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工程地質勘察准備工作

工程地質勘察准備工作

發布時間: 2021-02-12 23:42:42

Ⅰ 主要建築物地區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

在1955年初步設計階段第二期工程地質勘察的同時,也布置了為論證三門峽水利樞紐主要建築物地段,技術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工作(如勘探豎井、水平探硐及灌漿試驗),以便進一步了解混凝土重力壩建基高程處,及左右兩岸壩肩接觸部分的閃長玢岩的裂隙程度、風化厚度、岩石物理力學性質、地下水向基坑的滲入量,以及設計帷幕灌漿時的孔排孔距等。

1956年為了進一步確定在已選定的下壩線方案上建壩的問題,需要詳細地研究基岩頂板高程、構造和第四紀沉積層以及分布在本地段的各種基岩物理力學性能,因而補打了13個鑽孔。

此外,為了進一步核定混凝土重力壩壩內式電站與壩後式電站兩種比較方案,在正常高水位360m時的工程地質條件,1957年3月三門峽水電站設計總地質師B.Й.薩維里耶夫提出了下列的主要勘探任務:

1.進行比例尺1:1000地質測繪,對主要建築物布置的范圍內,閃長玢岩中所有的破碎帶及裂隙密集帶進行了解,並進一步說明其透水性和地下水的承壓性,以及破碎帶灌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提高基礎岩石的質量。

2.進一步確定閃長玢岩的頂板所在高程。

3.根據地質勘探資料,進一步確定閃長玢岩表面風化帶的厚度,以及壩基風化岩石開挖的深度。

4.為了設計最好的排水系統(在灌漿帷幕的後面),對溢流壩段和廠房壩段基礎閃長玢岩裂隙做詳細說明,以便根據對裂隙的觀測資料,擬定出排水鑽孔的方向和所需要的數量。

5.為了設計溢流壩段的護坦,應在溢流壩至張公島間的地段內,進行對閃長玢岩完整性的研究。換句話說也就是要研究閃長玢岩中裂隙的大小,它們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情況,以及該地段內的構造破碎帶和裂隙密集帶的詳細性質。

6.進一步明確主要建築物基礎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特別是河床地段閃長玢岩以下的軟弱岩石(煤層和炭質頁岩)的特性。

7.進一步明確區內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及其侵蝕性,以便選擇水泥的成分和標號,並確定左、右兩岸地下水的流向,預測該地段內水庫形成後,其地下水流的方向及其水質變化情況。

8.為了解決壩址區的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於1957年4月對壩址下游右岸的老鴉溝及左岸的寨後溝先後布置了6個鑽孔,尋找奧陶紀馬家溝組石灰岩中的岩溶裂隙水,首先在69號孔中發現了有水,因孔徑太小,然後分別在右岸的74號孔與左岸的231號孔中共取得60L/s的水量,這些水量只能滿足第一期的施工用水。因此,於1957年9月在右岸8號孔附近補打了373號孔,又取得70L/s的水量。(Ⅱ-23)兩處水量為130L/s,可滿足施工用水。但由於水中含硫酸根離子較高,不適宜生活用水,故三門峽工程局在七里溝口修建了一、二級沉沙池,採用黃河水,經處理後作為生活用水,這樣三門峽壩址區的施工場地各個方面的用水都得到了完全的滿足。

