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工程地質學術年會
Ⅰ 工程地質案例分析
給我你扣扣,我目前正在做一個這個方面的東西
Ⅱ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近期的學術年會
西北大學的地質學系,單從學科實力來說,是很強的。西北大學的地質、物版理、化學權、歷史、考古等是這所學校的重點學科和支柱,西大的古生物、大地構造很強,並且從前中國各油田的總地質師很多都出自西北大學,80年代的統編教材《石油地質學》就出自西北大學。但是論就業,全國的地質學專業就業都不好。
Ⅲ 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怎麼樣
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更多信息和資訊。
Ⅳ 工程地質年代代號
一般工程地質主要在第四紀、新近紀、古近紀,
第四紀沉積物按成因和岩相版可以分為權殘積物、坡積物、洪積物、沖積物、湖泊沉積物、冰川堆積物、海洋沉積物、生物沉積物、風積物、火山堆積物、洞穴堆積物、人工堆積物等。
Ⅳ 地質工程問題解決的途徑
我們經過實踐研究概括提出,地質工程工作有如下三大支柱:①構造地質與地質結構;②工程地質力學;③地質技術。
第一個支柱是構造地質和地質結構。對地質工程來說,構造地質學知識最為重要。它是解決地質工程問題的基礎。
第二個支柱是工程地質力學,它是以地質力學分析為基礎,開展岩體力學和土體力學,特別是岩體結構力學研究。因為工程規模大了,主要出現的地質工程是岩體工程,岩體邊坡已經高達300~500m,國際上最高露天礦邊坡為1000m。分析這么高的邊坡穩定性時必須搞清楚它的地質構造、地質結構、地質體的力學性質,採用科學的岩體力學理論,即岩體結構力學理論去分析、預測變形和破壞,防止工程地質災害發生的技術措施,當然也還要有經驗。
第三個支柱是地質技術。地質技術包括:地質勘察技術,地質測試及試驗技術,地質體改造技術。這三部分合到一起稱為地質技術(GEOTHECHNIQE)。上述三大支柱是做好地質工程工作的重要基礎。這三大支柱還要大力發展,使之能夠滿足地質工程建築的需要。
隨著工程建築規模不斷增大,地質工程問題愈來愈突出,這是一類特殊工程。工程地質工作者在這類工程建築中大有作為,應該責無旁貸地順應工程地質的發展趨勢,擔負起地質工程建築的重擔。工程地質工作不應該僅做地質勘察,而且應該積極開展地質工程工作,開展地質工程設計和施工工作。當前的主要任務應該大力開展地質體施工地質超前預報和地質改造研究工作,積極推廣地質工程建築中的地質監控施工法,糾正現行工程建築中的脫離地質的傾向,提高工程建設質量,避免浪費。
Ⅵ 誰知道第九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在哪舉行具體時間啊
據了解好像是四年一屆的—第九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將於2012年10月21日至25日在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召開。具體的參加方式這個還真不清楚,你去他們站搜下吧!地質勘察與設備產業網!
