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地的工程地質特徵
『壹』 有誰知道咸陽市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和 氣象條件嗎
)氣象條件 咸陽市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氣候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春溫高於秋溫且多乾旱,秋季易有連陰雨。 主要氣象條件為: 全年平均溫度 13.1℃ 年極端最低氣溫 - 18.6℃ 年極端最高氣溫 41.2℃
年平均日照小時數 21485小時 年平均降雨量 470毫米 風 向 冬季盛行西北風 其他季節為偏東風和偏南風。 年平均風速 1.4-2.8米/秒 年平均溫度 10℃ 冬季採暖室外計算溫度 -5℃ 最大凍土深度 45厘米 採暖天數 120天 (2)地形地貌 咸陽市地處鄂爾多斯地台南緣,祁呂賀山字形構造東翼前弧,市區位於渭河階地和黃土台塬兩種地貌類型之上。渭河由西向東橫穿規劃區,渭河北岸系一、二、三級階地和五陵塬黃土台塬區,階面平坦,地勢南高北低,向河谷呈階梯狀傾斜。城市中心區坐落在渭河北岸的一、二、三級階地上,渭河南岸的灃河新區處於渭河漫灘和一級階地上。 (3)工程地質 依據各個地貌單元及其上層的組合特徵的相似性,將咸陽城區劃分了3個工程地質區。 ① 渭河河谷的高漫灘和一級階地,地基土由全新世沖積粘土、砂土組成,稱低階地工程地質區。 ② 渭河河谷二級階地和三級階地,主要由晚更新世風積黃土及沖積粘土、砂土組成,稱高階地工程地質區。 ③ 咸陽城區北部分布的黃土源,主要為更新世黃土,其厚度大於97m,劃分為黃土台源工程地質。黃土台源塬邊斜坡及三級階地,以自重濕陷黃土場地為主。在三級階地前緣,局部地段馬家堡—鐵一局三處,自重濕陷場地中出現有嚴重的地基濕陷。 地震設防:咸陽地處我國環鄂爾多斯地震帶、陝西關中地震中部、是我國震害危險區之一、是我國52個重點設防城市之一。市區及其以東地區地震烈度按8度,市區以西按7度考慮。
『貳』 沖積平原區可能存在的地質問題有哪些
在工程地質特徵上,卵石、礫石及密實砂層的承載波力較高,作為建築物地基是比版較穩權定的。細砂具有不太大的壓縮性,飽和進邊坡不穩定。至於淤泥、泥炭和松軟的黏性土,如作為地基,則建築物會發生較大的沉降,而且沉降的完成需要很長的時間。總的來說,生軛湖及河灘地帶因含松軟的淤泥及黏性土,工程性質差。但河漫灘上升為階地後因乾燥脫水,則工程性質能夠改善,一 愈老的階地工程性質愈好。
山區河谷沖積土:山區沖積物透水性很大,抗剪強度高,實際上是不可壓縮的,是建築物的良好地基。
山前平原沖積洪積物:沉積物有分帶性,近山處為沖積和部分洪積成因的粗碎屑物組成,向平原低地逐漸變為礫砂、砂以至黏性土。因此,山前平原的工程地質條件也隨分帶岩性的不同而變化。越往平原低處,工程地質條件越差。
『叄』 工程地質測繪要點
1.地形地貌測繪
測繪比例尺1∶5000~1∶10000,根據需要可更大。
宏觀地形地貌:河流、版分水嶺、台地、階地權、溶蝕窪地、地表岩溶湖、地下岩溶湖等位置、界線;微觀地形地貌:溶溝、漏斗、落水洞、入水洞、出水洞、穿山洞、陷落柱、塌陷坑、岩溶泉等。
2.工程地質結構特徵測繪
鬆散堆積物按工程地質分類分層測繪輔以形成時代,基岩分可溶性岩石和非可溶性岩石(隔水層岩石)分層測繪輔以形成時代;重要斷裂採用追索法測繪,統計節理、裂隙、溶孔、溶隙,提交岩性工程地質圖。
3.水文地質測繪
按有關規范執行,提交第四系水文地質圖、基岩水文地質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和岩溶水徑流圖。
4.人類工程活動測繪
地表:建築物、道路、橋梁等。地下工程:隧道、地鐵、煤氣管線、給排水管線、人防工程、地下商場、窯洞等。
5.測繪路線
除重要斷裂採用追索法外,其他採用穿越法。
『肆』 河谷階地第幾階地工程地質性質最好
第二階地以上都可以.
