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

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

發布時間: 2021-02-12 23:43:40

❶  同位素地質年代學

一、綠岩帶的同位素年代學

根據前人的工作基礎,區內太古宙花崗質岩體及與成礦關系較為密切的鉀質花崗岩體缺少確切的同位素年齡資料,因而對分布在礦區內的英雲閃長岩體和鉀質花崗岩進行了顆粒鋯石U-Pb同位素年齡的測定。

(一)八家子礦區英雲閃長質片麻岩顆粒鋯石U-Pb年齡

夾皮溝礦區的主要花崗質岩石為英雲閃長質片麻岩和奧長花崗質片麻岩。一般奧長花崗岩出露於岩體的內部,英雲閃長岩分布在岩體的邊部,岩石具明顯片麻理構造。我們在八家子礦區400m中段距石門100m處採集了91Q232英雲閃長質片麻岩樣品(圖版Ⅰ-2)。岩石灰白色,具片麻理構造,樣品中鋯石有長柱、短柱和粒狀,呈紫紅色,大多數鋯石顆粒較小(<50μm),少部分粒度較大為100~300μm。粒度較大的鋯石呈它形、具貝殼狀斷口,油脂光澤,從91Q232號樣品中選取了3個試樣點作一組,其中兩個試樣為紫色透明長柱狀鋯石,Pb-Pb表面年齡分別為2503、2514Ma,另1個試樣為紫色透明它形鋯石,Pb-Pb表面年齡為2506Ma,三個試樣的U-Pb不一致線上交點年齡為2521±14Ma(見表4-1和圖4-1)。

表4-1八家子礦區英雲閃長質片麻岩(91Q232)顆粒鋯石U-Pb同位素分析

註:括弧內數字指2σ的誤差;分析單位為天津地礦所同位素地質研究室。

(二)板廟嶺鉀質花崗岩顆粒鋯石U-Pb年齡

板廟嶺鉀質花崗岩體(圖版Ⅰ-4),由高興—板廟子—二道溝—白水灘,呈NW向帶狀展布,受斷裂控制,長近50km,寬2~10km,兩端寬,中間窄,形同啞鈴。岩體將綠岩帶和片麻岩-麻粒岩區分開,鉀質花崗岩體與夾皮溝金礦關系密切。在援朝溝—楊家店嶺上採集的岩石樣品(編號為91Q263),淺肉紅色、具中粒花崗變晶結構和塊狀構造。該樣品中鋯石具長柱狀和短柱狀兩種,長短軸之比為1:1.5~1:4,深紫色到棕紅色,粒度較大,為100~400μm。從91Q263號樣品中選取了5個試樣點作一組,其中深紫紅色透明短柱狀晶體兩個,淺紫紅色透明長柱狀晶體一個,淺紫紅色透明短柱狀晶體一個和深紫紅色長柱狀自形晶一個;它們的Pb-Pb表面年齡為2510、2512、2501、2512和2480Ma,均比較接近,最大和最小數值相差僅32Ma。5個試樣U-Pb不一致線上交點年齡為2505±14Ma(見表4-2和圖4-2)。

圖4-1英雲閃長質片麻岩(91Q232)顆粒鋯石U-Pb年齡圖

表4-2板廟嶺鉀質花崗岩(91Q263)顆粒鋯石U-Pb同位素分析

註:括弧內數字指2σ的誤差;分析單位為天津地礦所同位素地質研究室。

(三)夾皮溝綠岩帶形成時代討論

夾皮溝岩群的表殼岩被花崗質岩石侵入、穿切、肢解成大小不等的殘塊,同時後期又遭受強烈的變質-變形的改造,因而對採集具有代表性的樣品有一定的難度,戴薪義等(1989)在夾皮溝下部層位老牛溝岩組的5個斜長角閃岩樣品中(圖版Ⅰ-1),取得了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為2766.3±266.5Ma,87Rb/86Sr值變化為0.11693~0.44939,87Sr/86值變化為0.70563~0.71977,ISr為0.701573±0.001126,斜率為0.040063±0.00394(見表4-3和圖4-3)。

圖4-2鉀質花崗岩(91Q263)顆粒鋯石U-Pb年齡圖

表4-3夾皮溝岩群斜長角閃岩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數據

註:a=0.701573±0.001126,b=0.040063±0.00394,t=2766.3±266.5Ma。

分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周燕等(1993)對夾皮溝、二道溝、老牛溝等地金礦圍岩中的花崗閃長質片麻岩作了Sm-Nd和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測定。Sm-Nd全岩等時線年齡為2639±61Ma,143Nd/144Nd初始值為0.51113,相關系數r=0.999,模式年齡tDM為2710~2810Ma,εtNd(t)為+2.7~+3.3。Rb-Cr全岩等時線年齡為2516±142Ma,ISr為0.70354,相關系數r=0.9967,同時取得U-Pb年齡為2479Ma。根據目前的實驗結果,中酸性岩漿可以在地殼深部從鎂鐵質熔融物中部分熔融而成,而本區花崗閃長質片麻岩的tDM(2710~2810Ma)可能反映其源岩的形成年齡。該年齡值與上述斜長角閃岩的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2766±266.5Ma)比較接近,而且斜長角閃岩的ISr基低,為0.701573;這說明斜長角閃岩來自地幔,2766Ma代表了其形成年齡。

圖4-3夾皮溝岩群斜長角閃岩Rb-Sr全岩等時線圖

對八家子礦區英雲閃長質片麻岩取得的顆粒鋯石U-Pb年齡為2521±14Ma,推測這代表了侵入綠岩帶的TTG岩體的形成年齡。此外林寶欽(1986)在腰子一帶取得了奧長花崗岩鋯石U-Pb年齡為2565Ma和2497Ma也與本次取得的年齡數據相近。

前人對板廟嶺鉀質花崗岩沒有確切的年齡報道,由於該岩體內部常見夾皮溝岩群的表殼岩和TTG質片麻岩的捕虜體,表明其侵位晚於綠岩帶和TTG岩石。而在侵入板廟嶺鉀質花崗岩的偉晶岩中的白雲母,用K-Ar法測得年齡為1754Ma(1:20萬樺樹林子幅,1972),可推測其侵位年代是古元古代;本次研究工作中,在鉀質花崗岩中取顆粒鋯石U-Pb年齡為2505±14Ma,說明侵位時間不是古元古代,而是新太古代,是本區新太古代綠岩帶形成、演化的最晚期侵入體。

綜上所述,夾皮溝綠岩帶大致形成於2766Ma,與其有關的花崗質岩石,早期鈉質花崗岩(即TTG岩系)形成於2521Ma,晚期鉀質花崗岩的侵位時間為2505Ma,而TTG岩系的變質年齡則為2516Ma。

二、老金廠-白山鎮片麻岩-麻粒岩區的同位素年代學

老金廠-白山鎮片麻岩-麻粒岩區為本區太古宙地體的主體,其中80%~90%為花崗質岩石;其次為表殼岩、紫蘇花崗岩和鎂鐵質-超鎂鐵質侵入岩,位於龍崗古陸核的北東邊緣,主要出露在二道溝、老金廠、會全棧和白山鎮等地。這次重點對花崗質岩石進行了同位素年齡的測定和研究。

(一)白山鎮花崗閃長質片麻岩顆粒鋯石U-Pb年齡

本次工作在白山電站大壩區採集了花崗閃長質片麻岩(91Q266)顆粒鋯石U-Pb樣品(圖版Ⅰ-3)。該岩石類型是構成白山鎮穹隆的主體,分布面積廣泛,岩石呈灰白色,片麻理明顯,有較多的斜長角閃岩包體,並見後期長英質岩脈穿切。樣品中鋯石主要呈長柱狀、錐柱狀,長短軸之比為1:2~1:4;粒徑多為100~300μm;顏色有3種,乳黃色透明—半透明,淺磚紅色透明—半透明和深棕色半透明—不透明;表面有強烈溶蝕現象,凹凸不平,少量錐柱狀鋯石已溶蝕成卵形。從91Q266號樣品中選取4個試樣點為一組,其中兩個是淺黃色半透明3:1長柱狀鋯石,兩個是黃色半透明3:1長柱狀鋯石;所獲得的4個Pb-Pb表面年齡值分別為2508、2476、2445、2376Ma,其最大最小之差達132Ma。4個試樣U-Pb不一致線的上交點年齡為2573±43Ma(見表4-4和圖4-4)。

