內的管道密度,在較大范圍內具有統一的地下水面,稱為網流。

隙流主要發生在岩溶發育的初期和可溶性岩體的管道之間的部分。管流常與地下暗河有關,集中向附近的河流排泄。在一般情況下,管流與周圍的隙流仍有水力聯系,但是連通情況較差,所以在可溶性岩體的內部,岩溶發育很不均衡。只有當管道系統充分發展,互相連接成為網流,可溶性岩體內部的岩溶發育程度才比較均勻。

在山區,往往由於地殼上升或地質構造比較復雜,兩個管道系統之間互不相通,因而形成孤立或半孤立的水流。如重慶附近的觀音峽背斜,發育在下三疊統嘉陵江石灰岩中的溶蝕槽谷,由於各層的岩性不同,往往平行發展2—3條暗河,其間缺乏明顯的水力聯系(圖5-1)。此外,由於隔水層的作用,或管道被崩坍物質和暗河沉積物所堵塞等,也能造成暫時孤立的水流。

在平原地區,由於地殼相對長期穩定或下降,可以使可溶性岩體內的溶蝕作用,得到較均勻的發展,形成明顯的地下流域,具有統一的地下水面。

③地下水垂直分帶在可溶性岩體的內部,岩溶發育不僅具有管道和周圍岩體之間的不均衡性,還有從地表向地下深部的垂直發育的不均衡性,表現為岩溶孔洞的發育程度、延伸方向和形態等,都有顯著的不同。

在厚層、較均一的可溶性岩體內,存在著下述的地下水垂直分帶的現象(圖5-2)。

圖5-1重慶觀音峽背斜青林庵-龍車寺平行暗河(據成都地質學院水文一隊)

1—落水洞;2—上升泉;3—下降泉;4—暗河;5—暗河出口;6—地質界線;7—背斜軸線

圖5-2岩溶水的垂直分帶

1—垂直循環帶;2—季節變化帶;3—水平循環帶;4—虹吸管式循環帶;5—深部循環帶

a.垂直循環帶該帶位於潛水面之上,平時一般無水或不為水所飽和,故又稱充氣帶;在降雨或溶雪時,水從地表沿垂直裂隙和管道向下滲流。水流在向下運動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局部的隔水層或水平通道,也能作水平運動,形成局部的上層滯水,有時可在谷坡上以懸掛泉的方式流出(圖5-3)。本帶的厚度取決於潛水面的位置。潛水面決定於當地的排水基面,即主要河流水面的位置。地殼上升越強烈,河谷下切越深,垂直循環帶的厚度一般越大;地殼相對長期穩定,河谷下切較淺,垂直循環帶的厚度則較小。如廣西山區的垂直循環帶的厚度可達100m以上,而在平原地區一般在10m以下。本帶的厚度還隨季節而變化,在雨季或溶雪季節,潛水面升高,垂直循環帶的厚度便相應減薄;反之,在乾旱季節的厚度則較大。因此,在垂直循環帶和水平循環帶之間,實際上還存在一個季節變化帶。

b.水平循環帶該帶為水體所飽和,故又稱飽水帶。其上限是潛水面,其下部沒有明顯的界面,與下一帶逐漸過渡。在岩溶管道中常表現為規模不等的暗河,是岩溶地區最普遍、也最有實用價值的地下水。該帶水流主要沿水平方向運動,從補給區流向排泄區。愈接近排水基面,這種水平運動愈明顯。

本帶的地下水有時經過化學和機械充填,部分地段也可以轉化為承壓水。其滲流系數常大於5m/d,表現為紊流運動。僅在少數情況下,滲流系數較小,是層流運動。

隨著潛水面在不同季節內的升降,水平循環帶的厚度也發生變化。其厚度還有從補給區向排泄區逐漸加大的現象。如貴州貓跳河的兩側,接近補給區的地段,水平循環帶僅厚約5—10m,而在到達貓跳河谷坡附近的地段,則厚達20—30m以上。

c.虹吸管式循環帶本帶與水平循環帶逐漸過渡,沒有明顯的界面,但是地下水的運動方式有顯著不同。本帶地下水具有承壓性質,主要以虹吸管式沿著溶蝕裂隙緩慢流動,在谷底減壓區湧出,造成河谷底部的岩溶化。