Ⅶ 重慶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和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設計院有什麼關系嗎
一個單位,兩套名字。
我同學就在那裡工作。
Ⅷ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的期刊信息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 主辦: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周期: 雙月 出版地:北京市版 語種: 中文; 開本: 大16開 ISSN 1000-3665 CN 11-2202/P 郵發代號 2-335 創刊年權:1957 中國期刊方陣來源刊 ASPT來源刊 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2004版核心期刊

Ⅸ 地質工程問題
1.上池
上池位於高程570~620m的山頂窪地,除局部地帶分布有礫岩外,主要為多次噴發形成的安山岩、凝灰岩及火山岩組成,岩體受卸荷影響,極為疏鬆。有正長岩和閃長岩脈穿插,池盆內斷裂十分發育,除有F3、F118大斷層外,沿不同岩性接觸帶都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層間剪切錯動破壞。節理很發育,將岩體切割成5~30cm不等的碎塊。風化卸荷嚴重,岩體結構鬆弛,一般表現為碎裂夾泥。斷層帶及層間剪切破碎帶物質一般由斷層泥或泥夾碎屑組成,斷層泥內蒙脫石含量達50%以上,親水性強,抗剪強度低。岩體彈性波縱波速度一般為2000~3200m/s,岩體原位變形試驗測得,嚴重破碎帶岩體變形模量E0=42~50MPa,泥質軟化帶E0=15~30MPa,一般較好岩體E0=110MPa左右,斷層泥的抗剪強度φ=8°~12°,C=0.01~0.05MPa,破碎夾泥帶(含強烈卸荷風化岩體)φ=26°~28°,C=0.01~0.02MPa。
斷裂發育並強烈卸荷的地質環境,給上池工程帶來下列嚴重地質工程缺陷:①池盆滲漏嚴重,需作全面防滲工程處理;②副壩壩基和防滲面板地基壓縮變形大,可能產生不均勻變形,可能導致防滲面板破壞;③池盆邊坡岩體變形失穩嚴重。
圖5-10 上池卸荷帶加固工程示意圖
上池以1∶1.5的坡比開挖,一般挖深20~35m,最大達40~70m。池盆坡高為31m,池盆以上邊坡高度為0~40m不等。沿池頂計算,開挖池坡總長約1135m,其中705m屬於不穩定或潛在不穩定地段,占總長的67%。在開挖過程中,先後出現滑坡、坡體蠕動變形滑動三處,累計變形破壞地段長度達310m,最大滑坡體積達30萬m3。為了確保池坡岩體的穩定,分別對滑坡和蠕動變形岩體進行了開挖減載、加抗滑樁、混凝土擋牆、預應力錨索加固、局部固結灌漿和帷幕灌漿進行防滲處理,防止滲透水浸泡外邊坡岩體,產生外邊坡失穩等(圖5-10)。
2.引水壓力管道
引水壓力管道大部分位於蟒山卸荷帶內。岩體卸荷鬆弛,風化嚴重,充填次生夾泥多,岩體質量極差,同時又有F3 和F20兩條規模較大的斷層通過。由於斷層構造岩(泥化帶)隔水,使地下水形成階梯狀分布的水文地質結構(圖5-9)。施工開挖過程中,經常發生突水塌方。其中引水洞挖至F20斷層帶時,兩條引水洞都產生了大體積的突水和塌方。通過斷層帶時,又產生了大塌方。其中2#塌方冒頂通天(圖5-11),位於F20斷層帶內的1#塌方也接近通天冒頂,塌方高度達20~30 余 m。通過魚骨排梁頂棚超前支護(圖5-12),超前固結灌漿,施工開挖又做全封閉式處理,方通過了該段破碎帶岩體。在2#壓力管道導洞開挖過程中,曾經產生過三次大體積塌方和突水。第一次突水和塌方歷時約半年之久,最初為碎屑流式突水,漸次變為塊體塌方和涌水,零星掉塊。塌方突水期最大日塌方量達450m3/d,突水時最大涌水量達35~40m3/d。塌穴高32m,直徑14~17 m,總塌方量4000 m3。第二次塌方歷時3個月,塌方仍由突水引起的。塌形與第一次塌方相似。塌穴高20 m,直徑9~13 m,總塌方量約2500 m3。第三次塌方發生在斜洞擴挖過程中(導洞內),塌方量約為200 m3。三次塌方均採取混凝土回填塌穴和灌漿加固處理(圖5-13),其塌方皆發生於F20斷層帶及其影響帶內。其餘地段由於卸荷風化嚴重,岩體穩定性極差,不同規模的塌方屢屢發生。所以在高壓管道斜井擴挖時,採取了厚度達20~30cm的系統噴錨加固(雙網)。由於岩體軟弱破碎,結構鬆弛,所以壓力管道必須全部採用鋼管襯砌承擔內水壓力。
圖5-11 引水洞2#塌方剖面圖
圖5-12 引水洞超前支護處理平面圖
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實踐經驗表明,地質工程建設必須認真地對環境地應力進行研究。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蟒山卸荷帶是一個重大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對這個問題進行專門研究對認識建設場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具有重要的意義。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蟒山卸荷帶是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上池及引水壓力管道穩定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對這個問題的發現大大提高了對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工程地質條件的認識水平,對其他工程的工程地質條件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圖5-13 壓力管道塌方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