表4-4白山鎮花崗閃長質片麻岩(91Q266)顆粒鋯石U-Pb同位素分析

註:括弧內數字指2σ的誤差;分析單位為天津地礦所同位素地質研究室。

圖4-4花崗閃長質片麻岩(91Q266)顆粒鋯石U-Pb年齡圖

(二)老牛溝紫蘇花崗岩顆粒鋯石U-Pb年齡

在老牛溝村口山坡上採集了紫蘇花崗岩(91Q148)樣品。紫蘇花崗岩呈肉紅色,塊狀、片麻理較清楚,有斜長角閃岩的包體。樣品中鋯石多為棕紅色透明雙錐長柱狀晶體和淺棕紅色方形長柱狀晶體,見有少量棕紅色短粗渾圓粒狀和深色半透明方形柱狀鋯石,粒徑多為50~250μm,長柱狀晶體長短軸之比為1:3~1:4,雙錐長柱狀晶體為1:2,晶棱和晶面溶蝕現象明顯。91Q148樣品中選取7個試樣為一組,其中5個為棕紅色透明長柱狀晶體,1個為棕紅色透明短粗渾圓晶體和1個深色不透明方形柱狀晶體,分別獲得7個Pb-Pb表面年齡:2517、2506、2485、2464、2496、2511和2485Ma。7個樣品U-Pb不一致線上交點年齡為2491±26Ma(見表4-5和圖4-5)。

表4-5老牛溝紫蘇花崗岩(91Q148)顆粒鋯石U-Pb同位素分析

註:括弧內數字指2σ的誤差;分析單位為天津地礦所同位素地質研究室。

(三)老金廠-白山鎮片麻岩-麻粒岩區形成時代討論

本區表殼岩均零星地分布在花崗質岩石中,以包體形式產出;本次工作對表殼岩沒有進行測年。前人曾作了大量的K-Ar法年齡測定,但數據普遍較低;這由於K-Ar法測定的角閃岩、黑雲母等礦物的封閉溫度僅為530℃和280℃,因而在高級變質作用下K-Ar體系重設,其年齡不是形成年齡,而反映為冷卻年齡。徐公愉等(1986)在樺甸楊家店小橋北頭西側採集了斜長角閃岩9個樣品;得到Pb-Pb全岩等時線年齡為2950Ma,a=11.81425,b=0.21561,r=0.58856。但該組數據在等時線中未能拉開,相關系數又較低,因而年齡的確切程度較差。

據地質特徵和與清原片麻岩-麻粒岩區表殼岩年齡相比,該年齡可能反映表殼岩的一次變質年齡。周燕等(1993)在工人墳、老牛溝一帶對黑雲二輝麻粒岩作了Sm-Nd和Rb-Sr全岩等時線的年齡測定;Sm-Nd等時線年齡為2505±43Ma,143Nd/144Nd的初始值為0.51066,tDM=2840~3000Ma,εNd(t)=-0.6~-0.2。Rb-Sr等時線年齡為2589Ma,ISr為0.7024。黑雲二輝麻料岩常呈厚層狀產出,岩性較穩定,根據其化學成分的特徵推斷,其原岩為安山質玄武岩,屬於鈣鹼系列;岩石的固結指數較低,說明是原始岩漿分異的結果。根據上述同位素數據,可以推測在大約3Ga左右,在虧損地幔區有鎂鐵質岩漿的噴發;而在基性岩漿演化時,同時還有較多的地殼物質的混入,使εNd(t)變化於-0.6與-0.2之間,在295Ma左右有一次變質作用時期,在2500Ma左右對表殼岩疊加了一次更為強烈的變質作用。

圖4-5紫蘇花崗岩(91Q148)顆粒鋯石U-Pb年齡圖

筆者在白山電站花崗閃長質片麻岩中測得的顆粒鋯石U-Pb年齡為2572±38Ma,畢守業(1990)在白山鎮英雲閃長岩中測得的常規鋯石U-Pb年齡為2562Ma,同年在老牛溝村口紫蘇花崗岩中測得的顆粒鋯石U-Pb年齡為2491±26Ma,這些可能均反映在2.5Ga左右,岩石遭受了強烈的構造岩漿活動改造,是變質年齡。1978年吳家弘等(林寶欽,1986)在會全棧一帶TTG質片麻岩中採集了7個樣品(分兩組),進行了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測定(見圖4-6):相關系數r=0.9974,ISr為0.70089±0.00041,等時線年齡為2971±95Ma;這可能反映花崗質岩石形成年齡。但其數值大於TTG質片麻岩的模式年齡(tDM),尚待研究。

總之,老金廠-白山鎮片麻岩-麻粒岩區的表殼岩形成年代約為3000Ma;在2950Ma左右有一次構造-岩漿地質事件;TTG岩漿侵入和表殼岩的變質,在2500Ma左右,有一次更為強烈的構造地質事件,使早期形成的TTG岩系、紫蘇花崗岩強烈改造,也使大部分岩石中的鋯石樣品年齡在2500±5Ma,僅有少數樣品保留了2900Ma左右的年齡信息,因此本區片麻岩-麻粒岩區形成在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

圖4-6會全線一帶高級區TTG質片麻岩Rb-Sr等時線年齡圖

(吳家弘等,1978)

❷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截至2013年底,全所在職職工225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正高級職稱57人,副高級職稱63人,中級職稱101人;有博士學位的137人,碩士學位48人。內設機構包括6個職能處室、12個專業研究室、1個成果轉化中心,2個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研究中心、核心期刊《礦床地質》和中國地質學會下屬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和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掛靠資源所。

2013年,共承擔國家級、省部級、橫向和其他類科研項目213項,總經費2.18億元。其中,國家級項目109項,經費3041萬元;部級項目95項,經費1.73餘億元;橫向項目12項,經費1275萬元;省級地勘項目3項,經費139萬元。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6篇,其中,SCI收錄國外論文33篇,SCI收錄國內論文17篇,EI收錄論文26篇,國內核心101篇;出版專著5部;榮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項,其中以第一單位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獲得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軟體著作權4項。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國情調查獲2013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

所長、黨委副書記王瑞江(中),黨委書記、副所長張佳文(右二),副所長毛景文(左二),副所長王宗起(右一),副所長邢樹文(左一)

袁順達榮獲青年地質科技金錘獎

3人分別獲得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突出貢獻獎;1人進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並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人入選首批國土資源科技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3人入選首批國土資源傑出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西藏主要成礦帶大型—特大型礦床勘查評價科技創新團隊」入選首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2人分別獲得第14屆中國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和銀錘獎;4人入選第三批地調局地質英才計劃;1人獲得李四光優秀學生獎和程裕淇優秀學生論文獎;1人獲得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1人擔任經濟地質學家學會理事,1人擔任國際礦床成因研究協會稀缺金屬工作組秘書長,1人新擔任第六屆同位素專業委員會委員。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黨委副書記王瑞江,黨委書記、副所長張佳文,副所長毛景文,副所長王宗起,副所長邢樹文。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林西組上部發現含大量苔蘚蟲、海綿等典型海相生物格架的灰岩透鏡層和生物礁

興蒙地區晚二疊世林西組上部發現海相化石。古亞洲洋在興蒙地區的最終閉合、興蒙海槽褶皺隆起的時代是地學界長期爭論的重大地質問題,爭論的焦點是以林西組為代表的晚二疊世構造—古地理環境。本次研究在內蒙古東部林西縣官地剖面林西組上部首次發現多個海相灰岩透鏡層和厚層塊狀礁灰岩,其中含有大量苔蘚蟲、海綿、鈣藻等典型海相化石,氧碳同位素分析結果Z值平均為116.1,接近海相灰岩經驗值120,結合其他剖面相同層位發現的海相沉積,表明興蒙地區在晚二疊世晚期仍屬海相或以海相為主的沉積環境。這一發現對釐定興蒙海盆的最終閉合提供了新的可靠證據,並將促進東北—興蒙地區晚二疊世戰略接替新層系常規油氣、頁岩氣(油)和其他金屬、非金屬礦產勘查部署思路的調整。

西藏班怒成礦帶中段找礦取得新突破。班公湖—怒江縫合帶作為印度與亞洲大陸碰撞拼貼的兩條主縫合帶之一,不僅是研究全球大陸動力學的窗口,而且造就了極其優越的成礦條件,孕育了豐富的多金屬礦產資源。雄梅斑岩銅礦是近年來在藏北空白區開展遙感異常檢查時在成礦帶中段找到的地表露頭礦,通過礦區大比例尺填圖,初步查明了銅礦體的規模和形態,目前已控制地表銅礦(化)體東西長近1000米,南北寬近800米,具有大型礦床潛力。該礦床的發現和評價為班怒成礦帶中段地質找礦帶打開了新的局面。

雄梅銅礦含礦斑岩露頭及其銅礦化

華南西部地區晚白堊世成岩成礦作用深部背景與過程示意圖

西藏班公湖—怒江和雅魯藏布江兩條斑岩銅礦帶

雲南個舊超大型錫—銅多金屬礦床研究取得新認識與新進展。研究表明,在晚白堊世,個舊地區的地殼物質與地幔物質之間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區內錫多金屬礦集區的礦化與同期發生的岩漿作用存在密切成因聯系,提出礦床為岩漿熱液成因,而非同生成因。

