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國家地質調查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

國家地質調查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

發布時間: 2021-02-13 03:33:48

1. 六大地調中心是什麼

1、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

2、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

3、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

地質調查局是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調查規劃,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的自然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

地質調查局是地質調查、科學研究和信息服務機構,是擁有專業化地質調查隊伍的事業實體,是國家地質基礎信息資料等公益性產品的生產者和提供者。

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者,通過地質調查、地學科技創新和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1)國家地質調查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擴展閱讀

開展基礎地質數據採集與更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支撐。廣泛採用新的地球探測技術和數據採集技術,全方位、多角度獲取地質信息,開展區域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環境地質和海洋地質調查,不斷提高我國基礎地質工作程度,填補和更新基礎性地質圖件。


開展重要礦產資源遠景評價和戰略性礦產勘查,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資源基礎保障。進一步加強戰略性礦產資源前期調查工作,科學評價我國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重要固體礦產資源潛力,逐步摸清礦產資源家底。

開展全國重要成礦區帶礦產資源遠景調查以及重要地區、重點礦種的大型、超大型礦床勘查,引導和促進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不斷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

開展地質環境與災害調查評價,為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提供地質環境保障。開展全國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系統查明地下水的數量、質量和變化規律,建立監測網路。

開展重點地區地質災害調查和區劃,建立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系統,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和應急反應能力。組織實施國家交辦的重大工程建設前期地質勘查工作。

2. 最近新京報記者采訪了泥石流專家,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災害處處長張作辰,大家看看他的回答感覺怎樣

中國地質調查局每年有300億的經費專門用於地質災害的普查與防治,很多地方都做過了普查,也探明了地質災害隱患。但只查不治能有什麼用?

3.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與地災評估一樣嗎

不一樣,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是針對地質災害或地質災害隱患進行調查,專做出穩定性評屬價和發展趨勢分析,而地災評估主要是針對建設用地和建設項目進行地質災害現狀和建設項目引發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並做出建設用地適宜性評估結論!

4.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成果

傳統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成果的表現形式為調查報告。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成果逐漸向數字化、信息化方向發展。不同種類、不同階段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的內容不同,通常包括地質災害歷史、現狀,活動規律與形成條件,危害區范圍、社會經濟條件與受災體分布情況,破壞損失程度,發展趨勢預測,防治對策與措施等。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主要成果為:①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主要內容為縣(市)社會經濟狀況、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分布與發展特徵、易發區劃分、主要災害隱患點危險性和危害性評價及監測預警和防治建議;②地質災害區劃圖,成圖比例尺寸一般為1∶10萬,除圈出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外,還應用專門符號將潛在的和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點反映到圖上;③地質災害調查表、有關照片和錄像片;④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根據評估對象不同,分為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成果內容和要求將在第十章中闡述。

針對具體災種的專項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成果,其內容和要求,由調查評價的目的、階段,災害類型及其特徵而定。

小結

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防治地質災害提供科學依據。應學會根據調查評價的類型、對象、工作程度,選擇配置最適宜的技術方法,以取得符合要求的調查評價成果,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

復習思考題

1.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選擇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技術方法的原則是什麼?

3.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成果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5.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報告,2015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多少次

v記者18日從國土資源部獲悉,15日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召開汶川地震及其誘回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情況分析會,答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地質力學所等單位專家根據調查監測和評價研究結果,對災情進行「會診」初步形成三個結論。 一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二是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擠壓型逆沖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可能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三是淺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屬於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

6. 國土資源部關於通報表揚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參與單位和個人的決定

國土資發〔2010〕6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部迅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視災情為命令,視人民生命高於一切,快速行動,全力組織投入支持開展抗震救災和防範次生地質災害。國土資源系統抗震救災工作及時、有力、有效,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在部黨組的統一領導下,青海省國土資源系統的多支隊伍第一時間趕赴災區開展抗震救災、次生地質災害防治、安置點地質安全評價、應急找水打井等工作,並服務災民救助和安置,參與災後重建,至今仍在災區辛勤工作。陝西、甘肅省國土資源系統抽調精兵強將,自備裝備給養,奔赴災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和調查評估工作。中國地質調查局及下屬單位及時趕赴現場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和斷裂帶調查與研究,獲取解譯遙感資料並提供給相關部門。

