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海拔研究

中國地質海拔研究

發布時間: 2021-02-12 23:31:24

中國地質研究所在哪裡

中國地質科院北京有地質所

⑵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共有職工人,其中在職職工249人、離休人員14人、退休人員198人。在職職工中,管理人員30人,專業技術人員215人,工勤人員4人。專業技術人員中,兩院院士5人,研究員及教授級高工70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52人,中級職稱及以下88人。在職職工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58人、碩士學位的31人,本科37人,大專及以下23人。內設5個職能處室、11個專業研究室;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科技基礎條件平台、3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全國地質編圖委員會、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岩石礦物學雜志》和7個學術機構掛靠在地質所。

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論文273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194篇(其中國際SCI論文121篇),核心期刊論文79篇。出版大型圖冊/圖件1套,專著5部,取得專利7項。國內引用率列全國科研機構第14位。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排名第2),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2項。

領導班子由4人組成,所長、黨委副書記侯增謙,黨委書記、副所長何長虹,副所長高錦曦、盧民傑。

所長、黨委副書記侯增謙(右二),黨委書記、副所長何長虹(左二),副所長高錦曦(右一),副所長盧民傑(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編制完成一系列重要圖件。編制完成1∶250萬月球地質圖、1∶300萬《中國及鄰區地質圖》、1∶500萬中國變質地質圖、中國西部蛇綠岩構造圖、1∶500萬中國大地構造與含油氣盆地分布圖及中國油氣大區與主要含油氣盆地圖等,其中部分圖件已經出版;承擔新一代《中國區域地質志》的編制,完成了11個省(區)地質志;參與「全球地質一張圖·中國」(One Geology China)開發與建設,獲得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二等獎。

前寒武及變質作用研究進展突出。首次在華北克拉通劃分出三個2.6Ga前的古陸塊;釐定膠北地體陸殼生長、重大地質事件與重大岩漿事件序列;提出華北克拉通雙向俯沖折返模式;古元古代Columina聚合事件、中元古代裂解事件的研究,對全球Columbia超級大陸邊緣古—中元古代向外增生—裂解歷史的對比研究及Columbia超大陸重建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重要造山帶及構造研究取得系列成果。提出新的定義和分類方案,對中國大陸顯生宙大型變形構造和變形系統進行了劃分,並據此對中國大陸顯生宙不同地質時期的地球動力學環境進行了重建;首次提出高喜馬拉雅熱碰撞造山帶的新的3D擠出模式;發現北東帕米爾的古特提斯弧根構造:提出了印度/亞洲俯沖碰撞的兩種可能的模式「空間差異性俯沖碰撞模式」和「時間差異性俯沖碰撞模式」;確定了新元古代時期華南在Rodinia超大陸中的位置,推測在華夏南緣存在一條「隱沒了的」Grenville期造山帶;構建了華北北緣古生代構造演化模型;確定阿拉善地塊在早古生代是一個位於東岡瓦納大陸北緣的地塊,與華北地塊最終拼合時代為晚泥盆世。

新版1∶300萬《中國及鄰區地質圖》

參與的「全球地質一張圖·中國」(One Geology China)開發與建設獲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二等獎

地層古生物研究有多項發現。提出「全球中元古界底界年齡值1700百萬年」的方案建議;建立了目前全球最為完整的單剖面埃迪卡系碳同位素變化曲線及疑源類生物地層,初步提出埃迪卡拉紀年代地層劃分方案;貴州銅仁首次發現圓盤狀完整的似Kulingia碳膜化石;通過牙形石研究在革吉縣文布當桑發現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剖面;汝陽巨型蜥腳類恐龍動物群,填補了我國同期恐龍動物群的空白;河南南陽淅川縣發現恐龍蛋化石群,對研究恐龍的生殖行為,生活習性具有重要的意義;江西贛州發現霸王龍類新屬種——中國虔州龍;熱河生物群發現今鳥類新種——甄氏甘肅鳥;發現最古老的史前爬行動物產後親代撫育行為化石記錄。