本帶的水交替運動緩慢,流量也較小,通常作層流運動;但在當谷坡地形較陡,潛水面的傾斜度較大,或谷底減壓區埋藏較淺時,流速也較快。

本帶的分布深度取決於河谷兩側的暗河水面比降。水面比降愈大,谷底減壓區就分布愈深,厚度愈大;反之,谷底減壓區的厚度也相應減小。

d.深部循環帶地下水在水文網的直接影響范圍以外運動,其流向常由地質構造所決定,沿著地下深處的細小溶隙和溶孔,十分緩慢地流向排泄區。埋藏越深,流速越小,甚至近於停滯。有時,地下深處有較大的構造裂隙,古岩溶孔洞,或硫化礦床的氧化帶等,深層地下水也可以在這些局部地段有較大的流速,形成深部岩溶。我國南方常在地下深處,甚至海平面以下數十至上千米的部位,有深部岩溶發育。

在上述各帶中,地下水的運動方式和強度不同,決定了岩溶地貌的形態、位置、延伸方向和規模大小也不同。其中,地下水的水平循環在岩溶發育過程中起著最主要的作用,最多而最巨大的溶洞總是生成在該帶之中。隨著地殼的升降暗河為了適應當地的排水基面的新位置而發生變化,垂直循環帶和虹吸管式循環帶的位置也會作相應的變化;但深部循環帶的位置和動態比較穩定。

圖5-3上層滯水與懸掛泉(據北京大學)

上述垂直分帶現象僅在可溶性岩層的厚度較大並較均一,隔水層埋藏較深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充分表現。在這些地區,岩溶發育的深度主要取決於排水基面的位置。如果可溶性岩層較薄,隔水層埋藏較淺,岩溶的發育深度受到限制。因受隔水層的阻礙,可形成懸掛於當地排水基面以上的岩溶帶,在可溶性岩石與隔水層接觸的界面上發育水平溶洞,虹吸管式和深部循環帶都不復存在。

2.影響岩溶發育的因素除上述基本條件外,氣候、地質構造、新構造運動、植被、地形等因素對岩溶發育也有不同的影響。其中,以氣候和地質構造的影響最明顯。

(1)氣候因素氣候對岩溶發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降水量和氣溫的變化上。降水量和氣溫越高,越有利於溶蝕作用,岩溶也愈發育。在溫濕氣候區,植被茂盛,生成大量有機酸,也能增加水的溶蝕能力,從而加強岩溶的發育。如在位於亞熱帶南部的廣西,由於高溫多雨、植被覆蓋度較大,大大促進溶蝕作用,因而普遍生成以大型的溶蝕窪地、坡立谷、孤峰、峰林和洞穴系統為特點的岩溶地貌類型;在內陸和高山、高緯度地區,由於氣候乾燥或寒冷,則不利於岩溶發育。

(2)地質構造因素地質構造對岩溶發育的影響,主要是裂隙發育程度、延伸方向、組合形式,以及地層構成情況和產狀等起作用。一般說來,裂隙制約了岩溶發育的方向、構式和程度。在裂隙發育的岩體內,岩溶也愈發育。可溶性岩層的厚度及非可溶性夾層,制約了岩溶發展的深度。不同的地質構造類型地區的岩溶發育特徵也不一樣。