經過上述一系列的技術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在地質測繪及勘察資料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對主要結構物地基的工程地質條件,又做了進一步的論證,特別是基礎中的斷層及構造破碎帶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變化,向深部的延伸,以及透水性方面,又做了進一步的闡明。但是對這些破碎帶是否伸延到下煤系岩層中去,以及破碎帶與斷層生成後,在第三紀及第四紀年代內是否活動過,今後結構物遭到了地震作用,基礎下的斷層及構造破碎帶是否會活動,而危及結構物的安全等等問題,都沒有給予明確的答案。這個問題的回答,在三門峽主要結構物技術設計中,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為了解決此問題,1958年2月三門峽水電站設計總地質師B.И.薩維里耶夫提出了為進一步查明壩址區地質構造的任務書。地質總隊根據任務書的要求,1958年2~5月,經過兩個多月的勘探工作,這一問題已基本上得到了解決(Ⅱ-7)。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的混凝土重力壩壩後式電站方案,正常高水位350m,大壩在以後可能加高到360m,也就是說按360m正常高水位設計,350m高程施工。根據這一設計方案的要求,在結束技術設計工程地質勘察工作之前還需要補充下列工作,這些工作中有一少部分是屬於施工詳圖階段的。

1.在右岸從壩軸線至混凝土拌和樓場地(在此地段300m高程上,設計有通往水利樞紐安裝場地的鐵路專用線),需進行比例尺1:500的工程地質測繪。根據上述測繪資料,必須闡明岸邊的穩定性,及下鐵路線在施工過程中,邊坡穩定性的保證措施,和採取保證通往安裝場地的鐵路專用線行車安全措施的必要性。

2.在混凝土非溢流壩左岸接頭地段,進行1:500的工程地質測繪,根據測繪資料編制地質剖面,進一步確定該地段內石炭-二疊紀煤系岩層的厚度、成分和產狀要素,閃長玢岩表層裂隙性及風化深度,以及闡明左岸接頭部位穩定設計措施的必要性。

3.在混凝土非溢流壩右岸接頭地段,根據1:2000地質測繪資料,編制出精確的地質剖面,其目的是進一步確定黃土層以下閃長玢岩的埋藏深度,以及該地段內基坑開挖所需完成的土石方工程量。

4.為了進一步確定1、16、18號斷層在黃河河床部分的位置及斷距,必須在擬定的地質剖面圖A—A線上補打鑽孔6個。

5.為編制出准確的壩軸線、隔牆軸線、機組軸線,以及溢流壩軸線上的地質剖面圖,還需補打11個鑽孔。

6.進一步確定在河床內沖刷深坑部位的大壩河床地段閃長玢岩的頂板及沖積層的厚度、成分,需補充打4個鑽孔。

7.為了防止大壩基礎構造破碎帶的滲漏和帷幕灌漿時的孔距與孔排距離的設計需要,從1956年4月到1958年8月,其間還進行了4個地段的灌漿試驗工作。

上述工作除了個別水上鑽孔,由於洪水到來沒有進行鑽探外,絕大部分已於1958年9月完成,資料亦已於1958年9月底前送交設計部門。

根據1952年到1958年所取得的一系列的地質資料,用來編制三門峽水利樞紐的技術設計,已基本上滿足了設計要求(Ⅱ-2、Ⅱ-3、Ⅱ-8)。

1952~1958年主要建築物地區的工作量及勘探程度,詳見表3及圖7。

表3 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主要建築物地段1952~1958年間各個勘察階段的探工作項目及完成工作量總表