個舊超大型錫銅多金屬礦區礦床模型

蒙古—鄂霍次克洋構造演化與大興安嶺北段多金屬成礦關系。提出蒙古—鄂霍次克洋造山帶可能在中三疊世末期碰撞閉合,大興安嶺北段早中生代期間(250~160Ma)的構造、岩漿與成礦作用主要受蒙古—鄂霍次克造山作用的影響,自160Ma左右才轉為太平洋構造體系。蒙古—鄂霍次克洋的構造演化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並在不同的構造演化階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金屬礦床。即①250~225Ma(T1+2):興蒙造山後伸展,蒙古—鄂霍次克洋活動陸緣階段(代表性礦床如八大關斑岩型銅鉬礦);②225~190Ma (T3-J1):蒙古—鄂霍次克洋陸內俯沖,陸陸碰撞階段(代表性礦床如太平川斑岩型鉬礦、沙麥鎢礦);③190~175Ma(J2+3):蒙古—鄂霍次克洋碰撞晚造山階段(代表性礦床如烏奴格吐山斑岩型銅礦,紅花爾基鎢礦,三礦溝矽卡岩型銅礦);④175~160Ma(J3):碰撞造山後伸展跨塌階段;⑤160~125Ma(J3-K1):造山後伸展垮塌與太平洋構造域陸緣岩漿作用聯合作用階段(斑岩型、矽卡岩型、熱液型鉬鉛鋅金銀多金屬礦成礦作用時期,如岔路口斑岩型鉬礦,二道河矽卡岩型鉛鋅礦、甲烏拉熱液脈型鉛鋅銀礦)。

瓊河壩覆蓋區實現找礦突破的第一孔(ZK01孔)

東准瓊河壩覆蓋區隱伏礦預測與找礦取得重要突破。開展了隱伏礦靶區優選和示範評價研究,識別並提出覆蓋區隱伏礦地球物理異常關鍵標志,在東准瓊河壩覆蓋區發現多處異常。採用研究項目確定找礦靶區,基金預查項目適時跟進的策略,對拉伊克勒克靶區進行了驗證,在厚覆蓋區成功發現了斑岩—矽卡岩銅礦,僅在局部勘查已獲得資源量(333+3341):鐵礦石量為245.4萬噸(平均品位50.4%);銅金屬量12.1萬噸,其中富銅礦4.4萬噸(平均品位2.35%),通過綜合資料分析,該礦成為大型銅礦的前景十分明朗,為東准地區找礦突破打開了新局面。

大瑤山地區與加里東期花崗閃長斑岩有關的鎢鉬銅成礦作用。提出大瑤山地區存在加里東期與花崗閃長(斑)岩有關的斑岩—矽卡岩—石英脈型鎢鉬銅成礦系列,具有巨大的找礦潛力,是今後大瑤山地區找礦的主攻方向之一。在此基礎上,提出古龍—倒水—夏郢和大黎斷裂帶兩個找礦遠景區,並在已知社垌大型礦床外圍新發現了3個斑岩型—矽卡岩—石英脈型鎢鉬銅鉍礦床,在成礦理論創新指導礦產勘查工作方面作出了新的成績。

廣西大瑤山地區主要礦床時空分布圖

石英大脈型礦體

❸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1.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

2013年,承擔各類項目29項,其中973計劃專題2項,行業專項課題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地調項目2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4項,其他項目6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25篇,其中SCI檢索論文6篇。

Ar—Ar測年樣品超過150件。熱電離質譜實驗室全年運行機時率>80%;多接收器等離子體質譜實驗室全年運行機時率>280%;稀有氣體實驗室全年運行機時率>200%。組織了第六屆全球華人地質大會的同位素地質專題會議和第十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

在薊縣剖面下馬嶺組發現大量菱鐵礦,天山中段成礦帶成礦地質背景的同位素熱年代學應用研究、西准噶爾中基性岩牆的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U-Th)/He等低溫熱年代學約束下庫車盆地吐孜2井構造熱演化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建立了特殊樣品的鐵、銅、鎂的純化方法和微量樣品的鐵的純化方法。

第十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

2.國土資源部地層與古生物重點實驗室

截至2013年底,實驗室共有固定人員20人,其中研究員11人、副研究員2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2人,另有在站博士後4人。實驗室有多人新進入或留任國內外的相關學術組織:3人任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第二屆委員,1人當選亞洲恐龍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4人進入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10餘人在第四屆全國地層委員會各工作組任組長或成員。

「燕遼—熱河生物群重要脊椎動物宏演化與生態多樣性研究」榮獲2013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遼寧首次發現侏羅紀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入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2013年,實驗室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科研論文26篇(其中Science論文1篇、其他SCI檢索論文14篇),出版專著1部。2013年,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近30項。50餘人次參加了國內外學術會議,並有20餘人次做大會或分會學術報告;1人應邀赴台灣進行講學交流;邀請3名國內知名院士和學者來實驗室作學術報告;組織1次實驗室內部的學術交流會議。

重要成果:完成「魯科一鑽」1600米的鑽探工程,取芯率97%,為認識膠萊盆地晚白堊世地層層序、尋求陸相白堊系和古近系界線提供了極為珍貴的研究材料;研究了我國遼西中侏羅世多瘤齒類哺乳動物一新屬種(歐亞皺紋齒獸);系統描述了峽東地區埃迪卡拉紀多門類微體化石90種(其中3新屬、40新種),為埃迪卡拉紀生物地層劃分及國際對比、埃迪卡拉紀年代地層劃分及全球界線層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學依據;在河南、江西、內蒙古發現並研究了多種恐龍等爬行類動物化石,豐富了對恐龍演化的認識。

峽東地區埃迪卡拉紀微體化石的研究成果作為專刊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封面)

3.國土資源部深部探測與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2013年,承擔各類項目28項,其中國家專項1項,973項目1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5項,青年基金項目6項,公益性行業專項5項,地調項目8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檢索論文31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22篇,國內SCI 檢索論文10篇。實驗室成員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1項;獲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1項。被地質研究所評為年度「優秀科研團隊」。

高銳主任向學術委員會作2013年工作進展匯報

實驗室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與開放研究,派出訪問學者1名,中美聯合培養博士後1名,參加了SSA、AGU等國際學術會議,接待國(境)外專家來訪6名,與美國、西班牙、蒙古等國知名大學及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研究。依託已有項目經費設立8項開放研究項目,累計經費達491萬元,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團隊承擔了項目。培養了博士後3人、博士生7人、碩士生6人。

重要成果:天山與塔里木盆山結合部深反射剖面揭示出現今岩石圈尺度構造關系及造山變形深部動力學過程。突破深反射地震探測技術瓶頸,獲得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殼強反射。用深反射地震剖面綜合分析解釋了龍門山地殼結構,系統地建立了青藏高原東緣構造演化模型。寬頻地震觀測研究發現華南大陸東南緣「薄岩石圈」。與深地震反射剖面和多種地球物理綜合研究,提出了成礦地球動力學模式。

橫過班公—怒江縫合帶及羌塘盆地中央隆起的深反射地震剖面獲得可靠Moho反射

4.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

2013年6月4日,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姜大明一行來實驗室調研

實驗室以高分通過評估 

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進展匯報會

地球物理勘查新技術新方法高級研討班在廈門舉行

2013年6月4日,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姜大明一行到實驗室調研。2013年6月21日,實驗室以114.6分的高分通過部科技司組織的現場評估。2013年12月10日,中國地質科學院組織召開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進展匯報會。專家們一致認為實驗室緊密圍繞國家目標,瞄準國際礦產資源科學前沿,創新成礦理論,開展礦產資源評價,特色和優勢明顯、設備精良、科研成果豐碩,為我國地質找礦勘查作出了突出貢獻,建議按照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要求組織論證材料,盡快申報。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發表論文107篇,其中SCI檢索論文37篇,含國際SCI檢索論文21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70篇;出版專著2部;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協辦了第六屆全國成礦理論與找礦方法學術討論會、第十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與同位素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固體地球科學重點實驗室聯盟學術委員會會議和全國岩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等,還舉辦了多期實驗和探測技術培訓班。

實驗室新引進Helix SFT稀有氣體同位素質譜儀、激光剝蝕等離子質譜Bruker M90和MICRO/LAS 193nm激光剝蝕系統。各類在研項目經費6000萬元。指導中鋁資源公司、西藏地質五隊在多龍銅金礦集區發現榮那超大型銅金礦(勘查確定銅資源量超過450萬噸,伴生金超過80噸),釐定為典型的斑岩—淺成低溫熱液成礦系統。運用地球物理新技術和綜合信息技術,在東准瓊河壩拉伊克勒克覆蓋區發現多處異常,經鑽探驗證,探明了高品位的矽卡岩型銅鐵礦和高品位斑岩鉬礦體。