中國虔州龍的頭骨和下頜

地球物理及深部探測獲得重要進展。揭示出青藏高原邊緣山脈與外圍克拉通岩石圈(地殼與地幔)構造轉換深部過程,獲得華北克拉通向青藏高原東北緣楔入的岩石圈地幔行為的地震學證據;獲得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殼莫霍面,對羌塘地體的地殼結構給出新的約束;龍門山剖面研究認為青藏高原東緣大型走滑斷裂限制了地殼逆沖作用;揭示了古亞洲洋沿索倫縫合帶關閉、陸陸碰撞和碰撞後地殼增生深部過程;發現華南大陸東南緣存在薄岩石圈(60~70千米)的地震學證據。

同位素技術應用及標准物質研究有新進展。(U-Th)/He低溫熱年代學技術在含油氣盆地應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製了玄武岩鈦同位素標准物質、多種釹同位素標准物質,通過了國家一級標准物質評審;首次運用新興的鐵、鎂同位素技術對礦化元素本身和賦礦層的主量元素進行了直接示蹤。

沉積盆地與資源能源研究服務找礦取得突破。國內首次開展水合物三維地震探測,鑽探結果與預測結果一致;開展了地質、測井、地球物理三位一體的系統研究,為雲南勐野井地區固相鉀鹽礦床及青海柴達木盆地液態鹵水地球物理預測奠定扎實基礎;建立松遼盆地嫩一段的有機質保存模式和嫩二段的生物生產力模式;提出利用統計類比法評價大型坳陷盆地油頁岩潛在資源;開展了冀西北晚中生代陸相盆地的地質調查填圖。

岩石礦物學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影響巨大。原位金剛石發表,獲得好評並被國際上寫入野外手冊;在全球6個蛇綠岩帶中發現金剛石、碳硅石、柯石英等深部礦物,認為是蛇綠岩大洋地幔橄欖岩的一個普遍現象,需重新審視大洋地幔的物質成分和地幔的運動等經典概念;金剛石中發現新類型超高壓礦物,實驗岩石學表明,這些超高壓礦物來自下地幔深度。這些發現對傳統理論提出了新問題和挑戰,需重新審視蛇綠岩和鉻鐵礦的淺部成因理論。

⑶ 請問中國地質大學的海洋科學專業研究些什麼

我是地大的學生,告訴你我自己知道的吧。海洋科學是2003年創建的專業,隸屬回與資源學院,主要是答朝海洋地質和海洋資源方向的,雖然只成立了幾年,但十分猛啊,每年我國海洋一號科考船出海都在那個班招人的,而且你知道地質和資源是我們學校最好的專業了。

⑷ 中國地質科學院對「5·」汶川地震的快速反應與調查研究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地區發生了汶川級強烈地震,成為繼2001年11月14日昆侖山口西8.1級地震之後在中國大陸發生的又一次強烈地震,造成了慘重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

面對「5·12」汶川8級地震突發災害,中國地質科學院組織專家,最先對發震動力學背景進行了科學分析,第一時間奔赴震中地區開展地表破裂變形與地震地質災害調查。隨後組織來自院本部、地質研究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的80餘位科學家,系統開展地震科學鑽探選址、活動斷裂與地震變形觀測、地應力測量、地質災害地面調查、堰塞湖與水工環綜合評價。6位專家參加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編輯出版《汶川地震災區地震—地質災害圖集》,組織召開汶川地震動力學分析研討會,2位專家參加國土資源部抗震救災前方指揮部工作。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組織汶川地震大型展覽,應邀作汶川地震、地震科學鑽、地表破裂等學術報告,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組織申報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工程,2008年11月第一口地震科學鑽開工;組織落實國家專項、「973」課題、地質調查項目等科研任務,有效地調整了面向地質災害的學科結構和人才布局。

在2008年度科技成果匯報交流暨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會,許志琴院士作汶川大地震發震背景與科學鑽探報告,董樹文、吳珍漢研究員作汶川大地震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快速反應報告,評委會將「5·12汶川地震後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快速反應與調查研究」評選為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年度科技特別進展。