續表

Ⅱ 地質勘察的工作。

是完成工程地質學在經濟建設中「防災」這一總任務的具體實踐過程,其任務從總體上來說是為工程建設規劃、設計、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質依據,以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和地質條件,避開或改造不利的地質因素,保證建築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具體而言,工程地質勘察的任務可歸納為:(1)查明建築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選擇地質條件優越合適的建築場地;(2)查明場區內崩塌、滑坡、岩溶、岸邊沖刷等物理地質作用和現象,分析和判明它們對建築場地穩定性的危害程度,為擬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質條件的措施提供地質依據;(3)查明建築物地基岩土的地層時代、岩性、地質構造、土的成因類型及其埋藏分布規律。測定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學性質;(4)查明地下水類型、水質、埋深及分布變化;(5)根據建築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分析研究可能發生的工程地質問題,提出擬建建築物的結構形式、基礎類型及施工方法的建議;(6)對於不利於建築的岩土層,提出切實可行的處理方法或防治措施。
建設工程項目設計一般分為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三個階段。為了提供各設計階段所需的工程地質資料,勘察工作也相應地劃分為選址勘察(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詳細勘察三個階段。對於工程地質條件復雜或有特殊施工要求的重要建築物地基,尚應進行預可行性及施工勘察;對於地質條件簡單,建築物佔地面積不大的場地,或有建設經驗的地區,也可適當簡化勘察階段。各勘察階段的任務和工作內容簡述如下1 選址勘察階段 選址勘察工作對於大型工程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其目的在於從總體上判定擬建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能否適宜工程建設項目。一般通過取得幾個候選場址的工程地質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對擬選場址的穩定性和適宜性作出工程地質評價。選擇場址階段應進行下列工作: ①搜集區域地質、地形地貌、地震、礦產和附近地區的工程地質資料及當地的建築經驗; ②在收集和分析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通過踏勘,了解場地的地層、構造、岩石和土的性質、不良地質現象及地下水等工程地質條件; ③對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已有資料不能符合要求,但其它方面條件較好且傾向於選取的場地,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工程地質測繪及必要的勘探工作。 選擇場址時,應進行技術經濟分析,一般情況下宜避開下列工程地質條件惡劣的地區或地段:(1)不良地質現象發育,對場地穩定性有直接或潛在威脅的地段;(2)地基土性質嚴重不良的地段;(3)對建築抗震不利的地段,如設計地震烈度為8度或9度且鄰近發震斷裂帶的場區;(4)洪水或地下水對建築場地有威脅或有嚴重不良影響的地段;(5)地下有未開採的有價值礦藏或不穩定的地下采空區上的地段。2 初步勘察階段 初步勘察階段是在選定的建設場址上進行的。根據選址報告書了解建設項目類型、規模、建設物高度、基礎的形式及埋置深度和主要設備等情況。初步勘察的目的是:對場地內建築地段的穩定性作出評價;為確定建築總平面布置、主要建築物地基基礎設計方案以及不良地質現象的防治工程方案作出工程地質論證。本階段的主要工作如下: ①搜集本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附有建築場區的地形圖,一般比例尺為l:2000~1:5000)、有關工程性質及工程規模的文件。 ②初步查明地層、構造、岩石和土的性質;地下水埋藏條件、凍結深度、不良地質現象的成因和分布范圍及其對場地穩定性的影響程度和發展趨勢。當場地條件復雜時,應進行工程地質測繪與調查。 ③對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或7度以上的建築場地,應判定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 初步勘察時,在搜集分析已有資料的基礎上,根據需要和場地條件還應進行工程勘探、測試以及地球物理勘探工作。3 詳細勘察階段 在初步設計完成之後進行詳細勘察,它是為施工圖設計提供資料的。此時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已基本查明。所以詳細勘察的目的是提出設計所需的工程地質條件的各項技術參數,對建築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評價,為基礎設計、地基處理和加固、不良地質現象的防治工程等具體方案作出論證和結論。詳細勘察階段的主要工作要求是: ①取得附有坐標及地形的建築物總平面布置圖,各建築物的地面整平標高、建築物的性質和規模,可能採取的基礎形式與尺寸和預計埋置的深度,建築物的單位荷載和總荷載、結構特點和對地基基礎的特殊要求; ②查明不良地質現象的成因、類型、分布范圍、發展趨勢及危害程度,提出評價與整治所需的岩土技術參數和整治方案建議; ③查明建築物范圍各層岩土的類別、結構、厚度、坡度、工程特性,計算和評價地基的穩定性和承載力; ④對需進行沉降計算的建築物,提出地基變形計算參數,預測建築物的沉降、差異沉降或整體傾斜, ⑤對抗震設防烈度大於或等於6度的場地,應劃分場地土類型和場地類別。對抗震設防烈度大於或等於7度的場地,尚應分析預測地震效應,判定飽和砂土和粉土的地震液化可能性,井對液化等級作出評價; ⑥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判定地下水對建築材料的腐蝕性。當需基坑降水設計時,尚應查明水位變化幅度與規律,提供地層的滲透性系數; ⑦提供為深基坑開挖的邊坡穩定計算和支護設計所需的岩土技術參數,論證和評價基坑開挖、降水等對鄰近工程和環境的影響; ⑧為選擇樁的類型、長度,確定單樁承載力,計算群樁的沉降以及選擇施工方法提供岩土技術參數。 詳細勘察的主要手段以勘探、原位測試和室內土工試驗為主,必要時可以補充一些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質測繪和調查工作。詳細勘察的勘探工作量,應按場地類別、建築物特點及建築物的安全等級和重要性來.確定。對於復雜場地,必要時可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布置適量的探井。