HELIX SFT稀有氣體同位素

MICRO/LAS 193nm

5.國土資源部鹽湖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2013年,承擔項目23項,總經費3200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973課題3項,公益性行業專項2項,地質調查計劃項目1項和工作項目10項,其他項目3項。發表學術論文27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4篇,國內SCI檢索論文4篇,國內EI檢索論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2篇,會議論文4篇。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16人次,做學術報告7人次,邀請國內外專家來做報告3人次。2013年成為國土資源科普基地。獲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1項。

在鄭綿平院士帶領下,在鉀鹽資源勘查與基礎研究、鹽湖資源調查、鹽湖古氣候古環境研究、油田水資源調查評價以及火星試驗場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在普洱市寧洱縣一帶發現找鉀有利區,主體埋藏深約500~1500米;調查西藏湖泊15個,其中11個為前人沒有調查過的湖泊,填補了這些湖泊水化學等資料空白,估算了三個鹽湖資源量;在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鹽湖區,建立了火星鹽類環境類比試驗場。

MK-1井含鉀石鹽岩心

MK-1井含鉀石鹽鏡下鑒定

鄭綿平主任在雲南察看鉀鹽鑽探岩芯

參加44LPSC會議並與同行交流

6.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承擔各類項目73項,其中地調項目32項,公益性行業專項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5項,科技支撐1項,973項目1項。發表論文71篇,其中SCI檢索論文19篇,EI檢索論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8篇,科技核心期刊論文10篇;出版專著3部。獲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1項,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1項。實驗室邀請專家講學4次,派出交流或學習4人次(2次國外)。在部組織的重點實驗室評估中獲得優秀。

現有研究人員38人,實驗人員20人,管理人員2人。2013年培養研究生37人。2人獲得院新華聯科技獎,1人獲得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1人入選中國地質調查局首批高層次地質人才計劃,2人入選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年地質英才計劃。

2013年12月在京組織召開了「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2013年度學術年會暨工程滑坡與地震滑坡防治關鍵科技問題研討會。圍繞「工程滑坡與地震滑坡防治關鍵科技問題」主題,安排了有關工程滑坡防治研究方面的5個專題報告,地震滑坡防治研究4個專題報告。

實驗室學術年會

在四川蘆山地震地質及地質災害應急調查中,分析研究了蘆山地震的發震構造、地應力變化特點,並分析總結了地震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徵及其成災規律,為蘆山地震災區應急地質調查和救災部署提供了決策參考和技術支撐。

在雅礱江畔調查崩塌危岩體

7.國土資源部古地磁與古構造重建重點實驗室

2013年在研項目25項,發表科研論文30餘篇,其中SCI檢索論文13篇,EI檢索論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1篇,受邀專題報告1個。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16名,國外留學人員2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12名,博導6名,碩導6名,研究員9人,副研究員3人,助理研究員1人。客座人員7名,其中院士1人,研究員6人。目前在讀13名博士、11名碩士,並有1名博士後出站,6名博士後在站。

1人入選首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1個團隊入選首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1人入選首批中國地質調查局高層次地質人才計劃,1人獲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四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中國地質科學院2 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1項。

參加了構造地質論壇會議、中國地球物理年會,並作學術報告,展示了成果;赴南極、法國、吉爾吉斯、美國、奧地利等開展學術交流和科學考察。

古地磁與古構造重建重點實驗室人員赴奧地利參加EGU會議

完成了南極拉斯曼丘陵地區1:25000地質圖(待出版),這是我國在南極地區完成的第一張大比例尺地質圖。重新釐定了南極溫德米爾群島及其內陸地區中元古代構造事件,該構造活動帶穿過南極內陸,與北美南部格林威爾期活動帶相連,增生造山作用在該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G 755-4K長岩心超導磁力儀測試系統

8.國土資源部生態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

2013年11月以「土壤地球化學環境現狀與污染防控」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477次學術討論會在京召開。為配合香山科學會議,實驗室舉辦了「生態環境地球化學關鍵科學問題研討會」;舉辦「礦山環境地球化學研究系列講座」,邀請李冰研究員等8位專家就礦床學、表生地球化學、礦物加工工藝學、地球化學環境監測、元素形態分析等作了學術報告。

參加第三十三屆二A英大會

2013年發表論文30篇,其中SCI檢索論文17篇。3人赴芬蘭開展環境修復領域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磋商;與加拿大PARSON′S公司開展交流與磋商;出訪歐洲著名的蘭卡斯特環境中心;參加了韓國二A英大會;赴英國Hall Analytical Laboratories Ltd 學習高分辨磁質譜原理、調諧方法和儀器維護方法。

在芬蘭開展學術交流

地調計劃項目《生態地球化學環境修復技術研究》通過驗收,項目在金屬礦山、稀土礦山地球化學環境及與人體健康研究、環境污染的控制與修復研究及示範等方面取得成果。地調工作項目《中國農業生態地球化學評價體系研究與成果集成(測試中心)》通過驗收,項目完成了我國低硒帶典型地區生態環境中硒的現狀和演變的研究工作,對造成環境低硒的主要地學因素作了較全面的分析,對目前仍然存在的大骨節病高發區的地學環境開展了研究。

生態環境地球化學關鍵科學問題研討會參會人員合影

9.國土資源部地下水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參與組織承辦第二屆全國地下水污染學術研討會和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2013年年會暨地下水與生態學術研討會。到德國、法國、澳大利亞、美國交流學習6次,參加在荷蘭、澳大利亞、法國、印度尼西亞以及西安、北京等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8次,參加國內學術交流、學術會議多次。澳大利亞、美國、日本、香港、中科院等國內外知名學者來訪9次,了解了國內外研究動態,學習了先進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參與承辦的地下水與生態學術研討會

不同密度粘性土弱透水層超濾性能實驗結果

地面沉降壓縮釋水機理圖

承擔由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資助的國際合作項目2項,項目名稱為「利用重復同位素示蹤分析技術評價華北平原高強度地下水開采條件下的補給和水文動力學響應」和「華北平原濱海地區承壓含水層古地下水年齡測定」。承擔973項目《華北平原地下水演變機制與調控》第3課題《深層含水層系統變異與地下水可更新能力演變機理》,深化了水—土復合作用及地面沉降發生機理認識,編制了華北平原地面沉降防治分區圖,探索了地下淡水—鹹水界面移動與驅動機制,證明了越流過程中粘性土存在阻鹽效應,認識了復合地下水漏斗演變及地下水可更新能力。

IAEA國際合作項目協調會在維也納召開

10.國土資源部地球化學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建立了全國地球化學基準網。通過研究製作了全國稀土和稀有分散元素地球化學圖及全國放射性元素(釷、鈾、鉀)地球化學基準圖,發現了鎘等8個重金屬元素與人類活動存在密切關系,初步發現氧化鈣含量分布與降雨量和酸雨分布之間存在密切關系,同時發現成礦元素,如金、鎢、錫、銅、鉛、鋅、鈾、稀土等分布與已有的成礦省和大型礦集區分布存在顯著的空間對應關系。基準網研究工作的深入將為化學元素在中國大陸的演化、全國資源評價、未來環境變化提供定量參照標尺。

鄂爾多斯盆地東勝地區鈾地球化學圖

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學探測理論與技術取得原創性成果,並在鄂爾多斯盆地砂岩型鈾礦區域調查中取得實效。在鄂爾多斯盆地成功開展了砂岩型鈾礦區域地球化學勘查方法實驗。在區域上使用微細粒級地球化學探測技術,准確圈定了砂岩型鈾礦礦化出露區與礦床隱伏區的區域地球化學異常。

推進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

王學求主任向CCOP國家培訓班學員示範地球化學樣品採集方法

11.國土資源部地球物理電磁法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

在國家863計劃、水合物國家專項和公益性行業專項共同支持下,在祁連山木里地區開展了陸域天然氣水合物物化探方法技術攻關。通過實驗研究了水合物礦藏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響應特徵,初步建立了判斷水合物成藏的物化探綜合指示標志,提出凍土、斷裂、地下水環境和氣源是水合物成藏的重要控制條件;確立了地震、電磁法、有機地球化學勘查方法技術組合,建立了預測評價指標。

木里地區水合物主要成藏模式示意圖

(1)依據物化探方法提出的驗證井位成功鑽遇水合物實物樣品。研究了水合物礦藏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響應特徵,初步建立了判斷水合物成藏的物化探綜合指示標志。水合物地震學響應呈現「高頻、弱振幅」特徵,不存在海洋地震剖面上的BSR特徵。