在前方災區工作的同志,克服高原缺氧、餘震不斷、交通不便、低溫雨雪等多重困難,風餐露宿、忘我工作、連續作戰,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為災區恢復重建提供了可靠依據,為防災減災工作奠定了扎實基礎。在後方工作的同志,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工作,為災後恢復重建貢獻力量,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此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國土資源系統廣大幹部職工的戰鬥力和凝聚力,贏得了地震災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為總結和弘揚抗震救災工作中的好思想、好作風和成功經驗,推動工作,部決定通報表揚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等27個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的單位、劉山青等794名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的個人。

國土資源系統廣大幹部職工要向受表揚的單位和個人學習,學習他們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責任感,學習他們心系災區、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的思想境界,學習他們恪盡職守、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優秀品格,更加盡職盡責,團結奮斗,開拓創新,努力開創國土資源事業新局面。

希望受到表揚的單位和個人再接再厲、努力工作,把在抗震救災工作中培育和體現出來的好思想、好作風、好精神長期堅持下去,為奪取青海玉樹地震抗震救災的全面勝利和國土資源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單位和個人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四日

附件: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單位和個人名單

一、青海省(9個單位518人)

青海省國土資源廳

劉山青、王建斌、宋建國、李志勇、徐衛東、劉紅星、汪明道、王德瑜、劉長義、史德、昝明壽、王峻鑫、徐世福、康進軍、康維海、李傑、劉國元、蒲毅、王平、姚剛、李成龍、張俊茹

青海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趙家緒、畢海良、隋嘉、呂寶倉、呂文斌、顏元東、王軍、吳國福

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

吳國祿、邊純玉、李兆鈞、胡貴壽、李小林、馬曉強、張曉、劉勇、魏剛、寧永春、張隆壽、崔發全、王貴慶、崔發鵬、汪恩福、於曉軍、白雲、劉鈺、武新寧、王占巍、江旺升、楊世新、高立華、曹德雲、陳金賢、陳明亮、甘斌、薛建球、周成福、劉應斌、童金慶、張運海、張啟、張書珍、姚春海、馬良峰、曹千紅、馬轉運、馬良元、張運康、王其紅、馬吉福、李西寧、李慶祝、張永善、宋顯祥、周得榮、齊衛兵、楊全有、薛生勤、陳滿壽、陳止壽、黃滿成、王生滿、王生福、瓦永吉、牛萬輝、趙永興、余占忠、陳武仁、余占明、張占榮、陳元壽 黃溫家保、白范祿、祁福全、白壽財、白萬壽、黃六十三、黃五十九、黃文家保、雷友德、趙文強、賈君、雎建國、張勇、張新榮、王豐成、賈全福、魯占才、李孝清、劉孝林、張占清、曹德成、張占海、汪雨德、沈士學、夏超忠、崔岩新、王世滿、蘇海增、孔德玉、張萬壽、李建軍、王丙丙、張虎、張洪慶、黃進才、趙慶忠、王廣宇、王超、宋國財、寧國治、桓秦幫、苗衛生、王廣成、王仁青、李得其、王永柱、馮國森、魏順祥、李春衛、王祖業、崔成林、張科善、楊軍、才讓旦智、魯仁軍、李發夏、高建慶、孔祥寬、王興文、陶廷雄、李小澤、孔林孝、莫尚明、孔祥永、韋勝紅、余祥德、李玉業、張永福、鐵勇、杜彩虹、張常青、董柴琦、何永紅、姜年元、馮德忠、丁光業、馬成芳、陳清軍、余效貴、岳鵬、李希發、劉偉、樊慶業、張海威、楊小輝、柴曉然、李躍峰、劉紅軍、劉滿成、王世民、夏雨普、吳進萍、李有實、喬永順、劉加學、王傑、常學良、曲娟、魏太明

青海省地勘局

高學忠、劉永恆、張春化、朱賢、高慶、張京平、段仰東、艾宏

青海省水工環調查院

嚴維德、馬興華、陳錫慶、杜建寧、張洪銀、童彥文、哈文錄、雷海智、候殿海、李兵、韓江濤、薛慶林、孫滿超、王小年、王仲復、彭亮、袁時祥、馬鳴、張盛生、田成成、杜文學、耿海深、李育昆、李永國、戰輝、賈小龍、黃勇、馬還援、宋源祥、朱紅