『伍』 工程地質問題(求高手解答!!!)
10:侵入接觸,沉積岩年代老於岩漿岩
12:人類出現、冰川作用
14:硅質膠結物質(sio2)或鈣質膠結
17:通常階地的形成年代越早,工程性質越好
『陸』 工程地質的幾個小習題
第一題:人類工程活動一般都在一級階地,一級階地形成最晚,受到風化作用最專弱,所以應該選A
第二屬題:邊界條件都具備了,然後有誘發因素,滑坡就可以形成。山區河流凸岸主要是沉積作用,不易滑坡。選C
第三題:風化作用波擴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選D
『柒』 工程地質中,階地的級別、等級怎麼區分(我是做水工的,但完全對這個不了解,勞煩盡量詳細點)
階地是沒有級別的,階地就是以往河道存在的地方,後來退水過後,留下了一段內較為平整的河道成為了階地。容只是分一級階地,二級階地,三級接地等等。按照靠近現代河道的距離來編號,最近的階地就是一級階地,劃分方法很簡單,就是平台較為完整,岩性比較統一就可以啦。
『捌』 三門峽水利樞紐主要建築物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總的結論)
黃河三門峽地質勘探總隊
(一)
1.從大的區域看,三門峽是處於中條山和秦嶺之間的山間盆地中。從沉積物的性質上看,三門峽地區正好是一個基岩和第四紀沉積物的分界處。由於三門峽以西主要的沉積物是第四紀岩層、三門峽以東則完全是基岩區,所以三門峽以西地區的黃河兩岸在地貌上表現出來的特徵是由黃土類土形成的級級階地,河谷較寬,而且有廣大的渭河平原;在三門峽以東則大多是高山深谷,河谷狹窄,由黃河所形成的階地是很少的。因此三門峽被選為根治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的第一期工程地點,在地理地貌上是非常合適的。
2.三門峽主要建築物地區及其外圍地區,分布著下奧陶紀頁岩、中奧陶紀白雲質石炭岩、石炭紀煤系、石炭二疊紀煤系、二疊紀砂質頁岩、中生代閃長玢岩、老第三紀紅色岩系、老第四紀三門系砂、砂卵石、粘土、中新第四紀黃土類砂質粘土及近代的砂、砂卵石層。所有上述古生代的岩層在主要建築物地區,都是以15°左右的傾角傾向上游,而且厚達90~130m的中生代閃長玢岩也恰好以岩床狀侵入於石炭紀及石炭二疊紀煤系岩層之間。因此,三門峽的河床中就出現了橫跨黃河而寬達700m的閃長玢岩岩體。這種堅硬岩石的出現,毫無問題,它必定是我們選擇為大壩基礎的唯一對象。
(二)
3.作為主要建築物基礎的閃長玢岩是一種很堅硬的岩石,它的飽和抗壓強度平均為1042kg/cm2,但是它並不是只有一些構造裂縫,而實際上它已經被以北東方向為主的破碎帶斷層切穿而形成了許多大塊,所以這就帶來了一個主要問題——這些破碎帶、斷層究竟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它們產生後繼續活動過沒有?如果今後發生Ⅷ度以上的地震烈度時,會不會由於這些斷層和破碎帶的繼續活動,使主要建築物遭受到嚴重的破壞?