水合物地震學響應呈現「高頻、弱振幅」特徵

(2)提出凍土、斷裂、地下水環境和氣源是水合物成藏的重要控制條件;深部烴類氣體沿斷裂構造向上運移,在凍土的封蓋下,在斷裂破碎帶內富集,在穩定的地下水環境下,於適合的溫壓條件下成藏是木里地區水合物的主要成藏模式之一。

(3)確立了地震、電磁法、有機地球化學勘查方法技術組合,建立了預測評價指標。

(4)在DK9孔井下188.20~367.59米區間,發現4層水合物,單層厚度超過20米,累計厚度45.56米。

DK9孔井

12.國土資源部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學術會議

2013年,承擔各級各類項目26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2項,國家科技專項1項,省級科技計劃及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12項,其他項目11項,研究項目總經費達4914.66萬元;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1篇,其中5篇為SCI檢索論文;出版專著1部;承辦或參加學術會議11次,大會報告5人次。

實驗室年會

1人入選首批國土資源科技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實驗室引進碩士2人,培養在讀博士3人、碩士13人,加強了科研隊伍建設;資助開放課題4項。地調計劃項目「中國地質碳匯潛力研究」成果報告通過評審,養殖場廢棄物資源化處理技術與模式、烏蒙山片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岩溶土壤改良增匯技術、典型岩溶峰叢窪地水土保持技術研究、從古地理學角度探討廣西石漠化分布特徵、利用遙感影像反演土壤屬性及元素含量、土壤空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特徵、不同石漠化等級下土壤—植被—大氣連續體水勢梯度及其環境效應、鶴慶縣石漠化調查初步分析、滇中引水工程鶴慶岩溶與水文地質專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進展。

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實驗室2013年學術委員會會議人員合影

13.國土資源部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新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含面上1項),廣西自然科學基金4項(含重點1項),國家留學基金1項,其他項目24項,總經費1657萬元。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35篇,其中SCI檢索論文5篇,EI檢索論文2篇。1人入選地調局青年地質英才計劃,2人入選首批國土資源傑出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1個團隊入選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獲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1項。實驗室順利通過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評估,並先後被中國地質調查局認定為「全球氣候變化中心」,被廣西科技廳認定為「廣西院士工作站」,被科技部認定為「岩溶動力系統與全球變化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完成中國地質碳匯綜合潛力調查,為國家「增匯、減排」提供科學決策;與德國美因茨大學共同研究碳酸酐酶的作用機制,為中國西南岩溶區如何利用生物技術開展石漠化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該研究成果發表在《Planta》上(影響因子3.65)。

「岩溶動力系統與全球變化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實驗室學術會議(袁道先院士作報告)

岩溶泉群發育特徵考察

邀請外國專家來實驗室作報告

❹ 陳文的人物生涯

198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系地球化學專業
2002年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博士學位
1990年10月—2003年11月,先後任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委員、秘書,第三屆、第四屆委員、秘書長;
1994年10月-1998年8月,任第九屆國際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宇宙年代學和同位素地質學大會組織委員會委員。
1988年2月-1989年5月,在法國郎哥多克(Languedoc)科技大學構造地質實驗室進修常規階段升溫40Ar/39Ar測年法和激光微區40Ar/39Ar測年法實驗技術。
1989年6月至今,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氬-氬同位素年代學實驗室工作。1993年起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金沙江中-西段、巴顏喀拉山、東昆侖山、阿爾金山等地)、粵西、冀北-遼西、冀東、川西、東天山、大別-蘇魯等地區從事同位素年代學研究工作。先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二十餘項。
專著及科研成果:
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出版專著2部(合著),獨立撰寫科研報告7部。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1)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率先在國內開展激光40Ar/39Ar定年方法研究,並於1994年初建成了該實驗室。
(2)初步搭起了青藏高原北部中生代以來地質演化的同位素年代格架。
(3)通過系統的同位素年代學研究,初步確定了阿爾金斷裂帶形成時代(240-220Ma)和三期後期活動時代(157-140Ma;120-90Ma;45Ma以來)。
(4)冀北-遼西中生代陸相生物群及相關地層時代研究:精確測定了遼西北票四合屯含中華龍鳥、孔子鳥等珍稀化石的地層時代;將義縣組火山岩同位素年齡范圍限定在132±1Ma-112±3Ma,並識別出四期火山活動;系統測定了道虎溝化石層的時代並從同位素年代的角度認定道虎溝生物群應屬於燕遼生物群。
目前負責的科研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國家973項目之專題兩項、中國地質調查局科研項目一項。研究方向:(1)惰性氣體同位素定年方法研究;(2)造山帶造山歷史研究(以青藏高原為基地);(3)大型剪切作用與金成礦系統的時空耦合關系研究;(4)重要古生物群發生、發展和消亡時代研究(以中國中生代陸相生物群為研究對象)。

❺ 信息情報室

由《礦床地質》編輯部、資料室和圖書室組成。《礦床地質》面向全國,宣傳礦產資源研究成果;圖書室面向全院,收集借閱有關礦產的圖書期刊;資料室面向全所,收集借閱礦產資源研究所形成的科研成果,服務於找礦突破戰略行動。

1.《礦床地質》編輯部

《礦床地質》是由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主辦的雙月刊,創刊於1982年,是中國唯一報道礦床學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內容包括礦床地質特徵及與礦床有關的岩石學、礦物學、地球化學研究成果和科學實驗成果,以及新技術、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和《Peферативный журнал》(俄羅斯文摘雜志)、《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NKI)、《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資料庫》、《數字化期刊(期刊論文庫)》、《數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庫)》、《中國地質文摘》、《全國報刊索引(自然科學技術版)》、《有色金屬文摘》和《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等檢索期刊及資料庫收錄。根據《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在近幾年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序中,《礦床地質》排在第5~21名之間。

有關《礦床地質》重要數據統計表

2.圖書室

現有科技藏書4萬余冊,科技期刊百餘種,對中國地質科學院職工開放。每月借閱量達百餘冊。科技期刊包括《中國科學》、《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American Mineralogist》、《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nation》、《Mineralium Deposita》等SCI收錄的期刊。為了方便礦產資源研究所職工更加廣泛閱讀國內外地質科技書籍,礦產資源研究所圖書室現已經與中國地質圖書館聯網,只需登陸http://www.cgl.org.cn/、http://cnki.cgl.org.cn/kns55/brief/result.aspx或http://cnki.cgl.org.cn/kns55/等,便可下載閱讀中國地質圖書館提供的各類相關書籍。

3.資料室

成立於1964年,是礦產資源研究所建所以來形成的原始資料、研究生論文和全國各地收集的地質資料儲存借閱室。現有資料包括各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及地形圖等。按照專業分類,包括物化探、區域地質普查與勘探、成岩成礦實驗包裹體、地質力學、海洋地質、數學地質、地球化學、岩礦測試、地層古生物、岩相古地理、氣候環境地質、同位素地質、礦物學、礦床學、岩石學資料等。該資料室按地區及上述專業建立了檢索卡片,供科研人員查尋之用。

2007—2009年,礦產資源研究所曾經對其成果資料進行過一次全面清理。目前,共有礦產資源研究所形成的原始資料659套、成果報告1160套。這些資料包括國土資源大調查、國家「973」、國家「863」、科技支撐等各類礦產資源研究所承擔的項目所形成的各種原始資料和成果資料。

資料室保存資料數量統計表

❻ 李惠民的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

李惠民,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1984年12月畢業於南開大學研究生院,,獲理學碩內士學容位。1985年2月到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工作。1988年到1989年到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及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局進修同位素地質年代學。1989年回國後在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工作。1992年被聘為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副研究員,1997年被聘為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
近幾年所從事的專業工作為:同位素地質年代學。
從事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富鈾礦物的U-Pb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先後承擔過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及省部級攻關項目的相關研究工作,與本單位同事合作,曾出版多本專著及多篇學術論文,其中一部分在1996年和1998年曾獲原地質礦產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三等獎一項。是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同位素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承擔的科研項目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面上項目。

❼ 第一部分 礦產資源研究所簡介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年報.2013

礦產資源研究所1956年始建於北京,曾稱礦物原料研究所、地質礦產部礦床地質研究所,2000年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為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直屬事業單位。

礦產資源研究所是我國唯一專門從事礦產資源研究的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作為科學技術部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第一批改革試點單位,2004年11月12日通過科學技術部、財政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三部委聯合組織的階段性改革評估驗收,進入國家創新體系。按照國土資源部及中國地質調查局對礦產資源研究所的定位,主要開展區域成礦規律與礦產勘查新理論新方法研究、礦產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和成礦遠景區劃,以及重大資源科學問題研究。礦產資源研究所設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點,現有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構造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六個博士學位與碩士學位授權專業。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成礦過程與區域成礦規律研究;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成礦遠景區劃研究;有色、黑色金屬、稀有、稀土、貴金屬、非金屬礦產研究;鹽湖與鹽類資源研究;礦物學岩石學研究;勘查技術方法研究;同位素技術研究;礦床環境評價研究;礦產資源戰略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截至2013年年底,全所在職職工271人(含在站博士後28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正高級職稱55人,副高級職稱52人;有博士學位146人,碩士學位42人。內設機構包括6個職能處室、12個專業研究室、1個成果轉化中心,2個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分別為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和鹽湖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研究中心、中文核心期刊《礦床地質》和中國地質學會下屬的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和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掛靠礦產資源研究所。

