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標
⑴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截至2013年底,地質所共有職工456人,其中在職職工243人、離休人員15人、退休人員198人。在職職工中,管理人員29人,專業技術人員210人,工勤人員4人。專業技術人員中,兩院院士5人,研究員及教授級高工71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43人,中級職稱及以下91人。在職職工中有博士學位147人,碩士學位29人,本科37人,大專及以下30人。內設機構包括5個職能處室、11個專業研究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科技基礎條件平台、3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全國地質編圖委員會,核心期刊《岩石礦物學雜志》、4個中國地質調查局業務中心和7個學術機構掛靠在地質所。2013年3月成立人事教育處,安全生產管理處掛靠人事教育處。
2013年,地質所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論文230篇,其中SCI、EI檢索刊物論文145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70篇,國內SCI檢索論文68篇),核心期刊論文83篇,其他論文2篇。公開出版專著1部;獲專利5項。國內論文引用率排名進入全國前20名,兩篇國際論文入選2012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2項,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2項,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1項。
中國岩石圈三維結構獲2013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
翟慶國獲2013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
所長、黨委副書記侯增謙(右二),黨委書記、副所長何長虹(左二),副所長高錦曦(右一),副所長盧民傑(左一)
領導班子由4人組成,所長、黨委副書記侯增謙,黨委書記、副所長何長虹,副所長高錦曦,副所長盧民傑。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出版新的圖件,影響力不斷增強。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IGMA5000)正式出版。完成全國油氣基礎地質編圖,包括1∶500萬中國大地構造與含煤盆地分布圖、1∶500萬中國早古生代板塊構造圖、1∶1200萬中國古生代重點含油氣層系岩相古地理圖、1∶1200萬中國主要含油氣盆地烴源岩和儲集層分布圖等。
完成海南、福建、山東、遼寧、安徽、陝西、湖南、江西、貴州、河北、寧夏等11個省(區)區域地質志、系列圖件的編制和資料庫建設工作。完成評審驗收9個省(區)系列地質圖件(包括1∶50萬、1∶100萬地質圖、地質構造圖、岩漿岩地質圖、變質岩地質圖、第四紀地質與地貌圖、航磁異常圖、重力異常圖、岩相古地理圖等)共計72幅。
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
青藏高原及周邊造山與成礦研究獲得新進展。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及資源環境效應研究取得系列成果。提出的「青藏高原是一個由巨型造山拼貼體組成的造山的高原」的論點獲得大量新的證據。進一步論證蛇綠岩的深地幔成因,並提出「蛇綠岩型金剛石」新類型和深地幔動力學模式。揭示青藏高原東南部基底經歷5期重大事件。建立了高喜馬拉雅三維動力學模式。提出青藏高原東南緣古新世中期至中新世早期形成的「抽屜式滑脫—轉換」逃逸新機制。突破探測技術瓶頸,獲取了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殼Moho的強反射信息。
天山—興蒙造山帶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天山—興蒙造山帶計劃項目順利完成,提出了該區地殼構造單元劃分的新方案,對阿拉善—敦煌地塊構造屬性等問題提出了新認識;修正了崇禮縣紅旗營子鄉紅旗營子群等一些地質體的時代;按照大陸演化旋迴的觀念,編制了中國北方及鄰區地殼構造格架圖和構造分區圖。系統總結研究天山—興蒙造山帶花崗岩與成礦背景。編制完成亞洲中生代花崗岩圖,揭示多種構造背景。「興蒙造山帶主要中生代沉積盆地演化與能源潛力綜合調查研究」將研究區中生代沉積盆地劃分為五個演化階段;識別出兩個巨型陸相沉積盆地;提出晚中生代東亞地區存在一個大的以恐龍為主的脊椎動物群,中、晚侏羅世研究區存在適宜脊椎動物等生物群生存、繁衍的理想古生態環境。