經過調查研究分析,說明主要建築物地段的斷層破碎帶是中生代燕山造山運動末期生成的,它們在第三紀之後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期受到輕微的影響,但在整個第四紀的時期內是沒有重新活動過,而近代所發生的Ⅹ度以上的地震烈度時,也沒有使這些破碎帶和斷層復活。這就進一步說明主要建築物地段至少一百多萬年以來就是一個構造斷裂方面的穩定區。因此,我們就有理由說在今後大壩運用期間,不會因任何地質構造斷裂的發生而引起建築物的破壞。
4.新的構造斷裂究竟在三門峽地區有沒有呢,並不是沒有,只是這些新的構造斷裂沒有影響到主要建築物地段。從馬家河底至壩頭的鐵路路塹上所見到的新構造斷裂帶向東逐漸減輕,而到史家灘一帶則完全消失的情況看,可以充分地說明新構造斷裂主要是發生在第四紀沉積區的邊緣區,而基岩區則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
(三)
5.主要建築物地段閃長玢岩中裂隙一般有三組:第一組走向30°~50°,傾向南東,傾角70°~85°;第二組走向320°~350°,傾向北東或南西,傾角70°~80°;第三組走向30°~60°,傾向北西,傾角20°~40°。這三組裂隙以第一組和第二組為最發育,第三組為數很少,而且延長也很短。這些事實說明做為壩基的閃長玢岩中可以說基本上是沒有近乎水平的構造裂隙的。另外從閃長玢岩與混凝土的抗剪試驗結果看,混凝土與新鮮的、弱風化的閃長玢岩的摩擦角為51°~66°。因此上面這兩種事實,可以充分說明大壩由於受庫水的壓力而沿著基礎岩石面或者角度小的構造裂隙產生滑動的可能性是沒有的。
6.主要建築物地區右岸的老鴉溝口至角胡同一帶的閃長玢岩陡壁,由於近代地震引起了閃長玢岩的大量崩塌,形成了這一帶廣泛的崩塌堆積區。這種崩塌在古代曾經在主要建築物的下游兩次堵塞了河流,形成了天然的水庫。那麼這種情況在今後水庫運用期間會不會還發生,以至影響到我們水電站的運轉呢?根據現在情況,我們認為今後即使發生Ⅷ度以上的地震時也是不會發生的。這是因為這一個地段經過歷史上幾次大崩塌後,已經形成了一個距離較長、也比較穩定的邊坡;這個邊坡的形成不但減低了崩塌陡崖的高度,更重要的還是對崩塌陡崖起了良好的支撐作用。
7.在主要建築物地區右岸的山頭村、老鴉溝、永久變電站(指原設計永久變電站)及臨時變電站一帶的閃長玢岩及其上覆的黃土類砂質粘土中產生了不少較大的裂縫。這些裂縫的造成主要是閃長玢岩下伏石炭紀煤系岩層中廢煤洞的存在以及在受到近代地震的作用下形成的。但必須指出這些裂縫在右岸非溢流壩以外150~200m的地方亦已發現,那麼將來會不會繼續發展,使整個右岸非溢流壩受到影響呢?這是不會的。因為廢煤洞在水平方向上的挖掘深度不會達到右岸非溢流壩下邊,而且這一建築物下邊的石炭紀煤系岩層埋藏很深,因此閃長玢岩就有了足夠的不受崩塌影響的支撐。
(四)
8.根據鑽孔壓水試驗和抽水試驗,說明主要建築物地段岩面5m以下的閃長玢岩,絕大部分屬於不透水的岩石,只有以構造塊狀岩為主的破碎帶或斷層帶才能達到微透水至中等透水的程度。一號豎井下穿河平硐曾經遇到一兩個以構造塊狀岩為主的破碎帶,但是通過破碎帶進入平硐內的水只有0.42L/s。1958年在溢流壩基礎的開挖中,雖然基坑面已經低於河水位,但通過一般裂隙滲到基坑中的水還是沒有看到,而通過破碎帶、斷層帶滲入基坑中的水的總量也只有0.5~1.0L/s,第二期基坑開挖後,地下水流入基坑中的水量為0.6L/s。這種種事實都有力地說明閃長玢岩基本上是一個不透水的岩層。