建所以來,礦產資源研究所圍繞國家目標和社會需求,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主持或參加完成了千餘項國家及部委有關礦產資源的重大科技項目,承擔了我國重要成礦區帶的成礦條件、成礦預測和遠景評價等大量科研任務,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科技發明獎等25項,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礦床學家、礦種專家、區帶專家和礦物專家,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地球科學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現階段,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礦產資源研究所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國家「973」、「863」、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地質調查重大專項等一批礦產資源科學研究和地質調查項目為依託,科研與地調緊密結合,「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力爭在全國性和區域性礦產資源評價和方法技術集成示範方面取得重要創新成果,解決一批制約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的戰略性、關鍵性和基礎性重大地質問題,為緩解國家資源瓶頸,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❽ 第十部分 附錄

附錄 APPENDIX

附錄 APPENDIX

第三十九屆理事會

理事長:徐紹史

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

副理事長: (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京彬 馬永生 鄧 軍 劉玉辰 朱偉林 李丕龍 李金發 杜金虎 邱建剛 范蔚茗 徐水師 琚宜太

秘書長: 朱立新

常務理事: (按姓氏筆畫排序)

朱 晴 朱立新 李建倫 李耀剛 楊文采 沈建忠 姜建軍 胡清波 柴育成 閻鳳增 彭土標 彭齊鳴 董樹文 韓豫川

潘 懋

理事: (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 俊 丁孝忠 萬 力 馬申達 馬永生 王 平 王 達 王小烈 王雲龍 王立峰 王訓練 王汝成 王志紅 王果勝

王京彬 王建青 王瑞江 毛景文 方先知 鄧 軍 鄧運華 鄧志奇 石建省 龍長興 田鳳鳴 田震遠 史長義 馮安生

馮志強 曲亞軍 朱 晴 朱 敏 朱文A 朱立新 朱偉林 朱祥坤 任小華 任雨來 庄育勛 劉山青 劉 卉 劉玉辰

劉亞川 劉傳正 劉慶成 劉建朝 劉俊來 劉鴻飛 關鳳峻 江新華 湯 毅 孫柏年 嚴光生 杜海燕 杜金虎 李 俊

李大華 李子穎 李文淵 李文鵬 李丕龍 李在文 李連舉 李金發 李建功 李建倫 李洪喜 李高生 李海兵 李海忠

李超嶺 李獻華 李德連 李耀剛 楊藝華 楊文采 楊志剛 楊金湖 楊經綏 楊樹峰 楊振宇 吳玉龍 吳永平 吳湘濱

邱建剛 邱增果 何先濤 何遠信 何南飛 沙金庚 沈建忠 宋永祺 宋光齊 宋勝武 張 陟 張 群 張訓華 張永波

張亞鈞 張金昌 張順金 張曉東 張培震 張維亮 張新興 陳 漢 陳正國 陳寧璋 陳偉海 陳華文 陳軍峰 陳建平

武 強 苗豐民 范蔚茗 林暢松 歐陽志鴻 羅立強 金之鈞 金若時 周海民 周新源 單昌昊 單海平 孟憲來 項嘗培

趙 越 趙文智 趙先良 趙保勝 趙憲敏 郝 芳 郝梓國 郝靜野 胡 平 胡時友 胡建衛 胡清波 胡瑞忠 柏貴生

段子清 侯金武 侯春堂 侯增謙 姜玉池 姜建軍 姜樹葉 姚華舟 姚秉忠 姚建新 賈躍明 夏 鳴 柴育成 倪師軍

徐義剛 徐水師 徐紹史 徐振坤 郭文秀 郭正堂 唐京春 黃潤秋 崔 濱 閻鳳增 琚宜太 彭土標 彭齊鳴 董書寧

董樹文 蔣忠誠 韓子夜 韓晉芳 韓曉峰 韓豫川 程 新 程利偉 舒良樹 舒德干 謝富仁 樓小東 蔡劍輝 譚克龍

熊先孝 熊盛青 潘 懋 霍全明 霍雅勤 魏連偉 魏國齊 魏雄斌

副秘書長: (按姓氏筆畫排序)

萬 力 尹功明 付水興 葉建良 白星碧 陳正國 陳國勝 周少平 周尚國 姚 超 郝梓國 姚超美 郭齊軍 崔炯成

程愛國 雷時斌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理事長

徐紹史 國土資源部 部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內大街64號

郵政編碼:1008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副理事長

孟憲來中國地質調查局 原局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冠英園西區37號

郵政編碼:10003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馬永生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地質師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北大街22號

郵政編碼:10072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王京彬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安外北苑5號樓4區

郵政編碼:1000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鄧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校長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朱偉林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總地質師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北大街25號

郵政編碼:10001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劉玉辰 中國地震局副局長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63號

郵政編碼:100036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杜金虎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與生產分公司 副總經理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北大街9號石油大廈

郵政編碼:10000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李丕龍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 總裁助理

地址:北京市復興門內大街28號凱晨世貿中心

郵政編碼:10003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李金發 中國地質調查局 副局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45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邱建剛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總經理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南三巷一號

郵政編碼:10008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范蔚茗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 局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政編碼:10086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徐水師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局長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羊坊店東路19號中國煤地大廈11層

郵政編碼:10003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琚宜太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總局 副局長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姚家園路105號

郵政編碼:10002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朱立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朱晴 中國礦業聯合會地質礦產勘查協會 秘書長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東里甲16號

郵政編碼:10002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李建倫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內大街北順城街11號

郵政編碼:10003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李耀剛 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總經理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大街177號

郵政編碼:10000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楊文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院士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沈建忠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 處長

地址:北京市復興路乙15號

郵政編碼:10086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胡清波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 副院長

地址:北京市豐台區廣安路15號中鐵咨詢大廈

郵政編碼:10005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姜建軍 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 司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內大街64號

郵政編碼:1008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柴育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 常務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雙清路83號

郵政編碼:10008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閻鳳增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原總工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紅蓮南路55號

郵政編碼:10005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彭土標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 副總工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德外六鋪炕北小街2號

郵政編碼:10012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彭齊鳴 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 司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內大街64號

郵政編碼:1008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韓豫川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 局長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和平街十三區甲20號

郵政編碼:10001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董樹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 副院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潘懋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院長

地址:北京大學東門逸夫貳樓(新地學樓)2442室

郵政編碼:10087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秘書長

朱立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萬力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副校長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尹功明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處長

地址:朝陽區亞運村華嚴里1號

郵政編碼:100029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付水興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苑5號院4區

郵政編碼:1000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葉建良 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45號院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白星碧 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 副司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內大街64號

郵政編碼:1008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陳正國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 副主任兼總工程師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內北順街11號

郵政編碼:10003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陳國勝 中國核工業集團地質礦產事業部 副處長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七區十四號樓

郵政編碼:10001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周少平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與科學技術局地球科學處 研究員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政編碼:10086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周尚國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礦產資源研究院 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姚家園路105號

郵政編碼:10002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姚超 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勘探與生產分公司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六鋪炕街6號

郵政編碼:10072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專職副秘書長

郝梓國 中國地質學會 專職副秘書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姚超美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地質勘查處 處長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和平街十三區甲20號

郵政編碼:10001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郭齊軍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與生產分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朝陽門北大街22號

郵政編碼:10072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崔炯成 中海油研究總院科技管理部 總經理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外小街6號海油大廈2009室

郵政編碼:10002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程愛國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地質分會 副會長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羊坊東路19號中國煤地大廈11層

郵政編碼:100039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雷時斌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地質處 處長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紅蓮南路55號

郵政編碼:100055

中國地質學會分支機構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區域地質及成礦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李廷棟 秘書長:耿樹方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地質研究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學哲學研究分會

主任委員:朱訓 秘書長:畢孔彰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中路77號北影小區23-4-202

郵政編碼:10008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翟裕生 秘書長:陳寶國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地質學史研究室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非開挖技術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朱文A 秘書長:胡遠彪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物學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王汝成 秘書長:蔡劍輝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資源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教育研究分會

主任委員:孟憲來 秘書長:余際從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第四紀冰川及第四紀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王蘇民 秘書長:趙志中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大學南路11號地質力學所

郵政編碼:10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龍長興 秘書長:雷偉志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大學南路11號地質力學所