青海省核工業地質局

趙世勇、宗瑞玉、原義剛、申占洪、王文華、易文斌、梁江義、郭岐山、吳統一、石雲、張雲飛、李水芸、黎明、曾國壽、戴瑜、羅友弟、吳英波、金文藝、鄭少軍、高瑞濤、董國輝、張利軍、馬文太、喬小龍、楊旭偉、陳富春、朱傑、祁俊良

青海省有色地勘局

孫占科、張興利、劉文、楊發源、隋源、楊小平、李瑤、嚴喜、謝治國、劉向陽、李偉、魏振傑

青海省測繪局

唐千里、劉海平、李強、張新聲、劉凌霄、陳德理、梁海波、王波、孔繁煜、陳家瑞、萬勇治、蘇占邦、吳析楚、紀曉東、楊傑、嚴晶功、張生軍、應九臣、孔繁寧、蔣英俊、周建軍、張廣華、白春平、馬生財、馬強、馬有文、黃太平、李名、楊勇、劉國、岳小勇、李建明、竇超、雒成元、張健、陳岷、丁延榮、戚一鳴、劉玉章、熊占興、姚剛、鄭耀輝、孫劍鋒、井厚青、楊海鵬、李文虎、莫龍剛、楊占青、劉宏鵬、龔克、霍景龍、王延、馬國福、曾學宏、保長金、吳元文、郭韓勇、陳偉學、李得基、張生成、史占成、李延、劉雲、喬華桑、童成寶、易力、丁鵬輝、謝克敏、汪永堂、金躍順、陳豐田、包東海、王宏偉、劉俊、伊萬仁、孫玉華、馬學明、解占林、崔天彪、何旭東、王建虎、王國俠、馬剛、康福寧、劉海世、范曉明、趙春祥、鄧林、陳立飛、李良、劉海玉、吳壽忠、劉維才、汪順林、杜發澤、梁有山、霍永瑜、楊貴勇、劉書謙、高迎瑞、陳有輝、代永發、王海鵬、李友、趙積昌、孫棟、馬明金、馬國金、李永海、孟武潮、張萬森、陳生全、趙文淵、吳銀橋、趙永芳、呂登申、趙得錄、馬國寶、蔡邦兵、張乃功、歐陽永健、楊德芳、徐喜峰、何志強、宋海珍、汪治權、馬成、趙廷寶、蔡洪海、杜國梁、李樹安、徐江明、田曉程、陶金、王建、熊元森、鄒慶華、史晨星、孟超、萬玉輝談永邦、韓有文、楊元軍、侯雲、杜國豹、張峰生、馬成彪、馬永才、楊小平、楊海賢、韓有文、楊海東、張萬成、李廷海、韓富財、梁俊傑、李玉偉、陳生權、安萬金、祁順傑、祁偉山熊換新、盧本森、劉延平、陳小項、丁春、左奎、鄒仁斌、嚴繼平、熊勁峰、艾楊權、陳雷雷、艾海軍、熊書健、肖洪強、肖世剛、李林壽、魏國章、王全德、李雲、季增奎、張玉佳、陶國欣、高再良、陳忠、熊永合、張銀建、張曉俊、侯燕傑、張厚祿、閻宏亮、包曉虎、魏巍、蒲秉永、焦信博、冶存璽、朱斌、李田龍、張占鰲、蒲正軍、韓志清、楊曉英、王恆東、王祖順、劉盛慶、張斌、張海青、張斌、張建軍、李智明、施生壽、盧世偉、姜明偉、曹祥廷、王亮、孫青山、王海崗、楊正青、紀曉東、周敬平、楊生田、張學剛、張里南、李啟才、徐家祿、浮超、米利、閻寒、李財風、何君、惠海寧、包明相、王劍、喻傑、杜成璽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

盧青建、魯海民、程忠琳、金長城、王兵、孫海軒、張志青、桑盛毅、溫得銀、崔建華、霍志強、蘇立、孫延成

二、陝西省(7個單位114人)