地層學、古生物學研究有新突破。發現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化石,在《Science》報道;發現一新的基幹鐮刀龍類恐龍化石,成果發表在《PLOS ONE》;發現目前已知個體最小的竊蛋龍類化石,命名為迷你豫龍,並在《Nature》發表;在貴州省紫雲縣火花鄉發現一條新的泥盆系—石炭系界線剖面,建立了中國不同相區的泥盆—石炭系界線標准;提出全球中元古界底界年齡統一為1700Ma的方案,解決了中元古界地層劃分對比年代不統一的「世界性難題」;在內蒙古發現了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早期枕狀玄武岩;新疆西准噶爾北部謝米斯台山南坡新釐定出一套蛇綠岩;在銅陵鑽孔取得的岩心中發現了石炭紀輝綠岩,年齡為304Ma。
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化石
在《PLOS ONE》報道基幹鐮刀龍類恐龍化石發現
在《Nature》發表迷你豫龍發現
同位素技術應用及標准物質研究有新進展。完成了我國主要類型地質體的鐵同位素組成調查,查明了不同圈層和主要岩石類型的鐵同位素分布特徵,初步建立了鐵同位素示蹤的參考體系;對代表性礦床進行了地質地球化學及鐵同位素解剖,揭示了各類鐵礦不同含鐵礦物的鐵同位素組成特徵,提出運用鐵同位素示蹤鐵礦化的理論模型。成功選定了用於研製氬同位素定年標准物質的樣品源;制備了TG1104白雲母樣品備選標准物質;完成了釹同位素備選標准物質研製,並申報國家一級標准物質。
積極參與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在雅魯藏布江縫合帶西段普蘭岩體中首次發現了同時存在的高鉻型和高鋁型鉻鐵礦。在天津薊縣發現原生菱鐵礦。指導青海多才瑪鉛鋅礦取得找礦突破,通過開展構造岩相填圖,解決了賦礦規律問題,通過大地音頻地礦測深,解決了礦體定位,提交了「鑽探建議報告」,該礦段的鉛鋅資源量由原來的76萬噸增至259萬噸,新增鉛鋅資源量181萬噸。
此外,利用多深度地震觀測設備,在東海地殼運動長期觀測站觀監測到朝鮮第三次核試驗的地震記錄。國際礦物學會2013年新批准氮化硼(BN)新礦物,命名為青松礦(青松礦(Qingsongite)是為了紀念方青松研究員(1939-2010)而命名)。
青松礦顯微結構
⑵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部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部設有辦公室、科學技術處、地質調查處、實驗管理處、經濟管理處、國際合作處、組織人事處(安全生產處)、計劃財務處、黨群工作處、監察審計處、基建處(基地辦)、研究生部等12個職能處室,信息中心、京區離退休職工管理中心、京區後勤服務中心等3個中心,國家地質公園網路中心、深部探測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研究室等3個業務部門。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秘書處、中國國際地球科學計劃全國委員會秘書處、世界數據中心中國地質學科數據中心、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地質遺產北京辦公室等國際地學組織與相關機構,中國地質學會、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全國地層委員會等辦事機構,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和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辦公室掛靠在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4年末,院部職工總數433人,包括在職168人,離退休265人;在職職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學位的112人,碩士以上學位的60人;在職職工中專業技術人員81人,其中院士2人,研究員及教授級高工12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20人,中級職稱22人,初級職稱2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7人、碩士學位的26人、本科28人,大專及以下10人。