中國地質科學院領導為首批赴震區調查組送行

第一時間組織開展發震動力學背景分析和地震地質災害考察

「5·12」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國地質科學院專家以高度的責任心,最先對發震動力學背景進行了科學分析;5月14日董樹文、張岳橋研究員等科學分析了汶川地震發生動力學背景,彭華研究員等報道了汶川地震前地應力異常資料,並通過中國地質調查局《汶川地震簡報》(2,3)上報國土資源部。2008年5月15日許志琴、董樹文等參加中國地質調查局汶川地震機制會商會,討論了地震背景和機理。2008年5月18日通過新華社面向國內外發布發震構造背景、地震破裂性質和餘震長期活動的科學報告,全國各媒體紛紛轉載。

2008年5月16~24日,院組織以董樹文副院長為領隊,由吳珍漢研究員、張岳橋研究員、張永雙研究員、陳正樂研究員、楊農研究員、雷偉志副研究員、石菊松博士、施偉博士共9位專家組成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震地質災害考察隊,爬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深入地震重災區北川縣城、映秀鎮、陳家壩、青川縣城、關庄鎮與紅光鎮東部,實地考察活動斷裂、地震破裂與地震地質災害,獲得汶川8級強烈地震地表變形、地震災害和地震觸發地質災害第一手寶貴觀測資料。6月6日完成第一篇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論文,7月份發表在《地質學報》(英文版)。

中國地質科學院考察隊向國土資源部抗震救災指揮部提交了多份有價值的考察報告,向當地政府和群眾提供了及時有效的地震科學知識及抗震救災建議,積極協助縣市抗震救災指揮部開展地震地質災害調查和應急排查工作。5月21日,董樹文研究員、張岳橋研究員、吳珍漢研究員在廣元市接受四川人民廣播電台、廣元市電視台、廣播電台聯合採訪,科學地解讀地震原因,解惑群眾驚恐和不安。

中國地質科學院專家第一時間趕赴震中區開展地震地質災害野外考察

a—在北川縣城南郊任家坪測量地表破裂變形;b—在關庄西北觀測東河口堰塞湖;c—接受地方電視台和廣播電台聯合採訪,普及地震科學知識

參加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和國土資源部抗震救災工作

5月21日中國地質科學院6位專家被選為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許志琴院士任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趙文津院士、董樹文研究員、廖椿庭研究員、張岳橋研究員、吳樹仁研究員為專家委員會成員;5月28日組織召開首次汶川地震動力學分析研討會,對地震機理、地震預報及相關科學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6月20日許志琴與董樹文等編輯出版《汶川地震災區地震—地質災害圖集》,為抗震救災和震後重建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趙文津院士分析了我國大震地質、地球物理數據,對地震工作和地震預報工作提出建設性的意見。9月4日董樹文委員作為國土資源部代表出席了國務院新聞辦主持的「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汶川地震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地震—地質災害損失與防治工作。5月24日~6月24日,中國地質科學院韓子夜所長和吳珍漢研究員進入國土資源部抗震救災前方指揮部,在總指揮汪民副部長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協調地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深入汶川地震重災區實地考察地質災害,為抗震救災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6月1~25日,在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支持下,中國地質科學院組織開展了汶川地震綜合調查,許志琴院士任組長,龍長興所長和胡平副所長任副組長,分應急選址、地應力監測、活動斷裂與場址穩定性調查、科學鑽選址、物化探測量與監測5個小組,分別開展野外調查與觀測工作,獲得寶貴的多學科綜合觀測資料。5月23日~6月5日,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受國土資源部委派,組織以張發旺副所長為領隊專家隊伍10餘人,奔赴汶川地震災區,圓滿完成了10個堰塞湖的調查評價任務,提交了6份技術報告,受到水利部抗震救災指揮部和武警水電官兵的充分肯定,為堰塞湖監測和治理工程設計施工提供了重要依據。6月下旬,地質力學研究所組織專家赴汶川地震震中地區,布設天然地震觀測台站,為餘震精確定位和深部地震構造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觀測資料;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根據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部署,組織專家赴甘肅隴南市和文縣,開展災後重建規劃地質安全與水土資源保障程度綜合評估,為災後重建的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中國地質科學院組織專家積極投入汶川地震地質災害調查

a—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董樹文委員出席9月4日汶川地震新聞發布會,介紹地質災害損失與防治工作;b—地質力學研究所龍長興所長帶領活動斷裂與場址穩定性調查骨幹成員抵達地震災區;c—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技術人員在地震災區開展物華探野外測量;d—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張發旺副所長與武警水利專家討論堰塞湖災害隱患及治理方案;e—地質研究所地震科學鑽選址組專家在野外測量地震變形和同震位移;f—地質力學研究所何長虹副書記帶領專家在震中地區了解地震災情並選擇天然地震觀測地點