陝西省國土資源廳

喻建宏、李強、朱利平、肖平新、孫長安、王雁林、高剛強、湯鵬超、郭長安、王文昭、劉伯敏、韓東方、侯曉宇、劉衛峰

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寧社教、高建軍、康金栓、滕宏泉、肖志傑、張新宇、支源、李憲、王靜、王培林、婁月紅、亢宏偉

陝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齊文、蒙曉記、羅乾周、王天明、李益朝、王友林、穆根胥、任娟剛、藺新望、金光、司國輝、井延泉、賀斌、王寧、侯威、耿戰輝、馮曉強、石衛剛、楊平、陳文生、陳凱、高峰、曾忠誠、秦臻、楊志軍、張凱、王天佑、王龍傑、楊曉鵬、魯洪深、唐學林、李國富、謝宏濤、邢寶珠、王占龍、范志勇、張雷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

李文忠、湯振宇、常喜順、鄭崔勇、魚康平、張富國、黨勘峰、高關軍、姚學軍、杜成濤、宋濤、李貴桓、於鳳鳴、穆方

陝西省核工業地質局

郭三民、左文乾、魏東、齊普榮、姜方明、張彥紅、張俊、李輝、陳希民、程德進、李宇飛、王瑞華、謝昌貴、劉濤、李建華、張江、蔡偉、竇有航、魏躍文、李建華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

李智學、張建、傅宏科、常光鋒、賈海平、師千勝、冉百濤、張耀、李姜勇、楊磊、楊金才、將申偉、齊進寶、張國華、年鑫

陝西電視台

鄭原、楊景茂

三、甘肅省(6個單位58人)

甘肅省國土資源廳

張力學、張國華、趙玲房、王永超、王景輝、李建偉、劉星、王蘇麗、何金花、陳春良、杜四喜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陳漢、馬秉虎、苟少峰、王發明、王玉貴、余艷萍、馮曉迪、程群、鄭家龍、宋啟波、金春、李小軍、楊宇明

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黎志恆、趙成、姜才文、張永軍、張川、李軍、何雲峰、樊憲明、蔣永智、胡正軍、王廣林、陳傳玉、董成憲

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

龐招平、李文彥、朱建武、王洋、張弘、張玉龍、董毅、張永生、張寶鵬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翟向華、王有權、陳偉彪、黃超、楊華奎、滕宏偉、李文東、秦慶峰、袁致富、王俊卿、李鳳儀

甘肅省地質礦產報社

劉崇貴

四、中國地質調查局(5個單位104人)

中國地質調查局機關

王學龍、劉延明、庄育勛、殷躍平、文冬光、張作辰、張開軍、李曉春、夏鵬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侯金武、康戰、田廷山、徐萬忠、劉傳正、李鐵鋒、陳紅旗、曾青石、李媛、唐燦、邢雁鷹、李香菊、王燦峰、周萌、溫銘生、劉艷輝、連建發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王平、王殿琦、熊盛青、方洪賓、郭大海、楊清華、姜德仁、詹世富、鄭雄偉、張微、鍾昶、吳芳、李進來、武興、陳紅根、齊建偉、李景華、安娜、曹文玉、李友綱、陳穎、王懿哲、韓旭、孫禧勇、王建超、晉佩東、徐宏根、童立強、李小慧、張曉坤、李麗、李曼、楊蓓、邵帥、周硯文、胡桂英

西安地調中心

李文淵、張茂省、王佳運、李林、徐友寧、李建星、李瑛、王冬、張成航、高波、馮衛、張江華、喬崗、張俊、李金皋、湯科、席曉鵬、趙哲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龍長興、何長虹、侯春堂、馬寅生、張永雙、胡道功、楊農、吳樹仁、張春山、孟憲剛、譚成軒、安美建、馮梅、姚鑫、廖椿庭、王連捷、彭華、馬秀敏、雷偉志、余佳、楊健、高衛、王津、李躍輝

7. 地質災害評價研究生出來工作怎麼樣一般都在哪些單位工作

學地質災害評來價的研究生源現在多數都在生產單位,一些具有地質災害勘察設計的單位,如各個地方的水文隊、地質調查院及其他相關的單位。不過現在這些單位多數都是半事業半企業化了,如果運氣好的話,可以進入較為正式的單位。
還有一個好的建議就是,進入到二級城市的國土部門工作,近年來國土資源系統對地質災害極為重視,到國土局還是公務員,應該還是不錯的。