《科學新聞》雜志出版了「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入地中國夢」特刊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Sinoprobe)完成第一階段(2008~2012年)任務。專項完成了第一階段49個課題的結題驗收,並召開專項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在《Tectonophysics》、《岩石學報》、《地質學報》等國內知名雜志出版深部探測專項成果專輯,在《地學前緣》發表題為「深部探測揭示中國地殼結構、深部過程與成礦作用背景」的專項成果總結文章。專項已與科學出版社協商並簽訂合同,計劃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深部探測系列專著》叢書,共12本專著,全面反映專項成果。專項已發表論文1030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240篇、國內SCI檢索論文212篇、EI檢索論文68篇;出版專著8部;申請和獲准專利121項,其中發明專利49項、實用新型專利34項,軟體著作權30項,外觀設計專利6項,標准2項。深部專項5000噸大壓機項目進展順利,進入委託研製階段。專項在第一屆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2014年10月20~23日)召開之際,組織了專項專場報告會和5個分會場的專題報告會,取得較好反響。根據數據共享方案,2014年底提前釋放了第一批探測數據,擬通過會員分級制度共享專項探測數據。松遼盆地科學鑽探工程(CCSD-SK)正式開鑽,SinoProbe專項研製的「地殼一號」萬米鑽機運轉正常。
「地殼一號」萬米鑽機模型
甘肅柳園月球實驗場和Apollo14號月表情況對比(非常接近,且已經確定該實驗場點)
「地外重點地區遙感資料應用研究」和「月球和火星實驗場建立和對比研究」取得進展。建立月表三大岩類形成年齡和月海玄武岩單元劃分圖,並利用撞擊坑確定月表相對年齡;處理和解算GRAIL數據建立120階次月球重力場特徵,建立月球布格重力場;開展月球微型鑽機的改進,最終提交改進版樣機;提取嫦娥二號伽馬能譜數據處理和元素,獲取天然放射性元素U,Th,K含量全月分布圖;選定了甘肅柳園和河北漢諾壩的玄武岩地區作為月球實驗場的選址;開展火星鹽類環境類比及天體生物學研究,獲得柴達木盆地鹽湖演化過程及基於微生物進化過程的協同規律。
利用LRO地形數據和GRAIL自由空氣重力異常計算得到的0.25度網格(330階次,精度16千米)月球布格重力異常圖
全國陸相地層劃分對比及海相地層階完善。中國杜內階新亞階取得重要進展,並成為競爭國際杜內階中間界限層型的潛在剖面;在薊縣中—新元古界標准剖面鐵嶺組和霧迷山組首次發現斑脫岩,並測得其鋯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齡約1440Ma[(1439±14)Ma]和約1485 Ma[(1483±13)Ma和(1487±16)Ma],標志著這條傳統的標准剖面上以碳酸鹽岩為主體的沉積序列薊縣繫上部的兩個重要地層單位,從此也獲得了直接的、高精度的鋯石U-Pb同位素年齡約束。
重新釐定的華北北緣中元古界地層劃分方案
⑶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簡介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領導的中國地質科學技術綜合研究與支撐機構。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的幾個研究所。1959年成立,稱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1975年改稱現名。首任院長是著名古生物學家許傑,第2任院長鄒家尤,第3任到第7任院長分別為著名區域地質學家李廷棟院士、著名礦床學家陳毓川院士、和趙遜、張彥英、孟憲來等,我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黃汲清先生曾任名譽院長。現任領導: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王小烈、副院長朱立新、董樹文、王瑞江。
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要從事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岩溶地質、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岩礦測試技術、勘查技術、礦產綜合利用技術的科學調查研究及有關開發研究工作。
中國地質科學院下屬7個研究所和幾十個技術先進的實驗室,擁有各類儀器設備萬余台。現有職工2300多人,其中各類專業人員1400餘人。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7人,研究員201人,副研究員739人,博士180人,碩士192人。
中國地質科學院建院以來,已完成數千項科研任務,提交了一大批具有高科技水平、明顯社會效益的重要科技成果,獲得了為數可觀的國家級及省部級獎項。
中國地質科學院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實施了數百項合作項目。
在科技體制改革中,中國地質科學院被國家確定為 進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