組織實施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工程

在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和國土資源部指導下,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領導下,中國地質科學院許志琴院士帶領有關專家策劃並組織申報「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工程」,得到溫家寶總理等領導及時重要批示。2008年11月第一口地震科學鑽開工,成為世界上響應地震最快的地震科學鑽探工程。汶川地震科學鑽探工程將採用先進鑽探工藝,對汶川地震和復發微震的源區進行直接取樣,開展地質構造、地震地質、岩石力學、化學物理、地震物理、流變學等多學科觀測、測試分析和綜合研究,揭示控制斷裂作用和地震發生的物理過程和化學作用,為地震監測、預報或預警提供基礎數據和重要信息,促進地震科學發展。

汶川地震科學鑽探工程一號孔開鑽儀式

徐紹史部長向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工程中心主任王學龍副局長和首席科學家許志琴院士授牌

組織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汶川地震大型展覽與專題報告

2008年8月中國地質代表團參加在挪威奧斯陸舉行的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應組委會特邀作汶川地震學術報告,舉辦了汶川地震大型展覽,展版面積18m×3m(圖3);董樹文研究員在「地質災害」每日主題會上作了題為「汶川地震災情與中國地質科學家反應」的報告,許志琴院士在專題會議上作汶川地震科學鑽探學術報告,張岳橋研究員在國際岩石圈研究專題會上作有關汶川地震破裂與變形學術問題的報告,受到各國代表的高度關注。

副院長董樹文研究員在地質災害「每日專題」作汶川地震學術報告

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汶川地震大型展覽

地質力學研究所全力以赴抗震救災

「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了中國,震撼了世界。在祖國面臨大災大難的關鍵時刻,地質力學研究所沒有觀望,沒有等待,更沒有退縮,立即組織有關專家,無條件投入抗震救災行動,連夜展開震源機制分析,震情遷移分析,災情分析。在老所長董樹文副院長的組織領導下,緊急組成了調查組,第一時間奔赴災區,冒著生命危險,開展活動斷裂、地質災害調查,收集掌握寶貴的第一手科學資料,發揮專業優勢,為抗震救災提供科技支撐。隨後又多次派出專家組,前往災區開展相關工作;同時組織多名專家、研究生組成專家組,在局的統一部署下,緊急展開地質災害遙感解譯以及環境承載力評估等方面工作,他們不分晝夜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地質力學研究所先後直接參加抗震救災一線工作的人員有62人,其中赴震區前線的人員有35人,堅守在後方的人員有27人;有3位專家進入國務院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有7位專家進入科技部專家組,為全國抗震救災工作提供科技支撐。在整個抗震救災行動中,地質力學研究所幹部職工無私無畏的精神,堅強有力的行動,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同行們的肯定和認可,得到了各種方式的表彰。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榮獲中國科協「抗震救災先進集體」稱號,張岳橋、楊農、雷偉志、施瑋分別獲得有組織評選的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光榮稱號。

地質力學研究所專家在地震災區開展地震變形與地質災害現場調查

地應力觀測站5月12日觀測到的地殼應力應變變化曲線

地殼應力應變變化曲線

地質力學研究所天然地震台網觀測的餘震震中分布圖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專家赴四川災區調查堰塞湖險情

2008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專家赴四川災區調查堰塞湖險情年5月23日~6月2日,受中國地質調查局委派,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黨委、所領導抽調精幹力量張發旺、張兆吉、王貴玲、王建中、韓雙平、韓占濤、聶振龍、侯宏冰、藺文靜、錢永等10位同志,與水環地調中心的孫建平等5位同志、天津地調中心肖國強等3位同志一起到四川災區的綿陽、德陽兩個重災區調查堰塞湖險情。