9.破碎帶及斷層中有微透水至中等透水帶,這些地帶僅存在於那些構造塊狀岩的分布地段,而構造塊狀岩在水平方向上,也常過渡為構造碎屑岩,成為不透水地帶。破碎帶、斷層帶的寬度變化往往也大,一般都是呈一連續的凸鏡體伸延的。這些地質條件都大大地減低了庫水沿破碎帶及斷層帶產生滲漏的可能。因此,我們認為壩基下的破碎帶和斷層帶沒有進行任何灌漿處理工作的必要。
我們對溢流壩、電站壩體、電廠部分及右岸非溢流壩部分的壩基滲漏做簡略的計算,計算結果,說明其總滲漏量為654m3/d,顯然這個數字與正常高水位360m時水庫庫容640億m3相比是很小的。
但必須指出黃河水含有大量的泥沙,水庫充水後,這些泥沙必將沉澱於壩前,而形成一層天然防滲的鋪蓋,因之滲漏的通道也會為泥沙所堵塞。從神門河截流後上圍堰上游的泥沙迅速淤塞看,這種計算的總滲漏量恐怕基本上是不會有的。
至於沿破碎帶及斷層是否產生機械管涌呢?我們認為可能性是很小的。因為斷層及破碎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並不是寬窄一致,而且具有一透鏡狀延續的特點,另外一般破碎帶、斷層帶中的產物又是以構造塊狀岩為主,所以由於地下水的機械搬運作用,把這些構造塊狀岩帶走,形成管涌現象是不會存在的。
10.三門峽的大壩將全部建在閃長玢岩之上,而大壩的延長方向也基本上和閃長玢岩岩床的走向是一致的,所以繞壩滲漏的問題也就是通過大壩兩端以外地區閃長玢岩的滲漏問題。壩址右岸大壩上游有一個三門溝,下游有一個老鴉溝,左岸大壩下游又有一個南山溝,而三門溝與老鴉溝的分水嶺寬500m,南山溝與大壩上游黃河的分水嶺為200m,因此繞壩滲漏問題又可以說是從三門溝通過閃長玢岩滲向老鴉溝和直接由黃河滲向南山溝的問題。既然通過鑽探、水平探硐、豎井以及基坑開挖都說明了閃長玢岩是一種不透水的岩石,所以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事實來進一步說明庫水在水平方向上通過200~500m長的閃長玢岩,而滲漏到南山溝和老鴉溝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11.至於在壩址附近庫水可能通過南溝門里滲向南山溝及岳家河的問題,只要打開比例尺1:10000的地質圖就可以初步地說明這種滲漏是不可能的。因為庫水要向南山溝滲漏,就必須通過全部老第三紀厚達110m、而極少裂隙、膠結又很好的底礫石和厚達70m的石炭二疊紀砂岩、砂質頁岩互層,向岳家河滲漏就必須通過水平距離近2000多米的老第三紀紅色砂質頁岩、頁岩和底礫岩;這些岩層經地質調查及鑽探都說明它們基本上都是不透水層。因此,這種在壩址附近向鄰谷滲漏問題是完全不必考慮的。
12.壩址上下游各1000m的地方有史家灘斷層和七里溝斷層。這兩個斷層都穿過整個古生代各紀的岩層,而七里溝口上游又出現了不少具有喀斯特溶洞的奧陶紀白雲質石灰岩。因此,人們很容易想到會不會今後通過史家灘大斷層,庫水向下游七里溝一帶大量的滲漏呢?我們認為也同樣是不可能的。這不但從斷層帶本身的性質上看可以說明這一問題,另外從閃長玢岩、石炭紀煤系岩層以及奧陶紀石灰岩中的地下水性質、地下水位標高以及水文化學方面,也可以找出不可能滲漏的有力證據。
(五)
13.按地下水分類,主要建築物地區內有河漫灘砂層或砂卵石層中的潛水,老第三紀底礫岩、閃長玢岩及石炭二疊紀煤系岩層中的裂隙水,石炭紀岩層中的承壓裂隙水及中奧陶紀白雲質石灰岩中的喀斯特水。經過鑽探證明除了喀斯特水而外,其他各層水的涌水量都是極小的,因此,喀斯特水就變成了整個工區用水的唯一供水水源。但是這種喀斯特水質有一個很重要的缺點,那就是水中SO4離子含量為440mg/L,超過了飲用水中SO4離子含量的標准。這種多量的 SO4離子究竟是從那裡來的呢?到現在還沒得到一個滿意的解釋。