8.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的目的

地質災害調查亦稱地質災害勘查,是指用專業技術方法分析地質災害狀況和形成發展條件的各項工作的總稱。主要調查了解災區地質災害分布情況、形成條件、活動歷史與變化特點,災區社會經濟條件、受災人口和受災財產數量、分布及抗災能力;地質災害防治途徑、措施及其可能性。

地質災害調查的目的是為評價與防治地質災害提供基礎依據。為科學地確定地質體的特徵、穩定狀態和發展趨勢,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的危險性,論證地質災害防治的可能性和比選防治工程方案,最終確定是否需要治理、採取躲避方案或實施防治工程等不同對策提供依據。

地質災害評價是指對致災體進行穩定性評價,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或對一次地質災害事件或一個地區的地質災害進行的危險性評價、易損性評估和破壞損失評價。

9. 對成果地質調查資料接收和驗收的幾點體會與思考

於華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天津300170)

摘要 成果地質調查資料管理經歷了六年多的歷程,本文就接收、驗收工作中的情況,談了一些體會,並提出幾點相關建議。

關鍵詞 成果地質調查資料;體會;建議

自1999年開展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在1:5萬和1:25萬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評價、1:5萬和1:20萬化探、1:20萬區域重力、異常查證、技術方法、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地質環境評價、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遙感地質、科學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形成了大量的成果地質調查資料。

1 2002年以來成果地質調查資料接收和驗收現狀與體會

全國地質資料館及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沈陽、南京、宜昌、成都、西安地質資料館作為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料管理單位,對地質調查項目形成的成果地質調查資料,根據工作地區分屬,進行接收以及驗收、轉交、保管、服務工作。

圖1 大區成果地質調查資料接收、驗收流程

近六年工作以來,筆者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先後對不同專業的資料狀況有了深刻的了解;對現代資料工作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也已形成基本的接收、驗收工作程序(圖1)。

1.1 接收方面

目前地質調查項目的承擔單位是由不同行業的地質部門的項目組承擔,其對資料匯交規定不熟悉,資料崗位人員不健全,許多都是兼職,只能少部分精力用在資料管理上,無暇顧及新形式下資料管理的新任務及業務水平的提高,導致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料管理單位接收工作產生許多障礙。如電子文件拷貝錯誤、輸出錯誤、裝訂錯漏頁等。

1.2 驗收方面

附圖的驗收:除特殊專業外,目前大部分都是使用MAPGIS製作的,很少部分是用AUTOCAD、CORELDRAW等制圖軟體製作的。對於用MAPGIS製作的圖,在驗收時,首先要搞清楚其對應的系統庫、漢字型檔,在正確設置其目錄路徑情況下,打開其工程文件,才能保證點、線、面文件是正確使用的,否則圖面上顯示的點、線、面內容是不正確的。現資料部門普遍注重系統庫的配套,經常忽視漢字型檔。其實與其製作時所用的漢字型檔配套也挺重要的,MAP GIS作圖時用到的漢字型檔基本有兩類,一是適量字型檔(即大家通常所說的MAPGIS自帶字型檔),另一種是Truetype字型檔(即Windows下的字體)。有許多情況是在電子文件中未將其製作時所用的漢字型檔附上,只說明其用的是MAPGIS自帶的漢字型檔,這只說明其使用的不是Truetype字型檔(即Windows下的字體),殊不知MAP GIS自帶的字型檔也有幾種,不是唯一的,曾經就出現過在驗收時,在用其說明中所註明的相同MAP GIS版本字型檔配套的情況下,打開文件後發現其文字顯示有疊加現象,重新配套上其製作時所用的MAP GIS漢字型檔後,一切正常。因此驗收時,在按電子文件的說明、註明正確配套的情況下,當發現圖面內容不正確時,首先對其系統庫、漢字型檔的正確性進行確定,其次是對其點、線、面文件的正確性的確定。一定不能籠統認為都是點、線、面文件本身的錯誤。在這個確認的過程中對驗收人員來說,就要有一定的地質專業基礎,不然是很難做出正確的結論的。對於驗收用AUTOCAD、CORELDRAW軟體製作的圖時也同樣需要關注類似上述方面的問題,只是配套方式不同罷了。還有對於用MAP GIS製作的圖件,在用比製作時的版本高的軟體進行驗收,發現多個圖中某類線型有同樣的異常,且沒有其他問題時,重新用其製作時的版本進行檢查,若正常的話,這是版本的差異,不是錯誤。另外還要注意在檢查矢量圖時要選擇還原顯示狀態。