震後的災區一片瘡痍,加之堰塞湖出現的地方均處於位於發震斷裂附近的深山中,是震災最嚴重的地方,道路山體滑坡、坍塌等非常嚴重,有些地段,山體松動,地勢險峻,隨時都有繼續垮塌的危險。

面對如此艱難險境,調查組成員不畏艱險,不顧勞累,連續作戰,只要天氣情況允許就出發。山裡道路往往已經被巨石堵塞,調查組只能徒步前進,沿途河谷狹窄,兩側山體陡峭,許多地段岩體松動,搖搖欲墜,隨時有滾落的可能。如遇到餘震發生,後果不堪設想。5月25日下午,在四川青川縣又發生了震後的最大一次餘震,震級高達6.4級,此時,調查隊員剛剛從山中出來不到2個小時。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調查組通過一星期的辛苦工作,配合水利部出色地完成了調查任務,提交了7個堰塞湖的調查報告,受到水利部抗震救災指揮部綿陽堰塞湖前沿指揮部的充分肯定,提出的建議已經被採納,用於堰塞湖的治理工程設計和施工中。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專家在地震災區調查評價堰塞湖險情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積極投入抗震救災及調查研究工作

「5·12」汶川8級地震突發之後,在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部署下,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積極投入到抗震救災工作中去。

五月下旬,國土資源部選派人員組建部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韓子夜所長受汪民副部長指派,擔任前線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除了辦公室的日常工作外,還負責指揮部的後勤工作。在韓子夜所長的帶領下,前線指揮部辦公室高效運轉,為部領導決策、統領所屬各單位在災區井然有序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汪民副部長、韓子夜所長及科研人員在至四川前線指揮部研討抗災工作

選址物探測量組在現場工作

物探測量組在布設測線

六月初經國土資源部再次統一調遣,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先後派出兩批專家前往災區第一線參加抗震救災工作。由胡平副所長親自帶隊,統一指揮,兩批專家一行12人,攜帶7台套物化探設備,四輛越野車以及其它有關裝備,分成兩組積極投入到「汶川強震活動斷裂調查與災區重建場址穩定性評價」工作當中去。第一組即物化探監測組,主要進行了天然電磁場、地磁場和地氣監測工作,為餘震活動趨勢分析和活動斷裂調查提供了重要的數據。第二組即應急選址地球物理測量組,主要開展了EH4電磁測深和高密度電阻率法測量工作,為探明擂鼓盆地基岩埋深及構造發育情況和災後重建選址提供了重要依據。

另外,在此期間,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分別派遣兩名同志前往災區參加了抗震救災捐贈儀器的驗收工作和國土資源作家協會的撰稿工作;還有三名同志被派駐京參加了部局機關抗震救災的保障和宣傳工作。

國家地質測試中心參加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WFSD)—地下流體異常及地震前兆關系研究

目前已建設WFSD現場流體實驗室,利用在線脫氣裝置、質譜儀等,進行了實時流體監測,主要測定組分包括He,CH4,CO2,Ar,H2,O2,N2和氡。正隨鑽建立流體地球化學剖面,開展流體變化與地震前兆的相關性研究。

WFSD現場流體實驗室

WFSD現場在線脫氣裝置

⑸ 中國各名山海拔排名

中國來十座名山為:山東自泰山、安徽黃山、四川峨眉山、江西廬山、西藏珠穆朗瑪峰、吉林長白山、陝西華山、福建武夷山、台灣玉山、山西五台山

名山海拔排名:

1:西藏珠穆朗瑪峰系喜馬拉雅山的主峰,海拔8,844米,為世界第一高峰。

2:台灣玉山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

3:四川峨眉山主峰金頂,海拔3079米。

4:山西五台山主峰北台,海拔3058米。

5:吉林長白山主峰白雲,海拔2691米。

6:福建武夷山主峰黃崗山,海拔2158米。

7:陝西華山主峰南峰,海拔2154.9米。

8:安徽黃山其中「蓮花」、「光明頂」、「天都」三大主峰,均在海拔1800米以上。

9:山東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10:江西廬山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

(5)中國地質海拔研究擴展閱讀:

「中華十大名山」推選活動是由中國國土經濟研究會主辦,《今日國土》雜志社承辦,並聯合中國科技界、學術界、政界、新聞界人士共同組織的。

評審委員會按照社會知名度、傳統文化、生態環境、景觀特色、科學價值與管理建設6條標准,以群眾投票推選的前15座名山為基礎進行了認真的評議,用無記名投票方式最終確定的。

⑹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地質力學研究所新辦公大樓

截至2013年底,全所在職職工187人,其中有博士學位的87人,研究員(含教授級高工)45人,副研究員(含高級工程師、高級會計師)43人。內設8個專業研究室、5個職能處室和2個公益服務部門。

2013年在研項目172項,總經費1.38億元。其中科技部項目/課題(973、科技支撐、科技基礎性專項)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4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12項;其他部委項目7項,地調項目48項。出版專著8部;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66篇,包括SCI收錄論文45篇(英文SCI論文32篇),EI收錄論文37篇。「在斷層作用下斜坡體穩定性模擬試驗裝置及其方法」和「使用深埋隧道圍岩穩定性物理模擬模擬試驗裝置的測試方法」分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深埋隧道圍岩穩定性監測模擬試驗裝置」獲得實用新型專利。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1項,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1項,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1項。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龍長興,黨委書記、副所長、紀委書記徐龍強,副所長趙越,副所長侯春堂,副所長馬寅生。

所長龍長興(中),黨委書記、副所長、紀委書記徐龍強(右二),副所長趙越(左二),副所長侯春堂(右一),副所長馬寅生(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東南極西福爾丘陵麻粒岩化基性岩牆群的時代、變質過程及構造意義。揭示了所有基性岩脈都經歷了不均勻的麻粒岩化,其峰期變質條件達800~870℃、9.1~9.7kb(千巴),麻粒岩化的時代為格林維爾期(960~940Ma),並在泛非期經歷了疊加改造。據此推測,西福爾陸塊與內皮爾雜岩、賴於爾群和蘭伯特地體等太古宙陸塊相似,也捲入到導致印度克拉通與東南極匯聚的雷納碰撞造山作用過程。這項研究對揭示東南極大陸格林維爾期的構造演化及超大陸重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西福爾丘陵鎂鐵質麻粒岩(圍岩,樣品VHC67)的礦物共生關系

首都圈地區關鍵構造部位深孔地應力測量監測與地質安全評價。通過首都圈地區原位現今地應力絕對測量與實時監測和GPS測量結果研究,認為首都圈地區在日本大地震之前現代構造應力場、日本大地震之後張性效應調整期和調整期之後現今構造應力場最大水平主壓應力優勢方位分別為NEE方向、NNW方向和NEE方向,並且隨著這種張性效應調整周期的結束後時間的發展,水平主應力在測量深度范圍逐步起主導作用;在調整過程中,表現出區域現今構造應力作用方式和構造應力場轉換,並可能伴隨重大地質事件的發生。

首都圈地區關鍵構造和深孔地應力監測分布圖

活動構造帶大型滑坡形成機理研究。提出區域性活動斷裂的交匯區是產生大型—巨型滑坡的有利構造部位,總結了其地質災害效應的5種表現形式,提出地震滑坡形成演化5個階段和成災地質模式,對於地質災害早期識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地震—滑坡—泥石流災害鏈演化過程

新疆烏拉根鉛鋅礦油氣還原成礦作用研究。提出了烏拉根鉛鋅礦油氣還原成礦作用的成因模式:富含Pb、Zn等成礦物質的盆地流體,流經原生氧化態、滲透性良好的砂礫岩時,由於油氣的還原作用,鉛鋅等成礦物質在還原過程中發生沉澱作用,進而富集成礦。

中國中東部構造體系控油作用研究。首次系統劃分了松遼地區構造體系類型(緯向構造體系、華夏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山字型構造體系);恢復了構造體系控制下的古生代以來松遼原型盆地類型(寒武—奧陶紀:裂陷—克拉通盆地;志留—泥盆紀:類克拉通盆地;石炭—二疊紀:克拉通內坳陷盆地;中新生代:斷—坳陷盆地)。