Ⅲ 試列舉工程地質勘察中詳細勘察有哪些主要的工作

地址勘察要勘察周圍的環境,建築物情況,植物綠植情木情況,有沒有古墓孔洞什麼的?

Ⅳ 初步設計階段的第一期工程地質勘察工作

1954年2月馮景蘭、姜達權、錢學溥等隨中蘇專家查勘團,查勘了三門峽河段。

同年5~12月,由地質部工程地質管理處鄧林、姜達權、閻錫嶼等組成的黃河中下游隊和電力工業部水電總局張鑒新等(包括水電豐滿鑽探機組)組成的鑽探隊共同對三門峽壩址進行了初步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勘察和初步鑽探工作,這一次的勘探任務是在黃河水利規劃委員會所組成的黃河查勘團到三門峽查勘後,初步決定了三門峽可能選為黃河中下游第一期開發工程。之後,由蘇聯地質專家奧加林布置了不同比例尺的地質測繪以及鑽孔、試坑、探槽、土鑽等勘探工作。其主要內容如下:

(1)水庫區進行了比例尺1:50000(精度為1:100000)的綜合性工程地質測繪,工作面積為7800km2(包括涑水盆地);

(2)在黃河及渭河兩岸測繪了20個黃土坍岸剖面;

(3)在壩址區分別進行了比例尺1:10000,與1:2000的地質測繪工作;

(4)同時對壩址進行了勘探工作,計鑽孔30個、探槽4個、試坑3個(詳見圖4);(5)對建築材料產地亦進行了地質調查工作,並對5個產地進行了少量的勘探與試驗工作;

(6)工作完成後提交了文字報告及各種平面圖、剖面圖與柱狀圖。

通過上述勘探工作,對三門峽壩址區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做了進一步的闡述,給1954年以後的勘探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搜集的資料成為三門峽初步設計的重要依據。但是由於勘探時的技術經濟調查報告還沒有編出,勘探和設計未能銜接。此外,當時工作中還沒有統一的規程和規范,所提供的資料,還不能完全滿足初步設計的要求。

同年,鐵道部第三設計院在庫區隴海鐵路的大營至零口間,作了水庫坍岸和黃土濕陷預測等工程地質工作。

在這期間,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961隊在庫區的渭河南北兩岸進行了1:20萬比例尺的綜合性水文地質測繪。

在1954年到1957年間,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劉東生等及北京地質勘探學院普地教研室杜恆儉等,對潼關到三門峽地區第四紀地質與地貌進行了研究,並提交了部分地區的文字報告與全區比例尺1:200000的第四紀地質圖與地貌圖。

1955年3月,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岑嘉法、董志良、藍朝玉等,對會興鎮到三門峽地區鐵路專用線進行了路線的草測與初測工作,並提交相應的文字報告與線路地質圖。

1955~1956年為配合三門峽工程建設,地質部同黃河水利委員會共同組建的「941隊」對伊、洛、沁三河進行了技術經濟報告階段的工程地質勘察,在選定的第一期壩址(洛河的故縣、伊河的東灣)進行了初步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勘察,並提交了成果資料。