水平與緩傾斜構造區,同一可溶性岩層在地表大面積分布,促使岩溶均勻發育,形成單一的地貌景觀。各種地表岩溶形態常沿構造裂隙發育,地下岩溶發育情況多由層面裂隙所控制。在水平或緩傾斜可溶性岩層地區,地下水的垂直分帶規律表現最明顯,所以岩溶地貌的垂直分帶也最清晰。

在單斜構造區,岩層傾角增大,傾向對地下水流動和岩溶發育的控製作用表現得更明顯。岩層的傾角不同,地下水循環和岩溶地貌的特點也不同。一般說來,傾角愈大,地下水循環越強烈,可溶性岩體的岩溶化程度也愈高。尤以臨近排泄基面附近的傾斜岩層的下端為更甚。

當有非溶性夾層時,單斜構造區常形成多條互相平行而不相通,或通過橫向裂隙而略有聯系的地下暗河。

在緊密褶皺的背斜軸部,張裂隙特別發育,有利於地下水向下滲透,岩溶發育程度常較其他部位更高,形成一系列沿軸向分布的岩溶地貌形態。在箱狀背斜的軸部,岩層平緩完整,岩溶化不如其兩側的轉折端。如廣西西部的三合-貢川箱狀背斜地區,寬闊的軸部岩溶作用微弱,以峰林和溶蝕窪地等地表岩溶形態為主。而在兩側岩層急劇轉折的地段,岩溶作用較深入,形成狹長的坡立谷和開闊的溶蝕窪地,並有許多溶洞分布。

穹窿構造核部岩層寬展平緩,常具放射狀和環狀兩組裂隙為特徵,岩溶發育受岩層傾向和裂隙走向所控制。如貴州烏江下游的穹窿構造區,許多溶洞即沿層面裂隙發育,一些地表岩溶形態則沿放射狀和環狀裂隙分布。

在向斜構造區,地下水富集於軸部,沿軸向排水,可形成暗河,因而岩溶化強烈,逐漸向兩翼減弱。如在貴州六枝地區,向斜軸部形成較大的坡立谷,向兩翼漸過渡為峰林和峰叢山地(圖5-4)。如果向斜軸部有非溶性蓋層,則地下水具承壓性質,向地表河流的谷底匯聚,缺少垂直循環帶及相應的各種垂直岩溶地貌,往往以岩體孔穴化為其特徵。

如果地層走向與河流垂直或斜交時,河谷兩側的廣闊地帶,直迄分水嶺都容易與作為當地排泄基面的河流相通,岩溶化強烈;如果地層走向與河流平行,由於受隔水層的阻礙,僅限於河谷兩側的狹窄地帶有較強的岩溶發育,廣大分水嶺地區的岩溶化微弱。

斷層是地下水的良好通道,所以沿斷裂帶的岩溶特別發育,常是控制岩溶形成和格局的主要因素。斷層的規模、性質、走向,斷裂帶的破碎及填實狀態,都和岩溶發育密切相關。一般說來,區域性的大斷裂帶,寬度和深度都大,延伸很遠,特別有利於岩溶的發育。在中、小型的斷層構造中,正斷層屬於張性斷層,岩體較破碎,斷層裂隙較寬大,破碎帶內多斷層角礫岩,沒有或很少糜棱岩,透水性較強,有利於岩溶發育。其上盤的岩溶發育程度常較下盤為高。逆斷層屬壓性斷層。在強烈的擠壓過程中,破碎帶內生成大量碎裂岩和糜棱岩,膠結好,孔隙率低,常呈緻密狀態,較不利於岩溶發育。如在大巴山東段某地區,由一系列的逆斷層組成疊瓦式斷裂帶。盡管斷層十分密集,其破碎帶的寬度達1.16km,但是除在地表有一些溶溝和小型溶蝕漏斗分布外,斷層帶內幾乎沒有什麼岩溶現象。通過隧道施工查明,僅有少量岩溶裂隙水點滴下流,有的地段甚至較乾燥,並無岩溶強烈發育的現象。但是,在壓性斷層的兩端和平面、剖面呈舒緩波狀的部位,也可能局部富水而促進岩溶的發育。平移斷層帶既有岩石的糜棱化,也存在次一級的構造裂隙,對岩溶發育的影響,介於二者之間。