14.根據水文化學主要建築物地段閃長玢岩中的裂隙水可以分為三個地區:溢流壩、電廠、右岸非溢流壩段的重炭酸鹽鈉鎂水,左岸非溢流壩段的硫酸鹽氯化物鈉鈣鎂水和右岸非溢流壩以東地區的硫酸鹽重碳酸鹽鈉鎂水。上述溢流壩、電廠、右岸非溢流壩段及左岸非溢流壩以東地區的地下水,對任何水泥都無侵蝕性,只有左岸非溢流壩段地下水,SO4離子含量達1123mg/L,超過了規范允許含量350mg/L很多。因此,這一段的地下水對於一般水泥拌成的混凝土是具有硫酸侵蝕性的。由於SO4離子含量還沒有超過3500mg/L,所以對耐硫酸水泥所拌製成的混凝土是沒有侵蝕性的。因此我們建議修建左岸非溢流壩段時,應當用抗硫酸性水泥來拌制混凝土。
(六)
15.主要建築物地段閃長玢岩的風化程度可分為四類:全風化帶、強風化帶、弱風化帶及新鮮岩石。全風化帶內的岩石一般已變成碎礫,但是這種風化岩石厚度一般是極小的,而且只是在閃長玢岩的岩面上零星地分布著。強風化帶的岩石的特點是具有較密的水平風化裂隙,但是它的厚度一般為0.5~2.0m,最大的不超過4m。弱風化帶中的岩石則僅僅是裂隙的兩壁,由於地下水的活動,造成1~5cm寬的黃褐色風化色帶,色帶本身的岩石還是很堅硬的。根據上邊這種情況可以很清楚地說明只有全風化帶、強風化帶岩石在基坑開挖時必須加以清除,但弱風化帶的岩石則可以和新鮮岩石一樣看待。
16.作為大壩基礎的閃長玢岩中的裂隙大部分是閉合裂隙。經過鑽探過程中的壓水試驗都說明閃長玢岩基本是一個不透水層。因此灌漿帷幕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七)
17.根據勘察資料證明中生代閃長玢岩裂隙水,漫灘沖積層潛水,水質雖好,但水量極少,因此沒有供水價值,只有奧陶紀喀斯特水,它具有豐富的地下水源。已有的74號、213號及373號供水孔總的出水量可達130L/s,因此,已有的三個供水孔已經可以滿足了大部分的設計用水量。在水質方面喀斯特水基本上是符合於施工用水的要求,但對生活用水,由於含SO4離子較多,是有缺點的。關於生活用水的部分,三門峽工程局已經在七里溝溝口修建了兩級沉砂池,將採取黃河水,經沉澱處理後加以使用。這樣三門峽水利樞紐施工場地各個方面的用水就得到完全解決。
註:這份「總的結論」既是三門峽壩址工程地質條件總的評價,也是針對當時社會各界所擔心的問題(歸納為七大問題)的答復。
(摘自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第一冊第二卷「總的結論」P.180~183)
(原載於《三門峽工程》1959年第8期)
『玖』 沖積平原區可能存在的地質問題有哪些
在工程地質特徵上,卵石、礫石及密實砂層的承載波力較高,作為建築物地基是比較穩定版的.細砂具有不太大的權壓縮性,飽和進邊坡不穩定.至於淤泥、泥炭和松軟的黏性土,如作為地基,則建築物會發生較大的沉降,而且沉降的完成需要很長的時間.總的來說,生軛湖及河灘地帶因含松軟的淤泥及黏性土,工程性質差.但河漫灘上升為階地後因乾燥脫水,則工程性質能夠改善,一 愈老的階地工程性質愈好.
山區河谷沖積土:山區沖積物透水性很大,抗剪強度高,實際上是不可壓縮的,是建築物的良好地基.
山前平原沖積洪積物:沉積物有分帶性,近山處為沖積和部分洪積成因的粗碎屑物組成,向平原低地逐漸變為礫砂、砂以至黏性土.因此,山前平原的工程地質條件也隨分帶岩性的不同而變化.越往平原低處,工程地質條件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