1955年6月,地質部從「941隊」抽調了陳祺江等6位同志,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對前人在三門峽工作期間所取得的成果資料進行了清理和核實,為新一輪工作做了認真的准備。

圖4 三門峽計劃壩址初步勘探工程示意圖

Ⅳ 高層建築工程地質勘察要點有哪些

一、勘察階段的劃分

為正確地設計建築物的地基推礎,掌牲地基變形對上部結構的影響,必須有充分的地質資料為依據,工程地質勘察的目的獲在於取褂那些充分和必要的地質資料@建造師掛靠,就選>>>百分百建築精英網。

工程地質勘察工作應板據建築物設計的不同階段,從整體到局部,從粗到細分階段進行。

建築設計的階段分為,規劃階段、初步設計階段、技術設計階段和施工圖設計階段等。與之相應的勘察階段即為:選址勘察 ,初步劫察、詳細勘察和施工勘察等。

由於高層建築一般分布在交通發達、經濟繁榮、人口密集的城市和著名的旅遊勝地。這些地方已有的地質資料較多。所以,只要注愈搜集這些資料,一般可不進行選址勘察,何況現在許多城市已有詳細的城市規劃資料。有些高層建築的修建是處在『見縫抽針」的狀況,更無選址餘地。對於已作過較高工程地質研究的地段(區),經分析又經布置少量鑽孔進行了檢驗,認為以往的工程地質研究成果能滿足初步劫蔡要求、不必進行初步勘察。但是,當工程規模比較大,或建築物性質重要,或為超高層建築,皿必須進行初步勘察,然後再進行詳細勘察和施工勘察。一般高層建築(工程規模較小,要求又不太高,如民用住宅),當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較好時,其初步勘察和詳細助埃可合並為一個階段去完成,且在驗坑(梢)中若未發規有異常的情況時,可不進行施工勘察。

二、勘察前的准備工作

勘察工作開始前,除要全面搜集分析以往的地質資料和相鄰建築物地基基礎的情況外,還妥詳細了解擬建高層建築的性質、層數、高度、荷軟悄況、結構類型、地下室及其它地下建築的位皿、深度、建築物基砒設計的特殊妥求等。以便恰當地布里鑽孔,還應搜集1/1000-1/500的地形圖,如地形圖側制日期較早,現今場地的地形已經被改造,則應重新測量地形圖。

勘察工作開始時,應將擬建建築物平面布置、鄰近已有建築物的准確位工、各種擬進行的勘寮工作內容等,用一定的圖例投放於地形圖上,在地形圖上,還應表示出已有的各種地下管道、地下建築物(包括防空潤)和地下電統的位里和它們的埋置深度。

劫察曲的准備工作充分與否對勘察工作的影響是很大的,應予足夠重視。只有在充分地作了准備工作的基礎上,才能正確、省時、省工地完成勘寮工作任務取得高質量的勘察成果。

三、勘察成果

對於建築場地勘察成果應能說明以下內容:

(1)各土層的年代、成因類型、岩性、厚度以及它們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變化悄況。

(2)各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與指標。及其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變化情況;如存在特種土,還應有能說明特種土性質的定性、定量指標。

(3)各土層的受力歷史及有關測試的數據。

(4)羊水期、枯水期的僧水位、淺1層承壓水水位和兩者之間的水力聯系,以及它們的水質特徵。

(5)淤水位以下各上層的通水性。

(6)場地地震烈度。

(7)土層下是否存在隱伏活動性斷層。

(8)地基土的震害可能性(若立考慮場地范困內10-20m深度以上的土層,根據上部土層影晌大、下部土層影響小,厚度大的影響大、厚度小的影響小的原則綜合評定)。

(9)對於軟土地基應查明軟土下可能存在的基岩面或硬土層層面的高低起伏不平情況,尤其是不能將塊石議認為基岩。忽略了這些,會引起施工打樁的困難,或建成後建築物產生大暇的不均勻沉降,還要查明在枯土層中:臾有厚薄不均的砂層或砂透鏡體、在砂層中夾有薄的粘性上透鏡體的悄況,因為這樣不均-的地基,會使箱形At礎或樁荃礎產生有害的不均勻沉降。