⑷ 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地質大學哪個好
本人本科在地大上的,研究生在地科院上的。就簡單說下兩者的優缺點吧。
師資來講,地科院的院士不比地大少,而且更容易見到。我午飯常跟在一個院士後面散步,聽他和別的老師高談闊論。地大老師太多,你不一定能進院士團隊里,而且地大還有較坑的導師,沒項目還敢帶學生。地科院本來就招生少,能招的老師都有項目,而且項目多由院士牽頭做的。另外,地大有些導師和學生關系並不好,地科院導師和學生關系不錯。
項目來講,地大項目也很多,牛的老師或者院士一樣拿到國家或者部級項目,但是多數導師就拿些小項目做,多是乙方。地科院就是個甲方,地大老師也有來地科院要項目的。地科院的項目多是部級,畢竟它是國土部下屬研究單位,近水樓台先得月嘛。國家級也不少,九五計劃,973計劃等。
待遇來講,具體錢數不談,地科院給學生的野外補助和每月生活補助比地大多,還有一些事業單位的隱性福利我就不細說了,這是地大不具備的。
氛圍來講,地大有高校氛圍,你有機會認識很多傳奇人物(土豪、天才、大神),眼界更開闊。同學多,朋友多,認識人多。地科院交際面較窄,來回就那些人,就是在事業單位上班的感覺,沒啥校園活動,朝九晚五的活著(就別想在地科院找對象了)。
就業來講,地科院由於學生少,所以就業不好評價,之前留單位較多。優勢在於在地科院當甲方,你找工作時去之前合作過的乙方單位比較好說話。地大的找工作優勢就是學校招牌,有許多國內外單位來地大招聘。門檻來講,兩者沒區別。真正能否找到心儀的工作還是要看個人實力。
國際交流來講,地大和地科院請國外的教授來講座都挺多。也都有和外國大學做交流生的名額。不過地大那邊很好操作,看導師給不給力了。地科院這邊名額少,出國考察交流機會不多。另外,地科院這邊學生出國深造的不多,地大常有博士或者研究生(甚至本科)就去國外深造的學霸。想出國的話在地大反而更好些。
考試難度來講,地科院名額有限,研究生不好考,博士反而好考些。聽說去年地大的博士英語最難,有同學中科院的英語過了,有的同學地科院的英語過了,但他們地大的英語都沒過線。。。
籠統地講誰好誰壞沒意義,你參考我的意見權衡吧。
⑸ 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的關系
中國地質科復學院 是國土資源部屬地制質科研事業單位,成立於1956年,1999年重組,目前已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非營利科研機構。從事地質科學研究、開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承擔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工作的事業單位,從事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岩溶地質、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岩礦測試技術、勘查技術、礦產綜合利用技術的科學調查研究及有關開發研究。其主要任務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國土資源部工作職能和國際科技前沿,從事相應的前沿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研究及重大關鍵技術研究,承擔全國性及跨區域的基礎地質研究,開展礦產資源、地下水資源、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研究及相關的基礎性工作,實現地質科學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取得高水平的創新成果;
⑹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研究員是什麼級別
不同等級的不同檔次
在中國科學院的職稱體系裡,研究員是自然科學研版究系列崗位的一權種,他(她)們通常都會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自然科學研究系列專業技術崗位各設置12個等級,研究員崗位設4個等級,分別對應國家通用專業技術崗位等級一級到四級, 對應於教育事業單位的教授一級到教授四級。其中研究員一級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崗位設3個等級、助理研究員(工程師)崗位設3個等級、研究實習員(助理工程師)崗位設2個等級。在這種場景下,研究員通常翻譯為Professor或者Full Professor。
⑺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什麼級別的單位
副部級