郵政編碼:10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海洋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馬申達 秘書長:周華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環市東路477號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郵政編碼:51007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石建省 秘書長:張發旺

地址:河北省正定縣中山東路92號水環所

郵政編碼:05080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產資源保護綜合利用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劉亞川 秘書長:陳炳炎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二環路南三段五號成都綜合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科技處

郵政編碼:61004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制圖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耿樹方 秘書長:範本賢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地質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洞穴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姜玉池 秘書長:陳偉海

地址:廣西省桂林市七星路50號岩溶地質所

郵政編碼:54100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山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汪貽水 秘書長:王靜純

地址:北京市復興路乙12號1118房間

郵政編碼:10081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科技情報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張洪濤 秘書長:施俊法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45號地調局發展研究中心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王達 秘書長:張林霞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77號勘探所

郵政編碼:065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災害研究分會

秘書長:劉傳正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20號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郵政編碼:10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岩礦測試技術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羅立強 秘書長:吳曉軍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測試中心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朱立新 秘書長:史長義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號物探所

郵政編碼:065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

秘書長:謝平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中國地質博物館宣傳聯絡部

郵政編碼:10003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姜玉池 秘書長:裴建國

地址:廣西省桂林市七星路50號岩溶所

郵政編碼:54100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王志紅 秘書長:徐金芳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冠英園西區37號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

郵政編碼:10003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層古生物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項禮文 秘書長:姚建新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地質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古地磁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朱日祥 秘書長:楊振宇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大學南路11號地質力學所

郵政編碼:10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農業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姜建軍 秘書長:侯春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大學南路11號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張培震 秘書長:劉俊來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中國地質大學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前寒武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於海峰 秘書長:王惠初

地址:天津市大直沽8號路4號天津地質所

郵政編碼:30017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非金屬礦產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李建倫 秘書長:李俊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內大街北順城街11號建材工業地質勘查中心

郵政編碼:10003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遙感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鞠建華 秘書長:李志忠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航空遙感中心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21世紀中國地質研究分會

主任委員:壽嘉華 秘書長:陸春榕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城市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李烈榮 秘書長:鄭桂森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四環北路123號北京地礦局

郵政編碼:10019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劉寶珺 秘書長:林暢松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海洋學院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期刊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兼秘書長:郝梓國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

主任委員:姜建軍 秘書長:王艷君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岩石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楊經綏 秘書長:吳才來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地質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朱祥坤 秘書長:李延河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資源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陳毓川 秘書長:毛景文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資源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數學地質與地學信息專委會

主任委員:陳建平 秘書長:陳建國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黃潤秋 秘書長:伍法權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土城西路19號

郵政編碼:100029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環境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侯金武 秘書長:郝愛兵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20號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郵政編碼:10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石油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金之鈞 秘書長:孫冬勝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31號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煤田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張群 秘書長:靳秀良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高新區錦業一路82號

郵政編碼:71005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科技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

主任委員:壽嘉華 秘書長:王弭力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徐霞客研究分會

主任委員:張宏仁 秘書長:曲興元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20號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郵政編碼:10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樁基無損檢測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趙竹占 秘書長:胡平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號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郵政編碼:065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勘探地球物理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胡平 秘書長:米宏澤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號物化探所

郵政編碼:065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大陸地殼與地幔研究分會

主任委員:許志琴 秘書長:楊經綏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青年工作委員會

主任委員:豐成友 秘書長:王猛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省級地質學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北京地質學會

理事長:魏連偉 秘書長:劉學清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四環北路123號地質大廈

郵政編碼:10019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天津市地質學會

理事長:任雨來 秘書長:李學美

地址:天津市南開區長實道8號

郵政編碼:30019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河北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張維亮 秘書長:劉勝民

地址:石家莊市中華南大街24號

郵政編碼:05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山西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岳盛林 秘書長:李鳳德

地址:太原市並州北路27號

郵政編碼:03002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學會

理事長:趙保勝 秘書長:烏恩

地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東路80號社會主義學院B座4樓

郵政編碼:01001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遼寧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湯毅 秘書長:王宏亮

地址:沈陽市北陵大街29號

郵政編碼:11003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黑龍江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韓振新 秘書長:崔濱

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坊區紅旗大街263號307室

郵政編碼:15009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上海市地質學會

理事長:張阿根 秘書長:朱火根

地址:上海市靈石路930號

郵政編碼:20007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江蘇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陶培榮 秘書長:朱士鵬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號

郵政編碼:21001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浙江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樓小東 秘書長:王功逸

地址:杭州市體育場路545號

郵政編碼:31000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安徽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李學文 秘書長:柏林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296號

郵政編碼:23000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福建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何南飛 秘書長:丘文芬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湖東路49號

郵政編碼:35000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江西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呂細保 秘書長:黃越

地址:南昌市站前路176號

郵政編碼:33000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山東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柏貴生 秘書長:王來明

地址:濟南市建築新村南路35號

郵政編碼:25001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河南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段子清 秘書長:張天義

地址:鄭州市鄭東新區鄭光北街9號王鼎國貿大廈3號樓811室

郵政編碼:450016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湖北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孫亞 秘書長:沈貴文

地址:武漢市武昌公正路27號國土資源廳學會辦公室

郵政編碼:43007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湖南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方先知 秘書長:胡秋君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芙蓉中路二段223號

郵政編碼:41000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廣東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歐陽志鴻 秘書長:李鑒倫

地址: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地質大廈1808室

郵政編碼:51008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學會

理事長:楊政中 秘書長:張如放

地址:廣西南寧市中心路2號廣西國土資源廳大樓5樓

郵政編碼:53002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海南省地質地理學會

理事長:廖正偉 秘書長:符和生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南沙路88號

郵政編碼:570206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地產學會

理事長:李英儒 秘書長:董世琳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學田灣正街1號

郵政編碼:10003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四川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宋光齊 秘書長:秦鋼

地址: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25號四川省國土資源廳人北綜合樓

郵政編碼:35000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貴州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李在文 秘書長:廖莉萍

地址:貴陽市中華北路164號

郵政編碼:55000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雲南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李連舉 秘書長:張家良

地址:雲南省昆明市東風東路東風巷87號地質大廈附樓201室

郵政編碼:65005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西藏自治區地質學會

理事長:多吉 秘書長:劉鴻飛

地址:拉薩市北京中路21號西藏地勘局地勘處

郵政編碼:850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陝西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張德新 秘書長:周明

地址:西安市雁塔路北段100號

郵政編碼:71005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甘肅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郭玉虎 秘書長:黃萬堂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紅星巷168號

郵政編碼:730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青海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劉山青 秘書長:李懷毅

地址:青海省西寧市南川西路107號青海地質調查院

郵政編碼:8100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學會

理事長:劉卉 秘書長:韓偉

地址:寧夏銀川市黃河東路915號

郵政編碼:75000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學會

理事長:胡建衛 秘書長:張冀

地址:新疆烏魯木齊市天山區金銀路52號國土資源廳辦證大廳5樓

郵政編碼:830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吉林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韓曉峰 秘書長:張興洲

地址:長春市建設街2199號鴿子樓323室(吉林大學地質調查研究院)

郵政編碼:130061

中國地質學會辦事機構工作職責

秘書處工作職責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處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常設工作機構之一,是落實上級有關部門批示精神和學會理事會決議的執行部門,是指導和協調分支機構及省級地質學會開展工作的部門,其主要工作內容及職責如下:

◇負責學會常務理事會議、秘書長會及年度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秘書長工作會議等會議的籌備及學會學術年會的組織、協調工作。

◇負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院士申報、推薦,組織開展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等獎項的評審工作。

◇負責學會相關文件、制度、計劃、總結、報告等的起草,負責日常文件的收發、分類、立卷、歸檔。

◇負責學會宣傳工作,包括內部刊物《中國地質學會會訊》、《情況通報》等的編輯出版工作,負責學會網站的內容更新、發布、維護等。

◇負責分支機構申報、年檢等工作。

◇負責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地質類專業認證委員會認證申報、培訓、檔案管理等日常業務工作。

◇承辦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土資源部等部門交辦的其他工作。

禹啟仁處長

華麗娟副處長

孟慶偉工程師

金耀仙

李彬颸

孫莉莉

期刊處工作職責

◇負責《地質學報》(中文版)、《地質論評》和《地質學報》(英文版)3種期刊的編輯出版和發行工作;

◇對中國地質學會各專業委員會和各省級地質學會主辦或協辦的刊物,做好管理、協調、服務和業務指導工作;