脆性的可溶性岩石,如厚層純石灰岩,經過斷裂作用,易於破碎,有利於岩溶的發展;泥灰岩等較軟弱的岩石,易於受擠壓而產生糜棱化,不利於岩溶發育。時代較新的斷層,其破碎帶內沒有或很少有膠結作用,有利於岩溶發展;較老的斷層的破碎帶,往往局部和全部被次生膠結,不利岩溶發展。其中,硅質膠結比鈣質、鐵質或泥質膠結的密實程度更高,不利於岩溶作用的進行。如果經過斷層作用,上、下盤的隔水層被錯開,有利於岩溶作用;反之,也可以阻礙岩溶的進行。除斷層破碎帶是岩溶發育的主要部位外,其兩側上、下盤內的張裂隙也常是岩溶發育的地帶。

圖5-4貴州六枝—向斜構造的岩溶分布(據成都地質學院水文系)

Ⅹ 北碚觀音峽怎麼去有沒有觀音峽的簡介

觀音峽交通指南

解放碑——北碚 10元 1小時左右 北碚坐車至觀音峽;
南 坪——北碚 11.5元 1.5小時左右 北碚坐車至觀音峽;
沙坪壩——北碚 10元 40分鍾左右 北碚坐車至觀音峽;
楊家坪——北碚 10元 1小時多點 北碚坐車至觀音峽。

重慶北碚觀音峽簡介

觀音峽森林公園由分布於嘉陵江觀音峽兩岸的張飛嶺、雞公嶺和鳳凰嶺等3個景區組成,現有自然景點10個,人文景點11個。1992年被批准建立省級森林公園。

公園內歷史文化遺跡景觀有張飛大道、天府寨遺跡、兔兒寨遺址、寶井、珠現門及摩崖石刻、觀音峽石刻等;宗教文化景觀有龍車寺、道明寺、牛角廟遺址、鳳凰寺遺址等。

園內森林壯美,季相多彩,修竹萬竿,古木蒼勁,獼猴啼峽,白鷺翔集;長嶺橫亘峰巒聳翠,觀音峽谷雄奇險秀,岩溶地貌景觀薈萃,奇岩怪石象形生動;朝霞夕照絢麗,皓月冰雪清麗,霧嵐雲海幻麗;嘉陵大江連兩山,山澗溪流飛瀑泉,龍駒平湖寫詩意,山塘散布似翡翠。

張飛道、天府寨、珠現門歷史文化遺跡眾多,龍車寺、道明寺、觀音閣宗教文化遺存豐富,朝陽橋、襄渝鐵路大橋、遂渝高速鐵路橋折射歷史變遷,嘉陵倩影、北碚市景、田園風光天成優美借景。

公園東北至西南走向的背斜低山,雄踞天宇、俯視都市、橫跨大江,森林翠接藍天,生態景觀如畫,是北碚區的綠色生態屏障、植物寶藏,是北碚人避暑休閑度假、回歸自然的伊甸樂園。 公園內森林覆蓋率高達91%以上,生物資源山嶺溝壑、河岸溪畔,無不密林掩映,堆綠聳翠,游之賞心、觀之悅目。森林內,分布最廣的是馬尾松林。

徜徉林中綠色長廊,不僅空氣格外清新,可盡享天然氧吧之利,而且還可聆聽松濤天籟之音。每當陣陣山風過處,松林樹冠便起綠浪波瀾,或歡快或低沉的濤聲,高低起伏,大小變幻,聲調多變,旋律自然,如同交響大師筆下的奏鳴曲,誘人歌吟,令人陶醉。

參考資料來源於優友重慶旅遊網www .uu023.com詳細介紹。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