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是全國地質勘查行業勘查地球物理(物探)和勘查地球化學(化探)科研創新基地,擔負著我國地學領域中勘查地球物理與勘查地球化學兩大學科的研究開發及推動相關技術進步的任務,承擔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地質調查工作,是我國物探與化探兩大學科應用基礎理論和新方法、新技術、新儀器的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的集散地和輻射源。
在職職工374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73人、輔助人員101人。專業技術人員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具有高級工程師以上任職資格129人、中級人員72人、初級人員72人,具有博士學歷35人、碩士研究生學歷52人、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120名。科研人才中,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1人,部級人才計劃7人,省級人才計劃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人。
優勢研究領域包括彈性波場探測、電(磁)場精細快速探測、位場探測、地下物探、多元信息集成與可視化、深穿透地球化學與地球化學塊體理論與方法、生態環境地球化學與多目標多尺度地球化學填圖、應用基礎地球化學與分析測試、油氣物化探理論與方法技術。
副所長徐剛峰研究員
副所長胡平研究員
副所長徐龍強高級工程師
所長、黨委書記韓子夜研究員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是國家現代地質勘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地質學會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勘探地球物理專業委員會掛靠單位,是國土資源部地球物理電磁法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地球化學勘查監督檢測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應用地球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依託單位,也是全國擁有地球化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2008年,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共承擔(參加)各類科研、地調項目58項,項目經費總計0.96億元。其中國家科技項目(課題)30項,經費4815萬元;地質調查項目22項,經費3088萬元;省級財政專項6項,經費1667萬元。
全年有8項科研成果通過了專家評審驗收,其中5項成果被評為優秀,3項成果通過驗收(不評定等級)。
2008年度重要研究成果
遼寧丹東—大連地區航空電磁法測量:屬地調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員:孟慶敏、李文傑、李軍峰、高衛東、陳曉東、趙毅等。項目獲得了高質量磁測數據,編制了航磁、航電剖面平面圖、△T等值線平面圖;提供了局部異常解釋推斷一覽表、推斷區域地質構造侵入岩分布略圖和找礦靶區預測圖;編制了三種頻率的航電視電阻率平面圖,並據此圈定了海侵界線,對測區內構造模式提出了新認識。為丹東—大連地區的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和環境地質評價工作提供了區域地球物理調查資料。
Y12航空物探綜合站
大勘探深度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研製方案預研究:屬地調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員:李文傑、李軍峰、孟慶敏、高衛東、丁志強、呂國印等。項目對國外雙極性正弦波脈沖類型及方波類型的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的研製和發展的經驗和趨勢做出了較全面的技術評述,對國內早期的時間域航空電磁方法技術研究進行了歸納,為我國今後研製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基礎資料;對我國今後開展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研製的方案,提出了具體建議,為國家高新技術重大計劃(「863」)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研製課題的設立和設計提供了重要參照。