上述所說的不正常情況有幾種:①矢量電子文件圖面顯示大批或個別圖式,與正常的紙介質和柵格圖像文件不同,是由提交的電子配套系統庫不正確導致。②柵格圖像文件和矢量電子文件圖面顯示大批或個別圖式,與正常的紙介質不同,是輸出柵格圖像文件時所用的和提交的電子配套系統庫不正確導致。③矢量電子文件圖面顯示缺失部分文字內容或部分字體、字間距與紙介質和柵格圖像文件的不同,是提交的漢字型檔不正確導致。④柵格圖像文件和矢量電子文件圖面顯示缺失部分文字內容或部分字體、字間距與紙介質不同,是在輸出柵格圖像文件時所用的和提交的電子配套漢字型檔不正確導致。⑤紙介質和兩種電子文件完全一致,但都不正常,大批或個別圖式不正常,紙介質和兩種電子文件完全一致,但都不正常,缺圖名、圖中部分注釋等文字內容,一是由於在輸出紙介質、柵格文件時所用的系統庫及提交的電子配套系統庫都不正確,不是製作電子文件時所用的。二是由於在輸出紙介質、柵格文件時所用的漢字型檔及提交的電子配套漢字型檔都不正確,不是製作電子文件時所用的。

資料庫的驗收:資料庫產品有多種形式,要視成果地質資料的情況而定,是空間資料庫就一定是屬性信息和空間信息並舉。資料人員通常根據其文字報告中基本數據信息的描述進行核對,如空間數據的文件格式、文件數量,各類外部屬性信息的記錄數、內部屬性有無等數量性、存在性檢查。對於純資料庫項目成果檢查要復雜許多,形式也多樣;總之因具體情況而進行基本數量性、存在性檢查。對於鑲嵌在系統中的資料庫,則要通過其軟體中的一些功能來實現對信息的檢查。

2 對成果地質調查資料接收和驗收的建議

2.1 提交和接收方式的建議

成果地質調查資料提交單位向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料管理單位提交評委審查認定稿1份,包括蓋審查認定章的紙介質文件,專家認可的成果所有內容的電子文件;以及與之對應的資料報送單。該單類同現在的電子文件登記表或評審意見書中的提交技術文件目錄中的成果部分的細化。

2.2 成果資料製作的建議

集中製作電子文檔,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料管理單位組建製作團隊,按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及服務需求,承擔成果地質調查資料的電子文件及紙介質的製作、復制任務。製作、復制費由資料提交單位。每份成果要在合格後90天內完成製作、復制。

2.3 執行建議後大區成果地質調查資料接收、驗收流程(圖2)

2.4 執行上述建議的優點

減輕項目承擔單位的負擔;解決提交單位資料管理人力資源不足問題;消除了接收單位與提交單位在成果製作與提交之間的摩擦;提高製作效率;避免了轉手製作產生的錯誤;能達到服務的及時性,便於服務;不用解決長期以來形成的資料管理部門與成果認定技術管理部門之間的不銜接問題,因提交與接收之間消除了審查認定後重製作過程;提交期限可由現在的180天大大縮短;避免了目前反復製作修改、提交的現象,減少了成果地質調查資料的接收、驗收工作量,縮短了提交到合格的周期;提供服務的成果整齊劃一,同時便於成果資料製作質量的提高;資料接收單位的電子文件(集中)製作團隊,通過製作工作具備了一定的技術水平,在人員充足的情況下,可承擔下絕大部分電子文件的製作工作,個別特殊專業的可適當採取委託方式。十年大調查下來,積累了各個專業的資料,但製作成果資料的軟體在飛速發展,低版本軟體製作的成果電子文件急需進行升級遷移,才能保證其能正常使用,提供服務,不然現狀延續下去,到使用時,版本相差太大,低版本軟體或可遷移(轉換)軟體早已消失,那會將一些電子成果變成廢品,無法使用。