(10) 對濕陷性黃土地能,址主要的是查明其濕陷性。按計算自重泥陷量,或以實側自重泥陷量判別場地的很陷類型,並定出地基的濕陷等級。對場地地下水水位季節性變化幅理、介降趨勢,要提出正確的、定量數據。

(11)對膨脹土地場,要有脹編性指你,對協脹土進行分級,要按場地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對膨脹土地基脹縮量程度作山評價。

(12)若基岩埋深較淺,應食明其六性。風化層的厚度,以及基岩面的起伏情況;若為岩溶化岩層,主要是查明持力層范圍內的洞穴分布及高程位置,還應注憊將來由於周圍抽水,導致地下水位降低,岩層中有效應力增大,使洞穴幻塌,影響基礎穩定問題。

(13)對於有采空區的岩石地基,應眾明采空區埋探、和采空區頂板毯定情況。采空區埋深大,一般可認為對地從公定無彭響。采空區埋探淺(如小於loom).要進行頂板掙定性分析;若現在不穩定的,則在建築後會使岩勢失去支撐而產生沉陷;若采空區頂板現在穩定,則要分析其在建築物的附加應力作用下是否會發生坍陷。另外,岩基中地應力條件亦可能彩響到頂板穩定:如岩堪中原始水平應力較高,則有利於攻板穩定,反之,當原始水平應力為零時,在合適岩休結構面發育條件下,其頂板坍塌可能發展至地表,成為極危險的地基條件。

Ⅵ 工程地質勘探施工包含哪些工作內容

工程地質勘探施工包含以下五項:
①搜集研究區域地質、地形地貌、遙感內照片、水文容、氣象、水文地質、地震等已有資料,以及工程經驗和已有的勘察報告等;
②工程地質調查與測繪;
③工程地質勘探見工程地質測繪和勘探;
④岩土測試和觀測見土工試驗和現場原型觀測、岩體力學試驗和測試;
⑤資料整理和編寫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Ⅶ 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包括哪些內容

每個單位的格式都不大一樣,一般包括兩大部分:文字和圖表。文字部版分有工程概況,勘察目的權、任務,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依據的規范標准,工程地質、水文條件,岩土特徵及參數,場地地震效應等,最後對地基作出一個綜合的評價,提承載力等。圖表部分包括平面圖,剖面圖,鑽孔柱狀圖,土工試驗成果表,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分層土工試驗報告表等。

Ⅷ 工程地質勘察的方法

大體的有地質抄方法、物探方法。詳細的襲有很多分類。 在各類建築的勘察工作方面,工程地質的研究內容主要是如何按照勘察階段完成應有的勘察任務,圓滿回答設計和施工方面提出的問題,滿足各種地質資料和計算參數的需要。研究各項勘察方法的配合關系,分清主次。工作量的安排標准:如勘探網點布置原則、 間距、 深度, 取樣數量, 試驗項目, 監測網點布置。 物探快捷而經濟, 如何充分發揮其在探查和測試方面的作用,應注意研究。如何應用新的技術方法提高勘察的可靠性也是要很好加以研究的內容。如工程地質模型和模擬試驗,計算機的應用,以及資料庫、專家系統的建立, 應用各種新的理論與方法 (如模糊數學、 分數維、 灰色理論) 等等, 以提高定量評價的水平。
在工程地質學中專門從事勘察研究的分支學科為「專門工程地質學」或「工程地質勘察學」。此外,結合不同類型工程建築的還有:「鐵路工程地質學」、「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學」 、 「礦山工程地質學」 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