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農業地質與生態地球化學調查土壤樣品分析測試:屬省部招標項目,主要完成人員:張勤、馬更田、樊守忠、孫曉玲、范輝、胡瑞蓮、張芳、李淑娟、胡外英、張雪梅等。項目制定了71種分析指標的16種分析方法的配套分析方案。首次實現了多目標地球化學樣品71種元素的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分析,首次取得了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豐富、高質量的地球化學資料等4項創新性成果。
項目組科研人員在討論問題
項目組人員在機艙內作業
中心實驗室分析測試大樓
X射線熒光光譜儀
青藏高原非地震油氣勘探方法技術綜合研究:屬國家油氣專項,主要完成人員:胡平、鍾清、方慧、孫忠軍、劉暢往、李曉昌、盧景奇、高寶屯、肖都、郭友釗等。項目系統總結了羌塘、措勤等主要含油氣盆地沉積地層、基底及火成岩體的物性特徵,分析了盆地內可能存在的主要密度界面、磁性體及低阻標志層。提出在青藏高原應用非震物探技術開展油氣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地球物理前提,以重、磁、電為主的綜合非震物探技術可以對新生界、中生界和古生界地層為主體的三個構造層,以及火成岩體進行半定量、定量描述;開展了方法試驗;全面分析總結了重、磁、電及油氣化探等非震勘探方法技術解決不同地質目標體的有效性及局限性。初步總結了適於青藏高原油氣勘探工作的非震技術有效組合方案。
陣列式輕便電磁方法應用試驗:屬地調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員:林品榮、徐寶利、郭鵬、鄭采君、石福升、李勇、李建華等。項目歷時4年,採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研究開發的陣列多頻相位激電、陣列音頻大地電磁測深(AMT)、時間域激電中梯等物探方法技術,分別在西藏、內蒙、福建、北京、海南、雲南、湖北和廣西等8省(區、市)的15個礦區開展了試驗應用工作。除在已知礦體上獲得明顯的物探異常外,還在未知區發現了多個物探異常,後經鑽探及工程驗證,為礦致異常引起,為礦區的進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據。
野外住地
羌塘盆地野外測量工作照
某鉛鋅礦區陣列相位激電(90m深度)與地質綜合成果圖
鐵礦石和鉻鐵礦石標准物質研製:屬地調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員:程志中、顧鐵新、黃宏庫、劉妹、鄢衛東、張勤、樊守忠等。項目完成9個鐵礦石中14個元素和4個鉻鐵礦石中18個元素,共兩個系列13個標准物質的研製工作,填補了我國尚無這兩種礦石低含量標物的空白。
富鈷結殼鉑族元素標准物質研製:屬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項目課題,主要完成人員:顧鐵新、王毅民、高玉淑、王曉紅、鄢明才、史長義等。項目按國家一級標准物質技術規范要求,研製了兩個具有超細粒度的富鈷結殼鉑族元素標准物質MCPt-1和MCPt-2。測試項目達68個,確定了Pt、Ru和Os兩個鉑族元素的保證值,3個鉑族元素的參考值和其他主、次及痕量共62個元素的信息值。本批標准物質將成為世界上首批大洋礦產資源的PGE標准物質系列。
標准物質樣品及生產許可證
外國專家參觀標准物質展室
⑼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在職職工253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級職稱59人,副高級職稱6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57人、碩士學位的48人,在站博士後27人。內設13個研究室(中心)、6個職能處室和1個成果轉化中心;有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礦物專業委員會掛靠資源所,主辦學術刊物《礦床地質》。
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作為參加單位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獲中國黃金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獲發明專利3項。第一標注單位發表論文434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44篇,國內SCI檢索論文30篇,EI檢索論文25篇。出版專著11部。獲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1項。
領導班子由6人組成:所黨委書記、所長傅秉鋒,所黨委委員、副所長張佳文、毛景文、王宗起、邢樹文、李基宏。
所黨委書記、所長傅秉鋒(左三),所黨委委員、副所長張佳文(左二)、毛景文(右三)、王宗起(左一)、邢樹文(右二)、李基宏(右一)