圖2 建議的成果資料接收、驗收流程

10. 地質災害調查

進入世紀以後,在社會變革和科技進步的雙重驅動下,全球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與此同時,自然災害發生頻次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擴大,成為威脅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統計,重大地質災害從1900~1909年的40次增長到2000~2009年的358次(圖6-3)。為了應對日益增多的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巨大挑戰,20世紀80年代末,聯合國大會上通過關於成立國家減災委員會的決議,提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計劃,由此推動各國政府把減輕災害列入國家發展規劃。針對地質災害,專門成立了國際滑坡研究組等組織,實施全球地質災害編圖計劃。2000年聯合國通過了國際減災戰略,成立了相應的國際減災戰略機構,繼續推進各國的減災行動。2005年1月,第二屆世界減災大會在日本神戶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們一致呼籲加強區域綜合減災能力建設,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從而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各個國家的地質調查部門均把地質災害的調查、監測和防治作為其重要的工作內容。

圖6-3 1900~2009年世界地質災害發展趨勢示意圖

美國地質調查局長期致力於滑坡、地震、火山等地質災害的研究和預警預報工作。經過長期的積累與努力,美國地質調查局成為世界公認的滑坡災害權威機構,設有國家滑坡信息中心,負責滑坡災害研究並提供實時災害信息。2000年,美國地質調查局制定了《國家滑坡災害減災戰略》,確定了美國減輕滑坡災害的重點工作方向,包括滑坡過程與發生機制研究、災害填圖與評估、實時監測、信息收集傳輸與解譯、指導與培訓、公眾教育、災害防治、應急反應與救災9大方向[8]。目前,正在執行滑坡災害項目2005~2010年規劃,強調採用新的機理模型和監測技術來研究滑坡災害。挪威地質調查局和挪威岩土工程研究所等機構聯合開發建立國家滑坡災害資料庫,對挪威境內的滑坡進行登記入庫,包括災害分布圖、危險性分區圖、滑坡歷史數據、災害評價資料等。從2004年開始,挪威地質調查局負責進行全國的滑坡災害填圖。澳大利亞1994年啟動的國家環境地質科學填圖協議,把災害調查、災害風險評估作為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澳大利亞地球科學機構與地方政府合作進行滑坡災害調查與評估工作,重點對發生滑坡的區域開展災害預測,對滑坡易發區進行災害風險評估。日本泥石流災害發生頻繁,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泥石流災害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近年的研究工作重點強調利用先進技術建立泥石流原型綜合觀測系統,同時進行一系列規模大小不一的模擬實驗,開展泥石流產生、搬運和堆積機理的理論研究[9]

近年來,國外地質災害調查的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質災害資料庫及災害的風險填圖。例如,義大利建立了GEOS資料庫,收集的數據包括岩石、古今滑坡、對人造建築的損害、土壤最易過飽和和滑動的地區、河道特徵等。根據需要,可以繪制各種1∶10萬至1∶25萬比例尺的圖件,如脆弱性圖、洪水多發區圖等。加拿大啟動了自然災害填圖項目,目的是提供加拿大自然災害的背景信息,包括歷史事件數據和風險圖等。美國編制了自然災害風險圖,表明了易受各類自然災害危險的地區。

(2)地質災害預測和預警系統。在進行災害預警系統研究中,廣泛採用了現代化的技術方法。例如美國採用GIS技術確定各個地區對地震災害的脆弱性,並實時監控地質活動帶獲取相關數據。

(3)先進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的應用。例如,採用遙感技術對中小流域地質災害進行區域性評價,查明地質災害時空分布規律,結合地面調查劃分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同時將災害危險性等級與土地資源的可利用性聯系起來,使地質災害研究成果更容易為公眾所接受,擴大成果的應用服務。

(4)災害系統和災害鏈的研究。研究表明,各種地質災害的發生有著成生聯系,往往會發生連鎖反應,例如大洪水常伴生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災害。由於災害的共生性使災害事件和災害系統非常復雜,對單一災害的研究往往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各國加強了對地質災害系統的研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