松遼盆地及鄰構造體系圖

⑺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海拔

武漢基本是50m以下

⑻ 中國地質災害的研究論文

同志啊,這種論文網上還是很多的,不用那麼懶吧。相關論文很多,自己下載整理一下對你也有好處啊。
以下僅供參考
中國地質災害 我國地質災害可劃分為10大類31種: 1、地震: 天然地震、誘發地震 2、岩土位移: 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變形: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 4、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鹽鹼(漬)化、冷浸田 5、海洋(岸)動力災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港口淤積 6、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坑道突水、煤層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災害: 濕陷性黃土、膨脹土、淤泥質軟土、凍土、紅土 8、水土環境異常: 地方病 9、地下水變異: 地下水位升降、水質污染 10、河湖(水庫)災害: 淤積、塌岸、滲漏 (一)地震 1、分布發育概況 進入20世紀以來,在我國境內(包括台灣及臨近海域)發生大於或等於8級的巨大地震共9次;發生大於或等於7級的地震約80次,其中1949~1990年發生了52次。 我國的構造地震分布非常廣泛,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其餘各省都有6級以上地震發生。水庫誘發地震自60年代以來,目前至少以在11個省的15座水庫發生,其特點是與水庫蓄水有明顯關系。 地震在我國大陸地區具明顯的西強東弱、西多東少的發育分布規律。如本世紀以來發生的9次大於或等於8級大地震,除2次8級發生於台灣臨近海域外,其餘均發生於西部省份。我國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區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東部地區除了台灣外,Ⅶ度以上地區的面積相時少得多。 地震在空間分布上表現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帶狀分布。近100年發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圍繞這26條活動斷裂系發生的。我國地震活動的周期性和重復性呈現出成群分布,活躍高潮與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動格局。東部一個周期長約300年左右,西部為100~200年左右,台灣為幾十年。 2、危害狀況 地震災害以突然、隱蔽為特點,一旦成災,極易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重大的經濟損失。1901~1980年間,我國地震共死亡61萬人,其中死亡人數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達31次。1949年以來,地震就造成死亡27.4萬人,傷殘76.5萬人,居群災之首,同時地震還造成倒房60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我國的地震活動,不但頻次高,強度大,而且城市受災率高。據統計,全國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區的面積達312萬km2,全國70%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於烈度為Ⅶ度或高於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區內,特別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蘭州、呼和浩特、昆明、烏魯木齊、銀川、拉薩、汕頭都位於基本烈度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區內。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毀城鎮工程設施,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而且還可以引發滑坡、崩塌、火災等其它災害,加重了地震災害的損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發育分布基本情況 全國共發育有特大型崩塌51處、滑坡140處、泥石流149處;較大型崩塌2984處以上、滑坡2212處以上。泥石流2277處以上。 從總體看,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南諸省區長期處於地殼上隆過程之中,地震活動頻繁、地形切割劇烈、地質構造復雜、岩土體支離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區降水量和強度較大、西北地區植被極不發育,因而崩滑流發育強烈,如雲南、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其它地區新構造運動一般相對較弱,其中華北、東北地區的降水量相對較小,中南、華東大部分地區植被發育較好,因此,這些地區的崩滑流發育強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區。崩滑流災害危害較大的省區有:四川、雲南、陝西、寧夏、甘肅、貴州、湖北、遼寧、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劃分為15個多發區,它們是:(1)橫斷山區、(2)黃土高原地區、(3)川北陝南地區、(4)川西北龍門山地區、(5)金沙江中下游地區、(6)川滇交界地區、(7)漢江安康~白河地區、(8)川東大巴山地區、(9)三峽地區ⅲ(10)黔西六盤水地區、(11)湘西地區、(12)贛西北地區、(13)贛東北上饒地區、(14)北京北郊懷柔-密雲地區、(15)遼東岫岩-鳳城地區。 2、主要危害 近十年來,全國由於崩滑流造成的人員死亡已近萬人,平均每年達928.15人。全國有 400 多個市、縣、區、鎮受到崩滑流的嚴重侵害, 其中頻受滑坡、崩塌侵擾的市、鎮60餘座,頻受泥石流侵攏的市、鎮50餘座。較為嚴重的有重慶、攀枝花、蘭州、東川、安寧河谷等。全國幾條山區干線鐵路如寶成線、成昆線、寶蘭線都受到了崩滑流的嚴重危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