內蒙古包頭哈達門金礦集區20號和32號脈成礦理論研究及找礦預測獲中國黃金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川西甲基卡花崗偉晶岩型礦床成礦機制再研究及找礦進展。配合「我國三稀資源戰略研究」在四川甲基卡礦區外圍的找礦突破,對甲基卡礦區花崗岩和偉晶岩中的熔體和富子晶包裹體進行了重點剖析,包裹體的組成和均一行為特徵表明該礦床的形成是花崗岩漿液態不混溶作用的產物,以此建立了以富H2O二雲母花崗岩為內因,高剝蝕程度和具有相對封閉、有限開放環境的構造變質穹窿體為外因的找礦模型,歸納出甲基卡式礦床的找礦標志,其主要包括:較大的成礦深度(約14千米),相對封閉的構造環境(構造—變質穹窿、硅鋁質圍岩、復式背斜軸部)與岩體和圍岩的冷縮斷裂並存,成礦岩體主要為二雲母花崗岩,花崗岩具有富H2O的特徵。根據此找礦標志,對川西—西昆侖的找礦前景進行了分析,認為甲基卡、可爾因和大紅柳灘等礦床具有相同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標志,差別僅為剝蝕程度不同。建議:在可爾因外圍尋找甲基卡式礦床,在大紅柳灘礦區東南部加大找礦部署工作;在甲基卡外圍的瓦多、長征、容許卡等構造—變質穹窿區尋找甲基卡式礦床;在甲基卡礦區,根據變質分帶和二雲母花崗岩向北傾伏的特徵,在北部通過地球物理探測花崗岩體,尋找新的找礦靶區。
甲基卡礦區地質圖
甲基卡海子
大陸裂谷成鉀作用與江陵找鉀突破進展。全球板塊運動對表生成鉀控制明顯,即從古生代穩定克拉通海盆、中生代特提斯海盆成鉀,到新生代演變大陸裂谷成鉀,即表生成鉀模式發生了重大轉變,盆地成鉀從海水補給為主,轉變為以盆內來源為主、海水補給為輔;研究提出了裂谷小盆地成鉀理論。選擇江陵凹陷進行勘查與研究,實施4口深井,開展大量地震解釋等,獲得工程式控制制的鉀鹽預測資源量2億噸及其豐富的伴生硼鋰銣銫溴碘資源量;發現了固體鉀鹽成礦顯示。富鉀鹵水綜合開發研究顯示,鉀及伴生有益元素都能「吃干榨盡」提取;現已完成中試工廠設計,准備進入開發階段。
掃描電鏡圖像和X射線衍射圖像:白色氯化鉀(鉀石鹽)分布於灰色石鹽晶間,崗鉀2井鹽岩,3772米
c.光鹵石呈粒狀被包裹在石鹽中,崗鉀2井,4160.79~4160.99米;g.樣品鉀石鹽的X射線衍射譜圖
華南地區成礦規律與成礦背景研究進展。華南是全球中生代成礦最集中和最具代表性地區,為什麼在短時間有如此巨量金屬元素堆積成礦,是全球科學家關注的重要科學問題。此次研究鑒別出華南地區中生代存在230~210Ma,170~137Ma和135~80Ma三次大規模成礦峰期,空間上分布特點分別為東西向大陸板內、欽杭—南嶺中部—長江中下游三個區帶和大陸邊緣;相應成礦背景分別為碰撞後、斜俯沖擠壓和後俯沖伸展環境。發現135~80Ma形成的礦產發育於大陸邊緣的伸展盆地中,提出欽杭和長江中下游銅多金屬成礦帶與Izanagi板片在俯沖期間沿古構造單元結合帶被撕裂密切相關,認為長江中下游銅礦帶與其南側的江南古陸鎢礦帶同時平行產出是同一構造事件的產物,初步揭示翁文灝先生20世紀20年代發現的華南區域成礦分帶為一個中晚侏羅世復合成礦的結果。
華夏地塊及鄰區中生代礦產分布規律圖
長江中下游地區及鄰區中生代金屬礦產分布規律圖
長江中下游地區及鄰區中生代金屬礦產成礦動力學模型圖
全國重要礦產和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成果:完成了全國重要礦產和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成果報告及工作報告各一份,16個單礦種(礦組)全國匯總研究報告16份;全國單礦種成礦規律圖等四類系列圖件64份,各種圖表冊4份,建立了分礦種資料庫16個,匯總資料庫1個,全面完成了項目任務和目標。研究提出了全國統一的重要礦產和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技術要求,有效指導了省級成礦規律的研究工作;首次實現Ⅰ、Ⅱ、Ⅲ、Ⅳ級成礦區帶的全覆蓋;全面梳理並提出23個礦種礦產預測類型劃分方案,釐定出388個礦產預測類型。對17個單礦種進行研究,首次劃分了單礦種的成礦區帶。系統研究了17個成礦省的成礦規律,完善了各成礦省的區域成礦模式及區域成礦譜系,分析了找礦潛力,為礦產預測和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科學依據。編制了《典型礦床成礦模式表冊》《典型礦床野外調查圖冊》及11886個成岩成礦同位素年齡數據匯編,為礦產預測和勘查評價提供科學基礎。在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方面:如「五層樓+地下室」新成礦模式、華南中生代岩漿成礦作用、華北板塊和准噶爾板塊南北兩側岩漿成礦的對稱性、大區域鎳礦分布等方面有重要創新。在貴州、湖南「低溫成礦域」中金、銻、汞礦的多期成礦作用以及我國弧形—山字型—旋卷—帚狀構造等大型變形構造與礦產的空間關系等方面提出了新認識,對發展及探討成礦理論有重要意義。培養了一批青年骨幹及19位博士、博士後等,出版專著10部,發表論文168篇。工作成果除為計劃項目的礦產預測直接應用外,在一些重要礦床,如廣西大廠錫多金屬礦床、江西淘錫坑鎢礦、盤古山鎢礦、貴州大竹園鋁土礦等礦床的勘查評價中起到了有效的指導作用,取得良好的找礦效果。