◇負責《地質學報》(中文版)、《地質論評》和《地質學報》(英文版)網站的日常維護。

郝梓國處長

章雨旭副處長

周健研究員

張玉華工程師

費紅彩高級工程師

劉戀

黃敏

王曉娟

李捷

孫立卿

❾ 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1)丁悌平研究員課題組對水稻、竹子自然生長過程中的硅同位素變化規律和水稻與營養液之間的硅同位素分餾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水稻和竹子在生長過程中優先吸收28Si。隨著水稻的生長,營養液中的Si含量逐漸降低,δ30Si逐漸升高;在單株水稻中,由根—莖—葉—殼—米,30Si值逐步升高,反映了水稻和竹子在生長過程中的硅同位素動力學分餾。該成果對研究硅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植物硅肥具有重要意義,獲2008年度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科技進展。

(2)朱祥坤研究員課題組在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1)建立了鐵、銅、鋅、鎂等非傳統穩定同位素高精度測試方法,所建方法的精度達到國際同類實驗室的領先或先進水平;2)按照國家一級標准物質技術規范,進行了鐵、銅、鋅、鎂同位素標准物質研製;3)從實驗模擬、地質調查和理論計算三個方面開展了鐵、銅、鋅、鎂等同位素體系在氧化—還原、結晶—沉澱、吸附—淋濾、水岩作用、生物作用、變質作用等過程中的質量分餾研究,豐富和發展了同位素地球化學理論;4)對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在成礦作用、地幔過程、環境變化等方面的應用進行了示範性研究,獲2008年度中國地質學會十大科技進展。

(3)李延河研究員課題組建立了國內第一個硝酸鹽和硫酸鹽的δ17O、δ180同分析方法,首次在新疆吐—哈盆地超大型硝酸鹽礦床中發現了氧同位素非質量分餾效應,△17O=12‰~17‰,為該礦床的大氣沉積成因提供了可靠證據。建立了LA-MC-ICP-MS鋯石微區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方法,Cu、Zn同位素分析方法。在5個月的時間內對國際國內Hf、Cu、Zn同位素參考物質進行了幾十次平行測試,測量結果與文獻報道值在誤差范圍內完全一致,分析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營養液和水稻中硅的δ30Si變化及其與(1-f)的關系,f為營養液中硅所佔份額

❿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截至2014年底,在職職工13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3人、碩士學位的45人,大學本科38人,大專及以下17人。在職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正高級職稱的21人、副高級職稱的34人、中級職稱的52人,初級及以下人員23人,工人3人。入選國土資源傑出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1人,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年地質英才」培養計劃1人。內設6個職能處室、6個專業研究室;有1個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局級和院級重點實驗室、1個局級業務中心。中國地質學會岩礦測試技術專業委員會、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地質礦產實驗測試專業委員會、全國國土資源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地質礦產實驗測試分技術委員會等學術組織掛靠在中心。

在研項目102項,其中科技部項目9項(含國際合作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2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課題24項,地調計劃項目2項、工作項目20項、工作內容10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5項,橫向項目1項。以第一單位研製國家一級標准物質19個,行業標准方法4項,中國地質調查局標准1項,獲得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以第一單位共發表論文39篇,其中國際SCI/EI檢索論文10篇,中文SCI/EI檢索論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1篇,出版專著2部。

領導班子由4人組成:主任、黨委書記庄育勛,副主任吳淑琪、羅立強,副主任、紀委書記沈建明。

主任、黨委書記庄育勛(右二),副主任吳淑琪(左二),副主任羅立強(右一),副主任、紀委書記沈建明(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波譜—能譜復合型X射線熒光光譜儀的研發與產業化。結合目標儀器的特點,制定了一整套獨具特色並行之有效的研發技術路線,克服了復雜結構件的精密加工、異型真空腔體(分析室)的精密鑄造及其表面處理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完成了儀器核心部件——組合型高純冷卻水系統、分光室、限光器、過濾片、準直器、晶體切換、樣品交換、真空保持及調試工裝的設計製作;利用DSP輸出PWM波形,分別設計了恆溫和真空系統的控制電路和變頻器電壓調節電路,完成了精度最佳在±0.05ºC以內的智能恆溫控制系統製作;完成了系統的數據結構設計,為波譜和能譜復合測量的數據處理、元素分布分析的數據處理等設計,建立了相應的模型,建立了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的資料庫構架;完成了大功率高壓發生器和高精度測角儀的樣機加工,達到設計要求。基本完成了整機中主要部件和配套組件以及系統結構裝置的設計和製作,即將進行樣機的組裝和調試工作。項目在研發過程中申請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發表相關論文10篇,培養碩士研究生2名。

儀器搭建現場

分光室實物圖

測角儀調試現場

高壓發生器實物圖

重要金屬單礦物及同位素關鍵技術實驗測試方法研究。該項目共由6個專題,32個課題組成,項目總經費2381萬元。2014年5月完成驗收。在重要金屬單礦物和黑色岩系等實驗測試新技術、同位素地質分析測試關鍵技術、元素形態與有機污染物分析、海洋與陸地油氣勘察急需實驗技術、礦產勘察現場快速分析與儀器研發、地礦分析方法和標准物質研製技術規范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創新性成果,具有先進性和實用性,在地質、資源與環境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共發表論文71篇,取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外觀專利1項、軟體著作權1項。培養博士生11名、碩士生9名。

技術標准研發取得重要成果。研製國家一級標准物質16種,分別為:三江源土壤成分分析標准物質5種(編號:GBW07476~GBW07480)、北極海洋沉積物成分分析標准物質1種(編號:GBW07481)、矽線石成分分析標准物質3種(編號:GBW07843~GBW07485)、土壤中有機氯農葯和多氯聯苯成分分析標准物質6種(編號:GBW07469~GBW07474);制定地質礦產行業標准4項,為生態地球化學評價動植物樣品分析方法第1部分至第4部分(編號:DZ/T0253.1-2014~DZ/T0253.4-2014);制定中國地質調查局標准1項,名稱為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樣品分析質量控制技術要求(編號:DD 2014-15)。這些技術標准有力地促進了地質實驗測試技術發展,有效地指導和規范了地質實驗測試技術工作,對促進地質礦產資源勘查和管理起到積極作用。其中青藏高原三江源土壤成分分析系列國家標准物質,定值成分多達73項,量值准確可靠,可滿足三江源地區生態地球化學調查評價對樣品測試結果的有效性、可比性及可溯源性的要求,同時還可作為三江源環境地球化學基線標准使用,為青藏高原世界屋脊、三江源中國水塔等生態脆弱區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生態環境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青藏高原三江源土壤成分分析標准物質、北極海洋沉積物成分分析標准物質,與項目組之前研製的南極海洋沉積物成分分析標准物質(編號GBW07357)相聯合,標志著我國初步形成極地地球化學標准物質體系。

重金屬離子識別光學感測器研究成果顯著。能選擇性識別重金屬和過渡金屬離子的光學感測器由於簡便適用、靈敏度高等特點在環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廣泛的需求與應用。性能優良的光學感測器是構建重金屬離子光學檢測技術的基礎。因此,光學感測器的發展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王曉春副研究員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下,長期致力於化學感測器領域的研究,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該研究團隊以羅丹明B作為熒光母體,肼基作為橋聯劑,間二硝基苯作為響應基團設計合成了一種能長波長、高選擇性、高靈敏度的檢測Cu2+的光學感測器N-(2,4-二硝基苯基)-羅丹明B醯肼。該感測器本身無顏色和熒光,但可以選擇性地與Cu2+離子發生顯色和熒光打開反應,體系由無色變為粉紅色,且產生明顯的熒光信號。2倍當量的其他共存離子並不能引起體系的紫外和熒光信號改變。吸光檢測和熒光檢測的靈敏度分別為7.3×10-9m 和1.1×10-9m,大大提高了對Cu2+離子的檢測靈敏度和選擇性,達到國際同行先進水平。該成果申請國家發明專利「N-(2,4-二硝基苯基)-羅丹明B醯肼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於2014年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專利號ZL 201210323481.0)。

光學感測器DNPRH的化學結構

目前,已報道的大部分感測器分子的發射波長較短(紫外可見光區),不能有效避免基體效應和自發熒光的干擾,尤其在應用於重金屬離子的細胞成像時極易受到光致漂白效應影響,熒光壽命很短。針對上述問題,該課題組又發展了一種Si-羅丹明B類光學感測器—Si-羅丹明B內硫酯(簡稱為Si-RBS)。Si-RBS的發射波長處於近紅外區域(687nm),有效避免了背景熒光的干擾和光致漂白效應影響。Si-RBS能選擇性識別Hg2+離子,其他共存離子對Hg2+的識別幾乎無干擾。利用Si-RBS對Hg2+進行熒光檢測的檢出限達到2.48×10-10m。該研究成果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項(專利申請號201410424312.5)。

光學感測器DNPRH對Cu2+的紫外吸收(A)和熒光(B)檢測的靈敏度

光學感測器DNPRH對Cu2+的紫外吸收(A)和熒光(B)選擇性

光學感測器Si-羅丹明B內硫酯的化學結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